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中心工作。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区对“三农”的日益重视和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极大的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完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业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可持续协调的方向发展。
一.基本情况
1、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取得相关数据并分析其原因和不足,需要做哪方面的改善。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使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实。
调查意义: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我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2、集体组织调查 宝鸡市扶风县杏林镇共有9个村,82个村民小组,26354人,耕地面积31546亩,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达到了1965.5元,创全县之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形成了优质果、大棚菜、红提葡萄、种子粮、秦川牛养殖、规模养猪六大主导产业。基本设施明显改善,镇村组道路建设,移民搬迁工程、示范小学创建、人畜饮水等项目佳绩不断,捷报频传。目前,镇村班子坚强有力,全镇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3、分散组织调查
2012年10月20号,我们一组三人来到了杨凌区揉谷镇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调查中来,从而了解新农村建设的情况以及现存的问题。
当我们来到揉谷镇陵东四组时,我发现村中只剩下年长的老奶奶和老爷爷在门口晒太阳,中年人听说都出去上班了,还有家中中学生在写字,这充分体现了我们新农村建设还是有一定的成效,接下来我们分成三组,每人10分调查问卷,分别到各家各户去上访调查村民们都基本上很支持我们的调查,但是 还存在许多年轻人到处乱逛,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这是不好的一点。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揉谷镇光明村调查,我们在光明村的调查很顺利,村民们都很配合我们的调查,大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抱有很大的希望,但也提出了许多建设中的问题:比如村干部腐败、村内娱乐健身场所缺乏、养老问题有待解决等。谈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民们各抒己见,思想活跃,但对现状问题又无可奈何,此类问题有待有关政府部门解决。
我们调查的内容是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结果显示80﹪的村民都认为干部腐败是影响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绊脚石,上面的政策再好,到下面实施的时候就变样了、走形了,实际上农民没有得到实惠,所以村民对新农村建设有抵触心理,以至于新农村建设还不能像想象中的那么完善。村民对村干部存有很大的芥蒂心理,还有许多村干部也不以身作则,首先中饱私囊,利用职务之便榨取国家扶贫款项,因此村民也对干部有着很大的怨气。所以实施一些国家政策时村民及其的不配合,造成很大的困扰和不便!
4、调查对象
扶风县杏林镇和揉谷镇陵东村和光明村。
5、调查样本
随机抽样30户,杏林镇抽取10户,光明村和陵东村抽取20户。
调查方法
a
走访当地村民,填写调查问卷
b
拍摄照片
6、调查时间
2012年10月20日
2012年11月11日
二、现象描述及原因分析
通过分组调查的方式,我们一行三人对当地村民进行走访调查,进行民风、民情、民俗等各方面的采访深入地了解了当地实情,并整理出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一)经济建设发展缓慢,物质基础较为薄弱
简单常规的农业生产占据农村主导地位,小农意识较为深厚,农业产业化滞后,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形成不了优势是造成农民收入低的主要原因。种植作物单一,在蔬菜种植、畜牧业等方面的发展还比较落后。
(二)农村基础教育不够全面
由于近几年来大学生毕业找工作难的原因,加上忙于修建新房,外出打工,对孩子上学意识受了较大的影响,认为毕业找工作和现在外出打工等同,注重眼前利益。在村中广泛存在农民种田不懂科学,不用科学,不信科学的现象。
(三)新农村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尽管广播、电视、会议等大力宣传新农村的优越性,但还是没有调动群众参与的热情度,还没有让全体群众动员起来。
(四)农村土地日益减少
由于村民收入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部分村民都在自家土地上建房或养殖场,侵占了大量土地。另外,由于各种公路的铺设,也侵占了大量土地。因此,农村的土地资源日益减少。
(五)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多为年龄较大或年龄较小的老人或儿童也造成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的整体要求。
(六)农业生产水平还较低
由于地形、气候、条件限制,农村地区生产难以实现大规模化、机械化、集成化,生产方式还不先进。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也不高。
(七)农村公共设施发展不够
在调查中发现,“基本没有什么文化活动”的站56%,而“所在乡镇图书馆的覆盖率没有的”也占56%,由此可见,在闲暇之余村民除了看电视等就没有其他活动,没有健身中心,集体娱乐活动是少之又少。
(八)精神文明和乡村文明建设还有待提高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的社会治安还存在诸多问题,偷盗、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在调查中发现,通过电视了解国家政策的占67.1%,而通过报刊杂志了解国家政策的占17%,我明显感受到现在农村文化生活的单调、乏味。而且在弄闲时节打麻将等活动尤其受到农民朋友的青睐。
(九)环境交通不完善
村子里到处都是白色塑料袋和生活垃圾。而且道路不平,坑坑洼洼,没有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且道路两旁没有路灯等硬件设施。
三、对策及建议方案
(一)切实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在新农村经济建设后,随着交通环境和村容村貌的不断改善,应大力发展村办企业,不仅解决村里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解决周边村子的就业困难,带动大家共同富裕。
(二)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加大农村投入力度。杏林镇和陵东村、光明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而且村委干部还没有把国家以及政府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要充分发挥各类财政投入的主导作用。应将政府的政策和激励机制发挥到极致。大力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
(三)搞好农民技能培训,引导返乡创业
一方面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另一方面,抓好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作。积极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带技术、带经验返乡创业,发展本地经济。促进农民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
(四)加强农村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发展之根本。机关干部下乡,大学生村官无疑给农村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气息,也慢慢引导农村积极变化。但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加强农村人才的培养是当前重中之重。
(五)完善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不足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医疗和教育的必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村委干部要积极落实农村合作医疗这一伟大举措,同时在学校软、硬件设施上都要下足功夫。
(六)提高思想认识
解决好农业发展问题和农民生活问题,是全党全国工作的重点。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各部门的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强学习、领会上级会议精神,引导大家共同提高思想上的认识引起高度重视。
四、数据分析
通过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得出:
1.有30%的村民认为村里事务几乎不公开,27%的村民知道村里事务有公务栏公开,23%的村民认为基本公开,而有20%的村民根本不知道。这足以说明村委干部还没有将村里事务做到完全的公开透明化。
2.有93%的村民都只是听说过新农村建设,但都不了解其实质性的内容。说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不够全面和彻底。
3.有40%的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都是靠传统农业,还有23%的村民靠外出打工所得。
4.有44%的村民认为村委会最应在医疗教育等公共事业方面为农民做实事,24%的村民认为应注重社会保障,20%的村民认为应加强土地管理,12%的村民认为应在管理治安、维护社会秩序方面下功夫。
五、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①.我们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在近几年还是取得了显著地成效,比如在农村实行了新型合作医疗,以方便农民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还在许多农村村头建起了篮球场,让村民有自己的娱乐场所,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明生活;还有在许多孤寡老人和五保户家中设立了救助设备,国家出钱建设等等„„
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额问题,比如干部腐败,严重阻碍新农村建设发展进程;还有部分干部素质较低,没有村干部应有的管理技能和能力,应该加强村干部培训,以更好的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为人民服务;应大力扶植大学生村官上任,利用他们的新想法和新思路,引导新农村建设朝更科学、特色的方向发展。③.每个村在发展的道路上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等着我们去挑战。挑战困难,是我们正视困难的一种心态,一份追求。
六.调查感想
通过此次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我深深感到我们的国家在近几年发展的还是比较好的,在农业上我们免除了农业林特税,使农民感受到了国家的富强和繁荣;医疗上实行新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特别困难的还有香港特别关怀,达到看病能全免。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惠民政策,使农民感受到了国家还是很重视三农问题的,还是把农民生活问题当成大事情来解决,使农民受到实惠
七、感谢
一、抓基础,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 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基本公共产品。如村村建立起农家书屋, 部分村居建立健身文化广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 逐步缩小与县城居民的距离。
二、抓宣传, 切实提高思想认识
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和民主生活会等形式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让基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和理解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及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原因。通过宣传教育, 使群众明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不仅是拆屋盖楼, 也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政策措施的变化、增长方式的转变, 而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同时也是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进步。
三、抓政策, 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政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保证。各部门要以改革的精神, 打破城乡体制和政策壁垒, 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全局来创新体制、完善政策。当前要突出抓好县城、区域中心镇和中心社区的规划, 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体现风貌。要强化规划的执行和管理, 加强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各乡镇要结合本地实际, 制定具体的落实细则, 并根据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相应措施,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抓关键, 突破资金瓶颈
一是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机遇, 积极争取上级更多资金的支持。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力度, 壮大农业发展资金、工业强县资金规模, 加大对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努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财政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 主要用于农村;基础建设资金增量, 主要用于农业;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 主要用于农民。三是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采取以奖代补、以物代资等办法, 激励和引导群众投资投劳建设家园, 使之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投入主体、建设主体。四是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投入机制。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鼓励发展形式多样、产权多元化的农贷担保机构。积极引导支持农业银行、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努力形成多元化的“三农”资金投入长效机制。五是充分利用民间资金, 在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示范导向作用的基础上, 着力营造由优惠政策、优质服务、优良环境为重点的“洼地”效应, 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项目、重点领域, 建立起“政府引导、群众决策、项目补助、民资参与”的良性投入机制, 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五、抓产业,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空间规划和要素整合, 调整优化城乡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布局。工业按照集聚发展的原则, 通过各类园区建设, 引导主城区产业向城郊有序转移, 形成城郊特色主导产业, 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农业要因地制宜, 按照“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的原则向交通便捷的交通干线集中。服务业按照全面搞活农产物资, 促进消费品流通的原则, 自上而下由城市向农村延伸, 大力发展覆盖城乡的生产生活型服务业。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带动农民的就业和增收, 尤其是把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发展工业的主攻方向。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依托本地特色, 努力开发名、特、优、新产品, 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和优势产业带。三是推进产业化经营。围绕优势和特色产业, 培育壮大一批有品牌、有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龙头企业, 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发挥龙头企业、经营实体、社区组织、农民经纪人的作用, 积极发展各类农村新型合作组织,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鼓励合作社跨区域、跨行业经营, 通过合作社带动产业膨胀。严格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 定期召开社员大会, 适当从销售环节提取管理费, 通过合作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在产业发展、文化娱乐、环境卫生、民主管理等层面成立不同类型的合作社或协会, 打造产业链、文化链和民主管理链, 通过合作社丰富村级管理资源, 加快村级管理民主化进程。
六、抓改革, 推进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
借鉴先进地市的土地流转模式, 建立农民“宅基地换住房, 承包地换保障”的新机制, 最大限度地把农民从农村和土地上解放出来, 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搭建农民变市民的有效载体。积极探索和破解土地流转的政策和有效形式, 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各种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鼓励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土离乡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闲置土地、闲置宅基地和撂荒地普查, 搞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为产业聚集、集约经营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辟新的空间, 为城乡各种资源的合理自由流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七、抓队伍, 建立一支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民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020-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而要完成这个任务,主体是农民。也就是说,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些群众中也出现了公德缺失、是非观念模糊、价值观变异等不容忽视的问题。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就不可能取得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之举,文化建设必须全过程地渗透在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中。只有文化建设抓好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后劲和活力;只有文化建设抓好了,农民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了,乡风文明、社会稳定和谐的目标才能实现。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原有的文化资源本来就严重不足,特别是乡镇以下的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教育更为贫乏,需要填补这方面的短缺;很多传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走向消亡,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没有发展起来,急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因此,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使农民持续增收最有效的途径,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严格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所谓现代农业,就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农业。所谓市场经济规律,首先是生产的产品要适合市场的需要。第二,市场经济有两个显著特点,即具有契约经济和法律经济的特点。第三,市场经济有严格的市场运行规则。所有这些,对刚刚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且从总体上看文化水平还不高的广大农民来说,的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时,农村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还要与时俱进地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培养与建设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农民。从目前农村的一些地方和农民来看,集体主义思想、团结互助精神淡化,法律意识淡薄,诚信度不高,发展意识、竞争意识不浓,文明意识、健康意识不强,一些传统陋习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新风尚、建设乡风文明要求格格不入。必须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顺利进行。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
农民不仅要富,农民还要有乐。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虽然我们党和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农村文化建设还是相对滞后,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要。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任务艰巨
从文化建设的基础、环境和条件来看,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任务繁重而艰巨。
(一)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从笔者所在的甘肃省庄浪县的乡村文化设施来看,市区一级虽然都建了文化馆、图书馆,但标准都不高,经费也不够。乡镇文化站建设更令人担忧,大多数文化站的活动场所,如电影院、礼堂等,有的年久失修,有的早已拆除。村文化大院一缺场所,二缺设备,三缺管理。农村文化设施是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这样的现状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极不适应。
(二)文化人才匮乏
在农村,不论是专业人才、管理人才,还是经营人才,都严重不足。乡村文艺人才更是缺乏,人员进不来、出不去。这些状况不改变,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任就难以顺利完成。
(三)文化产品严重不足
据调查,现阶段农民对文化的需求,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学技术,二是有关农村的法律法规,三是文学书籍,四是文化娱乐。从现有的文化产品来看,供给不足严重。
(四)农民的文化消费能力低
目前广大农民群众物质生活明显改善后,对精神文化生活十分渴求。但从他们生活消费支出的安排来看,首先是盖房子、看病、保子女读书及日常的生活开支,基本没有剩余的钱进行文化消费。
(五)财政投入不足
除一次性文化项目设施建设或文化活动财政有一定的投入外,日常的事业经费很少。
综上所述,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就形成了明显的两对矛盾和三个焦点。两对矛盾,即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农民有消费需求无消费能力的矛盾。三个焦点,一是财政要加大投入,二是要多出农民所需要的精神产品,三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消费能力。而要解决这些矛盾和焦点,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因此,就决定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繁重性和艰巨性。
三、改革创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正因为农村文化建设重要而紧迫,任务繁重而艰巨,所以,要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一)探索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建设
从体制上讲,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真正做到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切实增强事业的内部活力。尤其是乡镇文化站的体制,要十分明确。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桥梁和纽带,公益性十分鲜明。因此,文化站作为第一线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在乡镇配套改革中不能改变。对文化站作用的发挥,关键是要创新机制,调整职能,明确责任。就庄浪县的实际情况而言,一是认真研究文化体制改革政策,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体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体产业,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整合资源,探索做大做强的方式方法,增强发展后劲和活力。重点抓好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职工的内部管理,克服纪律松散、职责不清的不良现状,建立灵活高效的职工管理制度,落实各自责任,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履行基本职能,拓展延伸服务,激发和调动全县文化工作者的创造力,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二是要重视文化新产品的开发,积极培育、扶持文化产业骨干企业。要放宽视野,将民营文化产业纳入工作范围,积极引导,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培育一批文化产业知名品牌。
(二)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
从现阶段来讲,一是要整合一切用于农村、服务农民的各项文化资源,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如教育、科技、党员电教、村级活动室建设等。二是要建设好三个层次的阵地,即县(市)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剧团,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特别是要把乡镇文化站建成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并做到国有、民营一起上,大力培育和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村文化科技中心户等。为了促进三个层次的文化阵地建设,要继续开展创建文化先进乡镇活动。以创建活动激励阵地建设。三是要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农民图书、农民健身、民间艺术发掘利用这六大工程。四是要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文化扶贫活动,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变“送”为“种”。
(三)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适合农村农民的精神产品
一是要大量出版农民群众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二是要创作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农村生活、激励农民斗志的优秀作品,并把它搬上银幕,立上舞台,更好地服务农民。三是大力发展民间文化艺术,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或民族特点、农民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活动项目。四是要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农村文化人才的培育。特别是要加大农民自身文化人才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让他们长期扎根农村,成为不走的庄户剧团,使其卓有成效地为农民提供服务。五是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
(四)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功能作用
从目前县(市)区、乡镇的财政实力来看,大多数确实是比较困难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每年挤出一定的财政经费,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应该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村文化建设按规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总的来说现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有明确认识,但仍有少数领导干部总认为经济建设是硬任务,文化建设是软任务,或者说,经济搞好了,文化建设自然会得到重视和加强,因而就出现了讲话无文化建设内容、规划无文化项目、资金无文化方面的安排,一讲发展文化产业,就想把所有的文化事业推向市场等等,这些思想认识的存在,明显地影响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发展。二是要真正做到“五纳入”,即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三是地方党委和政府,既要贯彻落实中央对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所出台的一些优惠政策,又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一些相配套的优惠政策,切实有效地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保证农民真正得到文化上的实惠。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某某单位职能作用,努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实地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市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基本情况:
**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良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纳入日程,层层部署,层层落实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组成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33个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组织机构,下设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制定下发了《2009年新农村建设目标及孝核方案》,明确了各部门、各乡镇的职责和任务。确定一名市级领导包扶一个乡镇、一个试点村,对所包乡镇新农村建设负总责。二是广泛开展了宣传动员。为了提高全市各级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性的认识,层层召开会议传达贯彻中央、省、市会议精神。使各级干部树立了正确的工作指导思想。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宣传栏、简报等形式,努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做到电视上有影,广播中有声,报纸上有字。通过广泛宣传积极引导,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目标,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三是制定规划,实行整体推进。市委市政府坚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重点突出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合理规划村屯布局,充分体现民俗、文化、地域特色。为我市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四是加强对接,协力共建。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后,市委、市政府主动与**驻村工作队、省帮建单位进行了对接,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各驻村工作和省帮建单位也都积极主动地深入到试点村,帮助制定规划、谋划发展、协力共建。五是积极招商引资,加大项目投入。市委、市政府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新农村干部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大资金投入。今年以来己争取百万元以上项目11个,争取项目资金1、7亿元。己到位通村公路建设资金6800万元、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127万元、农村沼气建设资金336万元、植物保护工程建设资金270万元、扶贫资金210万元、农机作业合作社115万元,有利地推动了我市新农村建设。
通过市委、市政府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一)、农村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到2008年底农业总收入18、1亿元,比上年增长6.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27元,比上年增长11.2%;粮食总产值达到12.65亿斤,比上年增长10%。
(二)、农村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畜牧业实现总产值7.8亿元,比上年增长20%;占农业总产值的41%;绿色食品种植面积120万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60%;新增劳务输出7,400人,新增劳务收入1.1亿元;特色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农民与高级农业技术人员联合,引进高科技农业技术,发展全绿色农业,如**高丽米农民专业合作社,由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与部分**镇**村和**镇**村农民联合创办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这个绿莹高丽米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省***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和***、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村农民***、***等人发起,由**镇**村、**镇**村、**乡**村等70户农民(20,000亩水田)共同组建的集服务、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实体型合作组织,合作实行“六个统一”的规划管理,即:统一加工、统一品种、统一品牌、统一种植技术、统一生态供应、统一销售。合作社投资50万元(占总股资金30%),农民投资35万元(占总股资金70%)。通过调查了解,在**镇**村,全村有130多户,共560多人口,外出打工人员200多人,人均土地150亩,全年依靠土地总收入7--8万元,人均收入2万元左右。**村村长***将外出打工户承包田集中起来,依托专业合作社,引进韩国的水稻“二段育秧”技术,集约整合闲臵的土地,统一水稻购种、统一水稻栽培技术、统一管理、按股份统一分配收入,充分利用太阳能,在投资兴建的大棚进行育苗,两段式育苗,苗秧质量好,分蘖进程快,光和能力强,与普通育苗方式相比,提高了水稻苗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水稻品质好,稳产高产,亩纯增收120元以上。在特色产业的发展中,还有***乡和***乡分别依托地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建造了**农家游示范区,还有***乡***村和***村养殖户己达到500多户。
(三)、农村环境有很大改善。为了全面营造农村新环境,投入资金**亿元建设通村公路***公里,有15个乡镇、54个行政村、174个自然屯受益。
***乡通村公路66.5公里,实现了***乡路村村通。积极开展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对村镇2300公里的砂石路面全面进行了修整,清理了村边沟16万米,清运垃圾4万平方米,标准化厕所达到70%,开展了绿化,栽植绿化树20万株,多种花卉160万株,种草坪4200平方米。还积极组织实施了饮水安全工程。投入资金276万元,新打机井10眼。农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53%,积极组织实施了康居工程,新农村新建住宅576栋,4.6万平方米,其中样板房80栋,砖瓦化率可达70%。
(四)、民生活质量有很大提高。农村目前己全面推进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大病救助,全市共有3.9万户,12.2万户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78%;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面达40%。同时,全面落实了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农村独生子女全部实行奖励,投入资金,2,788万元,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3.5万平方米,农村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了100%,贫困家庭学生“两负一补”面达到100%,全市农民有线电视入户新增5,000多户,入户率达76%,农村信息网络发展迅速,投入资金400万元,新铺设光缆300多公理,宽带己通达100个行政村,建设信息服务站93个。
(五)、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建全。积极开展了村级党组织“五个好”标准评选活动,村委会的群众率达85%以上,建立建全了村级财务、土地绿色、计划生育、民政救济等村务公开制度,积极推进“一事一议”制度,建立建全了村级财务审计制度。杜绝了村级新增债务,积极化解村级债务。
(六)、农村社会进一步和谐稳定。在农村积极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十星级文明户己达到20%以上,建立建全了农村治安联防组织,实行了群防群治,防火防盗措施,实现了农村社会和谐。通过开展新农村建设,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二、存在问题:
(一)、乡村两级债务沉重,影响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截至2008年底,我市己有14个村完全摆脱了村级债务而且有了一定的存款,但是,仍有140个村负债,债务涉及范围广、额度大、结构复杂,农村集体经济资金来源匮乏,无力兴办公益事业。加上近年来,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使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虽然“三补贴一
减免”给农民带来了直接收益,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的大幅涨价,影响了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好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二)、农民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己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机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三)、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程度不足,“一事一议”活动开展难。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村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兴建农村公益事业中,认识不统一,行动不一致。“等、靠、要”思想浓厚,按照要求收取的每人12元活动经费更是难上加难。有的行政村领导缺乏凝聚力、号召力,“一事一议”活动流于形式,根本搞不起来。形成了事难议、钱难筹、事难办等现象。
(四)、村风民风亟待改善。一是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二是现在农村普遍存在着法律观念淡薄,社会风气不正的问题。在农闲季节农民赌博;部分子女不行孝道,不赡养老人,败坏了社会风气。
(五)、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有的乡村求建新村而忽视老村改造,重新房建设而不顾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养殖业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活垃圾、粪便和废弃的农药瓶,乱堆、乱放,在改造猪圈、牛栏、厕所、柴灶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人居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六)、农村土地纠纷问题有时还比较突出。由于近几年国家惠农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种地积极性,加上一、二轮土地承包遗留问题较多,由此引发了一些农村土地纠纷,造成农民因为土地问题上访的数量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的社会稳定。
(七)、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市级帮扶单位对新农村建设重视程度不高,对接不积极主动,支持和扶持力度不够。
三、几点建议:
(一)抓好农村经济建设,增加村级资金积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全力推进绿色食品的战略升级,全力推进兴畜富民战略,加快养殖业基础规模扩张;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外出务工人员,扩大务工收入;全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绿色食品生产;彻底清理村级债权债务,运用法律手段盘活村级集体资产。
(二)、抓好农村基础建设。加强水利建设和家机化建设,以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为重点,积极引进大中型农机具,提高机械化综合水平;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争取尽快实现宽带村村通和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抓好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三)、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二是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四)、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和农村环境建设。集中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调整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更多地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生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基层人才建设和社会保障工作,多渠道、大幅度增加财政对“三农”投入总量。坚持以房为基,以路为纲,以水为本,以新兴能源为重点,全面加强农村的环境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扶持,农民自投入,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格局。
(五)、着力支持现代化农业建设。一是积极争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各项扶持政策和补肋资金,重点支持专业合作社发展,扶持推广裴德镇德兴村“水稻两段育苗”技术,二是继续培育有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场乡共建生态示范基地,如华香肉联深加厂、青岛啤酒有限公司、三合公司等,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作用。争取中央和省支持农业科技进步的专项资金,继续实施推进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三是加强设施建设。在大力争取中央和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基础上,要加大水、路和村容村貌的投入,回强支持农田和水利,农村安全用水和农村能源建设,大力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
(六)、抓好农村体制与机制建设。进一步规范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财民理乡代管制度,充分调动了发挥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依托农机作业合作社,全力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马润东 带着一颗激动的心,我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作这样一个调查,我还是头一次呢。有着0%的经验,带着100%的信心我开始了我的寒假调查活动。其实回乡作调查在我回乡之前就已经在自己的日记本上排上了日程,我早已经把它当作了自己的一份工作,一个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回去的当天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乘了六多个小时的汽车,我早已累得爬不动了,只想找个地方好好休息。但想想毕竟自己还有任务没有完成呢,还是趁早为好,吃过晚饭我便来到了几个小小学同学的家里,找到几个现在也在上大学的学生,想让他们和我一同做好这份调查。他们是我最好的朋友,当然义不容辞地答应了这门差事了。我们觉得在自己本村开始为中心再到周围几个村里去调查,有必要的话我们还会去别的乡镇 里去,因为他们也分别给自己安排了各自的任务。
一、农民的生活如今已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一)农村的交通大为改观 我们调研的第一个村子是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前赵村。虽然说的只是这一个村子,但从市里回来的路上我们已经已经看到了,现在的农村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那些原本比
较贫穷的村子,一改过去那种落后面貌:道路崎岖,交通中断的状况,现在条条水泥路修进了村子里,村民再也不用担心天气给他们的交通带来的不便了。
(二)农民的观念提高了 现在的农村已经免农业税几年了,农民对国家的政策的认识水平也提高了,每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也是他们必看的。农民感激政府对农民的照顾,对这几年兴起的“新农村建设更是喜上眉梢。农民一改往日那种只靠种田,秋天卖粮食来获取收入的方式。他们开始寻找自己的致富项目。村里的果园、大棚、养殖场像雨后春笋一般到处兴办。
(三)生活水平达了小康 过去的农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想都不敢想,而现在呢?嘿嘿…… 全村彩电的普及率几乎达到了100%,包括年龄已高的老人,我奶奶今天已经是70多岁的高龄,而他们家今年把自己原有的黑白电视机封存起来,购置了一台彩电。今天村里还要实现家家连有线的目标!这样更放便了农村及时了解国家的最新方针政策。通信发展也是更赶得上了速……固定电话已经是每家一部,手机普及也已过半,年轻人差不多人人一部了,好多家庭也已经购置了电脑,每晚回家的时候也会上网冲浪,那种感觉实在是好……
二、农村也有自己的不足
(一)计划生育做的不够到位 国家政策规定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如果第一胎是女孩的可以再生二胎。但现在农村近些年政策好了,收入增加了,有的人也通过做生意或搞运输赚到了一定的积蓄。虽然自己的家庭不符合生二胎的标准,但是冒着被罚款的惩罚,躲着藏着最后再生孩子,我的一个邻居本来有一个男孩,今年又要了个女孩,当我们问及他们为什么还再孩子,现在都有一个男孩了,他们的回答却是:现在只要有钱,就可以再要嘛。听说他们被罚了接近三万元钱。
(二)农业机械化程度还太低 因为我所处的村子位于山区,山路曲折,田地也多在山坡上,而非在平原地区,每户的每一块土地也是比较狭长的,很不适合使用农业机械。所以到目前山上的田地还保持着最原始的耕作方式。
(三)村干部队伍状况令人担忧 我们在村里及周围几个村里调查,每每提到村干部的,村里人都很是村里的百姓都无语。村里的人民普遍反应村里的干部为政不够谦洁,每次选村干部的时候那些所谓的候选人则会挨家送礼,送烟,送酒……百姓只有收的份,因为毕竟大部分老百姓收了烟都会选那个送烟的人,如
果不选他的话,等以后请村干部办什么事情或帮忙的话都会受挫的,在村里的日子也不会太好过,然而选了村干部后,那些当选村干部的人在村民眼里又成了一个个大米虫!把公款装进了自己的口袋。而百姓却又无能为力。偶而出现一个为百姓某事的好官,不愿与其他人同流合污,并且在村干部里处处受到排挤……
三、通过调查,我也颇受启发,我觉得发展农村要对症下药
(一)加强农村领导队伍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1、国家的政策再好如果不执行那也只是一纸空文!而一批有素质,有文化,有道德的农村领导干部则是国家政策顺利执行的有力保证。
2、一个好的农村干部会时刻想着怎样为百姓办事,怎么才能让村里上过上好日子,怎么才能让本村的经济有所发展!他也会利用各种信息途径为村里人寻找致富的项目,而这一点是我们所调查的村子里的干部做不到的,受各方面因素限制我们也不可能对国内所有村子进行调查,若大农村,我们只见一斑了吧!
(二)加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在农村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重树”,现
学号:110911137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住房拆迁安置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社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改变目前农村“ 脏、乱、差” 的局面, 这势必要涉及农村房屋拆迁安置的问题。拆迁安置工作的每一步都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城市功能的提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关键词:新农村、城镇化、安置
正文: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发展小城镇,新农村逐渐城镇化,因此农村房屋拆迁范围和力度逐步加大,百姓的拆迁安置问题成为重中之重。此次我就自己家乡安置房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以此为背景对新农村建设中百姓拆迁后安置情况进行了分析、整合。
基本情况: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城东新区保定社区简介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保定村有居民700户,人口2600人,原先房屋建筑有1200户左
右,村庄占地面积2400亩,房子建设较为混乱,村内小道、树木较多。2011年秋天村干部开动员大会,说县里准备改造旧城,扩建新城,我们村被划为新城的中心。我们村将进行大改造:道路重修、房屋拆迁改为楼房,建居民小区。为了让村民们安心,村里的政策是拆迁后会给补偿作为外出租房的费用,老人们不必出去租房,村里会给他们安排老年公寓。
2012年三月份有上级有关部门人下来测量房屋进行第一次评估,评估标准是:地皮每平方米450元,瓦房每平方米550元,平房每平方米650元。可是大部分村民对测量评估结果不满意,不满的呼声很大。2012年七月下旬上级有关部门又来了一批工作人员进行二次测量。二次测量之后,不满的人数大大减少,大部分村民都签订了同意拆迁、满意补偿的协议合同。但仍有部分村民提出抗议,拒绝在协议书上签字。可是工作总是得进行的,村里采取的方案是搬走一户拆一户。最后在给坚持的民众做工作。2012年8月份村子里
开始进行拆迁工作。2012年10月1日保定社区安置房建设动工奠基仪式开始,县、市领
导莅临。下面是保定社区安置房的规划图:
近年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城规模不断膨胀,县城居住人口达20万,目前城市道路既定格
局已制约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城市扩张势在必行。县城向东部发展
将有益于蒙山品牌资源的利用,也使区位优势更加明显。2012年3月10日,由山东省住房和城
乡建设厅、山城东市建设职业职业学院、临沂市发改委、临沂市国土资源局、临沂市规划局
组成评审委员会,对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平邑县城东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
了评审论证并获通过。该规划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规划范围为浚河以东,兖
石铁路以南,东环路以西,日东高速以北,占地8平方公里。新规划实施后,城东新区将建设
成一个集行政中心、商业金融服务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大型城市体育中心为一体,配套设
施完善的现代化新区。城东新区建设不仅提升平邑整体形象,增加城市扩容,同时也大大提
升居住区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使老百姓过上城市美好生活的愿望成为现实。我所调查的保
定社区是城东新区的一部分。城东新区的规划建设是社会主义中发展小城镇的路线,而百姓的拆迁安置问题的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小城镇中的重要环节。
早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就提出了繁荣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
大历史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面对不断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和农村人
口不断向城市集中的局面,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选择。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小城镇。实践证
明,小城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只有龙头发展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有
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当前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统筹城乡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去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要推动
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
“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
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不仅提出了城乡一体
化战略,而且对实施这一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
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
更好生活。”这在党的十七大提出“五有”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的更高要
求。因此我县的新城规划更是将十八大精神付诸于实践行动。
1、领导重视是搞好拆迁安置工作的保证。
县领导在讲话中强调:搬迁安置工作,一定要让老百姓在利益上得到满意,决不能因为
搬迁让群众变穷、受穷,各项工作都要有利于实现老百姓利益这一目的。坟头搬迁工作
要搞好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安放办法,从现在就要紧锣密鼓实干;道路施工和管网建设、重点项目工程也将破土动工,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做好前期工作,要有和艰难困苦作斗争的思想准备,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挑战性工作。
2、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总结新经验,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平邑城东建设考察团分赴沂水、德州、河东、临沂经济开发区、费县等地,观摩学习
城镇化建设工作。县委常委、平邑街道党工委书记时光晓和指挥部领导成员,平邑街道
班子成员,街道部门相关负责人,浚东、保定、河湾、等村两委成员、党员、群众代表
等300余人参加了观摩学习活动。通过考察学习,大家耳闻目睹了兄弟县区城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感受了在抓城镇建设方面的宏伟气魄和实干精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
家认为,这次考察学习起到了学习经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寻找差距、启迪思路的效果,可以说是深受教育、受益匪浅,通过考察,大家纷纷认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是城镇化的重要前提,从考察的县区来看,凡城镇建设有大手笔、大气魄的地方,都是
思想解放大、观念更新快的地方,各地在解放思想中统一认识,在转变观念中完善思路,开拓创新、敢为人先,提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城镇化发展思路。
3、依法办事是搞好拆迁安置工作的关键。
拆迁安置工作事关每一位拆迁群众的切身利益,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矛盾,造成不稳定因素,只有严格依法律办事,才能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是严格按政策补偿,二是严格坚持原则。
4、妥善安置是搞好拆迁安置工作的重点。
我县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衔接,全力促进农民安置用地的落实和农民安置房的落实。东城新区单在保定社区就建设了11幢高层居民楼,38
幢居民住宅低层楼。下面是建设中的安置房:
结论: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的家乡将会更加美好,在两年之内我的小村庄就会成为大家所谓的城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我县的建设正是对十八大精神的实践贯彻。这次通过走访的形式了解了关于安置房建设的问题,其中还有许多的不足,以后我会再接再励紧跟时代的发展关心国家大事。
参考文献:
1、《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00年6月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
月11日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
31日
4、东方财富网
5、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
6、《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
一、农村金融创新的必然性
(一)金融创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当前以实施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要标志的农村经济改革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必然使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客观上要求在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等方面进行创新或改造,以适应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首先,随着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加大,农村对政策性金融的需求将大幅增加。值得注意的是,中央和地方财政将加大对农村饮水、道路、电网、通讯、卫生、农田灌溉等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力度,与此相对应,对金融的需要更加突出,特别是对政策性金融的创新要求更加突出。其次,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特色农业和特色养殖业发展加快,农户小额贷款面进一步扩大并呈现大额化趋势。再次,农村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农村物流业将迅速发展,对物流资金的需求将显著增加。第四,随着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农村互助组织不断扩大,县域中小企业实力壮大,资信度提高,对资金的吸纳能力增强。第五,随着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突出问题的逐步解决,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将面临新的发展。以上新情况,迫切要求金融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二)金融创新是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
随着金融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外资金融机构大量涌入中国,必将抢占我国各类金融市场。就农村金融领域而言,目前,许多外资金融机构已把投资方向瞄向了中国农村市场,荷兰合作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分别入股杭州联合银行,这标志着外国银行第一次进入中国农村合作银行并在农村市场开拓业务。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也抛出重金支持国内的一些非政府组织进行农村金融试点工作,旨在占领市场先机。这些外资金融机构普遍运用金融创新产品,注重市场细分化和服务差异化,在金融市场的竞争中将会取得越来越主动的地位。就国内农村金融市场而言,除农村信用社外,邮政储蓄改制重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成立,其储蓄营业网点百分之六、七十分布在农村地区,同时,邮政绿卡发卡量高达1.4亿张,成为广大城乡居民与农民工重要的支付汇兑工具。此外,许多民营资本构成的小额贷款公司也相继成立,未来农村金融市场将面临激烈竞争,而金融创新是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三)金融创新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必须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发挥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金融的合力作用。现阶段农业银行改革即将启动,其基本方针是面向三农、商业化运作、整体改制、择机上市。适应改革要求,农业银行应对自身重新定位,即“以县域为基础,城乡联动,农工商综合经营,在县域经济中发挥商业金融主渠道作用,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全新定位,客观上要求其在沟通城乡、更新经营理念、发展县域业务以及管控风险等方面要有新的举措,而创新乃是必然。与此同时,农发行适应改革需要,提出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的目标。而当前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是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进行的,目的就是要强化法人治理,明晰产权关系,增强为“三农”服务的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这在客观上要求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理念、金融科技、金融服务、金融产品上加快创新步伐。
二、制约农村金融创新的因素
(一)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单一,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
就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而言,从表面上看,农村金融体系比较完善,既有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等正规金融,又有名目繁多的非正规金融机构。实际上,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与城市相比非常不完善。首先,政策金融功能缺陷明显,商业金融功能缺位,农村信用社等合作金融机构整体实力不强,所谓“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并存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并未真正建立。对于农村居民和农村企业而言,可以享受的金融服务仅仅来自农村信用社的单一性、垄断性供给。如河北省某县(市)农村信用社贷款占整个农村贷款的90%,这种垄断性供给,出现了一家独大现象,不利于金融创新,使金融创新缺乏内在的动力与活力。
(二)农村金融市场发育滞后,抑制创新的扩张需要
良好的市场发育体系对于创新产品、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反之,发育迟滞的市场则会成为创新的障碍。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育缓慢,绝大多数农村证券、信托、基金等投资银行业务尚属空白。驻足农村的银行业务也多是传统业务,中间业务产品极少,诸如承兑、贴现、承诺、咨询服务、代收代付等业务在农村很少开展,至于信用卡业务、网上银行等业务则更为缺乏,广大农民与农村企业根本享受不到现代金融的便利。这种制度性供给的不足,严重约束了广大市场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抑制了金融创新的动力。此外,农村金融市场与农产品市场发展也不对称。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已经形成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专业市场与综合市场、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共同繁荣的多层次市场体系,但是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适应多层次、多需要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阻碍了金融创新的发展。
(三)农村金融融资体系落后,抑制了创新的要求
从融资角度来看,金融体系至少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和间接融资的银行体系,两类市场并行乃至交叉发展,促进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带动创新的发展。就当前而言,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融资渠道单一,资金融通多是通过间接融资方式且融资规模小、力度低。农村企业很少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来筹措资金,农民个人的货币结余也只能选择储蓄存款,没有更多的投资渠道。这种单一的融资渠道大大降低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效率,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阻碍了金融创新。更为严重的是,农村金融市场资金有限并且分散,加之农业资金的“体外循环”降低了资金的利用率,并且有限的农贷资金也未能有效把握支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形成了资金需求与供给的尖锐矛盾,涉农金融机构难以聚集金融创新所需的资金规模,大大降低了金融创新的效率。
(四)农村金融立法滞后,阻碍了创新的步伐
目前,中国农村金融的立法非常滞后。首先,就农村信用社而言,目前还没有一部法律对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内部治理结构、日常运营机制等进行严格、明确的界定,使得中国的农村信用社往往在“合作金融”与“商业银行”这两种模式之间“摇摆”。再有,中国对政策性金融也没有相应的立法,结果是商业银行和合作金融机构往往承担了大量的政策性业务,导致商业银行和合作金融机构出现大量的不良贷款。此外,对各种民间金融机构以及小额信贷组织也未有明确的立法。中国民间金融机构复杂多样,虽然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其法律地位很不明确和稳定,易出现一些短期或者不规范的经营行为,无形中累积了大量风险,甚至影响到辖区的金融稳定。对于一些民间的小额信贷组织,目前也缺少法律来规范。央行进行的五个省区的小额信贷试点,目前也处于一种无法可依的境况,这使得央行和银监会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依据来对小额信贷进行有效的监管,上述状况,无疑不利于金融创新。
三、农村金融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金融组织机构创新
1. 创新政策性银行运行机制。
加大其向农村集体组织提供交通、通讯、农田水利、科技服务、教育培训、生态建设、社会保障等(准)公共产品所需资金的力度与广度。
2.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加快其产权制度改革,理顺管理体制,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分期分批逐步建成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的社区性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
3. 加快以农业银行为主的商业银行改革,加快对农村的市场化支持力度。
按照产权股份化方向,通过国家扶持和自身重组,把农业银行整体改造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扩大对农村私营业主、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率。
4. 邮政储蓄银行已经开业,应扩大邮政储蓄资金自主运用的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
5. 做好村镇银行试点工作。
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增加市场竞争力,有效满足一般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
6. 合理引导规范只贷不存的民间小额信贷公司,满足农民临时性、小额资金的需要。
(二)金融服务创新
1. 服务理念创新。
目前,国家对农村金融改革的试点、方案陆续出台,金融创新的空间极为广阔。立足于农村的金融机构应抓住有利时机、定位于农村市场,尽快在服务方式上创新理念,把金融创新提升到增强金融机构竞争力的重要地位,积极探究金融创新的方式和品种。首先,要坚持“两个取向”,一是要按照为“三农”服务的经营方向,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切实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服务水平;二是要坚持市场化取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坚持“双赢”取向,在管控好信贷风险,实现自身效益的同时增加社会效益。其次,要实现“三个转变”。信贷支农方向要从支持传统农业向支持“大农业”转变,努力发现、培育、创新支农平台;从支持传统农民向支持现代农民转变,合理引导农民树立现代化思想观念,摆脱传统思维模式。再次,要突出“三化建设”,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三化建设”为载体,加大农村金融的支农力度。
2. 支农举措创新。
一是用活资金,加大信贷投入。支农资金要做到灵活运用,灵活确定“三农”贷款的对象、额度和期限,尽量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客户的贷款需求。采取灵活的信贷经营方式,不断加大对“三农”贷款的投入总量,切实保证对“三农”资金有效需求的供应,确保新增“三农”贷款的比例,扩大“三农”贷款的覆盖面。二是控大抓小,确保支农效益。进一步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规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满足信用农户的贷款需求。同时,控制大额贷款的发放比例,确保支农效益。三是因势利导,力促结构调整。在顺应政府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潮流下,借助支农资金的“杠杆”效应,合理引导农村经济向规模化、专业化、效益化的方向发展,大力支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采取“聚集项目、捆绑资金、集中投向”的方式,支持具备区域资源优势、品质好、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
3. 金融工具创新。
金融服务应该围绕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新变化,适时创新适合“三农”需要的金融工具,为农户提供多方面金融服务。首先,应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进一步做大、做强,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种养大户、产业化组织、私人经济组织,可通过农户贷款证、联保贷款、评优授信和开办“高端农户”贷款等方式提供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其次,加快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建设,提升结算速度,提高农村建设资金使用效率。再次,创新利率工具。针对典型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如由政府担保的、对农民的无抵押贷款,应在专门立法保障下,由专门政策性金融机构执行特定的优惠利率。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商业化金融机构,应坚持市场化走向,相对放宽其贷款利率,使更多农民获得贷款,从而达到双赢。第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而创新相应金融工具,提供各式金融服务。如设立与助学贷款、小额担保贷款相类似的“农民工创业贷款”,帮助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创业;引导农民用好手中的钱,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增值能力,使其将一定比例资金直接用于农村建设发展。
4. 金融产品创新。
开发支农金融创新产品,如开展涉农中小企业联保贷款、探索仓单质押贷款等专项贷款品种;探索开发“个人金融套餐”、“个人信贷业务”,拓展个人消费信贷用途,为客户提供诸如耐用消费品贷款、(建)购房贷款,助学贷款、医疗贷款等服务。与此同时,鼓励开展个人创业投资贷款、车主融资贷款等创新业务,建立涉农中小企业项目库,制定一企一策服务方案。同时,还可以根据地区经济金融环境与自身经营定位,开发和营销适合农村实际、满足农业发展需要、服务农民的中间业务品种。如开发培育适合农民工的银行卡产品,开发适合农村实际的金融结算服务品种等。大力发展农村保险、租赁、期货、理财以及代收代付业务,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三)融资渠道创新
要积极吸引直接投资,积极发展农村金融租赁并充分利用二板市场,积极探索建立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此外,应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参与农村投融资。一是建立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中小资本市场,让更多的资金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进入农业产业化生产领域。二是允许和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发行债券或股票进行融资,鼓励和引导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的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参与货币市场业务,增加来源、提高支农实力,改善经营效益。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票据市场,灵活操作货币政策工具,不断调整和优化再贴现资源的分配结构,引导农村金融机构适当增加对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票据贴现,扩大票据融资规模,扩大资金供给,缓解农村资金的紧张状况。
(四)风险保障机制创新
农业是弱势产业,风险较大,应积极探索建立分散农村金融的风险机制。一是由地方政府和各级民政部门共同出资,建立小额农贷担保基金,用于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补偿,同时对部分小额农贷项目提供担保。二是在农户联保的基础上,建立专门为“三农”服务的贷款担保中介机构,增强金融机构对“三农”贷款的信心。三是对农户小额信贷形成的亏损,国家给予部分财政贴息,出台一定优惠政策,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提高其风险承受和处置能力。四是对助学贷款给予政策扶持。助学贷款扶持政策应涵盖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所有助学贷款,并将此作为实施农村人才战略,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五)金融立法创新
农村金融领域的创新还需要国家从法律的层面进行保证。首先,中国应尽快启动合作金融立法,通过立法,总结以往改革经验,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合作金融政策法制化。通过立法,明确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管理体制,界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民主管理、行业自律管理。其次,加快对民间金融的立法研究。对民间金融的立法应充分考虑其民间性质,根据其自身特点加以规定。立法应体现对民间金融行为的规范,对民间金融范围的限定以及对民间金融行为人社会责任的规定。
摘要:当前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单一、农村金融市场发育滞后、农村金融融资体系落后、农村金融立法滞后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其创新,使创新举步维艰。因此,应在金融组织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创新、融资渠道创新、风险保障机制创新、金融立法创新等方面采取措施,力争使金融创新有所突破。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金融,创新
参考文献
[1]赵泽琨.加快构建新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J].经济要参,2007,(11).
[2]于丽红.论化解“三农”问题的金融支持[J].农村经济导刊,2006,(5).
[3]于奎.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与城乡和谐市场建设[J].农村经济导刊,2006,(7).
[4]田耀金.建设新农村金融须创新[R].河北金融论坛,2006.
1.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发挥了较好的支持推动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设立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006年专项资金规模1亿元,2007年增加到2亿元,2006~2010年5年累计投入省级专项资金9亿元,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村环境建设,突出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促进了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概括省级专项资金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1带动了各级财政投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和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 据统计,5年间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46亿元,县(市、区)投入专项资金10.77亿元,乡镇投入4.09亿元,加上省级投入,各级专项投入总计达到25.3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占35.5%,市(州)级财政投入占5.8%,县级财政投入占42.5%,乡级财政投入占16.2%。
1.2有效捆绑了各类资金项目和集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专项资金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在省专项资金引导支持下,按照资金项目投入渠道不改、使用方向不变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和打捆使用农村泥草房、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商贸网点、市场流通、清洁能源、科技推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农家书屋、信息网络、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畜禽养殖、绿化美化、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水库移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形成合力。在整合项目的基础上,在全省进一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机制,有效整合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力量,创新建立了村企共建、军民共建、部门帮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方式。同时,积极发挥了乡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形成综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5年间,全省新农村建设总投入达到227.06亿元,其中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43亿元,占20.4%;各级各部门单位帮扶投入14.74亿元,占6.5%;发动社会能人和有关团体、企业捐助投入3.9亿元,占1.7%;乡村集体投入51.55亿元,占22.7%;农民自主投入94.12億元,占41.5%。省级专项资金辐射带动效应达到1∶25.23,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3有力支持了项目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和村屯改造 5年时间,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了试点阶段“百镇千村”和深入实施阶段1000个示范村建设,支持农村道路、饮水、桥涵、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1538个,支持农村文化广场、村部、卫生所、有线电视等社会事业项目609个,支持农村院墙、边沟、垃圾处理等环境改造项目437个,支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424个,支持改造农村泥草房50110户。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1.4强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化 全省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和把握规划先行的原则。5年时间,利用省级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规划编制经费2220万元,地方配套3280万元。开展并完成了全省696个乡镇(街)、9306个行政村、38539个自然屯和364个国有农场的自然概况、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规划布局等11个方面数据普查,支持完成了28个县(市、区)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和1361个试点(推进、示范)村、51个省级试点镇建设规划编制任务,促进了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
1.5支持启动了多层次、大规模培训,提高了各级干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能力和工作信心 5年时间,在省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先后举办了地厅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了全省60个县(市、区)县委书记和县(市、区)长到中央党校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对全省624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从2009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选调生)进行系统培训,实施3年已完成培训任务6000名。还支持组织3期90人的韩国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5期200人到长三角、珠三角考察新农村建设活动,进一步拓宽了新农村建设思路。
2.当前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使用面临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省级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尽管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已经出现了总体规模少、支持力度弱化、拉动带动作用下降的新问题。具体表现在:
2.1建设成本快速攀升,极大地削弱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调查中发现,农村各项建设上已经出现3个大幅度上涨:一是建筑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现行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与2007年比较,水泥售价480元/吨,涨幅90%;红砖0.4元/块,涨幅130%;钢材3600元/吨,涨幅34%;木材2300元/立方米,涨幅187.5%;河沙70元/立方米,涨幅100%。地砖、油漆、房瓦、玻璃等价格均有大幅上涨,总体上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上涨1倍左右。二是人工费和机械租用费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农村力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6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100元/人·天,涨幅67%;木瓦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10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200元/人·天,涨幅100%。无论是力工还是木瓦工,雇佣单位中午还要负责1顿午餐。钩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1000元/台.班,涨到目前的2000元/台·班,涨幅100%;推土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800元/台·班,涨到现在的2000元/台·班,涨幅150%。三是工程造价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开安镇柳树洼村修建4.5米宽水泥路工程造价由2007年35万元/公里,涨到目前52万元/公里,涨幅49%;修建砖道工程造价由2007年11万元/公里,涨到目前21万元/公里,涨幅91%;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修围墙由2007年250元/米,涨到目前480元/米,涨幅92%;修边沟由2007年65元/米,涨到目前120元/米,涨幅85%。由于原材料价格、人工机械费用、工程造价成本大幅度上涨,目前全省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只能起到2007年的1亿元资金的支持作用,支持作用削减50%。
2.2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数量增多,单位专项资金支持额度明显减少 2007年省级新农村建设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50个试点镇、200个试点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50万元。2010年全省启动1000个示范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20万元,资金额度下降60%。村干部普遍反映:省里给的资金少,每年建设一个项目都不够用,希望省里能像2007年那样多给一些专项资金支持。
2.3示范村建设内容增多、标准提高、投入增大,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拉动带动效应逐步减弱 2010年全省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制定了建设指导标准,对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整治、社区建设、精神文明、基层组织7个方面37个重要建设内容都进行了明确和规范,新农村建设已由过去路、水、电、气、房等基础建设转到全面发展、基础完善、功能配套、服务提高上来,一般1个2000左右人口的中等村,新农村建设由过去投资500万~10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500万元以上,有的建设投资更多。调查中了解到: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前几年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房屋改造投入达1200万元,今后尚有道路、打井、排水沟、围墙、休闲广场、蔬菜大棚等项目建设投入1500万元需要筹措;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目前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913万元,今后还要建蔬菜大棚900栋和15栋楼的农民新村,尚需大量资金投入;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现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0万元,尚有12公里边沟、12公里围墙、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清洁能源、房屋改造等资金投入1200万元需要筹措;今年,长春市绿园区增加垃圾处理一项就投入了2000多万元,为24个行政村购置10台钩车、200辆手推车,修建11个垃圾中转站,安放22个移动垃圾箱,实现了垃圾户集、村转运、区统一处理。由于示范村建设内容不断丰富,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所需建设资金也不断增大,因此,省里每年投给村里20万元的专项资金,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其拉动带动效应明显减弱。
2.4加快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势在必行,资金严重短缺成为制约瓶颈 2009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参观了东丰县横道河子镇合力村秸秆气化站,大家一致认为大型秸秆气化站具有投资合理、使用方便、清洁环保、易于推广的特点,“一家点火、百家做饭”,是农村清洁能源推广的主要模式,也是实现农村环境整洁的关键。会后,各地纷纷要求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2010年和2011年省里拿出一部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建设了26个大型秸秆气化站,一方面由于建设点少,无法满足示范村纷纷建设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成本增加,建一个可带动300户的大型秸秆气化站由原来投入120万元增加到180万元,资金筹措的难度增大。全省9306个行政村每年都在建设1000个示范村,如果没有专项资金用于大型秸稈气化站建设,就很难加快推广这一清洁能源生产模式,农村环境整治也无法实现突破。
3.关于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的建议
虽然2007年以来,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保持在2亿元,但鉴于目前建筑原材料涨价、人工费机械费增加、工程成本大幅提高,加之新农村建设点多面广、建设内容丰富、标准提高,全省亟待大规模推广大型秸秆气化站这一清洁能源等实际情况,就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3.1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主要是:“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专项资金制度。省、市、县三级政府要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专项资金”。建议省政府成立由省农业、财政部门组成的专门督查组,对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设立情况、投入使用情况、发挥效应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确保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有投入、有规模、有带动作用。
3.2逐年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 建议2012年省政府在保持原有2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再增加6000万元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重点扶持50个示范村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每个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扶持12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6亿元。2013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800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8亿元。2014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1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3亿元。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调查的心得体会12-01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社会现状10-15
关于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调查报告09-15
关于乡镇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调研报告10-24
关于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2-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6-27
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12-03
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