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市实验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总结(推荐9篇)
醴陵,一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县级市,在近年教育改革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县。醴陵市实验小学,地处醴陵中心城区地段,有教师138人,学生2500多人。学校被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首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是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株洲市示范完全小学。醴陵市实验小学,自成立、命名,便确立了学校在地域、在教育改革领域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从“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课题研究,到“开发式美术教育”,学校的教育改革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今天,学校遵循“鼓舞童年、百花竞放”的办学理念,采用灵活多样、注重变通、关注实效的校本研训方式,鼓励培养“素质全面、个性发展”的学生,实现创办三湘“中国鼓文化”特色名校的发展目标。学校多年来开展“书香弥漫校园,良行相伴终生”为主题的书香校园建设,营造了开放的学习环境,创办了学校科学文化艺术节,发展了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科技创新方面成绩显著。
学校立足于课改精神、立足于教育教学研究中各学科的新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不断充实和完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实践中求得进步。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采取扬长避短、学为我用、创新理念、稳步推进的课堂改革策略,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积极推进和实施课程改革,现就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工作小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
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宗旨。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型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体现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和态度,突出思维开发和能力培养;面向全体,分层实施。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让学习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 1.走出去,看看别人怎么做; 请进来,听听专家怎么评。
“教师学堂”,常态化的学习能让教者养成学习的习惯和思索的空间。如,我们在“实验小学教师学堂”的一项重要学习活动,是学习将用“课堂观察”技术应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学习者建立一种基于技术——合作——研究的听评课范式,即专业的听评课范式,明确具体的观察点(观察任务),借助观察/记录工具,从丰富的情境中获取有效信息,落实到根本就是要建设高效课堂。2.让阅读制度化,读书是教师的基本生活方式。学校多年来开展“书香弥漫校园,良行相伴终生”为主题的书香校园建设。对自觉学习者给他们与老师“分享”的机会,对不自觉学习者,给他们书目并规定他阅读及业务自学笔记数量。读书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读书比赛,读后感征文比赛、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学习笔记评比活动等。如此制度规范,如此轮番下来,教师大多已能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并形成阅读习惯。
3.教师经常性地开展教学反思。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周写一篇教学反思文章,要求小项目研究组每月开展一次反思交流活动,学校每学期将教学反思的优秀文章汇编成册,供教师们学习和交流。对反思热情高、效果好的教师学校进行表彰奖励。
(二)校本教研组织机构不断创新。
校本教研强烈的主体意识,决定了校本教研组织结构会随着研究 的不断深入而发生变化。
2010年以前,我们学校成立教研组。分成高语组、低语组、高数组、低数组、英语组、综合组六个教研组,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2011年,我们成立了学科委员会,分语文、数学、英语、综合、体育学科。“学科委员会”的成员由该学科教师投票民主产生。学科委员会的职能是:组织、管理本学科的教学研究活动。学科委员会的成立,充分调动了每一位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强化了管理者的责任感,拉近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距离,使得研究效果更加突出。学科委员会的成立,让更多骨干教师充实教研队伍,变行政领导为学术引领,极大地加强了学科的教学研究力量。
2012年,我们成立了小项目研究组。小项目研究,即小课题研究,是指把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即时梳理、筛选和提炼,使之成为一个课题,并展开扎实的研究;小项目研究主要是从研究的内容、研究的周期上界定的。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关注于教育教学细节,研究内容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真问
题、实问题、小问题。研究的周期控制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
实验小学小课题研究人员名单
1.学生学习活动策划组: 组织学生主动性学习活动的实践研究 汪一平、汤铁坚 等15人
2.活动策划组: 小学生德育活动研究 帅玉婷、张新民 等8人
3.班级管理研讨组: “在班级管理中合作小组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 陈丽、易艳红等14人
4.校本课程编写组: 校本课程编写的实践研究
刘梅、李娟等4人
5.语文学科研究组: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策略的研究 张园、廖田等13人
6.语文学科研究组: 小学毕业测试与小学语文知识结构的研究
邹莉、刘瑜玲等7人
7.英语学科研究组: 小学英语课堂中“自然拼读法”的运用实践与研究 黄艳辉、刘小英等10人
8.社团活动在综合学科中的实践与应用:杨琴、郭明等8人 9.数学学科研究组: 小学数学作业反馈的有效策略研究 李 园、吴慈南等9人
10.数学学科研究组:《课堂知识当场消化检测研究》 林丽华、郭艳红等14人
11.科技创新研究组: 《科技创新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廖振华、余进勇等8人
12.课堂观察研究组:
张菊英、蓝秀等14人
13.“训导语言”在低年级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杨细青、成婧等16人
拨给活动经费,打乱年级建制、打乱学科建制,让全校教师更好融合,增强教师工作的愉悦感。
引领教师进入一种研究状态,经历教育教学问题的发现、反思、解决的过程,在实践中触摸一种本原的研究方法,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有助于教师解决当下教育教学中的迫切问题,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包括即时效应:学科成绩、班级常规管理等。
有助于教师个人积累实践经验,丰富和提升实践智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更加重视个人知识在教师专业行为中的意义。打破教师的专业个人主义,使教师形成一种开放的视域,促进同伴对话、同伴互助。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以“研究”为基质的年级组协同体、项目协同体。
促进学段管理的前移,由“管理”同“服务、引领、对话”的方向转变,形成以“共生”为内核的学校文化。
(三)让课堂成为校本教研的主阵地。
1.新教师汇报课。让刚走上三尺讲台的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新教师汇报课活动。让青年教师进行充分准备,积极探索创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不断磨练和提升自我。
2.教研组教研课。在教研组的带领下开展备课、上课、评课活动。近两年加强对班队活动课的指导:全校性的班队活动竞赛,配合学雷锋活动进行的全校性的班队活动竞赛和展示活动。
3.青年教师素养大赛。教学基本功竞赛包括普通话、粉笔字、钢笔字以及特长展示四个方面,以及20分钟的教学片断比赛。激发了我校广大青年教师深入探究新课改理念,促进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高了教育科研能力。
4.学科带头人示范观摩。先由学科带头人做观摩课,然后由同科教师进行分析研讨,反思交流。其操作流程为:科带头人做课——做课教师谈教学设计与反思——同科教师围绕课例研讨交流——达成共识,形成意见,优化设计——经验共享,推广成果。在教师中起到经验共享、以点带面的作用。
(四)课堂教学改革中注重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指导 1.重视教师独立备课能力。
向教师提出“独立备课”的要求,给他们时间、独立思考的空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将课标、教材解读进行到底,高度重视教师独立备课能力,重视“内化”而不过于类化。教师教学比武和教师素养大赛都采用教师独立备课的形式,这种校本教研方式对教师终身发展大有益处。
2.“同课异构”与“同课同构”。
1)“同课异构”,让教师进课堂实现自己的教学设计。上午听四位老师的异构课。下午讨论分析课文的教学处理,形成共同教案,推选两位“同课同构”的任教者。
2)“同课同构”,观察研究课堂教学的实现。上午两位老师同课同构上课,指导者按相同教案上下水课;下午交流课堂观察情况,分析教学实现的方法。同步整理教研过程记录,撰写教研案例;其他老师分别撰写课堂研究体会,“同课异构”关注教学设计能力。强调了老师文本解读的个性和教学设计能力,执教者在相互碰撞中激发灵感,并收获启发。“同课同构”的教研形式更多的是关注了课堂教学能力的呈现和提升,追深了教学设计的“动态落实”曲线过程。
3.学生学习指导。
如何引导老师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到关注学生的“学”?这是一个很实际的大问题。学生学习指导的内容涵盖极广,但现阶段往往被忽视。如作业布置与批改、学生学习诊断、学业辅导、过程性评价、考试命题研究等。关注这些问题,真正实现其最优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减轻教师学生负担,是学校校本研训的重要突破口。
1)作业布置
将老师分成小组,每组研究作业布置诸多问题,思考完成四项任务。①结合《课程标准》透视作业意图;②研究作业的有效性和优劣性; ③梳理有效作业的特点;④思考如何设计、整合作业。
2)现场作业设计
根据现场提供的教材,独立设计随堂作业与课后作业,并写出作业设计意图,然后交流、讨论和点评。活动之后,将讨论生成的观点、建议整理汇总成研究报告,并分别撰写自己的研究体会。“现场作业设计”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任务。老师们过去从未接触过这种教研形式。它考量老师对文本的把握,以及学习点的捕捉、习题设计等方面的能力。
3)命题研究
一次命题过程,是一次非常深刻的教材研究过程,一套优秀试卷的完成,凝聚教师太多精神财富,也是一次教师自我提高的过程。学校非常重视命题研究,经常开展这方面的活动。
(五)通过课题研究将课堂教学改革向课程结构改革推进。
国家课程是由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组织专家决策、编制的课程。它注重教育的基础性和统一性。开发的周期长,缺乏灵活性,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际变化,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到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到众多学习者的背景及特点。在保证国家对教育的统一要求的前提下,我校构建由“学科”和“活动”两部分组成的新的课程体系,尽可能地反映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学生的认识背景与需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国家课程的不足。
学校申报了省级“十二.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小学生社团活动课程的建设与实践研究》,组建学生社团,以自主选择、主动参与、自主管理为前提,学生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发挥特长而自愿组织起群众性团体。开发了科技创新系列校本课程:《活动手册篇》《指导手册篇》《地球篇》《化学篇》《数学篇》《保护环境篇》。开展了科技创新、诗歌朗诵、中国鼓、舞蹈、美术、书法、棋类、田径、球类等社团活动。每周星期四下午为全校的社团活动课,打破常规班级,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参加社团活动。
我校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使社团活动成为学校一种常态的、自然的、有保障的课程结构。将校本教研进行大胆创新,进一步向课程结构改革推进。
三、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模式
(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模式 1.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或用歌曲、谜语、彩图等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读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便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课文情境。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步:
1)学生自由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语。(高年级在这一步中要弄清生字中的重点字音、字形,低年级还应注重让学生自主识字,用多种方法识字,扩大识字量。)
第二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全班交流读书收获。
3)学生质疑,教师及时梳理问题,简单问题随机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放到学文中解决。
3.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这一环节教师要选好切入点,由点及面,抓住切入点展开课文的学习。应让学生个体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批划,抓住一个大问题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教师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充足,让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思维不仅仅停留在浅表层次上,应向纵深方向发展,保证下一步全班交流的有效性,不可走形式。
2)在学生个体自读的基础上,抓住切入点,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谈理解,谈体会,进行全班交流。
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学生个人学习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外,教师可作适当讲解,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可进行全班讨论,仍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的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对于文章的重点句段,可适时朗读,以便加强理解,升华情感。在读的方法上,教师可通过朗读指导,范读或录音朗读,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将他们带入课文中的情境,并进入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对读,分角色朗读和全班齐读等,读出变化的语气,表达出人物的情感。此环节,还应根据学段要求,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听说读写训练,以确保有效性。4.积累语言,拓展训练
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或感受最深的句子、段落,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语言积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朗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学生经过读、背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并且可根据文章有特色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训练,若时间紧,可放在
第二课时,最好能在课堂上解决。
5.交流感受,课外延伸
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收获,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的课外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画一幅画,作一首诗;可以让学生写广告词、心得;可以让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在课下拓展思维,培养语文能力及创新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课文内容的美。
(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模式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2.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交流的过程促进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群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奠定良好基础。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标,学生要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
3.汇报成果,质疑问难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小结,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4.训练提高,实践运用
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对新学的知识以及方法进行巩固训练、并尽可能让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自己提出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英语采用“三点一线”快乐英语会话教学模式。
所谓“三点一线”即扎实基点(词汇),把握重点(句型),突破难点(会话交流),以“活动”为主线围绕主题展开话题。目的是让孩子们在一个轻松快乐的环境下,无拘无束地进行英语会话交流,激发他们表达英语的欲望。
1.热身活动
创设主题情境,复习已学知识,以旧带新,在复习已学知识的同时,导入新知识。如五年级下册Unit2 My Favourite Season B2中第一步学生齐唱关于天气的歌曲,关于天气的词汇在本节课中季节的话题中马上就会运用到。在此环节中我们设置了唱一唱,猜一猜,试一试和说一说等活动,不同的课例中,教师可
因情况而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活动,目的是温故知新,扎实基点,掌握好词汇,为下一步语言会话交流打铺垫。如果在这一步把已学天气词汇巩固好了话,学生在谈论各季节天气情况时才会运用自如。
2.知识呈现
在主题情境中初步感知句型和会话,并设置任务。如课例中听let’s try,完成听力任务,在有些会话教学课中这个活动我们作为一个知识呈现的源头,先设置任务,带着任务听,然后说,为Let’s talk展开话题。知识呈现环节是整个会话教学的主干,也是会话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这一部分,我们经常尽量给学生设置真实的语言环境,增强语言实践的真实感,并采用“先听说,后读写”的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知识呈现的方法有很多,有实物呈现,肢体呈现,图片呈现,情景呈现,具体的操作在学习巩固过程当中。
3.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包括重点句型的呈现和巩固操练两部分,首先,在主题情境中进一步复习和巩固已学词汇。通过各种不同活动,像“滚雪球”似的进一步积累词汇和已学句型,目的是让学生在后面的对话中“有话可说”。如课例中复习和巩固关于季节的单词、不同季节中不同的天气状况和在各季节中适合进行的活动。接下来,巧过渡,学习新句型。如课例中,在扎实复习了已学主题词汇和句型的基础上导入新的句型,反复操练句型,把握好重点(句型)。然后,巩固操练,这个环境必不可少,操练的范围越广越好,为激励全班学生参与,我们将头饰贴在黑板上,采取学生集体表演的形式,如只有两个角色,可采取全班对半或男女生团体会话的表演形式,三个以上角色的,可以师生共同参与。操练的形式要多样,最常见的是游戏型的操练方式,我们在课堂中还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比如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同桌之间、男女之间及师生、生生之间的表演都是合作,合作学习在会话课堂中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所以,在操练对话时,我们的教师特别强调合作学习。
4.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这一环节也是一个拓展运用巩固环节。创语境,巧训练,用各种形式练习会话。教材内容只是我们的一个范例,在课堂中,我们以教材为核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让学生将会话中学到的语言知识运用
到真实的语言情境中,把词汇和句型融合一体,进行会话交流,这是我们课堂模式当中的一个难点,我们在活动中让学生进行不同的形式的训练,交流,以此突破一节会话课的难点。
5.课堂评价。
我们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的评价方式,教师简介的语言评价,这是课堂中常见的普通且随意的评价方式,但可以激励学生的情感。为了促进小组之间的自主合作,体现我们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我们会根据教材的内容采用一些新颖的能体现小组竞争的评价方式。
四、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成效
(一)几年来,通过校本教研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其中省特级教师1名、省优秀科技教师1名、株洲市学科带头人1名、株洲市百优教师1名、株洲市优秀班主任2名、株洲市优秀科技辅导员2名、醴陵市教学能手1名、醴陵市学科带头人6名。我校语文学科组和数学学科组均为湖南省团体会员单位,2010年数学学科组被评为“株洲市小学数学学科建设先进单位”。
(二)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2011年数学组的李园老师获湖南省小学数学教学片断比赛一等奖;5月语文组吴娟老师获湖南省小学语文教学比赛二等奖;6月综合组汪婷婷老师获醴陵市思品教学比赛一等奖;蓝秀老师获株洲市教师风采思品现场评课比赛一等奖;数学组帅玉婷老师获醴陵市数学教学片断一等奖,李园老师获现场评课一等奖。9月份,李园老师和帅玉婷老师代表醴陵市参加株洲市小学数学教师素养大赛,荣获“五项全能”二等奖,帅玉婷老师荣获知识问题单项一等奖。10月份,江俐老师、刘小英老师参加湖南省电教馆组织的说课比赛,刘小英老师荣获二等奖,江俐老师荣获一等奖以及“湖南省教学能手”称号。11月份,王敏老师参加“醴陵市小学英语教师讲故事教学比赛”荣获一等奖。2012年李园老师的教学设计《因数与倍数(五下)》在“湖南省小数会第二届团体会员单位第三次教学研讨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殷美桃老师执教的科学课《与水有关的光现象》在株洲市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场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贺静清、廖田、邹莉老师的读书征文在株洲市第四届读书征文中获奖。近几年,有320多篇论文在全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会、湖南省科学规划院、湖南省教学学会、湖南省电教馆、株洲教科院等单位论文评选中获奖。
(三)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四个“十一五”课题都已结题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科学实验室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获湖南省一等奖,湖南省电教馆“十一五”规划课题《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研究》获湖南省一等奖,我校被评为湖南省“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优秀单位”,蓝秀、朱敏被评为“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优秀个人”。株洲市“十一五”课题《城镇中心小学可持续发展》和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小学生生活环境与美术教学策略选择研究》都已结题,两个课题成果被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院评为湖南省一等奖。《城镇中心小学可持续发展》课题成果获全国一等奖,醴陵市实验小学在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及优秀成果评选中,被评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四)科技创新方面成绩显著。有《手提电动切割机除尘装置》等4件小发明作品获得国家级奖励,有科技论文、科学实践活动《用莴苣汁液替代洗洁精除油污实验研究》等10余件作品获得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励,另有10 余件作品获得株洲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学校老师余进勇、廖振华分别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科技老师和湖南省优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学校更是荣获了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基地、湖南省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基地、株洲市科普文明大院称号。
五、困惑与问题
1.少数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守旧,教师讲的多,设计的问题也多;重点不突出,难点突破缺乏好的方法。学法指导缺乏系统性。绝大部分教师基本注意了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但是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方面还值得探究。问题学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少数教师害怕问题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自己无法驾驭课堂,在教学中往往忽略问题学生的存在,过于追求完美的课堂。
2.课堂教学真实性和朴实性值得探索。青年教师在“创新”上可谓是独树一帜,但是课堂教学上很难做到“稳中求实”,不可避免出现形式主义的花架子。
3.模式体现出更多的是一种教学理念,同时也不乏付诸实践的措施,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现实问题,比如: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的教学理念如何转变?低年级起始学科由于没有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怎样展开“预习”工作?教师如何发挥导学作用,避免边缘化?能否让学生参与
学案的设计,如何参与?如何科学建设、指导合作学习小组?但是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创法,妙在得法”,一种教学模式不可能适合所有学校、所有学科、所有教师,也不可能适合某一学科的所有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在新课标理念下,根据不同的校情、师情、生情、班情、学情,并依据教学的实际顺势而为,灵活运用,合理取舍,方能真正实现教学有效乃至高效。
有机化学实验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得到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全面训练。实验教学配合课堂教学,加深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对课堂知识加以验证和巩固。培养学生观察和操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细致严谨的科学作风与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工作和科研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理解有机化学知识及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学生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及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兴趣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实验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紧密配合,能够为学生搭建理论与实际的桥梁。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能够使学生有效加深对有机化学基本原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同时又能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相关实验技能,从而使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化学问题。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从课程自身特点与医学检验专业特点综合出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及实验考核体系的探索实践,贯彻基本化学技能教育思想及实践。
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根据医学检验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医学检验专业有机化学实验项目,合理设置实验项目,实验项目的安排要注意实验课与理论进度,应该在学习和掌握了理论知识以后,进行实验,避免理论和实验相脱节,影响实验教学效果。注重课程内容设置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学时,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
注重实验基本操作的练习。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非常重要,它是学生进行更复杂实验操作及设计的基础。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决定了后续课程药物化学实验操作环节。在实验教学中,根据对有机化学实验学习的要求,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如萃取、蒸馏、回馏、重结晶、化合物熔点及沸点测定等。蒸馏是分离有机化合物经常用到的方法之一,装置的组装是考验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重要参考,正确熟练的组装装置是进行化学反应的基础。
培养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有机化学作为基础公共课,是后续很多课程正常进行教学的基础,规范操作习惯的养成有利于进行其他课程实验。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操作实验不熟练,对于基本的实验原理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解,规范操作可以避免实验失败,可以更好的避免事故的发生。比如萃取的时候,很多人直接将待分离物质直接倒入分液漏斗中,没有按照规范的实验步骤先检验是否分液漏斗有泄露,最终导致所得样品洒漏,除此之外,萃取的时候,很多学生只开旋钮而不拔开塞子,导致液体流动很慢甚至不流,耗费实验时间,影响实验进度。
注重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试验设计和讨论。比如在连续多步有机合成实验中,反应前一步产品的收率与纯度,会决定接下来实验的产率,以至于影响到整体合成,具体实验中就要求学生注意这种类型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如甲基橙的制备,对氨基苯磺酸重氮盐的制备作为第一步反应,它的顺利与否决定了接下来利用偶联反应制备产物甲基橙,在具体实验操作中,要注意影响反应正常进行的原因,尽可能使实验进行顺利。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多的有机化学反应有其自身的特点,相同反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往往得到的实验结果千差万别。针对这种情况,学生根据具体的化学反应情况,积极查阅相关的化学资料和书籍,分析有可能造成差异的原因,积极提倡进行创新。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自主灵活运用相关实验仪器,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中,使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证明:通过合理设置实验教学内容和项目,培养学生规范操作习惯,加强基础实验操作技能的练习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
在今后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更加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及理念,不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及方法,不断总结,努力提高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水平。
摘要:总结了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有机化学
参考文献
[1]曾昭琼.有机化学实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2]刘艳珠,戴延凤,邓峰杰,邓瑞红.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如何应用启发式教学[J].化工高等教育,2014(6):89-91.
[3]吉卯祉,黄家卫,胡冬华.有机化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4]朱志超,卢惠娟,彭俊军.有机化学“教法”与“学法”的改进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4(6):69-71.
[5]曹健,郭玲香.有机化学实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铜陵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成效
铜陵市在户籍改革的新突破和对中央要求的超前谋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下面。
首先,注重统筹,以户改强化基础工作,全力推进平安铜陵建设。铜陵市将户籍制度改革工作与公安机关开展的“三访三评”活动相结合,与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相结合,在县区政府的支持下,组织广大民警和社区工作人员深入城市农村,逐户、逐人走访调查,着力加强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等基础信息采集、录入,全面掌握人、房、车、业、证等关联信息,大力强化违法犯罪高危人群的管控和重点行业场所的治安管理。
其次,及时兑现政策,确保户籍制度改革利民惠民。户籍制度改革后,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原农村户籍制度改革人员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可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乡养老保险工作稳步推进,原农村户籍制度改革人员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可选择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其中,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之前已参加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可续转为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之间的缴费差额予以社会保险费补贴,由市、县区财政分担;推进城乡创业、就业和培训工作,将原农村户籍制度改革人员纳入城镇就业、创业服务和政策扶持范围,促进其在城镇稳定就业;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统一,全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355元,为安徽全省最高,实现了城乡低保家庭应保尽保;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首次将农村居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2012年全市共有32户享受该政策;同时每年专门从保障性住房中安排20%作为新就业无房人员和来铜陵市务工人员居住房,2012年全市共有103人申请享受。
铜陵户籍制度改革的建议
对照中央最新户籍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尽管铜陵市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具体措施和已经取得的成效不仅与中央要求一致,而且有新的突破,为推进铜陵市民生发展、加快“四个之城”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在户籍制度改革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财政困难、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宣传工作缺少深度和广度等问题,为迅速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深化铜陵市户籍制度改革,针对当前铜陵市户籍制度改革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课题组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设立专项资金。从省级层面设立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专项资金,并建立逐年增长的投入机制,市县区也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创新财税制度改革和扩大金融产品服务范围,加大对县区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资源市场化配置,盘活农村存量资源。同时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投资、捐助、认建等多种方式参与支持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等综合配套改革工作。
做好户籍改革后续政策的衔接工作。从国家和省级层面出台户籍制度改革与异地户籍接转相衔接统一的政策,尽快修改完善土地管理、物权、担保等有关法规,加大国有银行支持参与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力度,以利于加快户籍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更多地区、更大范围的实施推进,努力拓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领域,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户籍制度改革异地户籍接转相衔接统一的政策,铜陵市已经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统称为“铜陵市居民户口”,在实际中已经出现“地方粮票”如何才能在“全国流通”的问题;建议从省级或国家层面出台统一的计划生育超生入户执行办法,目前铜陵市在开展这项工作中遇到了实际操作困难局面,此项工作暂停了,安徽省委党校课题组觉得要妥善解决计划生育超生入户和保持我国现有计划生育政策一致,不仅铜陵市计划生育部门要主动创新管理手段,还是需要从省级,最好是国家层面出台统一的计划生育超生入户执行办法;建议从省级或国家层面出台对意外事故死亡赔偿城乡统一标准,铜陵市已经实现了社保、教育、医疗、就业等16项权益的“同城同等待遇”解决了“同城不同命”的问题,但是还没有解决“同命不同价”的问题,虽然铜陵市政府和推进办、公安局以及法院多位主要领导已经和铜陵市多家保险公司多轮协商,但至目前都没有进展。
加大宣传工作,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民选择进城还是继续留在农村,是有自己考量的,这就是市民化成本和市民化收益的比较,不要认为农民是不理性的、不会计算的。课题组曾做过调查,2012年,被调查农民中28.8%的因为计划生育政策和找工作困难等原因不愿意转为铜陵市城市居民。所以,在户改过程中,要尊重农民和农民工的意愿,让农民自愿进城。
对于愿意进城和愿意留守的两个群体都要有后续的、配套的政策跟进。对愿意进城的农民或农民工要考虑怎样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完全市民化不仅包括身份市民化、权利市民化,还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明程度等方面的市民化。
(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
2003年9月,课改在我校正式启动,半年来,领导重视,专家指导,实验教师积极探索,整合了三方面的力量,为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切实的保障,学校围绕着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验研究、评价改革实验研究等专题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主要抓了以下两方面:
1.坚持不懈学理论,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开展课堂改革实验以来,面对全新的教材、充满差异的学生、明显滞后的考试评价制度,确实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不知所措,这个时候,区、教育办两级及时组织骨干教师和专家向我们进行培训.在这个氛围之下,我校组织全体教师一起学习《纲要》精神,并先后进行《语文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思品课程标准》、《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和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目标的介绍。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强调,老师们逐渐明确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整合了知识与技能、课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基本要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是不要,但比起情感态度、价值观来是第二位的。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彻底改变以往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成长。
为了保证理论学习坚持不懈并落到实处,我们确立了每周半天学习理论,半天集体教研的制度,并多次派骨干教师到各校去取经,不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坚定课改信念。
2.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改实践。
单有观念的转变是不够的,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还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深入研讨,我们的主要做法是:(1)坚持每周四、五、六各半天时间为语文、数学、常识集体备课,周三进行教学研讨。(2)成立课改指导小组,和实验老师一起分析教材,研究教学策略,重点放在如何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如何将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上。(3)鼓励和支持实验教师按照新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大胆探索和创新,组织教师对教学自行教学反思、互评,及时总结经验与不足,促进教师在自省自悟中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4)积极探索评价机制改革,逐步形成听课、评课制度,更多地观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实践中,实验老师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为了尽快打开课堂教学改革的局面,为了让每堂课给学生快乐生活的一部分,教师们花了大量的时间想点子、制作教具,尽管大家觉得比以前累得多,但看到学生学得很高兴,教师也感到很欣慰。
一学期来,我校课改实验工作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现在实验教师备课时不再只是观注如何处理教材,而是能注意分析学生的情况,注重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考虑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独立思考和探究,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课堂上老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肯定和欣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一年级秦云英老师在上《得数是9》这个内容时,最后让学
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几个数的得数是9,有学生说:“这里有6个人,那里有3个人,合起来是9。”也有学生说:„这儿有4个男同学,那儿有5个女同学,合起来是9个。”......这种场面在以前的教学中是见不到的。又如五年级的数学活动课,王老师利用教室创设了超市购物的情景,当起了“家庭主妇”,使学生学到了数学以外的知识。
2.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初步形成。
课改实验后,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景观已经出现,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得到了激发和保护,积极活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认识、探索学习,为了弄清课内学到的知识,课外还会主动向别人讨教、查资料,并乐于与他人交流、讨论,许多创新的火花就出现了。如石兆香老师教学《十几减9》时,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学生交流的方法有:10-9=1,1+2=3;12-7=5,5-2=3;12-8=4,4-1=3......甚至有的学生还运用了中年级的方法:12-10=2,2+1=3。这样的算法我想只有在课改的课堂上才能看得到。
3.师生关系明显改善。
全校开始形成民主、平等、和谐地参与教学,在交往互动中共同发展,在李文明老师的课堂上,见不到老师对学生的训斥,甚至听不到一声批评,有的只是爱的交流,是老师的微笑点头,摸摸学生的头,拍拍他们的肩,以及“真聪明”、“你说得真好”等一言一行,我想正验证了我校王校长说的一句话“悟深得多”。戴连军老师上《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这一课时,第一次,他花了很多时间,为学生设计自学提纲,精心制作了课件,却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他没有责怪学生,而是认真进行反思,在专家和老师们的帮助下,调整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更多地让学生生活感受切入,第二次上课时,课堂气氛变了,老师在课堂上不必担心讲不出来,而是许多学生能讲出香港的历史,甚至有学生对香港、澳门行政长官的家庭背景也了解得一清二楚。通过前后两节课的比较,戴老师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转变观念,蹲下来看学生,经常进行换位思考,才能发现学生的学习潜能,并想方设法去挖掘其中的丰富的课程资源。
落实自然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师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善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观察、实验等学习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提高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们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实验在自然科学知识学习中的功能和作用,启发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实验,达到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的目的。
一、实验导入,激发兴趣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的同时,进而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自觉地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去。如学习《热空气》一课时,教师在导入新课阶段,出示一盏自制的走马灯,在走马灯下面点燃酒精灯后,走马灯转动起来。看到这种现象后,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对走马灯不停地转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议论纷纷。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提问:“通过这种现象你们想到什么问题?”问题一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静止的走马灯在点燃酒精灯后为什么能转动?”“是什么力量让走马灯转起来的?”“走马灯转动与什么有关系呢?”……通过观察、讨论,唤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未知的活动。
再如,学习《杠杆》一课时,课前教师准备一块大石头,上课时教师问学生:“谁能想个简便的方法让大石头移动?”问题提出后,学生纷纷举手谈想法:“用手推可以让大石头移动”,“用绳子拉可以让大石头移动”,“在棍子下垫上砖,用棍子撬可以让大石头移动”……学生的想法一一摆了出来。教师让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研究用哪种方法省力。此时,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有用手搬的,有用绳子拉的,有用木棍撬的……通过实验,最后学生一致认为在棍子下面垫上砖来撬的方法省力。为下面研究杠杆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自行实验,鼓励创新
观察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自然教学的特点。对于学生的观察实验活动,教师是手把手地教,还是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尝试,标志着两种教学观。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提出观察实验的方法,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如学习《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课上教师让同学们观察实验袋内都有些什么实验材料,并让同学们想办法证明这些材料是否导电?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可以把这些材料连到电路中去检验”;“可以用这些材料来代替开关或导线连到电路中去”;“把这些材料分别连到电路中,看一看小电珠是否能发光,如果小电珠能发光,就说明这些材料能导电,如果小电珠不发光,就说明这些材料不导电。”……学生通过思考,想出了很多验证的方法,教师让学生用自己想出的办法亲自试一试这些材料是否导电。各小组研究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中去,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研究、探索,通过实验,学生发现:有些材料能使小电珠发光(如:铜片、铁片、铝片、钢片……),这说明它们能导电;有的材料不能使小电珠发光(如:玻璃片、塑料片、橡胶片、木片、纸片 ……),这说明它们不能导电。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找出规律,也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形成做了铺垫。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这对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磨练,也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再如,学习《热空气》一课时,用塑料袋在酒精灯上加热后上升的实验来研究热空气的性质时,由学生自己去实验,并要求学生在实验后,把眼看的,手感觉到的,脑子里的疑问都汇报出来。学生通过实验,各自汇报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现象产生的想法。
三 依据事实,归纳总结
观察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思考和分析发现和认识规律。当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到足够的感性认识后,教师要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进行讨论,通过分析、综合的思维加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通过实验产生的想法。教师要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当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探讨时,不论他们的发言是否正确,教师都不要急于表态,而是要认真倾听。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辨别是非,形成共识,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初步形成科学概念。如学习:《杠杆》一课时,学生通过实验,得到下面的数据。(见表)实验 序号 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格)支点到力点的距离(格)物重(个)用力(个)2 5 5 2 2 1 3 6 2 3 3 1 1 3 4 4 1 1 2 5 3 3 1 1 6 5 5 2 2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现象分析到本质的揭示:“支点到重点的距离与支点到力点的距离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物重与用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物重与用力的这种关系说明什么问题?”通过分析,得出了杠杆平衡的规律。这样学生对结论也不感到深奥了,更不要去死记硬背结论了,在这个抽象加工过程中学生的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充分得到了锻炼。达到了观察实验的目的。
2010年3月10日零点,历时40天的2010年春运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全面结束。春运期间,我大队认真贯彻上级有关春运交通安全工作的精神,充分发挥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主力军作用,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强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春运期间,我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平稳,全市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4起,伤18人,直接经济损失0.25万元,较去年春运分别下降65%、68.4%、90.4%,首次实现了春运道路交通事故“零死亡”,没有发生因管理不力造成的严重交通堵塞,交通秩序良好,没有发生公路“三乱”案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安排。春节是人民群众最重视的传统节日,是人流、物流的高峰。国道320、106线贯穿醴陵,长达99公里,车流量大,给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特别是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市年前迎来了一波私家车“购买潮”,加上2009年私家车上户的激增,城区重点工程建设对道路畅通的影响,我市春运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为营造一个安全、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我大队严密部署,精心组织春运期间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1月26日,结合我市实际,大队精心制定了《醴陵市2010年春运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方案》并由市公安局下发,市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转发至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交安委成员单位。提出了“三个不发生、三个零指标、两 个明显提高”的工作目标。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市公安局副局长兼交警大队长余汉平任组长的春运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1月28日晚,市交安委召开了全市客运单位、站场、客运车辆驾驶人、车主、售票员近千人参加的2010年春运动员大会。春运首日,大队组织民警、有关单位工作人员开展了形式多样、深层次、多渠道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正式拉开春运工作序幕。春运期间,市委书记谢清纯、代市长蒋永清亲自过问春运情况。市委副书记罗绍昀等领导深入路面一线,检查指导春运工作,慰问执勤民警。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苏涛、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林伯芝通过会议或其他形势对春运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提出要求,作出部署,分管副市长廖宏力在大队领导的陪同下对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进行了三次督察,深入各客运单位、站场,具体指导春运安全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省交警总队、株洲交警支队领导也莅临我市检查督导春运工作。大队先后组织了10余个检查小组和驻站小组,深入各客运单位、站场,具体指导春运安全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了我市春运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强化安全宣传,营造春运氛围
为切实加强春运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大队按照“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冬季大会战”等主题活动,利用各种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春运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努力提高广大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一是强化宣传阵地建设。我们与醴陵电视台制 作了春运专题节目,在《今日醴陵》报刊开辟了专栏,重点宣传交通安全常识、交通法规以及交警部门的具体工作措施,教育群众乘有证车、安全车,自觉抵制超员、超限、疲劳驾驶、无“两证”载客等违法行为,并积极向交警部门举报。同时,我们推行“民警驻站”制度,由驻站民警向乘客发放宣传资料,面对面进行安全出行提醒。二是做深做实“五进”宣传。各中队、股室结合按照《文明出行、平安春运宣传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深入所联系的学校、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播放警示教育片、展出事故警示板报、举办交通安全讲座等形式,加强对市民的安全教育。民警在与有关部门开展对非营运车辆载客的清查行动中,现场说法,加强对农村村民、农村驾驶人员的安全教育,教育村民自觉抵制农用车、拖拉机、报废车非法上路载客和接送学生。三是加强企业安全教育。深入湘运、鑫发等全市各运输企业开展春运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参加单位的安全工作会议,提出安全工作建议并协助企业完善交通安全工作制度,赠送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光盘,在客运站场设立交通安全咨询台,免费为乘客发放宣传资料,并在湘运醴陵公司班车上、候车室播放警示教育片。四是争取各界支持。春运期间,醴陵市委、市政府对交通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在全市党政机关发起了“当一天文明交通劝导员”交通安全公益宣传活动,全市党政机关干部在城区各主要路口每人担当一天文明交通劝导员。同时,我们组织醴陵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记者与民警一道执勤、一道驻站、一道路检,通过记者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传达各市民,使交警的工作得到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春运期间,全市共张贴宣传标语6730张、悬挂横幅662条,出动交通安全宣传车87台次,发放宣传资料4.6万份,赠送宣传光盘962张,制作板报48块,巡回播放警示教育片118场,开展大型法律法规现场咨询活动3次,播放交通安全公益广告31次,面对面交通安全教育5600人次,在全市营造了“人人关心春运、个个心系安全”的春运工作氛围。
三、突出查控重点,狠抓责任落实
一是严格检审堵源头。大队春运前对7座以上从事客运车辆进行了临时检验。共检验7坐以上客运车辆541台,发放春运临检合格证517张,24辆不合格车辆被取消春运资格。同时,加强对春运客运驾驶员的法规教育和资质审查,深入有车单位召开学习教育和安全会议7场,受教育客运车辆驾驶人737人次,与15个客运单位、站场签定了春运交通安全责任状,17名不合格驾驶员被取消春运从业资格。在1月28日召开的全市春运大会上,公开通报了17名因交通违法和交通肇事记满12分的驾驶人名单,抄告安监和交通运管部门并在市中心电子显示屏公布,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二是排查隐患抓整改。春运前,大队会同交通、安监等部门,对全市客运单位、站场以及石油公司、驾校等单位进行春运交通安全大检查,排查交通安全隐患,对全市纳入重点车辆户籍化管理的车辆及驾驶人档案进行了集中清查、补充和完 善,最大限度发挥管理效益,做到对参加春运的客运车辆、驾驶人情况明了、心中有数。今年春节,天气异常恶劣,根据气象预报,大队于2月10日启动了《恶劣天气条件下交通管理应急处置预案》,对站场、客运企业进行了一次拉网式安全排查,对客运车辆防滑链、三角木的配备情况进行了突击检查。特别是认真分析以往春节期间登山进香、扫墓人员集中,多数市民驾车登山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前对仙岳山等风景名胜区道路实施交通管制,禁止除救护车等特种车辆外的机动车驶入景区,并设立了禁止标志标牌10块。春运前和春节前,我们又组织工作小组,从严查处了4辆非法载客登山的车辆,并安排专人在进行巡视和守护,确保景区交通安全。三是强化管理控“关口”。今年莲花冲春运服务站撤销后,我们在全市范围内设立了3处临时执勤岗,实行严格管控,严厉查处超载、无两证、疲劳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为落实临时执勤点的责任,大队下发了《关于加强春运临时执勤点工作的通知》,对临时执勤点的人员配备、工作安排、领导责任、职责要求进行了详细明确,并组织督察组对临时值勤点工作进行督导。截止3月7日,临时执勤点共检查车辆1875台次,卸客转运34人次。四是严密路面防控。春运期间,大队科学改革勤务模式,推行“错时”执勤模式,把警力最大限度用在关键时期、重点时段,最大限度预防事故、确保畅通。从1月份开始,大队结合“冬季大会战”、社会治安“冬季行动”开展了突出交通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从1月初开始,集中对无牌无证、超员超速、酒 后驾车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集中整治。春运开始后,大队针对短途客运车辆超员现象的出现,适时开展短途超员载客集中整治。
截止3月7日,全队共纠正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7673起,其中查处超员违法行为16起。
四、全力以赴保畅,交警形象提升
春节期间,大队全体民警实行“节中上岗、节后轮休”的勤务模式,满负荷运转,超常规抓好春节期间交通组织,实现了“零事故、零堵塞、零投诉”的“三零”工作目标。一是精心抓部署。2月3日,大队就召开党总支委会,研究春节期间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明确了“安全与畅通两手抓,城区重点保畅通,国省道重点保安全”的工作要求。会上成立了“保安全”和“保畅通”两个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自工作侧重。2月10日,大队召开中层干部会,对春节期间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升温。大队下发了《2010年春节期间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方案》,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二是严格抓落实。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大队领导先后4次带队,组织专人对城区交通进行了实地检查,对每一条道路、每一个路口、每一处可能的堵点卡源都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五易其稿后,最终形成了涵盖面广、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春节期间保畅通应急管理工作预案》,确定了 “一场、九点”的排堵保畅重点。按照工作预案的安排,大队在城区新街口、汽车站、桥西岗亭设立了三个固定岗亭,每天安排了60多名民警和交通协管员执勤,指挥疏导交通。瓷城大道 各个路口均安排2名以上警力维护交通,并将工作时间延长至晚上12点。组织了9个巡逻组,对城区其它道路不定时组织巡逻。加大了科技支持力度,通过覆盖城区路口的电子警察,对路况进行实时收集汇总,科学调配警力,做到了路面情况发现早、控得住。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城区道路通行效率,又不影响市民的出行,大队组织有关人员利用2个夜晚的时间对城区主干道交通标志标牌标线进行了检查,该完善的完善、该补充的补充,并新制作交通提示标牌36块。农村中队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备勤,采取定点与不间断巡逻相结合的方式加大路面控制力度,重点查处客运车辆超员和机动车超速等违法行为。特别是大年三十晚上,三十名民警和交通协管员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设卡守点巡线至大年初一凌晨5点,保证了焰火燃放期间交通顺畅和登山进香市民的安全,受到市领导和广大市民的充分肯定。三是规范树形象。节前,大队通过媒体和电子宣传屏的媒介,向市民作出了“放弃休假守路面,全力以赴保畅通”的庄严承诺。明确了除严重影响交通秩序和危害行车安全的交通违法行为外,其他交通违法行为一律不予处罚,民警要全力保畅通、保安全的工作要求。春节期间,全体民警始终坚持规范执法、服务为先的理念,用严整的警容、亲切的微笑、平和的语气、豁达的气度、诚挚的关爱为市民服务,得到了广大市民的高度赞誉,有网友自发在红网等网络媒体发帖,对醴陵交警给予了高度肯定。
2010年春运期间,我大队早计划、早部署、早安排,全市道 路交通安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道路交通秩序良好,交通安全形势平稳,为确保百万醴陵人民过上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2010年全市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醴陵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
一、转型社会中的社区综合体制改革
近些年来, 大城市都在积极的探索城市社区改革的道路, 主要涌现出了上海模式、江汉模式、铜陵模式等城市社区综合管理模式。
(一) 上海模式
上海是我国较早探索社区建设管理体制的特大城市, 它将社区建设与1995年上海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密切结合在一起, 将社区定义为街道, 并强调依靠行政力量, 在街居联动的过程中发展社区各项事业, 形成了以政府为指导、以社区为支点、以居民参与为核心的一体化管理体系。上海突出强化街道的作用, 扩大街道的权利, 这是由于上海自身社区规模大、人流量大、流动人口多等原因增加了对居民的管理难度, 使得上海在社区的基础上扩大对街道办事处的权利, 并且上海紧紧抓住政府部门的主导优势, 统一各方面的力量, 形成合力, 搞好协调, 减少纠纷。改进街道办管理上的条块协调, 在街道办内建立了全面对应于区政府派出机构的部门设置, 实行对派出机构的双重领导。这样就形成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机构组合, 克服了原有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弊端, 对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有重大作用。
(二) 江汉模式
“江汉模式”简单地说, 就是在社区建设中, 转变政府职能, 突出社区自治功能, 建立新型的政府行政资源与社区资源整合、行政调控机制与社会自治机制结合、政府管理功能与社区自治功能互补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政府实现社区自治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 在体制创新中体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完成社区调整划分, 社区组织体系得以重构;社区主体组织健全, 民间组织逐步发育;社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空间配置趋于合理;社区服务范围更加拓展, 社区服务方式更加多样;政府与社区关系逐步理顺, 合作共生的机制逐渐形成。
(三) 铜陵模式
铜陵模式概括起来就是“1234”, 即“一个减少、两个实现、三个完善、四个强化”。一个减少:撤销街道, 成立大社区, 减少管理层级;三个完善: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社区市场化服务体系和社区义务服务体系;四个强化:强化党的核心功能、居民自治功能、社会管理功能和居委会监督功能。铜陵模式的最大特色在于他并不是单单的在原有的职能机构中进行职能的调整与优化, 而是大胆改革创新, 创造性的拆除了街道办这一层职能机构, 而由大社区直接来管理小社区, 这不仅缓解了原有社区存在的问题, 而且也大大的缓解了政府职能机构冗杂, 职能不明确这一现象。
二、铜陵“区直管社区”的可行性分析
铜陵市“区政府—街道办—社区”三级管理体制在社区活动中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这不仅仅是铜陵市这一个城市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大多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中都存在同样问题。最终导致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工作站在社会管理领域职能、功能雷同, 机构重叠, 提高了成本, 降低了效率。同时行政管理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中的突出矛盾, 主要体现在城市管理职能错位、单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同多元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传统行政化的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 弱化社区组织的行政色彩, 增强社区居民自治的广度和深度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
(一) 区域面积小、人口少, 改革较易推行
铜陵市下辖三区一县, 总面积仅1113平方公里, 总人口74万, 是安徽省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地级市。船小好调头, 在这座小城推行改革, 政府的投入不会太大, 风险也相对容易控制。其次, 铜陵是有着良好的改革传统的城市, 在改革中取得过很多成绩, 先后被评为安徽省“社区服务示范城区”、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社区党建示范城区”, 它的经验和成就为社区改革的创举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另外, 铜陵是个移民城市, 既包容又开放, 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 造就了铜陵肥沃的改革创新土壤。在这一背景和因素的共同影响下, 2010年铜官山区成为试点单位撤销街道办, 变4级为3级, 将原有的49个社区整合调整为18个新社区。铜陵市在2011年全面撤销街道办事处, 成立大社区。自此, 运行了55年的街道办事处彻底退出了铜陵市的历史舞台, 铜陵市成为我国第一个全面撤销街道办事处的地级市。
(二) “一个核心三个体系”的社区组织架构
铜陵在社区综合体制改革中重塑了社区管理体制, 采取简单概括为“一个核心三个体系”的组织架构 (如图1—1) , 即建立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 以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社会组织三个体系为支撑, 建立健全党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新机制, 实现社区党工委、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职责权利的有机统一, 实现居民自治、中心服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自治。
(三) 社区运行的扁平化趋势
社区体制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服务于民, 促进社会的和谐。铜陵社区综合体制改革的探索中, 基层组织的运作中更加贴近群众, 逐步由工作人员“一杯茶、一分报”坐等居民上门, 向提高服务质量、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转变, 具体的方式如代办代理制度、社区网格化管理等便民服务。减少管理层级, 权利下放到基层是目前社会管理改革普遍的着力点。中国城市管理层级太多, 从中央到社区共有6级, 由于职能的重叠, 垂直结构的复杂性, 在社会管理中间层消耗大量的资源、时间, 阻碍了基层向上级利益诉求的畅通表达。随着制度建设越来越合理, 减少层级, 强化自治, 通过与公民间的良性互动, 积极调动公民广泛参与来促进社区发展是趋势。在此情况下, 组织结构扁平化有其必然趋势, 街道这一行政层级的减少, 使社会资源更多的下沉到社区, 缩短指挥链条改善服务质量。在运行中, 社区和自治组织承担公共服务、民间调解、维护治安等功能, 为密切政府与居民的联系, 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可能。
三、“铜陵模式”的推广之路
继铜陵之后, 安徽省各市也借鉴铜陵的改革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上进行了探索, 相继选择1-2个区作为社区综合体制改革试点, 积累经验后逐步推广。同时, 其他省市如贵州、湖北等也在试点撤销街道办的工作。具体的城市社区综合管理体制的改革可以结合城市自身的情况因地制宜的探索。
在中小城市, 完全可以借鉴铜陵的改革模式和结构, 只需根据当地特色, 在细节上作稍微的修改便能成为一种适合当地的综合体制。例如安徽省大部分城市都是和铜陵类似的中小城市, 因此“铜陵模式”在安徽全省的推广会取得较大的成效, 也必将推动安徽省的社区建设和自治。目前合肥市滨湖新区已经在部分社区开展了大社区改革, 新成立社区设“一委一会一中心”, 实行“一社多居、居政分离”的运行机制, 合肥首个大社区滨湖世纪社区的成立更是标志着合肥市在社区管理工作上将掀开新篇章。
在大城市, 直接照搬铜陵的做法不太可行, 街道办也暂时无法撤销, 但是改革势在必行, 也可以借鉴一些铜陵的做法和启发。改革有两种思路, 一是转变街道办职能, 将街道办建设成类似铜陵大社区的机构, 直接负责管理和服务职能。二是强化社区的建设, 社区直接对接区县级政府, 而街道办作为区县级政府管理大量社区事物的助手而不是直接管理者, 负责统计、汇总和反馈等工作。无论是哪一种思路, 目标和方向都是减少层级, 提高效率, 弱化管理, 强化自治。
在逐步城市化的农村以及城乡结合部, 铜陵的现在就是其未来, 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但是必须注意城市化过程中身份和观念转变的问题, 而社区自治基础的建设也是区直管社区模式在这些地区推广的最核心内容, 以期真正实现城市化。
“铜陵模式”的推广, 并不是生搬硬套, 更多的是一种借鉴和启发式的因地制宜的推广, 是有限经验的推广。此次改革的核心是减少层级、强化自治, 而作为“二传手”的街道办取消和社区自治是必然趋势,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 铜陵的改革将会在全国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通知》强调,各实验区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周密组织,认真做好实验工作。要在申报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订实施工作方案,明确实验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突出系统性、操作性和实效性。
《通知》指出,各实验区要在认真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细化指标考查要点、评价标准和依据,开发评价工具,在区域内开展评价,进一步修改完善。
——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与研究总结
一、改革的背景与教学理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练习反馈,巩固作业。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存在着很多弊端,最突出的表现是:“四多四少”。
1、教师统得多,学生练得少。一节课45分钟,教师讲授的时间要一半甚至三分之二,剩下还有多少时间让学生练习?听来的知识不如看到的,看到的不如动手做的。更何况课堂上老师讲了学生不一定听了,听了不一定懂了,懂了也不一定会做了,会做了也不一定会学了。
2、教师说得多,学生动得少。经过教师精心策划的一节课,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每一个细节几乎能在教师的掌握之中,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意愿行事,处于压抑、被动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根本调动不出来,主体作用无法得到发挥。
3、教师传授知识多,关注情感少。课堂上,教师特别注重传授知识,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心情、态度、习惯。
4、课外作业多,课堂练习少。由于课堂教师重讲,必然花费时间多,自然学生课堂练习量少,教师只能布置课后作业,每个学科都有课后作业,必然导致学生课外课业负担重,课外活动难以顺利开展。
总之,传统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效率低,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培养适应新世纪高标准人才。
二、“预、议、导、练”课堂教学结构的目标
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实现“教师讲、学生听”到“教师导、学生练”的转变;二是实现课堂只注重传授知识到更多的培养学生能力的转变;三是实现课堂上“轻松、精彩、华丽”到“紧张、务实、高效”的转变。
三、“预、议、导、练”课堂教学结构的各种关系
1、师生关系。改变师生之间的服从、认同关系,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对话关系、合作伙伴关系。师生关系的根本改变,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教师来讲,师生关系的改进,并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而是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好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帮助者和领路人。
2、教与学的关系。课堂教学以练习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始终坚持学生在练习中学、在练习中教、在练习中培养能力。
3、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在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各种因素中,智力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情感因素。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预、议、导、练”课堂教学结构的程序与方法
1、“预”,即预习。学生在新授内容之前将按教师的要求自学一遍,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将不懂的问题在书本上做好记号,以便同伴互助或听教师的解惑。这一环节的关键点在于学生是否认真思考、是否能提出问题。容易产生的误区是:对学生预习一放了之,没有目标要求、没有方法指点,预习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此环节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在课外进行,教师可视学科视课型灵活确定。
2、“议”,即议论。各科任教师视学习程度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将预习环节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汇集到小组集体议论,形成“兵教兵”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此环节教师要深入到各小组适度引导,了解学习的学习情况,生成每二次备课,以便下一环节的精准导学。
3、“导”,即导学。是教师的精练的讲授部分。此环节要求教师做到“三讲”与“三不讲”。“三讲”是指“讲问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惑”就是问题,学生只有积极思考了,就能发现问题,“问题是金”,教师要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分析、讲解,以便学生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讲思路与方法”,思路是思考问题的条理与脉络,好问题各要素之间有什么联系,思路从哪里展开,问题如何切入等,理清了这些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几种?哪一种是最好的方法,方法中关健是什么?这些都是教师必须挖掘的,必须要讲的,教师教会了学生解决某类问题的办法,并能举一反三,远远胜过让学生苦战题海,这就是所谓的“授人以渔”。“讲规范”,的解题步骤,作答过程的书写格式等,都有严格的规范,这些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但绝不是小事,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中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学生,从平常做起,列入对学生作业评价内容中,只有平常训练到位,养成良好的习惯,才不会在考试中失分,为将来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不讲”是指“不预习不讲”。再精彩的讲授比不上学生提前预习的效果,学生没有进行事先预习,没有带着问题听课,完全被动听老师讲,这样的课堂效率有多高?“不练不讲”,练习是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最佳途径。如动笔写一写、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等。只听不练无异于纸上谈兵。只有在练习中才能暴露问题,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讲解。“不议不讲”,只有学生通过预习,才能发现问题,可以与同学议论,也可提交小组议论、交流、沟通。小组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再提交教师解惑,教师要把握好时机,使学生进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时,果断出手,使学生获得攻坚的快感,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4、“练”,即练习。教师需在备课时准备从易到难的层次性、典型性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纠错,在练习中掌握知识,在练习中发现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训练有素,将每堂课的练习当作考试看待。只有课堂上训练到位了,课后作业自然少了,减轻课业负担的愿望才能实现。“预、议、导、练”四个环节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学生与教师的情况、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切不可机械照套。
五、“预、议、导、练”课堂教学结构的评价标准
采用“预、议、导、练”的课堂教学结构,评课标准也必须改革、实现“三个面”的目标。
一是参与面。参与面要求课堂上学生参与面达到95%以上。参与面是实现评价主体的转变,由“重教”到“重学”的转变。从主要评价教师(教态、语言、板书、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等),转向重点评价学生怎样学,看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情况,自学效果如何。二是练习面。练习面要求一节课教师讲授时间不超过1/3,练习时间不少于2/3。练习面是实现评价重点的转变。由重“形式”到“效果”的转变。一节课教师讲得再精彩、生动,形式再美不应算是好课。好课应该是真正实现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是教育面。教育面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的心情、态度、习惯、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愉快合作、合理评价。教育面是实现评价目标的转变。评价由“单一的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目标”到“学生如何掌握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创新精神、良好的习惯”等多元目标的转变。
【醴陵市实验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总结】推荐阅读:
醴陵市2010年春运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总结09-10
醴陵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宣传工作方案06-02
铜陵市公务员考试07-26
铜陵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05-28
铜陵市第三次全国港口普查工作简报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