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心理学作业--案例分析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咨询心理学作业--案例分析(精选8篇)

咨询心理学作业--案例分析 篇1

Z女是某大学的大一新生,入学以来,在公共场合Z女经常性旁若无人的自言自语半天,不和旁人交流,哪怕有所交流同学们听不懂她到底在说什么。因此,其宿舍另外5个同学都不愿与其交流。开学两个月后,Z女宿舍全体同学跟辅导员H老师要求调换宿舍,原因是Z女晚上睡的很晚,还自言自语要把谁谁怎么样,什么我过的不好,你谁也别想过的好,要把谁谁给杀了什么的,她似乎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这件事情引起了H老师的极度关注,在不影响Z女情绪的情况下,H老师将此事反映到校心理辅导室,希望通过咨询,找出Z女的症状,对症下药。

如果你是心理辅导室的心理老师,那么请判断Z女是否存在心理问题?

咨询心理学作业--案例分析 篇2

方某, 女, 18岁, 商财班学生。

主诉:不想上学了, 不喜欢学校和同学, 每天心很烦, 不想说话, 情绪低落。

个人陈述:我家是农村的, 在没有到学校之前, 我特别兴奋, 心想可以到大城市上学了, 能见大世面了, 也能有大城市的同学了。可我来到学校后, 才发觉一切并不如我当初所想, 我们班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各一半, 城市的学生处处都显得比我们强, 她们说着标准的普通话, 吃的、喝的、用的、穿的都特别好, 人也灵活、会说话, 感觉老师也喜欢她们。而我, 普通话也不太标准, 说话常常夹着家乡口音, 常引的同学们发笑;上课不敢发言, 平时不敢和老师交流、聊天, 甚至不敢向老师问好, 能躲就躲;以前我们学校根本不重视体育, 上体育课的时候, 我又笨手笨脚的, 常常出丑;自己没有什么特长爱好, 在宿舍中, 大家有说有笑的, 我却插不上什么话, 觉得自己很没面子。现在, 我不愿意和家庭好的同学在一起, 害怕自己说话说不到点子上, 思维和见识都跟不上时尚, 害怕别人嘲笑自己老土, 本身自己的穿着、举止就显得很土气;班级活动也不愿意参加, 实在不行就跟在大家后面, 不引起人注意为好。我觉得什么都不如人, 但我又不甘心, 想通过学习来弥补, 以前自己的学习成绩还可以, 可现在看来光学习好有什么用, 其他方面不如别人, 一样让人瞧不起, 况且现在根本学不进去, 注意力也不能集中。所以我不想上了, 心里很烦。

心理测验结果: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验结果:

2 评估与诊断

该求助者智力水平属于中等;个性比较内向、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人际关系敏感, 情绪不稳定, 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水平, 存在中度的心理问题。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 主要问题是由于认知的不合理和适应性不良而导致的自卑心理。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2.1 人际关系紧张

2.2 有较重焦虑情绪和中等程度的抑郁症状

2.3 对环境适应不良

2.4 有自卑心理

3 案例分析

根据对资料的收集, 这位学生的主要问题是自卑心理引起的人际关系紧张。由于从农村到城市, 各个方面变化很大, 离开了熟悉的朋友, 到了陌生环境, 心里就失去了很大的支持系统, 加上各个方面的不适应, 要面对自己的独立问题, 学习上的压力, 生活中琐碎事情的不如意, 包括从说话、穿着、行为习惯、自信心等方面自我感觉都不如别人, 不切实际地夸大自己的弱点, 引起对自我评价降低, 在和同学的交往中缺乏主动性, 往往采取被动的态度, 退避三舍, 加上性格内向, 有不习惯、不舒服的感觉, 闷在心里, 不善于表达自己, 不会正确地表达情绪, 更缺乏主动和人沟通的勇气, 心里渴望能融入同学们当中, 但又爱面子, 怕当众出丑, 强烈的自尊心与自卑心的尖锐矛盾冲突, 导致了心理失衡, 加之自我意识和认知的不合理, 引起负性情绪体验较多, 而这一系列的不良情绪反应模式, 都是在其成长经历的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 不断习得和形成的。

4 辅导方法

鉴于以上分析, 该学生无论是情绪的变化, 还是行为的异常, 都同样存在着个体社会认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等因素。而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 反过来又会加剧认知和个性的偏离, 因此在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上采取认知情绪治疗和行为主义治疗。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 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另外, 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 还有她现在所处的特定年龄阶段, 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行为主义治疗理论认为, 所有的行为 (包括正常、健康的行为与异常、变态的行为) 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且经由强化而巩固。所以对自卑心理造成的退缩性行为可以进行再训练, 使个体做出新的适应的行为反应, 这一新行为的适应反应, 若能带给当事人满足的后果, 则该行为在未来继续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并且保持下来。

依据以上行为主义治疗理论, 采取的咨询方案是:

4.1 改变自己, 建立新的行为阶段

4.1.1 先学着和老师打招呼。让其在下周时间 (周一-周五) 每天碰到老师, 目光先注视老师, 待老师走到眼前向老师问好, 看老师反应。

目的有二:一是练习主动行为, 二是改变老师只是喜欢城市学生的不合理看法。

4.1.2 一周之内找班主任聊天两次。

4.1.3 真诚相待宿舍同学, 真情表达自己情感。

同学之间的交往, 并非一天两天就能够建立起来, 就好比温室中的花朵, 需要用“真诚”之水用心浇灌、呵护。要在学习上相互切磋, 生活上相互帮助, 日久才有心灵的沟通, 这都需要用真诚去维系。

4.2 心理帮助阶段

4.2.1 反馈作业, 交流完成过程中的体会。

4.2.2 鼓励其积极的变化, 表达咨询师的感受。

4.2.3 促进学生的领悟。

4.2.4 布置咨询作业:帮助同学做好班级卫生工作并协助班主任做好卫生检查工作;每周为班级做三次力所能及的事。

4.3 巩固自信, 促进自我觉察

4.3.1 交流在班级做事的感受。

4.3.2 反馈老师和同学对其变化的评价, 感受自己新的支持系统的建立。

4.3.3 肯定自己, 巩固自信, 促进自我觉察。

4.3.4 继续发挥自己的潜力:学校经常有服务和接待的实践工作, 安排其参加, 感受自己的变化, 增强自信心。

5 阶段咨询效果评估

5.1 学生本人评述

“感觉自己和原来判若两人, 以前天天不高兴, 不知道怎样才能和同学相处好, 以至于都不想上学了;现在每天很愉快, 和同学关系都很好, 老师和学校也很器重自己, 感觉自己很有价值, 也不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了, 而且老师经常让城市的同学向我学习, 很自豪”。

5.2 班主任评价

通过几次咨询和后续的安排, 加上班主任配合及自己的积极努力, 这个孩子变化真的很大, 以前的自卑没有了, 现在是一个积极上进, 自信心很强的学生, 在班里很有威信, 并且带动了我们班其它农村孩子也都积极上进, 班里的很多事物都管理的特别好, 成了班主任的好帮手。

5.3 家长的评价

“感觉孩子变化很大, 以前经常打电话说想回家, 心情也不好;现在性格变开朗了, 经常操心班级和同学的事情, 也常常参加学校的活动和实践工作, 再也不想回来了, 还说以后要到南方工作, 挣大钱, 孝顺我们”。

5.4 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 咨询已达到预期目标:逐渐消除了求助者的自卑心理, 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不合理的认知, 改善其不良情绪及行为, 改善了人际关系, 同时也完善了求助者的个性, 形成了自尊、自爱、自强的人生态度, 建立了自信, 挖掘了潜能, 很好的完成了求学过程中的自我成长, 咨询过程较完整, 有条理。

高三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简析 篇3

【关 键 词】心理咨询;中学生;焦虑状态;案例报告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31-03

一、咨询者情况简介

张某某,女,17岁,汉族,未婚,家住吉林省白城市,现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年级某班,住校,家境一般。

二、来访原因

求助者是一名高三学生,虽然同学们都觉得她很文静,像波澜不起的水面,但其实她是非常敏感的人。同桌不经意的一些话,如“这个题目这么容易”、“这道题你又错了”等,都会使她的内心产生极大的波动。由于求助者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所以很多时候不能正视自己,尤其不能接受自我处于劣势的地位(虽然她的成绩排名较前,但与她的班级前五名目标相距甚远),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总是觉得自身优势体现得不够,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平时虽然自己感觉很压抑,却找不到突破口,总是生闷气,“心里堵得慌”。人际关系也不太好,没有什么交心的朋友,心里难过的时候也不知道找谁诉说,经常感到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甚至于不敢和人说话。高三以来,学习的气氛越来越紧张,越来越让人觉得很压抑、感到自己无法承受这种心理压力,想就此辍学,否则精神会陷于崩溃。为了摆脱这种痛苦状态,在父亲的陪同下前来咨询。

三、咨询者自述

求助者今年17岁,高三学生,家住白城市郊区,有一个弟弟。父母知识文化层次都不高,但从小对她特别疼爱,有什么要求一般都会予以满足,基本上没有大的挫折,所以学习和生活一直都比较顺利。在周围环境的日渐熏染下,养成了吃苦耐劳、谦虚诚实的良好品质。由于家里经济状况一般,她也很能体恤父母,在学习上对自我要求很严格,非常勤奋和刻苦。小学和初中成绩一直都非常优秀,被公认为当地的“好学生”,所以也如亲人所预期的那样如愿地从农村中学考入市里的重点高中。进入重点高中后,虽然不再像原来那样出类拔萃,但成绩也在全班前15名左右,波动不大,一直较为稳定。由于生性腼腆和为人内向,从小就不太乐意与别人交流,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好朋友。尽管她学习不错,但在同学的眼里,她就像路边的一棵小草一样,默默无闻地,引不起大家的注意。而她也乐得享受这种清静与孤单,沉浸在自己的个人世界里。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觉得这挺好的”。然而高三以来,一件事震惊了大家:那天,同学们都在教室里紧张而匆忙地做着老师发下来的试卷,周围很安静,除了笔在试卷纸上划出的沙沙声。突然,她“啊”的在座位上大叫起来,抱着头冲出了教室,身后留下同学们诧异的表情和窃窃私语。接下来,班主任找她谈话,她告诉老师自己实在受不了这种紧张和压抑的气氛,感觉头脑发胀,难受得似乎要发狂一般,并提出想辍学。班主任一听急了,赶紧给她做思想工作,鼓励她要勇敢地面对挑战,不要半途而废,要做生活的强者等。但这并没能阻止住她回家的脚步,第二天,她就背着行李回到了白城。父母对她的突然回家感到非常惊讶,当她把退学的决定告诉他们时,一向脾性温和的父亲大发雷霆,扬手扇了她一个巴掌,她却并没有哭,把自己关进房里,整整一天都没有出来。这可把她父母吓坏了,好言劝慰才把她哄出来。自此之后,他们再也不敢当面逼迫她去上学,但内心极为焦虑。第三天,在她父亲朋友的介绍下,决定来心理咨询室谈谈,如果说不通的话,她就不上学了。

四、咨询手段:认知疗法、森田疗法

这是一起由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极度焦虑和压抑,最终导致疾风骤雨式宣泄行为的典型案例,即心理负荷过大而引起应激反应与行为。一般来说,心理压力大部分是由生活事件引起的,而对于中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而言,最大的生活事件莫过于单调枯燥而持续进行的学习,在这种长时间学习过程出现的学习优势比较、浓郁的竞争氛围以及种种心理波动都可能诱发沉重的心理压力。中学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生理上发生急剧变化,出现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而伴随着身体的发育,心理也开始呈现出过渡性、闭锁性和动荡性的显著特点。心理面貌不稳定,变化大,可塑性强,还处于一个“前成熟期”,很容易形成心理压力。当然,客观地说,中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压力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长期承受巨大心理压力,心理疾患就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因此,对她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就是提供心理支持,给予其积极的心理关注,使其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得到排解和合理的释放,并进而培养其自信心,使其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五、咨询过程

(一)第一阶段

约一周,每周两次,每次50分钟。咨询师尽可能让求助者将压抑的不良情绪体验宣泄出来,咨询师从充分尊重求助者的立场出发,认真倾听求助者的倾诉,使其负性情感得到宣泄,咨询师并给予无条件的心理关注和尊重,对于内倾性格的人来说,这一阶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求助者体验到久违的轻松感,使求助者在与咨询师的交流中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通过问题暴露,逐步认识到求助者自身的问题,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与此同时,同求助者建立起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同时也让求助者因此对心理咨询的信心增强,为以后的咨询进程铺平了道路。

(二)第二阶段

在求助者情绪好转,并同咨询师建立起信任、合作、伙伴的关系基础上,开始第二阶段的咨询。在这个阶段里,咨询师主要从自我宣泄、压力转移、人际关系改善等几个方面对她进行了有效的心理辅导,使其逐步缓解心理压力,进而保持心态的平衡。

1. 正确认识自己,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正确地认识自己包括正确评价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现实的环境来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一个好的目标可以使人奋发努力,积极进取,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知道,只有在学习过程获取自我成就感和“高峰体验”,学习才有活力和激情,也才有真正的进步。跳一跳才够得着的“桃子”是最好的。然而,如果目标过高,超过自身实际能力或完全脱离现实,那么在遭遇到重重困难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学习时最重要的不是死死咬住预期目标,而是应该在关注它的同时踏踏实实地去把握过程,只有过程完满了,结果和目标不就如水到渠成了吗?她听了,若有所悟地点着头。

nlc202309031943

2. 学会自我调适和转移心理压力。由于她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习过程中的高竞争和高挑战性,它们产生的负性情绪大量积压而没有能够得到合理宣泄,最终产生强烈的应激行为。所以嘱其在生活中学会自我排解不良情绪。通过倾诉、哭泣、娱乐等方式将内心的负性情绪发泄出来。比如,遇到十分难过的事,索性大哭一场,将郁闷发泄出来,或者通过文娱活动等多样化生活方式来转移注意力,使心理压力在活动中得到释放和消解,同时合理地安排休息时间。弹性地执行自己制定的作息制度,使生活、学习规律性进行。谈到这里,她连连称是,承认平时虽然自己感觉很压抑,却找不到突破口,总是生闷气。

3. 运用放松技术,解除睡眠障碍。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客观作用,使她患上了严重的睡眠障碍,这种障碍又进一步地使她的焦虑水平和意向增强,两者产生交互作用,严重地影响了她的学习和生活。这时,另一个压力源——睡眠障碍的解除就显得极为必要了。为此,我教其学会运用言语和想象作自我放松,想象如“我躺在温暖沙滩上,感到舒服、能感受阳光的温暖,耳边听到海浪声音,感到温暖而舒适”,“我感到细沙柔软,阳光温暖,海风轻轻吹着杨柳”,“我呼吸变慢,变深。轻松暖流,流进我右手,流进我的肩膀里”等等,使精神得到愉悦和松弛,并把一盒放松磁带借给她,使其能够按照指导依次放松,最终达到心境的平和与安详。

4. 调整人际关系,改变不良社会认知。由于性格上的原因,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大多数时候她都处于一种相对孤立和与人隔绝的状态,这种孤独感的日益增强直接导致了自我评价的降低,尤其是在人际关系方面,它反过来又进一步促使自身变得更加孤独和离群,甚至于害怕与人接触。一般来说,人际关系的不谐或恶化,是个体产生孤独感的直接压力源,改善人际关系则可以有效消除它的滋生土壤。所以鼓励她注意培养自己生活的乐趣,经常抽出一点时间主动接触别人,逐渐改变自己封闭的生活方式。要想见人不再感到恐惧,只有坚持与人接触,在实际接触中采用顺其自然的态度,使恐惧感下降,从而逐步获得自信。[2]听完这些,她紧蹙的眉头渐渐地舒展了开来。谈话结束后,她表示以后如果觉得烦闷的时候,一定会再来找我,咨询师笑着答应了。

(三)第三阶段

此阶段为终止期,解决求助者在咨询过程中形成的依赖心理,促使个体学会自主地去面对和适应现实生活。

六、结语

这次咨询的过程并不复杂,但是我发现:在咨询过程中,虽然咨询技术运用得当与否对整个咨询的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但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一些非技术性因素,如人际性、社会性和情感性因素,在促进个体成长方面显得更为重要,如信任、温暖和无理由的关怀。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给予学生无条件的尊重与关怀,合理地运用同理心,同时进行一定的价值干预,通常都能取得预期的咨询效果,达到促进学生个体正常和健康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登峰,谢东.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M].时代文化出版公司,1993:36~58.

[2]高良武久著,康成俊等译.森田心理疗法实践[M].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1989:52~56.

咨询心理学作业--案例分析 篇4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电话: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答:心理健康是一种相对持续稳定、向上,良好地调节自己适应环境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稳定;

3、接纳别人,悦纳自己;

4、正视现实、适应能力强;

5、行为正常;

6、人际关系良好。

二、理性情绪疗法(RET)中ABCDE指什么?

答:A: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由A引起的信念,即对A的评价、解释等(Beliefs);C:情绪反应和行为后果(Consequence);D:与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Disputing);E:通过治疗达到新的情绪和行为及信念(Effect)。

三、谈谈《心灵捕手》的观后感与启发。

四、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有哪些(请详细描述)?你发现哪些人在人际交往中比较受欢迎,他们有什么特点?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有:

1、平等原则,双方在交往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2、真诚原则,以“真正的我”出现在对方面前,真实可信地投入

到人际交往中。

3、信用原则,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4、宽容原则,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心胸宽广,豁达大度,能够容忍异见。

5、互利原则,在交往活动中互相帮助,双方都能从中得到好处与益处。

6、尊重原则,在人际交往过程重要自重、自爱并且重视他人的人格与价值,在人际交往中将对方置于平等的地位。

特点:诚实稳重,不夸夸其谈,做正确的事情、做不伤害他人的事情、做事时候多为他人着想。

五、谈谈《飞一般的爱情小说》的观后感与启发。

六、什么是爱情三角理论?由爱情三角理论可以将爱情分为哪几种形式?恋爱时你比较看重对方的哪些方面(请注明性别)?

答:斯滕伯格认为,爱情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个成分构成,其中激情是一种情绪上的着迷,即一种强烈的渴望与伴侣结合的热情,属于爱情的情绪成分;亲密是指伴侣之间在心理上的互相契合、相互归属的感觉,属于爱情的动机成分;承诺是指心里或口头上对爱情的预期,是爱情的认知成分。这三个维度就构成了爱情三角形。这三种成分可构成七种爱情形式,分别为: 形式:

1、喜欢式爱情:只有亲密;

2、迷恋式爱情:只有激情;

3、空洞式爱情:只有承诺;

4、浪漫式爱情:包括了亲密与激情;

5、同伴式爱情:包括了亲密与承诺;

6、愚蠢式爱情:包括了激情与承诺;

7、完美式爱情:激情、亲密与承诺同时包含在关系之中,是最理想的爱情形式。

要求:

1、统一使用A4纸打印

2、将学院、班级、姓名、学号写清楚,并装订在一起

3、下周三19:30-19:40来教室统一交作业并签到

4、作业的电子版发到519822494@qq.com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篇5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案例报告 文章题目:一例中学生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姓 名:熊红英 身份证号:***843 所在省市: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 所在单位:三角小学

一例中学生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三角小学、熊红英

摘要:求助者袁某,男,16岁。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难得与他们见上一面。近一个月来爱打架,与同学关系相处不够融洽,作业书写潦草,偶尔有旷课现象。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求助者逐步改变不良情绪和行为。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两个月后随访,求助者情绪好转,并与大家和谐相处,社会功能恢复正常。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袁某,男,16 岁,中学七年级学生。学习成绩良好。足月顺产,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药物,11个月走路,12 个月说话,没上过幼儿园。

二、主诉与个人自述

主诉:近一个月心情烦躁,对学习不感兴趣,感觉不到爸爸妈妈地关心,同学关系紧张。不开心,不想学习,还很讨厌英语老师。

个人陈述:我很好动。一天上英语课,我和后面的同学玩耍,他碰了我一下,我大叫了一声。以此引起同学和老师的注意,老师很不高兴,说我搞恶作剧,打断他的思路,当全班同学面骂我。我反驳不是我的错,情绪因为激动,就顶撞他,还和老师动手。老师以破坏课堂秩序为名,说我是坏学生并把我赶出教室,我感到心里委屈,从此开始自暴自弃,上课故意不听老师的讲课,跟老师作对,课堂上恶作剧,把正常的课堂秩序打乱了。班级没有人愿意跟我坐,我也没有玩伴,很孤立。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1、咨询师观察到的情况:求助者衣着整洁、大方,目光上方斜视,讲话比较急促,神情显得很焦急,意识清楚,接触交谈合作,语言通顺,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但说到学习情况时,显得更加烦躁。尤其回避其老师。在爷爷陪同下求助。

2、咨询师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既往身体和智力发育均正常,无器质性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病史。家中排行老大,有个弟弟。平时性格较外向,好动敏感,个性要强,做事追求完美,朋友不多。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是爷爷奶奶监管,老

人家对孩子非常溺爱。因怕孩子受人欺负,爷爷奶奶总是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但父亲很严厉,一发现孩子有什么错误,就以粗暴的手段,进行干涉,把所有的责任让孩子承担,求助者对父亲怀有恐惧心理,不敢把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跟父亲说,怕受到更为严重的惩罚。母亲偶尔来电话询问其成绩。这段时间他的学习成绩下降,他不敢跟母亲说自己的状况,怕批评指责。亲子关系不良,妨碍了父母与其的正常沟通,因此家长无法得到孩子近期的厌学信息。

四、评估与诊断

1、综合临床资料,对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

2、诊断依据如下:

(1)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心理学原则,该求助者的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性。对自己的问题有自知力,能主动求助,表述中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排出精神病性问题。

(2)该求助者出现的焦虑、回避、烦躁,与现实处境相符,为常形冲突,可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3)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烦躁,仅限于老师,尚未泛化,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4)该求助者的情绪症状由现实因素引发,尚未泛化,持续时间两个月内,社会功能影响不大。据此,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3、对该求助者的资料进行整理,得出该求助者产生问题的原因是: 生理原因:16岁,男孩。社会原因:

① 家庭中父母关注太少。

② 同龄朋友较少,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心理原因:

①个体心理素质不良,有厌学情绪。

②爱的缺失,被爱和个体尊重的需要,近阶段出现焦虑、回避。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和诊断,经过与求助者及监护人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营造爱的氛围,让求助者体会到家的温暖;减轻焦虑,建立信任感,稳定情绪,减少求助者的偏激行为;家长协助求助者改善其当前人际关

系;改变学习态度。

2、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满足爱和尊重的需求,增强其社会(人际)适应能力,指导求助者掌握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实现心理健康成长,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针对本案例,计划采用的咨询方法及咨询原理如下:

通过学校、家庭的配合,营造爱的氛围,同时引导求助者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的爱,使其感到安全,找到归属感,体会到来自大家的爱和尊重。

① 咨询方法: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加以矫正

②咨询原理: 认知行为疗法原理: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其特点是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

2、责任、权利与义务

(1)求助者及监护人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有权力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

义务: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 50 分钟,共五次。

4、收费:免费。(本咨询室为学校机构之一,对本校学生免费)

七、咨询过程

1、咨询方案:咨询进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心理评估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

第二阶段是咨询阶段,帮助求助者建立良好的社会认知,改善当前人际关系,端正学习态度;

第三阶段是巩固与结束阶段,使求助者把在咨询中学到的东西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沟通健康模式。

2、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心理评估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第 1、2 次咨询)目的:收集资料,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探寻改变意愿,进行心理分析、诊断,确定主要问题,确定咨询目标。

方法:会谈。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2)用开放式提问与求助者交谈,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地积极关注,让其尽情倾诉,收集临床资料;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了解受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咨询会谈内容摘要:

咨询师: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

求助者:有啊,不然找你干嘛。我很烦,不想读书了。你帮帮我。咨询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求助者:爸爸妈妈都不爱我,很少过问我的情况。咨询师:你觉得爸爸妈妈不爱你,是吗? 求助者:是的。咨询师:怎么不爱你? 求助者:(沉默)

咨询师:你能具体说说他们怎么不爱你了?

求助者:他们就知道在外打工,不管我。咨询师:你认为他们外出打工就是不爱你?是吗? 求助者:是啊。

咨询师:那你知道他们为什么打工吗? 求助者:我知道,赚钱我读书。咨询师:那,他们是爱你还是不爱你?

求助者:(笑)好像是爱我的,为我赚钱哦。可我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和同学们关系相处也不是很融洽,感觉他们都瞧不起我。咨询师:你认为同学也瞧不起你?

求助者:他们不跟我玩。可我很想和他们在一起。咨询师:他们为什么不跟你玩?

求助者:不知道,可能是我不听话,爱打架吧!还有学习也不好。咨询师:你和老师关系怎样? 求助者:(沉默)

咨询师: 我很理解你此时的心情。成绩不如以前不仅仅是你个人的原因。落后是暂时的,只要你树立自信,认真学习,不懂的问题多向老师请教,我相信你会很快赶上来的。多和同学们一起,会很开心的。

求助者:嗯,可是我现在都没有劲学习,心烦意乱的。一到学校,就不开心。到家也一样。咨询师:怎么会这样呢?

求助者:爸妈不在家,家里冷冰冰的。咨询师:你感到家里缺少温暖,是吧? 求助者:是的。

咨询师:你可以和爸爸谈谈你的内心想法。叫爸爸妈妈俩留个人在家管你。在我们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会面对不同的生活环境,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调整自己,改变自己,主动地适应环境变化。你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相信你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也一定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你现在的情绪是你的认知不良所致。我们先从改变你的认知开始,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为目的。你看行吗? 求助者:好吧。

(3)同时向监护人了解求助者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确定咨询近期和长期目标;

(4)将交谈结果反馈给父亲及受助者,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监护人与受助者认识并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对求助者及监护人进行心理学教育。

(5)布置咨询作业:

a.让父亲学习与演练与求助的沟通。

b.父亲与老师去谈谈受助者的情况,让老师增加对受助者的了解,多关心受助者,让他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和同学的友爱。

c.让受助者观察班上人缘最好的同学是如何与其他同学相处的。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帮助求助者建立良好的社会认知,改善当前人际关系,端正学习态度;(第 3、4 次咨询)

第三次咨询目的:了解沟通效果。

方法:会谈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父母与受助者沟通效果,父亲与老师谈了受助者的事,老师在理解受助者的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受助者、并让同学主动邀请受助者一起玩,让受助者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已逐步开始融入集体,其作业比以前进步了许多;

(2)与受助者人缘最好的同学谈如何与同学交往,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

第四次咨询目的:整理反馈信息,指导如何正确评价他人。

方法:会谈 过程:

反馈咨询作业:“作业”完成顺利,得到老师表扬;父母说对受助者采取赏识教育,让父母与受助者体验到沟通的融洽,常常与受助者沟通;

进一步分析受助者的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老师及父母;

布置咨询作业:和父母逛街,做游戏增强亲子之间的联系。第三阶段:巩固与结束阶段。(第 5 次咨询)目的:收集反馈信息,指导制定行为目标。方法:会谈

过程:

反馈作业:评价“提问”应用,调整提问角度; 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

基本结束咨询。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4)进一步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

八、咨询效果评估

1.通过咨询,受助者渐渐和父母、老师、同学的沟通积极有效,情绪趋于稳定,生活开始阳光了,感觉自己不再是孤独的一个人,而是有人关爱的孩子;

2、其父母感觉受助者有了明显变化,能主动跟人打招呼,有时会陪小弟弟玩一会,遇到困难会向父母求助,老师反映受助者在学校几乎不与同学发生冲突,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上课积极举手发言,有时还会主动帮助同学,情绪冲动的时候明显减少了。

3.咨询师的评估: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受助者能充分感受到来自父母、老师和同学的爱和尊重,个体的第三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改善了偏激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环境适应性,危险感逐步消失。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参考文献:

心理咨询案例 篇6

来访者,×××,为隐私考虑,其他情况略

今天,为一位来访者进行了咨询,使用的技术主要是朱建军的“意象对话技术”和“子人格分裂”技术的有机结合。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机敏”,也就是在咨询中多次出人意料的在意象之间转换角色,杀回马枪,从而刺破阻抗,一层层的揭示人格结构和矛盾。

我从朱建军常用的“房间”的意象入手,引导她想象一间房间内的布置,从而探察她的心理状况。她描述了一个空旷的房间后,我并没有依照常规,引导她对房间进行改建,从而在潜意识层面调整她的情绪。我认为还需要更进一步看看她的子人格。于是我出了第一个奇招,要她钻到床底下看看,藏着什么东西。

她看了好一会,说有一只小猫,我回忆了下猫的意象的代表意义(性本能、妩媚、直觉、攻击和强健,和来访者本人有些像),然后问她,是什么样的猫。她说是一只很惧人的,缩在墙角的小猫。

我感到满意的一点是,这时候,没有顺着常规走下去,去安抚这只小猫。而是第二次迅速转换角色,要她投入到那只猫当中,代替那猫说说话,看猫有什么感受,这样就能吐露出第一个子人格的心声。结果那只猫说,它害怕主人打它,因为它想上床,想一起做这个房间的主人,主人不想它把房间弄乱。如此这般,吐露了很多委屈的心事。

按常理,可以要主人好好的疼爱这只小猫了,这样就能取得内心的和解,并学会表达感受。但是我再杀一次回马枪,要她融入到那只小猫中,回过头看看意象中的主人,是什么样子。这样,就能将来访者的主导人格观察出来。

她看了好一会,说意象中的本人,“她一会变成妈妈,一会变成一个怪物。那怪物是个马脸的,很高很瘦,奸冷的笑,好像要吃了小猫……妈妈很凶、很严厉,黑色的,满脸怒气”

到这个时候,症结已经很明显了,她子人格中的由母亲的严厉的教导形成的超我,对小猫代表的本能,造成了严重的压制。

在这之后,我再采用其他技术,引导小猫所代表的本能和母亲所代表的超我进行沟通,达到了温暖的融合。

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篇7

黄某, 女, 17岁, 汉族, 某中职学校学生, 独生女, 家境富裕。没有患过重大的身体疾病和严重心理疾病, 家族中无精神疾病史。

2 求助者自述

主诉:近一个月来, 因不满意自我体貌形象, 经常反复照镜子,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学习效率下降, 并且由此感到烦恼、忧愁、焦虑。

个人陈述:自幼聪明好学, 常被周围人夸长相漂亮。从幼儿园起学习音乐, 尤其擅长舞蹈, 小学, 初中时期一直是所在学校的文艺表演精英, 学校的各类文艺表演活动次次都参加。上中职学校后, 想参加学校舞蹈队或模特队伍却被淘汰。自己怎么也想不到会被淘汰, 更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后来同学告诉我可能是因为我的身材不理想, 长得太胖。从此, 我就特别在意自己的体形, 常常对着镜子看, 越发觉得自己的身体某些部位比例不协调, 尤其是大腿偏胖了。

一次在大街上遇到一位两年年不见的好友, 两人相互打量, 她突然说:“你长胖了好多啊!”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太胖了。

一个月前的长假, 我回了趟家。母亲的朋友和我打招呼:“回来啦, 小姑娘长这么高了, 不认识了哟!”母亲接过话不经意地调侃:“长高了, 变胖了, 没有以前漂亮啦, 变成了一个丑姑娘了!”听到母亲的话, 我的心情一下子糟透了。当天晚上, 我站在家里的镜子前照来照去, 越照越自卑, 觉得自己确实太胖了。

偶然一次听宿舍对门毕业班的女生聊天说到现在找工作进大型公司不容易, 应聘工作时, 姣好的身材相貌比学历、能力更实在。所以更加为自己的状况忧虑。

现在我每天都要反复照很久的镜子。我很不想出现在别人面前, 特别不喜欢上体育课, 觉得在同学面前特别是异性同学面前跑步、做操真是很丢人, 大家都看着自己很胖很丑的样子。不愿意与那些漂亮的或身材苗条的同学在一起, 不愿意听别人议论身材胖瘦长相如何之类的话题, 而当别人议论时又怀疑是在议论自己。总想着这些事, 上课听不进去, 学习效率也下降了, 由此感到烦恼、忧愁、焦虑、孤独。

3 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自己前来。刚进咨询室时显得, 拘谨压抑, 入座后视线游离, 不敢与咨询师对视。叙述情况条理清楚, 回答问题能抓住要领, 交谈合作, 定向准确, 语调适中。注意力集中, 思维反应适度, 智能记忆好。情绪低落, 心情不好, 迫切希望改善自己的心境状况。

4 心理测验结果

SCL-90:总分152分, 强迫症状2.0, 抑郁2.3, 焦虑2.5, 人际关系2.2, 其余各因子分均小于2;SDS标准分62分;SAS标准分60分。

5 评估与诊断

5.1 诊断依据

5.1.1 根据判断病与非病的三原则, 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的, 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 有主动求助, 无逻辑思维的混乱, 无感知觉异常, 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 所以可排除精神病。

5.1.2 由于该求助者的反应强度不很强烈, 反应只局限于对自身身材不满意, 没有影响逻辑思维、智能记忆等, 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且病程只有一个多月, 所以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根据综合收集求助者的资料, 以及以上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 可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5.2 该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生物学原因:

无躯体疾病, 无器质性病变基础, 但17岁还处于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时期, 女性皮下脂肪变厚易导致体重上升。由于青春期生理上发育处于高峰状态, 青春期阶段的自我意识的兴趣首先表现在强烈关注自己的体貌形象上, 容易因为某些不令人满意的体貌特点产生焦虑情绪。

5.2.2 社会性原因:

存在负性生活事件, 如被学校舞蹈队淘汰;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如母亲不经意的玩笑话;受社会流行的美丑观念影响, 追求苗条身材并以此为审美标准。

5.2.3 心理原因:

存在明显的认知错误和不合理信念, 如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想要获得周围所有人的认同、喜欢、赞赏;存在以偏概全的思维模式, 有人说自己胖, 就认为所有人都会如此看待自己, 夸大自己的不足或缺陷;被忧虑、焦虑、自卑心情所困扰, 自身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人际关系上采用回避方式, 把自己隐藏在公众的视线以外, 减少与人的交往, 加速消极情绪的循环;性格内向、敏感、多疑, 虚荣心强, 争强好胜, 追求完美。

6 咨询目标的确定

6.1 具体目标:

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使求助者正确认知、合理看待周围人对自己体貌的评价。树立自信, 消除不良情绪, 促进求助者与周围人的正常人际交往。SDS测试标准分从62分降到53分以下;SAS测试标准分从60分降到50分以下。

6.2 最终目标:在达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 最终寻求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7 咨询方案的制定

7.1 咨询方法和原理

为实现咨询目标, 拟采用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首创的。该疗法认为, 情绪和不良行为 (C) 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 (A) 本身所引起, 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 即信念 (B) 造成的。只有通过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才能帮助求助者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维护心理健康, 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具体方法是:引导求助者自我探索, 找出存在的不合理信念, 咨询师对此进行发问, 提出质疑, 启发求助者积极思考, 帮助求助者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 帮助求助者学习建设性行为, 消除不良情绪和不适行为。

7.2 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7.2.1 求助者的责任: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双方协商的作业。

7.2.2 求助者的权利:

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7.2.3 求助者的义务:

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咨询师, 遵守预约时间, 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7.2.4 咨询师的责任:遵守职业道德, 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7.2.5 咨询师的权利:

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 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尊重求助者, 遵守预约时间, 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7.2.6 咨询师的义务:

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 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格等相关证件;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7.3 商定咨询时间

每周一次, 每次50分钟左右, 预计进行六次咨询。

8 咨询过程

8.1 咨询关系建立和诊断阶段 (第一至第二次咨询)

第一次咨询:咨询师通过关注、共情、理解等技术与求助者初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使其感到被尊重、被接纳。采用摄入性会谈收集求助者的有关资料, 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精神状态、行为特点, 指导她做相关的心理测验SCL-90、SDS、SAS, 作出评估和诊断, 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

第二次咨询:巩固咨询关系, 与求助者商定咨询目标, 制定实施方案, 介绍咨询方法、原理及过程, 签订书面协议。举例说明合理情绪疗法, ABC理论, 使求助者认识到A、B、C三者之间的关系, 并结合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回去思考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和错误认知模式。

8.2 实施心理帮助的咨询阶段 (第三至第四次咨询)

第三次咨询:根据合理情绪疗法, ABC理论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通过提问, 引导求助者回忆中学、小学时代被周围人夸赞“漂亮”和自己参加学校文艺表演活动时的感受和情绪体验, 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审查, 使求助者自己领悟到自己一直存在的思维模式“周围人都应该认同、接纳、喜欢、赞赏我”, 而且求助者自身很在意这种评价。通过面质提问等技术进一步使求助者认识领悟到这种思维模式是错误的, 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所产生的一些信念是不合理的, 如“有人说我长胖了, 说明大家现在都不欣赏我了”, “我变丑了, 不能在别人面前出头露面, 周围人会议论我、讨厌我”, “体貌形象不好, 所以不能跳舞”等。

列举出求助者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 (C) 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 (A) , 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 (B) 进行辩论。使求助者领悟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和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自己应该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责;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 才能减轻或消除自身存在的各种症状。要求求助者回去以后完成两道家庭作业。一是继续思考咨询师本次咨询所说的话, 分析自己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并作好记录。二是让她从自己身边的同学朋友中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做一次小调查, 让他们把对李某的印象写下来, 下次咨询时带给咨询师看。

第四次咨询:检查评估求助者的家庭作业。实际反馈的结果是:求助者对自己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比较到位, 领悟得比较好。求助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周围人对她的印象很好, 大多对她的品行、学习成绩等方面评价高, 喜欢和她交往, 在体貌形象方面周围人写了很多这样的内容:“身材匀称”、“健美”、“清秀”、“漂亮”、“白净”、“可爱”、“气质好”等。求助者对实际验证的这个结果感到高兴, 因为事情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咨询师和求助者一起分析作业, 通过进一步辩论, 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不合理信念, 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 从而使症状得以缓解。

继续布置家庭作业:让求助者记录自己一周中每天的主要情绪和行为, 并进行自我分析, 找出其支撑的信念, 并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学习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

8.3 巩固与结束阶段 (第五至第六次咨询)

第五次咨询:分析家庭作业, 巩固前几个阶段所取得的结果, 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和错误认知方式, 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 从而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后能利用学到的心理知识、方法技术应对今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六次咨询:求助者反映原来的一些想法的确不合理、不现实, 对自我的认识有偏差、有歪曲, 自述近来情绪好多了。与同学交往轻松些了, 能坚持去上体育课。上体育课时, 不再害怕在大家面前进行活动或完成运动动作了。咨询师和求助者全面回顾和总结整个咨询过程, 帮助求助者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把咨询中获得的方法、体验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进行心理测验, 对照咨询开始时的测验情况, 评估咨询效果。

9 咨询效果评估

9.1 咨询师评估

咨询的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基本实现, 求助者基本消除或缓解了忧虑烦恼、焦躁的情绪, 人际关系改善, 自我认识趋于合理, 能适当地评价自己。

9.2 求助者的自我评估

自述心情好转了, 与同学打交道或出现在公众面前不再觉得尴尬, 认为自己以前的许多想法是自寻烦恼, 自找苦吃, 现在感觉轻松了很多。

9.3 心理测验结果

SCL-90总分128分, 总分下降了24分, 各因子分均小于2, 属于正常范围;SDS标准分40分, 属于正常范围, 说明求助者的抑郁情绪已经明显缓解;SAS标准分38分, 属于正常范围, 说明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已经明显缓解。

参考文献

中学心理咨询体系的分析与展望 篇8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时代及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我国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经过近30年的积累和准备之后,开始步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当前,开展心理咨询的学校大幅度增加,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认,学校心理咨询开始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特别是中小学的心理咨询,许多学校都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二、中学心理咨询的体系解读

1.中学心理咨询的界定

中学心理咨询目前还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陈观良将学校心理咨询定义为:“学校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对在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问题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帮助,并对有关心理障碍或轻微精神疾患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罗丙国认为:“学校心理咨询是指在咨询教师创设一定心理氛围的条件下,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使学生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教育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矛盾与心理障碍得以缓解和消除,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以提高,以形成健全人格的过程”。

因此本文借用学校心理咨询的概念,将中学心理咨询定义为“由中学的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在校中学生有关学习、发展、适应、升学和就业等问题进行帮助,并对轻微的心理障碍进行诊断和矫正的过程,是在咨询员创设一定心理氛围的条件下,协助求询者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形成健全人格,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走向自我实现的过程。”

2.中学心理咨询的对象

一般来讲,学校心理咨询的对象包括以下几种:(1)心理正常的在校学生。(2)心理偏常的在校学生。(3)班主任、学校行政工作人员、学生家长以及当事人的好朋友。但目前学校心理咨询主要还是针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即全日制大、中、小学校的学生。

中学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咨询的一部分,它服务于全体中学生。不仅使有各种心理异常表现的中学生尽快缓解心理压力和消除心理危机,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心理和行为能适应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并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标准,更重要的是使广大中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其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各种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能够正确体现。

3.中学心理咨询的目标

学校心理咨询是帮助广大学生了解自己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的心理问题,使其更好地认识自我,提供处理方法,防止并消除在其成长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防患于未然。更重要的是鼓励、督促和帮助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各种现实能力,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环境适应能力,更好地塑造个性和完善人格,更充实地发展自我。

具体说来,中学的心理咨询目标分为初中、高中两个阶段。初中阶段的咨询目标是:(1)协助学生认识自己并适应环境,使其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2)了解学生各种能力、性格、兴趣和特点,发现特殊学生以及学生的个别问题,以便因材施教;(3)协助学生培养优良的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4)协助学生培养正确的生活习惯,促进青少年身心的正常发展;(5)协助学生增进职业技能,了解职业发展趋势,培养职业兴趣,以便毕业后能适应职业,充分发挥个人能力,促进社会进步。高中阶段的咨询目标是:(1)遵照高中的教育目标,促进高中各学科教学正常化,是学生获得完整的经验和系统的知识;(2)运用客观评价的方法,鉴定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特质,发现学生的个别问题,作为因材施教的依据;(3)协助学生培养优良的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4)协助学生培养正确的生活习惯和理想,形成自我指导的能力,促进身心的正常发展;(5)协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环境,进而明智地选择升学和就业的方向;(6)提供升学学生的个别辅导,以利于大学及专科学校新生入学考试的实施。

4.中学心理咨询的模式

学校心理咨询的理论模式是指导咨询工作的基础。美国的学校心理咨询正在从传统的治疗模式(Remedial Model)向现在的教育发展模式(Educational-DevelopmentalModel)转移,而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咨询仍处于心理咨询发展的初期,没有摆脱心理治疗的模式,基本上是以消除心理障碍的个别咨询为主。刘晓明和王丽荣认为这与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不相称的,他们提出学校心理咨询应遵循教育模式和发展模式。

孙少平针对香港中学心理咨询现状提出三种模式:(1)诊断矫治模式。诊断矫治模式是指社会工作者或辅导员站在心理门诊或精神治疗的立场,以心理医生的身份对学生的心理障碍或偏差行为给予科学的心理诊断和治疗,以期达到帮助学生缓和心理冲突,实现心理平衡的目的。(2)学校本位辅导模式。学校本位辅导要求在校长的带领下,以全校教师参与的方式,共同识别学生整体的需要,并据此订出共同的目标及工作要点,通过全校性的辅导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促进健康自我形象的形成。此模式重视全体教师的力量,视教师为主要辅导人员。这种模式在当今美国中小学广为流行。(3)社区学校模式。此模式要求学校辅导密切联系家庭及社会机构,彼此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补充学校辅导力量。而内地对于中学的心理咨询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须借鉴已成熟的一些经验,联系自身实际,综合运用,才能较好实现心理咨询以预防与发展为主、矫治为辅的目标层次,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5.中学心理咨询的内容

学校心理咨询的内容几乎涉及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目前的现状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发展性咨询。这类咨询的学生属于比较健康,无明显心理冲突、基本适应环境。咨询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开发潜能、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追求完善与发展。(2)适应性咨询。这类咨询的学生属于基本健康,但在生活学习中有各种烦恼,有明显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咨询的目的是排除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改善适应能力。(3)障碍性咨询。这类咨询的学生属于有心理障碍,患有某种心理疾病,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学习,求治心切。咨询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心理咨询,克服障碍、缓解症状、恢复心理平衡。

三、对中学实施心理咨询的展望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中学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同年8月13日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学校校长、教师、家长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然而各类中学领导对心理咨询的意义了解还不够深入,认识上仍有偏差。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须继续加大对中学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真正将心理咨询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出现校校有心理咨询机构,人人接受心理教育的局面。

2.发挥校长岗位培训的作用,加深对心理咨询的认识

校长岗位培训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培训中心内容之一,从而促使中学校长全面、正确理解中学心理咨询的意义与重要性,增强对实施中学心理咨询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明确校长在心理咨询中的重要作用和肩负的使命。同时要让校长们认识到在中学实施心理咨询既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3.发挥督导评价制度的作用,落实心理咨询实施

中学心理咨询不能搞形式主义,要与日常教学工作联系起来,“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共青团、少年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心理咨询的实施计划,研究心理咨询的办法和途径,并以此为目标,确立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功能,教育督导人员不仅要督导心理咨询结果,还要指导心理咨询实施的全过程。心理咨询要建立有学校领导兼管负责,有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罗丙国.学校心理咨询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05(5):37~38.

[2] 刘晓明,王丽荣.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方向.中国教育学刊,2000(8):30~31.

[3] 林崇德.学校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袁东.浅析影响学校心理咨询实效性的原因.人民教育,1999(11):47~48.

上一篇:青涩体验下一篇:致辞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