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哲理故事(推荐15篇)
一、故事素材应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也只有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需要学什么,适合学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率,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故事素材的应用应该建立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上。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才能够知道选择什么样的故事素材最适合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所以,教师在选择故事素材的时候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故事要具有趣味性,只有有趣的故事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发挥故事素材在教学作用中的作用。其次,故事素材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教师在选择故事类型和内容的时候要以学生现阶段的真实理解能力为基础,选择的故事要能够被学生理解,也只有这样,故事素材才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
例如,以“有趣的假期”为题目,作一篇不小于700字的文章。让学生学会写记事类的文章,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要求。教师在讲解如何写作的时候,可以引入相关的小故事,然后进行分析,让学生模仿小故事的记事方式,来进行写作。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习惯,让学生热爱大自然,感受假期生活的乐趣。首先,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假期生活大多和娱乐有关,所以教师应该选择类似的故事素材。其次,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所选择的故事要尽可能地有趣,能够吸引住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所选故事要具有代表性。在此次作文教学课上,教师可以选择《疯狂的假期》作为故事素材,首先,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大多是和学生年龄相仿的小孩,具有很好的代入感,能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这篇小故事也是和假期有关系的,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模仿。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脑中一片空白,适当地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故事素材应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学习中,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讲故事和写故事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词汇应用能力。首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教师来讲故事,然后让学生发表感想,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安排学生写听后感,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其次,可以通过学生自己讲述故事,可以是自己经历过的,也可以是自己以前读过的,然后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再次,可以安排学生来写故事,可以是创造的,也可以是真实经历的。
例如,“心目中的老师”为题目作一篇文章。教师可以讲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有趣的小故事,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来判断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进行写作。也可以先让学生发言,谈谈在他们印象中,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或者讲一下有关其他老师的小故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词汇应用能力,并且通过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写作的兴趣。再比如,要求学生写一篇20年后的自己。首先可以让学生发言,讲一下自己现在所想象20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大多数学生会想20年后自己在干什么或者扮演着什么样的社会角色,是警察、富翁还是科学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另外的角度思考,比如20年后自己的样子、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工作会怎么样,等等。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如果要求小学生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和说明文是不可能的事情,一方面,他们没有那么多的词汇储备,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自身知识储备非常有限,很难对事情有什么深刻的见解,学生写起来也比较困难。而如果让学生写小故事就不一样了,首先,学生容易下手;其次,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学习,只要不断地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相应提高。
三、故事素材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故事素材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现代小学生的作文,很多都是内容比较空洞的,缺乏必要的创新,在形式上也大多仿照已有的作文模式。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也是一个整理思路的过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所讲故事必须不相同,这样,后面讲的学生就会主动去思考,该讲什么故事,该怎样讲,这就如同在写文章的时候,去思考写什么样的文章,该怎样写。这样就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不断积累,学生的写作能力便会得到提高。
例如,要求学生写关于人物的故事,学生可以以一个小物品展开,这个物品可以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通物品,也可以是所描写人物所特有的,然后围绕这件物品所发生的事情,再通过这件事情来表达某种思想或者体现人物精神和性格。也可以鼓励学生读一些预言故事,通常,预言故事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够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教学生如何将预言故事应用到写作中,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练习写作的积极性。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教师也可以围绕故事来展开,这样学生便会主动地去完成所布置的任务,使教学效果得到很好的体现,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所以说,故事素材的应用对于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问文哪得妙如许,惟有素材活水来。”愿广大考生厚积薄发,活学活用,以期文思如泉涌,挥笔若行云。用生花妙笔,绘锦绣前程。
喷水池理论
□吴小莉
很多人都问过我是否一直像屏幕上一样总是精神满满的,其实没有,生活工作总有不如意和失落,但重要的是,无论遭遇什么,请努力保持明朗的笑容,积极上进的心态。
记得初到香港时,我刚结束一场长达七年的初恋。人生地不熟,又不懂粤语,连日常生活的沟通都成问题。尤其在情人节或圣诞节,我形单影只,繁华中更觉落寞。香港的工作生活节奏都很快,我也不适应,那种不合拍的感觉和噬人的孤独,让我无所适从。那时,我特别害怕下班,钥匙插开的房间空空荡荡,就是四面墙,家具一应俱“无”,只临时买了个床垫铺在地上。黄昏闻到楼下煎鸡蛋的香味,我就想到远方的家。从不失眠的我,开始整夜睡不着,频频想爬起来打电话回去,又怕家人担心,于是躺在黑暗中,一遍遍地跟自己说:“静下来,静下来,都会过去的,明天太阳照样升起。”早上起来,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微笑:“打起精神来,今天又是新的一天。”
有次我在某大楼的喷水池前等个朋友,看到水花不断上涌,再形成美丽的透明图案,兴致盎然。喷水池的水怎样往上走的呢?并且永远保持一种向上的姿态?是因为水流被激射出来,形成水柱,这种力量一直往上推,才让顶端的水花永远盛开。
其实,伤害和挫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化解痛苦,寻找来自内心的支持的力量。只要心底有力量,就会保持一种向上的姿态,否则,一分钟的懈怠都可能让顶端的水花一泻千里。喷水池源源不断地补充新的水柱,而对人心而言,学习才是最好的活水之源。
改变需要勇气,那段艰难的日子历历在目,我都笑着走过来了。其实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终其一生,都在斗争。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学习,不仅是多读书本,而且每一次采访,都能让我如同海绵吸收新鲜的东西。现在正在做的媒体经营管理工作,也需要我更多更新的知识去应对。
回望这十多年的职场生涯,走到今天,喷水池理论让我受益匪浅,是积极向上的心态让我在千变万化中葆有了希望和人生事业的恒温。
适用话题:改变、勇气、面对伤害、心灵的力量
(袁一耀荐自《意汇》)
不赚钱就赚人生
□吴淡如
朱先生白手起家,是一个建筑公司老板。虽然目前家大业大,但创业过程并非无风无雨。他很会找地,很会想点子,所在地的政商关系也相当良好,才能耐住台湾建筑业所经历的长时间不景气。
朱先生没念过什么书,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多读点书,学历高一点。不过,他的独子念的是现代艺术,看来跟家业没什么关系。孩子办展览时缺乏经费,他也都慷慨赞助。
很多人听说他没有努力安排孩子接班,问他:“你怎么没要求孩子继承家业?”他总是笑笑说:“当然有暗示过啦。希望他念商或是念建筑,可以把我拥有的资源都给他。不过,他从小就只对画画有兴趣,我也没办法。”“念艺术恐怕连吃饭都有问题吧?”好事者这样问的话,朱先生就会耸耸肩笑道:“也许赚不了钱,但应该会赚到他的人生。哈哈,我的工作也跟我爸不一样,我爸是种田的,如果我爸要求我继承家业,我恐怕也不会有今天的事业版图吧。上一代总想不到下一代的发展,说不定我儿子将来会开一个比‘皮克斯’更大的动画公司。”
以前,父亲越成功,儿子的未来越被局限,现在,已有不少开明家长,愿意让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他们明白,一个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是很难成功的。万一不成功,还会怪父母误了他的选择,这种重担,现代父母应该难以消受。
我们的人生和金钱的关系,其实只有四种可能状况:赚钱也赚到人生;不赚钱却赚到人生;赚钱却赔上人生;不赚钱也赔上人生。
你属于哪一种?
适用话题:开明、期望与压力、爱好引导成功
(冷洪波荐自《恋爱婚姻家庭》)
眼光决定生死
□张小平
春秋时,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曹僖氏是有名的贤内助。
有一年,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到曹国寻求避难,曹国的大臣不仅拒绝了他,还处处为难他。唯独曹僖氏眼光独到,对丈夫说:“我看重耳迟早要当晋国的君王,那时,他定会讨伐曾对他无礼的曹国,我们也会跟着一起遭殃啊。”
僖负羁一惊,疑惑地问:“你为何这么说?”曹僖氏答:“难道你没注意他带的三个随从?他们长途逃难而来,重耳累得坐都坐不稳,而随从们却站得笔直。在重耳受到羞辱时,他们也没擅自行动,而是照样守在主公身旁等待命令,可见这三人的克制力有多强!有这么优秀的从者,重耳不当国君都难呀。”
僖负羁觉得有道理,忙问该怎么办?曹僖氏接着说:“不妨在他落难时我们帮一把,日后就不会被报复了。”
僖负羁接受了建议,马上安排好饭菜宴请重耳。那三个从者仍然守在重耳身边一动不动,僖负羁心生敬佩,又赠了重耳一面玉璧。果然,不久后重耳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并带兵讨伐曹国。念在往日恩情,重耳下令士兵不准进僖负羁家骚扰。僖负羁躲过一劫,对妻子的眼力也钦佩不已。
通常,想要了解一个人,可以通过与之密切关联的人和物来观察和判断,会有更为全面的发现。
适用话题:细节、角度、善意
(涂红阁荐自《国学》)
平视是一种尊重
□秦 湖
首届华语主持传播高峰论坛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作为首位演讲嘉宾出场,与师生们分享了自己的成功经验。
在演讲开始前,很多学子见到白岩松本人后,都显得非常激动,他们忙着拍照片、发微博,并想方设法问白岩松要签名、求合影。对此,白岩松在演讲开始后,实事求是地说:“我刚才看到有一条微博写着‘就要见到白岩松老师了!!!!!!!!’用了八个感叹号!我非常替你可惜,当你拥有一个表达空间的时候,你却把权利用在感叹上,而不是提出你的问题。我想如果今天的论坛首先要让我们拥有一点什么的话,那就从平视开始,从去掉你的相机、探头一样的心态的改变开始。不管别人处在怎样高的位置,都不该去仰视;不管别人处在怎样比你低的位置,都不该去俯视。平视是一种尊重,是我们永远的职责。”
随后,白岩松谈到了在他上大学的那个年代,不管是哪位名人或大师的讲座,学生从来不会用求签名或者照相的姿态去面对他,而是带着深深的怀疑。如果他讲得好,大家会回到宿舍一聊就是一宿,成为他思想的传播者;如果他讲得不好,不管他多么声名显赫,大家都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名字的光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其中有多少思考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能够带来提升,让自己变得更强。”白岩松意味深长地总结说道。学子们听了,都自觉地放下手中的相机、停下微博的直播,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平视,既是一种自信,也是对人的一种尊重。
适用话题:平等、崇拜、偶像、光环
(冯诗韵荐自《润·文摘》)
自相矛盾
从前, 楚国有一个人,他在街上卖矛和盾,他夸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盾牌它刺不破。”大家半信半疑,没有人理他。他见没有反应,就把矛收起来,拿 出一块盾牌来,又说大话:“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武器能刺破它。”这时候,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无坚不摧的矛,来刺你坚不可摧的盾,结果会怎样?”那 个人听了这番话,觉得自己吹牛吹的太大了,只好满脸尴尬地走开了。 无坚不摧的矛,与坚不可摧的盾,不可以同在一个世上存在。
老人擦干泪,对大师说:“想我这些年,省吃俭用,全力供我儿考取功名,可我儿屡试不第。去年又去赶考,不想路遇劫匪,抢光了他的盘缠,幸遇一位卖葵花子的老人相救。本想着我儿会重拾信心,他却和那老人的女儿结为夫妻,随那老人干起了卖葵花子的买卖。十几年寒窗苦读,就这样白白放弃?我越想越心寒,不如了却此生算了……”
大师听完,问老者:“施主为何执著于让儿子考取功名?”
老者叹了口气,说:“考取功名是我一生的梦想,可我从孩童考到不惑之年依然只是个秀才。我希望我儿继承我志,没承想他却如此不争气。”
大师笑笑说:“施主这一生生活如何?”
“我和老伴一年四季吃不上一顿肉,省吃俭用供我儿考功名,可怜到头来一场空。”老者伤悲地说。
大师又问:“你儿现在生活如何?”
“他考取功名不行,可还算经营有道,生活有了积蓄,前些日回家孝敬我一些银两。我苦劝他再读,可他说事已至此,无心再读。这不,刚才又走了!”
“走得好!”大师高声地说。
老者一惊,愤愤地质问:“大师怎么这等说法?”
“如果你坚持让儿子考取功名,你的今天就是他的明天。此路不通,不如拐弯。”大师说完,转身离去。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父亲在他童年就去世,由祖父 抚养成人。辛弃疾曾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并和党怀英 两人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有一次,刘瞻问他们两人道:“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我也问问你们将来准备干什么?” 党怀英回答说:“读书为了做官,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我一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隐居,学老师的样子写田园诗。”
刘瞻听了很高兴,连连称好,认为他的志向很高洁。辛弃疾却回答说:“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词写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 刘瞻听了大吃一惊,要辛弃疾今后不要再说这样荒.唐的话。此后,辛、党两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辛弃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战场上去,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而党怀英则混迹于金人统治集团,为金人作了一些帮闲乃至帮凶的工作。
金人南侵后,辛弃疾组织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在故乡起义。后来, 又率领队伍投奔济南府农民耿京组织的起义军。不久,起义军接受 朝廷任命,与朝廷的军队配合作战,打击南侵的金军。 但由于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辛弃疾后来曾长期闲居在江西上饶一带。12春,才被任命为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这一年,辛弃疾已经六十四岁了。
绍兴西郊有一处地方叫三山,当时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就在那 里闲居。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当时快八十岁了,他的爱国诗句早已为辛弃疾所景仰,因此辛弃疾到任不久,就去拜访了这位前辈,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相见恨晚。陆游听了辛弃疾对形势的分析和 统一、全国的设想,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次年春天,宋宁宗降下圣旨,要辛弃疾到京城临安去,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辛弃疾把这件事告诉陆游,陆游觉得这是辛弃疾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机会,为他感到高兴。
为了鼓励辛弃疾发挥自己的才能,陆游特地写了一首长诗赠给他。诗中写道,“辛弃疾是古代大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萧何一流的人物,现在当浙江东路安抚使,实在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鼓励他为 恢复中原而努力,千万不要因为受到排挤不得志而介意。 六十六岁那年,这位始终是被大材小用的爱国英雄,终于在忧 愤中去世。
【释读】把大的材料用于小处。比喻人才使用不当,不能尽其才。
一、回归教材,汲取写作养料
翻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目录,细细统计一下,共有114篇课文。每篇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佳作,凝聚着作者智慧的结晶。写作不妨回归教材,从课本中汲取写作养分。师生应该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可从文章创作背景、作者人生轨迹、整体感知、课下注释以及课后延伸等角度入手,进而领悟作品意蕴。在五本必修书中,设计者是以内容划分单元的,每本书按照不同的内容,共分成四个专题。如必修一: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这些专题如此命名,可知是本专题课文共性所在,我们从中把握了大体方向,体会了文章的意旨,同时,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例如学习《沁园春·长沙》,可感知作者“少年心事当拏云”的宏伟抱负;学习《我的四季》,可领会到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走出多彩的人生;学习《我的五样》,懂得人活着必须有意义。正是在这些一篇篇美文中,我们收获了丰富的知识,体悟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毋庸置疑,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第一手写作材料。
二、阅读经典,体悟百味人生
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不应局限于教材,还应向课外延伸。高中学生平时应注重课外阅读,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情感。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犹如一把钥匙,帮助他们开启未知的大门;又如一盏明灯,照亮他们前行的方向。因此,当代高中生须细细品读经典。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教学大纲规定的高中生课外必读书目,在教师的导引下,学生要循序渐进地在指定时间内读完。每读完一个经典篇目后,学生应有意识的总结和反思,在此基础上,撰写读书札记或阅读心得。久之,学生会建立一个庞大的素材库,伴随着学生阅读的次数逐渐增多,这个素材库会日益完善。就拿国学经典来说,它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生存并发展的精神支柱。国学内容博大精深,涵养了一代又一代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今天读来,仍熠熠生辉。通过阅读经典,它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处世,怎样追求幸福与获得快乐,以及如何构建和谐等人生百味。针对不同的主题,学生要分门别类累积不同的素材库,以做到学以致用。
三、融入生活,探寻源头活水
作为个体的人,不可能孤立存在,其具有社会属性。有些学生写作文,闭门造车,大谈空洞的理论,犹如一潭死水,没有一丝鲜活的气息。症结在于他没有生活的体验,写出的文章单板干瘪,根本不可能感染读者。因此,学生应积极融入生活,去探寻源头活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天都有新的气象。高中生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用我们最真挚虔诚的心去触摸并感悟周遭的事物,然后把自己对生活独到的体验述诸笔端,让自己的心灵之泉自由流淌。当然,这个过程需要你主动地去追寻,不能只凭三分钟热血。孟子说过:“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这句话阐释做事情要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同样的道理,关注生活要听凭内心的召唤,要做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主人。在生活经历中,触动你心弦的事情一定有很多,那么就把所思所悟及时记录下来,以备写作之用。通过这样不断的历练,学生的内心情感细腻了,积累的写作素材也日渐丰富起来。
四、走近传媒,洞察人间万象
1扩写素材
所谓扩写素材,就是指把一个原来比较简单、粗糙,内容比较概括的素材扩展生发成一则篇幅较长、内容丰满、生动形象的素材。如要求把“文天祥誓死不降元”这一则素材进行扩写,有个同学将其扩充生发成了这样一段文字:
面对着波涛汹涌的零丁洋,被捕了的文天祥陷入了沉思:北方早已为夷人所占,本希望跃马驰骋疆场,收复沦陷的失地,无奈自己被捕,失去自由,南山也陷入了元人之手。刚才降将规劝自己投降,令他心底顿起波澜。是啊,如投降了元人可以得到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不,不,我不能,我绝不能,我是宋朝人,我是宋朝臣!我应该为宋朝的尊严而活着。今天,就是我文天祥血染零丁洋之时……
扩写生发后的素材,内容更加丰富,情节更加感人了。但请注意,在扩写拓展时,一定要注重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而且要忠实于原素材的主题,切不可撇开或违背原素材主题而随意生发。
2压缩素材
压缩素材有两种情况。
其一,当碰到一则文字较多、篇幅较大,直接将它用在文中不合适,但又必须用的素材时,就必须对素材进行压缩。即删繁就简,保留其主要内容,缩成一则内容较短的素材。压缩时,保持主题不变,保留原素材的内容顺序。如下面这则素材:
在人来人往的洛阳街头,老人何海昌正在教身边的小乞丐读书。天气较冷,老人穿着破旧的棉衣,小孩紧靠在老人旁边。小孩双手似乎残疾,但是两人的表情都很认真。那个小孩叫何仙童,是他在伊川县水寨镇帮别人干活时收养的。老人说,他和孩子并不是祖孙俩。何海昌说,自己对孩子一直有愧疚感,因为有一年冬天他将仙童托给别人照看,大家在烤火时没注意,小仙童摔倒在火堆上,左手留下了残疾。老人說,他想看着孩子长大,有书读,将来有份工作,不要再乞讨。只要自己不饿着,就要教孩子读书。老人说,四年前他开始教孩子读书,读的是小学语文、数学和孩子们的读物,书是他花钱到书店买的。
如果要求以“善良”为话题,这则素材则可以写成:
何海昌与小仙童非亲非故,但他不仅收养了孩子,还买来书教孩子读书。他希望孩子将来有份工作,不要再乞讨。这是怎样的一颗善良的心啊!他的善良恰如滋润着一个弱小生命的那一滴甘泉,是吹拂过少年忧伤而疲惫的面容的那一阵凉爽的微风,是驱散孩子心灵恐惧的那一双真诚的眼睛!
其二,占有能够表现一个话题的几个素材,但若用其中一个又不足以支撑这个话题,或者对这些素材只知道大概而细节不详。此时则可将每个素材进行压缩,用极简洁的一句话把最符合题意的信息概括出来,然后以统一的表达方式罗列多个素材,构成素材排比。比如2011年高考全国卷优秀作文《天道酬诚信》的一段文字:
屈子一跃,一河碧水为之激荡,千载令名不朽;刘邦入守关中,之所以可以深得民心,在于履行约法三章,秋毫无犯;刘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之碍,与邻国交好,于内则治民,诚信于民,是以三分天下;李世民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对百姓有诚信,天下人拥他为王,他便要为万千黎民百姓谋福祉,是以开创了“贞观之治”。
以上文字是对四个历史人物素材的缩写,在文末组成排比,文采斐然,文气充沛。
3拼接素材
所谓拼接素材,就是按一定的内在联系,把几个素材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共同诠释话题内涵,表达文章中心。这是一种借助素材快速成文的好方法,有横向排列和纵向排列两种方式。横向排列的各个素材之间是并列关系,它们从几个侧面来证明同一主题;纵向排列的各个素材之间则是一种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更深入地来证明主题。
4翻新素材
一些人们熟知且被习用的素材,由于运用频率过高,会使阅卷教师产生审美疲劳。如果把这些内容巧妙地化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并赋予新意,就能化腐朽为神奇。这有两种形式:
“旧例新用”,如鲁迅的《故事新编》,用“现代”的观念将八个神话、传说演绎得淋漓尽致。素材翻新关键是要翻得恰当,有创意而不可沦为“戏说”“恶搞”。有充分的逻辑依据,才可对原作主题进行颠覆性的改造处理。多年前江苏考生的《赤兔之死》,就是成功的范例。
“常人新写”, 即借现实生活中的平常人、平常事或平常物,用一种较为少见或古朴的方式将其写成文章,以达到情理俱佳之目的的形式,主要从角度上出新。我们可以从历史上言之成理的“翻案文章”中得到启发,如唐代诗人罗隐的《西施咏》:“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诗作一反古人“女人是祸水”的陈腐观点,历史、客观地分析了家国兴亡的原因,堪称“翻案之作”的典范。当学生明了事理之后,即可进一步对世上万事万物进行多角度审视。如写橡皮“一心盯着别人的错误,却浪费了自己的青春”,是批评橡皮狭隘;而写橡皮“为了帮助别人改正错误,不惜耗尽自己的生命”,则是赞颂橡皮无私奉献。
5一材多用
事物的本身总是丰富多彩的,一则优秀的作文材料总是立体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也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请看2011年高考全国卷满分作文《诚信之惑》中所运用的一则材料:
今年52岁的陶彩芬大姐是淮安市一名普通市民,每天清晨她走街串巷,卖豆腐供儿子上大学,维持生计。一天,她拾到一个装有1700元现金的皮包。在辗转找到失主后,失主竟说包里本有8100元现金,要求陶大姐赔偿不见了的钱。这件事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同陶大姐一样不明白,为啥做了好事却还沦落到现在这个下场呢?失主这样的行为,不仅会使依旧保有诚信的人们寒心,而且进一步加剧了整个社会的诚信危机。
作者用这则材料来论证“诚信之惑”这一观点,无疑是准确而有力的。因为陶彩芬大姐找到装有1700元现金的皮包的失主后,失主不仅没感谢她,竟说包里本有8100元现金,要求陶大姐赔偿不见了的钱。这就是诚信之“惑”,“惑”在有悖常理。作者运用这则材料的立足点在于“失主”。因此,如果我们变换一下角度,从陶彩芬大姐的角度审视这则材料,那么,它还可以用来论证“诚信”“善良”“道德”“无私”等论点的议论文。
有些同学在写议论文时,往往苦于无材料可用,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就是由于这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所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
【成语】:浮瓜沉李
【拼音】:fú guā chén lǐ
【注音】:ㄈㄨˊ ㄍㄨㄚ ㄔㄣˊ ㄌㄧˇ
【解释】:吃在冷水里浸过的瓜果。形容暑天消夏的生活。
【出处】: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
【示例】:
这样时候,多少王孙公子雪藕调冰、~也不为过。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泥与叶是同时孕育的。当她还是一寸芽时,他就被人运到树下。
当泥看见芽时,他就被这自然的精灵震撼了。从此他的生存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就是每天守望着这寸芽。泥痴痴地看着芽,看着那在阳光的祥瑞下勃发的生机,看着那在风中灵动的韵律。他身上的养分都为了她而流淌,叶在他的细心滋润下越发可人了。
一天又一天。泥还是泥,只不过更消瘦了;芽成了叶,更青春漂亮了。
叶浑身晶莹剔透,闪动绚丽的色彩。可她是不安分的,她渴望自由无拘束的生活。于是,当她见到了潇洒风流的风,她爱上了风。他每天看着风掠过她娇小的身躯,享受着风那温言细语的浪漫。她越陷越深......
终于,叶难耐心中的烈火,她决定追随风,和他到天涯海角。她开始拒绝泥给她的养分。她憧憬着脱离枝头的束缚,随风而去,和所爱的人四处为家。
泥很焦急,他看着日益憔悴的叶,心中痛如刀绞。
秋季,叶终于如愿以偿。当潇洒的风看到已枯黄的叶时,他厌恶地抽身避开,叶无力地飘落下来。
叶伤痛欲绝,肝肠寸断,她干瘪枯黄的身躯在泥中无力地战栗着。泥默默地用他宽厚的臂弯庇护安慰着受伤的叶。尽管他心痛如绞,可他淌不出泪,因为他的养分早已溶入了叶的血液中,他只剩下盈满爱的虚弱躯壳。
叶躺在泥的怀抱中,渐渐止住了哭泣。她感受着泥那沉稳的心跳,忽然有一种回到枝头的感觉。那一刻,她彻悟了。她静静躺在泥中,似找到了归宿。泥与叶没有说任何话,因为时间已成为他们共同的语言。
叶与泥渐渐地融为一体,他们的心跳在岁月中逐渐一致。于是,叶成了泥,泥成了叶,永远地再也不分彼此......
所谓成品是指学生对手头素材加工完毕的,能够拿得出的作品。而精品则指符合命题需要的有一定品味的上乘之作。我们认为,作为精品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大笔写意,着力以情感人
(2)纵深开掘,突出理性思考
(3)强化文采,重视句式修辞
感动中国2008人物素材。2008年不平凡的时代背景,赋予“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更大的舞台与空间。2008年的当选者中有抗击冰雪灾害、地震灾害的先进个人;有在奥运会中为国争光的奥运健儿;有实现中国飞天梦想的航天员团队;也有在生活、工作中长期默默奉献的人……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让人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
这一素材,可以从诚信、责任、坚持、执着、拼搏等角度运用,关键在于找到人物身上的亮点或共同点。尽管感动人物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经历,但他们诠释的意义是共同的——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精神的风碑!请看精品示例:
精品1 舍与得
我们听到、看到了太多太多这样的舍弃:有的人舍弃了自己的孩子,为的是救出更多别人的孩子;许多武警战士、消防官兵的家近在咫尺,可是为了挽救更多被埋在废墟里的群众,他们甚至来不及回家看一眼……
舍与得,永远是每一个人生命过程中绕不开的选择。在舍与得之间如何取舍,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它体现着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高低。
精品2 永不放弃
她坐在轮椅上,穿着粉红的芭蕾裙。当光柱投射到她身上时,她缓缓张开双臂,一双清澈的眼睛里流露出无限憧憬与陶醉。人们看到一只孤独的红舞鞋顽强地“站立”在空中,这一刻,全世界为之动容。
她乐观地对关心她的人们说:“虽然地震夺去了我的左腿,但我永远不放弃芭蕾的梦想。”
“永远不放弃”,这个字眼深深打动了世界各地的观众。有了李月的舞蹈,开幕式不再只是一项活动,它还关乎梦想、生命和希望,象征着永不放弃的决心。
精品3 责任
地震袭来,人类偎依的大地顷刻间成了吞噬生灵的魔王,地球不再是安全的家园。每一个生命都很宝贵,而就在这个需要“逃命”的时刻,震区幸存下来的大部分干部都面临着失去亲人的痛苦。但他们,却迅速地组织起来,去救其他的群众,他们没有时间伤心,只是准备“来日大哭一场”……这些党员干部,从废墟中爬起来。舐去血迹,擦掉泪水,把责任在废墟上高高托起,把群众的希望高高托起。
那么,如何才能形成我们所期待的精品呢?笔者以一首七绝来括之:
与时俱进谱新文
古今相息底蕴深。
移花接木巧嫁接
挖掘自我风流竞。
“与时俱进谱新文”,这“时”当然指新时的内容(如感动中国2008),新时的技巧,甚至新时的语言。还要注意它的“此一时彼一时”之意。也就是说高考作文它现在要我写什么。我校2007届满分作文考生唐大舟由《星空》到《怀想天空》,之所以在内容上作了较大的切换,就是因为题目中的“怀想”二字,就是因为要彰显更高的文化品位,追求精品:
犹记得儿时的天空。一群小朋友在芦苇荡里捉迷藏,我躲了许久也没有人发现我。于是,我便躺倒在苇荡的怀抱中,仰望无尽的天空。突然,空旷的天空中传来寂寥而又欢乐的“啊——啊——”声。接着,硕大的雁阵便出现在蓝色的画板上。几十只大雁“人”字形向南方飞去,广阔的苍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绝世的舞蹈。然后,一个“雁字”,接着一个“雁字”。我呆在那里,无法动弹,直到夜幕徐降,芦苇荡的尽头响起了母亲的呼唤声。
年少的我,并不知这里边有一种民族文化哀愁。后来,我在古代名篇中,读到了“雁阵惊寒”,顿时感到了一种彻骨的诗意。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寻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们越来越少,“雁阵惊寒”般的名篇也很少问世……
是谁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谁,荒芜了文化的天空,扼杀了我的诗意的哀愁?
“古今相息底蕴深”,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是生动的教科书,是启人智慧、让人思考的范本。我们完全可以用典型的历史事实,这就是“抚今追昔”。这样以史作证,谈古论今,将古代事实正反并用,能显示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令阅卷老师为之折服,因而比一般的讲道理更令人信服。再如2006届我校满分作文得主刘学东《人与路》中的片断:
岳飞的枪
文人注定不能完成“直捣黄龙”的历史重负。
辛弃疾只能悲叹“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陆游则更凄凉,只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悲切嘱托。
走科考中第的路,可以显赫一生,却不能真正地“精忠报国”。
于是,本可以成为诗人的才子举起了长枪,“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纵有赋《满江红》的才情,也要走一条“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沙场报国之路。
举起长枪的岳飞在北方大地上卷起了胜利的风暴……
古今相息,让我们的高考作文与精品靠得更近。
“移花接木巧嫁接”。“嫁接”一词大家并不陌生,国光苹果与元帅苹果嫁接就产生了新的品种“红富士”。可见花木的芽或枝条嫁接就能产生新的品种,这种“移花接木”的技巧用到写作中,能使我们作文选材加工的思路更加开阔。我们可以围绕某个话题,或以故事传说为“由头”,或者以文学形象以及文学化了的历史人物为主体材料,虚构情节和情境,在立意和构思上力图创新,使它贴近现代生活,反映现实要求,注入现代生活气息。这种方法在旧故事里融入了新思想,是一种巧妙的借鉴,不是抄袭,而是一种创新。比如满分作文《悟空不是当官的料》一文中的片断:
一路取经的实践证明,你多次冲撞领导,唐僧说不是妖怪,八戒也跟着说是好人,而你却较着劲说是妖怪。领导不是神仙,一时犯错误也是有的,可你不能让领导下不了台,到底领导说了算还是你说了算?而八戒对师傅唯命是从,俯首贴耳,有意见顶多背后嘀咕两句,组织纪律性比你强得多。
猴子屁股坐不住,开会你肯定不行。如果推选你当了领导,文山会海你应付得了?八戒懒一点是事实,但这也正说明人家“坐功”好,能稳住,开三天的会也撑得住。
作者巧借《西游记》中的人物,移花接木,新编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故事。悟空本是本领高强、功勋卓著的正义形象,但却在竞聘中输给了贪吃贪色又贪财的八戒,如吴承恩在世定会吃惊不已,但作者能尽展自己独特的创新能力,不仅把故事编得“合情合理”,还借此反映了当前社会的一些弊病。
我们更可以把目光投向自己的生活(校园、社会、家庭)——“挖掘自我竞风流”。这类素材是我们自己亲身经历的,因而是独特的,富有个性的。
比如说,不少同学对体育运动很感兴趣,谈到某个球员、某场比赛,便如数家珍、口若悬河,但写起作文来,却索然无味,“泯然众人矣”。其实,我们只要稍微动动脑筋,妙手剪裁一下,几乎每一篇作文都能跟体育结成美满的“婚姻”,出成品甚至精品。比如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探讨体育的价值所在,它既是运动美的展示,也是道德美的表现,既有战胜对手的欣喜,也有挑战自我的美妙,既有更高更远更强的追求,也有重在参与的激情,既有完美的炫目,也有残缺的美丽。2001的“诚信”,可以结合奥林匹克精神批判“兴奋剂”事件、“黑哨”事件;2002年“心灵的选择”可以写一位运动员或热爱体育的自己的人生转折关口的重大选择;2003年“感情的亲疏远近对认知的正误深浅的影响”,可以由体育圈内常见的“姐妹花”“兄弟连”“父子兵”演绎;2004年“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这样的题材和主题在运动界更是俯拾即是、不胜枚举。再以江苏高考作文为例,2004年“山的沉稳和水的灵动”可以写运动项目之美,如射击与体操,可以写运动员之美,如男运动员的阳刚和女运动员的阴柔;2005年“凤头、猪肚、豹尾”可以写一场经典赛事,也可以演绎伟大运动员的一生;2006年“人与路”可以写中国的体育强盛之路、杰出运动员的成长之路等等;2007“怀想天空”可以由鹰击长空写运动员的矫健身姿、人类体能和精神对天空的一次次挑战、人类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和追求;2008年“好奇心”可以写自己对某种体育项目满怀好奇心而带来的惊喜、烦恼、快乐,等等。小小的赛场,演绎人间悲欢。它就像一方水资源丰富的土壤,无论从哪一方面着眼,都能挖掘出清冽的甘泉,让你写出精品式的高考作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素材
中国的教育是从小学就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的能力的, 拥有良好的写作能力不仅能使学生的语文成绩优秀, 而且个人素养在各方面的体现都是值得让人称赞的。中国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就是以试卷的形式, 而作文部分在语文试卷中占据第二大比例, 如何快速地将作文这块内容完成就要求学生有充足的素材可用。因此写好一篇作文的前提就是能够调动能用的素材进行语言组织, 学生只有拥有丰富的素材, 才能为创造佳作打下稳固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进行作文素材的积累, 为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打下坚固的基础。
一、阅读书籍进行课外知识积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求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 特别是多阅读经典文学, 学生通过经典文学的阅读, 能体会到许多优美的语句, 以及经典文学中包含一些事例和发人深省的道理, 能作为素材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学生通过阅读的形式, 能够见识到日常生活中所不能见到的事物, 拓宽知识层面, 而且也是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之一。将积累的优美语句和一些课外知识点进行合理整合, 构建成能为自己所用的素材, 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二、从教材出发进行积累
语文教学离不开教材,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材的作用又会被忽视。语文教材中也包含了很多的素材, 可以利用到学生的写作内容中。比如, 教学西师大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鹬蚌相争》这课时, 课程讲解完, 学生理解这课的思想后, 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这一事例与有关作文主体类似的作文运用进去。因此, 不管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 都要充分重视语文教材, 教师引导学生去积累,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发现教材中的可用素材, 从而促进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素材的积累之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就如同花与土壤的关系, 一株鲜花的美丽绽放是需要肥沃的土壤加以灌溉的。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 素材积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也是学生写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这天,期中考试成绩揭晓了,儿子在全班70多名同学中总分排到50名之外,每到这时,老教授给予儿子的除了严厉的批评和讲解大道理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好的方法了。但老教授发现这样做对于儿子来说已经无济于事,因为有个可怕的念头早已埋在了儿子的心里:我太笨!别人比我聪明!好像自己的先天条件不如别人,怎么努力也赶不上成绩好的学生,只好甘拜下风。
这次,老教授一改往日严肃的面孔,温和地拿着成绩单,鼓励儿子道:“因为你笨,才能考第一。”
接着,老教授平静地给儿子讲了一则故事:
有一座富饶的金矿,堆满了闪光的金子,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通往金矿的路只有一条,位于一处地势险恶的峡谷,谷底奔腾着咆哮的急流,峡谷间只有一座索桥,几根光秃秃、晃悠悠的铁索横在峡谷间,有不少人因失足而葬身深渊。
这天,来了四个人,一个是呆子、一个是聋子、一个是盲人、只有一个是健康的人。
“不用讲了!前面那三个都过不去,肯定是那个健康的人过去了。”儿子打断了父亲的话。
“错了,傻孩子。”老教授继续讲着这个精彩的故事:
呆子看着眼前的一切,脑子里只是白纸一张,什么都没想,哼着小曲,便悠哉游哉地过去了。聋子看着这座桥墩,有点害怕,但他听不到急流的咆哮,用眼睛看着脚步,十分顺利地通过了。瞎子不知峡谷的险恶,显得心平气和,像平常一样,用拐杖试探着,慢慢地移动,也稳妥地到达了彼岸,他们都得到了梦寐以求的金子。第四个聪明的健康人,犹豫了好久,又舍不得那座山上的金子,只好硬着头皮,走上桥墩,然而,他目睹脚下险象丛生,云雾升腾,耳闻深谷急流咆哮,早已两腿发软,面色如土,一下子跌入谷底……
老教授用这个故事启示儿子,聪明的人总是把问题想得太复杂,往往把事情办得很糟糕,而奇迹往往就发生在这些看似笨家伙的身上,只要去做,一切不可思议的想象都会变为现实。
从此,儿子彻底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燃起了强烈的自信火焰,成绩一路飙升,由50多名很快进入前30名,前10名,期末考试竟然名列全班第一。这个成绩一直保持到高中毕业,后来,儿子考上了理想大学。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是父亲告诉我一个道理:智者的缺陷是能看破红尘,把事情看得太透彻,那样只会被困难吓倒,阻碍前进的脚步。而弱者不知路上的险恶,轻装上阵,结果往往出人意料。
有一次,学校组织演讲比赛,他成功通过了初赛。在决赛的时候,他最后一个上台演讲。当他自信地走上演讲台的`时候,却发现演讲台的桌子几乎和自己的头差不多高。原来,组委会的一个同学和他一起参加初赛,却被口才不凡的罗慕洛淘汰出局,这个同学怀恨在心,特意准备了一张高桌子,想让罗慕洛出丑。
果然,台下一片哄笑。罗慕洛却不慌不忙,环顾了一下四周,然后转身走向观众席,朝最前排的一名观众深深地一鞠躬,恳切地说道:“这位同学,我是否可以借你的椅子一用?”同学感到十分奇怪,不知道罗慕洛借椅子有什么用,但还是爽快地答应了。罗慕洛把椅子搬到演讲台前,然后站在椅子上,从容地开始演讲。
台下立刻鸦雀无声。罗慕洛放弃了精心准备好的演讲稿,即兴发表演讲,口若悬河、思如泉涌。他自信的姿态和精彩的演说深深地折服了所有的观众,台下不时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后来,罗慕洛凭借自己在演讲和思辨等方面的出色才华,成为菲律宾外交部长,代表国家一次次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
叫惯了大回,反倒没人知道他的名字。
大回是能人,专攻垂钓。手里一根竹竿子,就是钓鱼竿;一个用针敲成的钩,就是渔钩;一根纳鞋底子用的上了蜡的细线绳,就是渔线;还有一片鸽子的羽毛拴在线绳上,就是鱼漂。只凭这几样再普通不过的东西,他蹲在坑边,顶多七天,能把坑里几千条鱼钓光了。连鱼秧子也逃不掉。
甭管水里的鱼多杂,他想要哪种就专上哪种鱼;他还能钓完公鱼钓母鱼,一对对地往上钓。他钓的大鱼比他还沉,钓的小鱼比鱼钩还小。
人说钓鱼凭的是运气,他凭的便是能耐。
钓鲫鱼用的红虫子,又小又细,而且只有一层薄皮儿,里边一兜儿血红的水。要想把鱼钩穿进去,那可不易;弄不好钩尖一斜,一股红水出来,单剩下一层皮儿了。可人家大回把红虫子放在嘴里,在腮帮子那里存着。用的时候,手指捏着渔钩,张开嘴把钩往里边一挂,保管把那小红虫漂漂亮亮穿在渔钩上。就这手活,谁会?
他无论钓什么都有绝法,比如钓王八。
钓鱼时钓到王八,都是竿儿弯,线不动,很容易疑惑是钩上了水下边的石块。心里急,一使劲,线断了!大回不急,稳稳绷住。停了会儿,见线一走,认准那是王八在爬,就更不急着提竿。
尤其大王八,被渔钩钩住之后,便用两只前爪子抓住了草,假若用力提竿,竿不折线断。每到这时候,大回便从腰间摸出一个铜环,从渔竿的底把套进去,穿过渔竿一松手,铜环便顺着渔线溜下去。
水底下的王八正吃着劲儿,忽见一个锃亮的东西直朝自己的脑袋飞来,不知是吗,扬起前爪子一挡,这便松开下边的草。嘿,就势把它舒舒服服地提上来!
这招这法,还在哪儿见过?
天津卫人过年有个风俗,便是放生。就是把一条活鲤鱼放到河里。为的是行善,求好报。放鱼时,要在鱼的背鳍上拴一根红绳,做个记号。倘若第二年把这鱼打上来,就再拴一根红绳。第三年照样还拴一根。据说这种背上拴着三根红绳的鲤鱼,放到河里,可以跳龙门。一切人间的福禄寿财,就全招来了。
可是鲤鱼到处有,拴红绳的鱼无处弄到。鱼要是给渔钩钩过一次,就变得又灵又贼。拴一根红绳的鲤鱼在鱼市上偶尔还能看见,拴两根红绳的鲤鱼看不见,拴三根红绳的连撒网打鱼的也没瞧见过。你想花大价钱买,他会笑着说:“你有本事把河淘干了,我就有本事把它弄上来。”
怎么办?找大回。天津卫八大家都是一进腊月,就跟大回定购这种三根红绳的鲤鱼了。
大回站在河边,看好鱼道。鱼道就是鱼在水里常走的路,大回有双神眼,能一眼看到水里。他瞧准鲤鱼常待的地界,把一个面团扔下去。这面团比栗子大,小鱼吃不进嘴,大鱼一口一个。
但这面团里边决不下钩,纯粹是扔到河里喂鱼,一天扔一个。开头,那贼乎乎的大鱼冒着危险试着吃,一吃没事,第二天再来一个,胆儿便渐渐大起,以后见了面团张嘴就吞。半个月二十天后,大回心想差不多了,用渔钩钩个面团扔下去。错不了———一条拴红绳的大鲤鱼就结结实实绷住了。
可是这法子最多只能钓到拴两根红绳的鲤鱼。三根红绳的鲤鱼决不上钩。这三根绳的鲤鱼已经被钓到三次,就是吃屎也不敢再吃面团了。使吗法子?就用小孩的干屎做鱼食!大回是不是把鱼琢磨透了?
南门外那些水坑,哪个坑里有吗鱼,哪个坑里的鱼大小,哪个坑的鱼有多少条,他心里全一清二楚。他能把坑里的鱼全钓绝了,但他也决不把任何一个坑里的鱼钓绝了。钓绝了,他玩什么?
故而,小鱼不钓,等它长大;母鱼不钓,等它产子。远近钓者就称他“鱼绝后”,这可不是骂他,是夸他。
这外号并不好。
民国三年,夏至后转一天。大回钓了一天鱼,人困马乏。多半辈子,整天站在坑边河边,风吹日晒,身子里的油耗得差不多了。他在鼓楼北的聚合成饭庄,吃饱肚子喝足酒,提着一篓子鱼摇摇晃晃回家。走不动就靠墙睡会儿。他家在北城根,这一段路不近,他走走停停直到午夜,迷迷糊糊就趴在大街上了。
这时街上走过来一辆拉东西的马车,赶车人在车上睡着了。但就是醒着也瞧不见他———凑巧这段路的几盏街灯被风吹灭了。这真是该活死不了,该死活不了。马车从他身上压过去时,车夫那老家伙睡得太死,居然也没觉出来,转天亮才被人发现,大回已让车压成一个片儿了,贴在地面上。奇怪的是,人压瘪了,鱼篓子却没压着,里边的鱼还都活着。等巡警一追查,更奇怪的是,那车上拉的东西,竟然是一车鱼!这事叫人听了一怔一惊,脖子后边冒出凉气来。
有人说,这事坏就坏在他那个外号上了,“鱼绝后”就是叫“鱼”把他“绝后”了。但也有人说,这是上天的报应,他一辈子钓的鱼实在太多了,龙王爷叫他去以命抵命。可事情传到东城里的文人裴文锦———裴五爷那里,人家念书的人说的话就另一个味儿了。人家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西班牙的某城有一个人,他以卖忠告为职业。
有一天,一个商人知道后。就专程到他那里去买忠告。那个人问商人,要什么价格的忠告,因为忠告是按价格的不同而定的。商人说:“就买一个一元钱的忠告吧。”那个人收起钱,说道:“朋友,如果有人宴请你,你又不知道有几道菜,那么,第一道菜一上,你就吃个饱。”商人觉得这个忠告不怎么样,于是又付了两倍钱,说要一个值二元钱的忠告。那人就说了这么一个忠告:“当你生气的时候,事情没有考虑成熟,就不要蛮干;不了解事实的真相,千万不要动怒。”像上次一样,商人觉得这个忠告也不值那么多钱。于是又要一个值一百元的忠告。那人对他说:“如果你要想坐下,一定得找一个谁也撵不走你的地方。”商人还是觉得这个忠告不理想,又要一个价值一百一十元的忠告。那做好人就对他说:“当人家没有征求你的意见时,你千万不要发表议论。”商人感到,这样下去会弄得身无分文。于是决定不买任何忠告了。他把已买来的这些忠告一一铭刻在心头,就走了。
有一次,商人让怀孕的妻子留在家中,自己到外地经商去了。一连二十年都没有回家乡。妻子一直没有得到丈夫的消息,以为他亡命他乡了,感到万分悲痛。她在儿子身上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
终于有一天,已经发了财的商人,拍卖了他的全部商品,回家来了,他没有对任何人吭一声,就直接来到自己的家并闪身躲进一个难以被人察觉的地方,窥视着屋里的动静。黄昏时候,儿子来了,妈妈亲切地问道:“亲爱的,告诉我,你从那儿来?”商人听到自己的妻子这么亲昵地对那个年轻人说话,不由心里产生了一种恶念,恨不得当场杀了他俩。但是突然想起那个用二元钱买的忠告,没有动火。天黑了,屋里两人在桌旁坐下用餐。商人看到这一情景,又想杀他们。但那个忠告又在耳边响起,使他克制了自己。夜深了,母子俩准备入寝。商人恶念又起,幸亏那个好人的意见,使他没有下手。熄灯之前,母亲哭泣着对儿子说:“唉!儿呀。听说,有一条船刚刚从你爸爸的地方来。明儿一早,你就去打听一下,或许还能打听到他的消息。”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哲理故事】推荐阅读:
高考语文作文现代素材10-20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与11-12
高中语文:高考作文素材经典10-11
高考语文 名言 事实材料 气节作文素材11-06
高考语文 议论文作文典型素材 人生马拉松07-12
高考语文人物素材整理12-18
高中语文作文哲理故事素材10-14
高考议论文人物故事素材05-29
小学语文作文寓言故事素材07-03
高考语文写作作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