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组织结构

2024-1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组织结构(共8篇)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组织结构 篇1

企业内部管理的组织机构是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的职能部门,企业管理功能的发挥取决于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西方学者威廉姆森根据钱德勒的考证,将公司内部管理的组织形态分为U型(一元结构)、H型(控股结构)和M型(多元结构)三种基本的结构类型。

1.U型组织结构

产生于现代企业发展早期阶段的U型结构(United structure),是现代企业最为基本的组织结构,其特点是管理层级的集中控制。

U型结构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直线结构(Linestructure)。直线结构的组织形式是沿着指挥链进行各种作业,每一级只向上一级负责,下级必须绝对地服从上级的命令。直线结构适用于初创时期产品单一,经营规模小、生产技术简单的企业,而且还需要管理者具备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经验。这就要求管理者应当是“全能式”的人物,特别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

(2)职能结构(Functionalstructure)。职能结构是按职能实行专业分工的管理办法来取代直线结构的全能式管理。下级既要服从上级主管人员的指挥,也要听从上级各职能部门的指挥。这种组织结构通常适用于初创后期或成长初期,有一定规模,单一类型或少数几类产品,且面临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

(3)直线职能制(line and functionsystem)。直线职能制结构形式是既保证直线统一指挥,又充分发挥专业职能机构的作用。从企业组织的管理形态来看,直线职能制是U型组织的最为理想的管理架构,因此被采用直线制或职能制的企业走入成长后期或成熟时期广泛采用,尤其适用于大型的企业集团。

2.H型组织结构

H型结构(Holdingcompany,H-form)即控股公司结构,它严格讲起来并不是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形态,而确切地说更是企业集团的组织形式。在H型公司持有子公司或分公司部分或全部股份,下属各子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是相对独立的利润中心。

控股公司依据其所从事活动的内容,可分为纯粹控股公司(Pure holding company)和混合控股公司(Mixedholding company)。纯粹控股公司是指其目的只掌握子公司的股份,支配被控股子公司的重大决策和生产经营活动,而本身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公司。混合控股公司指既从事股权控制,又从事某种实际业务经营的公司。H型结构中包含了U型结构,构成控股公司的子公司往往是U型结构。这种组织结构主要适用于有一定规模,经营品种繁多且市场分布区域比较广泛的企业。

3.M型组织结构

M型结构(Multidivisionalstructure)亦称事业部制或多部门结构,有时也称为产品部式结构或战略经营单位。这种结构可以针对单个产品、服务、产品组合、主要工程或项目、地理分布、商务或利润中心来组织事业部。

实行事业部制的企业,可以按职能机构的设置层次和事业部取得职能部门支持性服务的方式划分为三种类型:

(l)产品事业部结构(Product divisionstructure):总公司设置研究与开发(R&D)、设计、采购、销售等职能部门,事业部主要从事生产,总公司有关职能部门为其提供所需要的支持性服务。

(2)多事业部结构(Multi-divisionstructure):总公司下设多个事业部,各个事业部都设立自己的职能部门,进行科研、设计、采购、销售等支持性服务。各个事业部生产自己设计的产品,自行采购和自行销售。

(3)矩阵式结构(Matrixstructure):是对职能部门化和产品部门化两种形式相融合的一种管理形式,通过使用双重权威、信息以及报告关系和网络把职能设计和产品设计结合起来,同时实现纵向与横向联系。

M型控股公司组织结构由三个互相关联的层次组成,由董事会和经理班子组成的总部是公司的最高决策层,这是M型公司的核心。它既不同于H型结构那样因子公司直接管理而形成一个空壳,也不同于U型结构那样高度集权管理,因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使管理跨度增大而难以实行有效管理。它的主要职能一是战略研究,向下游各公司输出战略与规划,二是交易协调,目的是最大限度的达到资源和战略的协同。第二个层次由职能部门和支持、服务部门组成。其中计划部门是公司战略研究的执行部门。财务部负责全公司的资金筹措、运用和税务安排,子公司财务只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核算单位。第三个层次是围绕公司的主导或核心业务的互相依存又互相独立的子公司。子公司不是完整意义的利润中心,更不是投资中心,它本质上是一个在统一经营战略下承担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的生产或经营单位。子公司负责人是受总公司委托管理这部分资产或业务的代理人,更多的时候是直接由上级单位派驻下来,他直接对上级负责,而不是该公司自身利益的代表。

M型控股公司组织结构集权程度较高,突出整体协调功能。它成为目前国际上特别是欧美国家大型公司组织形态的主流形式。从M型公司组织结构来看,它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核心层企业,它由A、B和C三部分组成,其中A为母公司,B为一个或多个分公司,C是分属于B的一个或多个生产厂,这三者合起来成为一个法人。从管理职责角度,A是集团投资和利润中心,B为集团的二级法人(内部核算单位或虚拟法人),它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是集团的经营中心或利润中心;C为生产活动中心,是属于B的成本中心或费用中心。第二层是核心层企业的控股企业,它可为一个或多个独立的法人,是集团公司的紧密层企业,与核心层企业保持资本投资关系,它可以是核心层企业的原料生产厂或其他产品购

销网络。第三层是核心层企业的参股企业或控股企业的参股企业,这些参股企业都是独立法人,与核心企业或紧密层企业保持一定的关系。

M型控股公司组织结构与典型的事业部制结构相似,但其事业部层面的形式有所不同,所以,有的专家称典型的事业部组织结构是M型管理模式的一种变异,但大多数专家认为,M型管理模式从总体上来看就是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母公司保持投资中心、决策中心、战略发展中心的地位,而事业部作为利润中心、管理协调中心进行考核。

M型结构是U型与H型两种结构发展和演变的产物。它是一种分权与集权相结合,更强调整体效应的大型公司结构。它的事业部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按行业、地区或其他因素组成的一系列被控股公司作为事业部;另一种是企业集团。M型模式可以看作是典型的事业部制的变形,分权程度较大,它通过划分事业部或以集团公司的形式,保证了在控股公司的子公司较多的情况下,整个控股公司的管理幅度虽大,但仍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

M型控股公司组织结构模式的优点有:

(1)实现了集权和分权的适度结合,既调动了各事业部发展的积极性,又能通过统一协调与管理,有效制定和实施集团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能做到上下联动,互相有效配合,反应速度更加敏捷;

(2)日常经营决策交付各事业部、职能部门进行,与长期的战略性决策分离,这使得高层领导可以从繁重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协调、评价和作出重大决策。

M型模式的缺点是:管理层次增加,协调和信息传递困难加大,从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内部交易费用。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组织结构 篇2

关键词:法人治理结构,医院组织特性,医院管理模式,现代化与职业化

我国公立医院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总体水平已达到世界中上等水平,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余载的发展,我们的医疗技术水平已全面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但是,相对于技术、人才、设备、药品和建筑等要素而言,中国公立医院在“服务”与“管理”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却存在着显著性差距。管理水平的低下严重制约了先进生产力效能的发挥,同时也阻碍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总体的现代化进程。管理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目前,我国的公立医院仍然沿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五六十年代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这种落后的管理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严重冲突。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9年4月6日公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着重强调要建立现代化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法人治理结构[1]。2010年6月8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再一次提出“……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2]……”。世界银行基于多年的研究,于2003年出版了一本名为《医疗服务创新:公立医院企业化管理》的书,号召全球各国进行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创新[3]。因此,建立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现代化医院管理体制势在必行。随之而来的,过去以仿照行政机关而建立起来的事业单位式的、陈旧的医院管理模式,也应当被新型的医院管理模式所取代。笔者通过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及方法,思考并总结中国实际问题,于2001年10月提出“现代职业化医院管理模式”后,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检验与改进,现提出“法人治理结构体制下的现代职业化医院管理模式”供广大读者探讨。

1 医院独特的组织性质

医院的管理模式首先要与医院的组织性质相一致。如果将医院与机关、学校、研究所、公司、工厂、部队等组织加以对比,我们就可以发现医院区别于所有其他组织的独特性质。笔者经过研究发现,医院是世界上唯一的同时具备资本密集性、技术密集性、劳动力密集性的组织。(1)资本密集性:耗用资金大(每床最小投资额约100万元人民币);投资回报周期长。(2)技术密集性:技术复杂性程度高;人才成长周期长。(3)劳动力密集性:劳动力需求大;工种多(一个住院病人需要10个以上的员工服务)。这三大独特的组织性质就决定了医院是世界上最为复杂、最难管理的组织。过去仿照行政机关而设立的所谓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很难体现医院的三大组织特性。法人治理结构体制下的医院管理模式——现代职业化医院管理模式,则充分体现了这三大独特的组织性质。

2 新旧医院管理模式对比

过去的医院管理模式,我们称其为传统性医院管理模式,主要有三大特点:(1)经验性管理;(2)行政事务、医疗事务为主;(3)政府、技术、学术为导向。现代职业化医院管理模式的三大特点:(1)科学性管理;(2)经营管理为主;(3)民众需求、服务、市场为导向。两者之间的对比如下:

2.1“经验性管理”转变为“科学性管理”

过去中国公立医院院长的选拔基本上采用的是“医而优则仕、技而优则管”的方法。优秀医生提拔当院长后,由过去管自己,突然要管上百号、上千号人员,如何管?没有任何书籍告诉他如何当院长,更没有系统的职业化、专业化培训,更多的是靠自己在实践中摸索,“一年陌生、两年懵懂、三年才知怎样干”,这就是典型的经验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计划经济时代还能适用,市场经济时代到来了,经验管理模式就不灵光了。“好大夫不等于好院长了”,中国的医院已进入科学管理时代,管理已像医学一样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了,好大夫要想成为好院长,就必须像研修医学一样认真、系统、完整地掌握职业化医院管理科学知识及技能,由“技术能手”转变为“管理高手”,由“专家管理”转变为“管理专家”。

2.2“行政事务、医疗事务为主”转变为“经营管理为主”

过去的院长主要管的都是行政事务、医疗事务,把这两件事管好了,医院99%的事就完成了,剩下的事交给在院领导班子中排名最后一名的管后勤的副院长去对付。现在我们突然发现,排名最后一名的管后勤的副院长手里的事全成为医院的“命根子”的事了,“药片、铁片、瓦片”开始从“老末”手里向“老大”手里传递。“一把手”为什么不主管行政与医疗事务而管起了“三片”了?因为院长认识到,单纯管好行政与医疗事务已不足以解决医院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了,不是行政与医疗事务不重要,而是出现了比行政与医疗更重要的事,这个事就是“经营管理”。经营管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级、各类组织的领导者与管理者的首要职责,因为“经营”是解决“资源的有限性与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的根本性手段。因此,经营管理就成为现代职业化管理模式的最为核心的内容,也是职业化医院管理者首要的、核心的工作职责。

2.3“政府、技术、学术为导向”转变为“民众需求、服务、市场为导向”

过去中国的公立医院是以政府、技术、学术为导向的,把医院办得像政府的“二衙门”,门难进、脸难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医院必须要彻底改变这种现象,医院要以“民众需求、服务、市场为导向”,这样才能体现医院的组织特性,完成好医院的使命。

3 现代职业化医院管理模式的内涵

“现代职业化医院管理”这一新概念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关键词上:现代化和职业化。

3.1 现代化

所谓“现代化”是指,我国的医院应当将人类社会发展到至今为止最先进的理念、理论和方法工具应用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去,决不能“春风不度玉门关”——多么先进的理念、理论及方法一到公立医院就打折扣,使得中国的公立医院的管理比起我国其它行业的管理要落后很多。医疗卫生的特殊性不足以构成我们不遵循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理由,在全国各行各业都在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今天,中国的公立医院必须敞开心扉,充分接纳最先进的理念、理论及方法,使中国公立医院的管理与时代同步、与国家同步。

3.2 职业化

职业化可分为两种,个体的职业化与行业(领域)的职业化。个体的职业化有如下解释:(1)遵循某种专业标准开展工作;(2)具有某种专业特长或是某一领域的专家;(3)全身心投入到给定的工作并视之为职业或靠它维持生计。个体职业化的要点有三个:资质、意识、行为。个体的“职业化”首先要求专业化,就是说,职业化的个体必须要经过规范的专业培训,必须要取得相应的资格认证。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没有取得资格认证的人,不可能是职业化的人员,这是职业化人员的资质方面的要求。职业化的个体要有一个正确的职业观,要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只有能够正确对待自己职业的人员,才能是职业化的人员,这是职业化人员意识方面的要求。职业化的个体最基本的要求是做正确的事,就是尽自己的力量做好本职工作,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所谓“合适”,就是要符合这个行业、这个职场的规范、行事规则和道德要求,这是职业化人员行为方面的要求。行业(领域)的“职业化”基本的内涵:是一种在特定职场中专用的语言和行事规则,是一种专有的职业价值观,是一种潜在的文化氛围。而这种语言和行事规则、文化氛围、价值观,是和这个行业的使命相一致的。在这个职场中的人都用这种语言说话,都用这种行为和道德准则来办事,都有这样的价值追求。这是一个行业(领域)的职业化的基本含义。

现代职业化的医院管理模式与法人治理结构管理体制的结合将会极大地提升中国医院的管理水平,加快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现代化进程。

4 现代职业化医院管理模式的外延

见图1“现代职业化医院管理模式图”。

4.1 现代职业化医院管理模式的应用

4.1.1 职业化医院管理者的学习指南。

中国的医院要完成由经验性管理向科学性管理的转变,就要求各级、各类的医院职业管理者必须系统、完整地学习并掌握现代职业化医院管理的知识及技能。职业管理者如何在职、在岗的学好医院管理?《现代职业化医院管理模式》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该模式的每一个模块都是一门课,便于医院职业化管理者们在实践中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该模式也是医院管理学科体系建设的依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目前清华大学等高校就采用此模式来设计医院管理培训课程)。

4.1.2 职业化医院管理者的工作指南。

过去的传统性医院管理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这就造成了中国的公立医院“一位院长一个样、一个医院一个样;内科院长上来就发展内科、外科院长上来就发展外科”,非常随意。《现代职业化医院管理模式》的提出,标志着这种随意性的工作方式的结束及科学管理时代的到来。该模式的每一个模块都是医院的一项工作,越是靠上的模块越是要优先做的工作。从头到脚,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体系。该模式犹如一个人体图,由头部、手臂、五脏六腑、腿脚4部分组成。(1)头部:定位(使命、愿景、价值观)、发展战略;(2)两只手臂:经营、运营;(3)五脏六腑:服务经营、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市场营销、成本核算与绩效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文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安全管理、公众关系管理、医疗管理、后勤管理、法律事务、科研与教学;(4)两只腿脚:管理流程、服务流程。提出该模式拟对医院职业管理者实地开展工作起到指导与帮助作用。

4.1.3 医院组织架构与职能定位的依据。

在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体制的建设中,势必将要对医院组织的架构、管理职能部门的设置及其职能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组织架构及管理职能部门的设置是完全仿照卫生行业管理机构而设置的(卫生厅局有什么科室,医院就设立什么管理科室),这种“行政化、官员化”的管理组织架构及其职能与医院的组织性质是严重冲突的,与法人治理结构这一现代化体制的要求也是相背的。建立与法人治理结构相一致、与医院组织特性相称的医院组织架构及管理部门职能,就成为目前我们急需解决的课题。笔者经过近十年的理论探索(包括与对发达国家医院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的分析研究),结合中国走在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实践前沿医院的实践经验与成功模式,总结提出了“法人治理结构体制下的医院组织架构与职能”,并在十余家医院进行了实践印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已发表在《中国医院》杂志2011年第6期[4]。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必须要加快进行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变革,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医院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的变革必须通过医院管理模式的变革来体现,通过医院组织架构与组织职能变革来固化,这样才能避免改革流于形式。通过实施“法人治理结构体制下的现代职业化医院管理模式”与“法人治理结构体制下的医院组织架构及职能”的变革,改变我国医院管理的“行政化与官员化”,实现管理的“职业化与专业化”,从而加速我国医院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大力提升我国医院的管理水平,改变我国公立医院“一流的技术、二流的服务、三流的管理”的现状,依靠管理创新,实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优化生产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R].2009-04-06.

[2]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2010-06-08.

[3]Alexander S.Preker,AprilHarding.Innovations in Health ServiceDelivery:The Corporatization ofPublic Hospitals.[M]The World BankPublications:2003.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组织结构 篇3

关键词:高校;党支部;共建共创;多维模式;现代组织理论

基层党支部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性工程,具有基础性地位,必须在基层党委的领导下发挥政治基层作用,积极寻找多种模式的共建对象,论证共建的可能,根据支部的特点,积极探索不同地区、部门和单位分工协作,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党员共管的新机制、新办法。推进共建工作,利克特认为,组织之间的相互关联是由位于群体交叠处的个人来连结的,这个人称为连结针(linKline Pin),因此必须发挥党员“连结针”的主体作用,使共建工作落到实处之中。切实有效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新路子,创建新型、多样的组织载体和活动形式。

一、高校党支部实施“共建共创”的研究基础

1.理论合理性

“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巴纳德创性地提出了组织的概念,认为组织是一个有意识地对人的活动或力量进行协调的体系,在组织管理过程中需要相互的协调发展,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Barnard一个著名的关系式: 诱因≥贡献,所谓诱因是指组织给成员个人的报酬,这种报酬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所谓贡献是指个人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做出的贡献和牺牲。巴纳德认为只有当组织给个人的报酬大于或等于个人为组织做出的贡献时,个人才可能愿意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个人的努力和贡献。这告诉我们,在高校党支部之间进行“共建共创” 的实际探索中必须注重1+1≥2的协作效应,当然这种效应可以是经济效应、也可以是组织效应、精神效应。

现代组织理论注重组织内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要求组织与环境之间、以及各子系统之间要能够相互协调一致,组织必须根据各系统以及子系统之间的特点和模式而提出具体的组织设计方案和管理基础。系统权变理论认为不能用单一的模型来解决组织设计问题,要根据特定的情况采取最可能成功的方案,组织建设应该具有多变形,这种多变组织是随着变化着的条件下和特殊的环境而发展,根本目的在于提出最符合具体情况的组织设计和管理行为,它注重实践,鼓励人们应用不同的模型,包含古典的和现代的,只要这种模式能够适合环境就行。可见权变理论实质上就是主张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然后找出合适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社会学家霍曼斯把系统理论应用于组织问题的研究,他认为,任何组织都要处于物理的、文化的、技术的环境中,这三种环境影响并决定着社会组织中人民的活动和相互作用。而当前我们党处于一个经济较快发展、社会要素高度融合、行业联系日趋紧密的历史时期,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基层党支部和党员增加接触面、活跃新思想、挖掘新渠道来加快党与时俱进的步伐、增强党建工作的凝集力和向心力、开拓党员的视野,实施和探索高校党支部多维度的“共建共创”模式,对于发挥和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2.现实必要性

亨廷顿在衡量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力量时,一再强调党组织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他认为,有力的政党组织往往与工会、农协等社会、经济组织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具有较强的动员和领导能力。在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上,我们党至始至终都具有重要的发展地位和决定性的影响因素,从建国前的三次“国共合作”到建国后采取“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想照、荣辱与共”的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我们党一直都在探索有利于国家独立、社会进步的“共建模式”。孙中山现实在探索中国道路的过程中,自觉的将政党与现代国家建设有机地结合,采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试图建立苏俄式集中统一的政党;在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也确立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多阶级团结与联合的共和国,毛泽东一以贯之的革命阶级联合的共和思想,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革命胜利法宝,在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坚持领导和团结各阶级的力量,民主协商,共建国家。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将其作为中国基本的政治制度,与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同实践着中国的人民民主。”

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提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长期以来以“组织嵌入”为特征的基层党建方式都发挥着强大的动员和组织力量,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为党的基层党建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需要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提高基层党建的组织活力。在新世纪、新时代,增强基层组织活力日益成为基础性工程。基层组织的状况和发展方向,不仅关系到执政党的生命力,也是影响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当下,党的基本功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更强强调社会整合功能的发挥,随着执政地位的日益巩固,党在代表特定社会阶层或者阶级利益时,更加突出的是对社会功能的整合,必须在各种利益冲突的复杂社会环境中整合各个社会群体的利益,吧自身利益和社会中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聚合起来,在良性的利益协调机制中提升党组织的魅力,因而基层党组织深入各级各类组织充分发挥社会整合功能,为执政党谋求政治支持。

二、高校党支部实施“共建共创”的多维模式

目前,高校党建中纵向的组织管理模式已经形成,而在此基层上高校党建横向的合作协调模式却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积极建立党支部与党支部直接的横向模式,对于建立健全高校党建工作新的足足体系和组织网络显得十分重要,党支部共建要成为加强党组织与党组织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横向联系的有效载体。

1.高校党支部纵向“共建共创”机制研究

(1)校院共建,建立系统的组织管理模式。现代组织理论认为,任何组织活动,必须要围绕着自身功能,以更好的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一直以来,高校党建基本上是按照“学校党委-院系党委-党支部-党员”的组织管理体系,高度强调校党委对基层党委的领导和指导,这种垂直的管理模式具有封闭性,缺少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党员主动性的发挥受到了限制,特别是在当前高度开放的社会,更需要各种要素之间的融合和沟通,推进校级组织部门和院基层党委的共建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校院之间要建立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在强调组织纪律性的同时,也可以多倾听基层党支部的声音,倾听党员的诉求,建立一种由下而上的信息反馈机制。

(2)党团联动,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活力。党团组织在系统工作中各有优势,相辅相成,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具有理论优势和组织优势,党员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党组织在开展理论学习方面具有更好的条件,组织的严密性、纪律性也高于团组织;另外一方面,团组织更具有活力和普及性,因而在组织活动等方面也有更高的参与性,团组织在开展团日主题活动、志愿者服务、科创工作、社会实践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而党团联动,共建共创,具有十分必要性,党组织要加强对团组织的思想和方向引领,并发挥党员作为“连结针”的作用,把党员发散到各个团组织之中发挥核心作用;,另外一方面,也发挥团组织活力的优势,共同开展一些引领教育方向、服务社会的活动,以此来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活力。

2.高校党支部横向“共建共创”机制研究

社会学派的创始人巴纳特认为,组织协作必须包含三个要素: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沟通,没有协作的意愿也确实了组织协作的前提条件,而共同的目标正是协作意愿的前提,信息沟通将目标和意愿相互联系起来,由此可见组织共建正是通过信息沟通而联系起来的。

(1)相同专业的跨校共建,推进人才的联合培养。根据巴纳特的组织协作理论,共同的学科特点、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构成了不同高校党支部在“共建共创”上的目标基础,这也是相互共建的前提条件,高校的信息优势和行业联动又使的共建变成可能。因而,打破高校区域界线,建立跨校党组织的联合共建模式对于推进高校之间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院已经开始进行这一方面的一些尝试,学院党委和泉州师院工商学院党总支一直保持着工作和业务上的联系,今后双方将加强党务上的合作共建尝试。

(2)相近职能的校社共建,促进资源的优势互补。而高校与社会团体和企业组织之间的资源互补的特点就是彼此之间的意愿所在,二者都希望通过共建来达到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优势的相互补充,建立共建的机制将使信息的沟通成为可能和现实。具体形式可以包括一下方式:①校企共建。一方面高校可以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培训,通过基层党组织的共建,发挥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优势,企业可以有规划的将员工输送到高校进行培训,也可以邀请相关专业师资到企业开设讲座等方式;另外一方面、企业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基地,为大中专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此外还可以以共建为基础,双方共同建立产学研基地;②校社共建。高校党支部还可以与一些社会组织开展共建,目前我过正处于社会团体和组织茁壮成长的时期,高校也可以与社会公益等组织就志愿者服务、就业工作等方面开展共建;

(3)不同专业的联合共建,实现学科的互相发展。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党支部通过各种载体模式加强联合共建对于创新基层党支部建设,增强支部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同党支部可以寻找之间的共同的目标进行各种方式的共建活动,可以就某一学习主题标进行讨论交流,也可以就某一项目进行联合共创或者就联谊交流目的加强彼此之间和联系和沟通。特别是在当前学科交叉发展、人际交往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增强大学生党员综合素养,加强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开展高校党支部“共建共创”的探索思路

开展高校党支部“共建共创”是实现实践性与探索性的统一,需要根据支部的具体情况,根据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探索新途径、新方式,促进和带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1.共用学习载体,拓宽党建的阵地建设

当今时代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我们所处环境的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发展和变化决定了不断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高校基层党支部必须积极的为党员创造一个良好的理论学习平台,通过创新学习载体来增强理论知识的感染力、渗透力。具体途径有:(1)开辟网络学习阵地。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的技术特点,打破时空限制,自觉树立阵地意识、开辟网络学习根据地;(2)创新理论学习方式,实行结对党组织共上一堂课、共过一次组织生活、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3)建立学习基地。将“红色遗址”、“历史博物馆”“革命烈士陵园”打造成共建组织党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支部之间共同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2.共创品牌项目,实现党支部之间的发展共融

不同党支部之间可以以“项目”作为连结点,通过共同创造一些品牌项目来实现党支部之间的发展共融,不同党支部整合各自资源优势共同申报党支部立项、志愿服务立项、社会实践立项等,目前我院在共创品牌项目上具有一些优势和条件,开展了与丰泽区东凤社区的志愿者品牌项目共建活动,本人也参与了泉州师院工商学院党总支的一项市委组织部委托课题的研究,这些都是对共创品牌项目的初步尝试,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拓展。

3.共建组织载体,规范党支部的建设机制

高校的党支部的组织特征具有趋同性和互补性,面临着同样的任务、同样的问题,因而共建组织载体往往能够引起支部间的共鸣,因而以学院基层党委或者学校组织部门引领,建立一体化的党支部组织体系和党员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1)完善组织基地。要配齐学院党建室和党员活动室,配齐相关理论学习材料,安排党员值班进行自我建设、自我管理,为党员学习、交流提供场所和条件。(2)加强党员联动。目前,在我校分别在学院和社区成立基础党组织,但是二者之间分割明显,特别是在楼栋,大学生的党员意识较为薄弱,积极推进学院党支部、楼栋党支部的联动工作对于发挥党员的带头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在有条件的楼栋成立党员活动室,在有党员的宿舍挂牌党员示范宿舍。(3)完善共建组织机制。各党支部之间可以签署共建协议,就相关共建项目展开合作。

4.共享优势资源,突显高校的社会价值

与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党组织对接共建,形成将高校的教育功能传授到各经济社会单位的组织通道,进一步发挥高校的社会价值,形成“组织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良好模式,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基层党建条块分割、各成体系的相对封闭局面,整合并集约化配置党建资源,提高了党建工作的效益,不仅有利于党组织功能的发挥,更有利于村级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发挥自身优势,服务社会建设。高校可以运用自身优势,成立各种服务性质的党支部,比如心里中心党支部、就业咨询党支部、法律援助党支部、规划设计党支部、培训中心党支部等各为社会提供法律咨询和支援、为城市和地区提供规划指导和服务、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为民众提供心理咨询;另外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服务学校建设。各基础党委需要整合资源,将社会的一些优势资源引入到学校,比如与一些长期合作招聘企业合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场所。

参考文献:

[1]张贯一、任慧军.组织行为学[M].科学出版社,2007.9.

[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三联书店,1989年,第370页.

[3] 胡小君.党建科学化视角下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的变迁与趋势[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京)2011年6期第191~196页.

[4] 龚跃. 努力探索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05年01期第23~26页.

[5] 彭勃/邵春霞.组织嵌入与功能调适:执政党基层组织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2期第34~40页.

[6] 刘广登 冯建华. 党际关系准则的历史考察和多层次探析[J].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 99 4 年第3 期.

[7] 高耀鸿. 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l1期.

[8] 孙亚萍 顾中忙. 高校党的组织生活有效性探索[J]. 上海党史与党建2006 .12 .

[9] 龚 跃. 努力探索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机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01.

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和管理模式 篇4

管理科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传统经验管理阶段到科学管理阶段,到现代管理阶段。20世纪40年代进入现代管理阶段,特别是二战以后,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矛盾进一步加深。这都对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了市场调查与预测,开展民主管理、应用运筹学、实行系统管理等,促进了管理学在思想内容、组织方法、形式手段等方面更快发展。

二、人本管理的内涵

人本管理,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本管理的内涵有:

1.人文精神:促进人与组织共同成长。

传统科学管理是一种理性管理,它认为人生存的目标,就是获得最大的报酬。对现代员工而言,工作的主要目的已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个“价值”就是员工“价值体系”中所推崇的那部分价值。员工是否能够创造性地高效率地完成该项工作,取决于该员工价值体系对这项工作的认同程度。[1](P45-47)人本管理,通过与员工的沟通交流可以基本了解员工的价值体系,通过观察他对突发事件和对影响自己利益事情的态度,来进行判断。

2.人性思考:尊重员工,满足需求。

全球500强企业为您服务公司总裁波拉德认为,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并且帮助他们发展,去追求卓越,这才是企业成功经久不衰的秘诀。[2](P87-89)人性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处于突出的地位,企业要想得到源源不断的持续增长力量,首先必须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源,在人性化管理下企业员工被激发出的创造力,正是这样的动力源。

3.人生关怀;关心生活,交流情感。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人有多种需要,其未满足的需要产生他们工作的动机,也是激励他们不断进步的因素。人类基本需要按优势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五个等级,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本管理相信并关注上述关于人的各种需要,尊重人的主体意识,充分肯定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要注意员工的喜怒哀乐,关心员工的生老病死,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

4.人员激励:发挥潜力,人尽其才。

激励在管理中广泛采用,并切实有效。人本管理,就其职能而言就是科学地运用各种激励的手段,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发挥人的内在潜力,其根本目的就是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保证企业生产经营一直处于最佳状态。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对不同激励手段的综合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

5.人才开发: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人才开发,作为企业人本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为充分发挥人的才能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随着企业改革速度的加快、力度的增大以及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应及时地考虑在经济发展中如何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吸引人才,聚集人才。首先,要广泛地选拔人才。企业应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掘企业现有人才的潜力,有效地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千方百计地把人才选拔和发掘出来,为他们展示聪明才智提供机会,从而激发人才对企业工作的高度热情与献身精神,提高企业效益。其次,积极地培养人才。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对职工进行培养,尽快提高他们的政治水平、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途径造就大批新的人才。最后,要努力创造人尽其才的条件,创造岗位平等竞争的环境。人本管理注重人的价值,注重内协外争效应,注重人的精神因素和物质因素并举,因而代表着管理发展的未来和方向。

三、从多方位对人本管理的分析

1.从人的文化性发展看人本管理。

人类既有物质的一面,又有文化性的一面;一方面追求物质的生产与消费,一方面追求理性精神,创造自然、创造文化,是一个不断进化提高的过程,从而改造环境和改造自身不断突破,向社会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方向发展,这是一个

文化因素逐渐扩大的过程。而与此同时,又决定了人类活动的管理方式、方法及内容的相应变革,推动着人类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即管理文化的变革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崛起则昭示了人从附属性转化为主体性的历史必然,人的主体性需求和自主性追求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本质动力,人本管理不可避免地成为这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智力型要求看人本。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篇5

商学院 国际贸易系 权正叙

一、现代企业管理

企业已经不是18世纪以前资本家私营企业那般简单和原始。现代企业中涵盖着政治的、金融的、经济的、法律的、制度的、社会保障的、乃至社会化再教育的、人民福利的等诸多的社会要素,其社会责任和社会影响非常巨大。企业已经是国家管理中的重要单位。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体化的进程,企业必将是国家管理中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单位,企业管理的水平也在相当程度上标志着国家管理的水平。因此,对于企业进行科学化管理就极其重要了。

科学的企业管理之原理不是寥寥数语就可以介绍的,但是对于科学的企业管理原则、方法是可以简单再简单地说明出来为什么这样说?科学成果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两个字:“简单”。

曾对很多中老年朋友介绍他们使用电脑,但很多人畏惧他们怕的是什么呢?怕的是计算机高深,不能掌握。我告诉他们科学的结果就是简单,如果计算机在使用上弄的很复杂就失去了高科技的意义,也就是说失去了科学的意义。企业科学的企业管理也是如此,其管理原理虽然非常深邃复杂,但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必然(须)是简单的、易操作的。在MBA管理学中,罗宾斯先生把管理定义为“:是指使他人或者和其他人一起有效率和有效或地将事情完成的过程”。这个定义强调了过程、有效率和有效果,但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三个字“使他人”,如果没有这三个字那么任何一个单位的员工所做的工作都应该具备过程、有效率和有效果,而即便加上了“使他人”三个字也没有突出管理人员脑力劳动的重要特征。预测性、逻辑性、创造性、权衡性和调度性这个管理者的基本思维和职业特征被忽视了,那么就没有弄清楚什么是企业管理者,那么也就忽视了建立和建设管理型的思维程序,就无法科学的培养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就无法科学地建立和建设优秀的企业领导团队,这个问题尤为严重。

那么什么是企业管理?我认为企业管理就是预测、决策、调度。预测:是指对内外相关信息的采集、储存和分析处理;决策:是指对信息处理、分析结果基础上左右权衡之后的抉择;调度:就是安排调动企业内部机制中诸因子实施决策。

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大体内容

(1)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具有明确的实物边界和价值边界,具有确定的政府机构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职能,切实承担起相应的出资者责任。

(2)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通常实行公司制度,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制度,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形成由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有效运转。

(3)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生产经营为主要职能,有明确的盈利目标,各级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工按经营业绩和劳动贡献获取收益,住房分配、养老、医疗及其他福利事业由市场、社会或政府机构承担。

(4)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具有合理的组织结构,在生产、供销、财务、研究开

发、质量控制、劳动人事等方面形成了行之有效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

(5)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着刚性的预算约束和合理的财务结构,可以通过收购、兼并、联合等方式谋求企业的扩展,经营不善难以为继时,可通过破产、被兼并等方式寻求资产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再配置。

三、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1)有利于把社会上闲散的货币和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投资经济实体。通过建立股份公司完成资本联合,实现集资的功能。

(2)有利于资本在社会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通过市场交易,使资源向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流动,达到资本的优化配置。

(3)有利于形成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新型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并有利于促进企业家阶层的形成。两权分立和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将促进企业明确职责分工,形成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也有利于经营者施展自己的才能,促进企业家阶层的形成。

(4)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主题明确,有利于吸引和利用社会资金。投资主题将由国家单一投资向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联合投资发展,谁投资,谁收益。

企业制度创新和再造操作方法

不论是本企业还是其他企业的制度,只要是过时的就坚决舍去,是不合理的就要坚决废除。反之,是成功的、先进的就应该发扬保留。

四、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及其趋势

1.以人为本

在现今社会中,人们都说:“科学技术是管理者造第一生产力”,这给很多人造成了错觉,似乎在企业中最核心的应该是抓技术,实际上却是一种错误的趋势。须知,人是万物之灵,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中,人总是站在首要的、主动的因素。试想若没有劳动者的努力工作即使再好的生产工具也不能产生较大的生产力,况且这种先进的生产工具在起始的研究发明阶段,还需要人们的团结协作。当你了解到在企业中应以人为本,似乎觉得很容易,但需懂得越简单的东西,理解它、运用它很难,要做到以人为本必须善待人们,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仁者无敌”只有当你善待他们,他们才会遵从于你,你才具备了当一个管理者的最基本的条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管理者的素质。当你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扎根于脑海之中,你便想到如何调动人们积极性,便会对人的思想和性格进行研究,了解员工的需求,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为自己的企业而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同时,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你将不断的进行思索;由于人们需要公平,需要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人们所承认,一系列的奖罚制度、按劳分配、计件制度、计时制度等便浮现在你的脑海,为了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创造力,你便想到要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多开一些例会,加强彼此沟通,这时,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模式就被你设计出来了。

2.以竞争为核心

在现代社会中,市场经济瞬息万变,市场竞争迫使每个企业在其决策过程中谨慎,用理性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若犯错误,便可能使企业步入深渊,1997年的三株,1998年的秦池,1999年的爱多,这些都曾经在中国的企业界写下辉煌的一页,但又都在顷刻间亏损。三株集团,在1996年,用一年的时间使三株口服液走遍大江南北,其一年的销售额比保健品行业第二名到第九名的总和还多,创造了中国企业销售史上的奇迹。但由于企业膨胀过快,因为一件小案件,在一年之后使企业亏损,而三株在中国企业的霸主地位仅是昙花一现。秦池由于1997年在广告方面的投入,为企业带来了惊人的销售业绩,因此在1998年买断中央出台的黄金广告,成为中国第一家标王企业,结果巨额的广告没有得到回报,企业亏损了。爱多企业在1999年用超亿元的高价抢得了中国标王,但半年后,企业便面临亏损的局面,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冲击与挑战,每一个成功企业的背后,都有一两个失败的企业做基石,而这些成功的企业都是踏着失败企业垒成的基石站起来的,所以企业只有保持竞争的姿态,在不断的发展中壮大自己,才不会成为别人的垫脚石,管理者必须以竞争为核心是每一个管理者都知道的,但必须对竞争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才能真正的掌握竞争的涵义,因为人们犯错误或做错事,往往是由于他们对问题没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与分析,当管理者树立以竞争为核心的思想时,必须保持冷静警惕的头脑,冷静地分析问题,随时发现问题。管理者首先必须冷静地分析自己的实力,并且全面地、周详地调查别人。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客观地认识自己的长处短处,才能扬长避短,使自己少犯错误,而自己多一次错误就是多给对手一次机会,当失误太大时,就有可能被对手击倒。当为了应付别人的竞争,必须完善发展自己,这时你便需在人才、资金营运、工作效率等方面做一次提高。选取优秀人才,建立全新的财务制度,简化组织机构,使自己的企业达到少而精,富于竞争力,当要与别人竞争时,必须增强自己的实力,此时就必须采用量、本、利的方法,减少成本,提高销售,同时,要密切注意对方的行动,善于捕捉对方的失误,只有在竞争中不断地思索,时刻保持竞争的心态,才能战胜对方。

3.树立适时而变,战略的管理思想

在管理思想中,必须树立适时而变的战略管理思想,因为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下都会显现出不同的属性,我国企业的许多先进管理者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时,只是盲目的按部就班,不知道灵活应用。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倒使企业陷入困境。因此在学习别人企业和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要根据时代的变迁,环境的改变,对象的改变,随时调整自己的部署,这样使自己始终如一,保持领先优势,在企业的决策过程中,要将“战略”这一词深深印入脑海中,使管理者从全局、从长远的角度分析思索问题。

因此在学习管理这一方面我们必须学习如何生产管理方法,即学习管理方法的根源——管理思想,拨开各种管理方法的外罩,学习里面的最本质的东西,这是因为管理方法是活的、是多变的,而管理思想是死的、一成不变的,学习死的东西总比学习活的东西更实用、简单。但在运用的过程中,管理方法是死的,而管理思想是活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基本辩证统一的方面。活的思想可以产生多种管理方法,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想出比西方的管理方法更好的方法,形成自己的管理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赶超别人。

五、结语

对于企业而言,想要更好的经营和更长远的发展,是无法离开合理的管理的。在企业管理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企业在发展的时候,必须着重注重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并且不断的进行管理理念的更新,在选择管理模式的时候必须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的推动企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确保企业能够真正的融入到社会经济中去,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确保企业的健康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 W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2)。

2.黄明玉.企业管理方法之我见[J].经济师,2009(02)。

3.王保国.企业管理方法的改革与思考[J].内江科技,2008(09)002E

4.苏晓东,徐骋.关于完善代建制企业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08(13)。

5.陈晓昕.完善代建制企业管理方法和经营模式[J].广东建材,2006(05)。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组织结构 篇6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具体途径

现代化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实现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管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做起:

(一)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我国现代化企业发展中,经济管理体系相对来说并不健全,在管理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相对有效的基础监管工作,难以实现有效的落实,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管理中的效力也就难以充分发挥。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完善的过程中,一方面,不仅仅要保证企业有着相对完善的经济管理组织结构,同时也要保证有着相对规范化的经济管理组织结构,将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人员的有效配置全面实现,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顺利开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出高层管理人员的基础作用。一方面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就要做好高层管理的指挥工作,将高层管理人员的经济管理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在内部管理人员相关知识法律加强的过程中,做好相关经济法律的全面透彻的领悟,保证企业有着规范化和合理性的规章制度,并结合相关的管理模式,做好基础评估工作。另一方面就要将企业经济管理的组织能力不断提高,在下级管理人员合理分配的过程中,对经济管理中的工作岗位合理的进行分配,加强各级管理部门人员的有效沟通,及时的对管理人员经济管理资料进行完善,在某种程度上不断提高企业高层管理知识水平,同时也要使得相关组织能力不断提高,最后并保证有着相对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转进行全面的确保。

(二)对企业经济目标进行合理的策划

首先,企业经济目标合理策划过程中,就要结合科学的理论依据,全面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现代化企业的经营管理,不仅仅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目标的一种合理策划,同时也要保证目标制定过程中,有着切实可行的状态,在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中,做好企业经济目标的全面合理管理。其次,目标制定过程中,就要对企业经济目标相关的资料信息及时的进行搜集,通过企业各方人员的建议和需求深入了解,对目标的合理性进行确保。最后在实际的策划过程中,就要细化大目标,依据于各项活动的主要内容,不仅仅实现组织专业人员的全面监督,更要对其进行及时的检验审核过程,最终将经济管理目标的全面贯彻和落实工作全面促进。

(三)加强企业资源管理的积极开展

企业资源管理积极开展过程中,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素质能力的过程中,更要结合企业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人才流失防止的过程中,结合教育和相关培训,进而全面加强员工的素质能力建设,保证员工职业发展,最大程度上对企业经济管理需求进行满足。对于员工考核机制的健全而言,首先就要依据于绩效的基础考核,不仅仅将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同时也要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在经济管理的相关策划中,有效的开展相关的基础工作,对经济管理数据信息及时收集整理中,对各种数据进行全面的监视,实现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建立,最终提升经济管理的有效性。

(四)完善企业经济管理工作

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工作的基础完善中,就要建立企业经济管理的基础评审机制,在有效评审机制建立中,全面落实经济管理的基础工作,保证经济管理模式有着相对完善的可能性,实际评审过程中,体现出一种完善性的经济管理体系,并保证有着科学的政策方针,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基础贯彻,对市场需求的相关应急机制建立,做好经济管理的全面评审,在企业工作的各方面管理中,在某种程度上将经济管理的运行情况进行科学的掌控,实现全面监督对于不良企业经济经营管理活动而言,就要对企业经济管理行为进行全面的完善,在实际的评审过程中,结合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基础作用,加强各方面经济的基础处理,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的`相关问题及时的找出,对事件的影响进行遏制,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企业的其它管理不受到任何的影响。对有效的预防机制进行建立,避免事件的再次发生。经济损失降低的过程中,就要结合相关的防范工作,及时的消除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不利因素,对基础性的改善措施有效采取,全面安继强企业的资质审核力度。

二、结语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组织结构 篇7

统观苏南地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 其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的具体作用表现为合作经济组织是承接投资的组织载体, 能够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同时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之一, 通过实施培训教育以及直接参与农村社会发展, 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组织保障

2007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指出,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 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 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一种成员主体身份明确, 产权关系清晰, 权利与义务对称, 管理科学的现代农业企业组织。它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之上, 管理以经济和法律的手段为主,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在新的层次和意义上深化和完善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种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表现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 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代表了中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方向。[1]

相对于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无论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来看, 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是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状况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 现代化主要是转化农业、农村和农民, 没有农业现代化也就没有国家现代化。现代农业是以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 运用现代工业装备, 推行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 以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 实现了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生产的农业。

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发达的农业形态, 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具体地说, 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 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2]现代农业的概念早已超出单纯田间生产或农户生产的范畴。无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John M.Davis和Roy A.Goldberg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Agribusiness还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有人提出的“十字型农业”, 均将农业的范围扩大, 包含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与供应、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运销以及从事与农业有关的信贷、保险等相关产业。国内王秀清 (2000) 从增长、结构和绩效二方面揭示了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状况, 并从产业关联角度分析食品工业与农业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存在的问题。刘志澄 (2003) 认为, 所谓现代农业, 实质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水平、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水平、现代管理技术及其管理水平、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及其加工水平、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其营销水平为基础的、产供销相结合的、贸工农一体化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的新型农业。陶武先 (2004) 认为现代农业是从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农业, 是逐步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农业。洪绂曾 (2007) 认为现代农业建设, 已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 而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农业是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 现在发展为“大农业”。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首先解决了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市场化主体问题。合作组织作为一种准企业组织, 作为市场主体进入农产品市场, 能够极大程度地保障农户利益。其次, 合作组织的出现可以一改往常零散的生产经营方式, 能够通过合作实现规模化, 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率、高效益。同时专业技术、专业信息的掌握和运用, 能够避免盲目生产和无效扩张, 在农村社会实现技术指导、技术运用的专业化和产出效益化。从而扭转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发展观念,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高效发展。因此,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最有效选择。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实地调查

1.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特点

(1) 总体发展较快, 但农户覆盖面较低, 区域发展不平衡。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迅速发展, 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 显示了很强的活力。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半数以上分布在东部, 1/4左右分布在中部, 西部分布较少。农户的总体覆盖面积较低, 大约在4%左右。调查证实, 江苏苏南地区合作经济组织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这种不平衡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民间互助合作精神、政府作为有明显关系, 特别是与地区农业人口数量、农业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性、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关系紧密, 各地的合作组织发展, 因各地实际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

(2) 组织形态多种多样, 主体呈多元化。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着多种具体的组织形态, 江苏乡村社会中组建的经济合作组织主要有4个类别:专业合作社、社区合作社、经营性专业协会以及经济联合体和生产组合。专业合作社突破了地缘、血缘、亲缘的界限是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社区合作社具体又分为土地股份合作社、资本型股份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改制的股份合作社等具有股份分红性质的组织;经营性专业协会存在经营性和服务性的区别, 是过渡意义上的专业合作社;经济联合体或生产组合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家庭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的临时性组织, 没有明确的章程、固定的财务会计制度等。

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长远发展来看, 经营性协会以及经济联合体具有很大程度的临时性和过渡性, 因而不是现存的主流形式, 现实生活中以前两者居多。比较典型的就是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带动两种发展模式。实地调查, 江苏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为主 (见表1) 。

数据来源:课题组2007年10月在江苏省6市的调查统计。

专业合作社的创建与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 联合农户共享信息资源、规模经营、降低了生产成本, 形成价格优势, 从而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各地基于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组建相关专业合作社是农村发展的良性诉求。

(3) 服务类型简单, 服务功能不强。

2007年初, 有关方面公布,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的成员数已上升到3486万, 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比例:种植业约占合作社的50%;畜牧业约占总数的25%;水产业占4%~5%;剩下为其他类合作社 (如旅游合作社) 。江苏的情况也大致相同, 农村专业合作社数量较少、覆盖面低、规模不大、入社农户所占比例小, 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处于初级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所涉及的产业类型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上, 在加工业、运输业等产业上分布较少, 其服务功能比较单薄。

2.江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状况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构建多元带动的利益共同体,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是江苏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现实乡村社会民主建设进程中, 由于农民争取权利与民主自由的空间与力量同强大的政府和社团等组织存在着巨大的劣势, 因此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是农民组织化的现实选择。发展现代农业, 既要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力, 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

在江苏地区以龙头企业带动下的基地发展模式有着广大的市场。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基于相关企业发展的实力, 其具有整合多方资源可能性。具体情况 (见表2) 。

通过对江苏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模式的综合分析考察,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 发挥组织带领农户的作用, 立足本地, 面向国内国际市场, 通过集体的力量开拓市场, 促进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二,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 搭起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 联合农户共享信息资源、规模经营、降低了生产成本, 形成价格优势, 提高市场竞争力, 保障了农民 (户) 的经济利益。第三, 在组织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 通过举办培训班、出外参观学习、信息引导和科技示范等形式, 提供了大量的农业生产信息和农业科技知识, 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开发和推广, 同时优化了农产品质量, 促进农产品的更新换代。第四,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可以整合分散的农民意愿, 谋求对话行政权的机会, 努力营建平等的公共话语机制。因此, 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创建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农村发展战略最有效的现实选择。

在论证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以及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模式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这样一些现实的操作模式供其他地区参考借鉴:

第一种是以专业合作组织为核心的“组织+农户”或“组织+农户+市场”模式。这一模式下, 发挥主导作用的是专业协会, 诸如常州市共有行业协会441家, 发展会员6.27万户, 实际带动农户达22.3万户, 并且类似机插秧专业服务的组织达到100多个。这种模式适合民间自组织氛围良好的文化环境, 同时也是基于凸显经济现实作用而做的现实调和。

第二种是以基地建设为核心的苏州模式和锡山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基于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模式的思考, 苏州和锡山均具备良好的经济条件, 区域内存有大量具备雄厚经济实力的企业组织, 尤其是一些生产加工为主具有农业性的企业组织。这些企业在整合农村资源、带动农户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积极发展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诸如昆山区典型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发展模式, 在全国其他地方已经获得了良好的评价, 并且在相当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推广和使用, 生猪的生产和加工等都显现着这一模式的积极作用。另外常熟超市销售、连锁销售、配送服务等系统的灵活操作模式很大程度上发挥着农产品经济人的作用;锡山乡村的连片布局、联户管理、联合服务、分户包干、分户收益、统一销售更是集中展现了锡山模式的现实生命力。

第三种是以“科研、教学、推广部门+合作社+企业+农户+市场”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发展模式。无锡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178家, 实际带动农户20万多户具有常州模式的行业协会的倾向性, 同时无锡又具有庞大的企业组织体, 在运作过程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苏州或锡山模式。但是无锡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更多的吸收和采纳了高等教育机构、科研院所以及一些技术推广部门的意见或者干脆吸纳这些组织成员加入农村经济组织的动态系统, 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因素。这一模式既发挥了智能库的咨询建议功能又囊括了活跃经济体的带动示范作用, 同时还发挥着行业协会带来的技术性推动的现实之功效。

3.农村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苏南地区由于工业经济、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与发展动力, 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党的十七大从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建设现代农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保障食物安全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不断满足我国城乡居民对食物多元化和质量安全的需求;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约束, 发挥科技对资源环境的节约、替代和保护作用;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拓展农业功能, 延长产业链, 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用现代科技武装农民, 培训大量适应于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促进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强大动力。

江苏社会经济发展, 人文政策环境有利于形成独特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模式。但发展中也存在着一定问题。

(1) 县乡基层干部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上的不足, 缺乏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经验。

相当部分县乡领导干部对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工作上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对本地出现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了解的少, 研究的少, 指导的少;由于农村基层政府干部普遍年轻化, 许多县乡干部对如何搞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缺乏经验, 对农民很难进行有效的指导。

(2)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偏小, 组织化程度低。

大部分农民经纪人习惯于以自有资金经营, 即使勉强组织在一起, 多数也仅仅局限于周边的农户, 跨行业、跨地区、外向型的专业组织较少。同时, 建立规范章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多;没有章程遵守, 仅靠经营的产品来联结农户, 靠领头人的信誉来凝聚, 组织化程度低。

(3)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很不规范, 人才匮乏。

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例, 其内涵极为宽泛, 从几个农民之间进行不定期的技术和经验交流, 到为数千甚至上万成员提供技术、信息、购销服务, 都可以用“专业协会”这个称谓。这样一来难免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况。同时, 现在乡村中有合作能力的组织者严重不足, 有些年龄偏大, 因此即使普通农民有合作的愿望和需求, 往往缺乏合适的“农民技术领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管理和发展前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4) 筹融资机制不健全, 后继资金支持不到位。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是其他各类合作组织资金融通的后盾, 发达国家通过农村合作金融与合作保险的赢利来支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经济活动。现阶段江苏多数地区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就目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与政策来看, 还不允许或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社会融资。在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下, 金融机构也不能大量地向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贷款, 这就严重制约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5) 内部管理不规范。

一是制度不健全, 多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建立规范的章程和财务、分配制度, 组织运行缺乏具体的管理制度。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相当多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未设财务管理机构和监事机构。三是在重大项目和决策中不民主, 合作组织的成员很少能参与管理和决策, 普通社员的参与度低, 其利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导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 社员与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松散, 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能发展壮大的内在限制因素。

(6) 农民合作意识不足, 合作人才缺位。

调查证实, 在农业专业化程度较低的前提下, 农民合作的意向还不明显。合作组织的结构性质限制了农村精英人才的加入,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大多是市场经济中弱势群体的联合, 农民的整体素质与工业经济组织成员相比还较低, 组织中农民数量多, 培训成本十分昂贵。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的范围、内容等限制了其总体利润的增加, 组织也无法吸引较高素质的人才加入。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人才缺乏, 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发达国家农村合作组织建设的经验与借鉴

国外农村合作社已有近200年的发展历史, 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面临不断激烈的市场竞争, 各国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普遍采取调整业务范围、为社员提供新的服务、扩大经营规模、改革经营管理等方式、探索合作组织新的模式, 其中亦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宝贵经验。

1.立法先行, 统一规范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为了组建农协组织, 首先制定了《农协法》。正是根据这个法律, 日本政府统一组建了农协组织, 先后在日本各地顺利地建立了农协组织并开展了各项业务, 使得国内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当前我国颁布施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从法律制度规范的角度, 已经做到有法可依, 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2.政策保障, 大力扶持

近年来, 加拿大为了促进本国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发展,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包括提倡跨部门支持农村发展的《加拿大农村协作伙伴计划》。该计划从1998年开始实施, 帮助农民获得政府项目和服务、金融资源和医疗保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增加农村青年就业和教育机会。此外, 政府还组织专家加强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调研, 及时提出可行性应对措施, 并对协作发展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

3.坚持政府的有限参与, 赋予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独立的法律地位

从西方发达国家在政府与合作组织的关系处理上, 基本都坚持政府的有限参与, 而赋予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独立的法律地位。政府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参与主要立足于指导和扶持, 而对于合作社内部的具体活动、合作社与社员的关系等问题, 则基本由合作社的章程去解决。

4.积极改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外部经营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一些国家针对合作经济组织外部环境的改变, 及时修订了合作社法。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洲最新修订的合作社法为例, 在资本流动方面, 新法提供了全澳合作法中范围最大的筹集资金途径, 包括社员股本、社员入社费、社员贷款、社员的分期付款以及外部借款等。[3]

国外政府对农村合作社持保护和扶持的态度, 给予的政策比较优惠。国外一般规定对合作社的经营免征所得税, 墨西哥和巴西还允许合作社内部自办金融组织。在美国, 经联邦所得税法认可, 农民合作社的纯收入通常按单一税原则征收。合作社合法地位的确立和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 促进了国外农村合作社的稳固和发展。一般来说, 国外对合作社主要是法律规范和政策扶持, 直接进行行政干涉和管制的较少, 目前全世界已经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颁布了有关合作社的法律。

四、对策与建议

1.坚持民办性质, 减少行政干预, 作必要引导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让农民加入自愿、退出自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之路, 真正让组织成员增加利益, 得到实惠。引导农民从实际出发, 发展多元化、多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2.必要的政策扶持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必须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 做到政府支持、政策优惠。因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同于企业, 也不同于公益事业, 它必须通过自身的经济活动为广大成员服务, 并要有一定的公共积累。政府的扶持主要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宏观上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计划审批、工商登记、征占土地、资金投入、物资供应、产品销售、人员聘用等方面提供方便。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特别是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地区壁垒, 动员全社会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二是政策扶持, 对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给予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支持。主要包括产业政策、资金政策和税费征收政策。

3.政府服务要在示范推广上下功夫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既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社会化服务。政府要加强调查研究, 总结典型经验, 抓好示范推广, 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 有计划地开展对基层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农民的培训, 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水平。江苏龙头企业主导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也是一种良好的发展方式, 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示范性。

4.地方政府要处理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农村基层组织的关系

村委会作为农村重要的基层组织将会长期存在, 后农业税时代, 农村村民委员会的职能面临很大的挑战, 与此同时发展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必将受到影响。要注意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确处理好与这些基层组织之间的关系, 不能存在替代心理的误区。

5.加强内部管理

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要建立健全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财务部、技术部和营销部为一体的“三会三部”制度。成员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 由成员直接选举产生;理事会为执行机构, 由成员大会选举产生;监事会为检察机构, 由成员大会选举产生;三部为理事会下设机构, 负责具体业务, 其成员由理事会研究决定。另外, 还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组织的内部管理。诸如财务管理制度、成员管理制度、决算分配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

6.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强对成员的培训教育工作

农民合作组织作为市场经济中的新事物, 其创建、运营和发展不同于一般企业, 而农民通常都缺乏有关合作经济组织的知识, 对其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而培训是加深认识的重要手段。目前, 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和不规范性问题普遍存在, 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广泛化, 而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乏力。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公共财政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 并且也影响到专业合作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教育培训工作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向农村能人普及合作经济基本常识, 使其中的一部分人能够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领头人;培训县乡镇合作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 提高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管理水平;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负责人, 使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规范运作。

参考文献

〔1〕刘瑞芝.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现代农业建设[J].河南社会科学, 2007, (07) .

〔2〕万宝瑞.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J].求是, 2007, (04) .

现代企业的会计模式探讨 篇8

关键词:企业;会计状况;会计模式;探讨

1、现行企业会计模式运行状况及弊端

会计模式是从实际存在的会计制度中,排除了具体的细节而获得的上升为理论的抽象,它概括了某一种具体会计制度的基本规定性、基本框架和主要工作原则,反映了会计制度中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对不同会计制度进行高度概括和进行抽象而最后形成的一种可以具体适应于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它是会计计量单位和计量基础相结合的产物,二者的不同结合,构成了适用于不同环境的不同的会计模式。不同的经济环境,同一会计模式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質量存在着差异,会计模式与经济环境的相互适应程序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产生着影响。

现行的会计模式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作为基本前提.以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它既不考虑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化也不考虑被计量的各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因此,在基本前提不受影响、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历史成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会计模式所产生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客观性、及时性、全面性、可使用性等方面优于其它会计模式,但随着历史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核算的需要和各种变革速度的加快,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传统会计模式的局限性明显暴露出来。

1.1资产

在传统的会计中指被企业控制成拥有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而在知识经济中企业赖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基础是企业的知识资源.知识逐渐成为一种产业,企业所控制或拥有的各项资产的内涵已不是传统会计中的资产所能包容。

1.2会计主体

在传统会计中是指拥有一定经济资源并对这部分资源负责。具有经济业务的独立主体。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企业可以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根据要求利用信息、网络发展,重组企业人力和智力,构建过去从未有过的新的类型实体;另一方面,由于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一些企业有可能在改革或发展中。

1.3持续经营假设

在传统会计中把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存在作为前提,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经营的运行必须按国际规则进行.企业随时甚至有时是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发生破产清算,使持续经营假设的前提发生动摇,这样必然会影响到会计分期假设:会计主体新增成分的存在使会计实务中的会计估计出现障碍: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加速折旧和企业在市场中加速成败变动会给企业带来意外损益,非常损益的增多使会计效益和成本配比无法实现。

1.4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的基础是历史成本计价方法,知识经济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无疑使知识资源成分不断扩大.无形资产用历史成本计价方法作为其计价成本无法实现知识资源的真实价值。

2、重构现代企业的会计模式

2.1会计模式的变革趋势

决策有用性与经营管理责任趋向结合。现代经济是信息化的经济,通过技术、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资本市场越来越发达并逐步走向全球化.使建立在所有和经营两权分离基础上的决策有用性与经营管理责任逐步有机结合,既注重决策有用性.又不轻视受托经营管理责任。

会计假设将被拓展和修正,会计表现为集成化、系统化和信息化的一个整体。现代经济的发展枢纽— — 货币实物资本,将逐渐被知识资本、人力资本所取代,传统的会计假设会显得不合时宜,特别是当信息技术应用会计后,快速、高效、廉价使会计假设的诸项限制逐渐失效,使会计成为多种计量的、既可分期报告又可实时报告的、既有货币计量又有非货币计量的信息系统。

会计基本原则发生变化。现代经济中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物质财富的现实生产不会间断,作为反映和监督再生产过程的会计应该也自然会在保持工业经济核算原则的同时,依照现代经济的发展趋势变更不适应的原则。比如,无形资产逐步得到确认和计量,使历史成本计价与其他计价原则同时存在,改变了传统会计模式中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一统天下的局面。

会计中心将会从有形资产会计向知识资源会计转移。现代经济中.知识、信息和创新能力将成为企业生产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顺应历史.会计模式也将从有形资产会计向知识资源会计转移,成为以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模式为核心的会计模式。

2.2现代企业会计模式具有的特征

会计目标的企业主体型成为新的会计模式特征之一。现行的会计目标是投资主导型,主要服务于投资者及债权人的利益,这一特征与实物经济形态中的企业组织形式紧密相关。进入现代经济,知识资产对企业资产的增值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财富增加的直接力量。知识资产与其所有者同一主体,会计目标将会转向在企业中占有主导地位和拥有剩余资产的知识资产的所有者和以计量企业主体资源、收益形成过程、人体管理为主的企业主体会计目标模式。

财务管理业务人员的高技能型是新会计模式的又一特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和知识绎济的来临.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加速,转化知识的创新成为主流,只有具有获取知识的技能和转化知识的创新能力的财务.人员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不断创新,经济才能持续发展。从现实发展角度看.财务人员面临着无形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核算模式的更新等新的问题,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在获取广泛、丰富的知识的同时,必须具有创新和运用知识的较高技能。

会计运行系统的高效型是新的会计模型的明显特征。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形成,实现会计电算化已近在眼前。随着信息市场的发展,会计信息网将在全世界形成:随着准确、高效的会计运用.新的会计模型必将适应时代的客观要求而表现出高效、有序,快捷。

2.3现代企业会计模式的构筑的具体内容

由于我国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与国际惯例存在着差异.要建立起既与国际惯例接轨,又充分体现我国国情和经济特色的会计管理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不断完善和探索。

在理论研究上,我们应该建立一种参与研究的机构和人员配置上的优化组合方面的政策引导机制,形成系列研究,除对热点问题深入研究外应保持大范围的全局性和边缘性科学的研究.理顺会计理论研究人员从事实际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思路,一方面确立和完善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会计理论体系.指导和解释现行的会计实践,另一方面又对会计实践或理论研究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解释和推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指导会计实践。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运用理论研究的成果与实际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其在实践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市场体系是一个开放性、综合性的系统,我国市场经济所具有的现实特征决定了我国现代经济的会计模式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必须实现国家化。因此,在会计目标上,应确立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基础上,兼顾各方需要的多元化会计目标体系;在职能作用上实现向预测决策为主的转化;在会计结构上实现向多元化结构转化:在会计行为上实现统一会计行为规范化,在会计手段上,适应现代经济特点,实现全面电算化。

上一篇:消防工程检测方案下一篇:广西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成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