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城和运河》第二课时 教案

2024-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长城和运河》第二课时 教案(推荐10篇)

1、《长城和运河》第二课时 教案 篇1

一、复习检查,合作互动。1.听写词语:

民族 谱写 绸带 连绵起伏 不朽的诗篇

对照课件,同桌互相检查,矫正反馈。(课件出示:听写的词语)2.你能用上这几个词语说说这篇课文的内容吗?

二、感受奇迹,长城运河。

过渡: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长城?谁游过运河?今天啊,老师就带着大家去看一看长城,去游一游运河。

1.看长城:

请小朋友们打开书本自由读一读第一节,想一想:在作者的眼里,长城是怎样的?(课件演示:诗歌第一节)

(1)看视频,结合课文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指名说一说,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起伏?为什么会曲折?

(2)像巨龙穿行在大地:在这里是说什么像巨龙?为什么说长城是巨龙呢?长城有多长?(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6700公里,俗称万里长城。)

(3)出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对长城的评价: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课件出示:名言)

师:想想看,建造长城的条石,一块有二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能够建造这样宏伟的工程,这真是个——人间奇迹!面对着这样的一个人间奇迹,你最想说点什么?(赞美我们的祖先。)

(4)指导理解“不朽”。先说说“朽”在字典里有哪些解释,学生选择判断。(课件展示:朽的解释)所以书上说“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实际上这万里长城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应该说是我们的祖先谱写了不朽的诗篇,而这诗篇就是万里长城。

(5)一段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啊!长城浓缩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啊!后来,长城成了一种精神,成了一种文化。“众志成城”这是一种精神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一种文化。国歌中不是不有一句吗“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长城,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6)让我们一起用自豪的语气来朗读这值得我们骄傲的万里长城吧!2.游运河:

过渡: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不只是长城,还有运河。自由读第2小节,看看“我”在飞机上看到的运河是怎样的一种奇异的景象?

(1)自由读文,画出描写运河奇异景象的句子,有什么感受?

(2)(课件出示:句子)“像绸带飘落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在这儿,说运河是一条长长的绸带,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运河和绸带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能把这样的特点,通过读表现出来吗?

回到课文中,“伸向天边”说明什么?(运河长)是啊,这条运河是从哪到哪?(它长: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747公里)

它连通四省二市: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课件出示:地图)

(3)由于地理的原因,我国的河流都是从西向东流,比如说长江、黄河,它实现了东西的运输。可是没有一条河流是南北流向的,这南北运输可就不方便了。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想到开凿一条运河,将五大水系贯通,实现了南北的运输流通,你说,能有这样的想象的人,怎样?咱们的祖先不仅想到,而且做到了,创造了人间的又一个奇迹。

(4)面对着这条运河,你想说点什么呢?

三、拓展延伸,仿照写话。

1.中华民族从古至今还创造了许多像长城、运河一样的人间奇迹,你还知道有哪些?

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人间奇迹)

3.你能仿照课文的句式也来写一写你所知道的人间奇迹吗?

四、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或者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写一段话。板书: 长城和运河

长城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人间奇迹(像巨龙)祖先创造

运河 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像绸带)【教学反思】

1、《长城和运河》第二课时 教案 篇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凤凰语文网

点击数:83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第二时)资源出处:凤凰语文论坛三年级备室

http://bbsxx/dispbbsasp?bardid=4≈star=1≈replid=34416≈id=27670≈sin=0≈page=1 资源提供者:礼貌者 资源名称及内容: 第二时

一、复习导入【感谢您浏览!您可以搜索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2·讲读。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比较:像绸带飘落到大地。像绸带飘向大地。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仅赞美了祖国吗? 2·师总结:今天,我们乘着作者驾驶的飞机俯瞰了祖国的两大奇迹。祖国的奇迹还有许多,如那一座座长江大桥、一幢幢高楼大厦、赶超世界水平的人造地球卫星、令世人瞩目的三峡工程等等。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去创造新的奇迹。

1、《长城和运河》第二课时 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教学重点】

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学生齐读课题)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引出主要内容的。(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3.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绸带(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奇迹:奇异的景象。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4)齐读出示的生词。(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9.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10.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学生评议。11.指名读,学生评议。12.齐读。

五、布置课堂作业

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巨龙 连绵起伏 奇迹 曲折蜿蜒。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这句话是把大运河比成绸带,它们之间存在相似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像绸带飘落到大地。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出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5.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6.同桌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7.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8.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2.课后作业。(1)形近字组词。

骂()使()蓝()导()象()驾()驶()篮()异()像()绵()峪()蜿()蜒()扁()棉()浴()碗()诞()篇()折()绸()朽()州()飘()拆()调()巧()洲()漂()

附板书: 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长城和运河》教案之二 篇4

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激发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教学准备 挂图,多媒体。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人激趣

师:我们的祖国像一条巨龙,似一条绸带,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

师: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师出示课件,认识长城和运河,指明说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指导 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2

教师检查学习效果。(1)出示词语。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杭州 嘉峪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3)指名联系句子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地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子。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奇迹:奇异的景象。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读课文第一部分

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讲读。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5~6行)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指名读,生评议。齐读。

五、读第二部分

导读,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成什么?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似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像绸带飘落到大地。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指导朗读。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同桌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六、讨论探究

师:作者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为什么会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呢? 生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交流。

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生齐读这两句话。

七、全班配乐朗读全文,会背者可背诵

八、总结质疑

师:学了这首诗歌你都明白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指名汇报并质疑。师小结。

九、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学习写介绍长城运河的短文。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奇迹

1、《长城和运河》第二课时 教案 篇5

1.1正数和负数

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巩固正数、负数的概念;理解在同一个问题中,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同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举一反三用正、负数表示身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而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概念,能应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难点:正数、负数概念的综合运用。

3.关键: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正负数可以用来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四、复习提问课堂引入

1.什么叫正数?什么叫负数?举例说明,•有没有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数?

2.如果用正数表示盈利5万元,那么-8千元表示什么?

五、新授

例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2018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写出这些国家2018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分析:在一个数前面添上负号,它表示的是与原数具有意义相反的数。•负与正是相对的,增长-1,就是减少1;增长-6.4%就是减少6.4%,那么什么情况下增长率是0?当与上年持平,既不增又不减时增长率是0.解:1.这个月小明体重增长2kg,小华体重增长-1kg,小强体重增长0kg.2.六个国家2018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分别为:

美国-6.4%,德国1.3%,法国-2.4%,英国-3.5%,意大利0.2%,中国7.5%.归纳: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如盈利-•2千元,就是亏本2千元;前进-3米,就是后退3米;浪费-14元,就是节约14元;向南走-•7米,就是向北走7米,因此盈利2千元与盈利-2千元具有相反的意义。

六、巩固练习

1.课本第5页的第8题。

点拨:增长-3.4%,就是减少3.4%,所以这一年里这六国中中国、•意大利的服务出口额增长了,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的服务出口额都减少了,意大利增长最多,日本减少最多。

2.补充练习。

若向西走10米,记作-10米,如果一个人从A地先走12米,再走-15米,•你能判断此人这时在何处吗?

解:向西走10米,记作-10米,那么这人走12米,则表示向东走12米,再走-15米,表示向西走了15米,即这个人从A地先向东走12米,接着再向西走15米,此人这时应该在A地的西方3米处。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正数、负数的概念是否有了进一步理解?请你用正负数表示身边具有相反数的量。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5页习题1.1第4、5、6、7题。

九、板书设计

九、板书设计

1.1正数和负数 第二课时

1、复习巩固,例题讲解。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1、《长城和运河》第二课时 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内容,能说出长城和运河的特点。

3.体会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与智慧,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

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特点,要读出情感。教具准备

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相关图片或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5)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板书课题:长城与运河)生齐读课题。2.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二、清理脉络(7)

自学课文。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引出主要内容的。

三、方法引路(10)学习第一节。

1.激疑。“奇异的景象”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奇异”在何处? 2.勾画。画出具体写长城”奇异景象“的诗句。3.想象。作者看到的长城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⑴指名朗读,抓住“巨龙穿行”“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西到”等词语的理解,了解长城的特点。

⑵引导看图:长城自东向西逾万里,有若干段,它们通过的地方,地形很复杂,这就决定了长城的特点。⑶概括长城的特点。

4.悟情。“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你能举例说明长城是“不朽的诗篇”吗? 5.指导朗读。

6.小结学法。抓住重点,展开想象,联系历史,体会情感。

四、自主实践(10)学习第二节。1.指名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2.勾画出具体描写京杭大运河的诗句。3.分组学习讨论,了解运河的特点。4.交流学习情况。教师重点指导下面句子:

⑴“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中,绸带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把运河比作绸带,表现了运河什么特点?

⑵“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不但说明大运河的长,而且赞美了大运河处处美丽动人)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指导朗读。

⑴这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一试。

⑵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第一部分应略显庄重,第二部分应略显欢快)

五、拓展延伸(5)

我们祖国还有哪些人间奇迹,请你仿照课文的形式写一两诗,或用自己的话写一两段话。

六、总结全文(3)1.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课题1 空气第二课时教案 篇7

化学课组:代玲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4、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教学重点:

1、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2、介绍空气污染危害的严重性,以便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联系实际、拓展思维、激发兴趣。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二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前小测:1-5题,了解学生对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过程

[引言]那么组成空气的这些物质分别有什么作用和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空气的有关知识。

(板书)

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 氧气

[设问]你知道氧气有哪些用途吗? 为什么曾把氧气叫做“养气”?

[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图2—5及课文内容,并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回答] 氧气的用途:⑴供给呼吸,如急救病人、登山、潜水、宇航等。

⑵支持燃烧,如炼钢、气割和气焊、液氧炸药等。

2.氮气

[教师提问]⑴在上节课的实验中,当红磷熄灭后,水面上升了1/5,说明集气瓶中还有大约4/5的气体,即氮气。那么,这剩余的氮气有什么性质呢?

⑵假设氮气能够溶于水,那么集气瓶内的水面升到一定的高度后还会继续上升吗?

[学生讨论、交流] ⑴说明剩余的氮气不支持燃烧。

⑵如果氮气溶于水,那么集气瓶内的水面还会继续升高;而实验结果是水面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就不再上升了,这说明了氮气不能溶于水。

[教师展示充氮食品袋,设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在这些食品袋中充入氮气吗? [学生思考回答]为了防止食品变质;为了防止食品被压碎„„ [教师给予评价] [讲解]氮气能够防止食品腐败,是因为氮气的性质不活泼的缘故(或者讲氮气的性质很稳定),象灯泡中充氮以延长使用寿命,焊接金属可用氮气作保护气体等,也都是利用了氮气不活泼的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归纳氮气的性质和用途](板书)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性质:⑴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⑵不易溶于水;⑶很不活泼,不支持燃烧。用途:⑴重要的化工原料;⑵保护气体;⑶提供低温环境等。

[过渡]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一类重要的气体——稀有气体。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稀有气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3.稀有气体 播放视频

[过渡]在空气中,稀有气体的比重虽然不大,但却很重要(物质的重要性并不完全是由多少来确定的)。

学生概括稀有气体的用途:

⑴保护气体;⑵用作多种电光源;⑶用于激光技术;⑷用作制冷剂;⑸用作医疗上的麻醉剂等。

[过渡]洁净的空气对人们和动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年人每天吸入的空气约为12~16m。因此,保护空气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展示图片

(板书)

三、保护空气

[讲解]当大量的有害物质进入空气,超出大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时就会造成空气污染。[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0图2—8] [教师出示讨论题] 1.你了解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 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空气,你应怎样做? [学生讨论、交流并展示结果] 3

1.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飞机等排放的尾气;沙尘暴;含氟冰箱排出的氟里昂破坏臭氧层等。

2.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农作物生长、形成酸雨、导致温室效应等。

3.大量植树造林;种花种草;使用清洁能源;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加大大气检测力度;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1—33相关资料,深刻感悟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并了解了空气成分中的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重要用途,了解了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保护空气的具体措施。

1、《长城和运河》第二课时 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多步反应计算的解题步骤和方法。(2)能正确解答一些较复杂的多步反应计算题。2.能力和方法目标

(1)根据元素守恒法建立化学计算关系式的方法。(2)掌握差量法、守恒法等化学计算常用方法。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要求化学计算题的解题规范、书写格式的训练,培养学生讲究整洁美、规范美。(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念。[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多步化学反应建立化学计算关系。(见第五节第二课时ppt文件)[巩固练习] 1.用含FeS2 80% 硫铁矿 150 吨制H2SO4,在煅烧时损失2% 的硫,问可制得98%的硫酸多少吨? 注:工业上用黄铁矿制硫酸有关的反应式为:

4FeS2+11O2==2Fe2O3+8SO2SO2+O2==2SO

3SO3+H2O==H2SO4

2.将28.8 g铁与硫化亚铁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稀H2SO4充分反应,使生成的气体完全燃烧,将燃烧后的生成物通入盛浓H2SO4 的洗气瓶,结果洗气瓶增重7.2g。求:

(1)混合物中铁和硫化亚铁各为多少克?(2)把最后所得溶液稀释到500ml,求此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

3.在氧气中灼烧0.44g硫和铁组成的化合物,使其中的硫全部转变成二氧化硫,把这些二氧化硫全部氧化并转化成硫酸。这些硫酸可用20mL0.50 molL-1NaOH溶液完全中和。求原化合物中硫的质量分数。

4.将钠和过氧化钠的混合物12.4g投入足量水中,收集产生的气体并将其点燃,该混合气体恰好完全反应,求原混合物中钠与过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之比。

5. HNO3是极其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制备HNO3采用NH3催化氧化法,将中间产生的NO2在密闭容器中多次循环用水吸收制备的。工业上用水吸收二氧化氮生产硝酸,生成的气体经过多次氧化、吸收的循环操作使其充分转化为硝酸(假定上述过程的每一步反应中无其它损失)。

(1)试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设循环操作的次数为n,试写出NO2→HNO3转化率与循环操作的次数n之间的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3)计算一定量的二氧化氮气体要经过多少次循环操作,才能使95%的二氧化氮转变为硝酸?

参考答案 1.196吨。

2.(1)Fe 11.2g FeS 17.6g;(2)0.8 molL。

3.根据反应式可找出关系式为:S~H2SO4~2NaOH,解得S%=36%。4.2:1。

5.(1)3NO2+H2O = 2HNO3+NO,2NO+ O2 = 2NO2。(2)经n次循环氧化后转化为硝酸的总量为:

Sn = 23-1+23×

13+

221n12213()+()+……+()333333恰好是一个等比数列关系,经等比数列求和可得Sn =1-()。因此,NO2→HNO3转化率

31n为[1-()]×100%。

长城和运河课后反思 篇9

《长城和运河》是首诗歌,这首诗是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个小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诗歌从整体上描绘了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特征,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通过一堂课的教学,我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中读诗、背诗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良好。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两点做得较好:

1.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朗读训练。由于诗歌语言简洁且凝练,反复朗读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加上学生年龄较小,爱玩好动。我在朗读训练中,多次采用自由读、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激发他们的兴趣。运用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运用媒体,展现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壮丽景象、雄伟气势,帮助学生读出语气;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孩子们读诗热情高涨。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篇10

今天是开学的第二天,因为今年的教学时间非常紧张,所以我在这一天就准备上新课了。所幸在前天的备课中我就知道,要想上好这一课,需要大量的准备材料,课前也让学生回家准备,自己也上网查找了相关“长城”与“运河”的资料。可能是我预先布置的原因,一早到校,我就高兴地发现,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像戴心悦、陈谦协、金合欢、王天宇、金林城等,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现在看来不少家长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了。特别是金合欢小朋友,可能是他爸爸是中学老师的原因,还帮我从网上拉了整整两大张的资料,真是好样的,为我省去了不少时间。于是,以这些查资料的小朋友介绍开始,我就进入了讲课内容。也许平时听惯了我的介绍,今天听小朋友的介绍,孩子们听得可认真了,连平时几个特爱讲话的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有了这几个学生良好的开头,我觉得下面的课顺利极了,因为这是一首以诗歌的形式为主的课文,所以我便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只是可能是休息了一个寒假的原因,一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但在第二课时指导学生写话时,我觉得我没有好好把握住,现在想来真有点愧疚。在指导学生看长城和运河图片写话时,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词语供他们选择,而没有做详细的指导,等学生写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话较多,没有通过观察对长城整体有个印象,然后再分布重点描述长城的一个特点,最后抒发感叹。本来我想:为了让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写作,我不必要给他们搭建框架。

可是我现在意识到,对于三年级的孩子需要细致的指导,现在不是放手的时候。看来今后在指导学生进行写话时,我应该作好充分的准备。

上一篇:教育资源共享实施方案下一篇:森林防火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