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的改进

2024-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化学实验的改进(通用9篇)

初中化学实验的改进 篇1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又可以通过化学实验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现如今,存在这样的现象:对于验证性实验,教师将实验步骤与实验结果直接灌输给学生,课堂则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单一。针对这样的问题,亟于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

首先,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化学实验教学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化学实验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自己去发现化学反应的规律及本质,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做实验,不仅培养了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及时转变观念,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其次,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并结合教材的特点,适当增加补充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适当给学生机会,增加学生实验,满足学生的探究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适当增加趣味性的实验,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可极大地促进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再次,联系实际,可将一些实验设计为情景实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这些问题,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就会热衷于对化学现象的探索。同时在此情景实验中,学生们也可增进彼此的友谊,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另外,及时成立课外兴趣小组,负责收集材料、辅助教师进行课外实验、负责黑板报关于化学一栏最新研究成果的书写等等。如此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掌握关于化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动态。

最后,对于一些不易成功的实验,可稍作改进产生明显效果,也可听取学生们有没有好的改进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对于一些实验可将其微型化,既节约又环保,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形成节约、环保的意识,对待化学药品不铺张浪费,对待化学废品不乱扔乱倒。另外,鼓励同学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化学实验,达到变废为宝,如此可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

以上主要从四个方面“转变教学观念、增加课堂实验、设计情景实验及成立兴趣小组、有效改进化学实验”来说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总之不断创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学习化学充满热情。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实验的改进 篇2

一、实验装置的改进

科学的实验设计需要合理的实验装置来实现, 改良的实验装置可以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可见度大, 直观性更强, 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得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知识。

例如:以磷燃烧实验为例来研究物质燃烧条件时, 传统的实验须在通风橱中进行, 且反应温度和药品用量的不同, 会影响实验效果。针对以上缺点, 本人对这一实验进行了改进。实验步骤如下:

1. 往两个500ml的烧杯中分别加入200ml的冷水和热水, 并分别投入一小块白磷。

2. 拿两支大试管同时快速地倒扣在两个大烧杯水中, 试管口置于白磷上方。

实验现象:盛有热水烧杯的白磷慢慢熔化, 在将大试管快速地倒扣在盛有热水烧杯的那一瞬间, 由于接触到试管中的空气, 白磷在水中燃烧, 有火光闪现, 并产生大量的白烟留置在试管上方;而盛有冷水烧杯的白磷始终无明显变化。

该实验装置改进后, 实验反应时间缩短, 只须1~2分钟, 实验现象清晰明显, 对比性强。且该实验不需要在通风橱里进行, 产生的五氧化二磷立即与水反应生成磷酸或偏磷酸, 没来得及与水反应的五氧化二磷均留置在试管内, 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再者实验装置简单方便, 可多次连续操作, 能方便学生对这一实验现象的观察。

二、实验仪器的改进

以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实验为例, 反应一般是在启普发生器中进行, 它虽能控制反应的进行, 随用随取, 但是药品用量太多造成浪费, 且排出的废液也污染环境。为减少药品用量, 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本人对这一实验的仪器进行了如下改进。

1. 取两个空的塑料眼药水瓶, 将一个小瓶吸入液体反应物。

2. 另一个去掉瓶底, 放入少量的固体反应物, 在其

底部塞上一个单孔胶塞, 注意接合处要紧密, 顶部连接导管。

3. 将盛着液体反应物的瓶子连接到另一个瓶子的底部单孔胶塞处。该装置需要注意密闭性。

实验时, 用手轻轻挤压下面的塑料瓶, 液体就会进入上方的瓶子中, 跟固体反应物接触而发生反应, 生成的气体由导管排出。该实验仪器是根据启普发生器的原理改进的, 实验器材采用了废弃的小塑料瓶, 既循环利用废弃物又环保, 且实验仪器体积大大减小, 使用药品量减少, 实验操作简捷, 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三、实验方法的改进

有的实验按照课本上的操作方法, 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 甚至观察不到, 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印象不深。这就要对原有的方法进行改进。

例如:学习氧气的性质时, 演示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 一般是将蜡烛固定在燃烧匙内, 在空气中点燃蜡烛后伸入盛氧气的集气瓶中, 看到蜡烛的火焰比在空气中燃烧时又大又亮, 这样的方法是比较好的。但是我们如果对该实验操作的方法稍加改进:即将在空气中燃烧的蜡烛吹灭, 再迅速将带火星的蜡烛伸入盛氧气的集气瓶中, 会观察到熄灭的蜡烛立刻复燃, 比在空气中燃烧得更加明亮。借助改进方法后的实验, 不仅强化了直观效果, 更好地说明了氧气的性质, 也使学生对氧气的性质认识进一步深化。

四、结合物质化学性质增设实验

实验是学习、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 实验观察能丰富学生对物质化学性质的感性认识, 并且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重要途径。为了逐步培养学生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能力, 本人结合这些年的教学经验, 重新设计了一些实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

例如物质的微粒性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质微粒的本质, 在演示了教材的实验后, 本人还引用了“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这一个实验来说明物质的微粒性。即用一根吸管将呼出的气体吹到盛有澄清的石灰水中, 会发现“乳白色固体”从无到有, 并且不断增多。这是因为生成物碳酸钙不溶于水, 聚集到一定大小时被人的视觉观察到, 分布在水中形成浊液, 静置后小颗粒群聚而沉淀。整个实验装置简易, 只需一支试管和一根吸管, 取材容易。

五、以绿色、环保为出发点设计和改进实验

初中化学《粉尘爆炸》实验的改进 篇3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化学离不开实验,所以在初中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实验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了解更深刻。但其中有少数实验不太好操作,或实验现象不太明显,有改进空间,所以近年来省内举办了几次化学实验创新大赛,有许多老师对教材中的实验提出了很好的改进意见,创出了很多更优化的实验。本人也对几个实验作了一些改进。下面,我将本人对《粉尘爆炸》这个实验的改进方案提供给大家参考,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该实验在教育教学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面粉爆炸实验”是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中的实验[7-2],这是一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验。“爆炸”关系到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对此实验的学习与了解能使学生充分认识面粉等粉尘爆炸的危险,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二、初中化学粉尘爆炸实验,教材中介绍的方法如下。

1、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如图Ⅰ )。

2、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如图Ⅱ)。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罐,遇到烛火瞬间燃烧而爆炸,把塑料盖炸起。

三、教材实验不足之处:

据我所知,很多教师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试验,不仅成功率很低而且效果不佳,有的老师还说没有成功过。主要不足总结如下:

(1)在密闭罐内鼓入大量空气,鼓入的空气会使罐内气压增大,达到一定气压时也有可能使罐盖掀起。(2)鼓入的空气和扬起的粉尘太多,可能会将烛火扑灭;而扬起的粉尘不够,又无法集聚爆发力。总之,鼓入空气的速度很难控制。(3)本实验主要是学生自制实验,要剪去空金属罐上部和打孔,不利于制作,且破坏了罐体的完整性,不利于容器的密闭。(4)爆炸前,蜡烛燃烧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要消耗氧气。罐内氧气有限,可能还没扬起粉尘,烛火就熄灭了。

四、创新设计思路

本实验我也看到过其他老师的改进,有的改得很成功,爆炸威力很大。但在制作装置都还不够简单,要剪,要连管子。也是先放入明火,要消耗部份氧气。和教材实验差不多,甚至更复杂。本人主要是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创新:

1、保持罐体完好,使实验更简单。

2、通过外界引燃来使罐内爆炸,防氧气过早被消耗。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是这样设计的:“放燃烧的蜡烛”改为在罐内放火柴,在外面利用热传递引燃火柴,进而引燃面粉而爆炸。“面粉鼓气扬尘”改为敲击落尘。即在罐口放一块纱布盖住罐口,并用橡皮筋将纱布固定在罐上。再在纱布上放少量面粉,再盖好塑料盖,用木棒敲打塑料盖,让面粉慢慢飘下。(如下图)。

通过这种设计,就不需要打孔,保存了罐体的完好。先飘面粉后点燃,更符合生活实际,火燃即爆炸,可防止氧气过早被消耗。

五、实验器材:

所需器材有:空牛奶罐、面粉、木棒、纱布、橡皮筋、火柴、打火机、三角架、酒精灯。

六、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可燃物(面粉)在有限的空间(牛奶罐)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本装置只放火柴,经过多次试验不会爆炸。只有放入面粉,有粉尘后才爆炸。放好面粉后,最好在面粉上再加一块纱布,可阻挡面粉在爆炸时飞起,也可增加罐盖的紧密性。

七、实验步骤:

步骤一、 在牛奶罐中放入一、二根火柴,在罐口放一块纱布盖住罐口,并用橡皮筋将纱布固定在罐上。

步骤二、 在纱布上放少量面粉,再加一块纱布,再盖好塑料盖。

步骤三、 再将奶粉罐放在三角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边加热边用木棒敲打塑料盖,让面粉慢慢飘下(金属罐加热5秒左右火柴就会燃烧起来,同时引燃罐内飘扬的面粉而爆炸)。

八、创新之处

通过上面改进和操作中的实践,现将创新优点总结如下:

1、不需剪金属罐和打孔,保持了罐体完好,简化了制作。

2、改变了扬尘方式:将鼓气扬尘变成敲击落尘;

3、改用火柴引燃,避免了鼓气时蜡烛被冷空气吹灭的可能;

4、改用火柴引燃,不会在面粉飘出前就消耗氧气;

5、安全环保,爆炸完成之后粉尘不会四处飘扬;

6、效果明显,成功率高,更具科学性。

7、实验材料唾手可得,操作简单,适合学生家庭制作。

初中化学实验改进教学 篇4

罗岗中学:杜志勇

提起实验改进、实验创新,一些教师不知从何下手,我认为:对于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学来说,由于学校实验条件简陋、实验经费紧张,教师更多地应该关注的是如何用一些替代品来完成本来无条件完成的实验,如微型试验、用矿泉水瓶以及经过消毒处理的一次性注射器等来完成的某些实验,这些地区的教师们要尽量地想办法创造条件开足开全实验初中化学实验演示,就是通过直观的,丰富多彩的,奇妙的变化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产生对学习化学知识的极大兴趣,从实验的探究中对理论的论证,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下面对初中课本中的几个化学实验的改进与自制提出本人的意见和方法。

一、改进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和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一)改进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

课本114页图6—12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在操作时,倾倒二氧化碳要非常小心,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实验不成功。影响实验效果。改进方法:

1、需用仪器:铁架台带铁圈、大号漏斗、烧杯、阶梯蜡烛、集气瓶、玻璃片。

2、操作方法:漏斗用铁圈托住放入烧杯中,调整一定高度,将铁圈固定好。漏斗下端管口靠烧杯内壁,伸入烧杯底部。将点燃的阶梯蜡烛放入烧杯中,然后将制好的二氧化碳气体缓缓倒入漏斗里。

3、观察现象: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首先看到烧杯中底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现象 非常明显。

4、优点:避免了在操作过程中,如风吹或玻璃片拿取过快,造成二氧化碳飘逸出去的失误。操作方便,实验现象明显。不会造成失误。

(二)改进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课本107页图6—7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在原来的装置上进行改进。

1、将提高酒精灯火焰温度的网罩,改用几根细铜丝,插入灯芯中就行了。这样可以提高火焰的温度,效果很好。

2、把干燥的木炭粉末与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铺放进试管,改变用酒精将木炭与氧化铜的混合粉末,拌成糊块状。小心铺放进试管,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加热几分钟,然后先撤出导气管,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即可看到试管内壁有一层红色光亮的物质覆盖。这就是铜。

3、这样的改进优点是:①显著提高酒精灯温度,操作简便。②还原出来的铜直接观察得到,实验效果现象明显,一目了然。不会造成失误,避免了在实验操作中,温度达不到,反应慢,还原出来的铜混在混合物中看不见,实验效果不理想等现象的发生。

二、下面介绍自制二氧化碳灭火的简易装置和粉尘爆炸实验装置

(一)自制二氧化碳灭火的简易装置

课本126页图7—9灭火器原理。该装置的缺陷是,瓶塞若拿不稳,控制不住瓶塞,当浓盐酸与碳酸钠溶液混合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气压瞬时增大,瓶塞就会冲出造成实验失败,许多老师做这个实验时都失败过。

1、取材:塑料瓶一个、玻璃管、橡皮胶导管一个、小号塑料瓶(能放进塑料瓶中的)并系上线。

2、制作:将塑料瓶盖打一个孔,用一段玻璃管插入孔中,用粘胶将其粘平,不漏气。

3、操作:将碳酸钠溶液适量放入塑料中,小塑料瓶装上浓盐酸,小心放入瓶中,旋紧瓶盖。点燃纸团或 花后,一手拿稳胶管,一手拿稳塑料瓶迅速倒置。即可看到大量气泡和水从管口喷出,把火扑灭。

4、优点:这样改进最关键的是安全,不必考虑瓶盖被冲掉,不会发生危险,一心灭火,确保实验成功。

(二)自制粉尘爆炸实验装置

我们知道,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根据这一原理,下面介绍该装置的制作。

1、取材:方形雪碧瓶一个、胶卷盒一个、玻璃管、气门阀开关一个、充气橡胶囊一个、蜡烛、面粉。

2、制作:雪碧瓶从中剪去,将底部约3厘米处剪去,分成二,底部变成一个盖,将塑料容器底部和胶卷盒底部,用烧红的玻璃棒各打一个孔。气门阀装在橡胶管之间,连接好装置。

3、操作:在胶卷盒中放入约两小匙干燥面粉,放入容器里,把点燃的蜡烛放入容器里。用盖将容器盖住。将橡皮胶囊先鼓大量空气使胶囊膨胀起来后,快速打开气阀开关,大量空气快速进入容器,把面粉冲起,瞬间发生较大的响声,同时看到有一团火球冲起。

4、优点: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好。

初中化学实验的改进 篇5

内容摘要: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习的结果,重视学习过程和知识技能的掌握。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仅仅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化学中的问题,更不利于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教师应注重探究性实验,实施实验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新课程、实验教学、反思

正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知道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平台,其注重学习的结果,重视学习过程和知识技能的掌握。在“标准”中倡导科学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培养。实验教学是让学生探究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新课改的有效途径。当前化学实验教学正面临着更新教学理念和实现现代实验教学手段以及增加实验自主探究性等多重任务功能,其重要性已越来越被广大化学教师所共识。

那么如何在实验中体现新课程的要求?笔者结合多年来化学教学的经验和体会,谈以下几点:

一.认识实验教学的误区,更新实验教学的理念

1.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这是一所普通初中化学实验室常见现象,实验室里仪器已准备妥当,学生人人手拿《实验报告》,安静的坐在实验桌旁,老师正热情奔放地讲着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步骤和实验的注意事项,偶尔学生动了一下仪器,也被老师呵止,快到半课时老师才让学生动一下,记录几个实验数据、实验现象,一堂实验课下来学生感觉很不过瘾,远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神秘与有趣。

这种实验,纯粹是为了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去做实验,为了技能的熟练和运用去做实验,为了证明教师讲解的正确性去做实验。一句话,仅仅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教师心中没有课程意识,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学生并未参与实验问题的提出,没有从假设到设计,从实验到得出结论的探究活动过程,也没有热心地对实验结果作出一定的分析、论证、评估。这样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化学中的问题,更不利于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因而改革实验势在必行。

2.定位新课标下的实验教学

《化学新课程标准》对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求作了规定,目的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并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它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的源动力。

新课程新理念,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目的在于体悟探究过程,培养探究意识。

如果化学实验中只让实验沦为知识灌输的附庸或点缀,忽视实验中的探究功能,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积极性,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按新课程设计理念,实验教学中去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提出问题,形成假设的能力;设计方案,探究实践的能力;以及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分析现象归纳总结的能力等。

3.强化教师的指导作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

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和谐、宽松、民主的氛围中自主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实验,这有赖于老师观念的转变,手段的更新,教师应提供学生实验的舞台,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尽可能地让学生动起来,诚如教

育家陈鹤琴所说:“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想”。

4、创设良好的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诱发并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作为化学教师应当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造最佳的教学情境,特别应当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来开启学生心灵的窗口,激发学生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二.注重探究性实验,实施实验教学的改革

怎样实施探究性实验,使实验教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呢?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尽可能的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

传统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参与,我们的实验改革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应能自己找出实验的原理,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并选择实验仪器。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亲自参加了化学问题的提出、假设、实验及问题的验证解决等活动过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先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时的性质是相似还是截然不同?二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谁更稳定?同学们在教师的启发下,经过分析和讨论形成两种意见:性质相似,依据是组成两种物质的元素相同,均有碳元素和氧元素;截然不同,依据是组成两种分子的原子多少不同,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同。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了一组实验,请同学们动手试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上述问题一的答案自然清楚。再将一氧化碳点燃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证明是二氧化碳,故得出二氧化碳比一氧化碳更稳定的结论。再如为了揭示铁生锈的原因,可以首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放在空气中就会生锈,可涂了油漆则不会生锈,而干燥的铁制品则不会生锈等。然后经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种假设:(1)铁制品生锈是因为在与空气接触时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2)铁制品生锈是因为水分子的存在,铁与水发生化学反应。(3)铁制品生锈是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然后再根据不同推论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最后由实验得出结论:即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效果甚佳。

以上看似普通的几点,是在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的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2.开放化学实验室,提供探究的平台

探究性实验由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这对实验室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在规定的实验内,按学生个性化和要求来准备仪器将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我们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可以通过开放实验室,轮流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以补充时间及设备的不足,实验时可以以两人或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实验研究。开放实验室要求有专职教师负责,负责老师要有科学探索精神和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能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分析,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3、增加实验探索的机会,实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实验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当中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有益于学生探究的环节,如在新课标中的活动和探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增加一些后继实验,提高学生探究的机会,如人教版《化学》铁钉生锈实验,在学生持续观察了一周后探究成功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继续探究意识,即有意地引导学生说“同学们还知道铁器在哪些情况下易生锈吗?”,学生的探究热情猛增,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设计实验,拟出实验报告,最后学生提出了在糖水、醋、酱油、盐水......等情况下生锈的事例,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设计能力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进而我概括出钢铁生锈的普通原因和条件。学生有这么广泛的后继知识和获得的能力,那可以肯定今后对金属防腐、防锈的知识将理解深刻了。

4.改进实验装置,优化实验设计,使实验探究具有更强的可行性和简捷性。

在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材演示实验[8-31],在实际操作中,向无水CuSO4中加水时,水量往往不好控制,易形成溶液:即使加少量的水,也会集中于某一处,局部形成溶液,难以达到实验目的。现改为,取一支干燥的y形试管,在一侧装入少量的蓝色硫酸铜晶体,另一侧装入少量的白色硫酸铜粉末,然后将试管口用塞子塞紧,试管用夹子夹住。给装蓝色晶体的一侧加热(底部略向下倾斜),则试管内的兰蓝色逐渐变成白色,另一侧的白色逐渐变成蓝色。待冷却后对调,现象亦然。改进后的装置简单明了,现象生动直观,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科学设计实验的能力也得到培养。

当然,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落实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任重而道远。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作为初中化学教师理应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以创新的勇气和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实验教学改革的洪流中,为初中化学基础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书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2、《初中化学教课书》人教版.2006年4月.第二版

3、《化学新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初中化学实验的改进 篇6

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因此,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标准的物理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加强科学探究,所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不但没有削弱,还大大加强了,因为实验既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科学探究打下基础,又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科学探究提供物质的保证。如何使实验课发挥提高教学质量、造就开拓性人才的作用,是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当前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

教学方法普遍采用讲授法,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学生不会动手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考实验就行。由此而引发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作法,出现了学生实验变成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变成不做实验的现象。

1.2教师对实验教学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由于认识上的不足,教师在实验教学的组织上、在教学过程中、在物理成绩的考核上都存在着问题。例如:由于教师不愿在实验教学方案的设计上下工夫、花时间,导致实验教学方法形式单

一、陈旧;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安排实验,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显得没有计划、没有目的、缺乏系统性。

1.3实验方案不周密

无论进行什么实验,必须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之上,依据对问题的判断,设计出详细的实验方案,制订出具体进行实验的计划,以及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哪些事项,是实验的前奏,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少数教师在这方面准备不足。学生进入实验室,往往情绪高涨,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由于好奇,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实验的器材上,许多学生急于观察、摆弄器材,甚至动手安装,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步骤混乱,实验应该观察什么现象,记录哪些数据都不清楚,导致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叫停,临时强调、补充说明,最终延缓了实验时间,学生也由于心理紧张,就主观拼凑,编造数据。以上问题的存在,都是由于教师实验教学方案的准备不充分造成的。

1.4仪器准备不充分

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准备。部分教师课前轻视实验的准备工作,有的以为实验内容熟悉、简单,以前做过或曾看见别人做过;有的怕麻烦,导致实验时出现缺少仪器、仪器损坏不能用、实验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等现象发生,造成课堂上手忙脚乱,实验结果“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

1.5 不容乐观的实验课开出率

在教学中,我们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实验课开出率不高,总有部分演示或学生实验开不起来.教学实践中以讲代做,“黑板实验”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仅对我们附近的几所中学通过简单调查,结果如下:某企业中学,教学、办公楼均够档次,实验室设备、器材都较先进,实验课的开出率仅为89%;某市属中学,实验室的条件、设备一般,仪器多为60~70年代产品,实验课的开出率为6

8%;另一市郊中学,无学生实验室,仪器教具严重不足,演示仪器较陈旧,实验课的开出率仅为46%.即使开出的实验仍有不少问题,诸如学生实验中存在着课前不预习,课内不动手,课后不总结,演示实验可见度低,实验成功率不高等问题.

究其原因,影响实验课开出率的因素较多,方方面面中有一条不具备就可能导致实验课开不出.如演示摩擦起电实验,仪器完好,教师也有充分准备,只因天阴空气湿度太大,演示难以成功,甚至可能做不出结果,只能讲现象;如用“热得快”演示电流的热效应,用投影片总结实验,若恰好上课时停电,就只能口头实验了;又如实验员偶然有事请假,仪器拿不出来,实验课只好停上.以下从自己体会较深的几点作原因分析.

首先,可能是仪器客观上不配套,教学服务人员没有及时到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致使实验课未开或只能以讲代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要向提高人的素质方向发展.近年来,教育思想、教学大纲、教材都有较大的变化,而多数学校的实验仪器为70~80年代的产品,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新教材不相适应,学校的经费大多较紧,大量投资在实验室建设上还不大可能.学校的实验员很少有专业的,多为其他人员兼职.他们只想把仪器“管好”——不损坏为宗旨,有时新的仪器不舍得让教师使用,或有时对仪器不能做到正确的保养,仅仅只让它清洁是不够的.如我们曾购进两台激光演示仪,它能把中学物理的全部光学实验都演示出来,且光束为红光,可见度高,效果很好.但为了保证激光管的真空度,需定期给激光管通电保养才行,否则,经过一段时间后激光管因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就不能使用了.另外,实验员有时不按要求配足学生实验仪器,使部分学生实验课上不能动手而只能当观众.

其次,中考中无法直接考查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试卷题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水平.中考实验题的命题对教学有导向作用,少数教师误以为即使没有认真做过实验,只要记住实验内容,甚至背实验仍可以抵挡一阵,而且考分不一定低.另外,实验教学目标的分类、测量、评估尚不健全,这对实验教学目的明确化及实验能力培养的具体化不利,因而实验教学达标的情况评价没有依据.同样的实验,不同教师的要求不同,有的侧重实验原理,有的侧重操作过程,有的侧重仪器使用规则、读数方法,还有的就可能“纸上谈兵”了.

再次,教育工作质量的评估仍存偏颇,应试教育的“惯性”使部分教师仍未从争高分的臼巢中跳出.各级行政领导仍以中考的升学率为重要指标来衡量学校工作的优劣,应试教育的思想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正常的教学工作.物理只是众多考试科目中的一门,比语、数、外的分值低,而实验题又只占这不高分值中很少一部分,它所处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能考出高分可能受表扬被奖励,实验课的开设与否自然就不重要了.

最后,教师的自制仪器、挂图,学生小制作作品受冷落.教师自制仪器多取材于生活用品、用具,制做简单,演示效果明显.如潜水艇、压强计、压杆式抽水机、调光灯等,学生觉得亲切有趣而倍增课堂效果,但这些却遭冷落.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曾积累了200余张较好的挂图,几十件优秀的自制仪器,上百件学生小制作作品,因为校舍的搬迁它们都被遗弃了!理由很简单,那些瓶瓶罐罐实在不像仪器,图也不够正规,学生制做的天平、杆秤、土电话、起重机、水位报警器、指南针、密度计、弹簧秤等,更是有些碍眼,影响美观,难登大雅之堂,处理掉就很正常了.

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总结为以下几点:

2.1转变观念

要促进实验教学改革,转变观念是关键问题。要转变整个社会的观念,要让学校和教师,特别是社会上的人们认识到教育不能追求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不能急于求成,而要着眼于未来,特别要着眼于学生在未来社会的作用与价值。教育不能带有功利性,而要为社会培养真正的人才。

2.2教师要大力提高自身的创新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观念能力、素养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实施和实效。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少教师在主观上并不重视实验教学,认为做实验太耽误时间,不如讲实验,黑板成了做实验的“战场”,这种局限于黑板上的实验教学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要想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要率先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不断学习,了解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及发展趋势,提高自身的科学创新素养,教师对物理实验的满腔热忱的态度和在实验中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必然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从而激发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

2.3更新实验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是受应试教育束缚的实验教学,是为考实验而被迫做实验的被动教学,其目的是应付考试,按照大纲要求,照方抓药,从目的、原理、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等让学生一一背熟。因此要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教师要更新实验思路,不要局限于课本上实验的条条框框,要能挖掘学生的实验潜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大胆改革与探索。教师可以适时随机的把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等等,让学生保持盎然的兴趣,自主、自愿探求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4重视实验教学目标的实施

确定实验教学指导思想,强化实验教学目标;探索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发挥主导、主体功能;改革考试方法,加大实验考核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一是根据教材实验特点和青少年的心理要求,精心设计课外活动的内容。做到既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又注意活动的趣味性。保证两课的内在联系。二是抓好落实,一学期的实验内容要事先确定,建立活动小组,安排好辅导老师,以保证课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把课内和课外内容衔接好,课内课外就能相互补充。此外,利用课外活动这块阵地,举行了许多别开生面的专题讲座、专题答辩会、科技信息讲座、小制作、小发明等,对促进实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5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动静结合等诸多优点。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能取代物理实验。因为物理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好物理知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实验是归纳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的基础,为此该做的实验条件允许一定要做,对于那些比较抽象,难以用实验的方法再现的物理情景,则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展现。例如宇宙和微观的世界的教学时,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微观模型,如果用课件展示,将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模型更加形象、直观。

2.6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几个演示实验的改进 篇7

用温度计来测量硝酸铵、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温度变化,这种方法缺乏直观性,不便于学生观察,在教学中,可以作如下改进,现象十分明显。

用玻璃纸制作3张边长为15cm的正方形,分别在2张上洒满水,将2只装有50mL水的烧杯放在上边,分别往烧杯中加入硝酸铵和氯化钠,一会儿教师拿起烧杯,学生可以看到加入硝酸铵的烧杯与玻璃纸因水结成冰而粘合在一起了,说明硝酸铵溶于水时要吸收热量,从而使溶液的温度降低;而加氯化钠的烧杯却无变化,说明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变化不大;另取1张玻璃纸并铺满熔化的石蜡,立即将装有50mL水的烧杯放在上面,教师拿烧杯,学生可以看到玻璃纸和烧杯是粘在一起的,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后再拿起烧杯,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石蜡受热熔化玻璃纸脱落,说明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溶液的温度升高。

2. 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中的“[实验1]活动与探究2”中的硝酸钾换成氯化铜,蔗糖换成重铬酸钾,原来的无色现象变成了很鲜艳的蓝色和橙红色,以便学生观察试管底部是否有剩余固体,从而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3. 关于二氧化碳几个演示实验的改进

(1)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

《实验报告》上介绍用火柴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由于吹灭蜡烛到点燃火柴的时间较长,白烟很快散尽,蜡烛很难重新燃烧。对此我们作了如下改进:熄灭蜡烛前将打火机并齐靠在蜡烛旁,吹灭蜡烛同时按下打火机。蜡烛即刻由点燃的白烟引燃,效果明显,如图1。

(2)对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本身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性质演示实验的改进和补充。

①教材中将收集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沿烧杯边沿慢慢往烧杯中倾倒,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能燃烧。在演示时如果把握不好,倾倒时速度过快或集气瓶拿不稳,二氧化碳刚倒出就散开了,结果造成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下面的后熄灭,从而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作出了错误的结论。我尝试对这个实验做了改进,成功率很高。在倾倒二氧化碳时,在烧杯内壁处放一短颈漏斗,将二氧化碳从漏斗倒入。这样就彻底避免了因倾倒时速度过快而致使实验失败的现象,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演示实验的成功率,如图2。

②按图3设计,点燃两支蜡烛,用1000mL的大烧杯罩住,过一会儿,学生可以观察到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的现象。

同时还在一个1000mL的大烧杯中放进一只充满空气的小气球,小气球沉入杯底,然后往烧杯中倒入CO2气体,气球很快上浮。

这样改进,实验直观、有趣、醒目,能有效地说明了CO2本身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其密度比空气大这一性质。

4. CO2与Ca(OH)2反应的演示实验设计

CO2与Ca(OH)2反应有沉淀生成,而CO2与NaOH反应无现象,学生都会发问,究竟CO2与NaOH是不是发生了反应?为了让学生消除这一疑念,在教学中我从检验生成物和生成物状态变化引起气压变化两方面思考,设计了以下几种实验方案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到了CO2与NaOH反应产生的明显现象,从而直观地证明了CO2与NaOH两者确实发生了反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①由于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所以在反应后的溶液里滴加稀HCl,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如图4。

②用两个相同的瓶子收集满CO2,在一个瓶子里迅速倒入NaOH,然后用一个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导管的一端套上一个气球,学生看到了气球鼓起。同时又往另一个瓶子里迅速倒入水,然后用一个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导管的一端套上一个气球,气球也鼓起,但鼓起的程度不如倒入NaOH的那瓶中的气球。通过比较,学生确信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如图5。

③在一个烧杯里放入NaOH溶液,用一个集气瓶收集满一试管CO2,倒扣在烧杯里,如果CO2能与NaOH反应,集气瓶里的气体减少,液体会上升到试管里,如图6。

④在一个干燥的烧瓶里收集满CO2,迅速地倒入NaOH,用一个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导管的中间用止水夹夹住,导管的下端伸入水中,打开止水夹,会有水上升到烧瓶里,形成美丽的喷泉景象。

进行演示实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实验的条件、环节和实验的主要结果(亦即告诉学生观察什么、如何去观察),使学生能看懂实验,准确地观察到实验的现象和结果。

②在演示实验结束后,应通过谈话启发学生自己去做结论,促进其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和巩固。例如,在关于铵盐检验的实验中,当学生观察到“试纸变蓝,有刺激性氨味”时,应启发学生思考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③要注意把实验中所得出的特殊(或个别)的结论推广到一般(或同类的其它对象)中去,使学生类推地掌握带有规律性的知识。

初中化学实验的改进 篇8

关键词:蜡烛燃烧;氢氧爆鸣;铁丝燃烧;趣味实验;实验改进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12–005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化学又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要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并喜欢学习,实验教学是开展化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若能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部分实验进行探究和改进,不仅可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素养。

1 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实验的改进

1.1 改进背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二氧化碳使蜡烛火焰熄灭的实验(见图1),操作时因为受到气流或倾倒不当等因素的影响,燃着的蜡烛往往没有从下往上依次熄灭,有时可能出现两支燃着的蜡烛都不熄灭、上面燃着的蜡烛先熄灭、两支燃着的蜡烛几乎同时熄灭等三种异常情况。

1.2 改进思路

许多同仁通过对倾倒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实验的改进[1]来提高该实验的成功率。这些实验改进主要是在烧杯中添加硬纸板作为挡板或在烧杯中添加漏斗(见图2),改进的实验虽然克服了原教材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但依然存在部分缺陷,不能完全令人信服。笔者改进的实验装置,做到了直观性更强,实验更简单,操作者向装置中倾倒二氧化碳就像倒水一样,不会直接倒在高的蜡烛火焰上,并且保证二氧化碳能从底部涨上来,使燃着的蜡烛从下往上依次熄灭。

1.3 实验装置

装置为一个长9cm,宽5cm,高7cm,底为9cm×5cm的玻璃盒,在盒中固定一片长7cm,宽5cm的玻璃片,玻璃片上部超出玻璃盒高1cm,离底部1cm,离左边7cm,右边2cm,将玻璃盒分成两部分,空间大的部分放蜡烛,空间小的部分用于倾倒二氧化碳,因为玻璃片比玻璃盒高1cm,可防止二氧化碳直接倾倒在高的蜡烛上,造成高的蜡烛先熄灭的现象,同时二氧化碳从玻璃片下的空隙中流入,更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使燃着蜡烛从下往上依次熄灭(见图3)。

1.4 实验步骤及现象

用集气瓶收集好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在玻璃盒的一边放两支高低不同的蜡烛,点燃玻璃盒内的蜡烛。

把二氧化碳气体从中间玻璃片的一侧缓缓倒入。燃着蜡烛的火焰由下而上依次熄灭。

笔者用该装置多次重复以上实验,调换高低蜡烛的顺序,随着二氧化碳气的倒入,燃着蜡烛的火焰都能由下而上依次熄灭,且实验现象明显,实验成功率高。

1.5 改进后优点

该装置用玻璃片隔开,能有效地防止二氧化碳气体倒在高的蜡烛火焰上,使高的蜡烛火焰先熄灭;玻璃片下留有空隙,使二氧化碳像水一样从玻璃片下的空隙中流入,能直观地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该装置需要的二氧化碳气体的量比教材中的实验更少,且操作更简单,实验成功率更高。

需要说明的是,如要用大烧杯做该实验,可剪一张大小合适的硬板纸替代玻璃片,能大大提高实验成功率。

2 氢气和氧气混合爆炸实验的改进

2.1 改进背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中讲到: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由于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而对此理解不深。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有关氢气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引起爆炸实验已有不少同仁进行改进,如氢气爆炸实验的改进[2](见图4)、氢气与空气混合气爆炸实验的改进[3](见图5),这些改进的实验装置具有可操作性、直观性强等优点,都能使学生感受到氢气不纯遇明火会引起爆炸,但趣味性相对较弱。

2.2 改进思路

通过实验改进,设计一个方便、安全、有趣味性且实验成功率高的实验,用该实验装置既能证明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又能提高实验成功率,节约药品。

2.3 实验装置

锥形瓶(250mL)、分液漏斗、双孔塞、Y形管、导气管,装有肥皂水的水槽(见图6)。

2.4 实验步骤与现象

检查装置气密性,加固体药品,连接实验装置,將导管通入装有肥皂水的水槽中。

在分液漏斗①中加入15%的过氧化氢溶液,在分液漏斗②中加入10%的稀盐酸溶液,分别打开两分液漏斗,将生成的气体混合后通入肥皂水中,控制两液体滴入速度,使两边产生气体的速度大致相等。

当水槽中产生的泡沫达到一定量后,先取少量泡沫进行检验,控制好量后用左手掌舀起适量的泡沫,手移离水槽一段距离,右手点燃小木条,将小木条靠近左手上的泡沫,混合气即被点燃,瞬间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同时产生一团明亮的火焰,而手却毫发无损。

2.5 改进后优点

该实验最大的优点是虽在手上点燃、引爆混合气,但有惊无险,趣味性强,可带给学生视觉等感官的冲击,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奋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使学生记忆深刻;且该实验操作简单,实验现象明显;通过观察泡沫产生的量,用分液漏斗控制产生气体的速度,只需要少量的泡沫就能听到大的响声,节约了药品;该实验可连续产生爆鸣气,只要有泡沫就可以反复操作,且实验安全、成功率高。

3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改进

3.1 改进背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实验2-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操作如是描述:取一根铁丝,在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按照教材中的方法进行实验,火柴的长短和插入集气瓶的时机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火柴太长、插入太早,会消耗掉部分氧气,火柴太短、插入太迟,温度还没有达到鐵丝的着火点,铁丝往往不能剧烈燃烧(难见到火星四射),常是火柴亮一下,铁丝却没动静;或者铁丝虽然已被引燃,但反应不剧烈,燃烧一下又熄灭等等。不少教师反映用此方法在课堂上演示的失败率不低。

3.2 改进思路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也有不少好的改进方案,如增加铁的比表面积法[4]和燃纸检验法[5]等,通过对这些改进实验的探究,笔者设计了一个操作简单、有趣味性、有探究性(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且成功率高的实验,该改进实验可以作为教材外实验的补充,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3.3 实验装置

取一个塑料小药瓶,在瓶盖上用缝衣针钻几个小孔,在药瓶内装1g左右的铁粉,再拧紧瓶盖。

3.4 实验步骤与现象

点燃酒精灯。将装有铁粉的小瓶子倒拿,并轻轻地振摇,将铁粉像撒胡椒粉那样均匀地撒在酒精灯火焰上。

当铁粉和酒精灯火焰一接触,铁粉就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实验现象非常明显(见图7)。做该实验时,最好能戴上防护镜。

3.5 改进后优点

该改进实验在空气中就可以完成,操作简单,实验现象明显,尤其是火星四射现象非常明显,可反复实验,趣味性强,还容易引导学生由实验现象开展相关讨论。而教材中的实验如铁丝插入时机把握不好,铁丝就不燃烧,且集气瓶中的氧气只能使用一次,若要重做实验,还得重新制取、收集氧气,浪费时间。

4 小结

综上所述,为了改进、提升初中化学教材实验的教学功能,教育工作者应要有创新意识,善于思考、勤于动手,通过对教材实验的探究,力求为创新实验增添趣味性、简易性、探究性和可行性。在该过程中去了解、学习、探究各类趣味实验的常见方法,使我们的实验改进、创新设计等活动更好地为当今的课改服务。

参考文献:

[1]卢洪福.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实验的新设计[J].化学教学,2015,(3):48~49.

[2]劳慕贞.氢气爆炸实验的改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4):57.

[3]李少坤.氢气与空气混合气爆炸实验的改进[J].化学教学,2009,(11):15.

[4]张凤琼.初中化学微量化实验的研究[J].化学教学,2010,(6):54~56.

初中化学实验的改进 篇9

一、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现状

(一) 尚未真正认识与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方法

通常在教育实践中, 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活动, 其标准操作行为均被视为正确的教育理念当作参考。不管是学校高层管理人员还是一线的化学教师, 均逐步充分意识到实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关键作用, 然而能否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还亟待考验。大多数化学教师深受传统教育体制的桎梏, 仍然以为只应用化学理论知识也能够顺利解决问题, 却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更无法着手锻炼学生的化学探究思维, 仅将注重化学实验当作响应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口号。

(二) 实验员团队的建设状况薄弱

伴随九年制义务教育学制的普及与国家教育资金投入的日益增加, 中学校园的实验室设备与设施更加趋于完善, 拥有较为齐全的药品、实验设备和仪器等。但整个实验员团队的平均水平不高, 造成多数实验室混乱的管理。许多学校并没有设置专职的实验员, 而兼职教师又普遍兼顾较长的课时, 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为学生的化学探究准备大量的.实验。

(三) 学生操作能力与教师实验素质比较差

有些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当中无法合理地控制实验, 缺乏娴熟的操作, 特别是在复杂的实验环节中假如产生了问题, 不能当即选用其他方法改进实验, 而是直接放弃, 化学实验的设计与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一些较长教龄的教师惯性认为只要观看几段录像或者演示实验, 同样可以获得相同的实验知识, 所以并不将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甚至告诉他们中考仅仅考查几道实验题, 只需要记忆和背诵相应的实验原理与步骤, 这样便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四) 化学课本中开设实验的比例较低, 实验评价模式单一

少数化学教师可以完成课本中的探究与演示实验, 但依然有许多教师极少在课堂中演示课本上的实验。虽然大部分教师非常关注课本中的课外实验, 甚至针对课外实验提出对应的问题与要求, 然而经过调查研究可发现, 仅有极小一部分学生经常进行课外实验。加之化学教师的评价模式太过单一, 往往会忽视学生在实验中的真实表现, 无法满足与契合新课标所主张的评价原则与理念。

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方法与对策

(一) 增强化学教师的实验教学意识, 提高实验环节的评价系数

传统的初中化学教育过分重视考试成绩即分数, 缺少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精神培养的关注, 且部分化学教师对实验的教学意识薄弱, 所以有必要增强化学教师的实验意识。要增加教师对实验教学的关注程度, 主要可从以下两个角度着手:第一, 可以借助增加对教师化学实验教学的考评, 来引起教师的重视;第二, 可以在考题中增设实验题目的比重与分数比率, 以推动师生高度重视实验操作的技能。两个方面相互融合渗透, 相辅相成, 继而能够增强初中师生的化学实验意识。

(二) 加强对化学实验环境的指导, 处理好教学和实验二者的关系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有效补充与辅助化学的课堂教学, 有利于巩固初中生的化学基础知识, 提升其操作技能。作为最直观的一种教学手段, 化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探究态度与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在教授化学实验的环节中, 教师应当强化指导化学实验的全过程, 从实验的目标、步骤、所需器材、结论及注意事项等逐一进行有层次的讲解与说明, 激励和启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继而使他们收获化学学习的乐趣与实验成功的喜悦。例如, 在讲解氧气制造中, 部分学生在给试管加热的环节发生了试管破裂的问题, 这时教师就要认真观察学生具体的实验步骤, 告知其在酒精灯点燃之后务必要使试管均匀受热, 以避免其冷热不均, 同时要确保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杜绝管口倒流冷凝水。

(三)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探究

为调动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培养他们的科学操作技能, 化学课前教师可要求学生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和计划, 细心预备所需使用的实验药品或替代用具, 师生共同在课堂上制定好实验步骤, 明确注意事项, 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 将学生分组进行轮流实验探究。教师要耐心细致地观察学生的操作并给出必要的指导。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探究实验, 不但可以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有助于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同时又能够培养自己的动手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验仪器设备不完善以及药品不足的疏漏。

三、结语

总而言之, 不可否认化学实验在培养初中生的观察、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方面发挥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化学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努力提高自身实验素质, 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强化对自身的多元化培训, 同时应用不同的实验手段, 优化实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吕雪娟.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现状及改进方法研究[J].学周刊, (24) .

[2]凌萍.初中化学中对比探究实验教学的研究[D].苏州大学, .

上一篇:英语面试一劳永逸策略下一篇:饼干乐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