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三要素(共10篇)
情绪的三要素包括情绪体验、情绪表现、情绪生理。
因为情绪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他们与生理基础一起就被看做是情绪的三要素,对情绪管理非常重要。
情绪的三要素之一:情绪体验
情绪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色彩,即喜、怒、悲、惧等。各种具体情绪的主观体验色调都不相同,他们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需要、追求的目标、认知评价等各方面的差异,同一环境对不同的人可能意味着不同的情境,因而产生的情绪也可以不同。
但是特定的情绪体验的感受色调,既没有个体、民族的差异,也没有性别、年龄的差异,情绪体验的不变性是使情绪在人际间产生共鸣的保证。
情绪的三要素之二:情绪表现
情绪具有独特的外部表现形式,即表情。表情是表达情绪状态的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变化模式,表情动作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情绪语言,它以有形的方式体现出情绪的主观体验,成为人际间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的工具之一。
情绪包括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声调表情。
情绪的三要素之三:情绪生理
情绪产生时必然伴随着显着的生理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对情绪起着调节和整合的作用。大脑皮层对有关感觉信息的识别和评价在引起情绪以及随后的行为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网状结构的激活是产生情绪的必要调节;边缘系统参与情绪体验的产生;内分泌系统与自主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直接参与情绪反应。
基本要素一:钻研教材
于永正老师在谈教学艺术时强调:“一定要下功夫钻研教材,否则就不会有得心应手的方法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没有好的方法,也就谈不上艺术。教材把握不好,甚至于把握偏了,方法越高明,越会南辕北辙。”
研究教材时,我们经常过于寻找课堂的创新与亮点,忽略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我们常常从网络中吸收很多“新鲜血液”,虽然可以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深度解剖后我们发现,课堂热闹了,“数学味”却淡了,究其根源都在于对教材研究的工夫花少了。
案例1:执教《找规律》。
1.游戏引入。
师 :(听写)圆 、三角形 、圆 、三角形圆、三角形。
师:几个圆?几个三角形?圆的个数与三角形的个数怎样?
师:接着画,该画什么?为什么是圆?继续画,能画完吗?
生:○△○△○△○△……○△
2.初步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师:圆和三角形哪个多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一个圆、一个三角形,一个圆、一个三角形……这样一组一组地看。
师:有一个圆就有一个三角形,这就是圆和三角形“一一对应”。
师:“○”与“△”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发现每两个“○”之间有一个“△”,每两个“△”之间有一个“○”,这样的排列就是间隔排列)
师:如果在末尾再画一个“○”,个数还一样多吗?
黄老师提出:用“一一对应”一词来说理由。学生在解答说理的时候轻松且透彻,令人信服。
规律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是“无形”的。只有在深入钻研教材的时候,努力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各种因素,考虑如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更厚重。
灵魂要素二:以生为本
家常课要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触及素质教育的灵魂,真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因而,对于每一节课,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时,应该以学生为本,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千万不能舍本逐末,单纯为了活动而活动。
案例2:执教《100以内的加法笔算》。
教学时陈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个二年级学生乘车参观博物馆的情境,使学生知道有关乘车的几个问题都需要用计算来解决,进而引出“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算式,并引出笔算。在笔算方法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小棒来理解算理和算法。接着在例题中每辆车限乘70人,通过计算结果知道一班和二班人数是71人,超过限乘人数,所以得出结论“一班和二班不能合乘一辆车”。这样就让每个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理解算理—动手笔算—解决问题”的学习数学的全过程。
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模糊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求,学生从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核心要素三:创新思维
家常课的本质在于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发展水平上有所提高,就是不断提升学生的智慧与思想,激活学生的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素养。好的家常课要依学而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才能有学生的新发展、新生成,才能有情感的陶冶和理智的提升。
案例3“:方程复习课”的教学片断。
一位教师在学生刚学过“方程的初步知识”后,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以达到巩固、熟练、深化的目的,他上了一节“方程”的复习课。课上他先让学生回忆:什么叫方程?什么叫解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学生都能或多或少地讲出它们的概念。
师:那么,谁来写一个方程呢?
生1:老师,我来写。
(老师赞许地示意他上台板演。他飞快地写出:x+7=8+9+x,这个方程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这是一道无解的方程,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从来未写出过这样的方程。这位老师想,是回避它,还是……他犹豫了一下)
师:问黑板上的方程你们认为怎样?有什么意见?
生2:黑板上的方程都写得很好,就是他写的方程有点不太对劲。
师:怎么不对劲?它不是方程吗?什么叫方程?
生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师:那就对了,这个式子既是等式,又含有未知数,有什么不对劲呢?
(这位学生无话可说,很不情愿地坐了下去。这时,教师观察着全班同学脸上神情的变化,有的困惑,有的低头苦思,有的窃窃私语……片刻之后,一位学生举起了手)
生3:我认为这个式子虽然符合方程的定义,可是我试了很多次,总也找不到一个数,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如果把方程看成是一个天平,把x看成是一个苹果,那么天平左边看成“一个苹果+7”千克,与右边相比,天平怎么会平衡呢?
师:观察得很仔细,讲得多好,分析得多精辟!
生4:我有补充,如果把它叫方程,方程两边同时去掉x,x都没有了,又如何求这个方程的解呢?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个方程确实无解,像这样的方程我们要在中学才能系统地学习。
师:谁能帮助他把这个式子修改一下,使它成为一个有解的方程呢?
(这时,学生的思维之闸一下子被打开了)
生4: 2 x+ 7 = 8 + 9 +x
生5:x+7=8+9-x
(这时,一开始发言的那个学生也举起了手)
生:老师,我也行!x7 = 8 + 9 -x
师:你能把自己的一道无解的方程只修改了一个符号,就使它变为有解的方程,真了不起!
在课堂教学中,当发现学生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适时的点拨,适当的旁征博引,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共鸣,无不让学生如沐春风,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家常课焕发出生命力和创造力。
一、人
在中国推动“源创新”最大的困难在哪里?人。“源创新”给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企业拥有真正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要有远大的目标和宽阔的胸怀。做源创新的人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或使命感。视野不高,心胸狭窄的人是做不到源创新的。
二、平台
“源创新”的中心思想是要扶持中小企业,而不是打压或排挤。大型企业最适合做源创新,因为它很容易建立一个产业链的平台。比如说,一家化工原料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产品延伸,为中小企业服务,将中小企业视为自己的合作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其实中小企业很难成为大型企业的竞争对手,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一个等级上)。建立平台一定要突破垄断的思维,如果希望通过垄断而控制市场,可能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上个世纪80年代,索尼beta录像机占有了美国录像机市场80%的份额,几乎可以说是垄断了市场。索尼依靠自己品牌、资金、技术的实力试图控制下游市场。他以强硬的态度与影视制造商谈判,并希冀以自己的实力压低供应商与其他合作伙伴的利润空间,结果被其他企业用VHS标准和与下游商家合作的方式击败。
三、资金
我们认为,学生管理、班级管理其实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想班级管理有效,至少要考虑三个因素。
第一、教师的自身定位。教师自身的定位所体现的是人的因素,其中的重点在于你的班级管理策略是否与你面对的学生相匹配。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只有与学生发展相匹配的教师定位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小学生有小学生的管理策略,中学生有中学生的管理策略,大学生有大学生的管理策略。如果教师的自身定位与学生发展产生错位,那么管理就会出现问题。比如,面对小学生,老师自身定位是一个大学老师的形象,那你管理小学生就管理不好了,这也是大学教授不见得能教得了、管得了小学生的原因。因此,教师在管理学生之前,必须清楚:小学生需要怎样的管理,中学生需要怎样的管理,大学生需要怎样的管理。教师自身定位、班主任形象塑造必须与学生相匹配,才能更好地促进管理工作。
第二、相关的影响策略。教育从本质来讲是一种“人际影响”,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彼此互动,然后学生就受到老师的影响,这种影响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比如教育培训中,有的老师会以授课者为圆心,尽量坐得离授课者远一些,离后门近一些,这也是一种社会影响。
人对人的影响有几个规律:
一是认知的规律,也就是我们被影响而发生改变是由于观念的变化。现在不管是我们的教育行政机构还是一些教育专家,都是想通过转换教师的观念来改进我们的教育工作,但我们知道这并不容易。
二是情绪的规律,因为情绪体验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你因为高兴、兴奋,就做出了一些事端。比如说,许多女老师在逛商场的时候,一高兴就买了许多自己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穿到的服装。
三是人情脸面,因为受到社会压力而发生改变。比如有些老师参加研究生考试是因为周边的年轻老师都考了,自己再不努力面子上过不去。
四是行为习惯,因为习惯的变化而产生改变。但行为习惯改变起来并不容易,比如,讲座中有的人为什么坐后面,他习惯性地坐后面,哪个老师来了他都坐后面,并不是因为我长得难看他就坐后面。
人的行为习惯是有规律的,人们之间彼此影响也是有心理规律的,那作为老师的你有没有认识这些规律,有没有运用这些规律,是我要讲的问题。可以说,有些老师可能不熟悉这些策略但一样管理好了班级,但是不管你是否熟悉,只要你管理好了班级,就会有意或者无意间符合了相关的心理规律。
第三,管理的情境因素。同样的策略方法,同样的管理者,在不同的情境下,其管理效果是不同的。那么,如何根据班级的现状、班级的发展来实施管理?你自己现在的班级处于什么状态,根据班级发展水平老师采取相应的办法。班级情境处于不同的状态,老师要采用不同的办法。
换句话说,班级管理是人、策略、情境三个因素共同起作用,缺一不可,这三者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下面的一个公式来说明:
余世维
文章导读:对有效沟通而言,一个要主动支援,另一个要主动反馈。任何公司只要能同时做到这两点,沟通就会顺畅,解决起问题来就会十分轻松简捷。
和蔼可亲的态度是永远的介绍信。
——[英]培根
我们太习惯向别人伪装自己,以致最后我们向自己伪装自己。
——[法]拉罗什富科
在实际沟通中,彼此认同即是一种可以直达心灵的技巧,同时又是沟通的动机之一。沟通的三要素如下:
(1)沟通的基本问题——心态(Mindset)。
(2)沟通的基本原理——关心(Concern)。
(3)沟通的基本要求——主动(Initiative)。
◇沟通的基本问题——心态(Mindset)
很多人都以为,沟通是一种讲话的技巧,其实这样说是不对的。一个人的心态不对,他的嘴就是像弹簧一样也没有用,所以沟通的基本问题其实是心态的问题。
怎么来理解心态呢?可以这么说,心态有三个问题:
问题1:自私——关心只在五伦以内
心态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自私。有一天你在城市里迷路了,将地图摊开,一直站在那里看,可能不会有人过来问你是不是迷路了,需要帮忙吗。但我有个朋友的儿子在新西兰,有一次在奥克兰那个地方,打开一张地图,还没有一分钟,就来了两个新西兰的女人问他:“迷路了?要帮忙吗?”这个事例说明我们中国的人情味在五伦以内,五伦以外就没有了。什么是五伦呢?在中国文化中,五伦是指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姐妹、夫妇循礼、对朋友忠诚宽容、同道相谋。这五伦由近到远,每个“伦”内都协调有序(“伦”的含义是次序)。
问题2:自我——别人的问题与我无关
别人的问题与我无关,这叫做自我,眼中只有自己。在我们的生活中,吸烟的人非常多,吸烟的人在掏烟时先瞄瞄墙上,看有没有写“请勿吸烟”。墙上明明写有“请勿吸烟”却装作看不到,这当然不能够原谅。最有趣的是,墙上没有写时,他就放心地点火吸烟。其实,要不要吸烟不是看墙上有没有那个“请勿吸烟”的警示,重要的是看你的旁边有没有人,只要你确定你旁边的人都是吸烟的,包括你在内,那么你们就一起吸好了;但当你旁边的人绝大多数不吸烟时,如果能做到不吸,这叫做不自我。
很多男士在餐厅都喜欢吸烟,其实一个餐厅里面从来不可能是全部都吸烟的。这时你应该不吸。公司开会时总经理把烟一点,哪一个敢说他不能吸烟,但公司的大部分女士都是不吸烟的。这时,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非要在女同事的面前吸烟?为什么非要回家吸烟,让太太和孩子吸你的二手烟?有人可能会这样回答:那没办法呀,她嫁给我了就是倒霉,或者我的孩子敢不吸我的二手烟?有本事出去!其实这都是不对的。这种心态也许你自己不觉得,其实就是一种自我。
问题3:自大——我的想法就是答案
一次出差路上,我的一个属下突发急性肠炎。我带他到医院去的时候,属下跟那个医生说:“大夫,你看是不是要吊盐水?”没想到那个医生的回答很轻松:“想吊盐水还不容易吗?”结果我那个属下就去吊盐水。你猜后面发生了什么事情?我那个属下到药房去领药的时候,领的是个篮子,里面装了十二瓶盐水,属下又回去问那个医生说:“大夫,要吊这么多盐水吗?”那个医生说:“你不是喜欢吊盐水吗?”
与医生说这个那个,那个这个,他听了会非常反感,他想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其实这样的想法与做法就是自大。在人际沟通中,自大会以各式各样的面目出现,它像一块绊脚石,造成许多阻碍,使人本身的辨别力不敏锐,理性便无法发挥正常的功用。
一个人一旦自私、自我、自大起来,就很难与别人沟通,这就是心态不对的典型症状。
◇沟通的基本原理——关心(Concern)
美国著名教育专家内尔·诺丁斯博士撰写过一本书——《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这本书的主题是“关心”。作者在引言中说:“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关心,是一种问候与帮助别人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有人说,学会了关心就等于学会了做人,学会了生存。这话说得一点儿都不错。我们来看关心在沟通方面的概念,它共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1关注状况与难处
有一次在香港买书,那本书很厚,我刚拿到手上,一个店员就过来了:“你
喜欢这本书吗?”我说:“是啊。”“我帮你拿到柜台去。”说罢他就帮我将书拿到柜台那边去了。意思是你可以空下手来在这儿选别的书了。我说:“谢谢!”一会儿,我看到第二本认为不错的书,他又过来问:“这本书你也喜欢吗?”我说:“是的。”“我帮你拿到柜台去。”就这样,不知不觉就“拿”了六七本。等到我去结账的时候,他似乎感觉到我有心事(因为我在香港登机过境),于是又说:“没关系,先生,我帮你拎到飞机里面去,你继续买别的东西去吧。你要登机的时候通知我一下,我就会帮你拎过去的。”
其实,从那个书店到飞机场的入口没有多远的路,但是他这个动作表示他注意了你。如果他不管,左手抱一本,右手抱一本,谁也不会买第三本书了。这就是他对顾客的关心,他非常关注顾客的状况与难处。
2关注需求与不便
员工在公司上班,有的时候日子不太好过,你会注意到他的需求与不便吗?据调查,全世界搞IT的20%的人患有忧郁症,这是因为压力太大的缘故。既然知道有这种可能,作主管的应该要怎么做呢?我们来看一个美国的镜头:
在美国IT界,当员工工作到晚上时,老板会派按摩师来帮他们按摩。而且知道学理工的人通常不爱讲话,所以会希望他们能够把玩具带到公司去。很多人都以为年纪大的人不会玩玩具,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人们常常喜欢玩手机,其实这就是一种玩具的概念,只不过不是洋娃娃罢了。理工科的人讲话比较少,人与人之间感情比较淡,如果他还不能去玩玩玩具,收集一点心爱的东西,他会有压力的。所以美国公司允许员工在办公室摆上他的玩具,允许员工在办公室里面铺上地毯穿上拖鞋,允许员工在地下室里面尽情地发泄……。这些做法,就是谅解他的需求与不便。
3关注痛苦与问题
有一次住在深圳阳光酒店,我一进去就发现那个枕头上面写了一张卡片。上面写道:
本酒店的床饰用品都是羽绒制品,阁下如果对羽绒制品敏感,请拨分机号码×××,管家部会为你换上其他的床饰用品。
为了那些皮肤特别敏感的顾客摆上这么一个告示,这张卡片做得真好。这就是所谓的关心。所以沟通上说的关心就是关注他人的状况,关注他人的需求,关注他人的痛苦。
◇沟通的基本要求——主动(Initiative)
自检
1当你从副经理提拔为经理的时候,你有没有主动地与其他 的经理打个招呼,说:“您看我需要怎么跟你们配合?”说过吗?
2当你从经理提拔为副总的时候,你有没有主动地与你的总经理说“老总,以前这个位子是谁坐我们不用去管。现在承蒙您提拔我,我现在坐这个位置,您觉得有什么地方以前做得不到位,你需要我从哪些方面努力?”说过吗?
如果想登上成功之巅,你得永远维持主动率先的精神做事,即使面对缺乏挑战或毫无乐趣的工作,最后终能获得回报。
通过上面的两个问与答不难发现,一个人升了副总很少去告诉总经理说,我有什么地方需要努力。其实就是以前那个副总做得不好,但是讲话的技巧运用得好,“有什么我需要努力的?”“唉呀,以前那个魏副总……”总经理就讲出来了。所以,主动地去跟别人沟通极为重要。
我们来看两组有趣的字:
这有什么不同?其实右边那个“,不是我们发明的,那是日本人发明的一个汉字。日本人很早就发现一件事情:机器虽好,但机器也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机器不知道发生故障,机器也不知道做没做好,机器只会“吭噌嚓嚓、吭噌嚓嚓”。日本人把这种现象叫做机器的自动化。但非常现实的是,没有人的眼睛去盯到这个自动化是假的,于是日本人为了这件事情就发明了一个字,就在那个“动”的旁边加了一个“人”,意思就是有人在看,当机器有问题时,人就会喊:“停!停!停!”然后把机器调整一下;再有问题时,人再喊:“停!停!停!”再把机器调整一下。
日本为了区分这两个字的意思不一样,前面那个字写做“自动化”,而将后面那个字写做“自化”,特别强调有人站在旁边。这就是主动的意思,主动盯着产品,不是把产品交给自动化的机器就不管了,其实机器不会辨别,这就叫做没有主动的概念。所谓主动,对公司而言是一个系统,即不是主动的支持就是主动的反馈。
1主动支援
几年前,日本东京曾发生过一次台风事件。因为东京很少有台风,那一次遇上台风,结果整个东京的交通断绝,地铁、电车都暂时不能开。当时地下车站里面滞留了两三万人,大家都很着急,尤其是国外的游客。但是没多久,就听到广播说:“各位乘客请注意,现在外面有暴风雨,交通完全中断,请各位少安毋躁,不要远走,我们很快将便当准备过来……”
这个事情是怎么做到的?原来东京地铁站向东京市政府紧急呼救,全市所有做盒饭的餐厅一下子就送过来两三万份盒饭。至于这份盒饭多少钱,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能够在最快的时间,为地下车站里出不去的人送来了两三万份盒饭。这就叫做主动支援。
2主动反馈
上个礼拜我与太太去英国看望女儿。我太太是第一次去英国,所以我就带她去参观温莎古堡。那天不知道什么原因,排队买票的人特别多。大家正在着急时,不远处又新增了一个售票点,负责维持秩序的警卫人员提醒说:“各位,对不起,前面刚好有两个观光团,所以动作慢了一点。现在已经紧急叫我们另外两个吃饭的同事马上过来帮忙卖票,希望大家少安毋躁!少安毋躁!后来我们进到温莎古堡去参观的时候,发现里面有不少这样的牌子,上面写的是:从这里到门口还有五分钟。再过来一段路又插了个牌子,上面写的是:从这里到门口还有十分钟。意思就是:各位观光游客,不要太急!
无论游客在那里排队买票,因为太慢心中着急难受,这时有个人出来解释一下,还是园内出现提示游客的牌子,这都叫做主动反馈。
当今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发展,要求弱化约束,分化甄别功能,强化育人功能,这反映在班级管理中,有待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而优秀的班级文化正是推动这种关系向良性发展的动力,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班在新课程理验下,结合学校实际,抓住班级布置、管理、活动的三要素,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人文化的班级布置——班级文化建设的前提
教室是重要的育人阵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人文化的班级布置是前提,创设有生命的 充满生活气息的班级文化离不开教室基本设施建设和教室的布置与设计。
1、让每块磁砖、每扇窗户、每堵墙都能说话。在教室走廊里布置了橱窗与书法角,在 教室墙壁上布置了“我有一双巧手”“佳作放送”“读书摘星园”和“星星树”等,在窗户上张贴着英语常用语。
2、利用教室空间,合理安排生物角,植物角,培养学生爱心,美化教室;建图书角,引领孩子畅游书海,设荣誉角,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3、在黑板上开辟“格言园地”“成语积累”等,开展“我的名言”“我最欣赏的一句话” “成语接龙”评比,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知识的熏陶。
4、教室是学生张扬个性,展示才华的第一舞台,所以我班还准备了“新闻发布台”“日 记展示台”“好书推荐角”等。
教室里的一凳一桌,一窗一门都应发挥其特定的育人功能,环境文化具有潜在的教育性,可以在班级文化管理的实践中不断再创造,再设计,在此不断更新的过程中使师生都获得陶冶和感化。
二、人文化的管理——班级文化建设的深化
建立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优秀班级文化的深化,而 以文化为特色的班级制度强调的是学生与制度的主体与主动关系,而非被动的接受。我班在全班任课老师参与下确定了本班的目标:争创文明班,争做文明人,制订了符合本班实际的《班级生不仅是班级制度的制订者,更应是班级制度的执行者。我班尊重学生个性,建立由班主任,任长组成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团队,在主动中建设开放民主的班级制度化管理。本班设有两套班展工作;设有班主任助理一名,处理两套班委间的分歧;组建家长管理组,指导、参与班级的管争、评比,让班中绝大多数同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提供为班级出力,为大家服务的平台,自我管理。学会当家作主。
三、多样化的活动——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
小学生的求知欲强,向往和追求一种多维的、多层次的多色彩的主体生活,我把实践的空间,创造的空间还给学生,鼓励他们开展健康的、多样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体验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我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中,班级活动的开展体现“三性三化”。即常规的班集体活动,体现自主性,趣味性,时效性。主题的班集体活动体现系列化、多样化、主动化。
为了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主体性人格教育的实效性,我摒弃了简单重复的说教,利用晨周会课,尽可能让学生策划活动内容与形式,开展适合学生生活与内心需求的活动。如近阶段校园安全教育,学生策划了“安全、平安、我能行”的班队活动,三月份开展了“雷锋永驻五(1)中队”的中队活动。对于主题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我改变以往片面的道德灌输,强制的道德行为训练,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活动中去感悟,去纠正。如开展四人为一组的“摘星”活动,科技节的“我是小小科普宣传员”,关心国事时事的“新闻发布会”等。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顿悟、去体验、去享受成功、增长知识,提高了能力,促进了发展。
温家宝同志曾几次去看望钱学森, 钱老多次讲到: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高水平的人才。除此之外, 他还谈到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科学创新素质要有文化和艺术的修养做支撑。钱学森回忆他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时谈到:科学和文学的结合对他理科的发展非常重要。科学创新不是单靠逻辑推理, 它的萌芽在于形象思维, 在于大跨度的联想, 就像给你一个启发所产生的灵感, 有了灵感, 再按逻辑思维去推算、去计算、设计实验加以证实, 进而才有创新。而灵感大多源自艺术。我非常钦佩我国著名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对中国诗和书法的理解, 他是著名的力学科学家, 但他对中国的诗和书法有深刻的研究与认识, 在各种报告交流中, 他可以将很多诗顺手拈来使用, 他认为诗和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想象, 这种想像对他的科学研究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华指的是有文采。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必须文理融合。
第二个问题是培养创新人才, 最重要的是教育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钱老用自己的学习经历阐释这个问题, 他在上海交大读书时, 日本飞机经常对我国各地进行轰炸, 于是他就毅然改了自己的专业, 改学航空, 后来他到美国学航空航天, 学有所成, 在国际航空领域享有盛誉, 他的成功就是源自国家荣辱感激发出的学习动力。胡锦涛同志访问美国的时候曾到耶鲁大学做报告, 报告中间他提到了耶鲁大学校友内森黑尔的名言, “我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第二次生命献给我的祖国。”这是内森黑尔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被英军俘获后英勇就义前留下的一句话, 耶鲁大学为了纪念他, 专门给他塑了一个像, 像的底座上就写着这句话。由此可见, 动力可以激发出人最强的能量, 从而促使他取得成功。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 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 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三个问题是创新需要争鸣, 需要争论, 无论是学生之间, 还是师生之间,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宽容和谦虚的心态。西尔多·冯·卡门和钱学森是师生的关系, 卡门的脾气不好, 有一天, 他跟钱学森说:“你搞的什么东西, 你发表的数字我不信。”第二天一早, 钱学森听到了敲门声, 卡门先生走进来了, 一进来就鞠躬道歉, 说他错了。这就是争论, 科学是争论产生的, 没有争论就没有科学。
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梦”的概念, 只要有梦想, 一切美好的东西就都能创造出来。但创造的过程是艰辛曲折的, 需要无数人的竭力奋斗, 因此, 有十句话要送给老师和学生们。
第一, 学生要自信。
刘彭芝校长曾到宁波航天大学访问, 她与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之后, 她对我说:你们学校与众不同就是你们的学生非常自信。自信对一个人, 对一个学校, 对一个社会, 对一个民族都是非常重要的。十八大报告中就讲到:“更加自信地迈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 学生要有发现自己潜能的责任心。
政府有责任教育好青少年, 学校有责任把教育搞好, 老师有责任教育好学生, 这些责任都尽到了, 但若是学生没有尽到责任一切都是空谈。学生也有责任, 发现自己的潜能就是学生的责任。学校、教师、家长要给学生发现自己的机会, 要相信每个人都有所长, 都会有所作为, 有所贡献。
第三, 学以增智, 学以立德。
俞正声同志在做上海市市委书记时讲过:智慧, 知识, 同样是“知”, 但意义完全不一样。哈佛大学有一个很小的校门, 但这个校门最有文化, 校门的正面刻着Enter to grow in wisdom (入门以增长智慧) , 由此告诉学生们, 进入学校的校门不是增加知识, 知识是过时的, 明天可能就没用了, 但是智慧一定有用;反面刻着Depart to better serve thy country and thy kind (离开以更好地回报祖国与社会) , 这就是要学生学以立德, 这是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第四, 学校有责任为年轻人创造机会。
一个人的成功有各种各样的因素, 其中机遇也许是最重要的, 但机遇又是最难驾驭的。如果没有机遇, 不管你多聪明、多英明, 都很难成功。因此, 学校要为年轻人创造机会, 并使学生能够抓到机会。当然, 能不能抓住机会很多取决于学生本身。
第五, 要有成就, 必须艰苦奋斗。
中学阶段, 为了某个知识我们做一千道题, 多年后, 可能知识忘了, 但做一千道题的过程中那种奋斗的过程和精神对人生很有价值。核物理学家、“东方居里夫人”吴健雄曾讲过一句话:“什么叫国际一流大学, 只有在周末晚上去看看那里的灯火是否辉煌。”这意味着凡是一流大学, 研究性大学, 往往有上千个研究生日夜奋斗着。我有个学生是斯坦福大学新能源材料研究所所长, 所长有个学生一个礼拜最多要学习140个小时。他几乎不做其它事情, 每天吃睡都在实验室。这位学生这么说, 他的师兄都拿诺贝尔奖了。更重要的是, 他对正在做的项目非常感兴趣。
第六, 成功的方式有很多种。
俗语讲: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现在我们国家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而用人单位需要的岗位又找不到人。从中学生的角度来讲, 能够进入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是最高的荣誉;但对整个社会来讲, 这是不合理的, 社会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
第七, 领军人物需要很强的组织能力。
领军人物不仅要在其领域有深厚的积淀与学养, 更重要的要有超强的组织能力, 要有号召力, 能团结更多的人, 率领团队去成就事业。这种能力是在学生时代培养出来的, 所以中学时代的课外活动非常重要。
第八, 科学扎根于讨论, 源于提问。
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科学扎根于讨论, 起源于交流”。中国教育一个成功的标志应该是:即便我们一个大学一届有5000多学生, 但绝大部分学生能选择不去国外深造。
2005年正式建成的宁波诺丁汉大学, 我们的课堂与众不同, 老教授讲核心理论, 学生讨论, 讨论完后回答问题, 然后同学上台讲, 这是真正的教学相长。
第九, 做人第一, 修业第二。
做人的关键是诚信, 做人没有诚信, 学业再好, 也不会有长久的发展。扩大到一个社会, 社会没有诚信, 国家就没有希望。
第十, 中学与大学交流衔接。
一、投入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要想成功就要完全投入,学习一样需要完全投入。只有完全投入真正喜欢的学习中,并勇于实践,主动去学习,才会有成功的一天。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经说过:“学习以兴趣为主,有兴趣就要全心投入”。由此看来,要能够投入到学习 中去,首先必须对学习内容有兴趣。那么怎样才能让职教学生对学习的对象有兴趣呢?
巴普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指出,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可分为偏抽象型、形象型和中间型。通过对我校几年来招收的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发现,大多数学生都为偏形象型。就是说,进入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对枯燥的理论学习缺乏兴趣。对这种学生在教学时要尽可能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按产生兴趣的对象来分,学习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两种。前者是对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后者是对学习活动的目的或者结果的兴趣。教师必须创造一系列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培养、保持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很多,比如说使“无趣”变“有趣”;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对教材进行改革,编写以任务为主导的学材和课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愉悦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乐学的情绪等。
只有学生对学习对象有了浓厚兴趣,才能完全投入到学习中去。投入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让学生的大脑在一定的时间内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对学习的内容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能经常在脑海里呈现学习的知识,甚至在吃饭时、睡觉前都想着学习的内容,通过这样一段时间的投入,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学习英语受母语的影响,学生对英语的语法语序很不习惯,经常会用中文的语序习惯来阅读英语句子,这样会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如果教师通过上述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投入地去学习英语,久而久之,将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能自然而然地习惯英语的语法格式,会发现自己有了很大进步,进而增强学好英语的信心。
二、积累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其成为从事某种社会职业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目标方面,职业教育强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职业技能的突出作用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因此,“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必要的,具有时代适应性。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对于学生来说,积累是非常重要的,技能的熟练正是通过长期的训练积累形成的。我们经常能看见这样的情况,很多打字员可能没有经过系统的计算机学习,但长期从事打字工作,打字的速度非常快,可以不看键盘屏幕只看稿子“盲打”。很多能工巧匠,练就一手绝活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熟能生巧就是指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可以出神入化的境地。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时间,提供良好的实习场所,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积累掌握所学的技能。诚然,光有教师安排的学习、实习是不够的,学生还必须自发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才能更快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要教会学生积累,让学生通过记录学习过程,分析问题,掌握技能的关键等方法,学会积累。另外职教学生还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凡事用心”。有句话说得好:凡事用心,必有所用。我们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有心的人对任何事情都会分析、思考,从中获得有益的体验。这些体验经过长期的积累,可以无形中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基础越扎实,人的可塑性越强,学习也越能灵活变通,创新也就有了根基。学生通过积累不仅能更快更好地掌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也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学习积累的好习惯,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三、思考
职教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掌握一门技能,但不是说可以不用思考了。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如果只知死记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学习就毫无收获。实践证明,思维在人认识客观世界乃至于科学的发明创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中,更应将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这正如人摄取食物一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难以吸收,所学知识无法为“己有”。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与思相结合,是掌握知识的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牛顿思考苹果落地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波义耳思考紫罗兰发明了指示剂……今天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不知扩大了多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只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达到光明的彼岸的。因此,职业教育学生更应该做到在学习中有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独立的见解,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来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学习中独立思考,是学者、大师们成功的经验,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对于职业教育学生来说,应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是非常好的一个方法。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循规蹈矩的思维和按传统方式解决问题虽然简单,但容易使思路僵化、刻板,摆脱不掉习惯的束缚,得到的往往是一些司空见惯的结果。其实,任何事物都具有多方面的属性。由于受过去经验的影响,人们容易看到熟悉的一面,而对另一面视而不见。逆向思维能克服这一障碍,往往是出人意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并能收到“直去无觅处,回头见南山”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应用逆向思维进行计算机软件方面的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应用逆向思维进行计算机软件教学就是要学生从传统的思维方式 “这个软件有什么功能,能做什么”,倒过来变成“我要做这件事,要有这样的功能”。应用这样的思路去学习计算机软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国内外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ERP系统实施方法。成功实施ERP项目的基本方法对所有企业都是适用的,不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类型和经营规模的大小。但在ERP项目具体实施与应用时必须注意某些关键要素。
过去有人将ERP系统说成是三分“技术”、七分“组织”、十二分“数据”,也有人将ERP系统说成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这里的“技术”主要指ERP系统的功能、技术特点(如编程语言、B/S架构、面向对象技术等等)。对于目前大多数企业采用市面上成熟的商品化软件而言,三分“技术”放在今天有些言过其实;这里的“管理”主要指实施,即把行业最佳实践、本企业的管理特点和精髓与ERP系统结合起来。
本文中三要素中第一位的系统(System)可以理解为“技术”+“管理”,三要素中第二位的流程(Process)则包含、并超越了“管理”或“组织”,而三要素中第三位的数据(Data),其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
首先分析第一要素:系统
在ERP项目实施时,大多数ERP原厂家与管理咨询公司非常强调 CRP(Conference Room Pilot,即会议室导航、会议室试点,也有称作“沙盘演练”、“原型测试-Prototype”、“蓝图设计-Blueprint”),甚至还细分为 CRP1(单元测试)和CRP2(集成测试)两个渐进的阶段。那么这些试点、演练和测试的对象是什么呢?就是业务模型(Business Model)。
业务模型的测试通常应包括以下内容:
测试业务情景(Business Scenarios);
测试案例(Test Cases);
测试数据(Test Data);
测试预期结果(Expected Results);
单元测试(Functional Testing)、集成测试(Integrated Testing); 测试问题清单(Test Problem Log)。
可以说通过详细地业务流程调研、测试后归纳出的业务模型,不仅反映了实施顾问乃至项目组对业务与软件功能把握的水平,而且直接影响整个ERP项目实施与应用的成败与效果。大家可以看到很多 ERP 项目的《流程手册》编写得非常漂亮、业务人员也在严格执行流程,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也得到了较好地保证,但项目在运行中总是感觉别别扭扭,对管理水平的提升效果也不明显。究其原因,所提炼的业务模型之合理性与科学性值得怀疑。
诚然,外部经营环境与企业内部业务是不断变化的,业务模型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所以ERP项目持续改进(Continues Improvement)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不断对业务模型进行修正、改进。但相对于流程(Process)和数据(Data)而言,业务模型的改动对整个ERP项目影响最大。
再来分析第二要素:流程
在进行业务模型(Business Model)测试时,不可避免地遇到按什么流程、那个流程进行测试的问题。通常在业务模型测试时,也包含了对流程的测试。甚至有时候,业务模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巧妙的流程设计来解决。一个经典的案例是三个人均分一个蛋糕,模型很简单:保证均分;流程则可以设计为切蛋糕的人最后一个拿切下的蛋糕。这样为了不拿到最小的蛋糕、且稍大一些的蛋糕不被另外两人拿走,切蛋糕的人一定会努力把蛋糕均分。
在大多数ERP原厂家和管理咨询公司的实施方法论中,CRP(Conference Room Pilot,会议室导航)后马上开始《流程手册》的编写。前几年,曾经有少数管理咨询公司与专家提出先做 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业务流程重组)、后做 ERP 的观点。实践证明,先期脱离 ERP 系统而作的的 BPR,往往在实施 ERP项目中需大量修改、甚至推倒重来。所以更多ERP原厂家和管理咨询公司是把BPR 与ERP结合起来同步实施,或者在 ERP 实施一段时间后、流程已固化的基础上,再进行流程的优化、再固化、再优化。
《流程手册》通常应包括以下内容:
流程图(Flowchart);
程序描述(Procedure Specification);
工作指导书(Work Instruction)。
我们在浏览很多企业的《流程手册》时,经常碰到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每个具体流程缺乏编号,这对于规范企业流程管理、开展BPR等工作,都埋下了隐患。下图是笔者对某制造业企业所作的BPR建议中对业务流程编号的定义,全部流程分为三级,一级业务流程分为以下11个部分,并尝试了以英文字母开头的业务流程编号规则,详见下表:
至于二级和三级流程,我们仅以采购管理示例,详见下表:
表二企业采购管理业务流程
三级流程应该是流程管理的最小“单元”,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业务流程重组)可以认为是对这些最小“单元”的优化组合。
最后分析第三要素:数据
ERP的数据基本上分为三大类——静态数据、动态数据和控制数据。控制数据指根据测试后的业务模型而对系统的设置,诸如缺省值、下一个编号、是/否开关等,因为控制数据只在初始化时设置,我们通常把控制数据纳入系统(System)范畴。这里主要讨论前二者。
首先是静态数据,它包括了:
企业组织结构代码(合并报表、帐套、公司、业务板块或业务单元、工厂、办事处、生产线、仓库、库位、成本中心、利润中心、班组、员工等等); 币种、会计科目表、付款条款;
物料编号与物料主文件(计划数据、成本数据、仓储数据、发货数据等); 客户主文件(客户编号、地区、等级、销售员、信贷限额等等); 供应商主文件(供应商编号、供应商类型、采购员等等);
物料清单或配方;
工艺路线或工艺流程;
固定资产帐簿;
质量检验指标。
二是动态数据(物流数据和财务数据),包括:
出入库、库存转移、盘点等日常物流动态数据;
应付帐、应收帐、固定资产和总帐会计分录等日常财务动态数据;
期末结帐事务产生的动态数据。
ERP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垃圾理论(Garbage in, garbage out)”也被大家认可。但随着企业管理水平尤其是标准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企业静态数据的合理性也越来越高;另外目前成熟的 ERP 软件都提供了对诸如物料编号、供应商编号、客户编号甚至会计科目的批改变功能,使得企业可以在实施一段时间后仍然可以对原来的静态数据编码进行快速、简易地自我修正。
至于动态数据中物流数据的不准确,则可以通过使用条形码、RFID 和流程优化(如增加审核流程等)来降低;而经过若干年《会计法》与《会计准则》等的贯彻、财务电算化的普及、ERP系统中大量财务分录可自动生成特点以及企业财务队伍的相对专业性,财务动态数据的准确性近年来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保证。所以过分强调数据(Data)的重要性、而忽视系统(System)与流程(Process)的重要性是片面的。
综上所述,三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割裂的。笔者认为如果非要把系统
论点 你要阐述的观点
论据 支持你观点的依据
论证 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1、举例论证:列举有代表性,确凿、充分的事例证明论点;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理会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 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5、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6、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7、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8、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9、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议论文的结构是: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四种。.基本结构是1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可分两大类
纵式: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
例1.“层层深入”式,先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论证,然后进一步从积极方面论述.例2.“起录转合”式:开头破题,引出论述问题;接着承接开头,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双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结,就是“合”。
横式: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
例如:
有“总—分—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
有“总—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
有“分—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总是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
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文中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