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翻译策略(推荐8篇)
新闻翻译策略探微
在将新闻从汉语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译文的质量,译者需运用各种翻译手段,对译文进行适度地修改和加工,使译文在文体上更加接近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作 者:俞志翔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3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年,卷(期):28(3)分类号:H314.2关键词:新闻翻译 汉译英 表现力
财经新闻不像商务合同那样语言正式、逻辑严密, 也不像商业广告那样用语生动、感性十足。财经新闻以新、快、活见长。它运用简练明快的笔调, 将世界上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的财经消息、股市动态、楼市变化、外汇汇率、黄金期货, 通过报道、述评和动态消息, 在最短时间, 通过网络、卫星电视和报刊, 传递给广大受众。财经新闻在新闻报道中占有重要地位, 具有国际化和实效性的特点, 财经新闻翻译的作用不容忽视。
2 功能目的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于上世纪70年代在德国出现, 通过对“对等翻译理论”的批判性研究, 指出在语言学范畴内无法解决翻译问题。作为代表性人物——凯瑟林娜·赖斯 (Katharina Reiss) 于1971年出版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 首次提出要根据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评价译文, 这被视为功能派理论思想的基础。不久, 赖斯的学生汉斯·威米尔 (Hans Vermeer) 创立了功能派的核心理论——“目的论”, 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 “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产生的语篇”。优先考虑文本功能和文本接受者, 要贯穿翻译过程的始终。在“目的论”的基础上, 贾塔里·赫兹曼·特瑞进一步拓展了功能翻译理论, 将翻译定义为“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的行为”。90年代克里斯蒂安·诺德根据文本功能和翻译目的, 将翻译分为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
凯瑟林娜·赖斯 (Katharina Reiss) 结合文本类型、功能和翻译方法, 提出四大功能文本类型, 即“信息型文本”、“表达型文本”、“操作型文本”和“视听媒体文本”。其中, “信息型”文本的主要功能是告知读者客观世界的物体和现象, 强调“文本类型是影响译者选择适当方法的首要因素”。
根据“目的论”, 充分性 (adequacy) 是评价译文的最高标准, 意思是译文要符合翻译目的的要求, 在目的语环境中充分实现译文功能。
3 财经新闻的文体特点
财经新闻与商务文体和文学文体在语言风格、词汇、句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商务文体注重逻辑连贯、简洁明晰, 避免语言晦涩和作者的个人感情的表露, 避免论证时的主观随意性;文学文体多联想和想象, 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个人感情色彩。财经新闻是介于商务文体和文学文体之间的一种文体, 既讲究逻辑推理, 又含有形象联想的成分。
3.1 财经新闻文体的词汇特点
(1) 财经新闻报刊作为一种大众读物, 要求用通俗的词语和顺畅的语句将财经消息和知识传递给广大受众, 因此在财经新闻文体中多采用常用词来代替专业术语。例如:The U.S.reported its first case of mad cow disease in six years on April 24, after a dairy cow in California was found withthe brain-wasting disease.—Bloomberg News May.1st 2012
4月24日美国媒体报道了6年来的首例疯牛病例, 加州的一头奶牛被发现这种脑消耗疾病。
此例句中“mad cow disease”这样的通俗词被用来表达疯牛病, 专业术语应该是“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2) 财经新闻文体经常使用缩略词, 力求简练, 同时节省篇幅。例如:
S&P 500 futures expiring in June increased less than 0.percent to 1093.80 at 8:25 a.m.New York time.
纽约时间上午8点25分“标准普尔500”6月到期期货指数上升不到0.1个百分点, 达到1093.80。
此句中, S&P 500=Standard&Poor’s 500, 相比之下, 缩略语更为简练。
(3) 为了让财经报道读起来生动有趣, 财经新闻文体常使用形象的比喻词, 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例如:
1) The lawmakers are“not the people ultimately to decidewhether someone is a fit and proper person, and it’s not over unti the fat lady, in other words a regulator, sings, ”he said.
他说立法者不是最终决定谁是合适人选的人, 只有当胖妇人唱歌了, 也就是调控者介入了, 这件事才结束。
此句中, 为了让报道生动, 将“调控者”比作“胖妇人”, “介入”比作“唱歌”, 读来形象有趣。
2) Manufacturing is still in pretty good shape.
制造业的状况依然相当不错。
此句中, “in pretty good shape”原意指人的身材好, 这里用来形象说明制造业的状况, 生动贴切。
3.2 财经新闻文体的句法特点
(1) 简洁是财经新闻文体的主要特点。一方面, 由于读者面广, 层次各异, 文字要通俗易懂;另一方面, 报刊版面资源有限, 文字要简明扼要。例如:
Asian Stocks Rise as U.S.Manufacturing Beats Estimates
由于美国制造业好于预期, 亚洲股市上涨。
此例句是一条财经新闻的标题, 简洁明了, 特别是“rise”和“beats”这两个动词的使用, 很精练。
(2) 财经新闻文体经常采用简单句作为句子主干, 用介词短语、不定式短语和分词短语充当定语或状语, 用名词词组充当同位语, 代替从句, 让句子变得简洁。例如:
The ISM’s production index climbed to 61 in April, the highest since March 2011, from 58.3.
美国供应管理协会的生产指数在四月份从58.3上升到61, 这是2011年3月以来的最高值。
本句中, “the highest since March 2011”作同位语, 代替定语从句。
(3)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常用于财经新闻文体中, 让证据真实, 说服力更强。例如:
“Baidu is teaming up with Apple to grab more traffic volume for its wireless business, ”Dong said.
“为了让自己的无线业务获取更多的流量, 百度正在和苹果公司合作。”董说。
董是百度公司的员工, 直接引用他的话, 更加具有说服力。
(4) 财经新闻文体既有商务文体讲究逻辑推理的特点, 又兼具文学文体擅长形象联想的特点。例如:
This is almost entirely a smokescreen.To be sure, politicians worked closely with global megabanks in building up public and private debt in recent decades.But the idea that investors are now responsible for Europe’s debt crisis-or could somehow fix it if they stopped“speculating”-reads like something from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1920s.
这几乎完全就是一场烟幕。的确, 在最近几十年间, 政客们和全球的大银行密切合作, 增加了公共和私人的债务。但是, 投资者现在要对欧洲债务危机负责的说法, 或者说如果投资者停止“投机”, 就可以解决这场危机, 读来仿佛是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说法。
这段话一方面体现了证据的逻辑性, 另一方面使用了文学性的价值判断和类比手法。
4 财经新闻的翻译方法
根据“功能目的论”, 财经新闻是信息型文本, 翻译类型属于工具型翻译, 在将英语财经新闻汉译的过程中, 如何实现汉译译文的充分性呢?财经新闻翻译的主要难点是标题的翻译。一般情况下, 可以直译的标题不会造成困难。困难在于不能直译的标题, 也就是说原文标题使用了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段, 以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这种效果在翻译时难以重现, 翻译的充分性就会丧失。因此, 有必要摸索出一些方法, 以实现财经新闻标题翻译时的充分性。
(1) 增词
英语文章的标题, 特别是财经新闻文章的标题, 一般比较短, 有的甚至只有一两个词, 在翻译成汉语时, 需要增加字词, 读者才能明白, 译文更为充分。例如:Obama’s Middle Class Problem:Deeper Job Losses (奥巴马面临的中产问题:失业率上升) , 这是奥巴马竞选连任时的一条财经新闻标题, 翻译此句时, 增加动词“面临”。
(2) 词性转换
根据英语财经新闻文体的特点, 英语原文标题一般用名词或非谓语动词短语代替句子, 达到简洁的目的。在翻译成汉语时, 要进行词性转换, 有助于实现充分性。例如:
HP Innovation, One Pricey Giant Screen at a Time
惠普开展创新, 同时推出一款高价特大屏。
在这个标题中, 原文“innovation”是名词, 在翻译时变成动词, 译文形成意思完整通顺的一句话。
(3) 习语活用
英语财经新闻标题常通过活用习语, 表达新的含义, 目的是加深读者的印象, 并令其产生联想, 在汉译时, 为了实现充分性, 应尽量完整表达。例如:Billionaire on the Brink亿万富豪处于危险边缘在此标题中, 原文“on the brink”是习语“处于……边缘”的意思, 翻译时, 增加“危险”一词, 意思更完整。
(4) 双关语
英语财经新闻标题利用词语的多义性, 使用双关语, 言此及彼, 表达多层意思。但在汉译时, 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充分性, 只能选择其主要含义, 舍弃次要意思。例如:Aussie Beer Drinking Market Goes Flat, Slumping to 65-Year Low澳洲啤酒市场不景气, 下滑到65年以来低点在此标题中, 原文“goes flat”是双关语, 既主要指市场不景气, 又含有啤酒泄气的意思, 读来生动贴切。但在翻译时, 只能择其主要意思。
5 结语
根据“功能目的论”, 文本类型是影响译者选择适当方法的首要因素, “充分性”是翻译的最高标准。财经新闻, 作为信息型文本, 主要是准确严谨地传递信息。依此理论, 探究总结出了部分财经新闻的文体特点和翻译方法, 以利于财经新闻的翻译实践。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经济类翻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比重不断增大, 而财经新闻的翻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本文在功能目的论的指导下, 对财经新闻的文体特点和翻译方法做了一定的探究, 希望对从事此类翻译的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财经新闻,文体特点,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Nida, E.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4]www.Bloomberg.com
[5]www.Newsweek.com
[6]陈仕彬.金融翻译技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7]丁树德.翻译技法详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8]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上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9]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 (第1版)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10]姜治文, 文军.翻译批评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9.
关键词:新闻英语 特点 翻译策略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国家最多、最广泛的一种国际性语言,通用于各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了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阅读英文获得信息也逐渐成为人们了解国际新闻和文化背景的重要渠道,新闻英语翻译也成为国家文化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新闻英语的特点
新闻英语翻译,就是利用英语这一公认的国际语言,将世界上一些重大事件有效报道并传播全国的一种活动。新闻英语不同于商务英语、工程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等类别,它在遣词造句、语法和语言风格上有其独特之处。
在文体上,新闻英语的标题的措辞短小精悍,常常会使用略写词、缩略或短小的词,运用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以增强视觉效果,提高醒目程度;其词汇具有明显的新闻色彩,即多用短语、缩略词,如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还有俚语、合成词等新造词,根据实际内容赋予其新的含义,以抓住读者眼球,如One million computers get holiday bug (国庆期间百万台电脑感染病毒)。
在语法上,其语法过去时运用较少,多用现在时,为给读者以新鲜出炉、形象生动、新颖的感觉;多用主动语态,被动语态应用较少;尽量避免否定句,双重否定句等易造成误解的词;还会用定语、同位语、分词短语、介词短语等来扩展单句,以简化句子结构,同时丰富内容。
在语言风格上,为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新闻英语的语言风格一般充满趣味性和新奇性;新闻面向不同文化水平的大众,所以为了迎合其需要,新闻英语也具有大众性特征;此外还有为了节省篇幅的节俭性等特点。
二、新闻英语翻译的策略
新闻英语是人们获得国际信息的重要平台。为了确保获取信息的准确性,新闻英语翻译就承担了重要使命。而汉英语言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我国对于新闻英语翻译还需加强研究。
(一)突出特点
新闻英语有其自身的文体特点,所以在翻译时要尤为注意。在标题上,因其简洁精练,能清楚明白地表达含义,不容易产生歧义,因而在翻译时只需直译即可,如Looking Back to Look Ahead(回首往昔, 展望未来)。在内容上,也要考虑新闻英语的节省性等特点,尽可能在保证语义完整的情况下用简洁精炼的词语,删除可用可不用的词,转换模棱两可或有歧义的词汇;对于新造词汇,则需翻译者认真阅读全文,根据上下文意思并查阅词典,从语境中理解其含义;对于原文中双关、押韵或暗喻等词汇,译者也要仔细斟酌,考虑其相对应的汉语中的词汇,或采用意译的方式,将原文的文体特点和文化含义突显出来,从而增强新闻英语翻译的可读性。
(二)特定词汇
新闻英语翻译要做到清晰容易理解,同时也要保证其客观性。但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风格等不同,人们在某些词汇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尽可能多的掌握特定词汇的特定含义。如“dove”一词本来的意思是指动物“鸽子”,但是在英语新闻中则一般以“鸽派”、“和解派”的含义出现;“egg”原意为“蛋”,在英语新闻中则被译为“炸弹”或者翻译成“手榴弹”等;新闻中“说”的常用词汇有50多个,但含义和修辞色彩有所区别,像“admit”和“confess”(承认)、“agree”(同意)、“announce”(宣布)、“claim”(声称)等等。所以在新闻英语翻译时对于此类词汇要特别注意。
(三)文化解释
新闻的最终目的还是传播信息和文化,是一种书面语言。所以在进行翻译时,除了忠实于原文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反映人物、事件背景等信息,即进行文化解释。中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语言翻译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文化背景的转换。在英语翻译过程中,可适当引入一些谚语、典故等,帮助人们减少理解障碍。如美国举行亚特兰大奥运会幸亏有Billy Payne,举办才得以成功,标题“No Payne, No Games”套用了谚语“No Pains, No Gains”。这样可以使得翻译更为引人入胜,回味无穷,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
(四)添加注释
在新闻翻译时,我们只是针对其某一事件或人物进行解说,对其中涉及的地点、背景等信息不甚了解。所以在翻译时要适当“增译”,补充有关介绍性、注释性词语,尤其是对于一些专有历史事件、地理名称或专业机构名词等中国民众不太了解的词汇,翻译时就要对其加以解释,以利于人们理解。如Quake death to ll tops5000. 地震死亡人数已逾5000。若直接翻译,人们会对其感到迷惑。事实上,这是对日本神户地区发生的一次地震进行的报道,所以在翻译时要增加地区。这样更容易帮助读者理解新闻的内容,从而收到满意的信息传播效果。
三、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由于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文化客观存在差异性,翻译会有一定难度。因此相关新闻工作者要积极了解新闻英语特点,在此基础上研究新闻英语翻译的技巧与策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李丹.新闻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10;08
[2]姜奕杉.浅谈新闻英语的文体特点及其翻译策略[J].海外英语,2011;03
[3]周丁丁.新闻英语的语言特性及其翻译策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0
经济的涵义
财经,财政、经济的合称。
财政,国家对资财的收入与支出的管理活动。
经济,在我国古代典籍中,由“经世济民”缩写而成,其意为治理国家,管理人民。古对联:“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 杜甫《上水遣怀》云:“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
《红楼梦》中贾政、薛宝钗等屡劝贾宝玉关心“仕途经济”的学问,“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古希腊经济学家色诺芬《经济论》中,“经济”是“家庭管理术”的意思。亚里士多德赋予经济“谋生手段”的涵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基础。
恩格斯说:“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生产全过程。社会生产的全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统一体。在这四个环节中发生的全部人与人的关系,都是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经济学就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经济新闻,就是报道人类社会最新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和最新的自然经济现象的新闻。
资本主义国家的报纸传媒所报道的经济新闻,主要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商品交换,是为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服务的。从内容上划分,主要有:
一、广告。
二、金融贸易的报道。如国内外市场行情、证券股票市场动向等等。
三、关于经济萧条、景气的报道。
四、关于社会大众经济生活的报道。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新闻报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的产物,是为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服务的。经济报道的宗旨,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各种经济成分的发展,搞活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发展生产,方便人民生活。
第二节 经济新闻的历史回顾
一、我国早期经济报道的简单回顾
16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即有《威尼斯公报》。美国第一份近代报纸是1704年4月24我国早期的近代报纸,大多是外国传教士和外国商人创办的。英国商人肖瑞德·安日的《波士顿新闻信札》。
德鲁1845年在香港创办《德臣报》。1858年中国人伍廷芳(曾任清廷驻美国、秘鲁大使)在香港创办《中外新报》。稍后中国资产阶级创办《新闻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大量宣传军民大生产运动、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农业劳动模范等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报纸、电台大量宣传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宣传党的经济政策、经济建设中的新情况、新经验、新人物,对推动全国的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左”倾路线影响下我国经济报道中的偏差
从1958---1977年,由于经济建设和政治生活中“左”的思想影响,经济宣传出现偏差,搞浮夸风、片面报道、贴政治标签等等,弊端突出,如:
1、违背实事求是精神,搞浮夸、冒进,助长了经济建设中的浮夸风。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的唯心主义观点。1958年8月20日《没有“母鸡”也能生“小鸡”》等等。
2、贴政治标签,宣传政治可以冲击其他,否定经济工作规律和经济宣传的特征,扼杀经济宣传工作。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报道出现的新变化
(一)、经济新闻的传播网络基本形成。各种经济类报纸,以经济活动、经济信息、经济政策、经济问题、经济知识、经济理论为报道内容,为推动我国的四化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互联网的经济新闻更加迅猛发展。
(二)、经济新闻的报道面不断拓宽。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反映人们的经济生产活动、经济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反映人们的吃、穿、住、用,报道的视角从过去的单一报道先进典型人物,转向报道普通人物、关心普通人的生活,注意普通人的心态,反映普通人的要求。
(三)、经济新闻的报道内容不断深化。
第一,既注意报道热点问题,又注意关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的冷僻问题。
第二,注意从理性方面进行突破,经济报道的理论色彩增强了。
(四)、经济新闻的报道形式更为活泼多样。除了原有的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等以外,大量出现对话报道、主体报道、参与式报道、新闻评点等等崭新的报道形式。
第一节 经济新闻的特点
一、较强的政策性
许多经济新闻,旨在配合党和政府一个时期内的经济政策,进行解释和宣传。
二、较强的业务性
涉及生产工艺流程、技术术语、专用名词、成本核算、经济效益、产值、利润等等内容,经济新闻故有较强的业务性。
三、较强的保密性
对直接关系到国家进出口计划、新技术、新工艺不到时候不宜报道。外贸的进口计划、出口库存情况、我国与外商的成交价格、外销产品的质量问题、敏感问题(如劳改产品出口问题),重要的军工生产情况、名贵中药秘方等等信息都不宜泄密。
第二节 经济新闻的功能
一、传达经济政令
传达经济政令具有的优势: 1.权威性。2.及时性。3.广泛性。
二、传递经济信息
经济信息,包括市场行情、物资供求状况和生产状况,也包括经济决策、经济法规、经济管理状况和经济理论研究动向,还包括自然资源状况、科技发展及规划状况、不同地区人们的消费心理及习惯等等。
三、监督经济行为
经济新闻不仅可以传播大量经济信息,而且可以对经济工作的过程、结果进行监督,对各类经济行为进行评判,以激励先进,批评后进,指导经济工作。
(一)披露经济工作中的失误,揭露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正之风。如2000年3月2日《广州日报》刊登葛洲坝三峡实业公司总经理戴兰生花7亿元买回的洋设备竟然是洋破烂。黄光裕案、原铁道部长刘志军案,等等等等等。
(二)反映人民群众对各项经济决策的讨论与参与。如关于如何搞好西部大开发的讨论文章、爱情、婚姻与房子、车子问题,经济建设与教育关系问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
长王平说“不应该鼓励农村孩子去上大学”)等等等等。其特点: 1.公开性。2.广泛性。3.及时性。
四、传播经济知识
1.从事经济活动的业务知识。如工农业生产知识、商品知识、经济政策与法规知识、经济管理知识等等。
2.与经济活动相关的历史知识、法律知识、科技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知识。
五、指导经济生活
1.在思想观念上进行指导。2.在资源开发上进行指导。
3.在经营方法和消费方式上进行指导。
第三节 经济新闻的种类
一、政策性经济新闻
(一)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部门对经济建设、经济工作的新部署、新决策,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论述。
(二)各级干部群众在执行党和政府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中出现的新经验、新情况和涌现的新典型。
(三)各地、各单位在执行党和政府的经济政策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成果。
(四)各地在开展经济工作中出现的带政策倾向性的问题和现象。
二、信息型经济新闻
(一)预测性信息新闻。主要报道经济发展的趋势、趋向、前景,内容包括产值增减比例、发展速度、市场供求、成本利率、物价指数,等等。股市指数。
(二)动态信息新闻。
(三)反馈信息新闻。如政府对房地产调控,广大人民群众对房价的满意度等等情况的反馈等等。
三、服务型经济新闻
按服务范围划分,生产服务性、生活服务性、知识服务性经济新闻。服务性经济新闻与一般性经济新闻不同点:
1.服务对象不同。所有人;经济机构、经济人。
2.传播目的不同。传播一般经济信息;为经济部门或经济人士进行经济决策、管理提供依据。
3.报道形式不同。消息;文章、专稿、资料介绍、商品评介等等。
四、人物型经济新闻
1.人物活动型新闻。2.人物事迹型新闻。3.人物言论型新闻。
五、自然现象型经济新闻
1.天气与海洋情况报告。
2.暴风雨、暴风雪、飓风、龙卷风、沙尘暴、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洪涝灾害、旱灾、火灾等等自然灾害的报道。禽流感、狗流感、猪流感等等。
3有重大价值的经济珍闻。如发现巨型的石油、天然气、黄金、稀土、钽、钼、钨、铂金、金刚石、石墨、煤、铁矿藏等等等等。还有一米长的黄瓜、龙荔、桃梨(已经有梨苹果)、犀马或马犀、狮虎或虎狮、羊马(已经有骡马)羊鹿(山羊与梅花鹿交配)等等等等。
前些年,人们对经济新闻普遍觉得有“三难”:
一是难写。以前认为经济新闻就是工农业生产报道。工业报道习惯于唱“首季开门红,二季双过半,三季战高温,四季满堂红”,农业要么唱“四季歌”,报道春种、夏管、秋收、冬藏,要么是修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年年老调重弹,令人生厌,难于写好。二是难懂。不少经济新闻,对生产过程介绍详尽技术名词充斥全篇,又缺乏必要的解释,令人难于明白。
三是难记。内容缺乏接近性,写得又呆板乏味,数字繁多,受众不感兴趣,难于留下深刻印象。
以前读者比较喜欢的新闻排前的是国际新闻、先进人物报道、国内政治新闻。
以前经济新闻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一、报道面窄。多从生产角度报道。
二、角度单一。多从领导角度报道。
三、写法呆板。习惯于按“事件起因——提高认识——采取措施——获得效果”这一固定程序和框框套写。
四、干瘪枯燥。缺乏生动有趣的具体情节和充足的事实,全篇充满高度概括的结论性语言,令人难以捉摸。
第一节 从广阔的社会经济生活中选取报道材料
从广阔的社会经济生活中选取报道题材,拓宽经济新闻的报道领域,丰富其报道内容,这是“医治”经济新闻报道面窄这一“病症”的良方,也是增加经济新闻的接近性和可读性的重要措施。
新闻题材,是新闻报道写作表现的对象或采写的内容。确定新闻题材,是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前提和开端。——《新闻学大辞典》
新闻题材的重要性:
一、直接决定记者的采访内容及采访方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记者是在确定新闻题材后才进行具体深入的采访工作的;而采访什么、采访谁、用什么方法采访,都需根据挖掘与表现新闻题材和材料来决定。
二、是进行新闻报道与写作的依据和“物质基础”。
三、直接影响新闻作品的重要性程度和新闻价值量的大小。
经济新闻的报道题材所包括的内容:
一、工业、农业、商业等经济部门所开展的各类有价值的业务活动。
二、党和政府新近颁布的各项经济政策。
三、各级党政部门围绕着经济建设所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
四、经济领域出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新气象。
五、各地经济工作部门和单位搞活经济工作的新经验、新措施。
六、群众的经济生活。
七、边缘经济新闻。“结合部”经济新闻。如梁洛施和李泽楷的分手新闻、郭晶晶和霍启刚、梁锦松和伏明霞、美女争先恐后当应聘为亿万富翁生子等等。
八、经济信息。狭义的经济信息,指新近出现的经济情报、经济行情、经济动向。
第二节 精心提炼报道主题
一、提炼主题的基本原则
(一)、正确
1.是否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否符合四项基本原则。
2.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3.是否符合被报道对象的实际情况。
(二)、集中。
(三)、新颖。
1.具有时代精神的主题。50年代的时代精神是忘我劳动,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60年代是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关心他人;80年代是献身“四化”,振兴中华。等等。
2.能够体现新思想、新观念、新精神的主题。
3.能够解答人们心中疑惑、扣住热点问题的主题。
4.能够指导人们工作实际、推动工作开展的主题。
二、提炼主题的方法
(一)、从全局的需要着眼,分析报道对象的世纪内涵,寻求既能体现时代精神、解决
四、对新闻报道的可接受性和接近性有着重要影响。
实际需要,又能反映典型面貌的思想、观点或精神,作为报道的主题。——宏观分析法。
(二)、将所要报道的典型单位、典型人物的材料、事迹,与同类的单位,人物进行比较,与它们过去的情况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差异和特色,发现新的思想、新的精神,从而形成新的主题。——微观分析法。
(三)、步步深入分析 事实,多面透视,抓住新闻事实中最本质、最深刻的东西作为主题。——筛选法。
三、经济新闻主题的表现方法
(一)、以小见大,抓住一个典型事件或典型人物,表现重大主题。
1、所选取题材(事件、人物)必须具备典型性,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
2、题材所具有的思想内涵与时代精神,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容易使受众产生联想和升华。
(二)、精心选材,用生动、典型的材料表现主题。
(三)、巧用议论或抒情,使经济报道的主题得到揭示、升华。
(四)、进行理性概括,使经济新闻的主题更为深刻地揭示出来。
第三节 认真选择新闻角度
新闻角度,就是记者在采访和新闻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即记者从什么立足点、什么视角,什么突破口,去寻找、挖掘、认识、选择和表现新闻事实,以更充分、更鲜明地体现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
一、选择新闻角度的意义
(一)、显现新闻的意义,凸显新闻价值。
(二)、另辟报道蹊径,避免角度重复。
(三)、化腐朽为新颖,变旧闻为新闻。
二、新闻角度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一)、选题角度。
即记者选择新闻题材时所采取的角度。
(二)、采访角度。指记者采访新闻素材时所选取的方法、途径。
1、接触事实的角度;
2、观察事实的角度;
3、解剖事实的角度;
4、截选事实的角度。
(三)、立意角度。
即记者在提炼和确定报道的主题时所选择的角度。
(四)、表现角度。
即记者运用新闻素材表现主题以及谋篇布局构思全篇时所选取的角度。选用哪些新闻素材来表现主题、如何把报道引入正题、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材料、如何写好报道的开头和结尾,等等。
三、怎样选择最佳角度
(一)、选择有时代感的角度。
(二)、选择新颖的角度。如《野山羊来到老西沟》——《人民日报》1980/3/12.(三)、选择小角度。如《华西农民学外语》、《二连浩特“手语市场”》。
(四)、选择有群众观点的角度,即注意多从群众角度报道新闻事实。
第四节 注意写人的活动
一、人的活动应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
(一)、经济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
新闻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之中,何人是新闻事实的主体。
(二)、人的活动最富有动感和生活气息,是新闻报道诸素材中最活跃的的素材。
(三)、人的活动具有较强的现场感和故事性,是经济新闻的激活素。
二、着力刻画经济活动中的人物
(一)、把人的活动与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经济工作进程结合起来写,力求做到既见政策又见人或既见经济工作进程又见人。
(二)、注意刻画经济活动中人的情感和精神风貌。如《农民日报》的获奖新闻《爱集体 顾大局 得表扬;损集体 顾自己 受批评》反映农民承包土地过程中的不同思想认识和做法;前国务副总理李岚清退休后到小店应聘打工遭拒;上世纪日本前女教育相和田圣子大学毕业后当酒店清洁工的真实故事。
(三)、从写一般人的经济活动或经济生活入笔,通过交代人的活动过程,阐明某一经济成就或某一经济理论问题。如《三舅还帐》等等。
第五节 着力写好现场
曾经两获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美联社特派记者雷尔迈·莫林指出:“一篇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把读者带到现场,使他能看到、感觉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
一、现场在经济新闻中的地位
(一)、现场是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具体场景和环境,新闻“六要素”中的“何地”、“何事”与之密不可分。如《长江上游仍在砍树》(新华社1998年8月19日 熊小立、黎大东)。
(二)、新闻现场所展现的事物,既有场景、摆设等静物,又有人的活动、人的语言等有动感的事物。如《经济日报》1998年4月16日的《黄河断流万里探源》。
(三)、适当写现场,可使经济新闻改变仅仅靠叙述手法表达新闻事实的状况,增加一些描写性成分,有助于把经济新闻写活。如《新疆日报》记者张晓艳采写的《塔河还
能流多远》。
二、经济新闻写现场的方法
(一)、对经济活动现场的场景、气氛进行简要勾勒,写出经济活动发生时的特定环境。如《天津日报》1983年8月16日消息《滦河水向天津奔来》。
(二)对经济活动现场中人物的活动、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进行描绘,写出经济活动中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如《经济日报》1994年7月4日的《粮乡农民的喜悦》。
(三)对经济活动现场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情节和细节进行简单交代,增强经济新闻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如新华社1997年5月30日《夏收何必搞仪式 小麦未熟遭“剃头”》。
第六节 科学运用数字
经济新闻由于报道的是经济工作,离不开经济指标和经济效益;而经济工作中的指标、效益、速度、质量等指数,常常通过数字才能做准确的反映。(可跟诗歌等文艺作品里面的数字比较,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入宫十六今六十”等等)
一、数字的功能
1、可以从量化的角度准确的报道新闻事实,反映新闻事实的发展状况,说明报道的主题。如2000年4月14日《人民日报》登《信息产业:广东工业第一大支柱》。
2、作为辅助性背景材料,解答新闻中的疑难问题,说明新闻事物的特征,或对新闻中所涉及的学术名称、概念进行解释和说明,帮助受众理解新闻内容。如《长江日报》《我省“燎原工程”显示不寻常活力》。
3、对新闻事物的性质、地位进行判定,确定新闻事物的质。
二、经济新闻中数字的种类
(一)、绝对数:即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定时期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数值。
(二)、相对数:即社会经济现象中两个有联系的绝对数之比。
经济新闻中常用的相对数有:
1、计划完成情况的相对数:实际完成数与计划完成数之比。
2、结构相对数:同一新闻事物内各部分的数量与全部数量之比。
3、动态相对数:发报道时的最新数值与原基数之比。
4、横向对比数:甲地某一经济现象的数值与乙地某一经济现象数值之比。
(三)、平均数:社会经济现象总值与人数或亩数等单位总量之比,表示一般水平的平均值。
三、怎样用好数字
(一)、使用数字要优化,要选用最能说明问题的数字说明主题。
(二)、使用数字要科学。
1、真实,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和生活实际,不能失实。如“大跃进”时期的假大空数据等等。
2、使用的比例单位要科学,不闹笑话。如不能用“降低了××倍”或“减少了××倍”,要严格区分“增倍”和“翻番”的涵义,不能滥用。如《中国青年报》1984年11月11日刊登的一篇通讯说:“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大胆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产值翻了27番。”假如该厂你按生产总值只有1000元,翻27番就是1342亿元,而1984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才4972亿元。显然,作者是把27倍当成27番了。
(三)、使用数字要准确。如《广州日报》1998年9月10日刊登的《抗洪减少了多少损失》中说“据了解此次长江、松花江防洪工程使200多座县级以上城市免遭水淹,减淹面积达2710万平方公里,保护了2234万人的生命财产免遭损失。”
(四)、运用数字要通俗。要借助物化、比喻、联系、推论等多种手法,把数字表达得简明、通俗、生动、形象。
1、运用比喻法,使数字形象化。如“从1971年至1979年全国累计少生5600万人,相当于目前广东省的人口”。今年两会代表说:“每年公款喝酒喝掉一个西湖。”(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杭州市市中心,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湖面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水面原面积5.64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岛屿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平均深度1.21米,最大深度6.52米,最浅处不到1米,最泞处有5米多。如今伴随着“西湖西进”扩大为6.5平方公里,基本达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积。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西湖与钱塘江沟通后,每天引入钱塘江水约30万立方米,西湖水由原来的一年一换变成每月一换,透明度由原来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原为古海湾,钱塘江泥沙淤阻后形成。)
2、运用比较法,使数字所包含的意义更为明确。1)、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以显示其差别。2)、把同一事物的现在与过去比较,一显示其变化。
3、运用分解法,把大数字化小,使之与受众更为接近。
4、运用综合法,使小数字变大,以便引人注目。
5、运用衬托法,使使之所包含的意义更为鲜明,更好地说明新闻事实。
6、运用比拟法,使被报道的事物更为形象具体。如哥伦比亚《时代报》1999年10月1日报道《今逢华诞的巨人》:“在亚洲危机中,邻国得了肺炎,而中国仅打了几个喷嚏。”
第四章 经济信息写作
第一节经济消息写作概况
一篇经济消息通常由新闻标题、消息头、新闻导语、新闻主体、新闻结尾等部分构成。
一、经济消息标题
经济消息标题,就是经济消息的题目,它是经济消息内容的形象概括。
(一)、经济消息标题的常见形式不外乎单行题和多行题。
昔日“穷过渡” 今天迎“熊猫”(引题、肩题、眉题)大寨建成“电视村”(主标题)
成都电信局花钱“买批评”(主标题)在报上登《公告》欢迎群众对通信服务
工作进行批评监督
(副题)
长期看好中期偏淡 个股炒作渐趋活跃
知否?知否?应是贱“肥”贵“瘦”(引题)(虚)爱吃瘦肉者,请你多付钱(主标题)(虚实皆可)本省十几个县市调整猪肉各品种之间的差价(副题)(实)
我国出现第一家新型集团式企业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公司
唱出改革的好戏
缴纳利润占整个特区企业利润总额的三分之一强
(二)、制作经济消息标题要遵守的最基本原则:
1、贴切传神。要从经济消息中“抽筋取髓”,令读者望题而知文意。
2、具体明了,突出主要新闻要素。
3、简练生动。
二、经济消息头
经济消息,其开头部分往往冠以“本报讯”或“新华社上海8月18日电”之类的字样,这就是经济消息头。
经济消息头主要有“讯”与“电”两大类:
(一)、“讯”:主要是指通过邮寄或书面递交的形式向报社传递的经济新闻报道。凡是报社通过自身的新闻渠道所获得的本埠经济消息,一般都标明“本报讯”。
(二)“电”:主要是指通过电报、电传、电子邮件、传真或电话等形式向报社传递的经济新闻报道。
三、经济消息导语
经济消息导语是经济消息的开头部分,它紧接在经济消息头的后面,一般由最新鲜最重要的经济新闻事实或依托经济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一)、经济消息导语担负着三项使命:
1、以省俭的笔墨反映出经济新闻的要点和轮廓,使读者一见即知此经济消息主要传递的是何经济信息。
2、一语定意,为整篇经济消息报道定下基调。
3、吸引读者注意,最大限度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经济消息导语在写法上虽有千变万化,但是也有一些公认的基本要求与准
(双主标题)
则。
1、出语不凡,巧于开篇,突出最有经济新闻价值的新闻要素。
2、要抓住经济新闻事件的核心和精华,突出经济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突出个性,摆脱一般化、公式化、概念化的窠臼。
3、突出最新的经济消息内容和最新的经济消息时间要素。1)、经济新闻报道的内容要新,要提供新的经济信息;在经济新闻导语中要突出最新鲜的经济事实。
2)、讲究经济新闻报道时效,在经济新闻导语中突出最新的时间要素。
4、要清晰、简明、生动。
5、要吸引和诱导读者阅读经济新闻的其余部分。
四、经济消息躯干
(一)、经济消息的精华一般浓缩在导语之中,其躯干部分往往是导语的进一步充实和展开。作用:
1、解释和深化经济消息导语。对于经济消息导语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进一步提供有关细节和经济新闻背景材料,使读者对于经济新闻事件有更清楚、更具体的了解。
2、补充新的经济事实。使新闻六要素得以完备,以便读者对于经济新闻报道的主题和经济事件的来龙去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二)、在进行经济新闻躯干部分写作时需注意的问题:
1、围绕一个主题取材。
2、叙事要尽量具体、充实,使读者对经济新闻人物和事件有较为完整而真切的了解。
3、叙述生动,行文有波澜,保持读者的兴趣。1)、经济新闻报道要生动,往往离不开经济新闻细节,而经济新闻细节往往是在经济新闻躯干部分展开的。这有助于经济新闻报道增添对读者的吸引力。2)、经济新闻躯干比导语长,回旋余地较大。可以从不同角度方位层面去报道,远观近察,写出经济事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给人丰富、充实之感。3)、可以采用叙述、描写、引用等等多种表现手法并举的方法使经济新闻产生更生动活泼的效果。
4)、要吸引读者保持兴趣,除了注意叙述生动之外,还要注意顺应读者的阅读心理,不要避开读者急切想知道的的内容去节外生枝,谈一些无关紧要的鸡毛蒜皮之事。
4、层次段落要分明,起承转合要自然。
表述时,一定要注意材料安排的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有讲究,力求条分缕析,环环紧扣,不能凌乱重叠。
五、经济消息结尾
(一)、经济消息结尾的作用
好的结尾可以卒章见义,点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题。还可以使经济新闻结构完整,增强读者记忆。
(二)、经济消息结尾的常见方式
1、自然结尾法 不添结尾段
2、拾遗补缺法 补充新闻导语、躯干未提及的新闻要素或背景材料
3、卒章见义法 画龙点睛,总括全篇,突出主旨
4、别开生面法 别出一层,补充题蕴
(三)、经济消息结尾写作应该注意的问题
1、结尾是经济消息的组成部分,要紧扣主题,使其为表现和深化主题服务。
2、要以叙事为主,切记空泛。
3、宜顺势而行。不草率收尾,也不戛然而止。
4、力求简洁、不重复。
5、要令人留恋,或取豹尾之势,遒劲有力,给人较为强烈的印象;或取撞钟之意,余音绕梁,能使人掩卷沉思。
第二节政策性经济消息的写作
一、宣传党的经济政策,是经济报道的一项带根本性的任务
二、政策性经济消息类型
(一)、政策性经济消息以反映党和国家经济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为报道对象,其特点是政策性强、指导性强。包括:
1、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我国经济建设的新决策、新部署。
2、各级党政部门和劳动群众在执行党和国家经济领域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创造的新经验、新做法和涌现的新典型。
3、反映执行党和政府的经济政策所取得的成绩、成果。
4、反映在执行经济政策过程中带倾向性的问题和不良倾向。
(二)、随着一项新的经济政策的发布、贯彻和发展完善,与之同步的新闻媒介的政策报道、宣传业表现为一个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整体。
1、发布性的经济政策消息
2、解释性政策消息
3、兑现性政策消息
4、经验性政策消息
5、引导性政策消息
6、验证性政策消息
三、在经济政策宣传和政策性经济消息的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经济政策的宣传不能只满足于政策条文的传达解释,更要因地制宜的具体化、形象化,把经济政策的精神解释清楚。
(二)、要与当时当地的群众思想脉搏挂起钩来。
(三)、把经济政策的宣传、报道与群众的经济生活挂起钩来。
(四)、经济政策的宣传、报道决不仅是个编辑技巧问题,只有认真研究经济态势、走向,以及读者心态变化,才能采写出吸引人的佳作来。
第三节信息性经济消息的写作
一、信息性经济消息概况
信息性经济消息的报道内容,主要是商品信息,即传播商品生产、供应,销售、需求、消费等等各个环节中的价格、数量、品种、质量、余缺等等方面的信息。
二、信息性经济消息的分类
(一)、政策信息。
(二)、价格信息。
(三)、市场规模信息。
(四)、资源信息。
(五)、销售信息。
(六)、新产品信息。
(七)、预测信息。
(八)、需求信息。
三、在信息性经济消息的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投其所需,实用第一。
(二)、为时而作,及时迅速。
(三)、具体实在,准确可靠。
(四)、字无虚发,简要明了。
第四节解释性经济消息的写作
一、解释性经济消息概况
解释性经济消息,即运用有关背景事实来补充和解释经济新闻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揭示它的实质、意义的一种报道形式。
这种消息形式与新闻评论或述评新闻的区别:它是站在当前,回顾过去,仍然必须遵循用事实说话——发表无形意见的原则,来说明“为什么”和体现“怎么样”这两个要素,而新闻评论由作者运用议论手法,甚至引经据典,对新闻事实加以解释、述评。
二、解释性经济消息的写作特点
三、在解释性经济消息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一般来说,解释性经济消息大都属于二次报道、连续报道,纯经济消息报道在前,解释性报道在后。
(二)解释性经济消息的价值,突出的体现在具有强烈针对性的指导意义及丰富的知识性上。
(三)、解释性经济消息必须抓住主要问题进行解释。
第五节预测性经济消息的写作
一、预测性经济消息概况
预测性经济消息,就是对经济运行和经济建设实践中带普遍意义的新动向、新情况、新课题,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的规律和要求,有针对性地从理论上进行全局性、前瞻性、深层次的科学论证、解释、分析和探索,从而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活动或某个经济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提出有根有据的推测和判断的一种经济报道形式。
这类报道应包括三要素:1、2、3、二、预测性经济消息写作的主要特征
预测性经济消息,不只简单的讲一些事实,而是正确的从事物的总体和相互联系上反映了事物的变化,显现出一条新闻事实出现的轨迹,为读者提供事物变化的纵深信息。
写作要求有:1、2、3、4、三、预测性经济消息的分类
(一)、结论性的预测。
(二)、探讨式的预测。
(三)、提醒式的预测。
(四)、咨询式的预测。
(五)、建议式的预测。
(六)、选择式的预测。
按照预测对象的范围的不同,又可分为:
1、宏观性经济预测信息
2、中观性经济预测信息
3、微观性经济预测信息
四、在预测性经济消息的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鲜明的提出问题。就事论事。
表现手法灵活多变。有深度。过去和现实情况的概括; 对未来的分析和预测;
提出实现未来所需的条件或可行措施。
(一)、预测性经济消息对经济实践具有依赖性。
(二)、预测性经济消息不但注重对社会经济现象本身发展前景的思考,而且十分注重关于未来发展的条件、环境以及发展可行性的分析,强调发展过程中环境和发展物之间的相互制约性进行科学预测和分析。
随着我国财经新闻报道日益受到关注,财经记者成了“香饽饽”,地位和身价直线上升。中央财经大学一位教授曾预言:“在未来15年乃至更长时间内,财经新闻将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新闻界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优秀的财经记者和编辑也将随之成为最为抢手的新闻从业人群。”①但是,目前我国财经记者的整体水平却不尽如人意,成为制约我国财经新闻发展的重要瓶颈。
那么,一个合格的财经记者到底应具备哪些必要的素质?本文试从近几年来一些知名财经媒体的负责人、优秀的财经记者和从事财经新闻教育的学者的一些阐述中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具体深入探讨提高的途径。财经记者的基本素质归纳起来,最重要的可以总结为三点:财经专业知识,财经报道资源与人脉,财经报道写作能力。
一、财经专业知识
财经新闻报道之所以难做,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专业性,正是因为这样的“高门槛”,使得很多记者难以胜任。
财经专业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经济类基础知识,二是对所报道行业或领域的认识。对于经济类基础知识,不断地自我学习和积累是基本的方法,除此别无捷径。对于行业性知识,除自身努力外,业内的培训是一种重要的手段。《财经》杂志资深记者何华峰说:“《财经》很多记者是进来以后再学习的,像我们的执行主编,他一个春节没有回家,什么都没干,就把《微观经济学》这本书全部读了一遍,把后面的‘作业’全部都给做了。”②这种刻苦的学习态度是积累基础知识的不二法门。《财经》杂志的总编辑胡舒立也是一样,刚从事财经报道时,为了学习专业知识,晚上还打电话与同事探讨什么是A股、H股等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正是因为这种坚持不懈的学习,使她成为当今中国财经报刊执牛耳者——《财经》杂志的领头人。当然,任何人不可能把所有的经济学知识一网打尽,在目前分工日益细化的情况下,选准自己的报道领域进行专业“深耕”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可能成为某一报道领域的“行家里手”。对于如何提高某行业领域的报道水平,《财经时报》的总编辑杨大明曾给过答案:“参照自己的专长,或者说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行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深入进去,时刻关注该领域的动向,及时归纳总结自己的心得,并经常与业内人士探讨,久而久之,对于该领域或行业内发生的财经事件,在报道时,起码在专业角度方面,可以做到胜人一筹。”③在行业知识的积累方面,除了记者自身努力外,财经媒体也应该担负责任,组织一些专业培训。可喜的是,很多财经媒体已经有所动作,如一些财经媒体举办的财经记者“训练营”、“培训班”之类的专业培训,集中学习某些行业知识,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提高方式。
二、财经报道资源与人脉
“我觉得将来财经类报纸在内容上还是一种新闻资源的竞争。这种新闻资源大多数是由记者对于当期报道以外的资源开掘和把握的能力来决定的。”④这是《财经时报》总编辑杨大明的判断,它说明了财经报道资源与人脉的重要性,有了人脉,才能获得更多的新闻来源,找到更权威的采访对象,有更加深入的见解,不断提升报道的价值。
那么,财经记者该如何为自己积累人脉资源呢?《财经》杂志资深记者何华峰是这样建议的:“首先需要确定关系范围,一开始目标明确不要太广,比如说报道零售业就可以从几
家有影响的百货公司开始;第二维护关系要有绩效,不能害人家,不可以做骗人、歪曲的报道;第三就是在信任的基础上,通过专业知识赢得对方,可以利用自己信息面广的优势为他们提供一些信息,让他们觉得除采访外,和你交往还有收获。”⑤对于采访资源的重要性,财经媒体的负责人都很认可这一点,如《经济观察报》高级编辑宋铁军在讲座中建议财经记者:“你们在刚入行的两年里,要做的就是把该行业里所有的公司都采访到,所有的专家都采访到,从无数次的采访中积累经验和资源,然后成为这个领域里的内行。”⑥
积累资源需要时间,对于一个刚入行的新人来说,这无疑是很大的挑战,此时,诚恳的态度也是赢得采访对象信任、积累人脉资源的有效手段。《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在刚入行时,与学者直接对话能力还有所欠缺,在第一次采访吴敬琏的时候,对很多问题感到茫然和无知,让老经济学家谈得索然无味,胡舒立只能硬着头皮坚持。但她有自己的办法,她把采访录音反复听,逐字逐句地听,希望能完整地理解学者所表达的意思,体会出当时的感觉。就这样使用这个笨办法,1个小时的录音用4个小时来整理,绝不敷衍,弄不明白就去查书。当胡舒立把采访的文章拿给吴敬琏看的时候,老学者非常高兴,他对一个记者的认真和深刻的把握能力感到欣慰,可见,这时胡舒立赢得对方信任的武器并非具有多高超的专业能力,而是她诚恳的态度。
三、财经报道写作能力
很多媒体负责人在提及财经记者素质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如《IT时代周刊》总编曹健认为一个合格的财经记者要有很好的表达能力,能讲出优美的商业故事。的确,由于财经报道涉及的数字、专业名词多,无形中给读者设置了阅读障碍,令读者觉得枯燥,所以,写作水平的高低对财经记者来说很重要。
对于如何提高财经新闻报道水平,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莫林虎给出了如下建议:写好财经新闻第一是要勤奋,必须对基本的经济学、管理学的知识要有较深的了解,要对国内外财经媒体的情况,以及财经新闻的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应该去尽可能多的地方、公司或者政府部门去采访;第二要有沟通能力;第三要对新闻写作规律纯熟运用。他尤其强调财经新闻报道中人的重要性。我们知道,经济确实有专业性,但是它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一定会有人性这个方面。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家之所以成功或者失败,除专业知识以外,一定有着丰富的人性原因以及复杂的政治、社会、文化因素。最近几年来,财经媒体也一直在强调“财经报道故事化、人物化”,学习以人性化、故事化著称的《华尔街日报》的写作手法。因为财经报道的受众很可能不是专业人士,怎样把专业的、深奥的经济现象和知识转化为普通受众能理解的方式,这种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要求财经记者除了遵循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外,还要学会聚焦人性、运用故事化的表达手法,不断提高财经报道水准。
负债被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定义为:会计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履行该义务需要企业转移资产或服务给其他实体,预期将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这个定义包含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讨论个人负债账户之前进行解释。
负债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因此,负债只有当发生时才予以确认。如果交易双方在将来履行义务,则这一部分的定义不包括交换承诺中的合同义务。这些合同指的是尚未履行的合同。确定尚未履行合同何时具有成为负债的资格并不容易。例如,规定雇主和雇员劳动义合同的签订,既没有在当前会计实践中增加负债,也没有发生购货订单。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租约的签订被要求确认为一个事项,这个事项要求确认当前负债,即使该租约是未履行合同。
负债必须涉及资产或服务的未来可能转移。尽管负债产生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负债必须要视将来某一时间另一事项的发生而定。当将来事项的发生成为可能,该项义务被定义为负债。尽管大部分负债通过支付现金来偿还,也有一些负债是通过转让其他类型的资产或提供劳务来偿还。例如,预先收到收入要求确认负债以在未来提供商品或服务。通常,付款时间由债务票据指定。例如,票据要求在指定的日期或一系列日期偿还本金和利息。然而,一些义务要求在一定时期内转让资产或服务,但负债发生的具体时间无法确定,比如保修协议提供零部件或服务的义务。
负债是特定实体的义务。例如,这个实体有义务转移资产或提供服务。只要支付或转移具有可能,就没有必要去确认实体所欠的债务。因此,对经济实体出售的项目来说,即使不确定哪些顾客会从中受益,提供保修是必要的义务。一般来说,负债以法定的权利和义务为基础。然而,从特定状况中产生、推断、分析出的义务也可能被确认为负债。例如,一个公司定期支付带薪假期和年终分红,即使没有法定协议的存在来保证支付,应计这项项目为负债也是有保证的。
尽管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的定义很有帮助,但对于负债何时存在的问题也并不容易回答。该领域存在不断争议的例子包括:与资产负债表外筹资相关的问题、递延所得税、租约、养老金甚至一些权益证券,例如可赎回证券。尽管一个项目被接受为已经符合负债的定义,仍然需要进行合适的分类、计量和报告该负债。
2、负债的分类
出于报告的目的,负债通常被划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的差异已在第三单元进行了介绍和解释,并指出了对流动资产的计量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对资产流动性的有效计量。
正如第三单元指出的,对资产的分类一般也适用对负债进行分类的相同规则。如果一项负债产生于一个经济实体的正常经营周期内,如果流动资产被用来偿还一年内或一个营业周期内的债务,不管该营业周期有多长,该负债被认定为流动负债。另一方面,银行借款、票据、抵押以及相似债务和经济实体的一般财务状况相关,而不是直接与营业周期相关,如果该类债务以流动资产在一年内支付也被划分为流动负债。
当被划分为非流动负债的债务在来年之内到期,该负债应该作为流动负债予以报告,以反映流动资产的预计消耗。然而,如果那些负债的支付是通过转移那些为了清偿债务而积累的非流动资产,那么那些债务仍然划分为非流动负债。
由于公司流动比率的影响,对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的区分是十分重要的。流动比率也叫流动资产比率。这一对公司流动性的基础性计量是用总流动资产除以总流动负债得到的。
流动比率是对公司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的衡量。要十分小心地确定适当的项目已经包括在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类别中。贸易公司或制造公司的流动资产比上流动负债的比率小于2的话一般被认为没有偿还能力。但是,因为在不同的工业企业中对流动性的需求也不同,任何武断的标准都不应该认为适合所有情况。
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适当的比率表明一个企业即使处在不利的经营状况或者证券、应收账款、存货等资产存在损失的情况下,也有能力偿还到期债务。例如,流动比率为2.1表明,一个公司只用其流动资产就能够偿还2.1倍的全额流动负债。
3、负债的计量
对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的区分在负债的计量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很明显,当负债可以在财务报表中报告之前,需要以货币的形式进行反映。负债是用偿还债务的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进行计量的。一般来说,就是假设该债务在今天清偿所需要支付的现金总额。
5、债券融资
一个公司实现长期融资,要么通过发行长期债务票据,通常是股票或票据,要么通过出售额外股票。管理者和股东更喜欢发行股票和票据而不是股票的原因如下:
现有的企业所有者仍对公司控股
利息是税前可抵减项目,但股息不是
当前市场利率相对于股票市场价格更优惠
利息收入的费用可能比股东所期望的股利要少
然而,发行长期债务证券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缺点。只有当公司在具有清偿能力的财务状况下并且能给债权人提供充分的保障的时候,发行债务才有可能。而且,不论公司收入多少和财务状况如何,负债利息必须偿还。如果一个公司经营亏损不能筹集足够的现金来偿还定期的应付利息,债务证券持有者就会采取行动来取得公司资产的控制权。
一个复杂的因素是债务和权益证券的区分变得模糊。通常,当本金必须偿还时债务票据具有固定的利率和明确的到期日。而且,债务票据持有者一般没有投票权。另一方面,传统的权益证券,没有固定的利率和明确的到期日,而且只有当公司董事会正式宣布以后股票股利才成为负债。另外,普通股股东一般拥有投票权和其他所有者特权。问题是,某些可转换证券具有很多权益证券的特点,一些优先股又具有很多债务证券的特点。这使得确认证券和权益的区分、在特定情况下提供最合适的会计处理方式变得重要。
(1)债券的计量
从概念上来说,债券和长期票据是类型相似的债务票据。然而,它们也存在一些技术上的区别。例如,与债券相关的信托债券一般情况下比票据合同提供更多的细节,通常包括对股利支付的限制或者追加投资的发生。债券的到期日一般也长于票据。一些债券二十年或更长的时间才会到期,而大多数票据一至五年内到期。债券和票据的其他特征都很相似。因此,尽管以下的讨论是特别针对债券,但有关债券的会计原则和报告都能够应用到长期票据。
在债券的会计处理上这里有三个主要考虑的因素:
记录债券的发行和购买
确认债券有效期内的利息
在到期日或到期日之前赎回的债券的会计处理
(2)债券的性质
公司发行债券的能力建立在符合州公司法和宪法的规定的基础上。在有些情况下,在公司董事会批准发行债券以前要得到大多数股东签订正式授权书。
通过债券借款涉及到债务证书的发行。债券证书,简单来说通常指的是“债券”,债券经常以100美元为票面金额发行,指的是债券面值或到期值。尽管债券在有些情况下以不同的面值发行。
在公司和债券持有者之间签订的一系列合同被称为债权契约。契约详细列出了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指出债务的财产抵押和保护,并指定银行或信托公司来代表债券持有者。
债券可能被公司直接卖给投资者,或者也可能被投资银行或财团包销。包销商可能同意购买发行的全部债权或公司未出售的部分证券,或者他们可能同意简单的管理证券买卖来获取佣金,也就是所说的尽力推销论。
大多数企业试图出售他们的债券给包销商来避免债券投放市场所发生的亏损。几年前发生过一个与此有关的有趣的事例,IBM公司第一次上市发行了价值十亿的债券和长期票据,在IBM将这些债券和票据转让给包销商以后,市场利率随着联邦储备银行迅速提高贴现率而猛涨。IBM证券的市场价格下跌,参与包销的经纪人事务所和投资银行在将证券出售给投资者的过程中发生了超过500万美元的损失。
(3)债券的发行
债券和相似的债务票据被私人企业、联邦政府、州、县和当地政府、校区以及政府主导的组织,例如联邦家庭贷款银行和联邦国有住房抵押协会。这些组织所发行的债券总额已经远远超过一万亿美元。
美国债券不仅包括长期国库债券,还包括到期日短于一年的中期国库券,以及一至七年到期的短期国库券。市场上需求中期和短期国库券,可能在最近几年对它们的需求会超过长期国库券。
由州、县、当地政府和它们的代理机构发行的债务证券总的被称为市政公债。市政公债的一个独特特征就是投资人收到的利息是免除联邦所得税的。由于这个优点,市政公债通常保持比其他发行人的债务证券更低的利率,促使这些政府单位能够以优惠的利率借钱。税收免除实际上是联邦政府提供的补贴,以鼓励州和当地政府的资本投资。
(5)债券的市场价格
债券的市场价值随投资风险和下相似金融票据现时市场利率而变动。当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收入情况是在债券本金和利息都得到担保的时候,公司必须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发行债券。随着风险系数的增加,公司需要以较高的利息回报来吸引投资者。债券利息的金额是债券面值的特定百分比。这里的百分比指指的是指定的利率或合同利率。但是在发行时,这个比率可能和具有相似性质相同到期时间的债券的现时或市场利率并不一致。而且,市场利率不断变动。这些因素经常导致债券面值和债券实际市场售价存在差异。
以面值购买债券表明债券的指定利率和现时市场利率一致。如果指定利率高于市场利率,债券将溢价发行;如果指定利率低于市场利率,债券将折价发行。债券溢价或折价是一笔需要将指定利率调整为指定债券的实际市场利率或收益率的金额。因此,被调整溢价或折价的指定利率产生的是债券的实际收益率,就是通常说的市场利率、收益率或实际利率。债券发行后市场利率下降导致债券市场价值上升;市场利率上升将导致债券市场价值下降。
债券在市场上以面值的百分比报价。例如,债券报价96.5意味着市场价格是面值的96.5%;因此,债券是折价交易。债券报价104意味着市场价格是面值的104%;因此,债券是溢价交易。美国政府报价是以32位而不是100位。这就意味着政府债券售价98.16是以98 16/32出售的,或者以十进制表示为98.5%。
在任何时间,债券的市场价值可以通过债券到期值的贴现值以及当日相似债券按市场利率确定的余下应付利息的折现值来确定。
为了从表上说明和计算债券的市场价值,假设10年期、8%的利率、价值10万美元的债券在发行日出售。进一步假设相似质量到到期日的债券的实际利率是10%,每半年复利。
根据两部分现值的加总,债券的市场价值应是87539美元。因为实际利率高于指定利率,债券将在发行日以12461美元折价发行。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这些债券的实际利率是8%而不是10%,两部分现值的总和应该是10万美元,这就意味着这些债券将以面值出售。如果实际利率低于8%,该债券的市场价值应该高于10万美元,债券将溢价发行。
(6)债券的发行
债券可能被发行人直接出售给投资者,或者它们也可能通过证券交易所或投资银行在公开市场出售。超过50%的债券发行私募大部分投资者。不管它们如何募集,当债券被出售时发行人必须记录现金收入并且确认长期负债。购买方必须记录现金支付和债券投资。
发行人通常以债券面值确认债券负债,即公司在到期日必须支付的金额。
因此,当债券以非面值的金额发行时,需要建立折价或溢价账户来记录现金收入和债券面值的差异。在报告债券现值时,债券面值要加上溢价或减去折价。尽管投资者也可以通过使用折价或溢价账户以债券面值来记录该笔投资,但传统的投资者以成本来记录债券投资,也就是面值除去溢价或折价的净额。成本包括经纪费用和购买附带的其他费用。
发行或者购置用来交换非现金资产或服务的债券以债券的公平市价来记录,除非交换的资产或服务具有更为清晰的价值。债券面值与债券现值或购置财产价值的差额被确认为债券的折价或溢价。当债券和其他证券以总价被购置证券的费用需要按比例分配。
一、财经类文本的特征
财经类文本中含有大量的专业词汇:一是有不少通用英语中的词语出现在财经类文本中具有特定的词义;二是有大量的财经类文本特有的专业词汇;三是专有名词多;四是缩略语使用频繁;五是财经类文本中许多核心词非常活跃, 搭配能力强, 既常以固定搭配出现, 具有搭配的独特性, 又频频出现于不同的语域, 具有使用的灵活性;六是财经类文本中运用专业词语构词法派生的新词语很多。 (冯长甫, 2007)
相较于文学翻译或其他文体翻译, 财经类文本翻译更加注重语义的对等或等效。长句在财经类文本中出现频率很高, 且文本中常包含插入短语、从句等限定、说明成分。业务信函中结构复杂的长句在表达复杂意义的同时, 还能够使行文更加严谨。这种以词序的形式强调主要信息的方式, 还可以增强行文的正式程度。
在语法方面, 财经类文本的时态通常以一般现在时态为主。由于被动语态具有结构紧密、语义准确、表达严密、逻辑性强等特点, 财经类文本常用被动语态。被动语态不必指出行为发出者, 不仅可以突出财经信息, 还可以起到提高论述的客观性、增强可信度等作用。在财经类文体中恰当运用被动语态可以使文本兼具严肃性和庄重性。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认为, 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达到源文本与译本功能对等, 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弥补或调整。功能对等并非严格意义的逐字、逐句对等而是一种比较客观的等效翻译理论。它注重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上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致, 并把这点作为评价译文好环的标准, 从而追求译文的效果。
因此, 译者在翻译财经类文本的过程当中, 不应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 而是需要注重原文的意义和精神, 即奈达倡导的“内容第一, 形式第二”, 这并非仅注重内容而不顾形式, 而是指在保证信息内容对等的情况下, 在形式上也尽可能对等, 若无法兼顾形式对等与内容对等, 则优先考虑内容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以完全自然的表达方式为目标, 奈达认为要使译文自然流畅, 应当充分考虑三个因素:作为整体的接受语和文化、特定的语言环境及目的语的受众。这三个因素是译者为了使译文达到功能对等而需考虑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作为整体的接受语与文化。
因此要想将财经类文本翻译得更加地道, 译者需要在语法和词汇这两个方面进行调整。语法方面的调整相对来说简单一些, 而词汇方面则包括了几个不同的层面, 其中包括专有名词层面的调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特定的语言环境。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中的对等指的是译本与源文本在功能上应当达到无限接近的程度, 是一个度的问题, 而不是绝对的对等。
三、典型翻译实例及采取的翻译策略
(1) 注意分析词语、句子之间的衔接关系和贯通性。在翻译财经类文本过程中, 把语义结构作为思考和操作的单位, 通过衔接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与得体用法, 从而使词语与句子结构在语义上达到相容性, 译文语言连贯流畅。此外, 财经类英文文本中句子的逻辑性强, 各个句子之间联系紧密, 为了达到简洁精练的效果, 经常会使用代词。但这一点可能会给非母语的读者带来阅读上的困难, 所以译者必须理清前后照应关系, 明确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
例如:Analysts broadly agree that China has experienced capital outflows on an unprecedented scale.But they disagree about their size, causes, and the risk to the economy.
在翻译后一句话时, 首先需要明确“their size, causes, and the risk”中的“their”指代的是什么, 通过联系上文的语境, 可以分析出“their”指代的是上一句中的复数名词“capital outflows”而不是“Analysts”。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要理清前后照应关系, 明确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 使译文便于读者理解。
因此, 将其译为:分析师们大多同意, 中国经历了规模空前的资本流出。但他们对于资本流出的规模、原因及其对经济构成的风险各执己见。
再如:Now, with the Federal Reserve preparing to raise interest rates and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 suffering big losses, capital flow trends have taken on even greater importance.Higher US rates are likely to draw capital out of China and other emerging markets, which could place even greater downward pressure on Chinese share prices.
在翻译后一句话时, 首先需要明确“US rates”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通过联系上文的语境, 可以分析出“US rates”的具体意思应为“US interest rates”, 而不可以简单地将“US rates”翻译为“美国率”。
因此, 将这段话译为:目前随着美联储准备提高利率、中国股市出现大幅下跌, 资本流动趋势显得愈发重要。美国利率上升可能从中国等新兴市场吸走资金, 这可能给中国股价带来更大的下行压力。
(2) 拆散与改变语序。从句等修饰、补充成分常穿插在财经类英语中, 译者可以通过拆散或改变语序使译入语更加达意、流畅。
例如:The trend of rising outflows reflects policy measures to facilitate outward investments and the lack of stable domestic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with an additional short-run boost in outflows due to stock price volatility and concerns about growth prospects.
由于中文习惯于用前因后果的顺序来表达因果, 因此对于上句的翻译可以先翻译原因, 再对结果进行阐释, 更加便于译入语读者对文意一目了然。同时, 适当切分长句, 使句子结构更符合汉语表达。
因此, 将本句译为:资本流出增加的趋势, 反映了放开对外投资的政策措施, 也反映了国内缺乏稳定的投资机会。股价波动和对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也是助长资本流出的短期原因。
再如:The current capital outflow episode in China is a more sustained and severe episode relative to those seen in the past.
在翻译这句话的过程中, 需要在翻译比较结构时, 对句子的语序进行调整, 先翻译“relative to those seen in the past”, 使译文更加流畅通顺, 更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故而, 将本句译为:相对于以往的资本外流, 中国此轮资本外流更持久且严重。
(3) 增译法。财经类文本的语言相对精练,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了避免译文生硬晦涩需要结合语境, 适当应用增译法。
例如:Finally, they note that while China has liberalised capital flows significantly, remaining controls still severely limit the ability of investors to transfer large sums abroad.
通过联系上下文语境, 并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将本句译为:最后, 他们指出, 虽然中国已经显著放开资本流动限制, 但尚存的管制措施依然严重限制投资者将大笔款项转移到境外的能力。
将“liberalised capital flows significantly”结合语境, 增译为“显著放开资本流动限制”, 并且为了将句中隐含的逻辑关系翻译出来, 增译了转折连词“但”, 更能贴切地表达原作者的意思。
再如:In a report published several days after Mr Panigirtzoglous, JPMorgans own chief China economist, Zhu Haibin, obliquely contradicted his colleagues estimate by citing several reasons that made him believe that the estimates were inflated.
本句为较长的复合句, 其中包括插入语成分、定语从句、宾语从句, 且定语从句中嵌套着宾语从句。通过梳理句子结构, 并适当运用增译的翻译策略, 将本句话译为:在潘尼吉左格鲁的报告发表几天后, 摩根大通的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斌委婉地反驳了同事们的估计, 他提出了几条理由, 以证明同事们的估算数据偏高。
在翻译“by citing several reasons that made him believe that the estimates were inflated”时, 调整句子结构并增译“他提出了”, 使句子的流畅性和可读性都得以增加。
(4) 转换词性。有时在财经类文本翻译中若按照某些单词在句中的词性进行翻译, 会造成文法不通, 表意不达。因此适时转换词性是财经类文本翻译中必不可少的翻译方法, 可以更好地帮助译者传达原文的信息。
例如:For those who believe Chinas economic slowdown is worsening and risks from spiralling debt and wasteful investment are propelling the country toward a financial crisis, the spectre of capital flight lurks behind each new data point.
译为:对那些认为经济增长放缓加剧, 同时来自债务负担加重和投资浪费的风险正推动中国滑向金融危机的人来说, 每一个新的数据点背后都隐藏着资本外逃的幽灵。
在翻译“spiralling debt and wasteful investment”时, 将形容词性的“spiralling”“wasteful”, 转译为名词词性, 译为“债务负担加重和投资浪费”, 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
再如:They believe that domestic liquidity concerns are unwarranted, since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has plenty of new mechanisms to expand the money supply to replace the liquidity once created by foreign capital inflows.
译为:他们认为, 没有必要为中国国内的流动性担忧, 因为中国央行有很多新的机制可以扩大货币供应量, 取代一度由外资流入创造的流动性。
在翻译过程中, 将名词词性的“concerns”译为动词词性, 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
又如:Goldman Sachs analysts led by New Yorkbased chief foreign exchange strategist Robin Brooks raised the alarm with their estimate that net capital outflows in the second quarter alone totalled about$200bn.
译为:以常驻纽约的首席外汇策略师罗宾·布鲁克斯为首的高盛分析师拉响了警报, 他们估计, 仅第二季度的净资本流出总额就达到大约2000亿美元。
在翻译过程中, 将名词词性的“estimate”译为动词词性, 使译文更加符合中文表达。
(5) 结合语境, 调整词义。财经类英语文本语言精练、逻辑性强, 其中包含大量说明、议论性内容, 这是区别于文学翻译的一大特点。因此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 结合具体的语境调整词义, 从而达到流畅、通顺的效果。
例如:Capital outflows have become very sizeable and now eclipse anything seen in the recent past.
“eclipse”的本义是“使黯然失色”, 然而在本文的语境内, 需要对词义进行适当调整, 将其意译为“超过”, 更符合语境和文本的语体色彩。
因此, 将本句译为:资本外流的规模已变得非常可观, 现在已超过近年任何时候。
再如:‘The trend of rising outflows reflects policy measures to facilitate outward investments and the lack of stable domestic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with an additional short-run boost in outflows due to stock price volatility and concerns about growth prospects’, said Eswar Prasad, former head of the China division at the IMF, in a nod to both the bullish and bearish views.
“in a nod to”的本义为“作为感谢、致敬或表示尊重”, 然而需要结合本段的语境, 对“in a nod to”进行适当意译, 最终将其翻译为“综合”, 更加合乎文意。
因此, 将本段译为:“资本流出增加的趋势, 反映了放开对外投资的政策措施, 也反映了国内缺乏稳定的投资机会。股价波动和对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也是助长资本流出的短期原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部前负责人埃斯瓦尔·普拉萨德表示, 他的言论综合了乐观和悲观两个阵营的观点。
又如:JPMorgan has also furrowed its brow at China's capital flow data.
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 此处的“furrowed its brow at”不可以进行直译, 需要根据主语, 调整词义, 将其译为“感到悲观”。因此将本句译为:摩根大通也对中国的资本流动数据感到悲观。
又如:An analysts view on‘hot money’outflows is often an indication of his or her broader stance towards the worlds largest economy.
本句中的“broader stance”, 如果直译为“更广阔的立场”, 可能会使读者困惑, 毕竟“更广阔的”程度很难把握。因此, 根据上下文语境, 将词义调整为“整体看法”。
将本句译为:一名分析师对于‘热钱’流出的看法, 往往说明了他/她对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整体看法。
(6) 增加阅读量, 积累专业术语, 查阅相关译入语文本。缩略词在财经类英语中出现频率较高, 增加了翻译难度。有时即使将缩略词翻译出来, 还需要查阅相关书籍, 确定译入语中是否有如此的表达, 若没有, 译者需要确定它们所指的具体意义, 使翻译的译文妥当、规范。
比如:The central bank aims to shift the FX asset holding into the non-government sector.
其中“FX”这个缩略语, 需要经过查阅相关资料, 将其意思确定为“外汇”。因此, 将本句译为:央行力求将外汇资产转移到非政府部门。
通过以上的典型翻译实例可以看出, 虽然财经类文本翻译难度较大, 不仅需要译者具有丰富的经济金融类知识, 而且要求译者具有良好的语言运用与转化能力, 但是财经类文本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翻译财经类文本中出现的复杂语言结构提供了理论支撑。在财经类文本翻译这一有目的的选择过程中, 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 综合运用文中归纳总结的各项翻译策略, 可以使财经类文本翻译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Nida, A.E.&Charles R.T. (2004)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陈仕彬.金融英语翻译技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3]冯长甫.金融英语翻译探讨[J].上海翻译, 2007 (3) :21-23.
[4] (英) 杰里米·芒迪, 李德凤译.翻译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5]孔维晟, 赵江宁.财经新闻报道的翻译原则及策略[J].南京大学学报, 2010 (3) :37-40.
[6]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7]刘沛.财经新闻的翻译浅探[J].英语广场, 2012 (7) :33-34.
“意识形态”在英文中是ideology,源自于希腊文idea(观念)和logos(逻各斯),字面意识是观念逻各斯,即观念的学说。这是特拉西(Destutt de Tracy)在18世纪末提出的一个概念,最初是把它作为世界观和哲学思想的主体,用于对宗教的现代批判,并囊括了包括科學在内的整个文化领域,是我们与世界之间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中介。中文《辞海》中,“意识形态”是某一阶级、政党、职业内的人(通常是知识分子)对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它是某一国家或集体里流行的信念,潜藏在其政治行为或思想风格中;哲学、政治、艺术、审美、宗教、伦理道德等是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同时,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一整套或有系统的社会文化信念和价值观也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意识形态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人类在出现社会、产生文化的同时也就产生了意识形态。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
媒体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领导阶级传播思想的工具,不同的社会结构必然导致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同的意识形态则会导致不同的新闻理念。虽然新闻报道要求要具有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要客观公正的传达信息,但大多数媒体记者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意识形态为基础来撰写新闻,而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会受到政治因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宗教因素、审美和道德因素等的影响,两种意识形态冲突下,需要译者在翻译的选词上采取相应的策略找到平衡点,使其在忠实的传达源语文本信息的基础上,更易于被国内读者所接受。
二、意识形态操控新闻英语翻译选词策略
1.政治因素操控英语新闻翻译选词策略
操纵学派的代表任务之一,Maria Tymoczko认为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达到既定的政治目标,“忠实”已不再是翻译的表征,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不同的翻译标准,从而确定相应的翻译策略。英语新闻翻译的一条重要的翻译标准就是要具有政治的敏感性,要切合翻译的政治需要,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政治因素是操控英语新闻翻译的主要因素。
例如:中国大使谈中美关系时,曾有这样一段话:
Mr. Han also denounced the use of a nominally unofficial body, the cooridination council for North America, to retain U.S.-Taiwan ties. The U.S. granting of diplimatic privileges to Taiwanese members of this body, he added, constituted a violation of Chianese sovereignty.
译文为“韩先生还谴责了美国利用北美协调委员会这一名义上非官方的机构来维持同台湾的关系。他说美国允许台湾人员在这一机构中享有外交特权,这构成了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中国大使使用了表示“谴责、控诉”的“denounce”一词,来达到对于美国利用“北美协调委员会”使“台湾人员在这一机构中享有外交特权”的行为的不满,甚至抗议。本身在新闻英语中,经常需要直率或者含蓄地转述、援引新闻人物或其他有关人士的谈话,会频频出现表示“某某人说”的“说”。这个“说”完全可以用“say”来表示,但因政治因素的影响,“说”的口气、政治目的不同,会完全用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政治性词汇来代替中性词“say”,上面的例子就可以完全体现出政治因素操控下,英语新闻特色词汇的翻译需要斟酌选词。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的一篇报道,标题为“Searching for Zheng: China’s Ming-Eravoyager”,如果直译为“寻找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体现不出任何的特色,只是一篇叙事性的报道,译者将其译为“中国借郑和光环提升软实力”,更加强调了“寻找郑和”这一事件的目的,有利于宣传本国实力,更能迎合译者和国内读者的爱国主义的心态,具有政治特色。
中国的政治体制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这种“特色”是亘古未有的,是新的事物。在这种政治体制下的新闻英语词汇的翻译,更需要译者具有较强的政治素养,在翻译的选词上要创新、出新,要体现出强烈的中国特色。如“物质文明”(material progress)、“精神文明”(intellectual and ideological development)等。
2.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操控英语新闻翻译选词策略
所谓“意识形态”,简言之,即个人的思想观念或世界观。它可以是社会的、上层的,也可以是个人的。“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译者在特定时期的特定文化之中发挥作用。他们对自己和自己文化的理解,是影响他们翻译方法的诸多因素之一。在新闻英语翻译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词语的选择,译者可以采用“入乡随俗”的译法,使新闻观点与大众意识相符。
以下是来自《参考消息》报纸的案例分析:
来自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对北京奥运会前期准备工作的一则报道,标题为Before Guests Arrive, Beijing Hidesomemesses标题中,“Hidesomemesses”一词本意为“遮盖脏乱”,首先是承认脏乱,而后是掩盖、遮盖的行为,词语带有明显的贬义,对于中国译者和中国的新闻读者来说,奥运会是国家盛世,是期盼已久的,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是中国形象的代表,用“hidesomemesses”来表达中国人民为了迎接期盼已久的奥运盛世而进行的美化城市的行为,是让中国读者难以接受的,这与社会大众的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在翻译选词的过程中就需要运用特殊的策略:改译。把“Hidesomenesses”改译为“美化城市”,语义由否定变成了积极的肯定。
3.宗教因素操控英语新闻翻译选词策略
宗教属于精神文化领域。在世界上所有民族形成过程中都起过重要的作用,在有些民族文化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宗教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由于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宗教因素方面的差异,在新闻英语翻译的选词上会采取改译,或者加注释的方式,使其更能适应读者的需求。例如中国人对“龙”的翻译,在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中,“龙”是神物,是一种精神的信仰,而西方人眼中的“龙”则带有邪恶的意味,所以国内译者在翻译汉语中与“龙”有关的词汇、习语时往往避免直译,而采用改译或者加注释的方法。如“望子成龙”一般译作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亚洲四小龙”通常被译为Four Asian Tigers。而“起到龙头作用”这种在中国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的字眼,一般被意译为to play a leading role。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意识形态从各个方面操控着新闻英语翻译选词的策略,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操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意识形态引入新闻英语翻译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的研究视角,这一新视角成了翻译研究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给翻译研究带来了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