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

2025-0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精选8篇)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 篇1

刘红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邓小平教育思想和民主法制建设理论的指引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订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年人犯罪法》等教育专门法律以及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规定性文件。这些法律、规定、文件的颁布实施为我们依法执教、依法治校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为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行万事,德为先”;“德才兼备真君子,有才无德真小人!” 人不可能脱离道德而存在,在现行的社会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法律来规范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如果一个人没有了道德,那么他必然会对身边的人,乃至社会都造成伤害,所以我们时时刻刻都不能放松对品德的教育。[关键词]:以人为本

双重责任

适应社会

小学的的课程中,有门课叫“品德与社会(生活)”,授课范围是思想、德行、信仰以及未来的人生观。那是不是仅仅就靠这门课就行了呢?作为面对学生的老师会肯定的回答“当然不是”,德育必需渗透到我们教学的各门学科中去,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当然不能例外。

一、时代的需要

古往今来,历代王朝大体都有“王霸道杂用之说法”,而学校教育征对的是青少年儿童,故主要还应在德治礼教范围。《左传·昭公二十年》子产说:“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新课标指出:“要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这充分说明:小学数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体现为社会服务的性质,为社会培养有用的建设人才。

新大纲指出:“德育是小学数学必须完成的一件重要任务。从一年级起贯穿在各年级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学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内容,它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只需要加以利用就好。有的时候只是短短的几句话就能起到效果,比我们枯燥的讲上一节课要来的有效果。所以我们若能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那么,我们就能成功地担负起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责任。

我们的教材很多地方都渗透了德育内容在里面。只要我们课前充分的钻研教材,就能很好的把 1

握德育与教学的关系,使它们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很多时候德育教育并不会花掉我们多少时间,只需要少许的带到一点,就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了。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如与数的发现相联系的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小学数学课本中收入了许多生动的素材,结合有关数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例如,我国商代形成的十进制,比西方早2000年;公元3世纪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分数除法法则,给出了最小公倍数的严格定义;现代特别是解放以来,数学家苏步青、华罗庚和陈景润等对人类数学发展的贡献,都是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生动教材,以激励学生立志献身祖国建设事业,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态度。

在漫长的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积累了一整套数学的科学思维规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些规律和方法无不充满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在教学中,结合有关内容,恰当地揭示数学知识中蕴含的辨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以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主义观点教育的事例比比皆是。例如,教学中通过数和计量的产生发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领悟到数学知识源于实践。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实际如下游戏导入新课:“用掌声表示得数”。教师口述: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同学们击掌两下。教师板书“每个小朋友分得2个苹果: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同学们击掌几下。教师板书:每个小朋友分得1个苹果;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呢?没有掌声。教师问:为什么没有掌声呢?同学们回答:“半个苹果不能用掌声表示”。教师急忙夸奖同学们:“你们真聪明”!从而揭示课题。使同学们真实地感到,分数的产生,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而不是数学家们硬性规定的,使学生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有了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才有一定的方向。因此,我们在教学数学知识时,要注意联系实际,说明数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如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一节时,举一些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数据,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以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

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端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寓德育于教学中的策略:

(一)有效利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一直被大多数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的学科,自然他们在学习中就变得很被动,有的甚至产生恐惧数学的心理。若在课上用生活中的问题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用生活实例来加强概念的理解,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让学生运用所学概率知识,计算一张数字彩票的中奖概率,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计算的结果又认识了事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数学不仅仅是教学生一些计算、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克服了对数学的惧怕心理,从本质上真正地热爱数学,主动地学习数学。在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开动脑筋,勇于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开拓创新地解决问题,使他们逐步养成严谨朴实的科学态度,理智自律的人格特征及勤奋自强的探索精神。

(二)创设德育环境,尊重和肯定学生培养自信心。

主体性的德育观,尊重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提供学生主动学习的充分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德育过程,尽可能在自主自娱的教学活动中自我体验、自我探求、自我顿悟、自我发展。教育者应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在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进行正确评价的时候,既要看到进步的一面,又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数学教师自然喜欢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但每个班中都会有几个“不喜欢数学、学不好数学”的孩子,教师要善于及时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上课不注意听讲,注意力分散,不按时完成作业,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首先要改变的还不是他的学习方法,也不是忙于提高他的学习成绩,而是激发他的兴趣和热情。只要他通过努力取得了进步,就应给予赞赏和表现机会。诸如一些简单问题的提问,对于他的正确回答,给予十分肯定的语言赞扬,并同时让全班同学用言行给予鼓励。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情感氛围,以爱的情感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们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自觉地学习,从中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树立自信心。例如:在一节课上,出了这样一道题:养殖厂要把100头牛运走,如果每4头牛装一车,已经装好23车,还需要几辆车?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一般解法是:100÷4-23,在做

这道题时,我请了一名学困生到黑板板演,这位学生列式:4×23,刚写出这个式子下面的学生就沉不住气了,纷纷举手要求到黑板板演,有些学生还喊了起来:“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老师还是让我来吧”。有些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站在讲台上的那位学生:“满脸通红,手足无措。”,这时,我示意下面的学生安静,并对他们说:“这样做也可以,人家还没有作完你们怎么就下结论呢!你知道人家下面怎么做吗?要尊重他人,虚心向他人学习。” 教室里安静了。这时我鼓励那位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在黑板上:4×23=92(头),这一步是求23辆车里共有多少头牛?100-92=8(头),这一步是求还有多少头牛没装车?再用8÷4=2(辆),最后这一步求出还需要几辆车?待那位学生写完之后教师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时我也表扬了这位学困生,同时也指出了少数几个同学的不礼貌行为。并告诉大家要学会尊重人、理解人,虚心向他人学习。那位同学满脸笑容地回到了座位上。在这里我没有因为下面同学的影响,而停止那位学生的板演,而是在稳定环境之后,及时地肯定他并鼓励他把自己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维护了他的自尊心并增强了他的自信心。

(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意识。

主体性德育观就是要创设一种真实而深刻的道德激励境界,引导学生将自己作为修养主体,找到自我的尊严和价值,积极进行道德思维和道德选择,发展道德探究能力,真正成为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实践的主体,真正体验到德育是从实实在在的自我开始的。

数学教学的课堂是开放的,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不断探求知识,自主学习,寻找规律,发现创新。数学课堂要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充分的机会表现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课堂中老师“教的主导”转变为学生“学的主体”,变“跟我学”到“我要学”。应鼓励、启发和诱导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新思路。因为这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世界的心理触角,是创造意识的体现。

例如:在最优化思想的数学教学课中,首先创设了问题情境。秋天到了我校要组织学生秋游,都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和老师所提供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由此展开实践活动的内容。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和开放性,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愿意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问题情境的故事化,确保了每位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学生的智慧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在合理选择车辆的环节中,共有便宜宽敞的大公共汽车和舒适豪华的小轿车两种,让学生一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选出本组认为最合理的一种乘车方式,并算出本方案的租费是多少。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了多种乘车方案,有经济型的、有舒适型的、有关心型的(照顾晕车、身体不舒服的同学和老师,让他们乘坐舒适豪华的小轿车其他人乘坐便宜的大公共汽车)等等,各种各样不同的乘车方案,而且每组都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在这节课上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关心他人的意

识,而且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新思路,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利用实践活动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既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了现代的主体性教育思想。例如:在复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我设计了一节“治理白色污染”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活动前先给学生展示了一组资料,并让学生谈谈感想,然后再调查统计自己家中一周内每天扔塑料袋的个数;活动时分小组统计本小组在一周内共扔塑料袋的个数及平均每天扔的个数,待汇报完数据后再计算全班在一周内共扔塑料袋的个数及平均每天扔的个数,然后通过测量计算出塑料袋的平均面积并汇报数据,接着设置情境让学生计算若全校都照这样的速度扔塑料袋,多长时间后我们的校园将会被我们扔的塑料袋扑满;然后对这些数据再进行分析、讨论,经过分析、讨论每一位同学都发自内心地说:“一定要治理白色污染”。活动的最后我们共同制定了活动的口号“白色污染几时休,齐心协力何须愁!”,同时每个小组都制定了活动后的任务,下决心要把“治理白色污染”进行到底。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统计、计算、分析、讨论不仅复习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而且还运用已学的知识探讨了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白色污染。通过大量的数据给学生的内心以震撼,从而使学生既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又焕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体现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能力”的教育思想。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应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心里需求出发,找到合适的方法,做到真正激起学生的心理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实现育人的本质,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 篇2

关键词:德育,语文教学,渗透

龙春香

教书育人, 是每位教师的天职。早在一千多年前, 韩愈就提出了“文以载道, 文道合一”的文学主张。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 笔者深感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做一名品德修养较高的学生。如何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 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现就这一问题谈谈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紧扣教材, 寓德育于文本教学中

教材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 因此依托教材、依托文本, 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是语文教学与德育相结合的根本途径。

在学习《边界望乡》这首诗时, 我分析了诗歌中的各种意象, 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剪不断, 理还乱”的深沉乡愁, 进而激发起同学们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 对台独分子的深恶痛绝。

在学习现代诗《理想》和《跋涉之歌》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反复诵读, 让学生明白树立远大理想的作用, 对学生进行前途教育, 并坚定他们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语文课本中思想教育的内容随处可见,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紧扣文本, 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 对其进行德育渗透, 使教学活动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反复诵读, 寓德育于诵读之中

诗歌和散文是抒情性最强的文学体式。因此, 在诗歌和散文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一直遵循一个原则:让诵读贯穿整

在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文时, 我要求学生围绕“‘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具体含义”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该怎么办?”这两个问题展开诵读, 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进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

有时候, 我还会摘抄一些课外的文段让大家读, 如“5·12”大地震后, 有一首网络诗歌甚为流行———《孩子, 快抓住妈妈的手》———我让大家反复朗读, 不少学生哽咽了, 有些学生甚至泪流满面。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活动与情感积累是紧密联系的, 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因此, 只有反复诵读, 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才能让学生得到心灵的洗涤, 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三、适度作文, 寓德育于作文教学之中

写作能力, 是语文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 我们应注重思想性和社会性, 即符合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对真善美的弘扬, 对假恶丑的鞭挞。比如2007级服装班的学生实习返校后, 似乎不习惯学校的生活, 时不时有迟到、欠交作业、不搞卫生的情况出现。为此, 我让学生写命题作文《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让学生意识到“不拘小节”可能会害自己一辈子, 我们要培养一丝不苟、踏实认真的作风。

另外在作文批改和讲评的过程中, 也不能忽视思想内容上的启发, 对作文中表现得积极健康的感情, 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 并及时纠正其中的不健康思想。记得有一次, 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写人的作文, 其中的一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的人生观过于悲伤, 尤其是生命意识不强, 于是我找该生了解情况, 得知她是在一个单亲家庭中长大, 对任何事情都非常敏感。我向她介绍了史铁生的人生经历, 并且推荐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让她明白“一个人, 出生了, 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 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 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 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四、联系实际, 寓德育于口语训练之中

口语交际能力是职业学校学生求生存、谋发展的必备能力, 也是语文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 十六七岁的青少年, 思想相当激进, 对社会现象十分敏感而又理解偏颇, 这造成了他们的困惑、彷徨和无所适从。因此, 笔者密切联系实际, 捕捉生活中的敏感、热点问题, 在每天的“课前五分钟”口语训练中要求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引导同学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寓德育于英语教学中 篇3

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形势下,笔者认为,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整个教育始终。同时新课程标准也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而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必然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还可以培养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包容性格,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的能力,克服困难、合作解决问题等诸多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语言本身良好的思想内容,采取多种方式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去。

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将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及运用和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既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又让学生启迪心志、磨砺意志、拓宽视野、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经历和提高人文素养。

1 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把握进行思想教育的有利时机

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以知识为载体,抓住切入点,通过融合、渗透等有效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英语教学中。

《牛津初中英语》是一套极具知识性、思想性和真实性的教材,内容不仅包括旅游、人际关系、环保、能源与交通和自然灾害等众多话题;而且还包括表达情感态度(喜欢、感激、愿望)、道德态度(抱歉、宽恕、关心)、社会文化(介绍、问候、告别)、人际关系(帮助、邀请、建议)等诸多功能项目。这些语言材料的编排,为课堂的德育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

7A Unit3 Let's celebrate! 在学生学习了西方的节日Halloween之后, 比较我国传统的节日Mid-Autumn Festival和Dragon Boat Festival,由此让学生深刻了解中西方文化之差异。

7B Unit5 Abilities 通过教授Reading A brave young man 这样一则故事,让学生深受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精神的熏陶,同时又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当心火烛,远离危险。

8A Unit2 School life 学生从Reading了解到英国和美国两种不同的学校生活,然后比较自己的学校生活,以此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8A Unit6 Natural disasters 本单元涉及了多种自然灾害现象,The Taiwan Earthquake 让学生深感瞬时的灾难给人们带来的恐惧和痛苦。教师借此来鼓励学生面对危险要保持冷静,勇于挑战并和自然灾害抗衡。

8B Unit1 Past and present 该单元不仅向学生介绍了不同时代交通工具的演变;而且通过对话采访了解阳光镇过去和现在的不同,由此让学生感受近几年家乡的巨大变化,教育学生善于回顾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

8B Unit2 Travelling 旅游是现代人的一大爱好,条件优越的学生能亲临其境,不够条件的学生可以通过课文来感受大自然的美,以此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身的阅历。

9A Unit3 Teenage problems 本单元真实体现了现代学生承受重压之苦恼,教师可借此机会疏导学生敢于说出困难,集体讨论缓解压力、解决问题的有效举措,帮助他们形成热爱生活,勇于进取的良好心态。

2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尽情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

英语教学要做到既有趣味性,又有思想性,避免单纯地给学生讲大道理,否则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只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接受品德教育,从而提高课堂德育的效果。

针对班级中个别同学痴迷于打游戏和QQ聊天的不良现象,结合8B Unit 3介绍计算机功能的教材内容展开英语辩论赛,讨论上网的利与弊,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来服务于学习。

其次,结合7A Unit3 Let's celebrate! 当同学们正沉浸在欢庆节日、幸福快乐的氛围中时,我组织他们一起欣赏英语话剧《The Little Match Girl by Hans Christian Anderson》, 以此教育同学们应该珍惜拥有的幸福生活。

另外,我还用名人名言激励学生学习。历史上无数的思想家、科学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锦言妙语。它们往往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如: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All roads lead to Rome. Genius only means hard-working all one's life.诸如这样的名言有许许多多,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适当教授一些,既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又能让他们轻松学习英语,可谓一举两得。

3 精心组织课外活动,进行课后德育教育的拓展和延伸

英语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和书本上,还应该向课外延伸和拓展,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再学习,只有这样德育渗透才会更有实效性。例如:

在学了节日祝贺语之后,我就号召学生在节日期间,及时给亲朋好友送上真诚的祝福语,以此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学生们深刻体验到了一句简单的祝福会换来别人不尽的感激和谢意,由此感受到回报的幸福和快乐。

当学生学完问路和指路交际用语时,我不忘提醒他们遇到外国朋友问路时,应该热情、准确地为他们指路,向外国朋友展示一下我们的英语水平;同时又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更能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结合板报“环保”的主题,我要求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一些与该主题有关的号召性语言,于是板报中就出现了诸如“Our Earth-Our Future-Just Save It!”“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means protecting ourselves!”“If everyone makes a contribution to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our world will be more and more beautiful!”等环保标语,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和热情因此而高涨起来。

总之,通过课后的延伸和拓展,学生们不仅训练了语言,应用了语言;又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这样做可以发挥课堂内发挥不了的作用,使德育渗透更加的深入和有效。

4 教师身范,学生榜样,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去影响学生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人格都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处处以身作则,严以律己,通过教师自身的人格力量去帮助学生建立起“人格长城”。

文明礼仪其实渗透在很多教材内容中。特别是:“Hello!”“Good morning!” “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Sorry.”等礼貌用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教师要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为了带动学生张口说,我早晨见到学生,主动对他们说:“Good morning, Wang Bing.” “Hello, Liu Tao.”刚开始,学生们有些羞于张口,但久而久之我的行动感染了他们,学生们也渐渐养成了习惯,无论是遇见老师还是同学,他们都能用英语主动、热情地打招呼。

在教授了祈使句后,我问学生看到不文明的行为会不会用英语制止,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每当学生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他们会说:“Dont spit on the floor, please.”当看到有人乱扔垃圾时,他们能委婉地说出:“Please dont litter. Put it in the dustbin.”另外,在开灯上课的过程中遇到外面出太阳,我及时对学生说:“Please turn off the lights.”这样,学生既受到语言的训练又受到节约能源的教育。

寓德育教育于英语教学中 段化军 篇4

魏公村小学 段化军

“铃„„”,上课铃响了,我走进教室。虽是晴天,但教室的灯却开着,一定是早读后未关掉。于是我说:

Do you think I should keep the lights on or turn them off?”

学生们都表示应该关灯。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了“To save the energy”几个词,并补充说:

“We should try to save the energy.I don’t mind if you keep the lights on when the room is dark.Sometimes we

need electricity to make our room bright, but not today.”

抓住这个机会告诉学生们,“To save the energy”,节约用电,节约用水,保护环境卫生,针对学生不随手关灯,不关水龙头,浪费粮食,乱丢废弃物等不良行为进行教育。提高学生节约用水、用电,讲究个人卫生,爱护校园,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思想和感情上得到启迪,使他们认识到,热爱学校的一草一木,保护环境,就是热爱和保护大自然,就是热爱和保护地球。短短的几句话,虽只花费了几分钟时间,但却是一次良好的结合实际的思想教育。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篇5

麻池小学

谢必武

我所任教的科目是语文,这是一个我非常喜欢的科目。它注重的是文道结合,所以,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使我可以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达到学知识与学做人的统一,是我在教学中追求的目标之一。

一、感恩教育

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开始是不理解母亲的,只是时时刻刻地想着自己二十几岁就失去双腿的不幸命运。等他真正读懂母亲,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懂得母亲那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默默无私的爱时,母亲已经永远离开了他。史铁生只能留下满怀的歉意、悔恨和遗憾。课后,我设置了这么一个活动"设想母爱",回忆母亲为自己做过的一件事,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设想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最后总结说,父母为我们做过的事情何只千千万万,能被我们铭记下来的又有多少.也许,我们母亲并不都通情达理,温和贤惠,但她们对我们的爱是不容置疑的.他们让我们今天刻苦读书,就是在我们年轻得还看不到现实的真相,生存的艰难的时候,已经为我们做着长远打算了.期望的,就是他日我们能够自谋生路,过上好的日子.那些喊着读书苦,读书累,不想读书,怨父母逼自己读书的同学们,你们可曾想到父母的良苦用心.

二.与人交往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课文<<鸿门宴>>着篇课文中,刘邦是一个比较懦弱,遇事束手无策的人,而"力拔山兮气盖世",顶天立地,光明磊落的西楚霸王项羽,却败在了这个市井小混混的手里.我们每个人都发自内心地为项羽感到惋惜,但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自负,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而刘邦才能远不及项羽,却很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招揽人才.最终,夺取天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同样,我们的同学又是怎样对待别人给你的意见的呢?对于老师,同学,朋友给你的意见,你能够认真地听取吗?

大家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盲人们争吵起来,都认为大象是自己看到的样子.其实从本质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盲人,都永远只能看到世界及他人的一部分真相,但我们往往会认为自己看到的是全部,那么如何能够看到完整的大象呢?这是否可能?是的,大家如果不是激烈地争吵,固执己见,而是互相分享经验,渐渐地就会通过他人的经验构筑起完整的大象形象.这个大象的形象也许会跟真实的大象有出入,但是肯定比固执己见的经验更接近真实的的大象.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意识到自己是这个大大世界中的小小的我,因此必须认真倾听他人的声音.

三.兴趣,爱好与学业

同学们都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打球,上网,看小说等等.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这个事情上花的精力多了,那件事情上投入的精力就会减少.我们常说的一个词"舍得","舍"在前,"得"在后,很多时候都得先舍去一些东西才能有所得.所以,只能选择收益最大的方案.而同学们是让这些兴趣爱好成为学业的机会成本,还是让学业成为兴趣爱好的机会成本,让学业成为代价呢?所以我们必须选择最优方案.这就需要我们懂得放弃,甚至割舍."割"肯定会痛苦,但眼前割舍的痛苦,将为我们的人生换来更多的糖果,大蛋糕,甚至是一道盛宴!

四.惜时与毅力

我们同学间的差距,不在于智力,而在于毅力.课文<<荀子.劝学> >里边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麻池小学 彭应贵

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虽然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关于这一点,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的规定,修订后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指出“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渗透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必须引起重视。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

一、通过爱国主义内容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述我国教学发展的历史,从上古的结绳记数到中古的《九章算术》都是最早问世的数学成就;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的研究,最早由魏晋时期的刘徽开始,到南北朝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准确计算大大早于欧洲;近、现代许多数学家都有杰出贡献,尤其是“陈氏定理”等现代科技成果,无不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这些史实增强了学生们强烈的自豪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另外,在讲解一些应用题时,可以通过有关数据,比如钢产量、粮食产量的增长,农民年收入的增加等,让学生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数学课绝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课,可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求知向上的欲望,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当年陈景润的老师沈元就讲过:“自然科学的皇冠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歌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自此陈景润就立下了证明歌德巴赫猜想以摘取明珠的理想。此类事例适当引导,使学生明白,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生存,要想有所作为,要想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不努力学习,不掌握科学知识,是万万不行的,使学生树立起立志成才,为民族富强而勤奋学习的雄心壮志。

二、通过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利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数学自身充满着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体现着唯物论的辩证法,是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更具体、更广泛的学科。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如:代数中的加和减、乘和除是一对矛盾,引进了负数和分数之后,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反映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这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教育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将授业与传道水乳交融地贴合进行,以真情去启迪学生,如用三角知识让学生设计测量河对岸两建筑物的距离,底部不能到达的电视发射天线的高度;用数列求和知识让学生设计分期付款的方案。从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基本观点。

三、通过揭示数学美,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杨辉三角形就给人一种和谐、匀称、对称的美;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如解析几何中的“设而不求”、互为反函数的图像、对称轮换多项式、三角函数中的对偶式……其中呈现出的数学美让人心旷神怡。数学的奇异美使这个规律化、程式化的世界里常常出现意外的、新颖的、带有独创性的成果,令人兴奋和激动。罗巴切夫斯基在几何学的许多结论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简直是极其荒诞的,然而正是他的大胆想象为几何学的新发展打下了基础。

数学美还体现在对困难和复杂的数学问题的简洁优美的解法上,对例题和习题,要提倡一题多解,开拓思路,灵活思维,在此基础上评估最优解法,鼓励学生追求优美解法而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美的享受,以此激发学生追求数学美的意愿,提高对数学美的鉴赏能力,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数学中处处存在美,在数学中只要认真挖掘就可以发现相当可观的美育资源。因此课堂教学中如能通过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启发、严密的推理以及生动的语言、精心的板书诸多方面的尽量体现数学中美的神韵,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

四、通过数学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数学是一门系统严谨、论证严格的学科,要求运筹有章、计算有法、应用有方、分析有规、论证有据、构造有序等,始终要求人们不可违背数学的科学规范。在数学教学中,应着意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概括、判断、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做到步步有据可依、有理可推。通过对数学解题规范性的训练,严格要求书写整洁,认真练习,有错必改,使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作风,明白数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欺诈,需要的是诚实、正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数学中一些概念的界定、法则的运用、结果的验证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和规定,稍有疏忽往往会使解题过程前功尽弃。教师在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同时,也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磨练吃苦耐劳的品质,培育坚忍不拔的意志。在解题的实践中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不懈探索的科学态度。

人类社会的进步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创新。为了鼓励学生创新,我常设计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也可以不囿于课本提出自己的见地。

在解题教学训练中,教师还可以经常鞭策、鼓励学生,去克服、解决一些困难,或者有意设置一些难点让学生去突破,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积极探索的精神。还可以用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不屈不挠的故事激励学生,用他们自己过去取得的成绩,用已经取得的进展鼓舞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在班级中征解,开展竞赛式练习,并及时进行公布表彰。学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领略到数学的真谛,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高涨的热情,才会主动积极地不断进取,努力去探索数学天地的奥妙。

综上所述,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这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数学教学中德育功能渗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学能真正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材服务。当然,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需要采用与学科教学不同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是教,而是化,德育教育是一个化育的过程。它不能只依靠定条条,设框框,而应把握教学中的各种机会加以引导、启发和培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提高学生德育品质的一切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

在学校后勤管理中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几点思考

麻池中学

李生元

结合学校后勤的部门特点,后勤部门应该在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上下功夫。

1、“四园”理念下的校园环境建设应该成为一本立体的教科书。

校园建设紧紧围绕“生态公园、温馨家园、文化圣园、数字校园”的“四园”理念展开。为此我们在校园环境上建设的工作目标,考虑更细,更实,更美:重点突出:①提高园艺化标准,增加美化度。用和谐的环境美,激发学生对美丽人生的追求。②提高工作标准(如草坪充满生机,或象绿色地毯,或绿波荡漾),增加亮化度。用植物的勃勃生机,激发学生的向上进取性。③提高生态标准,争取在校园内彻底清除裸土。用良好的校园生态系统,养成学生爱护生态环境的习惯。④提高洁净标准,力争成为“无尘”学校。用高标准的清卫要求,积淀学生的基础文明素养。当然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尽量考虑调动自身积极因素,自力更生少用钱,处理好经济投入与实际效果的关系,这种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教育素材,对学生触动更大,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影响力。

2、提供优质服务,让学生在一流的服务中得到启迪 服务的本身是对学生直观展示工人辛勤劳动的过程,提供优质服务的过程本身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过程:通过后勤服务功能的发挥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能让学生在一流的服务中得到启迪、受到感染,让他们感到学校生活充满关怀,充满阳光,学校就是温馨的家。①提高工人的自身素质,塑造重点中学服务岗位新形象,严格岗位责任制和考核机制,让工人牢记心中有一份责任:以优质的服务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以优质的服务影响人。②主动服务、时效服务:实施报修制度、地块负责制度、维修迅速响应制度、一般维修在2小时内完成,较难维修在一天内完成;学生提出的维修要求有求必应,不求也应(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时刻让学生感到学校生活的温暖。③重点塑造食堂形象:实施宾馆式管理,以饭菜质量、卫生、价格、服务为主要工作抓手,用高标准的管理让学生吃得高兴,用高质量的饭菜引领节约。

3、组织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德育素养。

组织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感悟。每周每班组织清卫劳动1次。每一阶段的劳动结束后,总务处总是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光荣,劳动伟大”方面的系列专题讨论,撰写劳动的体验文章。让学生参与管理,在管理中得到锻炼。让学生参与食堂管理,由学生会生活部组织学生抽查饭菜质量、价格和卫生情况。原则上让学生每月抽查1-2次,并以突击抽查、不规则抽查为主,抽查的结果是:饭菜的合格率一次比一次高,饭菜质量及职工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大多数承包组的满意度在85%左右,最高的达95%。组织学生参与公物管理、卫生管理及对后勤服务质量评价等活动,增强了学生在自我参与中提高爱护公物,提高卫生标准的自觉性,对各班级在爱护公物、清卫工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整改更具针对性,让学生参与学校后勤方面的管理使教育性更加凸现。

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篇6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对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的操作有极大的好奇心,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将德育寓于物理教学中,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下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通过对古今物理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我国古代许多的物理学家,对物理发展有过很大的贡献,不少研究成果长期居世 领先地位。如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不仅在我国古代军事、生产、日常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且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世界的发展都有功绩。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

又如,我国近代著名的力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它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广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是对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中国的导弹之父”。通过对我国历史上有关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和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的事实,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树立了为民富国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介绍物理学家事迹,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重要规律,在讲解欧姆定律时,首先向学生介绍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得到这个结论是不容易的,经历了10多年的辛勤劳动,做了大量实验。同时,介绍学生课后阅读文章后的“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激励。

另外,要结合课本中安排的许多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谈感想、写小论文,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勤学善思和积极上进的品德。

三、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增加德育艺术技巧。

物理课文中内涵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发掘、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在思想、品德和其他心理素质上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注意强调德育渗透的三个原则:有意原则、有序原则、有机原则。“有意”:即教材与德育目标的相关性、一致性和同步性,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目标控制。“有序”:即对教学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优化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有机”:即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或训练点为突破口。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四、了解物理知识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为“四化”建设作贡献的决心。

物理的产生和发展,从来就是和生产实践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物理教学的重要标志,因此,我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

比如,从绪论课起,就提到学习物理的目的在于应用,要特别注意教科书和教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努力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教材的安排看,提到:现代生活中广泛用到物理知识;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科研等方面需要物理知识;物理知识是学好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矗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重视知识的应用。讲完知识点后,我都举有实际应用的事例。比如,讲完动能和势能转化后,紧接着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其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最后总结到,物理是一门很有用的课程,物理学对“四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为“四化”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如何寓德育于英语教学中 篇7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英语作为一种语言, 必然反映着一定的思想品德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 充分利用语言本身良好的思想内容, 相应地进行渗透, 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德育, 使学生逐步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下面谈谈我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做法, 以供同仁们参考。

一、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树立良好榜样

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意志品质将对教学过程、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 作为教师不但要有广博、坚实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敬业精神, 教学中还要注意语言文明, 尊重学生, 爱护学生的自尊心, 以高尚品德塑造在学生心中的完好形象。

二、把握教材特点, 联系学生实际

必须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应加强语言的重要性、作用、意义等方面的渗透, 使其认识并转变学习的态度, 同时加强授课语言的生动性、方式的多样性、辅导的耐心和热情,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这一特性, 加强自立、自强、守纪、自律等方面的渗透。例如在人教版第二册第一单元中, 吉姆上学迟到了。结合课文, 让学生进行角色练习, 一个当老师, 一个当吉姆, 让学生体验迟到时的感受, 使学生明白无论如何不应该迟到。

三、创设教学情景, 开展自我教育

初中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 情景教学的主动性和形象性就会对学生的各种感官起着强化作用, 并不断地丰富着他们的感知。我们利用“情景教学法”, 在课文理解的基础上, 让学生两两对话, 参加角色表演, 把书本上感知的思想教学内容带入真实的情景中去, 使思想教育变得更生动、更具体、更落实。例如:新编英语第二册第三课“What’s t he mat t er?”一文, 讲了一位老奶奶想去看望她的女儿, 但一时找不到她的地址, 她正着急为难时, 一个叫李明的少先队员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 领着这位老奶奶到民警那儿求助。这是篇助人为乐的好教材。如何学会助人为乐, 对独生子女尤为重要。新课后, 我让学生三人一组, 用不同的社会角色表演形式练习对话, 让学生身临其境, 在开展乐于助人的活动中, 学会关心人、帮助人, 做一个文明人。教师还可结合教材引申, 要求学生把班中的好人好事编成英语短剧, 并上台表演, 让学生在情景教育中自己教育自己。

四、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体验是对某种情感产生共鸣的结果, 教师在渗透德育的感化过程中, 诱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使学生亲身体验这种情感, 并将之转化为自身稳定的思想品质。记得在一次考试中, 有一名学生考了59分, 我觉得她考得太低了, 就在她的分数后面打了一个大问号。后来, 她考上了重点高中, 给我来信告诉我:就是那个问号, 给她莫大的信心和动力, 使她在学习上突飞猛进, 而且无论什么事情, 总觉得老师在关注着她, 给她信心和力量, 使她不断进步。真没想到, 区区一个问号, 会使本来并不出色的一个学生成为重点高中的一员, 可见, 它在学生情感世界里“爆”出的强烈而持久的“震动效应”。

五、用名人名言激励学生学习

历史上无数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英雄豪杰, 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锦言妙语。它们往往短小精悍, 寓意隽永, 朗朗上口, 易于传诵。英语教学中, 适当传授一些名人名言, 既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又能让他们轻松学习英语, 可谓一举两得。

1.面对新时期的挑战, 掌握好英语至关重要。我们可以把马克思的名言赠给大家:A foreign language is a weapon in t he st r uggle of li f e。

2.在学习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们不断勤奋学习, 列宁的话是最好的鞭策:St udy, st udy and st udy.

3.谦虚好学、不耻下问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记住教育家孔子的谆谆教诲:When t hree of us arewalking t oget her, I’m sur e t o have a t eacher.

4.考试过后, 有的学生因成绩不佳而气馁。此时, 这句名言便是一剂良药:Wher e t her e i s wi ll, t her e i s a way.

5.告诉学生珍惜时间, 我们不妨用富兰克林的话:Remember t hat t ime is money.

6.开展素质教育, 发展学生的思维极为重要。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可以给学生很多启发。Imaginat ion is more import ant t han knowledge.

7.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那便是哲学家培根的那句名言了:Knowledge is power.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教师应因势利导, 使古今中外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成为学生们崇拜的偶像, 以激励他们发奋学习, 追求人生的崇高目标。

六、强化实践, 明确礼仪规范

规范的行为礼仪是建设文明国家的基础。如英语口语中有许多文明用语, 在学生学了“Hello”, “Good morning”, “How do you do”, “How ar e you?f i ne, t hank you”, “Goodbye”后, 我们要求学生每天见面和分手时, 以及同学遇见老师时都要坚持用英语相互致意, 把文明用语贯串于日常生活中。再如在句型操练中集中介绍了“May I……?”和”Will you please……?”等句子, 以及“Sure”, “Cert ainly”和“Wit h pleasur e”等答语, 这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又一好教材。告诉学生这些句型比“I want to do sth.”和直接用祈使句, 如“Help me”要来得客气, 有礼貌得多, 答语亦然。在日常生活中, 当你需要别人为你提供什么, 或者请别人帮忙时, 你也应该热情相助, 通过反复的口头操练, 学生也就熟记了这些句型。此外我们引导学生设想并模拟生活中的各种情景, 如“在商店购物”、“在街上遇到熟人”、“请客”、“打电话”等, 让学生进行对话和表演。学生在情景教学中无形地受到了文明礼仪训练, 养成了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做一个文明人。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了解到:我国是礼仪之邦, 讲文明、讲礼貌是我们的光荣传统, 外国人都这样有礼貌, 我们就更应该发扬讲文明、懂礼貌的光荣传统, 坚决杜绝打架、骂人等不文明行为。

寓德育教育于小学语文教学中 篇8

一、巧借导语渗透

好的导语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而且能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这一篇课文的时候,一教师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青年突然间失去了双腿,从此,他的世界就变得天昏地暗了。他苦闷、失落、彷徨、迷惘,甚至想到了自杀。而母亲则在一个角落里默默地关心着自己的儿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哪怕这种关心并不被儿子理解和接受。多年之后,当儿子终于理解了母亲的一片苦心的时候,一切都已太晚了,母亲已永远地离去了,儿子的良心受到了一辈子的鞭挞与自责。”短短一段导语,学生静静聆听,他们眼里闪动着泪光,我也从他们的双眼中深切感受到了他们心灵受到的震撼。在接下来的学习阅读过程,孩子们便在这种震颤的感情基调中随着文本一步步深入地去感悟母爱、寻找母爱、体验母爱。

二、美读文章渗透

朗读不仅是语文听、说、读、写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也是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途径。“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是要美读……激昂之处还它个激昂,委婉之处还它个委婉……”通过朗读进入文章境界,才能领略艺术作品的意蕴、领会深层的思想意义。如我在教学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时候,先对小作者雷利失去父亲的痛苦心情以及写作目的进行了一番说明,随后就开始慷慨激昂地进行引读,学生也按捺不住汇入朗读的洪流,读罢不少学生泪流满面。我刻意让教室沉默了几分钟,随后进行了寥寥数语的点拨,此举收到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它使文章所要表达的“维护世界和平人人有责,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这一主题自然而然地浮出了水面,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又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感情朗读是一种利用读者、作者、文本感情共鸣的心理规律来强化道德教育的好方法,通过读与文本同心、与作者共鸣、与道德同行,自然就拓宽了语文学科的德育空间,那么一位好的教师自然就是奏鸣曲的指挥棒。

三、教材教学中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优美、文章精炼、句子流利,蕴涵着丰富的哲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时一定要有度,即深度与广度。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内涵,只知道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对于“绿叶为大树而生”、“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丽的叶子吧”等句子,学生在细读的基础上,会联想到大树意味着一个社会,而每一片叶子代表着每一个人。有的学生会说大树与叶子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学生会说树叶是为大树而生,也有的学生会说人与社会的关系。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挖教材之内涵: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对社会、国家要奉献自己的力量,不能做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很重要的,学生理解教材不能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必要时教师一定要帮助孩子,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达到通过“教教材”到“用教材”的目的,这也是学习语文的真正内涵。又如《马》这篇课文,全文记叙了小兄弟二人雨夜赶马车送货的事情。文中作者着力地写了“马”,并以“马”为标题,开头从“马”写起,结尾以“马”收尾,因此,不少教学参考资料的提示均认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写了马的勤劳,表现了马的忠实、有感情”。但是,深钻教材,潜入文章的深层去挖掘,就会得出另外的结论:两个贫苦的农家子弟,弟弟仅十一岁,哥哥也只有十四岁,若不是生活重压,他们一定会在父母的抚爱下过着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生活,何以在雨夜赶马车,到五十里以外的镇子送鱼呢?马当然是勤劳的,但同马一样跋涉五十余里,既要关心爱护弟弟和马,又要照管车辆、货物的“我”,不是更加勤劳朴实、纯洁善良、顽强不屈吗?所以表现马意在表现人、表现人的精神,同时也从另一侧面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摧残,这才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所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词句意思,同时也要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德育教育,并使两者互相渗透、相得益彰。

四、妙用插图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它们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使用这些插图就能达到触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如在教学《挑山工》、《古井》、《地震中的父与子》等课文时,我就有侧重点地利用插图改变了课型及课的结构,变文字为看图写话、表演小品、话剧等,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去感悟课文中蕴含的哲理和思想。

运用插图是一种强调直观感受、变化思维方式进行德育渗透的好方法,但要注意运用插图时既不能跳出课文的范围,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该从学生年龄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插图最大的德育效能。

五、作文教学中渗透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公务员面试中的自我介绍下一篇:秘书部个人工作总结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