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事件对策建议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共卫生事件对策建议(精选8篇)

公共卫生事件对策建议 篇1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键时期,这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在社会发展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日益增加,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频率不断提高,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党委政府应急管理实践中的重要课题。本文试结合鄞州实际和国内典型的网络舆情,并对当前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面临的挑战及其特点加以分析,提出一些粗浅的对策建议。

一、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面临的挑战

1、当前社会正处于矛盾高发多发期。据有关专家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类型的社会矛盾显现是这个时期的必然性。从鄞州实际情况看,近年来特别鄞州撤县设区的8年多来,改革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随之带来的诸如经济结构转型调整、重点工程量大面广、来外人口集聚增加、历史遗留问题层出不穷等等,此外随着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强势推进,土地征用,拆迁安臵、环境污染等问题大量凸显,这些社会现象必然会涉及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纠纷,加上群众的期望值不断提升,各种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仍然较多,维护社会稳定面临着巨大压力。

2、当前社会正处于舆论危机活跃期。改革开放30年来,新闻媒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在市场化的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弊端。从近年来各地的信访维稳实践来看,广大群众在传统渠道反映诉求得不到有效回应的时候,喜欢找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反 1 映需求。而少数新闻媒体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注重片面地追求收视率、点击率等等,从各种渠道收集转发一些突发公共事件,加上传统媒体的共振作用,给突发公共事件后期的处臵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如王佳俊冒名顶替罗彩霞上大学事件,在新闻媒体的大肆炒作和广大网民的热议中,舆论危机骤然升级。

3、当前社会正处于网络迅猛发展期。我国目前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28.9%,截至2009年12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人,博客用户规模2.21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到2.33亿人。同时网民结构在年龄上不断优化、无业下岗失业人员比例上升、农村网民规模逐步增大、中高收入的网民数量有所增长,网民的组成更加贴近现实的社会结构。虽然不能说网民代表全体中国人,但研究显示,网民作为中国公民中社会参与热情程度最高的一个群体,积极地关注和反映社会现状,为网络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庞大的人群基础。

4、当前社会正处于危机观念转变期。危机是社会的一种常态,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危机本身是“危险”和“机遇”的结合体,处臵得到还可以转“危”为“机”。过去相当多的党政领导几乎是出于本能的拒绝信息公开,认为负面信息传播会引起恐慌,会影响社会稳定。但近年来,随着各地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多发频发,鄞州党政部门从中看到了“家丑不可外扬”等传统思维已经不适应当前的舆论发展形势,正在慢慢转变的危机观念。如鄞州高桥镇某村村民为反映诉求,在各种论坛上发贴制造影响,引起不明真相的网民热议,为平息网络舆论,当地政府召集市、区两级主要新闻媒体包括网络媒体,针对村民的诉求提出了具体处理意见,经刊登转发后迅速平息了网络舆论,2 为妥善处臵该事件赢得了舆论基础。

二、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发展的特点

1、传播速度成几何级增长。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广度和速度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想在互联网时代封锁消息几无可能。一个网民在上传稿件或发表意见和观点只是半秒钟的速度。一个网上稿件被另一家网站用抓取软件抓走的时间是53秒,5分钟之内就被转载成千上万次了,一条信息可以在互联网上以N×N次方的速度传播。网络媒体、手机短信、即时聊天工具、博客、BBS论坛等新型传播形式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产生了巨大冲击。

2、成为社会舆论的主流媒介。随着网民数量的急速增加,网络舆情与现实社会舆情逐渐走向趋同,网络舆论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表现,网络已经成为反应社会舆情最主要的媒介。互联网从舆情事件的发端到推波助澜,再到最后舆论主题的形成,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南京周久耕事件为例,事件的缘起是网民因为周久耕一句引起公愤的话发动了对其进行的“人肉搜索”,个别网民发现“天价烟”和名牌手表引起网络舆论潮,最终导致司法机关介入调查。统计发现,近年来全国典型的网络舆情多数发起于互联网,平息与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公众舆论的“主流媒介”。

3、社会热点问题受到广泛关注。2009年排名前100的中国网络舆情事件分类统计显示,受到网民关注和评论最多的类型是政府管理类事件共26件,如上海交通“钓鱼执法”;其次是突发安全事件包括环境污染问题21件,如杭州胡滨飙车撞人事件;经济民生类和司法类事件分别占到了5件和3件,排名第六、第 3 七,如司法类的邓玉娇事件;上述事件起源都是社会热点问题,在互联网的作用下被逐步放大,具备了更广泛的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从私人事件到网络民意的转化速度正在不断加快,许多事件发生的24小时内就能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4、影响范围往往超出事件本身。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包括网络新闻和搜索引擎等是网民最常使用的功能之一。由于多数网络媒体没有独立采访权,主要转载传统媒体报道为主,但是他们利用网络独有的超链接优势对信息加以整合,加上新闻与评论互动,使其向纵深发展,产生新的传播效果,对事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并且影响范围可能大大超出事件的本身影响。如在“北方数省遭遇暴雪袭击”、“山西煤炭整合风暴”等网络舆情中,网络媒体给了各种观点空间,最终的讨论开始走向地域歧视、国进民退、房价等话题,已经超越了原有的事件本身。

三、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对策建议

1、树立科学的网络舆情应对理念,变被动为主动。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实践中,较多地采用了行政管理的方式。但随着时代发展和网络的应用,显然,这种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网络舆论引导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机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因此,各级党政领导一定要转变危机观念,把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提高到执政能力的高度来认识,及时、适度调整网络舆论引导策略,并要根据网络的技术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正确有效的方式对网络舆论进行合理的规范和引导,变被动为主动,立足于“疏”和“导”。

2、把握“黄金4小时媒体”法则,形成良好互动。传统观念认为,政府部门处臵突发公共事件有“黄金24小时”之说,但是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渗透并深刻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过程的冲击下,传统的“黄金24小时”法则渐显无力。因此,有专家提出了“黄金4小时媒体”概念,其主要内容是要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的4小时内,在能产生快速舆论传播的网络媒体(以微博客、QQ群、BBS论坛为代表)上,以简短精炼的语言快速、连续地发布事件的实事和处臵进展,与媒体、民众进行良好互动,最大限度消除谣言,避免带来被动。在昆明的螺丝湾群体性事件中,政府部门科学地运用了“黄金4小时媒体”法则,成为近年来处臵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经典案例。

3、创新建立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提高舆情应对能力。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和制度,进行适时必要的政府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制度创新。一是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本地区百姓所关心的问题、事件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发布。政府可以通过网络即时、主动、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尽快澄清虚假信息,消除误解、化解矛盾,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二是网络人才资源整合制度。各级党委政府应注重吸纳、培养高水平的理论和管理人才、高素质的一线网络评论人才和掌握尖端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利用这些人才,可以创建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搭建政府与公民沟通互动的平台,引导和启发网民思考和判断是非,使网民与政府产生共鸣,主动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4、加强政府网站和信息平台建设,增强媒体调控力。现在全国省、市、县政府网站的总体拥有率已达86%。鄞州区政府 5 部门和镇乡(街道)也按照要求基本建立了政府网站,但从其功能和内容、群众的认可度来看,整体水平不是很高。网站的功能仅局限在提供基本信息,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跟进不够,缺乏参与互动性,最有网络特色的交流性没有体现出来。省委书记赵洪祝也曾提出,要着力增强新媒体的调控力,做大做强主流新闻网站,形成网上主流舆论强势。因此,政府网站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就要加大政府上网工程建设力度,完善电子政务的服务功能。同时借鉴商业网站模式,努力增强与公众互动的功能,增强政府与群众沟通,增强普通网民对政府网站的认可度和支持度。

公共卫生事件对策建议 篇2

一、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现状

2007年11月1日,《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正式实施,表明我国致力于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但近年来频发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见表1)所暴露出的问题表明,目前的应急体制并不乐观,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二、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模式具有很多优势,如政府组织化程度较高使得政府在对待突发事件和处理危机上具有相当强大的动员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已经成功处理多起重大突发事件,积累了不少处理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管理非常态社会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 信息良性互动机制缺失

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建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当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首先想到的是屏蔽信息,不愿向公众公开。但事实上,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政府的权威信息传播得越早、越多、越准确,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政府的威信。另一方面在制度缺乏、信息不灵的情况下,公众往往不知道如何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例如早在2008年初,就有部分消费者对三鹿奶粉产生了怀疑,正是由于信息良性互动机制的缺失,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终于引发严重后果,给奶粉行业造成致命打击。最后,政府各部门之间也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互动机制。在很多情况下,危机的处理需要多个部门之间通力协作,但是政府各部门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还不能进行有机的结合,缺乏有效的内部协调机制。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模拟演练不足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模拟演练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观念落后,公共卫生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直采取被动防御方针,对模拟演练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二是演习规模小。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模拟演练,一般都是小规模的的演习,很少形成跨部门或跨地区的演习。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有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负责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且近年来,演练规模和次数逐渐增多。

3. 政出多门,权责不清

目前,卫生部的职能仅限于医疗卫生服务,药品食品监督等,但实际上,直接涉及医疗卫生的管理部门要比一般人想象的更复杂,职能设定上负责全国卫生工作的卫生部只不过是其中之一。此前,有学者做过统计,涉及医药卫生与国民健康领域管理的至少有10个部门。如药品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国境和国际旅行卫生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管理,国家发改委管理医药价格。这种相近的职能,造成了卫生管理部门政出多门、权责不清、缺乏问责、管理分散、效率低下等的一系列行政管理弊端。这也是中国上一轮医改进展不尽理想、新医改方案直到今年才出台的症结之一。

4. 基层公共卫生人才缺乏

现在公共卫生部门存在着一种问题,就是人才的“假饱和”。这种“假饱和”包括两方面:一是公共卫生部门的人员数量不少,但接受正规的系统培训的比例较少,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二是我们国家城乡发展不平衡,二元的城乡机构就已经决定了城乡之间公共卫生体系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又造成了公共卫生人才过于集中到大中城市,而基层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学历偏低,甚至没有专业文凭。因此,基层公共卫生隐患要多于大中城市,一些重大传染性疾病一旦在农村流行开来,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讨论与建议

1.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模拟演练

目前我国的应急演练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应加大对应急演练工作的支持力度。一是从观念上转变思想,使相关部门认识到应急演练的必要性(如图1所示)。二是要加大财政补偿力度,与卫生有关的金融部门应加大对应急演练工作的倾斜力度。有关部门应将应急演练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合理安排演练经费,建立卫生应急演练经济评估与补偿机制,健全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确保应急演练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建议国家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将应急演练工作尽快纳入法制管理轨道。

2. 推进卫生领域大部制改革

2008年中共十七大闭幕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向着“大部制”改革的方向逐渐清晰。所谓大部制是指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照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在大部委体制下,政府部门的管理范盈较广,职能综合性强。卫生部门大部制的设定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当前医疗卫生行政管理体系分割严重,部门之间目标不一致、政策不配套,而这也是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需要把所有与医疗卫生相关的部门统筹协调起来,整合成立统一的部门。而且从世界卫生改革发展的方向来看,大卫生的趋势相当普遍,而我国卫生、食品、药品监管长期分开,并不利于和国际接轨。因此,加大力度推进卫生领域大部制改革,不仅有利于解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部门间信息沟通的问题,更可以推进我国卫生领域和国际接轨。

3.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NGO)是政府有效的“减压阀”和“稳定器”,特别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功能和作用。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首先要发挥NGO在预警系统作用。NGO中介地位使得它们上接政府,下联基层群众。这种“桥梁”角色使NGO能够便捷迅速地发现危机的根源和苗头,从而呼吁并引起整个社会的注意和重视,这是它们的信息优势。具体来说,NGO利用其极其广泛的社会触角和成员基础,在危机潜伏时期,大量收集信息,为危机的预警提供信息,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其次在危机发生的过程中,NGO既可以在第一时间起到人道主义救援的作用,同时,NGO还可以配合政府使各种正确信息公开化、明朗化,切断谣言的传播、稳定公众心理。最后NGO在危机过后的重建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受灾地区接受的社会各界捐款在用于灾后重建工作时,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和NGO共同管理和制定财政预算。

4.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

我国虽然早就确定了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一直存在诸多干扰。我国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应注意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变被动为主动,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以美国非典时期为例,为有效防范非典型肺炎的传播,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专家从2003年2月就开始对SARS进行研究。且通过对SARS患者组织样本的分析,判定出SARS病原体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并且,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一个由10个人组成的科学家工作小组,只用了12天时间于4月14日绘出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组序列图,为阐明其发病机理以及迅速研制相应疫苗奠定了基础。最终,WHO结合有关报道指出SARS病原体为一种从未在人体出现过的新型冠状病毒,并命名为SARS病毒[6]。主动出击的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美国人民免受SARS的侵害。

5. 利用网络等现代化工具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随着社会进步,网络和电话等现代化通讯工具已经得到普遍的应用。因此,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可以考虑利用网络等现代化工具来确认和指导治疗一些传染性的疾病,以确保医务人员在治疗患者时不被感染。例如英国是甲型H1N1流感疫情最严重的欧洲国家之一。截至7月24日为止,甲型H1N1流感在英国已导致31人死亡。为了有效测试甲型H1N1流感的人数,英国政府23日开通了全国流感服务系统,公众可通过网络和电话自测是否感染甲型H1N1流感,并获得相关治疗指导。目前,英国已有数百万人在线测试自己是否感染甲型H1N1流感。

6. 提高农村地区抵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要提高农村抵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最重要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定期给农民免费体验,确保象甲型H1N1流感这样的传染性疾病能够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二是中央政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央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省级地方政府财政也要加大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卫生的投入。通过转移支付,促进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三是加大对于农村公共卫生人员的培训力度。尤其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要研究以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与教训。

综上所述,虽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每次爆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其共性特征,对于应对将来的挑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就要求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在探索中寻求完善惠及全体公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H Wang.Comparative Health Systems[J].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Public Health.2008,20(8):799-806

[2]李志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探析[N].济南日报,2008.11.27

[3]杨劼罗蒙英卢祖洵等.我国公众参与公共卫生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其对策建议[J].卫生软科学.2007,21(4):291-293

[4]孟庆普:大卫生部:从体制上为医改铺路[N].健康报.2008.03.20(14):14

[5]于保荣高静:对卫生部门实行大部制改革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45(11):728-729

[6]Peirsjsm Jsm,Laist.Coronavirus as a possible cause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J].Lancet.2003,361(1):319-325

公共卫生事件对策建议 篇3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85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28-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环境污染和生物界自然平衡受到了破坏,因此一些新的传染病也随之出现。全球每年都会有不同的传染病情出现此外,原有的传染病如结核病、艾滋病的患病率也有上升的趋势。鼠疫、霍乱爆发的危险也还没有消除。再加上公共卫生基础落后,这些都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这些因素都给转型中的中国带来了公共卫生管理的高危期,所以及时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及时地对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重中之重。

1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建立并加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方面工作,但在实际应急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以下严重影响应急管理工作效能的问题。

1.1 基层公共卫生人才不足 现在我国的公共卫生部门,特别是基层的卫生部门普遍都存在着一种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人才的“假饱和”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一、公共卫生部门的人员数量不少,但真正接受正规系统培训的人员比例却较少,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二、我们国家城乡发展不平衡,很多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就已经决定了城乡之间公共卫生部门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就导致了公共卫生人才过于密集到大中型城市,这就导致基层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无法吸收到专业的人才,人员学历也就普遍偏低;其实不光是人员的问题,甚至是药品、设备、检验机制都是不先进、不健全的。这就导致了我国一发生突发事件时,没有真正有效地处理人员和相应的检验设备,也就错过了最好的处理时机,从而导致更多的人员伤亡。

1.2 信息良性互动机制缺失 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当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才能屏蔽信息,并不愿向公众公开。但事实上,在信息传递高度发达的今天,权威信息从政府那发布得越早、越准确,就会更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政府的威信;另一方面在制度不健全、信息不畅通的情况下,群众通常不了解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再加上政府各部门之间也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互动机制,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危机的处理需要多个部门之间协作,但是政府各部门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还不能进行有机的结合,缺乏有效的政府内部的协调机制,最终酿成悲剧。

2 完善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建议和对策

2.1 通过扩充人员编制等措施吸引人才 现阶段,我国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构不断地扩大,但是人员的编制数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并且基层卫生系统自身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的落后、以及工作人员的待遇较低等都是我国卫生系统人员无法得到有效补充的真正原因。因此,我国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构对人员的引进应着眼于实际,对于人员不足、人才不足的相应的卫生单位应及时地给予应有的职位编制数,特别是对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经验、有着相应的高素质、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可适当放宽招聘条件,通过考核招聘,从而真正地做到单位吸收人才,人才充实单位。

2.2 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网络 当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政府的反应能力不够迅速,一方面是由于卫生系统基础设施比较少;另一方面则是政府缺乏相应的观念。信息传递得不流畅,会导致疫情发现得不及时,从而导致应急的不及时以及不全面,就不可能第一时间抑制疫情的扩散和影响。因此,有必要建立起现代化、网络化的全国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来对有可能发生的各种疫情做出准确的预测,对已经发生的疫情做出准确的监控。加大宣传的作用,通过电视、网络等向老百姓普及卫生科学知识。当有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时,应及时向民众发布最新消息,并正确指导人民群众采取相应措施,消除老百姓的恐慌心理。

2.3 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理论建设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要想建立起一个全面的管理机制都需要有正确的、合理的理论为指导。所以我国需要先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理论建设先完善起来,这样在实际工作中因为有着正确的理论为指导,我国应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就会事半功倍,就会及时、合理地解决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只有在理论建设中明确每一环节的重点,才能够在有突发的事件的时候能做到有据可循,才能够更准确的、更合理地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扩大,才能建立起真正属于我国特有的公共卫生体系。

总之,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各个部门以及部门内部之间相互配合、调整。面对越来越频繁、危害越来越大的疫情发展趋势,就目前我国的状况来说,一方面国家要在资金和政策上多给予支持和鼓励,并树立起全民防疫的意识;另一方面卫生系统各个部门也必须要积极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并完善自身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与此同时,政府和医疗部门还应该携手向广大群众联合宣传,多让普通老百姓投入到全民防疫的运动中来。这样我国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才能得到更深和更广层次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以包头市为例.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1.8.

[2] 刘志国.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6.

[3] 韩振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商场现代化,2011.7.

公共卫生事件对策建议 篇4

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保障农村群众少生病、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是在农村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为此,课题组围绕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队伍建设情况等重点内容开展了广泛深入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市卫生局和县、区政府

及市、县区相关部门的汇报;分别召开了由分管镇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乡村医生代表、市、县区人大代表和村民代表等不同层次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实地察看了区镇,县镇、镇卫生服务中心及所辖的一些村卫生服务站;学习借鉴了有关地市的经验和做法。在此基础上,调研组对我市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提出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对策,现综合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特别是中央作出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决定后,我市上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围绕让农民“少生病、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的目标,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卫生工作整体稳步推进,农村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农民的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具体表现在:

1、农村卫生工作得到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全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卫生工作,把加快推进农村卫生事业列入关注民生、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已连续四年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两项工作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建立了由政府领导负责、各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公共卫生领导协调机构,加强对公共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底,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具体工作目标和任务,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为促进农村卫生工作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县区各级财政对卫生的投入逐年增加。据市卫生局统计,、、、市财政对农村卫生事业投入分别为4489.53万元、4964.88万元、5004.87万元,8939.95万元,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配备了光机、b超、心电图仪、生化仪等“新四件”。全市农村群众就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推进。全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是试点,全面推行的。目前已经达到了市委、市政府9号文件提出的“到,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人均筹资达80元以上,其中各级政府对参保农民的补助不低于50%,参加率达90%以上”的目标。同时,积极探索创新,逐步形成了乡镇小额报销、县区大病统筹和困难群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三条医疗保障线”制度。目前人均财政补助已达52元。年人均筹资水平从原来的不足15元,提高到目前的85元(列全省第六位),受益率由原来的不到1%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63.50%,补偿率由原来的不到3%提高到20.99%。、南浔区每年财政还各投入200万元(市、区各一半),建立了困难群众补助制度,用于对参保群众大病统筹报销后自负医药费用仍较大的特困家庭的补助。、等县区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合作医疗信息网络建设,改变了传统手工结报模式,开发了实时结报系统,极大的方便了群众。区农村社区门诊报销比例今年已提高到30%。、长兴等地的大病统筹已实行零起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作用日趋明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群众“看病贵”、“看不起病”现象。

3、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市各级政府把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提高卫生服务能力的基础工作来抓,加快推进了以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市政府先后两次召开专题推进会,制定下发了《关于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等文件。按照路程和服务人口,科学规划,合理设置,并实行了每建一站奖励补助6—10万元的政策。目前,全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全部建成,服务站建站率达89.36%,今年底将全面完成。同时,实行农村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七统一”的一体化管理,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建成后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充分发挥“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扎实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定期健康体检、建立家庭健康档案、上门随访慢性病人等重点人群、早期干预等服务,有效地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如镇高血压引发的中风病例44例,而仅为24例,减少了45%。

4、农村公共卫生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把公共卫生工作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网络。、南浔区新建了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并正在积极筹建乡镇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建立了乡镇和行政村公共卫生专管员和联络员制度,落实了联络员的补贴;二是将农村家庭宴席和乡村厨师纳入食品卫生管理,为有效防止农村大规模

食品中毒事故的发生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了农民健康教育,提高农民健康意识和自我防病能力;四是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五苗”接种率连续保持在98%以上;五是扎实推进“农民健康工程”。免费为农民每两年体检一次,并为全市92.02%的农村家庭建立了健康档案;六是“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扎实推进。全市91.8%的农村人口用上了符合国家标准的自来水,70%的村庄实行了垃圾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并消灭了露天粪坑,改变了农村沿袭千百年的不卫生陋习。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几年来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使农村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应引起我们进一步重视。

1、农村卫生基础仍较薄弱,尚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虽然近几年全市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较快,但从总体上看,农村卫生基础仍较薄弱,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差距较大。农村卫生事业投入仍显不足,据省卫生厅同口径统计,我市卫生事业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以县为例,该县乡村两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每年工资需1260万元,而财政对农村卫生的补助仅为750万元,缺口较大。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各种负担沉重。调查中反映,公益性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电享受的是近商业电价;财税部门制发的收费收据每张要收取成本费达0.24元;服务中心(站)信息化管理成本较高。由于财政补助不足,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成后,仍延续乡镇卫生院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模式,“以药养医”现象以及“防病”与“治病”的矛盾仍较突出,农村公共卫生任务在一些地方难以得到落实。由于经费紧张,服务中心(站)往往不能及时添置和更新诊疗设备,加上乡村医生业务水平不高,“唯大唯上”仍是农村群众的普遍就医心理,有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还不够大。

2、农村卫技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与承担的繁重服务任务不相适应。调研中反映,高素质的卫生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是影响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农村卫技人才匮乏,乡村医生队伍年龄老化,数量偏少、素质低下,其服务能力与当前繁重的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任务和人民群众高质量的健康需要不相适应。据统计,全市1864名农村社区医生,平均年龄51.2岁,50岁以上的占72.8%;大专以上学历只有25人;持有执业(助理)医师证的仅为305人。长期以来乡村医生处于半农半医状态,其报酬待遇和养老问题国家无明确规定。养老无着落,导致出口不畅,报酬和编制的不落实,使新人进不来、不愿进、留不住,成为制约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内涵的瓶颈。严重影响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良性发展。

3、农村医疗保障程度仍然较低,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受益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最能反映保障程度的补偿率虽每年有进步,但总体水平不高,今年上半年也仅为20.99%,且此数据为可报项目的报销比例,如以农民实际支出的总医药费作比较,比例会更低,客观地反映了目前农村医疗保障程度还很低。调研中,农村群众强烈渴望提高报销比例,降低甚至消除起报线、封顶线的呼声,也佐证了这一点。究其原因主要是筹资水平还不高。由于保障水平有限,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农民“看不起病”问题仍然突出。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不断加大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力度。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必须进一步强化民本政府理念,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把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作为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农民权益的一件大事来抓。卫生、财税、发改、规划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电力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进一步落实责任,密切配合,认真解决农村卫生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进一步探索、整合社会各种救助资源,完善农村医疗救助机制,使农民享受到更加合理高效的医疗救助。

2、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为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各级政府要根据公共财政建设要求,逐步建立农村卫生财政保障机制,逐年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确保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逐步达到占同级财政支出的5%以上。要确保市县区人均财政投入卫生事业经费不少于上年全省平均水平。要确保每年增加的卫生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补贴直接面向农民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支出,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要进一步完善财政补助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引导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不断强化内涵建设,逐步实现向“预防和提供基本医疗”的转变。

3、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目前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已基本建成,要把工作重心及时转到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内涵上来。关键要抓好队伍建设。要在实施好政府定向委培农村社区医生措施的同时,积极探索现有乡村医生的在职培训机制和引进现有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进入农村社区卫生队伍的机制,努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要建立和完善乡村医生养老退出机制,加快队伍更新,实现“进得来,出得去,留得住”的人才良性流动。要进一步加大卫生支农的力度,提高实际效果。要进一步深化“六位一体”服务功能,克服“轻预防,重治疗”倾向,扎实做好农村公共卫生工作。要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内部管理,杜绝“小药箱”、“大处方”的不良现象。要以优质价廉的服务吸引农村群众,真正做到小病不出村。

公共卫生事件应对 篇5

一、传染性疾病事件应对

1.鼠疫(黑死病)

鼠疫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南方的鼠疫(主要是腺鼠疫)多发生在春夏季节,青藏高原等地区的鼠疫(主要是肺鼠疫)多发生于夏秋季节。该病的潜伏期很短,多数为2~3天,个别病例可达到9天。

(1)传播途径

1)经鼠蚤传播。鼠蚤叮咬是鼠疫的主要传播途径,“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是腺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2)经皮肤传播。剥食患病鼠类等啮齿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患者的脓血或痰,可经皮肤伤口而感染。

3)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肺鼠疫患者通过呼吸、谈话、咳嗽等,借飞沫形成“人——人”的方式传播,并可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

(2)症状

起病急,全身呈中毒症状,高热寒战,体温迅速达到39℃~40℃,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伴有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等症状;皮肤黏膜先有出血斑,继而大片出血,伴有黑便、血尿。

各类型的鼠疫还有一些特殊症状:

1)腺鼠疫:除全身呈中毒症状外,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多为腹股沟淋巴结,其次为腋下、颈部。淋巴结肿大、坚硬,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活动,剧痛,患者多呈被迫体位,若治疗不及时,淋巴结迅速化脓、破溃。

2)肺鼠疫:除全身呈中毒症状外,以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咳痰、咳血、呼吸困难、四肢及全身发绀,继而迅速呼吸衰竭,导致死亡。

3)败血症型鼠疫:患者很快呈重度全身中毒症状,并伴有恐惧感,若治疗不及时,会迅速死亡。

(3)预防/预警

1)了解危害。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鼠疫对人类的危害,懂得预防鼠疫的知识。2)“三报三不”。实行“三报三不”制度,是防止鼠疫发生和蔓延的有效手段。

“三报”是指:报告病死鼠、报告疑似鼠疫患者、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患者和急死患者;

“三不”是指: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3)防蚤叮咬。使用杀虫剂和驱避剂,避免蚤类的叮咬。

4)免疫接种。在发现人间或动物间鼠疫的地区,人群应进行普遍接种;进入鼠疫动物病疫区工作或捕猎的人员,在工作之前两个月内完成预防接种。

(4)应急要点

1)立即报告。发现疫情,立即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隔离治疗。对患者或疑似患者,必须就地隔离治疗;对9日内与鼠疫患者密切接触者实行健康隔离和预防性治疗。如有离开本地者,应通报追踪,就地隔离留验。3)专业消毒。对鼠疫患者所用的各种物品均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彻底消毒和最后的处理(化学、高温、高压),对患者尸体经消毒、焚烧后深埋,并对周围环境进行彻底的清扫、消毒。

4)封锁疫区。在动物鼠疫流行区进行投药,尤其是流行区内的居民点和交通要道周围,彻底灭鼠灭蚤;根据可能污染的范围,对直接接触者限制外出,监视9天。

5)远离疫源。鼠疫杆菌也会感染其他动物。不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的皮、肉,不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2.霍乱

(1)传播途径

其传播途径为水、食物、日常接触、苍蝇等,其中水最为典型。

(2)症状

多以急剧腹泻开始,大便稀黄、无粪臭、呈淘米水样,排便次数不多,但量大;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等症状。

(3)预防/预警

1)饮食卫生。提倡喝开水,不吃生或半生的食物,生吃瓜果要洗净,严防“病从口入”;不到卫生条件差的餐厅、摊点进食。

2)饮水安全。加快城乡自来水建设。在一时达不到要求的地区,必须保护水源,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

3)流水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流水洗手。4)环境卫生。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处理垃圾和人畜粪便。

(4)应急要点

1)立即报告。发现疫情,立即向疾病防控部门报告。

2)立即就医。出现疑似霍乱症状,立即就医。危重患者应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在医护人员陪同下送往指定的隔离病房。

3)隔离治疗。对患者、疑似患者和带菌者要分别隔离治疗。停服抗菌药物后,连续两天粪便培养未检出霍乱弧菌者解除隔离。

4)追踪疫源。确诊患者应向医务人员如实提供进餐地点、所用食物和共同进餐的其他人员名单等信息,以便追踪疫源。

5)严格消毒。对患者、疑似患者和带菌者的吐泻物和污染过的环境、物品、饮用水随时消毒;当染菌者被送到隔离病房或治愈后,应进行终末消毒。

6)严格检疫。对疫点内所有人员和密切接触者,自开始处理之日起每日验便一次;患者家属和密切接触者根据医生建议,选择一种抗菌药物,连服两天。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非典)

(1)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接触患者分泌物等方式传播,起病急,传染性极强。

(2)症状

1)发热畏寒。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高于38℃,偶有畏寒。2)咳嗽少痰。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3)呼吸急促。症状较重者气短,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难。

(3)预防/预警

1)保持通风。注意生活、工作场所通风。冬季每天也要开窗通风3次以上,每次至少10~15分钟;公共场所、学校和托幼机构尤其应注意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2)注意卫生。禁止随地吐痰;打喷嚏、咳嗽时要捂住口鼻;勤洗手勤消毒,用肥皂、流水洗手;不共用毛巾等生活用品。

3)增强体质。生活规律,饮食均衡,休息充分,适当户外锻炼,保持乐观情绪。

(4)应急要点

1)立即报告。出现“非典’病例或疑似病例后,按甲类传染病对待,应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谨慎外出。“非典”流行期间,避免在商场、影剧院等公共场所长时间停留。必须出门时,应戴上口罩。外出回来,应洗手、洗脸、消毒。

3)严格消毒。对患者及疑似患者停留过的场所、乘坐过的交通工具及使用过的物品要进行严格消毒;患者排泄物、分泌物也要及时消毒处理。

4)自测体温。经过疫区或接触过患者的人员,应定时测量自己的体温,以便及早发现病情。5)隔离治疗。治疗期间,患者一人一室,戴口罩,不得离开留观室;严禁患者间相互接触。室内应当具备洗漱、排泄条件。

6)不得探视。严格探视制度,不陪护,不探视。

4.艾滋病

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即HIV)引起的一种致命性慢性传染病,为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艾滋病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潜伏期一般为2~10年。

(1)传播途径

1)性传播。性接触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分异性传播和同性传播,男性同性恋者危险性更大。社会成员应洁身自好,反对性乱交。提倡使用安全套。

2)血液传播。非法卖血、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和针头、共用针具静脉吸毒、输注被污染的血液及其制品等都有可能传播艾滋病。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不接受来历不明的血液。

3)母婴传播。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妇女怀孕、分娩、哺乳时都可能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孩子。

(2)症状

1)淋巴结肿大。多发生于头颈部、腋窝、腹股沟、颈后、耳前、耳后、股淋巴结、领下等,至少有两处以上,有的多达十几处。肿大的淋巴结对一般治疗无反应,常持续肿大超过半年以上。

2)全身症状。常有病毒性疾病的全身不适、肌肉疼痛等症状;疲倦无力、周期性低热(常持续数月)、夜间盗汗(1月内多于5次);体重减轻(10%以上);头痛、抑郁、焦虑;四分之三的患者脾肿大。3)各种感染与继发肿瘤。常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如卡氏肺囊虫性肺炎、隐球菌肺炎、结核、单纯疱疹和胸部带状疱疹、巨细胞病毒感染、隐抱子虫病、弓形体病、溃疡、乙肝、脑炎。常继发肿瘤如卡波西肉瘤、淋巴瘤。

(3)预防/预警

1)拒绝“污染”。拒绝使用未严格消毒的牙科器具,不与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避免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接触到艾滋病病毒。

2)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接触感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及早治疗、治愈性病,可大大减少感染、传播艾滋病和性病的危险。

3)远离毒品。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感染、传播艾滋病的高危险行为。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4)谨慎注射。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必要时,使用经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合格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并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器具。

5)孕产干预。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时采取抗病毒药物干预,减少产时损伤性操作,避免母乳喂养等,可大大降低胎、婴儿被感染的可能性。

(4)应急要点

1)主动检查。出现艾滋病相关症状后,主动到医院检查。及早发现感染者和患者,对于控制艾滋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2)积极治疗。虽然目前尚没有治愈艾滋病的药物,但已经有了较好的控制病情的方法,即“鸡尾酒”疗法。积极治疗,可以有效地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5.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发病数位居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第一位。(1)传播途径

1)饮食传播。饮用受污染的水,食用被污染的蔬菜、水果、贝类等,都可引起甲、戊型肝炎的暴发和流行。

2)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分娩、产后密切接触(包括哺乳、喂养)等方式传播。此种方式引起的乙肝病毒感染,约占我国婴幼儿感染总数的三分之一,应引起高度注意。

3)“两液”传播。乙丙、丁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体液、血液传播,同时乙肝还要注意防止通过性接触传染。

(2)症状

典型病例发病初期常感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随后出现黄疽、小便深黄、大便灰白、肝脾肿大等现象;患者体温升高,还可出现腹泻、肌肉疼痛、咽炎等症状。

(3)预防/预警

1)不喝生水。饮用水污染是戊型肝炎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2)个人卫生。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

3)食物安全。生熟食物要分开放置和储存,避免交叉污染;生吃瓜果蔬菜须洗净;食用水产品如毛蚶、牡蛎、螃蟹等须加工至熟透。

4)用具消毒。大力推广安全注射(包括针刺的针具),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严格消毒;服务业中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文身等用具也应严格消毒。

5)接种疫苗。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所有新生儿出牛后应在24小时内及时接种针疫苗,在出生后l个月、6个月再分别接种一次。全程接种可大大降低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几率,未接种者应补种。

甲肝流行期间,易感人群,如婴幼儿、儿童应接种甲型肝炎疫苗。

(4)应急要点

1)隔离治疗。急性肝炎早期患者应住院或就地隔离治疗,同时注意休息。

2)及时消毒。肝炎患者用过的餐具等生活物品要消毒,餐具应在沸水中煮15分钟以上;若与肝炎患者共用一个厕所,要及时用消毒液或漂白粉进行消毒。

3)饮食清淡。患急性肝炎后食欲不振者,应食易消化的清淡食物。

6.登革热/疟疾

(1)传播途径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主要媒介是伊蚊(花斑蚊),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带有疟原虫的蚊子叮咬人体后,把疟原虫注入人体,10~20天后病情发作,传播媒介为按蚊。

(2)症状

登革热的潜伏期2~15天,通常3~5天。起病急,高热,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疼痛,极度疲乏;部分患者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等。

疟疾患者在发病前往往有疲乏、不适、厌食等症状,发病时经历发冷期、发热期、出汗期和间歇期四个阶段。反复发作后,患者会出现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病情恶化,严重时危及生命。

(3)预防/预警

1)洪灾防控早。洪灾之后,蚊虫大量繁殖,可导致登革热、疟疾的传播,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灭蚊、防蚊。

2)清理孳生地。“翻盆倒罐”,填堵树洞、竹洞,以清除利于蚊子繁殖的积水。

3)喷药灭成蚊。居住区周围保持干净整洁,在下水道经常喷杀虫药等;室内成蚊可用灭蚊剂等喷洒消灭。

4)住地安纱门。住房安设纱门、纱窗,夏季居民露宿要挂蚊帐。

5)喷抹防蚊液。需要到疫区的人员喷抹防蚊液,外出时穿明亮色系的衣物。

(4)应急要点

登革热

1)卧床休息。急性期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宜过早下地活动。2)隔离防蚊。发病最初5天应特别注意防蚊叮咬,以免疾病传播。

3)物理降温。患者高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对出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应避免酒精擦拭。4)紧急就医。病情凶险,紧急就医。若不及时抢救,可于4~6小时内死亡。5)监测疫情。做好疫区疫情的监测工作。

疟疾

出现症状,及时就医。现代医疗技术已能有效治疗疟疾。出现症状后顾时就医。

7.肺结核

(1)传播途径

肺结核中痰涂片呈阳性的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带菌飞沫漂浮在空气中,或痰液干燥后病菌随尘埃漂浮被他人吸入,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病人若不及时被发现和彻底治疗,会产生耐药性,变成慢性患者,最终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死亡。

(2)症状

咳嗽、咳痰、咯血为肺结核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如果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或者咯血,应怀疑得了肺结核。长期午后低热,体温在38℃以下,全身疲乏、失眠盗汗、体重减轻、虚弱、食欲减退、胸痛等为肺结核一般症状。

(3)预防/预警

1)接种疫苗。预防儿童发生较严重肺结核病的卡介苗已纳入计划免疫,应及时接种。2)注意卫生。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卫生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定期体检。应定期体检,对患者特别是痰中结核杆菌呈阳性的患者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4)增强抵抗力。加强锻炼,生活规律,睡眠充足,注意营养、保持健康心理,增强抵抗力。

(4)应急要点

1)隔离就医,卧床休息。发现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应立即隔离,尽快送到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就医。患者配合医生进行规律治疗,卧床休息,加强营养。2)接触密切,检查教育。对传染性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如家属、同事、同学和老师等,如发现有肺结核可疑症状,应立即送到专业防治机构检查;如没有相关症状,应对其进行健康教育。3)咳嗽剧烈,保持镇定。对咳嗽剧烈、少量咯血的患者,应注意让其保持安静,消除紧张情绪,必要时服用适量镇定剂及止咳剂。

4)老弱咯血,谨慎镇咳。对年老体弱、肺功能不全者,咯血时慎用镇咳药,以免抑制咳嗽反射和呼吸中枢,导致血块不能咳出而窒息。

5)咯血较多,侧卧咳血。对咯血较多者,应让患者采取侧卧位,轻轻将气管内存留的积血咳出。6)大量咯血,紧急就医。对大量咯血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活,紧急就医。

7)预防治疗,减少发病。对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者和5岁以内有密切接触史的儿童,及时进行有效的预防险治疗,可减少发病几率。

8.血吸虫病

(1)传播途径

血吸虫病是由于血吸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虫病。

血吸虫病患者或患畜粪便中的血吸虫活卵,入水孵化成毛蚴,寄生于打螺,发育成尾蚴后,逸至水中,当人畜体接触疫水后,尾蚴通过皮肤、黏膜侵入人畜体内。该病具有地域性,只发生在有打螺的地区。

(2)症状

1)急性血吸虫病。高烧(体温可在40℃左右持续较长时间)、神志迟钝、昏睡、相对脉缓等;同时伴腹泻、乏力及消瘦等症状。

2)慢性血吸虫病。慢性腹泻、黏液血便;消瘦、乏力;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营养不良以及劳动能力减弱等症状。

3)晚期血吸虫病。患者骨瘦如柴、腹大如鼓,肝脾肿大、严重贫血,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殖能力。

(3)预防/预警

1)消灭钉螺。灭螺是切断血吸虫病传播途径的关键。土埋、翻耕、垦植和蓄水养殖都是比较常用的灭螺手段,还可使用药物灭螺。

2)管理粪便。禁止在河边洗刷马桶、随地大便,禁止在河边建粪坑、用未处理的新鲜粪便施肥等,防止人畜粪便污染水源。

3)管理水源。保护水源,改善用水,做到饮用水无害化处理。

4)水中防护。疫水中作业,应进行防护,如穿长筒胶靴、尼龙防护裤,戴胶皮手套,涂擦防护药物等。

5)疫区禁泳。禁止在疫区游泳洗澡、下水捕鱼捉蟹,不要在疫水中洗衣、洗菜、淘米,也不要赤足经过钉螺受染区。

6)圈猪查牛。疫区的生猪必须圈养;在钉螺分布地点放牧的牛,每年11月前后必须普遍治疗一次。

(4)应急要点

1)疫区下水,应检查。到过疫区且下过水,不管有无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都应当考虑被感染的可能,须及时检查。2)现疫情,早报告。人畜出现血吸虫病相关症状,立即向当地疾病防控部门报告,及时治疗。

9.流行性感冒(流感)

流感具有突然暴发、迅速蔓延、波及面广等特点,且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一般发生在冬季,南方多发生在夏季和冬季)。

流感能加重潜在的疾病(如心肺疾患),或引起继发细菌性肺炎或原发流感病毒性肺炎,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种慢性病或者体质虚弱者患流感后,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

(1)症状

畏寒,少数患者伴有寒战;发烧,体温迅速升至38℃~40℃;头痛,全身无力;眼球外肌疼痛,腰背和四肢酸痛;厌食,恶心、打喷嚏,鼻塞和流鼻涕等。少数患者肠胃不适,腹痛、腹泻等。

(2)预防/预警

1)流水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流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2)开窗通风。每天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手掩飞沫。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捂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

4)避免接触。应尽量避免接触患者。流行期间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地方去;不得已必须去时,须戴口罩。

5)接种疫苗。流感易发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尤其是老人和儿童。

(3)应急要点

1)及时治疗。流感患者发病早期(48小时之内),可服用抗流感病毒药物,严重患者需住院隔离治疗。

2)隔离休息。

3)多喝开水。尽量多喝水,最好喝白开水。4)分餐“分居”。应与家人分室居住。

5)隔断“毒源”。流感患者的鼻涕纸和吐痰纸要包好,不随意乱扔;在家或外出时应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10.手足口病

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故称“手足口病”。婴幼儿为该病主要患者,病情严重的可导致死亡。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被列为国家法定丙类传染病。

(1)传播途径

传播方式以粪便或呼吸道飞沫为主,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该病传播。

该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托儿所集体感染及家庭聚集发病现象。(2)症状

1)常见症状。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疤内液体较少;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2)重症病例。①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②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症状。(3)预防/预警

1)勤清洗。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婴幼儿的奶瓶、奶嘴在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看护人员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2)拒生冷。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3)不接触。该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4)保通风。注意家庭环境卫生,居室保持通风,勤晒衣被。

1)保持通风。该病流行季节,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要特别注意保持教室、宿舍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通风。

2)严格消毒。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3)注意防护。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是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正确洗手。老师和工作人员要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5)坚持晨检。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及时送诊;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4)应急要点 1)及时就诊。儿童出现相关症状时要及时送往医疗机构就诊。2)立即报告。患儿增多时,要立即向疾病防控部门和教育部门报告。

3)适时放假。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等措施。4)避免传染。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11.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是指在较大人群范围内突然发生原因不明、具有传染性的严重疾病。虽然其发病原因不明,一时难以诊断、治愈,但只要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就能有效避免被感染,公众不必过度恐慌。

应急要点

(1)自我隔离。若发现自己出现原因不明的疾病,且具有传染性,应做好自我隔离。

(2)及时报告。发现患者与疑似患者,都应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上门接诊。由医务人员上门接诊,可避免自行就医途中,感染他人。

(4)追踪疫源。患者应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追踪疫源,做好调查研究。

(5)彻底消毒。对患者及疑似患者出入的场所应彻底消毒。

二、中毒事故事件应对

1.食物中毒

(1)症状

食用了有毒或变质的食物,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往往伴随着头晕、发烧。吐泻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脱水、酸中毒,甚至昏迷、休克等。

(2)预防/预警

1)慎购买。从正规渠道购买新鲜和安全的食品,不要购买和食用来源不明的食品。2)小心吃。陌生植物不乱吃,变(异)味食物不要吃,生的食品煮熟吃,水果蔬菜洗净吃。

陌生植物是指一些生长在野外的蘑菇、鲜黄花或其他不认识的植物;此外,发芽的土豆、发霉的花生、长黑斑的红薯、霉变的淀粉以及未炒熟的扁豆等,都不能吃。

春季是宜于蘑菇等菌类生长的季节,在我省农村山区,尤其应当心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3)分开放。生食、熟食分开放;用于处理生、熟食品的刀具、案板也要分开,避免污染。4)加热透。储存的熟食在食用前必须再次彻底加热;腌腊罐头食品,食用前应煮沸6-10分钟。5)不过期。不要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6)勤清洗。保持厨具和厨房的清洁,抹布经常煮沸消毒,加工制作食品前和间歇后应将手洗净。7)避鼠虫。妥善保管食物,避免鼠类、昆虫和猫、狗等动物接触。

8)严存放。剩余食品要妥善保存,存放农药、鼠药和其他化学物品的瓶子或包装物应有明显标志,而且应放在儿童不易接触的地方。不要用饮料瓶、油瓶等储存化学物品,以免误食。

(3)应急要点

1)催吐。出现中毒症状后,及时用手指伸向喉咙深处,刺激咽喉后壁、舌根,进行催吐,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排出。

有心脑血管疾病者、老年人、孕妇及儿童应避免用该方法并及早就医。

对腐蚀性毒物中毒者不宜催吐,避免引起消化道出血或穿孔。

2)洗胃。中毒者若神志清醒,可将大量清水分次喝下,再用催吐法吐出。初次进水量不超过200毫升,反复进行,直至吐出物无色无味为止。

对腐蚀性毒物中毒者不要洗胃;病人昏迷时家属不得自行给予洗胃,应及时呼叫“120”。3)护胃。误服腐蚀性毒物,如强酸、强碱,应及时服用鸡蛋清、豆浆、牛奶等,以保护胃黏膜。4)导泻。用硫酸钠导泻或灌肠可将肠内毒物排出。此方法一般应在医院进行。5)封存。封存并携带可疑食物,提供给医院查找中毒原因。

6)就医。出现中毒症状后,不要乱服药物。在自行抢救的同时必须立即与医院联系,争取就医时间。

生物性(细菌、真菌)食物中毒,自进食到发病以小时计算;化学性食物中毒和动植物毒素中毒,从进食到发病以分钟计算。

2.煤气中毒 煤气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人体吸入一定浓度的一氧化碳气体后,会因缺氧导致神经中枢系统受损,甚至导致死亡。

(1)症状

1)轻度煤气中毒:表现为头晕、头痛、眼花、心慌、胸闷、恶心等症状。

2)中度煤气中毒:还表现为烦躁不安、精神错乱;四肢发凉、全身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气息微弱;恶心呕、吐、瘫痪无力等,并逐渐进入虚脱昏迷状态。此时患者口唇、两颊、胸部与四肢皮肤潮红,如樱桃色。

3)重度煤气中毒:还表现为深度昏迷、大小便失禁、瞳孔散大等;同时,呼吸浅而不规则,皮肤由樱桃红变为灰白或紫色,血压度下降。此时,患者会出现心肌损害和脑、肺水肿等严重症状与体征。若抢救不及时。极易死亡。

(2)预防/预警

1)注意通风。使用煤火取暖、做饭,注意房间通风门窗不能紧闭。2)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取暖设备。使用“土暖气”更要认真检查,不可大意。

3)科学使用。燃气热水器应科学安装、正确使用,洗浴时间不宜过长。时刻牢记要开窗,确保通风良好。

(3)应急要点

1)开窗呼救。感觉自己有中毒迹象,应打开门窗呼吸新鲜空气,高声呼救,或迅速撤离现场。2)宽衣解扣。发现他人中毒,情况允许时尽早关闭煤气源,立即开窗通风,将患者抬离中毒现场。及时为患者松解衣扣,保证其呼吸通畅,并注意保暖。

3)静养吸氧。患者需安静休息,尽量减少心肺负担和耗氧量。如有条件,应对患者人工输氧。4)侧向呕吐。患者若呕吐,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其口鼻内的分泌物,以免患者回吸,导致窒息。

5)按穴就医。对烦躁不安的患者,用手导引“人中”(位于鼻沟正中)、“足三里”(位于膝关节骸骨下,骸骨韧带外侧凹陷中,即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内关”(位于手腕横纹向后三横指处,在两筋之间取穴)等穴位,同时尽早呼叫“120”就医。

6)心肺复苏。若患者呼吸、心跳微弱甚至停止,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直到医务人员到来。7)高压氧舱。应将煤气中毒者送往配有高压氧舱的医院,以利于抢救,减少后遗症。

3.农药中毒

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磷胺等,为国家禁止生产、使用的高毒农药。

(1)症状

农药中毒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全身乏力、呼吸困难等,特殊情况下还会出现瞳孔明显缩小、肢体震颤抖动、肌肉痉孪、剧烈抽搐等,有时嘴中会有较明显的金属味道,甚至出现出血等症状。

(2)预防/预警

1)禁“裸喷”。生产、使用农药时,要戴口罩、手套,穿长衣长裤,禁止皮肤直接接触农药。2)禁逆喷。农田喷药要执行顺风、隔行的原则,禁止逆风喷洒。同时,要按农药使用说明书上标明的安全等待期施药。

3)禁超标。严格掌握农药的使用范围,不随意配制超出使用范围与标准的农药。4)禁饮食。生产、使用农药时,严禁进食和抽烟,以免将毒气吸入口中。

5)禁混放。严禁将农药与粮食及其他食品,尤其是饮料、酱油、醋等混放在一起;严禁用装过农药的空瓶装油、酒或饮料等。

(3)应急要点

1)断毒撤离。立即切断毒源,撤离中毒现场,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

2)脱衣冲洗。脱去被污染的衣服,用微温的肥皂水或稀释的碱水彻底洗去皮肤上的药液,并擦干。不要用热水或酒精擦洗,以免加剧毒物的吸收。

“敌百虫”中毒时,不能用碱性液体冲洗。

3)催吐洗胃。神志清醒的中毒者,可用手指伸向喉咙深处,刺激咽喉后壁、舌根,进行催吐;也可将大量清水分次喝下,用催吐法吐出毒物。反复进行,直至吐出物无色无味为止。

对神志不清或拒不合作的中毒者立即呼叫“120"急送医院。

4)告知毒因。及时向医务人员提供引起中毒的农药名称、剂型、浓度等信息,最好携带中毒农药的标签去医院,以争取抢救时间。

4.杀鼠剂中毒

毒鼠强、氟乙酰胺、氟乙酸钠、氰化物、甘氟(又名三步倒、闻到死、气死猫)等,为国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的剧毒杀鼠剂。单位和个人必须立即将国家禁用的杀鼠剂及有关制造、加工设备和原材料主动上缴有关部门。

(1)预防/预警

1)慎放鼠药。毒鼠药应在晚上放,早晨收。家中的毒鼠药应妥善保管,用剩的毒饵应及时埋掉。2)烧埋死鼠。毒死的老鼠要焚烧或深埋。

3)“死物”勿食。病死的鸡、兔等禽畜不要吃,尤其是死因不明的更不能食用。

(2)应急要点

1)催吐。发现中毒后,应立即用手指刺激咽喉部催吐,或连喝几杯水,然后催吐,一直到吐出来的东西像清水一样为止。

2)洗胃。可选用温开水、生理盐水、生石灰水等洗胃。洗胃要彻底、反复、及早进行。3)导泻。服用液体石蜡、硫酸钠或硫酸镁进行导泻,此步骤应由医生决定。4)利尿。轻度患者应补充大量液体,以排出已经吸收的毒药。5)就医。多数杀鼠剂均有剧毒中毒者一定要及时就医。6)报警。若突发大量人群中毒事件,应立即报警。

三、动物疫情事件应对

1.高致病性禽流感

禽流感(禽类流行性感冒)是一种人、禽患的急性传染病。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非常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军覆没”。人接触了病禽及其分泌物,吸入了病禽飞沫,以及吃了病禽制品或被病禽污染的食品后都可能被感染。

家禽急性发病死亡;鸡冠出血或发绀,头部等部位肿,脚鳞出血;鸭、鹅等水禽可见腹泻和神经症状,有时可见角膜炎症,甚至失明。

人被感染后,早期症状与流感相似,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等。部分患者恶心、腹泻腹痛、大便呈稀水样,体温持续在39℃以上。一旦引起病毒性肺炎,可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高。

预防/预警

(1)养殖场,远市区。养殖场应远离居民区、集贸市场、交通要道以及其他动物养殖场所等。

(2)场内外,勤消毒。对孵化厅、孵化器、鸡舍笼具、工作人员的衣帽和鞋、进出车辆以及场区周围环境等定期严格消毒。

(3)野禽鸟,不接触。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杜绝野生禽鸟与家禽接触。

(4)禽与畜,不混养。鸡与鸭、鹅等水禽不要混养,也不要将家禽与猪一起喂养,因为家禽的流感病毒可感染给猪。

(5)勤接种,保平安。养殖场、养殖户要做好程序免疫工作;农村养殖户要进行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受高致病性禽流感威胁的地区,应及时在当地动物疫情防控机构的指导下紧急接种疫苗。

(1)勤监测。加强对野生鸟类栖息地的巡护监测,发现鸟类病、死等异常情况,及时向林业主管部门报告。(2)不接触。人和家禽、家畜远离野生鸟类。

(3)不捕捉。严禁非法捕捉和猎杀野生鸟类。

(4)不食用。忌食野生鸟类。

(1)穿戴防护衣物。从事与禽类相关的工作时应穿上防护服,戴好手套、口罩。

(2)及时洗手消毒。勤洗手,勤消毒。接触禽类后尤其要及时洗手消毒。

(3)不碰病禽野禽。尽量避免接触异常死亡的禽类和野生禽鸟。在处理死禽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4)接种预防疫苗。从事与禽类相关工作的人员应接种禽流感疫苗。

(5)专设人员通道。在养殖场中,应专门设置供工作人员出入的通道。

(1)忌食野禽。不出售、加工病死禽类;不吃野生禽类;不买来路不明的禽类及其肉、蛋制品。

(2)生熟分开。加工食品时,应生熟分开,厨具不要混用,以免交叉感染。

(3)禽类熟吃。禽肉、禽蛋应煮熟、煮透。高温条件下禽流感病毒不易存活。

(4)及时洗手。

(5)预防接种。接种流感疫苗,可起到预防禽流感的作用。

应急要点

(l)立即报告。一旦发现疫情,应立即报告动物防疫部门。

(2)封锁隔离。要对疫区的主要道路进行封锁。

(3)扑杀病禽。确诊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后,立即对3公里以内的全部禽只进行扑杀、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4)彻底消毒。疫区内禽舍消毒:先用去污剂清洗,除去污物,再用次氯酸钠溶液消毒,最后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熏蒸。铁制笼具可采用火焰消毒。粪便和垫料应掩埋。

(5)接种疫苗。对疫区周围5公里内的所有易感禽类实施疫苗紧急免疫接种,建立免疫隔离带。

(6)禁养家禽。疫区解除封锁后,必须空舍6个月以上方可重新饲养家禽。

(1)远离疫源。避免接触病死鸡、鸭等禽类,避免与禽流感患者接触,不随意进出疫区,不从疫区引进种蛋和种禽。

(2)戴罩就医。若出现禽流感相关症状,应立即戴上口罩,及时就医。

(3)详述情况。就诊时,务必告诉医生是否到过禽流感疫区、是否接触过病禽等情况。

(4)隔离消毒。禽流感患者治疗时应注意隔离,患者的衣物、分泌物等应彻底消毒。

2.口蹄疫

口蹄疫是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牛、羊、猪等偶蹄类动物。人偶尔会因接触病畜及其被污染的毛皮,或食用病畜的奶、肉制品等感染此病。病畜症状牛、羊、猪等牲畜感染后,口腔、蹄部和乳房等部位产生水疱和溃烂,并出现流涎和跛行等症状。

人感染后,会出现发烧,以及手指尖、手掌、脚趾等部位起水疤等症状。儿童被感染后,还会并发心肌炎。

预防/预警

(1)定期接种。对口蹄疫实行强制免疫政策,相关部门应定期为偶蹄动物接种疫苗。

(2)动物查证。引进口蹄动物,须查验检疫证明,且需将其隔离饲养至少两周,以确认动物没有被感染。

(3)肉品检疫。对屠宰场和肉品交易市场,要实行严格的兽医卫生检疫制度,防止消费者食用被感染的肉品。

应急要点

(1)立即报告。发现动物有疑似口蹄疫症状,应立即报告当地动物疫情防控部门。

(2)封锁隔离。要对疫区的主要道路进行封锁。

(3)扑杀病畜。确诊为口蹄疫后,立即将病畜及同群畜全部进行扑杀、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4)彻底消毒。疫区内畜舍栏圈消毒:先用去污剂清洗,除去污物,再用次氯酸钠溶液消毒,也可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熏蒸。铁制笼具可采用火焰消毒。粪便和垫料应掩埋,作无害化处理。

(5)接种疫苗。对疫区内的所有易感畜实施口蹄疫疫苗紧急免疫接种,建立免疫隔离带。

(1)远离疫源。避免接触患病动物,不饮用患病奶牛、奶羊的乳汁及其制品,不从疫区引入偶蹄类动物及其制品。

(2)及时就诊。人与患病动物接触后若出现不适,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同时将与病畜的接触史告知医生,并迅速报告当地疾病防控部门。

3.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是猪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猪和病愈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未经严格处理的病猪尸体,以及被污染的饲料、饮水、泔水等,均是造成该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猪链球菌也会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或者经食用猪肉传播给人。

猪只食欲稍差,消瘦,跛行或不能站立,有的病猪四肢作不定期的游泳动作。

起病急,畏寒发热、头痛头昏、腹痛腹泻、全身不适等;皮肤会有出血点、瘀点淤斑。部分病人发生脑膜炎,恶心、呕吐(可能为喷射性呕吐);严重者昏迷甚至死亡。

预防/预警

(1)定期接种。照有关规定,定期对生猪进行免疫接种。

(2)检疫监督。加强兽医卫生检疫监督,禁止宰食、收购、运输、加工病死猪。

(1)戴手套。处理猪或者猪肉时应戴手套。

(2)勤洗手。处理猪只或生猪肉后,要用流水洗手。

(3)治伤口。慎防手部皮肤损伤,若有伤口,应用75%酒精或碘酒彻底消毒,并妥善包扎。

(4)防病猪。不屠宰病、死猪,避免接触病、死猪以及它们的排泄物和体液。

(1)食合格肉。购买屠宰检验合格的猪肉。勿买、勿食病死猪肉或来路不明的猪肉。病死猪肉和新鲜猪肉有明显区别,其表皮有出血点、紫黑色瘀斑,肉质呈暗红色。

(2)生熟分离。生猪肉和熟食要分开处理和摆放。不要在刚刚切过生猪肉的菜板上制作凉拌菜,以免因厨具交叉污染而感染。

(3)肉类熟吃。猪肉及其内脏一定要煮熟才能食用。

应急要点

(1)立即封锁。发生疫情后,立即封锁疫区,严禁从疫区调出生猪及其产品。

(2)严格消毒。进出人员、车辆要严格检查、消毒,对疫区圈舍等应彻底消毒。

(3)检查治疗。逐日检查所有猪只,疑似病猪应立即隔离和治疗。

(4)注射预防。健康猪只一律进行紧急预防注射。

(5)处理污物。对死猪(羊)进行焚烧、掩埋等无害化处理,禁止抛入河、沟、水塘等水体内。

(1)远离疫源。避免接触病死猪、羊等,不随意进出疫区,不从疫区引进猪肉、羊肉等。

(2)戴罩就医。凡接触过病、死猪或生猪肉的人,一旦出现发热、不适等卿,应立即戴口罩及时就医。

(3)详述情况。就诊时,务必告诉医生是否到过疫区,是否接触过病死猪、羊等情况。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篇6

编 制 人: 审 核 人: 编制时间:

二0一七年一月

目录

一、编制依据………………………………………………2

二、工作目标………………………………………………2

三、工作原则………………………………………………3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3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3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3

四、组织管理…………………………………………… 3

五、突发事件预防 …………………… …………………4

六、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 5

(一)传染病……………………………………… …… 6

(二)食物中毒………………………………… ……… 7

公共卫生事件对策建议 篇7

一、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相关理论思考

(一)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危机管理是专门的管理科学, 它是为了应对突发的危机事件, 抗拒突发的灾难事变, 尽量使损害降至最低点而事先建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对应的措施。所谓公共危机管理, 也称政府危机管理, 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 是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即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 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 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认为, 处置公共危机时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 时间性原则。采取紧急处置手段, 及时控制危机事态的发展是危机管理的第一原则。

2. 效率性原则。公共危机蔓延速度很快, 要求政府快速反应, 有效动员社会资源。

3. 协同性原则。

参与危机应对的人员和力量来自各个方面, 比如交通、医疗、通信、消防、食品等, 协同一致动作特别重要。

4. 科学性原则。主要针对因工业技术而引起的灾害以及由自然灾害而造成的危机事件及公共卫生事件。

(二) 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是19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它以现代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主张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 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 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和政治敏感性, 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

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内容认为当今政府公共管理过程中要引入竞争机制, 重视效率追求与服务;政府的职能要将管理与具体执行分开, 强调管理的职能, 由“划桨”转为“掌舵”;在危机问题上, 政府应该有预见性, 要将更多的工作放在危机的预防上。新公共管理理论, 不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 更多的是用于社会实务的指导。

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法制缺失

无论常态还是应急状态下, 政府行为法制化, 依法行政, 是政府实施有效治理的基本原则, 政府在紧急状态下的行政应急权力也是法律授权的结果。我国目前对公共紧急状态和危机情境的对抗手段比较分散, 行政命令还优于法治。从立法角度来看, 我国先后制定了对付社会动乱的《戒严法》, 对付重大自然灾害的有《防震减灾法》《防洪法》和《消防法》等, 不过这些法律本身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部门管理的色彩很重, 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上也存在协调等多方面的问题。

(二) 官员问责制度缺失

SARS事件的经验教训就在于有的政府官员漠视人民的知情权, 漠视民众的利益, 从而使得民众付出了巨大代价。而这些政府官员之所以敢如此, 就在于以往的政治制度安排让政府官员不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对上不对下”是原有官僚制度固有的缺陷, 在涉及人命关天的突发事件面前, 固有的思维惯性造成某些地方和部门对相关疫情的隐瞒、缓报甚至欺骗。按照以往惯例, 一般都是官员本人直接犯有重大错误, 才会被免职。真正因为工作不力者责权范围内出现重大问题而被免职的很少, 过于强调官员个人的主观动机, 而不论其工作成效, 缺乏一种权力与责任对等的意识。

(三) 政府投入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政府过度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在公共卫生领域也出现了过度的市场化的问题, 导致了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总投入不足和公共卫生产品提供的低效率和不公平。特别是地方政府为追求完成经济指标, 缩减公共支出, 为产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埋下了隐患。以2007年为例, 中国卫生总支出占当年GDP的4.52%, 发达国家占8.5%, 世界平均水平为5.7%, 发达国家如英国为8%、德国为11%、美国则超过了15%。而且中国城乡在医疗卫生经费方面的分配差距也越来越大, 占我国总人口20%的城市人口享有80%的卫生资源, 而占总人口80%的农民只享有全国卫生资源总额的20%, 许多农村公共卫生机构已无法运转。面对政府投入的不足和生存的经济压力, 防治、防疫部门主要把精力集中在有偿服务的提供, 而忽视传染病监督、监测、预防职责, 相当多的保健站主要开展门诊、住院等有偿服务, 有的卫生防疫站千方百计以卫生监督的名义靠罚款收入和有偿服务度日, 使预防和控制重大传染病疫情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急剧下降, 我国医疗卫生防疫网亟待重新建立与完善。

(四) 社会参与力量缺席

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政府是有限的政府, 管理范围有限, 责任有限。SARS发生之初曾一度失控, 这种在公共事务中依然自觉“全能”的政府治理思维不能不说是一个祸根。这些突发事件暴露出政府治理在培育和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方面的缺陷:一是传统政府管理思维限制了民间组织在公共突发事件中扮演角色和发挥作用, 政府一直处在主导地位, 并习惯于以行政为主导的行为程序;二是忽视民间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实力, 未能给这支力量发挥作用提供适度空间和保障。此外, 由于种种法律、政策、观念等障碍, 目前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力量发育不良, 自身也存在许多问题。由于“全能政府”的存在, 我国政策社会化程度不高, 导致非营利组织的声音依然微弱, 多数公众对其了解不足。

三、改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

(一) 加强法制化进程

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 必须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支撑, 真正实现依法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要确立一部《紧急状态法》及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标准, 建立规范的政策法规体系, 从法律上保证国家各项卫生政策的落实。从静态上看, 需要修改完善和确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及与此相应的制度;从动态上看, 需要加强有关突发性事件的立法, 执法和守法及与此相应的监督。在法律、法规一时难以健全和完善的情况下, 政策具有原则性、规制性、灵活性、适应性的诸多特点常被广泛作为准法律工具。立法遵循政策的制定—实施—修订—完善的基本流程, 进而实现稳妥的法律确定, 发布和执行, 使其保持长效运转。

(二) 完善问责机制, 增加信息公开程度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 面对不同的参与主体, 需要量化具体责任, 明确和设置问责主体、问责对象、问责情形、问责方式以及问责程序等具体要素。同时, 政府应利用各种信息媒介及时、全面、准确的公布各种信息, 包括危机信息, 并以法律形式明确媒体采访、报道权及程序、方法等。

(三) 政府财政支持力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当前社会是以市场为杠杆配置资源的, 但基础教育、公共卫生 (尤其是疾病预防控制和基本的医疗、妇幼保健) 社会治安、治水等都是政府要提供服务和担负的管理内容, 属于政府的责任, 政府要将医疗卫生作为社会公共产品, 责无旁贷加大投入。但是, 也不能完全漠视市场为杠杆配置资源的调节作用。当前各级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筹措和投入资金, 抓紧建设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设施、实验室、应急反应处理队伍及装备、交通、防护等工作条件和科研条件的建设和改善。从长远上要建立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资金、人才、技术、疫苗储备更新的财政保障支持体系, 始终保持常备不懈, 随时随地可及时调集力量应对突发事件。

(四) 发挥社会参与力量的作用

通过各种措施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一是制定各级救灾组织, 指挥体系、作业标准流程及质量要求与奖惩规定, 并利用民间组织及社区救灾力量;二是实施民间人力的调度, 通过广泛呼吁民间的土木技师、结构技师、建筑师、医师护士等专业人士投入第一线的救灾工作;三是动员民间慈善团体参与防灾工作, 结合民间资源力量, 成立民间防灾联盟;四是动员民间宗教系统, 由基层民政系统邀集地方教堂、寺庙的领导人成立服务小组, 有效调查灾民需求, 并建立发放物资的渠道。

参考文献

[1]付林.关于建设黑龙江省公共服务政府的对策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07 (4) .

[2]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中央政府网站.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 2005.

[4]黑龙江省政务信息化管理服务中心, 2008年度黑龙江省政府互联网网站评测结果总报告[R]

公共卫生事件对策建议 篇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大事件,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3人以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2]。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也是体现政府职能水平的重要方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主要是指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具体表现为预测预警、监测控制、监督管理、事件预防、信息收集分析、科学决策与快速反应、应急保障、紧急救援与医疗救治和事件综合处置能力等方面[3]。而其中各级医院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防治机构和最先感知部门,医院应对能力将直接影响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的成效。

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现状

1997年以来,上海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并已进入了体制创新的阶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了承担常住居民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 “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外,同样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在2003年SARS的防控过程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迅速掌握社区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发挥街道、机关团体、医务人员和家庭的群体优势,在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方面构筑起了三道防线,为SARS防控工作的胜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4]。作者所在的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先后2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水平有了较明显的提升,在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传染病疫情,切实保障和维护广大社区居民的健康和正常生活秩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又如2009年4月份,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出现了快速上升的趋势,上海也出现了大量输入性病例,严重威胁着广大市民的健康和安全。中心从完善组织管理、加强预检分诊、病例筛查和登记、快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控制、加强重点场所督导检查、广泛深入开展健康宣教、开展重点人员流感疫苗免费接种等多个环节入手积极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了甲型H1N1流感的发生和传播,顺利完成了27名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其中电话随访4名,居家医学观察17名,集中医学观察6名,未发现续发病例,完成8名轻症病例的居家医学观察和随访,切实保障和维护了广大社区居民的健康和正常生活秩序。

2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以及医院应急能力建设的相关研究时有报道。但是研究者的关注点多集中在二、三级综合性医院,对于处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网络网底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角色职能以及相关的能力建设往往被忽略。这也导致了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虽有显著的提升,但是在工作实际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急能力建设相对落后,组织、人员、财政保障相对不足。

2)医务人员识别和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缺乏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预案系统。

4)人员培训、实战演练不充分,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等。因此立足社区医院应承担的公共卫生职能,进一步提高社区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夯实区域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显得尤为重要。

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对策

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年来结合世博会安全保障、甲型流感、手足口病防控等工作实际,从以下4个方面探索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的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3.1 建立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指标

中心通过人员访谈、现况调查等方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和评估。在此基础上按照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的要求,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层次性、灵活性和动态性原则,借鉴其他省市和地区医院应急能力建设的经验,从应急组织协调机制、应急预案系统、信息监测预警报告、应急人员、应急物质储备、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等6个一级指标和19个下设二级指标入手 [5],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指标。相应指标建立后,中心结合应急处置工作实际,不断完善和修订,逐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急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2 建立一套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预案系统,定期评估修订

中心立足社区应承担的公共卫生职能,自2010年起对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进行了梳理和补充,形成了1项总体预案、2项工作制度和13项工作预案,预案的重点内容是急性传染病疫情的现场处置,这也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遇到最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是保证预案能够取得理想处置效果的关键[6] ,因此中心成立了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应急预案评估小组,定期对预案内容的全面性和预案的可操作性进行评估,并对预案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全面性的评估内容指预案内容包括工作原则、疫情发现与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应急接种、现场控制措施、健康宣教、事件进程观察、事件解除报告等要素。预案的可操作性是评估预案在日常工作中的实践指导作用以及需进一步完善改进的地方。

3.3 提高医务人员识别和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医务人员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体,他们识别和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直接影响到能否快速、准确地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中心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情况,对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医务人员的基本情况、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现场处置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况等情况进行了了解和调查,参考国内外相关评价指标选择和确立的方法,筛选出本中心医务人员识别和报告突发事件能力的影响因素指标,包括基本情况(下设年龄、工作时间、学历、职称、健康状况、学术任职等二级指标)、知识结构(下设基本认知、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法律知识等二级指标)、实践与技能(下设专业技术、培训演练、参与经历、沟通协调等二级指标)3个一级指标和14个下设二级指标。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调整了中心应急处置队伍人员的结构和组成,进一步提高了应急队伍的现场处置能力,逐步建立起了一支稳定并具有战斗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

3.4 加强实战演练,建立对演练过程的考核评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承担的公共卫生职能的局限性,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情况并不是很多,这就很容易造成医务人员对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要求的淡忘,因此尤其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这也是检验、评价和保持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增加应急演练的真实性,随机性和突发性,使应急处置队伍熟悉和掌握类似事件的处置要求,同时加深对相关预案的了解[7],并及时发现预案的不足,为应急预案的改进和完善提出建议,使之更有效地指导突发事件的处置。

中心结合日常工作中遇到较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先后组织开展了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世博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紧急救助演练、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应急处置桌面推演和病媒生物应急控制现场演练等。同时组织考评小组和参与演练的医务人员对每一次的演练效果进行评估,考评小组侧重对从疫情发现与报告,直至现场处置结束,撰写调查报告的每个处理环节完成质量进行评估(表1)。演练人员则侧重于从自身参与的角度来评价通过演练得到的帮助和提高,并发现其中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具体评估内容包括演练目标的实现、演练内容与质量、演练内容与个人工作的相关性、演练过程的时间节点把握、应急处置人员的组织协调、演练过程的总体评价等,评估等级分为“差、不足、尚可、好、很好”五个等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中心通过这几年来的努力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逐步建立健全了应急保障机制,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也不断提高。但是随着近年来上海举办各类国际赛事不断增加、输入性传染病和一些不明原因疾病等的不断出现,使社区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面临着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因此今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仍要坚持将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纳入中心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针对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改进完善,确保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持续的提高和发展,切实保障辖区居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参考文献

[1]宋瑞霖,主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问答[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117-134.

[2]宋瑞霖,主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问答[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143-157.

[3]张文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与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6,12(2):1-3.

[4]庞连智,蔡静芳,施永兴.社区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角色智能及对策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5):562-563.

[5]徐枫,傅人姣,袁家麟,等.社区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指标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9):19-20.

[6]龚卫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及预警警示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14(6):41-43.

[7]卢慧敏,姚宗蓓,殷良.上海市卢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适用性分析与初评[J].上海预防医学,2010,22(2):112-114.

(收稿日期:2011-9-2)

上一篇:在普通高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形容心境淡然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