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艺术特点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足石刻艺术特点(精选8篇)

大足石刻艺术特点 篇1

大足职业教育中心 刘彦辰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县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1999年大足石刻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因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足石刻与云冈、龙门、敦煌齐名,其艺术特点却截然不同,总体来说大足石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造像题材和内容极为丰富

首先是佛教、道教和儒教的题材在大足石刻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三教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和平共处,在教派关系上也不像唐以前那样互相斗争为主,而是以互相融合为主。此时的三教在各自的造像中也掺杂了外教的思想,同时各教派内部的不同宗派更是相互融合,其背景在造像中皆有反映。对于造像背后的宗教思想下节将详细论述。此外,大足石刻中也有很多关于现实的生活细节的雕刻,如石篆山的《鲁班出工图》等。由此可见,大足石刻是多种宗教、多个

派系、多种思想下的造像,内容自然是丰富多彩的。

二、构思布局巧妙

大足石窟依山而凿,无论是北山还是宝顶山的造像都是在勘察了地形后统一规划,然后再开凿的。设计者将石刻与周围的一山一水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借景发挥,山峦溪泉均在艺术家的构思之中,溶为一炉。这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相结合的结果,因此这里的石刻都比较有创意,构图布局与其它地方造像不同。这是我国雕塑史上一次统一指挥总体设计,分工合作的大型集体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新的发展。同时,由于提前规划,图纸在大足石刻中至为重要,反映在造像作品中,可见雕塑和绘画的关系在大足石刻中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三、艺术形象生动

大足的佛和菩萨被塑造成具有人情味和鲜明性格特征的活生生的人的形象,使人们耳闻目睹的事件在石刻中得以体现,人们乞求的愿望找得到对应的对象。原本冷冰冰的石头之所以会给人有血有肉的感觉,是因为雕刻艺术有它自己独特的语言词汇,雕刻家用动态的线条表现了人物的冷暖悲喜。同时,借助想象和夸张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例如千手千眼观音。这一时期的主题造像已经完全从僵硬的姿势中解放出来,由威严肃穆的表情转变为面带笑容的颜面,从天上来到了人间。菩萨的形象变化最大,脸庞已从丰腴变为

清秀,双肩瘦削,体态婀娜,身体的裸露部分减少,衣饰已经全部汉化,反映了当时人们审美心理的共同情趣。

四、具有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和特有的蜀乡情趣

宗教艺术的世俗化也是宗教艺术的生活化,从宝顶山石壁上的佛和菩萨以至鬼神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态,还能直接了解到宋代社会家庭和人物风貌,整体造像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例如《牧牛图》中牧童和牛的各种动态情节十分质朴生动,牧童性格天真活泼,浓郁的生活气息在表现教义方面却也仍不逊色。大足造像的主体佛教造像反映的多是伪经或中国僧人着述的内容。因为从理论依据上已经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在造像中艺术家又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创作,那么生活气息在大足石刻中得到充分反映就是宗教艺术发展的必然了。

五、风格技法多样

由于大足石刻延续时间比较长,即使同一时期艺术家也并非来自同一个地方,因此同一个地方的石刻的内容和风格都是不一样的。就大足石刻整体而言,其丰富性更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北山的心神车窟和宝顶的圆觉洞,前者简洁,无背景,刀法刚劲,阴线较多,后者富丽,运用粗犷的写意山水风格作为背景,衬托细致柔美的菩萨,刀法圆润,追求质感,近乎泥塑效果。

单从北山的造像,我们可以看出大足的风格发展,唐朝的面形丰润,俏丽庄严,气质雄浑,薄衣服饰;后蜀的小巧玲珑,童颜丰肌,衣饰浅刻,仪容俊美,璎珞成串;宋代的除继承唐代风格,又有新发展,浮雕衣饰,璎珞飘带复杂细致;明清的粗犷近俗。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是那个时代综合因素的产物。大足石刻造像在历史上的出现,是与中国政治中心向南流动的历史变迁潮流密切相关的。大足石刻在雕刻技术方面,人物形象重视解剖比例,衣饰器具质感强烈,刀法洗练,线条流畅,细腻精巧,浑然天成,兼具雕塑与绘画之妙,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具有东方民族所特有的文雅、娴静、内秀美的特征。

六、雕刻图文并茂

佛教发展至唐朝,佛经变文得到极大范围和数量的流传,这是佛教的新发展,也是与儒道斗争的需要和进一步宣 传教义的手段。变文从文学角度与绘画角度的变相图互为补充,把佛教在更大意义的信众的认识中的形象和其理想信仰对象融合。造像在早期只是参考变文,或是造像旁雕刻变文,但是发展到后期造像两者的关系便融合了。把图文结合在一起的宝顶摩崖石刻,在石窟艺术中是少见的,通俗的立体绘画(浮雕)和易懂的文辞说明成为大足石刻艺术的又一特征。同时,这一特征也可以看作是“信仰性佛教”对佛教艺术史的贡献,即民众的要求在左右宗教造像的发展。

图文并茂的形象之所以成为佛教晚期石刻的主要表现形式也和唐朝以后士大夫推崇佛教文化有关。正是由于信众的范围扩大并泛化以及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文字在大足石刻中较多,同时也和图像结合较为紧密。

七、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大型的摩崖或窟龛石刻,要涉及许多艺术创作以外的工程问题,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艺术家们的高超之处就在于将许多技术上的问题与艺术相结合,寓技术于艺术之中。对水和光与造像关系的处理,大足石刻可以称得上是技术中有艺术,艺术中有技术。

大佛湾第29号窟圆觉洞的设计者为了避免窟顶的滴水对洞窟造成破坏,巧妙设计融合环境学、美学,利用水的特点设计了洞窟的排水设施。叮咚滴水经过壁上雕刻的龙的脊背,滴入猴子托的钵盂,从而流入暗沟,其巧妙与长信宫灯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处。洞窟的采光利用洞口上方所开的天窗,使洞内显得明暗相映、朦胧神秘。第5号窟华严三圣龛的三尊佛像的雕凿完美的体现了力学原理,特别是文殊 菩萨手托八百余斤重的宝塔历千年而不坠,很好的利用了袈裟的支撑作用。

大足石刻艺术特点 篇2

在以往的历史文化研究中,我们总是习惯干以单一的社会历史分析视角去看待眼前充满生命渴望的研究对象,说得更明确一点,是习惯于用阶级斗争的敌对思维惯性来对待历史,把历史文化中的生命精神抛之脑后,简单甚至武断地给历史下结论,不愿意对充满人类精神生命渴望的现实存在进行接触、交流、对话。就社会历史的研究而言,阶级或阶级斗争的分析方法,当然也能触及社会历史中的人的因素,但这仅仅是就社会历史中人的宏观和外在情形而言,很难直接深入到社会历史中人的内在情境,尤其这又关乎人的内在精神信仰。比如说,在对大足石刻宗教题材的研究中,我们动不动就会说,宗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将宗教中蕴藏的普遍的人类精神置于边缘位置,甚至从根本上抽掉了宗教题材中的人类学的价值存在。事实上,大足石刻的建造是一种社会历史存在,它旨先始于人的内在精神的波动,或者说它反映了人的内在精神信仰的需要与渴望。因此,笔者住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查阅过程中,发现不少研究者依然习惯干对历史匆忙下结论。且不说这种研究方法的陈旧,从根本上讲,这样做无法真正触及大足石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馈赠给我们的丰富的人类学资源。仅就大足石刻艺术表现出来的世俗化、生活化、大众化的审美特征而论,不少研究成果还仅仅停留在看图说话、然后简单作结的非学术层次上。

勿需讳言,大足石刻的整体造像属于以佛教为主体的宗教题材,但是其中大量宗教题材的造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世俗化、大众化、生活化的人类审美情态。在面对大是石刻宗教哲学的世俗化倾向时,向自强和张书军曾敏锐地观察到大足石刻宗教哲学的世俗化价值取向,并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但在研究的方法论上,尚未摆脱习惯性的二元对立思维。不仅如此,他们甚至采取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绝对对立的学术立场下结论,只要是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就意味着错误甚至反动,并由此作出判决,似乎这已经可以盖棺定论了。在笔者看来,对历史文化的研究不应该如此简单,更不应该简单地划定谁是谁非的界限,虽然该文对大足石刻世俗化的成因做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但学术研究绝不是在僵化的意识形态框架下简单地下判决书。

大足石刻艺术特点 篇3

安岳是目前国内已知的中国古代佛教造像遗址最集中的县,目前已发现历代石窟造像200处,造像10万余尊。其中,尤以唐代造像的宏伟和宋代造像的精美著称于世,在中国石刻艺术史上具有上承云冈、龙门,下启大足石刻的特殊地位。2000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石刻之乡”的称号。

安岳石刻的历史,可溯源于东汉崖墓中的石刻图像。据安岳县志载,佛、道造像始刻于“隋开皇十三(公元593)年”,以现存卧佛院、千佛寨的造像风格判断,安岳石刻艺术的开创年代为初唐。在宋代全国石刻艺术走向衰弱时,安岳石刻艺术达到了顶盛时期。八庙卧佛全长23米,为唐代左侧卧佛世界第一。这些造像,是印度和我国北方、中原石窟造像所不能与之匹敌的,它们为为中国石窟艺术的分期开创了一个自成体系时代。

目前安岳拥有各类石窟造像保护单位70处,其中国家级石窟类文物保护单位9处,分别是卧佛院、玄妙观、千佛寨、圆觉洞、华严洞、毗卢洞、茗山寺、孔雀洞、木门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分别是庵堂寺、佛耳岩、高升大佛寺、西禅寺、塔坡,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县级文物保护点60处。

石刻造像分布于全县4个区32个乡,石刻造像以佛教题材为主,也有少数道教造像和儒、释、道三教合龛造像,且多数为摩崖造像。其艺术风格既有秀骨清相、婉雅俊逸的南北朝遗风,又有体态健美、面颐丰满的唐代风韵,还有雕工精细、璎珞满身、装饰华丽的宋代特色。

(一)

圆觉洞

十二圆觉聆听佛祖说法释疑

圆觉洞位于安岳县城东南角1.5公里的云居山,因山上刻造有十二圆觉而得名。这里的石刻造像分布于南、北两岩,有龛窟编号76个,大小石刻造像1993尊,内容以佛教为主,兼有少量道教与佛教合龛造像。另外,还有碑刻题记25处。这里的石刻造像始凿于唐开元年间,经前蜀、后蜀,至北宋达到鼎盛时期,历400余年完成。

北岩以北宋时期造像为主,其中“西方三圣”形体高大,造型优美。西方三圣为阿弥陀佛、净瓶观音和大势至菩萨。他们分别雕刻在高8米,宽5米,深4 米的巨大人造石窟中,各石像躯高都在7米以上。在其他地方,西方三圣是合龛为一,而这里却是分龛雕刻,这是安岳石刻的独特之处。

左龛是倚斑斓佛光,足踏莲蕊,手持净瓶,仿佛正在将瓶中的甘露遍洒人间的观音。中间一龛,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他容光照人,眼含情而不失庄重,嘴带笑而不露齿,居高而立,亲切地俯视各位。右龛的大势至菩萨头戴密贴金花冠,冠内嵌刻一小佛像,十分别致,胸前杂饰璎珞,肘悬腰际,脚踏莲台,浅笑的面庞,俊美而显庄重;她两手相交,右手持莲花蕾,大有点化众生超度苦海之势。花蕾重有百斤,历千年而不坠,是雕刻家巧妙地将重力转移到袈裟上的缘故。

圆觉洞深10米,高4.5米,宽4.4米,窟龛正壁佛台上端坐着三身佛。两侧佛台分坐着文殊、普贤、金刚藏、弥勒、清净慧、威德自在、辩音、净业藏、普觉、圆觉、贤善首、普眼十二尊菩萨,统称他们为十二圆觉。他们在聆听佛祖说法释疑,姿态各异,气氛肃穆。

TIPS:

地址:安岳县岳阳镇

门票:20元/人

营业时间:8:00—19:30

联系电话:028—24527255

旅游投诉电话:028—24520973 传真:028-24536626

(二)

千佛寨

三千余尊佛像阐释苦乐悲欢

千佛寨位于安岳县城西郊2.5公里的大云山上,因山顶四周天然形成的岩寨的崖壁上雕刻有大小佛像3千余尊而得名。

千佛寨的石刻造像,规模恢宏壮观,共有造像105龛,大小佛像3061尊,分布在南北两岩,整个造像区竟长达705米。据《安岳县志》记载,千佛寨摩崖造像始于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从石刻题记看,有“开元”、“天宝”,最晚题记为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 历时600余载。现在的主要造像多为盛唐时期作品,也尚存有少量的明清时代作品。南北两岩除佛像外,还有摩崖浮图7座,唐碑3块,历代题记26处。浮图最高的达4.6米,最小的0.8米。

摩崖造像高3-6米的有14尊,1-2米的有250尊,其中最大的释迦牟尼佛高达6.2米。南岩多为唐代造像,其面部丰盈,高鼻垂耳,袒胸露肌,衣纹疏深,线条流畅,简洁明快,古朴典雅。尤以56号龛的净瓶观音更具典型的盛唐石刻风韵。

北岩有一龛保存完好的《药师经变相》,药师佛系唐代密宗造像题材。药师佛端坐于束腰圆莲宝座,头部上端刻有华盖,身侧有菩提树,左右分刻八大菩萨和九横死,十二大愿,还雕刻有病死、受王法死和被虎、豹、蛇咬死等场面,是其它石刻造像中罕见的珍品。

千佛寨还刻有众多的菩萨、罗汉、金刚、力士、护法神、飞天、供养人以及各种“经变”故事造像,充分表现出天上、人间、地狱的苦乐悲欢,内容十分丰富,雕刻技艺精美。

TIPS:

地址:安岳县城西北

门票:8元/人

营业时间:8:00—19:30

联系电话:028—24500447

旅游投诉电话:028—24520973 传真:028-24536626

(三)

卧佛院

珍藏绝版佛经,被誉为国之瑰宝

卧佛院位于县城北25千米的八庙乡卧佛沟,共有大小龛窟139个,造像1600余身,卧佛为释迦牟尼涅盘像,全长23米,头长3米,肩宽3.1米,左侧卧于距地面约10米高的崖壁上。头东脚西,体型修长,薄衣贴体,表情安详。身后刻说法图,20余身弟子、菩萨、神王、力士像等,面目表情各不相同,佛腰部坐一背向观众为佛诊脉的弟子,佛足部前方立一力士,为此窟所独有。该像刻于贞元年间,迄今一千多年,体形完整,像个硕大的“一”字,几乎占据了整个岩腰,堪称我国唐代全身石刻卧佛之精品。

nlc202309020141

此外,安岳卧佛院刊刻的佛经是全国罕见的,专家盛赞为国之瑰宝。在卧佛沟南北两岩约800米长的悬崖峭壁上,开凿有55个藏经龛窟,其中已具雏形或竣工的43窟,空经洞1个。已刻经文至今保存完好的15窟,佛经刻字面积152平方米,现存清晰可辨的共20余种70余部300余卷40万字,共有刻于唐代的佛经经文龛窟16个。

有《佛说报父母恩重经》等20多部,其中《檀三藏经》是现存佛经中的绝版。从46号窟左壁释静泰撰写的“经论目序”中得知,“一切经论目序”来自“大唐东京(洛阳)大敬爱寺”。主要经目有《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序》、《佛名经》、《大般涅磐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檀三藏经》、《妙法莲花经》等,是我国宝贵的石刻经库。而且,经目中的《般若波罗密心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等是玄奘译经班子传下来的全国最早的版本。

TIPS:

地址:安岳县八庙乡

门票:12元/人

营业时间:8:00—19:30

旅游投诉电话:028—24520973 传真:028-24536626

(四)

毗卢洞

“十炼修行图”令人肃然起敬

毗卢洞位于安岳县城东南的石羊镇赤云片区油坪村塔子山上,距县城45公里。安岳至大足的公路横穿塔子山脚。这里山峦叠翠,岩石峭立,毗卢洞就凿在这些磊磊秀石之中。毗卢洞其实是毗卢洞、幽居洞、千佛洞和观音堂的总称,现存摩崖石刻造像465尊,碑刻题记32处。

据明代万历年间碑文追述,毗卢洞的石刻造像开创于五代后蜀,之后历代都进行过培修、补刻。这里曾经是五代至北宋年间四川佛教密宗的主要道场之一。尤其是观音堂内雕刻的那尊“水月观音”,人们称她“紫竹观音”,英籍华人作家韩素英把她誉为“东方的维纳斯”,是全国少有的北宋石刻艺术珍品。这尊紫竹观音高3米,悬坐于那凸露的峭岩石窟之中。

另外,毗卢洞、幽居洞雕刻的密宗第五代祖师柳本尊造像也别具特色。特别是在高6.6米,宽14米,深4.5米的毗卢洞中,雕刻的柳本尊的“十炼修行图”构图严谨,造像生动,就像一幅幅讲经说法的连环画,通俗易懂,是研究四川密宗和考证柳本尊生平的宝贵实物资料。它主要通过以炼指、立雪、炼踝、剜眼、割耳、炼顶、舍臂、炼阴、炼膝十种苛苦修行来宣扬密宗教义。

TIPS:

地址:安岳县石羊镇

门票:15元/人

营业时间:8:00—19:30

旅游投诉电话:028—24520973 传真:028-24536626

(五)

华严洞

诠释“极乐国中无昼夜”

华严洞距毗卢洞只有2公里左右。此洞高7米,宽、深各11米,宽敞明亮,内有石刻造像159尊,主要是五代和宋朝之作,距今也有千年。华严洞正壁凿有华严三圣坐像。中间禅坐的是释迦牟尼,左为骑青狮的文殊,右为骑白象的普贤。华严三圣象高约5.2米,背倚车辐状彩色佛光,头戴繁花缕空峨冠,冠内禅坐一小佛像,面目俊秀,皓齿微露。

洞的两边凿有十位弟子,他们坐姿颇为别致,或两脚分开盘坐,或双腿曲向一方而盘坐,以次掩护坐台。在弟子坐像上端,刻有佛家的“极乐世界”图案,长达20米,以“众妙香国”、“剪云补衣”等10组浮雕构成,再缀成琼楼玉阁、奇花异草、甘露珠河、缥缈云彩等,烘托出“极乐国中无昼夜、花开花合伴朝昏”的极乐景象。

TIPS:

地址:安岳县石羊镇

门票:12元/人

营业时间:8:00—19:30

联系电话:028—24139637

旅游投诉电话:028—24520973 传真:028-24536626

(六)

茗山寺

虎头山巅“佛日增辉”

茗山寺位于安岳顶新乡民乐村的虎头山巅,距安岳县城63公里。因“唐道佛骨禅宗更播于名山”造寺得名,该寺创建于唐元和年间,于北宋年间达到鼎盛。是集石刻文化、登山观景、求知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旅游区。

虎头山脉层恋叠翠,群山拱衬,独虎头山雄踞其中,形似猛虎视诸峰。山上古道壁立,环山佛像林列。现寺存唐、宋摩崖造像63躯,其中单个造像34躯,1至4米的造像50余躯,皆雕刻于顶峰绝壁,雄伟壮观,艺术精湛,是极有价值的摩崖石刻精品。

造像题材主要有毗卢佛、观音、大势至、文殊、毗卢佛与东岳大帝合窟、十二护法神将等,各造像多慈眉善目,神态安详,宝冠装饰,无一雷同;金刚、力士,则多呲牙咧嘴,杀气腾腾。乾隆四十六年碑文云:“炼金丹,修舍利,道不离夫仁义。东青牛,西白马,理本原于至城。所谓自作自受,晓于前而扬于后也。”此段文意最能说明此区“三教合一”之风。

TIPS:

地址:安岳县顶新乡

门票:免费

营业时间:8:00—19:30

旅游投诉电话:028—24520973 传真:028-24536626

(七)

孔雀洞

白莲花上秀丽大方的孔雀明王

与茗山寺相邻的孔雀洞,沟深岩险,绿树成荫,是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

明代隆庆四年(1750)高僧崇智在此建寺。因刻有孔雀明王,故命名为孔雀寺。其洞依岩而凿,高4.7米,宽4.3米,进深2.7米。洞内镌刻一立体金身孔雀,高达2.3米,造形生动,雕刻艺术精美,形象逼真。孔雀背上驼着八叶莲花。最引人注目的是现存最完好的“孔雀明王”造像,孔雀明王菩萨跏跌坐于白莲花上,造像秀丽大方,头戴化佛宝冠,胸饰璎珞,身著双领下垂大衣,左手执莲蕾,左下手捧蟠桃,右手握雀羽,右下手托贝叶经。

该洞构思别致,造型奇妙,具有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孔雀洞后山顶上,有一唐代高台座经目石塔,高15米,8方3层,浮雕小佛像24尊,该塔古朴秀丽,保护完好,在四川省石塔中属罕见。

TIPS:

地址:安岳县双龙街乡

门票:免费

营业时间:8:00—19:30

nlc202309020141

旅游投诉电话:028—24520973 传真:028-24536626

(八)

玄妙观

全国罕见的唐代道教摩崖造像

玄妙观开创于唐代,摩崖造像分布于一蘑菇状的平顶巨石周围,前后各长约10米,左右长约6米,高约5米。四面立壁凿为造像龛、大小龛窟达79个,石刻造像1293躯,全为唐代的精美雕刻。主要造像有老君释迦并坐、真人、十二时神、金刚力士、九头鸟、观音、势至等。

玄妙观以道教造像为主的摩崖造像,规模庞大、内容丰富,不但省内独有,在全国也属罕见。不论雕刻的道教造像还是佛教造像,均生动优美,仪态万千,错落有致,十分和谐。在79个造像龛窟中,有12个佛、道联合造像龛。有的正中为道教老君,两边刻佛、菩萨站像;有的龛正中为释迦牟尼和太上老君坐像,左边则是佛教菩萨,右边系道教金仙。这为历史上佛、道互相联合、渗透、借鉴,提供了确切的佐证,是反映我国晋以后道教与佛教相互渗透、借鉴与联合这一现象的代表性实物。

玄妙观在造像布局上独具匠心,打破了宗教造像仪轨的束缚,针对仅一独立巨石的特定环境,充分利用一定空间、空隙,因地制宜地刻出不同形象的神像和龙、狮、青牛、神鸟等各种动物,镌刻错落有致,十分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显示了古代匠师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

TIPS:

地址:安岳县鸳大镇

门票:免费

营业时间:8:00—19:30

旅游投诉电话:028—24520973 传真:028-24536626

(九)

木门寺

四川独一无二的仿木结构石建筑

木门寺位于安岳县石鼓乡木门村清泉山麓,距安岳县城35公里,距八庙乡卧佛院4公里。始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是集古建筑景区和自然风景为一体的旅游区。

木门寺景区山峦起伏,古树参天,风景幽雅。原寺建有七重大殿,坐北朝南,规模宏大,盛极一时。现有无际禅师亭、大雄宝殿和祖师殿等旅游景点。

无际禅师亭为石砌仿木建筑的无梁方殿,坐北朝南,其柱、枋、檐、脊、斗拱、鳌头、瓦、滴水、桷等皆系石制,与木制无异,工序严谨,巧夺天工。亭子除门是木制的外,全为石料仿木建成,故名木门寺。亭子内正中立无际禅师圆寂石塔一座,内葬明代高僧无际禅师尸骨,塔高4.7米,平面八角形,须弥座塔基。内葬无际禅师立棺一具,塔身光滑如平镜一般,正面印刻无际禅师坐像。

为显示塔亭威赫珍重,整个无际禅塔亭又为木结构大殿所覆盖,殿为重檐歇山式屋顶,穿斗式梁架。木门寺仿木结构的石建筑,不仅省内独一无二,在全国亦属罕见,是现代建筑学者和雕刻艺术家研究、鉴赏不可多得的历史实物。近年来,清凉山麓一片茂密的森林,使木门寺自然风光更加美丽诱人。

TIPS:

地址:安岳县石鼓乡

门票:免费

营业时间:8:00—19:30

旅游投诉电话:028—24520973 传真:028-24536626

安岳美食:

米卷、伤心凉粉、柠檬菜肴、蜜蜂糖炒虾、嘉州鹿、五香田螺、香辣鸭唇、金水坛子肉、干烧乌鱼片、烤全羊等。

安岳特产:

安岳旅游商品丰富,独具特色。主要有石刻艺术品、柠檬系列产品、竹编纪念品、地方土特产等。其中不少产品在国内、国际屡获大奖,深受游客喜欢。

旅游纪念品与工艺品:石刻系列(佛像、名人像、游客自身肖像、古建筑、生肖动物等),丝绸产品、音像产品(如VCD、明信片、书籍、画册等)。

土特产品:通贤柚系列、柠檬系列(柠檬果酒、柠檬香精、柠檬食品等),竹编系列(篮、盘、帽、鞋、席、手提包、玩具等)、红薯食品、腌腊食品。

安岳住宿:

安岳宾馆、金水岸大酒店、普州大酒店、维多利亚酒店、金盾招待所等。价格均在150元左右。

旅游交通:

从成都出发:成都—简阳—乐至—安岳石刻

从重庆出发:重庆—大足—安岳石刻

大足石刻 篇4

大足石刻位于四川省重庆市,以大足县、潼南县、铜梁县、壁山县为范围,在此地可赏到代表中国唐、宋时期的石刻造像艺术。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规模之宏大,艺术之精湛,内容之丰富,可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齐名。

大足石刻因地处中国内地山区,过去交通不便,幸免了历代战争的浩劫和人为破坏,具有很高的文物、雕刻和旅游价值,尤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宝顶山摩崖石刻最集中。

北山摩崖(石窟)石刻位于大足县城北两千米处,开凿于唐代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历经五代,两宋,相继在佛湾、营盘坡、观音坡、北塔寺、佛耳岩等处造像近万躯。长达500米余,共编为290号龛窟。其中有碑碣6通,题记和造像55处,经幢8座,银刻线阁1幅,石刻造像364龛窟。

北山石刻以佛湾造像最为集中,共编290号龛窟。在长300多米、高7米的崖壁上,有碑碣6通,题记和造像铭记55则,经幢8座,阴刻“文殊师利问疾图”一幅,石刻造像264龛窟。佛湾佛像雕刻精细,体态俊逸,风格独特。“心神

车窟”中的“普贤菩萨”造像精美,被誉为“东方维纳斯”;“转轮藏经洞”被称为“石雕宫阙”;“韦君靖碑”、“蔡京碑”、“古文孝经碑”为世所独存,既是书法珍品,又可补史料之遗缺,价值极高。佛湾石刻分南北两个区域,南区大多是晚唐、五代作品,北区大多为两宋时期作品。晚唐时期的作品,人物造型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饰简朴、线条流畅。五代时期的作品,玲珑精巧、多彩多姿,衣着服饰由简到繁,逐渐摆脱了外来文化影响,具有石刻造像过渡期的特征。两宋时期的作品,民族特色已十分突出。

宝顶山摩崖(石窟)石刻距大足县城东北15千米,石刻创始人为宋蜀中名僧赵智凤,建于南宋淳熙六年至淳v九年(1179D1249年),历时70多年,石刻共13处,造像数以万计,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最大。宝顶山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

大佛湾为幽深的马蹄形山湾,雕刻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先以小佛湾为蓝图,后在此雕造。由19组佛经故事组成的大型群雕,各种雕像达15O00多躯,设计之精巧,竟无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说。宝顶圆觉洞,为整石开凿,宽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萨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诚,左右壁为十二圆觉菩萨,跌坐莲台,妙丽庄严,姿态不一,衣服、肌肉质感真实,似薄纱突身,衣裙流畅自如。壁间刻楼台亭阁,人物鸟兽,花草树木,幽泉怪石,近似写实作品,是大佛湾雕刻的精华。巨型雕有30多幅,著名的有: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像、释迦涅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崔明石经变、毗卢道场、父母恩重经变像、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像、六耗图、地狱变像等,以佛经故事为主要题材,造像旁还刻有经文、颂词等文字说明,宛如一幅幅图文并茂的连环图画,是不同于中国其他石窟的显著特点。

大足石刻不仅有规模巨大的佛教造像和体系完整的道教造像,还有石窟造像中罕见的纯儒家造像,而且“三教”、“两教”合一的雕刻也很多。大足石刻的这种文化现象作为实物例证,反映出在中国文化史上儒、道、释三家长期以来既斗争又融合,到宋代时“孔、老、释迦皆至圣”,“惩恶助善,同归于治,三教皆可通行”的“三教合流”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已经巩固。

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载,无不备列”,在艺术上“神的人化与人的神化”达到高度统一。

大足石刻实习报告 篇5

一、实习目的:为了让我们能学好专业知识和为以后从事导游工

作打好基础

二、实习时间:2013年5月23日上午8:10到2013年5月24

日下午16:00

三、实习地点:大足龙水湖、大足石刻

四、实习内容:2013年5月23日上午8:10时,我们12旅游301

班全体同学在蒋老师和殷老师的带领下,从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门出发,乘坐旅游大巴车前往大足石刻参观实习。在大巴车上,我们每个同学都向大家讲了自己的欢迎词,还进行了自己的才艺展示,才艺有很多种,比如说唱歌、讲笑话、跳舞等等。还有个同学将自己在魔方上的才能也展示出来了。大约11点左右我们到达了湖西村,在湖西村的一家农家乐,我们落实了事先预定好的住宿,然后休息下来。12点我们正式开饭了,吃的也很丰盛和满足。午饭后,我们都各自回房间午睡了一会。下午2点半,我们乘坐大巴车去有“杭州西湖”美誉的龙水湖,到了龙水湖我们买了船票,坐船到龙水湖的中心塔,在哪里我们也进行了龙水湖的讲解,还拍了一些照片。下午5点左右乘船返回。上船后我们吃了一些小吃,比如豌豆凉粉、凉面、凉虾等等。然后我们返回了湖西村农家乐,吃了晚饭后,晚上八点左右我们就搞活动,我们分别以小组为当位唱歌,也自由组合唱歌,蒋来师和殷老

师也唱了歌,有些组合跳舞,之后玩游戏,比如猜词语、爱的抱抱等游戏,而爱的抱抱更是把气氛烘托到了最高点。晚会大约进行了两个小时,结束之后,大家都回到各自的房间休息、睡觉。

第二天,早上七点多我们就吃早饭,大雨倾盆,大概八点多我们出发前往大足石刻景区,到了景区雨一直下不停,买了门票,景区安排了讲解员给我们讲解,我们打着伞,一边跟着讲解员游览景区,一边听她讲解,大雨一直下,老天爷仿佛没有要停的意思。我们的鞋子都打湿了,然后提着鞋子走。讲解员讲解完之后,我们也做了景点的讲解,有讲解千手观音的、有讲解释迦牟尼圣迹图的、还有讲解九龙浴太子的等等。大约12点半我们参观完了大足石刻,之后我们坐大巴车去双桥镇,在一家餐馆吃午饭,有邮亭鲫鱼等等。吃完午饭后,三点中左右我们就坐旅游大巴车回学校了。下午五点我们顺利抵达了学校。两天的大足实习也就结束了。

五、实习总结和心得体会:第一次实习心里无比激动。这次实习

第一天骄阳似火,第二天则大雨倾盆。在去的途中我们致欢迎词和展示才艺,虽然一路上车子颠簸,但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讲解和才艺展示,大家好像都比以前放得开了,也比以前要大方了。下午我们真正来到了龙水湖,龙水湖位于大足县境内,对外又名“大足龙水西湖”,泛舟入湖,岛上松林蔽日,水禽群集,桃花如火,梨花似雪,百花争艳,花果飘

香,山水掩映,幽静秀美。湖畔西山雄峙,倒影半入湖户,其幽雅之情趣油然而生,其色彩恰似蓬莱仙境。由于那天太阳很大,在红日映照下,则波光粼粼,美目难收,也既似烟波浩渺的太湖、水平如镜的杭州西子,又象神奇仙境的蓬莱、明媚风光的桂林山水。山绕绿水,水环青山,夹岸修竹,风光绣丽。真是“船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龙水湖山美水也美,这或许是它吸引我们前来的真正原因吧。这次实习,我觉得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收获也是挺大的。作为一名一直在课堂这虚拟的环境中讲解的我们,这次的实习无疑为我今后从事导游工作奠定了基础。首先感谢信用社给我这个机会让我来到这个集体,在联社为期一个多月的实习是我走出校门。从这次实习中,我体会到了实际的工作与书本上的知识是有一定距离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的再学习。其次,我觉得工作后任何人都必须要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并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最后,我们应该虚心学习经验,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多思考,多总结,多请教,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积极性。我觉得到了实际工作中以后,学历并不显得是最重要的,主要看的是个人的业务能力和交际能力。我深刻的体会了这一点。学历只是一张证书、只是代表你接受的文化教育的程度,但并不能完全的展现个人。实习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是我感觉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我要感谢我的老师组织我们这次景区实地讲解实习,这对我来说是十

大足石刻导游词 篇6

各位旅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大足石刻观光旅游,我是负责你们今天讲解的导游员——向晶,大家可以叫我小向,在本次的旅途中我将秉着“热心、负责”的理念全程为大家提供优质的服务,预祝大家本次石刻之旅丰富多彩,有趣难忘,大家都能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游客朋友们,在游览大足石刻之前,请允许我为大家先介绍一下大足石刻的基本概括。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始建于公元650年,历经五代,盛于南宋,现存摩崖石刻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遍布100多处,主要有宝顶山石刻,北山石刻,南山石刻,石门山石刻,石篆山石刻,其中以宝顶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大足石刻,于1999年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听了刚才我对大足石刻的简要介绍,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去一睹大足石刻的风采了,现在就跟随着我走进大足石刻之一的宝顶山石刻吧!

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宝顶山石刻的入口了,宝顶山石刻为南宋赵智凤以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为宗旨,尽毕生之力,惨淡经营七十余年营建而成的。在进行参观之前,温馨提醒大家一下,景区人多,请大家紧跟着我,可千万不要掉队!现在就开始咱们的旅程,走进宝顶山石刻。

大家还记得在春节晚会上由聋哑人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吗?它当即成为了最感人的节目。当大家看到眼前这尊用石头雕刻、全身饰以金箔的千手观音时,相信它的视觉震撼不亚于前者。千手观音造像是佛教中常见的神灵,中国许多的地方都有千手观音,有的有10只手,有的有32只手,还有的是48只手,但现在映入大家眼帘的这尊千手观音造像,她有1007只手,是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造像,堪称“天下奇观”。

它充分利用了岩石空间,强调气势与真实,这些手纤细修长,千姿百态,金碧辉煌,造像面积达88平方米,流光溢彩,美不胜收,构成了一幅犹如孔雀开屏的绚丽画面,令人眼花缭乱,心摇目眩,是否有一种让你看着看着,突觉手怎么会越来越多的错觉啊?

大家可要仔细的观察了,千手观音造像的每只手中还有一只眼睛,因此她的全名就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自在菩萨”。大家一定在苦思冥想,为什么她会有那么多只手吧?你们一定不知道千手观音的来历,其实是这样的,相传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她是古代一位妙庄王的三公主,因献出自己的一手一眼为父亲和药而感动了佛祖,佛祖赏还她千手千眼让她去救助众生,因而,她的千手象征她法力无边,能拯救众生,千眼象征她智慧无穷,能明察秋毫。这尊千手观音造像可真谓是鬼斧神工,让人叹为观止,此乃“世界石刻艺术的瑰宝”。

游客们,接下来我们将去的是大足石刻中体魄最宏伟的一尊造像——释迦涅槃圣迹图,现在大家在此自由休息十分钟,十分钟后我们将一同前往释迦涅槃圣迹图。

篇二:重庆大足石刻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重庆中国国际旅行社的导游员。在我身后的这位呢,就是我们本次行程的司机张师傅。我很荣幸能有机会为大家服务,非常欢迎大家来到重庆游览观光,待会儿,我将带领大家游览素有“石刻之乡”美称的大足石刻。大足石刻距重庆主城约有130公里,行车时间约两个半小时,在这段时间里我先把大足石刻的概况为大家做个简要的介绍。

大足石刻是重庆大足县境内所有摩崖石刻造像艺术的总称,反映了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生活化的进程,是集儒道佛三教造像于一体的大型石窟造像群,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650年),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明、清时期亦有所增刻。最终形成了一处规模庞大,集中国石刻艺术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莫高窟齐名,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07年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大足石刻群共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石窟最具特色。

关于大足石刻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大足为传统农业区,气候温和,风调雨顺,收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为大足大丰之地,故得名。还有就是与佛教传说有关,相传释迦牟尼在涅槃前夕曾到过大足,在其讲佛之地留下了一双大脚,故人们叫当地为大足。

北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北面约1公里处,共有摩崖造像5000于尊,由唐末刺史韦君靖开凿于唐景福元年,后由地方官吏、乡绅、僧尼等续建,至南宋绍兴年间(892年-1162年)结束,历时250年。以其雕刻细腻、精美、典雅著称于世,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尤以观音造像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陈列馆”。北山石刻以当时流行的佛教艺术为主,体现了佛教的世俗化,其转轮经藏窟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宝顶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北约15千米处,由宋代高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1174年-1252年)主持建造,历时70余年,以圣寿寺为中心,包括大佛湾、小佛湾等13处造像群,共有摩崖造像近万余尊,题材以佛教密宗故事人物为主,整个造像群宛若一处大型的佛教圣地,展现了石刻艺术的精华。宝顶山有千手观音、释迦涅槃像、九龙浴太子等著名景点。

南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南,始刻于南宋时期,共有造像15窟,以道教造像为主,刻工细腻、造型丰满,是我国石刻艺术中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整的道教石刻造像区

石篆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西南25千米处,始刻于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年间(1082年-1096年)结束,是中国石窟中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的造像区。

石门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20千米处,始刻于北宋绍圣元年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094年-1151年),为佛教、道教合一的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石门山造像共分为13龛,有药师佛、释迦佛、观音洞、孔雀明王等龛窟。

各位游客朋友们,在听完大足石刻的简介后,是不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去一睹为快呢,不过不用着急,因为我们即将要到达目的地——大足石刻了。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大足石刻的宝顶山,接下来我们主要参观的是宝顶山的大佛湾石刻造像群。大家请看,在你们面前的就是六道轮回图,又名“六趣图”。佛教中有个经典的理论“因果报应、转世轮回”。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前世今生,每个人死后都要经过轮回投胎转世,这幅造像就集中反映了业力果报和生死轮回的佛教基本观念。

首先我们来看这个抱着轮子的蓝面巨人,他叫做转轮王,四川人称为之“无常鬼”。“无常”是佛教中的一个名词,是指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瞬息万变、刹那生灭的,这里把无

常人格化就成了“无常鬼”,由他来掌握生死轮回,表示世间万物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它怒目獠齿死咬轮盘,两臂紧钳轮盘,象征着业力即因果报应不可逆转。

六道轮回图共分四圈。我们依次从里往外看,轮盘的中心圈中坐着一个人,表示修行的众生,从其心际飞出了六道佛光,把整个轮盘划分为六个部分。即佛教中所说的,万源发于心。每道光上有若干小圆圈,圈内刻着佛或菩萨,表示“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正中的圆圈旁的猪、蛇、鸽分别代表了贪嗔痴三毒。

第二圈则为生死轮回的六道。大家请看,以中间的这条佛光为界,上面三道称为“上三道”。上三道的正中为天道,右边为阿修罗道,左边为人道。下面为“下三道”,下三道的中间为地狱道,右边为饿鬼道,左边为畜生道。

轮盘的第三圈是佛教十二因缘说的形象表现。十二因缘阐明了人生的变化无常,生死轮回的过程及因果关系,它将人生现象分为从“无明”到“老死”十二个部分。任何生命在没获得解脱之前,都在这个过程中循环,佛教认为这个过程都是痛苦的,只有皈依佛门修成正果才能摆脱这种痛苦。这十二因缘的具体内容,以及生、老、病、死诸般痛苦,工匠师都用生动的图画表现了出来。例如“生苦”,这里表现的是一位孕妇正坐在床前生孩子。佛家认为,孩子倒挂悬垂于狭小的母腹内四肢不得伸展,其母喝一口热汤,孩子如下油锅地狱;喝一口冷茶,又如坠寒冰地狱??生命在形成之时,就已开始受苦了

第四圈共有18个小龛,每个龛内都刻有一个皮囊,皮囊裹着一个生命,请大家仔细看,皮囊里的尾部表示前生,头部表示来世,比如最下面的这幅图,头部是鱼,尾部是蛇,就表示它上辈子是蛇,下辈子成了鱼,接下来的图是马头鱼尾巴就表示它又从鱼变成了马。皮囊则是灵魂,佛教认为不管躯体如何变化,灵魂是永恒不变的。

轮盘左下方有一官一卒,这两个表示贪;右下方有一只猴子,一边抚摸下身,一边望着身后的少女,表示爱,这两幅图的意思是说正是因为众生的贪爱之心才让轮盘旋转不休。

各位游客,现在你们看到的就是释迦涅槃图,又称卧佛,这是大佛湾中最宏伟的一龛造像了,侧卧的释迦佛半身像长31米,表现的是释迦牟呢涅槃时的情景。据《涅槃经》记载,释迦牟呢涅槃时,大地发出六种震动,树倒房塌,众弟子慌乱。早期的涅槃像多这样表现,后来逐渐发生了变化,画面变得肃穆宁静。大佛湾的这龛造像就恰好表现出了释迦牟呢涅槃时的安详之态。造像前有一道“九曲黄河”,据说涅槃之际,众弟子依依不舍,于是释迦牟尼便用手划出一条大河将弟子们隔开。卧佛上面站着的是他的家眷,据说是释迦之母摩耶夫人听闻了释迦牟尼涅槃的消息,率众眷属从天而下,持香花水果,游虚空以赞圣德。

游客朋友们,这就是九龙浴太子。相传释迦之母摩耶夫人40岁尚未有子。一晚,梦见一孩子乘六牙白象从她的右腋跑进肚子里,于是她便怀孕了。怀胎十月,按古印度风俗回娘家分娩。路经蓝毗尼花园时,她刚抬起右手摘花之时,释迦牟尼就从其右腋钻出。他一落地便是芳香遍地,祥云缭绕。他朝东南西北四方各走七步,步步生莲。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称“天下地下,唯我独尊”。这时两位力士手捧金盆凌空而至,又飞来九龙吐冷暖二水为他洗礼。这龛造像匠心独运,是因地制宜的典范。此处以前是一缺口,溪水终年流淌不息。工匠们先将水积于卧佛上面的池塘里,再用石头把这个缺口垒起,打上九龙和太子,然后通过暗道,使水经最大的龙嘴缓缓吐出,沐浴金盆中初生的太子。绢绢细流长年不断地从太子身上滑过,流入下面的小池,再经旁边的“九曲黄河”排出去。工匠师们不仅巧妙地解决了排水问题,而且使造像静中寓动,充满园林之趣。

游客朋友们,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大足石刻之行就要到此结束了,祝大家旅途愉快!

篇三:大足石刻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中国有句话说要活到老学到老,那来到了重庆呢,首先我们也要学习一下三个代表:第一、我谨代表重庆人民对各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热烈的欢迎;第二、我谨代表我们朝阳旅行社欢迎大家参加本次快乐之旅,欢迎,欢迎。第三个代表呢是我代表我本人和司机师傅,做个简单的介绍,我姓冉,大家可以叫我小冉。我长的虽然称不上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但是我的笑容绝对的灿烂,我对工作绝对的是认真负责!那接下来呢,我要为大家隆重的介绍一下在我们本次旅游中占有绝对重要位置的人,那就是为我们保驾护航的司机刘师傅,我们业内呢,有这样的说法,司机到了吉林是急着开,到了蒙古是猛开,到了上海是胡开,那有没有人能想到来了我们重庆是怎么开啊?还是我来接开谜底吧,我们重庆的师傅呢,比较特殊,他们是在黑白两道都能开,为什么这样说呢,那就要说到我们重庆的气候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雾”,所以呢我们的师傅是黑白两道都混的很熟,所以大家对我们这几天的行车安全尽可以放心了。我相信这次的大足之旅我们都会游的尽兴而归。

大足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县,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县的起点,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县,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全县有40多处石刻,造像达5万多个。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是我国晚唐以后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是一座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金矿,是旅游观光的上佳去处。

大家都非常期待对不对,我看到那位游客都有些等不及了。不要慌,大家跟着我的脚步。好,跟我出发,现在我们就去观赏宝顶山摩崖造像。

宝顶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南宋年间,四周2.5千米内山岩上遍刻佛像,包括以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以大足大佛湾为主体,小佛湾次之,大家可以看到都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大家在仔细看看巨型雕刻多少幅呢?看了答对有奖哦。对,恭喜这位游客,是360余幅。以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二圣像、千手观音像等最为著名。它的刻艺这么精湛,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是谁构思的呢?很不错,大家观察都非常仔细。宝顶石刻是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

大家请往这边看,这是柳本尊佛。柳本尊名居直。传说是因为当年乐山城北有一棵大柳树,那柳树长的一个大疫瘤逐年长大,后来那瘪瘪裂开,生出一个婴儿。被嘉州地方官收养,出家前名居直;出家后,前往弥牟、广汉、成都、新津等地设教坛,弘扬密教,专持大轮五部密咒,苦修炼,成正果,为信徒、弟子鼓吹得神乎其神,成为贤圣祖师。赵智凤青少年时代生活环境、出家情况、人生道路、追随的地方宗教等,与柳本尊相近,终于成为柳的传人,于是在宝顶山建造了“柳本尊十炼图”,还留下柳氏传碑1通。大家过来参观“柳本尊十炼图”,它高20米,宽24米,分三层,大家过来数数,看是不是有14幅画面呢,不错,这就是神话当年柳祖的修炼历程。

接下来我们就着重去参观一下大佛湾。

大家看到那边的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就是大佛湾了。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依次刻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广大宝楼阁、世家三尊、千手观音、佛传故事、释迦涅磐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相、毗卢洞、父母恩重经变相、雷音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六耗图、地狱变相、柳本尊行化图、十大明王、牧牛图、圆觉洞、柳本尊正觉像等。全部造像图文并茂,无一重复。

相信大家早已经注意到了,那三尊擎天柱般的立像,非常醒目。中为毗卢舍那佛,左右为文殊、普贤二菩萨。三尊像合称世家三尊。大家估量一下它有多高?它高7米、肩宽2.9米、胸厚1.4米。头顶崖檐,脚踏莲台,袈裟皱褶如刀斧劈出,看起来舒展自如。居中的毗卢舍那佛螺髻金身,顶现毫光,左手结印,右手平伸。毗卢舍那为梵文音译。意译为光明普照,大日。密宗认为,毗卢舍那即大日如来(摩河毗卢舍那),身上可以具现上天下地的一切,是理智不二的法身佛,为密宗崇尊的主要偶像。佛教认为,佛有法身、应身、报身三种身。一般指法身佛为毗卢舍那佛,应身佛为释迦牟尼佛,报身佛为卢舍那佛。法身相对生身而言。释迦由生到死是生身。死后生身虽不存在,但其功德和法性是永恒的,他悟得的真理,传播的言教,即法是永存的。由于有法才有佛存在,所以佛以法为身,称为法身。

毗卢舍那佛左侧的普贤头戴五佛宝冠,手捧舍利宝塔。右侧的文殊亦头戴花冠,左手掌中托七重宝塔,右手扶塔身。值得注意的是,此塔虽高1.8米,重约千斤,却历千年不坠。这是由于艺术大师们利用菩萨袈裟,把一幅大衣襟搭在右臂的手腕上斜着下垂,与膝部相接,使塔的重力经袈裟落传到脚下的基座上,而不是全凭悬空的手掌承受的缘故。如此巧妙地处理,无疑是古代大师成功地把建筑力学运用于艺术创作中的典范。普贤和文殊都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佛教认为,普贤有大行,专司理、德,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四川峨眉山,艺术形象多骑白象。文殊有大智,专司智慧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艺术形象多骑雄狮。《华严经》把普贤和文殊同作为佛的胁侍。

在世家三尊像后壁,还有八十一个小圆龛。每个小圆龛直径0.76米。大家可以看到龛内均有一小佛像。加上毗卢舍那佛和舍利塔上的六尊小佛,大家猜一猜共有多少佛呢?很难了,其实共有八十八佛。此外,在三像之间,立有一通《宋宇文配诗碑》。碑高1.74米、宽0.91米。诗四句二十八字,跋后六十字。大家现在就到后面去看看,它里面到底蕴藏了一些什么呢?大家可以看到,赵智宗,可能是赵智凤之俗名,赵智凤为法名。宋宇文是与赵智凤同时的昌州刺史,四川双流人。因此,仅管此碑跋语甚短,确是考定宝顶石窟年代的铁证,值得珍视。

好了,今天的快乐之旅就到此结束了。一路走来我们欢声笑语,相信大家都满载而归,认识了这么多的朋友,是一次值得的旅行。大足石刻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外游客,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它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会以更优质的旅游服务、更优美的旅游环境迎接着大家下一次的到来!

导游:冉洪娟

编号:200920184020

篇四:大足石刻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肖祖洋,你们可以叫我肖导。欢迎参观大足石刻。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历经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艺术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大足石刻于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宝顶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千米处,历时70余年,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处造像逾万尊、在石窟中罕见的完备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宝顶山摩崖造像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万余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好了,相信大家在看完这些后也许还兴犹未尽,但是我不得不和朋友们说再见啦。我不得不和朋友们说再见啦。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是有缘,一路顺风。朋友们,再见!

DE将平行四边行分成两个部分,两部分面积差是90平方厘米,求BE的长

篇五:大足石刻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重庆中国国际旅行社的导游。在我身后的这位呢,就是我们本次行程的司机张师傅。我很荣幸能有机会为大家服务,非常欢迎大家来到重庆游览观光,待会儿,我将带领大家游览素有“石刻之乡”美称的大足石刻。大足石刻距重庆主城约有130公里,行车时间约两个半小时,在这段时间里我先把大足石刻的概况为大家做个简要的介绍。

大足石刻是重庆大足县境内所有摩崖石刻造像艺术的总称,反映了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生活化的进程,是集儒道佛三教造像于一体的大型石窟造像群,最初开凿于初唐,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明、清时期亦有所增刻。最终形成了一处规模庞大,集中国石刻艺术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莫高窟齐名,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07年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大足石刻群共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石窟最具特色。

关于大足石刻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大足为传统农业区,气候温和,风调雨顺,收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为大足大丰之地,故得名。还有就是与佛教传说有关,相传释迦牟尼在涅槃前夕曾到过大足,在其讲佛之地留下了一双大脚,故人们叫当地为大足。

北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北面约1公里处,共有摩崖造像5000于尊,由唐末刺史韦君靖开凿于唐景福元年,后由地方官吏、乡绅、僧尼等续建,至南宋绍兴年结束,历时250年。以其雕刻细腻、精美、典雅著称于世,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尤以观音造像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陈列馆”。北山石刻以当时流行的佛教艺术为主,体现了佛教的世俗化,其转轮经藏窟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宝顶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北约15千米处,由宋代高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1174年-1252年)主持建造,历时70余年,以圣寿寺为中心,包括大佛湾、小佛湾等13处造像群,共有摩崖造像近万余尊,题材以佛教密宗故事人物为主,整个造像群宛若一处大型的佛教圣地,展现了石刻艺术的精华。宝顶山有千手观音、释迦涅槃像、九龙浴太子等著名景点。

各位游客朋友们,在听完大足石刻的简介后,是不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去一睹为快呢,不过不用着急,因为我们即将要到达目的地——大足石刻了。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大足石刻的宝顶山,接下来我们主要参观的是宝顶山的大佛湾石刻造像群。大家请看,在你们面前的就是六道轮回图,又名“六趣图”。佛教中有个经典的理论“因果报应、转世轮回”。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前世今生,每个人死后都要经过轮回投胎转世,这幅造像就集中反映了业力果报和生死轮回的佛教基本观念。

首先我们来看这个抱着轮子的蓝面巨人,他叫做转轮王,四川人称为之“无常鬼”。“无常”是佛教中的一个名词,是指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瞬息万变、刹那生灭的,这里把无常人格化就成了“无常鬼”,由他来掌握生死轮回,表示世间万物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它怒目獠齿死咬轮盘,两臂紧钳轮盘,象征着业力即因果报应不可逆转。

六道轮回图共分四圈。我们依次从里往外看,轮盘的中心圈中坐着一个人,表示修行的众生,从其心际飞出了六道佛光,把整个轮盘划分为六个部分。即佛教中所说的,万源发于心。每道光上有若干小圆圈,圈内刻着佛或菩萨,表示“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正中的圆圈旁的猪、蛇、鸽分别代表了贪嗔痴三毒。

第二圈则为生死轮回的六道。大家请看,以中间的这条佛光为界,上面三道称为“上三道”。上三道的正中为天道,右边为阿修罗道,左边为人道。下面为“下三道”,下三道的中间为地狱道,右边为饿鬼道,左边为畜生道。

轮盘的第三圈是佛教十二因缘说的形象表现。十二因缘阐明了人生的变化无常,生死轮回的过程及因果关系,它将人生现象分为从“无明”到“老死”十二个部分。任何生命在没获得解脱之前,都在这个过程中循环,佛教认为这个过程都是痛苦的,只有皈依佛门修成正果才能摆脱这种痛苦。这十二因缘的具体内容,以及生、老、病、死诸般痛苦,工匠师都用生动的图画表现了出来。例如“生苦”,这里表现的是一位孕妇正坐在床前生孩子。佛家认为,孩子倒挂悬垂于狭小的母腹内四肢不得伸展,其母喝一口热汤,孩子如下油锅地狱;喝一口冷茶,又如坠寒冰地狱??生命在形成之时,就已开始受苦了

第四圈共有18个小龛,每个龛内都刻有一个皮囊,皮囊裹着一个生命,请大家仔细看,皮囊里的尾部表示前生,头部表示来世,比如最下面的这幅图,头部是鱼,尾部是蛇,就表示它上辈子是蛇,下辈子成了鱼,接下来的图是马头鱼尾巴就表示它又从鱼变成了马。皮囊则是灵魂,佛教认为不管躯体如何变化,灵魂是永恒不变的。

轮盘左下方有一官一卒,这两个表示贪;右下方有一只猴子,一边抚摸下身,一边望着身后的少女,表示爱,这两幅图的意思是说正是因为众生的贪爱之心才让轮盘旋转不休。

浅析泰山石刻艺术 篇7

1 泰山石刻的历史成因

泰山石刻大体分为三部分:封禅文化、宗教信仰、文人墨客的作品。

1.1 封禅文化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封泰山, 揭开了泰山封禅文化的历史篇章。汉武帝、汉光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先后来泰山封禅并留下了极高水平的封禅文化石刻。这些石刻大都出自帝王之手或重臣撰写, 是泰山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泰山区别于其他名山, 成为五岳之尊的有力证据。这部分石刻主要有秦《泰山刻石》、宋《登泰山谢天书二圣公德铭》、《青帝广生帝君赞碑》、 《封禅坛颂碑》、《祥符碑》、明《去东岳泰山封号碑》、《洪武祭祀碑》等。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时留下的《纪泰山铭》就是一部他亲自撰写的精心之作, 表现出了盛世帝王的宏大气势。亦称唐摩崖刻石, 分别叙述了封禅的起因和规模, 描述了封禅礼仪的过程。是封禅祭祀碑中最有影响的碑铭。

1.2 由于宗教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泰山被儒释道三种宗教所同时信仰与尊崇, 宗教文化石刻占了很大比例

刻石形式主要有经碑、经幢、造像记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经石峪摩崖刻经, 镌刻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部分经文。大字遒劲古拙、篆隶兼备, 被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宝。由未刻完的残字来推断, 年代应处于历史上出现灭佛运动的北齐末年, 为研究泰山宗教文化的珍贵历史资料。

1.3 皇帝御笔和名家佳作是泰山石刻的华彩乐章

比较有代表性的御制诗文当属清康熙帝的《登岳诗》。乾隆前后共11次来泰山, 现存的摩崖与碑刻就有80余处。其中《咏朝阳洞》、《曷岱庙诗碑》、《对松山诗》都是乾隆帝御笔书写的颂岱诗。

文人歌颂泰山的题刻中, 以诗为最多, 其次是颂文题句。著名的诗刻有杜甫的《望岳》、苏轼的《黄茅岗》《齐州长青真相院舍利塔铭》、苏辙的 《题灵岩寺》、于慎行的《登岱六首》、诗人崔应麒的《题晒经石水帘》。近现代有任克溥的《岱宗颂》、郭沫若的 《登岱六首》, 泰安知府朱孝纯撰书的《泰山赞碑》、陈昌言《汉柏图赞碑》、袁家普题《高瞻远瞩》 等。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李邕在灵岩寺有《灵岩寺颂》, 赵佶的《大观圣作之碑》是瘦金书的代表作, 蔡卞的《楞严经偈语》, 何人麟的《杜甫秋兴八首》及《望岳》以草书石刻的形式, 堪称风情别致。这些名人佳作, 与山川竞美争辉。

2 泰山石刻的特点

2.1 泰山石刻历史久远

关于最早在泰山上刻石, 在《管子》、《庄子》都有记录。根据《史记.封禅书》的记载, 早到禹、汤、周成王等帝王来泰山封禅, 皆有刻石记功之举。只是由于年代久远, 早就毁坏或埋没, 没有流传至今罢了。现存的秦《泰山刻石》是较早的泰山石刻, 也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录最早的书法法书。

2.2 泰山石刻具有连续性

1) 秦汉时期石刻《泰山刻石》, 为泰山出现最早的石刻文字, 现仅存九个残字, 保存在岱庙东御座中。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 汉武帝欲封泰山, “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光武帝登封泰山时也曾立刻辞碑, 可惜下落不明。泰山现存的《衡方碑》、《张迁碑》即出于这一时期。这一时期的泰山刻石属于初步发展阶段。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泰山石刻。泰山现存魏晋时期的石刻, 惟《晋任城太守夫人孙氏之碑》一例。著名的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就出自南北朝时期。

3) 隋唐时期的泰山石刻。主要有经幢和造像记等佛教刻石, 唐《纪泰山铭》摩崖刻石, 刻于开元十四年。

4) 宋元明清时期的泰山石刻。这一时期《香火碑》、《还愿碑》大增。是研究泰山民间宗教活动及民俗学的宝贵资料。题词、题名、题记等石刻, 也以这个时期最多。

5) 近现代泰山石刻多以抗日救国为内容, 如《还我山河》, 《洗我国耻》《你忘了没有, 东三省被日本人侵占了去, 有硬骨头的人应当去拼命夺回来》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后, 建立多处烈士墓碑。建国以来的泰山石刻, 以名人题刻及纪念性碑刻居多。

2.3 泰山石刻规格宏大、品位高雅

历代帝王在泰山留下了大量的封禅祭祀碑。这些碑文均出自帝王之手或由重臣撰书, 现已成为泰山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除此以外, 还有皇帝亲笔的御制诗文, 历史上知名的书法家及文人在泰山上留有大量的墨迹。泰山石刻规格之高, 是其他名山所无法相比的, 这也树立了国人心目中国山的地位。

2.4 泰山石刻风格多样、各领风骚

1) 中国书法的书体篆隶楷行草, 泰山石刻都有体现。泰山石刻把这五大书体诠释的淋漓尽致。不愧为一座书法的大观园。

2) 泰山石刻内容丰富多彩, 涉及到封禅祭祀、御制碑文、修建记事、刻经、经幢、造像记、名人事迹、墓志铭及墓碑、颂岱诗文题词、题景咏物、楹联等。

2.5 泰山石刻分布广泛

主要分布在岱庙、登山路两侧、岱顶、后石坞及泰山广大周围地区。榜书甲天下, 分布遍山隅。如此多的石刻艺术品遍布泰山, 构成浩大奇观。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篇8

据该馆研究员于老师介绍,石刻艺术博物馆是修建在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所建的真觉寺遗址上,真觉寺因僻清雍正帝胤禛之讳,改名大正觉寺。寺已于本世纪出被毁,仅存一座塔。这种高台上建有五塔的特殊类型佛塔被称为金刚宝塔。国内现存的只有北京碧云寺金刚塔、西黄寺清净化城塔、云南妙堪寺兰若塔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慈灯寺金刚舍利塔等为数不多的几座了,但时代最早,造型最精美的,还要属真觉寺金刚宝座塔了。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以巨大精美的古塔为中心露天陈列。采访中,馆长助理石老师介绍到,馆内陈列按内容及功用分8个陈列区,展出历代石刻文物500余种,加上库藏历代石刻,共计千余种。这里有珍贵的北朝造像、艺术水平极高的金元石雕及唐以后历代墓志,如北京现存年代最早的石刻《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柱及石阙构件,雕镂精湛的清代石享堂、造型独特的纳兰性德夫人卢氏的墓志及《治晋斋》、《敬得堂》等名家书法石刻。这里荟萃了北京石刻艺术,堪称北京碑林。

这里有北京地区现存年代最早的石刻《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柱及石阙构件,有珍贵的北朝造像。唐以后历代墓志,也有艺术水平极高的金、元石雕,雕镂精湛的清代石享堂,还有造型独特的纳兰性德夫人卢氏的墓志,有《诒晋斋》、《敬和堂》等法贴及名家书法刻石,这里可谓北京石刻的荟萃之地,堪称北京碑林,这里用北京石刻的瑰宝,镌写了一部北京石刻文化史!

石刻馆室内厅展出有“真觉寺资料陈列”、“人与石——石刻简史陈列”、“北京地区石刻、石刻露天陈列”。“露天陈列”由石刻石雕、功德碑、墓志铭、书法碑贴、寺庙碑、会馆碑等几部分组成,从不同角度向观众展示了北京地区精美的石雕艺术。

馆内西侧大厅内的《人与石·石刻简史陈列》,以图、文、物并举,大环境烘托的办法,展示了上起原始社会,下至明清的石刻文化发展史,再现了人类文明,与馆内的实物陈列相辅相成而又自成体系。此外,陈列品中还拥有象东汉元兴元年(105年)所刻的被誉为“北京第一刻石”的汉阙,能体现碑凿造型变化特征的北宋播景晖遣像碑,具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宋代针灸穴位碑,体现元代雕刻风格的元大都石栏板及遣型优美的清代石享堂等数件珍品。石刻馆现已发展成为对本市石刻文物进行普查、征集、陈列、展览、研究、保沪、宣传及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的具有综合能力的专题博物馆。

【大足石刻艺术特点】推荐阅读:

大足石刻的简介09-10

上一篇:培训总结,环保下一篇:珍惜身边的每一份友情作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