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鉴赏炼字训练
一、从词性入手 一般来说,诗歌中最要紧的地方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变化,强调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主要着眼对象的静态;副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例2“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例3第二句中的“又”用得好,好在那里?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一)关注动词
在鉴赏诗歌时,一要重点关照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动词,一是一般动词,二是活用动词,即由其他词性的词活用过来的动词。
1、一般动词
【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联系修饰语”悠然”考虑)【例2】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体会意境)【例3】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感受情趣)【例4】王昌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由物及人思考)【例5】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由景及情考虑)【参考答案】
① “见”字表现出自然而然的悠闲。
②“弄”字使人联想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描绘出一幅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③ “闹”字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④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⑤“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活用动词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活用为动词来写景抒情,丰富意蕴,强化情感。这些词,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最典型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这里是将“绿”作动词来用,从视角带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自然想到春天的生机和万紫千红的形象。【例1】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既写出了其形态,又见出其动态。【例2】常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三)一个悦字,既是鸟悦,也是诗人见到青山欢鸟后的那种愉悦心情的写照.一个空字, 是说潭水涤除了尘世的杂念,使人心空明.【例3】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以上各句中的“老”、“肥”、“悦”、“空”、“绿”、“红”,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二)关注修饰词
1、形容词
诗歌中的修饰词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寂,人心之孤苦。【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细二字,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确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参考答案: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一个“忽”字,突出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例5】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晴景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把原诗中的“飞来”改为“纷纷”,你认为哪一个词语更符合原诗内容?请谈谈原因。答案: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2、数词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
“一枝”比“数枝”更能突出梅花先于百花开的特点,更能突出诗题中的“早”字。关注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 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c.表颜色的词: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古人在诗词中,对色彩词的使用,常常是成对的。这些成对的色彩词,相互间或映衬,或点缀,或烘托,或照应。
在一些边塞、征戍诗中,多以黄白两色相对使用,表现出一种悲怆、苍凉、空旷、寥廓、广袤、萧瑟的意境。这样的诗句有:“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
在表现岁月流逝、感慨世事沧桑的诗中,常见青色与白色相对,烘托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意境。在这些诗句中常常以亘古不易的事物,如青山、青松等来反衬年华易逝的蹉跎人生。这样的诗句有:“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岑参)把红色同绿色相对,让它们相互映衬,相互对照,构成富有情调的和谐画面,来表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粉红的桃花,翠绿的细柳,缀着隔夜明亮的雨珠,又笼在灰白的晨雾之中,再加上黄莺婉转的啼鸣,好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春晓图。这里红绿对照,洋溢着一种蓬勃、热烈的气息。
二、从描写对象入手 古人写诗,“看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这里所指的山和海都是特定的写作对象,也就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特定意象,我们在分析诗人炼字的时候,不要舍近求远,有时答案就在写作对象诗句当中,而很多考生往往忽视了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例1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的艺术效果。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上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林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例2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浓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三、从表现手法入手 诗歌的表现手法极为丰富,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起兴、映衬、抑扬、双关渲染、用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分析诗歌的炼字时,如果能够从表现手法切入,先点明作者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例1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例2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西,小舟犹依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去又来。
例3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四、从表达效果入手 表达效果主要是作者通过某一表现形式所要达到的目的,就诗歌而言主要是作者通过某一特定意象的描写而达到的效果,这种效果从语言方面来说可以概括为生动传神、含蓄凝练、形象鲜明、质朴自然、色彩丰富、辞藻优美、节奏感强、韵律和谐等;就风格方面来说主要可以概括为苍凉悲壮、雄浑豪迈、清新、平淡、沉郁、缠绵、俊逸等。例1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例2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听蜀僧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五、从结构作用入手 诗歌的结构作用主要表现为词语在起、承、转、合方面的作用,起就是总领全文,一般有渲染气氛、埋下伏笔、提示下文、设置悬念等方面的作用;承就是承接过度的意思,一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转就是转折的意思,一般是由一个内容到另一个内容,通常是诗歌的关键处;合就是总结的意思,通常有总结全诗、点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六、从文化知识入手 古代诗歌本身就是文化品位很高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诗人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会将大量的文化知识巧妙地熔铸在诗歌里,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重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在考试的关键时刻结合诗歌进行理解,就能左右逢源。
例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例2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七、从文学常识入手这里所说的文学常识主要是诗歌体裁方面的知识,具体表现为诗歌的平仄、对仗、押韵、节奏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有时我们从这些最基本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入手,常常可以事半功倍。
例1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八、从联想想象入手联想想象是文学的基础,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所言“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为一方”;金开诚先生也说过,诗词鉴赏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在鉴赏过程中,根据诗词的内容进行联想想象,就可以有效地还原诗歌的场景,把握作者的用字之妙。例1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九、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入手词语的意义就是词语最基本的意思,词语的意思可以分为基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一般来说,我们在分析炼字妙用的时候,首先必须理解词语的基本义,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例1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江宁夹口三首(其三)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十、从情感入手 诗歌是最能直接表达情感的一种文学形式,正如著名诗人何其芳所言,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歌,诗人情感的表达有的比较直接,有的比较含蓄,但不管如何表达,诗歌中信息量最大、含金量最高的往往在那些带有情感的诗眼当中。所以,抓住情感分析作者的炼字,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1“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黄钟] 人月圆 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例2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例3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练习:
1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5、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6.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 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①诗中的“春”字有什么作用?“又”有什么含意?
②“吹”和“逐”妙在何处?
③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8.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问:“暗”、“惊”、“寻”、“没”四字妙在何处?
9.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天仙子•送春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问:王国维称“云破月来花弄影”中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弄”字究竟好在何处?
10、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 2.“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3.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4.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
5.“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6.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答题指津】
①理解词语在诗中的含义 ;②体会该字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③分析传达的感情;④在表述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如“深刻”“含蓄” “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等。
7.答案:①在整首诗中,“春”字贯串始终。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也流露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
②一“吹”一“逐”,都很富表现力。既表现了春的温馨多情,也表现了梦的缠绵怅惘。形的乡梦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形象化了。③清新自然。
8.答案:这个“暗”字既透露了朦胧的夜色,又渲染出一片黑乎乎的森林;“惊”字不只是风吹草动,而且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寻”字说明昨晚夜射是误会;“没”字把将军射艺高超,臂力惊人的形象描绘出来了。
9.答案:①“弄”以及“破”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花人格化,使景物由静而动,富有了生命感,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在流,地下花移影动的意境。②这一句生动细致地描写出云散月开,花的丰姿神采此时在月光映照下婆娑弄影,摇曳生姿的景致,表现出作者淡淡哀愁中隐约有一些超脱和喜悦。③这个字又暗示出有风,为下文的“遮灯”“满径”埋下伏笔。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 就曾让贾岛煞费苦心, 甚至冲撞了韩愈的官轿。还是韩愈帮他定了这个“敲”字。“推敲”一词也作为“在文字上用心雕琢”的代名词而自此流传下来。“春风又绿江南岸” (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传说, 王安石在写这句诗句时, 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 都不合意, 修改了好多次, 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用得很好, 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 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 给人以动的感觉。这句诗是写景, 触景生情, 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李频与方干为吟友, 题有《题四皓庙》诗, 自言奇绝。诗云:“东西南北人, 高迹自相亲;天下已归汉, 山中犹避秦;龙楼曾作客, 鹤氅不为臣;独有千年后, 青青庙木春。”示于干, 干曰:“善则善矣, 然有二字未稳。‘作’字太粗而难换, ‘为’字甚不当。干闻‘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请改作‘称’字。”频降伏, 且自惭悔前言之失, 遂拜为一字之师。
一、何为“炼字”?
炼字, 指锤炼词语, 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 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 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表现效果。“诗眼”和“炼字”有所区别。某个字炼得好, 能显示题旨, 这个字就是诗眼, 如王安石的【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 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 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 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 正抱疏桐叶半黄。”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 以“乱”为诗眼, 情景交融, 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 点明“乱”的部分原因, 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 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 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 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使得全句增色, 它是炼字, 并不是诗眼, 该诗的主旨是在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中表达出的。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 然以意胜, 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 常字见险, 陈字见新, 朴字见色。”从众多诗例来看, 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炼字, 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 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 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二、所炼之字的规律:
(1) 五言炼第二字:“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
(2) 五言炼第三字:“独行穿落叶, 闲坐数流萤。” (林景熙《溪亭》)
(3) 五言炼第五字:“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4) 五言炼第二字第五字:“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1) “看”字看似平常, 实际上非常传神, 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 还频频回望, 每一次回望, 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 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只一“看”字, 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2) 诗中的“穿”、“数”二字是典型的动作细节, 体现了作者的心理。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 月上高树, 酒已半醒, 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 “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3) 薄暮之景, 山雨初霁, 幽静闲适, 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 一尘不染, 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 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 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 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 好似婉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 一上一下, 一静一动, 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 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 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 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 (4) “阔”, 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 江水浩渺, 放眼望去, 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 写得恢弘阔大, 下一句“风正一帆悬”, 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 是因为只“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 但很猛, 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 又是和风, 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 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 如王夫之所指出, 这句诗的妙处, 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姜斋诗话》卷上) 。可以设想, 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 总要转弯子, 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 即使风顺而风和, 却依然波翻浪涌, 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 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5) 七言炼第二字:“日斜江上孤帆影, 草绿湖南万里情。” (刘长卿【别严士元】)
(6) 七言炼第五字:“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7) 七言炼第七字:“春水船如天上坐, 老年花似雾中看。”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5) 这是写作者想象中的景象, 由具体的细写转向宏观景致的粗描。薄暮夕阳下, 孤帆远去;湖南碧草如茵, 愈发勾起作者的情思。应该说, 这情思是非常复杂的, 有对朋友、亲人的思念, 有对仕宦生涯变化无常的感慨, 也有对前程黯淡、事业无成的忧愁, 还有孤帆远行的寂寞, 总之, 作者设想着旅途上的景况和自己的心情。 (6) 残阳照射在江面上, 诗人不说“照”而说“铺”, 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 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 的确像“铺”在江面上, 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同时, 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 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7) 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凭几舟中的所见所感, 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春来水涨, 江流浩漫, 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 老眼昏蒙, 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 读来倍觉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 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 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 变乱无常, 不也如同隔雾看花, 真象难明。
三、炼动词与形容词
从上文的炼字中, 我们不难发现, 炼的不外乎实词和虚词, 我们还是重点关注一下动词、形容词。
1. 炼动词
一首诗, 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 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 它本身没有表述性, 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 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 这样, 具象动词的提炼, 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 离开了炼动词, 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如“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张先《天仙子》) 。这句词词少意丰, 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 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 月“来”而有花“影”, 花“影”引出“弄”字, 有“弄”字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 从天上写到地下, 云横皓月、风弄花影, 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 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 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 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大家熟知的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一句中的“生”字, 我以前总以为是这个“升”字。细细体味起来, 二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升”只能描述出明月从海平面上由低到高的渐变过程, 描述的只是月亮本身。而“生”字就不同, 它让我们想到了生产生育的全过程, 其中就暗合了胚胎从无到有到生的整个情节。仿佛大海是明月的母亲, 是她孕育了明月, 又把明月从肚子里生出来。我们看到这一句诗, 似乎是在现场观摩一个孕妇是如何既辛苦又幸福地把一个鲜活的小生命挤出肚皮外一样。一方面我们会联想到明月是怎样的如初生小婴孩般娇嫩可爱,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联想出大海是如何地充满了母性的光辉。读起来感受自然不同了, 这就是炼“生”这个动词的曼妙之处。
再看对月亮情有独钟的大诗人李白怎样使用动词的:
(1)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2) 暮从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3)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把酒问月】
(4)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5) 南湖秋水夜无烟, 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 将船买酒白云边。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其二) 】
同样一个月亮, 因为所用的动词不同, 有时成了诗人邀请喝酒的朋友 (例1) , 有时是陪同诗人缓缓步行的伴侣 (例2) , 有时成了诗人豪情逸兴的象征 (例3) , 最妙的是 (例5) , 湖面清风, 湖上明月, 自然美景, 人所共适, 故李白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 (《襄阳歌》) 说“不用一钱买”, 是三句“赊”字最恰当的注脚, 还不能尽此字之妙。此字之用似甚无理, “月色”岂能“赊”?又岂用“赊”?然而著此一字, 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 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 (只言“赊月色”, 却不妨举一反三) , 而又十分慷慨好客, 不吝借与。著一“赊”字, 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 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 是高人一筹的。面对风清月白的良宵不可无酒, 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 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 亦无理而可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 水天相接, 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 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 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这即景之句又充满奇情异趣, 丰富了全诗的情韵。
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动词在诗歌里的确具有“以最小的面积, 表达最大的思想” (巴尔扎克语) 的神奇作用。
2. 炼形容词
就诗人动情来说, 当然离不开具体的人事物象, 如果离开了动词, 就会缺少动感, 如果离开了形容词, 就会缺少质感。如:
红入桃花嫩, 青归柳叶新。
———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 这句的妙处在于:第一, 把“红”、“青”这两个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和主体分割开来, 分别置于句首, 从而给了读者突出的形象;第二, 用了“入”、“归”两个动词, 化无形为有形, 把客观对象表现得栩栩如生, 仿佛春光正在返回大地, 滋润、照耀万物;第三, 诗人特意把“嫩”、“新”两个体现“质感”的形容词置于句末, 有效地加深了诗的层次感。于是, 明明是人们习见的“桃花”、“柳叶”便显得无比生动和鲜明。倘若译成现代汉语, 大家一定可以更加深刻体会到诗人不同寻常的匠心所在:红色进入了桃花里, 桃花显得十分鲜嫩;青色回到了柳叶中, 柳叶泛出一片清新。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这首著名的小令, 用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不少人把这首小令的成功归于前三句连用了九个名词并列组成, 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当然没有错, 也确实道出了作者构思之精巧。不过这其实是概而言之, 细想一下不难发现, 这九个名词词组是偏正结构, 其中包括不少形容词在内, 倘若不是“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 作者还能如此出色地表现出羁旅愁思吗?可见, 我们在欣赏这首小令的时候, 别忘了作者选择、锤炼形容词的功力。
把形容词等当动词用在古典诗歌中尤为常见, 称为“词类活用”。如:周邦彦“风老莺雏, 雨肥梅子”。虽然是描写江南的初夏, 但实在抵不了这一“老”一“肥”的诱惑, 把它放到春天来了。风“老”莺雏, 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 形容词、名词, 都可作动词, 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 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 慢慢丰了一身羽毛, 再到展翅离巢, 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 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 形态种种, 时日漫漫, 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 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 不留神便过足了几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 到“拂堤杨柳醉春烟”, 到“一枝红杏出墙来”, 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 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 写出了形态, 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 到黄黄肥肥的圆甜, 那黄中晕红的丰润, 怎不叫人垂涎。再如: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王维《过香积寺》
“日色”是视觉意象, 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 使视觉向触觉转移, 从而相互交通, 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冷”这个形容词和动词“咽”一样, 当得上“诗眼”的标准。
总之, “百炼为字, 千炼为句”, 对于一文一字的讲究, 可以说是文人对自己才华与智慧的一种挑战, 一种趣味, 或者说是一种责任。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凝练含蓄、准确传神,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我们真的应该向古人学学这方面的功夫。当然, 我们大可不必“捻断数茎须”, 但是写文章时的锤炼和文章写成后的修改很有必要。
摘要:古人讲究“炼字”, 常用凝练的、含蓄的语言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古人“炼字”有规律可循, 因此, 我们要学会抓住这些字来帮助我们品味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关键词:炼字,规律,情境
参考文献
1、体会诗歌炼字的妙处,掌握诗歌炼字的技巧
2、规范诗歌鉴
赏中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引导、合作探究,掌握诗歌炼字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故事导入
简述贾岛的“推敲”故事。
二、初步感知,体会炼字的妙趣
(一)回顾古人有关炼字的名言,从中体会炼字的重要性。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
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欧阳修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二)炼字的定义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三)体会诗人的炼字魅力炼动词
1、示例: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陶渊明)
提问: 将“悠然见南山”中“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解析:“见”好。两字意境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看见南山,表达了整个诗句中那种悠然自得的感触,好像在不经意间看到了山中美景,符合“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而“望”则显得有些刻意,不是那么自然。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提问:此句中哪几个词用的好?请简要分析。
解析:“穿、拍、卷”。穿,化静为动,写出山高峻;拍,描绘出水石相搏情状;卷,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景象。整个画面雄伟壮丽,富有动感。
2、小结:动词的表达效果:赋予画面动态感,形象生动,意境特点更加鲜明
炼形容词
1、示例: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杜甫)
提问:分析“润物细无声”中“细”字。
解析:一个“细”字,写出春雨脉脉绵绵,润物悄无声息的特点,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确切。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王安石)
提问:此句中哪个词用的最好?请简要分析。
解析: “绿”写出了江南两岸在春风的吹拂之下一下子变得到处绿油油的画面,把春天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写活了。作者借此景表达对家乡无限思念之情。
2、小结:形容词的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的特征,营造氛围,体现意境。
炼数词
1、讲解:齐己《早梅》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一枝孤梅迎寒怒放,更富意境,同时还能表现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因此,郑谷被称为“一字师”。
2、示例: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山村咏怀》邵康节)
提问:体会诗中的数字之妙。
解析:把一到十的数字嵌入诗中,形象、真实展现出一幅静美如画的山村风景图。
3、小结:数词的表达效果:
①具体真实,符合情境。
②夸张渲染。
炼叠词
1、示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解析:寻寻觅觅:动作,写出词人心中无定,如有所失,反复寻找。
冷冷清清:写外在环境的寂寞。
凄凄惨惨戚戚:淋漓尽致地表达出经历不幸遭遇后的飘零、孤寂心态。
2、小结:叠词的表达效果: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三、结合历年高考真题,总结归纳炼字题的答题要领。
1、真题回顾
(0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问:请对首句中的“网”字
进行赏析
解析:①
网,有网子,网罗之意。
②丝丝的小雨被编成了网子,想要网住春天,③诗人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新奇地表达了想要留住春天的思想感情。
2、技巧点拨——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①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②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③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3、炼字题型答题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四、课堂演练
咏 柳
宋 ·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问:请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
解析:“依”字有倚仗,依靠之意。(析义)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地狂放之态。(述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写柳,更形象地讽刺了倚势猖狂得志的小人。(作用)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古人炼字的魅力。同时,又深入学习了古诗炼字的作用及炼字类型。古人写诗“一花一叶见世界,一字一词总关情”,希望大家能用自己的积累把握这个
美妙的世界,体会这份动人的情感。
六、课后作业
《步步高讲义》训练与总结第1、4。
七、板书设计
一、炼字的定义
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二、炼字表达效果
1、动词——富有动态,生动形象,写活画面,传递感情。
2、形容词——形象特点,营造氛围,体现意境。
3、数词——①具体真实,符合情境。②
夸张渲染。
4、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三、炼字答题要领
1、析义
2、述景
西安惠安中学 王维平
在一份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题应该说是最让老师费心、学生烦心,而得分又最让人闹心的题型之一,每届平均得分都不高。鉴于这一现象,在2014届高考语文复习时,我在这一部分的复习时狠下了一番功夫。整个一轮复习花费了十二个课时完成诗歌鉴赏相关知识的系统梳理。在二轮复习时,根据题的不同问法,分门别类的总结各类题的答法,从答题技巧和答题规范上指导学生如何做诗歌鉴赏题。第三轮复习时,又让学生归纳试卷中做这道题的失误,查漏补缺。整个复习过程我个人认为比较扎实,比较全面。但从高考完毕学生对这道题答题情况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能得到分数,但还有一部分学生,这道题的得分仍不能让人满意。因此,想借助此文,思考整个复习过程总结优点,找出不足,以便在下一轮的复习中得以加强。
整个复习学生反映好的地方有:
一. 知识讲解、梳理比较系统,比较清晰,使学生对相关的诗歌鉴赏知识有了明确的认识。我对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是分门别类进行的。我的课程设计为四大版块:走近诗人版块,诗歌类型版块,诗歌特点版块,专题鉴赏版块。
走近诗人版块:精选了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马致远及诗人兼词论家王国维。分别介绍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际遇、思想变化、人生理想、以及创作风格,并分别精选了有代表性的作品4篇。
诗歌类型版块可分三类:
1,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叙事诗选取了《诗经·氓》、《孔雀东南飞》、李白的《长干行》、杜甫的《新婚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抒情诗选取了乐府诗《上邪》、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商隐《夜雨寄北》、孟郊《登科后》和杜牧的《赠别》;哲理诗选取了虞世南《蝉》、苏轼《题西林壁》、刘禹锡《酬乐天》、王安石《登飞来峰》。
2,按照体裁分古体诗与近体诗。古体诗我选取了《诗经·蒹葭》、《楚辞·国殇》、曹操《观沧海》、李白《行路难》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近体诗我各选择了五首绝句(王之涣《登鹳雀楼》、王维《鸟鸣涧》、杨万里《小池》、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朱熹《观书有感》)和律诗(杜甫《登高》、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陆游《书愤》、李白《别友人》、骆宾王《在狱咏蝉》),兼顾五言与七言。
3,按照题材分山水田园诗(陶渊明《饮酒》、王维《山居秋暝》、柳宗元《江雪》、孟浩然《过故人庄》、韦应物《滁州西涧》),咏物诗(于谦《石灰吟》、黄巢《题菊花》、贺之章《咏柳》、林逋《山园小梅》和元稹《菊花诗》),边塞诗(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王昌龄《从军行》、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与范仲淹《渔家傲》),咏史诗(《刘禹锡《乌衣巷》、杜牧《泊秦淮》、《题乌江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商隐《贾生》),另外咏怀诗、送别诗、闺怨诗以及思乡诗等在教学中也都有所涉猎。
诗歌特点版块也分三类:
1,按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分为忧国伤时(杜牧《过华清宫》、杜甫《春望》、《登楼》、范成大《州桥》、白居易《卖炭翁》),建功报国(屈原《涉江》、曹操《龟虽寿》、寇准《夏日》、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陆游《示儿》),思乡怀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李白《乐府》),生活杂感(崔涂《春夕》、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长亭送别(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辛弃疾《木兰花慢》)。2,按诗歌的不同风格分为自然冲淡(李白《古朗月行》、王维的《鹿柴》、《过积香寺》、刘禹锡《浪淘沙》、方岳《春思》),雄浑(刘邦《大风歌》项羽《垓下歌》、孟浩然《临洞庭》、王维《使至塞上》、岑参《逢入京使》)、奔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悲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沉郁(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豪放(范仲淹《渔家傲》、苏轼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和张孝祥的《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婉约(李清照的《声声慢》、姜夔的《扬州慢》、周邦彦的《苏幕遮》、柳永的《雨霖铃》和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含蓄、飘逸、悲壮、旷达、疏野等风格也有所涉及。
3,按表达技巧分为直抒胸臆(《菩萨蛮·敦煌曲子词》、李白《越中览古》、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梅尧臣《陶者》、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寓情于景(秦观《春日》、曾巩《城南》、叶绍翁《夜书所见》、马戴《楚江怀古》、蒋捷《虞美人听雨》),托物言志(王冕《墨梅》、白居易《杨柳枝词》、陈子昂《感遇之二》、李纲《病牛》、陆游《卜算子·咏梅》),先抑后扬(李商隐《贾生》、韩愈《春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晏殊《示张寺丞王校勘》、黄庭坚《登快阁》),虚实结合(左思《咏史》、李贺《将发》、王建《十五夜望月》、齐己《早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动静结合(陶渊明《归园田居》、张舜民《村居》、苏顺钦《淮中晚泊犊头》、杜甫《漫成一首》、王攽《雨后池上》),以小见大(司空署《江村即事》、王弯《次北固山下》、元稹《行宫》、杜牧《赤壁》、张籍《秋思》),对比对照(沈约《别范安成》、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李约《观祈雨》、张俞《蚕妇》、欧阳修《生查子》等等。此外,兼及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衬托、悬念等表现手法,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比喻、排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修辞方法。在专题鉴赏版块中,特设《红楼梦》诗词鉴赏(甄士隐《好了歌》解注、《西江月·批宝玉》二首、《飞鸟各投林》、《霁月难逢》、《葬花吟》、《红豆曲》、元春谜语、黛玉《问菊》、薛宝琴《赤壁怀古》、薛宝钗《临江仙·柳絮词》等十首)和赤壁题材诗词鉴赏(韦昭《代乌林赋》、王周《赤壁怀古》、李白《咏赤壁》、杜牧《赤壁》、胡曾《咏史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杜庠《赤壁》、薛宝琴《赤壁怀古》等)。
四大版块排列按由人到诗,由内容到形式,由理论到实践为顺序,符合接受性学习心理的规律,也符合诗歌鉴赏的规律。
二. 总结规律,指导方法,规范答题,明确技巧,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有话可说。根据近十年高考试题题型的总结,可把相关题型分为:炼字型、分析意境型、分析句意型、分析语言特色型、分析主旨型、分析技巧型、分析构思型、鉴赏景物(意象)型、一词领全句型、分析情感形象型、观点不同型、综合解答型等十二种答题模式。每一种答题模式又分别根据提问方式、提问变体、解答分析、答题模式、答题示例这五个方面来总结概括。
如炼字型题。1.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诗中哪些字眼表现(突出)了诗的某一点? 2.提问变体:
①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②诗中某个字(某句诗)的作用是什么?诗中为什么要用某个字(某句诗)?说说(简析)诗中某个字(某句诗)在诗中的作用。
③诗中某个字(某句)换作(改作)某有什么作用?两者有什么区别?哪一个好,为什么?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4.答题模式: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后面三点可概括为: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
①某个字(某句话)运用了……手法(修辞方法等),表面的意思是……言外的意思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 某个字(某句话)运用了……手法(修辞方法等),表面的意思是……言外的意思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换作某,就起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5.答题示例:
[示例一](2003年全国卷)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指世俗欲念。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示例二](2002年全国卷)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步骤①)“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②)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示例三](2007年全国卷II)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答:(步骤①)分别是“明”和“出”。
(步骤②)这两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步骤③)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步骤④)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通过这样的分类、归纳和总结,可以使学生明晰答题的正确方向,掌握答题规律,答题时避免答案遗漏。
复习过程中的不足: 1.以讲代学,盲目求多
整个教学总是企图把各类型的诗词都给学生讲完。结果呢,反而是越讲越没章法,越讲学生心理越乱,学生不入诗里,不讲诗境,不能与诗人或诗词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只是一遍遍的、机械的生吞一些所谓的规律和方法,最终脑子里还是一团浆糊。2.就题讲题,忽略诵读,无法感知诗歌的美
诗歌教学直奔高考试题,应试化,模式化。学生死灌硬练。学生走不到诗歌里面去,无法感知诗歌的意境美。只是为做题而做题,所以学生无法从学习中获得乐趣,认真的学生可能会举一反三,运用诗歌的相关知识学会鉴赏。但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对这么多的知识短时间内是难以消化,在加上复习比较枯燥,这些学生就很难在复习中获得很大的提高。
改进措施:
根据复习过程中的不足,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如下改进: 1.让古诗回归“诵读”之本 2.让古诗回归人文之本
3.让古诗教学能点燃学生创作的激情 4.通过古诗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013-04-11 15:41:22 来源: 作者: 【大 中 小】 浏览:54次 评论:0条
咬文嚼字品诗情
——高考诗歌鉴赏之炼字专题
【教学目标】
1、明确省考试说明要求及考情。
2、掌握炼字的作用及考查方式。(重难点)
3、规范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步骤。(重难点)
4、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安排】
多媒体教学,一课时。
践行271高效课堂模式,以练为主,讲练结合。
【课前预习】
1、预习《步步高》P121~124,掌握炼字相关知识点。
2、真题演练(2008,天津)《山居即事》,“遍”字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见导学案)1、2013年安徽省《考试说明》要求:
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侧重于诗歌内容的评说,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赏析。这些内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考查。考查时,可以采用选择题、非选择题的形式。
2、考情综述:
安徽省自2006年自主命题以来,考试题型固定,都是两道主观表述题,一个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一个要求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各4分。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高考一个重要考点,包括语言风格、炼字、炼句三个角度,其中炼字考查得最多。安徽省2008、2012两年考查了炼字,去年高考,安徽、辽宁、湖北、四川四省考查了炼字。
3、考查方式:
考查方式1:请赏析××××字的妙处——直接鉴赏关键词
考查方式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先找出关键字,再按步骤鉴赏。
考查方式3:××与××比,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先表明自己观点,再按步骤比较鉴赏。
4、学习目标:
(1)明确考查方式;(2)掌握炼字好处;(3)规范答题步骤。
明确了考查方式,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掌握了炼字的好处,才能知道从什么角度去分析字的妙处。学会规范答题,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尽量避免失分。
二、故事导入
传说,苏东坡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妹妹,她才思敏捷,经常与哥哥对诗取乐。聪明人脑门大呀,苏东坡就嘲笑她:“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苏小妹当即回敬道:“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这真是世界上最长的脸啊!
在一个微风轻拂、淡月朦胧的夜晚,兄妹二人和黄庭坚一起谈论诗句。苏小妹就给二人出了一个题目,要求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两句五言诗。请你猜一猜,下面三组词,哪个作“腰”最美?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摇/映,舞/隐,扶/失)
三、诗眼好处
扶:弱柳扶风,情意绵绵 失:梅月一色,相互交融
鉴赏(学生分析后明确):
“摇”“映”二字,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舞”“隐”二字略胜一筹,因为“舞”
是模仿人的动作,把柳的姿态反映得更加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加突出。但“扶”和“失”字却是最妙。因为拟人化的“扶”字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态;而“失”字则更准确地写出了梅、月融为一体的情景。
《红楼梦》黛玉出场: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小结1】炼字的好处:(参《步步高》P121)
1、刻画形象:使刻画的形象更准确生动;(风轻,柳细,月淡,梅白)
2、塑造意境:使描摹的意境更富有韵味;(淡雅朦胧)
3、表情达意:使表达的情感更真切感人。(情意绵绵)
四、诗眼特点
【请指出下面划线字的词性或所用艺术手法。】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动词,比拟,夸张,比喻)
2、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2012,湖北)(动词,比拟)
4、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2012,安徽)(第一个形容词,通感;第二个动词,比拟,以动写静)
5、去年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魏初《鹧鸪天》2006,江苏高考题)(副词)
6、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数词)
【小结2】诗眼的特点:
诗眼通常是诗文中最传神的字,从词性来看,通常是动词、形容词或副词,词性多有活用的现象。从艺术表现手法上来看,大多运用了比喻、比拟、夸张、通感等等的修辞手法和以动衬静、化静为动等等的表现手法。
五、答题步骤
1、以第六次月考题为例明确答题步骤:
木兰花
唐·李商隐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①是此花身。
【注】①元:原来。
【问】请赏析“洞庭波冷晓侵云”中“侵”字的妙处。(4分)【答案】侵,原指侵入、渐近。(步骤一,释字义,1分)清晨,洞庭湖清冷的水波、粼粼寒意直逼云霄。(步骤二,绘图景,1分)一个“侵”字,用拟人的手法,(步骤三,明手法,1分)赋予洞庭波以强健的生命,生动形象地渲染出洞庭湖送别的萧瑟、冷清的氛围。(步骤四,点作用,1分)
2、学生根据上题总结答题步骤:(参《步步高》P122)
※(1)释字义(注意词类活用);——有时可以并入第二步,但多写不会扣分;
(2)绘图景(翻译原句,尽量用主谓结构的句子);
※(3)明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有时没有特殊手法
(4)点作用(景物特征,画面氛围,表情达意)。(景—境—情)
3、【考场反馈】PPT展示阅卷中发现的典型错误答案,学生判分并分析失分原因:
3分,缺少手法分析。1分,知识性错误,仅感情沾边。
0分,太空洞,太抽象,没有实质内容,缺乏具体分析。
4、真题演练(2008 天津卷)
(找学生中四个典型答案,上黑板书写,另请两名学生代表点评。)
(学生书写时,其他学生读2013年高考必背诗歌中炼字例子。)
山 居 即 事
唐·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鉴赏】前四句写作者室内寂寞,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夕照满山,鸟鹊还巢,松树茂盛,少有人访,柴扉紧掩,环境清幽。后四句则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六、课堂小结
朱光潜《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布置作业:比较鉴赏型如何回答?
(书P122杜牧《江南春》)
七、拓展延伸 【请任选一句,鉴赏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妙处。】
1、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染””醉”。运用拟人手法,霜林不是自己经霜而红,是因离别而醉,更凸显出离人的愁思。)
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诗人遇赦,飞船东下,一个“轻”字联结虚实——实写船行速度快,虚写乘舟人心情轻快——别有一番意蕴。)
3、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老”“肥”。形容词作动词用,风让莺雏的羽翼渐渐长成,在夏雨的滋润下,梅子熟了,果实硕大,果肉饱满。)
(电脑展示鲜花怒放的程序,播放汪峰歌曲《怒放的生命》)
八、教师寄语
【高中诗歌鉴赏炼字训练】推荐阅读:
诗歌鉴赏之炼字10-14
《诗歌鉴赏之炼字》的教案11-08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分析11-07
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07-01
高考诗歌鉴赏训练题11-20
古诗歌鉴赏训练二12-08
用诗歌点燃高中生的写作热情07-17
诗歌鉴赏之诗歌题材06-02
诗歌鉴赏意境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