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学案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触龙说赵太后学案(精选7篇)

触龙说赵太后学案 篇1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稍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于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龙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于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况人臣乎!”

注释

1)赵太后:赵惠文王威后,赵孝成王之母。用事:执政,当权。 (2)长安君:赵太后幼子的封号。质:古代诸侯国求助于别国时,每以公子抵押,即人质。 (3)左师:春秋战国时宋、赵等国官制,有左师、右师,为掌实权的执政官。触龙言:原作“触”二字,据《史记・赵世家》改。 (4)揖:辞让。《史记・赵世家》“揖”作“胥”,胥为等待之意。义较胜。 (5)郄(xì戏):同隙。有所郄,是身体有所不正常的委婉说法。 (6)鬻(zhù注):粥的本字。 (7)耆(shì试):通“嗜”。 (8)贱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9)黑衣:赵国侍卫所服,用以指代宫廷卫士。 (10)宫:原作“官”,从《史记・赵世家》改。 (11)没死:冒死。臣对君的谦卑用语。 (12)填沟壑:“死”的比喻说法。自比为贱民奴隶,野死弃尸于溪谷。 (13)燕后:赵太后之女,远嫁燕国为后。 (14)踵:足跟。女嫁乘舆辇将行,母不忍别,在车下抱其足而泣。 (15)反:同返。古代诸侯嫁女于他国为后,若非失宠被废、夫死无子、或亡国失位,是不回国的。 (16)三世以前:指赵武灵王。孝成王之父为惠文王,惠文王之父为武灵王。 (17)赵之为赵:前“赵”指赵氏,周穆王赐造父以赵城,始有赵氏;后“赵”指赵国。公元前376年,魏、韩、赵三家灭晋分其地。赵国有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角、河北西南部等地。经赵武灵王至惠文王时,疆域又有所扩大。 (18)微:非。 (19)重器:指金玉珍宝。 (20)山陵:喻帝王,此处指赵太后。崩:喻帝王死。 (21)子义:赵国贤人。

译文: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加紧攻赵。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把长安君作为人质,才派兵。”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说,太后明确地对大臣说:“有哪个再来说要长安君为人质的,我就要把唾沫吐在他的`脸上。”

左师官触龙希望进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来到宫中,慢慢地向前走,到了太后跟前谢罪道:“我脚上有毛病,竟不能快步走。好久都没见您了,我还自己原谅自己哩。我怕您玉体欠安,所以想来见见您。”太后道:“我靠车子才能行动。”触龙又问:“每日饮食该没减少吧?”太后道:“不过吃点稀饭罢了。”触龙说:“我近来很不想吃什么,自己只勉强散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稍增加了一些食欲,身体也舒畅了些。”太后说:“我做不到啊。”太后的怒色稍稍地消了些。

触龙又说:“老臣的贱子舒祺年岁最小,不成器得很,而我已经衰老了,心里很怜爱他,希望他能充当一名卫士,来保卫王宫。我特冒死来向您禀告。”太后答道:“好吧。他多大了?”触龙道:“十五岁了。不过,虽然他还小,我却希望在我没死之前把他托付给您。”太后问道:“男子汉也爱他的小儿子吗?”触龙答道:“比女人还爱得很哩!”太后答道:“女人格外疼爱小儿子。”触龙说:“我私下认为您对燕后的爱怜超过了对长安君。”太后道:“您说错了,我对燕后的爱远远赶不上对长安君啊!”触龙言道:“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就必须为他考虑长远的利益。您把燕后嫁出去的时候,拉着她的脚跟,还为她哭泣,不让她走,想着她远嫁,您十分悲伤,那情景够伤心的了。燕后走了,您不是不想念她。可是祭祀时为她祝福,说:‘千万别让她回来。’您这样做难道不是为她考虑长远利益、希望她有子孙能相继为燕王吗?”太后答道:“是这样。”

左师触龙又说:“从现在的赵王上推三代,直到赵氏从大夫封为国君为止,历代赵国国君的子孙受封为侯的人,他们的后嗣继承其封爵的,还有存在的吗?”太后答道:“没有。”触龙又问:“不只是赵国,诸侯各国有这种情况吗?”太后道:“我还没听说过。”触龙说道:“这大概就叫做:近一点呢,祸患落到自己身上;远一点呢,灾祸就会累及子孙。难道是这些人君之子一定都不好吗?但他们地位尊贵,却无功于国;俸禄优厚,却毫无劳绩,而他们又持有许多象征国家权力的器皿。(这就难免危险了。)现在您使长安君地位尊贵,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赐给他很多象征国家权力的器皿,可是不趁现在使他有功于国,有朝一日您不在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认为您对他的爱不及对燕后啊!”太后答道:“行了,任凭您把他派到哪儿去。”于是为长安君准备了上百辆车子,到齐国作人质。齐国于是派兵救赵。

触龙说赵太后学案 篇2

高中《语文》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注:“徐趋:徐走,徐行。意思是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慢。趋,向前行走。”

1.“徐趋”,笔者案 :“小步快走 ,表示恭敬。”(《简明古汉语词典》)

2.训“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则老臣的 “一片苦心于此处不可领会。“徐”与“趋”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放在一起, 活画出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却走不动的老态,以动作示其病足,为下文说赵太后做了极为有力的一笔铺垫。教材的训释削弱了《战国策》固有的文采。另,吴小如文章《读〈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入而徐趋,至而后谢’根据礼节,大臣见国君时应‘趋’行前进,即急走;‘趋’字本身同‘徐’字就有矛盾, 作者偏偏把这两个有矛盾的词儿放在一起, 来刻画左师公应当快走而走不动的神态。”此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入而徐趋”注曰:“触龙进了宫门,做出快步走的姿态来,但动作缓慢。趋,小步快走,是古代下见上,臣见君的走路姿势。”

3.从古人行走的几种称谓看 , 注解犯了低级错误。 (1) 行,《说文》:“行,人之步趋也。”《广雅》:“行往也。”行,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2步,《说文》:“步,行也”。会意。本义:行走。 (3)趋,《说文》:“趋,走也。形声。从走,刍声。”本义:快步走。按“疾行曰趋 ,疾趋曰走。” (4)走 ,“《说文》:走 ,趋也。会意。本义:跑。 (5)奔,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从“大( 人 ), 像人挥动双手 , 下面从“ 止” ( 趾 ), 而且是三 个“止”,表示快跑。本义:快跑。“中庭谓之走 ,大路谓之奔”。

二、“盛气而胥之”补充注释之再“补充”

1.“揖”是“胥”字 之误。赵太后不会对大臣触龙作揖,加之在其“盛气”的时候。另,“太后盛气而揖之”,从上文看,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在盛气之时等待他,依下文“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显然左师触龙“入而徐趋”、“至而自谢”需一段时间,赵太后绝不可能长时间拱手作揖而待左师触龙。“作揖”于情不通。

2.此处“胥 ”通“须 ”, 等待的意思 , 用法非孤例补充如下。例1,“胥与公往见之”(《史记·扁仓传》)例2,“胥令而动者也”(《管子》君臣章)。

三、“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辩证

教参译:“我近来很不想吃东西, 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

和,当作“知”,好处、益处的意思。复旦大学裘锡圭《〈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章中的错字》,一九八二年《文史》第十五辑发表,《古代文史研究新探》上刊载。可当下中学语文教材各版本未能据此改正。此摘文如下:

《赵策》:(左师 )曰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帛书本“和于身”作“知于身”。帛书整理小组注:“知,通智,《赵策与《赵世家》并作和,字形之误。《方言三》:‘知,愈也南楚病愈者谓之知。’这是说有益身体。”这个意思显然是正确的。

笔者译:“臣近来不想吃东西(有些厌食),就自己勉强(打起精神)散散步,每天走三四里路,稍稍比以前有了些食欲,(这样做)是有益于身体的。”

四、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中“踵”之释义商榷

教材《语文》(第一册,P95注(3))“持其踵为之泣”释“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持,握。踵,脚后跟。”译:“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握住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 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 也够可怜的了。”笔者案:此译文使赵威后的形象粗俗不雅。《战国策·齐策》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威后“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名言青史留声。另,握住燕后脚后跟为她哭泣与情理亦不通。徐中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因为燕后是坐车子走的,所以送时赵太后站在车下握住燕后的脚跟,不忍她走,表示惜别之意。”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持,制止意,踵,足后跟,人举足则两踵接迹而前。持其踵就是说母亲拉着女儿,儿女不能举步。”《历代文选持其踵而泣:意即在后面攀着车子哭泣。踵,古时车后承轸木之后端。此处即指车的后面部分。”训“踵为“车轸木之后端”,轸,古代指车箱底部四周的横木。笔者发现,此注依《考工记》:“去一以为踵围。

《触龙说赵太后》二议 篇3

关键词:战国策 触龙 纵横家 形象 说理

《触龙说赵太后》作为《战国策》中的名篇,选自《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此标题为通用篇名。本文由赵太后和触龙的对话构成,讲述的是赵孝成王元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由于当时孝成王还小,朝政大权都把持在赵威后手中。此时赵国政权交替,形势动荡不安,秦国趁机出兵大举攻赵,占领了赵国三座城池。赵国形势危急,不得求救于齐国。而齐国则按照当时的惯例提出将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为人质的条件,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且缺乏政治远见,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而触龙用巧妙而雄辩的言辞,针对赵太后爱子的心理,因势利导,以柔克刚,使得赵太后最终竟欣然同意小儿子长安君为质,换来了齐国的援兵。触龙循循善诱而救赵于水火之中,文中其游说艺术历来为人所称道,这里不加赘议。这里只浅说自己在细读后的二点想法。

一、令人深思的十一字论断

触龙在游说赵太后时,有一论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成为了他雄辩的中心。围绕这句话,引出了太后对燕后的爱与对长安君爱的比较,剖析了严峻客观的历史现象,巧妙地说明人主之子“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的害处,最终打动了太后。我认为这十一字点出了触龙论断的精义之处。

1. 以虚称实

首先,从字面意义出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意即称职、真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就应为孩子的作长远打算。何为真正的父母为孩子的长远打算呢?文中有两处提到:一处为触龙假托之词:“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言外之意,趁自己在太后面前说得上话时,为儿子的将来作打算;另一处是触龙最后对太后说的话:“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这句真正触动了太后,点出了长安君不为国出点力,怎么立足国家的问题。王侯的子孙由于血缘关系他们往往占据高位,却没有为国家立下功劳,既无功劳业绩,反倒把持着许多财富和权力。如今你赵太后让长安君拥有如此高的地位,身为天子,握国家大权,却又不让他趁着国家危难之际赶快为国家建功,一旦太后去世,他如何在赵国立足?虚实对比,使赵太后对长安君的未来产生危机感,看到了溺爱长安君的严重恶果,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触龙的观点。两处的“计深远”一比较,孰更为长远,显而易见。触龙的假托之词为虚,触动太后之话为实。以虚称实,这让我看到了触龙的远见卓识,将“爱子”与“爱国”联系在一起,使子女有功于国,能自托于国,这才是真正的父母爱子的深远之计。触龙的观点对两千多年后的今人,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这点精义之处颇值得为人父母者细品。

2.从“爱子”到“爱民”

其次,我觉得这句话还有着暗含之意。那就是它可以理解为:“君王之爱民,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能打动太后,我觉得成功之处在于他将父母、臣子两种身份拿捏的非常好。触龙和太后都是人之父母,这点是相同的。处于这种身份,触龙说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应是肺腑之言,能引起共鸣。但要注意到的是文中触龙和太后的最主要关系是君臣关系,触龙是臣子。君臣之间谈的自然是国事,因此我才觉得触龙的这句话背后还有着更深的意义。君王,也看作天,是人民的衣食父母,真正的贤君是为民着想的,在《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一文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赵太后身上闪耀着“民本主义”的进步思想。站在臣子角度的触龙,说出这句话,应该有着对太后的深深了解以及对其的希望。赵太后依触龙之话而做,让人们看到了她的爱民。文章最后出现的赵国贤士的一番感叹之话正说明了这一点。赵太后的用子保民的义举,让臣子也有了爱民的进步思想。

3. 纵横家的思想倾向

最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能反映出一些纵横家的思想倾向。纵横家的思想特征是以策略为中心,重计、重利、重时相结合。个人感觉作者用对话的形式来塑造形象,当中定有加工之处,与其说这句话是触龙之语,不如说是作者之思。崇计是纵横家策略至上的政治思想,那作者刻画的触龙形象就应有这种思想倾向。崇计,贬斥武力,自然就有着贬战思想,这也是人民的愿望。大臣的强谏和触龙的巧谏都是不希望战争的发生,触龙的成功只在于他用了“计”,用智谋胜于强力,突出策略的重要性。“其继有在者乎”以下一连串的反诘句,表现了纵横家巧舌如簧、纵横捭阖的游说特色。另外,我想说说这“计”字。“计”做名词为策略、主意,做动词是谋划、打算。“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中“计”是个动词,我感觉句子本身就宣扬了“计”的重要性以及“计”深远性。触龙虽不是纵横家,但毕竟是以说客的身份出现的,加之《战国策》作者的“纵横”意识,使得他的劝说不同于一般的进谏。出于这两点考虑,我才认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能反映纵横家的思想倾向。

二、形象与说理高度统一

《战国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熊宪光教授认为《战国策》的文体分为论说和记叙两类,并将《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归为记叙类“纪传体雏形”的文章。这类文章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精彩动人。确实,《触龙说赵太后》这篇文章将赵太后和触龙形象刻画得很好,尤其是太后。当大臣强谏,她扬言的一句:“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塑造了一个对小儿子溺爱的母亲形象。注意,她称自己为老妇,更让我们感到老牛护犊的专横。左师公来进见,她“盛气而揖之”,同样刻画出她保护小儿子的盛气专横,到这里一个典型的母亲形象出现了。但太后毕竟是太后,历史上的赵威后,据《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记载,并不是一个目光短浅,固执任性的老妇;而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统治者。本文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她由拒谏到纳谏的转变过程。在国家安危面前,她接受了“爱子”的根本原则——“计深远”,从“色少解”到“诺,恣君之所使之。”欣然同意爱子为人质,为国出力。这让我们看到一个深明大义有思想的太后形象。赵太后形象就变得丰满、立体、真实。用熊宪光教授的话说:“伟大与渺小。明智与昏昧,心胸与宽广与自私狭隘,如此和谐地统一于赵威后之一身。”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让《战国策》的文学性更突出。

这篇文章除了形象塑造这一点,还将说理放入。触龙劝谏的话单独提出来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论说文。他以严格的逻辑推理,提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问题,接着联系严峻的历史现象,分析“计深远”的意义,最后得出为长安君计深远,就要将其作为齐国人质的结论。

理性是先秦精神的特质。因此,文章都闪烁着理性的光芒。《触龙说赵太后》这篇文章从文学角度上看,有着丰富的人物形象塑造,文学性更为浓厚。但它仍然受“理”的影响,又有着说理论证。因此,两者在文章里高度统一在一起,而且是那样的和谐。

参考文献:

1.胡德才.《大学语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熊宪光.《战国策研究》[M] 重庆出版社,2004.

3.熊宪光.《纵横家研究》[M]重庆出版社,1998.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教案 篇4

一、导入课文:

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说: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批评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触龙说赵太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简介赵太后:

赵太后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威后。《战国策齐策》的《赵威后问齐使》一文中,赵威后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认为她是先卑贱而后尊贵,而赵威后答曰:“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就是这样一位颇为开明的太后,却由于溺爱幼子,一时糊涂,甚至蛮不讲理,对于大臣的强谏,她恼怒已极,公开下令警告群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在这样情况下,触龙去见她会有什么结果呢?

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并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引导背诵)

1、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是什么?

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2、从文中找出触龙对太后关心的句子。

①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3、听了触龙一番嘘寒问暖的话语后,赵太后的表情有何变化?

太后之色少解。

4、从课文中找出触龙爱怜舒祺的句子。

①“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

②“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5、关于男人和女人谁更爱幼子的问题,触龙和赵太后是如何争论的?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触龙:“甚于妇人。”

太后:“妇人异甚。”

6、触龙是怎样看待太后对子女的爱的?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8、触龙哪些话最终打动了太后?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四、教师点拔

1、对精彩的细节描写的点拔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该句说明太后对触龙的来意早有戒心,她认为触龙在这个节骨眼上竟敢求见,真是太肆无忌惮、太不知趣了,太后气极,严阵以待,准备好了一口唾沫,随时都可能吐触龙一脸。

太后旁白:这个老触龙,他竟充耳不闻(当做耳旁风)。就算你年老功大,也不能不把老妇我放在眼里呀!好,你来吧,老妇等着,小心你的`脸!

②入而徐趋。

“徐趋”与“疾趋”相对。据古书记载,古代行礼时的步伐有“疾趋”和“徐趋”两种,当行礼人“执龟玉”和“与尸行”时用“徐趋”,其特点是步子小,脚跟不抬起来。一般情况下,包括臣见君,用“疾趋”,其特点是步子较大,脚跟离地。触龙见赵太后应“疾趋”,但因为他脚有毛病,只能按“徐趋”的步子走,用前倾快步走的姿势,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与“趋”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放在一起,活画出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却走不动的老态,以动作示其足痛,为下文闲谈,乃至提出为子谋职做了铺垫。

赵太后看到触龙这模样,感情上会有什么变化?

太后独白:几天不见,这老触龙咋变成这样了?也难为他了。且看他怎样说吧。

③太后之色稍解。

何以一番闲聊会使太君怒气稍平?原来太后也有一肚子委屈,新近丧夫,新君年少;众大臣不体察太后做为一个女人和一个母亲的心情,只把她当成一国之后,强逼她交出爱子为质,无怪太后恼怒得要“唾其面”。而触龙却绝口不提太子的事,反而对太后嘘寒问暖。这如盛夏中吹来一般凉风,给盛怒的太后一丝清凉的慰藉。

太后独白:到底是老臣,能理解我,知道关心我的身体。

④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盛怒之下的太后此刻怎么会笑起来呢?一是太后明白了触龙的来意原来是为其幼子谋一卫士之职,放松了警惕;二是触龙一大老爷们竟也懂疼爱幼子,简直与自己是志同道合了,难得遇上了知音。

触龙说赵太后知识点 篇5

父母的爱是最伟大的爱,然而,马卡连柯说过:“父母对自己子女的爱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是一种伟大感情,却会使子女毁灭。”宁愿自己吃苦受累,却不让自己的孩子受一点罪,烧水做饭怕烫着,扫地拖地怕摔着,洗衣洗袜怕冻着……真是“捧在头上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但是,不知道这些父母是否想过,他们不让孩子做这做那,表面上是爱他,实际上却害了他。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无非就是“小皇帝”“小公主”,如果有一天父母离开了他们,他们又会些什么呢?终究还是一事无成,犹如温室里娇艳的花朵,一旦遇到大自然的狂风暴风,便会一吹就倒。正如赵太后爱长安君,让他处处养尊处优,享尽荣华富贵,但这样的爱只会使孩子变得更脆弱,受不起打击,父母总希望让孩子幸福,但他们也总是忘记自己不可能陪孩子走完一生。

有些父母拼命地挣钱,只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充裕的物质生活,以为这就是让孩子幸福;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物质充裕的孩子更容易染上游手好闲、挥霍无度的恶习,这也更使一些不法分子想入非非,进而实施绑架、敲诈勒索钱财等犯罪活动,使孩子游离在危险边缘。

触龙说赵太后学案 篇6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战国策》里触龙精彩的劝说艺术。(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正音:强(qiǎng)谏、唾(tuò)其面、有所郄(xì)

恃(shì)辇(niǎn)、不肖(xiào)没(mò)死沟壑(hè)媪(ǎo)持其踵(zhǒng)挟(xié)重器、百乘(shèng)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文章讲述的是触龙在赵国遇到危机时,说服赵太后的故事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 分析第一段

1、集体朗读第一段

2、请学生逐句翻译第一段,并穿插讲解重点字词

明确:重点字词:(1)新:刚刚(2)用事:指当权,掌权(3)急:急忙,加紧(结合故事背景: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即位,尚年幼,因此就由他的母亲赵太后执政,秦国就趁赵国政权交替之际发兵攻赵,连续夺取了3座城;在文中,一个“新”字,表明了赵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局势不稳一个‘急“字’突出了秦趁虚而入的急切)(4)以……为:把……当作(5)质:人质(6)明;明确(7)谓

古今异义:左右(古:指左右两方面,表示大致范围,或作为动词,表控制

特殊句式:赵氏求救于齐(状语后置)赵太后向齐国求救

3、概括段意

明确:“说”的前因

(一) 分析第二段

1、分角色朗读

2、点出重点字词,让学生思考翻译

明确:重点字词:(1)愿:希望;(2)徐:慢;(3)趋;向前行走;(4)谢:道歉;(5)病:毛病;(6)曾(7)疾:快(与“徐)比较,(8)走:跑;(9)恃;依靠(10)耳:语气词,罢了(11)衰:减少(12)而(结合导读)

翻译句子:○1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曾不能:连……都不能(固定用法),我脚有毛病,不能快跑

○2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常与“乎”对应表示“该不会……吧”(固定用法)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我近来很不想吃东西

3、归纳段意:说家常

触龙说赵太后学案 篇7

在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语文教学中“说”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虽然将听说读写并列为语文教学的四项基本任务,然而由于以往的语文教学基本是为考试服务,而听和说这两项在考试时受到限制,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它们受到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说”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说”的教学呢?“说”教学的关键又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古代成功的说辞中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关于说辞的记载,《触龙说赵太后》就是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触龙在赵国面临覆灭的情景之下向当时掌权的赵太后进谏的精彩片段。

《触龙说赵太后》的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王位,因为他年纪轻,所以暂由赵太后掌权。当时秦国看到赵国政权交替,趁机占领了赵的三座城池,赵国向一向关系密切的齐国求援,齐国则按照惯例要求赵太后将其小儿子长安君作为人质才肯出兵援助。本来这是正常的要求,但此时赵太后因为溺爱小儿子而不愿意将他送去齐国作人质。大臣们强谏无用,赵太后也产生了排斥的心理,并发出“又复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的警告。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说服赵太后,必须先缓和气氛,找到合适的话题,这样才有谈下去的可能性。而缓和气氛、寻找话题又必须深谙赵太后的行为背后的心理,这样才可能找到恰当的话题。触龙分析赵太后现在的处境:丈夫新亡,儿子年轻,自己刚刚掌权;秦国又趁国内不稳之时攻打,向齐国求助,齐国则要求其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在这种内外交困之时,大臣们一致要求将长安君送去作人质。触龙对赵太后的心理有了充分的了解:虽然贵为赵太后,丈夫新亡也需要有人来关心自己;作为女人,她很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大臣们则只从国家大局出发去劝说赵太后而引起了太后的反感,结果适得其反。在充分把握赵太后心理的前提下,触龙采取了相应的策略。

他首先从关心太后的身体和日常生活开始,使太后放松警惕,待观察其“色稍解”后,谈话的气氛也由此得到了缓和。之后他以替自己的小儿子舒淇“走后门”引入话题,使得太后以为这位老臣跟自己一样,两人成了志同道合的盟友,找到了两人的共同话题:爱自己的小儿子,一心为自己的儿子打算。这样为谈论怎样才算是真正的爱自己的小儿子做好了铺垫,再用太后为燕后前途的长远打算之事,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他抓住赵太后爱长安君的心理,提出自己认为赵太后更爱燕后的看法,认为她替燕后打算得长远而为长安君只做了暂时的打算,“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将何以自托于赵?”赵太后在世时可保长安君的位高权重,而百年之后如果长安君对赵国没有任何功劳的话,就没法在赵国立足。若要让长安君能够长久地立足于赵,则应“令有功于国”。赵太后痛快地答应了长安君为人质之事,触龙也就此改变了赵国的命运。

纵观触龙成功说服赵太后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触龙真正的法宝是他能够把握赵太后的心理,寻找共同的话题,拉近彼此的关系,即所谓的“攻心术”。触龙正是在了解了赵太后做法背后的爱子心理后,借为自己的小儿子求情的事情引入到两人共同的话题,由此才能够得以谈论如何才算真正的爱子。试想,如果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谈话双方没有共同的语言,赵太后连说话的机会都不给触龙的话,触龙又如何能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呢?纵使言辞再有技巧,又有何用呢?

我国古代很多大臣都非常注意进谏的方式,因为他们所面对的是操纵着生杀大权的最高统治者。如果进谏能使龙颜大悦,则可获得圣上的芳心而平步青云,反之,则有可能性命难保,所以他们向帝王提建议时是很讲究策略的。而在现代的社会中,良好的沟通能力已成为学生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学会合作” 的倡导,而“学会合作”的根本便是学会与人打交道,语言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会“说”,通过“说”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通过“说”润滑自己的人际关系,通过“说”使人了解自己,进而宣传自己。

在现代语文“说”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都局限在改变学生说话的语气、态度和方式上,但这并没有有效提高学生们“说”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懂得“说”的关键,像触龙那样把握住“说”的制胜法宝:把握对方心理,寻找共同话题,拉近彼此关系,即“攻心术”。把握这点,需要通过一定的努力才可以达到,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引导学生:

首先,提醒学生善于观察,不放过对方任何的细微举动,因为很多时候人会刻意地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而那些细微的举动则是最真实的心理反映;其次,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对方一举一动的真正意图,每个人的处境不同,意图也就会有所不同,要能从个人的具体情境出发去分析,而这一点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学常识,丰富的生活积累;再次,进行思维的训练,因为“说”的根本在于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反映,思维清晰语言自然就表述清楚,思维凌乱则很难有流畅的语言表述;最后,进行说话技巧和方式的训练。

在“说”的教学中,关键不在于“说”的本身而在于“说”之前应准确地分析对方的心理,明白对方的真实意图之后,再去思考说话的语气、方式、态度。从文章的角度看,说话的语气、方式和态度是“形式”,而准确地分析对方心理才是“内容”,没有内容的形式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对方心理的把握,连对方的目的都没有确定的话,即便有再谦恭的语气、再完美的方式和态度,大概对方也很难被说服。

触龙能轻松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是通过绝妙的心理解读,运用“攻心术”的原因。这给我们语文教学中“说”的教学以启示:学生“说”的能力的高低关键取决于学生把握对方心理的能力强弱。“说”的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言辞、技巧、态度、方法等方面,而应该扩展向更深更广的思维方面。

参考文献:

[1]从《触龙说赵太后》看说话艺术[OL].http://baike.baidu.com/view/641803.htm

[2]陈平.浅谈《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说服技巧[J].现代农村科技,2009,(23).

(康敏 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 712082)

【触龙说赵太后学案】推荐阅读: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5-25

上一篇:2022年高考作文精彩文段下一篇:新课改与教师评价改革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