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作文训练 第四单元(精选9篇)
(四)设计人:党丽君、翟丽存、马建斌
班级———姓名———学案序号————时间————
【作文话题】戏曲大舞台
【写作目标】
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中国戏曲。
3.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4.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训练要求】
.1、介绍你所知道的某一剧种(最好是你的家乡戏)的历史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要做到条理清楚,言简意明。
2、选择你喜欢的一出戏,就其主要情节发挥想像,编写一个小故事。
3、在你看戏、听戏、学戏的过程中,你一定有些感想或者有有趣的经历,把它们写出来。
4、题材不限,题目自拟,要求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5、600字左右,要求书写工整。
【写作指导】
【我要写】.七十年代,我国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国外公演。周恩来总理亲笔撰写海报:“欢迎欣赏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观众如潮,盛况空前。
这就是中国戏剧的魅力。难怪鲁迅先生在他的《社戏》中也说:“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是到赵庄去看戏。”
中国戏剧,源远流长。曾几何时,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每个角落都有着各富特色的地方戏,无一处地方没有票友的吹拉弹唱。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就是写了听戏或听戏过程的感受,我们也从中领悟到了戏剧的魅力。
【写什么】.由于影视文化快捷而广泛的传播,也许同学们对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不过我们可以采访或者询问家中长者,请他们说一说他们当时或者第一次看传统戏曲演出的经历和感受;也可以查阅书籍,搜寻一些诸如梅兰芳蓄须罢演等名家逸事;或者就影视文化和传统戏曲你更喜欢谁开一次辩论会等等。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收集各类资料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英特网、图书馆等,我们都可以去淘一番金。
我们可以将收集到的材料分类整理:如家乡戏发展史、辉煌史、优秀家乡戏剧目、精彩唱段等等,形成一些个具体的知识点。说不定,你还可以就此写一篇颇有价值的小论文呢。
【怎样写】.一、介绍戏剧可以查阅有关资料,然后整理就可以了。
三、谈感想或者写有趣的经历,要做到真情实感。
【佳作引领】佳作
(一)《梁祝》让我陶醉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总括听的感受,高度评价《梁祝》的价值。)
乱花浅草,清风鸣蝉,枫叶荻花,银装素裹,四季袅袅绕指柔;高山流水,百鸟争鸣,千里婵娟,万里无云,只在仅仅几弦间。有哪一壶陈年佳酿比这筝曲更醉人呢,又有哪一种情愫比这旋律更感人呢?当年琵琶霓裳,一曲博得江州司马青衫湿,如今筝音款款,一首引得众宾泪沾襟。(通过比较来突出听的独特感受。)
初听梁祝,是在西湖畔,我正凭栏远观西湖上迷蒙的雨雾,筝音借着雨声在耳边呢喃,心中那根小小的弦突然共鸣,那流传的凄美故事,彩蝶的翩翩双飞仿佛是从另一个世界婀娜而至,时而嘈嘈切切时而如泣如诉,时而跌宕时而幽怨,春雨沾衣欲湿,人已泪流满面,未曾知道筝的21弦可以演绎出人间悲欢离合。(初听《梁祝》人已经被征服,被凄美的故事所感染。)
再听梁祝,在某个静谧的夜,乐曲从CD中流淌出来,回荡在夜空中,化成几缕逐月的烟云,几许拂面的晚风,(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乐声)灵魂开始舞蹈,没有忧愁没有烦恼,随着思潮飘舞,穿过回忆走过未来。(再听《梁祝》已化成灵魂的共鸣。)
现在,我可以用自己的手指弹奏梁祝,编织梦想,轻拢慢捻,筝就是知己,可将心事付瑶琴,你知道筝是有生命的吗?指尖的弦在颤动,有时是佳人的微笑,有时是流浪者的愁肠百转,有时是夕阳近黄昏的无奈,闭上眼,千丝万缕织成一网情愫,带着心和灵魂上升、上升,空气中飘着花香,清脆的筝音传得很远,这是一泓永远的泉,我醉在其中。(用排比和联想形象地写出了感受,化抽象为具体。乐声在作者的眼里、心里,是人,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的人,在向你倾诉。)
我想知道思绪中有多少道网,网罗了我全部的梦想,无论是华丽的网,朴素的网,空虚的网,真实的网,我都无力挣脱,只能在网中用指尖抚着网络,或哭或笑,或喜或悲,那都是我最真的情感。(用网在比喻音乐的魅力。)
佳作
(二)第一次看戏
时间要回溯到1998年的夏天。
那一年我七岁,读小学一年级。放暑假后闲着无事,便到住在郑公的叔叔家去做客。郑公是老区公所的所在地,常住人口上千,算得上是一个历史颇为悠久的农村集镇了,虽然不大,却很繁荣。
在我的记忆里,那年似乎是我第一次到郑公,什么都觉得稀奇。一天在集镇街道转悠转悠,听见一座门匾上写着“郑公剧院”的大楼房里传来锣鼓声和咿咿呀呀的唱腔。吃饭时告诉了奶奶,奶奶说:“哦,那是来了个楚剧团,在我们剧院演十几场呢。晚上我们看戏去!”我要马上就去。奶奶说:“这时他们已经演完了,要等到天黑了又会再演一场。”
于是我便急切的盼着夜幕降临,不时的出屋去看街道上的路灯亮了没有。终于,当各家各户的灯光依次亮起来的时候,奶奶带着兴高采烈的我走出了家门。
走进剧院。嗬,剧院好大!里面到处都是人,说笑的,叫卖的,人声鼎沸。我感兴趣的是热闹,还可以吃瓜子。不多时,一阵锣鼓声响起,整个剧院顿时安静下来,像一只无形的巨手指挥着似的,人们停住了一切活动,目光集中处,幕布缓缓拉开,几个古装的人物在台上红红绿绿的动。奶奶说:“今儿演的是《杨四郎探亲》,就是那个杨家将的故事。”那时杨家将的事我不懂,我纳闷的是:夏天我们已经恨不得打赤膊了,古人穿这么多的衣服不嫌热呀?而且,像他们那样有话不好好说,还有什么锣啊鼓的叮叮咚咚吵闹不休,唱的也不如说的听得清楚啊……
那场戏的具体情节我并不很懂现在也大多记不得了,只知道当时一切都那么的新鲜:铿锵的锣鼓、悠扬的唱腔、古典的服饰、长长的水袖,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写作标题的拟定——精准切题
话题作文首先碰到的一个挑战就是题目的拟定。众所周知, 一个好的作文题目也就预示着作文写作成功了一半。因此, 教师首先应当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帮助学生拟好话题作文的标题, 而这就需要紧扣四个字“精准切题”。以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八第一单元The written world为例, 这一单元的话题作文是“Writing a review of a book or story”, 给一本书或者一个故事写文学评论, 关键词在于“review”。因此, 学生在拟题时也应当从“评论”角度出发, 有的学生可能会评价主题、有的学生可能评价思想内容、有的学生可能评价语言特色、有的学生可能评价文学价值等, 但不论从哪个角度评论, 只要是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就可以, 评价角度不同, 拟出的题目也必然不同。为了与“review”部分切题, 一不能偏离中心, 二要紧扣评价内容, 三要精炼简明。为了做到这几点, 教师在训练中要鼓励学生就同一个意思写出多种表达, 特别要用不同的句型来表达, 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 以提高学生的拟题水平。
二、写作内容的选择———全面覆盖
写作内容是英语作文的血与肉, 是写作文章的重要因素。在话题作文训练中, 教师应提醒学生在写作内容上紧扣“全面覆盖”四个字。以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五第二单元The environment为例, 这个单元的话题作文是以“Fighting against desertification”为题来设计一个海报。写作训练中明确指出了文章的内容, 如荒漠化的现状、原因、被关注与被重视的号召等。对于这类有明确写作要点的话题作文, 学生在写作中要做到全面覆盖, 即每一个要点都不能遗漏。对此, 在训练中,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动笔前要先仔细分析写作要求, 用笔将题目中的要点逐一圈画起来并以关键词标注的方式做好记号, 然后再标清要点。在写作过程中要不断比对所写内容与写作要求, 做到逐一对应, 避免写偏。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这类有明确要求的话题作文, 实际上又类似于内容的翻译, 但学生在对必写内容进行翻译时应当灵活运用, 把意思表达完整即可, 不应过分拘泥于某个词汇的翻译。
三、写作篇章的布局———条理清晰
任何一篇作文都离不开篇章布局的设定, 就如同房间设计一样, 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而在文章写作上则需紧扣“条理清晰”这四个字, 以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六第二单元What is happiness to you为例, 该单元的写作话题是以信件回复的方式来探讨“开心/ 幸福与不开心/ 不幸福”, 教材提供给学生的信件是以Rose为例, 作者开篇先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感受“No one cares about me.”然后再解释是因为父母都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自己, 所以只能自己一人打扫卫生、购物等, 表达了一种孤独感。接着再写到自己在学校因与同学相处得融洽而感到快乐。最后对自己的现状, 发出求助并期望得到建议。该封信件是以总 (陈述自己的情绪) —分 (说明情绪产生的原因) —总 (再次强调情绪并请求帮助) 的结构来写作的。那么, 学生在对其进行回复时, 也应参照这种写作结构, 如首先对Rose进行安抚, 然后解释他父母工作忙碌的原因, 接着对Rose提出合理建议, 最后再对Rose进行鼓励与安慰。如果学生在作文写作时能够做到条理清晰, 则不仅能更直接、更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且也便于阅读者的理解。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一写作能力, 在作文写作训练时间有限的情况下, 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草拟出写作大纲, 以此来提高学生写作布局的条理性与清晰度。
四、写作语言的表述———科学合理
写作语言反映了学生的写作风格, 如严谨、生动、活泼、冗长、精短等, 而一篇优秀的作文其语言表述不是千篇一律的, 而是有序变化的, 这就意味着学生作文写作要遵循“科学组合”的原则。以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十一第四单元The next step为例, 该单元的写作是“Writing a report about course choices”, 是关于课程选择的报告。从体裁来看, 报告本身就有严谨的特性, 但这并不代表写出来的文章没有感情。要在这类文章写作中取胜, 学生就要在语言表述上下功夫, 做到合理搭配, 如长短句、陈述句与倒装句搭配, 感叹词与语气词搭配, 单句与复合句搭配等。教师在写作训练中, 可以对学生进行句型句式转换及改写的训练, 帮助学生提高文章写作的层次感与变化性。
五、写作空间的发挥———素材深掘
在话题作文中, 除了上文提到的有指明必写的内容外, 还有一部分仅仅指明了写作方向而未圈定写作内容, 这就需要学生自主发挥, 做到“素材深掘”。以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七第二单元Fit for life为例, 该单元的写作是“A radio script”。教材仅仅提示写作时要包括开场白、话题中心、对话题的解释、背景介绍、现状分析、解决对策、建议、结束语等, 它基本上是给学生搭建好了一个框架, 让学生自己把内容填充进去, 而内容就是作文中的最重要部分, 但关于话题的类型与内容, 教材并没有限制, 因此, 学生又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实际上, 最好的素材都源于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不论是学生经历过的、看到过的、听说过的、甚至是幻想过的, 都可能成为写作的素材, 但并不是每位学生都有一种观察、发现、记录、积累的意识, 因此, 学生的作文内容也常常显得干瘪、生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深掘素材, 在已想到素材的基础上继续往下想, 不断向外延展, 把素材的前后内容都联想起来, 如此才能丰富素材。如学生可以把有关近视、肥胖、过分沉溺于电子产品等问题, 由点到面, 由外及内, 纵横思考, 全面分析。为了做到这几点, 教师在作文训练中可以运用头脑风暴法, 鼓励学生多想、多表达, 然后在彼此间的思想火花碰撞中收获更丰富的写作素材。
六、写作质量的评价———多维角度
对于写作中的评价与修改环节, 其中评价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写作中的不足, 修改则可以让学生发现更合适、更科学的表达方式, 因此, 这也是写作训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写作质量评价上, 教师可以尝试多维评价角度。首先, 让学生自评, 包括文章亮点、不足之处、改进方面, 并尝试进行第一轮修改。其次, 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修改, 这种方式能让学生以读者的角度来评价文章的好坏, 从而发现自己写作中的问题。最后, 由教师进行综合评价与点拨修改, 从专业角度来审视学生的写作内容, 让学生得到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综合来看, 自评→他评→师评的方式能够从多个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写作质量, 既公平、客观、全面, 又能发现更多的问题, 从而使文章得到更好的修改。
总之, 从学科角度看, 写作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 它既可以反映学生的思维方式、逻辑能力, 又可以体现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因而, 写作是体现英语综合能力的一项内容。从教材设计上看,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采用模块化编排模式, 并在每一个模块里都集合了由浅到深, 循序渐进的语言材料、语言项目、语言活动、语言任务等内容, 这也体现了学生接触英语、学习英语的一个全过程, 通过模块单元话题训练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俪霞.高中英语单元话题写作教学初探[J].中学英语之友 (高三版) , 2009 (7) .
1. 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没有能够起到应有的指导运动的作用。它属于恩格斯所批评的那种仅是从头脑中产生的解决社会弊端的空想方案。下列各项条文中对太平天国统治区域内的农民最无号召力的是( )
A.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B.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C. “凡当收成时……余则归国库”
D. “照旧交粮纳税”
2. 清末重臣张之洞评论某项不平等条约时说:“此次和约,其割地之害,如猛虎在门,动思吞噬;赔款之害,如人受重伤,气血大损;通商之害,如鸩酒止渴,毒在肺腑。及今力图补救,夜以继日,犹恐失之,若再因循游移,以后大局何堪设想?”材料中所说的“和约”应该是( )
A. 1842年《南京条约》
B. 1858年《天津条约》
C. 1895年《马关条约》
D. 1901年《辛丑条约》
3. 20世纪20年代中期,共产国际对当时中国革命有如下的评价:“孙中山及国民党‘希望在外国人眼里以一个与义和团运动毫无共同之处的、有声望的民主主义政党的姿态出现。’”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 )
A. 孙中山不反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思想
B. 旧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C. 辛亥革命由于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而失败
D. 孙中山希望通过实行政党政治来改造中国
4.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民盟的报告指出,“这种国际环境,这种世界潮流,同时亦就确定了中国的前途。明白些说,今后的中国,非成立一个民主国家不可。因为非民主的国家,在今日的世界上,已没有存在的机会。”这份报告的主要意图是( )
A. 宣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主张
B. 宣布与中国共产党并肩作战
C. 响应中共召开新政协的号召
D. 谴责国民党发动内战的行径
5. 有学者指出:“如果说,他(指孙中山——引者注)在长期仿效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模式时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创造只是同中之异的创造性的话;那么,他现在师法俄国革命模式时注重的却是异中之同的独特性,目的都是为了完成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对这段材料中两处“独特性”理解正确的是( )
A. 前者提出推翻君主专制,后者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B. 前者提出避免欧美贫富悬殊的民生主义,后者强调国民党的组织建设
C. 前者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后者强调走苏联城市暴动的道路
D. 前者提出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后者坚持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
6.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曾制定如下决议:“组织各色各种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公开组织,或者参加一切已经存在的反帝组织而夺取他们的领导。经过这些组织正确实行反帝运动中的下层统一战线,和吸收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的阶层参加斗争。”中国共产党的这项决议最有可能制定于( )
A. 1926年 B. 1932年
C. 1937年 D. 1946年
7.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毛泽东曾发出如下指示:“我们反对封建剥削,只能没收地主的财产,保护工商业利益。如地主兼商人,就只能没收封建剥削部分,商业部分,连一个红枣也不能动。”毛泽东这一指示的根本目的是( )
A. 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巩固工农联盟的群众基础
C. 反对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
D. 团结一切可能革命的力量
8. 1938年5月,美国驻华使馆武官处在一份向美国军方发回的报告中评论说:“现在的中国人似乎在所有的战线上都成功地抑制住了日本人,这不仅是中国人已经极大地改进了他们的战术,更因为日本人的扩展已经到了这一点上——他们不能发起一个足以摧毁抵抗的沉重打击,而中国以他们巨大的人力优势能经受得住日本的进攻。”美国方面的这段评论说明( )
A. 美国对中国抵抗能力的认识发生转变
B. 中日战争已转入势均力敌的相持态势
C. 徐州会战开始唤醒国际的同情和尊敬
D. 美国逐渐认识到中国抗日的战略意义
9. 近代某报刊上有人撰文评论当前时局:“土地斗争与军事斗争,成为中共当前政治斗争的两个主要源泉”,二者是“相辅相行的,前者保障后者的成果,后者扩大前者的范围,而真正决定最后胜负的还在于前者不在于后者。”这篇文章最有可能发表于( )
A. 1925年 B. 1935年
C. 1942年 D. 1948年
10. 某中国近代史著作中写道:“当国家前途处于重新选择,占有主要权力资源的政治集团在实力上又难分伯仲之际,在社会底层就会形成自发性的政治参与浪潮。被战争动员起来的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在战后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政见,干预国事。”材料描述的历史现象是( )
A.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的群情激奋
B. 国民革命掀起了人民革命的高潮
C. 抗日战争爆发后各阶层团结御侮
D. 国共内战前争取和平民主的浪潮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一天下午,轮到我值日,等我和同学打扫完教室后,以经快六点了。忽然,小婷对我说:“小静,反正今天作业一点点而已,你就去我家玩玩吧!反正我自已一个人在家里也非常无聊。”“呃,你家远不远啊?”我问。小婷回答:“不远啊,你不是有骑自行车吗?骑自行车五六分钟就到了!”“那好吧,不过我只能玩一会儿,否则我的爸爸妈妈会担心我的。”“好。”然后我就跟小婷玩太过瘾了,等我想起要回家时已经快七点了,天已经黑了,后来小婷借给了我一把手电筒,我才顺利地回了家。快到家时,我看见爸爸妈妈正在家门囗一直找我,一直喊我的名字。过了一会儿,妈妈发现了我,妈妈紧紧地抱住我,说道:“小静,你去哪了,妈妈一直找你找不到,吓死我和你爸了!”我抬起头,发现妈妈的脸上显出异常的喜极而泣的表情,于是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妈妈,爸爸妈妈便赶紧把我带进去吃饭了。
饭桌上异常的冷,好像所有的菜都挂上了冰碴“去哪了?干什么去了?”爸爸首先把破了饭桌上的冷清。我忐忑的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随便吃了几口饭就出去看电视了,我正看着电视,妈妈过来了,看我好像把刚才的事全忘了,妈妈看了我一眼就走了,我以为没事了。谁知道,妈妈拿了一个鸡毛掸子生气地说:“过来,乖乖让我打两下啥事没有,否则……”我躲的。“我打你这一回,你就记住了,不打你,你记不住”妈妈说着把我拽过来了。拿着鸡毛掸子打了我几下。打完之后,妈妈生气地说:“你改不改”我忐忑不安的说:“妈妈,我一定改”说完妈妈就看哭了,爸爸让我给妈妈道歉,看见妈妈哭我也哭了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错了,”站了一会,妈妈脸上还带着眼泪说:“赶紧写作业去吧”到了屋里,我听见妈妈还在哭。那个时候,我在房间里,听着妈妈的哭声,暗自给自己下了一个决心,以后我绝对不会再晚回家了,有什么事情也一定要跟爸爸妈妈先打声招呼,总之,我绝对不会再让爸爸妈妈为我的任性而伤心担心了。
方案A案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②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感知内容
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a.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b.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c.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
研读赏析
①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②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③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④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a.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b.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点评
此教案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精彩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科学抒情诗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同时在教学中注重了诗歌韵律的教学,在理解的过程中加强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特别在赏析研读和拓展延伸中,鲜明地体现了想像的层次性。如“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你最喜欢哪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理由”,这些内容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明确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此教案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还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使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板书设计方面也有较强的概括性和艺术性。
方案B案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②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③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作者先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然后具体书写遐思的内容: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诗歌节奏鲜明,语调和谐,富有音乐美。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悉心体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整体感知
①明确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投影显示)。
②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③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a.学生听读,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b.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c.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两遍,体会诗歌的特点。
重点研讨
①指名朗读3~6节,思考问题(投影显示):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②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③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布置作业
①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②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看云识天气
教学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
3.预习要求:
(1)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本文学习的两个重点。
(2)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
(3)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问: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二)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
(三)正音、正率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霎(与“刹”区别)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晕(还有一个音,朦胧连绵不断(注意加点字写法》
解释词语:
姿态万千 点缀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例?
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l)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习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五)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问:第2段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归纳。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第3.4、5、6段。
思考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同学讨论,明确。
分为两层:第一层(第3—5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H层(第6段),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按课后练习一的要求,边看课文,边境表。可以补充每一类云的“位置”一栏。
┌───────────┬─────┬────────────────┐
│云种类│ 云的形状
│位置
│天气的情况
│
├───┬───────┼─────┼────────────────┤
│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最高
│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
├───┼───────┼─────┼────────────────┤
│卷积云│像粼波
│很高
│它不会带来雨雪
│
├───┼───────┼─────┼────────────────┤
│ 积云 │像棉花团
│2000米左右│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
├───┼───────┼─────┼────────────────┤
│高积云│像羊群
│2000米左右│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天晴
│
├───┼───────┼─────┼────────────────┤
│卷层云│仿佛白色调幕 │高
│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
│
├───┼───────┼─────┼────────────────┤
│高层云│像毛玻璃
│低
│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
│
├───┼───────┼─────┼────────────────┤
│雨层云│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就开始下降
│
├───┼───────┼─────┼────────────────┤
│积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更低
│马上就会下暴雨
│
└───┴───────┴─────┴────────────────┘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气的关系与第2段是相照应的。“象征”“预兆”用词准确。
问:如何说明这部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默读第6段课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过渡句、也是中心句。边读课文,边填表。
┌──┬───────────────┬────┬────────────┐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光彩│天气征兆│
│
│
├──┼───────────────┼────┼────────────┤
│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
├──┼───────────────┼────┼────────────┤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
│
│
│
│
│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一 │
├──┼───────────────┼────┼────────────┤
│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
│
├──┼───────────────┼────┼────────────┤
│ 露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
问:这段没有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细致的描绘,怎样使语言鲜明生动的?
学生讨论,明确。
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最后读第7段课文,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回答,归纳。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示: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绿色蝈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锻炼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通过朗读文章与语言的揣摩,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且十分生动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阅读。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人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进行学习。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片段欣赏”、“独特感悟”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方式]
探究、合作、讨论的方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语:昆虫的世界是一个很奇妙的世界。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昆虫呢?有哪一位同学阿以介绍一种你最熟悉的或者是你印象最深刻的昆虫给老师、同学们知道?你可以从昆虫的形态、生活习性、食物习性、更或者是它们与人类的关系进行介绍。
(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但是我发现大家在讲到昆虫的声音时都是用一两句话带过了。可能声音不好用文字表达。而且在讲到昆虫的习性时,也只能是泛泛而谈,为什么?因为大家没有深入地进行过研究,所以印象就很模糊。今天,我求将接触到厂一位伟大的昆虫学家,他热爱昆虫,对昆虫进行了几十年的孜孜不倦的研究,把一生都献给了昆虫事儿他就是法布尔。同学们知道法布尔吗?
(若有学生知道,可由学生发言,师进行补充。)
法布尔是法国的著名昆虫学家,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写了一部很有影响力的书——《昆虫的故事》。《昆虫的故事》原名《昆虫记》,这部书行文生动活泼,语言传神,内容多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很受青少年的喜爱。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许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因而黄亚治在翻涌对,把它改名为《昆虫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法布尔老人,一同走进蝈蝈这个神秘的昆虫世界。
二、学生朗读全文。
三、整体感知。
问: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四、教学具体过程。
1、学生找出文章中最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师:同学们都读了课文,课前老师也让大家预习了文章,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最初印象,说说这篇文章最让你们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一般,大部分的学生都会选择第五自然段,认为蝈蝈捕蝉最有意思,最能吸引人。有一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食性,还有少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叫声。)
方案一
2、师:为什么同学们对蝈蝈捕蝉这么感兴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是捕蝉的。
(1)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2)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和蝉的句子。蝈蝈 蝉 问题
进攻者被进攻者由这两个称呼可以看出在打斗中蝈蝈居于主导地位(修辞:拟人)
被活活咬、一跳蝈蝈很凶狠
一同从树上掉下来打斗过程很激烈
勇敢纵身追捕惊慌失措逃窜
纵身,反映了蝈蝈的勇猛,面临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毫不畏惧。去掉了“纵身”,就不能很好地反映蝈蝈顽强、勇猛的特点。(修辞:拟人、比喻,使文章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
对比:蝈蝈捕蝉与鹰捕云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原因:蝈蝈有“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补介绍蝈蝈的身体构造。大自然就是如此“弱肉强食”。
(3)小结。
师:这段文字为什么写得这么精彩?从中你可以学到什么东西?
这段文字之所以写得这么精彩,是因为:①用词准确。②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更生动、具体。③以情驭文,出自于作者对蝈蝈的一片喜爱之情。
3、学生默读课文;一找出蝈蝈还有哪些食物习性。
师:蝈蝈除了喜欢吃蝉,还吃什么东西?吃东西时有什么习惯?
生:吃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青草,也吃同类。当拥有共同食物时,蝈蝈一个一个进食。
4、学生找出蝈蝈的外貌描写。
师:我们谈论了蝈蝈这么久,谁能告诉我,蝈蝈到底长得什么样?
生:文章第88页最后一个自然段。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5、接方案二中关于蝈蝈声音部分的教学。
师:我们对于蝈蝈怎么能“只见其虫,不闻其声”?我们一起去听一听蝈蝈是怎么叫的。
方案二
1、师:为什么同学们对蝈蝈的叫声这么感兴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的叫声的——
①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②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叫声的句子。
窃窃私语(运用拟人)
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运用比喻)
暗哑类锐急促清脆(四个形容词,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蝈蝈叫声的认识)
③师:你认为蝈蝈的叫声还像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④对比:蝈蝈的叫声与蝉的叫声对比(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2、学生找出蝈蝈的外貌描写。
师:蝈蝈的叫声这么优美,蝈蝈的外貌如此漂亮优雅,到底蝈蝈吃东西时,是不是也如它的外表呢?
3、按方案一中关于蝈蝈捕蝉及蝈蝈的食物习性分进行学习。
五、整体把握作者的优秀品质及其对蝈蝈的思想感情。
1、让学生体会法布尔的品质:热爱事业(野外观察与家庭观察相结合)
2、体会法布尔对蝈蝈的感情。
(1)热爱居多,但也不乏客观的评价。如指出蝈蝈也有怎么的一面。
(2)“以人性关照虫性,以人情关照虫措”,充满了对这种水生命的热爱。表现在对蝈蝈的称呼上:“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这蝉的屠夫”等。
称呼的作用: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六、总结
总之,在这篇文章中,法布尔通过自己详尽的观察,用生动活泼的文字给我们介绍了蝈蝈这种可爱的昆虫。介绍了它的一些习性,如叫声、食物习性。详写了食物习性,对蝈蝈的叫声进行了略写。教会了我们这种昆虫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假如同学们对蝈蝈感兴趣,还可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关于蝈蝈的资料。
七、布置作业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你选出并将它的代号字母填入下表相应的空格内,每小题3分,共36分)
1.《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独自一人漂流到荒岛上,精神上感到的
无比孤独和寂寞,原因是……………………………………………………( )
A.只有他一人在荒岛上,没有人与他进行心灵的交流
B.他远离自己亲人和朋友
C.他身边有一只狗陪着他,所以他不孤独
D.他没有朋友
2.中国曾经是一个强盛的大国,但是,由于近代中国的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不重视与世界各国的来往和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这段历史事实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
A.中国人愚昧无知B.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交往
C.中国是一个大国D.中国人不思进取
3.印度“狼孩”卡玛拉15岁时的智力水平只相当于正常的3岁半的儿童,直到17岁
死去,也只学会了几十个单词,这说明如果一个人一出生就脱离人类社会生活,就可
能出现的情况是……………………………………………………………………()
A.会变成动物B.自由发展的人
C.各方面都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D.成就伟大的人
4.“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句歌词说的是…()
A.要平等待人B.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
C.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心和帮助D.人与人之间要相互谅解
5.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门艺术,需要认真学习,才能获得成功。在人际交往中,下
列做法正确的是…………………………………………………………………()
①平等待人②关心他人③纵容他人的错误
④能原谅他人的过错⑤只与优秀的人来往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②③⑤
6.世界上最广阔的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这句
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要热爱生活B.要宽以待人
C.要持之以恒D.要敢打敢拼
7.倾听是成功人际交往的技巧之一。倾听别人谈话时,应该是…………………()
①一边听讲,一边翻书看报②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
③要保持专心、尊重的态度④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人很容易成功,有些人却遇到挫折。其实人际交往是需要艺术的,
有助于人际交往获得成功的艺术有…………………………………………()
①礼貌待人②善于表达③学会倾听④语言华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一位百货公司的人事经理说过这样一句话:宁愿雇用一名有可爱笑容而没有念完中
学的女孩,也不愿雇用一个摆着冰冷面孔的哲学博士。这句话说明一个道理()
A.学历比笑容的价值大B.笑容有不可低估的力量
C.有学历的人可以摆架子D.学历低的人不能成就事业
11.要构建和谐校园,全体师生都应该注意文明礼貌。在现实生活中不文明、不礼貌的
行为仍时有发生。下列行为中不符合文明礼貌的有…………………………()
①见老师不打招呼②在家里和父母顶撞
③随意扔垃圾④给他人提出善意的意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③⑤
12.文明行为是成功交往的艺术之一,下列属于文明行为的有…………………()
①给同学起绰号②待客热情,起立迎送
③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④邻里有难,主动关心、帮助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二、材料题(第13题16分,第14题16分,第15题14分,共44分)
13.韦晖和黄伟是某中学初一(1)班的同学,星期日他俩相约到新华书店买书。营业员是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人,韦晖先开口说:“喂!老头,给我拿一本《礼仪与交往》。”营业员没吭声。黄伟说:“叔叔,您好,请帮我拿一本《中学生作文》,好吗?”营业员微笑着把书先给了黄伟,黄伟又说:“谢谢叔叔。”韦晖愤愤不平,说:“我先到的,为什么不先给我?”“你人是先到了,但是礼貌没到。”营业员解释说。韦晖羞愧不已。
分析上述材料,运用课本学过的知识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1)韦晖人先到了,为什么不能先买到书?(4分)
(2)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为什么要讲究文明礼貌?(6分)
(3)请你写出4个常用的文明礼貌用语。(4分)
(4)请你写出2个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待人接物的礼仪。(2分)
14.学会尊重他人就是在尊重自己,心里装着他人,他人也不会忘记你。这个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关爱、需要帮助。这种尊重、关爱和帮助,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课本的有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尊重他人包括哪些方面?(6分)
(2)学会尊重他人,对中学生有什么意义?(4分)
(3)在人际交往中,注意尊重他人,应做到哪些方面?(4分)
15.七年级学生李伟大,家庭富有,平时见到老师和长辈都不打招呼,在班里经常给同学起外号,只愿意与城里的同学交朋友,对于同学们的过错总是过分苛责,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大地震时,全班同学都向灾区捐款捐物,只有李伟大一个不捐。
(1)在现代社会里,什么是成功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文明交往的内在基础?(4分)
1.阅读下面的语段, 给加点字注音, 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5分)
2.下列句子中, 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2分)
3.默写。 (6分)
4.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 假如你是漫画中那两个小朋友的同学, 你如何劝说他们呢? (4分)
5.根据下面的语言材料, 运用所学的对联知识对出下联。 (2分)
春天时, 湖水涨满, 湖天一色, 船行湖中, 如行天上;秋日里, 山色斑斓, 山景如画, 人游山中, 如行画中。
上联是:春水船如天上坐
6.综合性学习。 (7分)
越过冬的旷野, 逛过春的花园, 蹚过夏的河流, 我们来到了秋的世界。请你参与“我和秋天有个约会”综合性学习活动, 完成以下任务。
(1) 古往今来, 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吟咏秋天的诗文名句。试根据你的积累, 写出一组立意相反的吟咏秋天的诗文名句, 要求注明作者。 (2分)
(2) 你还记得那首《二十四节气歌》吗?其中“秋处露秋寒霜降”一句, 点出了秋天的六个节气, 请至少写出三个。 (2分)
(3) 班上决定为此次活动办一期黑板报, 聘任你为主编, 请你为黑板报拟写主题语, 并设计两个栏目。 (2分)
二、阅读精品屋 (35分)
(一) 阅读《济南的冬天》选段, 完成7~8题。 (11分)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②看吧,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③山尖全白了, 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④山坡上, 有的地方雪厚点儿, 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 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⑥就是下小雪吧,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那些小山太秀气!
7.用“‖”将文段分为三层。 (2分) ①②③④⑤⑥
8.本段描写的内容是 () 。 (2分)
A.小雪后小山秀美的景色B.小雪给小山披上了银装
C.济南的雪很小, 山很秀气D.济南的雪和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9.简要分析文段第③句中的“镶”字与第④句中的“穿”字的表达效果。 (4分)
10.这是一个精美的写景片段, 请你从“动词之美”“修辞之美”“色彩之美”“动静之美”“情感之美”中任选一个角度, 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3分)
(二) 阅读林斤澜的《春风》, 完成11~15题。 (12分)
春风
林斤澜
①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 冬天刚过去, 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②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 成天刮土、刮土, 眼睛也睁不开, 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③其实, 意见里说的景象, 不冬不夏, 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 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 也有道理。
④起初, 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 “暮春三月, 江南草长, 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些老窖名酒, 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 风原是看不见的, 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 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 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 花开, 莺飞……
⑤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 那是下乡的好处。
⑥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 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 积雪不管立春、春分, 只管冷森森的, 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 凡带水的地方, 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 春风来了。忽然, 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 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 漫过山梁, 插山沟, 灌山口, 呜呜吹号, 哄哄呼啸, 飞沙走石, 扑在窗户上, 撒拉撒拉, 扑在人脸上, 如无数的针扎。
⑦轰的一声, 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 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 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 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 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 伸懒腰, 动弹胳膊腿, 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⑧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 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 着大靸鞋, 穿老羊皮背心, 使荆条背篓, 背带冰碴的羊粪, 绕山嘴, 上山梁, 爬高高的梯田, 春风呼哧哧地, 帮助呼哧哧的人们, 把粪肥抛撒匀净, 好不痛快人也。
⑨北国的山民, 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 连捎带来的粗暴也直觉得解气。要不, 请想想, 柳丝飘拂般的抚摸, 细雨滋润般的体贴, 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⑩如果我回到江南, 老是乍暖还寒, 最难将息, 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 牛尾蒙蒙的阴雨, 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 墙角落里发霉, 长蘑菇, 有死耗子味。
11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选自《林斤澜散文:插图珍藏版》, 林斤澜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有改动)
11.阅读第一、二自然段, 概括出北京春天的两大特点。 (2分)
12.南方来的人为什么觉得春“脖子”有名无实? (用原文回答) (2分)
13.作者说, 北京的春风不仅仅是刮土, 而且他有“别样的体会”。这“别样的体会”在第七、八两段中分别表现为什么? (2分)
14.作者在第四、六、七自然段中, 写出了江南的春风和北京的春风各自的特点, 请分别用一个字予以准确概括。 (2分)
15.作者在文中写道:起先还“怀念江南的春天”, 后来又不愿回江南;起先写北京的春天成天“刮土”, 后来又强烈地“怀念北国的春风”。这样写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4分)
(三) 阅读《三峡》, 完成16~19题。 (12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春冬之时, 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2)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18.作者写三峡四季的景色时, 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而是先写夏季景色? (2分)
19.“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描写三峡景色, 形神兼备, 试分析其好在哪里。 (2分)
三、文笔展示台 (40分)
1.pǔ晒溢bàn嘹
3. (1) 沾衣欲湿杏花雨; (2) 绝胜烟柳满皇都; (3) 便引诗情到碧霄; (4) 天街小雨润如酥; (5)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4.主要包括4点: (1) 网吧对未成年人的危害; (2) 不独立完成作业的危害; (3) 父母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4) 老板唯利是图, 代写作业只是其赚钱的手段。 (答到两点或两点以上, 且语言连贯得体, 得4分)
5.秋山人如画中行 (游)
6. (1) 示例: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 (2)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3) 主题语:秋之韵。栏目:诗中的秋天, 秋日絮语, 我眼中的秋天。
7.①||②③④⑤||⑥
8.A
9.“镶”字形象地写出了白色山尖连接着蓝天, 就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景观。“穿”字既准确地表现了雪覆盖着草的状态, 又引出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比喻。
10.提示:“动词之美”如“顶”字、“镶”字、“穿”字等;“修辞之美”如比喻、拟人的写法;“色彩之美”如对山腰的光和色的描写;“动静之美”如对“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动态描写;“情感之美”如对雪后小山的秀美的赞美之情。
11.时间短;风沙烈
12.冬天刚过去, 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13.①万物苏醒;②勤劳的人们开始忙于春耕、播种。
14.①柔;②烈
15.①欲扬先抑;②对比, 衬托了北国春天的好处, 抒发了对北国春天的热爱之情。
16. (1) 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2) 寂静; (3) 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 (4) 连续不断。
17. (1)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 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不能通行。
(2) 水清, 树荣, 山高, 草盛, 真是妙趣横生。
18.作者是为江水作注, 重点是写水, 而水以夏季为盛, 故以“夏水”为首来写。
[基础巩固]
1.广大新闻工作者响应中央号召,积极走乡村、进社区、到厂矿,体察国情民情、反映火热生活。集中推出一大批感人至深的报道,新闻报道更为清新务实。这一做法的哲学依据是
()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实践的主体
B.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唯一途径
C.新闻报道引导和决定社会发展变化
D.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如实反映
2.看人间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种商品不是人民生产„„这说明()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
3.在美国历史上,华盛顿创立和缔造了美利坚合众国;林肯避免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内部分裂。因此,有人认为正是这些英雄推动了美国历史的发展。这种观点错在A.没有认识到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没有认识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没有认识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4.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
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5.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这说明了()①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是通过传说实现的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④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A.①②
C.②③
[能力提升]
6.近些年来,南京市政府十分关注民生,积极推进“温暖工程”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初步构建起城乡统筹、覆盖广泛、政府主导、社会互助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各项帮扶救助工作B.①②③ D.②③④
取得了显著成绩。对于南京市政府的这些做法,正确的说法是
A.这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B.政府要把人民群众的一切事务都管理好
C.民生问题是政府一切工作的中心
D.求真务实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7.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南京市的5位十八大代表走进龙虎网等联合直播室,倾听南京网民、百姓和党员的意见、建议与呼声,现场与网友互动,并承诺将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带到十八大。党的十八大代表之所以要听民声、汇民愿,是因为()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③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 ④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A.①②
B.②③ D.①②③④ C.①③④
8.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继续坚持有效的改革路径,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请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上述论断的哲学依据。
答案
1.A 2.B 3.B 4.A 5.C 6.A 7.A
8.(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破除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才能更好地促进改革发展,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
(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继续深化改革可以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一、选择题
1、以天津“泥人张”作品为依托,“梦娃”系列公益广告运用三维技术绘制的形象萌动可爱,表达主题所用的童谣朗朗上口,深受大家喜爱。下列认识正确的有(C)
①该公益广告是文化传播途径的新的成功案例
②该公益广告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表达
③该公益广告的成功表明面向人民大众的文化更富有生命力
④该公益广告的成功表明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全面推进诚信教育有必要挖掘和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现实生活事例,更重要的是推进诚信理论的实践展开和全面实施。这句话强调(D)
A.传播丰富的诚信资源,可以激发人们的学习愿望
B.宣传诚信理论知识,需引起人们深层次的共鸣 C.诚信内涵许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得到丰富和完善
D.对诚信的共识应落实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3、2014年3月,全国首家省级好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好人馆以图片、实物、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现该省829位入选“中国好人榜”的好人事迹,引起社会热烈反响。设立好人馆(D)
①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创新
②拓展了提高公民学科文化素质的渠道
③丰富了道德教育的内容,创新了道德教育的形式 ④提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载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11•江苏)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重庆市教育工作委等部门将15000套含有《记忆•我爱你中国》,《信念》等内容的“红色光碟”下发到全市所有学校。一股“信念”与“记忆 ”的热潮在全市学生中掀起。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A)A.奏响主旋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
B.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文艺素养 C.培养爱过情感,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D.发展教育事业,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5、(2013·天津卷·5题)“虽然不言不语,叫人难忘记,那是你的眼,明亮有美丽„„”当年蔡琴在演唱这《你的眼神》时,就曾以特有的韵味打动过无数听众,在今春“我是歌手”的电视节目上,林志炫以不同以往的方式演唱此歌,诠释经典,在次让人如痴如醉。由此可见,文化表演应该(C)①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②倡导风格与形式的多样化③立足于满足市场需求④ 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2013·重庆卷·8题)近年来,“央视”相继推出“最美教师”、“最美孝心”等“最美”系列节目,强调社会教育和价值塑造,挖掘社会真善美,弘扬善良、勇敢、仁爱、乐观、奉献等精神,获得公众好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①“最美”系列节目受到公众好评,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②主流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助于削弱大众文化影响力 ③主流媒体传递正能量,对良莠不齐的文化市场起正确引导作用 ④主流媒体能满足人民大众真正的文化需求,决定文化发展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13·福建卷·28题)最美教师,最美妈妈,最美司机„„,神州大地悄然崛起一个“最美群体”。平凡中彰显大爱,震撼中激扬正气;平民英雄让感动常在,让真情永存。这启示我们应该(D)①贵义贱利,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
②志存高远,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③崇得尚义,自觉维护人民的利益
④知行统一,身体力行争当时代先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据报道,在电影下乡活动中,海南省电影公司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省级农村电影院线,至2009年初,已在全省2500个行政村放映了16000多场电影,观影农民近500万人次,电影下乡活动有利于(B)①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是消除城乡差别的关键步骤 ②开拓农村电影市场,促进电影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③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2015•江苏卷)103万青奥志愿者集体当选“感动南京”2014人物。他们以真诚的微笑和周到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讲文明、重礼义、团结友善的良好风尚,打造了最美的“中国名片”。材料表明(D)
① 扬主旋律是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能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③志愿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志愿者行动丰富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15•海南卷)“一月一镇一场”“一月一镇一赛”“一镇一演”是海南省某县着力打造的群众文化活动模式,县政府积极为群众搭建表演舞台,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鼓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参加演出的群众越来越多。县政府的做法(C)
①体现了政府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②激发了群众文化创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其精神力量
④扩大了群众文化权益,让群众广泛享用文化成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015•浙江卷)35.游客李某骑坐红军战士雕像的照片在微信上晒出后,李某的亵渎行为受到广泛谴责,国家旅游局也将李某列入“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这表明(C)①我国政府重视对旅游文化的管理
②公民提高自身的科学修养非常重要 ③弘扬民族精神是我国的社会共识
④国家需要对商业性的大众传媒进行规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主观题 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原者精神。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分析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义。(8分)
开展学雷锋活动,有利于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培育“四有”公民;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推动思想道德建设。
2、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当前弘扬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义利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材料三
雷锋,以其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丽诗篇。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对于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材料三,从文化生活角度,请你以“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文明”为主题向社会发出倡议。(10分)(要求:①写出倡议书内容的提纲;②不得显示个人身份的任何信息。)①开展多种形式的学雷锋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②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③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④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⑤脚踏实地,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3、近年来,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所谓“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辈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两谱”,即撰写时代风范谱、尊老爱幼谱,主要收录在乡村发展、家庭邻里关系中的先进典型;“五星”,即创评“读书、创业、诚信、法纪、勤俭”等五项星级文明户。村民们以极大热情参与了这一活动,讲身边事、树身边人、自评自荐、互评互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的有关知识,说明该村开展“一碑两谱五星”活动取得成功的道理。(10分)
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W村开展“一碑两谱五星”活动,紧紧抓住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中心环节,保证了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一碑两谱五星”活动的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为村民们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③“一碑两谱五星”活动具有群众性的自我教育特点,自荐自评、互荐互评方式促进了村民自省自律,提高了村民的思想道德修养。
4、(2015•山东卷)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内话于心,外化于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地人民广播电台创新社会主义道德宣传模式,用广播剧的形式把当地道德模范的事迹故事化,精心打造了34部“道德模范广播剧”,展现了道德模范的奉献精神,让人们在倾听中记住道德模范的故事,引导人们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道德。“道德模范广播剧”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不仅因为故事精彩,更因为那种源自道德的力量。
材料二 公务员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商家为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的商品,你看见需要帮助的人就热心搭把手,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每个人担负起一份道德责任,就会将社会的道德水准托起一分,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早日实现。
(1)据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谈谈应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9分)
⑴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对的榜样,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5、(2015•广东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要实施这一基本方略,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建设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材料二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社会中的“官本位”思想仍然浓厚。长官意志、“拍脑袋”作决策,做事遇到障碍就“蛮干硬上”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领导干部甚至认为,法律只管群众,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法治的推进。因此,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治权。
(2)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中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应具有的“中国特色”。(12分)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分)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2分)
3.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分)借鉴国外法治的有益经验(2分)
4.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遵循法治文化建设规律(2分);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享有健康丰富的法治文化生活。(2分)
6、【2014 四川】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四川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四川省立足实际,借鉴国内外经验,坚持经济发展的工作重心不动摇,以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为目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建设文化强省,开展“科学发展”“感恩奋进”主题教育、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弘扬主旋律;构建文化服务体系,已建成公共图书馆188个,文化馆(站、室)等十万余个,形成全国网点最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挖掘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等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连续多年保持28%以上的增进;搭建社区文化中心、农村文化中心等文化舞台,让老百姓自我参与、自我展示、自我教育。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四川省是如何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12分)
答案:(12分)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培育良好文化环境。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③发展文化产业,为人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④依靠人民群众,激发创造活力,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7、【2014天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从春秋战国的吴越文化到唐宋的文人荟萃,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一个“文化湖州”。最近,该地依靠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开展形式多样和卓有成效的群众文化活动,一改传统的“送文化”一元主体线性结构为“文化走廊”(以五访形式在不同区域间开展群众文化交流活动)多元主体同状结构,开创了文化活力竞相迸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崭新局面。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文化走亲”活动对于文化建设的启示。(8分)
【初一作文训练 第四单元】推荐阅读:
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资料09-17
初一下册英语8单元作文范文10-22
这样的人让我敬佩初一单元作文10-26
初一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成长的烦恼11-07
初一英语竞赛听力训练06-01
初一数学上册计算训练11-14
初一语文上册试卷单元10-14
初一下册期中考试作文初一作文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