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原文和翻译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陋室铭原文和翻译(精选8篇)

陋室铭原文和翻译 篇1

关键词:层次转换,范畴转换,《病梅馆记》两英译本

20世纪50年代以来, 用语言学方法进行翻译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翻译转换理论便是其中之一。在众多的学者中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相对简单明了, 在句子及句子以下层面的分析上可操作性强, 如李德超 (2005) 对翻译转换理论的发展进行了综述, 林铃 (2009) 详细地介绍了卡氏翻译转换理论并列举了具体的英译汉句子加以分析, 郑淑明和曹慧 (2011) 探讨了卡氏转换理论在科技英语汉译中的应用等。但翻译转换理论用于古文翻译这一领域尚不多见, 古文用词凝练, 结构齐整, 在翻译为白话文以及英文时很难兼顾形式和意义。本文以刘禹锡的«陋室铭»为文本, 选取罗经国、Stephen以及颜林海的三个译本, 从转换翻译角度对译文进行分析和比较, 以期获得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1 卡氏翻译转换理论简介

卡特福德把转换理论分两种: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其中范畴转换又分为四种: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和内部结构转换。

层次转换是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有四个语言层次:音位、字形、语法和词汇, 其中音位和字形这两种语言层次之间是不可译的, 且这两种语言层次与语法之间也是不可译的, 因此层次转换只能发生在语法和词汇之间。

范畴转换是指翻译过程中形式对应的脱离。其中结构转换是汉英翻译之间最常见的转换, 可以发生在所有等级上, 具体表现为句子成分的增加或减少以及句子中各成分顺序的改变。韩礼德将类别定义为, 根据其在相邻高一级单位结构中的作用而划分的特定单位成分的组合, 于是当译语单位的翻译等值成分是一个与原语单位处于不同类别的成分时, 便发生了类别转换。鉴于汉英两种语言的特点, 笔者将其定义为词性的转换, 只针对词, 排除短语或词组, 否则, 容易与单位转换混淆。单位转换其实就是等级转换, 原语中某级上一个单位的翻译等值成分为译语不同等级上的单位这样一种形式对应的脱离。当原语和译语具有形式上大致对应的结构, 而翻译时需要在译语体系里选择一个非对应的术语时, 即为内部体系转换 (卡特福德, 1991:85-96) 。

2 翻译转换在«陋室铭»三个英译本中的应用分析

结合卡特福德的转换翻译理论, «陋室铭»三个英译本转换策略的使用情况比较如下表, 译本一为罗经国英译本;译本二为Stephen英译本;译本三为颜林海英译本。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 三个译本都采用了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以及层次转换, 但是转换策略使用的数量不一致, 转换实现的途径也有差异。现从以下5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2.1 结构转换

从表1可以发现:三个译本都采用了大量的结构转换, 这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间存在着差异。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 加之古文短小精练, 重意合的特点在古文中表现的更明显, 造成形式很难对应, 因此结构转换出现众多。具体到本文, 造成结构转换的有以下几点:

2.1.1 原文主语的省略, 英译中主语的增补

原文有9个小句没有主语, 而英语的特点是主语突出, 三个译本都增补了主语, 如“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三个译本都添加了“I”;其他没有增补主语的有的是承接上一句的主语, 如“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译本一和译本三都承接了前边的主语, 把小句转换为非谓语成分;也有的是将主语调换了, 如“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为了行文连贯, 译本一分别用”my room”和“it”做主语, 进行了调整;译本二采用“this hut of mine”和“I”做主语, 进行了调整;译本三将两句合译, 插入让步状语从句, 调换“my room”做主语。

2.1.2 连动句的使用

连动句即为连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共同陈述一个主语, 英语中一句最多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 所以英译中要调整结构。如“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这里上、绿、入以及青都是动词, 译本一:采用了非谓语结构, 翻译为并列的两个句子:译本二也借助非谓语, 翻译为一个复合句;译本三采取了意译的办法, 翻译为两个并列的简单句, 三个译本的对比如下:

译本一:The moss creeping onto the doorsteps turns them green.The color of the grass reflected through the bamboo curtains turns the room blue

译本二:The green moss creeping on the stepping stones and the verdure in the courtyard peeing through the screen do tell the presence of spring.

译本三:Here, moss kisses the steps, and green grass catches the eyes.

2.1.3 主动句和被动句的使用

这也是汉英翻译中常见的结构转换类型, 如“谈笑有鸿儒”原句是肯定, 译本一和译本三都译作主动句, 译本二译为了被动句, Here could be heard the table-talks and laughters of renowned scholars, 使结构发生了转换。

虽然三个译本使用的结构转换策略相似, 但是如表1所示, 三者也存在差异。译本一主要是主系表结构和主谓宾结构加其他成分。其中大量补充主语, 添加衔接词, 多处采用there be句型补充语义。译本二主要采用主系表结构和主谓宾结构添加其他成分, 多主动和被动的转换。译本三主要采用主谓宾结构添加或省略成分, 大量采用合译, 使行文比较简练。具体对比分析见下例:

例1: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译本一:A mountain needn't be high;It is famous so long as there is a deity on it.

译本二:A mount needs not be high;it becomes noted when on it fairies dwell.

译本三:A mountain has a fame not for its height, but for a deity being in it.

原文的主体结构是主系表结构和动宾连动结构, 译本一主体结构是主系表, 后一句添加了逻辑连接词so long as, 并用there be句型进行了语义补充。译本二的主体结构也是主系表, 后一句是借助关系副词when引导的从句来完善语义的。译本三主体结构是主谓宾补, 后一句在前一句的基础上省略了, 通过not...but以及介词搭配实现语义的连贯, 译文简练。

2.2 类别转换

根据表1, 三个译本都出现了类别转换, 类别转换主要集中在形容词、动词以及名词间的转换。具体对比分析如下例:

例2: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译本一:My home is humble, But it enjoys the fame of virtue so long as I am living in it.

译本二:This hut of mine is a humble one, but I make it virtuously fragrant in repute

译本三:My room, although simple and humble, is famous for my virtues.

原文的“馨”作动词用, 译本一译为“fame”作名词用, 词类发生了变化;译本二译为“fragrant”作形容词用, 词类发生了变化;译本三省译。

2.3 单位转换

从表1可以看出三个译本单位转换也使用的较多, 仅次于结构转换。三个译本的单位转换主要有两类: (1) 汉语的下级层次转成英语的上级层次 (汉语的词转换成英语的短语或是句子, 抑或是汉语的短语转换成英语的句子) ; (2) 汉语的上级层次转成在英语中的下级层次 (汉语的句子转换成英语的短语或是句子, 抑或是汉语的短语转换成英语的单词) 。

第1种类别转换主要是由古文凝练的风格造成的。通常古文的一个字词代表一个意思, 即语义和语音是对应的, 它可以作为动词、名词、副词等, 而相对应的, 英语却要用短语、词组、甚至是一句话来表达汉语的意思, 这时就出现了单位转换。如下例:

例3: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译本一:A lake needn't be deep;It has supernatural power so long as there is a dragon in it.

译本二:A body of water needs not be deep;it would be ensouled, if a dragon makes it its resting whereabouts.

译本三:A lake has a spirit not for its depth, but for a dragon being in it.

原文“有龙”是个词组, 译本一译作英语的小句“there is a dragon in it.”;译本二也译作了英语的小句“a dragon makes it its resting whereabouts.”;译本三译作一个非谓语“a dragon being in it”。译本一和译本二均进行了小句拓展。

第2种单位转换相对来说比较少, 这也是由于汉语重意合, 通常是由不同的小句连接而成没有特定的句法。具体可对比下例:

例4: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译本一:without the disturbance of the noisy that jar on the ears, or the solemn burden of reading official documents.

译本二:But there are without riotous strings and pipes to confuse the ears, and tedious official documents to ring quietude's knell.

译本三:neither interrupted by such noises as from those silkstring and woodwind instruments, nor exhausted by official documents.

原文是两个并列小句, 译本一将其与上一句合译, 用with结构将原文的小句转为名词性词组, 使语言的阶级发生了变化;译本二没有与前句进行合译, 采用的是there be句型, 构成并列的结构;译本三同译本一, 但是是通过neither....nor...的结构, 虽然发生了转换但是结构都并列。

2.4 内部体系转换

从上表可以看到内部体系转换没有出现, 这也是由于汉英这两种语言的差异性引起的, 在两种语言之间很难找到相对应的体系。

2.5 层次转换

层次转换在汉英翻译中也很少见, 因为在英译中, 可能出现的层次转换就是英语的时态以汉语的词汇代替, 两译本的层次转换都集中体现在情态和时态两个方面。如下例:

例5:何陋之有?

译本一"How could we call a room humble as long as there is a virtuous man in it.

译本二:wherefore could either one of them be branded as a humble cell?

译本三:"How could we call a room humble as long as there is a virtuous man in it?"

原文“何”的反问和感叹意义在译文一中通过“how could”来体现, 在译本二中通过情态“could”来体现, 译本三同译本一”how could”。

3 结束语

本文以《陋室铭》为文本, 以翻译转换理论为支撑, 对比分析了罗经国、Stephen以及颜林海的译本。对比分析发现, 三个译本都采用了层次转换、结构转换、类别转换以及单位转换, 且结构转换与单位转换最为普遍。但是三个译本在具体的转换手法上存在差异:罗译本主要采用主谓宾结构添加和主系表结构, 补充主语, 添加衔接词, 通过there be句型补充语义。译本比较忠实原文的语义, 结构也较为对仗。Stephen的译本主要采用主谓宾的结构添加和主系表结构, 多使用被动语态, 语义表达不太准确。颜的译本主要采用主谓宾结构, 大量合译, 多采用意译的办法, 用词简练, 译文明了。结合三个译本的对比分析, 作者以为这是由汉语重形合、英语重意合的语言特点造成的, 具体到该文本, 作者以为结构转换主要是因为古文省略、连动句以及语态等的使用造成的;单位转换主要是古文本身凝练所造成的, 类别和层次转换不多。在古文翻译实践中我们要结合语言特点, 综合使用转换策略, 使译文更忠实通畅。

参考文献

[1]Munday J.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New York:Routledge, 2001.

[2]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M].穆雷, 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1.

[3]李德超.从维内、达贝尔内到图里:翻译转移理论综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 (1) :94-99.

[4]林铃.卡特福德翻译转换模式下的翻译过程研究[J].语文学刊, 2009 (5) :74-82.

[5]郑淑明, 曹慧.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科技英语汉译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翻译, 2011 (4) :17-20.

[6]林茵茵.论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有效性及其局限---以《爱玛》的两个中译本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 2009.

[7]文军, 李盈盈.杜甫《石壕吏》翟译本的翻译转换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13 (4) :7-12.

[8]黄国文.语篇分析中的文本类型研究[J].外语研究.1988 (2) .

刘禹锡和《陋室铭》 篇2

和州知府姓策,策知府是个见利忘义、妒贤嫉能的小人。他看到刘禹锡得罪了不少权臣,又不得势,就有意落井下石。按照当时的规定,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策知府只在城南门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这三间小屋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反倒十分高兴,并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悬挂了这样一副对联: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这三间小屋的喜爱之情,也表明了自己的心志。这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府,他命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面积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想看看他如何再观白帆。这一间半小屋位于德胜河的边上,附近是一排排杨柳。刘禹锡看到这些景色,欣然提笔,又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仍旧在这一间半小屋里读他的诗,写他的文。策知府见刘禹锡仍无动于衷,更加怒发冲冠。他和书丞商量了好久,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

半年时间,搬了三次家,刘禹锡却心如止水,恬淡平靜。为了表明自己的心志,也是对这些奸邪小人的讥讽,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在《陋室铭》中,刘禹锡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很像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更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示他对那些灯红酒绿的生活的鄙弃,他的这种安贫乐道的胸怀和高洁傲岸的节操,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在当时的确难能可贵。

素材点击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刘禹锡面对二十多年的不公正待遇,没有郁郁寡欢,消极度日,借酒消愁,而是依然心如止水,恬淡平静。这种博大的胸襟和境界,令人折服。

2.安贫乐道,高洁傲岸。刘禹锡安于清贫,坚守清贫,“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苦为乐,以乐其志,志趣得到彰显,人格得到升华。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注释 篇3

原文:

山不在①高,有仙则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③。斯是陋室④,惟吾德馨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⑥。谈笑有鸿儒⑦,往来无白丁⑧。可以调素琴⑨,阅金经⑩。无丝竹⑾之乱耳⑿,无案牍⒀之劳形⒁。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题目:选自《全唐文》卷六〇八。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多用韵。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1)在:在于,在乎,动词。

(2)名:有名的,著名的,名贵的。

(3)灵:有灵性,这里作动词。

(4)斯是陋室: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

(5)惟吾德馨:惟:只,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德馨:品德高尚。馨,香气散布的远,古代常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碧绿的苔痕长到了阶上;青葱的草色映入了帘里。说明来拜访刘禹锡的人少。草色入帘青,庭草不除,反映了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心态,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上:动词。

(7)鸿儒:大儒,博学的人,学识渊博的学者。鸿:大。儒:有学问的人。

(8)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9)调(tiáo)素琴:调,弹奏,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0)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

(11)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2)之: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13)乱耳:使耳朵扰乱(使动用法)。乱:使……扰乱。

(14)案牍(dú):官府的公文。牍,①古代写字用的狭长的木简。②文件;书信。

(15)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16)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18)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本文只用“何陋之有”,兼含着“君子之居”的意思。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译文:

陋室铭原文及注音 篇4

《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lòu shì míng liú yǔ xī

陋 室 铭 刘 禹 锡

shān bù zài gāo ,yǒu xiān zé míng 。shuǐ bù zài shēn,

山 不 在 高 ,有 仙 则 名 。 水 不 在 深,

yǒu lóng zé líng 。sī shì lòu shì ,wéi wú dé xīn 。

有 龙 则 灵 。斯 是 陋 室 ,惟 吾 德 馨。

táihén shàng jiē lǜ ,cǎo sè rù lián qīng 。tán xiào yǒu hóng rú ,

苔 痕 上 阶 绿 ,草 色 入 帘 青 。谈 笑 有 鸿 儒,

wǎng lái wú bái dīng 。kě yǐ tiáo sù qín ,yuè jīn jīng。

往 来 无 白 丁 。可 以 调 素 琴 ,阅 金 经。

wú sī zhú zhī luàn ěr ,wú àn dú zhī láo xíng 。

无 丝 竹 之 乱 耳,无 案 牍 之 劳 形 。

nán yáng zhū gě lú ,xī shǔ zǐ yún tíng 。kǒng zǐ yún :“hé lòu zhī yǒu ?”

陋室铭注释及翻译 篇5

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体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A正面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B反面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义相同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中运用了类比手法的句子是: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文中有两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的写法:第一处实写:谈笑有鸿儒。 虚写:往来无白丁。 第二处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陋室铭和爱莲说翻译

2.《陋室铭》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

3.《陋室铭》经典诗句及写作技法

4.《陋室铭》写作技法探究

5.初中《陋室铭》教学课件

6.行草书法陋室铭原文

7.《陋室铭》教案范本

8.读《陋室铭》读后有感而发所作

9.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原文和翻译 篇6

《陋室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挺洁净地站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

陋室铭原文和翻译 篇7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 陋室( ) 德馨( ) 苔痕( ) 案牍( )

⑵yū( )泥 清lián( ) 隐yì( ) 枝màn(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⑶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

⑷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

⑸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⑺ 濯清涟而不妖( )( )

⑻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

⑼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⑽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4、解释下列名词:

⑴ 铭: 。

⑵ 说: 。

5、填空:

⑴ 《陋室铭》选自《 》,作者 ,字 , 朝 、家。

⑵ 《爱莲说》选自《 》,作者 ,字 ,

(朝) 家,世称 。

⑶ 《陋室铭》中表明陋室不陋原因的句子是: 。

⑷ 《陋室铭》写陋室幽雅环境的句子是: 。

⑸ 《爱莲说》中表明莲的优秀品质的句子是: 。

6、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翻译下列句子:

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⑵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⑶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⑷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⑴ 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什么?描写莲花正直的句子是什么?

⑵ 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⑶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陋室铭教案 篇8

1、理解课文,熟读成诵。

2、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感受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

一、创设情境,走近陋室

(课前视频欣赏:古琴曲《陋室铭》)

刚才大家欣赏的是古琴曲《陋室铭》。伴随着这悠扬的旋律,让我们步入时光隧道,跟随唐朝诗人、文学家刘禹锡的脚步,踏上拜访陋室的旅程,共同感受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板书题目、作者)

简介文体:看课题《陋室铭》,大家已经预习过,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铭文,这种文体有哪些特点?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是古代散文的一种。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辞精炼,句式工整,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如墓志铭(称述功德)、座右铭(警戒自己)……

二、朗读感知,初识陋室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朗读,以至成诵。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反复诵读来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的意蕴。

(1)、听读:首先请大家听现代朗诵名家张家生的课文朗诵。请同学们听准字音、节奏停顿、注意语调,并在书上作好标记。(播放视频)

(屏显:听读课文的要求)

1、听准字音

2、把握节奏

3、注意语调、语速(2)检查听读效果:明确字音 出示朗读节奏

(3)、自由读:听完了示范朗诵,请大家自由地放声朗诵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大家在读之前,请注意老师给大家的朗读提示。(课件展示朗读提示)(指名读字音后,自由放声读后,自我展示)

(4)配乐个别读:哪个同学愿意起来朗读一下课文?

大家评价一下的朗读:读的好不好?好在哪?

(字音正确、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停顿准确自然,重音把握准确、语速把握好——对,文言文的诵读,语速要慢,才能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语调呢?最后一句话是一个反问句,反问句要表达一种更肯定的语气,是不是这点处理得不太好啊。那应该怎样读?

再试读一遍?嗯,这样就好了。咱同学自己试着用这种语气来读读。再齐读一下!)(5)生点评后男、女生合作读读、生齐读。

师点评:大家不仅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而且读得还蛮有韵味。

2、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过渡:刚才我们介绍过铭文是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那么这篇铭文是称述功德、还是警戒自己的呢?接下来我们通过疏通文意来看一看。(2)这里,老师要提醒大家关于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屏显:关于文言文翻译

(一))

方法: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原则: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屏显:关于文言文翻译

(二))

关注文言现象: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等;还有倒装句式:宾语前置、壮语后置、定语后置

请看大屏幕上的要求,准备时间3分钟。屏显: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圈划出重点和疑难字、词、句。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四人一小组共同交流探讨,解决疑难。

(3)好,时间到。老师检查一下你们自主学习的效果。(屏显:考一考)

1、你会解释红色词语吗? 有仙则名

惟吾德馨 无案牍之劳形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你会翻译下列句子吗?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何陋之有?(4)点生回答

(5)质疑:在自学的过程中,还有没有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6)、点一生试译课文

三、重点研读,细品陋室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用心研读重点,细细品味陋室吧!读懂文意

潜心默读课文,找出文章主旨句。

“陋”字藏在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主人是不是也认为陋室很简陋?

“馨”体现在哪些语句中?(屏显:故事链接)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通判。

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房屋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把他调到县城中的一间斗室中。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四、深入理解,雅悟陋室

1、读懂作者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刘禹锡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屏显:背景链接)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宦官专权,皇帝受制。牛李党争,妒贤害能。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深感忧虑,却又无力回天,便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潜心于文学创作。生回答,师总结: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明了写法

过渡:作者的这种节操和情趣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表现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的写法叫托物言志)

(1)、作者写陋室为什么先写山水?

(2)、结尾为什么又写到了“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五、体验感悟,延展陋室

站在这个讲台上,老师的记忆又回到了几年前:在学习了《陋室铭》后,有个同学在日记中抒发了一下自己的看法。他说:“老师,你为什么要讲这篇古文,编教材的老师编这个是要干嘛?我们生活在一个富裕的时代,即使写座右铭也没有做作地用陋室来警戒自己呀!”不知在坐的同学们是否也有这种看法?假如你面临豪宅和陋室的选择,你将做何决定?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面前,你认为什么更重要?你对幸福的理解又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畅谈)教师寄语: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富裕的时代,但却是物欲横流的时代,所以同样生活在一个遗忘幸福、内心缺乏信仰的时代。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受到的安定、幸福则来自于自己内心的信仰。真正的强大是内心的强大。在国外评价一个人是否幸福是用“有趣”来界定的。“有趣”的含义,即“趣味”、“情趣”、“兴趣”。刘禹锡因为有属于他自己的“素琴”、“金经”,有属于他的“鸿儒”,有属于他“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情趣,所以他是幸福的。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修身养性、笑对人生,做像刘禹锡那样才华横溢、志向高远的才子佳人!

六、交流感受,总结陋室

1、过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许多收获。现在,就请你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2、生自由谈

3、过渡:老师收获着同学们的收获;你们有收获,就是老师最大的收获和幸福。

陋室不陋,精神永远年轻!陋室不陋,经典永远不朽!让我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4、齐背《陋室铭》

《陋室铭》课堂实录 金华四中 郑永威

师:讲关于刘禹锡的故事。

他的诗与白居易起名,他的词与柳宗元起名,据说他被贬到安徽,按当时朝廷规定,他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力小人。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双小鞋穿穿,以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就在城南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对此,刘禹锡大人大量,不以为意。还根据驻地的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非但不反思自己,反而变本加厉。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了一半。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刘禹锡一见,顿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既没有山又没有水。在半年的时间里,刘禹锡稀里糊涂地被一个小小的知县搬家折腾了三次。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足以为快,遂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大门之外!

师:昨天我们预习过了,我想请同学读一读,古人写诗文是没有标点的,我想请同学读一读没标点的文章,你来吧。生读没有标点的文章。

师:好,读得不错,你不仅读出男子汉的气概,而且字词读的也很准,抑扬顿挫,还读出了韵文的味道,韵文一般是用韵的,我们来齐读这篇文章吧。生齐读。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并屏显出示【“铭”的解释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师:请大家看标题,这里有一个铭字,你能用铭来组词吗? 生1:铭文 生2:刻骨铭心 师:很好 生3:铭刻 师:不错 生4:座右铭

师:不错,还可以组什么词? 生5:铭记

师:不错,陋室铭,陋室铭,作者在陋室中想要铭记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请大家先来看这四句话,口头翻译一下,并且要思考一个问题,从这些话当中,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先翻译一下。师屏显:走进陋室,我仿佛看到了(画面)【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师:翻译好了吗?翻译的时候发现一个画面就举手,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就把手举高一点。生:我仿佛看见一个房子,他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

师:好,请坐,这位同学他看到的是房子的外面,外面是太狠碧绿,草色青葱,外面看完了,里面有没有东西啊?

生:我放佛看到了刘禹锡和别的人,谈笑往来的人大都是知识渊博的人。师:知识渊博的人,你从哪里看出的? 生:鸿儒。

师:“鸿儒”是什么意思?注释怎么说的?

生:博学的人,我看到和刘禹锡谈笑往来的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并没有没有没有知识的人。师:没有知识的人是看不到的,和他交往的都是有知识的人,还有吗? 生:我看到刘禹锡在弹没有装饰过的琴。师:没有装饰的琴是什么样的琴? 生:素琴

师:好,我把他写一下,在这里老是要插说一下,他弹的是一种素琴,住在一间陋室,可见他生活条件怎么样?

生:不是很富裕,比较清贫。

师:但是,他快乐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从“谈笑有鸿儒,调素琴”这个画面中看到的。

师:同学们想一想,刘禹锡调出的素琴会是一种怎样的音乐的?我这里有两种音乐准备的,让大家来猜一猜刘禹锡调的素琴会是一种怎样的音乐? 师播放音乐两段:一曲欢快的音乐;一曲高山流水。师:哪一种音乐啊? 生:第二种

师:这种音乐听起来有一种什么感觉? 生: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高雅。

师:高雅,可见他的志趣也很高雅,刘禹锡在调素琴的时候,他的志趣很高雅(板书志趣高雅),那么他除了调素琴,他还可以? 生:阅金经

师:“金经”什么意思? 生:佛经

师:他还可以“阅金经”,佛经,那么他看佛经有什么感觉? 生:悠闲

师:也很悠闲,那么,还有一句话该怎么说呢?

生:刘禹锡他在他的房子里弹琴,阅读佛经,旁边没有琴瑟、萧管等嘈杂的乐器来扰乱他的耳朵,非常清静,让他的心理很宁静,也没有官府的公文让他劳累。师:什么让他乱耳? 生:一些琴瑟、萧管等乐器。师:用原文说是哪个词? 生:丝竹

师:丝竹这种乐器一般会出现在哪里? 生:在热闹的地方 师:比方说? 生:宫廷里面

师:“丝竹”代表什么生活 生:权位高,地位重,生活富有 师:很到位,“案牍“是什么意思? 生:官府的公文

师:一般都是什么人看的? 生:当官的人

师:那它代表的是什么? 生:荣华富贵,权利

师:荣华富贵,至高的权利,那是很多人都向往的,那么,刘禹锡对荣华富贵,权利地位持有什么态度呢?

生:一种不屑的眼神和态度。师: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品德高尚,非常高雅 师:把机会留点给别人吧,生:他很清高 对这些东西根本不重视 师:不是不重视,而是根本不在他的眼里,师:同学们,刘禹锡在陋室里调素琴时,那个知县老儿不请自来了,于是就有了一番对话,让我们就当一次刘禹锡,跟那个知县老儿对话一番。请大家看示例,师示范朗读。

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漏?

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青葱入帘里,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屏显:当一回刘禹锡

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

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青葱入帘内,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知县: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 我(______地笑道):……

知县: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我(________地笑道):……】

师:你们小组里讨论一下,前面一三五的同学往后转,把纸条传一下。把讨论下来的东西写在我发来的小纸条上。(小组讨论合作约6分钟)

师:差不多了吧?要想表现的举个手。请你来。还要有个搭档。先介绍一下谁是知县老儿,谁是刘禹锡。

生1:瞧你着穷酸样,估计你也没啥朋友吧?

生2:错,错,错!神马都是浮云。或许我很穷但我还有很多朋友呀,而你却穷得只有官和钱,还压力山大呢!我的朋友全是知心之友,而你的朋友只是些狐朋狗友罢了。生1:你,你,你即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生2:没有了丝竹这些杂音与使人劳累的案牍,在清静的环境里,素琴的音色更 绘图啊!你在那么乱的环境里还整啥整啊?(会场掌声)

师:你们是701班吧,一班一班,非同一般啊!还有谁来表现一下?

好的,你们来。你们已经商量好了,你们谁是知县,谁是刘禹锡。好,开始吧!生1:看你的穷酸样,肯定没有人和你交朋友吧?

生2:我可不像你,我选朋友是看质不看量,我有刘大哥和白大哥。他们可是十分给力的。他们都是我的生死之交。而你呢,你看看你,你那些酒席上的朋友只是狗肉朋友,他们跟你在一起是为了什么,相信你自己心里是最为清楚的。如果你不是知县,看你还有什么人与你为友。这样一来,你觉得你有什么权力来笑我吗?

生1:既没丝竹又没案牍,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生2:没有了丝竹就有了安静,没有了案牍就有了轻松和快乐。你天天在嘈杂和劳累当中,虽有名有利可这又有什么可快乐的呢?

师:好,请坐下。我觉得刘禹锡他如果看到今天的场景,我估计他要笑的,我要给他画张笑脸。(师板书:画笑脸。)

我觉得他会欣慰地笑,因为在一千两百年之后嘉兴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又出现了很多跟他一样的有灵气的少年才俊啊!

师:我们这四句话,我觉得我们应该用这个表情(手指板书的笑脸)来读一读这四句了吧? 生齐读屏显的四句。

师:好。那么刘禹锡他在陋室中想要记住什么呢?现在我们明白了,他其实是要记住:在贫困的环境中也要保持一颗乐观的心,这就是安贫乐道。

其实在历史上像刘禹锡这样安贫乐道的人也是不少的。你们看—— 五柳先生陶渊明,山中宰相陶弘景。

【屏显:环者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 陶渊明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可持赠君。——山中宰相 陶弘景】

师:刘禹锡是否要在陋室中弹着素琴悠闲自在地过一辈子呢?文章表达的是不是仅仅就是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刘禹锡的经历,也许大家就会有个一新的发现。请看大屏幕。【屏显:走近作者

】 他一贬再贬,直到六十五岁才回到洛阳。一般的人会怎么样? 生:伤心。

师:伤心悲痛欲绝啊!可是刘禹锡又是怎样的呢?

他被贬到朗州,九年之后他才被召回到长安,可是他回到长安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他写了桃花来讽刺权贵。他又一次被贬。而这一次他被贬十四年之久,十四年之后他又一次被召回到长安,他还是不改桀骜不驯的脾气,他又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师激情读诗。【屏显: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他曾经因桃花而被贬,他就不怕再次被贬吗?他在序里这样写道“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俟就是等待。也就是说他已经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这就是刘禹锡,这就是他的铮铮铁骨,多么豪气啊!

所以他的好朋友白居易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对他是什么评价啊? 生齐答——诗豪。

【屏显:彭城刘梦得,诗豪也——白居易】

师:我们来看这张笑脸,表面上是一张笑脸,他的骨子里是有豪气的。让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前面三句话,前面有没有骨子里的豪气在里面? 【屏显: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可以去轻轻地去读。有没有骨子里的豪气在? 生思考。师:有人举手了。

生:把自己比作龙和仙人,很有豪气。

师:对了,把自己和仙人与龙对比,这是何等的豪气啊!我们再来看一下,后面有没有这种豪气? 【屏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生:他将自己和诸葛亮的草庐和扬子云的亭子相比,把自己和这两个人相比。

师:回答得太正确了!(板书:思诸葛,比子云)他是想着把自己和诸葛亮和子云相比啊,诸葛亮是什么人?

生齐答:三国时蜀国丞相,政治家。师:子云是什么人? 生齐答:西汉文学家。师:这些人都是怎么样的? 生:伟大的。

师:伟大的,名扬天下的。可见刘禹锡想要一辈子呆在陋室里么?不是的。他曾经在前面,知县老爷把他安排在另一个地方的时候,他写过这样的诗句: 【屏显: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心在哪里啊? 生齐答:在京。

师:他心在京,他想干嘛?

生1:他想要回到长安,去推翻那些暴政,控诉贪官的行为。

师:我估计他也是一心为国家着想的吧?可见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啊? 生2:忧国忧民的人。

师:他住在什么地方?陋室里。心里想着什么?他想着要像诸葛亮一样报效国家,如果没有明君,也没有关系。他就不当政治家他就当什么家? 生3:他就当文学家。师:他照样名扬天下。师:可见他的抱负怎样? 生4:抱负很大。

师:这里有副对联请大家填一填,有四个字,请同学填进去,对联注意词性要相同的。好,请你来说一下。

生:思诸葛比子云,志向远大。

师:志向远大,好,我把它写一写。有没有问题?请坐。我们说对联的上联和下联能不能有同样的字啊?和上联的志趣相同了?改成什么比较好? 生:改成抱负远大。

师:(改写,板书)好了,这样子,就比较工整了。

这样一个大诗豪住在这个陋室中,这个陋室还会简陋吗?(老师板书,画室)学生齐答:不会。师:陋室怎么样了? 生齐答:不陋了。师:所以孔子怎么说? 生齐答:何陋之有? 师:这个问是什么问? 生:反问

师:反问应该怎么读? 生:响亮。

师:好,你来读一读。一生读:何陋之有?

师:哦,这个语气像不像响亮的语气? 生齐答:不像。再一生读:何陋之有?

师:这个语气读得好多了。大家再来读一下,要读出一种豪气来,把“何陋之有”读两遍。生齐读: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

师:同学们,刘禹锡把这个《陋室铭》写好后,请人刻在石碑上,还立在门口。

(激昂)你们看,那个知县老爷又来了,而且还带着几个随从来了。我们怎么办啊?我们要为刘禹锡出一口气啊!请大家拿起课文,把文章大声地再朗读一遍,读给他听。我提议一下,最后的“何陋之有”读三遍,一遍比一遍读得响。生齐读。音乐响起,屏显一间陋室图片。老师激情读: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屏显: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赏陋室之雅,品古人德馨

——《陋室铭》说课

襄阳市第七中学

王俊华

一、眼中有文本,突出教材核心地位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它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熠熠生辉。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短小精美,对偶工整,虚实相生,言志如诗,韵味如歌。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脑中有目标,彰显文本德馨主题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又根据文本特点及学情,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2、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三、心中有方法,培养合作探究意识

(一)教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多媒体辅助法

【设计理念】“朗读是解读文言文的金钥匙”,本课中,我把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辅以适时点拨、多媒体手段,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二)学法

1、圈点批注法

2、诵读品味法

3、合作探究法 【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研读课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琅琅书声中,品味,理解,感悟。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解决难点问题。

四、胸中有流程,达到授之以渔效果

本节课以“读”为本,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探究,达成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走进陋室

伴着悠美的古典乐曲,多媒体播放“梅”、“竹”、“松”的画面,教师吟诵经典诗句导入新课,然后教师破题,介绍铭文特点。

【设计理念】导语重在营造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所以,导入时诗句的点缀既营造了课堂典雅的氛围,又激发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

(二)朗读感知,踏访陋室

在此我安排了四读蓄势:

1、初读(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找出韵脚,男、女生接读)

2、译读(学生运用“替、留、调、删、补”的翻译方法,借助注释、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

3、疑读(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讨。)

4、畅读(学生流畅的读文后,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包括:一词多义、重点语句的翻译等)

【设计理念】《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本环节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由易到难,突出层次。学生通过四个步骤的读,丰富了文言知识积累,感知了文本内容,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为进一步品读文章,赏析课文亮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美读品味,欣赏陋室

1、理内容

学生品读探究:

⑴ “陋室”“陋”的理由。

⑵ “陋室”“不陋”的理由。

此处插入【课堂实录】

明确:

①环境雅

②情趣雅

③心志雅

2、悟主旨

(1)文章哪句话能统领全篇?

(2)教师补充介绍《陋室铭》的写作背景,学生讨论室主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明写法

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托物言志)

【设计理念】“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本环节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和品思结合的方式,品尝语言文字的奥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赏文赏情明写法,边读边思悟其间。既让学生深入领悟了文本内容,又培养了鉴赏能力。

(四)探究感悟,话别陋室

此处插入【课堂实录】

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说一段心里话,畅谈感受,话别陋室。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 “对话”中,感悟到更多的语言、篇章及作者人格的魅力,从而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完善。学生无数的体验、奇思妙想纷至沓来,从而轻松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五)积累名篇,铭记陋室

学生赛背课文,积累名篇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重视积累,养成博闻强记的习惯。有时读懂一篇文,读破一片心,或许要用一生的光景,就让学生牢记铭文,慢慢地去品。

附:板书设计

刘禹锡 环境雅

陋室不陋

情趣雅

心志雅

【设计理念】本节课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样的板书设计。它是课堂教学的“眼睛”和“灵魂”,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学生学习思路的精炼再现。

五、课后谈收获,总结教学得与失

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沿着文本语言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精神境界的过程,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思想感情内化为学生的情感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文本语言积淀为学生素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式学习,读中培养语感,品中揣摩美词,悟中升华心灵,学生的素养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我感觉本节课是成功的。

1、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爱好,继续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

2、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时,有些讨论会偏离中心,教师应适当的调整讨论的进程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3、今后教学中继续凸显“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特别是文言文教学,只有真正落实到“读”,学生才能够理解文章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上一篇:乡镇基本情况及当前工作汇报下一篇:以奔跑为话题初中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