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识字教学充满人文性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识字教学充满人文性(共9篇)

让识字教学充满人文性 篇1

四川省蓬安县兴旺镇中心小学校 黄文平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学习审美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了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至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但是,长期以来,识字教学忽视了教学本身的人文因素,脱离了学生个体,过分注重识字技能的传授,一味地强调识字的工具性作用。因此,识字教学往往被视为纯技能性的训练,单调地读,重复地写,机械地识记,学生不堪重负,而结果却是事倍功半。而《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要求教师既重视以识字技能为重点的认知目标,又关注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习能力。这就是说,识字教学首先应是对人的教学,应该渗透人文性,关注学生的发展。

一、贴近实际,让识字生活化。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小学生识字,并不是从小学开始的,调查研究表明,六岁以前的儿童,就已经知道一千多个与汉字相应的事物。如果教师能善于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经验,使识字教学与其生活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唤起学生大脑皮层中沉睡的信息,产生亲切感,提高识字效率。

1、再现生活情境识字。比如学习“染”字,教师的讲台上摆放着一个水彩盒,一小瓶水和一些棉球。老师调好各色颜料,用镊子夹起一个棉球,浸到红色的水彩中,棉球被染成了红色。老师又夹起一个棉球放到绿色的水彩中,棉球被染成了绿色。老师又让学生试着将几个棉球染成黄色、紫色、蓝色。之后,告诉学生:棉球浸到红、绿等水中,由白变成了红、绿等颜色,这就叫“染”。大家看这个字的下半部分,“木”表示一种植物,它能榨出使物体着色的颜料;“シ”表示制成染料还需要加上适量的水(师指“染”字的左上角)。把要染的东西放进这有颜色的液体中,经过多次的浸、晒,东西就着色了,这个“九”就表示多次的意思。这样,在愉快的实验中,学生理解了“染”字左上方的“シ”,右上方的“九”的来历,悟出了下方“木”的理据。于是,“染”字随着这个有趣的实验,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既准确地记住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

2、调动生活经验识字。比如学习“玉米”的“玉”字,教师问:“认识这两样东西吗?是怎么认识的?”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我知道玉米在春天播种,到夏天可以掰来吃;‚、我吃过玉米棒子,玉米味道很好,又香又甜;ƒ、玉米有很多营养,妈妈常要我吃玉米饭;④、玉米可以蒸成馍来吃,还可以做成爆玉米花;⑤、玉米是长在土里的„„。这个教学过程,涉及到了学生的生活领域,调动了学生对“玉米”与“王”的感性经验。触发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从玉米的生长过程、味道、营养、加工等方面以及“玉米”与植物的关系的感性知识方面作了汇报。这样调动生活经验识字,不仅有效促进识字效率,而且增加了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轻松愉快,情趣化地识字。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各方面缺乏持久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要保持教学内容的丰富,学习形式的新颖,变枯燥为生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形象识字。汉字是表意的文字,汉字中又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儿童对这些都会很感兴趣。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要强得多,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所以,识字教学与具体事物和形象相结合,利于学生识记。如教“看”,用手遮目成“看”,竹毛制成“笔”,出示毛笔实物让学生观察。学习一些会意字,可画一画图画,如“休、伐、林”等。

2、游戏识字。小学生天性爱玩游戏活动,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刚刚从绚丽多彩的游戏,玩耍世界中踏入校门,如果在他们稚嫩的心灵过早地压上死记硬背的沉重 负担,不但达不到识字的目的,而且会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因此,要尽可能地通过游戏、表演、实验操作、动手模拟等活动,让他们眼、耳、脑、手、口等一齐“动”起来,以激活识字教学。比如开展“我与生字交朋友”活动:、叫朋友“名字”。学生用两种自己喜欢的符号在文中找出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通过读课文时,强调别叫错朋友的“名字”(读音),这样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因此他们读书识字特别用心。‚、记朋友的“相貌”。认错人是件很不好意思的事。既然与生字交朋友了,当然要记住这些朋友的“相貌”(字形),于是就想方设法识记生字字形。老师可以把这些“朋友”(字)藏在其他“地方”(词、句),让学生去找出来,画一画像(书写正确)。ƒ 为朋友“做事”。就是让学生和,生字在这“家中”的作用。即表达了什么意思。强烈好奇心使学生自觉地运用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同桌讨论等方法去挖掘生字的含义。“我与生字交朋友”游戏活动,把识字教学变成了学生与生字交朋友,既富有情趣性、又融识字。情感教育,人文熏陶、思维发展、语言表达于一体,一举多得,既省时、省力,又有成效。

除此之外,还可利用儿歌识字,字谜识字,情境识字等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常用到这就不必细说。

三、主动探索,创造性识字。

多年来,识字教学大都采用往一的齐步走的方法进行教学,很少考虑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就经常引导学说说“你是怎样 记住这个字的”。“你还有更好的记忆方法吗”,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潜在的创造能量。实践证明,在这样的学习气氛中,学生会有多种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说一说,演一演,画一画等,诸如此类的方法,教师就经常引导,让学生行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解除束缚,开放性地识字。一提到识字,我们总是习惯地想到课本、课堂、学校,这些当然是委重要的,但是社会发展了,人们生活的环境不同了,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汉字 到处都有,随处可见。因此,我们要改变思维方式,拓宽途径,走开放识字之路。

1、利用校园文化识字。进入校园,扑面面来的校名,校训小学生守则和学校里的文化设施设施;进入班级,班级名课程表、黑板报、班级制度。伙伴名字、书包里的书本......都是学生识字的好素材。教师就当做个有心人,经常引导学生认认这些字,日久天长,学生就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反熟悉与识字认字 结合起来。

2、利用电视媒体识字。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如新闻联播、动画片、儿童故事片等,学生都能从中获取大量的信息。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在看电视时,注意认读字幕,不懂的向家长。如此一来,通过眼看、耳听、口问,不知不觉中,陌生的字符变得熟悉,进而成为自己认识的字。

3、利用商业资源识字。当今学生每天都要面临铺天盖地的广告、商标、招牌,可要求学生利用家长带他们上街,旅游、活动的机会,问问爸爸妈妈广告牌上写的是什么,店名叫什么,柜台上的商名叫什么,达到认读的目的。一次也许记不了,但次数多了,与那些字见面的频率也高了,当然认识的也就多了。

4、利用电脑功能识字。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电脑也越来越多,既可熟记字音,又可巩固字形,还会积累字词。学生通过电脑打字,无形之中会通过比较熟悉,牢记许多字词。

5、利用字典识字。字典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也是小学语文字词教学中最权威的工具书。虽然课标明确规定“查字典不在列入考试的内容。”俚是我依然要求每个学必须自备一部字典,而且强调课前准备必须将字典和语文书,课堂笔记本整齐地置于桌面上。课前我有个习惯:仔细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是否到位。在课堂上,课后作业等经常创造 机会,布置小任务,让学生多动手翻字典,从中有更多机会认识较多的字。

总之,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识字方法,教学职就博采众长,综合运用,灵活运用各种识字方法组织教学,不应囿于一种方法。让识字 教学充满人文性,学生的利益是唯一的追求,能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多认字,是最好的选择。

让识字教学充满人文性 篇2

一、贴近实际, 让识字生活化。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 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小学生识字, 并不是从小学开始的, 调查研究表明, 六岁以前的儿童, 就已经知道一千多个与汉字相应的事物。如果教师能善于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体验, 知识经验, 使识字教学与其生活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 就能唤起学生大脑皮层中沉睡的信息, 产生亲切感, 提高识字效率。

1、再现生活情境识字。

比如学习“染”字, 教师的讲台上摆放着一个水彩盒, 一小瓶水和一些棉球。老师调好各色颜料, 用镊子夹起一个棉球, 浸到红色的水彩中, 棉球被染成了红色。老师又夹起一个棉球放到绿色的水彩中, 棉球被染成了绿色。老师又让学生试着将几个棉球染成黄色、紫色、蓝色。之后, 告诉学生:棉球浸到红、绿等水中, 由白变成了红、绿等颜色, 这就叫“染”。大家看这个字的下半部分, “木”表示一种植物, 它能榨出使物体着色的颜料;“シ”表示制成染料还需要加上适量的水 (师指“染”字的左上角) 。把要染的东西放进这有颜色的液体中, 经过多次的浸、晒, 东西就着色了, 这个“九”就表示多次的意思。这样, 在愉快的实验中, 学生理解了“染”字左上方的“シ”, 右上方的“九”的来历, 悟出了下方“木”的理据。于是, “染”字随着这个有趣的实验, 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既准确地记住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

2、调动生活经验识字。

比如学习“玉米”的“玉”字, 教师问:“认识这两样东西吗?是怎么认识的?”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我知道玉米在春天播种, 到夏天可以掰来吃;·、我吃过玉米棒子, 玉米味道很好, 又香又甜;·、玉米有很多营养, 妈妈常要我吃玉米饭; (4) 、玉米可以蒸成馍来吃, 还可以做成爆玉米花; (5) 、玉米是长在土里的……。这个教学过程, 涉及到了学生的生活领域, 调动了学生对“玉米”与“王”的感性经验。触发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从玉米的生长过程、味道、营养、加工等方面以及“玉米”与植物的关系的感性知识方面作了汇报。这样调动生活经验识字, 不仅有效促进识字效率, 而且增加了信息量,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轻松愉快, 情趣化地识字

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 各方面缺乏持久性, 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 在进行识字教学时, 要保持教学内容的丰富, 学习形式的新颖, 变枯燥为生动,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形象识字。

汉字是表意的文字, 汉字中又蕴藏着丰富的文化, 儿童对这些都会很感兴趣。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要强得多, 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所以, 识字教学与具体事物和形象相结合, 利于学生识记。如教“看”, 用手遮目成“看”, 竹毛制成“笔”, 出示毛笔实物让学生观察。学习一些会意字, 可画一画图画, 如“休、伐、林”等。

2、游戏识字。

小学生天性爱玩游戏活动, 特别是一年级学生, 刚刚从绚丽多彩的游戏, 玩耍世界中踏入校门, 如果在他们稚嫩的心灵过早地压上死记硬背的沉重负担, 不但达不到识字的目的, 而且会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因此, 要尽可能地通过游戏、表演、实验操作、动手模拟等活动, 让他们眼、耳、脑、手、口等一齐“动”起来, 以激活识字教学。

三、主动探索, 创造性识字

多年来, 识字教学大都采用往一的齐步走的方法进行教学, 很少考虑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 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 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 独立地掌握它们。”

因此, 在识字教学中, 我们就经常引导学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你还有更好的记忆方法吗”, 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充分发挥潜在的创造能量。实践证明, 在这样的学习气氛中, 学生会有多种识字方法。如加一加, 减一减, 换一换, 说一说, 演一演, 画一画等, 诸如此类的方法, 教师就经常引导, 让学生行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解除束缚, 开放性地识字

一提到识字, 我们总是习惯地想到课本、课堂、学校, 这些当然是委重要的, 但是社会发展了, 人们生活的环境不同了,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 汉字到处都有, 随处可见。因此, 我们要改变思维方式, 拓宽途径, 走开放识字之路。

1、利用校园文化识字。

进入校园, 扑面面来的校名, 校训小学生守则和学校里的文化设施设施;进入班级, 班级名课程表、黑板报、班级制度。伙伴名字、书包里的书本......都是学生识字的好素材。教师就当做个有心人, 经常引导学生认认这些字, 日久天长, 学生就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反熟悉与识字认字结合起来。

2、利用电视媒体识字。

让识字教学充满人文性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识字教学 人文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了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至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但是,长期以来,识字教学忽视了教学本身的人文因素,脱离了学生个体,过分注重识字技能的传授,一味地强调识字的工具性作用。因此,识字教学往往被视为纯技能性的训练,单调地读,重复地写,机械地识记,学生不堪重负,而结果却是事倍功半。所以,识字教学首先应是对人的教学,应该渗透人文性,关注学生的发展。

一、贴近实际,让识字生活化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小学生识字,并不是从小学开始的,调查研究表明,六岁以前的儿童,就已经知道一千多个与汉字相应的事物。如果教师能善于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经验,使识字教学与其生活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唤起学生大脑皮层中沉睡的信息,产生亲切感,提高识字效率。

1.再现生活情境识字

比如学习“染”字,教师的讲台上摆放着一个水彩盒,一小瓶水和一些棉球。老师调好各色颜料,用镊子夹起一个棉球,浸到红色的水彩中,棉球被染成了红色。老师又夹起一个棉球放到绿色的水彩中,棉球被染成了绿色。老师又让学生试着将几个棉球染成黄色、紫色、蓝色。之后,告诉学生:棉球浸到红、绿等水中,由白变成了红、绿等颜色,这就叫“染”。大家看这个字的下半部分,“木”表示一种植物,它能榨出使物体着色的颜料;“シ”表示制成染料还需要加上适量的水(师指“染”字的左上角)。把要染的东西放进这有颜色的液体中,经过多次的浸、晒,东西就着色了,这个“九”就表示多次的意思。这样,在愉快的实验中,学生理解了“染”字左上方的“シ”,右上方的“九”的来历,悟出了下方“木”的理据。于是,“染”字随着这个有趣的实验,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既准确地记住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

2.在情境创设中识字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他们总喜欢猜谜语、念儿歌等。就此我们经常可以进行猜谜语等游戏来识字。如一口咬掉牛尾巴是什么字?(告),八只脚是什么字?(趴),十八张嘴是什么字?(杏、呆、束、困),王大嫂和白大嫂一起坐在石头上是什么字?(碧)……许许多多的汉字都可以用谜语来猜。学生猜谜语的过程就是识记字形的过程,这种识记字形的方法优于机械记忆,是在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中记忆,印象极为深刻。同时,此种识字方法树立了学生识字的信心,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培养。

二、轻松愉快,情趣化地识字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各方面缺乏持久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要保持教学内容的丰富,学习形式的新颖,变枯燥为生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形象识字

汉字是表意的文字,汉字中又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儿童对这些都会很感兴趣。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要强得多,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所以,识字教学与具体事物和形象相结合,利于学生识记。如教“看”,用手遮目成“看”,竹毛制成“笔 ”,出示毛笔实物让学生观察。学习一些会意字,可画一画图画,如“休、伐、林”等。

2.游戏识字

教育学家卡罗琳曾说:“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孩子们最情愿接受的。”低年级的学生平均每天要学习十几个生字,可谓是非易之事。因此,我们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多给孩子创设一些有趣的情境,开展各种富有情趣的活动和游戏,使他们愉快地识字。孩子们具有天真可爱的特性,每天学习十几个生字、词语是很累的,但他们会忘记疲劳争着做。在游戏活动中,他们既积极参加又互相谦让,竞争的能力得到体现。在快乐的学习生活中反复与所学的生字词语见面,记忆也就加深了,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同时得到培养。

三、主动探索,创造性识字

多年来,识字教学大都采用单一的齐步走的方法进行教学,很少考虑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就经常引导学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你还有更好的记忆方法吗”,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潜在的创造能量。实践证明,在这样的学习气氛中,学生会有多种识字方法。

四、解除束缚,开放性地识字

一提到识字,我们总是习惯地想到课本、课堂、学校,这些当然是重要的,但是社会发展了,人们生活的环境不同了,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汉字到处都有,随处可见。因此,我们要改变思维方式,拓宽途径,走开放识字之路。

1.利用校园文化识字

进入校园,扑面而来的校名、校训、小学生守则和学校里的文化设施设施;进入班级,班级名课程表、黑板报、班级制度;伙伴名字、书包里的书本等都是学生识字的好素材。教师就当做个有心人,经常引导学生认认这些字,日久天长,学生就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把熟悉与识字认字结合起来。

2.利用电脑功能识字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电脑也越来越多,既可熟记字音,又可巩固字形,还会积累字词。学生通过电脑打字,无形之中会通过比较熟悉,牢记许多字词。

3.利用字典识字

字典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也是小学语文字词教学中最权威的工具书。虽然课标明确规定“查字典不在列入考试的内容。”但是我依然要求每个学必须自备一部字典,而且强调课前准备必须将字典和语文书,课堂笔记本整齐地置于桌面上。课前我有个习惯:仔细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是否到位。在课堂上,课后作业等经常创造机会,布置小任务,让学生多动手翻字典,从中有更多机会认识较多的字。

让识字教学充满人文性 篇4

甘肃省庆阳林校高中部 王晓芳

内容提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和道德,使之充满人文关怀。

关 键词:语文 教学 人文关怀

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要彻底扭转这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局面,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一、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些正是人性正常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对即使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同学,也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如《边城》为人类的“爱”字作了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通过教师的引导赏析,使学生领略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变形记》用荒诞的手法记叙了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的故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其变形的根源,使学生了解认识现代西方社会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由此引发学生对人性的理性思考。

另外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师 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社会也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 。国家需要80%以上的学生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用逼着100%的学生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同时又能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素质。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明显地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 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首先,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 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作为关注学生情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创设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只有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乐教、学者乐学,也更容易点燃中下水平学生的情感火花,才能有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没有感情的文章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的课堂没有活力,没有活力的课堂难以激起学生心灵涟漪……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情感加温,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催化力。

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同样,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其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此外,通过课文中理论文章的学习,也能使学生受到道德教育。《说谦虚》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崇尚谦虚的传统美德 ;《谈骨气》教育学生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人生的境界》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握青春,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

虽然语文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但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并不因此而能自行实现,因而,教师除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外,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多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 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要实现这一教学境界,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成为自觉。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评价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状况,联系学生的生存环境和当前的社会现实,抒发感慨,发表议论,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的看法和态度。同时,学生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在自己的习作中,或含蓄或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价值判断,只要教师引导得法、点评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也能收到明辨是非、净化心灵、纯洁道德的效果。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所做出的正确判断,积极评价、科学引导,也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的人文精神得以提升,生活品味和道德得以提高。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悉心关注学生人性、个性、情感和道德,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乐,才能使语文教学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使语文教学淋漓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

参考书目及文章:

1、《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简明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张楚延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

让识字教学充满人文性 篇5

一、要写出感悟

记叙文主要是写人记事,但作为一个高中生来说,却不能满足于这一点,而要通过写人记事,写出美好的人性,写出生活的感悟,使文章有新意,有深度,有“亮色”。例如,写自己的成长,成长过程固然要写,但更要点出成长的原因;写学校、家乡的变化,一定要联系时代的大背景;写人物,不限于事实罗列,而要写出人物的思想灵魂;写场面,绝不能机械照搬,而应透过画面写出它的实质,等等。

要使文章写出生活的感悟,平时一定要注意:

1要不断加强生活积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有了生活积累,即使以前写过的内容,也会由于思想起点不一样,在对原有内容充实的基础上,注入对事物的新认识,使作文上升为全新之作。

2要不断提高思辨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去认识生活,尽可能地写正面的、美好的`内容。例如,失业下岗、贫富悬殊等现象,过去是讳言的,但只要我们全面认识,同样可以赋予积极的意义,作为记叙文写作的新材料。事实正是如此,如果一个高中生不能正视人民生活的艰难,就说明他没有社会责任感,说明他的人文素质是很低的。

3要不断进行思维训练。经常进行思维训练,可以克服“无事可写,无物可写”的毛病。写作中思维训练最方便的办法是自己对自己设问。例如要写一个人,可以先这样问自己:

为什么要写这个人?

一想起或提起他(她),最先浮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形象?

他(她)有什么特别之处?你特别注意他(她)哪一点?

如果允许虚构,你能把理想化的性格赋于他(她)吗?

文章写出来,这个人物会给读者带来什么感受?

……

上述问题仅是一个框架,写作时还可细细思索出一些内容。经常这样积极地思考,我们就不用愁“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不用愁“形象干瘪”了。

总之,写记叙文不只是写人记事,而要从人或事中写出人生哲理,写出独到见解,这样才能给读者带来感悟,使读者受到启迪。

二、要饱含真情

文章能打动别人,才算没有白写。什么样的文章最能打动读者呢?我们说,饱含真情的文章,尤其是那些从平凡生活中去领悟美,去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最能打动读者。有一位同学写自己小时候特别喜欢过生日,但是在进入高中后的第一个生日,却不愿意过了。为什么呢?原来是他想到了自己过一次生日,就长大了一岁,而父母就老了一岁,向暮年多跨了一步。想到这里,他倍感凄凉,于是以后不希望再过生日,这篇文章不少人读了以后,真的感动得流出了眼泪,因为真情实感太动人了。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篇6

摘要:识字教学则是阅读教学的始发站、奠基石,每一个汉字都是智慧的源头,它承载着我们中华的博大的文化,识字学词,就是文化的传承、智慧的浸润。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培养新世纪具有人文内涵的人才。而小学语文的人文教育目标之一就是要“提升课堂人文意识,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因此,小学识字教学要以“提倡人文关怀”为导向,把人文教育渗透在小学识字教学的全过程,逐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138-02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学习审美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了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至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但是,长期以来,识字教学忽视了教学本身的人文因素,脱离了学生个体,过分注重识字技能的传授,一味地强调识字的工具性作用。因此,识字教学往往被视为纯技能性的训练,单调地读,重复地写,机械地识记,学生不堪重负,而结果却是事倍功半。而《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要求教师既重视以识字技能为重点的认知目标,又关注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习能力。这就是说,识字教学首先应是对人的教学,应该渗透人文性,关注学生的发展。

1.贴近实际,让识字生活化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小学生识字,并不是从小学开始的,调查研究表明,六岁以前的儿童,就已经知道一千多个与汉字相应的事物。如果教师能善于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经验,使识字教学与其生活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唤起学生大脑皮层中沉睡的信息,产生亲切感,提高识字效率。

1.1再现生活情境识字。比如学习“染”字,教师的讲台上摆放着一个水彩盒,一小瓶水和一些棉球。老师调好各色颜料,用镊子夹起一个棉球,浸到红色的水彩中,棉球被染成了红色。老师又夹起一个棉球放到绿色的水彩中,棉球被染成了绿色。老师又让学生试着将几个棉球染成黄色、紫色、蓝色。之后,告诉学生:棉球浸到红、绿等水中,由白变成了红、绿等颜色,这就叫“染”。大家看这个字的下半部分,“木”表示一种植物,它能榨出使物体着色的颜料;“シ”表示制成染料还需要加上适量的水(师指“染”字的左上角)。把要染的东西放进这有颜色的液体中,经过多次的浸、晒,东西就着色了,这个“九”就表示多次的意思。这样,在愉快的实验中,学生理解了“染”字左上方的“シ”,右上方的“九”的来历,悟出了下方“木”的理据。于是,“染”字随着这个有趣的实验,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既准确地记住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

1.2调动生活经验识字。比如学习“玉米”的“玉”字,教师问:“认识这两样东西吗?是怎么认识的?”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我知道玉米在春天播种,到夏天可以掰来吃;

我吃过玉米棒子,玉米味道很好,又香又甜;

玉米有很多营养,妈妈常要我吃玉米饭;

玉米可以蒸成馍来吃,还可以做成爆玉米花;

玉米是长在土里的……

这个教学过程,涉及到了学生的生活领域,调动了学生对“玉米”与“王”的感性经验。触发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从玉米的生长过程、味道、营养、加工等方面以及“玉米”与植物的关系的感性知识方面作了汇报。这样调动生活经验识字,不仅有效促进识字效率,而且增加了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2.轻松愉快,情趣化地识字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各方面缺乏持久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要保持教学内容的丰富,学习形式的新颖,变枯燥为生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1形象识字。汉字是表意的文字,汉字中又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儿童对这些都会很感兴趣。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要强得多,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所以,识字教学与具体事物和形象相结合,利于学生识记。如教“看”,用手遮目成“看”,竹毛制成“笔”,出示毛笔实物让学生观察。学习一些会意字,可画一画图画,如“休、伐、林”等。

2.2游戏识字。小学生天性爱玩游戏活动,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刚刚从绚丽多彩的游戏,玩耍世界中踏入校门,如果在他们稚嫩的心灵过早地压上死记硬背的沉重负担,不但达不到识字的目的,而且会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因此,要尽可能地通过游戏、表演、实验操作、动手模拟等活动,让他们眼、耳、脑、手、口等一齐“动”起来,以激活识字教学。

3.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乐学

3.1营造一种自主、协作、创新的新型课堂氛围。没有心理负担,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是让学生喜欢识字的一种重要途径。因此,需要我们改变以往教学中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特殊地位,与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去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课间与他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朋友,真正进入他们的心里,课上自然也捧你的场。因为他们会由喜欢你而爱上你的课,乐于学习你所讲授的知识。久而久之,识字效果也随之提高。

3.2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是学生乐学的又一途径。

恰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复杂、抽象的内容变得简单、生动和具体。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动听的声音可以把学生深深吸引住。对于难以理解的文字,可以通过动画演示、配音讲解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使教师头疼的难字讲解轻松得到解决。如讲解不同是笑时(微笑、嘲笑、大笑、狂笑、傻笑、奸笑等),将一张脸演变出不同的表情,从而深刻感悟笑的不同种类和不同含义,之后的运用能力也不言而喻了。

3.3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低年级学生思想单纯,爱听好话。只要表扬便会劲头十足,往往会有出色表现,而批评会让他们萎靡不振。为此,识字中鼓励他们寻找识字方法,奖励适当小贴人,积累到一定数量换取相应奖励(橡皮、铅笔、本等),学生们兴趣极高,效果显而易见。同时课堂上要以表扬为主,别说什么“你笨死了”,“你是猪啊”等等伤害学生幼小心灵的话。经常说:“你回答得真好!”“你真棒”等,长此下去,学生的识字兴趣自然就高了。

让识字教学充满人文性 篇7

引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进行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初期的儿童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好动、爱玩,不能长时间专注某一事物,喜欢接触形象、具体、有趣的东西。为此,在教学中应多采用实物、活动、课件等直观导入的方法。

实物的展示,让学生倍感亲切、直观,易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他们的有意注意。如赵春梅老师教学《两只鸟蛋》时,新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今天她向鸟妈妈借了两只鸟蛋,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鸟蛋的形与色、大与小,并充分运用“鸟蛋”资源,轮流让学生用手触摸,感知鸟蛋的好玩,从感官、触觉两方面形象感知“蛋”,达到初识“蛋”的目的。又如张莎老师教学《识字7》时,通过课件展示画面带学生去动物园看看,让学生说说图上有哪些动物,并亲热地叫叫动物的名字。这种有形有色的画面有益于刺激人的大脑、眼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字与画直接挂钩,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乐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识字教学的“极端”重要性,并把“识字教学重点在低年级”作为全面提高识字教学质效的重要突破口。要达到第一学段识字目标“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就必须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他们巧记字形、乐识汉字。

⒈表演法

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实物、动作等表演来教授汉字,既能让学生准确地识记汉字,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丰富其体验。如詹丽君老师在教《画家和牧童》中的“拱手”时,教师让学生做一做“拱手”的动作,并指名说说“你知道什么时候要‘拱手’吗?”让学生了解“拱手”是古代人们一种文明礼貌的行为,同时通过动作的演示识记,让学生乐学。

⒉归类法

识字教学常常用这类方法,给要学习的生字分分类,以达到更好的识记同类生字的目的。如张玲老师在教《守株待兔》一课时,出示6个生字“守、撞、窜、桩、此、锄。”让学生说说你可以给他们分成几类,如上下与左右、平翘舌音、表示动作的与不表示的等。这样避免了单调无味的灌输,既有趣味性,又有创造性。

⒊字谜法

字谜法是借用猜谜的形式,加深对字形、字义记忆理解的一种形象识字技法。如“妙”字可编谜语:“一位美少女”,还如“牛儿子的尾巴跑丢了———“选”。学生根据谜面马上联想到了,既形象又生动,符合学生认知心理。

“恋”习

布鲁钠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识字是一个反复、长期的学习过程,要创设多种途径、方式,让汉字与学生反复见面,加强汉字的复现和巩固,在练习中达到“恋”习的效果。

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依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游戏方式,使识字教学步入“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理想境地。如张莎老师教完《识字7》的生字时,就让学生玩一玩“大转盘”的游戏,要求学生看清指针指向哪一个字时,就大声地把那个字念出来。又如鲍丹丹老师在教《识字6》时,整节课就是通过“开火车”的游戏去识记、巩固生字的。这些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识字、巩固汉字。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识字对抗赛”“课外识字展示台”“评选小诗人、小作家”等竞赛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与同学尽兴地游戏,尽情地交流,在游戏与交流中巩固生字新词,达到学生爱学、“恋”习的良好效果。

让识字教学充满智趣 篇8

一、用生动的故事激发识字的兴趣

“点、横、竖、撇、捺、提、折、钩”是构成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通过这些笔画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成千上万个汉字。这些看似抽象枯燥的笔画,一旦加上人们的智慧,就会变成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在认识“点”时,我就给学生讲述了《皇帝赐‘、’》这个故事:唐朝宣宗年间,有个叫任王的人考中了状元。一天,皇帝召见新科状元,当听到“任王”这一名字时,皇帝心里很不高兴,心想自己是一国之主,人中之王,这新科状元竟也敢称“人王”,那还了得?于是说:“朕赐你一‘点’,爱卿将它加在‘王’字上吧。”过了一段时间,任状元求见,说:“微臣任主,有事禀报陛下。”皇帝勃然大怒,斥道:“朕叫你改名,你胆敢欺君抗旨,该当何罪?”任状元连忙回答道:“启禀陛下,微臣确已将名字改了。”皇帝火了,说:“寡人让你改名为‘任玉’,你偏称‘任主’,难道你想造反,要当‘人主’不成?”任状元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微臣万万不敢!只是这一‘点’是陛下所赐,微臣只能将它顶在头上,岂敢夹在腰间呢?”皇帝哑口无言,只好怨自己错赐了这一‘点’了。

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只要教师能多收集一些汉字故事、字谜故事,或当“奖励品”,或作“调味剂”,适时地送给学生,学生就会在识字教学中显得兴趣盎然。

二、在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识字的快乐

1.猜猜我是谁

猜字谜是学生喜欢的活动。在接手新班级时,我引用了这样一个猜谜活动。古时候,有个教书先生在收学生时,拿出一些纸条分给学生,上面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女牵牛过独桥,夕阳落在方井上。”“今天,我也用它来考考大家,看看谁能猜出我的问题?”原来,这两句话中,包含了“姓名”两字,只要回答出自己的姓名即可。在学习“三点水”这一偏旁时,我也出了一组字谜让学生们猜一猜:一点一点分一点,一点一点合一点,一点一点留一点,一点一点去一点。猜谜活动增加了趣味,训练了思维。

2.试编顺口溜

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带领学生编写顺口溜。如:“大口里面套小口”是“回”字;“一口咬掉牛尾巴”是“告”字,又如:“朝”字,十月十日;“真”字,“一横长,一竖小,放个具字真正好,真字里面是三横,少了一笔也不行”等等。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觉得有趣,兴致必然高涨。

3.发掘汉字情理

有位老师在教学“幸”与“辛”时,采用了如下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先在黑板上写下两句话:“辛苦一点,幸福十分。”“短辛苦,长幸福。”在学生读熟、理解意思后,分别标出“、”和“十”。学生深思片刻后恍然大悟,激动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原来:“辛”字上面是一点,就叫“辛苦一点”;“幸”字上面是个“十”,就叫“幸福十分”。当老师要求学生体会第二句话的含义时,学生更是跃跃欲试。一会儿,有学生就像发现新大陆地叫了起来:“短辛苦就是辛字的第六笔的横短,长幸福就是幸字第七笔的横长。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该老师充分发掘汉字的情理,相机诱导,既使学生深刻分辨并记忆了字形,又进行了思想教育,真是一举多得!

4.画画助识字

小学生的思维是形象的。如果只是简单、机械地让他们去识记生字的写法,那过程一定是枯燥无味的,结果也一定是不会令人满意的。如能在识字教学引进画画的活动,那效果肯定是大不一样的。试看一个教学例子:

师:(在黑板上绘画,一间屋子,屋外正下着倾盆大雨,屋内细雨绵绵)同学们,你们来猜一猜,这一幅画画的是本篇课文中的哪个生字?

生:(仔细观察一会儿,异口同声地)是“漏”字。

师:为什么是“漏”字呢?谁愿意来做回小老师,解说一下?

生1:从画上可以看出,外面正下着大雨,而屋里有许多小雨点往下落,说明屋里漏雨了。所以我想到了“漏”字。

生2:从字上也可以看出来!“漏”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三点水”,说明和水有关,这不就是屋外的大雨吗?右边的“尸”就像屋檐,而下面是个“雨”字,说明屋檐下有水,是漏雨了。这个“漏”字,不就像老师黑板上画的画吗?

……

师:说得太好了!听了他们的解说,相信同学们不仅记住了这个字怎么写,也知道了“漏”的意思了吧!

三、让多彩的生活增添识字教学的情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结合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汉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旦把汉字的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那么学习汉字就不会太难,而且会变成一种乐趣,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

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篇9

关 键词:语文 教学 人文关怀

【分类号】G633.3

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要彻底扭转这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局面,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一、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些正是人性正常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对即使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同学,也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 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首先,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 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没有感情的文章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的课堂没有活力,没有活力的课堂难以激起学生心灵涟漪……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情感加温,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催化力。

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同样,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其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

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

虽然语文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但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并不因此而能自行实现,因而,教师除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外,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多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 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要实现这一教学境界,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成为自觉。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评价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状况,联系学生的生存环境和当前的社会现实,抒发感慨,发表议论,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的看法和态度。同时,学生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在自己的习作中,或含蓄或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价值判断,只要教师引导得法、点评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也能收到明辨是非、净化心灵、纯洁道德的效果。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所做出的正确判断,积极评价、科学引导,也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的人文精神得以提升,生活品味和道德得以提高。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悉心关注学生人性、个性、情感和道德,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乐,才能使语文教学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使语文教學淋漓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

参考书目及文章:

1、《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盈余管理论文下一篇:大一学生的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