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春天散文随笔

2024-1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南方的春天散文随笔(共10篇)

南方的春天散文随笔 篇1

公园的草地上,再也看不见光秃秃的土地。因为,小草也闻 到了春天的气息,戴着顶绿色的帽子,从松软的泥土中吃力的爬 出来,看,它不但戴了顶绿帽子,还穿了一身绿衣裳,早上,它 身上还有些“珍珠”呢!真像一件带满珍珠的衣服。

绿油油的草地上,当然要请出我们的“主角”――美丽的 花!花朵从草旁慢慢地跳出来,跳出来后,还为春天跳了一支 舞。花儿跳累了,就绽开笑脸,发出诱人的香味。花儿的香味引 来了许许多多活泼可爱的蜜蜂和蝴蝶,它们在花儿旁翩翩起舞, 流连忘返呢!望望草地旁的大树,它们已经长出了新叶子,长得 非常茂盛、高大无比,它们守护着草地,让它继续美丽。

抬头看看蓝蓝的天空,飞来了一群雁子,它们排成一字行和 人字行,都往北方飞走了,冬天再见。就在这时,春雨“沙沙, 沙沙”的飘来了,它们飞舞着、追逐着,好像顽皮的小孩子在玩 游戏。人唱歌好听,可春雨唱歌更好听。

南方的春天散文随笔 篇2

《触摸春天》一文是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热爱生命”主题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课文描写了一个名叫安静的盲女孩, 用她神奇的灵性拢住了一只春天里的蝴蝶。课文语言生动, 情感细腻, 意境隽美, 是一曲触动心灵的生命赞歌。

在我们班, 也有一个右眼失明的男孩。

他三岁时, 一只淘气的小鸟啄坏了他的眼睛。上学后, 同学总是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他特别害怕别人留意他的眼睛, 一直游离在集体的边缘。

“班上有几个男生老是给我起外号。当我戴眼镜时他们叫我‘四只眼’, 当我不戴眼镜时又嘲笑我是‘独眼龙’。无论我是否戴眼镜, 他们好像都更加乐于称呼我的绰号……”读着他的日记独白, 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触摸春天》的主人公安静的眼中是黑暗的 , 可她心中有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如何让这个特别的孩子也扬起自信的风帆, 同时, 引导全班同学学会尊重他呢? 于是, 我以此课教学为抓手, 逐步引领学生与心灵对话, 去轻叩生命的大门。

主旋律:一节润泽的阅读课

叶澜老师说:“我们的语文教学, 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 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如何激活《触摸春天》一课的语言文字 , 使学生浸润于涌动的生命情思之中, 使阅读成为一种心灵的对话与感应, 使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为人的意识、人的精神的培育过程? 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文本的语言文字, 引导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知生命艰辛、在想象情境中感受生命美好、在潜心诵读中感悟生命价值、在生活链接中顿悟生命真谛, 使学生徜徉在被激活的语言文字之间, 浸润于涌动的生命情思之中。

一、在角色体验中感知生命艰辛

学生大多是身体健全的人, 他们体会不到盲人生活的不便与痛苦。为了拉近学生与盲童的距离, 在第一课时, 我让孩子们体验一下假如眼睛看不见的感觉。我先让一个女生来到台前, 用布条把她的眼睛蒙住, 问她:“现在你眼前是什么样子? ”

女生:一片黑暗, 什么也看不见。

师:你的心情怎么样?

女生:很着急, 还有些害怕!

我让她试着摸回自己的座位。她一步一挪, 双手小心翼翼地向前试探着———希望能抓住什么。从讲台到她的座位不到五米的距离, 她磕磕绊绊地走了足足三分钟, 就这样还是没能找到自己的位子。我把她引到她的座位上坐下, 再次问她的感受。

女生:整个世界都是黑暗的。我只能用耳朵去听, 用手去触摸外面的世界。

课后, 我布置了一项体验性作业———假如我是盲人。要求所有学生蒙上眼睛走路、读书、写字, 从模拟盲人生活的亲身感受中, 发现盲人生活的方式与秘密, 为走进安静的心灵世界作了铺垫。

二、在情境想象中感受生命美好

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 更能深入对象。”《触摸春天》一文意境深远, 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闭目遐思, 身临其境, 借助丰富的想象将朦胧的画面在脑中一幕幕展现, 丰富情感体验。

在教学“安静放飞蝴蝶”一段时, 我先指导学生看图, 仔细观察安静的动作神态, 接着创设想象的情境:请轻轻闭上双眼, 慢慢伸出双手, 假如你就是盲女孩安静, 现在, 在你的手指间就有一只美丽的蝴蝶。哦, 是一只可爱的小精灵, 在不停地扑腾着、扑腾着……你感受到了吗? 说说你的感受、体验。

生1:我感受到了蝴蝶身上五彩斑斓的花纹。

生2:我仿佛看到了蝴蝶那双机灵的眼睛。

生3:我还仿佛看见了蝴蝶扇动的翅膀。

生4:第一次感受到了一个小生命在手中颤动, 我真想让蝴蝶在我的手心多待一会儿。

生5:我好像听到蝴蝶在对我说话。 (我适时追问:你好像听到蝴蝶在说什么? )

生6:蝴蝶好像对我说:“安静, 给我自由, 我要回家。”

我继续引导:许久, 她张开手指, 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 安静仰起头来张望。她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7:她看见了春天的景象。

生8:她仿佛看到了蝴蝶在向她说“谢谢”。

生9:她仿佛看见了沾着露珠的月季花在向她点头微笑。

……

此时, 学生们将安静的言行融入自身的想象中进行移情、体验, 外部的客观事实已转化为内部的主观感知与心理体验。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真切体会到了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三、在潜心诵读中感悟生命价值

阅读教学的主要功能表现为认知、发展和移情。教学中, 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潜心会文, 如“谁都有生活的权利, 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是课文的作者由眼前动人的一幕所抒发的人生感悟。于 是, 我出示该句引导学生品悟。

师:文中指谁有生活的权利, 是谁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生:课文中指安静。

师:把句子中的“谁都”换成“安静”再读这句话, 说说你的理解。

生1:我以前认为盲人什么都看不见, 所以脾气一定很暴躁, 但安静改变了我的看法。我觉得安静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所以她才能为自己创造出一个缤纷世界。

(这个孩子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安静, 赢得了我们热烈的掌声。 )

生2:我以前曾经嘲笑过盲人, 但安静让我知道了每个人都有生活的权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 我们不应该看不起他们……

(这个孩子就是那几名调皮的男生之一, 我真没想到他会有如此的认识! 我及时肯定:“是呀, 尊重别人, 尊重生命, 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

师:现在, 把你的理解放进句子中, 再读这句话。

(学生纷纷举手, 有的读出了对安静的充分肯定, 有的饱含着对安静的深深赞美。 )

最后, 我深情地说:“孩子们, 其实在今天的课堂上, 你们积极地思考, 踊跃地发言, 深情地朗读, 已经创造了一个缤纷课堂,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自信地、自豪地读这句话——— (齐读) 我有生活的权利, 我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师: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 我们都应该记住———

生: (齐读) 我有生活的权利, 我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在这一次次的潜心诵读品悟中, 一张张涨红的小脸告诉我, 他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

四、在生活链接中顿悟生命真谛

除了文中的安静, 在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在诵读品味、体验想象课文之后, 我链接了书后资料袋的内容:海伦·凯勒, 她又聋又哑又盲。对于她来说, 这个世界不仅没有颜色更没有声音。但是, 她凭借着她的触觉和毅力成为一代文豪, 还建立了一家家慈善机构, 为更多的残疾人造福。她说:“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 还有一种内在视觉, 那可能是更真实的, 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

尾声:一次极佳的表现

我深知仅仅一节课的教学并不能改变学生什么, 但从这节课上这个孩子的表现看, 安静、同学们和我至少触动了他心底里的某根弦, 我应该继续努力才是。随后, 我们又结合后面的几篇文章的学习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搜集关于“热爱生命”的故事、办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手抄报等。 期间, 我不断鼓励、表扬他的积极表现, 也私下鼓励其他孩子与他多交往。现在这个孩子积极多了, 也开朗多了。

南方明珠小区的春天优秀写景作文 篇3

我家住在海口市南方明珠小区,小区一年四季都很美丽,但是我还是最喜欢小区的春天。我们小区除了种植四季常绿的榕树、椰子树、芒果树、龙眼树外,还种植了许多四季变化明显的枇杷树、火凤凰树等,到处是开着红花的三角梅、白花的九里香、夜来香以及许多我不认得的花草。

小区操场旁有一棵大大的榕树,我不知道这棵榕树的树龄有多大,但是它的枝叶很茂盛、翠绿,树干长得很粗壮。榕树四周种着许多我叫不出名的低矮植物,一到春天开出五颜六色的花朵,好像是从睡梦中醒来的孩子们围坐一旁听老爷爷讲它的人生经历呢!我很喜欢跑到大榕树底下玩耍。

我还喜欢我家楼下那颗高大的火凤凰树和用三角梅修剪成花篮、人造型的各种园艺。某个清晨,站在窗前,会发现冬天落光叶子的火凤凰树枝上突然爆出许多嫩绿,顿时让人精神焕发一新,不禁嗅到了一丝春的`气息。低头望去,三角梅做的花篮里盛开的鲜花,因为春天来了,开心极了,也咧着嘴笑得很灿烂;三角梅做的小人儿,好像在向我挥手并张开嫩绿的小嘴说:“春来了!快点下来和我捉迷藏吧。”

描写南方冬天的散文 篇4

那年的时光匆匆,如葱的岁月里我们相约在操场边的垂柳下。那棵并不茁壮但枝叶飘拂的垂柳,是我们刚入校的那个秋天合手植下的。从此,操场边上多了一个穿着粉裙的少女,呵呵地笑着端着一盆清水浇灌那棵我们种下的树。日子一天天过去,当其他同学合植的树木变得枯萎,我们的树木在粉裙少女的精心照看下生长枝叶。路过的同学们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指指点点。

当我听到他们对垂柳的赞叹,不由得心喜若狂。春天里,垂柳嫩黄的枝芽从伸向大地的树枝上钻出来,我们背靠着背在树下聆听嫩芽的乐章。它们渴望着另一个新生,它们跟随着树枝,努力地向大地的方向生长。我们似乎在树下听到了它们重生的呼唤,也听到薄弱的树皮被他们冲破时的惨叫。而我们,握紧拳头为这种新生呐喊加油。

少女纤弱的手在我的手掌里变得强有力起来,她似乎要把她所生的力量灌入嫩草。在树下,我们记得每一个新生的叶子,嘻嘻地给每一片叶子起很好听的名字。第一片生长出来的叶子少女说叫“萌萌”,而我坚持叫“念念”。两个人争吵不休,却被其他人冠之以“疯子”和“傻子”。

如葱的岁月总是匆匆,转眼间我们将要离开合植的树木。

那天,亦在树下,伴着月光。我们仰望,月亮在淡淡的云层里为我们起舞。

她说,虽已别,心还恋。

我无语,只抬头仰望星空。

她双手握着树干,脉脉如思,讲了一句那时较流行的话,那句话流行了几千年。她说,若不恋,海枯石烂天地合。

我明白在离校的最后一个夜晚她期待我的只是一个字,而我更明白,年少时的我并不能给她承诺,我们谁也承载不起。

那年,她留在了北方的都市,而我却去了南部山区。大山深处我没有她的音讯,她也打听不到我的消息。安静的一年后,她依然在北方的都市,而我的行程更通往南方。

那年,我拔通了她的电话。她依旧说,若不恋,海枯石烂天地合。

听她的声音,莫名的冲动驱使想立即飞回北方的都市与她相见,把她紧紧地抱在怀里,像握一粒沙,紧紧地。

她约定。若相见,南方飘雪。

初到南方的我开始在冬天里等候一场雪,一场属于我的雪。

一年又一年,南方的冬天并不冷,而我却还在等候我们约定的那场雪。

十年时光而过,我回到北方。学校的旧址上建起了高楼大厦,我们合植的那棵垂柳早已不见了踪影,原来操场的地方,立着一排二十六层高的楼房。

我路过她家的小区,看着她依旧穿着粉着的短裙从楼梯走下来。她笑着移着轻盈的步伐,我想她是冲着我来的。她走近一辆白色的轿车,车门打开,一个扎着小辫子的女孩从车里钻出来,跳进了她的怀里。女孩对她说,爸爸在车里等你很久了,你怎么才下来呀。

她放下女孩,冲着车里笑了一下,抱着女孩上了车。

上车时,她似乎又递以我微笑,似泉的明眸让我心悸不已。

脑海里依然闪出她甜美的声音,若不恋,海枯石烂天地合。还有我们的约定,若相见,南方飘雪。

匆匆一面,没有久别重逢的热烈。我又回到了南方,在冬天里等候一场雪。

我想,她或许已经忘记了那句在电话里的承诺,她或许已经从脑海里清洗掉了曾经的记忆。那棵承载我们青涩故事的垂柳已经寻觅不到,更多的,深烙在了我的心底。

她说。若不恋,海枯石烂,若相见,南方飘雪。

南方的冬天不冷散文 篇5

张老太今年74岁了,老伴去世多年,一个儿子眼睛有残疾,靠卖水果来维持全家四口人的生计。儿子在孙女一岁多的时候推着卖水果的车子过马路时被一辆汽车碰撞后死亡,经交通部门鉴定儿子在这次事故中负全责。儿子死后,本身就有些精神疾病的儿媳妇离家后就再没有回来。没有了生活来源,张老太只好退掉了原来租住的房子,领着孙女在市郊的一节废弃水泥管里安了家,后来有一位好心人,将自家的地下室腾了出来,祖孙二人这才算是有了一个安身的窝了。虽然冬天的时候地下室很冷很冷,张老太已经是心满意足了。现在,自己和孙女两个人每月有480元的低保,每天再捡些废纸板和饮料瓶,这样维持每月的基本生活也够了,等住了进廉租房,那日子会越过越舒心的。

张老太出了社区服务大厅,领着孙女急忙慌乱地边往家赶,边走边盘算着先办什么证明后办什么证明。经过几天的奔波,派出所的户籍证明办好了,民政局的婚姻证明办好了,房管局的无住宅证明办好了,车管所的无私车证明办好了,工商局的无经营证明办好了,所在社区的底保证明也办好了,唯独缺了一张房屋租赁合同。因为,张老太和孙女所住的地下室是好心人无偿让给祖孙二人居住的,再说,政府早有明文规定地下室不允许出租或人员居住,无奈之下张老太只好拿着办好的各类证明求助于社区了。社区的领导经过商量后不敢擅自做主,便将张老太的现况上报到了区里,区里又上报到了市里,经市长会议多次研究后作出了决定:张老太没有房屋租赁合同属特殊情况,其条件符合廉租房分配条件。听到这个消息后,张老太呵呵地笑了。

三榜公布后,社区通知张老太于10月18日早晨6点30分在市体校门口集合,八点钟后按各社区的排名整队入场摇号分配住房。摇号的前一天张老太兴奋得一夜也没合眼,四点不到便早早地起了床,洗过脸后换上了一件平时舍不得穿的灰涤纶上衣,不到五点便急急忙忙地出了门,张老太住的地方离市体校步行需要20多分钟时间,走到体校大门口的时候,体校的大门紧锁着,周围没有一个人,只有满天的星星在对着张老太挤巴着眼。张老太松了一口气,坐在体校大门旁的台阶上,不一会便迷迷糊糊睡着了。突然,一阵阵熙攘的说话声将张老太惊醒,这时的体校大门外早人头簇动挤满了人群,耳边不停地听到:“小西街社区的这里排队集合,南苑社区的在这里排队集合,东关村社区的在这里排队集合……”阵阵的呼喊声,张老太急忙站起身来,两只手随意拍了拍裤子上的灰土,在人群中寻找着自己社区集合的队伍。

经过摇号和公正,张老太拿到了“怡景花园2号楼3单元3楼”的房号,听别人说怡景花园是小高层,地理位置也特别好,就在怡景湖公园的对面。张老太随着人流挤出了体校的大门,决定先去新房看看。半个多小时后,张老太连走带跑气喘吁吁地来到了怡景花园,小区的大门宽宽阔阔的很是气派,进入房间就能看到地面铺着奶白色大块的地板砖,厨房明亮的灶台和卫生间的抽水马桶,让张老太看得禁不住笑出了声。张老太把手在衣襟上蹭了又蹭,小心翼翼地抚摸着门窗,抚摸着那一组组银色的暖气片,泪水簌簌地落了下来……

三房办规定,抽到房号后必须在十个工作日内将房屋租赁等费用交到房管部门,办理住房手续,过期不办视为本人自动放弃,所摇的房号做废。“十个工作日”的概念张老太不懂,只知道早一天交钱就能早一天住上新房。看过新房后,张老太急忙赶回家,将家里几年集攒下的一千三百多元从藏在床下的废纸板中翻了出来,顾不上吃饭便直接去了房管局,张老太边走边核算:“七十平米的房间,每平米听说是一元四角,每月房租是九十八元,半年的房租就是五百八十八元,再加上卫生费、物业费、水电费,一千元足够了,还能剩下三百多元呢,小孙女过冬的棉衣和校服钱也有着落了。”

这时的交费大厅已经挤满了人,各交费窗口都排了几条很长的队伍。原来,水、电、暖、物业及房屋租赁等费用要分开交纳,各种费用交齐后才能领到住房的钥匙。张老太想了一阵决定先交房屋租赁费,交了房费心里才能更踏实些。交费的队伍一点点向前挪动着,两个小时后终于挨到了张老太。经过收费人员的核算,张老太要交房屋租赁压金一千元和半年租赁费五百九十六元,合计交费一千五百九十六元,张老太懵懂了,不停地询问着收费员,经过收费员一遍又一遍的耐心解释,张老太明白了:除了水、电、卫生、物业及房费外,取暖费就得交一千六百多元,所有费用需要交纳三千五百多元,张老太低着头三步一挪地走出了交费大厅……

几天了,小孙女每天放学回到地下室,奶奶简单地给她做上一口吃的后便会匆忙离去,很晚很晚才回来,也不知道奶奶在忙活什么。那天放学早,一个要好的同学走到身旁悄悄地扒在她的耳边说:“别的同学在议论你呢,说你奶奶是要饭的,每天都跪在东关十字的路边向过路的人讨钱呢。”小孙女听了这话特别生气,哭着说:“你们在胡说八道,我奶奶才不会做那种丢人的事呢。”同学说:“我也见到过的,要不我带你去看。”夕阳下,小孙女远远地看到奶奶双膝跪在路边冰冷的水泥地上,头不停地上下搐动着,那一头银丝在凄凉的秋风中散乱地飘零着……

社区领导知道了张奶奶为了凑集廉租房的费用跪地讨要的事情后,将此情况向市上做了详细的汇报,希望市上能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解决张老太存在的实际困难,市上为此专门招集了相关的部门进行了多次会议研究:鉴于张老太无力交纳廉租住房现在及今后的所需费用,而且张老太和小孙女符合政府民政救助相关的条件,决定送张老太进市养老院,小孙女进市孤儿院,费用由民政部门承担。

这天,社区领导和市领导来到了张老太居住的地下室,向张老太传达了会议精神后,市领导一边将装在信封里的五百元慰问金递到了张老太的手里一边说:“十一月一号养老院和孤儿院的工作人员会来接你们的。”张老太沉默着,沉默着,似乎在想着什么心事。

十一月一日一大早,养老院和孤儿院的工作人员便来到了张老太居住的地下室,地下室已经人去屋空了,听人说,张老太可能去了南方,因为小孙女曾和别人说过:“奶奶说,南方的冬天不冷……”

南方《梁祝》的民族韵味 篇6

南方少数民族在传唱梁祝时, 并不是对汉族版本的简单重复, 而是在口头流传的过程中, 根据自身民族的审美情趣不断对其进行加工和丰富, 使梁祝从形式上到内容上都富有了民族化的色彩。

一、体裁

从形式上来看, 都采用了本民族惯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演唱形式, 既有散文体的口头传说, 又有韵文体的歌谣、唱词、民间叙事长诗、各民族异彩纷呈。

而纵观所有, 少数民族中梁祝体裁多为诗歌 (民间叙事诗、民歌) , 这是因为韵体文学在他们的文学中占有绝对的优势。

例如, 苗族在传播这个故事时也采用了本民族最常用的体裁—民歌形式, 《苗岭梁祝歌》的主要特点是返回唱, 每首歌唱完一遍后再重唱一遍, 但第二次唱时奇句不变偶句变 (一两个音节或是全局) , 歌例如下:

古时客地祝家寨, 寨上有个祝员外,

员外家里没养崽, 只生妹子祝英台,

古时客地祝家寨, 祝员外家有钱粮,

员外家里没养崽, 只生一个乖姑娘;

再如布依族的说唱、壮族的叙事长诗、白族的“打歌”等。

二、形象

文学作品中每一个形象都是受到特定文化的约束的, 在他们身上往往积淀着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的深刻内蕴, 他们身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本族文化内涵的气息, 是特定民族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的集中表现。因此, 少数民族在吸取汉族梁祝的时候, 作品中的主人翁自然成为精心改造的重点。

山伯访祝得知英台已许马家时, 在祝公款待的宴席上山伯马上失态:

(苗族) 碗筷碰桌叮当响;

(瑶族) 当场呕吐血一摊;

而关于山伯的死因, 壮族《梁山伯与祝英台》说知姻缘无望, 吞香罗帕而死;布依族的《英台小姐与山伯相公》说访祝时刚好碰到马家迎亲, 当场气死;瑶族《英台传》说山伯在访祝后回家的路上看见马家迎亲队伍从自家门前过, 气急而死。这种大胆的改写, 突出了人物的直率, 也富于强烈的动作性。这种袒露情怀的表达方式, 正是典型的民族心理特质的体现。

在少数民族的梁祝作品中, 关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最有异于汉族的除却上文提及的英台和山伯外, 就当属对祝公的刻画。在汉族故事中, 祝公专横而可恶, 一般是作为封建专制者的化身出现的, 是封建恶势力的代表。而少数民族中眼里的祝公, 却有几番可亲和温和, 甚至是爽朗。例如, 对于英台求学, 虽然先是不答应, 但当英台智辩后, 便是:

(苗) 赶紧取钱整行装, 送儿杭州学诗章;

(瑶) 祝公听了哈哈笑, 女儿说话也高强;

祝公对来访的山伯也不像汉族版本中那般持反感和排斥的态度, 而是热情款待;在他身上甚至除去了汉族一些文本中嫌贫爱富的特征, 对待山伯提亲是宽慰式的答复: (瑶) 早来三日许给你, 如今已许马家郎。

三、风物

在南方八个民族的梁祝故事里, 都将本民族的自然景物和风俗民情融进汉族传统的梁祝故事框架中。

《苗岭梁祝歌》中称女子为“妹”, 瑶族《英台传》中称英台为“祝九娘”, “娘”是瑶族对年轻女子的称呼。

少数民族相对于汉族而言, 处于生产力低下的经济状况中, 他们的社会组织形式也比较简单, 相应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 这样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他们待人接物的简单化:对朋友, 热诚相待;对敌人, 势不两立;正是这样的生活环境, 形成了纯朴、坦率的民族心理。这一点从少数民族好客的传统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证明:

《苗岭梁祝歌》中山伯访祝时, 起先祝公因英台单独接待山伯而生气, 但知道山伯为英台同窗后, 便开始款待起来:师兄上门来相访, 杀猪宰羊也无妨。少数民族一般聚族而居, 联系着他们的纽带是氏族, 所以, 在少数民族地区, 一般而言, 一家的客人就是全寨的客人, 而且, 无论办喜事还是办丧事, 几乎全村出动:先看祝家款待山伯的场面:

(苗族) 老幼进出熙攘攘, 热闹景象胜鼓场;

再看祝家嫁女的场面:

(苗族) 四邻亲友来作陪, 全村老幼醉醺醺;

(壮族) 八方亲朋来恭贺, 九代姑婆都到场,

这些都是地方风物和习俗在梁祝中的反映。

四、情节

在情节的安排上, 汉族故事一般有比较固定的模式:化妆求学、结拜金兰、三年同窗、十八相送、马家逼婚、祭坟化物。而少数民族却根据自身的审美情趣增加或是删减了一些内容:

苗族、瑶族都大笔墨地描绘了山伯访祝得到祝公的款待, 畲族、瑶族、壮族增加了英台为山伯开药方、送山伯十样礼物, 畲族、瑶族、仡佬族在山伯访祝回家病危后加进梁母访祝的情节等。

这还突出地表现在对故事结尾的安排上, 汉族版本多为化蝶, 而少数民族多化为动植物:翠竹、龙、石狮子、菊花、杉树与毛竹、蝴蝶、鸳鸯等。这些是由于受到民族地区的风物、传统文化及审美趣味的影响所致:

更具特色的是, 有些民族还在化物之后加上马文才因气急败坏服毒身亡追到阴间状告山伯抢其妻子英台的情节:壮族阎王在听了马和梁祝两方的辩论后连连喝彩拍案台“阳间有此好姻缘, 何不成全做一双”接着“文才拆散天地缘, 棍棒重打下油场”, 转身宽慰梁祝二人“前世姻缘为兑现, 放回阳间借鸳鸯”。畲族的更是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在梁祝二人重返阳间后, 又加上了山伯考中状元的情节。

五、喜剧元素

少数民族的梁祝故事相对于汉族版本的气氛都稍微活跃一些, 当然, 这是一出悲剧, 它是沉重的, 但少数民族的梁祝却不是整个篇幅的沉闷。少数民族在引入梁祝后, 又在此基础上加进了喜剧的元素, 给梁祝故事注进新的活跃的血液, 增加另一番风格:

英台山伯同窗时, 老师认为英台是女子, 于是让山伯以各种方法试探英台, 这一过程被描述得妙趣横生, 这些细节在风物和习惯上表现着民族特色外, 还给听者和讲述演唱现场带来了活跃的氛围。

壮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祝二人初遇时在河边拌嘴逗趣也颇有喜剧的欢快气息:桥上的山伯即景吟诗:江上游来鹅一双, 唧俊仰头情丝长, 翩翩白毛浮绿水。这时桥下洗衣的英台就急忙接下一句:急急屙屎弄水脏。山伯生气去追英台, 而后英台又狡辩当时自己说的是“细细黄爪弄银浪”, 是怪山伯自己听错了。

畲族《传统故事歌》中阿嫂得知英台要外出求学时:“你去杭城读文章, 三年一定得姑丈, 姑丈送你转回乡”, 畲族人们乐于趣闹, 这就是典型的打趣之词, 人们总是喜欢故意“弯”一下, 以调节谈话的气氛。

六、小结

少数民族的梁祝所呈现出的有异于汉族梁祝的细节, 也并非是少数民族人民的随机加工和随心所欲的改编, 而是本族文化模式关照下的对异文的相应吸收, 由他们身置的本族本地区的生活环境和固有的文化传统及审美意识所决定并支配的再创造, 但无论其变异如何纷繁复杂, 都可以从本地区或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中找到变异的相应根源。

摘要:梁祝是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汉族传说。南方少数民族在传唱梁祝时, 根据自身民族的审美情趣对其进行加工和丰富, 使梁祝富有了民族化的色彩。

关键词:南方少数民族的《梁祝》,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周静书.梁祝文化大观·学术论文卷[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2]周静书.梁祝文化大观·故事歌谣卷[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南方,有一片湛蓝的海散文 篇7

再度听闻那抹湛蓝,为我青葱岁月:老师跟我说,其宽广辽阔,最大瀑布遇之称臣;其靓丽富饶,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从那时起,虽然暂时未见,但我知道,那大海荡漾、那湛蓝起伏、那翠绿千岛,已经化作我念想深处的精神家园。

北方的雨,南方的你的杂文随笔 篇8

南北两地的雨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让人们喜厌相伴,对于夏季的雨,常是南‘躲’北‘盼’。

其实,回到关中平原这风水宝地的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念羊城那随心随性的雨,夏季的时候一天下了四五次很是平常,路上的车辆和行人被暴雨袭击如同被艳阳灼晒一样平常,雨过之后植物的清新和空气的灵动是我在北方的奢望。

前几天,也预报了8号古城有雨讯,我那一刻是内生欣喜的。院子里的花草树木蔬菜都蔫吧了,它们久汗的身心在等待一场甘霖从天而降。

可古城这雨势如股市飘忽不定,小雨——中雨——多云,一种被天气预报戏弄的郁闷在我心头累积;甚至到昨天下午,网络即时预报居然是雨势消失,转‘’晴天’了,我几乎要出离愤怒了。我内心对雨的期盼几近奄奄一息,不亚于羸弱的残烛,渺茫,又不甘。

昨天傍晚时分,起风了,我不情愿接受这风是驱赶雨云的‘’城管‘’。而风灵中传来的清凉更令我心生妒忌,我确定这雨情来自临近县城雨润之后的宣告。随风而起的灰尘,在窗外弥漫,城区的污染在加重。在我以为,其恶劣的性质几乎等同于粤地正遭受的暴雨的肆虐。

后半夜起来,当我站在窗户确认悉悉索索的声音是风还是雨时,我终于释然了。古城的这场雨,原来是个调皮的孩童,不小心出了家门去了郊外贪玩了一阵,终是累了,饿了,才回家了。

就这样,今天得以听着雨声,得一天心肺的湿润和宁静。

《南方周末》的品牌营销策略 篇9

一、《南方周末》概况

《南方周末》创办于1984年, 近30年来, 她始终以“在这里, 读懂中国”为办报宗旨, 以“正义、良知、爱心、理性”为基本理念。《南方周末》是中国极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 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 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 每期发行量稳定在130万份以上, 核心读者群为知识型读者。它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一份享誉海内外的综合类周报, 其分为新闻、经济、文化三大板块, 内容紧扣时代发展的热点与焦点, 通过全面、深入、生动地反映和报道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 向广大读者提供完整、真实的中国社会迈向未来的脉络、趋势和图景。

通过28载的不懈努力, 让《南方周末》拥有了许多的辉煌业绩。《南方周末》荣获“2003艾菲广告实效奖”, 是第一个获得国际营销大奖的中国报纸。2006年, 世界品牌实验室 (WBL) 公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 南方周末以20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周报第一名。2008年, 南方周末在由中国商务广告协会和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2008中国消费者理想品牌大调查”中, 位列报纸类“理想品牌”第一位。

《南方周末》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而是充满了坎坷和曲折, 但她一直充满着自信:为什么她一条新闻就能创造出非常高的关注度?为什么她敢于空出相当大的版面“开天窗”以表明自己的态度?为什么她敢用整版广告而不怕得罪读者?所有这些都源于她有着上百万的忠实读者群, 而真正构筑百万读者群的基石则是她的品牌营销策略。

二、《南方周末》的市场细分策略

市场细分化运作是报业贯彻受众本位、市场导向的产物。随着中国报业竞争的加剧, 市场细分化运作已成为中国报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策略。简言之, 报业市场细分就是对受众的科学认识和把握, 它是设计制作一切有卖点的媒介产品, 进而实现一定传播目的的前提和基础。可以说, 市场细分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市场经济的发展, 要求报业也必须顺应市场细分化、读者细分化的趋势。

如今, 读者群的构成越来越具有立体性、复合性、交叉性, 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因素, 产生了大量多层次边缘群体。“大众”不再是利益基本一致的一个大群体, 而是各“小众”利益群组成的集合, 人群的结构和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局域人群的规模化已经成为现阶段报刊市场定位的一种趋势, 这就导致了新闻传播“小众化”的趋势, 从而要求报刊必须细分市场, 找准自己的目标读者群, 然后准确定位。从报纸角度而言, 这个定位其实就是品牌定位, 就是寻找品牌在市场中的最佳位置, 确立品牌的热点、视点和卖点。报纸品牌的定位是立体的、多维的, 涵盖了市场定位、理念定位、形象定位、服务定位、产品定位、文化定位。

进入21世纪后, 媒介市场细分出现了向高级阶段演进的趋势。部分媒介开始寻找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的群体, 然后按照目标市场的需求进行定制服务, 柔性生产, 侧重点在受众需求的变化上。其实质是“从我提供的内容中选择你的需要”的产品差异化策略, 向“你要什么, 我就给你什么”的目标市场策略转变。

然而,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阶层不断分化, 社会群体间的差距拉大, 虽然大量的中低收入阶层依然存在, 但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强力消费群”也在各大城市群中蓬勃成长。当大家都蜂拥向大众市场时, 高端市场的传播空档也因此显露出来。近十几年来, 有相当一部分媒体把触角从大众市场伸向高端市场, 锁定高端主流人群, 即最具社会行动能力的, 拥有较多消费、知识、时尚和管理话语权的人群。

在市场细分环节上, 《南方周末》做得可圈可点。近千万的知识型读者是《南方周末》对受众的定位。在《南方周末》的读者中, 主动型读者占全部读者的75.3%, 主动型读者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忠诚度, 是报纸的核心读者;深度阅读读者 (阅读70%以上版面或内容的读者) 超过58.7%。《南方周末》读者平均每期读报时间达到65.2分钟, 比30座城市总体居民阅读报纸的平均时间多出12分钟。

《南方周末》在细分自己的读者群时是这样界定的:“我们的读者有思想、我们的读者有责任感、我们的读者占有社会资源、我们的读者影响中国发展。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 人们的知识与财富拥有量成正比。”客观数据也证明了《南方周末》对其读者群的界定是准确的:它在全国的平均每期阅读率高达1.9%, 在北京、上海等九个重要城市的平均每期阅读率高达2.54%, 城市读者已经成为《南方周末》的重中之重。

《南方周末》对市场进行了有效的心理细分, 并进行集中性营销, 占领城市中的知识型读者, 使得《南方周末》在它服务的细分市场中取得了很强的市场地位, 从而赢得了较高的回报率。“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 是报业运营中的必然选择。寻找广告商期待的读者, 是《南方周末》进行市场细分的成功之处。它的读者是在中国最有购买力和舆论影响力的。准确的市场细分以及受众定位, 使《南方周末》刊登的广告与它的读者更加贴近, 找到了对应点。

三、内部差异化策略及外部错位策略

对于报业集团来说, 一般都采取内部差异化策略。这主要是考虑到人、财、物的大量投入, 系列报的品种不是太多, 但又能在较大范围内满足读者的需求。较早成立报业集团的南方日报报业集团, 旗下拥有《南方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南方体育》、《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农村报》和《花鸟世界报》。《南方体育》、《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农村报》、《花鸟世界报》均针对特定的读者群;《南方周末》主要面向全国知识层次较高的读者, 《南方都市报》则针对珠三角、广州、深圳的市民。用南方日报社长李孟昱的话来说:“系列报一致对外, 定位不同的系列报既和外面竞争, 又避免内部打架。”

报业集团内部的不同报纸间实现差异化相对容易, 但在报业集团外部很容易出现无创造性的仿效, 导致报纸的趋同化现象, 出现盲目竞争。而《南方周末》则通过采取外部错位的策略,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从而扬长避短, 保持个性, 各自生存。

四、标新立异的定位策略

《南方周末》的定位是严肃新闻周报, 关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萌芽和变迁, 关注社会结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悲喜故事, 关注在这样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况, 用现代新闻的报道方式、独有的报道视角反映出来, 从而成为这些国内外重大事件的记录者和评说者。创刊以来, 《南方周末》始终坚持探求适合市场的报纸品牌定位。《南方周末》一直在寻找与不断变化的中国实际的契合点, 通过对社会实际的超前把握和对社会现象的前瞻性认识来建立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抓市场之空缺, 建立自己独特的、适应市场变化的品牌定位。

她关注社会保障、关注基础教育、关注社会安全、关注市政建设, 在这些政府所面对的难题面前, 《南方周末》有着很大的发挥空间。

对读者群来说, 她是给受过高等教育、而且关心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人看的。他们想真实、完整而且充满阅读快感地看到中国和世界正在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南方周末》的事实报道绝对不是茫然的。它是“冰山上露出水面的一部分”, 一个好的新闻报道是在有思考背景、有透彻想法的前提下, 通过新闻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南方周末》的报道往往蕴涵着一种启示性的精神内核, 她的故事不见得好看, 她很少去进行无聊的猎奇, 而是传递一些让人思考的东西, 让读者看了后觉得脑子里有东西被触动了。

在多数报道中, 《南方周末》尽量“以小见大”, 通过对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命运的刻画, 反映重大的社会背景, 而不是直接将社会现象和社会变革做成评论式的稿子。相比之下, 典型事件更好看, 更易于理解, 更让人记住。在编辑手段上, 可以及时用言论、专家评点或者链接“权威部门解释”来增加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这种近乎苛刻的定位, 让《南方周末》有了自己的性格。《南方周末》的读者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她从众多的报刊中分辨出来。标新立异的定位, 让《南方周末》开始走上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 也正是一代一代的主编及其同仁对自己定位和特色的传承, 才使得《南方周末》的路上越走越宽。

五、不惜重金的品牌营销策略。

“品牌”是指某种产品与服务的名称及其标识, 用以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表面上看媒体的竞争是争夺受众市场的竞争, 但实质上是媒体品牌的竞争。

1. 保持高品质新闻。

南方日报报业集团范以锦社长从战略高度率先提出了报业集团的多品牌战略, 指出“在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中, 要牢固地维系媒体消费者的忠诚度, 就要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品牌。”《南方周末》的成功恰恰印证了这句话。为了塑造完美的品牌形象, 《南方周末》不惜一切代价。这突出体现在不惜重金追求高品质的新闻上。《南方周末》的办报理念为“深入成就深度”, 只要保持优越的新闻品质, 关切读者的需要, 配合良好的经营, 必能获得好的结果。因此, 关振东、李昱星、左方、向熹等历任主编都肯在新闻上投资。“除了基本开支与缴纳税款以及必要的投资外, 几乎将大部分获利投入编辑中。”

2. 重金打造形象广告。

《南方周末》花费重金为自己打造形象广告。《南方周末》编辑部认为:作为中国最早明确市场化营销路线的一份报纸, 它的形象广告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南方周末》的采编理念和经营思路, 以及随时代和市场变化而动的战略轨迹。2000年1月17日, 《南方周末》在《中华新闻报》上刊发这样一幅广告画——“让无力者有力, 让悲观者前行”, 画面上是一群正在列车门口拥挤的民工妇女。这份地处岭南的新闻周报, 被公认为是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精英的平台, 它关注的又是中国最弱势的人群, 总是尽一切可能给他们力量和希望。此外, 《南方周末》还放弃适当的广告客户, 在自己的版面上打造自己的形象广告。从《南方周末》发布的形象广告中, 可以看出两条线索:一是文化本位的强调性确立, 二是知识型读者的定位确立。报纸的价值观, 报纸的精神气质、采编理念、产品风格等, 都是读者认同的共通元素, 是最能打动读者的媒体形象设计所需要表现的重点。

3. 拒登不合格广告。

面对直线上升的广告收入, 《南方周末》却列出不受欢迎的产品和服务广告, 成为媒体界的佳话。她专门制定了广告手册, 规定了她的广告接受适应性的准则, 并进行了多次的修订和充实。

4. 成立品牌工作室。

2002年, 《南方周末》成立品牌工作室, 专门负责报纸的品牌塑造和推广, 这一举措开创了我国报业品牌管理的先河。设立专门的品牌管理机构, 这表明了报纸对品牌塑造和推广工作的高度重视, 是品牌经营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的需求, 代表着媒体品牌建设今后发展的方向。后来, 感觉到报纸品牌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南方周末》把品牌工作室发展成分工更细、功能更全的市场部。除了履行品牌工作室的职责以外, 市场部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关注竞争品牌的动态, 通过广告市场监测、读者监测等来达到知己知彼的目的, 为采编、广告、发行等部门的工作提供策略性支持。

5. 设置“主编信箱”和“有错即改”。

通过读者参与、编读互动等一系列措施, 来增强报纸品牌在读者中的亲和力和忠诚度, 创造品牌体验, 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 最终为报纸的营销和推广服务。“主编信箱”是《南方周末》和读者交流的小窗口。通过交流, 增强了报纸与读者的感情, 让报纸更真切地了解到读者的需求变化, 报纸也在这种编读互动中获得了良性的发展。而且, 由于亲身参与到报纸的建设当中, 读者的品牌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得到了提升。“有错即改”是《南方周末》在2003年增设的一个栏目, 用以刊登全国各地读者指出来的上期报纸存在的错误。这显示了《南方周末》对严谨的办报思想的追求, 更重要的是, 它调动了广大读者参与报纸发展的积极性, 对报纸品牌塑造的作用不亚于“主编信箱”。正是数代《南方周末》人对于高品质的追求, 才奠定了其中国第一周报的地位, 赢得了“舆论的监督者”、“中国最有良知的报纸”、“铁肩担道义的代表”等美誉。

六、良性竞争的人才策略

1. 合力取胜。

运作一份成功报纸需要三种人才形成的合力:一是具备复合型的知识和能力、擅长报业运营的领军人物, 二是通晓新闻规律、擅长办报的采编人才, 三是具有敏锐市场意识、擅长营销的经营人才。《南方周末》一直是贯彻这个理念的, 在它的团队中, 既有像左方、向熹这样的领军人物, 又有一大批名记者、名专栏作家, 还有经营高手。

2. 用人用在风华正茂时。

目前活跃在《南方周末》采编和经营第一线的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其中不乏刚离开大学校门的年轻人。尽管年轻人缺乏工作经验, 但他们热情高、精力旺盛、思想活跃, 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3. 营造良好的平台吸引人才。

对于从事传媒行业的人才来说, 薪酬只是一个“保健因素”, 工作本身的挑战性、施展才华的平台以及在工作中得到的尊重感和成就感, 才真正构成了对人才的激励因素。事实上, 《南方周末》的薪酬水平在目前国内媒体行业中并不是最高的, 然而它在传媒人才市场上的吸引力, 却远远超出其能提供的薪酬水平。这是因为《南方周末》的用人机制十分灵活, 在这里工作人员将会受到尊重和信任, 得到同自己能力相适应的工作平台, 自己的价值将得到充分体现。

4. 追求人才流动的“泉涌效应”。

《南方周末》对于人才的外部流动, 管理上是相对宽松的。想走的人, 如果经过挽留仍然坚持要走, 就让他高高兴兴地走。之所以这样做, 一是尊重人才的自由选择;二是《南方周末》本身有培养人才的良好机制, 有吸引人才的好名声, 有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 有充足的人才储备。《南方周末》在少量人才流出的同时, 大量的新人不断从内部涌现, 优秀人才不断从外部流入, 就像一泓不停喷涌的清泉, 虽然被人舀出了一瓢水, 但新的泉水不断涌出, 源头的活水即刻填补, 所以泉水长清, 永不干涸。这些用人良方慢慢形成了《南方周末》在人才运用上的良好口碑, 而通过这些用人之道我们也仿佛看到《南方周末》内部那种积极、活跃、融洽的合作氛围。一个好的内部环境为《南方周末》的前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七、志在长远的质量体系

1. 稿件的严格把关。

明确报纸稿件的质量, 对稿件进行严格把关, 由特定人员对每周新闻写作及标题进行品评。这个做法或许仿效《纽约时报》的双面内部公告——“嘉胜与错罪”的传统, 但不论如何, 这是一个相当有效的方法。其实, 《南方周末》老主编左方的一句话同样可以理解成是对新闻质量的要求:俗的题材要用知识分子最先进的思想去升华, 雅的题材要用知识分子最先进的思想去相通。

2. 严格的在职培训体系。

每个在《南方周末》工作的人必定接受过良好的人力资源教育以及专业技能考核。同时, 《南方周末》还引进PCDA原理提升质量管理效果。

3. 有错必改。

漂流南方初出远门散文 篇10

出门到现在,转眼已是十八年过去。十八年岁月的漂流经历,足以写一部厚厚的书。

94年初春,在潮州某外资企业打工的一个亲戚,来信说在公司帮我联系了一份文职工作,恰好这时在番禺打工一年的妹妹请假回家,我便与她还有一帮老乡一起出了门。

当时的火车票相当难买,坐汽车绕道从益阳转乘火车,我晕车很厉害,客班车上,吃了晕车药的我在迷迷糊糊中吐得一塌糊涂。途经岳阳楼时,听车上的人喊:岳阳楼,岳阳楼。很想抬起头看一看,却晕的不能动弹。

出门前,妹再三交代我,到了火车站一定要与老乡紧挨着一起走,东西一定要拿好,千万不能走散,走散了就会很麻烦。

第一次出远门的我,第一次坐火车的经历给我留下的记忆终身难忘,以至于多年后想到坐火车就恐惧,7年后从深圳去武汉才战战兢兢的第二次坐火车。第二次坐火车时我才知道原来一节车厢有一个门。

傍晚,客车到达益阳市,下了车跟着熟悉路线的老乡匆匆赶往火车站。座位票早已卖光,带路的老乡买了当晚到广州的站票,进入火车站时,人山人海,拥挤的要将人抬起来,被踩伤的很多,如果手中的东西没拿好被挤掉了,千万不能弯腰去找,不然的话可能就会被人流踩在脚下再也起不来。

乘坐的是过路长途列车,进站只有几分钟,在上下拥挤的人群中,好不容易被老乡托着从窗口爬进车厢,列车于早上到达广州,下车的时候,同样是一帮老乡相互帮助下从窗口出来。

除我外其他人都是到番禺莲花山,因我妹她们还要赶下午的上班,只顺路指给我买车票的地方就急匆匆的走了。

卖票的位置距坐车的地方很远,买了票跟着带路的走,当时还以为是骗子,带路的人走的特快,我一路小跑的跟在一帮人后面,到了上车时竟发现拿在手上的票弄丢了,一个人又急又怕的哭了起来,哭着回头找。真是谢天谢地,一张小票终于被我在人来人往的路边找到了,就在客车徐徐开走的一霎那,我气吁喘喘的一脚登了上去,好玄!直到现在回想起都还觉得害怕,如果那天没找到那张票,接下来真不知该出现怎样的情景,因为我身上根本就没带多少钱,况且那时也没有任何可联系的通讯电话。

从广州到潮州的班车晚上十点多到达,当时下着毛毛细雨。很清楚的记得当时下了车的感觉,站在陌生的潮州市街上,环视夜色中的潮州市,感觉大所失望,满街是来来往往的人力脚踏三轮车,窄窄的街道,远不如我家乡县城繁华,况且我家乡县城的市容管理相当严。不仅没有人力脚踏三轮车的影子,就连有抖逢拉客的摩托车93年就被城管的全部清理绝了迹。

站在细雨飘洒的夜色中,尽管对这个遥远而陌生的城市相当失望,但还是非常的好奇,出门前以为广东的人如美国的高鼻梁一样有很不同的地方,好奇的盯着街上来往的人看来看去,心里想着,这里的人与我们那里的人没什么区别嘛……过后回想起总觉得十分好笑。

我拿着抄了地址的纸条向街上的`人打听,要去的地方还有3~.4公里。因为太晚不敢坐人力三轮车。便找了个招待所,房间已住满,只有走廊里的加铺床,五块钱一晚,加铺都差不多快住满,人生地不熟,赶紧住了下来。由于害怕,在床上几乎坐了一晚上。

第二天大清早就出门坐三轮车赶往目的地,我天生胆子很小,怕被骗,用笔记下了三轮车上的编号。

通往公司的路上,一边是延绵不断完全阻隔了视线的高山,一边是居民房,映入眼里的潮州居民房清一色的低矮破旧,如电影里解放初期的旧村庄,坐在三论车上心里七上八下,真不知所到的公司会是怎样令人失望的样子。真想不通我那个亲戚只身一个人怎么找到这么偏远的地方。

到达公司时,公司员工还没起床,亲戚住的宿舍在一楼,通过保安很容易就找到了她。

没想到所到的公司,最高董事长是亚洲首富李嘉诚,公司老板是他两个亲表弟。公司原在市区,因规模扩大迁到了大新乡,老厂房出租成了一个卖衣服市场。

被买下的公司地盘是依山不傍水的一百多亩山庄,当时很多地方还在修建,庄园周围装满带花边的彩灯,两栋七层楼的厂房与宿舍耸立在半山腰上,公司每层楼都有保安,管理森严。厂房旁边是花园,数名保安看管,里面有请专门整理花草,喂养金鱼的本地人,花园里栽满很多我叫不出名字的鲜花,金鱼房里,很多几斤重的金鱼与其它一些观赏鱼,也许是管理气氛太森严,走在花园里,总有些阴森的感觉。庄园的最边缘,是一所贵族学校。封闭式的管理,学校外面只能看见保安与接送学生的私家车。

上一篇:捐赠仪式校长感谢词下一篇:议论文范文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