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时分》评课稿示范(共10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纬度》中提出:
1、扎扎实实的,学生能够学会的课是一节好课。
2、情景创设得好,学生学习积极高的课是一节好课。
3、教师的.教学环节清晰,教学重点突出的课是一节好课。
4、教师关注课堂生成资源,并予以适时引导,点拨,形成动态生成的课是一节好课。
今天,我的同事梁老师的课《认识时分》让其中的理念贯穿课堂,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一、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教学一开始,教师便以“猜谜语”的情景导入新课,使学生渴望认识时间,了解时间,从而学会科学利用时间。教学时与分之间的进率时,教师又创设了“手动拨钟面”和“课件演示时针与分针同时走”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发现1时=60分。
二、教学环节清晰有效。尤其在感受,体验1分钟有多长,教师让学生经历了“静坐——听音乐——做活动(可做口算题、写字、画画等)”这几个环节,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分钟虽然短,但合理利用可以做很多事情,从而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三、关注课堂的生成资源,并予以适时引导,点拨,形成动态生成。 在认识整个钟面有几个大格,几个小格时,教师扮演了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自己观察,数一数,然后汇报交流。通过这样,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知识自然而然地刻进学生脑海中了!在探讨1时=60分时,第一次播放时针与分针同时走的课件,只有一个学生发现分针走得很快,其他学生沉默不语。这时,教师手动慢慢拨动一次,再让学生汇报。生依然处在模糊状态,只有两生发言。生1: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生2:分针走一大圈,时针走了1时。在这关键时刻,教师不厌其烦,重新组织课堂:“同学们,咱们再观察一次,看谁的眼睛最亮,可以看清时针和分针各走了多久?”课件重复播放,刚播放结束,一个学生抢着说:“我看见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大格。”一语惊醒梦中人。其他学生点头示意他们也发现了。在这个时候,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得出1时=60分
我所说的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p88——89的内容。认识时分它是继一年级《认识钟表》之后的又一节课,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认识时间的重要一课。
二、说教学目标:
1、知道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
2、知道1小时=60分。
3、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4、培养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时针、分针时怎样计时的,理解时与分的关系。重点难点:让学生能够明白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怎么记时的。从而理解1时=60分。
三、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为主,教师相机引导为辅。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发挥课件的教学功能,以活动为主线,注重体验,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激活小朋友们的思维。通过观察。思索、动手触摸、发现及表达的机会,抓住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兴奋点,使每一个小朋友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思维的开拓区域。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数学思想和品德教育。让小朋友们从小热爱数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导入
1、谈话:你知道少儿频道的动漫剧场是什么时候播放的?怎么才能准时收看呢?对看钟表来告诉我们时间。
2、复习旧知
媒体出示7时钟面,
问:钟面上是几时?你是怎么看出是7时的?怎样区分时针和分针?
3、揭题: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时间。板书:认识时分
【用生活中的情景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复习了一年级的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认识分
1、1分
媒体出示7时零1分
问:还是7时吗?那是多少呢?是多1分吗?怎么知道是多1分的?
指钟面说:把这两个小点连起来就是1小格。
指出: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板书: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学生齐读。
2、几分
媒体出示7时多3分
问:现在分针走了几小格,是几分呢?
3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是3分吗?和学生一起在媒体上数一数。
得:分针走3小格就是3分。
口答:分针走8小格是几分?
小结: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
3、媒体示7时15分
问:分针从12走到3,走了几分?
切换:分针走了15分,也就是分针走了15个小格。这15个小格,还要一小格一小格数吗?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呢?
四人小组讨论。
交流。
问:想口诀三五十五,有没有道理呢?
三表示什么意思?你能上来指一指吗?得:钟面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都是一大格。再配媒体演示三大格。
五表示什么意思呢?(同时配媒体演示一个大格中有5个小格,让生数一数;)再任选一个大格数一数有几个小格,得:每个大格中有5个小格,
优化方法:分针从12走到3,走了3大格,每大格有5个小格,是5分,3大格就有3个5分,就是15分。
带领学生一起说一说。
4、补例:7时40分
出钟面和文字:分针从12走到(),走了()大格,是()个5分,就是()分。
导语:看来,要看几分,只要看分针。下面我们就让分针独立进行工作。
媒体示3 5分、45分、50分、60分,四钟同走。
组内先说说是几分,再交流。
重点交流50分你是怎么知道的?60分是怎么知道的?
媒体示20分、25分、55分、60分,四钟逐个呈现,学生抢答。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认识钟面上的大格小格后在进行时分的计时教学。而把认识几分和小格结合起来教学,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自己总结出计算分的方法,并优化了分的计时方法。而不是由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按部就班,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了知识。在教学又用文字辅助学生完整地表述出计分的方法,使本课的重点扎实地让学生掌握】
三、认识时
1、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
师:刚才我们仔细研究了分针,下面我们研究时针是怎样计时的?
媒体示8时到9时。
师问:时针走了多少?是多长时间?
再次感受:媒体示9时到10时
师问:时针又走了多少?
得: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
生齐读。
2、时针走几大格是几小时
口答:时针走8大格,是几小时?
小结:时针走几大格就是几小时。
练习:出4个钟面,让学生按以下句式说说:时针从12走到(),走了()大格,是()小时。
四、体验时间
1、1分
看1分钟动画片,问:1分钟长吗?
1分钟口算,汇报1分钟完成几道口算。
小结:1分钟真的很短,但充分利用好1分钟我们还是能做很多事情的。
介绍:播音员1分钟播180个字;印刷厂1分钟印刷1000多份报纸,并进行珍惜时间教育。
2、5分
问:5分钟能做什么事情?
3、10分
问:10分是多长的一段时间?
4、40分。
问:40分是多长的一段时间?1小时呢?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教学时让学生先体验1分钟有多长,能做些什么,再到5分,10分,40分,有多长能干些什么,让学生一步一步累加,体会时间的长短,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帮助更好地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并渗透了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就知道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五、认识时分关系
1小时长吗?1小时等于多少分呢?学生先猜一猜。
让时针和分针来告诉我们吧!
媒体示8时到9时
问:现在是几时?继续走,走到了几时?
(媒体逐一出示答案)
师:从8时走到9时,经过了几小时?在这1小时中分针正好走了一圈,分针走了几分?
媒体示9时到10时,
问:现在是几时?继续走,走到了几时?
(媒体逐一出示答案)
师:从9时走到10时,经过了几小时?在这1小时中分针走了多少分?
串讲:刚才我们看到从8时走到9时,经过了1小时,分针同时走了60分;从9时走到10时,也经过了1小时,分针还是走了60分,这说明什么?
得:1小时=60分
生齐读。
体验1小时
一节课是()分钟,课间休息是()分钟,再加()分钟是1小时。
说说1小时我们能做些什么?
【认识时分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在突破教学难点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形象直观的优势,利用Flash课件演示1时=60分,时针与分针的走动过程,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建立表象,获得感性认识。】
六、练习
1、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时”或“分”
小朋友每天在学校6()
小朋友朗读一篇课文用3()
穿一件衣服用2()
七、全课总结
禅堂中心学校 吕雅婷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听了李老师执教的《认识角》一课,走进李老师的课堂,从她从容的教态、清晰的思路可以看出新课程的理念她能较好地把握并贯穿始终。李老师是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创造角并认识角有大小,体会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初步了解用重叠的方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的,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综观全课,具体地来说,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一、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
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在本课中,李老师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的常见物品中引入新课,例如剪刀、数学书、钟面等等,让学生先找找哪里有角,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哪里是角,再由教师描出一个角,从而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的特点,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生能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1个顶点,2条直直的边)让学生再回归生活,从周围实物上找角,既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本课中,李老师非常重视操作,从一开始让学生任意拿三根小棒,任意去掉一根,变成角,以小组为单位创造角。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认识到创造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折一折、搭一搭、剪一剪、画一画、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最后欣赏生活中美的、实用的角的环节,也使学生意识到角的普遍性,以此作为本节课的结尾,让孩子们带着发现的眼光在生活中找一找,也渗透了一种数学应用意识。
三、能发挥老师的示范作用,在指令学生操作前做到详尽要求学生,体现老师成熟老练的一面
李老师的规范画角,精心设计板书,在要求学生画角之前,沉着耐心作引导,强调操作的步骤并让学生自己来说说画法,让学生的动手有依据可循,避免盲目瞎画和操作不规范,有意识地促成操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为了让努力更有方向,也希望在以后的课堂能做得更好,在这里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和研讨。
一、在 “玩角”环节中,老师先演示角的张合,学生跟着玩后马上小结,再进行比角活动。这里顺序颠倒了,老师没有大胆放手,自己演示说得较多,怕学生不会“玩”。其实可以指示学生把活动角拉开闭合,观察角的变化,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再来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上台分别做大角,做小角,再跟黑板上的角来比较,在充分的操作和感官认识基本上再来小结:角的大小跟张口间的关系,这样就自然顺早畅,符合教学规律。
一、联系平均分引入新课,过渡自然。
本节内容大部分教师都采用这样的导入方法,但邓老师在这里,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分数和整数的不一样,而且还在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的表达上对学生加以规范,我想这样对学生后面叙述分数的意义有很大的帮助。
二、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描述粉饼的过程是,有小朋友说出每个小朋友分的二分之一。这时,教师追问,正方形的二分之一和刚才月饼的二分之一大小一样吗?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描述,将重要的读出来、重读。随后教师点拨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如果教师在这里能让学生比较自己的说法和书上有什么不同,我想学生会对“这块月饼的”理解的透彻一些,或许引导学生发现与分到整数个的结果的描述有什么不同,由此来理解分数与整数表示意义的不同。
三、有效预设将错误扼杀在摇篮中。
学生在读分数时会读,但写出读的方法时经常会大小学混淆,教师在课上故意出错引起学生注意吧,我想学生在练习时这样的错误会很大程度的降低。
四、多问为什么,激发学生的思考。
分数是1说明什么?分母不一样说明什么?为什么是四分之一不是六分之一?
等有价值的提问很好的帮助学生巩固了对分数各部分的理解。
五、练习给学生充分自我展示的平台,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在形象的图形帮助下进一步巩固了对分数的认识。
本节课是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创造角并认识角有大小,体会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初步了解用重叠的方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的,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综观全课,具体地来说,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一、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
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 在本课中,老师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的常见物品中引入新课,例如剪刀、数学书、钟面等等,让学生先找找哪里有角,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哪里是角,再由教师描出一个角,从而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的特点,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生能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1个顶点,2条直直的边)让学生再回归生活,从周围实物上找角,既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在本课中,老师非常重视操作,从一开始让学生任意拿一张图形,摸其中一个角,感觉角的.本质属性,到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多种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创造角。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认识到创造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折一折、搭一搭、剪一剪、画一画、钉一钉,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并且让学生初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昨天那节课,孩子们在课堂上听得格外认真,从猜谜引出课题到老师对算盘各部分名称的介绍,再到如何用算盘数数、记数,学生都非常专注地在倾听!整节课老师都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一直处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角色。学生学得收获满满,我们听得专注投入。在此,我就本节课的亮点和不足谈一些自己的浅见,不到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亮点一: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过渡轻松自如。
纵观周老师整节课,从猜谜导入到展示课题,从认识算盘的结构到学习拨数认数,从强调指法到巩固练习,每个环节过渡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亮点二:有效把握知识重点,逐个突破教学难点。
周老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直观认识算盘的结构和组成,并能在算盘上准确的拨出指定的数。为了使学生明白算盘上任意一档都可以作为个位,拨数时要认清个位在哪儿?课中通过出示一个弄乱算珠的算盘,给学生制造矛盾冲突,再通过课件动态的演示,上珠靠上框,下珠靠下框,使学生深刻记住拨珠计数前要整理算盘。接下来通过师问生答的形式探究出“算盘上哪个档都可以做个位”为了顺利解决本课的难点:正确拨出数字“1—10”。周老师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再动手尝试,最后汇报讨论,学生不仅感到新鲜而且可以亲自体验拨数的过程和方法,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老师教得游刃有余,学生学得轻松自如。
亮点三:应用多媒体课件与实物相结合,实现数形结合,渗透数学思想。
数形结合是重要的数学教学思想和方法,教师要将数形结合思想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本课周老师通过实物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表示数形结合思想和一一对应思想。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拨珠,进一步熟悉算盘的结构特点和会用算盘表示多位数的方法,能够熟练地读写算盘上的多位数。从具体到抽象建立数位图的表象,将“数”和“形”紧密结合起来,以“形”感知、理解、表达“数”,深入浅出,进而强化了直观感知的数和抽象的数之间的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亮点四:问题设置针对性强,目标明确。
周老师是一个思维敏捷,条理清晰的人,她的课堂没有多余的废话,她的教学语言简洁明了,问题设置尤其指向明确,针对性强。如,为了引导学生区分5珠算盘和7珠算盘,周老师问道“请学生们仔细观察两种算盘有什么不同?”,为理解上珠与下珠的不同含义,问道“上珠和下珠被什么隔开?上珠和下珠各表示什么?”为理解算盘上各位的定位,问道“你知道算盘上的各位是哪个档吗?为什么最好选最右边的档做个位?”。周老师每个问题设置都指向明确,言简意赅,学生很容易理解,所以使得整个课堂结构也完整流畅。
周老师本节课是一节极其精彩的数学课,本节课亮点很多,大家都各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但是做为教学研讨,本人感觉本节课还有几个地方值得商榷:
1、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是中华文化的一项瑰宝,后面在介绍算盘历史及用途时稍显粗略,如果将这部分知识放在导入部分,是不是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使学生更好了解中国的灿烂文化。
2、学习在算盘上拨数时,要引导学生区分“7珠算盘”和“5珠算盘”的不同。强调7珠算盘最上和最下面两颗珠子不动。
3、在算盘上拨数用时较多,但是学生在算盘上认数练习不足。教师如果在引导学生探究完“1——10”的表示法后,在算盘上快速拨出不同的数字,让学生竞赛认读,可能为学生下一步正确拨三位数,多位数做好铺垫。
4、在强调拨珠时的指法和坐姿时,如果能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可能会更直观,跟便于学生学习。
整堂课环节特别明确:认知钟表的两个针——时针和分针;认识整点;认识半点;目标达成度也比较高,重难点也比较清楚,但是或许有由于是下午第一节上课的原因孩子的情绪以及参与度不是很高。
而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思考如下:
我们习惯于在生活中说几点几点半,但是课本上的知识点就是几时几时半,这样老师在课堂上改正,是需要总是改正还是需要随孩子随平时的说法,这点需要老师本身先要明确。
本节课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密切联系了学
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利用学生熟悉的五角星,剪刀,数学书等生活中的材料,丰富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充满数学思考的角的王国的情境。使数学教学贴近了学生生活,这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角的表象,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如:课伊始,学生拿着五角星,在指角、摸角,说角,做角等实践活动中,充分感知角的形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由实物到图形、由具体到抽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接下来老师又适时地引出了角的符号。学习用符号表示角、读角,渗透符号化的意识,为下一步学习打好了基础。为了更好地体现了课标中所倡导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再回归于生活。教师又设计了经历在生活中找角的过程体验,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进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喜欢数学,同时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在图形中找角这一及时训练,学生把头脑中形成的角的表象与角的图形对应起来了并通过辨认作出了判断,从而强化了形成的表象,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二、在活动化的课堂中做数学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数学活动为主线贯穿数学过程的始终,教师设计了指角、摸角、做角、表示角、读角、找角、比较角等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探究、交流、展示的机会,留给了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新的教学理念。
比如:在做活动角的过程,学生既充分体验到了具体的角,又充分感悟到角的大小,体验到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角的两边叉开越大,角越大,角的两边叉开越小,角越小,通过这一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又有效地将学具二次利用,增强了学具的实效性,提高了学具的利用率。
又比如:在组织学生探索角的大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的活动中,首先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问题冲突的矛盾情境,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接着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根据观察,猜测作出的判断,必须经过科学验证才能成立。于是进行了小组探究活动,经过充分验证得出了结论,利用这种活动方法既可以比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验证的意识,这也正是课标中所倡导的: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的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觉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三、大胆“放”促其“创”
如在动手实践制作角和合作交流比较角的过程中,问题是富有挑战性的,方法是不确定的,学生是自由发挥的,过程是现场生成的。
又比如:在引导“认识角”的过程中,敢于放手让学生向书请教。引导学生直接与教材对话,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又体现了数学学习的动态生成,从而使学生能准确地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四、尊重学生,体现人文关怀。
重视评价、激励促发展。在课上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到一种积极的成功体验,教师的儿化语言更是成为推动学生向前发展的动力那恰如其分的鼓励、那催人奋进的评价,从孩子们绽放的笑脸中得到了最好的印证。一位哲学家说过,一个人品尝过一次成功的喜悦,会激励他千百次地战胜失败。如:学生在做角的过程中,教师适机评价同学们可真聪明,看到了角的样子,就能把角做出来,你们真了不起!
再比如:在观察动角揭密过程中,教师是这样激励学生的:“刚才我们在生活中找了这么多的角,可见同学们是善于观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这些亲切的话语成为学生不断地向前发展的动力。试想在这样的氛围中怎能不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呢?
因此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的适时且有效的评价,这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学习都有很大帮助。
总之,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自己体验、探索、实践活动的过程这一理念。
五、值得探讨反思的几个问题
1、虽然教师是在鼓励学生,使学生的自信心有了提高,思维也活跃了起来相比之下,教师的评价手段还是比较单一,只有口头上的表扬,我想,如果再能根据二年级学生特点运用奖励红花、智慧星或小组之间整体性评价等方法会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本节课的练习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实效性,注重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从训练中我们能够真实地看到孩子们在课堂学习中所获得情感体验。但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我认为在初步辨认哪些图形是角辨别角的训练题中还应当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图形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强化对角的认识,可以设计:
真正做到教学无小节,处处有教育,关注学生,从小做起。
另外还应联系生活设计向课外延深的训练。可以设计回家后再去找不同大小的角的活动,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深,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进一步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从三个维度来确定的。本节课教学是扎扎实实地,既重视了双基,又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但是在突出重点上如在进行角的各部分名称上还要再进行强化,可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忆,可以以儿歌的形式如:今天我们把角学,角的形状都知道。直直的线是两条边。尖尖的地方是顶点,或者运用儿童其他喜欢的方法进行有效记忆。
4、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导很关键。小组合作不是教师完全放手的学生交流。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展合作学习中,随时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当小组内的同学对任务不清楚时教师要给予重申,当发现有共性的有价值的问题时,应建议放在全班讨论,引导每个同学都参与这个问题之中。从而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比如活动角的认识与角的大小比较中,学生能说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说。从学生表现看,他们应该能说出来也能够说完整。活动的时间还应给的更加充分些。
5、课前预设不等于课堂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准备,生成是预设的充实与完善。全课的设计应是灵活的,机动的,留有较大空间的。留待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即席创作”。及时捕捉“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灵活调整,机智地驾驭课堂,还课堂以互动的精彩和生命的色彩。如;在课前我们事先预设出了在比较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只与角的张开的大小有关时,估计学生说出来比较困难,而采取了淡化或躲避这一问题的策略,可在课堂上学生却能克服困难,水到渠成,有效的生成了。学生们成功地突破了难点,是真真正正的互动生成,可见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教师要敢于放手,去锻炼学生才行!
1、认识角,能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懂得如何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会画角。两节课来看,王少云老师这节课这三点都做得不够,可以说是老师包办,把结论告知学生,没有看到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参与,学生学习的效果。林道童老师这节课就做得很好,做得很到位,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多、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效果很好。
一、认识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两位老师的设计都是想通过生活中“指角”和“找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的原形,然后从物体中抽象出角的正确表象,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林道童老师处理得较灵活,先是“用筷子夹花生”小游戏引人入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能让学生感知夹花生时两根筷子形成的图形就是角,自然引入新课学习;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指角”“找角”“做角”,感知升级,顺其自然要抽象出角的正确表象(角的图形),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而王老师这个环节的教学就没有这些活动,只是老师一步步往下走,学生附和着学习,没有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比较角的大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个结论学生理解是有困难的,包括现在中、高年级的学生比较角的大小还受到边长短的影响。如何让学生理解,抽象概括出这个结论呢?林道童老师把这个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发现,学生发现“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可是学生比较时因为是视觉的原因还是受到边长短的影响,怎么办?林老师顺其自然教学第二种比较方法,叠合法比大小。学生有了认知的错误、冲突,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三、画角。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动手操作的能力还是比较抽象,如何教学让学生会画角呢?王老师的教学应该是无效的,因为没有老师的示范、指导,也没有看到学生准确画角,只是老师反复强调画角的方法,说到再多远没有做一次来得实在。这里我认为林老师做得也比较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的规律,先是让学生说想怎样画,接着老师指导正确画法,边说边示范画角,最后让学生画角,同时让学生在画的角上标出个部分名称,这个“标名称”的环节做得好,“标”也能发现角画得对不对,一箭双雕,效果极好。
1、课前铺垫细致入微,扎实有效,对新旧知识衔接点进行了详细的复习,对新知的学习作了较好的铺垫。
2、让学生尝试,把学习主动权放给学生。教师在为学生做好铺垫后不急与讲解笔算方法,而是让学生尝试解决,有困难在讨论解决,学生有话可说,学得主动,这个过程的学生处于一个思考的状态,教师后来的讲解也能做到认真听讲。
3、学习的反馈及时,每次练习,教师都给学生板演的机会,方便讲解方便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其他同学也有小组长检查发现总结问题,并且汇报,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掌握情况。
4、练习题紧扣重点,逐步加大难度。有层次。
5、注重方法指导,重点导学,在计算1.19÷0.17时预设到学生会有困难,教师出事了天空形式的提示,对学生计算汇报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6、在关键处反复强调突出重点。
【《认识时分》评课稿示范】推荐阅读:
时分的认识评课11-04
时分秒说课稿07-21
《认识位置》评课稿07-16
《认识分米和毫米》评课稿06-30
数学《认识人民币》评课稿07-26
小学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评课稿10-13
四年级数学《认识三角形》评课稿06-03
完美时分作文09-19
梦醒时分作文900字10-08
时分秒的教学反思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