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合伙企业法案例分析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济法-合伙企业法案例分析(精选6篇)

经济法-合伙企业法案例分析 篇1

(1)甲、乙、丙、丁各自的主张能否成立?并说明理由。(2)合伙企业所欠银行贷款应如何清偿?(3)在银行贷款清偿后,甲、乙、丙、丁内部之间应如何分担清偿责任? 答案[案例1](1)甲的主张不能成立。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退伙人对其退伙前已发生的债务与其他合伙人承担连带责任,故甲对其退伙前发生的银行贷款应负连带清偿责任。乙的主张不能成立。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合伙人之间对债务承担份额的约定对债权人没有约束力,故乙提出应按约定比例清偿债务的主张不能成立,其应对银行贷款承担连带清偿责任。丙的主张不能成立。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以劳务出资成为合伙人,也应承担合伙人的法律责任,故丙也应对银行贷款承担连带清偿责任。丁的主张不能成立。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入伙的新合伙人对入伙前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故丁对其入伙前发生的银行贷款应负连带清偿责任。

(2)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合伙企业所欠银行贷款首先应用合伙企业的财产清偿,合伙企业财产不足清偿时、由各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乙、丙、丁在合伙企业解散时,未清偿债务便分配财产,是违法无效的,应全部退还已分得的财产;退还的财产应首先用于清偿银行贷款,不足清偿的部分、由甲、乙、丙、丁承担无限连带清偿责任。

(3)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合伙企业各合伙人在其内部是依合伙协议约定承担按份责任的。据此,甲因已办理退伙结算手续,结清了对合伙企业的财产债务关系,故不再承担内部清偿份额;如在银行的要求下承担了对外部债务的连带清偿责任,则可向乙、丙、丁追偿。乙、丙、丁应按合伙协议的约定分担清偿责任;如乙、丙、丁任何一人实际支付的清偿数额超过其应承担的份额时,有权就其超过的部分,向其他未支付或未足额支付应承担份额的合伙人追偿。[案例2]

甲、乙、丙、丁、戊是某村村民,其中乙是甲的儿子,年龄15岁;戊是甲的弟弟,是本县公安局的副局长。五人于2006年9月1日在本县县城达成书面协议,决定创办普通合伙企业共同经营服装零售,合伙协议规定:

(1)合伙企业名字叫顺达服装普通合伙经营部,营业地点为本县县城集贸市场123号。租房四间。

(2)经营范围:服装零售。合伙目的:共同经营,共同受益。

(3)五人各出资人民币1万元。

(4)利润和亏损平均分担。

(5)合伙企业的事务由甲负责执行。

(6)合伙企业解散时各自取回自己的出资。

当时合伙协议经全体合伙人签字盖章后生效并于当日各自缴付出资。甲持该协议到县工商局书面申请合伙企业设立登记,县工商局于9月30日电话告知戊,该申请因不符合条件不予登记。

问题:

(1)本合伙企业的合伙人是否符合条件?

(2)甲向工商局申请设立登记时提交的文件是否齐备?

(3)县工商局在登记过程中违反了哪些规定? 答案[案例2]

(1)本案中乙和丙不符合合伙人的条件。因为《合伙企业法》规定:“合伙人应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乙才15岁,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15岁属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因而不能充当合伙人。《合伙企业法》规定: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从事利性活动的人,不得成为合伙企业的合伙人。戊为党政机关干部因而不能充当合伙人。

(2)甲向工商局申请设立登记时提交的文件不全。《合伙企业法》规定:“申请合伙企业设立登记应当向企业登记机关提交登记申请书、合伙协议书、合伙人身份证明等文件。”本案中甲还应提交身份证明文件。

(3)登记机关——县工商局在登记过程中违反了法定期限和方式的规定。《合伙企业法》规定:“企业登记机关应当在收到登记文件起20日内作出是否登记的规定。对符合本法条件的予以登记,发给营业执照;对不符合本法条件的不予登记,并应当给予书面答复。”据此,县工商局应于9月20日之前书面告知甲,并将不予登记的理由予以说明。本案中县工商局直到9月30日才予答复,且不是向申请人甲答复,也未采用书面形式,因而违反了法律规定。[案例3]

某普通合伙企业有甲、乙、丙三人各出资5万元组成。合伙协议记载了合伙企业法应当记载的事项,其中规定利润分担和亏损分担办法为:甲3/5,乙、丙各1/5;甲为负责人,合伙企业经营汽车配件生产和销售。

问题:

(1)甲为负责人,那么乙、丙在合伙企业事务执行中拥有什么权利?

(2)甲想和王某合作建立一个经销汽车配件的门市部,是否可以?

(3)假如合伙协议明确规定甲只能代表合伙企业签订10万元以内标的金额的合同,甲同B厂签订了12万元的合同,那么这个合同是否有效?为什么? 答案[案例3]

(1)根据合伙企业法规定乙、丙拥有以下权利:监督权;要求甲报告的权利;查阅账簿权利;异议权利即撤销对甲的委托权等。

(2)不可以。《合伙企业法》规定:“普通合伙人不得自营或者同他人合作经营与本企业相竞争的业务。”甲想和王某合作建立一个经销汽车配件的门市部违反本条规定,应予以禁止。

(3)合同有效。《合伙企业法》规定:“合伙企业对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以及对外代表合伙企业权利限制,不得对抗善意不知情的第三人。”本案中B厂为善意不知情的第三人。[案例4]

王甲、黄乙、李丙三人达成协议,集资8万元共同开设一普通合伙商店。其中王甲出资2万元,黄乙出资2.5万元,李丙出资3.5万元,三人约定按出资比例分享盈利、分担亏损。三人在交清全部出资并核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由于经营得当,后来结算盈利5000元,三人按协议进行了分配。之后,三人意见发生分歧。王甲个人贷款买了一辆汽车从事海鲜商品 2 贩卖,因所运海鲜腐烂损失4万元,王甲卖车偿债,但仍欠渔场2万元。王甲私自与常丁商量把自己在商店的2万元财产份额转让给常丁,但黄乙、李丙不同意。王甲私自取走出资的2万元。同年结算,该合伙商店共亏损6万元。这时李丙也要求退伙,合伙难以维持。黄乙、李丙商定按进货价格计算分别得价值1.5万元、2万元的商品,但对合伙债务未做处理。黄乙、李丙要求王甲分摊商店的亏损,王甲以自己已退伙,应由常丁分摊为由拒绝分摊。

与该商店有业务往来的债权人A公司获悉该商店散伙的消息后,便找王甲,要求王甲清偿合伙企业所欠的贷款。王甲说自己已退出合伙商店,该合伙债务可找常丁,自己不负责。A公司找到李丙,李丙认为按照协议只承担债务的44%。A公司又找黄乙,黄乙认为三人都有份,他不还我也不还,要还只以商品折价清偿。为此,A公司向人民法院起诉。

同时,由于王甲欠某渔场2万元没还,渔场也诉诸法院,要求王甲偿还债务。

问题:

(1)对于A公司的债务,王甲、黄乙、李丙应如何承担责任?为什么?

(2)王甲把自己的份额转让给常丁的行为是否有效?常丁是否成为合伙人?为什么?

(3)王甲退伙的行为是否有效?为什么?

(4)在合伙债务与个人债务并存的情况下,应如何确定王甲清偿两种债务的先后顺序? 答案[案例4]

(1)对于A公司的债务,合伙成立的商店应先以2万元的合伙财产清偿债务,不足清偿的4万元由王甲、黄乙、李丙三人按其协议约定,依照出资比例以其各自的财产承担责任。王甲、黄乙、李丙对这4万元的债务承担的是连带责任。

(2)否。因为黄乙、李丙不同意。根据是《合伙企业法》规定:“新合伙人入伙时,应当经全体合伙人同意。”

(3)有效。王甲可以随时提出退伙,但应提前通知其它合伙人,并在退伙时对合伙财产进行清算。

(4)王甲的个人财产首先应用于偿还其个人债务,而王甲在合伙企业中的应有份额应当先用于偿还合伙企业的债务。王甲个人债务的债权人无权请求其它合伙人为其个人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案例5] 李某为一普通合伙企业的合伙人之一,因该合伙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故李某决定退出该合伙企业,并按规定通知了其它合伙人。这期间,另一合伙人以该合伙企业名义与远达计算机公司签订了代销VCD的合同。李某在办理退伙事宜时,因合伙企业与远达计算机公司的代销VCD合同刚签订不久,故未将此合同有关事宜进行结算。李某退伙后,即去外地经商。

孙某自认为有经营之道,要求加入该合伙企业,提出只负责销售并需给其一定的利润提成,其它合伙人口头表示认可。从此,孙某便以合伙企业的名义到处活动。后该企业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远达计算机公司知道后即向法院起诉,要求该合伙企业偿还代销VCD的款项。

问题:

(1)李某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是否还应承担责任?

(2)在该案的诉讼活动中,孙某可否被列为被告? 答案[案例5]

(1)根据《合伙企业法》规定:“退伙人对其退伙前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本案

中代销VCD合同签订在李某退伙之前,且李某退伙时没有进行清算。因此李某应对此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2)孙某不具有诉讼主体资格。根据《合伙企业法》规定:“新合伙人人伙时,应当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并依法订立书面合伙协议。”本案中孙某不符合入伙的程序,因此未成 3 为合伙人。所以不具备诉讼主体资格。[案例6]

甲、乙、丙签订书面合伙协议共同投资设立一普通合伙企业,其中甲出资8万元,乙出资6万元,丙出资4万元。合伙协议中未约定利润和亏损分担比例。在合伙经营之前,乙曾欠丁公司一笔款项2万元。现丁公司从该合伙企业购进一批货物价款为2万元,丁以乙曾欠其2万元为由要求将货款抵销。乙表示同意,甲、丙对此不满,三人遂决定解散该合伙企业。

问题:

(1)乙和丁的做法是否合法?

(2)该企业解散时,该如何分配利润和分担亏损? 答案[案例6]

(1)乙和丁的做法不合法。因为乙和丁、乙所在合伙企业和丁之间是两对法律关系,且根据《合伙企业法》规定:“合伙企业中某一合伙人的债权人不得以该债权抵销 其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所以乙和丁的做法不合法。(2)根据《合伙企业法》规定:“合伙企业的利润分配、亏损分担,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办理;合伙协议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由合伙人协商决定;协商不成的,由合伙人按照实缴出资比例分配、分担;无法确定出资比例的,由合伙人平均分配、分担。

[案例7]

王某和甲、乙两个人合伙开办一普通合伙企业,三人商定各出资2万元并订立了书面协议,到工商局进行了登记。后来王某的妹妹王丙加入,经王某和甲、乙同意,王丙以劳务出资。两年后企业经营不景气,四人决定终止经营。此时,企业欠债10万元,王某和甲、乙丧失偿债能力。债权人找到王丙要钱,王丙表示她只承担一部分,其余的不负责任。

问题:

(1)王丙以劳务出资可否视为合伙人?

(2)王丙是否有义务对外偿还全部债务? 答案[案例7]

(1)王丙应视为合伙人。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合伙人可以货币、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劳务出资。王丙以劳务出资加入合伙企业,其它合伙人一致同意,符合入伙条件和程序。

(2)王丙有义务对外承担全部债务。合伙企业法规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王丙对外承担全部债务后可以向其它合伙人追偿。[案例8]

甲和乙是好朋友,两人均长期从事长途汽车运输业务,后为增强竞争能力,获得规模经营效应,决定联手成立普通合伙企业A。丙原为一国有运输公司主管,手下有一帮熟悉长途运输路线的司机,甲、乙成立合伙企业后不久,得知丙所在的公司倒闭,遂邀请丙入伙。丙同意,但提出手头紧,无法出资,请求以劳务出资,甲同意,但乙不同意。后丙加入合伙企业负责具体业务,在丙加入后,企业业务明显得到改善,乙便同意了丙以劳务出资而成为合伙人。丙加入后三人始终未签订新的合伙协议,但参与了当年年末的分红。后该合伙企业生意越来越红火,甲想让其弟丁参加合伙,乙不同意但丙同意,甲以多数人同意为由安排了丁参加经营。此后,因为生意规模的急剧扩大,甲、乙、丙三人协商一致后决定在外地成立另一个公司C以开拓新的业务,于是聘请戊负责原公司的管理事务,但规定其不得擅自承揽10万元以上的业务。一次,戊在未经甲、乙、丙三人同意的情况下,承揽了一笔15万元的业务并紧急安排丁负责运输,丁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车毁人伤并造成第三人B伤害,B昏迷不醒,治愈出院,此期间花费治疗费8万元,而A公司也在此次交通事故中损失惨重。4 现B诉至法院。

问题:

(1)合伙企业能否答应丙以劳务出资的要求?

(2)在乙由不同意到同意丙以劳务出资的过程中,丙在合伙企业中的身份应如何认定?

(3)乙能否以丙未签订合伙协议为由请求确认丙的合伙人身份不存在?

(4)丁能否成为合伙人?

(5)如果B以人身伤害向法院起诉,适格的被告应是谁?

(6)如果这次事故造成A无法偿付B的医药费,B能否向法院请求执行甲、乙、丙在C公司中的财产?为什么?

(7)甲、乙、丙三人能否以戊擅自超出委托范围承揽业务而主张B只能应向戊主张债权? 答案[案例8]

(1)可以答应丙以劳务出资,但必须得到所有其他合伙人的同意。法律规定,经全体合伙人协商一致,合伙人也可以用劳务出资,其评估办法由全体合伙人协商确定。

(2)不同意时,只能认定其为合伙企业的雇佣人员;但同意后,丙的加入应被视作入伙而得到合伙人的身份。新合伙人入伙时,应当经全体合伙人同意,并依法订立书面入伙协议。

(3)不能。《民法通则》规定:提供劳务并参与了合伙分红的,应认定为合伙人。

(4)不能。理由同(2)。

(5)甲、乙、丙三人或其中任何一人。丁未经全体合伙人同意,其入伙应视为无效,A企业的合伙人为甲、乙、丙三人。此外,侵权行为虽由丁造成,但丁属于履行职务行为,对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应由合伙企业偿付。而合伙人对该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6)可以。因为A为合伙企业,合伙企业对外负无限连带责任,合伙企业对其债务,应先以其全部财产进行清偿。合伙企业财产不足清偿到期债务的,各合伙人应当承担无限连带清偿责任,即当合伙企业不足以清偿该债务时,债权人可请求执行合伙人的个人资产,而C公司为三人出资成立,故可申请执行。

(7)不能。丁虽然是合伙企业聘请的经营管理者,并受制于三人15万元的授权经营范围,但该内部协议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B仍可直接向合伙企业迫偿。[案例9]

某普通合伙企业由甲、乙、丙、丁四人投资设立,由甲执行合伙企业事务,对外代表合伙企业。该合伙企业在存续期间,发生下列事实:

(1)2006年8月,甲以合伙企业的名义与善意第三人A公司签订了代销合同,乙合伙人获知后,认为该合同不符合合伙企业利益,经与丙、丁商议后,即向A公司表示对该合同不予承认,因为甲合伙人无权单独与第三人签订代销合同。

(2)2006年9月,合伙人丁提出退伙,其退伙并不给合伙企业造成任何不利影响。同月,合伙人丁撤资退伙。于是,合伙企业又接纳戊入伙,戊出资4万元。2006年10月,合伙企业的债权人A公司就合伙人丁退伙前发生的债务24万元要求合伙企业的现合伙人甲、乙、丙、戊及退伙人丁共同承担连带清偿责任。丁以自己已经退伙为由,拒绝承担清偿责任。戊以自己新人伙为由,拒绝对其入伙前的债务承担清偿责任。

(3)执行合伙事务的合伙人甲为了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于2006年8月独自决定聘任合伙人以外的B担任该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并以合伙企业名义为C公司提供担保。

(4)2006年9月,合伙人乙在与D公司的买卖合同中,无法清偿D公司的到期债务8万元。D公司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判决D公司胜诉。D公司于2006年10月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合伙人乙在合伙企业中全部财产份额。问题:

5(1)甲以合伙企业名义与A公司所签的代销合同是否有效?并说明理由。

(2)丁的主张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如果丁向A公司偿还了24万元的债务,丁可以向哪些当事人追偿?追偿的数额是多少?(3)戊的主张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4)甲聘任B担任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及为C公司提供担保的行为是否合法?并说明理由。

(5)合伙人乙被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财产份额后,合伙企业决定对乙进行除名,合伙企业的做法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并说明理由。(6)合伙人丁的退伙属于何种情况?其退伙应符合哪些条件? 答案[案例9](1)甲以合伙企业名义与A公司所签的代销合同有效。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合伙企业对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以及对外代表合伙企业权利的限制,不得对抗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在本题中,尽管合伙人甲超越了合伙企业的内部限制,但A公司为善意第三人,因此甲以合伙企业名义与A公司所签的代销合同有效。

(2)丁的主张不成立。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退伙人对其退伙前已发生的合伙企业债务,与其他合伙人承担连带责任。如果丁向A公司偿还了24万元的债务,丁可以向合伙人甲、乙、丙、戊进行追偿,追偿的数额为24万元。

(3)戊的主张不成立。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入伙的新合伙人对入伙前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4)甲聘任B担任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及为C公司提供担保的行为不符合规定。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合伙企业委托一名或数名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时,以下事项必须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①处分合伙企业的不动产;②改变合伙企业的名称;③转让或者处分合伙企业的知识产权和其他财产权利;④以合伙企业名义为他人提供担保;⑤聘任合伙人以外的人担任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⑥依照合伙协议约定的其他事项。

(5)合伙企业的做法不符合法律规定。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合伙人被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财产份额的,属于当然退伙,当然退伙以法定事由实际发生之日为退伙生效日。

经济法-合伙企业法案例分析 篇2

2007年修订的《律师法》在第15条规定, 律师事务所可以采用特殊的普通合伙形式设立。特殊的普通合伙最大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合伙企业法》第57条第一款所规定的内容:“一个合伙人或者数个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合伙企业债务的, 应当承担无限责任或者无限连带责任, 其他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为限承担责任。”然而, 简单的76字规定, 存在诸多的不清晰, 会在实务中造成适用的困难, 现本文结合律师实务的特性, 对该款内容进行细化和分析, 并尝试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过错责任

过错责任构成的认定关键在于过错的认定, 如何认定第57条第一款中的故意和重大过失, 在实务中如何分配举证责任, 是本文想要解决的问题。

1. 故意和重大过失。

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存在着故意和重大过失, 即过错呢?这是“有限责任”引入的关键条件。律师是熟悉法律事务, 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专业人员。因而, 实践中, 对律师在执业活动中的履约要求是较一般人要高的。

例如, 在王保富诉三信律师所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中, 被告与原告的父亲签订了“代为见证”的委托合同, 仅派一名律师进行遗嘱见证, 致原告因遗嘱缺乏两个以上见证人这一法定形式要件无效。

法院认为:“律师与普通公民都有权利作代书遗嘱的见证人, 但与普通公民相比, 由律师作为见证人, 律师就能以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为立遗嘱人服务, 使所立遗嘱符合法律要求, 这正是立遗嘱人付出对价委托律师作为见证人的愿望所在。被告明知原告父亲这一委托目的, 应当指派两名以上的律师作为立遗嘱时的见证人, 或者向其告知仍需他人作为见证人, 其所立遗嘱方能生效。”由此判令被告应承担赔偿责任。

所以, 如果律师作为专业人员, 在执业过程中有以下情形之一的, 可以认定具有过错。 (1) 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2) 违反执业准则的相关规定; (3) 违反与当事人之间的具体约定; (4) 违反了同类执业人员处理同类法律事务时一般具有的行为要求。

2. 监督责任。

监督责任是该条规定的过错责任的一种特殊形式。《律师执业行为规范 (试行) 》第43条规定:“律师对受其指派办理事务的辅助人员出现的错误, 应当采取制止或者补救措施, 并承担责任。”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 若该事务属于执业活动, 而合伙人疏于监督, 则属于《合伙企业法》第57条的“故意或重大过失”。

现今, 律师事务所愈发强调团队合作理念。以北京市为例, 据2005年的调查, 主要的合作模式包括以个案合作为主 (39.77%) , 以带薪律师制度为基础 (21.02%) , 以项目为基础组建临时性合作团队 (11.74%) , 以建立业务部门的方式形成比较固定的合作方式 (11.36%) , 以及靠几个重点合伙人拿出案源分享 (3.98%) 等等。在上述类型中, 合作成员之间仍存在着相互的监督责任, 一般来说, 彼此之间互负连带赔偿责任。但若某合伙人仅提供案源, 实际上未参与该案的任何工作, 且与委托人在合同中明确约定由律师事务所的其他律师负责代理, 则不需承担责任。

应区别的是, 年轻的律师可能就一些疑难问题向所内某位资深律师请教, 所得到的意见仅为建议性的, 彼此之间一般不存在监督责任。另根据2005年的调查统计, 以北京市为例, 68.01%的被调查律师事务所实行的是主任负责制, 另有38.43%的律师事务所没有固定的管理机构, 主要由几个合伙人分工管理, 69.49%的律师事务所管理者可以连任, 无次数限制。因而合伙人在律师事务所中可能还有其他的头衔, 如事务所主任, 管理合伙人等等。如《律师事务所内部管理规则 (试行) 》第9条第二款规定:“合伙、合作事务所主任不得由非专职律师担任。”但这些头衔并不意味着他们有义务去监管他们的“下属”所有执业行为, 大多是日常性的行政管理事务, 此时, 就不能过分扩大合伙人的监督责任。

3. 举证责任。

由一个“外行人”去证明律师未适当履行义务, 是很难的。在此情况下法官可采用过错推定的原则, 即法官推定律师存在过错, 除非律师能证明在其执业活动中不存在过错。

例如, 在北京京霞油品有限公司诉北京市世纪律师事务所委托合同纠纷案中, 被告代理原告进行谈判, 达成与军调中心的买卖合同。后经查明此军调中心是假的, 已构成诈骗, 致原告损失。法院认为:“因世纪律师事务所根据委托合同的规定, 负有审核军调中心主体资格的义务, 因此其应对所主张的军调中心尚存在进行举证。”未能提供, 即为未尽应尽之义务。

所以, 律师应当提高自身执业素质, 同时律师事务所也应规范管理, 帮助执业律师迅速形成良好的执业习惯、端正执业态度和提升执业技能。实现办公自动化, 利用管理软件, 对程序性的事项, 如诉讼时效, 举证期限, 开庭日期等等, 设立自动提醒机制。同时, 建立统一的案件档案数据库, 以作为证据证明自己已经完成了一般律师代理的所有工作。律师事务所还应制作规范性的办案流程, 作为律师工作的指引, 以及向委托人公示。

二、有限责任

2004年, 北京市某律师事务所因为受委托的律师失职, 导致客户巨额资金被骗, 该所3名合伙人被法院一审判令赔偿800万。其时, 律师执业风险问题引发业内外的“地震”。所以, 在适当的情况下, 给予无辜的合伙人以有限责任的保障, 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在特殊普通合伙中, 有限责任以“在合伙企业财产的份额”为限。根据《合伙企业法》规定, 合伙人的出资、以合伙企业名义取得的收益和依法取得的其他财产, 均为合伙企业的财产。那么究竟“合伙企业的财产份额”是指在过错行为发生之时?诉讼之时?执行之时?有待司法解释明确。理论上, 自过错行为发生之时, 债权债务关系业已确定。但律师事务所作为一个经营实体, 其合伙企业的财产, 特别是以合伙企业名义取得的收益和依法取得的其他财产会随时变化, 进入诉讼程序后已经难以判断当时的确切数额。在司法裁量中, 可以以起诉时的财产为准, 但有证据证明是合伙人为了减免赔偿责任, 而恶意转移财产, 仍应将该部分转移的财产列入赔偿的财产范围中。

另外, 律师事务所属于非生产型企业, 没有什么资本积累。根据2005年的调查显示, 北京市律师事务所的年创收水平在100—300万之间的比较多, 占1/4强。但此处的创收包括了律师事务所和律师们的成本费用。在成本费用方面, 达到40%以上事务所的最多, 其次是10%~20%。

且根据《合伙企业法》第38条规定, 合伙企业对其债务, 应先以其全部财产进行清偿。因而合伙人会不会通过更改合伙协议的方式, 通过增加成本开支, 或提高提成比例, 把“在合伙企业的财产”降低到最低点。这是否会造成“有限责任”的滥用呢?显然, 这不利于律师事务所的长远发展和保护债权人, 从事高风险领域业务的律师可能也不希望这样做。但这首先是一场合伙人之间的博弈, 较量结果最终会体现在合伙协议上。

根据2005年对北京律师事务所的调查显示, 虽然绝大多数律师事务所都制订签署了《合伙协议》, 但仍有少数的律师事务所连《合伙协议》都没有制订签署;大部分被调查所的《合伙协议》基本完善, 但仍显不尽人意, 某些属合伙协议中十分重要甚至是必备的条款如入伙条件和退伙方式等, 在许多被调查所的合伙协议中尚未包含;44.26%的律师事务所没有合伙人会议定期召开的制度, 更有少量的律师事务所一年召开一次或基本不召开合伙人会议;80.07%的律师事务所未实行合伙人分级制度;40.53%的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平均分摊费用;92.87%的律师事务所尚没有考虑退休制度问题。

因而, 应当充分重视合伙协议的制定。当律师事务所转换为特殊的普通合伙制时, 合伙人应进行充分地协商, 要考虑制度成本, 本所及个人的业务情况, 重新达成协议的难度等等综合因素, 并且对律师事务所内部各项权益分配进行相应的变更, 制定较为完善的合伙协议。

三、结语

合伙是一种古老的企业形式。在对于律师事务所此种特别强调客户与执业者个人之间的忠诚信赖关系的企业组织中, 以全体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方式, 无疑能提高客户对该企业的信心, 增强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是随着企业不断壮大, 合伙人之间已经缺乏人合性, 彼此甚至并不相识, 引入特殊的普通合伙恰是为了规避这种风险。然而, 这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律师事物所。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用特殊的普通合伙制时, 还要对律师执业活动的规范、律师事物所的组织运行制度进行一个全面的革新, 方能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摘要:2006年修订的《合伙企业法》第57条第一款规定了特殊的普通合伙这一合伙形式。在对于律师事务所此种特别强调客户与执业者个人之间的忠诚信赖关系的企业组织中, 以全体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方式, 无疑能提高客户对该企业的信心, 增强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但这一规定并不适用于所有律师事物所。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用特殊的普通合伙制时, 还要对律师执业活动的规范、律师事物所的组织运行制度进行一个全面的革新。

关键词:特殊的普通合伙,过错责任,有限责任

参考文献

[1]国家法官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审判案例要览 (2006年民事审判案例卷) [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

[2]北京市律师协会.北京律师事务所管理现状调查[J].律师与法制, 2006, (12) :4-8.

合伙企业法案例 篇3

文章来源:互联网

一、案情举要

1999年,申诉人胡甲等30人与被申诉人胡乙及其他合伙人共70人集资合伙开办砖厂,砖厂开办后即选举董事长及董事会成员,以有限公司之形式管理,并在其所属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登记种类为民营合伙企业,工商局为其核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2000年始,胡乙承包该砖厂。2004年因砖厂所在镇政府之招商引项目需征购砖厂租用之土地,双方遂签订搬迁协议,并就拆迁补偿费达成一致,砖厂即停办。该拆迁费由承租该厂之胡乙领取,并由胡乙持有。砖厂停办后机器设备由胡乙变卖,所得款项由其持有。胡甲等30人认为胡乙之行为已侵害其合法权益,要求胡乙偿还未分发款项、设备变卖款及其他款项。双方遂起纠纷,胡甲等三十人诉至法院,请求“终止合伙关系、进行财务清算,处理财产,债权债务和盈亏”。

二、裁判要旨

一审认为,胡甲等30人与胡乙及其他合伙人共70人合伙开办砖厂后将该厂租赁给胡乙经营之行为合法。砖厂停办后,胡乙变卖该厂机器设备所得款项属全体合伙人所有。砖厂拆迁补偿费属全体合伙人所有。综上,判决胡乙将变卖机器设备所得款项交由全体合伙人分配;将砖厂拆迁补偿费交由全体合伙人分配。

胡乙不服,提出上诉。

二审认为,依照双方租赁协议,胡乙与该厂之间形成租赁承包合同法律关系。2004年因该厂所在镇人民政府之招商引资项目导致该厂停止经营,但该厂停办后一直未清算,亦未申请注销,依照法律之规定,企业法人应当依法清算完结,并办理注消登记后,方归于消灭。籍此,砖厂未清算注销登记前,仍视为存续,应以自己之名义进行诉讼活动。因胡乙与胡甲等30人之间不存在直接之租赁之关系,胡甲等30人非合同对方当事人,故胡甲等30人之请求无法律依据。胡甲等30人无诉讼主体资格,本案应以合伙企业之名义向胡乙主张权利。另外,即使胡甲等30人代全体合伙人主张权利,亦必须依照《合伙企业法》第三十一条“处分合伙人之不动产和其他财产权利必须经全体合伙人同意”之规定。本案仅有胡甲等30人起诉,在一、二审中未能提供其诉讼行为业经全体合伙人之授权同意,故其诉讼行为不符合法律之规定。此外,《合伙企业法》第二十条规定,合伙企业进行清算前,合伙人不得请求分合伙企业之财产。因此,砖厂尚未清算前,胡甲等30人起诉主张分割合伙企业财产与法律相悖。综上,原审判决适用法律错误,应依法改判。二审裁定,撤销原判决,驳回胡甲等30人之起诉。

胡甲等人不服,已提出申诉,该案已进入再审。

三、焦点问题

该案焦点问题有二:其一,该厂之性质,即该厂系合伙企业抑或企业法人;其二,诉权问题,即胡甲等30人作为该厂之合伙人是否具有诉权,能否以个人(集合个人)之名义向法院提起诉讼。惟明晰该案之焦点问题,方可进行理清正确处理思路。

四、法律解析

(一)关于企业性质之认定

依照我国民法通则,企业按其性质划分为企业法人和非法人企业。企业法人具备法人资格之组织体,能够独立承担责任,体现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形式,其至为重要之特点即承担责任以公司之财产为限。非法人企业无法人资格,但能够作为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合伙企业是其重要表现形式。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确立的法人基本制度,合伙企业无法人资格,在其资本运营方式不变之情况下,不得以任何理由改变对企业属性之认定。

本案中,胡甲、胡乙等共70余人共同集资合伙开办砖厂,并登记为民营合伙企业。依照《合伙企业法》(旧法——因该案发生于新法颁本之前,应适用旧法,故以旧法分析)第二条对合伙企业之定义:“本法所称合伙企业,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该砖厂为合伙企业性质(依新《合伙企业法》第十四条,该厂属于普通合伙)。

该案二审适用有关企业法人之法律规定,其在对该砖厂性质之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二审对企业性质认定错误其原因可能在于工商局为该砖厂核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这一事实。事实上,工商局为该厂核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应属错误行政行为。

笔者认为,认定企业性质应以企业资产运营方式为准。工商营业执照非认定企业性质之惟一依据,企业性质之认定应根据企业现有资产运营状况综合分析,工商部门之登记属于行政行为,对司法认定无拘束力,故应根据企业资产之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公司法》(旧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实缴的出资额。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下列最低限额:

(一)以生产经营为主的公司人民币五十万元;„„”,本案中,该砖厂属生产性企业,从其提供的资本状况分析(集资总额为19.35万元),其集资远没有达到50万之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因此该厂不具备成为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法人之基本要素,应当是合伙企业之性质。工商部门为其核发企业法营业执照,当属行政行为错误,但不因此影响该厂之合伙性质。此其一。

其二,胡乙租赁经营该厂系企业内部承包经营方式,但不能籍此改变企业属性。就本案而言,无论租赁协议怎样约定,均不得违背合伙企业法之立法目的,即不能从实质上违背《合伙企业法》(旧法)第三十二条之规定即合伙协议不得约定将全部利润分配给部分合伙人或者由部分合伙人承担全部亏损(新法第三十三条)。合伙企业法之立法目的,在于维护合伙人间之信任关系,以保护合伙人之合法权益,使合伙人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同担。遑论合伙企业采何种经营方式,合伙人均应当共担风险,不能转嫁于部分合伙人全部承担,也即在实质上不能改变合伙关系。因此内部承包经营之方式亦不能打破该厂之合伙性质。

(二)关于合伙个人诉权之认定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合伙体之财产属于全体合伙人共有。部分合伙人采取非法手段,恶意侵占合伙财产,此种行为无疑违法。但是,其他合伙人如何选择法律救济途径?在选择诉讼方式时是以合伙人个人名义起诉抑或以合伙体名义起诉?

诉权是涉关起诉主体资格。有关起诉主体之规定,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第(一)项规定:“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此项规定重在表明,诉权执有主体应当与案件有直接之利害关系。

结合本案,胡甲等30人作为合伙人,其诉求与其本身具有直接利害关系,符合起诉主体之规定,应当认定其有权以诉讼之方式来维护其作为合伙人之权益。由是观之,合伙人认为其权益遭受其他合伙人侵害时,能够以合伙个人之名义诉诸法院。法院若对其实体权利之主张不予支持,应当驳回诉讼请求,但不得剥夺其诉权(即驳回起诉)。(新《合伙企业法》第103条:“合伙人违反合伙协议的,应当依法承担违约责任。合伙人履行合伙协议发生争议的,合伙人可以通过协商或者调解解决。不愿通过协商、调解解决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按照合伙协议约定的仲裁条款或者事后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合伙协议中未订立仲裁条款,事后又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此条表明合伙人拥有个人诉权。)

如上所呈,胡甲等30人与胡乙之间之纠纷应为合伙纠纷。对合伙纠纷诉诸法院之诉讼主体,只能是合伙人,而不能是合伙企业。以合伙企业之名义起诉解决合伙人纠纷,既不符合权利主张之理论,在法律上亦无法操作。

关于胡甲等30 人起诉拆伙,是否违反《合伙企业法》(旧法)第三十一条“处分合伙人的不动产和其他财产权利必须经全体合伙人同意”之规定,我们认为,合伙人之诉讼权利非财产权利,而是涉及财产之程序权利,而三十一条之规定系对合伙财产实体处理之权利,以对实体财产权利之规定来否定合伙个人之程序性诉权之作法将不能获得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本案在胡甲等30人起诉之后,法院应当依申请或依职权追加原告或第三人。作者:萍乡市中级人民 杨天隆

在仅有两个合伙人的合伙企业中一方对另一方作出的除名决定是否有效2009-06-06

【案情】

2007年7月5日,吴某与袁某签订共同创办制衣厂的合伙协议,约定各投入资金10万元用于租赁厂房和购置机器设备,平均分享经营利润和承担亏损。在合伙企业进行工商登记时,吴某按约投入了10万元,袁某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只投入了5万元,但袁某向吴某出具书面承诺:在3个月内将另外的5万元投资款补足。企业成立后,双方共同参与了制衣厂的管理和生产。承诺到期后,虽经吴某多次催促,但袁某仍未补足5万元投资款,双方为此产生矛盾。吴某便以袁某违反合伙约定、未履行出资义务为由,作出并向袁某送达了将其从合伙企业中除名的书面决定。此后,袁某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吴某作出的除名决定无效。

【分歧】

对本案的处理,存在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应当判决驳回原告袁某的诉讼请求。理由是:合伙企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合伙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可以决定除名:

(一)未履行出资义务;„„”根据这条规定,作出除名决议的前提是“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从“一致同意”的字面上解释,作出除名决议的合伙人应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全体合伙人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在仅有两个合伙人的合伙企业中,当一方对另一方作出除名决定时,不存在“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的情形。因此,该条因没有规定“在仅有两个合伙人的合伙企业中,一方可对另一方作出除名决定”而存在法律漏洞,法官在适用并解释该条法律规定时应进行目的性扩张予以填补,即既然在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合伙人的合伙企业中,可依法律规定对其中一名合伙人作出除名决议,那么在仅有两个合伙人的合伙企业中应同样适用,而且这样解释符合合伙企业法关于保护守约方合伙人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因此,由于袁某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没有按约定足额出资,作为守约方的吴某有权对其作出除名决定。

第二种意见认为,应当判决确认吴某作出的除名决定无效。理由是:在仅有两个合伙人的合伙企业中,当一方被除名时,另一方则构成了单独主体,既不符合合伙企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的法定前提条件,也使该企业不再具备“有二个以上合伙人”的法律特征,因此,吴某无权对违约的袁某作出除名决定。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认为应当判决确认吴某作出的除名决定无效。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合伙企业法第四十九条关于对合伙人除名的规定,在文字表达上清楚明确,法官在裁判案件时应严格适用。法律适用的过程就是法律解释的过程,法律解释包括文义解释、论理解释、比较法解释、社会学解释等。解释法律必须从文义入手是法律解释上的一条规则,文义解释具有优先性是维护法律尊严和适用安定性的基础。文义解释是指按照法律条文用语的文字、语法以及通常的使用方式去理解其含义。无论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国家,如果法律规定的含义很清楚,且这种语义不会产生荒谬的结果时,法官就有义务严格适用法律的规定。合伙企业法第四十九条中的“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这一作出除名决议的前提条件,从字面含义理解,只能得出“在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合伙人的合伙企业中才能适用”的结论,否则谈不上“一致同意”。在仅有两个合伙人的合伙企业中,一方对另一方作出除名决定,不符合“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的条件。本案中,依文义解释规则和从严适用法律出发,吴某无权对袁某作出除名决定。

第二,合伙企业法第四十九条没有规定“在仅有两个合伙人的合伙企业中,一方可对另一方作出除名决定”,这不是立法者的疏忽,而是为了维持合伙企业自身法律特征而有意作出的制度安排。合伙企业法第十四条规定了设立合伙企业应当具备“有二个以上合伙人”的条件,因此,任何合伙企业其合伙人应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如只剩下一个投资主体则构不成合伙企业。在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合伙人的合伙企业中,当其余合伙人一致同意对其中一个合伙人作出除名决定时,假定作出的除名决议符合法律规定,那么在该合伙人被除名后,企业仍将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伙人存在,企业不会丧失“合伙”这一法律特征。如果在仅有两个合伙人的合伙企业中,允许一方对另一方作出除名决定,则只剩下一方投资主体在经营,该企业将丧失“合伙”的法律特征。这正是合伙企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作出除名决议的前提是“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的目的之所在。正因如此,合伙企业法第八十五条也规定“合伙人已不具备法定人数满三十天”应当解散合伙企业。当合伙企业要解散时,也就意味着要清算、处分合伙财产,行使除名权已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合伙企业法于1997年2月23日通过,2006年8月27日进行了修订。对比修订前后的内容来看,作出除名决议需“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的这一前提条件没有任何改变。由此看来,立法者在修订前后,均没有规定“在仅有两个合伙人的合伙企业中,一方可以对另一方作出除名决定”,这并非是立法者的疏忽,而是为保持合伙企业自身法律特征而有意作出的制度安排。对立法者有意留下的所谓的“法律漏洞”,法官只能严格适用,不能进行填补。

第三,虽然吴某作出的除名决定无效,但其对袁某未按期缴纳合伙资金的违约行为仍有法律上的救济途径。袁某违背诚实信用原则,未足额履行合伙出资义务,对全额投资的吴某来说,有失公允。吴某如不想继续与袁某合伙经营该企业,在无权对袁某作出除名决定的情况下,有权提出解散合伙企业,由双方对合伙企业的财产、债权和债务等进行清算、分配;对袁某未按期足额缴纳合伙资金的违约行为,可依合伙协议追究其违约责任,要求其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江西省都昌县人民法院:张烈忠

债务人以合伙企业名义担保的法律责任 发布日期:2010-01-09

案情◇ 2008年11月28日,被告牟某、王某夫妇向原告彭某借到现金82000元,并出具借条。同日,牟某、王某夫妇还向彭某出具借款保证书一份,担保人为某砖瓦厂。2008年12月18日,上述砖瓦厂的合伙组织执行人黄某根据彭某要求,再向其出具承诺书一份。借款到期后,彭某向牟某、王某夫妇催要借款本金及利息未果。

案发后查明,担保人砖瓦厂为合伙型企业。根据工商登记,该企业原合伙人为本案被告牟某、王某夫妇,自2008年11月起合伙人变更为黄某、陈某二人,黄某为企业执行人。案发后,并无证据表明陈某同意彭某以企业名义为牟某夫妇借款提供担保。

2009年5月,彭某一纸诉状将主债务人牟某、王某夫妇及砖瓦厂、黄某、陈某一并告上法庭。

◇判决◇

法院审理后认为,原告彭某与被告牟某、王某间的借贷关系合法、有效。根据我国《合伙企业法》的规定,砖瓦厂合伙组织执行人黄某在未经全体合伙人同意的情况下,为二原告借款提供担保,该行为尽管不符合法律规定,有损其他合伙人的利益,但不影响担保行为对善意第三人的效力。合伙人对法律规定必须经全体合伙人同意才能执行的事项,擅自处理,给合伙企业或者其他合伙人造成损失的,应另行承担赔偿责任。因而,本案不仅被告黄某以个人名义提供的担保合法有效,而且黄某以企业名义提供的担保亦有效。被告黄某、砖瓦厂应直接承担担保责任,被告陈某则应对砖瓦厂财产不足清偿部分承担无限连带清偿责任。被告黄某、砖瓦厂、陈某承担担保责任后,有权向牟某追偿。被告砖瓦厂、陈某对其损失,亦可向被告黄某寻求赔偿。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的有关规定,作出了前述判决。一审判决后,各被告未上诉。

◇评析◇

合伙企业是指依法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合伙企业可以由全体合伙人共同执行合伙企业事务,也可以由合伙协议约定或者全体合伙人决定,委托一名或者数名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合伙人,对外代表合伙企业,其执行企业事务所产生的收益归全体合伙人,所产生的亏损或者民事责任,由全体合伙人承担。当然,合伙企业的重大事项应当经过全体合伙人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第31条规定,以合伙企业名义为他人提供担保,必须经全体合伙人同意。那么,合伙组织执行人在全体合伙人未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擅作主张提供的担保是否对内、对外都无效呢?《合伙企业法》第38条规定:“合伙企业对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以及对外代表合伙企业权利的限制,不得对抗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该法第69条同时规定:“合伙人对本法规定或者合伙协议约定必须经全体合伙人同意始得执行的事务,擅自处理,给合伙企业或者其他合伙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这二个法律条文,实质上明确规定了合伙执行人擅自以企业名义对外担保的内、外效力区别。只要第三人主观上是善意的,执行人的擅自担保行为对外仍然有效,其他合伙人亦应为此对外承担法律责任。但该担保行为在合伙人内部并不产生法律效力,应认定无效,合伙企业及其他合伙人对外承担责任后,有权要求执行人予以赔偿。

既然不对抗善意第三人,其他合伙人就应按一定程序对担保债权人承担法律责任。《合伙企业法》第39条同时规定:“合伙企业对其债务,应先以其全部财产清偿。合伙企业财产不足以清偿到期债务的,各合伙人应当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因此,与以个人身份直接提供担保不同,合伙人只在企业财产不足清偿时,承担补充责任。

本案中,原告彭某在出借资金时要求提供担保符合正常的社会心态。砖瓦厂出具的担保手续齐全,表面上并无瑕疵,彭某作为第三人(实体)接受该担保,主观上是善意的,应认定担保行为对外合法有效。尽管被告陈某对被告黄某擅自以企业名义作出的担保行为并不知情,其仍应在企业财产不足时部分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在承担责任后,陈某既可向主债务人牟某、王某(被告)追偿,亦可要求黄某赔偿。湖北省利川市人民法院

黄志权

非执行人执行合伙事务是否当然无效?发布日期:2011-09-17

【案情】 2008年10月,张某、李某、黄某和胡某四人共同出资成立一普通合伙企业,主要从事挂面生产、销售,菜籽油生产和销售。四人共同决定张某为合伙企业的对外事务执行人,其他三人负责企业的内部生产和管理事务。2009年12月,黄某未经其他合伙人同意擅自与一个体商户吴某签订了一份菜籽油购销合同,约定一个月内向对方提供600公斤菜籽油。后来情势发生变化,无法履行合同。吴某要求赔偿损失。

【分歧】

黄某签订的该项购销合同是否有效,合伙企业是否要赔偿吴某的损失,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全体合伙人一致决定或委托一人为合伙事务执行人后,其他合伙人应不得执行对外合伙事务,因此黄某擅自签订的购销合同无法律效力,吴某的损失由黄某个人赔偿;

第二种意见认为,虽然黄某无对外合伙事务执行资格,但合伙企业关于合伙事务执行人的决定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因此,黄某与吴某签订的合同有效,损失应由合伙企业赔偿,之后可以向黄某追偿。

【管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本案主要涉及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购销合同是否有效;二是合伙企业是否要赔偿吴某的损失。

根据《合伙企业法》第27条,依照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委托一个或者数个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的,其他合伙人不再执行合伙事务。可见,当企业委托了对外合伙事务执行人后,其他合伙人不得再对外执行合伙事务,但并不能由此否定其他合伙人对外执行合伙事务的法律效力。

从本案看,吴某同黄某签订菜籽油购销合同是基于黄某作为企业合伙人的身份,其有理由相信黄某具有对外合伙事务执行权力,并同其签订合同。《合伙企业法》第37条,合伙企业对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以及对外代表合伙企业权利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因此,黄某与吴某签订的购销合同应认定为有效。

《合伙企业法》第38条,合伙企业对其债务,应先以其全部财产进行清偿。既然黄某与吴某的购销合同有效,则因此产生的债务应认定为企业债务,吴某可以向合伙企业请求赔偿。当然,根据《合伙企业法》第98条,不具有事务执行权的合伙人擅自执行合伙事务,给合伙企业或者其他合伙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合伙企业在赔偿吴某损失后,可以向黄某追偿。作者:永修县人民法院 叶方恺

上诉人马光栋因合伙纠纷一案发布日期:2010-11-14 作者:王巡生律师

山东省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2005)东民四终字第16号

上诉人(原审原告):马光栋,男,1964年4月9日出生,汉族,胜利油田海洋钻井公司买断职工,住东营市西二路78号。

委托代理人:谢玉泉,山东鲁北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索振贵,男,1966年8月24日出生,汉族,东营市天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经理,住东营市西二路15号。

委托代理人:石艳田,山东齐征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东营市天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住所:东营市西四路胜利水泥厂北侧。

法定代表人:索振贵,经理。

原审第三人:孙凤梅,女,1967年4月3日出生,汉族,胜利石油管理局技术检测中心职工,住胜利石油管理局胜中社区西二区。

上诉人马光栋因合伙纠纷一案,不服东营市东营区人民法院(2003)东民初字第2079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上诉人马光栋及委托代理人谢玉泉,被上诉人索振贵及委托代理人石艳田,被上诉人东营市天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索振贵,原审第三人孙凤梅均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审法院经审理查明,2002年11月,原告与被告索振贵、第三人签订三方合作协议,约定原告与被告索振贵以现金和设备出资,各占股份的45%,第三人以技术出资,占股份的10%.利润按股份分配,其中第三人每月预领1000元。2003年1月4日,原告及被告索振贵、第三人签订股权确认明细书一份,确认了原告与被告索振贵的出资。2003年3月1 日,由第三人执笔,原告与被告索振贵签订分伙协议一份,约定分伙,并约定已销售的澄清剂共83吨扣除税金及5个月房租15000元、2003年2月份工资后按股份分配,工厂设备作价50000元归被告索振贵,甩干机卖后原告与被告索振贵均分,塑料桶原告与被告索振贵平分,已开发的市场山东万达集团归被告索振贵,东辛采油厂归原告。原告与被告在分伙协议上签字认可,第三人未签字。

另查明,分伙协议中确定的83吨澄清剂税后价格为每吨4141.15元,共计343715.45元均已结算,其中结算至原告处5吨,计款20705.75元,经被告索振贵结算至被告天齐公司处78 吨,计款323009.70元。2003年2月份工人工资为3750元。第三人自合伙组织预领收益2000元。三人合伙财产甩干机及塑料桶在签订分伙协议时存放于被告索振贵处,被告索振贵及第三人均表示放弃分割,被告同时主张塑料桶已烂掉,原告及第三人均无异议。原告与被告索振贵签订分伙协议时协议中未涉及的合伙财产有价值10000元的破乳剂、价值10000元的成品引发剂。被告索振贵主张该部分财产都在桶中,但已当成废品卖掉了。分伙协议签订后原告未经营原合伙项目。

另查明,被告天齐公司成立于2003年2月24日。

原告主张分伙协议中无第三人签字,协议无效,合伙关系实际并未解散,被告索振贵于2003年2月与他人共同出资设立被告天齐公司从事同业经营,违反了法律规定,侵犯了合伙人的合法权益,二被告应以侵权利润对原告及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二被告认为被告索振贵与他人成立被告天齐公司时合伙组织已停止经营,且不存在侵权行为,不应承担民事责任。第三人对原告主张无异议。

原审法院认为,原告与被告索振贵、第三人签订的三方合作协议是三方真实意思,合伙关系依法成立。2003年3月1日的分伙协议,因第三人对协议内容有异议,未在协议上签字,故分伙协议无效。但协议签订后,合伙组织已停止经营,应视为合伙关系实际终止,合伙人应就此前合伙财产按合伙协议确定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分伙协议签订时的价值20000元的产品,分伙时由被告索振贵实际占有,虽其主张已按废品处理,但未经其他合伙人同意,应以产品价值对原告及第三人承担责任。第三人已预领的收益款应一并纳入分配财产,并在分配中予以扣除。原告主张被告索振贵在合伙期间与他人成立被告天齐公司,要求分配被告天齐公司的侵权利润,因被告天齐公司成立虽然在分伙协议签订前七天,但原告提供的证据不能证明此间被告天齐公司的收益情况,故对原告主张,不予采信。因被告索振贵将合伙收益结算至被告天齐公司,被告天齐公应对被告索振贵应归还原告及第三人合伙财产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被告索振贵与被告天齐公司的债权债务关系,本案不作处理。合伙协议中对销售市场所作约定,因原告在签订分伙协议后未从事原合伙项目,本案亦不作处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第三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之规定,判决:

一、被告索振贵支付原告马光栋合伙收益款164678.70〔(4141.15*83+50000+20000+2000)*45%-20705.75〕元,支付第三人孙凤梅合伙收益款39196.55〔(4141.15*83+50000+20000+2000)*10%-2000〕元。

二、被告天齐公司对被告索振贵的还款义务向原告及第三人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三、被告索振贵返还原告马光栋甩干机一台。

四、驳回原告马光栋的其他诉讼请求。以上一至三项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履行。案件受理费8960元,由原告负担4670元,被告索振贵负担4290元。财产保全费7700元由原告负担 5600元,被告索振贵负担2100元。

上诉人马光栋上诉称,一审认定分伙协议无效是正确的,但认定该协议签订后,合伙组织已经停止经营,没有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上诉人认为,无效的分伙协议不能产生解除合伙关系的法律后果,因此合伙关系并未终止,被上诉人索振贵作为合伙人之一,利用合伙财产进行生产经营所得财产应归全体合伙人共有。被上诉人索振贵利用自己既是合伙人之一又是天齐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双重身份之便利,侵占其资金、场地和销售市场,通过天齐公司占有合伙组织的财产及生产经营所得拒不向其他合伙人分配的行为,已对其他合伙人构成侵权。被上诉人应当按照上诉人在一审期间提交的计算方式和计算结果,对上诉人进行赔偿。请求二审法院变更原审判决第一项、撤销原审判决第四项,支持上诉人的上诉请求。

被上诉人索振贵辩称,原审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上诉人与被上诉人自从2003年3月1日在第三人孙凤梅的执笔下签订分伙协议,只是第三人认为没有牵扯个人利益才未在该协议书上签字。因此,不管分伙协议的效力如何,就分伙时的剩余财产上诉人是认可的。天齐公司经营的产品与原合伙组织经营的产品并非相同产品,上诉人以产品的主要效果要求值来判断属于同一产品与事实不符。所以,原审对分伙剩余财产的分配合理合法,请求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被上诉人天齐公司的答辩意见同被上诉人索振贵。

第三人孙凤梅述称,同意原审判决的处理意见。

二审中,双方当事人均未提交新的证据。

二审查明的事实与一审查明的事实一致。

本院认为,上诉人、被上诉人索振贵以及原审第三人对双方合伙协议的签订、合伙关系的成立、合伙事实的存在均无异议,原审对此亦予以确认,二审在此不再赘述。双方当事人在二审期间争议的主要焦点问题是:原审对合伙财产的认定与分割是否正确。从分伙协议的签订过程分析,上诉人与被上诉人索振贵分伙协议上的签字行为,是对合伙解散的真实意思表示。原审第三人孙凤梅未签字的原因,二审期间,孙凤梅向法庭作出明确陈述:“在分伙协议起草完之后,双方对合伙期间的剩余财产均认可,只是上诉人与被上诉人索振贵口头表示分伙协议中涉及的财产由其二人平均分配,未分给孙凤梅按照合伙期间约定的应得10%合伙利润的份额,故未在分伙协议上签字。”对孙凤梅的这一陈述,上诉人与被上诉人索振贵均无异议。由此可见,双方当事人的散伙是基于合伙人的约定,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合伙解散意味着合伙关系消灭。上诉人上诉称,分伙协议签订后原合伙组织仍在继续经营,未提供充分证据予以证明,本院不予采信。原审对分伙协议中的财产予以确认并根据双方约定的分配比例对合伙财产进行的分割并无不当。上诉人主张被上诉人索振贵在合伙期间与他人成立被告天齐公司后,侵占其资金、场地和销售市场,要求分配被上诉人天齐公司的侵权利润的诉讼请求系侵权之诉,与本案并非同一法律关系,本院在本案中不予审查,上诉人可另行起诉。

综上所述,本院认为,上诉人的上诉请求依法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一百五十八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审案件受理费8960元,由上诉人马光栋负担。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二OO五年一月二十五日

“凑份子”买彩票,中奖如何分

发布日期:2009-06-29

[案情]

甲乙二人“凑份子”买彩票,甲出20元,乙出10元。结果,二人所购彩票中了50万元大奖。由于两人在买彩票前并没约定中奖后奖金如何分配,双方在分配奖金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并诉诸法院。

[分歧]

该案审理中,有以下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这种“凑份子”买彩票的行为是一种个人合伙行为,甲、乙二人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应该按照出资比例分配奖金,即甲应该分得该笔奖金的三分之二,乙应该分得该笔奖金的三分之一。第二种意见认为,这种“凑份子”买彩票的行为是一种投机性很强的行为,属于民法上的射幸行为,而且本案中,甲、乙二人“凑份子”买彩票是一种临时性行为,难以认定其有经营性质,和一般的个人合伙经营有所不同,不宜按照个人合伙的规定处理,而应该按照公平原则,甲、乙在返还各自出资后平均分配奖金。

[评析]

在社会生活中,“凑份子”买彩票的现象日益增多,如何确定这种行为性质和奖金的分配原则,对以后类似纠纷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民法通则第三十条规定:“个人合伙是指两个以上公民按照协议,各自提供资金、实物、技术等,合伙经营、共同劳动。”一般认为,个人合伙具有如下特征:1.以合伙协议为成立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伙就是一种协议,即合伙人为达到共同目的而在自愿、协商基础上达成的协议。2.合伙人共同出资。合伙人的共同出资作为合伙组织的价值形态表现,是合伙得以经营事务的物质前提。所谓共同出资,就是各合伙人为了共同经营的需要,各自将自己拥有的资金、实物、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合伙人的出资数额可以不均等;出资种类不限,既可以是有形财产,如资本、设备、房屋等,也可以是无形财产,如劳务、技术以至信誉。3.合伙经营、共同劳动。这是合伙表现在经营方式上的特征。4.合伙人分享合伙收益,并对合伙债务负连带责任。合伙人合伙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分享合伙经营而带来的利益。同时,合伙的对外债务由合伙人连带承担。

笔者认为,上述特征1和特征3,仅是个人合伙成立时和成立后分别表现出的特点,并不是个人合伙成立的要件。首先,合伙协议为不要式协议,可以是书面协议,也可以是口头协议。如果没有协议,但符合事实合伙关系的,也应该认定为合伙。强调合伙协议的意义在于以协议事先约定合伙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利于事后厘清和认定。其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实物、技术、劳务等均被承认为生产要素,它们之间的组合结构除了表现为法人形态以外,个人合伙形态也大量存在。因此,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导致合伙出资形式多样化的同时,也表明“合伙经营,共同劳动”并不是合伙成立的要件。在合伙中有人提供资本,有人提供劳动,或有人负责经营(这里指狭义上的经营,仅指对合伙事务的具体管理,广义上的经营亦包括以各种方式出资而成立合伙的行为),各合伙人以不同的形式出资,在合作的同时有所分工,也是合伙组织的一种常见形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下称《民通意见》)第四十六条规定:“公民按照协议提供资金或者实物,并约定参与合伙盈余分配,但不参与合伙经营、劳动的,或者提供技术性劳务而不提供资金、实物,但约定参与盈余分配的,视为合伙人”,便是对这种合伙形态的肯定。

合伙实质上是合伙人为经营共同事业,共同出资而形成的一种合作关系。民法上的个人合伙,其成立要件除了对合伙人数和合伙人的行为能力的要求以外主要有3个:1.共同出资。这是合伙构成的物质前提,是实现合伙经济目的的组织手段,也是合伙之人合性的基础,构成其与雇佣关系的根本区别。2.经营共同事业。这是合伙得以形成的向心力和凝固剂,是合伙人和合伙组织权利义务的软载体要件,其外延通常表现为合伙的经营范围。我国民法采德国民法做法,对合伙经营共同事业的种类不加限制,一如史尚宽先生所指出:“苟不背于公序良俗,其事业为公益的或为营利的,或以交谊娱乐为目的(例如俱乐部),均无碍于合伙之成立”(史尚宽《债法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86页)。3.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合伙人分享利益,这是合伙成立并经营的经济目的所在,承担风险则是享受利益的对价义务。一方面这是合伙成立后合伙目的的自然表现,另一方面又因合伙目的的要求而成为合伙的成立要件。如果约定将全部利润分配给部分合伙人(罗马法上称之为“狮子合伙”)或者全部亏损由部分合伙人承担的合伙则违背了合伙目的,而不能称其为合伙。个人合伙,因其成立要件的简单,灵活性程度很高,故而为临时性事务组成短暂性的合伙也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合伙之事业,亦不问其为继续的或为临时的,为个个之事业或为包括之事业。故以单一行为为目的之偶然合伙,亦为合伙”(史尚宽《债法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86页)。

本案中,甲、乙二人购买彩票,是一种射幸行为。射幸行为是指一方当事人目的的实现有赖于未来偶然事件出现的一种行为,其显著特点在于行为标的是一种未来的、相当不确定的机会利益。

射幸行为虽然带有明显的投机性,但仍有其目的所指,就是为了谋求将来的某种机会利益。本案中,甲、乙二人购买彩票,其追求的这种经济目的显而易见。为实现这种经济目的,二人共同出资,购买彩票,这种行为仍不失为一种临时性的经营共同事业。因此,本案中甲、乙二人“凑份子”购买彩票的行为当属于从事单一行为的偶然合伙,与普通的合伙经营相比较虽不典型,但却是一种原始的、简单的合伙形式,具有合伙的一般性特征。既是合伙,那么本案自然适用民法通则及《民通意见》关于合伙的分配规定。民法通则第三十五条规定:“合伙的债务,由合伙人按照出资比例或者协议的约定,以各自的财产承担清偿责任。”《民通意见》第四十七条规定:“全体合伙人对合伙经营的亏损额,对外应当负连带责任;对内则应按照协议约定的债务承担比例或者出资比例分担;协议未规定债务承担比例或者出资比例的,可以按照约定的或者实际的盈余分配比例承担。„„”该规定虽然没有涉及对利润的分配,但按照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在有约定的情况下应按约定对利润进行分配,无约定则按照出资比例对利润进行分配。这样,本案中,甲乙双方依上述规定应该按照出资比例对奖金进行分配。

值得一提的是,在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中对未约定情况下的合伙盈亏分配采取了平均主义的处理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第三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合伙企业的利润和亏损,由合伙人依照合伙协议约定的比例分配和分担;合伙协议未约定利润分配和亏损分担比例的,由各合伙人平均分配和分担”。究其原因,盖因合伙是具有强烈的人合性特点的一种经营形态,这种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它的财产构成、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及责任形式等方面都是以“人头”为基础进行配置的,在合伙中,每个合伙人的权利义务差别不是太明显。这一点与公司的资合性特点显著不同。但是,不应因此而完全忽略由于出资额的不同所应给合伙人带来权利享有和义务负担上的差别。在存在出资额不同的情况下,如果说各合伙人因没有约定,可以不对管理权、经营权的分配计较的话,但是他们对盈亏的分配绝对在意,这是因为合伙人在出资时,是有着“出资额多少决定着成果分享多少”这样一种自然规则上的默契的。合伙出资不同所导致盈亏分配不同是一种应有之义,是一种分配原则,只有在无约定,出资比例也无法明确时,才能例外适用平均分配的办法。因此,2006年8月27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合伙企业的利润分配、亏损分担,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办理;合伙协议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由合伙人协商决定;协商不成的,由合伙人按照实缴出资比例分配、分担;无法确定出资比例的,由合伙人平均分配、分担。”就是说,对合伙盈亏的处理,有约定按约定,无约定按出资比例;无约定,出资比例也不明确的才等份处理。

总之,笔者认为,本案按照第一种意见处理为妥。

普通合伙企业法_案例和答案 篇4

一、甲、乙、丙三人合伙企业,合伙企业协议中约定,合伙企业由甲全权负责管理,其他人不得过问也不承担任何合伙亏损。

问:此案例有无违法?

答案:(1)其他二人有权过问,具有知情权和监督权,享有同等的企业管理参与权;(2)事务执行人执行合伙事务产生的收益归全体合伙人,产生的亏损或民事责任也有全体合伙人承担。

二、张

三、李四和王五成立了合伙企业,张三越权代表合伙企业与某一贸易公司签订了买卖合同,李四和王五主张合同无效。

问:李四和王五能否这样做?

答案:我国合伙企业法规定,合伙企业对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以及对外代表企业的权利的限制,不得对抗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

三、张某、赵某和李某三人合伙,李某以劳务出资,由张某执行合伙企业事务。张某对外与丁签订了30万的合同,丁未履行,致使合伙企业损失了30万。

问:(1)李某能否以劳务出资?(2)赵某拒绝承担合同责任,可否?(3)成立合伙企业应如何登记?

答案:(1)可以。合伙人的出资方式可以是货币、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使用权或其他财产权利,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也可以用劳务出资。

(2)不行。经授权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合伙人对外代表企业。事务执行人执行合伙事务产生的收益归全体合伙人,产生的亏损或民事责任也有全体合伙人承担。

(3)办理设立登记的步骤。

四、王某、张某、李某与范某开办的独资企业甲共同签订了一份合伙协议,拟共同生产经营一种新式取暖设备,王某、甲各出资30万元,张某以其取暖设备专利作价出资50万元,李某则以其劳务作价出资20万元,对以上出资四合伙人经协商确定,不再委托法定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同时向企业登记机关申请设立登记,企业名称定为“光明”有限合伙厂,在申请登记期间,恰有一厂家急需取暖设备,于是四合伙厂便以光明有限合伙厂名义与该厂家签订了一份购销合同。

问上述内容哪些不符合《合伙企业法》的规定?为什么?

答案:

1、合伙企业名称可以使用“有限”字样,但必须是有限合伙企业。在本案中光明有限合伙厂并非有限合伙企业,所以不可以

使用。

2、合伙企业领取营业执照前,合伙人不得以合伙企业名义从事经营活动,而本案中,合伙企业尚未核发营业执照就以“光明有限合伙厂”名义订立合同,是违反《合伙企业法》的。

五、1999年6 月银行贷款到期后,银行找合伙企业清偿债务,发现该合伙企业已经解散,遂向甲要求偿还全部债务,甲称自己早已退伙,不负责清偿债务;向丁要求偿还全部债务,丁称该贷款是在自己入伙前发生的,不负责清偿债务;向乙要求偿还全部债务,乙表示只按合伙协议约定的比例清偿相应的数额;向丙要求偿还全部债务,丙表示自己是以劳务出资,不承担偿还贷款义务。

根据以上事实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丁的主张能否成立?请用法律依据说明。

(2)合伙企业欠银行贷款应如何清偿

答案:(1)甲的主张不成立,根据规定,退伙人对基于其退伙前的原因发生的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乙的主张不成立,规定,合伙人之间对债务承担份额的约定对债权人没有约束力,所以应对贷款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丙的主张不成立,根据规定,以劳务出资成为合伙人,也应承担合伙人的法律责任。

丁的主张不成立,规定,新合伙人对入伙前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所以应负无限连带清偿责任。

经典版合伙企业合伙范本 篇5

第一条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以下简称《合伙企业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经全体合伙人协商一致,订立本协议。

第二条本企业为普通合伙企业,是根据协议自愿组成的共同经营体。全体合伙人应自觉遵守本协议,本协议有关规定与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不符的,以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规定为准。

第三条本协议经全体合伙人签名、盖章后生效。合伙人按照本合伙协议享有权利,履行义务。

经济法-合伙企业法案例分析 篇6

1“社区共管有限合伙企业”模型的提出

有限合伙, 是在合伙企业的基础上引入有限责任这一概念之后的制度创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 (以下简称《合伙企业法》) 第二条的规定, 有限合伙企业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企业通常由2个以上50个以下合伙人设立, 且至少应当有1个普通合伙人。在有限合伙企业里, 普通合伙人对有限合伙企业对外负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除此之外的所有合伙人, 即有限合伙人, 对有限合伙企业经营中产生的责任均以其出资额为限。普通合伙人与有限合伙人享受不同的权利, 承担不同的责任。在有限合伙企业中, 由普通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 有限合伙人不参与合伙企业的经营。这样的制度安排, 可促使普通合伙人认真、谨慎地执行合伙企业事务;对有限合伙人而言, 则具有风险可控的好处。

根据以上有限合伙企业的相关概念和特征, 结合社区共管的实践需求, 笔者设计了“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有限合伙企业经营模式的模型图”, 如图1所示。

在“社区共管有限合伙企业模型”中, “有限合伙人1”为政府管理机构或保护区管理机构, “有限合伙人2”至“有限合伙人X”为参与社区管理的社区居民自然人、代表该社区的村委会等。如果需要额外融资, 也可以吸纳社会资金作为有限合伙人。而后, 由保护区管理机构和村委会作为有限合伙人的代表通过公开招投标等形式选出一家保护区经营管理机构或团队, 并由其针对该自然保护区的特点设立专业保护区管理公司担任普通合伙人。最后, 由全体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共同设立有限合伙企业A。其中, 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总人数不得超过50人。

2“社区共管有限合伙企业”模型的特点

在社区共管有限合伙企业模型中, 有限合伙人 (主要包括保护区管理机构、社区居民、村委会及社会资本等) 以出资为限承担有限责任, 普通合伙人 (专业保护区管理公司) 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通过这样的设置, 既能通过有限合伙人扩大融资渠道, 从而避免了政府的单一性投入, 又能积极防范普通合伙人的“道德危险因素”的出现, 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社区共管过程中的诸多弊端。具体而言, 社区共管有限合伙企业模型有如下特点。

2.1 治理结构最优化

有限合伙企业中, 普通合伙人作为保护区专业管理机构全面经营管理整个保护区, 有限合伙人不用参与有限合伙企业的日常管理, 但有限合伙人可通过合伙协议监督普通合伙人的日常运作。保护区管理机构、社区居民找到可信赖的经营专才实现保护区良性发展和创造保护区运营回报, 而懂经营、善管理的经营专才通过提供保护区服务获得固定加超额回报。因此, 有限合伙使各方紧密结合, 建立起互相信赖的机制, 这样的治理结构为保护区管理机构、社区居民与专业人士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浑然天成的平台。

2.2 利益分配最灵活

有限合伙企业的模式使保护区管理机构、专业保护区管理公司、村委会、社区居民和社会资本可以就合伙企业经营收益的分配方式进行灵活约定。《合伙企业法》第六十七条规定, 有限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执行事务合伙人可以要求在合伙协议中确定执行事务的报酬及报酬提取方式。通常而言, 专业保护区管理公司作为普通合伙人的报酬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管理费, 另一部分是收益分成。

管理费是专业保护区管理公司收入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由专业保护区管理公司按照有限合伙人对企业承诺资本的比例向后者收取, 用来支付其在合伙企业的运营中产生的费用和成本。专业保护区管理公司与其他有限合伙人在确定管理费的收费标准时, 主要的考虑因素包括:专业保护区管理公司的既往业绩、合伙企业规模、计算合伙企业管理费的基数、是否约定在合伙企业存续期的不同阶段返还合伙企业管理费、给予有限合伙人优先回报的标准、给予普通合伙人业绩奖励的标准等。收益分成是指, 普通合伙人可以获得合伙企业收益一定比例的业绩报酬。通常而言, 在预期投资收益内的部分, 各方可以约定专业保护区管理公司按照较低的比例享有收益, 如超过预期收益的部分, 专业保护区管理公司可按照较高的比例享有收益, 投资收益越高, 专业保护区管理公司享有的比例就越高, 以作为有限合伙人对专业保护区管理公司的奖励, 由此可以促进专业保护区管理公司积极、有效、有利地执行合伙企业事务。

由上可见, 正是因为有灵活利益分配机制的保障, 对于作为普通合伙人的专业管理团队而言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

3“社区共管有限合伙企业”模型的法律要点

3.1 合伙人的资格问题

3.1.1 社区管理机构作为有限合伙人的资格

《合伙企业法》第二条规定, 有限合伙企业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第三条规定, 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成为普通合伙人。社区管理机构通常为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下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因此, 社区管理机构可以作为合伙企业的有限合伙人。

3.1.2 村委会作为有限合伙人的资格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村民委员会是否可以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单位成员等问题的答复》 (工商个函字[2008]156号) 第三条规定, 《合伙企业法》规定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成为普通合伙人, 其目的在于防止参加合伙的公益性组织可能面临承担连带责任风险。村民委员会作为办理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不能成为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 但可以成为有限合伙人, 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因此, 村委会可以作为合伙企业的有限合伙人。

3.2 合伙人的出资问题

《合伙企业法》第十六条规定, 合伙人可以用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或者其他财产权利出资, 也可以用劳务出资。合伙人以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或者其他财产权利出资, 需要评估作价的, 可以由全体合伙人协商确定, 也可以由全体合伙人委托法定评估机构评估。合伙人以劳务出资的, 其评估办法由全体合伙人协商确定, 并在合伙协议中载明。《合伙企业法》第六十四条规定, 有限合伙人可以用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或者其他财产权利作价出资。有限合伙人不得以劳务出资。

因此, 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均可以以货币出资, 也可以以非货币 (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或者其他财产权利) 出资, 但只有普通合伙人可以以劳务出资。如果是以非货币出资, 可以由合伙人协商作价, 而不是必须进行评估。

3.3 对专业保护区管理公司的约束问题

《合伙企业法》第六十八条规定, 有限合伙人不执行合伙事务, 不得对外代表有限合伙企业。为了维持其有限责任, 有限合伙人通常不得参与有限合伙企业的业务。为了更好地实现有限合伙人对作为普通合伙人的专业保护区管理公司监督, 通常用“表决机制”“内部顾问委员会机制”和“除名机制”的方式来控制。

3.3.1 表决机制

《合伙企业法》第三十条规定, 合伙人对合伙企业有关事项作出决议, 按照合伙协议约定的表决办法办理。合伙协议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 实行合伙人一人一票并经全体合伙人过半数通过的表决办法。本法对合伙企业的表决办法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第三十一条规定, 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外, 合伙企业的下列事项应当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 (1) 改变合伙企业的名称; (2) 改变合伙企业的经营范围、主要经营场所的地点; (3) 处分合伙企业的不动产; (4) 转让或者处分合伙企业的知识产权和其他财产权利; (5) 以合伙企业名义为他人提供担保; (6) 聘任合伙人以外的人担任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

因此, 合伙企业对于特别决议事项 (即《合伙企业法》第三十一条所述事项) 需要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对于普通决议事项, 需要一人一票且须经全体合伙人过半数通过;但是, 该表决办法可以通过初始《合伙协议》例外约定。比如:合伙企业可以约定, 对于普通决议事项, 需要须经全体合伙人过半数同意, 且需要社区管理机构的同意方可通过, 赋予社区管理机构一票否决权。

3.3.2 设置内部投资顾问委员会

由于有限合伙人通常不得参与有限合伙企业的业务, 根据我国有限合伙企业运作实践, 通常在有限合伙企业中设置内部投资顾问委员会, 委员会的委员由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代表共同组成, 内部投资顾问委员会的作用是对有限合伙企业中的某些事项提出意见或建议 (有些情况下是认可) , 比如对拟投资项目的评价、估值、利益冲突问题及违约补救, 委员不会参与到项目投资和处置等具体事务上。通过内部投资顾问委员会的设置,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限合伙人参与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

3.3.3 内部投资顾问委员会除名机制

专业管理团队的经营水平直接决定了保护区的经营成绩, 在其不能按照预期计划完成目标的情况下, 有限合伙人可以将其除名。《合伙企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 合伙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 可以决议将其除名:未履行出资义务;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合伙企业造成损失;执行合伙事务时有不正当行为;发生合伙协议约定的事由。

因此, 全体合伙人可在合伙协议中约定合伙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目标, 并对普通合伙人进行年度考核, 在合伙企业存续期内, 普通合伙人不能尽职免责或者无法完成预期目标, 其他有限合伙人可以通过相关程序将其除名, 并重新招募新的专业管理公司作为普通合伙人。

由此可见, 通过“表决机制”“内部顾问委员会机制”和“除名机制”的方式, 作为社区居民和社区管理机构的有限合伙人可以合法地参与有限合伙企业的管理, 更好地实施对普通合伙人的监督。

摘要:如何使社区共管模式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本文试图探讨在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中引入“社区共管有限合伙企业”模型, 使政府管理者、保护区专业管理机构以及社区居民能真正从保护区的经营中获利。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有限合伙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彤.我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法律规制[D].长春:吉林大学, 2016.

[2]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S].1994.

[3]张华, 张立.浅论构建我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的法律机制[J].法学杂志, 2008 (4) .

上一篇:我喜欢桃花作文200字下一篇:未名天日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