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精选8篇)
——基于FPGA实现的汽车轮胎力的估计方法
专 业:系统工程
姓 名:连 玺 学 号:2009522085 指导老师:解小华 教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汽车进入了千家万户,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最受人关注的就是交通事故,据不完全统计[1-3],全世界每年由于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50万,受伤人数超过1200万,经济损失超过500亿美元。因此,怎么样保证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就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汽车的稳定性是指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能够抵抗外界干扰不发生侧滑侧翻的性能。汽车受到外部扰动(路面扰动或大风扰动)后恢复原来运动状态的能力,可分为纵向稳定性和横向稳定性。汽车在上下坡时,抵抗前后倾覆的稳定性称为纵向稳定性。在道路有侧向斜度或转弯行驶时,抵抗侧向倾覆和侧滑的稳定性称为横向稳定性。对大量交通事故的统计数据表明:多数事故的发生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车辆失稳有关,因此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状态估计也就是确定汽车在行驶状态下纵向车速、横摆角速度、质心侧偏角等重要的状态变量是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目前,汽车的稳定性控制装置主要有:汽车防抱制动系统(简称 ABS)、汽车牵引力控制系统(简称TCS)、汽车横摆运动控制系统(简称DYC),汽车动力学控制系统(VDC)等。近几十年来,如何获得良好的汽车操纵稳定性,始终是国内外众多学者和设计师们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1.2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保障汽车的安全性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被动安全策略,另一个是主动安全策略。被动安全策略指的是在危险已经发生的情况下,汽车系统如何动作,以减少对驾驶员和乘车人员的伤害,比如安全带、高强度车身、安全气囊、缓冲吸能区、可溃式方向盘、发动机自动下沉等等。主动安全策略是指在汽车面临发生危险之前,通过汽车自身的装置系统检测到危险即将发生,并自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危险,或者把危险的损失降低到最小。从这个意义上讲,主动安全策略的核心思想就是预测危险即将发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使危险带来的 2
损失尽可能的小,比如4轮盘式刹车、高位刹车灯、汽车防抱制动系统、前后雾灯等等配置。从两种安全性策略的对比可看出,主动安全性策略可理解为防患于未然,重点是通过对车辆的悬架系统、制动系统和转向系统的调校和优化,使车辆的操控性能、制动性能和转向性能达到最好的程度,尽量提高汽车操纵的稳定性和行驶的安全性,减少行车时所产生的偏差。与被动安全性策略比较起来更具有可取性。
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车辆速度是衡量稳定性的重要变量,当车辆行驶于路面时,车辆的横摆角速度,轮胎所受的纵向、侧向和法向力,直接决定了车辆的动态。特别是当对车辆有大幅度的操纵行为时,车辆速度变化就更加复杂,对车辆动态的影响就更加明显。所以说车辆的主动安全性系统,如电子稳定程序(ESP)和牵引力控制系统(TCS)等作用都依赖与准确的车速信息,因此,如果能实时准确了解车辆速度的变化及其趋势,就能为车辆的稳定性控制系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因而对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制动安全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4] [5]。然而车辆在实际行驶中,车辆的速度受到大量外在因素的影响,如路面状况、轮胎气压力、车辆载荷、转向角等,而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对车辆的行驶速度,以及车辆的稳定性影响很大。因此,完全依赖于车载传感器来获得车辆速度,不能有效地为车辆稳定性控制器提供足够的信息,在有发生危险的趋势时,控制器不能提前动作以降低危险。这样就不能实现车辆的主动安全控制策略。为了实现车辆的主动安全策略,在发展精密传感器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其它的方法来获得车辆的状态,为控制器提供有效信息,从而进行有效的控制决策。随着近年来估计理论的发展,人们在利用车载传感器所能获得的车辆状态(包括车体和车轮状态)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用估计的方法来估计那些很难测量或无法测量的车辆状态(如轮胎的纵向、侧向摩擦力和法向力、车辆质心侧偏角等)以及车辆速度。将估计的方法应用于对车辆系统中,可以有效地监测车辆的行驶状态,并在车辆有发生失去稳定性等危险之前,给出报警信号,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危险的进一步加剧,并通过有效的控制来逐步排除危险,由此来实现汽车系统的主动安全策略[6]。
随着技术的进步,汽车核心系统越来越复杂,将会不断地走向电子领域[7-10]。汽车中使用的复杂电子系统越来越多,车载ECU(汽车电子控制单元)的开发也 3
越来越复杂。对开发人员来说,应用在安全性系统的ECU,要求开发周期越来越短,产品质量越来越高,开发成本越来越低,传统的定制特定用途集成电路(ASIC)、专用标准电路模块(ASSP)和微控制器(MCU)都难以达到上述要求。因此设计人员开始转向研究现场可编程们阵列FPGA.因为FPGA的应用使得ECU的开发具有开发周期短,产品质量高,开发成本低等优点[11]。FPGA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与阵列型PLD有所不同,FPGA由许多独立的可编程逻辑模块组成,用户可以通过编程将这些模块连接起来实现不同的设计。FPGA由可编程逻辑块(CLB)、输入/输出模块(IOB)及可编程互连资源(PIR)等三种可编程电路和一个SRAM结构的配置存储单元组成[12]。CLB是实现逻辑功能的基本单元,它们通常规则地排列成一个阵列,散布于整个芯片中;可编程输入/输出模块(IOB)主要完成芯片上的逻辑与外部引脚的接口,它通常排列在芯片的四周;可编程互连资源(IR)包括各种长度的连线线段和一些可编程连接开关,它们将各个CLB之间或CLB与IOB之间以及IOB之间连接起来,构成特定功能的电路。
FPGA还具有静态可重复编程和动态在线系统重构的特性,使得硬件的功能可以像软件一样通过编程来修改。作为专用集成电路(ASIC)领域中的一种半定制电路,FPGA既解决了定制电路的不足,又克服了原有可编程器件门电路数有限的缺点。FPGA具有在线修改能力,随时修改设计而不必改动硬件电路。FPGA能够反复使用,加电时,FPGA芯片将EPROM中数据读入片内编程RAM 中,配置完成后,FPGA进入工作状态。掉电后,FPGA恢复成白片,内部逻辑关系消失。FPGA的编程无须专用的FPGA 编程器,只须用通用的EPROM、PROM编程器即可。当需要修改FPGA功能时,只需换一片EPROM即可。这样,同一片FPGA,不同的编程数据,可以产生不同的电路功能。因此,FPGA的使用非常灵活。基于FPGA以上优点,用它来设计汽车车速的估计器既提高了估计器的快速性、可靠性,又降低了成本,而且由于它微型化的特点使其能在汽车上应用成为可能。因此本课题既有研究的理论意义,又有研究的现实意义。
二、汽车车速估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国内和国外的学者在汽车车速估计方法研究方面做了非常认真和仔细的工作,并且有大量的论文发表。但在国外产品中通常将轮速处理的软硬件制成专门的芯片加以保护,对其原理和实现方法,国内知之甚少。目前国内关于车速估计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3-21]:
(1)轮速信号融合法。利用测量的4个轮速信号进行组合以得到参考车速的估计,常用的组合方法有最大值、平均值、非驱动轮平均值等。最大值是将每一时刻测量的4个轮速的最大值作为该时刻参考车速的估计值,平均值是将每一时刻测量的4个轮速的平均值作为该时刻的参考车速估计值,非驱动轮平均值是将每一时刻测量的非驱动轮轮速的平均值作为该时刻的参考车速估计值。这些方法实现过程非常简单,但是估计的参考车速受路面状况、轮胎滑动状况、汽车加速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估计的参考车速与实际车速偏差较大。
(2)斜率法。根据车速与初始车速和加速度的关系进行参考车速的估计,加速度为车速变化的斜率。初始车速可以假定为轮速,加速度的确定依赖于不同的路面状况和制动工况。由于不同路面状况和制动工况下的汽车加速度不同,可以通过大量的实验测试获得汽车在不同路面状况和制动工况下的平均加速度,然后在汽车制动过程中通过识别路面状况和制动工况进行汽车加速度的估计。这种方法在初始车速和加速度估计准确时,估计参考车速可以很好地逼近实际车速,但是需要对路面状况和制动工况进行识别,还需要大量的实验测试来确定不同路面状况和制动工况下的汽车加速度,因此,实现难度较大。另外,这种方法的自适应性较差,不能用于不同路面状况下汽车制动时的参考车速估计。
(3)综合法。同时采用轮速信号融合法中的最大轮速法和斜率法进行参考车速的估计,选取较大的车速为参考车速的估计值,这种方法综合了最大轮速法和斜率法的优点,不用设定初始车速,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精度,但是仍然无法避免斜率法的缺点,需要进行路面状况和制动工况的识别,自适应能力差。
(4)自适应斜率法是具有一定自适应能力的参考车速估计方法,它根据汽车ABS控制系统的控制特征,在轮速变化的极大值点进行车速初始值和汽车加速度 的自适应调整,利用斜率法进行参考车速的估计,并将估计的参考车速和实时轮速两者中的较大者作为实时估计的参考车速。这种方法解决了斜率法初始车速选择困难和汽车加速度适应性差的问题,除少数点外,在单一路面和变化路面情况下都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参考车速估计,具有较强的自适应性,因此,该方法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但是,这种方法需要轮速减小之后才能确定轮速变化的极大值点,因此,实时性不强。
(5)递推法。根据滑移率、轮速及车速的变化率以及当前的车速,通过递推关系进行参考车速的估计。由于滑移率的初始值、车速的初始值是已知的,因此,递推法避开了斜率法估计时所需的制动初速度和车身加速度的确定,并且对各种路面都有很好的自适应性,但是递推过程出现发散时需要进行初始值的修正,以保证递推结果收敛。
(6)最小二乘法。利用4个轮速信号和经过积分的加速度信号的加权和进行参考车速的估计,其中加权系数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确定。最小二乘法假定4个时变的轮速信号的加权系数与相应车轮的滑移率大小成线性关系,另一个时变的加权系数则与加速度信号的大小成线性关系,线性系数可以通过最小二乘法递推计算得到。这种方法实现原理比较简单,计算量小,精度高,但是这种方法假定的加权系数的线性关系缺乏理论基础,另外,线性关系系数需要通过大量试验测试进行确定,其过程比较麻烦。
(7)压力函数法。利用制动轮缸在不同调压模式(增压、慢增压、保压、慢减压和减压)下的等效压力函数模拟轮缸的压力,根据车轮的制动力矩与轮缸压力的比例关系求解制动力矩,然后根据制动力矩、轮速与汽车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求解汽车的加速度,最后利用汽车的加速度对时间进行积分以得到参考车速的估计值。这种方法依赖于等效压力函数的准确性,另外,等效压力函数的确定需要多次实验测试获取,其过程比较麻烦。
(8)自适应非线性滤波法。以轮速为输入,通过非线性滤波器进行参考车速的估计。非线性滤波器根据车身加速度的变化调整滤波系数,以适应路面状况的变化,因此这种方法具有良好的路面自适应能力。在估计过程中,如果估计的参考车速小于轮速,则估计的参考车速设定为轮速,因为实际轮速不可能超过车速,轮速变化的峰值接近实际车速。
(9)卡尔曼滤波法。利用4个轮速信号作为参考车速的估计信号,车身的加速度信号作为参考车速信号的一阶微分,建立参考车速估计系统的状态方程和测量方程,利用卡尔曼滤波技术进行参考车速的估计。卡尔曼滤波法的计算量相对较小,但是它的鲁棒性较差,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系统模型准确度的影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效果不是很好。
(10)模糊法。将4个轮速信号和一个加速度信号作为输入,根据模糊规则进行模糊推理,然后去模糊化得到参考车速的估计。由于模糊估计方法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因而在系统存在不确定性和非线性时也可以给出比较好的估计结果,但由于模糊规则的确定依赖于实验和专家的经验,而且参考车速估计的准确程度也与规则的多少有关,因此模糊估计法的实现比较困难。
(11)模糊卡尔曼滤波法。根据卡尔曼滤波的滤波特性和模糊调节器的鲁棒特性,利用3个卡尔曼滤波器和1个模糊逻辑调节器,对测量加速度与轮速信号进行处理实现参考车速的估计。第1个卡尔曼滤波器滤除测量加速度的噪声,得到真实的加速度信号;第2个卡尔曼滤波器滤除测量轮速信号的噪声,得到真实的轮速信号和轮加速度信号;第3个卡尔曼滤波器利用经过处理的加速度信号和轮速信号进行参考车速的估计。模糊逻辑调节器根据经过处理的加速度信号、轮速信号、轮加速度信号以及估计的参考车速进行卡尔曼滤波器参数的调节,使得卡尔曼滤波器估计的参考车速快速收敛到真实的车速。模糊卡尔曼滤波法可以很好的适应汽车运动状态和路面状况的变化,实现汽车运动状态和路面状况变化下的参考车速估计。但是,模糊调节器的模糊规则的确定需要根据不同汽车运动状态和路面状况下对加速度信号和轮速信号的依赖程度确定,模糊逻辑规则的数量较多,因此,这种方法需要较多的实验调节,另外,该方法采用3个卡尔曼滤波器,计算量和计算复杂性都较大。
三、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3.1研究的内容
本文将从硬件实现的角度探索新的快速实现方案来实现汽车车速的估计。首先了解八自由度整车模型,为使得车辆仿真模型更加精,本文将在AMESIM(工程系统仿真高级建模环境)中搭建出八自由度整车模型及轮胎模型,以此为基础
应用滚动时域估计方法来估计汽车车速,最后利用FPGA硬件实现。
3.1.1 车辆模型
zYxwiywiy1owiVd1x3d2braeo2yho4OX图1 八自由度车辆模型示意图
车体动力学方程:汽车在水平路面上行驶,如图(1)所示。定义大地坐标系为XOYZ,车辆坐标系为xoyz,轮胎坐标系为xwiowiywizwi(i1,...,4)。车辆坐标系的原点不是选在整车的质心上,而是选在过质心的汽车横截平面与车辆侧倾中心轴线的交点上,这样可以使描述车体运动的状态方程得到简化。沿车辆纵向轴线向前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垂直地面向上的方向为z轴正方向,其余轴的正方向以及角度和力矩的正方向由右手法则确定。
整车共有八个自由度,其中车体有纵向、横向、横摆、侧倾四个自由度,每个车轮各有一个转动自由度。下面是车辆模型中所用到的一些符号的说明[28]:
M:汽车总质量
sM:汽车簧载质量
Vx:汽车质心在车辆坐标系x方向上的速度 Vy:汽车质心在车辆坐标系y方向上的速度
r:汽车的横摆角速度
:汽车质心侧偏角
p:汽车侧倾角 :汽车侧倾角速度
a:汽车质心到前轴的距离
b:汽车质心到后轴的距离
d1:汽车前轮轮距 d2:汽车后轮轮距
h:汽车质心到地面的距离
e:汽车簧载质量的质心到侧倾中心的距离 Iz:整车绕车辆坐标系z轴的转动惯量
Ixz:整车绕车辆坐标系x、z轴的惯性积
Ixs:汽车簧载质量绕车辆坐标系x轴的转动惯量 Ixzs:汽车簧载质量绕车辆坐标系x、z轴的转动惯量
方向上的力 方向上的力 Fxi(i=1,…,4):某车轮在其轮胎坐标系xFyi(i=1,…,4):某车轮在其轮胎坐标系yMzi(i=1,…,4):某车轮在其轮胎坐标系下的回正力矩
Rxi(i=1,…,4):某车轮纵向力对车辆横摆力矩的力臂 Ryi(i=1,…,4):某车轮横向力对车辆横摆力矩的力臂 :汽车前轴的侧倾角刚度 KfKr:汽车后轴的侧倾角刚度
Cf:汽车前轴的侧倾角阻尼
Cr:汽车后轴的侧倾角阻尼
FxVFyV:汽车所受的纵向外力 :汽车所受的横向外力
根据达朗贝尔原理,x方向的平衡方程为:
方向的平衡方程为:
绕z轴平衡方程为:
绕x轴平衡方程为:
此外:
&pFxM.(V&r.Vy)x(1-1)
yFy& M.(V&r.Vx)Mx.e.py(1-2)
Mz&& Iz.rIxz.p(1-3)
Mx&Ms.e.(V&& Ixs.pr.Vx)Ixzs.ry(1-4)
(1-5)
式(1-1)到(1-5)构成了描述车体运动的微分方程组,以(Vx,Vy,r,p,)为车体运动的状态,则状态方程可以如下表达:
B&VxMV&AMs.e.EyMMIxzsC&r.EIIzp&E&p
(1-6)
其中:
ABFFyMrVx MrVy
z(1-7)(1-8)
(1-9)(1-10)
x C
DM
MxMserVx
EAIzMseCIxzsMDIzMMIzIxsM2s(1-11)
四个合力Fx、Fy、Mx和Mz如下表达:
FFxFi144xicosiFyisiniFxvsiniFyicosiFyV
(1-12)(1-13)(1-14)
yFi1xiM4xMsgeKCp
cosiFyisiniRxisiniFyicosiRyi4M zFi14xi
zi(1-15)
Fi1xiMi1其中:
Rx1d12,Rx2d12,Rx3d22,Rx4d22;(1-16)
Ry1a,Ry2a,Ry3b,Ry4b;(1-17)
KKf
Kr
(1-18)
(1-19)
CCfCr3.1.2 轮胎模型与八自由度车辆模型的连接
F1exp(E1(E122112)3)
2Dxn(Dx0De).exp(D1.dD2.d)De
dxy022
xFxF. FyFyF.FxF22y 由式(2.7)可知,要想得到整车的运动,除了需要驾驶员对车辆的操作输入外,还需要四个轮胎的受力情况;而轮胎受力情况需要知道轮胎在其自身坐标系下的运动状态。因此需要由车辆运动状态得到轮胎在其坐标系下 的运动状态[27-30]:
VxiVxRxi.r(i1,...,4)(1-20)
VyiVyRyi.r(i1,...,4)(1-21)
VxiVxi.cosiVyi.sini(i1,...,4)(1-22)
VyiVyi.cosiVxi.sini(i1,...,4)(1-23)其中:Vxi、Vyi分别为轮胎轮心运动速度在车辆坐标系x、y方向上的分量;Vxi、Vyi分别为轮胎轮心运动速度在其轮胎坐标系x、y方向上的分量。由于三部分:静态转移、俯仰转移以及侧倾转移,可如下描述:
Fz1Mg.b2(ab)b2(ab)b2(ab)b2(ab)Max.h2(ab)h2(ab)h2(ab)h2(ab)KfKfKrKfKfMay.hMge. (1-24)
TMay.hMge. (1-25)
TMay.hMge. (1-26)
TMay.hMge. (1-27)
TFz2Mg.Max.KrFz3Mg.Max.KfKfKrFz4Mg.Max.KfKfKr其中:T为平均轮距:
Td1d22
考虑到车辆的侧倾转向、弹性转向以及前轮定位参数对轮胎运动状态的影响,对车轮运动状态做如下修正[22]:
12341Ef(Fy1Fy2).Cf02Ef(Fy3Fy4).Cr0Er4Er**3**(1-28)
其中:i*为车轮名义转角,i为车轮实际转角;Ef和Er分别为前后轴侧倾转向系数,Cf和Cr分别为前后轴弹性转向系数,0为前束角。
12341020*3**(1-29)
4其中,i*为轮胎名义侧倾角,i实际轮胎侧倾角,0为前轮外倾角。对于非稳定模型,轮胎的受力除了与轮胎此时的运动状态有关外,还与此前的运动状态有关,因此需要对前面的运动状态进行保存。
为了得到车轮的运动状态还需要补充车轮的运动学方程:
&Fxi.RliJi.TtiTbi0(i1,....,4)i&化简为: iTtiTbiFxi.RliJi(i1,....,4)(1-30)
其中,Tti为第i个车轮上的驱动力矩;Tbi为第i个车轮上的制动力矩;Ji为第i个车轮的转动惯量;Rli为第i个车轮的负载半径。由车体动力学方程(1-6)和车轮动力学方程式(1-30)共同构成了八自由度模型非线性车辆模型,其中,车体四个自由度,车轮四个自由度。
3.1.3 AMESIM 简介
AMESim全称为LMS Imagine.Lab AMESim即:多学科领域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平台。AMESim提供了一个系统工程设计的完整平台,使得用户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建立复杂的多学科领域系统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仿真计算和深入的分析。
面向工程应用的定位使得AMESim成为在汽车、液压和航天航空工业研发部门的理想选择。工程设计师完全可以应用集成的一整套 AMESim应用库来设计一个系统,所有的这些来自不同物理领域的模型都是经过严格的测试和实验验证的。由于AMESIM具有使得用户从繁琐的数学建模中解放出来从而专注于物理系统本身的设计和用户可以在模型中描述所有系统和零部件的功能,而不需要书写任何程序代码的优点,所以AMESim使得工程师能够迅速达到建模仿真的最终目标:分析和优化工程师的设计,从而帮助用户降低开发的成本和缩短开发的周期。便捷、准确的模型创建方式以及强大的二次开发功能使得AMESim成为航空航天、重工、车辆、船舶、电子、能源、兵器等诸多工业部门进行系统研发的首
选平台。
对一个系统进行仿真的首要任务就是该系统的数学建模,然后才能进行仿真研究。数学模型的精确性直接影响仿真的结果。对于复杂的系统,其数学模型是很复杂的,因此人们开始寻找使用的仿真软件,AMESim就是LMS公司自1995年推出的一款多领域复杂系统仿真平台。其各个元件模型都是经过验证得到的,工程师将各个元件连接起来就可以精确地预言多专业只能系统的性能。AMESim车辆动力学解决方案提供了完整的工具,从设计周期的前期就开始来测试和优化车辆的舒适性及驾驶操纵性。该方案可以评估车辆关键子系统(转向、制动、悬架)及其控制器之间的作用,以确保最佳的驾驶操纵性、舒适性以及安全性。并为用户提供了模块化的方法和功能模型来从事车辆动力学研究。
为此本文将利用AMESim平台来搭建汽车八自由度整车模型,其完整的车辆动力学方案使得比MATLAB中搭建的模型将会更加精确,仿真功能更加强大。并通过AMESim和MATLAB的联合仿真,将估计算法与车辆模型进行仿真联合仿真。
3.1.4 滚动时域估计方法介绍
基于对各种车速估计方法的研究与对比,考虑到充分利用以约束形式给出的附加已知信息来提高估计结果的合理性和精度,本文将采用滚动时域估计的方法。
滚动时域估计(MHE)方法能够充分利用不断变化的系统信息和各种约束信息更准确地估计系统状态,这为约束系统优化估计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23]。因此,该方法能处理基于实际系统状态的模型和约束条件的估计问题,如系统的跟踪、监控和检漏等。滚动时域估计按照估计时域不同可分为全信息滚动时域估计(Full Information Estimation)和近似滚动时域估计。
全信息滚动时域估计利用了全部的测量信息,通过极小化优化问题的性能指标,估计出系统的初始状态和作用在系统上的扰动,并由系统动态方程计算系统状态的估计值。由于这种估计方法利用的信息量大,并能估计出系统的扰动,所以估计结果更加准确,同时对了解系统的扰动特性也具有重要意义[6]。
采用全信息滚动时域估计方法处理估计问题时,随着时间的增长,处理的数据越来越多,最终可能造成问题的不可解。基于此,Rao,Muske等人[24-26]引入固 14
定时域,将优化问题的计算时域分成两部分,通过引入到达代价(Arrival cost)函数,将全信息滚动时域估计问题转化为固定时域估计问题,限定了优化问题的维数,提出了近似滚动时域估计策略。由于该估计策略只考虑了最新N个数据(是固定窗口N的大小),从而避免了计算量随时间增加的问题。由于这种方法避免了到达代价函数的精确计算问题,因此在许多实际系统中获得了应用。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对车辆系统中现实存在的物理约束的考虑,拟采用近似滚动时域估计方法对车速进行估计,使得估计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3.1.5 FPGA的硬件设计
FPGA 产生于80年代中期,是在PAL、GAL等可编程器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产物[31-33]。FPGA的出现既解决了原有可编程器件门电路数有限的缺点,又克服了专用集成芯片(ASIC)的不足。
FPGA在数字信号处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受限于几个因素。首先,DSP开发人员不熟悉硬件设计,尤其是FPGA。大部分人利用matlab来验证算法,运用C语言或汇编语言编程,不能熟练的利用硬件描述语言(VHDL或Vrilog)进行数字设计。其次,虽然VHDL语言也提供了许多高层次的语言抽象,但是其具有代码量大,难度大,开发周期长、调试困难,并且潜在Bug难以发现。
基于以上原因Mentor Graphics 公司研发了高级算法综合技术Catapult C它为抽象的 C 设计规范到高质量的硬件实现提供了一种可行并且简捷的方式,并且迅速为行业领先的用户所采纳。它将c/c++自动转化成HDL语言,速度是传统人工方式的20倍。Catapult C提供了很好的GUI界面,从GUI界面中可以通过甘特图了解Catapult C产生的RTL代码的处理顺序关系,占用的资源和处理延迟等,用户还可以方便的调整约束,让Catapult C产生不同架构的RTL代码,再比较不同架构的优劣,挑选最合用的。Catapult C还可以生成SystemC模型,用于加快系统级仿真的速度。它也可以调用Modelsim等仿真工具,比较算法模型和生成的RTL模型的功能是否一致。因此,利用Catapult C Synthesis可以转移到一个更高效的抽象层次来设计针对下一代计算密集应用的复杂FPGA硬件。工具的高级假设分析功能允许硬件设计者全部交互式地探测宏构架和接口设计空间,并产生可以与人工编码相媲美的高性能硬件[34]。Catapult C Synthesis 统一了两个截然不同 15 的域:系统级设计和硬件设计,结合Mentor公司的ModelSim仿真工具,构成了下一代电子系统级设计的基础。下图为Catapult C 的FPGA开发流程[34]。
图2
Catapult C 的FPGA开发流程
3.2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1)利用AMESIM搭建八自由度车辆模型及轮胎模型。
(2)针对车速估计设计滚动时域估计算法,然后利用AMESim和MATLAB的联合仿真实现算法与模型的连接,最后实现对参数的有效跟踪。(3)基于Catapult C工具来实现汽车车速估计的FPGA的硬件设计。
四、本课题研究方法与技术线路
首要先熟悉并彻底理解透彻八自由度车辆模型,然后将其在AMESIM中建立对应模型。其次设计滚动时域估计方法的Simulink框图,并结合八自由度车辆模型进行AMESIM和MATLAB的联合仿真及分析仿真结果。最后基于Catapult C实现算法的FPGA硬件设计。
五、工作安排
2010.11~2011.01
车辆模型的建立
2011.01~2011.04
估计器的设计
2011.04~2011.07
AMESIM和MATLAB联合仿真实验 2011.07~2011.12
开发工具的应用 2012.01~2012.03
FPGA硬件的实现 2012.04~2012.05
撰写论文,准备答辩
六、主要参考文献
[1] 黄安华.现代汽车的主动安全技术[J].商用汽车,2002,24(4):23-24 [2] 赵琢.我国高等级公路交通事故预测及对策研究[J].汽车运输研究,1997,16(2):71-77 [3] 吴龙.近期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分析[J].汽车运输研究,1997,16(2):82-86 [4] HARNED J,JOHNSTON L, SCHARPF G, Measurement of Tire Brake Forces Characteristic as Related to Wheel Slip(Antilock)Control System Design[J].SAE Trans.Series, 1969,78:909–925.[5] LEE H, TOMIZUKA M, Adaptive vehicle traction force control for intelligent vehicle highway systems(IVHSs)[J].IEEE Trans.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2003(2):167–178
[6] 李淼,基于滚动时域的车辆速度估计:[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吉林:2009,8-60 [7] BEVLY D M,SHERIDAN R,GERDES J C.Integrating INS Sensors with GPS Velocity Measurements for Continuous Estimation of Vehicle Sideslip and Tire Cornering Stiffness[C].Proceedings of American Control Conference,Arlington,VA, USA,pp.25-30,June 25-27,2001.[8] DAISS A,KIENCKE U.Estimation of Vehicle Speed Fuzzy-Estimation in Comparison with Kalman-Filtering[C].Proceedings of the 4th IEEE Conference on Control Applications,2002: 281-284.[9] DIECKMANN Th.Assessment of Road Grip by Way of Measured Wheel Speed Variables[C].Proceedings of FISITA`92 Congress,London,GB,2003:75-81.[10] GUSTAFSSON F.Slip-based tire-road Friction Estimation[J].Automatica,1999, 33(6):87-99 [11] 华清远见嵌入式培训中心 编著,FPGA应用开发入门与典型实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17
[12] 阎石 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3] 刘国福,张玘,王跃科.汽车防抱制动系统车速测量技术的研究[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5,19(5):28-32.[14] 齐志权,刘昭度,马岳峰,等.汽车制动防抱系统参考车速确定方法[J].农业机械学报, 2005,36(11):1-11.[15] 齐志权,刘昭度,时开斌,等.基于汽车ABS/ASR/ACC集成化系统的ABS参考车速确定方法的研究[J].汽车工程,2003,25(6):617-620.[16] 刘国福,张屺,王跃科.汽车防抱制动系统车速估计方法的初步研究[J].汽车工程, 2004,26(6):723-725,738.[17] 吴诰硅,许季,刘绍辉.汽车防抱制动系统制动时的车速计算[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2):76-78.[18] 程军.车轮最佳滑移率控制的研究[J].汽车研究与开发, 2000(1): 36495.[21] DA ISS A, KIENCKE U.Estimation of vehicle speed fuzzy2estimation in comparison with Kalman2filtering[C] / / Pro2ceedings of the 4 th IEEE Conference on Control App lica2tions, New York: IEEE Press, 1995: 281-284.[22] 郭孔辉,轮胎侧偏特性的一般理论模型[J].汽车工程,1990,12(3):1-12.[23] 赵林辉,刘志远,陈虹,车速和路面附着系数滚的动时域估计[J].汽车工程,2009,31(6):520-525.[24] RAO C V.Moving horizon strategies for the constrained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nonlinear discrete-time systems[D].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2000.[25] RAO C V, Rawlings J B, Lee J H.Constrained linear state estimation moving horizon approach[J].Automatica, 2001,37(10): 1619-1628.[26] MUSKE K R, J.RAWLINGS J B.Noninear moving horizon state estimation[J].Methods
1 教学方式介绍
教学方式主要分为Field Trip(野外考察)、Team Work(小组作业)、Tutorial(辅导)、Presentation(演说展示)、Lecture(理论讲座)。
Field Trip(野外考察):实地考察是设计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富有启发意义的自然景观,评估其价值,可作为设计的灵感之源。实际上,设计实践课程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设计场地和其他实地的参观、讨论、分组实践、研读相关书籍以及图板或计算机制图等。
Team Work(小组作业):这种教学方式几乎覆盖了绝大部分课题的前期实践调查部分,每次Team Work的合作伙伴一般都不会和以前的相重复,这样就锻炼了学生与来自不同的历史文化、专业背景的同学的交流能力。使得学生们可以共享各自不同的技能和文化视角,同时也为将来的职业实践跨学科合作做出准备。Team Work作业布置之前会要求各组员签订一份合作协议,明确各组员的义务与责任,以及违规的处理办法。
Tutorial(辅导):这种教学方式一般会配备4名~5名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在进行Tutorial之前,每位教师就会把他自己的那份时间段表格粘贴在工作室的信息板上,一般以30 min为一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时段灵活安排签约选择所需专业方向教师的辅导,这4个~5个老师通常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有美学、植物、结构、生态等,景观系鼓励学生在辅导课过程中签约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另外一种辅导叫做Personal Tutorial(个人辅导),这名导师须由具有一定职业经验的老师担任,负责约15位学生。Tutor会在每学期的期中单独约见每一名学生,与其对职业规划、学习困惑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与指导。
Presentation(演说展示):这种教学方式也是中国学生最为惧怕的一种,Presentation就是在做完一个Project(课题)之后,必须面对本课题所有师生在规定的时间之内进行课题成果的演说展示,并由专人记录时间。这种方式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在其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汇报讲演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对于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是非常重要的。
Lecture(理论讲座):这是国内较为常规的教学方式之一,不同之处是所有课程的教学讲义及相关的阅读学习资料会及时上传至学生的个人空间,供学生随时下载学习之用。
2 课程体系介绍
谢菲尔德大学景观系最具吸引力的课程当属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景观建筑学硕士),学制2年。该课程与英国皇家景观建筑师协会注册制度严密结合,作为景观高等教育与国家执业注册师制度相结合的成功范例,谢菲尔德大学景观系的景观建筑学系列课程对于景观专业的学科建设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其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见表1。
3 教学实录
Introduction of Design Practice(设计应用初步)第1学期第3,4周:
第一节课,主讲教师Clare粗略地介绍了一下此次Project(项目)的设计任务,要求重新设计校图书馆旁的休闲广场,这是入学后的第一个设计项目,所以无需绘制正式图纸,只需用草图的形式汇编一份Design File(设计文件)并完成其实体模型,以利于部分非景观专业背景的学生零压力迅速进入专业角色。随后Clare限定大家用10 min迅速的考察场地,选用三个单词表述各自对这块场地的First Feeling(第一感觉)。10 min后回到Studio,Clare要求每位同学从自己选用的三个单词之中挑选出一个写在黑板上以供大家互相学习交流,感受来自不同文化专业背景的同学对同一块场地的不同见解。
Clare给每位同学发放了一张本次Project的屏蔽了相关数据的地形图,进行实地勘测完善地形图上被屏蔽掉的相关数据,然后根据勘测得出的数据利用午休时间,小组分工绘制不同的场地地形剖面,最后贴在教室的墙壁上供同学们相互交流学习。
下午,各组员把个人填写的A4场地条件分析表格经讨论后汇总到一张A3大小的小组场地条件分析表格上。然后由三位教师把所有同学聚集在一起进行集体大讨论,Clare在讲台上主持研讨,由另一位老师在黑板上快速记录,通过集思广益、去伪存真,在场地条件优劣情况分析出来以后,针对性的设计构思也将很快的浮出水面。
Clare开始讲课了———Design Language(设计语言),发放一叠相关的handout(课堂资料),摘自《From Concept to Form》(从概念到形式),主要讲授如何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与构形方式将不同的设计理念、空间形式、景观元素落实到实际的景观方案当中,同时辅以大量的欧美景观实例图片对各种不同的设计手法进行讲解。让大家对Design Language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Clare就选取了一些康德斯基等抽象化大师的名作发放给同学们,要求两人一组从中任选一张,在40 min之内根据自己对作品中二维抽象空间的理解完成一个三维立体空间构成模型(见图1)。
40 min之后,各小组按时完成相关模型,正当大家围合在大展台边上欣赏这些空间各异、形式多样的模型时,Clare突然站在边上的一张小桌子上,要求大家根据自己面前的模型做一个2 min的快速方案,全凭第一感觉,平立剖皆可。短短的2 min,就是为了激发大家闪电般的灵感。在这里被称之为Brain Storm,是经常被运用到的一种教学方式。
图书馆休闲广场设计项目以后的课程就全部都是以Tutorial(辅导)的方式来进行,每位同学查看工作室信息板上的辅导时段表格,根据自己的空余时间灵活安排在各不同专业方向老师的时间表格里签约,这些老师分别来自植物,美学,结构等方面,各位同学选择相关专业方向的辅导,以弥补某些专业方面的不足。
图书馆项目两周的课程很快就结束了,最后,提交完方案模型(见图2),填写方案评估表。当然,导师已经在评估表上罗列了部分评审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然后带上评估表格参加相应老师主持的小组评审。首先,方案作者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介绍,接着评审人根据自己填写的评估表对自己评审的方案进行评价,然后是本组同学提问,作者答疑,最后主持老师对方案总结每一个人的作品都会经过介绍、评价、提问、答疑这一过程,这就锻炼了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当中讲演方案的能力,同时也训练了他们评审他人方案的能力,促进学生间的这种积极互动的学习方式对开拓设计思路是相当有利的。
摘要:结合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景观系概况,详细介绍了该学校景观系的野外考察,小组作业,演说展示等教学方式,阐述了该系景观建筑学硕士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等,并列出了“景观设计应用初步”课程的部分教学实录,以期指导国内同类课程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景观系,教学方式,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分析;内容分析法
Abstract: To count the references of the master degree thesis in Zhengzhou university colleg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content of the reference type, source journals, highly cited books and cited dissertations affiliation, which aim at comprehend the Academic interests of Master of successive in Zhengzhou university colleg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Periodicals at home and abroad, important information in the field. The paper can also improve postgraduate in our college and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master of the subject of Library science, Information science, Archival science.
Key words:Master degree thesis; References analysis; Method of content analysis
学位论文与其他文献相比具有科学性、理论性、系统性等特点,属于灰色文献。[1]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作为河南省图书、情报、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国内学科排名处于中上水平,[2]故对其历届硕士论文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了解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及档案学硕士培养现状具有一定代表性。硕士学位论文作为全面体现申请者科学能力与学术水平重要标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等多方面能力。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作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了解信息管理学院研究生文献需求特点与利用规律,对信息管理学院研究生的培养有重要指引作用。
1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处理程序
本文拟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该方法是一种对研究对象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应用这一方法,对文献的特定主题内容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揭示该主题内容的实质,系统、客观地把握其研究动态和趋势。[3]
本文的数据来自郑州大学自建的数字学位论文检索系统。检索时间为2014年5月,检索期限为2002
年~2013年12月。检索到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论文共计306篇,提取参考文献共计17730条,其中,中文文献13131条,外文文献1975条,网络文献2624条。中文文献占总参考文献的74%,外文文献比重为11%,剩余的15%为网络文献。
2 参考文献分析
2.1 参考文献类型。根据GB/T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文后参考文献的类型主要有:普通图书[M]、学位论文[D]、期刊[J]等,其中期刊比例为69.28%、图书比例为13.81%、学位论文比例为8.09%。期刊作为研究人员交流学术思想、传播学科信息的重要园地,对其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参考文献来源期刊分布。参考文献期刊来源可以揭示论文作者对学科期刊信息源的掌握及利用情况。中文期刊来源1475种,外文期刊来源645种,根据布拉德夫定律可知,参考文献期刊主要来源分别为38中文种刊物及25种外文刊物。篇幅限制仅列出前十种期刊,如表1。
表1 期刊来源分布
如表1所示,对比中英文参考文献被引频次,从侧面印证我院硕士以中文参考文献为主的情况。另一方面参考文献大多来源于质量较高的期刊。但是非核心期刊及开放存取期刊也应受到关注。
2.3 高被引图书。与期刊不同,图书内容的结构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图书内容的观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分析高被引图书并推荐硕士研究生阅读,有助于夯实其基础理论知识。中文图书主要涉及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信息管理导论及档案学概论,文献学和目录学,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知识管理,信息组织与检索等。而外文图书涉及主题相对分散。笔者认为可能与研究主题相关度及时效性有一定的关系。
2.4 高被引学位论文所属机构分布情况。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完成参考其他机构的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形成学术氛围相互参考借鉴之势,将有利于学科的蓬勃发展。
表2 被引论文机构分布
通过对比表2可以发现,参考学位论文机构主要为高等院校,大多开设有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未开设的院校也在参考之列显示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学科交叉趋势。同时在外文学位论文机构中发现有Ischool成员学校,作为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专业名校,这些机构开设的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相关课程,对本院的研究生培养课程开设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5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学位论文收录情况。1999年~2013年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系)共培养306名硕士研究生(在读不计入此统计数据内),数据源于郑州大学图书馆数字学位论文系统。对比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共收录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系)硕士学位论文233篇,万方数据为201篇,因此可以确定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收录得并不完整。
3 引用参考文献规律总结
3.1 文献引用规律总结。通过以上大量真实数据的统计及对比分析,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专业信息需求具有一系列显著特征,同时也存在了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参考文献需求量大,缺乏个人见解。经统计,硕士学位论文的篇均参考文献数量为60篇,硕士学位论文作者大多能够为自己论点提出较科学合理的理论论证,但也不免有所罗列参考文献观点缺乏学位论文作者自己独有的思考出现,同时还有参考文献主题与学位论文主题差异性较大的情况存在。
(2)引文参考类型多样化、信息需求面广,学科交叉渗透趋势明显。参考文献信息需求呈现全面性、多样性等特征,参考文献涉及经济类、管理类、计算机类、历史类等多个学科领域,这也明确地体现了情报学、图书馆学及档案学具有交叉性学科特性。
(3)需求语种单一,主要以中文为主。目前对参考文献的需求仍以中文为主,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情报学及档案学研究的语种信息源较为闭塞。情报学作为世界性学科,其他国家对情报学的研究理论具有较高的参考学习价值。在对情报学和图书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应该去了解国际情报学和图书馆学的发展,拓宽视野,充分有效地利用国际社会已有的信息资源。
(4)与其他文献相同,情报学和图书馆学文献也呈现出其一定的时效性,对文献信息需求多以一到五年为主。科技文献的推陈出新具有不可抗拒的规律,对情报学、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的研究也应不断参考新观点,时刻为情报学、图书馆学及档案学注入新鲜血液。
3.2 存在问题建议
(1)针对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存在基础数据不完备,数据获取、清理成本较高,从多种数据源整合、参考文献著录中的不规范等现象,院系应对此作出更加明确的要求。[4]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作为文献学方面高学历人才,更应该严格参照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撰写参考文献。同时在调查在读研究生学科背景情况基础上,开设必要的课程,加强规范化训练。[5]
(2)笔者认为,针对高被引图书中的一些图书可以作为提高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专业素养的推荐书目阅读,对国内开设图书情报专业院校的研究生专业经典文献阅读有积极借鉴意义。信息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数据及文献的迅速海量增长,造成学生信息及知识迷航。比如,“文献资源建设”、“信息管理学基础”、“信息资源管理导论”、“信息组织”、“信息检索”及“知识管理”等高被引书籍的阅读,对提高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组织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及知识的有效组织与管理能力等有较好帮助。
(3)注重文献时效性是图书情报参考文献的趋势,但是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发现,参考的文献中也有大量的早期文献,排除其中的高被引论文或图书及经典文献还有很大一部分。提示在读研究生撰写科技论文,注重文献时效性及论文新颖性、创新性。同时根据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收录情况,也给在校生文献调研以启示,仅仅依靠中国知网进行中文文献数据源的采集是不够的,可以结合万方数据及维普网将检索结果整合,形成比较完整的数据集。
(4)针对文献需求量大,语种单一的问题,可以开设专业的信息检索课程,为研究生论文撰写过程中信息收集路径提供更广阔的路径,构造更为科学合理的信息检索策略,提高研究生的信息获取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春燕,安小米.学位论文写作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1~3.
[2]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EB/OL].[2014-06-14]. 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xsbdxz/.
[3] 邱均平,苏金燕.国内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综述[J].图书馆论坛,2007,27(06): 158~163.
[4] 司莉,王思敏.美国iSchools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J].大学图书馆报,2014, 32(1):102~109.
[5] Gary marchionini,杨冠灿,芦昆.科研数据管理: 保障数据质量,促进 iSchools新科学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3,32(4):4~9.
法
2014年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含直博生)(简称“推荐免试生”)工作已经开始。为做好我校接收外校推荐免试生工作,特就相关问题要求如下:
一、接收推荐免试生的原则:
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选拔的原则;在对推荐免试生平时学习和科研能力综合测评的基础上,突出对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的考查。
二、接收推荐免试生的条件:
(一)申请推荐免试攻读我校研究生的学生,须符合以下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国家“211工程”建设重点大学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
3.诚实守信,学风端正,具备良好的可作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综合素质和培养潜能;
4.大学本科三年成绩优秀;英语通过国家六级考试(或参加英语六级新题型考试成绩达到425分以上者);外语类专业第二外语考试成绩优良(80分以上者);
5.身心健康,符合所申请学科的体检要求;
6.申请者在现就读大学取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
(二)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申请:
1.本人不自愿;
2.在校期间受过处分,或有学术不端行为的;
3.主干课程有补考或因考试不及格而重修(含补考或重修通过);
4.身体有严重疾病,不能适应研究生阶段学习;
5.申请材料中提供虚假信息的。
三、接收推荐免试生的专业:
接收推荐免试生的专业范围主要为除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和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以外的我校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公布的专业。
四、接收推荐免试生的程序:
(一)推荐免试生提交申请材料。
1.申请者首先登陆吉林大学招生网(http://zsb.jlu.edu.cn)或吉林大学研究生院主页“招生工作”栏(网址:http://yjsy.jlu.edu.cn),查阅我校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简章及目录。
2.符合吉林大学2014年接收外校推荐免试生有关要求的学生,请填写和打印申请材料,并于2013年9月30日之前,通过中国邮政特快专递(EMS)方式邮至或直接送至吉林大学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过期不再接受申请。考生提供的各类材料,一律采用国际标准A4纸型(297*210mm),材料左边应留有25mm的装订边。全部材料一经收到,恕不退还。申请者须提供的材料包括:
(1)吉林大学接收2014年外校推荐免试硕士生申请表一份(附件一), 须加盖所在学校教务处公章(原件)。
(2)本科三学年成绩单一份,须加盖所在学校教务处公章(原件)。
(3)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或其他研究成果、获奖证书和外语水平考试证书等材料的复印件。
3.我校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合格者方可来校进行复试;申请人只可选择一种推荐免试研究生类型(即学术学位或者专业学位),并填报一个申请志愿。推荐免试资格类型为“专业学位”者,只能申请免试攻读我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二)申请者参加复试。
1.复试工作由招生学院(所)组织。复试既要考察学生历年的学习情况,又要注重对其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业务水平以及其它特长的考核。
2.复试主要内容:专业课、外语水平、综合面试。其中,专业课及外语水平测试可采用笔试或口试的形式,由各学院(所)根据学科专业的需要自行决定。综合面试主要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复试日程安排:接收外校推免生的复试工作将于10月16日之前结束。具体复试时间由各学院(所)自定,并要及时通知申请人。
4.复试时,申请人须向招生学院(所)出示有效的二代身份证原件、每学期均注册的学生证原件、外语水平考试证书原件以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或其他研究成果、获奖证书等材料原件。
5.各学院将复试合格并且拟接收的外校推荐免试硕士生名单及时公示,并于10月22日之前将“接收2014年外校推荐免试硕士生复试情况表”(附件二)报送研究生招生科。
(三)通过复试并同意接收的外校推荐免试硕士生,由我校发给接收函。
(四)办理全国考研报名手续:
1.被我校接收的推荐免试生,持接收函到推荐学校教务部门领取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加盖公章签发的《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
2.推免生在教育部规定的时间进行网上报名,(报名网站: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http://yz.chsi.com.cn),并到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现场确认手续。未进行网上报名及现场确认的推免生不能被录取。报考院所、专业、录取类别等信息要严格按照《接收函》确定的内容填写,考试方式选择“推荐免试”。
3.《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加盖公章之后,必须在2013年11月15日之前,通过中国邮政特快专递(EMS)邮至或直接送至吉林大学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逾期不能提供的,将取消接收资格。
五、关于直博生招生:
(一)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学校决定2014年继续在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开展招收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直博生)工作。
2014年招收直博生的专业分别为:数学、化学、机械工程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4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含17个二级学科,分别是数学(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论、车辆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
生源必须从2014年校外推荐免试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中选拔。推荐免试生本科毕业学校应为国家“985”重点建设院校。
(二)直博生需提交吉林大学接收2014年外校推荐免试直博生申请表(附件二),其他要求均与接收2014年外校推荐免试硕士生相同。
(三)被确定为直博生的学生入学当年可直接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万元,并享受吉林大学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中的待遇。具体办法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四)直博生学制
直博生学制一般为5—6年,按培养方案入学两年后进行中期考核,合格者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中期考核不合格者转入攻读硕士学位。
六、其他事项:
(一)申请人必须保证提交的申请表和其他全部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若申请人所提供的材料不真实,任何阶段一经查实,立即取消来我校免试读研资格,所产生的后果自负。
(二)获得接收资格的申请人本科毕业前须未受到任何处分,未有考试作弊或者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记录,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要达到良好以上成绩。新生入学报到前须如期获得学士学位证书和本科毕业证书,否则取消录取资格。
(三)体检将在新生入学报到后进行,按国家有关规定,体检不合格者取消入学资格。
(四)为保证招生计划顺利进行,被录取的推免生将不允许参加全国硕士生统一入学考试。
(五)申请材料邮寄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吉林大学中心校区行政楼420室 吉林大学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邮政编码:130012;联系电话及传真号码:0431-85166371。注:所有邮寄材料务必通过中国邮政特快专递(EMS),以其他方式邮寄的恕不受理,敬请谅解。
吉林大学招生办公室
(2010年6月修订)
一、总则
第一条为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精神,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建立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促进研究生教育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配合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工作,形成我校博士学位论文校、市、全国三级评优、奖励制度。
二、评选办法
第三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具有学科前沿性、开创性,对科学技术发展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或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应有突破性,在理论或方法上有所创新,达到国际或国内相同学科的先进水平,或有较大的社会效益或较好的应用前景。
(一)社会科学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论文研究成果填补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空白,在本学科领域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
2、论文研究成果属运用新视角、新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有独到见解或创新意义的成果。
3、论文研究成果为政府宏观决策提出有战略意义的政策性建议,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实用价值,或对文化事业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二)自然科学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论文研究成果发现或揭示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新现象、新规律,或提出有价值的新理论、新方法。在本学科领域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论文研究成果创造性地解决国民经济或科学技术中的重大问题,有重大的应用价值或经济效益。
3、论文成果属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
三、论文研究成果的主要结论或部分结论已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或获得过重要奖励的,在优秀论文评选时应予优先考虑。
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应体现出博士学位获得者确已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反映本学科和相关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材料翔实,数据可靠,图表规范,推理严密,文字表达准确、流畅。
第四条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要注意发现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苗子。主要是在每次学位论文的开题时或论文进行过程中,密切关注研究生论文的创新情况,滚动式选择总数不少于10%的博士学位论文作为优秀学位论文的重点扶持对象进行重点培养,研究生院将在经费、学制等方面为这些重点对象提供必要的保证,各院系也应有相应的配套措施。
第五条各院系可向相关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推荐不多于本院系当届博士毕业生总数10%的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候选论文;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在每次博士学位评审时,应评选出不多于本分委员会当次受理博士学位申请总数10%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为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候选论文,报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以下简称:学位办)组织评审。
第六条各院系应通知并组织获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推荐的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填写并提交相应的申报材料,具体内容根据学位办的有关通知执行。
第七条学位办应对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推荐的博士学位论文组织同行专家进行评议,并择优推荐其中部分论文参评“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由上海市学位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选出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再由上海市择优推荐其中部分论文参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第八条研究生院将根据“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通讯评议的评分情况,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当复旦大学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名单,审定产生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第九条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名单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后予以公告并上网公布。入选名单自公告之日起60天内为异议期。任何个人或单位,如对入选论文有异议,可在异议期内以书面形式向学位办提出异议及其具体依据(学位办负责对提出异议的个人或单位予以保密)。
第十条异议期结束后,入选论文将获得“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由学校颁发证书并对论文作者及其导师予以表彰。
第十一条对已获奖的论文,如发现有剽窃、作假行为或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不能成立等严重问题,一经认定即取消其“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并予以公告,并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重新审议其学位授予问题。
三、奖励办法
第十二条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励办法
一、对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每篇奖励人民币4000元。
二、对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每篇奖励人民币4000元。
第十三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励办法
学校对每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配套奖励5万元,具体分配如下:
一、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每篇奖励人民币2万元。
二、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每篇奖励人民币2万元。
三、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所在院系的相关人员(包括参与论文指导的主要教师、参与申报材料组织工作的研究生管理干部等。导师除外),每篇奖励人民币1万元。奖金的具体发放对象及金额由院系领导确定并报研究生院实施。
第十四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奖励办法
学校对每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配套奖励2万元,具体分配如下:
一、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作者,每篇奖励人民币8000元。
二、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指导教师,每篇奖励人民币8000元。
三、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所在院系的相关人员(包括参与论文指导的主要教师、参与申报材料组织工作的研究生管理干部等。导师除外),每篇奖励人民币4000元。奖金的具体发放对象及金额由院系领导确定并报研究生院实施。
第十五条学校给予的奖励中,每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奖励按最高等级执
行,不兼中兼得。同一篇学位论文逐轮获奖时,奖金逐轮发放,但累积奖金总额不超过该论文所获最高等级奖励标准。
四、其他
第十六条学位办负责组织实施优秀博士、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推荐工作。
第十七条学位办负责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奖励经费预算。学校设立专门基金及账号,专款专用。可以通过适当渠道吸收社会资金以支持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奖励工作。
第十八条本办法若有与上级有关规定不相符合的,以上级规定为准。本办法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本办法自校长批准之日起施行。
附件:
复旦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奖励办法
第一条为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精神,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建立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促进研究生教育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配合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形成我校硕士学位论文校、市二级评优、激励制度,参照《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奖励办法》,提出《复旦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激励办法》。
第二条各院系可向相关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推荐不多于本院系当届硕士毕业生总数5%的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候选论文;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在每次硕士学位评审时,应评选出不多于本分委员会当次受理硕士学位申请总数5%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作为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候选论文,报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以下简称:学位办)组织评审。
第三条各院系应通知并组织获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推荐的硕士学位论文作者填写并提交相应的申报材料,具体根据学位办的有关通知执行。
第四条学位办应对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推荐的博士学位论文组织同行专家进行评议,并择优推荐其中部分论文参评“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由上海市学位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选出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生院将根据“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的通讯评议结果,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当复旦大学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入选名单,审定产生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条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入选名单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后上网公布。入选名单自公布之日起60天内为异议期。任何个人或单位,如对入选论文有异议,可在异议期内以书面形式向学位办提出异议及其具体依据(学位办负责对提出异议的个人或单位予以保密)。
第六条异议期结束后,入选论文将获得“复旦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称号,由学校颁发证书予以表彰;由此产生学校、上海市二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第七条对已获奖的学位论文,如发现有剽窃、作假行为或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不能成立等严重问题,一经认定即取消其“复旦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称号并予以公告,并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重新审议其学位授予问题。
第八条为配合上海市开展的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学校对入选上海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予以配套奖励,配套奖励金额为每篇论文4000元,具体分配如下:
一、对上海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作者,每篇奖励人民币2000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细则。
第二条 硕士学位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学科门类授予。
第二章 学位评定委员会
第三条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授予学位的权限,分别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查通过接受学位申请的人员名单。
(二)确定硕士学位的考试科目、门数;审批主考人和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三)做出授予学位的决定。
(四)做出撤销违反规定授予学位的决定。
(五)遴选研究生导师,组织研究生导师考核工作。
(六)研究和处理授予学位中的争议和其他事项。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作出决议,决议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过半数通过。缺席委员不得委托他人或以通讯等其他方式投票。
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闭会期间,如临时遇有重大事件需作出决策,可由主席、副主席提议增开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全体会议,或在征求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意见的基础上,由主席、副主席做出决定,并向下次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第四条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由9-25人组成,任期三年。成员包括学校主要负责人和具有副教授、教授或相当职称的教学、研究人员,学位评定委员会设主席1人、副主席2-3人。主席由校长担任,副主席由主管教学、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
学位评定委员会按学院设置分委员会,分委员会由7人组成,设主席1人,副主席1人,秘书1人,任期3年,分委员会主席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担任。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日常办事机构设在研究生处,负责处理日常工作。第五条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协助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工作,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查学位申请人执行培养方案情况;
(二)提出论文评阅人和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三)组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资格审查、评阅、答辩工作;
(四)提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建议;
(五)审定研究生培养方案;
(六)审议申请硕士生导师资格人员名单,组织聘任合格研究生导师上岗;
(七)组织推荐省级优秀学位论文和校级优秀学位论文;
(八)对授予学位有争议的问题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反映并提出处理意见;
(九)研究解决本学院学位与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学位分委员会就有关重大问题提出建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按全体委员过半数通过。
第三章 学位申请与资格审查 第六条 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在学制规定的年限内,完成培养要求,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学位论文,经本人申请、导师推荐,学院审查同意,均按本规定申请学位。
第七条 硕士学位课程要求。
(一)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按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三)外国语。要求能应用一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有一定水平的听、说、写能力;
(四)实践教育。要求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及其他规定的实践要求。申请学位者必须修完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学位课程和指定的选修课,成绩合格,并取得规定的总学分,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第八条 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的硕士学位论文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一)对论文涉及的问题,应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二)应能较好地掌握所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技能;
(三)研究课题目的明确,试验设计合理,方法正确,所得数据可靠,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四)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能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论文的基本论点、结论和建议在学术上或对国民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践价值;
(五)论文工作应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与他人合作的课题,学位论文必须是自己独立完成的部分;
(六)论文应有足够的工作量。篇幅一般不少于3万字,文科一般不少于4万字,中英文摘要各1千字左右。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的工作时间应为1.5-2年。
第九条 申请硕士学位者应当在第六学期三月份前提交论文,指导教师应当按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对提交的学位论文进行认真审查,并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提出修改意见,并提交对研究生论文进行认真修改的承诺书。导师论文审查包括学术水平审查和论文形式审查两个方面。形式审查按《莱阳农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编写格式规定》和《莱阳农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的有关规定》的要求进行。
第十条 经导师审查认为符合要求后,在学院和导师所在学科组安排下,应当在第六学期三月初以报告会的形式进行论文预答辩。预答辩应由3-5名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专家(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组成,预答辩结束后应当填写《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学术评语表》,并及时将此表返回硕士生。研究生应当依据预答辩专家评审意见修改论文,经导师同意并签署意见,学院和学科组审核,方可参加论文评阅。
第十一条 学位申请人应当在论文答辩前两个月向所在学院提交《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学术评语表》1份、《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表》1份、《学位申请书》2份和按学位论文匿名评阅格式要求装订的2份学位论文。学院组成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为主的2-3人资格审查小组,对申请人的资格进行全面审查。审查后将合格人员名单及信息报研究生处审核。
第四章 论文评阅与论文答辩
第十二条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举行答辩前,应聘请校外两位具有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对论文进行匿名评阅。
第十三条 在对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匿名评阅时,所提供的论文中不要出现学校、导师、作者以及其他有可能辨认出论文来源的字样。封面按研究生处要求填写。论文评阅人按我校《硕士学位论文评议指标》(见附件)逐项评议。评议方法采用百分制打分,最后综合各项指标的成绩,给出总体评价的档次。档次分“优秀”(90-100)、“良好”(80-89)、“合格”(70-79)、“基本合格”(60-69)、“不合格”(<60)。两位专家论文评阅都是合格以上者为通过,两位专家论文评阅都是不合格的为未通过。若有一位以上专家论文评阅是基本合格或一位专家评阅是不合格,则由研究生处重新聘请一位专家评阅,重新评阅仍在合格以下,则论文评阅为未通过。论文评阅未通过者,本次答辩申请无效,需延缓答辩,延缓答辩的期限为一年至二年,在延缓答辩期间对论文经修改补充可再次申请论文答辩,论文答辩申请的间隔时间至少为6个月。规定期限内仍不能进行答辩者,按《莱阳农学院研究生管理规定》作退学处理。第十四条 研究生处接受专家意见后,将论文评阅书复印件反馈给学位申请者所在学院,并公布评阅情况。毕业研究生论文评阅通过后应按论文评阅中修改意见认真做出修改,填写《学位论文修改书》。经导师、学科组、学院审查同意后,方可参加答辩。
第十五条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委员由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委员会中至少应有1名校外专家,聘请校内外专家由指导教师提名与学科组共同协商,并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研究生处审核后由所在学院颁发聘书,指导教师、论文评阅人不能作为答辩委员会委员。委员会设秘书一人,由同专业的教师担任。
第十六条 答辩委员会应当坚持学术标准,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格把关,不降低要求。
第十七条 应届毕业研究生一般将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合为一次进行。论文答辩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学院在论文答辩前1周将论文送交答辩委员会成员。
第十八条 一篇论文答辩过程一般不少于1.5小时,多人答辩时,不能交叉进行。会议要有详细记录,也可用磁带录音后誊写。
第十九条 答辩要发扬学术民主,以公开方式举行。是否通过论文答辩和是否建议授予学位,以无记名投票表决,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同意,方可通过。
第二十条 学位论文答辩成绩按“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进行评定。学位论文答辩不合格,若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好论文,重新答辩一次。
第二十一条 硕士论文答辩前应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负责人主持召开预备会议,宣布答辩委员会组成及答辩前的其它有关事宜或建议。第二十二条 硕士论文答辩应遵循以下程序。
(一)学院负责人介绍答辩委员会成员、答辩秘书及答辩研究生;
(二)主席宣布答辩会开始,介绍答辩方法和要求;
(三)导师介绍申请人的政治表现,课程考试成绩和论文工作等情况;
(四)答辩人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报告时间为30分钟;
(五)答辩委员会成员及来宾提问,学位申请人答辩。答辩采用应急性答辩,即每一个提问者的问题提完后,答辩人马上回答,然后依次类推。
(六)主席宣布休会,来宾退场,答辩委员会举行会议。先由答辩委员会秘书宣读导师和评阅人对论文的评阅意见,然后交流对论文答辩的意见,讨论论文学术水平,通过对论文的评语、评分,并以不记名投票的方式对论文是否通过和是否建议授予学位进行表决,做出书面决议,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决议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方可通过;
(七)复会,主席宣布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语和决议;
(八)闭会。
第二十三条 答辩会结束后,答辩委员会秘书将答辩中提出的问题及回答情况、答辩委员会决议(包括论文评语、评分和表决结果)等填入《论文答辩会议记录和决议书》中,经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后,连同申请人的其它有关材料交送所在的学院。
第五章 硕士学位的审定与授予
第二十四条 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应根据本细则的规定,对经答辩委员会通过并建议授予学位的申请人的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成绩和论文答辩情况进行全面审核,并对是否授予其学位做出决定,经主席签字,连同有关材料和汇总表送交研究生处。研究生处对学位申请人的全部材料审核无误后,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
第二十五条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按照以下程序研究确定授予硕士学位事项。
(一)听取分委员会关于评定学位工作的报告,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申请人资格审查;
2、申请人课程考试科目和成绩;
3、答辩委员会的决议与建议;
4、分委员会的决议与建议;
(二)质疑、咨询、磋商;
(三)无记名投票,并形成决议;
(四)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宣布表决结果和授予学位的决定。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做出决议后,经主席签字,由研究生处向申请学位者发出授予学位通知。
第六章 学位证书与学位档案
第二十六条
学位证书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由研究生处统一编号颁发。
第二十七条 学位证书生效日期,一律按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学位之日起计算。
第二十八条 各学院对批准授予硕士学位的个人学位档案整理后送交研究生处,由研究生处转交学校档案室管理。第二十九条 硕士学位获得者的归档材料包括:
(一)目录;
(二)学习计划;
(三)开题报告;
(四)论文中期考核登记表;
(五)课程学习成绩单;
(六)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表;
(七)学位申请书;
(八)论文评阅书;
(九)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审批表;
(十)论文答辩会议记录和决议书;
(十一)学位论文答辩表决票;
(十二)莱阳农学院授予学位研究生个人信息简况表;
(十三)纸质学位论文。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条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2007~2011年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田径学位论文147篇。
(2) 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与逻辑分析法对2007~2011年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田径方向的147篇学位论文进行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硕士学位田径论文研究主题的分析
2007~2011年间,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田径学位论文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技术分析、田径教学、田径训练、人体科学、田径比赛、其它等方面。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五年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需求进一步多元化, 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也正向各个方面渗透。在研究主题中有很多关于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及新的教学形式的研究, 如拓展训练、定向越野、体育俱乐部等, 反映了随着我国群众体育的不断发展, 田径运动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更贴进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还有些关于训练队中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如何有效沟通, 田径运动中有哪些运动损伤, 教练员的执教能力, 残疾人体育等方面的研究, 从各个方面对田径运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但也有很多论文仅仅用些调查问卷、访谈法等研究某一地区或某一项目田径运动的发展, 论文内容过于简单, 甚至在2009年有2篇论文是关于国际田联少儿田径在北京地区的推广, 选题过于重复。
从表中可以看出田径训练所占的比重最大, 五年间有46篇关于田径训练的论文, 所占比例为31.29%。表明北京体育大学作为全国知名的体育院校对一些新兴的训练理念如体能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振动训练研究的比较多, 还有对一些优秀运动员以及训练队的训练负荷、内容等各个角度的研究, 丰富了我国的运动训练的理论水平。
关于体育教学的论文有27篇, 所占比例为19.05%, 北京体育大学也担负着培养体育教师的任务, 近几年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 体育教学大纲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调整, 如何在各级学校中更加有效的推广田径运动, 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因此对一些教学方法与手段在田径各项目教学中如何更好运用的研究也较多。对田径项目技术分析的论文有12篇, 所占比例为8.16%, 研究对象大多数为优秀运动员, 运用三维摄影, 计算机软件等对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 以不断改进并优化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动作, 以期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这些研究手段和分析为一些基层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训练工作提供了些启示。
5年间关于田径比赛研究的论文有10篇, 所占比例为6.80%, 多集中在田径比赛中的组织管理、裁判问题、田径规则、场地器材等。中国在近几年组织了很多大型赛事, 积累了不少承办大型赛事的经验, 在比赛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 如田径比赛中运用了那些新的高新设备, 一些田径规则的改变对比赛带来何种影响, 以及电子信息系统在比赛中的应用, 但这些在论文中涉及的很少。关于人体科学的论文仅6篇, 所占比例为4.08%, 随着各学科的交叉与渗透, 体育学科越来越倾向于运用运动生化、运动生理及运动力学的知识以及通过实验去分析运动训练中出现的问题, 而不是仅靠观察以及以往的经验, 北京体育大学有着众多优秀的师资及许多先进的科研仪器供学生使用, 但利用以上资源进行跨学科间研究的论文却很少, 这方面需要加强。
2.2 对硕士学位田径论文研究项目的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北京体育大学2007~2011年硕士学位田径论文研究项目的情况, 便于分析, 运用计量分析学原理将田径项目分为15个项目, 分布情况如下表。 (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研究项目为综合类的最多为28篇, 而这类论文多集中于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田径项目发展的现状, 其中有3篇外国留学生论文就是研究本国田径项目发展现状的。还有些是研究某些优秀省、市、大学田径训练队的训练状况及所面临的问题。但这类论文所提出的观点重复性较多, 且缺乏新意。研究项目较多的是中长跑和竞走, 在这两个项目中, 我国近几年出了不少成绩, 加大对该项目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对中长跑以及竞走技术特征、竞技规律的理解, 有利与该项目在我国的进一步推广与提高。而短跑、跳高、标枪、铅球、跳远、跨栏因开展的较普及且受到的关注度较高, 所以关于该项目的研究较多, 且体大招收的高水平运动员中, 从事这些项目的较多, 为研究提供了便利。而关于撑竿跳高、全能与链球的研究也较多分别为6、3、3, 这是由于近几年这些项目在中国有所推广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特别是链球出现了张文秀、顾丽和刘英慧等世界级运动员, 而撑竿跳高之所以最多, 是因为北体长年有高水平撑竿跳高队在北体训练, 方便观察和研究。研究项目最少的是障碍跑和铁饼, 这两个项目一方面因为开展的不是很普及, 另一方面是对安全及场地设施要求较高, 近几年我国铁饼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特别是李艳凤等优秀铁饼运动员的出现, 因此在做硕士论文时应该更关注这一项目, 推动其在中国的发展。
2.3 对硕士学位田径论文研究方法的分析
研究方法是从事科研活动的重要工具, 运用不同的科研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的分析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被引入到田径的科研活动中, 促进了田径运动的发展。为了便于分析, 现将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田径学位论文所应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 (表3) 。
2007~2011年田径学位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的总数量为657种, 平均到每篇论文为4.47种, 这表明学位论文从多个角度研究了问题, 研究方法呈多元化。运用的研究方法最多的分别是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分别占了22.37%、18.87%、16.13%、14.31%, 这些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较为常用。而运用最少的是实验法、录象解析法、观察法分别占4.87%、2.59%、2.28%, 还有些研究方法如运动生物力学测试法、个案研究法等运用的更少, 只有不到四篇论文用到了这些方法。在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的今天, 运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从事科研活动已较为普遍, 虽然2007~2011年田径学位论文运用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 但与当今的科学技术发展相比显然不够。
3 结论与建议
(1) 2007~2011年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田径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多集中田径训练与田径教学, 许多论文对一些新的训练理念以及由于社会发展引起的体育教学内容的改变进行了分析研究, 丰富了我国体育科研的理论知识, 而对于田径比赛与运用人体科学方面的知识分析田径领域出现的问题的论文较少, 这些方面的研究需要加强。
(2) 田径学位论文的研究项目多集中于我国的优势项目以及推广较普及的项目, 这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但对于一些我国近年新兴的优势项目如铁饼的研究需要加强。
(3) 田径学位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较多, 但运用一些新的科研方法进行科研活动却明显不足, 如生物力学解析法、录象解析法等, 应合理的多采用新的科研方法进行研究。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与逻辑分析法, 对2007~2011年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田径学位论文进行研究。从论文研究的主题、项目、方法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目的在于对近几年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田径学位论文的研究现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为以后的研究选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田径论文
参考文献
[1]刘永东, 张勤.1981~2003年我国田径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状况及特征[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5) :5.
[2]吴红豫.2000~2005年我国四大体育类核心期刊田径科研论文的研究现状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 2007 (29) :1.
[3]张恩敬.2010年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有关田径科研论文及参考文献的统计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10) :3.
到2020年,新加坡政府将在公立大学增加超过3000个全日制大学学位。目前,新加坡公立大学有全日制大学学位1.3万个;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6万。届时,公立大学提供的全日制学位数所占比例将由27%上升到40%。政府将主要采取两大措施:将新加坡理工学院改制为新加坡第五所公立大学;在新加坡管理学院设置全日制大学学位。这些措施旨在为新加坡未来劳动力的发展提供后备力量。
与此同时,新加坡政府也接受了委员会的另一建议,即为新加坡公民提供更多公立大学非全日制学位数。目前,新加坡公民在公立大学获得非全日制学位的人数占全部获得学位人数的7%;到2020年将达到10%。到2020年,在新加坡公立大学接受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位教育的人数将会占到全部接受学位教育人数的一半。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推荐阅读:
河海大学硕士论文06-11
吉首大学硕士毕业论文06-13
北京大学硕士论文致谢05-31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10-28
厦门大学硕士毕业论文11-13
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1-15
山东大学学位论文规范11-17
华中农业大学学位论文12-04
燕山大学硕士毕业论文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