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初一中国历史第七册(下)第一单元复习课。作为复习课,主要运用学习即温故知新、找联系、逐步建构意义、在互动中生成新知识等教学理论,引导初中学生再现再认历史知识,寻找事实依据说明基本观点,建构知识,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为此,本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在个人对知识理解基础上,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互动反馈,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教学目的
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初步了解单元基础知识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导游身份设计该段历史的旅游行程,介绍隋唐社会风貌,培养想象再现再认历史知识能力;通过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培养寻找事实依据说明观点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示意图”方式,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学习发掘知识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的能力;通过生生、师生评议与问题讨论等互动合作学习,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获取经验和启示。重点难点
重点:(知识)“开放”与“繁荣”的表现及相互关系;(能力)通过想象再现历史事实;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寻找事实依据说明特点;运用图示法概括历史知识
难点:(知识)“开放”与“繁荣”的表现及相互促进关系,可运用图示法投影展示;(能力)如何使用图示法概括历史事实?可通过展示、评议启发学生发现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知识)把抽象知识情感形象化:在初步了解隋唐历史知识基础上,让学生以导游身份、大胆想象、运用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再现历史事实;(能力)把思考触角伸向知识内在联系,发展历史思维:寻找事实依据说明个人观点;绘制并展示知识示意图,运用知识示意图概括历史知识及其内在联系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与理性融合,获取经验启示:通过师生评议、问题讨论等互动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客观评价同学作品和历史事实,获取经验启示。教学用具 多媒体计算机 课前准备
1.教师发放总复习提纲,学生在自己单元复习基础上,从单元复习内容中(杰出人物、历史故事、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小组合作设计专题旅游计划;
2.学生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发掘知识内在联系,独立绘制知识示意图(参课本P135页): 隋朝运河示意图 唐朝著名皇帝政绩示意图 唐朝与各族关系示意图 唐朝工商业发展示意图 隋唐科技文化成果示意图
3.学生在整理知识基础上,独立发现问题,提出3个问题,并尝试找到答案。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复习第一单元“隋唐”的历史。首先,我想同学们以导游的身份,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带领我们回到过去,感受它的时代特色。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判断他们的旅游计划在大胆想象的同时,有无违背历史事实,整体表达和表现效果如何。
二、导游活动:引发兴趣,进入学习情境: 1.学生:请2个小组派代表轮流上台介绍旅游计划 2.学生评议:你对他们的设计与表演有什么看法?
三、教师设问展开互动学习活动:
1.你能用简单的字、词、句来概括隋唐的时代特点吗?
2.你用哪些事实依据来说明你的观点?(例:可用“开放与繁荣”示意图引导)
3.你能否用知识示意图来概括本单元知识?(请几个学生上台展示讲解,同学评议,提炼一些基本方法。)
4.你在学习过程中还发现哪些问题?得到哪些经验启示?
四、小结:
1.让学生发表对本节教学看法(收获、建议)2.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本节教学目标,让学生对照检查,明确努力目标: 你学会了吗?
通过大胆想象再现历史原貌 使用事实依据来说明历史观点 使用知识示意图来概括历史事实 客观评价同学作品和历史事实 从历史学习中获取经验启示 后记
1. 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 )
A.隋文帝统治时期 B.隋炀帝统治时期 C.唐太宗统治时期 D.武则天统治时期
2. 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大运河 D.灵渠
3. 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的分裂,统一全国是在公元( )年:
A.公元581年 B.公元589年 C.公元6 D.公元6
4. 唐太宗统治时期,名将、名相辈出。下列属于贞观名臣的是:( )
A.姚崇 房玄龄 B.宋璟 杜如晦 C.房玄龄 杜如晦 D.姚崇 宋璟
5. 历把唐朝的全盛时期称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6. 唐朝时期农业发达,下列符合史实的有:( )
①出现了曲辕犁 ②创制了新型的灌溉工具筒车
③创建了四十多处水利工程 ④出现了翻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 在唐朝繁华的大都市中,现在不是省会城市的有:( )
A.长安 B.洛阳 C.扬州 D.成都
8. 唐朝时中日交往的重要人物是:( )
A.鉴真 B.玄奘 C.戒日王 D.戒贤
9.下列属于世界艺术宝库之一的是:( )
A.龙门石窟 B. 敦煌石窟 C.云冈石窟 D. 大同石窟
10.今天藏族的祖先是:( )
A.吐蕃 B.南诏 C.回纥 D.匈奴
11.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 )
A.黄河大桥 B长江大桥 C.玉带桥 D.赵州桥
12.对唐朝“坊”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住宅区 B.手工业作坊 C.商业区 D.防洪大坝
13.唐代文坛中最光彩夺目的是:( )
A.散文 B.传奇 C.戏剧 D.诗歌
14.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最有成就的书法家是:( )
A.王献之 B.柳公权 C.颜真卿 D.欧阳询
15.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 )
A.《金刚经》 B.《古兰经》 C.《木兰辞》 D.《圣经》
16.今天的印度半岛唐朝时称:( )
A.大食 B.罗马 C.天竺 D.波斯
17.“中国”在英文中为“CHINA”,它是用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瓷器来借代,那么唐朝创制的闻名于世界的瓷器珍品是:( )
A.青瓷 B.白瓷 C.青花瓷 D.唐三彩
18.在小说《西游记》中,下列哪个人物有历史原型:( )
A.唐僧 B.孙悟空 C.猪八戒 D.沙和尚
19.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个朝代:( )
A.秦朝 B.东汉 C.东晋 D.唐朝
20.下列能够准确形容武则天统治的是:(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二.读图学史(20分):
21.①上图中, 是筒车,主要用来 ; 是曲辕犁。(每空2分,共6分)
②上图中,“诗仙”是 ,A是 ,《新乐府》的作者是 。(每空2分,共6分)
③下图中的二人是谁?(4分)你认为他们的主要贡献有哪些?(4分)
三.读史有感(10分):
22. 从这里开始,才算踏上了莫贺延碛。这碛长八百里,古称沙河,也就是大戈壁。那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也无水草,是行旅人最艰苦的途程。在沙漠中有一困难,就是容易迷路。他走了百余里后,找不到野马泉,当取出皮囊时,因袋重失手落地,所储的水全流出去,使他大感恐慌;以至觉得道路盘回,不知向着那面走才是。因想重回到第四烽去,可是回头走了十余里,思前想后,觉得自己一再表示,不到天竺(那时称印度为天竺,又叫做婆罗门)决不东归一步,怎么自己回头走呢?还是应该抱定决心,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而生。于是他又口念观音,转身向西北前进。这样连走了四夜五日,没有一滴水沾喉,不禁口干腹焦,痛苦欲死,再也不能前进一步,不得不倒卧在沙漠中,心想:“这回可真完了。”幸亏识途的老马将他带到绿洲,人马才俱得苏息。在草地边停息一日,然后盛水取草,才再向前进发。经过一年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北印度。
①上述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他去干什么?(每问2分,共4分)
②他最后有没有成功?为什么?这留给你哪些启示?(每问2分,共6分)
四.材料解析题:(20分)
23.阅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缙绅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唐 言》
材料二:有的学者说:“科举制度如果抛开其考试内容而仅就其形式上看是很有科学性的。它完全可以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进士科是由谁创立的?(2分)
②科举制度在历有哪些进步作用?(6分)
24.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13前,在唐朝的初期,在南昌曾经有过一次盛会,遗留下来了一篇名作,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王勃用美丽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人力物力,其中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句,很确切地道出初唐时代中国的潜力。以后100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发挥了这巨大的潜力创造了盛唐的文化,为当时世界之冠。——杨振宁《在广州粒子物理讨论会开幕式上讲话(1980)》
材料二 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峙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②他最后有没有成功?为什么?这留给你哪些启示?(每问2分,共6分)
第一单元测试参考答案:
1B2C3B4C5C6A7C8A9B10A11D12A13D14C15A16C17D18A19A20D
21①A灌溉农田 C②B 诗圣 C③松赞干布、文成公主 贡献: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22①玄奘 去天竺(或印度)学佛法,取佛经②成功 原因:因为他具有为了实现理想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的优秀品质(言之有理即可)启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定信念,坚持到底,不畏艰辛。(言之有理即可)
23①隋炀帝②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能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课题复习第一单元(1.2.3课)课型复习课学习 过 程二次备课
学习
目标1.记住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工具的制造,生产方式,以及社会组织
2.记住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和农业.工业畜牧业的情况
3.记住炎帝和黄帝是人文初祖及尧舜禹的禅让
主备人孙菁华2. 记住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和农业.工业.畜牧业的情况
背诵同步训练第4页的“知识梳理”,完成下面的表格
原始居民距今时间生活区域劳动工具农作物房屋样式
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
检测:
完成同步训练第5页的“选择题”、 第6页的“识图题”接着校正错误。估计难度不大
3.记住炎帝和黄帝是人文初祖及尧舜禹的禅让
结合课本的图片进行记忆和复述
检测:
完成同步训练第10页的“选择题”, 第11页的“识图题”接着校正错误。估计2题难度稍大
图解“原始社会的解体”
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训练《单元测试一》
预习第5课
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 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
炎帝和黄帝备课
时间
难点尧舜禹的禅让上课
时间
学习 过 程二次备课
直接进入主题,使学生清晰的明确本届课程的内容,.
1.记住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工具的制造,生产方式,以及社会组织
背诵同步训练第1页的“知识梳理”,完成下面的表格
项目北京人山顶洞人
生活时期
体质特征
劳动工具
取火方式
生产活动
社会组织
思想观念
检测:
完成同步训练第2页的“选择题”,接着校正错误。
第一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课题:第一单元
二、教学目的:
1.复习第一单元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
1.复习第一单元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教学难点:
1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五、课时:5课时。
六、课型:综合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自读-练习-点拨
八、教具: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点拨本单元的重点
第一单元五篇课文,可谓人生问题面面观,既谈理想,又谈奋斗;既写艰难历程,又写成功经验;既说到事业,又说到命运;既有痛苦,又有乐趣。总之,本单元侧重于怎样面对人生的困难与不幸。
本单元入选的课文,以散文为主,又有诗歌;以当代作品为主,又有古代作品;以中国作品为主,又有外国作品。形式多种多样,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复习本单元要完成以下任务:
1、知识与能力:抓好基础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活动,逐渐养成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教师对学生则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很好地起到组织、引导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教学全过程,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体味、感悟和理解教材中的思想感情,自相对照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复习设想
1、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引导学生模仿着说和写,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朗读教学要有示范,要有指导。在朗读方法上,要引导学生大声地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4、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在山的那边》采用象征手法谈理想。写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想像力,认真理解其主旨。
《走一步,再走一步》通过一件小事,写怎样面对困难,是成功的经验之谈。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深人体验、感悟。
《生命生命》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生命的严肃思考。教师要组织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加以印证,进行挫折教育。
《紫藤萝瀑布》触景生情,富于哲理,写人在遇到不幸时,要豁达、乐观、积极、进取。在内容上,可与《走一步,再走一步》比较阅读。
《童趣》极富于想像力,表现一种独特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教师要充分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和想像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活动,可以多方面、全方位地训练学生的能力。教师务必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尝试,搞好这项活动。
(二)学生自由复习
1、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国庆节)下午3时,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 篇章。
3、土地改革运动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主要内容是: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度。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4、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年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任务是集中主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一五计划期间的建设成就P21图
5、1954年颁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而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6、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7、“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二次会议。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主要标志是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与此同时,全国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在“大跃进”高潮中,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办起了人民公社,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一大是规模大,二公是公有化程度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产生的严重失误。由于全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的认识不足,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加上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了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启示。
8、“”
1966年5月——1976年10月,在中国大地上发生过一场浩劫,历史上称之为“”。在“”中形成了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他们制造全面内乱,阴谋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刘少奇被迫害致死,这是“”中最大的冤案)
“”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在此期间,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全国大批工矿交通企业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受到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在同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0、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1955年4月,亚洲和非洲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我国政府派周恩来总理率代表团出席会议。这次会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在会议面临危机时,周恩来及时而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从而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11、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12、中美建交(“小球转动大球”)
(1)1971年,中国政府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打开了中美两国友好交往的大门,这就是举世瞩目的“乒乓外交”。
(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这一周被西方新闻界称作“改变世界的一周”。)尼克松访问中国和上海《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对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3)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进入正常化发展阶段。
13、两弹一星
1)1964年10月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胜利地掌握了核技术。
2)1966年10月,我国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实现了导弹与原子弹的结合。
一、复习“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
师过度:第一单元,我们走进西部,领略了西部神奇的风光,一定对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肃然起敬吧。戈壁滩上的白杨树怎么样?
1.指背课文第12自然段。
2.师: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愿)什么心愿?指名学生回答。
师:是呀,学了课文,我们都知道了爸爸其实是借白杨来勉励自己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
3.像这样含义深刻的句子在文中还有,请快速浏览课文,把它找出来。
(1)读课文第16自然段:在高大的白杨树,几棵小树„„
(2)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课的时候我们是怎样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回顾文本
1.交流:相机出示 想想重点词语的意思 相机复习“白杨树”指(),”几棵小树”指()“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指(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希望孩子们长大后能经受考验,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
1.这一单元的其他3篇课文都写得很好,也有好多含义深刻 的句子,你可以选一篇,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一读,先想想重点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含着的意思。
交流(见书上)随机进行朗读的训练。
小结:通过这几课的复习,我们不但再次领略了西部风光,而且温习了如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就是先 „„再„„
三、拓展练习(详见《荷叶青青》
过渡:同学们,刚才通过自己的学习,已经能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了,现在让我们学以致用,用这一阅读方法来读懂文章。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篇短文,请大家独立完成后面的练习。
四、总结提升,感受优美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师:学习了《草原》和《白杨树》,在写作方法上大家一定也有不少收获,你能选一篇课文从写法上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A.《白杨》学习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1.爸爸借白杨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像这样的写作手法——板书:借物喻人。
2.说说以前学过的课文《落花生》,借花生赞美了 3.练习:师:像这样借物喻人的文章,我相信大家在课外也经常读到,你能把下面的物与它所对应的人连起来吗?
把物与它所对应的人连一连
梅花 出淤泥而不染的人
荷花 无私奉献的人
青松 品质高尚的人
蜡烛 意志坚定的人
B.《草原》 语言大师老舍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的一碧千里和蒙汉情深,里面的好多句子都特别优美,请找出自己最喜欢句子和段落美美地读读,并且想想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1.通过形象的比喻描写景物
2.“情景交融” a 指读有关句子 作者在草原上看到的景:天空——小丘——草地
过渡: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天空赋予了草原以明丽,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线条,牛羊更赋予草原以生命活力。这种境界
师:表达的情------浓浓的民族情。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把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浓浓的民族感情结合起来,景更美,情更浓,写得自然真切。让人陶醉其中,这样的表达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么好的段落要牢牢地记在心中。
四、小结
1.同学们,西部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我们都深深地陶醉在这神奇的风光中,就让西部风光在我心中吧。
练习纸 “西部风光在我心中”
走进西部,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这部神奇的画卷中,有()的大草原,()的蒙古人民()的大戈壁()的白杨树()的丝绸之路()的西部建设者()的黄河()的大漠风光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 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
1、隋的建立:581年 , 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 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 ,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③隋朝励精图治,国 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3)隋文帝在位时期, 国家统一、安定, 人民负担较轻, 经济繁荣发展, 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二、开通大运河 ★★★★★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的统治为开通大运河奠定经济基础。②隋朝国 家统一。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 605年 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 洛阳 为中心,北达 涿郡 ,南至 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9、评价:⑴ 积极:①经济上: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⑵ 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 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 国)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
1.过程:①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 才的制度。②隋炀帝时, 进士科 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 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 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
1.背景: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 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概况:山东 地区首先爆发农民起义,随即蔓延至全国,隋朝统治面临瓦解。3.灭亡:公元 618年,隋炀帝在 江都 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与秦朝灭亡原因相同都是暴政亡国)第 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建立 :618年 ,李渊建立唐朝,定都 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随后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 了全国。2.即位:626年 ,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号“贞观”。3.统治
(1)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 魏征 敢于直言,前后进 谏 200多次。
(2)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著名宰相 房玄龄、杜如晦。
(3)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③增加科 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④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4)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5)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4.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5、评价唐太宗: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是我 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
6、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点:(1)主要盛世:西汉的 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东汉的“ 光武中兴 ”、隋朝的“ 开皇之治 ”、唐朝的“ 贞观之 治 ”和“ 开元盛世 ”以及清朝前期的 康乾盛世。
(2)共同原因:A、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B、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 世局面的保证。(如:制度的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C、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D、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3)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5、现实意义:(1)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2)合理调整 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快 发展。(3)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4)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重,确立 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三、女皇武则天
1.称帝: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后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 周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 殿试制度 ,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 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3.影响: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开元盛世”局面的 出现奠定了基础。人称她的统治“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四、开元盛世
1.背景:唐玄宗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2.措施(1)重用贤能,出现贤相 姚崇和宋璟。(2)整顿吏治,裁减冗员。(3)发展经济,改革税制。(4)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 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第 3课 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
采用育秧移植。③蔬菜有许多新品种。④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茶经》 , 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 开始在 唐朝盛兴。⑤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 曲辕犁;创制新 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 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类玉”“类冰”)、邢窑白瓷(“类 雪”“类银”)、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繁荣:⑴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⑵长安城:①建筑宏伟;②市坊分开(坊是 居民区 ,市为繁荣的 商业区)③街道 规划整齐;④是 各民族交往的中心 ,也是一座 国际性的大都市。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一)西南──吐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3、唐太宗把 文成公主 嫁给 松赞干布 ,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 汉藏 之间的友好关系。
4、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二)北方──回纥的勃兴
1、回纥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
2、8世纪中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3、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 族的“天可汗”。
思考:唐朝采取了哪些方式,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 ①设置机构: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今新疆地区)②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③册封制度:唐玄宗册封回纥、靺鞨和南诏的首领
④军事进攻:唐太宗打败东突厥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一)科技方面
(二)文学方面(诗歌)(三)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
思考:隋唐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辉煌的文化? ① 经济繁荣为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② 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③ ③各民族间和对外交流的频繁,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④ 第 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⑤
一、遣唐使 ⑥ 1.含义: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 “遣唐使”。
⑦ 2.概况: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 500多人,同行的还有许多留学生和留学僧。
⑧ 3.贡献: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 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⑨
二、鉴真东渡
⑩ 1.原因: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
⑪ 2.过程:754年, 鉴真 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⑫ 3.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⑬
三、玄奘西行 ⑭ 1.时间:贞观 初年。
⑮ 2.过程:玄奘 经过 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⑯ 3.贡献: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其口述的 《大唐西域记》 记载了他游历过的 100多 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⑰ 思考: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带给我们的启示?★★★★★
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 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原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第 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1.背景:开元末年 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边将 安禄山 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 的节度使,担负 东北地区 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爆发:755年 ,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安史之乱 ”。
3.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 由盛转衰 ,各种矛盾 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4.原因:(1)唐朝 后期 ,统治腐败, 宦官 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 力控制藩镇。
(2)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5.黄巢起义:起义军在 黄巢 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6.唐朝灭亡:907年 , 朱温 建立了 后梁 政权,唐朝至此灭亡。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7.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 的北汉,史称“ 五代十国 ”。8.评价: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 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 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 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 开封 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 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3.措施
(1)军事上:解除 禁军 将领的兵权, 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 分化事权 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②在地方,派 文臣 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 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 转运使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4.影响:宋朝把 中央集权 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皇权 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2.措施
(1)重视文官:宋太祖重用 文官 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 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文臣统兵 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 主持军务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改革和发展 科举制。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 读书风气 , 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 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 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 的文治局面。
3.辨证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1)积极影响:①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2)消极影响: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②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 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 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第 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1)生活区域: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
(2)建国: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 城在 上京 临潢府。
(3)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2.党项族
(1)生活区域: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2)建国:11世纪前期, 元昊 称大夏皇帝,定都 兴庆府 ,史称 西夏。
(3)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北宋、西夏的和战 ★★★★
1、北宋与辽── 澶渊之盟(1)背景:宋真宗 时,澶州之战, 寇准 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①“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②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③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④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 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 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
(2)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贸易兴旺。3.如何正确认识北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1)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战交错,但“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2)辽宋、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 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但无侵略与反侵略 之说。它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易混辨析
“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异同点有哪些? 异: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夏向宋称臣。
同:宋辽、宋夏议和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第 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女真族的崛起 1.生活概况: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2.统一:11世纪末,完颜部首领 阿骨打 统一了女真各部。
3.建国:1115年 , 阿骨打 建立女真政权,国号 大金 ,都城 会宁。
4.措施: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势力迅速壮大。
二、金灭辽及北宋 1.灭辽:1125年,辽被金灭亡。
2.灭宋:1127年,金军攻破 开封 , 北宋 灭亡。
三、南宋的偏安
1.建立:1127年, 赵构(宋高宗)称帝,后来定都 临安 ,史称 南宋。
2.抗金:岳飞 等抗金将领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岳家军”在 郾城 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
3.议和:(1)原因: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并以“莫须有”的罪 名杀害岳飞。
(2)内容:南宋 向 金 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 淮水 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3)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思考:岳飞永远受到后世人民怀念的原因是什么? ★★★★★(1)金军南下攻宋,烧杀抢掠,给人民带来灾难。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卫了中原地区 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正义的。(2)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屡败金军,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3)岳飞抗金战功卓著,却遭投降派的诬陷而被害,更得到人民的深切同情。因此,岳飞受到人民的永久怀 念。
总结:两宋时期的民族政权建立的情况 第 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①南方战乱较少;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统治者的措施;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2.区域拓展: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时,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 大开发。
3.表现: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1)水稻:①品种:由越南传入的 占城稻 ,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 提高了水稻的产量。②区域: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③结果:水稻 产量跃 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 苏湖熟,天下足 ”的谚语。
(2)经济作物:①茶树: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②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1)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2)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 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浙江哥窑 等地的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 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3.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 的造船业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 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制造的海船,配备了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商业
(1)城市: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 早市 和 夜市。
(2)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 草市;城乡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3)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 交子 ”,这是世界上 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 币。2.外贸
(1)港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2)范围: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3)管理: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四、经济重心南移
1.时间: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 南宋 时完成。2.表现: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思考:1.宋朝海外贸易为何发达?(1)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宋朝有发达的造船业,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能够进行远洋航行。
(3)宋朝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从而大大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4)两宋时期,北方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碍,政府转而大力发展海上贸易。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我国经济重心以秦岭——淮河为界,其南移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1)东汉后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
(2)南朝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3)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经济发 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第 10课 蒙古的兴起的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背景: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过着游牧的生活。12世纪时,部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人们盼望草原统一,结束战争。
2.统一:1206年, 铁木真 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 成吉思汗。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
1.灭夏:1227年,成吉思汗率领军队灭西夏。2.灭金:1234年,蒙古灭金。
3.攻宋:金灭亡后,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 40多年。
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1260年, 忽必烈 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 元 ,后定都 大都。2.统治: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 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3.统一: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 临安 ,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抗元英雄文 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4.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第 11课 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
1.地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 少数民族 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 统一 王朝。
2.疆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 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 最大 的。
二、行省制度
1.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确立了君主专制的 中央集权 制度。2.措施
(1)在中央,由 中书省 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 枢密院 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 监察 事务。
(2)在地方:把 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 中书省;除吐蕃、畏兀儿地区外,设置了 岭北、辽阳 等 10个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3.影响: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明清以后继续沿用。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
1.原则: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根据各地区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2.措施(1)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如在东南地区, 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 台湾 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2)对西藏的管辖
①蒙古贵族招降吐蕃,吐蕃各地归附蒙古,开始在西藏调查户口,设置 驿站。②元朝建立后,将西藏划为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③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3.意义: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释疑解难
简述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1)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割据和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大江南北的统一。(2)元朝行省制度的设立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 对后世行政区划影响很 大。
(3)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4)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这是中国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标志。
(5)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主管全国的佛教事宜和西藏的军政要务。从元朝开始, 西藏地区已正式纳入中 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第 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
1.都市:北宋的 开封、南宋的 临安、元朝的 大都 ,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2.都市生活
(1)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 大相国寺。(2)瓦子
①背景: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 市民阶层 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②表现:开封城内有许多 娱乐兼营商业 的场所,即“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 勾栏 ”。(3)杂剧: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 杂剧 ,包含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形成于 宋代 ,元朝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
(4)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如 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一些节日习俗,如春节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挂彩灯、划旱船, 端午节 吃粽子、赛龙舟等节日习俗,流传至今。
二、宋词
1.出现: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成为 _宋代 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2.特点: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即词牌,如《念奴娇》《 _满江红 _》《蝶恋花》等。
3.代表
(1)苏轼:北宋文学家,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词风 豪迈而飘逸 ,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2)李清照:女词人,词风 委婉、细腻、清秀。前期描写真挚的夫妇情感,后期反映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 深沉的 忧患 情怀。(3)辛弃疾:南宋人,词风 豪放 ,具有报国情怀,词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 社会功能 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元曲
1.组成:包括 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 术。2.名家
(1)关汉卿: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代表作是悲剧《 窦娥冤 》。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补充
1、史学: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 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史学上的“两司马”
2、艺术绘画:
3、书法:宋元时期,盛行行书。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书法家是 赵孟頫。◆ 释疑解难 1.如何看待瓦子?(1)从起源上看,瓦子的产生,是宋代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2)从内容上看,瓦子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精神生活方面的。
(3)从趋势上看, 宋代市民文化生活的趋势:——商业化(以营利为目的, 有专门以此为生的艺人)、通俗化(内 容接近百姓生活)、大众化(市民参与的普及性)。2.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
(1)高起点,是在隋唐文化基础上的继续发展。
(2)宋元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宋朝城市空前繁荣, 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 跃。元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疆域空前辽阔,对外海陆交通空前发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第 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雕版印刷术:我国 隋唐 时期发明,促进了文化的发展。2.活字印刷术
(1)发明:北宋匠人 毕昇 发明。后来又出现了 木活字。
(2)发展:元代王祯在 《农书》 中对木活字作了系统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 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 了 铜活字 印刷。
(3)传播:13世纪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经 丝绸之路 传到波斯,经蒙古人西征等途径传 入 欧洲。
(4)影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指南针
(1)发明:汉代制成“ 司南 ”。宋代 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后来人们又制成了 罗盘。
(2)应用:北宋 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3)传播:阿拉伯 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 欧洲。(4)影响:大大促进了世界 远洋航海技术 的发展。2.火药(1)发明:唐朝 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
(2)应用:到宋代,火药开始运用到 军事领域。人们制成爆炸性武器或管形火器。元代发明了 火铳。
(3)传播: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 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 欧洲。(4)影响: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 作战方式 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三、发达的中外交通
1.概况:宋代由于航海技术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元朝 建立后,开创了中外交通 的新局面。
2.陆路: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宋代 驿站发达,元代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 路交通网,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
3.海路
(1)航线:宋代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 波斯湾 及 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拓展。(2)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 进入鼎盛时期。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商船定期往返。宋代 时与中国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 140多个。4.作用
(1)陆路和海陆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2)中国的创造发明传入亚洲各国,对 欧亚 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 释疑解难 ★★★★★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什么历史意义?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加快 了文化的传播;指南针的发明,促进了航海事业和世界贸易的发展;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 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 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1.建立:1368年 ,朱元璋称帝,建立 明朝 ,定都 应天府 ,即明太祖。2.统一: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2.措施(1)在地方: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 三司 ”,使行省的权力分散。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 巩固皇室。
(2)在中央:①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②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3)“厂卫”: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 锦衣卫 ,后来明成祖成立 东厂 ,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3.特点: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4.作用: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内容: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 “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 必须是以 朱熹 的 《四 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2.形式: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问题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被称为 “八股文”。3.危害: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等。2.手工业:棉纺织业由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 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业: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 和 南京 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 晋商、安徽的 徽商。第 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
1.前提:15世纪初,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成为世界强国。2.目的:明成祖 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示中国富强”, 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3.概况
(1)时间:1405年到 1433年,郑和率船队 7次下西洋。
(2)路线: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 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非洲东海岸 和 红海沿岸。
(3)活动:满载丝绸、瓷器、茶叶及金银货币等物品,赠送礼品,发展友好关系;开展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4.地位: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 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5.意义: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 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6.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1)国家统一, 社会稳定。(2)经济繁荣, 国力强盛。(3)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4)积累的丰富的航海经验。(5)郑和本人的勇敢、不怕困难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等。
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
(1)倭寇猖獗:元末明初 ,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和抢 劫,被时人称为“ 倭寇 ”。
(2)倭患严重:明朝中期,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进行 武装抢劫,中国沿海倭患严重。
2.概况:戚继光率领 “戚家军” 抗击倭寇, 在 台州 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3.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 反侵略 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 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4.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1)正义之举,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2)戚家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联合作战。(4)戚继光的军事指挥才能。第 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科技名著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为了防御北方 蒙古 贵族南扰,修筑了东起 辽东、西至 嘉峪关 ,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2.北京城:明成祖时 修建, 1420年 基本建成, 1421年 正式迁都 北京。包括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是当时 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三、小说和戏剧 ★★★★★
1.小说:明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
2、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是《牡丹亭》。第 17课 明朝的灭亡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明代中后 期,政治腐败。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 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 族等疯狂兼并土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原因
(1)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直接原因:陕西北部 连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2.过程
(1)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 提出 “均田免赋” 的口号。1643年, 李自成率军攻入 西安 , 建立政权, 国号 大顺。
(2)1644年,攻进北京城内,末帝 崇祯 自缢。统治长达 276年的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兴起:(1)1616年 , 努尔哈赤 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 大金 ,史称 后金。
(2)1635年, 皇太极 改族名为 满洲;次年,改国号为 清。
2.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后,明将 吴三桂 降清,引清兵入关,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 海关交战失利,转战各地,最后失败。第 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统一: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以 北京 为都城,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措施:在政治制度方面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 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 1.收复台湾
(1)1661年, 郑成功 率军从金门出发,抵达台湾。
(2)1662年, 荷兰 殖民长官被迫投降,被占据了 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3)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2.管辖台湾
(1)1683年,清军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2)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 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3)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三、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1.册封首领(1)顺治帝接见**五世并正式赐予“ **喇嘛 ”的封号,还拨专款重修布达拉宫。(2)康熙帝册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领为“ **额尔德尼 ”。此后历代**和**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2.设置驻藏大臣:1727年设置 驻藏大臣 ,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3.颁布法律: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 的程度。规定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共同管理西藏事务;**与**的继承,必须报 请朝廷批准。
四、巩固西北边疆
1.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打败噶尔丹,平定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2.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 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五、清朝的疆域
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屿。清朝的疆域四至用图示可表示为: 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 一步巩固。第 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得到恢复并有较大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2.概况
(1)耕地面积增加;对黄河、淮河等大河及大运河治理。
(2)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3)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等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3.作用: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 城镇 商品经济 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
(1)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2)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等。2.商业发展
(1)清朝前期商业发达,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 的商业网。
(2)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及商业大城市。
(3)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商帮,如山西的晋商、江南徽州府的徽商,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人口的增长
1.增长: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 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 3亿。2.问题:人地矛盾逐渐突出,开荒垦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 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第 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清朝初期,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2.过程
(1)康熙时设立 南书房 ,绕开了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年间,设立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军机处 ,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3)乾隆时期,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3.影响: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1.文字狱
(1)含义: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 严密控制知识分子。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 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大批冤狱,祸及亲友。(2)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 思想言论 ,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2.文化专制政策: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一方面提倡 尊孔读经 ,另一方面对全国 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收缴禁书并销毁。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表现:在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下,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腐败的趋势,军队军风军纪日益败坏, 军备废弛。2.后果:官场的腐败之风蔓延,官僚机构臃肿,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造成国力越来越虚弱。清朝中 期以后,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民众生活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四、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
(1)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 ,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2)西方殖民者向东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3.表现
(1)顺治时期,颁布“ 禁海令 ”,严厉限制海上贸易。
(2)1757年,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 广州 一处作为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 ”统一 经营对外贸易。4.影响
(1)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消极: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 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第 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一、《红楼梦》 ★★★★
1.地位:清代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 《红楼梦》。2.作者:前 80回,作者 曹雪芹 ,后来经高鹗整理续写了后 40回。3.问世:在 乾隆 晚期时排印面世。
4.内容:以贵族青年 贾宝玉 与 林黛玉 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 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5.特色:《红楼梦》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6.价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二、昆剧与京剧艺术 1.昆剧
(1)发展: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明朝时,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2)代表:代表作有 汤显祖 创作的《牡丹亭》。清朝前期,政治历史剧洪昇的《 长生殿 》、孔尚任的《 桃花 扇 》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3)衰落:清朝中期以后,逐步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成为统治阶级和社会上层的玩物。由于脱离民众和现 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2.京剧
(1)乾隆时,北京成为戏班荟萃之地。1790年 ,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为乾隆帝祝寿献艺。
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内容。加强阅读理解,提高阅读分析能力。2.归纳相关的知识点。复习掌握本单元的生字生词。3.能正确修改病句。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生词。2.能正确修改病句。教学过程:
一、课文内容:
(一)《太阳是大家的》
1.我想对别的国家里的小朋友说几句话:(亲爱的小朋友们,太阳就要来到你们身边和你们一起游戏、玩耍啦。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共享一个太阳的温暖,太阳是我们大家的。让我们和平相处。2.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
(太阳是无私的,她把光和热无私地分给地球上的万物,给地球带来了美好的一切。)
(二)《一面五星红旗》
1.这时“我”可能会想什么呢?我想对那个面包店老板说„„画出面包店老板态度变化的句子,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1)面包店老板态度变化是因为被我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动了。(2)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此时我会想:我是中国人,五星红旗是祖国的象征,我绝不能用国旗去
交换面包。)
(三)《卖木雕的少年》
1.找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象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2.卖木雕的少年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一个真诚、善良、珍惜中非友谊的孩子。
二、生字词 1.看拼音写汉字
wǎn xiá
lànɡ huā
shuì jiào
chǔ jìnɡ()()()()qī hēi shuāi dǎo tāo qián wǎn fàn()()()()miàn miàn jù dào bīn bīn yǒu lǐ
()()2.形近字组词
段(段落)换(交换)摔(摔倒)掏(掏钱)钩(钩子)锻(锻炼)唤(呼唤)率(率领)淘(淘米)构(构思)3.多音字
luò(降落)
mó(模型)
zhēnɡ(挣扎)落
lào(落枕)
模
挣
là(落下)
mú(模样)
zhânɡ(挣脱)4.词语补充
无影无()()()人烟 游人如()名不虚()栩栩如()()()不断
()()在目 滔滔不()5.词语搭配
(红彤彤)的晚霞
(欢乐)的浪花
(快乐)的小朋友(心爱)的五星红旗(精美)的工艺品 6.填空
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上生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久旱逢甘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岁寒知松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里送鹅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修改病句
1.每个小学生都应该上课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2.“六一”联欢会上,我们班表演了文娱节目和大合唱。3.我们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效率。4.这本书对我很感兴趣。
(填写说明:文档内所有斜体字均为提示信息,在填写后请删除提示信息)
主题单元标题 作者姓名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 李强
学科领域(在学科名称后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思想品德语文√数学 体育
音乐美术 外语 物理
化学生物 历史 地理
信息技术科学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所需时间 七年级 6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单元以成长为主题。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闲适旷达的审美心态叙述了自己从顽童到学生这一角色转型期的有趣故事;《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笔调柔婉细腻,“爸爸”的去世,迫使“我”在极短的时间里,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心理成长历程;《丑小鸭》以童话的形式,告诉人们成长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是诗人用凝练的语言道出的殷殷嘱托,一行行的诗句曾激励过无数成长中的青年。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第一单元:
知识与能力: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重点研读、揣摩、赏析富于情感的精彩语句,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阅读和多角度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他人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要勇于面对生活、面对失败。对应课标
1-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2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1-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1-4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1、文章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不同生活,到底要表现怎样的主题?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2、作者是用怎样的文字引出对往事的回忆?
3、丑小鸭有什么现实意义?
4、当生活遇到挫折时,我们该怎么做? 专题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专题划分 专题二:《爸爸的花儿落了》 专题三:《丑小鸭》 专题四:《诗两首》
专题一 所需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课时
专题一概述(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让学生了解少年鲁迅在游戏、学习中所具有的童真和童趣,发掘他对生活的情趣和感受,在思想上受到启迪。文章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不同生活,到底要表现怎样的主题?蕴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揣摩和思考精彩片段。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1、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本专题问题设计
2、“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信息化资源 常规资源
教学支撑环境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多媒体课件 视频
教材
多媒体教室 记录的纸、笔等
一、导入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和庄重,但我们也深知,他曾因儿时阻止弟弟游戏,自认为犯下不可饶恕的过失,并为此抱恨终生。那么鲁迅先生的童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呢?让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里,追踪一下他的成长足迹吧。(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范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预习,识记字词。
三、默读思考,合作探究
1、出示思考题,学生独立思考,研读课文,提取信息,形成观点。
(1)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依题目所示,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3)对百草园的描写,重点突出了哪些内容?(4)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是怎样的?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注意圈点、标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自读能力。)
2、课堂讨论
采用自由发言的形式,知道什么说什么,知道多少说多少。互相补充指正,使答案完善。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单单能说出结论,要尽量说出是怎样得出结论的。培养说话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深入研讨,质疑问难(生成问题)
1、学生自主阅读探究可能提出的问题:(提出问题,分析价值)
(1)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2)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3)“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4)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5)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与前面作者对先生的评价矛盾吗?
2、围绕问题,深入探究。(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3、解答问题,提炼方法。(全班交流,师生点评)
4、拓展延伸,情感体验。(阅读交流,共享成果)
五、梳理总结,反思体会
本文思路清晰,先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中间用过渡段。写百草园重点写了三方面内容,写三味书屋重点写了私塾先生读书神态,层次分明。语言轻松愉快,幽默风趣,可读性很强。笼罩全文的是一种依依深情。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能否从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归纳 评价方法:自评、他评、师评
教学评价 评价指标:
1、学生阅读文章和从中获取的信息是否正确;
2、回答问题是否全面,语言是否流畅,专题二 所需课时 《爸爸的花儿落了》 2课时
专题二概述(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从小说《城南旧事》节选,围绕毕业典礼引出对爸爸及相关往事的回忆,从回忆中展示自己不断成长的成长。作者是用怎样的文字引出对往事的回忆?插叙有何作用?表达怎样的中心? 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领悟标题的双关含义,掌握拟题技巧;把握行文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把握文章的主旨。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感知文章的内容,感受文章的写作特色,学习插叙手法在记叙中的运用。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文中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让学生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还要让学生在读中认识到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使自己真正的成熟起来。
1、文章朴实的语言中蕴涵真挚的思想感情。你认为本文中爸爸的哪些做法或哪些话对“我”影响最大,为什么?
2、本文写爸爸的花的内容很少,但课题却是“爸爸的花儿落了”,为什么?你能另拟一个题目吗? 本专题问题设计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信息化资源 常规资源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课件 视频
教材
多媒体教室 记录的纸、笔等 其 他 导入: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一、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父母对我们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子女对这种感情有的当时就体会到了,有的过了多少年后才逐步体会到。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就写出了课文中的“我”所感受到的那种影响自己一生的真挚的父爱。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脉络。(读读)
1、你了解作者吗?(让学生交流搜集的作者资料,教师不必多讲)
2、学生朗读课文(读时发现不理解的字词自行解决或同桌交流解决)。
3、简要复述课文。(主要事件复述清楚即可。)
4、了解叙事方法及主要作用。
三、读懂亲情(议议)
1、提问: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推选代表交流。)
2、小结。(也可以让学生做)
这一节我们理清了文章思路,了解了文中爸爸的性格,那么课文什么地方最感动你,并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四、品味文章语言(谈谈)
1、文章朴实的语言中蕴涵真挚的思想感情。你认为本文中爸爸的哪些做法或哪些话对“我”影响最大,为什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2、本文写爸爸的花的内容很少,但课题却是“爸爸的花儿落了”,为什么?你能另拟一个题目吗?试一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深入理解作品主题)
五、拓展延伸课文内容。
同学们,我们的父母也曾如文中的爸爸那样教导过 我们,甚至象文中的爸爸那样打过我们吧,但我们 以前却不理解,学习了本文后你有了新的认识吗? 请大家谈谈。(小组交流,如时间允许,也可以让 部分同学在班上谈谈。)推荐作业
⑴课外阅读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⑵自拟题目写一篇反映自己成长经历的文章。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学生是否积极参加讨论 评价方法:自评、他评、师评 评价指标:
教学评价
1、学生阅读从中获取的信息是否正确;
2、是否积极主动,是否认真倾听。
3、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活动过程符合要求,规范有序
专题三 《丑小鸭》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三概述(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丑小鸭》是一篇童话。童话讲得虽然是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能给学生有益启迪。
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知目标: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
2、能力目标: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 没 有 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1、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有哪些不幸的遭遇?
本专题问题设计
2、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信息化资源 常规资源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课件 视频
教材
多媒体教室 记录的纸、笔等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一、以上册教材的《皇帝的新装》导入课文。
二、联系生活体验,比照丑小鸭成长经历。
1、理线索。
2、明结构。
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请分别找出来
3、知内容
沼泽地:同情、歧视—— 老太婆家:被嘲笑—— 灌木林里 :向往美与幸福——老农家:被追打—— 花园里 :被赞美
4、辨形象
5、悟主题(1)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
关键句子:
A、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B、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C、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 也没有什么关系。
D、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 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教学评价
专题四(2)研究探讨: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思考,小组讨论)
三、各抒己见,内化思想
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四:拓展引申
1、在我们的现实 生活中,也有许多丑小鸭, 他们经过自己的拼搏奋斗,最后也成为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欣赏文章《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命运无轨道》。
2、请学生谈谈自己听了两篇文章的感受。
本课重在引导学生了解丑小鸭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渴望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学生是否认真阅读、思考,是否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
评价方法:自评、他评、师评
评价指标:
1、学生阅读从中获取的信息是否正确;
2、是否积极主动,是否认真倾听。
3、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活动过程符合要求,规范有序
《诗两首》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四概述(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是两首诗,虽然主题是关于人生的,但都与成长有关。让学生背诵,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道路问题,了解象征手法。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1.理解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2.领会普希金诗歌的语言特点。3。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4.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本专题问题设计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信息化资源 常规资源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课件 视频
教材
多媒体教室 记录的纸、笔等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
二、诗人简介。
三、师生共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听读。2.学生齐读,议读,交流体会。
3.解读诗歌大意(学生讨论,自由发表见解)
四、思考探究。
学生再读诗歌,思考问题: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回成为亲切的怀念”?(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道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学生朗读背诵诗歌,试着当堂背诵这首诗。
五、体验反思。
六、导入《未选择的路》。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现在,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诗歌《未选择的路》。前者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后者则告诉我们将如何面对人生的选择。
七、整体感知。
1、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认真阅读这首诗,最好是默读。深入思考每节诗歌的意思,然后把握全诗,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八、思考探究。
1、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2、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什么不同?
3、这首诗歌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面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九、教师小结。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学生是否认真阅读、思考,是否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
评价方法:自评、他评、师评 评价指标:
教学评价
1、学生阅读从中获取的信息是否正确;
2、是否积极主动,是否认真倾听。
3、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活动过程符合要求,规范有序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说明:设计几个能引领本单元学习的核心问题)
(说明:除了说明主题单元将划分成几个专题以及每个专题所用的课时外,还应说明哪一个专题或专题中的哪一个活动将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来开展学习活动。)
专题一:
(课时)
专题划分 专题二:(课时)专题三:(课时).......其中,专题(或专题 中的活动 作为研究性学习)
所需课时(说明:课内共用几课时,每周几课时;课外共用几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
专题问题设计(说明:设计一系列能引领本专题学习的问题)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
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请以活动
1、活动
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评价要点(说明:设计本专题需要评价的学习环节或学习成果)
所需课时(说明:课内共用几课时,每周几课时;课外共用几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
专题问题设计(说明:设计一系列能引领本专题学习的问题)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
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请以活动
1、活动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提纲11-26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01-10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12-20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10-31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历史10-08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11-27
四川出版社中国的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11-12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教案10-15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总结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