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阅读总结报告(精选6篇)
一.该领域的研究意义:
船舶的维修是停留在船舶使用阶段保障船舶能够正常运行所实施的一种手段。针对船舶的维修,除了在保证其设备完好,工作可靠的前提下,获取最大营运效益,花费最短时间,是船舶维修的主要方针。这同时也是影响各大船舶维修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拥有一套理想的船舶维修管理体制,能在其及基础上建立出最为理想,最为合理的维修作业模型,是使船舶维修企业和船东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1.现代船舶维修[16]
维修是对船舶机械和设备维护与修理的统称。维护或称技术保养,是为了保持船舶机械和设备的技术性能证常发挥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船船修理或称修船,是当船舶机械和设备的性能下降、状态不良或发生故障而失效时,为了保持或恢复其原有的投术性能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所以,船舶维修是船舶正常航行重要的技术保障工作。
长期以来,维修从属于制造,是一个落后的行业。维修停留在机械设备的使用阶段,对使用中发生的损坏进行修修补补,采取使用——维修——再使用——再继修,直至淘汰的对策。船上的维修也只是对船舶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定期检修和排除故障的自修,进厂修理那些危及安全航行的机械设备或船舶检验机构要求的项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船舶机械设待日趋先进、复杂,船舶电气化、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对维修技术和维修质虽要求也相继提高。落后的维修思想和修修补补的维修方式已不适应现代船舶的维修要求。新的、科学的现代维修理论以其先进的维修思想相维修方式来满足现代的船舶维修。
2.船舶维修保养体系(CWBT)[4] 船舶维修保养体系简称CWBT,是以我困传统的船舶维修管理方式为基础,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形成的一种适合我国船舶情况的现代化船舶维修管理模式。
近年来,我国海运事业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也在迅速地发展,现已拥有一文可观的海洋运输船队,至1996年底总吨位己跃居世界第4位,其中有规模较大的干散货船队和集装箱船队。新船数量不断增多和加速对老龄船舶的改造和更新。
目前我国各类船队无论从船舶数虽上还是船舶结构上均己列入世界航运大国的行列,然而我国船舶维修技术管理仍停留在20世纪50年代落后的管理模式。表现在“重修轻养”,"重用轻管”,信息不畅,管理脱节,随意性大等,造成船舶技术管理上因人而异的不稳定状态。新船很快变成新破船,船舶寿命大大缩短和营运效益降低,严重地影响船舶的安全航行和海洋环境的保护。
为了适应我国航运事业的发展,提高管理质量与营运经济性,必须改变落后的维修管理模式,实行现阶段的船舶维修保养体系 ——CWBT的船舶现代化管理模式。
CWBT的理论基础:
(l)以现代维修理论为指导思想开展现代预防维修,根据船机设备的故障情况采用不同的维修方式。
(2)把维修预测、计划、组织、括导、监督与控制等诸环节洛实到设备管理中,形成完整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实行船舶现代化管理。
(3)开发人力资源,使船员的资格、经验和培训符合要求,胜任工作,适应现代化船舶管理的要求,CWBT维修方针:
船舶设备的维修不仅是为了保证设备完好,工作可靠,而且是为了获取最大的营运效益。
(1)依船舶设备类别不同,采用不同的维修方式。船舶设备分为4类:安全设备、船级设备、重要设备和非重要设备。主要动力设备采用定时维修,逐步向视情维修发展;耐用设备、低值设备、非生产性设备和维护价格高昂而不危及安全的设备采用事后维修方式;船级检验项目和长期工作的设备刚采用定时维修方式。
(2)按设备的维修内容和实施的重要性进行优选和优化,使影响运行安全的维修及时和无遗漏。
(3)根据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运用可靠性与可维修性理论来确定维修内容、维修范围和维修周期。
三.国内外目前的研究水平
1.国外研究水平
(一)、后勤工程学及预防维修体制和生产维修体制[17]
美国于60年代在经典的后勤学的基础上,吸收了寿命周期费用、可靠性、工程等现代理论雨形成和发展起来后勤工程学(Logistics)。后勤工程学是体现设备一生综合管理和保障的比较完整的科学,是研究资源的需求、设计、供应和维修,并以后勤保障、计划作为对象的管理艺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活动。翻预防维修体制(PM:Preventive Maintenance)是后勤工程学中的一个具体环节,是从五十年代初开始普遍推行的。由于现代化设备的发展带来了维修费用和设备故障损失的增加,为预防故障的发生和减少故障停机损失,PM起到重要的作用。蹦的基本活动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定期检查各种设备,以早期发现设备的劣化和预测故障的发生:其二是组织设备的维护保养,避免发生设备故障,对早期发现的故障应随时进行调整和维修。‰”
生产维修体制(PM;Productive Maintenance)是在预防维修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
提出来的,其宗旨是“以生产为中心,为生产服务”。具体由四种维修方式构成:维修预防(Maintenance Prevention)、事后维修(Breakdown Maintenance)、改善维修(Corrective Maintenance)和预防维修(Preventive Maintenance)。这一维修体制突出了维修策略的灵活性,吸收了后勤工程学的内容,提出了维修预防、提高设备可靠性设计水平以及无维修设计思想。“
(二)、前苏联计划预防修理制度[17]
1923年前苏联就提出了设备定期维修的方法,直至1967年才形成了前苏联统一的计划预防修理制。计划预防修理制的理论依据是设备组成单元的磨损规律。
1.计划预防修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①确定修理工作的类别。各类设备的计划修理有:大修理、中修理、小修理、预防性检查。
②编制设备修理计划,进行有计划的修理,并监督其实现。
③确定各类设备的修理周期结构。修理周期结构是指在一个大修理周期内,把设备的维修类别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依据一定顺序进行的排列。它是根据机器零件的磨损规律和修理工作量确定的,不同类型的设备其修理周期结构不同。如在计划预防修理制度中规定金切设备中普通机床的修理周期为26000小时,相当于两班制运行车间,约6年左右大修一次。
④确定各类设备的修理复杂系数。修理复杂系数是设备修理难易程度的一个假定单位,计划预修制度中的计算、测定和考核都是以设备修理系数为基础的。该系数主要用于制定各种修理定额,如修理工作的劳动量定额、停歇时间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和修理费用定额等。
⑤组织修理业务,包括组织机修车间、各车间机修站、修理组,准备必要的设备及配备管理人员和劳动力。2.计划预防修理制度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划预防修理制度正在逐步发生改变,但其基本理论基础相同。
(1)改进维修方式和维修制度
在设备维修活动中肯定了操作工人参加的重要性;使修理周期结构更加符合设备的实际运动规律;根据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延长了修理间隔期;提高修理工作的机械化水平,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取消中修。
(2)重视设备的更新改造
逐步改变以扩大设备拥有量为主的做法,合理调整加工设备的结构,增加特种加工设备及热加工和毛坯加工设备比重;大幅度增加高效和自动化设备的数量和比重;结合大修理进行旧设备的改造。
(3)加强设备的技术维护,推行技术维护及修理规程化
前苏联国标规定:技术维护是当产品(指设备)按规定用途使用、待用、存放和运输时,为保持产品的工作能力或良好状态而进行的一套作业或某项作业。所谓规程化技术维护与维修是指按技术文件中所规定的时间间隔和工作量进行技术维护与计划修理,图1-1是技术维护和修理制度的结构示意图。许多企业推行规程化维修后,大大提高了维修作业效率和质量,减少了设备因突发故障造成停机损失。
(4)设备修理工作集中化与专业化
设备修理由跨部门的专业化修理企业、行业(或地区)专业化企业、大型企业修理厂共同进行。
此外,前苏联还注意采用状态检查、监测技术、故障理论、计算机等新技术。值得注意的是,计划预防修理制的实施支柱―修理周期结构和修理复杂系数仍未改变。
2.国内研究水平
船舶维修保养管理包括船舶维护保养和船舶维修,国内针对船舶维修保养问题的研究大多是关于船舶维护保养管理和针对性维修体制。
1.大连海事大学的王晓峰在其硕士学位论文《船舶维修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7]中,对针对性维修管理体制做了简单的介绍。文章中指出,针对性维修策略坚持贯彻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对整个维修管理设备根据其自身及
环境等不同特点,分别实施不同的维修方式。针对性维修体制是按照设备综合管理原理和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从机械设备管理实际出发,在推行设备点检制的基础上,根据设备的型式、性能、使用条件等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维修方式,即状态维修、定期计划预防维修和事后维修等方式,并且对实行状态维修的设备推行以针对性项修为主的项修、大修两修制,同时改革相应的组织管理、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一个新的维修管理体制,以实现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综合效益最高的目的。
可靠性理论表明,定期维修只适用于确有耗损性故障的零部件,而对于偶然故障是无效的。对于复杂产品,如设备或设备系统,除了有少数是耗损性失效占绝对优势的情况外,失效率变化的浴盆曲线是不适用的,针对性维修策略正是以此为理论依据提出的,它的主要内容为:通过对设备进行分析,分类实行不同的维修方式,以日常维护、定期维护为基础,建立一套包括事后维修、定期计划维修、状态监测维修在内的现代维修管理体制一针对性维修体制,加强故障诊断和状态监测技术的应用,实现计算机辅助动态管理。
2.大连海事大学的付捷在其硕士学位论文《船舶维修保养管理问题研究》[10]中,针对针对船舶维修保养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思想,要求将船舶的维修保养问题纳入船舶的设计阶段,在设计船舶的同时,同步考虑船舶的营运时期所需的维修保养需求,进行维修保养体系的同步设计,在交付船舶的同时同步交付船舶维修保养所需的资源,建立维修保养体系,使船舶营运期间保持较好的营运状态。
目前国内针对船舶维修保养问题方面的研究,大多是关于维修体制和维护保养管理方面问题的研究。很少有基于船舶大修过程中管理系统的建立及船舶维修作业模型优化方面的研究。近20-30年来,维修业进入了现代维修阶段,既多种维修体制并行阶段。我国船舶维修业也研制了符合现代维修管理理念的管理体系——《船舶维修保养体系》[8](CWBT)。《船舶维修保养体系》(CWBT)是由交通部支持,上海海洋运输公司和上海海运局合作开发、研制的,该项目于1991年7月通过交通部鉴定,并列为国家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该项目试图对船舶技术管理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建立一套以机务监督为中心的机务管理体制,重点解决维修计划插板式管理和计算机管理相结合问题,为以状态为依据的维修方式的推行打下了基础。虽然,目前我国个大中小型船舶修造企业在针对船舶维修作业模型的建立中,均已运用CWBT。但具体维修作业模型的建立中,在保证设备完好,工作可靠的前提下,仍可以不断进行优化。
四.论文主要内容:
1.船舶维修保养体系(CWBT)的内容与分析;
2.船舶生产运作管理以及优化理论和方法的内容; 3.船舶维修计划编制的方法和优化方法;
4.基于office软件排序实现,建立船舶维修管理计划模型。5.运用优化理论的方法对所建立模型进行优化处理,以到达所需维修时间最短。
6.根据优化结果探索现有船舶维修保养体系需要改进之处,提出自己的建议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先容,现代企业设备管理 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5 [2]沈永刚,现代设备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
[3]张映红,莫翔明,设备管理与预防维修(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8 [4] 王安锡,张武生,CWBT标准与PMS检验导则的说明(交通标准化)1998.4 [5]阮继华,CWBT在船舶维修管理中的应用(船舶修造)2003.3 [6]李铁军,参照《船舶维修保养体系》实现船队设备维修的全信息管理(中国修船)2001.5 [7] 李正国,汤春祥,船舶机械计划保养系统(PMS)与船级检验(,天津航海)1997.4 [8]张琳,船舶机械针对性维修体制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 [9] 陈联沐,郑士君,李学强等,船舶维护保养体系(CWBT)计算机管理系统(机电设备)2003.1 [10]付捷,船舶维修保养管理问题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 [11]史大,船舶维修策略研究及系统开发(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 [12]刘爱华,基于CWBT的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3 [13]范世东, 陈强胜,基于PMS的机务管理系统架构分析(航海工程)2010.8 [14吕冬梅.加快建立船舶的“管用修养”长效管理机制.(中国水运),2009.4 [15刘永辉.简述船舶维修保养体系在船舶机务管理中的应用,(丹东海工)2003,7. [16] 许军男,浅谈船舶维修管理.(工业技术)2010,36.
[17]王晓峰,船舶维修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
[18]A.Gharbi和J一P.Kenne《MaintenancesehedulingandProduetioneontrolofmuhiple一 ~hinemanufac加 Lringsystems)》
一篇研究性论文期望解决的问题是没有被其他人公开发表过的。问题在本质上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很少被提到,我称之为人类问题。人类问题指全世界普遍渴求的利益,例如生活质量问题,如节省时间或提高安全性;第二部分是技术问题,即“为什么人类问题不能被合理地解决?”另一个隐含的意思是,以前的解决方法是不到位的。“以前的解决方法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不到位?”最后,有关问题的动机和陈述被简化为可以放置在特定论文范围内的研究问题。通常,一个或者更多的要素得不到明确的说明,从而增加了阅读工作的难度。
也被称为假设或构想。应该找到下述问题的答案,“为什么这个解决方法优于以前的方法?”。同时,还应该发现针对下述问题开展的讨论,“解决方法是如何实现(设计和实施)的或至少是如何可实现的”。
一篇研究论文要想得以发表,仅仅有一个构想通常是不够的。这是研究问题的具体实现:什么样的论据、手段,和/或实验使得构想的价值得到体现?得出了什么样的成果或问题?
这是一个出色的构想吗?你从这项工作中发现了什么瑕疵?这真的可以实现吗?最吸引人的论点是什么?最具有争议的观点或论点是什么?对于有实际意义的工作来说,你还需要回答:这真的会奏效吗?谁需要它呢?怎样让他们得到它呢?以及,这什么时候能够成为现实?
一篇论文中的贡献可能是丰富而多样的。除了对研究问题本身的理解外,一些额外的可能包括:创意、软件、实验技术,或一个领域的调查。
不仅仅是作者所指出的未来发展方向,还包括你在阅读论文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自己的想法。有时,这些会被定义为研究缺陷,或者是对当前工作的其它挑战。
在对研究工作进行开放讨论时,你会提什么样的问题?你发现哪里令你困惑或难以理解?花时间去罗列这些,就促使你更加深入地思考该项研究工作。
从你的角度概括论文的主要含义。这有利于快速回顾并存储在头脑中。同时也促使你尝试明确该项研究工作的精髓。
实习地点:东三教914
目的:本次科研训练提供给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机会,使得学生得到科研工作的基本训练。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通过科研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研究作风和学术道德品质,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
要求:科研人员在对一个课题进行研究之前,往往都会从互联网上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料,对其进行仔细阅读,从中了解所研究内容的国内外发展情况。随着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的开展,他们的计算机里所存储的文献资料也越来越多。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这些文献资料,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现要设计一个科研文献管理系统,用来对科研人员计算机中的科技论文资料进行统一管理,以使他们能根据研究主题快速地找到所需的论文资料。要求:使用用例建模需求,用活动图、状态图、时序图、协作图建模软件的动态行为,软件建模与设计文档齐全,代码设计规范,可扩展性好。
进度安排及主要内容:
阶段 时间 完成内容 12月06日-12月10日 选题、调查研究、文献查阅 2 12月11日-12月14日 方案设计、撰写开题报告 12月15日-12月22日 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程序编写与调试、系统验收 4 12月23日-12月29日 撰写总结报告、演示PPT的制作、汇报总结
基于Web 的科研项目文献资料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基于Web的科研项目文献资料管理系统致力于解决和满足科研人员在互联网环境下越来越多的面临多种设备时,对文献资料的一致性访问以及文献资料的共享协作困难问题。
在整个系统设计实现的过程中,本人主要负责进行前期调查研究,查找相关资料,体验类似的系统,梳理系统脉络,进行方案的设计,撰写开题报告等。具体如下:
一、系统需求调查
系统开发的关键是要做好需求分析,这是整个系统开发过程中重要
二、系统的主要功能:(1)资料上传下载(2)资料分类(3)资料检索(4)资料同步
三、系统分析
数据流程图分析:
四、系统设计
软件配置
数据库的实现
总结
文献阅读心得
首先要明白自己现阶段打算做或正在做的研究领域,这个必须要明确,因为这是自己阅读文献的前提。有了这个具体的目标,阅读文献才会有一个大致方向,不然收效不大,因为茫茫书海,没有一个大致的具体的研读文献的方向,就跟大海里迷失了自己一样,很难走到彼岸。确定自己的目标之后,就要去检索大量的文献,尽量多读外文文献。国外的文献大部分都是很严谨的。当然,如果刚开始接触某个领域,那么先通过阅读中文文献熟悉该领域,然后再阅读外文文献也是个很有效的路径。由于检索的文献太多,不可能全部下载下来,个人认为最好的途径是:先找出研究领域的一篇重要文献,对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仔细排查,然后顺藤摸瓜,会找出许多该领域相关的重点文献,有助于自己系统的,集中的阅读文献,加深印象,迸出火花。检索文献之后。就要对文献进行仔细阅读和系统的梳理。“做好笔记,写好心得”是阅读文献的最佳手段。是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重点句子标记下来,并且对文献进行详细总结,包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难点、创新点、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最后得到的结果、值得自己借鉴的地方,存在的问题等。为下次看别人的文章和自己写文章提供方便,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就是在占有资料和文献的同时,要借鉴他人的强处,进一步进行研究。牛顿说过,我之所以看的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因此,天天学习,文献天天有。下载的目的是学习,只要坚持学习,就会积累起自己的知识架构。水到渠成,游刃有余。水平还未达到,自己还需努力。
一、古典文献
经部:《周易》、《论语》、《中庸》、《春秋》及其传疏等。
史部:《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隋书》、《旧唐书》、《宋史》、《明史》、《清史稿》、《大唐六典》、《大唐开元礼》、《东林列传》、《东林书院志》等。
子部:《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日知录》,以及程朱理学作品如《皇极经世书》、《近思录》、《朱子语类》等。
集部:《世说新语》、《六祖坛经》、《亭林诗文集》、《船山遗书》、《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曾国藩全集》、《饮冰室合集》等。
二、近现代文献
阿·克·穆尔:《一五五〇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郝镇华译,中华书局1984年版。
安德明:《天人之际的非常对话:甘肃天水地区的农事禳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安田朴、谢和耐(法)等:《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和中西文化交流》,耿升译,巴蜀书社1993年版。
彼得·伯克(英):《什么是文化史》,杨豫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陈宝良:《悄悄散去的幕纱——明代文化历程新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陈大康:《明代商贾与世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陈高华等:《中国民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程千帆:《唐代的进士行卷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崔瑞德(英)等:《剑桥中国史》之秦汉史、隋唐史、辽西夏金元史、明史、晚清史,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丁伟志等:《中西体用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多桑(瑞典):《蒙古史》,冯承钧译,中华书局1962年版。
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冯尔康等:《中国宗族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弗雷泽(英):《金枝》,徐育新等译,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葛兆光:《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科学出版社1960年版。
郭绍林:《唐代士大夫与佛教》,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韩养民:《秦汉文化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胡适:《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姜义华等:《港台及海外学者论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金观涛等:《兴盛与危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卡·恩伯(美)等:《文化的变异》,杜杉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克利福德·格尔茨(美):《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孔繁:《魏晋玄谈》,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孔飞力(美):《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陈兼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林金水:《利玛窦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三联书店1987年版。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版。
露丝·本尼迪克特(美):《文化模式》,王炜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吕一飞:《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马可·波罗(意):《马可·波罗游记》,陈俊开译,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彭琦:《宋元时期的三教调和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95年点校本。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卿希泰:《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瞿同祖:《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容闳:《西学东渐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山西省文管会:《云冈石窟》,文物出版社1977年版。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孙尚扬:《基督教与明末儒学》,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版。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宋新潮:《殷商区域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83年版。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版。
汤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万绳楠:《魏晋南北朝文化史》,黄山书社1992年版。
王俊义等:《清代学术与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王廷洽:《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王晓毅:《中国文化的清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魏道儒:《宋代禅宗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年版。
谢弗(美):《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科学出版社1962年版; 许倬云:《西周史》,三联书店1994年版。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三联书店2000年版。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张光直:《商代文明》,毛小雨译,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赵文润:《隋唐文化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郑师渠:《中国文化通史》之先秦—晚清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志费尼(伊朗):《世界征服者史》,何高济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马克思:《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1857年3月)*2.列宁:《对华战争》(1900年9-10月)
3.毛泽东:《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一)(1963年9月)4.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章程》(节选)(1894年11月24日)
*5.《辛丑条约》(1901年9月)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6月)*2.《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3.洪仁玕:《资政新篇》(1859年)
4.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1895年5月)
*5.梁启超:《变法通议》(节选)(1896年)
6.严复:《原强》(1895年3月)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1912年7月)2.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11月12日)
*3.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10月20日)4.《<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 《民报》1906年4月28日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6.孙中山:《建国大纲》(1924年4月)
7.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1月12日)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12月)
*2.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1919年9月)*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下半年)
4.《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2年7月)5.《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5日)
2.毛泽东:《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
*3.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
4.《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节选)(1936年12月)5.毛泽东:《论新阶段》(节选)(1938年12月)
6.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节选)(1939年12月)
*7.中共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0日)
8.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0月22日)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毛泽东:《论持久战》(节选)(1938年5月)
2.《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年8月25日)
*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4.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节选)(1945年4月24日)
5.胡锦涛:《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5年9月3日)
《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导读
原文内容
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
马克思
几年以前,当在印度施行的可怕的刑罚制度在议会中被揭露的时候,极可尊敬的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之一詹姆斯·霍格爵士曾厚颜无耻地硬说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可是后来的调查证明,这种说法有事实作根据,而且这些事实对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来说应当是十分清楚的。因此,詹姆斯爵士对于东印度公司被指控的那些可怕的事情,只有或者承认是“有意不闻”,或者承认是“明知故纵”。看来,英国现任首相帕麦斯顿勋爵和外交大臣克拉伦登伯爵现在也处于同样的窘境。首相在市长不久前举行的宴会上的演说中,企图为施于中国人的残暴行为进行辩护,他说:
“如果政府在这件事情上赞同采取无理的行动,毫无疑问,它走的就是一条应受议会和全国谴责的道路。但是相反地,我们深信这些行动是必需的和至关重要的。我们认为,我国受到了严重的欺凌。我们认为,我国同胞在地球的遥远地方遭到了种种侮辱、迫害和暴虐,对此我们不能默不作声。(喝采声)我们认为,我国根据条约应享有的权利已遭到破坏,而在当地负责保护我国在世界那个地区利益的人员,不仅有理由而且有义务尽量利用他们所能采取的手段来表示对这些暴行的义愤。我们认为,如果我们不赞同采取那些在我们看来是正确的、而且我们设身处地也会认为自己有责任采取的行动,那我们就是辜负了我国同胞对我们所寄予的信任。(喝采声)”
但是,无论英国人民和全世界怎样为这些讲得头头是道的解释所欺骗,勋爵大人自己肯定不会相信这些解释的真实性,要是他认为这些都是真的,那就暴露出他是有意不去了解真实情况,同“明知故纵”几乎同样是不可原谅的。自从英国人在中国采取军事行动的第一个消息传来以后,英国政府报纸和一部分美国报刊就连篇累牍地对中国人进行了大量的斥责,它们大肆攻击中国人违背条约的义务、侮辱英国的国旗、羞辱旅居中国的外国人,如此等等。可是,除了亚罗号划艇事件以外,它们举不出一个明确的罪名,举不出一件事实来证实这些指责。而且就连这个事件的实情也被议会中的花言巧语歪曲得面目全非,以致使那些真正想弄清这个问题真相的人深受其误。
亚罗号划艇是一只中国小船,船员都是中国人,但是为几个英国人所雇用。这只船曾经取得暂时悬挂英国国旗航行的执照,可是在所谓的“侮辱事件”发生以前,这张执照就已经满期了。据说,这只船曾被用来偷运私盐,船上有几名歹徒——中国的海盗和走私贩子,当局早就因为他们是惯犯而在设法缉捕。当这只船不挂任何旗帜下帆停泊在广州城外时,缉私水师得知这些罪犯就在船上,便逮捕了他们。要是我们的港口警察知道附近某一只本国船或外国船上隐匿水贼和走私贩子,也一定会这样做的。可是因为这次逮捕妨碍了货主的商务,船长就向英国领
事控告。这位领事是个就职不久的年轻人,据我们了解是一个性情暴躁的人。他亲自跑到船上,同只是履行自己职责的缉私水师大吵大闹,结果一无所得。随后他急忙返回领事馆,用命令式的口吻向两广总督提出书面要求:放回被捕者并道歉,同时致书香港的约翰·包令爵士和海军将军西马糜各厘,说什么他和英国国旗遭到了不可容忍的侮辱,并且相当明显地暗示说,期待已久的向广州来一次示威的良机到来了。
叶总督有礼貌地、心平气和地答复了激动的年轻英国领事的蛮横要求。他说明捕人的理由,并对因此而引起的误会表示遗憾。同时他断然否认有丝毫侮辱英国国旗的意图,而且送回了水手,因为尽管这些人是依法逮捕的,但他不愿为拘留他们而招致这样严重的误会。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使巴夏礼领事先生感到满意,他坚持要求正式道歉和以隆重礼节送回被捕者,否则叶总督必须承担一切后果。接着西马糜各厘将军率领英国舰队抵达,旋即开始了另一轮公函往来:海军将军态度蛮横,大肆恫吓,中国总督则心平气和、冷静沉着、彬彬有礼。西马糜各厘将军要求在广州城内当面会商。叶总督说,这违反先例,而且乔治·文翰爵士曾答应不提这种要求。如果有必要,他愿意按照常例在城外会晤,或者采取其他不违反中国习惯与相沿已久的礼节的方式来满足海军将军的愿望。但是这一切都未能使这位英国强权在东方的好战的代表称心如意。
这场极端不义的战争就是根据上面简单叙述的理由而进行的——现在向英国人民提出的官方报告完全证实了这种叙述。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这一切都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英国政府和英国人民——至少那些愿意弄清这个问题的人们——都知道这些非难是多么虚伪和空洞。有人企图转移对主要问题的追究,给公众造成一个印象:似乎在亚罗号划艇事件以前就有大量的伤害行为足以构成宣战的理由。可是这些不分青红皂白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
英国报纸对于旅居中国的外国人在英国庇护下每天所干的破坏条约的可恶行为真是讳莫如深!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填满英国国库的事情,我们一点也听不到。外国人经常贿赂下级官吏而使中国政府失去在商品进出口方面的合法收入的事情,我们一点也听不到。对那些被卖到秘鲁沿岸去当不如牛马的奴隶、被卖到古巴去当契约奴隶的受骗契约华工横施暴行“以至杀害”的情形,我们一点也听不到。外国人常常欺凌性情柔弱的中国人的情形以及这些外国人带到各通商口岸去的伤风败俗的弊病,我们一点也听不到。我们所以听不到这一切以及更多得多的情况,首先是因为在中国以外的大多数人很少关心这个国家的社会和道德状况;其次是因为按照精明和谨慎的原则不宜讨论那些不能带来钱财的问题。因此,坐在家里而眼光不超出自己买茶叶的杂货店的英国人,完全可以把政府和报纸塞给公众的一切胡说吞咽下去。
与此同时在中国,压抑着的、鸦片战争时燃起的仇英火种,爆发成了任何和平和友好的表示都未必能扑灭的愤怒烈火。
写于1857年3月22日前后
作为社论载于1857年4月10日《纽约每日论坛报》第4984号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175—178页
一,原著写作背景
1856年英国为了扩大自己在华特权,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政府和英国媒体竭力掩盖事实真相,为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编织合法的理由。马克思通过收集大量资料,弄清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真实背景。他撰写这篇评论文章,揭露英国政府淘气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真相,批判了英国资产阶级政府和英国媒体的虚伪。
二,原著的主要思想
原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二自然段。在这里,马克思直接引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勋爵的演说,说明英国政府正在重施东印度公司的伎俩,用谎言掩盖应该军队对中国人的残暴行为。
第二部分是第三、四、五自然段。在这里,马克思叙述了所谓“亚罗号”事件的经过,揭示“亚罗号”事件实际是英方蓄意挑起的事件,其目的在于寻找向中国发动战争的合法借口。正是在这个借口下,英国军队杀害了无辜的中国人民,犯下了侵犯人权、破坏中国人民财产的暴行。
第三部分是第六七自然段。马克思揭露了英国媒体的虚伪,指出英国媒体对于外国人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只字不提,而用错误的报道误导英国民众。马克思认为,英国人在中国的暴行必然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
三、拓展阅读
1、参阅《鸦片贸易史》的导读部分。
2、夏笠:《第二次鸦片战争史》,上海书店 2007年8月第1版
对华战争(1900 年 9—10 月)
俄国正在结束对华战争。动员了许多军区,耗费了亿万卢布,派遣了数 以万计的士兵到中国去,打了许多仗,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不过,这 些胜利与其说是战胜了敌人的正规军,不如说是战胜了中国的起义者,更不 如说是战胜了手无寸铁的中国人。水淹和枪杀他们,不惜残杀妇孺,更不用 说抢劫皇宫、住宅和商店了。而俄国政府以及奉承它的报纸,却庆祝胜利,欢呼英勇的军队的新战功,欢呼欧洲的文化击败了中国的野蛮,欢呼俄罗斯 “文明使者”在远东的新成就。在这一片欢呼声中,只是听不到千百万劳动 人民的先进代表——觉悟工人的声音。但是,这次新的胜利征战的重负,都 落在劳动人民的肩上,从他们中间抽人到遥远的地方去,为了弥补庞大的开 支,向他们征收了重税。那么,社会党人对于这次战争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 这次战争对谁有利呢?俄国政府的政策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我们现在试 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我国政府首先想使人相信,它并不是在同中国打仗,它只是在平定暴
乱,制服叛乱者,帮助合法的中国政府恢复正常的秩序。虽然没有宣战,但 是问题的本质并没有因此而有丝毫改变,因为战争毕竟是在进行。试问,中 国人对欧洲人的袭击,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 等等疯狂镇压的暴动,究竟是由什么引起的呢?主战派说,这是由“黄种人 敌视白种人”,“中国人仇视欧洲的文化和文明”引起的。是的,中国人的 确憎恶欧洲人,然而他们憎恶的是哪一种欧洲人呢?为什么要憎恶呢?中国 人憎恶的不是欧洲人民,因为他们之间并无冲突,他们憎恶的是欧洲资本家 和唯资本家之命是从的欧洲各国政府。那些到中国来只是为了大发横财的 人,那些利用自己吹捧的文明来进行欺骗、掠夺和镇压的人,那些为了取得 贩卖毒害人民的鸦片的权利而同中国作战(1856 年英法对华的战争)的人,那些利用传教伪善地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吗?欧洲 各国资产阶级政府早就对中国实行这种掠夺政策了,现在俄国专制政府也参 加了进去。这种掠夺政策通常叫作殖民政策。凡是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很快的 国家,都要急于找寻殖民地,也就是找寻一些工业不发达、还多少保留着宗 法式生活特点的国家,它们可以向那里销售工业品,牟取重利。为了让一小 撮资本家大发横财,各国资产阶级政府进行了连年不断的战争,把士兵整团 整团地开到有损健康的热带国家去送命,耗费了从人民身上搜刮来的大量钱 财,迫使当地居民奋起反抗,或者使他们濒于饿死的境地。我们不妨回忆一 下印度土著的抗英起义[131]和印度的饥荒,以及现在英国人对布尔人的战 争[132]。
欧洲资本家贪婪的魔掌现在伸向中国了。俄国政府恐怕是最先伸出魔掌 的,但是它现在却扬言自己“毫无私心”。它“毫无私心地”占领了中国旅顺口,并且在俄国军队保护下开始在满洲修筑铁路。欧洲各国政府一个接一
个拼命掠夺(所谓“租借”)中国领土,无怪乎出现了瓜分中国的议论。如 果按照真实情况,就应当说:欧洲各国政府(最先恐怕是俄国政府)已经开 始瓜分中国了。不过它们在开始时不是公开瓜分,而是像贼那样偷偷摸摸进 行的。它们盗窃中国,就像盗窃死人的财物一样,一旦这个假死人试图反抗,它们就像野兽一样猛扑到他身上。它们把一座座村庄烧光,把老百姓赶进黑 龙江中活
活淹死,枪杀和刺死手无寸铁的居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这些基督 教徒建立功勋的时候,却大叫大嚷反对野蛮的中国人,说他们竟胆敢触犯文 明的欧洲人。俄国专制政府在 1900 年 8 月 12 日致各国的照会中宣称:俄国 军队占领牛庄并且开入满洲境内,是临时性措施;采取这些措施,“完全是 由于必须击退中国叛民的侵略行动”;“绝对不能说明帝国政府有任何背离 自己政策的自私计划”。
帝国政府多么可怜啊!它简直像基督教徒那样毫无私心,人们竟冤枉了 它,简直太不公平了!几年以前,它毫无私心地侵占了旅顺口,现在又毫无 私心地侵占满洲,毫无私心地把大批承包人、工程师和军官派到与俄国接壤 的中国地区,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引起了以温顺出名的中国人的愤怒。修筑中 东铁路,每天只付给中国工人 10 戈比的生活费,难道这就是俄国毫无私心 的表现吗? 但是,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对中国实行这种疯狂的政策呢?这种政策对谁
有利呢?它对一小撮同中国做生意的资本家大亨有利,对一小撮为亚洲市场 生产商品的厂主有利,对一小撮现在靠紧急军事订货大发横财的承包人有利(有些生产武器、军需品等等的工厂正在拼命地干,并且增雇成百上千的日 工)。这种政策对一小撮身居军政要职的贵族有利。他们所以需要冒险政策,是因为借此可以飞黄腾达,建立“战功”而扬名于世。我国政府为了这一小 撮资本家和狡猾的官吏的利益,竟然毫不犹豫地牺牲全国人民的利益。沙皇 专制政府这一次也和往常一样,表明自己是甘愿对资本家大亨和贵族卑躬屈 膝的昏官政府。
侵略中国对俄国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有什么好处呢?成千上万个
家庭因劳动力被拉去打仗而破产,国债和国家开支激增,捐税加重,剥削工 人的资本家的权力扩大,工人的生活状况恶化,农民的死亡有增无减,西伯 利亚大闹饥荒,——这就是对华战争能够带来而且已经带来的好处。俄国的 一切出版物、一切报刊,都处于奴隶的地位,不得到政府官员的许可,它们 就不敢登载任何东西,因此,在对华战争中人民付出了多少代价,我们没有 确切的材料,但是,这次战争的费用高达几亿卢布,这是没有疑问的。有消 息说,政府按照一项没有公布的指令,一次就拨出军费 15000 万卢布,而目 前的战费开支每三四天就要耗掉 100 万卢布。政府肆意挥霍钱财,但是给饥 饿农民的救济金却一扣再扣,斤斤计较每一个戈比,不愿意把钱用在国民教 育上,它和一切富农一样,从官办工厂的工人和邮政机关小职员等等的身上榨取血汗!
财政大臣维特曾宣称,1900 年 1 月 1 日以前,国库尚存闲置现款 25000 万卢布,但是现在这笔钱已经没有了,都投入了战争,政府正在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因财政拮据而缩减必要的开支,停止修筑铁路。沙皇政府面临破 产的危险,但它仍然拼命实行侵略政策,这不但需要大量资金,而且有卷入 更可怕的战争的危险。进攻中国的欧洲列强,已经在分赃问题上争吵起来 了,谁也不能断定这次争吵会怎样收场。
沙皇政府对中国实行的政策不仅侵犯人民的利益,而且还竭力毒害人民 群众的政治意识。凡是只靠刺刀才能维持的政府,凡是不得不经常压制或遏 止人民愤怒的政府,都早就懂得一个真理:人民的不满是无法消除的,必须 设法把这种对政府的不满转移到别人身上去。例如煽起对犹太人的仇恨,卑 鄙的报纸中伤犹太人,说犹太工人似乎不像俄国工人那样受资本和警察政府 的压迫。目前报刊上又大肆攻击中国人,叫嚣黄种人野蛮,仇视文明,俄国 负有开导的使命,说什么俄国士兵去打仗是如何兴高采烈,如此等等。向政 府和大财主摇尾
乞怜的记者们,拼命在人民中间煽风点火,挑起对中国的仇 恨。但是中国人民从来也没有压迫过俄国人民,因为中国人民也同样遭到俄 国人民所遭到的苦难,他们遭受到向饥饿农民横征暴敛和用武力压制一切自 由愿望的亚洲式政府的压迫,遭受到侵入中华帝国的资本的压迫。
俄国工人阶级已经开始从人民群众所处的那种政治上的愚昧无知中挣
脱出来。因此,一切觉悟的工人就有责任全力起来反对那些煽起民族仇恨和 使劳动人民的注意力离开其真正敌人的人。沙皇政府在中国的政策是一种犯 罪的政策,它使人民更加贫困,使人民受到更深的毒害和更大的压迫。沙皇 政府不仅把我国人民变成奴隶,而且还派他们去镇压那些不愿做奴隶的别国 人民(如 1849 年,俄国军队曾镇压匈牙利革命)。它不仅帮助俄国资本家 剥削本国工人,把工人的双手捆起来,使他们不能团结自卫,而且还为了一 小撮富人和显贵的利益出兵掠夺别国人民。要想打碎战争强加在劳动人民身 上的新的枷锁,唯一的办法就是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以结束政府的专制统 治,迫使政府不要光照顾宫廷奸党的利益。
载于 1900 年 12 月《火星报》创刊号
选自《列宁全集》第 2 版 第 4 卷第 319—323 页
毛泽东《论持久战》(节选)
(1938年5月)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争。
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最后胜利为什么是中国的呢?根据在什么地方呢? 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分别地说来,战争的双方有如下互相反对的许多特点。
日本方面:第一,它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这是日本侵略战争的基本条件,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中国的不能速胜,就建立在这个日本国家的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上面。然而第二,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日本战争的退步性和野蛮性是日本战争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还不止此,第三……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虽强,但这些力量之量的方面不足。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最后,第四,日本虽能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却又不能不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的国际反对力量。……这是失道寡助的规律,是从日本战争的本性产生出来的。……
中国方面:第一,我们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我们依然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战争之不可避免和中国之不能速胜,又在这个方面有其基础。然而第二……今日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但在中国自己比较起来,却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中国今天 的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种进步的基础上得到了持久战和最后胜利的可能性。……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第三,中国又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这同日本又是一个相反的对比。最后,第四,由于中国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而产生出来的国际广大援助,同日本的失道寡助又恰恰相反。……
这样看来,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这些……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
中日战争既然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那末,就可以合理地设想,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怎样具体地进行持久战呢?这就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我们的答复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即敌之进攻和保守阶段中,应该是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在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一句话说完,就是:“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
抗日战争的作战形式中,主要的是运动战,其次就要算游击战了。我们说,整个战争中,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但这不是说: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不重要。……游击战的战略作用就有两方面:一是辅助正规战,一是把自己也变为正规战。
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一切工作中,应该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因为只有这种方针才能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才能争取最后胜利。
——选自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2~450、462、484—486、498—499、511—513页。
注:《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在全面抗战开始十个月之后,针对当时党内外存在的亡国论和速胜论而写的。在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的基础上,毛泽东根据中日两国在战争中的特点和抗日战争的性质,认为抗日战争应是持久战,并据此正确判断和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发展阶段,以及取得抗战胜利的战略战术和力量源泉。
《风声》结尾周迅饰演的顾晓梦的独白的台词
【文献阅读总结报告】推荐阅读:
文献阅读计划09-09
关于阅读教学中对话理论的文献综述10-07
文献检索报告图文06-25
文献检索学习报告11-15
文献检索报告单12-03
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怎么写11-03
专业文献写作06-01
古籍文献07-03
英语文献翻译09-21
水文文献综述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