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监督信息(精选9篇)
第2期
新兴县财政局监督检查办公室编2010年4月28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在种粮补贴工作中的实践
做好种粮补贴工作,让国家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兑付给种粮农民是财政部门责无旁贷的任务。在实际工作中,新兴县财政局严格执行政策,科学化精细把此项工作做实作细,具体来说,把好了“两关”: 严格原始资料的审核,把好播种面积申报的审核关。由于种粮补贴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林林总总,错综复杂。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认为各种问题的根源均是对播种面积有异疑上。经过与农业部门沟通,县财政局召集各乡镇财政所和农办负责人开会,提出了对每年播种面积申报的审核要求。如播种面积有变动(尤其是增加)的,先由农户出具变动申请并提供纸质原始依据,经村小组初审报村委会加具意见,后由村委会呈送镇农办,镇农办根据情况或现场核实后答复变动申请,并把回复结果报镇财政所。由于我们把好了播种面积的申报审核关,多年来,我县未出现因种粮补贴产生的群体性上访等事件,群众对该项工作满意度较高,“种粮拿补贴”成为广大群众津津乐道的事情。
切实做好种粮补贴工作,把好种粮补贴政策关。种粮补贴政策有
明确的补贴范围、补贴标准和补贴对象。我县多年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承包土地谁享受补贴、非农民种粮是否可以补贴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经请示上级财政部门,财政局及时知会了各乡镇财政所,由财政所会农办做好对群众的解释工作。种粮补贴工作事无大细,财政部门均能做到有问必答、有疑难必按时解答;且为保证渠道的畅通,各财政所和农办均设立疑问热线电话,随时接受群众的来电。据基层财政部门反映,种粮补贴工作一年比一年顺畅,均得益于广大干部职工对政策的理解和贯彻,得益于真心实意服务群众的热情。
一、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现状
(一) 会计失真
会计失真是指在财务管理过程中, 由于人为的操作等主观因素, 不能如实地反映当前的财务状况, 使得会计信息丧失了分析价格。由于诸多不利因素, 会计信息质量失真问题难以避免, 会计信息失真一直是会计信息质量检查难以遏制的毒瘤。 (1) 在进行会计核算过程时, 管理者为了达到获利的目的或完成上级任务, 刻意转移收入, 针对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一样的报表, 甚至虚假伪造经营成果, 操作会计数据; (2) 对于新入职的员工, 其对财务方面掌握不够, 知识面有待完善,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紧张或疏忽导致多加或漏填相关财务数据, 从而导致报表的不真实; (3) 领导者缺乏相关会计法制观念, 而外部监管部门宣传监督力度有限, 容易引起企业内部工作不按法进行, 导致会计数据失真。
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对我国宏微观决策带来不利的影响。从宏观看, 容易误导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财政货币政策正确有效地实施;从微观看, 一方面受上述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 使企业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 另一方面对企业资金的周转、产品的销售、成本负担、效益的客观评估、企业战略计划等都起到不良导向。此外, 会计信息的不准确扰乱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 误导了投资者理性地投资方面, 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且利于经济犯罪的滋生, 为犯罪提供转移的途径, 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性, 极大地削弱了我国《会计法》等法规的权威。
(二) 电算化化程度不高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 将会计工作电子化、信息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改善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但是一方面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会计电算化发展也存在不平衡问题, 有些地方未尝试或只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由于会计人员缺乏计算机知识, 没有及时进行学习, 即使对会计工作能熟练掌握, 但无法实现会计工作的信息化, 因此在会计人员进行实际会计数据处理过程中会有漏洞产生, 我国会计工作信息化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要走。此外, 从硬件上, 现有财务软件并不完善, 漏洞较多, 安全性存在问题吗, 不具有易上手性和通用性, 而有些会计人员为了自身谋利篡改会计信息, 导致会计信息的虚假性, 由于此类问题具有隐蔽性, 危害极大。
(三) 现有会计法规不完善, 监管不力
我国现已制定一些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 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法》等, 但这些法规是在当时具体的历史、经济背景下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的, 随着我国经济地不断发展, 这些法规部分内容与现有经济脱节, 具有一定范围内的局限性和滞后性, 因此会计操作人员在面临新的经济业务过程中, 往往带有很大的灵活性, 容易引起会计信息的不准确。另外, 在内容上现有法律法规相对缺实, 针对具体问题没有具体实施细则, 难以规范实际会计工作。从监管方面, 注册会计师为企业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提供了保障, 但是我国注册会计师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很多人职业道德缺失, 加上管理部门管理上的漏洞, 很难发挥其应该有的作用。据相关资料统计, 在对18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抽查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过程中发现, 严重失实的占71%, 造成会计信息缺口达70多亿, 从上述资料看出我国会计信息造假具有普遍性和金额巨大性。
二、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对策建议
(一) 进一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水平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长远的工作, 对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地区, 要加大会计人员电脑培训, 定期举行会计信息电脑实践活动, 鼓励人员提出提高改进处理会计信息效率的方法, 实现会计人员与电脑的有效结合;对经济发展慢的地区, 要加大会计电算化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通过实际操作让企业看到电算化所带来的好处。此外, 要规范财务软件的标准, 加快“财政监督检查系统”的开发, 在软件设置上, 要规范检查工作流程, 提高检查工作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要实现动态和静态管理相结合, 提高检查工作的效率;要实现会计信息运用程序的规范化运行, 保证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的信息化;要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的数据库, 为会计检查工作提高保障, 便于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可以随时查阅, 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二) 完善相关会计制度
(1) 要对会计法规中模糊的条款进行重新定义, 如会计法律法规中一些“情节严重”、“金额较大”等, 往往没涉及具体的内容补充, 要对不清晰、含糊的定义进行合理的解释和理性的分析;在落实责任归属问题上, 要责任到人, 要规定会计责任由经理等管理人员承担, 一旦发生会计伪造或虚假信息依法承担民事或刑事责任。 (2) 应随着经济的发展, 适当地对出现的新的经济问题进行补充, 尽量避免自身的不确定性, 如在修改过程中可以通过听证会的形式或网上征集的形式, 尽可能选择代表基层群众的建议和想法;最终形成的会计准则要结合对未来的预期和科学的判断来制定, 让会计法规具有良好的持续性, 减少未来不确定经济、政治环境对会计带来过多影响。 (3)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 会计电算化普及度会越来越高, 而我国尚未建立相关的会计准则, 安全漏洞大, 与实际工作要求不符, 必然会影响现有会计检查工作的正常进行, 因此要抓紧建立会计电算化的法律法规, 对目前电算化过程中新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时提出规范, 减少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犯罪的发生, 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 强化立法监督, 加大监督力度
从服务机构, 要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检查力度, 严格审批制度, 优化其组织结构, 使之成为风险自担、独立执业评价机构, 对那些知法犯法、职业道德缺失的事务所和会计师给予严厉处罚, 杜绝虚假会计报告的出现。从企业角度, 某些经理等管理者为了私利等目的, 指使财务人员伪造会计信息, 造成会计信息严重不符, 甚至责任发生后将责任后果推给会计人员, 将自己置身其外。因此要深入调查, 认清处罚主体, 改变现有处罚主体错位的现象, 同时应定期对其会计信息进行检查, 强化法律惩处力度。从监管部门看, 政府监督是财政系统对会计信息工作的检查监督, 各部门如审计、财税、银行、证券和保险监督等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对其管辖范围内的单位会计信息进行会计监督, 若一些部门之间存在交集, 部门间应该协调好工作职能, 划分工作界限, 避免重复检查的现象, 有利于节约时间成本, 便于会计监督工作的有序进行, 从宏观上对会计工作的掌控。
(四)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学习能力
会计信息失真从行为者看主要因为行为主体综合素质较低和缺乏职业道德。在实际工作中, 会计人员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通过培训对会计知识进行系统全面地学习, 对在培训过程中新案例的处理方法要进行借鉴和运用, 提高处理新产生经济业务的能力;要强化责任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要增强自学能力, 学习习总书记“三严”“三实”精神, 要严于律已, 严以修身, 严以用权, 要谋事要实, 做事要实;学习会计方面的准则法规, 了解国家最新会计政策, 善于运用相关会计法律抵制伪造会计信息行为。
(五) 提高检查队伍建设
在数量上, 要根据经济形势给予会计监督检查部门充足的人员配置, 满足每年会计检查的需要。质量上, 在新成员的选择上, 要设有一定的考核期, 通过考核选择能力强、素质高的成员进入;而对现有在职人员, 要经常进行学习, 主要以法律培训、对典型案例研讨为主, 定期考试, 考试优秀者可进入高校进行深造学习。从而形成一只学习气氛好、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监督检查队伍。
三、结语
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在具体操作中, 不仅需要财政管理系统监管人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而且需要企业财务人员遵守会计法规, 加强自身学习, 社会媒体和群众积极进行监督, 举报虚造会计信息, 从而真正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准确地会计信息。
摘要:现有会计检查工作中存在会计失真、会计电算化程度低、现有会计法规不完善和不规范等问题, 给国家、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文章提出要完善并建立相关会计准则、提高电算化的普及水平、强化监督处罚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学习能力和提高检查队伍能力建设。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家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中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天津经济, 2005, (8) .
关键词:公共财政 财政监督 有效策略
财政监督作为我国公共财政框架下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财政分配活动运行正常的基础工作。为实现财政监督工作效率的促进,本文对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工作现阶段的工作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推进措施。
1、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现状
公共财政指的是国家通过集中部分的社会资源形式,将其应用到市场中提供公共服务,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行为,是适应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的财政管理模式。我国公共财政职能框架的完整表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包括资源配置、收入分配与稳定经济三大职能的表述,而另一种则是包括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济、财政监督四种智能的表述,早期西方财政理论中并未将财政监督职能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强调三职能理论[1]。财政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财政预算、收支、投资分配等监督,主要范围包括国家财政部门与国有企业财务。
现阶段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工作存在着诸多限制性因素,如财政监督工作的观念滞后,无法实现公共财政框架下积极有效的财政监督;财政监督制度不够齐全,监督方式不能良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财政监督法制性不强,影响公共财政下财政监督的工作效率。以上问题使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工作不能达到有效的监督效果,在当前国家财政政策不断改革创新,市场经济体制与结构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背景下,财政监督工作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变化,严重影响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效率。
2、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推进措施
2.1、财政监督市场经济基础地位加强
财政监督活动在我国公共财政的框架中,起着关键的保障作用,广义的财政监督是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监督,狭义的财政监督则主要指的是财政部门的监督。处于多层次性的市场经济监督管理中的基础地位[2]。但现阶段财政监督工作的主要工作为对政府财政部门决策、预算监督,审计监督工作多为政府公共财政的外部或独立财政手段,失去了基础性、必要性地位。针对财政监督在国家市场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动摇问题,细化工作环节,加强财政监督在市场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具体财政监督工作中应当充分尊重群众监督的力量,更新财政监督观念,将财政监督的监督工作范围扩大化,让群众参与到对国家财政的监督工作中,实现财政监督的透明化,实际性。财政监督工作在市场经济基础地位的主要表现,是其在财政监督基层建设中的有效促进作用,实际工作中需要针对市场经济基层建设,加强监督工作力度,实现财政监督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转变财政监督工作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单纯调控国家财政决策与预算等方面的宏观监督工作角度,将财政工作落到实处,实现财政监督工作队市场作用改革进步的推进作用、价值,从而达到财政监督市场经济基础地位的加强目的。
2.2、财政监督队伍工作质量水平提高
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工作团队是监督工作的核心,是实现有效财政监督工作的基本保障。现阶段财政监督工作人员培训工作力度较小,影响财政监督工作整体效果,若想实现财政监督在政府部门间的有效监督工作,需要加强财政监督队伍素质建设,并在实际监督管理工作中应用新型管理方式,提高财政监督队伍工作的质量与水平[3]。
财政监督工作应当将工作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对财政监督工作人员的专业性知识进行集中培训,使财政监督工作人员积极汲取国内外财政专家的学术精华,学习先进的财政监督、管理手段,还应当着重对财政监督工作队伍整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建设,保持团队整体的高度工作责任心与积极性,从而实现更加有效的财政监督工作效率。另外,在实际财政监督工作中应当积极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对财政监督数据信息进行信息化管理和分析,实现统计结果的精确化,工作人员需要积极学习信息化管理技术,使其达到在财政监督工作中更加有效的应用效果。通过财政监督谈对建设与技术应用,可以有效促进财政监督团队工作的整体工作质量、水平,促进财政监督工作效率。
2.3、财政监督法制性监督制度推进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经济市场中第三产业的发展愈发迅速,企业种类也愈发多样化,与此同时,出现了利用财政手段偷税漏税、逃避国家制裁的情况。市场经济作为法治社会下的经济,国家的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还应加强法制化建设,在法制化市场经济中保持高效监督能力[4]。财政监督法制性监督制度在建设中需要积极为公共财政的法制化建设贡献力量,保证监督工作效率的同时提供积极有效的法律保障。
法制性财政监督实际监督工作中,需要注意与财政监督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并根据相关财政法规加紧建设财政监督法制体系,出台财政监督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在财政监督工作中能够以专业法律法规治理违法行为。在财政监督检查工作中结合财政法规加强法制力度,将常规财政监督与着重检查工作有机结合,突出加强对违反财政法规企业行为的惩处力度,加快财政监督法制化的监督制度建设进度。另外,还需要在法制化财政监督制度建设的基础上,与实际工作情况结合完善科学合理的日常法制化监督制度,规范企业、单位财政行为,加强企业、单位对自身财政行为的约束与管理,提高财政监督效率。
3、结语
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工作,需要积极提高财政监督团队素质的培养,应用创新的监督管理工作技术,建立科学性、完善性、法制性的监督制度,巩固与加强财政监督工作在市场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从而实现财政监督工作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有效的监督效率,推进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进度。
参考文献:
[1]梁瑞平.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监督[J].中国外资,2013,13(08):68-69.
[2]张红荣.我国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监督问题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25(03):125-126.
所谓财政风险是指财政不能提供足够的财力致使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遭受严重损害的可能性。财政风险越大, 也就是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遭受严重损害的可能性越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财政风险并不是财政部门的风险, 而是整个国家及政府的风险。但与单位和个人相比较, 财政风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为财政是以国家政权为依托的, 可以强制地扩大收入来源, 如发行货币、扩征税收等等, 而一般单位和个人却不具备这种能力。只有当这种“强制性”超出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的情况下, 财政风险才会显现出来, 并进而变为现实的财政危机。正是财政风险的隐蔽性, 致使财政风险不是动态地化解, 而往往是不断地累积。一旦达到某到临界点, 财政风险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 突发为财政危机, 并由此演化为经济、政治的全面危机, 引起社会动荡。在中外历史上, 因财政问题而导致政权垮台的例子并不鲜见。历史上孙科政府的垮台, 直接导火索就是由于政府债信的破产而导致的。再如前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巨变, 最终都是因财政丧失了支付能力所致。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财政, 就意味着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在财权分割、财力分散的情况下, 财政承担风险的能力便会弱化, 稍大的经济、社会风险都可能导致财政全面崩溃。而财政一旦出现危机, 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有关专家指出,财政监督是规避财政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在当前形势下,财政监督就是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有关财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监督检查活动。财政监督是以资金运行为中心的监督,是保障财政收支安全有序运行,使财政职能、职责得以全面有效地发挥。因此,财政监督既包括对有关部门执行财税法规、政策情况的监督,预算收入征收机关和对国库收纳、划分的监督,又包括对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执行财政、财务法规情况的监督,等等。
在现阶段,建立、健全法制,特别是财政监督法规,并认真遵照执行是有效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重要治本之策。
近几年来,我国在财政立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相继制定或修订了《预算法》、《会计法》、《税收征管法》等财政法率、法规,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法律体系框架。应该说现有的财政法律、法规相当一部分已包含着财政监督检查的内容和手段,财政监督执法已有了一定条件。但由于没有将财政监督提到足够的立法高度,所以总体上说,现有的财政法律、法规中有关财政监督内容和手段还不够完善。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政监督的法律规范不完整,连贯性不强。现有的财政立法中虽然包含了财政领域的主要方面,但毕竟有一些方面没有涉及。财政监督存在执法空白,影响了财政监督工作的深入开展。各单项立法制定财政监督条款的出发点也是从服务单项工作来考虑,这种将财政监督化整为零的作法既不科学,又加大了财政监督执法的难度,影响了财政监督的连贯性。二是财政监督执法的尺度偏松,手段偏软。现有的财政立法大都相当于一种工作规范,财政监督检查尤其是执法处理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是一种附加条款。不利于财政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
在现有的体制条件下,在现有的`方针、政策的框架内,强化财政监督,将财政监督提到立法的高度不仅是财政监督工作有效开展,确保财政收支安全有效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重要举措。也就是说,在正常的财政经济形势下,财政风险的发生并不具有客观必然性,通过加强法制的保障作用,减少人为的随意性,通过强化财政监督立法控制和化解财政风险。
财政监督立法应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一)收入的完整真实性原则。保证财政收入秩序是财政监督机构的重要指责之一。因此,监督法必须明确规定:财政部门由责任对财政收入的质量实施监督,有权对税务等征收机关实施监督,维护财政收入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二)支出的安全有效性原则。要借鉴国外财政监督的先进经验,做到收支并举。彻底扭转“重收入监督,轻支出监督”的倾向。为此,财政监督法要明确规定,财政监督贯穿到资金运用的全过程,实行跟踪问效。
(三)监督的规范化严肃性原则。首先,监督法必须明确赋予财政监督手段和权力,特别是涉及各部门配合问题,监督法要明确规定配合单位的义务和责任,如冻结帐户、罚款的缴纳等。其次,强调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原则,要从事件处理和内部通报为主向处理事件和人相结合,内部通报和公开曝光相结合的方式转变。对责任人要坚决予以处理,决不姑息。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监督的权威,实现财政秩序的根本好转。
总之,财政监督立法对于加强财政监督,化解和控制财政风险至关重要,应该早日提上议题。在法律的规制下实现财政状况和秩序的好转。
「参考资料」
1.刘尚希等,《论财政风险》,《财贸经济》,2000年第3期。
2.菊科,《强化财政监督机制的若干思考》,《上海财税》,2002年11期。
3.许正中,《克服财政困难防范财政风险的思路与对策》,《财贸经济》,1997年10期。
4.余祖新等,《财政领域呼唤财政监督法》,《当代经济》,2000年第7期。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财政监督,加强财政管理,维护财经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财政监督检查,是指本乡财政部门依照法定职责权限,对涉及财政、财务、会计管理事项的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进行的监督检查。第三条财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其所属的财政监督检查机构负责具体组织、协调工作。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做好财政监督检查工作。
第四条财政部门按照财政预算管理级次和财务隶属关系对财政、财务事项进行监督检查;按照行政区划对本级行政区域内的会计事项实施监督检查。
根据实际需要,上级财政部门可以将其管辖范围内的财政监督事项,授权下级财政部门实施监督;上级财政部门对下级财政部门管辖范围内的重大财政监督事项,可以直接实施监督。除涉及国家机密的财政监督检查事项外,财政部门在必要时可以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检查,并对其检查行为负责。财政部门委托检查的,应当签订财政检查委托协议书。第五条 财政监督检查应当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并依法作出检查结论和处理决定。第二章 监督检查职权与责任
第六条 财政部门对下列事项实施监督检查:
(一)本级各部门和单位的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和决算;
(二)本级预算收入的征收和解缴;
(三)本级国库办理本级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退付和预算支出资金的拨付;
(四)财政性资金的使用;
(五)国有资产的管理;
(六)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执行;
(七)财务、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执行;
(八)财政、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执行;
(九)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监督检查事项。第七条 财政部门在财政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重大违反财政法规行为,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
第八条 财政监督检查人员在监督检查过程中,依法享有以下职权:
(一)查阅、摘录、复印或者调取相关的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
(二)实地核查被监督单位的现金、有价证券、实物以及生产经营等相关情况;
(三)就监督检查事项向有关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询问、调查取证;
(四)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涉嫌违法的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经财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对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并在7个工作日内对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作出处置意见。第九条 财政监督检查人员不得有以下行为:
(一)违反检查程序或者擅自删改检查方案;
(二)侵犯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的合法权益;
(三)故意串通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隐瞒违法违纪事实;
(四)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私利;
(五)泄露国家秘密或者商业秘密;
(六)泄露监督检查工作秘密或者透露检举人的情况;
(七)将在监督检查中获得的财务会计等方面的资料用于与财政工作无关的事项;
(八)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第三章 监督检查方式与程序
第十条 为避免重复检查,财政部门和其他监督检查部门在制定监督检查工作计划时,应当加强相互联系与协调,并相互配合。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监督检查时,对其他有关监督检查部门依法作出的检查结论应当加以利用;对财政部门进行财政监督检查后依法作出的检查结论,其他监督检查部门也应当加以利用。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统一组织财政等部门实施监督检查或者要求财政部门会同有关监督检查部门联合实施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 财政监督检查可以采取跟踪监督、专项检查、延伸检查等方式。
第十三条 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监督检查应当组成不少于2人的检查组,并指定检查组组长。检查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对检查工作质量和提交的检查报告负责。
财政监督检查人员与被监督检查对象或者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十四条 财政监督检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财政部门应当于检查的3个工作日前将检查通知书送达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事前送达将有碍检查正常进行的,经财政部门负责人同意,检查通知书可以在检查前适当时间下达。
(二)检查组对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实施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检查通知书和检查人员行政执法证。
(三)检查工作完成后,检查组应当制作财政检查报告,并交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征求意见。
(四)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收到财政检查报告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意见。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在规定期限内没有送交书面意见的,视为无异议。
(五)检查组组长应当于收到书面意见的第2个工作日起组织复核,并将复核意见告知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
(六)检查组应当在检查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向财政部门提交财政检查报告、检查工作原始材料、有关证据和鉴定材料以及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对财政检查报告的书面意见等。
(七)财政部门对财政检查报告进行审理;审理通过后,由财政部门作出检查处理决定或者提出检查意见,并送达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
第十五条 财政部门在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有违反财经法纪行为的,应当按照财政监督检查的规定程序检查处理。第四章 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的权利与义务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可以拒绝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
(一)财政部门未按规定下达财政检查通知书的;
(二)监督检查人员未出示行政执法证的;
(三)监督检查人员超越检查职权或者检查范围的;
(四)监督检查人员有违反检查程序、检查规定的其他行为的。
第十七条 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不服财政检查处理决定的,有权提出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复议或者诉讼期间,不停止执行财政检查处理决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第十八条 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下列要求配合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一)签收财政检查通知书、财政检查报告、财政检查处理决定书等财政监督检查文书;
(二)有关主管人员和经办人员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回答监督检查人员提出的询问;
(三)真实、完整、及时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
(四)真实、完整、及时提供有关合同、协议、纪要和其他文件资料;
(五)在规定期限内执行财政部门下达的财政检查处理决定,并按要求回复执行结果。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 财政部门对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逾期不执行财政检查处理或者行政处罚决定的,视情节轻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对被监督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给予通报批评;
(二)通知有关部门停拨、核减与违法行为直接有关的财政资金。对已经拨付的,可以责令其暂停使用或者予以收回。但中央和省下拨的专项资金、人员工资、社会保障资金和救灾款除外;
(三)会同人事部门收回违纪会计人员所持有的最高等级的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证书;
(四)向有关部门发出其他财政监督检查建议;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采取的其他措施。前款第(四)项规定的事项,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将处理情况书面反馈财政部门。
第二十条 对被监督单位、主管人员或者直接责任人员违反财政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规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对违反有关财政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规定的单位和个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于处罚:
(一)主动自查并及时纠正的;
(二)经财政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能认真检查错误并及时纠正的;
(三)款额较小,情节轻微的。
第二十二条 对打击报复检举人或者财政监督检查人员的,移送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财政职能也相应地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这就为财政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为此,如何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财政监督机制,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现行财政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内容和方式仍以直接检查为主,针对事后的财务会计结果进行处理,缺乏事前事中监督。由于缺乏事前监督,单位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以争投资、上项目为目的,只注重争取建设资金,对于项目立项可行性、投资收益、偿债能力等问题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因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预算不足等问题,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监督滞后于财政管理,不能对整个资金使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因此使财政管理中许多不应发生的问题发生了,而且有些违纪问题触目惊心:截留、挪用、支出效益不高、损失浪费等问题诸多,有的甚者连人民的`“保命钱”社会保障资金也敢挪用。
(二)财政监督偏重微观监督,忽视宏观监督,已与现行的财政职能转变不相适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主要通过税收来调整,财政将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对企业财务收支管得过死的状况应该改变,对企业财务决算的审核要逐步交给中介机构来完成,今后财政监督工作应主要强化对预算执行、国民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宏观监督。这就要求我们的财政监督的思路、方式、手段也要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以行政事业单位违纪类型为例,真正属于财务会计处理上的问题属于少数,而违纪的实质在于部门、单位领导行政决策、行政行为的违纪,如:擅自立项收取基金,挪用专项资金等,而对这种行政违纪,再采用经济处罚手段,就难以发挥监督制约作用。
(三)财政监督绩效的考核指标弊端严重。长期以来,对财政监督机构的考核指标是以组织收入为主,也就是以入库额多少为评价指标,这样造成了现行财政监督存在着重检查,轻整改,重罚缴,轻堵漏,监督检查与规范管理相脱离。一方面监督机构认为处罚数额越大,监督成效就越突出,从而把查处违纪行为作为财政监督唯一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被查单位感到监督检查只是罚款了事,这就促使被查单位在违纪风险与成本和违纪“收益”之间权衡得失,认为查着了是你的,查不着是我的,抱着一种侥幸心理,这也是出现边查边犯,屡查屡犯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监督与管理相脱节。目前,财政职能部门尚未与监督机构建立规范、畅通的沟通方式和制度,致使监督机构不能准确掌握各项财政资金的拨付情况及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使监督检查工作经常处于被动地位,降低了检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权威性。
(五)财政监督立法严重滞后。建国以未,财政立法取得了显著成绩,相继颁布了《预算法》、《会计法》、《税收征管法》等财政法律、法规,使财政运行中一些重大领域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整体上看,财政立法严重滞后,迄今尚无一部完整的、具有权威性的对财政监督职能、内容和手段等方面作出专门规定的法律。我国各级财政部门开展财政监督工作时,至今还是依照国务院19
一、发展财政监督信息化的重要性
(一)提高财政监管效率
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财政监督进行改革,通过建设财政监督信息化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快速准确地获取业务报警、可疑问题、检查数据等信息,满足财政日常监督、重点监督和专项监督的需要,使财政监督工作者从繁杂的手工检查和监督检查人员主观判断差异及监督检查力量相对薄弱的困境中解放出来,促进监督效率的提升,实现财政工作的数字化的发展。
(二)有利于实现监督资源共享
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财政监督进行改革,进行信息化的财政监督,可以有效应用网络高速、快捷的特点,提高工作效率。而通信方式实现网络化发展,推动了财政信息传递质的变化,大大加速了信息传递速度,也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信息质量,实现了监督信息共享,有利于信息的高效利用,可以实现资源集中调配,降低资本运转费用。
(三)有利于完善财政监督机制
财政监督实现信息化管理,可以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督体系,从根本上规避财政腐败问题。信息化财政监督主要以财政科学化和系统化方面。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信息、专家、咨询等系统,需要多项经济分析工具,通过多项数据,实施财政资金使用追踪机制,进而开展核算、分析、预测等活动,由此进行智能化决策。
二、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监督业务未融入电子政务工程
“金财工程”属于我国一项电子政务工程,虽然已启动多年,但相关软件、网络本身就没有财政监督的功能模块和操作系统,造成财政监督仍然“手工化”的尴尬局面。但是在信息化监督推行的过程中必须处理下列相关问题:怎样高效将监督业务融进电子政务平台中;怎样实现财政监督信息同该工程之间进行有机的联系和互补;该工程的接口设在哪里、权限多大,以上都是信息化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
(二)未实现信息共享
目前,财政监督业务未实现信息化,也谈不上实现信息共享。信息共享能够提高财政监督效率。管理、政策、资金利用等信息一方面是监督的目标,另一方面是监督的根据。财政监督部门在对以上相关信息实现共享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开展有效的监督。这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方式,构建高效、全面的信息网络,及时、快捷的对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反映,对部门单位工作实施跟踪监测,增强财政监督工作效率。
(三)软硬件建设相对薄弱
财政监督信息化发展必须将财务和计算机软件进行有机结合,但是缺乏这两个领域的高素质人才。软件开发效率低,难以满足财政监督工作的进程,管理模式缺乏成熟软件系统,缺乏专业的维护体系。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对相关的软硬件设施加强建设,对其网络结构进行优化,促进网络性能的提升,并充分发挥网络积极作用,继而推动信息化应用,努力实现无纸化办公,深层次发掘网络对监督效率提升的潜能。
(四)缺少完善的财政监督信息化配套制度
信息化改革对于财政监督而言属于革命性的变革[1]。然而信息化建设不单是形式和手段的问题,还需要管理制度作为基础保障。但目前缺乏完善系统的制度,来指导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所以,在信息化推动进程中,必须对财政监督相关制度加强完善和合理,对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体系进行合理的完善,明确部门内部各个岗位的具体职权,进行科学的分工,建立高效的监督管理体系。
三、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措施
(一)开展电子化财政监督
其一,有效整理、应用信息化资源,积极构建电子化监督信息机制。现阶段,“金财工程”逐步推动应用,财政部门内部逐步建立了预算管理和编制、政府购置、办公自动化系统,同时还应积极建立预算集中支付、电子支付、财政税收征收系统[2]。其二,充分应用信息资源,开展电子化网上监督的业务。这要求完成业务代码化分类,业务工作流程化、统一化,数据实现数据库化管理,同时利用数据交换、信息网络等技术,进而达到财政工作的数字化。由此可以对财政预算落实进行加强,可以很好的规避财政资金被占有、非法挪用、截留情况,极大的约束、规范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国库资金收付、单位财务核算、资产动态变化等活动,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二)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体系
在信息化监督推动的进程中,必须扩大信息资源共享。构建信息共享体系,财政监督部门可以及时、全面了解各部门单位各项资料,有利于监督工作的进行。另外,对于监督检查以及处罚情况向各个部门进行反馈,进行双向沟通联系,可以有效推动财政监督的管理和改革。确保一切业务信息对监督部门进行公开,以确保部门及时获得相关信息。这就要求各个机关积极执行监督活动,认真完成抄送文件、共享信息、参加会议等,实现内部信息畅通的信息沟通和共享[3]。
(三)积极建设财政监督信息化的软硬件
首先,强化建立信息化财政监督的软硬件,应当对信息化资源进行整理、分析,就构建电子网络监督信息机制。对网络结构进行高效的优化,使网络效能得以充分发挥,深化信息化的应用,努力发掘网络对监督效率提升的潜能。其次,必须高效应用数据资源,建立电子化网络监督业务[4]。现阶段,关于硬件的建设方面较为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硬件设备;而软件建设差强人意,应当增加人力的投入。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制度建设
长时间以来,由于没有系统、全面的探究和规划,导致信息化建设迟迟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5]。部分单位开发了相关软件,但是完成财政监督业务的融合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试用,同时必须实施多期软件开发方能完成系统的完善。同时缺乏实现信息化的探究,应当结合部门具体的工作职能和实际,围绕监督内容恶化对象,对项目的开发进行详细的规划。同时,努力建立信息化监督相关法律制度,对财政监督工作进行明确,使得具体的活动有法可依。在监督过程中,必须制定相关监督信息化方式规章制度,对工作人员的具体行为进行规范。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财政体系改革深入发展,公共财政体制逐步构建完成,财政规模进一步发展,财政资金绩效评估获得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财政监督范围渐渐拓展,监督工作量剧增。财政监督信息沟通存在问题,使得监督成效大打折扣。长时间规划的欠缺使得监督信息化进程迟缓,严重影响了财政监督工作效率的提升。必须从多方面为信息化监督体系的构建工作提供便利,促进财政监督信息化发展,最终将实现财政业务信息化系统“管理一体化、业务一体化、监督一体化”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隋小娜.会计信息化服务市场的财政监督[J].现代经济信息,2014,24:217.
[2]高琦.浅谈政府财政监督的信息化建设[J].现代商业,2010,33:171.
[3]本刊编辑部.再次关注财政监督信息化[J].财政监督,2011,09:4-6.
[4]张念明.财政监督信息化研究[J].财政监督,2012,12:21-23.
一、博兴县财政监督基本情况
博兴县财政局自2011年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来,成功构建了财政业务综合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着力建立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体系,实现了财政管理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数据流程一体化、决策支持科学化和资金管理精细化。
(一)加大投入,构建财政业务综合管理一体化系统。博兴县累计投入资金300余万元,用于购置设备、综合布线,抓金财工程专网建设,成功构建财政业务综合管理一体化系统。该平台包括:部门预算、指标管理、国库支付、财政预警、账务处理、政府采购、工资统发、综合分析、强农惠农、国资管理、非税收入、财务监控共12个模块,接入县直、镇(街道)、代理银行共141个网点,工资发放、指标审核、财政资金支付、预算单位账务处理、银行结算数据共享,业务办理实现电子化高效零距离,提供财政统发工资网上查询功能,建设阳光财政、民生财政、法治财政。
(二)建章立制,监管制度日益完善。博兴县不断完善财政监督制度化建设,先后在加强财政收支管理、财务管理、财经纪律、社会综合治税、职工津贴补贴发放、国有资产管理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县域政府集中采购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办法,为切实开展财政监督提供制度保障。
(三)实施内控外监全覆盖工作机制。既强调各业务科室自身加强制度约束和对预算单位的日常监督,又强调财政监督局对各业务科室在资金管理方面的再监督,定期组织开展内控质量检查。在对外监督方面,通过联合县纪检监察、审计、物价、人社等部门组成检查组,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实施财经纪律大检查和财政项目专项检查。2013年检查涉及总收入18.94亿元,总支出15.7亿元,纠正违规收费1073万元, 查处违反收支“两条线”规定资金29.38万元,未经政府采购涉及资金113万元。
(四)以财政综合管理大平台为支撑,全面实施动态监督机制。对所有财政资金从预算编制与执行、指标审批、支付申请审核、银行结算均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上完成,同时运行财务监控系统,对全县预算单位的财务收支现状和“三公”经费等支出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实现了财政管理、财政监督和财务监控实行网络化实时运行模式,县纪委、监察局、财政局将定期对亮红灯的单位进行查处。
二、财政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财政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财政管理方面,存在重分配轻监督,重使用轻管理,重金钱轻服务,重拨付审批轻跟踪问效等问题。在财政监督中,存在重外部监督、轻内部监督,重收入监督、轻支出监督,重预算内监督、轻预算外监督,重税收稽查轻会计质量监督等现象。认识上的偏差易导致财政支出约束不严,监督不力,风险防控失效。
(二)监督人员的政策业务水平亟需提高。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在业务、技能、政策、综合素质等方面对干部都有较高的要求,但目前监督干部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水平不一,人员主要由财政系统内部其他岗位调整而来, 没有从事过财政监督工作,干部的政策水平与业务能力参差不齐。
(三)监督检查手段有待创新。监督检查方式方法仍以翻阅纸质账、簿为主,对报表、账册、凭证实施检查,针对既定的财务会计结果进行查处,没有对事前、事中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控。财政业务综合管理一体化系统运行后,没有配备专用的财政监督软件, 检查中不仅检查效率低下,而且被检查单位经常出现科目打印不全和缺张少页的情况,影响检查质量和检查准确性。
(四)财政绩效监督没有较好地落实。虽然在国库集中支付平台上能够核查每笔资金的去向,但对资金的支出绩效不能较好地掌握,不能实现对财政资金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控。
三、强化监督的对策和建议
(一)牢固树立“大监督”思想,完善综合监督机制。克服为监督检查而监督检查的思维, 建立纵观大局、服务大局、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财政监督格局,着力构建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大监督”格局,扎实开展预算编制监督、预算执行监督、绩效评价监督、结果应用监督。紧紧围绕县级财政管理和财政改革, 关注民生,把审计监督、社会监督与财政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开展重大财税政策实施情况专项检查、民生资金专项检查、支持发展专项资金检查。加快建立健全内外并举、收支并重、覆盖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
(二)建立长效的人员培训机制,提升干部综合素质。财政监督干部队伍作为落实监督的执行者,直接影响着监督质量与管理成效,只有紧抓监督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培养,不断提高观察问题、判断问题、分析问题、把握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财政监督层次,拓展财政监督深度,更好地发挥财政监督检查的职能作用。为此,要加强干部专业知识、政策水平、业务技能的培训,掌握财政管理法规和业务技能,提高县级财政监督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坚持财政管理改革中创新监督方式,在创新中发展监督力量。要将财政监督关口前移,通过对财政预算编制的参与和监督,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充分利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设置专门的监控岗位,安排专人对单位的资金支付情况进行监控,对一些金额异常或取现频繁的行为进行重点监控,及时纠正违规违纪现象;实现监督跟着资金走,建立跟踪监督机制,对资金的去向和使用进行网络化动态监督检查,不断提高监督工作效率。
(四)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跟踪制度,开展财政绩效监督。通过建立以改善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的绩效管理制度,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要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完善绩效目标跟踪监控机制,及时采集和分析绩效运行信息,掌握绩效目标实现情况,发现绩效运行发生偏离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确保预算支出绩效目标的实现。要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资金分配有机结合机制,待预算执行结束后,选择资金规模较大和社会公众关注的项目进行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好的,下一年度优先考虑。要树立“用钱必问效、问效必问责、问责效为先”的财政绩效管理理念,强化绩效问责,增强资金使用主体的责任意识。
(作者单位:山东省博兴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洪峰
市财政行政处罚监督办法2007-02-02 21:54:2
4市财政行政处罚监督办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财政部门实施行政处罚的监督,促进和保障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和《江苏省行政处罚监督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对本市各级财政部门和受财政部门委托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进行监督检查,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局承担法制工作的机构(以下统称法制机构)负责本区域内财政行政处罚的监督检查工作。
第四条法制机构对行政处罚的监
督职责是:
(一)拟定本区域财政部门有关行政处罚的监督制度;
(二)审查本部门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纠正行政处罚行为在执法主体、依据、内容、程序及执行中存在的违法或者不当的问题;
(三)监督检查财政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考核和持证上岗等情况;
(四)审核本部门其他机构拟制定的涉及行政处罚内容的规范性文件;
(五)处理行政处罚管辖和适用等方面的争议;
(六)处理非复议、非诉讼渠道反映的行政处罚违法问题;
(七)负责本区域内财政部门行政处罚情况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工作;
(八)指导和监督下级财政部门的行政处罚监督工作。
第五条各级财政部门从事行政处罚监督工作的人员,必须持有省人民政府统一印制的《行政执法执法证》。
第六条各级财政部门制定的涉及行政处罚内容的规范性文件,在发布前必须经本部门法制机构审核。
第七条按照行政处罚法规定的一般程序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应当实行调查取证与审核决定分开制度。
第八条各级财政部门在对下列案件作出处罚决定之前,应当经本部门法制机构对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进行审核:
(一)拟作出的处罚决定为《江苏省财政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第五条所列的任何—项案件;
(二)情节复杂或者具有重大违法行为的案件;
(三)其他按照行政处罚法规定的一般程序作出处罚决定的案件。
法制机构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核后,应当将审核结果及处理建议提交财政部门负责人审查决定。法制机构承担本案调查任务的,财政部门负责人应指定其他机构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核。
第九条各级财政部门其他机构在将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交由本部门法制机构进行审核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行政处罚相对人的有关资料;
(二)证明行政处罚相对人违法事实的有关证据;
(三)行政执法人员在进行调查时制作的询问或者检查笔录;
(四)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所适用的法律依据;
(五)法制机构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十条各级财政部门法制机构在对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进行审核时,发现有下列情形之—的,应提出不予行政处罚的处理建议:
(一)拟实施的行政处罚没有法定依据;
(二)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
(三)违法事实不清楚、证据不确凿的;
(四)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
行政处罚的;
(五)超越或者滥用职权的。
第十一条各级财政部门法制机构在对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进行审核时,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提出重新对本案进行调查取证的处理建议:
(一)违反法定的回避制度的;
(二)违法进行调查取证的;
(三)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陈述或者申辩的;
(四)属于听证范围的行政处罚不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的;
(五)指派不具备执法资格的人员进行调查取证的。
对违法事实成立,证据不充分的案件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各级财政部门法制机构应提出对本案进行补充调查的处理建议。
第十二条对于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且本部门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处罚案件,各级财政部门法制机构应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依法对拟作
出的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幅度提出处理建议。
对于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的行政处罚案件,财政部门法制机构应提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建议。
第十三条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财政部门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行政处罚应在作出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决定报送上级财政部门法制机构备案。
前款所称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行政处罚是指:
(一)符合适用听证程序的行政处罚;
(二)其他重大行政处罚。
第十四条对于符合听证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当事人提出听证要求的,各级财政部门法制机构应当按照《江苏省财政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的规定组织听证。
第十五条各级财政部门在行政处
罚决定作出之日起15日内,应当将行政处罚决定书副本送本部门法制机构备案。
财政部门按照《行政处罚法》规定的简易程序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应当在处罚决定作出后的7日内送本部门法制机构备案。
第十六条法制机构应当对下级财政部门送来备案的行政处罚决定进行审查,发现处罚决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制机构应当向该部门负责人建议立即停止实施该行政处罚,并建议撤销已经作出的处罚决定:
(一)没有法定依据、违法事实不能成立或者证据不确凿而实施行政处罚的;
(二)擅自设定或者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的;
(三)超越或者滥用职权实施行政处罚的;
(四)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而给予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
(五)未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和依法享有的权利的;
(六)属于听证范围的行政处罚,当事人要求听证而未组织听证的;’
(七)以内设机构的名义实施行政处罚的;
(八)不符合简易程序的案件按简易程序办理的;
(九)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的;
(十)指派不具备合法资格的人员实施行政处罚的;
(十一)没有法定依据委托其他组织或者委托不具备法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
(十二)未经合法委托实施行政处罚的;
第十七条各级财政部门违反《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立即改正:
(一)违反《行政处罚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自行收缴罚款的;
(二)收到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的罚款后,无正当理由超过2日未将罚款缴付指定银行的;
(三)罚款、没收财物时,未使用或者未按规定使用罚款、没收财物单据的;
(四)将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或者财物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的;
(五)未按规定公开拍卖或者擅自处理罚没财物的;
(六)使用、损毁依法扣押或者先行登记保存的财物,给当事人造成损害的;
(七)违法实行检查措施或者执行措施,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害的。
第十八条各级财政部门行政执法人员违反行政处罚法和本办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部门法制机构暂扣其行政执法证件;情节严重的,法制机构可以向发证机关建议吊销其行政执法证件:
(一)在行政执法时,未按规定出示行政执法证件表明身份的;
(二)使用无效的行政执法证件或者将证件交给他人使用的;
(三)未按规定将按简易程序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报送备案的;
(四)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将收缴的罚没款物据为已有的;
(五)因故意或者过失导致行政处罚违法或者不当,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害的;
(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不履行法定职责,或者不按规定适用从轻、减轻处罚,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公共利益或者社会秩序受到损害的。
行政执法人员在被暂扣行政执法证件期间,不得从事行政执法活动;被吊销行政执法证件的,应当及时调离行政执法岗位。
第十九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建立行政处罚违法案件的举报受理制度。对于各种渠道反映的认为行政处罚在依
据、主体、内容、程序等方面违法或者不当的案件,财政部门法制机构应当负责调查,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
第二十条财政部门法制机构应当对本部门行政处罚情况进行统计,并定期向上一级财政部门法制机构报送统计结果。
第二十一条下级财政部门违反《行政处罚法》和本办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财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可给予通报批评:
(一)对依法应当予以制止和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和处罚的;
(二)超越或者滥用职权实施行政处罚的;
(三)拒绝接受上级财政部门的行政处罚监督的;
(四)未按本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报送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备案的;
(五)未按本办法第二十条的规定报送本部门行政处罚统计情况或者虚报、瞒报、漏报、滥报有关统计数字的;
(六)其他违反《行政处罚法》和本办法的情形。
第二十二条各级财政部门法制机构违反本办法的规定,不履行对行政处罚的监督职责或者越权、违法实施监督,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受到损害的,由本部门或者上级财政部门责令改正,并视情况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由昆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财政监督信息】推荐阅读:
试论中国财政监督与监督财政的理论思考07-14
江西省财政厅信息中心10-11
卫生监督管理信息09-13
张家港卫生监督信息09-07
卫生监督信息员计划09-09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质量监督协管员、信息员管理制度10-29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信息化建设浅析09-19
村食品药品监督信息员工作职责10-08
区财政局年度财政管理工作总结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