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测试题

2024-1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音乐测试题(精选7篇)

初中音乐测试题 篇1

一、填空:(每题1分,共30分)

1、《春节序曲》是以我国民间的()音调、节奏与()民歌为素材,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的热闹欢腾场景。

2、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最西边的一个民族是(),这里的人民能歌功颂德善舞,最常用的一种乐器是()。

3、“西北风”中的“山歌”在陕西称()。

4、《诗经》全书三百零五篇,分为()、()、()、三部分。

5、我国很早就流传“高山流水会知音”这一琴曲故事,传说是民间音乐家()与()的故事。

6、《黄河大合唱》词作者(),曲作者(),共有()个乐章,其中《保卫黄河》是第()乐章。

7、《七子之歌》这首歌词作者是()。曲作者()。

8、乐谱的左上角都标有1=C或1=F等记号叫做()。

9、舞剧在西方称(),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

10、广东民歌分类很多,其中水歌分为()、()。

11、著名歌剧《卡门》是()作曲家()的经典之作。

12、西洋管弦乐队分为四大乐器:弦乐器、()、()、()。

13、音程就是两音之间()的距离。

14、奏鸣曲是一种大型曲式,由呈示部、()、()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15、()的出土,被誉为同万里长城、狮身人面像等一样伟大的奇迹。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每小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类型的单拍子叫()A、单拍子 B、复拍子 C、混合拍子

2、单簧管属于()

A、木管乐器 B、铜管乐器 C、弹拨乐器 D、打击乐器

3、著名《马赛曲》属于()国家的国歌。A、德国 B、法国 C、意大利 D、英国

4、以下不属于西北民歌类型的是()A、号子 B、小调 C、花儿 D、秧歌

5、《绣荷包》是()民歌。

A、山西 B、陕北 C、青海 &nbs p;D、湖北

6、《伏尔加船夫曲》是()民歌。A、波兰 B、俄罗斯 C、蒙古 D、德国

7、京剧唱腔中板式中的一板三眼相当于()拍。A、2/4 B、3/4 C、4/4 D、自由板

8、《重整河山待后生》与()说唱音乐比较接近。A、京韵大鼓 B、单弦 C、四川清音 D、苏州评弹

9、京剧中为女性人物行当的是()A、生 B、旦 C、净 D、丑

10、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的音质特点。

A、鼓 B、琵琶 C、古琴 D、古筝

11、《白毛女》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A、话剧 B、舞剧 C、歌剧 D、京剧

12、莫扎特是()国作曲家。

A、美国 B、德国 C、奥地利 D、波兰

13、表达人间最纯真的“母爱”作品是()

A、《爱的奉献》 B、《摇篮曲》 C、《小夜曲》 D、《思念》

14、《在希望的田野上》的主题音调是从()唱腔中提炼出来的A、河南梆子 B、河北梆子 C、黄梅戏 D、豫剧

15、电影《上甘岭》有一首旋律优美、表达了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的歌曲是()

A、《我和我的祖国》 B、《我的祖国》 C、《祖国之恋》 D、《祖国颂》

16、欧洲“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巴赫是()国人。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意大利

17、在黑人非洲的音乐中最重要的一种打击乐器是()

A、铁钟 B、鼓 C、冬哥 D、锣

18、歌曲开始的第一个音起于小节的弱拍叫()

A、休止符号 B、弱起小节 C、切分音 D、反复小节

19、音符的左上方标有“b”记号的表示该音符()

A、升高半音 B、降低半音 C、还原记号 D、波音记号

20、“0”的名称读着()

A、休止符 B、全休止符 C、八分休止符 D八分音符

三、判断题(共10分,每题1分,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甘美兰是印度尼西亚的一种传说乐器合奏形式。()

2、无伴奏合唱是以乐器为音乐表现的唯一手段。()

3、音乐力度就是音乐中音的强弱程度。()

4、《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就是《八路军进行曲》。()

5、众多的人一起唱歌就是大合唱。()

6、人声的种类分为男声和女声两种。()

7、秧歌舞曲多用音乐高亢、嘹亮的民间乐器唢呐担当旋律的演奏。()

8、三和弦是由三个音垒置起来的。()

9、五声音阶是由do、re、mi、fa、sol五个音阶组成的。()

10、混合拍子就是由不同的单拍子组合而成的拍子。()

四、连线题:(共20分,每连对一对得2分)

1、将歌曲与相应的民族连缀起来 《嘎达梅林》 哈萨克族 《青春舞曲》 彝族民歌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藏族民歌 《阿细跳月》 蒙古族民歌

《在北京的金山上》 维吾尔族民歌

2、将尊称与人物连缀起来 交响乐之父 海顿 音乐之父 巴赫 音乐神童 舒伯特 乐圣 莫扎特 歌曲之王 贝多芬

五、唱一唱下面的旋律回答总题(共20分,每空2分)3 4 5|5 4 3 2|1 1 2 3|3.2 2-|3 3 4 5|5 4 3 2| 1 1 2 3|2.1 1-|

1、该旋律的节拍是 ;各拍之间的强弱规律是、、、。

2、此曲的作者是 ;词作者是。

3、歌曲的名子叫:。演唱形式主是: ;选自哪一部交响曲:

初中音乐试题答案

一、填空:(每题1分,共30分)

1、秧歌、陕北。

2、维吾乐族,手鼓。

3、信天游。

4、风、雅、颂。

5、伯牙、钟子期

6、光未然、冼星海。

八、七。

7、闻一多、李海鹰

8、调号。

9、芭蕾、意大利。10渔歌、咸水歌。

11、法国、比才。

12、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

13、音高。

14、展开部、再现部

15、编钟。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B.

2、B.

3、B。

4、D.

5、A。

6、B。

7、C。

8、A。

9、B。

10、B。

11、C。

12、C。

13、B。

14、B.

15、B.

16、C.

17、B。

18、B。

19、B。20、C。

三、判断题(共10分,每题1分,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连线题:(共20分,每连对一对得2分)1 将歌曲与相应的民族连缀起来 《嘎达梅林》 哈萨克族 《青春舞曲》 彝族民歌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藏族民歌 《阿细跳月》 蒙古族民歌

《在北京的金山上》 维吾尔族民歌

2、将尊称与人物连缀起来 交响乐之父 海顿 音乐之父 巴赫 音乐神童 舒伯特 乐圣 莫扎特 歌曲之王 贝多芬

五、唱一唱下面的旋律回答总题(共20分,每空2分)1、4/4;强、弱、次强、弱。

2、贝多芬;席勒。

初中音乐测试题 篇2

关键词:音乐听觉能力,测试,题量,注意力

不少学者对合理利用注意特点进行高效学习进行过研究, 如周详、沈德立认为选择性注意是实现高效率学习的前提【1】, 。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听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对音乐素材的记忆能力, 而音乐记忆能力又取决于学生对音乐的注意程度, 在实际的音乐听觉能力训练中题量设计对音乐注意力的影响尤重。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 对音乐听觉水平测试中题量多少对音乐注意力的影响做简要分析和讨论。

一、对象

笔者随机选取了长江师范学院0 8级音乐学专业学生4 0名进行实验, 其中男性2 0名, 女性2 0名, 平均年龄1 9岁。

二、实验试题设计的前提和形式

本实验选用的试题难度系数很低, 是学生最容易分辨和理解的, 这些题型提前对学生进行过训练, 排除了题型不熟悉的干扰因素, 对学生不再构成题目理解障碍;其次, 考虑到听觉环境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在提前进行的适应性测试中, 多次让学生在同一环境, 训练同一音响效果的听觉材料, 最大限度地同一了学生在“声音持续时间”、“声音分布”、“声音强度”等环境方面的听觉适应性。这些都是本实验设计的前提。

本次实验笔者设计了四个项目的测试, 即音高关键词部分、和声感关键词部分、节奏关键词部分和旋律关键词部分, 每个部分下又设计了若干备选题型, 如“音高关键词”部分下设计了“请听三音组, 判断音组中的最高音”、“请听三音组, 判断第一和第三音哪个高”、“请听两个音程, 判断最高音出现在哪个音程”等备选题型。题量是本次实验的核心和关键, 本次实验每个备选题型设计1 0 0个小题, 均为选择题, 题量偏大, 主要考察学生在每个项目测试中的注意力分布规律。

本实验的测试点有四, 一是每个小题型的注意力衰减规律, 二是试题总量的注意力衰减规律, 三是不同音响强度对注意力的影响, 四是音响密度不同对注意力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设备的准备。

电脑、摄像头、摄像头高速阅卷系统、试卷分析系统

四、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一) 、过程。

首先, 每个项目中随机抽选四个题型以及每个题型中的2 5小题, 组成一套单项目试卷, 接着将每个题型的前1 5小题按每分钟6 0拍的速度弹一次, 后1 0小题按每分钟9 0拍的速度弹一次, 学生必须立即作答。接着, 在其他项目中重复同样的操作, 最终形成四套单项目试卷, 学生必须按要求达到指定的答题卡上。每套单项目试卷中每小题1分, 总分为1 0 0分。

(二) 、结果及数据统计。

学生的答题卡通过“摄像头高速阅卷系统”和“试卷分析系统”统计分析, 其结果如下:

(三) 、讨论。

1、听觉能力测试题量要合理。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 注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特别是上世纪以来, 如B r o a d b e n t (1958) 、Deutsch (1963) 等人提出的选择性注意理论, Kahneman (1973) 提出的注意分配理论, Neisser (1967) 提出的注意加工理论, 等等。有学者认为注意的选择作用发生在中枢信息流加工的较早阶段, 也可能发生在较晚的后分类心理运作 (postcategorical mental operation) 阶段, 而实验结果表明, 在注意的三大经典理论 (即过滤器理论、衰减器理论、后选择理论) 中, 衰减器理论在音乐听觉能力测试中尤为适用。从表1至表4的平均分值分布中很大程度上能呈现这种规律, 如图1:

从1至5 0题的分数较稳定, 说明学生注意力较稳定;5 1至7 5题分值开始下降, 说明学生注意力开始松懈;7 6至1 0 0题分值大幅度降低, 特别是节奏项目和旋律项目尤为明显, 说明学生注意力已经不能很好地集中。这表明学生在最理想的解题环境 (即题目难易度适中、听觉环境较熟悉、听觉材料给出频率适度等) 中, 一次测试的题量不应超过7 5题, 这个题量是比较适度的。根据这一规律, 教师在给学生进行听觉项目测试的时候, 应考虑到学生听觉注意的规律, 把重要的考点尽量放在前5 0题, 总题量应控制在6 0至8 0题之间, 这样才能保证测试的有效性。

2、以合理的速度呈现听觉材料。

心理学界认为在刺激输入后, 注意力对信息加工影响的速度问题是相当重要的【2】。由表1至表4中“6 0与9 0拍正确率”可见, 在听觉能力测试时, 6 0拍/分钟的速度要比9 0拍/分钟的速度正确率高, 如图2:

根据这一特点, 在设计音乐听觉能力测试题目时应注意学生对听觉材料速度的适应度, 从实验结果可见, 稳定的每分钟6 0拍的速度下学生注意力集中度较高, 而每分钟9 0拍的速度下学生注意力则偏低。由此, 在进行专项音乐听觉测试时, 应重视速度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等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 再辅之以音乐元素的原始速度。如用作学习和训练的听觉材料中的节奏和旋律过快时, 不能一开始就以原始速度来进行测试, 而应该将听觉材料的速度控制在学生能够接受的速度范围内 (如每分钟6 0拍左右) ;而在用来巩固听觉能力的材料内容中, 则可以动态地向原始速度趋近, 以求达到高效的测试训练效果。

3、综合试卷组合必须考虑各单元的合理题量。

吴建祖等人认为学习中注意力具有持续性、可转移性和选择性的特点【3】,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注意力的持续性、选择性与项目的不同也有很大关系。在图1中可见, 音高项目和和声项目的分值较高、较稳定, 节奏项目与旋律项目的分值则较低。这也显示了不同项目的难度系数不同, 如图3:

通过对本实验难度系数的分析可见, 学生在音高项目测试时注意力最集中, 和声项目测试时次之, 节奏项目测试时注意力集中的持续范围和时间开始减小, 而在旋律项目测试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范围更小, 更是无法持久。根据这一规律, 在组合一份综合测试题目时, 必须考虑到学生对每个单元 (项目) 的注意力分布特点, 如笔者在实际音乐听觉测试的综合试卷设计时, 将音高、和声、节奏、旋律四个项目依次按照6:4:2:1的比例来规划题量, 既保证了将题量控制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最大限度内, 又顾及到了学生对测试中每个单元 (项目) 的注意力分布特征, 确保试题设计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五、结语。

音乐听觉能力测试是对音乐专业学生进行音乐基本素质训练的重要方式, 如何能够使测试科学、高效将直接关系听觉能力训练的效果。本文以实验的方式对测试中题量与注意力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但这只是音乐听觉能力测试工程中的一个元素, 还有更多的研究内容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和行为来发现和解释, 而这将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 希望更多的音乐工作者投入到此项工作中, 将我国音乐听觉能力测试工作标准化、科学化和系统化工程推向一个高峰。

参考文献

[1]周详沈德立, 高效率学习的选择性注意研究[J], 心理科学, 2006.5

[2]曾保春, 认知神经科学中注意研究的新进展,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5

初中音乐测试题 篇3

一、试题示例

1.2015浙江卷《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摇?摇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2.2015北京卷《醉翁操》

琅然,清圜。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摇?摇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二、试题分析

1.这两篇诗歌鉴赏,虽然来自不同的省份,但都不约而同地考查了名句名篇默写

如2015浙江卷21题,2015北京卷第17题、第18题。答案来自高中课文《琵琶行》《归去来兮辞》《醉翁亭记》,分别从营造氛围、渲染气氛、表达手法、人物形象、思想情怀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查,这些题目看似没有必然联系,但以与鉴赏的诗歌内在关联为纽带,缀成一体,相互生发,相得益彰。即考查了学生对古诗文掌握的熟练程度,又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极富新意。这也凸显出2015年高考试题,以纲(高考大纲)为纲,以本(语文课本)为本的原则。

2.两个鉴赏题都考查了关于音乐描写的手法

我们在高中语文必修二《琵琶行》学习了音乐描写的高超手法,作者使用摩声、通感、侧面烘托等手法,惟妙惟肖地描绘音乐。基于此,这两篇诗歌鉴赏就很好的应用到了这些来自课本的知识。如2015北京卷17题①小题,题目说“琅然、清圜”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这是用玉声形容淙淙泉声的清亮、圆润。要求选择出没有用这种手法的一项。其中出自刘长卿的《听笛声留别郑协律》的“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这句,显然没有使用摩声的手法。商、羽为我国古代音乐的音阶,属于直接用音阶来描写笛声。此句与“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的写法显然不同。但问题在于学生必须懂得音乐知识,有基础的音乐修养,能够明白商、羽为音阶,否则这个题目的答案只能是猜测。这又从另一个方面验证了“生活的范围有多宽广,语文的范围就有多宽广”的话题。说到底这样的题目在考查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在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底蕴。

3.诗歌的表达方式,仍然是诗歌鉴赏考查的必考内容

2015浙江卷第22题要求分析诗歌上片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所谓描写角度,从大的方面来讲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两种。就这个题目来讲也正是从这两个方面来考查。上片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上片描摹了春和景明,百鸟喧鸣的欢畅场面;夜晚幽深寂静,苍凉高亢的老凤之声;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下片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从听者方面来描写,听者既感受到了落红时节、天气暖而轻的慵懒气息,也感受到了边关天气风沙漫天、寒气凌冽的肃杀,更联想到浔阳月色的凄清、冷寂。写到了对这个气氛的感受等。

4.考查诗歌主题、思想情感一直是稳定不变的命题

2015北京卷《醉翁操》设置了两道题目对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进行考查。其中第16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第19题以问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三、备考策略

诗歌鉴赏考题最能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探究能力,因而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自2013年以来,全国卷(2)语文考题都保持在11分。但从考试结果来看,诗歌鉴赏题得分不理想。因此在诗歌鉴赏的备考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归因,分析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1.回归教材重视课本习题的回顾、剖析、研究、拓展

就以2015年高考的两篇关于音乐描写的诗歌为例,尽管选择的材料在课外,但涉及的问题在课内,涉及到了《琵琶行》《归去来兮辞》《醉翁亭记》《山居秋暝》《论语》等相关篇章,没有初中及高一高二的扎实教学,就很难进行有效备考。因此高考语文备考应该从高一开始,从新授课着手,重新审视教材的经典价值,不断的在教学中研究教材,深入剖析,加强拓展训练。

2.培养学生阅读习惯。鉴赏诗歌必须以读懂诗歌为基础

学生往往忽略诗歌的内涵,凭借臆想来答题,究其原因在于读不懂诗歌,无从下手。诗歌首先属于文言文的范畴,要真正懂得诗歌的内涵,就必须先弄清字面意思,所以讲诗歌用散文的语言翻译过来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再由浅如深,层层推进,诗歌鉴赏方能落到实处。

3.理清诗歌鉴赏的命题方向,学会解题常规思路

由于诗歌鉴赏难度系数较大,所以命题较有自身特点。这就需要学生掌握答题的常用模式、基本思路。比如:点评特征、手法技巧、情感意境等,一般使用: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景物特征+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点评性语句的方式进行答题。考查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技法,或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答题格式上,—般是先观点,后理由;先概括,后具体的方式进行解答即可。

4.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不断开拓学生的眼界

诗歌大都来自古代,但它与今天的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生活体验的诗歌是不存在的,我们不能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但我们能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的眼光不仅仅拘囿于课本,看到生活,放眼艺术,很多时候,“它山之石,方能攻玉”。

小学六年级音乐测试题 篇4

1.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第一乐章是()。

A.烽火操 B.遥望篇 C.忠魂祭 D.关山行

2.你认为最适合于表现《长城谣》一曲思想感情的速度是()。

A.中速 B.稍慢 C.快 D.慢

3.记有高音谱号的谱表叫()。

A.高音谱表 B.高音谱号 C.低音谱号 D.低音谱表

4.用来记录音长短的符号叫()。

A.高音谱号 B.低音谱号 C.音符 D.休止符

5.《卡琳卡》是以下哪个国家的民歌()。

A.美国 B.意大利 C.俄罗斯 D.中国

6.以下作品属于舒伯特的是()。

A.《野玫瑰》 B.《鳟鱼》 C.《小夜曲》 D.以上都是

7.将原型旋律移至另一高度上重复,称为()。

A.反复 B.摸进 C.跳进 D.级进

8.《欢乐颂》是贝多芬()中的第四乐章的主题。

A.《第四交响曲》 B.《第五交响曲》 C.《第六交响曲》 D.《第九交响曲》

9.《土耳其进行曲》是下面哪位大师的作品。()

A.舒伯特 B.贝多芬 C.柴可夫斯基 D.施特劳斯

10.《胡桃夹子组曲》是哪位大师的作品()

A.舒伯特 B.贝多芬 C.柴可夫斯基 D.施特劳斯

11.《蓝色的多瑙河》属于下面哪种合唱?()

A.童声合唱 B.混声四部合唱 C.男生合唱 D.女生合唱

12.长笛属于下面哪种乐器()。

A.木管乐器 B.铜管乐器 C.打击乐器 D.拉弦乐器

13.编磐属于打击乐器中的哪类?()

A.金属类 B.竹木类 C.皮革类 D.石头类

14.唢呐属于民族乐器中的()

A.吹管乐器 B.拉弦乐器 C.弹拨乐器 D.打击乐器

15.竖琴属于哪种乐器()

A.吹管乐器 B.拉弦乐器 C.弹拨乐器 D.打击乐器

16.在音乐中标有 ▼ 的记号,叫()

A.连音记号 B.顿音记号 C.反复记号 D.换气记号

17.在音乐中标有 ⌒ 记号,叫()

A.连音记号 B.顿音记号 C.反复记号 D.换气记号

18.下面的那两种乐器为中国打击乐器,常在西洋管弦乐队中使用。()

A.小鼓与大鼓 B.铃鼓与三角铁 C.锣与木鱼 D.大鼓与钹

19.木琴属于下面哪种打击乐器?()

A.有固定音高的 B.无固定音高的20.在歌曲进行中,歌声暂时停顿,由器乐演奏的音乐片段称为()

A.前奏 B.间奏 C.尾奏

21.《夺丰收》是一首()乐曲。

A.鼓乐曲 B.进行曲 C.管乐曲 D.合唱曲

22.()是由乐队在歌剧开演前,大幕未启时演奏的音乐,它一般起到暗示剧情和引导听众进入戏剧的作用。

A.进行曲 B.序曲 C.合唱曲 D.独唱曲

23.1803年贝多芬创作了他的第三交响曲,命名为《波拿巴交响曲》,是为纪念一位伟大人物而作的,后来将这首乐曲改名为()。

A.《田园》 B.《 英雄 交响曲》 C.《欢乐颂》 D.《合唱交响曲》

24.《糖果仙子舞曲》是选自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乐曲()。

A.《胡桃夹子组曲》 B.《进行曲》 C.《俄罗斯舞曲》 D.《花之圆舞曲》

25.用于伴随群体进行的歌(乐)曲是()。这类音乐具有鲜明的步伐节奏,旋律激昂有力。

A.合唱曲 B.鼓乐曲 C.进行曲 D.交响曲

26.发展音乐常用的方法有()和()。

A.重复和摸进 B.变化和发展 C.跳进和级进 D.情和景

27.竖琴的音色华丽、()。

A.柔美 B.活泼 C.浑厚 D.清脆

28.管弦乐队是由()、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四大乐器组所组成的。

A.键盘乐器 B.弦乐器 C.吹管乐器 D.弹拨乐器

29.《TIK TIK TAK》是()民歌。

A.希腊 B.波兰 C.俄罗斯 D.美国

30.《小鸟》是()民歌。

A.希腊 B.波兰 C.俄罗斯 D.美国

31.笙属于下面哪中乐器()。

A.吹管乐器 B.打击乐器 C.拉弦乐器 D.键盘乐器

32.《拥军秧歌》是()的民歌。

A.湖南民歌 B.陕北民歌 C.四川民歌 D.河北民歌

33.《盼红军》是()民歌。

A.湖南民歌 B.陕北民歌 C.四川民歌 D.河北民歌

34.《百鸟朝凤》是()独奏曲。

A.笛子 B.唢呐 C.管子 D.鼓乐

35.在歌曲中,一般来说,大调式比较(),小调式比较()。

A.明亮、柔和 B.柔和、明亮 C.喜悦、忧伤 D.忧伤、喜悦

36.在歌曲中音阶是这样排列的1 2 3 4 5 6 7是()。

A.大调式 B.小调式 C.五声调式 D.宫调式

37.《噢,苏珊娜》作者是()

A.福斯特 B.贝多芬 C.柴可夫斯基D.莫扎特

38.记在乐谱开头表示拍子的记号叫(),如2/4拍.A.音符 B.拍号 C.休止符 D.调号

39.在简谱中 0 为什么符号?()

A.音符 B.休止符 C.拍号 D.调号

40.3/4、3/8拍的强弱规律是:()

A.强 弱 B.强 弱 次强 弱 C.强 弱 弱 D.强 弱 强

41.《渔舟唱晚》是()独奏曲

A.古筝 B.笛子 C.唢呐 D.管子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测试题 篇5

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10分)

1、《当兵的人》属于下列哪种音乐体裁?

()A、圆舞曲

B、民歌

C、进行曲

D、山歌

2、世界三大男高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多明戈

帕瓦罗蒂

肖邦

B、帕瓦罗蒂

勃拉姆斯

卡雷拉斯 C、多明戈 卡雷拉斯

帕瓦罗蒂

D、莫扎特

贝多芬

肖邦

3、《雪绒花》是音乐剧《________》的选曲。

()A、《放牛班的春天》 B、《音乐之声》 C、《天鹅湖》 D、《猫》

4、冬不拉是哪个地区的乐器?

()

A、甘肃敦煌 B、内蒙古 C、西藏 D、新疆

二、填空题。(30分)

1、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的曲式结构是____________。

2、写出两首王洛宾创作的歌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东方之珠》的词曲作者是____________。

4、莫扎特被称为“____________”,出生于__________。

5、写出4/4拍的强弱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是非洲音乐之魂。

7、在《伊唷嘞啦》中,“伊唷嘞啦”是一种表示______的____词。

8、《保卫黄河》选自《___________》第七乐章。

9、_______是由两个、三个或四个声部演唱同一个旋律,但不是同时开始的齐唱。

三、写出下列乐器的名称。(20分)

()

()

()

()

(四、从键盘图上标出C和F。(10分)

五、写出下列音乐符号的名称。(15分)

()

()

()

六、写出下列音乐家的名字。(15分)

()

()

初中音乐测试题 篇6

1. 流行音乐的概念

流行音乐, 也称“大众音乐”。由名称可知, 流行音乐是能够为大众所接受而传唱的, 并流行于一时甚至流传于后世的音乐。之所以流行音乐传唱域如此的广, 是因为流行音乐植根于人民群众生活, 表现的就是人民群众的生活, 能够引起人民群众对自己的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的共鸣。

2. 流行音乐的特点

流行音乐具有三个特点:娱乐性、通俗性、生活性。首先, 流行音乐不同于古典音乐, 追求高雅的艺术享受, 而是一种听觉上的消遣。其次, 对于古典音乐, 是拥有一定的古典音乐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的人, 才可参与其中;流行音乐的通俗性体现在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全民互动性强。最后, 流行音乐的生活性体现是取材于现实生活, 所以听众在听流行音乐时, 都会有一种熟悉感, 进而产生共鸣。

3. 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课堂的必要性

初中学生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还没有正式形成, 而受“三观”支配的行为必然有欠妥的地方。如, 在流行音乐的选择上, 初中学生在欣赏流行音乐时, 很大程度上由他周围的同学、朋友所决定。只要他们的朋友、同学所喜欢的音乐, 潜移默化中他们也会喜欢。但是, 这个过程缺乏科学性, 因为初中学生对流行音乐没有一个准确而全面的认识, 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 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课堂, 帮助初中学生提高欣赏流行音乐的能力是相当重要且必要的。

二、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 传统的音乐教育存在不合理之处

在教材的设置上, 音乐作品的收录主要是中外的经典作品, 基本是古典乐曲以及民族歌曲, 很少考虑到流行音乐。然而, 经典音乐的技术技巧要求甚高, 已经超出了中学生的接受范围。因此, 许多初中学生都对音乐课程兴趣缺乏, 学习兴趣低。

2. 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 仅仅依靠音乐教材进行教学。大多初中音乐教师, 主要针对中外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教学, 少有流行音乐的身影。因此, 学校的音乐发展和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了抑制。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内容没有兴趣, 自然不会参与到课堂中, 音乐教学活动也难以顺利进行。

三、初中音乐课堂流行音乐引入的有效策略

1. 在流行音乐的教材选取上, 合理选择

当然, 流行音乐中存在着一部分比较低俗的音乐, 不具备艺术性。这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合理选择与音乐课程教育目标相呼应的流行音乐进行教学。如此, 便可让学生欣赏到内容充实, 节奏、旋律都比较优美的流行乐曲。如此, 学生自然愿意参与课堂互动, 进行有效学习。

如, 在进行七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第二课《海滨音诗》的教学时, 除了要学习音乐教材上的《海姑娘》《大海啊故乡》等几首较为深奥的乐曲, 教师可适当引入一些关于海的主题的流行乐曲, 如, 张雨生的《大海》、任贤齐的《浪花一朵朵》等。通过对这些流行乐曲的学习, 在乐曲的引领下, 学生会对大海这一意象产生更多的认识, 也达到了顺利开展音乐课堂教学的目的。

2. 选择与学生心理特征符合的流行音乐

初中阶段的学生皆在12~16岁之间, 正是好奇的年龄, 比较活泼, 求知欲强烈, 人生目标还没有正式确立, 需要长者的指导。针对这样的心理特征, 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 可选择与学生心理特征相符合的音乐, 抓住学生的听觉感官, 吸引学生的注意, 将他们带入音乐课堂中, 在音乐的熏陶中对他们进行教育。

初中音乐测试题 篇7

一、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准确把握重点。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直指音乐本身,各个教学环节都要注意以音乐为本,不能为了追求课堂的表面效果,或者片面追求课堂教学形式变化而舍本求末。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一个大的方向,时刻围绕“音乐”进行课堂教学和内容拓展。吴斌老师曾说:“音乐教学的重点在于揭示音乐作品的表现力,不应该把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知识重点转移向音乐之外。”

在执教《永远的莫扎特》一课时,如果以通俗歌曲《不想长大》作导入,引出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然后带领学生用画图谱、做律动、讨论两首作品之间的关系等方法。促使学生认识到:如此耳熟能详的通俗歌曲,竟然源自一首精美锦纶的古典音乐,进而激发起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有了这个基础,教师再引导学生整体地聆听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并在演唱四个音乐主题时,细致地分析了乐曲的旋律特点、结构形式、乐器音色、音乐情绪等,促使学生发现音乐作品的形式美,认识理解其句法对称、结构严谨的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应该说,学生是在感受、体验、表现、创造音乐的活动中接受审美教育的。这种成功的教学实践,源自于教师为音乐艺术的本质内容而教,源自教师忠实地贯彻了“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

如果音乐教师忽略了音乐本体,过于注重其他学科的知识渗透,或者片面强调课堂的趣味性,这就走入了音乐教育的误区。这样的音乐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学生们也都开开心心地参与到活动中,但没有注意体验音乐的内涵,因而得不到应有的音乐审美体验。曾有一位教师执教《新疆之春》,他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很多关于新疆的自然风光、流经的地域与地方的文化,当然也包括音乐文化,课堂最后10分钟才安排了《新疆之春》的欣赏。课堂结束后,有一学生说:老师,你的课很生动,比我们地理老师上得还好,把“音乐课”上成了“地理课”。实在是让音乐教学处于尴尬境地。

二、要重视音乐要素

音乐要素泛指音乐作品的情感、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曲式结构等。任何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都是通过各种音乐要素来体现的,音乐要素是音乐的表现手段,是音乐教学的灵魂。

如在教授《嘎达梅林》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沿着嘎达梅林这一历史故事,感知音乐作品是怎样运用各种音乐要素(如:力度、旋律、节奏、音色、情绪等)来表现嘎达梅林的英雄形象和事迹的。首先让学生聆听民歌《嘎达梅林》,感受歌曲的旋律,后让同学们轻声随老师的琴声哼唱歌曲旋律,感受上行旋律与下行旋律的情绪变化,并为歌曲标出换气记号。随后分段聆听交响诗《嘎达梅林》,在聆听音乐片段A(引子+第一主题)时提问:音乐使你联想到了什么?通过悠扬、起伏的旋律线来诠释、引导学生关注旋律特点;聆听音乐片段B(副部主题1)时提问:音乐在力度上是如何塑造这一恶势力形象的?聆听音乐片段C(副部主题2)时提问:它的旋律是上行的还是下行的?为什么?聆听音乐片段D(展开部2)时提问:音乐是用什么样的节奏来表现这一场景的?请学生用XXX XXX XXX XX这一节奏拍腿,模仿马蹄声;随后设计了表现小小勇这一环节!(师:听!远处传来了马蹄声)—— 师生一起在打打节奏。(师:看!勇士们骑着马儿过来了)——师生一起作骑马的动作,再随音乐师生一起打节奏、作骑马的动作;聆听音乐片段F(尾声)时提问:民歌主题出现了几次?感受音乐在情绪上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通过抓住音乐中的灵魂——节奏,引导学生从感受节奏在音乐中的表现、让学生和着音乐来表现节奏、在音乐中学生自己来创造节奏,层层递进。

三、获得“音乐审美为核心”的体验

新课程提倡“音乐审美教学为核心”,音乐教学实践也使我们体会到:“以音乐本体为基础”、“以音樂技能为基础”、“以音乐元素为基础”等教学原则。虽然现实的双基比较枯燥和乏味,但如果只强调审美愉悦体验,并不能强调音乐教学的成功,只求一时“繁荣”的音乐教学很难走的很远。一个不具备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人,只凭浅显的感性认识是很难真正听懂音乐的,更谈不上去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了,只有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才能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才能真正落实“以审美为核心”的体验。

如歌曲《拍皮球》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学习并掌握2/4拍的指挥图示和强弱规律。有位教师教学设计可谓独具匠心。课的导入是让学生随着《课间十分钟》的音乐进教室,接着运用课件观看几位同学进行现场拍皮球比赛。班上同学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然后教师一组找一名同学试试拍皮球,老师弹奏《拍皮球》的旋律,让他们合着老师的音乐节拍拍皮球,再让全班同学参与一个“我拍、你拍”的游戏,主要渗透2/4拍的指挥走向。游戏过后,通过看课件,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指挥图示的走向,并让学生进行模仿,最后教师提问:在刚才的游戏中,我们大家已经学会了今天老师要讲的新知识——二拍子的指挥图示,请大家伸出右手划划,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笔划对比,得出划拍的动作和拍球差不多。然后让大家边听歌曲范唱边用新学的指挥图示为歌曲指挥。待唱会后,教师通过拍皮球,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拍皮球是先重后轻,从而总结出2/4拍的强弱规律。最后选出一名掌握教好的同学上台指挥,其余学生通过拍手拍腿共同演唱歌曲。

上一篇:国庆节主题活动方案策划下一篇:猜灯谜元宵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