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食品召回管理规定(精选9篇)
召回协调员。企业应指定专人担任召回协调员,负责准备并协调与召回有关的所有事宜。召回协调员应熟悉企业所有运作程序,如采购、加工、质保、销售及客服流程。
召回准备要点。应明确参与人员的名单、职责、电话、传真号码及电邮地址等,详细说明召回商品、召回行动具体步骤等。同时必须指定替补工作人员以保证召回计划的顺利开展。
危害评估。企业应收集所有有关危害性质及范围的信息。企业在向当地市级质检部门提交召回报告时应考虑下列因素:该产品的使用是否已经导致消费者患病或受到伤害;针对不同人群(如孩子、老人、免疫力低下人群等)及其他可能接触该产品的高风险的人群的危害评估;针对可能接触食品的高风险人群的危害风险评级;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危害发生的短期后果及长期后果。
召回范围。召回计划应详细列明企业如何评估计划召回的食品的数量及品种。如果问题涉及致病微生物,应考虑在同一个HACCP体系下进行清洁及卫生处理的所有食品都有潜在可能受到污染。除了从清洁卫生过程确定召回范围外,质检部门会考虑相关因素如加工厂的产品标识体系、相关病原菌、加工包装程序、设备运转情况、HACCP体系监控和验证情况(包括微生物检测)、加工厂卫生操作记录以及其他HACCP体系下的类似产品是否部分或全部受到影响。
记录。企业应该使用一套可以准确辨别不合格产品的标识溯源系统,以便有效召回不合格食品。所有记录都应该保存一段时间,至少超过相应食品的销售期和使用期:销售记录应该尽可能保持较长一段时间以便于召回时准确追溯去向。尤其是畜禽肉产品的销售清单、发票、装运单及各种销售证明;生产记录应该包括加工时间、原料配方、用量、供应商信息及所有原料的检验结果等。特别是每批次产品所用原料、半成品的相关信息;原料记录更应妥善保存,以便当某项检测阳性或引发食源性疾病而需要召回产品时,能够立即缩小召回范围到某个供应商,有利于追溯源头。这些措施是产品召回追溯的第一步,非常重要。
召回层次。召回计划中应针对产品不合格情况产生的后果明确召回的层次。根据产品的销售渠道可以将召回分为以下几个层次:批发层次,包括批发商及中间商;零售层次,包括零售商及中间商;消费者层次,包括家庭消费者及直接面对消费者的销售商;旅馆酒店层次及其他中间批发商。
召回通知。召回产品企业负责立即通知购买过相关召回食品的所有购买方。召回计划中应明确使用何种方式进行召回通知,并根据召回产品的危险程序、召回计划制订不同版本的召回通知。
公布。召回计划中应该包括通知公众问题食品召回的方式,例如通过国家或
地方媒体公布、专业媒体公布等。召回计划中还应列明多渠道联系方式。
召回有效性检查。召回有效性检查是为了确保所有问题食品的购买方均已接到召回通知并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可以通过登门拜访、电话询问、书信了解等方式确认召回效果。不同情况的召回效果采取的有效性检查方式不同,质检部门将对召回有效性作出评估。
召回产品处理。召回计划中须详细说明召回过程中退回产品的处理措施、库存产品的纠偏措施等。在销毁产品前需要与质检部门沟通,因销毁过程需经质检部门认可或监督。
召回模拟。为了更有效的实施召回计划,加工厂和企业应该定期模拟召回。不提前通知召回涉及人员,假定一个不合格原因。从较简单的单一产品不合格情况开始,逐渐过渡到涉及产品较多的情况如何召回。至少应该模拟到联络最外围客户的程度,相关记录应该完善。特别是销售网络较为复杂的企业,至少应该从一级经销商到最外围经销商模拟召回一遍。召回模拟会将实际召回过程的问题提前暴露出来,有利于真正召回时畅通无阻,顺利实施。
第二步 通知质检有关部门
企业一旦主动召回某个产品,应立即通知当地质检有关部门,通知内容应包括:产品的准确名称、标签、编码等;召回原因及发现问题的时间方式等细节;对问题产品的自我风险评级;问题产品生产量及时间;问题产品已销售数量及进入销售环节时间;问题产品的销售区域;涉及问题产品的销售商资料;拟定的召回计划;企业召回协调员的姓名、电话和职务。
第三步 召回结果报告
企业应该在国家质检部门的规定时间内,定期报告召回结果。召回结果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通知销售商的数目、日期、方式;销售商的反馈;销售商接获通知时库存问题产品数量;未反馈的销售商数目;召回产品数量;召回预计完成时间。
第四步 终止召回
企业需要向质检部门提供材料证明已召回所有问题产品,召回措施得力、整个召回计划有效,在经过质检部门评估后,方可终止召回。
第五步 召回后续跟踪
召回结束后,企业应通知所有销售商及客户召回已完成,确保问题产品已得到妥善处理。同时召回协调小组应回顾整个召回计划并对其中不足之处进行必要的修改。
食品召回通知书
食召回字( ) 号
经营者名称(姓名):
本局于 年 月 日对你店经营的 食品进行依法抽检,检验结论为:不合格。该批次食品你店已售出 (公斤/包/件/袋/筒/ ), 还库存 (公斤/包/件/袋/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第四款的规定,我局现通知你:
一、 立即停止销售库存的不合格食品;
二、 立即通知购货人退回在你店购买的不合格食品,或者在销售 区域内张贴公告召回已售出的不合格食品。
年 月 日
本通知书一式三份,一份送达,一份存档,一份备查。
召回公告
本店消费者:
本店于 ,批次特征为: ,经工商机关检验为不合格,请在我店购买了该批次食品的消费者停止食用,并迅速将该食品退回我店。
特此公告。
经营者:
年
对已售出的不合格食品法律后果承诺书
本店于 年 月 日购进的 食品,数量为 (公斤/包/件/袋/筒/ ),经工商机关检验为不合格,我店承诺对已售出的不合格食品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经营者签名:
2015年国内汽车召回数量创了历史新高, 超过500万辆存在安全隐患的汽车被通知回到指定维修地点消除安全隐患, 随着今年一月一号《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将有更多涉及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消费品被纳入到缺陷召回管理范围。设立和实施缺陷消费品召回制度, 就是为了能够及时消除产品存在的安全隐患, 保障消费者的安全, 过去, 我国仅仅对汽车和儿童玩具纳入了缺陷召回管理范围。今年起实施的《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规定, 根据消费类产品存在伤害及安全隐患的风险程度, 对消费品召回实施目录管理, 也就是说目录内的消费品都纳入缺陷召回管理。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表示:“要科学制定召回目录, 逐步把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消费品全部纳入召回范围, 以儿童用品、 (家用) 电子电器产品为重点, 对可能存在严重缺陷的消费品及时开展调查, 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首批纳入目录的消费品包括儿童文具、儿童饰品、儿童家具儿童服装等11种儿童用品, 以及家用电器、照明电器等、电动工具等9种电子电器产品。
这些产品一旦出现了安全隐患, 召回第一责任人是产品的生产者, 生产者范围, 还包括从中国境外进口消费品到中国境内销售的企业。而产品的销售者、租赁者、修理者、零部件生产供应商、受委托生产企业等也都在召回的“责任链条”中:有责任和义务向质检部门报告和向生产者通报消费品可能存在缺陷的相关信息。经营者获知消费品存在缺陷的, 应当立即停止销售、租赁、使用消费品, 并协助生产者实施召回。
一、目的为防止本公司发生的万一存在因微生物、异物等异常原因造成的不合格食品的扩散,尽早回收,以减轻或杜绝对社会、公众的威胁,维护企业的形象,减少公司损失,特制订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成品的回收控制。
三、职责
1、公司为本程序的最高决策者,负责提供资源支持(包括人员、资金、器材等),负责配合执法部门一起进行不合格产品的召回工作;
2、销售部负责提供销售信息,确定问题产品的回收方案处于公司的控制之下。
3、质检部负责发现问题,分析该问题的影响力,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
4、生产车间负责在最短时间内,对问题产品进行逆向追溯。
四、产品召回步骤:
1、厂区内部发现的问题,处理步骤按照不合格品处理程序时行再加工或销毁等处理。
2、销售商或用户发现的问题,由营销业务部负责了解并记录问题发现的地点、时间和批号等,及时向公司汇报,并保持与销售商或用户的持续联系。
五、投诉评估:
投诉汇总报告由发现问题的归口部门如实整理成书面材料并交质检部会签,如果发现产品有可能危害人体健康,则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技术人员调查研究以确定存在危害因素,必要时请 外界的研究机构来协助;
2、立即通报公司;
3、营销业务部部负责追溯及产品的所有标签。必须在24小时内查到问题产品的销售点;
4、质检部、生产车间联合收集并反复阅读研究有关质疑产品,生产前后所生产的产品与质量记录。
六、回收程序
1、问题发现→报告召回工作组→集体调研→决定回收→产品标识→生产记录→顾客→回收→评估→处理。
2、追回产品,直接废弃。
1.为了加强本企业食品的安全监督管理,规范不合格产品退出市场管理,树立本企业诚信、负责的形象。加强与各监督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保障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规定,特制定本
制度。
2.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的所有产品。
3.所谓不安全(不合格)食品,是指生产销售的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或者产品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并已进入流通、消费领域,为避免不合格产品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本企业及时将存在缺陷产品从流通、消费领域收回,予以回收或者是销毁,并自行承担其产生的相关费用。4.下列产品必须严格遵守本制度召回:
1)产品存在设计缺陷或制造缺陷,存在安全隐患,影响正常使用,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对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
2)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 3)商品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者伪造检验、检疫结果的产品;
4)超过安全食用期限或保质日期的产品;
5)与监管部门抽检核定不合格产品的同批次的产品;
6)被监管部门责令召回、或本企业认为需要召回的产品,应当立即召回;
7)含有对特定人群可能引发健康危害的成份而在食品标签和说明书上未予以标识,或标识不全、不明确的食品;
8)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安全食品。
5.发现销售产品属于本制度的不符合产品,或接到下级经销商通知的,应立即启动不合格产品召回程序。
6.产品召回程序包括下列步骤:
1)发现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该产品; 2)立即通知相关经销商和消费者,停止销售或是使用; 3)立即向质量监管部门报告;
4)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消息,公布消息应能够覆盖销售范围; 5)为消费者办理退货退款手续,召回不合格产品; 6)召回的产品按规定进行补救、无害化处理或销毁;
7.产品召回后自觉接受工商管理行政部门或相关监督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产品召回情况及时、完整、真实地报告工商管理行政部门或相关监督部门。
8.实施召回的产品应定点存放,存放场所应当有明显标志,产品召回的数量、批次应准确无误的记录。召回后,应采取措施对质量不合格的产品进行质量分析并整改。
9.对召回的产品进行质量分析和整改后,向工商管理行政部门或相关监督部门提交产品召回情况及处理情况的报告总结。10.相关记录
其次,规范食品召回程序。可以参考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食品召回制度,编制一套规范的操作性强的`食品召回程序,包括制定食品召回计划、启动食品召回、实施食品召回、食品召回完成评价,不实施召回的法律后果等环节的具体内容,让有关责任主体以及管理部门在具体食品召回中确切知道应该履行什么职责和义务。尤其重要的不实施召回的法律后果,在市场经济中有义务而无责任的法律制度在实践中是无法实施的,特别是在我国食品生产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自身总体素质不高,自律性差的情况下,必须强调法律责任。
最后,对食品召回实行分级管理。将召回食品进行分类的意义在于,不同召回级别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一方面,可以使公众清楚的知道某种被召回食品的危害程度,从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和处理态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政府职能部门对食品召回进行分类管理,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提高行政效率。以FDA为例,如果是第一级召回,FDA要检查并确信每个缺陷食品被召回或者被修理完好,相反,如果是第三级召回,FDA可能决定仅需要抽样调查来确信产品己从市场召回。[14]
我国可以参考美国的食品召回等级分为三级:第一级是最严重的,消费者食用了这类产品将肯定危害身体健康甚至导致死亡;第二级是危害较轻的,消费者食用后可能不利于身体健康;第三级是一般不会有危害的,消费者食用这类食品小会引起任何不利于健康的后果,比如贴错产品标签、产品标识有错误或未能充分反映产品内容等。鉴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食品产业发展状况,目前我国政府应将监管的重点放在第一级和第二级食品上,对于第三级食品可以采取鼓励召回的措施。
第三,建立产品召回责任保险制度。
在欧美等国,由于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意识极强,政府对消费者保护运动高度支持,企业常常面临着极大的索赔风险和产品召回风险。以为例,该年度美国法院裁定的十大赔偿金中最少的一笔都是8000万美元,最高则为280亿美元,且“十大赔偿金”均属于个人与公司之间的损害赔偿。()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20发出的召回令达340起,涉及5000万件产品,并且数字有逐年增加之势,企业召回支付的平均费用则达100万美元。[15]由于产品召回成本高昂,单靠生产商和销售商自身的实力难以承受其巨额费用,国外通常的做法是购买召回保险来转嫁召回成本。比如,沃尔玛等世界零售业巨头基本都要求供货厂商购买责任保险,而一些高风险产品的召回保险更要写进购货合同中。因此,来自欧美的商家一般都会要求出口企业出具产品责任保险甚至召回责任保险。
产品召回保险不同于传统的产品责任保险。产品责任保险保障的是生产商与销售商在消费者因使用其产品而遭受身体伤害或财产损失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而产品召回保险保障的则是“召回”的相关费用或损失。产品召回保险承担由于被保险产品存在缺陷而导致或可能导致消费者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所引起的“召回费用”,包括:告知费用、运输费用、仓储费用、销毁费用、雇佣额外劳动力的费用、员工加班费用、重新配送费用、聘请专业顾问进行危机处理的费用,以及双方约定的其它费用。通过产品召回保险,使得卖方――尤其是生产商在面对产品安全突发事件时不仅能得到资金支持,还能得到专业的应急策略指导,以正确的方式面对公众、政府、乃至销售链中的各个环节,以最低的成本避免危机。
鉴于我国企业规模较小,而召回成本较高企业难以承担的困境,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建立产品召回责任保险制度。笔者认为我国的食品召回保险可以采取强制保险的办法,以保护消费者和企业的权益。
一、食品召回制度的中外现状
食品召回, 是指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或者经销商在获悉其生产、进口或销售的食品存在可能危害消费者健康、安全的缺陷时, 依法向政府部门报告, 及时通知消费者, 并从市场和消费者手中收回问题产品, 予以更新、赔偿的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 以消除缺陷产品危害的制度。
在国外, 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食品召回制度是比较先进和完备的。美国负责食品召回的实施主体主要是农业部食品安全检疫局 (FSIS) 和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FDA) 。FSIS主要负责肉、禽和蛋类产品质量和缺陷产品的召回, FDA主要负责FSIS管辖以外的产品即肉、禽和蛋类制品以外食品的召回。食品召回的法律依据主要有《联邦肉产品检验法》 (FMIA) 、《禽产品检验法》 (PPIA) 、《食品、药品及化妆品法》 (FDCA) 以及《消费者产品安全法》 (CPSA) 。英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主要是食品标准局 (FSA) , 负责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承担食品召回管理责任。英国又为欧盟食品及饲料类快速预警 (RASFF) 系统的成员国, 相关的食品安全和饲料安全事件都会在RASFF上通报, 一般有市场通报、边境拒绝通报、新闻通报三种。FSA网站是食品召回信息公示的平台, 对于监测到的食品和企业主动召回的食品该网站都将公布召回信息, 便于消费者及时了解。[1]我国目前食品召回制度的法律规制主要有《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和《食品安全法》。2007年7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食品召回管理规定》, 是我国食品召回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法规, 把食品安全召回分级为三级, 食品召回的实施分为主动召回和责令召回两种。2009年《食品安全法》出台, 成为又一部涉及食品召回制度的法律。其中第53条专门规定了国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
二、我国目前食品召回现状与不足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可谓问题重重, 但食品召回的数据与发达国家相比却显得非常之少。从公开报道食品召回事件中, 2008-2010年共发生88例, 其中责令召回发生57例, 占召回总数的64.77%, 并且呈逐年增加态势, 尤其是2010年, 占到当年总召回数量的79.41%。但与食品安全相对较好的国外比较, 会发现数据上有很大的差异:美国FSIS和FDA公布的信息, 2008-2010年公告的食品召回事件共发生1152例, 其中, 2008年发生食品召回159例, 2009年发生食品召回777例, 2010年发生食品召回216例。2008-2010年加拿大CFIA公告的食品召回事件共有461例, 其中, 2008年发生144例, 2009年发生161例, 2010年发生156例。2008-2010年英国共发生食品召回事件952例, 其中, 2008年发生339例, 2009年发生328例, 2010年发生285例, 澳新2008-2010年共发生食品召回144例, 其中, 2008年召回45例, 占31.25%;2009年召回53例, 占36.81%;2010年召回46例, 占31.94%。[2]这显著的数字差并不代表我国食品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相比要安全, 而是反映了我国食品召回制度在具体落实上并没有到位, 才导致如此低下的食品召回数据。这表明我国食品召回制度法律体系本身存在问题。
(1) 未建立完善的食品召回法律体系。
我国针对食品召回的法律法规中, 《食品召回管理规定》仅仅是质检总局出台的行政法规, 法律位阶较低, 效力也不够;《食品安全法》中关于食品召回的主要是第五十三条, 规定也比较笼统, 不具有可操作性。还有一些地方性关于食品召回的规章制度, 但具有区域的局限性。
(2) 食品召回管理主体混乱。
《食品召回管理条例》第五条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 在职权范围内统一组织、协调全国食品召回的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以下简称省级质监部门) 在本行政区域内依法组织开展食品召回的监督管理工作。《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未依照本条规定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 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从法条上看实施食品召回的管理主体有三个, 但是具体如何分工如何管理却没有更进一步的规定, 很容易出现管理真空或者效率低下的情况。
(3) 食品召回的具体标准不明确。
《食品召回管理规定》第三条对“不安全食品”进行了规定, 但对不安全食品的评价标准却没有明确提出, 加之我国的食品标准很多情况下都低于国际同类食品标准, 有的甚至其标准本身就有问题, 所以食品安全更加严重。
当前我国食品召回存在最大的硬伤是食品召回后的处理监督问题。《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对召回后的食品的处理的规定为:“食品生产者应当对召回的食品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 并将食品召回和处理情况向县级以上质量监督部门报告”, 从该条中并未看到违反该条的法律后果, 而且也没有规定质量监督部门应该对召回食品的处理进行职责上的监督。《食品召回管理规定》中第31条规定“食品生产者应当及时对不安全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根据有关规定应当销毁的食品, 应当及时予以销毁。食品生产者对召回食品的后处理应当有详细的记录, 并向所在地的市级质监部门报告, 接受市级质监部门监督。”第32条规定“市级以上质监部门应当在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食品生产者召回进展情况和召回食品的后处理过程进行监督。”这是整个法律体系中关于召回食品后的处理监管的规定, 虽然赋予了市级以上质监部门监管的职权, 但仍然没有对召回的食品如何进行处理作系统规定。并且其第39条“食品生产者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一条规定义务的, 予以警告, 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 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 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为食品召回后不按规定处理的法律责任, 但这个惩罚是相对轻微的, 造成了召回的食品有可能改头换面又投入市场的恶性循环, 毕竟违法收益大于违法成本。
三、我国食品召回制度的完善
(一) 完善我国食品召回法律制度
正如前文所述, 我国食品召回法律体系极不完备, 首先应该制定一部法律专门规范食品召回制度, 替代法律位阶较低的《食品召回管理条例》。这部法律应该明确食品召回应该遵循何种标准、步骤, 和各个主体的职责, 以及违反规定的处罚。关于处罚, 首先对于不遵守法律的企业应加大处罚力度, 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其次对于不履行或怠于履行监管职责的监管部门和人员同样也应给予相应的处罚。对于不同的食品部门也需要制定相应的召回标准。比如全国的乳品行业、冷冻食品行业其行业内部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进行规制, 包括何种情况下需要进行本行业食品召回, 具体的召回步骤和召回后食品如何处理。
(二) 建立食品召回准备金制度和食品安全责任险制度
食品召回准备金制度处理了企业召回问题食品时的成本, 解决了后顾之忧。对于食品安全责任险, 笔者认为有必要强制企业进行投保, 第一, 这无形中对企业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企业信誉等进行了一次考察, 第二, 食品安全责任险可以很好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即使在受到损害而企业无力承担的情况下也有第三方进行赔付, 第三, 这还方便政府对企业进行监督管理。
(三) 加大对食品召回的执法力度
在西方, 特别是发达国家, 市场经济制度比较完善, 企业社会道德意识也相对较强, 食品召回很大程度上都为主动召回, 政府部门主要起着监督的作用。但我国目前市场经济才刚刚起步, 法律体系也不完善, 也没有建立起普遍的市场道德, 对于食品召回更需要政府发挥主动作用, 加大执法力度。一方面需要建立食品安全曝光平台, 对不合格食品及时通报并告知消费者, 另一方面食品监管部门要严格秉承“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理念, 杜绝选择性执法、游击式执法, 更不能产生权力寻租空间, 导致官商勾结, 产生腐败, 最终危害消费者利益, 导致社会的信任危机。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药品安全监管,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务___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的药品的召回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药品召回,是指药品生产企业(包括进口药品的境外制药厂商,下同)按照规定的程序收回已上市销售的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安全隐患,是指由于研发、生产等原因可能使药品具有的危及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不合理危险。
第五条 药品生产企业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建立和完善药品召回制度,收集药品安全的相关信息,对可能具有安全隐患的药品进行调查、评估,召回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药品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应当协助药品生产企业履行召回义务,按照召回计划的要求及时传达、反馈药品召回信息,控制和收回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
第六条 药品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发现其经营、使用的药品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或者使用该药品,通知药品生产企业或者供货商,并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七条 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和保存完整的购销记录,保证销售药品的可溯源性。
第八条 召回药品的生产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药品召回的监督管理工作,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配合、协助做好药品召回的有关工作。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督全国药品召回的管理工作。
第九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药品召回信息公开制度,采用有效途径向社会公布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信息和药品召回的情况。
第二章 药品安全隐患的调查与评估
第十条 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药品质量保证体系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收集、记录药品的质量问题与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并按规定及时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十一条 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对药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调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药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开展调查时,药品生产企业应当予以协助。药品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应当配合药品生产企业或者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开展有关药品安全隐患的调查,提供有关资料。
第十二条 药品安全隐患调查的内容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可以包括:
(一)已发生药品不良事件的种类、范围及原因;
(二)药品使用是否符合药品说明书、标签规定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的要求;
(三)药品质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药品生产过程是否符合GMP等规定,药品生产与批准的工艺是否一致;
(四)药品储存、运输是否符合要求;
(五)药品主要使用人群的构成及比例;
(六)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批次、数量及流通区域和范围;
(七)其他可能影响药品安全的因素。
第十三条 药品安全隐患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该药品引发危害的可能性,以及是否已经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危害;
(二)对主要使用人群的危害影响;
(三)对特殊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的危害影响,如老年、儿童、孕妇、肝肾功能不全者、外科病人等;
(四)危害的严重与紧急程度;
(五)危害导致的后果。
第十四条 根据药品安全隐患的严重程度,药品召回分为:
(一)一级召回:使用该药品可能引起严重健康危害的;
(二)二级召回:使用该药品可能引起暂时的或者可逆的健康危害的;
(三)三级召回:使用该药品一般不会引起健康危害,但由于其他原因需要收回的。
药品生产企业应当根据召回分级与药品销售和使用情况,科学设计药品召回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三章 主动召回
第十五条 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按照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的要求进行调查评估,发现药品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决定召回。进口药品的境外制药厂商在境外实施药品召回的,应当及时报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境内进行召回的,由进口单位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负责具体实施。
第十六条 药品生产企业在作出药品召回决定后,应当制定召回计划并组织实施,一级召回在___小时内,二级召回在___小时内,三级召回在___小时内,通知到有关药品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停止销售和使用,同时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十七条 药品生产企业在启动药品召回后,一级召回在___日内,二级召回在___日内,三级召回在___日内,应当将调查评估报告和召回计划提交给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收到一级药品召回的调查评估报告和召回计划报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第十八条 调查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召回药品的具体情况,包括名称、批次等基本信息;
(二)实施召回的原因;
(三)调查评估结果;
(四)召回分级。
召回计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药品生产销售情况及拟召回的数量;
(二)召回措施的具体内容,包括实施的组织、范围和时限等;
(三)召回信息的公布途径与范围;
(四)召回的预期效果;
(五)药品召回后的处理措施;
(六)联系人的姓名及联系方式。
第十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专家对药品生产企业提交的召回计划进行评估,认为药品生产企业所采取的措施不能有效消除安全隐患的,可以要求药品生产企业采取扩大召回范围、缩短召回时间等更为有效的措施。
第二十条 药品生产企业对上报的召回计划进行变更的,应当及时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 药品生产企业在实施召回的过程中,一级召回每日,二级召回每___日,三级召回每___日,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药品召回进展情况。
第二十二条 药品生产企业对召回药品的处理应当有详细的记录,并向药品生产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必须销毁的药品,应当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下销毁。
第二十三条 药品生产企业在召回完成后,应当对召回效果进行评价,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药品召回总结报告。
第二十四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总结报告之日起___日内对报告进行审查,并对召回效果进行评价,必要时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和评价。审查和评价结论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药品生产企业。
经过审查和评价,认为召回不彻底或者需要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要求药品生产企业重新召回或者扩大召回范围。
第四章 责令召回
第二十五条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经过调查评估,认为存在本办法第四条所称的安全隐患,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召回药品而未主动召回的,应当责令药品生产企业召回药品。
必要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要求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立即停止销售和使用该药品。
第二十六条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出责令召回决定,应当将责令召回通知书送达药品生产企业,通知书包括以下内容:
(一)召回药品的具体情况,包括名称、批次等基本信息;
(二)实施召回的原因;
(三)调查评估结果;
(四)召回要求,包括范围和时限等。
第二十七条 药品生产企业在收到责令召回通知书后,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的规定通知药品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制定、提交召回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八条 药品生产企业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药品召回的相关情况,进行召回药品的后续处理。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对药品生产企业提交的药品召回总结报告进行审查,并对召回效果进行评价。经过审查和评价,认为召回不彻底或者需要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要求药品生产企业重新召回或者扩大召回范围。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确认药品生产企业因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造成上市药品存在安全隐患,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但该企业已经采取召回措施主动消除或者减轻危害后果的,依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处罚。
药品生产企业召回药品的,不免除其依法应当承担的其他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药品生产企业违反本办法规定,发现药品存在安全隐患而不主动召回药品的,责令召回药品,并处应召回药品货值金额___倍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撤销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直至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
第三十一条 药品生产企业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拒绝召回药品的,处应召回药品货值金额___倍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撤销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直至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
第三十二条 药品生产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未在规定时间内通知药品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停止销售和使用需召回药品的,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处___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药品生产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二十四条第二款、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未按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求采取改正措施或者召回药品的,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处___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药品生产企业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处___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药品生产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___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本办法规定建立药品召回制度、药品质量保证体系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
(二)拒绝协助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开展调查的;
(三)未按照本办法规定提交药品召回的调查评估报告和召回计划、药品召回进展情况和总结报告的;
(四)变更召回计划,未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的。
第三十六条 药品经营企业、使用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责令停止销售和使用,并处___元以上___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或者其他许可证。
第三十七条 药品经营企业、使用单位拒绝配合药品生产企业或者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开展有关药品安全隐患调查、拒绝协助药品生产企业召回药品的,予以警告,责令改正,可以并处___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一、出勤
(1)上课之前5分钟到教室,提前3分钟查人。(迟到每人次扣1分,旷课每人次扣5分)
(2)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每人次加1分。
二、作业:
(1)未及时上交作业每人次扣1分。
(2)未交作业每人次扣3分。
三、卫生:
(1)文明宿舍每人每次加5分,文化先进宿舍每人次加10分。
(2)优秀宿舍每人次加1分,不合格宿舍每人次扣2分,值日生扣3分,零分宿舍取消责任人各种评比资格。
四、集体活动与文明应考:
(1)班级集体活动(如班级开会、学院会议等)迟到每人次扣3分,无故不到者扣10分。
关键词:食品召回,三鹿奶粉,消费者权益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1月22日, 备受关注的三鹿系列刑事案件一审宣判, 原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等被告人相应获刑。被告单位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判处罚金人民币4937.4822万元[1]。
三鹿事件中, 从3月有消费者投诉剧增, 到9月13日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Ⅰ级响应机制处置三鹿事件, 延误近半年, 错过了最佳时机, 波及更多患儿[2]。
“三鹿事件”并非偶发, 类似的食品安全事件近年来并不鲜见。一如当年轰动一时的陈馅月饼, 又如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一次次食品安全领域的重大事件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 同时也挫伤了广大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由此, 我们不得不重新认真思考食品召回制度之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问题。
作为一项防患于未然的制度, 食品召回在我国于制度层面尚不完善, 于消费者而言尚显陌生。那么此项制度对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意义何在?如何让这项有益的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为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所在。
二、我国现行食品召回制度立法状况的考察
(一) 法律层面的考察
在“三鹿事件”发生近半年后,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月28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 , 并将于2009年6月1日正式施行。可以说, 《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弥补了我国在法律层面上长期以来没有明确的食品召回制度的缺失。
其53条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应当立即停止生产, 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 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 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
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应当立即停止经营, 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 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食品生产者认为应当召回的, 应当立即召回。
食品生产者应当对召回的食品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 并将食品召回和处理情况向县级以上质量监督部门报告。
食品生产经营者未依照本条规定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 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
但是, 纵观整部《食品安全法》, 其对食品召回制度的规定可以说是十分单薄的, 缺乏实际操作中的细致规定。比如主管部门、执行单位、违规责任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细致和明确。
透过以上对于法律层面的考察, 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目前在食品召回制度上可以说尚处于起步阶段, 有许多不完善和欠缺的地方有待进一步的解决。
(二) 部门规章及地方性法规层面的考察
2007年8月31日, 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并正式实施了《食品召回管理规定》。该规定主要内容包括食品召回的管理体制;食品安全信息管理;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评估;食品召回实施, 包括主动召回、责令召回和召回结果评估与监督以及召回食品后的处理, 以及法律责任。
根据这一规定, 食品召回将采用“二级监管”模式, 由质检总局统一组织、协调全国食品召回的监管工作, 监督、指导省级质监部门开展召回工作;省级质监部门根据国家质监部门的工作部署和要求, 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召回的监管工作, 市级质监部门配合省级质监部门实施召回过程的监督管理。明确了食品生产者是预防和消除不安全食品的责任主体, 应当对其生产加工的不安全食品负责。
从地方性立法上来看, 上海在建立产品召回制度上走在了前列。早在2002年10月28日上海市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44次会议通过的《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 明确规定了产品的“召回制度”, 这也是我国首次对召回制度立法。其后, 上海于2006年8月1日起施行由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颁布的《缺陷食品召回管理规定 (试行) 》, 这是我国首部参照发达国家食品召回制度制定的较为系统的、具有操作性的食品召回地方法规。
与此同时, 其他诸多省市也相继出台了有关食品召回方面的法规。2003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在第二十五条规定:“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经检测确定为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 应当责令生产者停止生产经营, 立即公告追回。未销售或已追回的食品, 应当根据其不同属性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予以销毁。生产经营者发现自己生产经营的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 应当立即主动采取有效措施追回或者收回。生产经营者主动不符合安全标准, 应当立即主动追回或者收回的, 可以减轻或者免予行政处罚。”
综上所述, 我国于现行法律层面的食品召回制度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但是, 我国已经具备了建立统一的食品召回制度的条件。因为无论是部门规章, 还是诸多的地方性立法都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三、食品召回制度之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必要性分析
(一) 消费者权益保护中一种理念的确立
市场经济之中, 与消费者相对应的往往是经营者。此二者于市场经济最初期在势力或者说能力的对比上差距并不明显。然而, 伴随科技的发展, 市场经济新兴主体不断增添, 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消费者与经营者势力“均沾”的局面由此也被打破。消费者于市场经济之下, 逐步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这也最终使得传统民法平等保护这样一个追求形式正义的理念无法最终实现实质的正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运而生。
1968年, 日本制定了《保护消费者基本法》, 这使日本成为最早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消费者权利的国家。此后, 许多国家根据本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 以法律的形式对消费者权利做出了相应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进入由对消费者进行特别保护的专门法律调整的阶段[3]。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展开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全国性立法工作, 并最终于1993年出台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消法的制定, 其理论依据在于消费者弱者地位, 其价值目标在于实质正义, 其立法政策在于倾斜保护[4]。这种倾斜保护理念的确立, 也成为我们在构建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过程中的指导思想。
(二) 建立食品召回制度对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必要性
食品召回, 指产品生产着在获悉其产品存在或可能存在危害消费者健康、安全的缺陷时, 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 及时通知消费者并从市场和消费者手中收回缺陷食品, 以此消除缺陷食品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的行为[5]。
从食品召回制度设置的目的来看, 实施食品召回是为了及时收回缺陷食品, 避免流入市场的缺陷食品对大众的人身安全损害的发生或扩大, 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召回本身具有一种防患于未然的特征, 其优点在于可以有效的减少消费者权益遭受不必要的损害。
在我国, 现行法律保护消费者食品安全的措施主要是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及《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来体现, 此点于前文已有述及。然而, 纵观这些单行法律文本, 我们不难发现, 其对于消费者食品安全的保障多具有事后性和补偿性的特征。从而缺乏事前性和预防性的效果。正如学者指出, 事后补救的救济模式对于消费者的财产损失可以起到实质的救济作用, 但对于给消费者造成的人身损害, 却无法给予实质性的救济, 因为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无价的。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所确立的事先防范的救济模式弥补了事后补救的救济模式的不足, 对于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就消费者权益保护而言, 事前救济比事后救济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6]。
由此可以看出, 构建完备的食品召回制度, 对于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法律层面构建统一的食品召回单行法, 是实现完备这一体系的可行路径。
四、对于构建有效的食品召回制度的设想
召回制度最早起源于美国的汽车伤人案件, 后来召回制度应用到可能对大众造成伤害的食品、药品等领域, 并逐渐为经济发达国家所接受[7]。作为在食品召回领域各项规制较为成熟的美国, 其在诸多方面对于我国制定完善的食品召回制度具有借鉴意义。本部分在探讨如何构建有效的食品召回制度时, 将主要结合美国法的相关规定, 以此来探讨我国在构建食品召回制度上的可行之策。
(一) 监管主体的选择
美国负责监管食品召回的是农业部食品安全检疫局 (FSIS) 、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FD A) 。FSIS主要负责监督肉、禽和蛋类产品质量和缺陷产品的召回, FD A主要负责FSIS监管以外的产品的召回[8]。
反观我国, 现时的情况却是多头监管的状况十分明显。大致数来, 主要涉及的部门有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工商总局、商务部以及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及其地方分支机构。新近出台的《食品安全法》也没有明确监管主体, 如其53条规定:“……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而无论是从理论上而言、还是通过实践的检验, 多头管理的局面绝大多数情况之下必然导致职能重合, 责任不清。最终也会使得监管工作效率低下, 集体不作为。
为了避免各个职能部门互相“踢皮球”, 笔者认为应该采纳诸如美国的类似做法, 设立一到两个职能部门, 并明确界定其各自的职能,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召回食品过程中反应快速, 监管有效。
(二) 召回等级的划分
明确召回等级是确定实施何种召回程序以及范围的重要依据。美国在划分召回等级时将其划分为三级。一级召回 (危害最为严重) :消费者食用该类产品将肯定会危害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 甚至可能导致死亡。二级召回 (危害程度较轻) :消费者食用了该类产品, 有较小的可能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三级召回 (危害程度较轻) :消费者食用了这类食品将不会引起任何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后果, 但是产品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如产品贴错标签、产品标识有错误或未能充分反映产品内容等[9]。
在这一方面, 从国内来看, 上海的地方性立法有较为可取的做法, 值得我国相关立法的借鉴。上海《缺陷食品召回管理办法 (试行) 》第12条规定, 缺陷食品分为三个级别, 即:一级缺陷食品指食用后已经造成严重健康损害甚至死亡后果的可能性较大的缺陷食品。二级缺陷食品指食用后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暂时的健康损害的可能性较小的缺陷食品。三级缺陷食品指食用后一般不会造成明显健康损害后果的缺陷食品。确定缺陷食品的等级是确定召回等级的前提。因此, 确定缺陷食品的等级非常重要[10]。
值得一提的是, 上海市的关于缺陷食品等级的划分在美国法没有类似的规定。笔者认为, 在构建适应我国的食品召回制度时可以将缺陷食品等级的划分与召回等级的划分两者结合起来。缺陷食品等级是执行何种召回等级的依据和前提, 有此划分将更有利于召回工作的实务操作。
(三) 召回方式的区分
美国食品召回方式分为:主动召回和要求召回。主动召回指生产商得知产品存在缺陷, 主动从市场上撤下食品。要求召回是指生产商没有主动召回缺陷食品, 由FSIS或FD A直接要求生产商召回缺陷食品。
与之相对应的, 我国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并正式实施的《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在有关食品召回实施的部分, 规定了主动召回、责令召回两种方式。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现状, 同时从最大限度的保护消费者利益这个角度来讲, 应该从法律上明确鼓励生产者主动召回缺陷食品。
五、结语
考察我国的食品召回制度的现状, 其于法律层面的规定过于单薄和笼统, 缺乏操作性。而于规章和地方法规层面又由于政出多门而缺乏统一性。2008年所发生的三鹿事件, 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制定一部防患于未然的食品召回的专门法规不仅必要而且迫在眉睫。对于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参照外国的成功经验, 以及我国部分地区如上海的实践经验。我们期待这样的一部法律早日出台, 同时也希望类似“三鹿奶粉”这样的严重食品安全事故不再重演。
参考文献
[1]朱峰, 杨守勇.三鹿问题奶粉系列刑事案件一审判决, 田文华被判无期徒刑.参见新华网http://new s.xinhuanet.com/new scenter/2009-01/22/content_10702776_1.htm.2009-2-1.
[2]三鹿曝光前被遮蔽的十个月.南方周末, 2009-1-8, A1.
[3][6]杨慧.论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7, 31 (4) .
[4]李友根.从平等走向倾斜——对消费者保护法的回顾与展望.法学论坛, 2008-5, (3) .
[5]何悦.对我国食品召回制度有关问题的立法建议.河北法学, 2008-3, 26 (3) .
[7]韩利琳.从“卡斯尔伯里食品案”看我国食品召回的法律规制.河北法学, 2008-12, (12) .
[8]张利国, 徐翔.美国食品召回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农村经济, 2006, (6) .
[9]食品召回之旅还有多远, 参见w w w.hlj.rednet.cn, 2007-7-26.
【11食品召回管理规定】推荐阅读:
出台《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09-14
产品召回报告表11-26
11食堂原料大宗食品采购06-05
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会议讲话1111-30
清真食品管理制度05-28
保健食品审评规定06-17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06-27
食品安全管理方法07-15
食品公司管理制度09-12
食品安全操作规定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