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读后感(共10篇)
秋水是由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写的。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影响甚大。我读了《庄子·外篇》中的《秋水》,深有感触。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学问是无止境的,因为宇宙是无穷大的,人在宇宙中显得很渺小,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它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本文用寓言形式设喻阐述深刻哲理。文中虚构了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人物的对话,北海若代表庄子思想,河伯则代表庄子思想的对立面,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故事,引领全篇,构思相当巧妙。
本文在表达上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如文章一开头,作者用“秋水时至„„不辨牛马”寥寥二十二个字,就把涨水时那种汹涌澎湃、气象万千而又浩淼无边的壮阔景象毫不费力地描绘了出来,给读者以不尽的韵味。文章的语言十分生动,写黄河,则浩浩荡荡,奔腾澎湃,气魄雄伟;写北海,则渺茫空旷,无边无际,意境开阔;写河神,则有喜有叹,逼真传神,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但是,很快,这个河伯就知道自己错了。因为他看见了大海,看见了不见水端的北海,他被吓坏了。于是,河伯这个孺子开始接受教育。若便是他的老师。
其实,作为一个职业上接触教育的人,我深深被若的态度所折服。现在的老师,往往是站在制高点上对学生灌输各种的结论和观点。其实,你的那些东西,学生未必就买账。要是学生不买账而被迫地接受。这样的教育我看存在很大问题。我看,假如可以像若那样,让自己的学生将自己的劣根性全部展示出来、暴露出来,这个时候适时地给学生看一点真理的外观,让他们被真理的宏大所折服。让他们自己产生探索真理的冲动和欲望的时候,这个时候,老师才开始教育。我想,这样的教育一定会效率更高。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对于规模化的教育,这个成与不成,我不好说。
接下来,他们开始进入到虚与时的关系的论述上。夏虫不可以语冰,是因为冰雪对于它们来说太虚妄了。井中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谈论天地,对于井蛙而言,天大也太过于虚妄了。其实,对于教育,尤其是德语教育来说,这样的虚妄的东西在我们身边还真是太多了。于是,就要怪呀学生会说一套做一套了。不要怪呀学生不遵守包括交通规则在内的许多规则了。
我们再往下读。他们已经开始关于大小的讨论了。天地算是大的,然后比起宇宙来真是沧海一粟。牛尾算是小的,然后比起更细微的东西来说它可算是高山大丘。这样的论证很有意思。教师对于学生在学问上算是天地了吧,然而相比大师,教师又逊色很多。学生就像是牛尾吧,但是相比婴幼儿,他们知之甚多。然而大师却要学习婴幼儿,学习他们最接近天堂的纯真和无邪。比如教育心理学就是从学习婴儿开始的。儒家的争论比如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也是从婴儿开始的。所以,老师也没有可以骄傲于学生的东西。自然,学生因为理论知识的缺乏也更没有可以骄傲于老师的本钱。于是,教师和学生的相互提携,共同进步就不是一句虚言了。我坚信一句话,好的学生是自己学好的。而好的老师都是学生养成的。如此说来,老师更加依赖学生的。也就是大的更加依赖小的。我想太阳虽然大,一个个微不足道的离子都剥离掉了,大概也就只会剩下一个空壳的概念吧?
接着,他们又对贵贱、为与不为、道天人等等观点进行了论述。洋洋洒洒,我想不想多滴感慨了。前人已经说了很多,我也不打算在这里多费言语。总之,老庄式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观点在这里横行其中。然而,《秋水》文笔抑扬、气势汹汹,让人目不暇接,还是让人非常手不忍释卷的。然而,最让我最让我感悟的还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这段。
这段话当属全文的精华。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由无数相互隔阂的个体构成的,我不可能是你,于是我就不知道你的痛苦和快乐。我以为你的痛苦和快乐其实是我臆想的。比如,我看见你皱眉,以为你很不快,其实很难说你不是在沉思。看见你笑,也许以为你在快乐,其实可能你在伪装。
虽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然而我会融入你的身心,就像水,紧紧包裹住鱼儿,就会产生“我在你的心里,你在我们的梦中”的境界了。这样的交流和融通,就算自己不是鱼,也能够知道鱼的苦乐的。
本文在表达上富有哲学思想,本文开头,作者用“秋水时至……不辩牛马”寥寥几字就把涨水时那种汹涌澎湃而又浩瀚无边的壮阔景象不费吹灰之力地描绘出来,给作者留下了遐想的空间。文章的语言力生动,写黄河,气吞山河、汹涌澎湃;写北海,则宽广无边;写河神,传神逼真,活灵活现。
河伯是黄河之神,到了涨水的季节,百川灌河,他看到径流如此宽大,分不清两岸的牛马,自以为天下的美都在自己这儿。北海若是海神,大海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水天相接,涨水干旱这种事情,对他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自从河伯看到了大海才意识到自己竟显得那般渺小,好似井底之蛙,如今成了笑话。
古往今来,这种范例特别多,比如,明末李自成起义,攻进北京城,明朝灭亡了,随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将士们整天吃喝玩乐,全然忘记了操持军队,后来,被吴三桂联合清军发起进攻,李自成仓促应战,最终以失败告终,前前后后,李自成只在北京住了四十二天,短短的时间内,就使这支强大的队伍失去了战斗力,原因在于起义军和李自成自以为已经胜利,有了荣华富贵,不用再担心什么,只管享乐,放松了警惕,最终败在清军手里!
以故事寓言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现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以我们在做成功一件事后,应该记住成功的经验,永远不要轻视比你差的人,指不定哪天超越你。要向优秀的人学习,在他们面前,你的成功只是九牛一毛,所以要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概括文章主旨,说明其客观意义 3.学习本文用设喻的手法说明哲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 2.学习本文用设喻的手法说明哲理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分析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庄子简介
庄子生活于乱世,虽然才华卓绝,也不断有诸侯王请他做官,但他却看透了当时那个污浊的社会,不肯求取功名利禄。虽迫于生计作过漆院小吏,但他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然而在精神上他是富足的,他那种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气质、风范为后人敬仰。
二.文字疏通及翻译 1.通假字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拘于虚(虚,通“墟”)豪末(豪,通“毫”)
2.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令)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东面而视(名词作动词,面对东面)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号物之数谓之万(名词作动词,号称)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形容词作动词,夸耀。)3.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今吾睹子之难穷也(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4.文言句式
莫己若(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宾语前置,谓我,“之”帮助宾语提前)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译为: 被„„)
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固定句式,非„则„ 译为: 如果不是„.那么就„)三.课文分析 课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河景与海景的对比,让河伯自识其丑,以便顺势展开对“大理”的阐说。
1.这里描写了怎样的河景和海景? 2.河伯的神色心态有何变化?
第二部分:通过海若的话,反复阐说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大理”,并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行嘲笑。
1、井蛙、夏虫、曲士三个比喻说明什么?
用井蛙“拘于虚”、夏虫“笃于时”、曲士“束于教”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2、“吾在于天地之间„„不死豪末之在于马体乎”四个对比强烈的比喻说明什么?
说明宇宙无限,认识无止境
3、找出文中的排比句 井蛙、夏虫、曲士三句 四海、中国、万物三句 五帝、三王、仁人、志士四句 四.课堂讨论
1.文章给了你什么启示? 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人的认识受到环境的限制;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对的;„„ 2.成语学习
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望洋兴叹——本意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坐井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太仓稊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捉襟见肘、井底之蛙、朝三暮
四、东施效颦、相沫以濡等成语都出自《庄子》。
3.庄子散文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试以本文为例进行分析。
A 用虚构的寓言故事、拟人化的形象描绘、比喻、对比的手法形象地讲解玄妙的道理;
B 想象恢弘壮阔;
C 多排比、递进、反诘句式,造成文章雄辩滔滔的气势。4.关于庄子对儒家学说的批判
由于庄子对当时社会极度不满,而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又是当时社会的流行理念,所以庄子把批判的矛头始终对准儒家。
总体说来,孔孟注重人的社会性,注重社会功利,而且切实可行;老庄注重人的个体性,注重精神自由,而且虚无缥缈。两者本质不同。
应当用多元分立,和而不同的思想方法来看待儒道两种学说的纷争,既看到它们对立、互相制约的一面,又看到它们相辅相成的一面,人有社会性,又有个体性,必须兼顾,不能偏废。既然儒学注重社会功利,那就主要用它来治国平天下;既然庄子注重个体人生,那就主要用它来获取个体精神自由,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事实上,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史,就是一个儒道两家一主一副分工合作的历史,这在陶渊明、李白、王维、苏轼等人身上体现得十分清晰。
在古代汉语课上,我们学习了《庄子•外篇》中的《秋水》,以河伯的自以为多和海若的未尝自多,形成鲜明对比,构成全篇的主要部分。
“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使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这段话叙述了河伯的自以为多,河伯在有限的世界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如果河伯没有看到大海,他将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如果河伯在看到大海之后还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必将贻笑大方。
所以,做人要“一日三省吾身”,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人生有涯,学海无涯。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不能满足于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状况,要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为目标学习,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井龟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因为生活环境的局限而束缚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这是愚昧者自大的借口。海神说:“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这正是智者所具有的谦虚态度。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相对于宇宙万物,人类只是“浮游”。世界之大,个人的所作所为,不过是沧海一粟。当自己清楚地意识到这点时,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并且更有目标的去认识、了解社会的全貌。才能更坦然的面对“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挫败感。但是这份坦然并不意味着消极,而是让我们拥有一份良好的心态,毕竟人无完人。
纵观本文,其中心思想是在论说判断、认识的相对性,认识事物的大小、多少、虚盈、始终、贵贱以及生死等都是相对的,其变化是不定的。
所以我们应该记住的是:满招损,谦受益?不是的。
有个成语叫“邯郸学步”,它的由来正是《庄子•外篇》中的《秋水》。
说的是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特殊句式。
2、理解《秋水》的寓意。
3、在理解文意和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力争熟读成诵。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特殊句式。
2、在理解文意和文章结构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教学技术:PPT 课时: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知道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它用来讽刺见识短浅而盲目自大的人,“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我们不能对井底之蛙讲大海的事情,因为它根本没有见到过大海。任何人的见识都是有限的,任何人都不应该自以为是、骄傲自满。大家知道吗?井底之蛙出自庄子的千古名篇《秋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正选自《秋水》一文,节选的是它的第一节。(板书课题、作者)。
二、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人们把他和老子合称为“老庄”。庄子思想复杂,对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都顺应自然“安时处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给老百姓定下许多规矩。但他也能辨证地分析问题,能对黑暗现实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其积极意义。《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及后学所著。现仅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庄子是一个善于用寓言讲故事的人,他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现在常用的“井底之蛙、庄周梦蝶、庖丁解牛”等都出自《庄子》,庄子总是想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来讲述道理。当然这也形成了《庄子》散文的一大特色。
那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背诵课文,注意生字读音及句内停顿。
三、整体把握、感知
1、教师范背
2、学生自读,划出翻译过程中不容易解释的字词句,提问
3、互相答疑
四、分层分析课文
先请一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用幻灯展示三个问题(用原文回答),听朗读时找答案: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学生翻译。教师点明重点字词: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河”,古义:多专指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泾”通“径” “涘”,水边 “焉”语气助词 “以„„为”,认为
教师:这几句中我们看到河伯怎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喜。是因为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不辩牛马(板书)
教师:为了更好的体会这种感情,请同学们把这几句话齐声朗读一遍。试着背诵。
2、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学生解释。
学生找重点,教师补充。
前两个“而”:表修饰;后一个“而”:表顺接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至于”,古义: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东面”,古今异义,古义:面向东面;今义:东边
“端”事物的一头,尽头
“面目”,古义:面部;今义:多指面貌 “望洋”仰视的样子 成语“望洋兴叹”,不是望着大海发出感慨,而是在伟大事物的面前感慨自己的渺小;现在比喻做一件事情而力量不足,感到无可奈何。所以“望球兴叹”这种词语是不符合造词规则的。齐声复述。试着背诵。
教师:这一段河伯由前面的“喜”转变为“叹”,河伯叹了什么呢,我们往下看。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学生翻译,圈划重点。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否定句和疑问句中代词充当宾语要前置。我之谓也(宾语前置):联系“何厌之有”,“何陋之有”,“何后之有” “少”、“轻”,形容词活用如动词,“以„„为少”,“以„„为轻”)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不是„„就)“殆”,危险 “大方”,古义:大道理,引申为专家,内行;今义:对财物不计较、不吝啬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成语:贻笑大方 理解“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的意思:
这句话是这篇课文中最难理解的,庄子到底想说什么?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仲尼和伯夷,仲尼是孔子的字,伯夷是商代的义士,当年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时,伯夷认为这种做法是不仁义的,就拒绝吃周朝的粮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被后人称为义士,孔子和伯夷是儒家的典范人物,被儒家后学成为圣人。但是,我们一开始介绍过,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对儒家的圣人不是那么必恭必敬,甚至还有些轻视——这也能反映出战国末年儒道两大学派之争。
下面我们逐句的分析,在分析中,始终要结合庄子对儒家的态度。“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见闻是少的,认为伯夷的道义是轻微的,起初我还不相信。”
在这一句中,河伯的意思是什么呢?很显然,他认为伯夷、仲尼很了不起,他不认同那些对伯夷、仲尼表示轻视的言论。但是,当河伯见到了北海的广阔无边的时候,他的观念却转变了。在这里,庄子省略了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呢?“吾今信之”——现在我相信了。
河伯最初认为仲尼的见闻广博,伯夷的道义厚重,现在见到了大海的广阔,感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原来仲尼的见闻、伯夷的道义,也不过如此。所以,他十分感谢海神若,如果我不到您这里来,就危险了,就会被大方之家耻笑。在这里,大方之家指的是什么呢?如果同学们将来有机会通读《庄子》的话,就会知道,大方之家指的是《庄子》这本书中的一些理想人格。
这部分的内容比较多,我们先分层,有助于大家记忆。叹:引用野语、仲尼伯夷、贻笑大方 齐声复述。试着背诵。
五、了解文章体裁,讨论寓意所在:
以上,我们梳理了文章的字词和结构,你从《秋水》这一课中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
《秋水》寓意:一个人的认识往往是有限的,一经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1.人贵有自知之明(不盲目自信)2.谦受益,满招损 3.自大由于无知 4.知耻近乎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 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百川灌河 ( 黄河 )河伯始旋其面目 ( 面貌 )
(2)见笑于大方之家( 得大道的人 )
2. 翻译:(6分)
(1)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认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2)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蕴含哲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落实在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上。本教案特色在于学生活动充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扮演主导者的角色。教学效果不错。本节课一大亮点是“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这一环节,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结合了起来,促使学生去思考如何学以致用。
不少的同学谈得很不错,切合了自己的实际,有些观点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可能都没有考虑到。从这节课上我觉得确实要相信学生,要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老师的思维之内。布置学生改写属迁移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写作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但朗读时间不够,学生未能当堂背诵;另外教学过程中扩展不够。
风吹过树梢,寂寞似水,似风,像藤蔓般爬上我的心头,扯着衣角,那种无助的寂寞,没有人懂・・・・・・
“呜・・・・・・”是够的呜咽声,我竖起耳朵,双眼寻找着小狗的身影,撑着伞,向前走,声音愈来愈近。一只咖啡色的盒子一入眼帘,我快步上前,我捧起它,啊!是一直咖啡色的小狗,毛绒绒的身子,短短的尾巴,小小的耳朵,可爱至极,我抱起它,我的双手触摸到了一颗跳动的心,极其炽热。我毫不犹豫的吧它抱回了家。在路上,我也曾想到它的主人该多着急,可我更愿意它是一只流浪狗,没有主人。
把它抱回家,坐在板凳上思考着,是否有了它,我将不再寂寞?妈妈回来了,看到了它,没说什么,只说,喜欢就养起来吧!
晚饭后,我在楼下给它洗澡,才想起该给它起个名啊!叫秋水吧!我在秋水边捡到它。秋水,不错的名字。洗完澡,我给它准备了一个纸箱,上面铺上了布,想它会喜欢这个家。
一些天过去了秋水的主人没有来找它,我也想秋水是流浪狗吧!
秋水慢慢长大,给我的欢乐也随之增加。
我天天带她出去散步,它也喜欢和我一起散步。
又一次,秋水不小心掉到了水里,我不懂水性,只好在河边叫唤它的名字,没想到秋水不但没有沉落,还摆动四肢游了上了岸上,当我站在岸上,看着它那副落汤鸡的样子。不禁哈哈大笑,我笑秋水的模样,也笑它长大了。
秋水又来了,我照常漫步江边,我不在一人,秋水在我身旁陪伴我。
秋水波澜,我不再寂寞,我是快乐的,因为有秋水・・・・・・
恋那一潭秋水
天水茫茫。荷塘映满秋水,和着夕阳的金辉,波光闪闪。
阳光明媚,清纯;秋风吹落柳叶漂浮在澄清的水面,宛如一方方金色的扁舟漂泊在碧玉般的湖面上。
那昔日为湖水撑起的接天绿伞而今也渐都枯萎了,但它不是在水中叹息,而是带着慷慨激昂和重生的希望。它让我回想起它繁华时节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蓬勃。隐隐的荷叶间我仿佛看见一位古代女子,双手托着桃花般的面颊,任由裙带、衣袂飘在水面;也让我想起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绝美诗篇。
站在湖岸看秋水:清晨竟有“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的朦胧;傍晚大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更兼有一份“斜晖脉脉水悠悠”的缠绵;夜晚则有“湖光秋水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平静。
其实,秋水最容易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深秋的水面暗绿中透着寒意,于是便有了“昔时人已末,今日水犹寒”的悲叹,也有了“冰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的寂寥,便有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无奈。只有这样的湖水才能给人以晶洁之感。
但愿湖光山色永不老,我愿化作一叶浮萍,用我黄色的娴静,来诠释我对秋水的迷恋与沉醉。
殷红的枫叶在枝头颤动,充盈而清澈的河水伴随着西风的脚步滚滚前行。滔滔的河水奔腾不息,卷起千堆雪,抛出万粒珠。
呼啸着,怒吼着,一条蜿蜒的巨龙被唤醒了!耀眼的金光赫然乍现,无数的鳞片随风而舞:伟大的黄河之神啊,你献身吧!看看你所管辖的世界是多么的壮美无匹!
乘着这条金黄色的.巨龙,河伯DD我们伟大的黄河之神,英姿勃发,傲然东行。
两岸的风景飞驰而过,不息的河水不断高歌:“河伯啊,我伟大的神,世上不会再有比这里更壮美的地方,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您,我们伟大的河伯!”
河伯振臂高歌:“这世上只有我河伯,才能造出如斯美景,也只有我河伯,才能拥有这博大胸襟,接纳如此浩荡的流水!是我哺育了两岸的人们,是我滋润了四方的泥土,我是伟大的黄河之神!”
两岸的风景飞驰而过,不息的河水不断高歌:“河伯啊,伟大的神,东海将至,海神的府邸就在前方!”
河伯笑答:“区区海神,如何比得上我的伟大?待我前去,让他见识见识黄河之水的壮美!”
滔滔的河水拍打着岩石涌进大海,平静的海面却未尝见到半点波澜。广阔的海域无边无垠,风止浪歇,蓝天和白云影映其中,幻化出绝美的颜色。
【秋水读后感】推荐阅读:
秋水教案09-08
秋水课堂教学实录10-12
《秋水》文言文知识点09-17
《百年孤独》读后感字读后感06-10
《边城》读后感作文800字_读后感06-12
六年级读后感:安徒生童话读后感05-24
初中生优秀读后感:《顶碗少年》读后感09-21
高二年级读后感:孟子的读后感700字10-30
大学新生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