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恐龙世界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题:恐龙世界(精选6篇)

课题:恐龙世界 篇1

题:恐龙世界

教学目的:1了解有关恐龙的指示,学习表现不同特点的恐龙,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恐龙资料、玩具的观察、分析,了解恐龙的特点,学习如何表现不同的恐龙。

教学准备:教师: 恐龙图片、有关恐龙的电影片。

学生 :珠光笔、粉彩笔、色卡纸。教学过程:

一、启发引导

恐龙可是男孩子们最感兴趣的题材了。你喜欢恐龙吗?要知道全世界被描诉的恐龙已有7000多种了,如今已经灭绝的这些巨大的远古爬行动物,使人们根据遗留下来的恐龙化石进行复原创作出来的形象。正是因为它的灭绝,才给人类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小朋友,你看过有关恐龙的图书吗?通常我们把吃肉的恐龙叫做肉食恐龙,吃草的叫植食恐龙。你能叫出几种恐龙的名字吗?找找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和不同的特点?课题:恐龙世界

课型:绘画课 课时: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恐龙,是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真实动物,它们繁衍生息了亿万年之久,却又不幸在距今6500万年前从地球上消亡了。2亿多年前的地球上,很多动物还未出现,人类远未诞生,恐龙则由较低等的原始爬行类动物进化演变而成。

今天,随着恐龙化石的不断发现和对它的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对恐龙的来龙去脉非常感兴趣,有关恐龙的影视、图书更是备受少年儿童的酷爱,使我们感到繁荣的恐龙时代仿佛就在昨天。然而,由于环境的变化,恐龙的消亡之谜对我们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尤显得神秘而重要。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关注未来,是《恐龙世界》编入教材的初衷。

在教材编写上,《恐龙世界》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情景再现。其二,想像表现。情景再现选取画家的绘画作品为依据,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场景——恐龙时代是什么样子。画家所画恐龙及场景也是猜想的结果,是依据恐龙遗骨化石还原以及地质历史研究的成果,合理想像而成的。再现场景的主图是英国画家史迪夫·柯克所画,表现了白垩纪早期亚洲河流的一块三角洲地带的生态画面。由远至近画了乌埃哈龙、禽龙、准噶尔翼龙、盘足龙和苏铁树、针叶树及马尾草等。主图之外的各种恐龙是菲利浦·怀特菲尔德等画家所画,有吃昆虫的细腭龙、剑龙、奔龙、甲龙、跃龙和虚幻龙,既为了解恐龙世界设置了一个可信可观的情景,也为画好恐龙提供了形象参考。想像表现以学生作业为主,加上提示,为画好恐龙及生活环境提供了不同样式。目的在于让学生大胆想像,也能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恐龙世界。

二、学生分析

“恐龙”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从小就玩恐龙的连环画,听关于恐龙的故事,因此,这节课从题目上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相关的模型、书籍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种恐龙的特点。

三、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在设计本课时,我通过学生参观展览,引导学生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各种恐龙的不同特征。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探究意识。

2、教学流程图:教学流程图:

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

根据本科教学目标要求,我是这样设计的:

先让学生欣赏录像,带学生进入一个神秘的动物王国,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让学生参观展览,集体分析恐龙特征,解决难点。提出三个问题:

(1)恐龙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

(2)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恐龙?它们各有哪些突出特征?(3)除此以外,通过参观你还了解了恐龙的哪些知识?

欣赏真实的恐龙世界,总结恐龙生活的环境。从恐龙的牙齿化石分为两类,一类是食肉类恐龙,一类是食草类恐龙,让学生了解他们的区别。引导学生去观察同一类型的恐龙它们也有很大的差异。

紧接着创作小练习,是为了巩固上一个环节,解决重点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恐龙的印象,让学生抓住它的外形主要特征。作品欣赏,开拓创新思路,让学生懂得不同的工具材料带给我们的美感也是不同的,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组织画面的能力。

创作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自己喜欢的恐龙生活作品,一定抓住恐龙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展品作品并讲评,让学生自己评选出最好的作品,并且讲评,师可以把美好的作品以拍照的形式给学生留下来,使学生兴奋达到高潮!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评价能力,最后总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观察、记忆、表现恐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环境、训练他们的观察、记忆、表现能力。

3、应用信息技术的考虑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直观地从课件中了解恐龙的种类、习性、外形特点。为如何表现不同特点的恐龙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一般了解恐龙的形态、生活的状态及年代,关注地球生物的未来,增强环保意识。◆在认识的基础上把握恐龙形态及环境的一般特征,画一幅表现恐龙生活的画。◆在对恐龙世界的了解与表现过程中,培养想像表现力和探索精神。

五、教学目标:

1、了解恐龙消失的原因,增加对恐龙的认识。(看影片《恐龙的传说》)

2、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初步了解和绘出各类造型。

3、通过故事形式,引起学生想进一步了解的恐龙的学习欲望。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独立完成一幅恐龙为主题的想象画。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不同体型恐龙的身体各部分的比例。

七、教具准备:

师:课件、一些关于恐龙的图片

生:各类小型玩具(恐龙造型)、水彩笔、油画棒或者是蜡笔、美术书、美术本、铅笔。

八、教与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上课礼仪

2、端正姿态

二、欣赏录像片段,激趣导入

1、短片播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生:喜欢,那好!今天王老师带你们走进神秘的动物世界。请大家看屏幕。师总结:短片欣赏完了,我们看到的是地球上一个神秘而古老的物种----恐龙,恐龙是地球上几亿年前的一个生命力极强的物种,它体形庞大,种类繁多,统治地球约1亿7千多万年之久,当然这些都是科学家通过历史遗留下来的残骸、骨架、化石,及这些物质资料所处的地理环境研究推测得出的,最后恐龙的神秘消失给人类留下无数个谜团,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想象和思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了解关于恐龙的更多知识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恐龙世界,去感受自然的神奇,探究生命的奥秘。(出示课题)。

三、授新课

1、欣赏师生恐龙展览,集体分析恐龙特征。(解决难点)(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参观并思考交流。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充分的了解恐龙,老师提前把大家准备的资料布置了一个小型展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学生参观)师:大家喜欢这些恐龙吗?生:喜欢。师:那好,那就请大家从中找一个你最喜欢的模型或者图片,回到自己的座位上。(1)恐龙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2)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恐龙?它们各有哪些突出特征?(3)除此以外,通过参观你还了解了恐龙的哪些知识?(课件打出)

师:请大家坐好,谁来告诉老师恐龙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 生:回答问题

师:哦!你是这样认为的,回答得非常好

师: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恐龙?它们有哪些突出特征? 生:回答问题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能够介绍的这么详细,真的很不错!师:通过参观,你还了解了恐龙的哪些知识? 生:自由回答

(2)教师随机小结:(三个问题的小结)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参观确实收获不小,是否真的和我们说的一样呢?下面请大家随着老师的讲解,继续欣赏,让我们一起游览真实的恐龙世界。(3)教师随课件大总结(具体分析)------展示课件

具体讲解:a.恐龙生活环境。B.恐龙分类:(食肉类和食草类)c.具体分析恐龙不同外形特征。a.恐龙生活环境。

师: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森林里居住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所以,不论吃植物还是动物的恐龙,都有享受不尽的美食,大量恐龙就在这里繁衍生息。B.恐龙分类:(食肉类和食草类)师:恐龙从大的分为食肉类恐龙和食草类恐龙,现在大家看到的上面这些都是食肉类恐龙,(出示课件---食肉类)食肉类恐龙都有这样几个共同的特点:前肢短小,后肢强大,可以站立起来行走或奔跑,它们都有锋利的牙齿,以食肉为主。下面这些都是食草类恐龙,(出示课件---食草类)食草类恐龙都有这样几个共同特点,它们一般都是四肢着地,头颅很小,没有锋利的牙齿,以食植物为生。C.具体分析几只恐龙不同外形特征。(出示课件)师:我们接着来看着两只龙,师:

1、你认识这两只恐龙吗?他们的嘴像什么?(象鸭子,象鹦鹉)师:即使同一类型的恐龙它们的特征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以下这几种:

2、盔龙和副栉龙的头冠像什么?(盔龙象头盔,象鸡冠,副栉龙梳子,象刀子)

3、霸王龙和镰刀龙的各自厉害的武器是什么?(霸王龙的牙齿很厉害,镰刀龙的爪子很厉害!)

4、三角龙和戟龙的头有什么不同?(三蛟龙有三个角,戟龙的头上有很多角)

5、剑龙和豪勇龙背上有什么不同?(剑龙身上有很多象箭头一样的饰物

6、马门溪龙和甲龙各自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马门溪龙有长长的脖子,甲龙的身上有很多角,尾巴上还有个锤子,是为了防范。)师:通过以上老师的讲解,你们是不是对恐龙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呢?那现在我们用最快的速度勾勒出恐龙的外形。

2、小练习(抓住主要特征)---学生用简练线条很快抓住特征,画一只恐龙。师:把你最喜欢的恐龙画出来,一定要抓住恐龙的主要特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看谁画的又快,又生动形象。开始(学生创作)好了,谁愿意拿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画的哪种恐龙?有哪些特征?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回答

师:这几个同学的作品不仅抓住恐龙的主要特征,而且进行了装饰,画的非常不错!

3、作品欣赏,开拓创新思路(单线、泥塑、泥贴、彩绘)---课件展示 师: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幅完整的作品,你最喜欢哪一幅?它是用哪种方式创作的?给大家简单描述一下画面内容。生:回答

师:用彩泥捏更能表现立体,生动的恐龙造型,而且很有趣味,很好玩。线描画有更多的空间,让我们去发挥想象去进行添加,彩色画可以通过丰富鲜艳的色彩,更真实的表现恐龙生活的环境,而泥贴作品则给我们展示的是浮雕形式的感觉,从这里我们知道了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师总结:刚才这几个同学说的也非常好,我们在创作中不仅可以借用这些绘画形式,而且要注意表现画面情节。

三、学生创作,教师巡视 师:通过以上老师的讲解,你们是不是对恐龙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呢?现在你是不是已经选择好了用哪一种方式进行创作呢?我们来看一下作业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去创作一幅表现恐龙生活的作品,要求,突出不同恐龙的主要特征。

师:我在大家身后分成了两个小组,一个是绘画组,一个是手工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小组,现在就请大家去选择感兴趣的小组,去进行创作。绘画组的同学们注意,你们是独立完成一幅作品。手工组的同学们注意,你们是合作去完成一幅作品。

四、展评作品,教师总结 展评作品

师:好了,大家都创作的差不多了,请大家带着自己的作品到前面来,手工组可以选一位组长带着你的作品上来,哪位同学有兴趣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作品。生:自评 生生互评

师:我们一起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作品。

1、是不是突出了所画恐龙的主要特征。

2、线条疏密安排的美吗?色彩搭配?手工制作细致吗?

3、有无环境添加?

4、整体效果如何?(评价3幅作品)

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神秘的恐龙世界,通过参观欣赏,动手练习,同学们不仅了解了许多关于恐龙的知识,而且还创作出许多生动有趣的手工,绘画作品,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发现同学们不仅聪明,积极,善于思考解决问题,而且还特别善于和其他同学合作交流,我为同学们的表现而感到高兴,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这种学习精神,学到更多的知识,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最后老师再给大家留下一个问题,恐龙是怎样从地球上神秘消失的,希望课后同学们去查阅有关恐龙的资料去解决这个问题,好!同学们继续努力,下课 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对形态各异的恐龙形象、特征有初步的感受和认知,了解更多有关恐龙的资料。

2、能力:以线描的形式或其他方式来表现自己喜欢的恐龙,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全民教育:来自世界的课题 篇2

【关 键 词】全民教育;宗迪恩大会;达喀尔行动纲领;“E-9”会议;“两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8)03-0034-03

200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没有全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便没有国家现代化的未来。”这表明,“全民教育”这个舶来品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据透露,报告中的这句话是由温家宝总理亲笔添上去的,足见我国政府推进全民教育的坚定信念。那么,全民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它到底是怎样在全球发挥作用的,它所倡导的理念对于我国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着怎样的启示?这些问题是社会各界所普遍关心的。

一、共同的承诺:满足全民的基本学习需要

1. 世界全民教育的兴起

“全民教育”兴起于19世纪90年代初。当时,知识经济已经初露端倪,但全球仍有近10亿成年人不会读和写,近1亿儿童没有机会接受初等教育。他们大都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严重阻碍了这些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步伐。在这样的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推出全民教育行动计划,并于1990年3月在泰国宗滴恩联合召开“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史称“宗滴恩大会”。会议通过《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两份重要文件,提出了在20世纪末消除性别、民族和地区差别,普及儿童基础教育、成人扫盲教育等六项目标,要求国际社会共同承担起这一任务。“宗滴恩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全民教育行动计划在全球正式启动。2000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召开“世界教育论坛”,全面评估“全民教育十年”计划的完成情况并通过了著名的《达喀尔行动纲领》,重新确定了2015年前世界全民教育行动的六项目标。目前这项计划正在全球范围内向纵深发展,“全民教育”所传播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成为21世纪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潮,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达喀尔行动纲领》等重要文献已经成为多数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处理教育政策问题的重要参照。

2. 全民教育对“人权”理念的扩展

尽管“全民教育”是在“宗滴恩大会”上提出来的,但其理念却可以追溯到1948年联合国大会颁布的《世界人权宣言》。《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六条第一款宣称:“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宗迪恩大会”重申这一权利,把“全民教育”定义为“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并在《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中作了如下阐述:(1)“基本学习需要”包括基本的学习手段和基本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和手段是人们为能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做出有见识的决策并能继续学习所需要的;(2)“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可以使每个人都能继承共同的文化、语言和精神遗产,推动社会正义事业发展,保护环境,宽容与自己不同的社会、政治和宗教制度,并为维护普遍的人权和世界和平而努力奋斗;(3)教育发展的基本目的就是传递并丰富共同的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念,从这些价值观念中个人和社会可以发现自己的特性和价值;(4)基础教育是终身学习和人类发展的基础,而各国可以在这一基础上系统地建立其他层次、其他类型的教育和培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全民教育把行动纲领定位在关注处境不利儿童、普及初等教育、提高学习成绩、降低成人文盲率等基础性指标上,反映出国际社会试图通过全民教育改善世界人权状况的强烈愿望。

3. 全民教育的进展与挑战

以千禧之年为界,全民教育行动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始于1990年的 “全民教育10年”和始于2000年的“全民教育15年”。当前,“全民教育15年”行动计划时间已经过半,其进展状况引起世人广泛关注。解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度《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并与《达喀尔行动纲领》确定的六项目标相对照,可以看出:世界全民教育成就与困难并存。

(1)关于“幼儿的保育和教育”。《2008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显示,全球幼儿园入园人数显著增加,已经从1999年的2000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1.32亿人,其中南亚和西亚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增加幅度最大,分别达到了67%和61%。学前教育也有所发展,全球毛入学率(GER)从1999年的33%增加到了2005年的40%。但从全球看,幼儿教育并没有得到普遍重视,只有53%的国家制定了针对3岁以下儿童的官方幼儿保育和教育计划,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则倾向于将幼儿保育和教育视为家庭或抚养者个人的责任。

(2)关于“普及初等教育”。据监测,从1999年到2005年,小学入学人数从1.3亿增至1.35亿,增加了4%;失学儿童正在减少,2005年未接受教育的小学学龄儿童为7200万人,与1999年的9600万人相比有所下降。但是,初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十分严重。来自40个国家的家庭调查数据显示,在其中2/3的国家中,城市的初等教育就学率普遍高于农村。另外,小学辍学率居高不下。2004年,在所能收集到数据的国家中,小学“续读率”不足87%,南亚和西亚最高年级的“平均续读率”下降到79%,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更是下降到63%。

(3)关于“满足青年和成人的学习需要”。2008年的监测报告指出,各国政府主要是通过扩大正规中等和高等教育来满足青年的学习需要,大规模的扫盲计划得到了普遍实施,扫盲教育通常涉及生活技能和生计领域,贫穷国家的扫盲计划得到了实质性的外部资助。

(4)关于“识字程度和识字环境”。监测报告指出,在全球受监测的7.74亿成年人口中,64%的妇女为文盲,妇女识字人数是男子的89%。而且超过3/4的文盲集中在15个国家,其中包括孟加拉国、巴西、中国、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等8个人口大国。

(5)关于“消除性别差距”。监测报告显示,截止到2005年,在全世界188个能收集到数据的国家中,有118个国家的初等教育实现了性别平等(占63%),而中等教育实现性别平等的国家仅占37%,高等教育则不足3%。

(6)关于“改善教育质量”。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一项“全民教育发展指数(EDI)”,共包括初等教育、成人扫盲、性别和教育质量四项指标。2008年的监测报告显示,在能收集到1999年和2005年两个年度“EDI”数据的44个国家中,有32个国家的“EDI”有所上升,平均上升幅度为3.4%;而另外12个国家的“EDI”则略有下降。

二、合作与磋商:全民教育的运行机制

1. 世界全民教育高层会议

“全民教育”是一个涉及一百多个国家、惠及几十亿人口的宏伟蓝图。如何设计一种有效机制,使这一构想转化为行动,是推进全民教育的关键所在。回顾近20年的全民教育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有两个,即1990年在泰国宗滴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和2000年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召开的“世界教育论坛”,是它们决定了全民教育的历史进程。在达喀尔“世界教育论坛”会议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年都要举办一届“世界全民教育高层会议”,讨论全民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发布联合公报,协调各国的全民教育进程,因而被视为监督和指导全民教育目标实现情况的主要机制。

2. E-9会议

“E-9会议”的全称是“九个人口大国全民教育部长级会议”。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九个文盲率最高、人口最多的国家(简称“E-9”)列为“特别优先对象”,并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了“九个人口大国全民教育高峰会议”。会议期间,九国代表分别签署实现本国全民教育目标的承诺文书,共同发表了《德里宣言》。此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隔两年都要举行一次“E-9会议”。前三次会议分别于1995年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1997年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2000年在巴西累西腓召开,第四次会议于2001年8月在北京由中国政府承办。最近一次即第七次“E-9会议”于2008年3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会议的主题是“促进教师教育与培训”。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率团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聚焦农村教师》的主题发言。所谓“E-9”,是指孟加拉国、巴西、中国、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这九个人口大国。它们的总人口超过世界的一半,文盲人口占世界的72%,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未入学儿童也都集中在这些国家。“E-9会议”不仅直接推动这些国家落实本国的承诺,而且“E-9”国家的全民教育经验对世界各发展中国家都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3. 全民教育全球监测计划

这项计划是在“宗滴恩大会”上提出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估推动全民教育的进程。这项评估计划分两期进行:1996年6月进行了“全民教育10年”行动计划的中期评估,并发布了评估报告《安曼的重申》;2000年所作的是对“全民教育10年”的总结性评估。评估工作从1998年开始,耗时3年,是世界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教育评估活动。这次评估选取18个监测指标,分“国家全民教育进展评估”、“地区及分地区评估”和“全球评估”三个层次进行,最终形成了《达喀尔行动纲领》并于2000年在“全球教育论坛”上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发布。评估结果表明:在全民教育计划实施10年后,全球分化成“三个教育世界”,即进步中的“第一教育世界”、处在停滞状态的“第二教育世界”和受危机或武装冲突影响而出现倒退的“第三教育世界”。《达喀尔行动纲领》据此调整世界全民教育行动计划,重新确定了2015年之前达到的六项目标。这六项目标包括:(1)扩大和加强整个幼儿保育和教育工作,尤其是最易受伤害和处境不利儿童的保育和教育工作;(2)确保到2015年所有儿童,尤其是处境困难的女童和少女,都有机会免费享受良好的初等教育;(3)确保所有青年都有机会参加传授实用知识和生活技能的课程;(4)到2015年使成人(尤其是妇女)的识字水平提高50%,并使他们在接受基础教育和进修教育方面享有平等机会;(5)到2005年消除初等和中等教育中的性别差异,到2015年实现性别平等;(6)提高教育质量,使全民教育取得重大成效,这主要体现在识字、计数和必要生活技能的掌握上。为确保这六项目标的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年都要发布《全民教育监测报告》,对全民教育提出咨询性评估意见。其意见不仅帮助各国政府了解世界全民教育的进程,并据以调整本国的基础教育政策,还为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实施教育援助提供决策依据。

三、责任与义务:高质量推进全民教育

1. 中国始终站在世界全民教育的潮头

“全民教育”一经提出,就得到中国政府的积极响应。1990年3月在泰国宗滴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我国派出国务委员兼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李铁映率团出席大会。李铁映当选为大会副主席,并与来自155个国家、33个国际组织和125个非政府组织的1500名代表共同见证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签署过程。此后,历届全民教育国际会议都是我国履行承诺、展示成果的重要舞台。2001年8月,我国还承办了第四次“E-9会议”,这是我国自恢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法席位以后首次举办的部长级会议。会议的议题是“用远距离教育和新的信息与传播技术促进基础教育”,会后发表了《北京宣言》。2005年11月,我国又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世界全民教育高层会议”。这次会议由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主办,世界银行、儿童基金会、开发计划署、人口基金、粮农组织、艾滋病规划署等专门机构协办,议题是“扫盲与农村教育”,来自世界各国的41位教育部长及许多重要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会议。会议期间还举办了“联合国女童教育计划技术工作会”、“第三次消除童工现象圆桌会”、“快车道计划合作伙伴会”以及“中非教育部长论坛”,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公报》,即《北京公报》。中国积极支持并参与世界全民教育的行动,不仅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范,也表达了中国全面推进全民教育的决心与信心。

2. “两基”为世界全民教育树立了典范

在我国,“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历来是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它所蕴含的民本思想不仅很好地诠释了全民教育的宗旨,而且它所取得的辉煌成果和丰富经验也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全民教育起到了有益的示范作用,表现在:一是“两基”与全民教育全面接轨。“两基”与“全民教育”目标一致、任务重合,因而“两基”目标的实现对推进全民教育发挥了关键作用。2000年,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宣布:我国已经初步实现了预定的“两基”目标,这也标志着“全民教育10年”行动计划在我国得到了全面落实。2007年11月,中国政府再次宣布:我国如期完成了西部地区的“两基”攻坚任务。这同样标志着“全民教育15年”行动计划在我国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二是建立健全法规体系。早在1986年我国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1988年国务院又颁布了《扫除文盲工作条例》,这使得全民教育在中国一落地就在规范的法律框架内运行。不仅如此,我国还十分重视弱势群体义务教育的立法工作,提升了全民教育的层次。如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女童教育工作的十条意见》,2003年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等。三是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2006年,我国重新修订《义务教育法》,落实了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我国“两基”目标的实现,生动阐释了全民教育的重要意义;而全民教育在中国的成功,同样也鼓舞了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推进全民教育的信心。

3. 推进高质量的全民教育任重而道远

课题:恐龙世界 篇3

方案

金坛市西旸小学 倪粉

一、课题的提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这都是教师不能忽视的必然规律。所有的语文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觉:阅读兴趣和习惯的成功培养能使学生的课内学习成绩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更加有效轻松。因此,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引领孩子走进阅读世界,成了很多老师不断研究的课题。

绘本以它独有的精妙的语言文字和明快引人的画面,营造出了一片新的教学氛围,赋予课程一个新的面貌,给师生共同的学习带来了鲜活的生机。低年级孩子注意持续性差,认识的字又有限,所以,小学低年级更适宜阅读绘本,这是通向流畅、独立的文字阅读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与一般的阅读文本相比,绘本阅读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强调叙述性故事与视觉艺术的整合。在低年段开展多种形式的经典绘本阅读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我们的这一课题中,我们把低年段经典绘本阅读的行动研究作为主要目标,即教师是如何解读绘本,如何指导学生去阅读绘本。借助绘本,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对美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乐于观察、乐于动脑、乐于表达、乐于合作、乐于探究的习惯,从这样的一个切入点对低年级学生经典绘本阅读进行研究。为此,我们提出了经典绘本阅读——引领低年级孩子走进阅读世界之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界定

绘本:它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是较为严格意义的图画故事书,特别强调文与图的内在关系。共同担当讲故事的重要角色,图画不再仅仅是辅助和诠释文字的作用,是图、文之间取得一种平衡的关系,相互衬托,营造出整个绘本的内在感觉。

经典绘本:指适合于低年级儿童认知年龄特点的名著绘本和大师绘本。

阅读:这里阅读包括教师对绘本研究性的阅读,对家长进行绘本启发式的阅读,及孩子多种通道综合性阅读。

绘本阅读的内涵:

1.培养学生良好阅读兴趣、态度和习惯,充实心灵内涵。

2.深化学生阅读习惯,丰富人文素养,扩展生命视野。

3.激发学生创造思考的能力、发展潜能、增进生活经验。

4.涵养学生欣赏、表达、沟通、分享的能力。

三、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低年级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通过对低年级学生经典绘本阅读的研究,提高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鉴赏力,促进教师深入细致地研究文学类作品教材和教法,提高教师专业研究水平。同时,也使教师更好地把握儿童的认知特点,形成正常的儿童观,教育观。

低年级学生发展目标:通过多种方式的绘本阅读,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对书的热爱,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发展视、听、语言、思维、想象、审美及观察等能力。

家长发展目标:通过对家长的宣传与培训,与家长达成共识。促使家长关注阅读对儿童精神成长的作用,尊重孩子独特的阅读感受,不要过多地束缚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多一分童心、一分好奇、一分诗意、一分平静,让孩子的心因阅读变得柔软,变得阳光灿烂。通过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的阅读活动,把阅读的种子播在孩子心里,与孩子一起在阅读中共同发展。

学校发展目标:通过绘本阅读的研究,形成特色良好的学习氛围,打造一支学习型的团队组织,促进学校特色的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1.选择低年级经典绘本阅读原则的研究

在绘本阅读研究课题实施过程中,绘本的选择是基础。那么在选择时要遵循哪些原则呢?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带着问题去阅读绘本,了解绘本的特质,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内涵与所包括的深层次的意义,尽可能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与思考,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孩子们选择出适合的阅读绘本。

2.教师对绘本的研究性阅读

引导教师进行研究性阅读,深入了解绘本的实质,挖掘其中的多种教育元素,开展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

3.指导低年级学生阅读经典绘本的策略、途径的研究

我们拟采取“听(看)故事、讲故事、画故事、编故事、演故事”五大行动为主要策略,让学生“爱听、善讲、能画、会编、乐演”,通过集体教学、图书漂流、环境互动、亲子阅读等途径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营造书香班级和校园。

(三)研究的难点

1.低年级学生经典绘本阅读材料、内容的研究。教师针对学生兴趣选择经典绘本,对于内容如何取舍,对于选择的材料、内容如何解读,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2.教师指导低年级学生阅读经典绘本的策略研究。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绘本应遵循的规律,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基础、阅读兴趣、阅读的目的来指导学生阅读。

四、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法:本课题研究将借助相关的文献资料,主要为有关儿童经典绘本阅读策略、儿童阅读的心理过程、儿童阅读能力测评、阅读对儿童生命成长的意义等文献资料。

2.调查法:通过问卷、座谈等多种形式,全面、具体的了解目前教师绘本阅读教学、儿童经典绘本阅读中的矛盾、困惑及忧虑等,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及境遇,以便使研究更具针对性,更能直抵低年级经典绘本阅读发展的实际。

3.行动研究法:将低年级经典绘本阅读的实践与研究结为一体,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不断提升低年级经典绘本阅读的实践品质。

4.个案法:注意研究儿童个体进行经典绘本阅读的发展现状,运用典型解剖的方法,抽取其中的经验与原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五、研究进度

本课题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11年3月):搜集相关的资料,初步把握课题的基本内涵及意义,做好课题的设计申报工作。

2.研究阶段(2011年4月—2014年8月):根据课题的设计方案,对课题研究的各项内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探索与研究,总结、积累相关的研究成果资料,不断完善整个研究的内涵及体系。

3.总结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2月):反思、总结整个研究过程,整体建构研究的成果框架,形成课题研究总报告,并申请和组织课题结题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低年级经典绘本阅读的调查报告。

2.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课题结题报告。

3.低年级经典绘本阅读研究的读书笔记、教育故事、论文集、案例分析。

七、研究对象

西旸小学一——二年级全体学生。

八、保障措施

1、主要研究成员如下表: 组长:倪粉

成员: 吴春华 徐桂花 徐寨寨

2、经费预算情况

本课题预计使用经费3000元左右,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创设绘本阅读“物理环境”所用的宣传标语、“绘本导引”宣传窗(玻璃材料)、活动展板及教室书橱等等;

②、购置阅读活动开展所需图书(主要是经典绘本)的费用;

生态课题研究课题方案 篇4

一、研究背景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的生态结构方面,包括教育生态的锥体结构、宏观生态(学校、家庭、社区等生存环境)、微观生态(课程、教学、评价)、以及教育的行为生态(个体行为生态和集群行为生态)等。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生态价值、生态伦理、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等方面。

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在1976年刊布的《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来的。教育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

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概括地说,教育生态学就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的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的、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

美国另外一位教育学家克来因在谈到教育生态的重要性时曾指出:我们是不是与莎士比亚、牛顿和甘地有一样的潜能?如果是,那么莎士比亚们只是有比较多的机会来发展自己的潜能罢了。也许正好没有发生什么事情阻挡他们学习的能力的发展。克来因在这里谈的其实就是适合学习者的教育的或学习的生态问题。

总之,教育生态理论源自自然生态,融合生态学的精髓,立足于“生命观”,终极目标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旨在探索符合学校和社会发展要求,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存在和持续发展的方法体系,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施策略。它符合教育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符合国内、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

从我们的视野所及,目前关于教育生态的研究只是处于理论研究状态,还没有进行具体的实践层面的研究,实践层面缺少必要的探讨,更没有初级学校生态的要研究的领域。我校是一所国家级绿色学校,长期以来我们对绿色课堂教学进行一系列发开发研究,形成我们关于绿色教育经验和基础,深化绿色教育研究突出绿色教育特色,因此我们的研究有特殊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从绿色教育的理念出发,对学校生态建设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形成学校生态整体优化的校本理解,可以丰富学校素质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结合学校绿色教育经验,将绿色教育融入到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和文化建设等实践活动中,探索学校生态整体优化的实践模式,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借助学校生态研究这一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 发展,最终实现学校办学水平的总体提升。课题研究对于我校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绿色教育理念: 绿色教育理念是指绿色教育的核心价值和基本思想,绿色教育原意是保护生态、节约资源,强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环保教育、生态教育。实践中将绿色作为隐喻,引申为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具体指向德智体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和谐、自由、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重视问题解决的创新性教育,因此,绿色教育理念具体包括以人为本的绿色价值取向,促进人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促进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终身教育理念。

学校生态:

1、“生态”一词源于希腊语,原意为“住所”或“栖息地”,生态学研究重点主要指栖息地各要素的平衡、和谐发展。

2、在上个世纪末许多教育研究者用生态学原理来解决教育问题,解释教育现象,一所学校就是复杂的生态教育系统。

3、所谓学校生态是指学校社区环境,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师、学生制度环境及其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调控所构成的结构体系。

4、学校内部各要素的和谐关系是学校关系的核心,但也包括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和谐关系;以及学校内部各要素自身所构成的生态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关系。

5、学校生态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过程,教育效能的提升关键在于整体优化学校生态。

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生态整体优化:

“学校教育理念下学校生态整体优化的研究”意指以绿色教育理念的价值引领下,从学校生态整体入手,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能为目标,通过学校内部各个要素的优化来实现学校生态系统的要素和谐与结构优化,是学校校本探索绿色教育的行动研究。

三、研究的目标

1、在绿色教育理念下通过对学校生态建设的文献研究和理性思考,提高对素质教育和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2、总结我校绿色教育的经验,在学校生态整体优化新的研究视角下,深化绿色教育实践,进一步彰显学校绿色教育特色。

3、从学校生态的各要素的研究入手,明确自然成长的绿色理念,优化课程结构,完善绿色课堂教学模式,落实资源节约的思想,探索学校生态整体优化的实践模式。

4、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合理互动中,探索学校生态有效的开放体系,实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生态和谐。

5、在学校生态的整体优化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自然成长,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研究的内容

1、我校绿色教育经验与教育生态现状的研究。

对我校绿色教育与教育生态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座谈会、学生问卷和教育生态案例分析等方法,调查教师的绿色教育理念、绿色教育行为、学校教育生态(课程、教学、评价)现状等。

2、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生态的理性思考。

主要研究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评价的内在要求,教师教学行为评价的内涵、特征及实施策略。

3、绿色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生态的研究。

在绿色教育理念指导下,对教学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资源,师生互动、课堂生成等方面,研制评价量表,设计分析框架。

4、教师自我发展的学校生态环境营造策略的研究。

研究的内容从四个层面进行:一是学校生态环境对教师的自我成长的功能以及现状调查与分析;二是研制不同层次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三是构建教师自我发展的成长目标;四是教师自我提升与发展平台的构建。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适应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的需要。

5、绿色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

在绿色教育理念指导下,从校本出发,对目前正在实施的各类活动内容进行整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法、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研制棋类校本课程和兴趣活动校本课程。

6、基于学生自然成长、和谐发展的评价方式的研究。“和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可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地发展状态。“和谐”既是一个古老的教育内容,也是一个常新的教育话题。要使每个学生能够和谐发展,在清凉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整体规划每个孩子的六年学习生活与成长目标,让每个孩子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因此,研究的内容主要从从学生生活领域入手研制“七彩少年”的评价方式,把评价的内容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中追求的目标,拓展学生生命质量的长度和宽度,促进学生自然成长、和谐发展。

7、以学校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制度生态优化的研究。

制度生态是影响学校教育行为、决定资源配置与办学效益的最重要的环境变量,对学校教育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的研究试图用生态学原理对学校教育制度环境进行分析,并通过学校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制度创新来促进学校发展。研究的内容从三个层面: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

8、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教育网络整合与优化的研究。

对目前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进行调查与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学校教育与学生个体发展的关系;研究学校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的关系;研究学校教育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的关系。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整合。

9、网络虚拟教育环境与现实教育环境的统整与优化的研究。

研究的内容从三个层面进行:一是研究任何拉近网络虚拟环境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二是研究任何拉近虚拟的教学环境与文本环境之间的距离;三是研究任何拉近学生校园生活与网络平台之间的距离。

五、实施的方法步骤

(一)课题研究组织: 课题组长:

下设子课题组组长: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实验法、统计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

(三)实验步骤:

1、课题准备与申报阶段(2009年5月——2009年6月)

研究任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

研究内容:对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生态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形成调查报告。进行有关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生态文献研究,从理论上为课题组研究建立资料库。

研究方法:调查分析法,文献研究法。

研究成果: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完成研究报告初稿,完成论文《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生态整体优化的理性思考》。

2、课题方案制定和论证阶段(2009年6月——2009年8月)

研究任务:研制“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生态整体优化的研究”实施方案。

研究内容:根据我校绿色教育经验与教育生态现状确定子课题的研究方向,并且进行方案论证。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经验总结。

研究成果:形成“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生态整体优化的研究”的研究报告。

3、课题研究与实施阶段(2009年8月——2012年8月)研究任务:分子课题进行实践研究,完成阶段性成果。研究内容:

①我校绿色教育经验与教育生态现状的研究。②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生态的理性思考。③绿色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生态的研究。

④教师自我发展的学校生态环境营造策略的研究。⑤绿色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

⑥基于学生自然成长、和谐发展的评价方式的研究。⑦以学校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制度生态优化的研究。

⑧、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教育网络整合与优化的研究。⑨、网络虚拟教育环境与现实教育环境的统整与优化的研究。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研究成果:形成调查报告《我校绿色教育经验与教育生态现状的研究》;制定校内文件《学校教育生态建设实施纲要》;完成学校制度、学生评价、校本课程方案等资料汇编和课堂教学生态研究案例集。

4、课题总结与成果鉴定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研究任务:形成研究报告,请专家进行鉴定。研究内容:撰写子课题和课题总结。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

研究成果:完成《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生态整体优化的研究结题报告》;汇编《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生态整体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和《绿色教育理念下课程教学案例集》。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研究人员及其硬件设施的保障

①我校是一所省级实验小学,教育硬件设施配备比较齐全,师资及校园文化方面的软件设施较为优化。学校领导、教师心理状态良好,人际关系平等,青年教师知识水平较高,科研能力强。学校始终把教科研工作放在首位,校领导不仅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而且带头。校长主持省“十五”立项课题“构建适合于师生发展的校园文化的研究”,于2009年3月已圆满结题,其成果继续在校推广。领导的率先垂范使学校科研氛围日益浓厚。②课题组成员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在教育教学中都是学科教学骨干。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把问题当着课题进行研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有多篇文章在省、市、区各类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发表。

2、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我校承担的十一五省级立项课题《亲近绿色:特色课程校本开发的研究》,形成了“相拥清凉绿色,开启未来无限可能”的办学理念,我小决定从学校基础出发进行有特色的课题研究,也是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一种新探索。这样能够促进了学校文化的重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在我校十一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新一轮课题研究的讨论,做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调研工作,在“学校生态”的研究方面,学校不仅搜集了大量的电子信息,还聘请相关专家来校指导研究工作,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状收集相关的资料,确立研究的主题,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方法。

3、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①组织保障:建立研究小组,形成研究队伍,不断提高研究者的能力和研究的水平。②理论支撑:学习《教育生态学》等相关的教育理论,按照课题的进展需要,为课题组成员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并聘请相关专家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③制度保障:围绕课题研究,做到研究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 篇5

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mmmmmmm研究》开题报告会成功举行

M月m日上午,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互动机制研究》开题报告会议在柳三楼会议室隆重召开m。校长、m校长、m主任、M出席了会议。Mm等14名成员参加会议。会议由教研组长主持。

会议上M校长作了重要讲话。讲话贯彻全国教育科学精神,分析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重点讲解了本课题选题的意义及研究价值,并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M校长的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对课题布置、实施、完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徐克峰组长在会议上对课题研究进行了全面分析和具体周密地部署。会上课题组成员认真讨论,积极发言,优化方案,学术氛围浓厚。本次会议主题明确,求真务实,效果显著,有利于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方针,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必将对M高中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更好地完成教育工程的目的。

课题:恐龙世界 篇6

征文对于大家应该不是件陌生的事情,社会上以及大学里常有各种各样的文章征集活动。但是,在一个导师课题组的研究生中搞征文,尤其是在理工科的研究生中搞征文,应该是件新鲜事。我们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创新课题组(Innovation Center of Civil Engineering,ICCE),不仅在自己的研究生中间以研究生学习和生活为题目搞过征文,而且已进行了三次。我曾开玩笑地说让我的研究生像做博士和硕士论文那样,就此检索一下国内外的现状,看在其他导师的课题组是否开展过类似的活动?同学们告诉我说这是件别人不曾做过的事情,这样的征文活动是个创新。

创新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研究生们。然而,我们组织征文活动不只是为了创新,创新只是研究生生活的一部分,大学校园生活应该给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人生注入更为重要的内容。

研究生学习是人系统化学习过程的最后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期。经历了千百次竞争淘汰的历练,肩头承载着家人和老师的重望,内心怀有远大理想的博士、硕士生们,应该有怎样独特的生活?他们的生活仅是所谓的“宿舍——实验室——食堂”单调的三点一线吗?他们的情趣仅是流行歌曲、足球联赛、网络和微信聊天等就能满足的吗?他们除了同社会上的很多人一样追求金钱、名利之外,没有更高的人生价值取向吗?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研究生们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有他们的思考,有他们的独特认识。我在自己课题组的研究生中开展征文活动就是要搭起一个平台,让研究生们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对自己的生活回顾总结,让他们拿起笔写出完全不同于科技论文的文字,记录下他们最宝贵的生活体会,以促进他们思考,激励他们不断努力拼搏。

我们课题组的征文活动

我们课题组在2005年、2014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以“我的研究生生活”“课题组怎样营造创新文化?”和“我看诺贝尔奖”为题,进行过三次征文活动。每次活动要求课题组的每位研究生都要参加,围绕主题写出一篇相关文章。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第一次活动是在九年前?而第二和第三次活动却是在一年之内举办的呢?这是因为虽然我这个导师对于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之外要在课题组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较早就有认识,为此,在2005年我们开展了第一次征文活动,活动的效果非常好,征文后编辑了文集《PURSUE——追求的历程》。但是,由于各方面工作较忙,同学们的学习和工作也很紧张,所以第一次征文后也就没有再继续开展过这样的活动。

2014年年初,我去中关村调研。在那里,我接触到了培养“创客”的创新空间和3W咖啡屋。在那里我看到创新是一种文化,墙上挂着乔布斯的画像,大家以作为“创客”为乐趣,以创业为梦想。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背景的人,在创新空间和3W咖啡屋这样的场所,充分沟通交流,彼此汲取营养,相互帮助,然后努力把想法变成现实。

这些创新创业场所,让我再次看到创新与文化的紧密联系,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更需要有创新的文化。读大学不应只是为了找工作,而是为了创新、创造,为社会创造价值,实现人生梦想。更重要的是,大学里要给学生提供平台,让大家交流思想,使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而现在大学里师生能够进行深度交流的场所太少了,我觉得摆在大学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营造创新文化。

所以,在我带的课题组的每周例会上,我向同学们讲述了中关村的创新故事,然后请大家思考:在创新的时代,我们课题组怎么做才能够营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氛围?要怎样在已有的高度上继续创新?要如何提升课题组和每个同学的价值?我对同学们说:我们课题组的同学不光要搞科研,我们更要创造一种有利于科研,有利于发挥大家创造性的创新文化!我提议ICCE课题组成员,针对课题组怎样营造创新文化,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展开讨论,并在课题组就此发起征文。

此次征文围绕课题组创新文化建设和创新思维这两个主题,课题组研究生经过积极思考、热烈讨论,提出了课题组今后全新的多维发展方向,并提交了征文。经过大家的投票,博士生李鹏飞的文章《ICCE文化建设之拙见》和博士生解会兵的文章《我们该如何创造历史》分获“2014年ICCE第一届创意文化大赛”征文的一等奖和二等奖,博士生苏力的文章《ICCE课题组文化发展与宣传》和硕士生闫建国的文章《对ICCE课题组的几点建议》获三等奖。我们在期末时还举行了征文颁奖仪式,为获奖同学颁发了奖金和奖励证书。同学们觉得这样的思想和智慧的碰撞,很有意思,很值得回味,使课题组更有凝聚力、更有活力、更有创新能力。

正因为同学对课题组征文积极性很高,在2014年秋季学期,当年的诺贝尔奖刚刚评出时,同学们对“中国何时才能在科学上获得诺贝尔奖”这个问题都非常关注。于是,我们又开展了新的以“我眼中的诺贝尔奖”为题的征文活动。这次征文活动,研究生们同样积极写文章发表观点,从不同角度谈对诺贝尔奖的认识,我则对每个同学的征文做了点评,然后反馈给大家。最后经同学们投票,博士生解会兵的文章《我们要的不是诺贝尔》获得一等奖,博士生章玉容的文章《做人需要执着和豁达》和博士生庞博的文章《梦想、信念、希望》获得二等奖,博士生巩健的文章《我们能不能获得诺贝尔奖》获得三等奖。

对于2014年两次征文的文章,经硕士生谷琳、张翔杰和张雨雄整理,编辑出征文文集《ICCE课题组文化创新活动文集》。我对同学们说:这样的文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过几年你回头看自己的研究生生活时,打开文集看看当时自己和同学们写的文章,你会觉得征文为我们的研究生生活留下了永远的记忆!

课题组征文的成果

我们的征文活动还产生了其他成果。在2014年春季的征文中,根据课题组名称ICCE的缩写,博士生李鹏飞同学提出了课题组文化的精髓,即Idea(思想)、Confidence(信心)、Communication(交流)、Energy(活力)。这一总结紧密结合了我们课题组的工作实际,表达了他对课题组文化建设的深刻认识。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课题组的座右铭,即Ideal(理想)、Confidence(信心)、Creation(创造)和Energy(活力),并写出了课题组的主题诗《铸就梦想》,诗歌以课题组的座右铭为关键词,分四节表达ICCE研究生要有志存高远、自信奋斗、好学求知、激情不灭的精神。

在2014年春季那次征文后,我们在文化建设创新上还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我邀请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雷达教授来到北京交通大学,为同学们做了一场“大师面对面——音乐与心灵的对话”讲座。这是我们这个理工科的课题组第一次举办文化方面的学术活动,同学们都觉得非常难忘。讲座后,我与雷达教授进一步合作,由我在课题组主题诗基础上改编作词,雷教授作曲,为ICCE课题组创作了课题组的组歌《铸就梦想》。同学们非常兴奋,为课题组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主题歌而兴奋!有的同学说:说不定在全世界的课题组中,有自己主题歌的我们是第一个!这也是创新啊!有了自己的主题歌后,课题组硕士生王龙龙、王中浩、张雨雄等爱好音乐的同学还不断练习,多次以不同的风格为ICCE全体师生演唱了这首歌曲。在课题组2015年新年聚会上,张雨雄同学现场自弹自唱了这首曲子,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已经从学校毕业,此时在遥远的欧洲工作的王龙龙同学还特别为这次演唱提供了吉他伴奏的编曲。这次演出穿越时间与空间阻隔,由课题组毕业生编曲,在校生演唱,大家说这体现了ICCE课题组的凝聚力,以后课题组的每届学生都可以唱这首歌,用歌声激励大家,把大家团结在一起。

上一篇:马小跳爱科学读书笔记下一篇:青少年事务中心学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