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环境整治规划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村环境整治规划(共8篇)

村环境整治规划 篇1

(2012年至2015年)

南郊乡杨正门村民委员会

前 言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根据《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有关精神,结合我村实际,制定本规划。

近年来,我村经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农业和农村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产业生态化及生态产业化建设取得开创性成效。饮用水安全得到强化,村工业污染源有效得到了遏制,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改善,为全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本规划明确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和主要任务,逐年制定实施计划,加大投入力度,切实解决农村的“脏、乱、差”现象,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富民强村”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一章 农村环境现状

杨正门村位于开封市区东南、禹王台公园东大门以东,开杞公路南侧,距南郊乡政府驻地1.5公里处,东与开封市垃圾场相接,西与部队交界,南与崔庄村相临,北至惠济河。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300亩,耕地面积700亩,属平原地带。全村总户数450户,总人口1680人,其中农业人口1120人,非农业560人。有张、段、刘、李、毛、周等姓氏。她不仅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生产专业村”,还是禹王台区新农村建设活动中的推进村,更是市级小康村、双文明村、治安先进村等等。主要农产品是各种露地蔬菜和反季节菜。养殖业方面有养鸡专业户20户、养猪专业户11户,养牛专业户5户,村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杨正门村党员21名,支部委员3名,村两委班子交叉任职率高,凝聚力、战斗力强。

目前,我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农村环境的制约因素:

1、水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河道淤积与河床抬高,导致水环境调节功能下降,大部分河道淤积严重,平均淤深达0.5米左右,最高达1米以上。

2、农业面源问题突出。农业的迅猛发展,农药、化肥、农膜的不合理使用,种植业复种指数较高,大棚等设施栽培不断扩大,致使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比例仍达30%,使土地板结,有机质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对有机食品的开发与发展产生制约影响。畜禽粪便得不到充分处理排放水体;秸秆综合利用率不高,少数农民焚烧秸秆或推入沟河,使河流富营养化程度高。

3、农村居住环境改善缓慢。农村人均基础设施投入差距较大,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小、配置不均、经济性差,卫生厕所普及率几乎为零,排水、污水处理等设施基本空白,未建立垃圾收运清理系统,生活垃圾和废弃杂物乱堆乱放,畜禽散养,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缺乏,环境脏乱差,农民行路难、用水难、环境差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二章 总体框架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布置,根据《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有关精神,以“新农村建设推进村”为抓手,按照“四清四改”的要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结合农村各项精神文明建设,重点解决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等环境问题,加快推进“两个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二、规划原则

(一)坚持在建设中治理、在发展中治理(二)坚持立足长效、建立制度

(三)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四)坚持政府领导、统筹协调、多方投入

三、规划目标

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为切入点,以饮用水安全为重点,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生活污染与农业污染控制的力度,保护好各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到2015年,我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并完成整治任务,便农业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农村人居环境有较明显的改善。

第三章 规划重点

一、村庄环境综合治理

全面推动村庄环境综合治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修建村庄道路、河塘整治、垃圾清理、污水处理、村舍改造、村庄绿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建设,2015年底我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达到100%。加快“一池三改”步伐,推动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工程建设。鼓励使用太阳能、秸杆制沼气等清洁无污染的节约型能源。

重点工程:

1、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与管理机制建设。投入10万元,到2015年底完成农村生活垃圾中转站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环卫机具等作业设施、设备的购置,组建保洁队伍,建立起“组保洁、村收集、乡运转”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清运体系和集中处置机制,建立管理、考核等相关配套制度。

2、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投入5万元,2015年底完成村生活污水净化池或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3、农村户用清洁能源建设工程

以 “一池三改” 新型沼气模式推广应用为重点,配套投入5万元,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00座。对农业生产、加工及居民生活废弃物进行多级、充分利用,减少生态系统外部物质与能量的投入,减轻农业生产性污染,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同时生产清洁能源,提高综合效益。

二、道路环境建设

村里主干道要水泥硬质化,道路要实行“户户通”,主干道要按照城镇建设标准,两侧配置路灯。

重点工程:

1、道路建设工程

投入35万元修建村内主次道路5公里。以村主干道为主,建成高品位的绿色风景带。

三、农业环境综合整治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强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性污染,积极开展农用化学品污染、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农业秸秆环境污染控制、农业秸秆环境污染控制、土壤污染防治、绿化造林建设等工作,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重点工程:

1、(绿色、有机)生态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

投入30万元,到2 0 1 5年,种植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达100亩,无公害畜牧业基地达1个,新增无公害产品2个。

2、农用化学品污染控制 实施农用化学品减量、规范使用,禁止剧毒有机磷农药甲基对硫磷和甲胺磷的使用,禁止高残留农药使用,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减少农药使用量,科学合理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推广商品有机肥使用。畜牧、水产养殖业投入品规范化使用,建设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工程。

3、农业废弃物污染整治与综合利用工程

以畜禽养殖场粪便和农作物秸秆污染治理为重点,运用粪便无害化处理、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沼气厌氧发酵等综合工程技术,开发农村新能源和有机肥料、畜禽饲料等,实现残留物多层次循环利用,防止农业生产残留物流失并对水体造成污染,总投资40 元。主要工程类型:

a、以沼气发酵为主的能源生态工程 b、有机废弃物饲料化利用生态工程

c、有机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和食用菌养殖生态工程 d、有机废弃物的工业利用生态工程(1)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控制

合理规划畜禽养殖布局,根据养殖场周边农田对畜禽粪便的消纳容量确定养殖规模,防止畜禽养殖对饮用水源的污染影响,饮用水源保护区500米内禁止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加强畜禽养殖场污水处理,镇域内规模畜禽养殖场废水均需经妥善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建立畜禽粪便化粪池,分别处理畜禽场的固、液粪污,固体部分资源化利用。到2015年底,生猪达1万头,禽10万羽,年粪便利用量10万吨,综合利用率达100%。

(2)农业秸秆环境污染控制 严禁路边焚烧秸秆毁林,严禁将秸秆随意推入河中。加强环境质量监测与监督管理,有效控制因秸秆处置不当造成的空气与水体.污染。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积极扶持秸秆的资源化综合利用,稳步推进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大力推广秸秆全量还田、秸秆青贮氨化养畜及食用菌生产等综合利用技术,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4、土壤污染防治

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推动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作,防治土壤污染;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保障农产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土壤环境监测体系与监管能力。

5、绿化造林建设

基于村居布局及水系、道路特点,以林网化、水网化为主要特色,以点、片、网、带有机组合,构建区域生态林业建设的总体构架。

主要工程:

村绿化建设工程

总投资10万元,按绿化指标,依托水系和道路,搞好沿河沿街绿化,单位庭院绿化,农村居民宅基绿化,同时建设围村林。逐步达到点上成景、线上成荫、环上成带、面上成林。

四、饮用水安全、农村河道疏浚建设 加强饮用水源卫生安全管理力度,强化水源的监督监测体系,突出解决饮水水质超标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村饮水不安全问题。

2015年前将村河道全面疏浚一轮,加强河道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推动河道管理工作正常化,保证村河道始终满足生产生活的要求。

重点工程:

1、河道疏浚

在2010—2015年期间,投资5万元,将淤积严重、需疏浚的村河道疏浚一轮,恢复河道原设计标准。

五、工业企业及开封市垃圾场污染防治

将资源加工类、化工类和可利用废弃物较多的工业行业、企业,开封市垃圾场作为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的重点,促进污染零排放,建立物质闭路循环,重新利用废物资源,有效降低消耗性污染。强化环境保护,将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逐渐向清洁生产方式过渡,建设生态文明厂区。在各类经济活动,严格控制排污,同时加强整治河道力度,提高河水调蓄能力,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保证水质达标。

六、农村改厕及农村饮用水监管 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的监管力度,逐步完善自来水消毒设施,在水厂配备水质消毒设施并正常运行,水厂管理科学规范,水质监测按期保质完成。到2015年底,村改厕完成率达到80%以上,创成卫生村。

重点工程:

投资20万元,新增农村卫生厕所 15座,其中旧厕改造8座,增加2台水质消毒设施。

七、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

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农村环境信息系统,改善农村水、土、气、声环境综合监测体系。每个行政村至少配备1名兼职环保管理人员,负责生活垃圾和全村环境监督管理。

第四章 保障措施

1、建立规划管理机构,专人负责村庄整治。

2、健全乡规民约,订立各项保护环境制度。

3、完善监管机制,定期检查督促,并建立奖惩制度。

村环境整治规划 篇2

一、引言

2005年我国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 一些地方热衷于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 而忽视对老村落的改造, 导致部分老村落环境脏、乱、差, 基础设施欠缺, 逐渐衰落。为了防止农村环境的破坏、活力的丧失, 2011年江苏省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 将旨在全面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作为四大行动计划之一, 明确要求到2015年, 全省要通过村庄环境整治行动, 形成1000个省级“康居示范村”, 带动1万个规划布点村庄达到康居乡村建设标准, 其他村庄环境普遍改善。

康居示范村按不同标准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三个类别。三星级康居示范村标准要求最高, 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开展“六整治”、“六提升”工作, 即重点整治村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放、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河道沟塘, 着力提升公共设施配套、绿化美化、饮用水安全保障、道路通达、建筑风貌特色化、村庄环境管理水平, 并最终由江苏省住建厅会同省环保厅等部门统一验收。

林苗圃村就是此次争创三星级“康居乡村”的村庄之一。在林苗圃村村庄环境整治规划中, 主要采用了问题导向、整治策略、特色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推进村庄净化、绿化、美化和道路硬化,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改善农民生产条件,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其总体要求着重体现村庄的自然、整洁、生态、乡土。

二、现状概况

林苗圃居民点位于顺河镇东部, 通过宿关路与镇区联系。距宿迁市中心城区约5km, 距顺河镇区约4km。居民都是原国营苗圃职工, 其房前屋后及主要耕地种植大量的经济苗木和果树, 其中百年以上树龄的银杏十余株, 70年左右树龄的梨树两千余株, 30年左右树龄的柿树200余株, 村内有50余亩葡萄园, 村南有近千余亩的梨园。现状居民点面积约8hm2, 135户 (见图1) 。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乱堆乱放、私搭乱建

村庄虽经过初步整治, 建筑外观已有大幅度好转, 但村庄内部生活垃圾乱堆乱放, 临时设施私搭乱建等问题仍然存在。村庄建筑颜色混杂, 整体颜色不协调。零星的家庭饲养家禽, 圈舍建筑质量差, 样式丑陋, 严重影响村庄整体形象。

(二) 基础设施配套不足

村内污水处理设施不足, 现状污水处理达标排放户数比例为70%, 有30%的农户依然采用雨污合流排放方式, 村庄内部污水处理设施已不能满足村庄现有农户污水排放总量, 给村庄环境带来较大影响。村庄路灯、垃圾桶等设施缺乏, 存在夜间照明和环卫死角。

(三) 公共空间缺乏

村内没有一处可供农民户外活动的公共场所, 更没有健身活动设施和场地。村庄公益类设施严重缺失, 没有活动中心、卫生所、村委会等公共服务设施。

(四) 村庄特色未凸显

由于一直以来区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心城区建设, 甚至有一段时间把该村划入城市建设区, 准备对该地区进行拆迁,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把林苗圃当做一个要拆迁的村庄看待, 其生态园林特色没有被充分挖掘 (见图2) 。

四、整治策略

(一) 整治村庄环境, 改善生活居住条件

针对村庄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不齐全等问题, 采取清理沟塘、清理庭院, 购置垃圾箱, 建设封闭式垃圾房、建设污水处理站, 埋设雨、污水管网、硬化道路等措施, 彻底改善居住条件。

(二) 强化村庄特色, 营造绿色宜居环境

充分利用当前村庄经济苗木和果木多的优势, 强化绿化特色, 对经济树种和果木进行梳理, 使之四季有景可赏, 特别注重冬季树木冬态景观的营造。根据村庄建筑的建筑质量和年代进行分类整饰, 既使建筑的色彩风格协调, 又能看出不同时代建筑资源风貌的传承和创新。通过建立公共空间, 整合村庄绿化、强化景观节点、优化滨水空间, 强化乡土、生态特色, 提升村庄整体形象。

(三) 挖掘资源潜力, 增强村庄发展动力

林苗圃距城区仅4km, 区位条件良好。同时这种生态乡野型的村庄是城市居民理想的休闲放松好去处, 因此在林苗圃利用自然生态特色的同时, 应充分挖掘苏北文化特色, 增建旅游服务设施, 整合周边果园, 开发采摘、垂钓体验式旅游项目, 发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增强村庄发展动力, 实现产业可持续。

五、村庄整治规划

(一) 环境整治

环境整治范围主要是居民点, 总面积8hm2。

1. 道路整治

进村道路:要保证村民出入方便和生产需求, 同时考虑未来小汽车的通行。宽度不满足会车要求的进村道路在适当位置设置会车段, 将较开阔地段的道路向一侧局部拓宽。

村庄内部道路:村庄内部道路走向顺应地形, 不填塘、不砍树。以现有道路为基础, 顺应现有村庄格局和建筑肌理, 延续村庄乡土气息, 传承传统文化脉络。

道路整治共修复道路总长400m, 总面积1600km2。

2. 雨污水工程整治

改造雨污水管道:现状排水制度为雨污合流制, 居民家庭生活污水经三格化粪池初步处理进入合流制排水盖板沟。规划雨水收集采用沟渠排放方式, 与道路边沟结合, 充分利用地形以自流方式及时就近排入池塘、河流等水体, 将2200m明沟加盖改造成暗沟, 适当位置设检查口 (见图3) 。

新建污水处理设施:村庄整治本着经济有效、简便易行、资源节约、工艺可靠的原则, 规划新建村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 其处理工艺应采用“生物—生态”组合模式, 采用“厌氧池—自流充氧接触氧化渠—人工湿地”工艺 (见图4) 。

3. 环卫设施配套

规划遵循“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统筹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立村庄日常保洁和垃圾清运制度, 集中清理积存垃圾, 配置必备的环卫设备设施, 实现村庄保洁常态化。积极推动村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源头减量、资源利用。

居民点现状配置了27个垃圾桶。按照50~70米的服务半径设置垃圾箱 (2~3户共用一个) , 原则上不影响沿路景观, 并与用户保持一定距离, 规划新增垃圾箱11个;保留现状公厕和在建公厕;配置1辆专用垃圾收集车。

4. 杆线整治

对村庄杆线进行梳理, 减少线路交叉和跨越民宅、公共活动场所等情况, 拆除废弃杆线。沿主要道路同侧布置的线路以共杆为原则, 减少电线杆数量与线路交叉。电力、有线电视、通讯等入户率达到100%。现状强电、弱电线路基本都是分杆架设, 村庄入户线路应尽量沿墙体隐蔽敷设, 排列沿道路有序敷设 (见图5、图6) 。

保留现状路灯, 规划新增5盏路灯。采用太阳能路灯架设, 路灯采用85W节能灯, 架设高度为4m, 照明半径为25m。路灯沿着村庄主、次道路单侧布局, 满足村民出行需求。

(二) 强化特色

根据村庄实际情况, 将居民点东侧的葡萄园和南侧的水体纳入特色提升范围, 面积约16hm2。并将沿主要道路、宅间路划定禁止堆放区域, 划定村口、居民点内公共活动场地等区域作为重点打造的重点整治意图区。结合村庄建筑整饰、绿化引导、水系梳理、院落宅旁的有效引导等方面提升村庄形象 (见图7) 。

1. 建筑整饰

在整治的时候要注意尽量保持建筑原有风貌, 一方面对村内需要整治的住宅外墙及院墙进行粉刷, 如原有是红砖墙体, 在用水泥砂浆找平后用乳胶漆刷白;对水泥砂浆找平后的窗体内外框刷12cm宽的墙线, 墙基踢脚线部位刷高度为50cm的青灰色面砖。

另一方面凸显村庄的建筑特色, 可通过采用镂空围墙和具有特色的门头, 突出宿迁民居的大气和精致。同时强化不同建设年代建造的住宅特点, 使之形成一个序列, 用建筑述说该村在不同年代的经济、建筑技术发展状态和审美取向 (见图8) 。

2. 绿化整饰

整理、保留现状较好的绿化植物, 要注重植物在高度、种类以及绿化形式上的搭配。主要道路保留现状的银杏等乔木, 密植灌木花卉, 选择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搭配种植, 达到层次分明, 色彩丰富, 常年有景的效果。次要道路在硬化的基础上种植小乔木和花灌木, 形成尺度宜人的街道景观效果。宅前路两侧结合宅前院后和产业特色, 栽植小乔木、灌木、花卉, 形成景色宜人的巷道空间 (见表1) 。

3. 水体整饰

清理水面漂浮物和水边堆积的杂物。水旁绿化保持自然生态, 营造乡土特色, 种植垂柳、迎春、美人蕉、鸢尾、菖蒲等, 水旁应选择耐水性较强的植物 (见图9、图10) 。

4. 院落宅旁整饰

院落内适当打破硬地铺装, 开辟花坛, 种植乔木、花卉;院内采用青砖等材料砌筑花坛;绿化可用本地乡土树种或蔬菜、瓜果美化院落;院墙可采用镂空式院墙, 也可用篱笆围合 (见图11) 。

5. 村旁整饰

林苗圃村村旁现状绿化南侧以梨树种植为主, 绿化效果较好。外围种植果木等经济作物, 要加强田间道路的分割, 形成丰富的窗口景观。村口位于居民点西侧, 规划建设公厕和停车场。

村口内场地铺设采用青砖、木板、砂石等具有乡土风貌的材质 (见图12) 。

(三) 培育产业

林苗圃地处城乡结合部, 通过一系列的环境整治与特色提升, 该村可以依托优良的自然资源, 强化现状苗木种植、水果栽培等特色产业。同时在千亩梨园中开辟休闲观光步道, 增设赏花游廊, 并充分利用废旧水塔设立观景台。在村南的水塘栽植荷花, 扩大葡萄园规模, 以梨花、荷花、葡萄为依托开发赏花、采摘、花浴等参与体验式旅游项目。新建旅游服务设施, 开设体验式农家旅馆。唱响乡村旅游、梨树经济品牌。实现单一农业产业和三产服务业相互促进, 共同繁荣 (见图13) 。

六、结语

从表面上看, 村庄整治主要是在硬件上通过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综合整治农村环境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从深层来看, 村庄整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手段与措施, 是建设新农村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 不能孤立地就整治而整治, 应把它与村庄的生态和经济两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实践经验表明, 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对村庄进行整治, 不但能够极大改善和提高农民的居住环境, 改变其生活方式, 而且可以激发农民自主改善生活环境激情, 增强提升生活水平的愿望, 同时还能促进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农民素质的提升, 最终从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等方面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形象。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村庄环境整治技术指引.2012.

[2]张泉, 王晖, 梅耀林, 等.村庄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3]刘菁.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河南农业, 2008 (10) .

村环境整治规划 篇3

摘 要:云南省传统村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玉龙县白沙村传统村落是纳西民族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的结晶。然而白沙村因其拥有良好的交通区位和旅游开发潜质,经济建设突出,同时给当地环境带来严重影响,经过日积月累,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本文通过该地区进行方案设计,将从源头解决现有问题。将项目区生活污水通过污水收集设施,收集进入污水处理系统,集中处理后排放,消除污水负荷的影响;垃圾通过村户收集,集中收集入垃圾集中房,定期清运至垃圾处置地,进行减量化处理。让污水、垃圾将不再影响周围环境及村民身心健康,且得到资源化利用。

关键词:传统村落;环境整治;污水;垃圾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拥有7000年文明农耕史,在全国各个区域遍布各具民族特色的传统古村落。我国传统村落不仅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而且历史积淀深厚、文化个性鲜明。云南省传统村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同样面临着生态环境急速退化的现状。玉龙纳西族自治县17个乡镇(办事处)102个村委会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大量的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是玉龙县各民族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的结晶,它集中体现了玉龙县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生态文化。白沙村隶属玉龙县白沙镇,其北面为玉龙雪山景区,因其拥有良好的交通区位和旅游开发潜质,经济建设突出,同时给当地环境带来严重影响,经过日积月累,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对当地土壤、水体造成危害,进而影响着生态食品的安全,严重影响着人民的身心健康。为有效保护、深入研究幸存于世的形式与类型丰富、地域与民族特色突出、历史文化信息承载厚重的传统村落,改善项目区传统村落生态环境,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项目区基本概况

1.1 地理位置

白沙村隶属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白沙镇,为行政村,辖兴都村、岩脚村、忠义村、三元村、街尾村、新文村6个自然村(其中三元村、街尾村、忠义村和新文村四个自然村位置相连,以下称这四个村为“古街”)。东邻木都村,南邻丽江市古城区,西邻文海村,北邻新善村。村委会所在地离乡政府1.5 千米。村内交通便利,村道以五花石板路、水泥路为主。其北面为玉龙雪山景区,拥有良好的交通区位和旅游开发潜质。本项目区域范围为南起新文村,北至三元村,东北向太平村与白沙完小齐平以南,东边以束白公路为界,西边以岩脚村紧邻山体等高线为界,西南向包括兴都村。

1.2 自然环境概况

白沙村所在地为平坝区,周边多为平整的农田,源自玉龙雪山融水的青龙河从村落西面蜿蜒流过,是当地重要用水供给河流。白沙村西面紧邻山体,地势较陡峭,山体自然风貌保留较好。白沙村紧邻玉龙雪山,项目区属高原型西南季风气候,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白沙村河流流入青龙河,属漱河流域,金沙江水系。

1.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白沙村委会,属于坝区。 国土面积12.90平方公里,海拔2430.00米,年平均气温8.90℃,年降水量935.8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有耕地5565.00亩,其中人均耕地3.70亩;有林地16286.00亩。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06户,有乡村人口1622人,其中农业人口1507人,劳动力83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623人, 农民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见表1)。

2 项目区传统村落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现状分析

通过对本项目区环境现状查看,白沙村饮水为自来水厂供应,设施完善,家家户户通有自来水,自来水水质卫生部门定期检测均合格,且水源点已做保护,不存在饮水安全隐患。

2.2 生活污水污染现状分析

据现场查看,村庄道路均已硬化,为石板路。项目区农村生活污水涉及1622人,生活污水年排放量33153.68t/a,主要污染物有COD 10.89t/a、TN 1.26t/a、TP 0.24t/a。项目区村庄三元村、街尾村、忠义村和新文村(以下称这四个村为“古街”)分布集中,古街排水已经统一规划,主干道上已经建有污水收集沟,收集后的污水进入城镇污水管网,但次干道的污水收集沟还不完善,不能满足收集率,需另增设污水收集设施。岩脚村和兴都村两个自然村距古街较远,污水不能纳入古街的城镇污水管网,村内无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水直接排放,对村内环境造成污染,需新建污水收集设施,对收集后的污水进行统一处理。

根据现场调查,项目区村民生活习惯基本相同,自来水主要用于日常生活、洗浴等。依据《云南省用水定额标准》(DB53/T168-2013)规定,Ⅱ类区域(亚热带)农村居民(集中供水)生活用水定额为60~85L/(人·d)。白沙村位于坝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区,平均用水量约为70L/(人·d),污水转化系数取0.8。污水收集率按60%计算。生活污水排放的污染负荷COD、TN、TP分别按23.00g/人·d、2.56g/人·d和0.51g/人·d计。

2.3 生活垃圾污染现状分析

目前白沙村无完整的垃圾收集处置体系,其现状表现在如下几点:

2.3.1 村民环保意识有待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产生量也有所增加,种类增多。

2.3.2 村民家中户用垃圾桶收集生活垃圾分类不够清楚,村庄内垃圾收集设施不完善,产生的垃圾堆放地零散,不集中,部分村民垃圾乱丢至附近沟渠,对周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

2.3.3 虽然村中已经有拖拉机清运车清运垃圾,但清运不及时,不能定时定点相结合收集运输。

根据现场勘察及参考相关资料,农村生活垃圾人均产生量取0.6kg/人·d,参照相关文献,另参《全国总量核算技术方法》,垃圾回收率为15%,垃圾中污染物溶出率约15%,取样垃圾中含有机成分的量为10%,含N量0.5%,含P量0.2%,

2.3.4 畜禽养殖污染现状分析

粪便处理现状:根据现场调查,村民饲养的畜禽不多,大都自行沤肥处置,不外排,故本项目不再考虑畜禽养殖污染。

综合以上污染现状分析,项目区总污染负荷排放量见表2。

通过上表分析可看出,COD、TN、TP三个污染物指标中,COD、TN、TP对生活污水污染贡献率最高,其次为生活垃圾。根据项目区实际调查情况,其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对村庄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为从源头削减村庄污染源,减少进入外环境的污染负荷,改善村庄环境状况,应重点对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进行收集处理。

3 项目区环境整治方案设计

结合项目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通过实施本方案,切实解决项目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将从源头解决现有问题,项目区生活污水进入污水收集设施,收集进入污水处理系统,集中处理后排放,消除污水负荷的影响;垃圾通过村户收集,集中收集入垃圾集中房,定期清运至垃圾处置地,进行减量化处理,从而解决村庄垃圾污染问题。让污水、垃圾将不再影响周围环境,且得到资源化利用。

3.1 村落污水收集处理工程

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工程结合该村落内现有污水收集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完善古街次干道污水收集设施,提高污水收集率,收集后的污水进入城镇污水管网。岩脚村和兴都村两个自然村需新建村落污水收集设施,充分利用项目区地形,将村落的生活污水引入污水处理系统场地进行集中处理。

3.1.1 污水的收集 结合村落的实际情况,拟采用截污沟的收集方式,根据村落地势新建污水收集设施,并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村庄地形,将污水引至村落较低点,在较大的环境容量下进行处理净化,这样不仅实现了污水收集的无动力运行,减少了不必要的投资。

3.1.2 污水的处理 由于村庄布局相对密集、经济条件好、地形条件不复杂、污水适宜集中收集,结合村庄的实际情况,如地形、可利用土地等,综合考虑各处置工艺的适用性、经济性、进水水质情况、出水水质要求以及考虑未来工艺的运行成本,维修成本及改扩建成本,长远考虑,拟选用污水处理工艺组合技术处理污水,采用的塘化处理系统组合工艺为:隔油隔渣沉淀+厌氧塘+景观好氧塘+兼性塘+生物反应过滤池的工艺组合,具体工艺流程如下:

污水处理主要工程设计参数见表3。

3.2 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工程

根据当地情况,由于白沙村村庄城镇化程度较高、离县城较远的村庄,采用“户分类 、组保洁、村收集(垃圾房暂存)、乡镇运输处置”的模式。村庄每个村民每户首先把生活垃圾自行分类,将可回收垃圾回收利用,将有机垃圾进行堆沤然后还田,从而实现垃圾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对于不可回收垃圾,村民自觉地放入垃圾桶中,村庄公共场所垃圾桶由村庄指派专人每天清扫;清扫后集中收集在垃圾房中,每周由村委会组织人员对垃圾房中的垃圾进行清运。根据地势地形条件,在乡镇选择适宜的位置建立垃圾集中处理站,每周将垃圾清运至集中处理站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处置。

4 整治方案工程量及结论

根据该地区环境现状及方案论证,白沙村传统村落环境整治方案结论如下。

4.1 项目区现有的污水排放体制为雨污合流制,但是污水收集设施不完善,项目区将根据实际需求新建污水收集设施,提高污水收集率。

4.2 污水处理因地制宜采用集中处理,污水处理系统采用隔油隔渣沉淀+厌氧塘+景观好氧塘+兼性塘+生物反应过滤池的工艺组合。

4.3 结合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村民愿意在村庄设置垃圾集中房,对村庄垃圾进行集中收集,通过垃圾清运车定期收运至集中点进行减量无害化处理。为解决好项目区垃圾污染问题,项目区采用“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清运、村集中处理”的模式治理项目区垃圾。

4.4 本项目主要工程量

4.4.1 村落污水收集处理工程:新建污水收集系统截污沟:0.4m×0.6m的300m,0.3m×0.3m的1000m,新建白沙村污水处理系统(40m3/d)1座。

4.4.2 村落垃圾收集清运处置工程:新建垃圾房(8m3)3座,垃圾桶(60L)150只,并配套垃圾减量化设施1套,户用垃圾桶406个,保洁工具6套。

通过对本方案的初步设计,工程量见表4。

4.5 主要环境效益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每年可以削减进入外环境的污染负荷为COD:12.15t/a、TN:0.86t/a、TP:0.23t/a。

白沙村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的实施,一方面能削减进入外环境的污染负荷,另一方面能改善村落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和健康水平,协调农村生态与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的环境质量,从而提高该村形象,促进经济产业的发展,因而本项目的建设是十分迫切且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建设与投资指南》等四项文件的通知(云环发[2013]130号).

[2]《云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有关工作的通知》(云环通[2011]64号).

[3]《云南省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2010—2020).

[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5]《云南省用水定额标准》(DB53/T168—2013).

[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7]《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

[8]《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范》CJJ142—2008.

[9]《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

[10]《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 574—2010).

[11]《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

村环境整治工作方案 篇4

根据镇党委、政府要求,为了营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提高全村人民的生活质量,结合本村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开展“四清、三基、二统、一化”为重点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着力改善我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

二、基本原则

*.村委领导,全民参与。村、组两级切实加强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领导,发挥全体村民的主体作用。

*.先清运后清扫,先治脏后治乱。先清运历史遗留垃圾,再进行大清扫,消除卫生死角。

*.健全机制,长效管理。实行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改善环境与提高村民素质相结合,整治行动与宣传发动相结合。

三、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全村环境状况达到“四清、三基、二统、一化”目标,并通过市县乡验收。

*.“四清”即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能源。

*.“二统”即农村垃圾统一分类处置、集镇污水统一集中处理。

*.“三基”即农村基本不见垃圾、基本消除村中道路、屋前、屋后基本完成。

*.“一化”即路边、屋边、水边绿化,在房前屋后,村道边植树造林,形成四季有绿、季相分明,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达到美化村庄,净化空气的目的。

四、工作方法

*.大宣传:村召开全村党员组长动员大会,各组召开村民大会,县、乡办点干部、支、村两委干部、党员组长深入各组、户做好动员、劝导工作。书写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手册和致农户的一封信,发动全体村民参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

*.大清扫:发动全村党员、组长、保洁员开展卫生大清扫。首先带头清洁好自家房前屋后,整理好庭院杂屋。

*.大清运:村里组织人员将历史遗留的垃圾全部清运处理。

*.大评比:把检查结果在评比栏公布并进行奖罚,充分调动组长、农户的积极性。

*.大检查:由卫生检查评比小组对全村卫生进行检查,发现卫生死角或清扫不到位的,及时督促清除。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

各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把整改工作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与单位重点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在整改过程中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主动过问,确保所出现问题能得到协调,督促检查落实到位,并全面掌握整改工作情况,保证整改工作有效完成。

(二)明确责任,形成合力

牵头整改单位要主动加强与相关责任单位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召开研讨会议来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相关责任单位要树立大局观念,从整体出发,积极配合牵头单位及相关单位做好工作,齐心协力完成整改任务。

(三)积极回应,正面宣传

要高度重视对整改工作的宣传,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村委公告栏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深入基层走访、召开座谈会、电话访问、问卷调查等方式向广大群众通报整改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解答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正面宣传引导,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四)强化监督,扎实整改

村环境整治工作会议简报 篇5

地址: xx市图书馆 主持单位:是互助学社

主持人:饶思嘉 记录人:尹哲

参加者:及部分高三应届生。

会议内容:

一:介绍学社

·学社简介

·学社活动简介:与各大高校联合支教,捐建乡村图书室,励志奖学金,大学生一对一扶助小学生,xx市乡村小学生走访项目,xx市乡村中小学生实地走访项目,xx市乡村中学交流会,高三学子交流会,高校信息义务咨询会,专题座谈会,亲情感恩教育活动,xx市中学生去北京励志交流

·未来几年的计划

·志愿者招募

二:主讲人主题发言

中国地质大学本科,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蒋一峰

·大学的定位:有憧憬,树目标,早准备

·大学学什么:自己的专业,学能力,学做人

·大学做什么:做有意义的事,做喜欢的事,锻炼身体,社团活动

湖南大学:张亚贤

大学要做的五肯:

·思考人生

·计划生活

·学会待人接物,犯错有成本,个性有幅度

·学好专业知识与英语

·锻炼身体

大学不要做的五否:

·不要妄言大学不好,专业不好

·不要玩物丧志

·不要把友情看的特重或特轻

·不要忘记父母

大学要做的一中:

·谈恋爱与否

分享自己两个经历

·家教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应聘 学校好与否对学生没有决定影响

中国科技大学:李根成:

大学学什么:

·自己的专业

·只要你愿意,异常多的课程

大学怎么学

·靠自己

·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阅读

·时间合理分配

·要有生活情调

湖南师范大学本科,保研入中国政法大学:张婷

给毕业生的忠告:

·大学成绩最重要

·学习之余多参加社团活动

·大学入党很重要

给女生的建议:定位自己——高要求

·多读书,充实自己的思想

·注重自己的着装,学会必要的化妆技巧

·感情问题妥善处理

·叫志同道合的朋友

三:提问环节

·刚入大学选到一个不喜欢的专业怎么办?

蒋一峰回答:学习成绩优异可以再下半期转专业

·在大学想家了怎么办?

张亚贤回答:寝室卧谈会,打电话给家人

饶思嘉回答:多和朋友交流;老乡聚会;让自己忙起来

·大学课程怎么安排?

张亚贤回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课,大学英语,专业通史科,计算机,体育,选修课

李根成回答:有时一天没课,有时一天到晚有课,看学科怎么安排

·大学如何入党,有何要求?

张婷回答:成绩+活动+同学投票+老师评定

·大学如何拒绝游戏?

蒋一峰回答:自律;参加社团活动;科技创新项目

·大学毕业是读研还是工作?

张婷回答:看个人选择、

读研:一个更高的平台

工作:要求与人交流能力强

·大学学什么?

张亚贤回答:专业学精;学自己喜欢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

·上大学之前要准备什么?

蒋一峰回答:学一些东西:个人才艺——吉他,演讲,绘画

看一些东西:《曾国潘家书》《红楼梦》

·大学成绩与参加活动有冲突吗?

张婷回答:一个会学习的人不会为学习而放弃什么,读书需要的是脑子而不是一味的时间投入,没有冲突

张亚贤回答: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要抱着尝试的心态参加活动,如果自己不能担当,就不要贪心

·如果想考研要什么时候开始准备?

张婷:九个月到一年。英语+专业。不能浮躁

村环境整治行动倡议书 篇6

全乡各位父老乡亲:这个年过得是不是有些压抑和紧张?隔离在家里是不是有点憋闷坏了的感觉?大家谁都没有想到:一个看不见的小小的病毒,把大家大家“关”在了屋子里!

转眼春节一晃而过,天气变暖,肺炎疫情也有所缓解了,大家开始谋划今年的“日子”了。务工,准备着种植庄稼,让孩子上学……大家对美好的生活依然充满了盼头。而经过这样的一场疫情,是不是也让大家更加懂得了美好生活的珍贵?

近年来,经过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大家的共同努力,X的基础设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现在,道路交通等条件在全县都是相对比较好的。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大家通过种植、养殖、务工、求学等途径,日子越过越红火。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仅要吃得上肉,穿上漂亮的衣服,住上宽敞漂亮的房屋,更为重要的是,人们越来越注重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现在,市上和县上为了让大家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着想,倡导大家对自己的村庄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大整治,让大家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加的舒心。大家是不是应该积极的响应?

脏乱差的环境,是不文明的表现,是没法让人感觉舒服的,也容易让病毒滋生,恐怕没有人会喜欢的!这场疫情,教会了大家许多,而讲究卫生,珍爱生活,是不是对大家最大的提醒?大家的村庄应该是青草泛绿,空气清新,鲜花盛开,天蓝地厚环境美,而不应该是脏乱差,所以大家应该大力整治。为什么环境会脏乱差呢,关键是大家没有养成人人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大家将垃圾乱扔,将柴草乱堆,将脏水乱泼,让粪污水乱流,让农机具乱摆……

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都知道,环境脏乱差的情况是长期造成的,是不可能靠几个人几天时间就能治理好的!大家大家的环境,需要大家大家来维护,来治理。只要人人都讲究卫生,大家随时随地共同来维护,大家的环境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的!现在,市上和县上让大家念好五字经:把杂草粪便沟渠“填”埋了;把烂墙破房废圈“拆”除掉;把农具化肥杂物“归”整齐;把地膜垃圾污水“清”干净;把破路破墙厕所“修”整齐。

还有自己家地里的废旧农膜,也需要大家来收拾,既可以不让地膜乱飞污染环境,而且还可以换取新膜增加收益。环境需要每一个人从不乱倒垃圾,乱扔纸屑做起,需要从自已家里和庄前屋后的卫生做起。良好的习惯也需要相互监督。大家看到,有些乡亲家里收拾得非常整洁,庄前屋后非常干净,精神面貌非常好,让人感到赏心悦目。希望人人都能做维护美好环境的文明人,每一个人都不做破坏环境卫生的丑陋者。

各位父老乡亲们,今年的疫情防控工作,大家都做得很好,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才有效阻止了疫情的蔓延。让大家总结大家群防群治的经验,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大家一起相约:

讲究环境卫生,从我自己做起,从改变以前不好的生活习惯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只要大家都能像今年防控疫情一样,齐心协力,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大家相信,只要大家都动起来,大家生活的环境会越来越好,X人的生活,像那砂田西瓜一样,甘甜爽心。会像鞠驴娃子肉一样,鲜美如意!

“城中村”整治规划探索 篇7

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是城市文明的渗透过程, 并伴随着一系列的社会变迁, 表现为城市数量和非农业人口的增长以及大的都市区和都市群的形成。这一过程中城乡关系的变化、乡村-城市的转型是各国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但因各国受不同的城市历史、经济制度等的影响而以不同的形式展开。自1980年以来,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全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在1978-1998年的20年中, 全国新增建制城市475个, 城市化水平明显加快。“城中村”就是在我国转型背景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居住空间现象。

(一) “城中村”概念的界定

“城中村”是我国高速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地域现象。“城中村”位于建成区内, 享有城市的某些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 但仍然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农村经营体制。它在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建设景观等各方面处于明显的乡村-城市转型过程之中, 既具有较高程度的城市化特征, 又保留浓厚的农村社区特征。

(二) “城中村”现状

“城中村”从出现开始, 就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而存在的。作为“都市里的村庄”, 与城市社区和传统农村社区相比, “城中村”以下诸多问题:社会经济结构城乡二元化;规划滞后, 建设混乱;就业和村民发展问题突出;人口构成复杂, 社会治安和教育问题严重。“城中村”不仅影响城市的美观, 也阻碍城市化进程, 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已成为困扰许多城市发展的“瘤疾”。

二、目前存在的类型

结合各时期形成的“城中村”目前在城市中的分布和发展形态来看, 整体虽呈现一定的零散, 但从“城中村”作为具一定人口经济规模的聚居点在城市中的地位来看, 却已经显示出城市集聚效应对其发展的影响, 也显示了其自身的阶段发展类型,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是位于城市建成区内部, 已经完成土地转型 (包括已完成村转居, 但保留宅基地和虽未转居, 在用地性质中已经没有农业用途的“城中村”) , 以第三产业为主导, 将要融入城市体系中的“城中村”。

二是位于城市内缘区的城市建成区周边, 正在进行土地转型, 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上升迅速, 将要被纳入城市建成区内部的“城中村”。

三是位于城市内缘区的城乡结合部中或内缘区与外缘区交界处, 其土地已经或正在被城市新的功能增长点利用, 进行跳跃式转型的“城中村”。

这几种类型也说明, “城中村”未来的发展是与其目前和今后所处的区位条件是分不开的。

三、整治规划措施

(一) 整治的必要性与难点

“城中村”目前尚无统一规划指导下的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 给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不断增加, 而经济实力和区位较优越的村庄在新的建设中, 急需城市统一规划的指导来理顺城市, 更新与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的关系。

目前“城中村”整治的难点集中在以下几点:“城中村”土地 (包括少量耕地、闲散地和宅基地) 在城市建成区基本呈不连续、无规则分布, 且所有权混乱, 给更新改造过程中土地的获得、利用和规划的实施造成困难;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在不断进行, 在城市土地极差地租及房地产开发影响下, “城中村”更新改造的资金平衡、有关赔偿安置基准的认定遇到困难。随时间的延续, “城中村”土地既得利益不断滋长村民的“食利”惰性, 更增加了改造的难度;“城中村”村民素质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存在相当差距, 就业处于弱势, 城市对这些特定人口的消化遭遇下岗流, 加上仍具一定活力的农村政策, 使城市政府过去多采取回避矛盾的态度。大量转居人口的收入来源、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现实的最突出问题。

“城中村”土地的“硬”约束与现实中的“软”执行暴露出, 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 根据土地本身价值来实现土地的最佳收益, 从而带动“城中村”土地与城市其他用地的置换来达到改造开发的目的。

面对一系列错综的矛盾, 重要的是认清矛盾产生的根源, 即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和联系的纽带。只有把这些主要矛盾和联系纽带理清, 我们才能有的放矢, 才能认准“城中村”改造的目的, 从而制定相应的整治计划。

(二) 整治规划措施

政策法规是使“城中村”改造得以实现的必不可少的外部因子, 而真正能带动“城中村”改造的内部诱因是“城中村”自身的条件, 包括其区位、可利用资源状况等。其中土地是实现“城中村”改造的最为有力的条件之一。用土地本身的价值作为“城中村”改造的协调因子, 也有利于实现城市与“城中村”关系的整合。根据“城中村”特征和存在类型分析, 拟订相应的整治规划措施如下:

第一类“城中村”:结合土地置换的改造位于城市建成区内部的“城中村”。它们已经没有耕地, 现有土地主要用于居住和依托城市而建立的市场、商业、租赁等, 从土地利用形式上已经完成土地转型。这类“城中村”可以利用城市土地置换调整的契机, 打破土地的封闭状态, 通过流动的城市土地市场达到“城中村”土地的有效配置, 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城中村”土地评估阶段的公正、合理、有效是这类“城中村”改造的现实关键因素。旧村改造与城市更新改造的结合是“城中村”面貌改善的契机。城市更新改造必然带来原有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的调整, “城中村”土地作为未经开发的“生地”, 既可提供城市更新中的后备用地, 完善其整体布局, 又可在开发中实现其最佳利用、发挥增殖潜力。通过原地拆迁改建、易地安置重建, 逐步引入城市住宅建设标准和小区配套化设施管理, 实现“城中村”空间物质形态的彻底转变。通过合理的置换和补偿, 原有“城中村”居民在迁入新型城市社区后, 可以享受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优美的环境。在具体操作中, 建议城市政府把握对土地所有权交易市场的控制, 这样有利于对“城中村”土地统一整备和统一规划的实现, 由政府进行前期的开发后, 通过协议、招标或拍卖形式出让地块, 尽量减少划拨, 保证土地收益的获得。所得土地收益用来协调各方利益, 保证村民得到合理安置和补偿。例如, 珠海市近年来, 通过合理的补偿和盘活“城中村”土地, 带动了“城中村”改造的有效进行。如居民合法住房按建成年份以1∶1至1∶2的面积比例进行补偿;旧村居民的原有宅基地, 给换发房产证, 成为商品房, 可直接进入市场交易;原村集体在旧村改造范围内的留用地、工业用地允许免交有关费用纳入统一规划、改造, 土地升值的收益由村集体、旧村居民和开发商共同享有。

第二类“城中村”:控制无序蔓延, 引导其有序发展。位于城市建成区周边, 正在进行土地转型的“城中村”, 其发展与城市的扩展有直接的关系。扩展带来城市用地和原有农村农业用地、非农建设用地之间的空间矛盾和竞争。处理好城市建设发展用地与农村各项用地的关系, 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下, 及早控制和安排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 是预防第二类“城中村”土地利用无序蔓延的前提保证。政府应适时地制定这一区域内农村土地的征用计划, 加强对征地农村宅基地的管理, 结合城市建设, 引导村民进行都市化的旧村改造, 改变过去避绕的做法。制止无序建设活动的蔓延, 是现有城市治理“城中村”最为紧迫的整治环节, 在第二类“城中村”的整治中尤其重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则又是这一环节的关键。制定过程中应按不同发展状况的“城中村”来区别对待。“城中村”的建房活动以早期纵向加盖、中期横向扩充与加盖并举、晚期独户多层楼房密集林立为特征, 对于“城中村”的这种建房活动如不及早控制和引导, 必将加重未来整治的难度。对于后开发城市, 这类“城中村”中设立市场或扩建市场用地是引起其蔓延的一个诱因。所以在规划控制中, 应合理配比各项用地。在村民新的建设改造活动中, 引导其集约利用土地, 及时配套各项设施, 使建设标准逐步向城市型过渡。政府部门是其中的重要角色。应以积极引导为主, 避免消极控制。改造初期一定会面临宣传、动员和相关优惠政策的制定等工作, 如果把优惠政策的享受和控制目标相结合, 不但有利于遏制旧村无序建设的进行, 还能调动人们改造的积极性。政府与改造“城中村”的沟通也是“城中村”改造工作贯穿始终的环节。设立合适的中间机构来协调两者的联系, 达到信息的畅通是必需的。“城中村”所属区政府可以担当这一角色。这样, 不但可以简化改造中涉及的层级和程序, 各区也可以针对自身发展情况, 合理引导“城中村”的发展。

第三类“城中村”:开展城郊村镇规划, 建立城乡生态系统。对已经进入城市规划区内部的村庄, 缺乏适时、有效的管理, 使城市政府丧失了对“城中村”土地统一管理的主动权。已经暴露的问题提醒我们关注演变中的城乡交错地带, 及时、全面地制定城乡土地利用和开发规划。位于城市内缘区的城乡结合部中, 其土地已经或正在被城市新的功能增长点利用, 进行跳跃式转型的“城中村”, 曾经是分散在城市远郊的一个个自然村。在郊区城市化的进程中, 它们被赋予新的活力, 在给城市功能分散提供空间的同时, 实现着自身的转型。如何预测城乡结合部的村庄、集镇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地位, 城乡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有效衔接等一系列问题, 显示出这类“城中村”现象背后城郊规划的重要性。部分学者已经提出城郊村镇规划、中心村规划等针对城乡结合部规划的原则, 主要是在这类村镇发展的过程中, 从规划标准上考虑与未来中心城市发展的衔接, 防止无序、不符合规划的开发建设行为的出现。城市边缘区在经历城市边缘工业化、城乡经济混合增长、城市经济结构提升、乡村经济结构蜕化的阶段中, 优化这一地带的布局和衔接, 保证农业一定的持续发展, 营造城乡生态系统的发展空间, 对于每一个城市来说无疑都是有益的。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 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之一。从而各级城市必将处于快速的开拓阶段, 这就对城乡规划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各执一方、兼具城乡特色的城乡交接地带的规划力度跟不上的局面必须打破。

这3种整治措施虽然针对“城中村”3种不同的发展类型, 但对于不断发展中的城市和动态演化中的“城中村”来说, 必须结合“城中村”的演化趋势, 针对自身的情况综合考虑和运用以上的措施。

四、结束语

本文所提出的改造措施主要是从土地使用、规划控制角度来制定的“城中村”整治规划, 其他方面的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对即将转制的村民在过渡期间的管理和服务, 对转制村民如何把城市社区管理制度逐步引入新的社区之中, 转制村庄原有集体经济组织如何实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型以及对外来人口的安排等。这些说明“城中村”整治规划是一项需要政府、村民、规划人员、开发商等众多方面协调的综合工程, 以上提出的措施只是在“城中村”整治途径上迈出的有限步伐。

参考文献

[1]、李娟.城中村改造模式探索——以武汉市城中村改造为例[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

空心村整治应提升为国家战略 篇8

长期以来,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背景下巨大的人地矛盾压力,使得大规模边际土地被开发成耕地。边际土地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如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东北北部临界适宜区等。然后,这些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已经达到极限,继续开垦的生态与环境风险巨大。我们通过典型区域抽样调查以及统计数据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的潜力巨大。山东省禹城市典型调研表明,村庄土地整治潜力在46%—54%,可净增耕地13%—15%。

我国耕地资源潜力重在空心村整治,特别是平原农区村庄具有农业基础条件转好、接近商品粮基地、便于耕作的天然优势。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未来耕地保护压力十分严峻;另一个方面,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边际土地开发的自然和社会风险不断加重。因此,建议国家将未来补充耕地潜力的重点放在空心村整治,通过整治空心村补充耕地,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下去,建立基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的空心村增地长效机制。

将以空心村整治为重点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上升为国家战略

将以空心村土地整治为重点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农村土地整治为核心,优化配置城乡要素资源,促进城乡空间格局优化。

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空心化日益加剧,农村宅基地空置、废弃日趋严重,新增耕地的潜力巨大。由于今后较长时间内,我国城镇化进程仍将呈现快速推进态势,农村空心化也会因之愈演愈烈。因此,应根据城镇化速度和空心村演化“生命周期”规律,科学制定我国空心村综合整治的中长期战略及规划。

学习借鉴引进国外村庄整治还田技术,充分发挥国有科研所的技术力量,积极引入企业与社会资本参与科研,集聚多方力量,在较长时间内研制适合不同类型地区的空心村整治还田实用技术,并逐步推进示范和推广工作,实现全面提升土地整治质量和效益目标。

空心村整治和土地整理复垦,必须与新农村建设的其他项目进行整合,构筑综合性乡村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与关键环节。在村庄整治之前,根据项目区所在的区位、项目区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所在地政府和人民的意愿与合理诉求,协调国家、地方和各部门利益,根据土地产出率、单位劳动生产率、单位面积能耗等指标,确定具体的农村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和土地优化配置方案,确保在较长的时间内充分发挥所整理土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

围绕空心村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研究制定整域性乡村发展总体规划

近年来,全国不少地区已相继开展空心村整治实践,但空心村整治普遍缺乏全局性的规划指导。深入开展空心村整治的科学决策,必须全面认识当前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形势和未来的方向,制定科学可行的规划体系。空心村整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农田、村庄、工矿用地及闲置未利用地的专项整治,也应包括广义的田、水、林、镇、村、宅区域性综合整治,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意义上奠定市、县整域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城乡空间优化新格局。

农村发展转型与乡村系统演化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即“生命周期”,通常表现为出现、成长、兴盛、稳定、衰退等5个阶段。面对农村的空心化问题,既不可错失良机,也不能操之过急。现在有的地方极力推进农村大拆大建,其实这里面潜伏着一个隐患。比如正处于空心化成长期的农村,现在按照一万人口进行迁村并居,可是这些农民仍要城镇化转移,过不了5年、10年可能还有5000人甚至更多人要转移出去,又将带来新的空心化问题。因此,应遵照村庄演进的节律性,制定乡村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指导空心村整治实践。

此外,空心村整治在空间上应有具体考量的标准,比如土地整治补充耕地须在规划建设用地扩展线之外,确保补充耕地不至于很快成为征占对象。调研中以现有的补充耕地项目验收过后不到三年又被征用了,这是典型的劳民伤财。

空心村综合整治应综合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把空心村土地整治作为搭建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新平台,创新机制和政策,促进空心村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

因此,建议由国土资源部门来牵头、多部门协作,深入研究制定整域性乡村发展总体规划。研究揭示城乡转型期农村空间形态、组织形态、社会形态的时空特征,整合有相关乡村发展规划,制定空心村整治科学决策、有效管控、有序推进的规划体系。

抓住有利时机,适时推进我国空心村综合整治

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决策已经五年了,但总体上还没有取得预期的、实质性的效果和进展,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主要在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与体制尚不健全、土地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农村土地的资产与资本属性未能凸显等几个方面,因此,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还是当前抓关键、解死扣、破难题的战略之举,是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与机制创新的必然选择。

抓关键,就是创新体制,充分挖掘农村废弃土地潜力,有效管控村庄建设用地,推进农村土地管理模式和机制创新;解死扣,就是面对新时期不断加大的“双保”(保经济增长、保耕地红线)矛盾冲突和巨大压力,通过农村土地整治调整用地结构、优化供需关系;破难题,就是通过搭建城乡土地一体化配置的新平台,促进区域资源化整合、城乡空间优化整合和城乡空间优化重构,奠定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基础。

我国目前虚高的城镇化率潜伏着农民难以“安居乐业”的深层次问题,“两栖人口”流动和部分农民工回流,将成为农村建房的重要驱动力。随着农村非农收入增加和农民投资消费能力提高,新一轮农村建房的热潮会逐步兴起,甚至会发展到白热化的程度。

还有,在土地利用规划与建设用地指标强约束的背景下,建设用地的增量供应少了、企业用地难了,于是不少企业另辟蹊径,以空心村整治和新农村建设为由,转向与农村集体联合“撤村圈地”,以前期雄厚的资金投入换取广阔的发展建设空间。农民在短期内获利,但其长远的利益受损。有些地方在操作手段上名为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挂钩,因为征地规模动辄几百亩、上千亩,一个市的年度指标恐怕都不够,怎么可能实现增减挂钩呢?这些问题近年来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省市非常盛行、非常严重。

随着农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改善居住条件愿望的增强,借助土地利用管理机制与宅基地使用制度创新,科学引导合理投资、统筹规划、规范建房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现在推进空心村土地整治恰逢时机,既“节流”,又“开源”。如果今天的空心村不整治,恐怕未来想整治都整不动了,问题就在于未来农村土地产权关系更复杂、整治成本更高。今天能够深刻认识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的必要性,并准确把握时机、科学推进,是具有革命性、创新性的。再过十年、二十年评价今天的战略选择与科学认知,必将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建立以空心村整治为重点的国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新农村建设试验区

针对我国城乡发展差异大、农村发展问题多、土地制度创新难的现实问题,创建不同类型区和不同功能导向的、以空心村整治为重点的国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新农村建设试验区,通过探索研究农村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与政策体系,深化体制改革,创新和完善农村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配套制度。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城镇化要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这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我们应沿着这个正确的方向,通过改革试验,探索协同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改革路径,着力推进统筹城乡和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与机制创新,优化城乡结构与空间布局,促进城乡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农村空心化的问题十分严重,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的问题非常突出,创新农村发展体制与机制,科学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十分必要、时不我待。同时,还应当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建设用地利用总体上比较粗放,包括城市建设、开发区用地也存在投入少、效率低的问题。

通过资料分析表明,单位建设用地的投资量,美国比中国高出2倍,德国高出6倍,日本和英国则高出数十倍甚至上百倍。核心问题在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土地高度依赖性,建设用地的囤积闲置和低效利用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城中村”用地散乱、开发区土地空闲、房地产囤地抬价的局面亟须全面扭转,城乡土地利用都要建立集约节约利用机制。

从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出发,实现我国城乡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深入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相协调的“人地挂钩”、征用农村集体土地与保障民生留地开发的“地业挂钩”等系列机制与政策,促进城乡土地优化配置和集约高效利用,成为当务之急。科学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力度,必将为实现我国城乡土地统筹配置,提升农村土地利用价值,提高保资源、促增长、惠民生效率,开辟一条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新途径。

上一篇:青春的格调诗歌下一篇:清洁工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