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减负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论减负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浅论减负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篇1

本文通过了解提出减负与素质教育的背景及它们的内涵,从而大概地去找出两者的关系,对于学生过重的负担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对减负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得出减负就是素质教育的排头兵这个思想。关键词:

1、减负的负担是多样化的。

2、素质教育的三个定义可以说是减负的三种方法。

一、提出减负与素质教育的背景

浙江金华第四中学高二年级一名男生,不堪忍受学习成绩排名和家长望子成龙期望的压力重负,用榔头将自己的亲生母亲砸死„„

浙江温州永嘉县桥头镇中学两名学生,向同学勒索钱财并将一同学砍伤致死„„

云南昆明某中学初二年级一名14岁少女,因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家长责怪,心理负担过重,服毒自杀„„

河南安阳一学生家长,因自己的孩子未被评为三好生和大队长,带人把班主任打伤„„

一段时间以来,多有诸如此类的纪实报道反映在国内各种新闻媒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而这时新华社发表了江泽民主席《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一文。江泽民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要“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教师教书育人的心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这可能就是人们都意识到素质教育的起点,也可能是当今中国教育界风风火火改革的起点。

而在此之前,针对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教育部召开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电视会议。同时,教育部还印发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

其实要实行好减负,推动素质教育,就是要了解两者的关系。只有知道了这种联系,我们规定的任务,指定的方针才有可能为这两者服务,反之则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二、减负与素质教育的内涵

要研究两者的关系,就先要了解两者的内涵,要认清两者本质是什么,提出两者的意义是什么,也只有在了解内涵的基础上才能将两者的关系说清。

1、减负的内涵

减负顾名思义就是减去负担。但是这个负担是多样化的。过去我们常常走入一个误区,以为只要让学生少做作业,就算减负了。当今学生所面临的负担除了作业负担外,还有心理负担和生理负担等。

心理负担大多是学生自己给自己添上的,但也与学校,家庭,社会有着密切关系。在学校,有的老师往往按学生的分数好坏来当作评价学生好坏的重要标准。选干部时,大多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能获得多数的选票,而同学们也更愿意与成绩优秀的学生交往。在家中,家长总是对学生有着“更上一层楼”的目标,也总是将周围一些优秀学生的事迹对儿女宣扬,最关键的是大多家长都对儿女提出考上大学的希望,这时学生会经常对这个问题思考。在社会上,一些好的职业都对学历有着要求,而“学历越高,活得越好”的这一社会现象也不可否认。

以上这些其实都是学生心理负担产生的根源所在,学生其实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已经有了“一定要学好”的思想,而周围不断重复这个思想,就使学生心里一直在想,这样想多了后就成为了一种负担。

生理负担一是体锻标准制定所造成,二是学校条件所造成的。现在的体锻标准,只是按年龄来划分,这就意味着一个体重200斤的学生和一个体重100斤的学生在跑一千米时,他们的及格线是一样的,这显然对那个体重200斤的学生是不公平的。而老师为了完成任务,就必须尽力要让体重200斤的学生过关,就增加了他的运动量。这样的后果就是使他身体极度疲劳。

另外现在有些学生家离学校过远,而学校又做不到校车接送,这就使学生每天要受挤车之苦,而现在学生学的科目多,学校又无让他们有个放书的地方,这就使得学生每天要背着沉重的书包来往家与学校之间,能不累吗?

2、素质教育的内涵

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三大要义从根本上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明确了目标和任务。

素质教育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是针对‘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尖子生的片面、被动发展而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和主动地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 它着眼于发展,认为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宗旨。

应试教育把升学考试作为惟一目的,教育内容片面,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教就怎么学,学生成了一架“考试机器”,扼杀了学生其他方面的才能和特长。“素质教育是在教育方针指导下,从学生身心发展不同特点出发,因地因校制宜,着眼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各个环节,运用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成长”。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也指出:“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对社会最有用的人。” 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的国际研讨会就将“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主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列为21世纪人才规格的突出特征。

毫无疑问,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21世纪,着眼于21世纪的人才规格的要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从而适应未来的需求。

主动发展既是一种个性教育,又是一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认为,由于人的个体先天素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学生的素质结构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重要培养目标,提倡“让学生主动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主动发展,允许学生在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这既是对“人”的尊重,也是知识经济和未来对人才素质的又一特殊要求。《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不仅要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而且应该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江泽民总书记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减负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减负和素质教育提出的时间十分相近,这可能就决定了他们有着密切的关系。的确如果把减负比作一把锁,那么素质教育就是打开这把锁的钥匙;如果把素质教育比作一枚火箭,那减负就是火箭的推进器。

1、学生过重的负担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前面我已经对学生的如今所面临的负担有所阐述,这些负担其实不但对学生百弊而无一利,也成为了素质教育的绊脚石。A、学业负担的影响

这其实是所有影响中最显而易见的。学生的作业负担重了,那么自然就业余时间少了,对自己兴趣开发也减少了,或者说他们无暇顾及这些。即使有时学校举办运动会,艺术节这样给学生展现特长的舞台,学生们也往往因为作业的负担没有时间训练,排练,从而有时会造成效果不会很好,会使校方对办这种活动产生质疑;或同学们积极训练,排练,但因为同学们作业负担重,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影响了学习,这样也会使校方对办这种活动产生质疑,这样的两个恶性循环都影响到了素质教育的实施。B、心理负担的影响

现在有的学校已经将作业负担减轻了,给了学生们很多的空余时间,但学生有没有利用这些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呢?效果其实并不十分的好。有的学生利用这些时间补课,做习题书;有的学生则将这些时间花在了一些电脑游戏上面。

这其实是心理负担所造成的两个极端。一种因为平时心理负担严重,所以即使有时间,他们的第一思想不是去发展自己的兴趣,而是继续自己在学校中的状态。他们的心理已经是:课余时间我除了做作业还能做什么呢?而另一种则因为平时心理负担严重,要利用空余时间让自己发泄一下,来减轻自己的负担。而在电脑的虚幻世界里,做一回大侠,当一回英雄,与某个人物来一场生死决斗,无疑成了减轻负担的最好方法。

减负的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开展素质教育,但心理负担过重使学生并不能很好的利用这些时间,所以心理负担的影响不容小视。C、生理负担的影响

学生有了时间开发自己的兴趣,但一天下来身体的劳累使他们在体力上无法承受,从而只能放弃个人兴趣。当我们解决好作业及心理负担时,绝对不能忽视生理上的负担。在生理负担较重的时候去开发兴趣,很容易损伤身体,得不偿失;有了好的兴趣但应体力不行,而放弃,也让人惋惜。

2、素质教育对减负的作用

要将作业、心理、生理这些负担减去,或者说是完全的根除,那就必须实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三个定义可以说是减负的三个方法。A、面向全体学生对减负的作用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这就可以避免上述的一些老师以成绩好坏来看待学生情况的出现。可以减少一些学生的心理负担。B、全面发展对减负的作用

全面发展就要求学生具备各个发面的能力,这样就决定学生在学校的目的已经并不是单纯的学习科学知识。这样学校的目标也会发生转变,使得作业量下降但不影响学校的工作方针,这样就可使学生作业负担下降。

另外对学生的评定标准也因此改变,作为一个好学生已不仅仅只是学习好,而是各方面好,这样选拔干部和学生交友的标准都会改变,使得学生的心理负担可以减轻。学生懂得了要全面发展,也可以很好的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了。

C、主动发展对学生减负作用

前面已经说过主动发展也是个性发展,我认为这可用在体育课上,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身体条件自选体锻内容,然后再根据选的情况来指定体锻标准,这样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减轻学生的生理负担。

学生主动发展也可以运用到课表中,可以让高中生自选一些科目,这样学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特长,兴趣来选择科目,适当的减少一些学生的所学广度,而增加深度,既可减少作业负担,又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四、结束语

浅论减负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篇2

1 斯密的教育经济思想

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注意到了教育对一个人生产力的贡献:“在安装任何昂贵的机器时, 人们必然期待, 在机器损坏以前, 能从它所完成的某些工作中收回花在机器上面的资本, 至少还要有一般利润。可以把一个花费许多劳动和时间去接受教育, 以便从事一种要求有特殊技巧和技术的职业的人, 与这种昂贵的机器相比较。人们也必然要期待, 他所学习的将来要去从事的工作的工资, 要超过一般劳动的普通的工资, 才能补偿他所受教育的全部支出, 至少还要带来同等有价值的资本所能带来的一般利润。鉴于人类寿命的长短是非常不确定的, 所以必须在合理的时间内做到这一点, 就像对机器的使用寿命更加肯定那样。”

斯密还指出:“学习一种才能需要受教育, 需要进学校, 需要做徒弟, 要支付不少的费用。这样的支出好像是固定并已经实现在学习者的身上。这些才能是他个人财产的一部分, 也是他所属的社会的财产的一部分。工人熟练程度的提高, 可以像方便劳动、节省劳动的机器和工具一样, 被看做是社会的固定资本。学习的时候, 虽然要支付一笔费用, 但这笔费用可以得到偿还, 并可以创造利润。”这两段话明确地指出了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 投资教育都能够增加财富的积累能力, 个人或社会投资于教育都可以得到补偿和价值增值。

2 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竞争, 己成为决定各国命运的最深刻内因。但经济竞争的实质是高科技的竞争;高科技竞争的背后隐藏着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背后, 又隐藏着教育的竞争。

2.1 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通过提高教育的投入水平, 可以加快国民经济的增长。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不是自然资源如何丰实, 或从前如何富有与强大, 而在于其教育水平高低, 即由教育培养的人才多少以及与之相关的国民素质高低。

教育落后与经济贫穷是孪生兄弟, 教育发达与经济发达是双生姊妹。一个国家或民族, 其经济上的贫穷并不可怕, 最可怕的是教育贫穷。这是最深层次的贫穷———穷之根。因此, 要发展经济, 首先要发展教育, 以教育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因为今天的教育, 就是明天的人才;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科技或第一生产力;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所以必须立足当前, 着眼未来, 超前发展, 这实质上是一个客观规律。

2.2 劳动者教育素质的高低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

经济增长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要素投入量的结果。自本世纪中叶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现代经济日益增长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而科学技术应用和生产必须依靠教育。

人力资源是各种生产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动要素, 是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科学技术能促进经济增长, 但科学进步也是由人力推动的。人力作为一种经济资源, 包含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内容, 而只有人力质量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人力质量是指体现在劳动力人口身上的体质水平、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它反映出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大小、劳动复杂程度和劳动所属形态。在现代生产条件下, 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 使生产劳动日益科学化、智力化、自动化, 劳动力从主要运用体力直接参加生产过程, 转变为主要运用智力和理性力量来控制和管理生产过程。因此, 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逐渐降低, 而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人力质量已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决定因素。

2.3 教育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教育投资不同于一般的生产性投资, 其投资收益在短期内往往难以体现。事实证明, 教育投资的回报率远大于一般行业的投资回报率, 但人才的培养相对于教育投资来说, 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在其他经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劳动者的素质越高, 则资源配置的效率也越大, 经济增长速度也就越快。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 教育对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4 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

2.4.1高等教育通过提高人力资本质量来推动经济增长。除了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因素外, 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投入要素的增长和效率的提高。投入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手段、劳动对象、教育、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等。其中, 劳动力、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是基础性的, 是一切要素的载体。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经济增长所要求的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现代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正是通过将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不断传递, 提高现有和未来劳动者的素质, 推动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增长。2.4.2高等教育投资带动国民经济的投资总量增加, 推动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中, 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都表现消费和投资两大类, 投资总量的增加意味着国民消费结构的改变, 使更多的国民收入流入生产领域。资本深化过程是通过增加投资总量, 扩容社会的资本总存量, 使同样多的劳动获得较多的产出, 进而提高人均资本占有量。资本深化的过程使资本存量增加, 带动国内生产总值曲线向上方移动, 提高GNP总量, 推动经济增长。由于高等教育投资具有消费性和投资性的特征, 高等教育投资在短时间内来看是一种消费型投资, 经济效益很不明显;但从长期来看, 高等教育投资最终转化为人力资本, 成为生产性投资的一部分。因此, 从长期来看, 高等教育投资改变国民收入的使用结构, 通过提升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投资总量, 推动经济的增长。

3 结论及建议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那么, 我们应如何办好我们的教育事业呢?

3.1 领导要高度重视

在我国经济还不发达的今天, 领导们往往看眼前利益, 重视经济建设, 忽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对教育的投入不能确保。优先发展教育的关键在于加强领导。一是领导认识要到位。二是领导责任要到位。三是领导精力投入要到位。

3.2 保证财政投入的真实落实

目前, 我国教育投入实行的是以财政拨款为主, 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投入体制。政府财政的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呈显著的正的作用。近年来, 我国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的力度不断加大, 这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较大促进作用。所以中国应当继续加大财政教育支出, 提高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在保证财政投入的情况下, 又要依法治理乱收费, 高收费现象,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适龄学生都能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 减少文盲半文盲的产生。

3.3 注重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作为一种传统教育, 它也有它的优越性, 所以考试并无不可, 只有它的内容、范围以及方法应该加以重新规划。同时, 在注重应试教育的同时, 学校也要注重素质教育, 要努力因材施教,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智力开发, 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3.4 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明显差异。初等教育的作用不显著, 中等教育的作用显著为正, 而高等教育的作用显著为负。这可能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关。例如,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缺少监督激励机制等。另外, 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还相对较小, 尽管近年来扩招力度较大但和国外相比仍然较小, 这也可能是造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弱的原因。所以国家应当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 建立健全高等教育体制, 提高高等教育的运作效率, 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

3.5 实行全民终身教育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知识更新频率不断加快的今天, 只有学历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掌握的知识需要不断地更新、不断地拓宽, 要完成知识的更新和拓宽的任务只能靠终身教育。当今世界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对劳动者进行终身教育。在职培训成为人们不断学习的普遍形式。由此可见, 终身教育已成为发达国家开发人力资源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工作。所以, 我们应十分重视和开展对劳动者进行终身培育。

虽然当前我国的国民教育还面临着很多问题, 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而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六大则明确指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所以, 我们要实现经济腾飞, 就必须摆正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位置, 切实重视, 优先发展。如此, 则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还会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

摘要:教育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科技是强国之路, 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发展教育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和前提。对经济发展来说。教育投资比物质资本投资重要得多, 无疑, 教育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关键词:教育,经济增长,人力资本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年.

[2]厉以宁.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4年.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

浅论减负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教育;精英教育

西方一些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高等教育按其总体规模的发展依次分为精英高等教育、大众高等教育、普及高等教育等阶段。马丁·特罗以晕的指标定义了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属精英高等教育,15%至50%为大众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高等教育。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7%,在2009年更是达到29%,已超过教育部对2010年达到2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规划。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持续高速增长,但精英教育并没有,而且也不应退出历史舞台。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是长期共存、相互补充、分工合作的关系。

一、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的概念与两者差异

(1)精英教育。精英教育以效率为价值取向。“传统的精英教育” 中被教育者的量少,是少数人享有的权利。大众化中的“现代精英高等教育”更关注“质优”而并不单单在于“量少”,是建立在高深学问基础上、学术本位的高层次的高等教育。(2)大众教育。大众教育常以普通教育的普及或比较开放的高等教育招生制度为前提,以高等教育的层次、科类和形式的多样化为特征,其价值导向是机会平等。同精英教育阶段相比,大众教育不仅在数量上的差异,而且在教育的观念、教学内容与形式、学术标准、管理与决策及学校的功能、模式、招生和师资等方面均有所区别。大众教育的目标是让希望接受且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如果说精英教育更侧重“有能力接受”,大众教育则更侧重“希望接受”。(3)精英高等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的区别。马丁·特罗在其著作中论述了精英和大众高等教育在11个维度上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在高等教育观上,接受精英高等教育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接受大众高等教育是所有有能力者的权利。在功能上,前者主要是塑造人的心智与个性,培养官员和学术人才;后者则重在传授技术与培养能力,培养技术与经济专家。在课程和教学形式上,前者侧重学术与专业,课程高度结构化和专门化,注重个别指导;后者采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讲授为主,辅以讨论。在学术标准上,前者遵循共同的高标准,后者标准则趋向多样化。在入学与选拔上,前者看重考试成绩和英才成就,后者则引进非学术标准平等入学。

二、精英高等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的冲突

1.大众高等教育对精英高等教育的不良影响。(1)由于政府用于教育的财政支出有限,当大众教育机构高速发展,其占用的资源必然增多,精英高等教育从政府获得的资源必然被削减,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受损。(2)建立在高深学问之上的精英高等教育以科研为重,需要一个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而大众高等教育普及服务于社会的直接需求,并且强化了外部世界对高等教育(包括精英教育)的控制。而如果精英高等教育受到过多的外部干预,则可能丧失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的原则。(3)由于经费的减少以及外部控制的加强,精英型高等学校为求生存不得不扩大规模(如设立高收费的二级学院),这将掠夺原应用于精英型教学的资源,从而产生一种类似经济领域的“劣币驱逐良币”,导致了高等教育的贬值。(4)大众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因为具有实用性和技术性的特征且薪酬期望值较精英高等学校毕业生低,往往会抢占精英教育毕业生的许多就业机会。在就业形势日趋激烈的情势下,高校教育趋于以就业为导向,容易导致一些精英高等学校也追求短期就业率,快餐式课程在精英高等教育的课表上比比皆是,规模化、标准化、程序化的快餐式教育模式日趋流行。

2.精英高等教育对大众高等教育的不良影响。(1)尽管大众高等教育从精英高等教育手中夺走了一部分经费,但国家对大众高等教育的投入仍赶不上其高速发展所需。(2)中国传统的观念认为接受精英高等教育就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拥有好的就业、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优越的生活条件,这使得学生盲目挤向精英高等学校而不顾自身是否真正有研究高深学问的愿望与能力。同时这也使得大众教育接受者以一种低人一等的身份出现,使人们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而进行扩招时,总是期望精英型重点高等学校尽可能多地容纳学生,承担起实施大众高等教育的任务,而不认可本应承担大众教育的学校和机构。(3)鉴于社会、学校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观念还没调整好,许多大众型高等学校不顾实际地向精英型教育靠拢,在教学定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以精英型教学为标准,争创硕士点、博士点,把创建所谓的“重点”、“研究型”作为自己努力奋斗的目标。

三、精英高等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的协调

(1)协调的可能性。从本质上讲,大众高等教育并不是精英高等教育的“天敌”。大众高等教育甚至还可以帮助甄选适合接受精英高等教育的学生。而且经过大众教育,社会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则在精英高等教育的可选入学范围平均水平亦将提高。而精英高等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众高等教育产生积极的反作用,如精英高等学校毕业的学生可能到大众高等学校从事教学或管理工作。因此,大众与精英高等教育并不是不可调和的。(2)协调的必要性。社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一方面要求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达到较高水平以适应社会的高速前进;另一方面,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去不断开拓创新,攻破一个个科技堡辛,创造出新的科技成果,以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美好的方向发展。这样就要求精英高等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共存在于高等教育内部,完成高等教育所承担的责仟。(3)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协调。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发展大众高等教育,也要发展精英高等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既需要提高全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以适应社会高速增长,也需要大批高素质的精英人才去攻坚克难和开拓创新,因此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必将继续长期共存于高等教育之中。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是一个仅仅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过程,还是一个建立有效的功能分化的高等教育系统制度的过程。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经济政治大环境的实际情况,指导不同类型的高校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道路,保障重点高校的精英性和独立性,同时大力发展职业院校的大众教育,动态调控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比例,在推广高等教育大众化创建社会公平的同时也给予精英教育应有的政策支持,通过宣传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互补性,鼓励受教育者选择合适的教育模式,使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的推动社会发展,保证效率与公平的和谐并进。

学校应把握好自己的定位,按照各自不同的区域需求、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治理结构、不同的服务面向、不同的评价体系选择精英教育道路或是大众化之路,并按照发展方向进行招生、教学和管理,按其各自职能和特色来不断发展壮大。为了保证精英教育的质量,研究型和学术型大学不宜过度扩招,可以效仿国外高等教育宽进严出的做法,严格要求被教育者获得一定成果才授予相应证书,对于不能在原有学制时长内达到相应标准要求的学生可以延长学习年限,对于不适应该教学模式的学生给予转学机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出现的学生整体质量下降的问题,通过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着重培养和提高被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使其达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被教育者应以人为本的尊重自身与其他个体的差异性,实事求是的根据自身能力和社会需求选择适当的教育,而不是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追求精英教育,轻视大众教育。分立不是二元,精英与大众是高等教育体系内的细分,是以合作为基础的分工,是总体目标一致基础上的功能分化,只有相关各方理清两者的关系,正确看待两者的分工合作,才能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娜.精英高等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之辨[J].当代教育论坛.2005(9)

[2]邹晓平.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两个体系的解读[J].高等教育研究.2005(7)

[3]张思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质量[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1)

减负与物理教育教学 篇4

摘 要

本文论述了提高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针对当前存在的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本文以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减负增效谈了我在教育教学中的体会与心得。一,在教育方面要摆正几个关系。二:

1、在授课前以学生,教材,课标为本,设定明确的教学目的。

2、以爱为基点,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3、以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强化教学的效果,开创教育教学的新天地。

4、以定时,定量,定质,定查为准则,精选习题训练,以求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5、以效率为原则,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总之,企以上述方法的融会贯通的使用,使物理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高效高质。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减负、高效率。

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成为基础教育方面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要改变这一现象需要诸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教师方面尤为重要,要达到既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师就得从课堂教育入手,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彻底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成为我们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现在学生负担重,表现在:一是课业负担重。有的学校和教师不按教育规律办事,为提高升学率,把作业留得过重,学生作业时间长,搞的精疲力竭,精神不佳。二是学生心理负担重,校长、教师、家长、亲友见到学生先问在班上排第几名,得多少分,考好了就奖励,考不好就讽刺挖苦,甚至打骂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大。三是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一、摆正“减负”的几个关系。

1、“减负”与全面发展:

学生负担减轻,效果要体现在全面发展上,减轻学生负担就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发展。一是要切实把德育摆在全面发展的核心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要教育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有利于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三是认真抓好体育工作,健康的体魄是建设现代化的保证,是人生存的首要条件。四是加强美育,现在有的学校的学生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不会审美,问题在于有的学校不按课程计划上课,随意将音、美课改学语、数、外等,学生得不到艺术教育,影响的全面发展。五是加强劳动教育,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和劳动技能,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

2、“减负”与提高质量

减轻学生负担,不是不要质量,而是为发更好的提高质量,现在一提“减负”就是少留作业或不留作业,这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我们讲减轻负担,减的是不按教育规律办事,不按教学要求教学,用作业变相体罚学生等造成的负担,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作法不仅不会提高教育质量,而且影响了学生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因此,减轻学生负担,就要严格按教育规律办事,严格执 1 行教学计划和课程要求,优化课堂教学,所中说,减轻学生负担不是不要质量,而是为了更好的提高质量。

3、“减负”与家长

要使家长在“减负”中发挥促进作用,重要的是解决家长的思想认识问题,使家长认识到过重的课业负担对孩子健康成长造成的影响,使家长认识到,“减负”就是解放孩子,让他们生动活泼充分地发展,其次,也应让家长懂得“减负”不等于使孩子没有压力,而是要变学习压力为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在家庭中少以显性教育的形式出现,而更多地潜移默化地对孩子施加影响。

总之,“减负”不是一朝一夕能奏效的,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做好“减负”工作,才能使之真正减下来,教育教学才能搞上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有用人才。

二、课堂教学

1、教学目的要明确。教师要认真地学习新课标,认真地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坚决杜绝课堂教育的不明确,随意性大,浪费时间,徒耗精力,完不成教学任务随便增加课时,挤占自习课,活动课,甚至利用星期

六、日和节假日。这样势必造成恶性循环,对社会也会造成恶劣影响。总之,无目的的教学会给教育教学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教师一定要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过程的针对性。这样就要求教师不但要认真备课标与教材,还要认真地备学生。备课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更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保障。

在备课和讲课中要特别注意面向过程、面向全体的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过程的理解,以及研究规律的过程和思维方法。

如: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研究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提问学生: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的长短(或运动路程的长短)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给学生留有时间,让他们去想、去猜,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有关自然现象得出他们的猜想——①与小车离开斜面时的速度有关;②与小车受到的阻力有关。并让他们简要地说出理由或举实际例子,然后通过实验和控制变量逐一验证。这样学生对研究规律的过程理解了,也学会了研究的方法,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总之,要让学生体会和参与研究的过程并学会研究的技能技巧,总结规律并运用于实践。

2、要教法得当。教师不管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首先注意与学生感情要融洽,要多表扬少批评。教师要常常提醒自己“教育应该是有童心的人从事的最人道的事业,爱是教育的营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善于站在孩子的心理上体情察物,与学生相通相容,形成良好的人际心理空间。因为良好的心理气氛胜过任何教育技能。“情通则理达”,没有情的滋润,没有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没有教师德行的感召,就没有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也就没有教育和教学的成功。教和学是同步进行的,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坚决杜绝满堂“灌”,你教他学,甚至他不学,你就将采取多加时间或利用节假日补课,多留作业,或一遍一遍得提问。然而煞费苦心。很少产生期望的效果。因为受教育者感到他是作为无能、无用的角色而受到特殊的待遇的。他没有主体人格的心态,只有失败的自我意识。不论孩子还是大人,都是人格的顶峰。无兴趣已是苦役,强制学习更是一种处 2 罚。这种苦不堪言的外部强制性的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教师的关系的紧张,学生一个个落伍、厌学,学生甚至认为他在给你教师学习,因而他就不给你学,双差生和辍学生越来越多。使教育教学陷入了误区。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要使学生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必要的技能和技巧,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怎样才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无疑“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而产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知识的迫切心理是直接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内部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应采取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

如:初中物理第一册绪论的教学是学生对物理是否产生兴趣的关键一节,因而教师在这一节一定要通过实验和如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例如:把刚刚从火焰上拿下、水已停止沸腾的烧瓶塞好,倒过来向瓶底浇水(冷水),介绍完此实验,教师提出问题:当将冷水浇到瓶底后,瓶内的水为什么又会沸腾呢?学生感到新奇,急于知道其原因,即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产生深厚的兴趣。不管学生的程度如何,教师都应倾注满腔热情,关心每一个学生,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友好的动作,甚至一个肯定的眼神,都可能使学生感动而亲其师信其道。如:我们在批作业中注意用鼓励的评语:“你很聪明,只要再细心点就更好了”。在上课时说:“看谁聪明,只要再细心点就更好了”。在上课时说:“看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引导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给学生动手、动脑探索、研究的机会和时间。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并不是教师有没有讲清楚、讲透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接受知识,乐观探究。因此教师应把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就是说把学习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的亲自动手探究,主动交流,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满足。

物理概念不仅是定性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而且有一些还定量的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个掌握物理概念,避免形式主义的了解和机械背诵概念的定义,如果概念还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更谈不上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物理概念和定理有一定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基本上是建立在进行实验、观察现象的基础之上的,在观察物理实验中,我们更多的需要有意注意。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关于浮力的实验,重点观察的现象是物体在水面、水中的状态,排开液体的量与弹簧称的读数变化间的关系,通过指导,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们所需要研究的现象方面来,使学生由消极的观看者变为积极的参与者,由盲目的观看者转化到密切地观察各种物理现象,成为有目的的研究者。利用实验的直观性,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观察又可搞活实验,促进学生的兴趣转变为积极思维,产生对观察到的物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欲望。

3、教学手段要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让80%以上的学生掌握当堂课80%以上的信息量。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好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投影、录音、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既可节约大量教学时间,又可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使生动形象直观性强的内容便于学生储存记忆,不仅提高了教 3 学活动的效率,而且使得教学活动本身产生了重要变化,扩展了教学活动空间,达到了过去无法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目前,教师们还不够重视或不善于利用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我想,若教师们尝到现代教学手段带来的甜头时那将是另一番天地。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得到了快速地推广,多媒体课件以其强大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通过形、声、色、光的传播,已经成为一种高效有力的教学辅助手段,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和强化教学效果是有积极的影响的。例如:在探索两个分运动的性质,分运动和合运动的关系上,课件的展示可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突破,重点得以强化,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再加上教师的演示教材中的双球落地实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把课件和实验有机的配合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的整合,优化课堂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既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也丰富学生的视野,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4、要精选练习,提高能力。在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基础上注意进行应用能力的训练。通过应用实践提高应用能力是培养应用能力的唯一途径,做习题则是训练应用能力的主要办法。通过做习题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做习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做习题掌握总结解题方法; 通过做习题理清不同类型题目的不同解法;通过做题举一反三,提高解题效率。

做题的原则是多演各种类型的试题,并注重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不能笼统的说多做习题,应科学地安排做好各种类型的习题。把中学生所做的题进行分类,可分作四种类型,那就是:A基础题B综合题C能力题D难题。所谓基础题是指运用概念、定理、公式、法则解题演算的基本习题。所谓综合题是指几项基础习题类型的合并性题,所谓能力题是指明显地体现智力、能力因素的综合题,所谓难题,则是指综合性、能力性更高或演算更复杂,程度式更多变化的习题。

一般中学生,做各种类型题的时间分配如下图。

(1)按学习过程先后,从易到难,处理习题类型的次序是:A→B→C→D。(2)按习题所用时间、精力的多少来比较,依次是A>B>C>D。

A是基础题,看去简单,做起单调,但它是基础,所以要在熟练地运算基础题的前提下,再考虑其它类型题。

(3)要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提高解题运算能力,当然不能只停留在基础题上。因为那样做,解题能力就得不到提高,智力开发,能力培养就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当然它也就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所以,我在安排作业时间时,一方面强调A>B 和A>C,但另一方面,则应该是A<(B+C)。就是说,综合题和能力题的总量,应该,也必须超过基础题的总量。这就为达到“能力强”,在做题量、做题时间两个方面加以保证的相应安排。

(4)在做各种类型题的过程中,都是由“理解+记忆+应用”共同参与进行的。所以,做习题过程也就是理解、记忆、应用共同参与和深化学习的过程。

(5)对于学习基础,学习状况不同的学生,不同类型题的比例,应从实际出发相应调整。基础的同学,如下图,特点是进一步做基础题的比率,而不必勉强去作难题。

(6)基础强的同学,其时间分配可如下图。特点是明显增强综合题和能力题的比例,但基础题仍不可忽视,可以按A∶B∶C=3∶3∶3的模式安排。难题当然要有,但仍不能作为攻克的主要方向。

不论哪一种基础类型的学生,在做习题中,都要讲究质量四定原则,定时,定量(做题数量),定质(准确率),定查(自己验算考查或者教师组织考查)。

在做题中,也要追求做题高效率原则:准确率高×速度快。

5、要教会学生学习。高效地学习,离不开教师的辅导,但指导只是手段,指导必须把学生导向学会学习的境地。只有学会学习,学生才会真正具有一种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最好给学生留下归纳、整理、记忆、练习的时间和机会。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数量不要过多,质量要高,作业要有启发性,不机械、不重复、不留惩罚作业,而要追求做作业的高效率。

高效率=准确率高×速度快。要明确提出“定时、定量、定质”的三定自我要求,就是获得作业高效率的具体办法。每次作业都有这样的要求,每次考试也都有这样的要求,效率要求就变成了习惯要求。习惯要求形成习惯行为,作业效率就会得到保证。作业效率要求是在日常的作业中得到提高。要求学生要对自己提出要求“一遍做对,一遍做好”的硬性要求,并力求次次落实。学生对自己要求就愈高,学生的上进精神就愈强。学生的思维就活跃,学生的学习状态就愈积极,所以加强演题训练的实践和要求是提高作业效率的唯一途径和方法。

总而言之,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步入“高效率”“高质量”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的师德所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学生放在首位,注意加强对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设计时,努力结合学生特点实实在在,精益求精。帮助同学对物理这门学科建立起学习兴趣,这对我们更深入的开展教学有大利而无小僻,更能督促我们努力将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天地。使学生成为真正的知识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喜欢,探索物理世界!感受物理的乐趣,力量!

参 考 文 献

1北师大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2002年5月第三版物理第一册、第二册和高中物理课本。

2刘君圣,概念教学初探,牡丹江大学学报 1998(3-4)。

3冯毓安,实验观察与教学初探,阴山学术自然科学版 1998(1)。

浅论减负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篇5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讲究个性、尊重个性,并试图塑造自由个性的时代;同时,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秩序,谋求秩序,并试图构建良好秩序的时代。一个良好的现代社会总是既要保证人的个性化发展,又要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当代中国正在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其核心主旨可以说就在于解决好个性与秩序的现实问题。然而,在当代,特别是立基于风险社会的现实,人的个性与秩序有着十分复杂的矛盾关系。

个性是个人比较稳定地保持着的独特的人格、思想、社会形象和能力体系,主体性和差异性是个性两个最为重要的特征。个性的主体性是指人的自由自觉的能动性的方面;差异性则是指个体因为各自的独特性而彼此区别的方面。个性因此体现为个人较为稳定的主体性与差异性的统一。与生活中人们对个性的理解不同,从哲学的角度看,主体性才是个性最为本质的特性,没有主体性的差异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个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之中的。如果说相对于社会而言,个人往往代表着个性的话,那么,相对于个人而言,社会就代表着秩序的方面。在某种意义上,个性与秩序的关系问题可以视为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古老问题的现代表述。社会秩序是社会存在的一种有规则的状态;这种规则所束缚的主要是一种时间和空间上的结构顺序;人藉此时间和空间上的结构顺序所需要获得的是整个系统的功能——协同彼此的行动,分享自然和社会的资源,以保障自己的存在和发展。[1] 35-36社会秩序并不神秘,一定的社会秩序总是人们活动的产物,社会秩序是由有个性的个体相互作用、合力的结果。比照于个性的主体性、意向性与差异性,社会秩序表征着人的活动的受动性、外延性与同一性的方面。

总的来看,目前人类已基本进入人的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当代全球化也因之表现为“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在全球范围内的确立。中国已经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之中,但从人的发展阶段来看,中国的情况十分复杂。当代中国是一个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社会主义大国,一方面,她必须尽快摆脱封建血缘的“人的依赖关系”,另一方面又必须把“自由个性”的高远理想具体化为行为的规范,尽量减少“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所造成的人的异化。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处于努力使偶然的个人向有个性的个人、自由个性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是从世界,还是从中国来看,目前个性发展的阶段就决定了个性与秩序之间还远没有、也不可能达到完美统一的状态。不过,我们依然可以先从一般的意义上理解个性与秩序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社会秩序是个性解放的手段,是否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是现代社会秩序是否良好的重要判断标准,或是其合法性的重要根据。离开人,秩序并没有独特的价值,人们追求秩序一定是秩序能满足人的需要。人们需要一定的社会秩序,最初是为了获得一种本体性的安全,但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的秩序有着更高的合法性标准,而不止于一种本体的安全。作为社会秩序的组织者、维护者,政府往往成为社会秩序的代言人,而确如保罗·库尔兹指出的,在当代社会,“无论社会接受什么样的政府,都必须以人类自由——即为保证每个人类个体在经济上、社会上以及文化上最大限度地发展他或她的个性的那个自由为基础。” 64如果我们把历史看成是有个性的个人对偶然的个人的生成的话,社会秩序则只是人们个性发展、解放的手段,是否有利于此文章采集自778论文在线人的个性的发展已经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秩序合法性的标准。一种社会秩序,如果不能允诺和保障个性发展的自由,这种社会秩序就不可能获得人们的持续认同,这种社会秩序就面临着合法性的危机。

另一方面,个性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秩序中形成的,社会秩序既为个性的形成提供条件,也以内化为人的社会性的方面对个性形成一种制约与规训。有个性的个人,即主体性的个人之所以可能,来自于对社会条件、社会关系的全面、充分的占有与驾驭。对于个人而言,这些社会条件、社会关系总是编织在一定的社会秩序之中,对社会条件、社会关系的占有与驾驭也就是社会秩序的内化。对于有主体性的个人来说,这种内化首先不应该理解为一种受动和压迫,社会秩序的内化以“一般化的他者”造就了“宾我”,使个体自我成为可能。“一个人之所以有一个人格,是因为他属于某个共同体,是因为他接受整个共同体的各种制度,并且使它们转化成为他自己的行为举止。” 176也就是说,个性化与社会化并不矛盾,只有在社会化中才能个性化,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秩序中,个性才得以可能。同时,社会秩序也是个性、自由得以扩展的条件,没有秩序就没有确定性,个性的主体性就无从显现,个体的自由也就成为空中楼阁。当然,社会秩序的内化必然表现为对个性的某种规范,只有这种规范才能保障其他个性的显现。也就是说,秩序对个性的规范使得作为复数的个性成为可能。从根本上,与其说秩序对个性的规范是出于秩序自身的需要,不如说是出于其他个体个性、自由成为可能的需要。

如果说个性与秩序的关系问题从来都很重要的话,那么在当今世界和中国,个性与秩序的关系则因为其高度的复杂性、敏感性而被极端地突现出来了。

浅论减负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篇6

黄庆利(贵州六盘水水矿技校)

管理是一门艺术,教育教学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是一门管理特殊人群的艺术。

“鲧”和“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对我们学生管理工作很有启发。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一味地依靠规章制度来约束和惩罚学生,缺乏必要的疏导,就会像“鲧”治理洪水一样,不但未能堵住洪水,反而弄得到处洪水泛滥、顾此失彼。最终,自己辛辛苦苦换来的是学生的埋怨和对立。实践证明,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过分的“堵”是难以奏效的。教师育人离不开引导,及时疏导和沟通是教师管理工作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禹治水主要依靠的是疏导,但不是单一的疏导。有“疏”有“堵”,“堵” 与“疏”相结合,才能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从近几年来学生违规违纪情况来看,我们有些教师在“疏”与“堵”的关系上存在着误区:

误区一:有的老师认为“严师出高徒”。这话并非没有道理,但如果缺乏情感上的疏导和沟通,光靠“严”是行不通的。不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对学生过于严厉,会使大多数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有的教师动辄就以扣罚学生操行成绩相威胁,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严”而有余,而缺乏正确的引导,致使一些学生缺乏对制度的认同。有的学生为避免扣罚操行成绩而采取表面的服从行为,也有的学生对此毫不在乎任由老师的惩罚。因此,学生的不良行为单靠“堵”、“压”是行不通的。当学生还没有从心理上真正对老师服气,没有把遵守规章制度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其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只是一味的“严”,学生刚开始可能不敢直接和老师产生对立,却有可能在暗中与老师较劲。如:破坏公物、鼓动部分学生和老师对立、打击遵章守纪好的学生等。当教师“压”到一定的度时,一部分学生与老师对立情绪就会越来越大。学生不听老师的,还时常会为难老师。这时作为班主任老师往往会陷入非常尴尬被动的境地,甚至造成老师与学生针锋相对的局面。常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教师应该与学生达成心灵上的沟通,感情上的共鸣。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学生思想的转变和班级工作的开展。教师施教之术应在于攻心。对学生采取和风细雨方式的疏导远比压服更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误区二:近年来,我校办学规模逐年增大,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难度越来越大。有的教师“疏”有余而“堵”不足,过于强调人性化管理,而忽视规章制度的保障作用。也有的教师 “疏”而不“堵”,放任自流。结果是老师苦口婆心,却成为过耳东风。究其原因,有的老师认为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会造成生源流失,所以对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姑息迁就。也有的是老好人主义思想作祟,怕得罪学生。我们知道,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军制胜的法宝,没有铁的纪律作保障,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同样作为一所学校,如果没有校纪校规作保障,就不可能有稳定的教学秩序,学校的形象就会受损。因此对那些经常违纪的学生就必须辅之以制度来约束,使之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尤其是作为职业技术学校,更需要具备照章办事的良好职业素质。在“疏” 与“堵”中,只要努力做到严而有度、法中有情,管理就会有情、有度、有效。

严格管理与说服教育相结合,是搞好学生管理的原则,也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做到严格管理与说服教育相结合,是老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在正确处理“疏”与“堵”的关系上,我们应当努力做到:

一、严爱有度。严格管理,是治学的基本要求,以深厚的感情关心爱护学生,是对学生应有的根本态度。在管理工作上,如果“严”之失度,就容易重管轻教,以罚代管,出现简单粗暴、打骂体罚等问题;如果“爱”之失度,就容易造成放任自流、管理松懈的不良后果。因此,严要严得科学合理,爱要爱得真诚负责,把握好“严”与“爱”的度,真正做到严与爱相统一,其标准就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当代教育已不再是惩罚教育,也不是冲动教育,更不是惩罚管理,而是一个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寓教于管的教育。人们都明白“惩罚不是目的”,惩罚只是实施教育过程的一种手段,当学生言行出现不良问题时,必要时教师应该借助“惩罚”这一教育手段,使学生对自己的言行有所感悟、反思、觉醒、修正与改正,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只有爱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但爱是有原则的,爱不是放纵,也不是包庇。好的方面我们要大加褒赞,不好的习惯我们要严肃批评、正确引导、耐心说服,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严爱有度的教育艺术,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把握,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首要的,是“严”的基础。

二、堵疏结合。“堵”,就是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有些行为要用严格的纪律去约束。严“堵”教学管理工作中各个环节出现的漏洞,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从源头上抓起,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及时解决问题。对于已发现的学生违反校纪校规现象要严肃处理。执行规章制度不严是学生管理工作的软肋,发现违纪事件不依规章制度解决,更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缺陷。

“疏”,并非对学生违规违纪事件网开一面,而是采取有效针对措施,用正确的思想去教育疏导,使学生有辨别和预防能力。对于那些容易给学生造成消极影响的东西及违反纪律的现象,该管住的必须严格管住,采取必要的措施坚决加以制止。然而,只“堵”不“疏”,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把“堵” 与“疏”结合起来,即堵住有害的东西,把学生的思想情操引导到健康向上的轨道上来。比如,学生犯了错误不能简单地处罚了事,要帮助学生分析错误根源,从思想上认识到错误的危害性,要鼓励学生勇于改正错误。这样,学生在接受处罚时才不至于在心理上结上疙瘩或产生抵触情绪。

三、情理相融。人们在处理各种事务时都存在着情和理,因此也都要从情理入手。如果方法恰当,就会达到预想的效果。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在教学管理中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热情、激情、感情。有了“情”就能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理”是相对于“情”而言的,可以理解为是理性、理智、知识,能使情感具有正确的指向。“理”是人的行为准则,也是人的道德判断和行为的核心。学生管理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应当做到情理统一。一是要用正确的思想理论、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科学文化知识,去说服学生、激励学生。坚持灌输科学理论与传播科学知识相统一,用科学的道理启发学生、武装学生。二是要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情通则理易达,无情则理难通。教师对学生要有深厚的感情,相互之间才能够实现思想上、情感上的沟通,教师讲的道理就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否则,情不通,意不合,就是再好的道理,也难以打动学生的心扉。只有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统一,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管理效果。

(作者电话:0858-8187027;信箱:xsg027@163.com)

浅论减负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篇7

一、人的自我价值观的含义

人的自我价值观是人们对自我行为或者价值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具有深层次的认识, 是人们关于自身价值判断的标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价值信念、价值理想的一种观念系统。

二、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和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 从斯巴达教育到如今的精神教育, 从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中庸”到民国时期的“三民主义”、“三政”教育, 再到现在的“八荣八耻”, 可以说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指的是一种社会或者是社会上的一些群体组织将某些道德观念、思想观念和政治观念作用在人的身上, 形成一定的影响, 并促使人类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品德的一种长期存在的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目前我国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帮助人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这其中就包括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和对自身行为的正确认识。我国的世界观教育主要是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人们进行人和周围关系、人的存在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刻的思想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人类形成正确自我价值观的主导力量。前面提到“自我价值观”是自我对本身需要、本身的思想、本身的行为的认识。自我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因素有很多种, 内在因素可以归结为人的理想、追求、信念、性格, 外在因素可以归结为家庭、社会, 但总的来说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有效。从外在因素层面来说, 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通过种种约束进而培养人良好的道德行为, 塑造良好的性格品质, 帮助人类树立远大的理想, 对生活产生积极的信念。从内在因素来说,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使人类对自身的需求和对自身行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并懂得进行自我教育, 使人们具有对自身行为准确的判断能力, 因此, 从影响人类树立正确自我价值观的因素来看, 不管是外在因素还是内在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自我价值观的关系

1. 两者属于不同的社会行为。

在前面的内容中已经阐述过人的自我价值观是一种在社会现实的环境中对自我行为或者价值的比较深层次的认识, 是人们关于自身价值判断的标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价值信念、价值理想的一种观念系统。自我价值观是立足于人的主体本身又和整个社会环境有所关联的一种意识行为。决定人的自我价值观好坏的因素既与社会环境有关也和人的本身有关。自我价值观不仅是某个个体对自我行为的了解过程, 换一个角度来说, 也可以看作是某一种特定的人对自我行为认识的延续。而思想教育并不是一种单独的个体行为, 而是整个社会进行的实践行为, 是社会群体、组织或者是领导集体采取某些手段或者是某些方法对社会上的大众进行的教育、宣传、培训行为。它的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改变大众的自我认识, 并且使受教育的人从内心上真正接受教育, 以改变不正确的认识行为。例如拥有忧郁症的这种特定人群, 他们的自我价值观都是消极的, 对自我的认识都是采取否定的态度, 认为自己这也不行, 那也不好, 认为自己在社会上是没有用的, 没有价值的, 这就是忧郁症这种特定人群对自我认识的延续。而国家为了纠正他们错误的认识所进行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其实就是对他们进行一种思想政治教育, 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 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观。由此, 说明人的自我价值观与思想教育是属于两种不同的社会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行为主要是作用于整个群体上的人, 而人的自我价值主要是作用于单独人的自身。

2. 两者不是相互独立的, 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自我价值观属于不同的社会行为, 但是两者都是立足于主体—人的本身。两者之间不是相互独立或者相互代替的关系, 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某种角度来说, 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如何是通过人对自我价值观的认识的基础上。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 那么证明作用于这个人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成功的, 反之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自己的价值, 一味地妄自菲薄、自我否定, 产生消极的自我价值观, 那么作用于这个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不成功的。而人的自我价值观的形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受到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而起到决定性影响和制约作用的恰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产生自我价值观的同时, 会给人提供正确的指引方向, 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手段, 例如思想教育、理论培训、认知培训等, 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分析, 使人能够对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行动, 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识。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自我价值观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3. 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人的自我价值观念的转变。

人的自我价值观总是会受到家庭因素、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文化教育传统的影响, 复杂的社会环境很容易造成人产生消极的自我价值观。光靠单纯的文化知识教育是不能够改变一个人消极的自我价值观的, 一个具有高知识水平的人, 但是他的心理素质不高, 在遭受各种困难之后, 可能对自己的自我价值观产生消极的看法。而思想政治教育则起到一个推动人的自我价值观改变的作用, 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主要原理, 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手段, 帮助人们拥有打破传统观念的勇气, 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 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手段, 增强抗压能力, 帮助人们增加解决困难的决心、自信心和力量, 破除一些落后的观念和思想, 从人的内心以及从人的自身实现自我价值观念的转变。

四、总结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 正在从计划经济逐渐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传统社会逐渐走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社会时期。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 社会的体制不断发生改革, 社会思想不断地涌入, 社会生活的方式不断发生变化, 这就对人类尤其是青少年的自我价值观的形成造成重大的影响。社会、家庭、学校应该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 正确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自我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自我价值观形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采取一系列手段,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自身的行为和思想, 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价值观。

摘要:近年来, 关于人的价值观问题一直是哲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 这不仅是哲学发展的需要, 也是个体发展的需要, 本文根据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相关理论, 探讨人的自我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希望为今后这方面的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的自我价值观,关系

参考文献

[1]李璞.浅论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J].新西部 (下半月) , 2009, (07) .

[2]王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体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 2009.

[3]吕欣欣.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1) .

心理健康教育与“减负”的思考 篇8

搞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减负”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要真正落实“减负”,就得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如何消除妨碍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

从目前情况看,部分学生存在着厌学、自卑、骄傲、依赖等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必须把握好学生的这些“心病”,对症下药,扫清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

1?郾厌学心理的教育对策。教师应整合人生观、价值观和知识观的教育,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知识对人生的价值意义,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找到学习的乐趣;要摒弃“满堂灌”、“满堂问”等单调枯燥的教学方法,尝试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现代化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和多样化;建立社会、学校、家庭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形成一起关爱学生健康成长的合力,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疾苦,做到齐抓共管,发现学生有厌学的心理及时化解;纠正家长、教师望子成龙和成才而给学生加压的做法,树立人才多元化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追求,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郾自卑心理的教育对策。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人皆有之。有的学生之所以自卑,往往是由于自尊心得不到满足或是受到不同程度伤害所造成的,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人无完人,人各有志,应尊重、关心和爱护学生,帮助他们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鼓起生活的勇气,逐步消除自卑感。二是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一般来说,学生是很注重别人特别是老师评价的,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哪怕是很小的进步要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并提出合理的期望,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三是设法帮助他们点燃“希望之火”,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针对有自卑心理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层次,有步骤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特长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自己是“有出息”的,是能有所作为的,从而消除他们的自卑感。

3?郾骄傲心理的教育对策。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对待成绩,有了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骄傲心理,对自身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对此,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骄傲是学习潜在的大敌,既要肯定学生的成绩与进步,又要引导学生找出自身的不足,使他们正确对待成绩与荣誉,为他们继续前进指明方向。比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让中等生听懂,理解消化,又让学习稍好一些的学生吃饱。这样可以预防骄傲心理的产生。

4?郾依赖心理的教育对策。对有依赖心理的学生,教师应采取“扶”与“放”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扶”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要求,确定目标以及实施目标的具体措施。“放”就是要求教师在“扶”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做,尝试自我锻炼,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最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消除这些心理障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是社会、学校、家庭义不容辞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从为学生提供愉快的学习环境出发,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清除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

作者单位

云南省砚山县蚌峨乡板榔小学

浅论减负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篇9

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企业管理的优良传统。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当前,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在新形势下实现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寻求企业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是企业面临的一项新课题。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推动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在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树立企业形象,锤炼企业精神之中贯穿企业管理工作,是加强企业管理、实现企业三个效益的有效途径。

一、正确人识企业文化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一种微观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积淀起来的一种文化气氛、精神力量、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可分为三层内容,一是表层企业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外显部分,指的是那些视之有形、闻之有声、触之有觉的文化形象。二是中层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企业内部和外部人际交往等方面。三是深层企业文化。它是渗透企业员工内心深处的意识形态,包括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经营思想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要对广大员工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引导他们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激发员工投身企业发展改革的积极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要对员工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要结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企业面临的形势及员工的思想状况进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

有关专家指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管理的基石,是企业智能力量与精神力量的源泉。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将会产生独立于人、大于人的力量。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必须极端重视企业文化与现代化企业制度对企业发展的全方位影响,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是关系到企业形象的一个重要观念。”阐述了企业文化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企业作为市场运行主体在经营实践中创造的文化成果。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实现党的任务的根本保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切不可混为一谈。

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生产经营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一道,通过文化活动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内容以更易为员工群众接受,更易得到企业行政部门实施的方式,融入企业发展各项工作中,使员工把自己对生活目标的追求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崭新的时代风貌和高度的主人翁精神,为企业文化发展做贡献。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措施。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在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保证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上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但二者性质有所区别。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企业内部员工为对象,以解决思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活动;企业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与企业经营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包含着极丰富的文化内容,不仅对内有粘合作用,对外也具备一种争取公众对企业认同的社会功能。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是,企业文化可以在大的领域里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式与载体;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企业文化方式,可以不断丰富工作内容、深化工作效果。企业文化通过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手段的综合运用,把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内容转化为企业的价值观,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员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为企业多作贡献。

二、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企业文化品质的提升

企业只有生存过来,才能发展,也才能谈文化;而企业要想树立自己的文化,就必须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保证。企业文化和企业效益绝对不能割裂开来,企业效益是企业文化必不可少的物质层。所以,电务公司把立足工程项目建设,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作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在具体工作中,主要以管理作为创效的手段,坚持中国中铁“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在五局电务公司“创第一流工作、争同行业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下,以效益为中心,加强工程项目在人力资源、成本、质量、安全方面的管理,以管理水平的提高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才效益的提升。

1.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在对人的管理上要做到对员工的真诚关怀与严格管理的统一。在工作、生活上真正做到尊重员工、善待员工,关心爱护员工的成长,切切实实把人力资源当作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尽可能在保证实现工程效益增长的同时,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鼓励员工充分发挥民主管理权利,并在保障工程施工正常的前提下,努力为员工提供尽可能多的进修锻炼机会,创造条件,用人所长,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以人为本”的“本”,在更深刻的意义上应该是使员工的职业本领不断上升,使这一“本”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员工永远是企业发展的生力军,而不至于由于员工跟不上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而淘汰。中铁五局电务公司对那些不断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素质的员工给予更多的支持、尊重、关心和回报;而对那些甘于现状、不思进取特别是缺乏敬业精神的员工,则综合运用经济、制度、契约、思想政治工作的多种手段,催其奋起,为企业多做贡献,从而巩固“每个员工都是企业的人才,能力的发挥在于才尽其用”的企业人才观。另一方面项目部从管理制度、用人机制及激励措施等方面全面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工作技能和敬业精神,对员工实行严格管理。特别是对一些多次违反公司纪律、职业道德低下和职业技能完全不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员工,按相关制度,或是安排其进入人力资源中心待岗,或是安排其到项目部的综合班从事一些综合性工作,对再三催其回来上班仍不归者,按《劳动法》登报予以除名。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度约束人,真正实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高于一切。

2.强化质量管理意识。对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来说,只有努力提高质量水平,才能争取更多的市场占有率。顾客就是上帝,只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做出精品工程,才能赢得业主的信赖,在建筑市场上提高我中隧品牌的竞争力。因此项目部一直坚持“做最难的,交最好的”的质量观,坚持各项质量方针,牢记企业宗旨,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程序操作,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每项工程都做到“开工必优,一次成优”。嘉红电化改造工程自开工以来,电务公司嘉红电化改造工程指挥部以标准化管理为载体,以工期目标位重点,按照“六位一体”的要求,从抓源头、抓过程、抓细节入手,强化现场管理,强化过程控制,使安全质量保持了良好的态势。截止2009年12月底,顺利地完成了兰州局下达的5亿元投资任务,并获得了75万元的考核奖励。项目在短短的5个月时间里,通过不懈的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不仅完成了兰州局下达5亿元的投资任务,而且还保证了工程安全、质量和进度。在兰州铁路局2009年下半年施工企业评价,嘉红电化改造指挥部以总287.38分的成绩在兰州铁路局七家局级参建单位、八个标段中荣获第三名,有力地展示了中铁五局良好的企业形象。

3、加强成本控制意识。企业管理就是为了降低成本,增加盈利。项目部从实际需要出发,加强对责任成本的控制,降低成本消耗,切实加强对物资、配件采购的监督管理工作,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成本过程控制,每月对所购物资单价、数量、金额、采购地点、电话号码以及联系人员一并张榜公示,实行阳光采购制度。如北京地铁四号线项目部坚持对主要物资实行招标采购并取得显著成效,除甲供料外,对工程施工用材料及涉及金额大或对质量影响大的材料按照公司相关规定均进行招标采购。每一次采购招标,都由主管部门、用料单位和采供站共同参与全过程,确实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通过实行物资采购招标制度,有效降低了材料成本,净化了物资采购渠道,增强了物资采购透明度。执行合同时,合同条款首先为单位利益为主,比如:付款方式尤其重要,在不影响供货的情况下,尽量迟后付款,保证单位资金周转。为了防止伪劣产品供入工地,对工程中一些常用材料真伪鉴别方法进行了总结,并纳入本项目物资人员在进货检验时作参考,比如说角钢的鉴别方法:合格产品角钢边角很圆滑,有倒角,角度为90度,角边无毛刺,无叠层,颜色青灰色,无负公差,材质好宜打孔,能煨弯。等边角钢两边宽无偏差。鉴别真伪最筒单的方法是,用一个锯条锯一下看是否容易据开,容易据开的为合格产品。不容易据开的为“地条钢”,含杂质高,硬度大,受力后易断裂,外观颇色暗红,且有毛刺、叠层,角口切的很直,厚偏差为-0.4~-0.8mm,因此本工程没有因产品质量不合格返工现象,为单位节约费用上万元,更为单位追求了最大化利润。

三、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高

1.加强宣传文化工作。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也是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得到深入贯彻落实的重要手段。企业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和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是密不可分的。长荆项目部加强项目宣传思想工作,并以弘扬企业文化,展示企业形象为目的,本着合理投入、简练、规范的原则,喷绘大型的效果图宣传牌。它是至今电务公司在项目标准化工地建设最规范的工地,作为了全公司推进项目管理标准化建设的试点单位,为宣传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和形象。

2.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严格按照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觉加强党组织的作风建设。紧紧围绕建设绿色工程、为人民造福、推进铁路建设事业发展这个中心,把党建工作有机融入各条占线、各阶段的施工生产任务之中,把解决施工生产中遇到的热难点问题,员工群众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把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和最不满意的事情作为改进作风的最佳切入点,努力提高企业服务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3.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保证,廉洁文化是促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有力载体。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是构建惩防体系、深化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健康、持续、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注重反腐倡廉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扎实开展廉洁文化建设,积极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努力构建良好的廉洁从业内外部环境。总结提炼出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廉洁文化价值观和廉洁文化愿景、廉洁从业行为准则,促进员工树立廉洁理念。经常提醒干部员工要做到“守住底线,不踩红线”、“看住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干好自己的事”。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反腐倡廉教育,开展党纪条规教育;以剖析典型案例以案释法,开展警示教育;以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为榜样,开展先进典型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水平和廉洁从政的自觉性。同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党员合法权利,推行党务公开,努力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工程项目标准化建设的各个环节。

总之,企业文化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在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上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一方面,企业文化是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载体,可以使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另一方面,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可以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政策导向。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在改进和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中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路子,实现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相互促进,必将更好地将企业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中国中铁五局电务公司宣传部)

编辑:yangfan 文章录入:yangfan 河北磁县:商务系统开展“三项教育”活动庆祝建党90周年

字体大小:小 中 大 2011-05-24 作者:张文超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694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学习宣传党的历史、做好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的要求,深化党的光辉历程、光荣传统和党性党风党纪“三项教育”活动进行动员部署。磁县商务局在系统内开展了党的光辉历程、党的光荣传统、党性党风党纪“三项教育”活动。通过观看“党的光辉历程”专题教育片、党史知识系列讲座,加强思想教育。深入宣传党的光荣历史和丰功伟绩、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引导干部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党的光辉历史、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党的宝贵经验、优良传统,准确把握和自觉遵守党规党纪,努力在增强党性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改造主观世界、解决突出问题上取得实效。

通过学习党的光辉历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世界观、人生观是否正确,是决定行动是否正确的前提,只有理想信念坚定,才能不会因工作上的挫折而妄自菲薄、自暴自弃,才不会因为生活中的曲折不思进取、垂头丧气,才能自觉地投身于党的伟大事业,在崇高的追求中实现自身价值。

通过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加强党性教育。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教育,有利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实现“创先争优”活动“推动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实现“创先争优”活动“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同时,“服务人民群众”本身就是活动的目标之一。

通过开展党的光辉历程、光荣传统、党性党风党纪,加强先进性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党的光辉历史、继承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准确把握和自觉遵守党性党风党纪规定要求,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宗旨意识,加强党性修养,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提升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由此来说,开展“三项教育”活动对于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

党组书记、局长李文生说,通过此次活动引导了商务系统的广大党员干部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党的光辉历史、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党的宝贵经验、优良传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提升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为推动磁县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上一篇:加大生产力度,提高作业水平下一篇: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