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交流材料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交流材料(精选8篇)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交流材料 篇1

一、突出抓组织领导,形成共建合力市委高度重视,多次专题研究,专门部署。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切实加强领导,形成共建合力。一是建机构,提供组织保障。市委成立了书记任组长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市委组织部在试点工作启动之初,及时成立了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筹备办公室,在充分整合党员电化教育中心人员的基础上,公开选调了2名懂技术、会管理的工作人员,聘请了有关领导、专家担任工作指导顾问和技术顾问。市编委批准设立了市远教办,为市委组织部管理的副科级行政单位,核定行政编制3人,其中主任1人。全市28个乡镇和有关市直部门均成立了以党组织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机构,所有乡镇和相关部门建立了远程教育办公室,276个村、16个社区设立了远程教育点,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落实了工作场地和经费,为扎实开展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二是广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先后2次召开乡镇和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专题会议,具体安排部署试点工作,并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辟专栏或专题节目,广泛开展宣传,层层进行发动。市广播电视台、《资兴党建网》、《资兴信息网》、《资兴通讯》分别开辟了远程教育专栏,及时报道全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动态和进展情况,宣传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营造了做好远程教育工作的浓厚氛围。三是勤督查,形成共建合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经常深入乡镇和部门检查调研,掌握工作进展情况,了解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先后6次召开现场办公会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市委书记黄湘鄂、副书记陈湘安、组织部长周亦彬等领导率先垂范,亲自布署,亲自检查指导。市远教办建立了工作月小结、季通报制度,加强与各站点的信息沟通,定期督促检查,实地了解情况,督查情况下发情况通报,提出整改意见,并与年终党建工作考核挂钩。各乡镇、部门积极行动,“抓点示范”,以点促面。全市形成了齐抓共管、上下配合、左右联动、各方支持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突出抓资源整合,科学规划推进按照“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分类试点、建好网络、整体推进”的原则,努力夯实工作基础。一是细摸底,整合各方资源。共发放调查表1000多份,测算数据10000多个,切实摸清了全市乡村党建阵地建设、中小学布局、宽带网及卫星电视到乡入村等情况,并层层建立台帐。市远教办立足实际,注重结合,将远程教育基础设施纳入党政信息网建设的范畴,将涉农、计生、政法、教育等有关政策、文件和农村实用技术、知识及时上传到远程教育网站上,不断丰富网站内容,突出本地特色,充分整合了基础设施、网络、教学等多方面的资源。二是分类别,科学制定方案。根据摸底掌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资兴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实施方案》和《终端站点建设详规》,将各项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实施步骤、经费预算等内容进行细化、量化,工作汇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交流材料》。在站点建设的规划中,我们实行“三先三后”的办法,即“先易后难、先点后面、先近后远”。经济实力较强的地方,发展可快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地方,设备配置可降低一些;还不具备条件建站点的偏远地区,可缓一步;只具备建基本型站点的地方,不盲目追求升级为扩展型,具备建扩展型的地方,按要求配置设备;但首批终端接收站点全部按“郴州领先,全省一流”的标准建设。在具体实施中,我们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皆方式,建设工作分准备、基础建设和完善提高三个阶段。科学合理的方案,为远程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提供了保证。三是建网络,构筑教学平台。投入20多万元,建成《湖南红星网资兴分站》,开通以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远程教育辅助教学平台,分设符合基层党元干部群众需要的远教动态、致富之桥、乡土专家等25个栏目。市远程教育网以视频为特色,具有信息发布、电子邮件、课件节目制作等功能,与资兴党建、全国各地远程教育网站及全国各地网站互联互通。并通过不断收集各种资料和信息,补充和更新网站内容,使网站进一步突出资兴特色。利用远程教育专用电视频道,将中央的卫星远程教育节目,通过硬盘播出系统传输到全市的所有有线电视用户,大大提高了教学资源的覆盖面和利用率。·

三、突出抓“建管”并举,提高建管水平按照“逐年逐步推广,三年两步完成”的要求,实行建管并举,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远程教育站点建设和管理。一是高标准,狠抓站点建设。一方面,明确制定站点建设标准,提出质量建设要求,要求首批终端接收站点全部按“郴州领先,全省一流”的标准建设,达到“八有”要求,即有彩电、有VCD或DVD、有音响、有投影仪、有电脑、有卫星接收系统、有打印机、有空调。另一方面,建立责任体系,强化建设单位、承建单位的质量监督责任,要求中心机房、主会场、分会场及乡村站点制定工程实施方案,建立“承建单位政治责任与服务义务共担、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建设质量与工程进度同保、合同与法律责任同履行”的运行机制,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去年4月份,全市首批36个高标准扩展型终端接收站点全部建成,达到“八有”要求,并顺利通过上级组织的验收,试点工作得到省委组织部领导的充分肯定。目前,第二批70个站点的建设正在按计划、按步骤推进。二是严制度,强化管理责任。先后制定《远程教育管理中心行为规范》、《远程教育管理中心干部“六要”》、《开展远程党建活动制度》、《远程教育教学活动制度》、《远教电脑室纪律》、《管理员操作规则》、《电脑操作注意事项》等规章制度,规范了远教工作者和站点管理员的工作行为。同时,印发专门的《设备管理办法》和《设备管理台帐》,对远程教育站点设备的登记管理、领用、使用、维修、报废、考核与奖惩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确定各乡镇远程办主任为所辖行政区域内站点设备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各村党支部书记为本村站点设备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站点设备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负主要责任,并参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实施责任追究。三是硬要求,锻造“三支队伍”。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必须有一支素质较高的由教学、管理和操作人员组成的骨干队伍作支撑。我们特别注重队伍建设,按照“思想过硬、业务娴熟、服务优质、责任感强”的硬要求,严把“入口关”,加大培训力度,着力锻造了“三支队伍”。一是依托党校、农广校和农村中小学的相关力量,锻造一支由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兼职远程教育教学管理和技术服务队伍。二是依托乡镇机关、农村中小学校,锻造一支由较高学历干部和教师组成的操作员队伍。三是依托各乡镇党委、市级部门和各单位党组织,锻造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员队伍。目前,全市共有专兼职远程教育教学管理和技术服务人员106名,信息员276名。通过锻造“三支队伍”,为全市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交流材料 篇2

2008年5月13日-14日,常德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桃源县隆重召开。大会由市教学仪器站副站长陈华军主持,县教育局局长黄沅敏致欢迎辞,市教学仪器站站长张业四作有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方面的工作报告,省电教馆书记王玉福、市教育局副局长庹朝君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作了重要指示,省教育厅远教办王子权同志参加了会议。会上,市教育局、市教学仪器站给全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示范学校授牌,部分县市区教育局分管领导、示范学校的代表对农村中小学远教工作进行了发言。所有会议代表还参观了桃源县陬市镇中学、陬市小学、陬市镇土地坡村完小远教工作现场,并听课。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交流材料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法 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 多边合作交流

【分类号】G623.5

一、课题研究背景

《小学数学教学法》是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方向的核心课程之一,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基本知识,掌握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与方法,促进学生有效地运用理论尝试初步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其内容十分丰富庞杂。面对高度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教学现象,学生往往沿袭传统教育的学习方法,孤立地死记硬背、疲于应付而忽略对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的理解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这既不利于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学法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掌握,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多边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利用网络课件进行专题辅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达到融会贯通。还通过案例剖析、集体研讨、小组合作研究、网络互动交流等教学方法,采用实践训练、微格教学、见习实习、实践性竞赛等活动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2.通过网络交流讨论,提高分析能力和教育理论水平;

3.通过微格训练,培养他们教学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4.为师范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思路及依据。

三、课题研究内容

1.课堂讨论和网络讨论。討论的主题包括:①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②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问题;③教育发展中课程与教学的热点问题。与本课程相配套的网络课件正在完善与建设中,这为学生在课余时间进一步讨论与本课程有关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平台。

2.有效利用微格教学。让学生面对同班学生进行5-8分钟的课前试讲,锻炼胆量,消除恐惧心理;再到微格教室上课,进行各种教学技能训练,让学生对整个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有所认识和体验,并能找到自身的差距。

3.定期安排见习、实习活动。我院建有多个实习基地,为小学数学教学法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为加强小学数学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定期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见习、实习活动,了解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加深理解,开阔视野,增强实践,进行反思,为学生将来胜任小学数学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教学实践基础。

4.教、研、学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教学活动中,结合教学进程,提供有关小学数学教学法的学术动态和研究题目,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从而提升其综合能力与全面素质。

5.举办各种课外活动。不定期举行各种学习和实践性活动,内容包括组织学生观看优秀课堂教学录像或到一些名师课堂教学活动现场进行观摩,举办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等课外竞赛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学论的热爱与兴趣,并从中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方案实施

1.设计讨论的问题定期放在Blankboard 讨论板上给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筛选典型观点在课堂上交流分析;

2.学生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观点阐述、教材分析、案例设计放在Blankboard 讨论板上相互讨论交流,课外的讨论与课内的交流相结合;

3.定期在课堂上进行模拟上课和评课,采用在Blankboard 讨论集体交流与学生个别发言相结合;

4.利用双导师制,创设各种条件,鼓励学生分组进入小学数学课堂进行授课,然后讨论交流;

5.邀请专家和优秀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模拟上课进行点评,并进行专题讲座;

6.利用微格教室,进行实践与反思交流,提高教学技能。

五、课题研究成效

1.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网络讨论交流、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有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可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2.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学生在网上回帖,畅所欲言。学生的参与度几乎可以说达到百分之百,让在课堂上没有充分表现自己的学生们可以在课后把自己大脑里的想法和灵感用文字表达出来;同时,让课上没有发过言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大家互动交流。这种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师生思维之间火花的碰撞,有利于数学教学的开展。

3.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在微格教学实践中,为了增加学生对教学技能的感性认识,对每一项教学技能除进行理论阐述外,,让学生观摩借鉴。使学生在观摩、评论的基础上结合给定的题目进行教学设计,并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教学活动更具灵活性、创造性,避免了过去那种机械性的学习,增强了学生掌握教学技能的信心和兴趣。

4.促进了教学内容改革。如根据课程的性质与特点,以教师专业技能标准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灵活运用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示教等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技术标准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5 .促进专业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多边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以就业为导向下,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设计相应的考试形式,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如网络讨论交流的考核,对教师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要求较高。促使专业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以提高其整体素质。

6.本方案向其它院校类似专业以及我校的其它专业进行推广,受到良好的评价。

参考文献:

[1]何红 吴建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在线学习模式文献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 第20期

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交流材料 篇4

一、组织观念淡化,政治信念不坚定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新一轮农村经济的发展,流动党员人数逐渐增多,党组织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两张皮”的现象日益突出,“一切向钱看”,不愿过组织生活,不主动按时交纳党费的党员数呈上升趋势。有些党员忽视对理论的学习,常年不学习,不懂政策或知之甚少,在政治上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些党员理想信念发生根本性的动摇,“三观”已有了明显的改变,信仰宗教,热衷于拜神弄鬼。个别从村干部岗位上退下来的党员,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失衡,时常站在组织的对立面。

二、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影响党员作用的发挥

近年来,我镇虽然注重改善党员队伍结构,但全镇党员队伍“三化”(年龄老化、文化低化、作用弱化)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从文化结构来看,全镇党员具有高中以上学励的435名,占总数的30.3%,小学文化下的523名,占36.4%;从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的148名,仅占9.74%,55岁以上的582名,占38.3%。这种结构上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党员作用于的发挥,与新时期党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任务很不适应。

三、党员教育管理不到位,存在空白点

一是“限管”。由于区域调整,现在村党(总)支部党员人数最少的有85人,最多的达140人,一些支部党员集中开大会、上大课的场所都没有。同时由于一些陈年陋习,我镇大部分村支部党员活动需供应饭、烟或出务工补贴,经济条年限制党员活动,二是“疏管”。由于企业改制和机构改革,一些党员组织关系的隶属问题未解决,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三是“失管”。主要是流动党员,支部不完全掌握他们的去向,很难召集他们过组织生活。四是“松管”。特别是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员,由于这些支部的支部书记大多是私营业主兼任,工作繁忙,顾此失彼,加之思想上重视程度不高,存在重经济、轻党建的现象,建党工作相对滞后,组织活动不正常,往往是“有组织、无活动”。五是“怕管”。有些支部对一些离退休职工党员和调整下来的村干部党员,由于怕麻烦,担心党员在会上提意见,影响工作,而不愿意管。同时党员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比较陈旧、单一。

四、党员管理制度不健全,出口不畅通

传统党员管理重“入口”轻“出口”,普遍注重党员“入口”关,党员的“出口”问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除非犯了严重错误,一般轻易不会被党除名。现在,基层党组织的民主评议党员出大多流于形式,走过场,很少动真格,即使有不合格的,也多数是事先受过处罚,对于那些不起作用的“三不”党员缺乏及时有效的处置措施,致使一些不合格党员长期滞留党内,损害了党的威信。

面对新形势提出的新挑战,我们感到,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优化结构,提高党员整体素质

一是要严把党员“入口”关。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对入党积极分子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要求发展党员。重点把致富带头人、一线骨干等“先进人才”培养发展为党员。二是要畅通党员“出口”。破除“不范错误、出不了党”的旧理念,树立“无用(不起作用)便是错”的新理念,建立正常的党员退出机制,加大处置不合格党员的力度,纯洁党的组织。

二、强化管理,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

一是强化党员教育。教育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要结合贯彻落实“*”思想和“*”精神,通过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致富、基层党组织“创建”等一系列活动载体,突出抓好共产党先进性教育,使党员、干部牢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理顺管理体制。针对当前党员的分布、流向、职业等特点,进一步建立健全党组织,理顺下岗党员、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的组织关系,消灭党员教育管理死角。三是强化制度约束。规范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加强监督力度。

三、注重实效,加强和改进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

一是增强意识。开展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必须以“*”重要思想作指导,既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紧迫性,更要重视它的战略性。党委要把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常抓常议,常抓常新。二是健全组织。按照“成熟一个,建立一个”的方针,因地、因企制宜,单独、联合、挂靠建立党组织。对无党员的企业,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为企业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三是发挥作用。要求企业党组织,把开展组织活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在有条件的非公经济组织中开展“党员先锋岗”、“我为企业添光彩”等主题活动,号召在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员立足本职,树立有为意识,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积极献计献策,在职工中树立起威信,与业主建立起信任,取得支持,最终把党的方针、政策贯彻到非公经济组织之中。

四、勤政为民,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交流材料 篇5

全面实施

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

改善计划实施工作

华池县教育局(2012年4月)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一项“德政工作”、“民生工程”,对于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农村学生健康水平,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县自此项工作实施以来,思想上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狠抓任务落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38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职业中专1所,独立初中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完全小学76所,村学30所,幼儿园18所。中小学占地面积83.7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2.52万平方米。在校学生(含幼儿园)23061人,教职工1810人。全县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115所,其中小学104所,初中11所;在校学生8923人,其中小学生5468人,初中生3455人。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坚持政府统筹、教育牵头、部门合作、学校执行的原则,主要做了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成立机构,明确职责。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电视电话会议之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召开专

题会议,对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做了全面安排部署,研究分析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有的放失。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政府办、宣传部、教育局、财政局等15个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华池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计划”的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和指导落实,明确了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建立公示制度和问责机制。各乡镇、学区、学校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抽调专人办理具体业务,按照不同供餐方式和流程,抽调工作人员组建起计划实施和管理的专门队伍,保证计划实施各环节都有专人具体负责、管理和操作。

(二)制定方案,完善制度。3月初,我县组织教育部门对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食堂现状、寄宿生在校膳食情况等工作进行了调查摸底,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华池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完善了《华池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各有关学校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学生营养食谱,为实施学生营养餐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精心组织,稳步推进。

1、科学安排,周密部署。3月12日,由县政府牵头,组织各乡镇、有关部门及学校负责人召开了“华池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推进会”,印发了《华池县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为全面推进学生营养餐实施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2、加强食堂建设。先后投入资金115万元用于学校食堂建设,其中县局争取资金30万元,乡校自筹资金81万元,乡镇(村)

投资4万元,全县共新扩建灶房60间,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县局明确要求将“义教经费的30%有用于学校食堂设施建设”,全县累计投入资金70.6万元,购置消毒柜、保鲜柜、冰柜、和面机、揉面机、切菜机、削皮机、蒸车等食堂专用设备1300多台(件),降低了人力消耗,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营养餐供应全覆盖。

3、落实炊事人员工资待遇。积极争取县政府为47所学校按每人每月450元的标准,落实了63名炊事员工资补助共28.35万元;各乡校积极与所在乡镇(村)联系协调,落实炊事人员19名,落实补助资金7.6万元,很好地满足了学校食堂的运行需要。

4、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供餐模式。从本学期开始,凡学校对外承包的食堂都一律进行了回收。在供餐模式上,由学校统一管理,有食堂的采用食堂供餐,规模较小且无食堂的,利用学校闲置校舍改造、配备小伙房,购置简单餐饮具等相关设施,由学校教师负责为学生提供营养餐。在食谱的编排上,各校按照安全、卫生、营养、可口、实惠的标准,并参照有关营养标准,科学制定食谱,由乡校每月报送一次,县营养办审核把关;坚持以食堂加工食物为主、成品食物为辅的原则,合理搭配学生膳食,除每周给学生搭配适量的牛奶、鸡蛋、水果等营养食品以外,重点给学生提供馒头、包子、炒菜等食堂加工的熟食饭菜,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口味需求,又保证了学生的营养和健康。

5、加强食堂管理。一是采集学生信息,建立了学生实名制管理系统。二是制定了《华池县中小学食堂管理办法》、《华池县中小学食堂财务管理办法》等制度办法,对食堂建设、财务管理、从业人员管理、原料采购、食品加工和安全事故处置等作出了具

体规定。三是严格食品加工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定期组织食堂从业人员体检,坚决杜绝患消化道疾病、活动性肺结核、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卫生的病人从事食品加工工作。四是加强原料采购管理。凡牛奶、鲜鸡蛋、蔬菜、米、面、油学校需求量大的原材料实行定点采购、企业运送,其它蔬菜、水果等物品由县营养办在调查的基础上。每月给乡校采购提出指导价,从根本上保证了食品原材料采购价格的公平公正,杜绝了随意采购、哄抬价格等不良做法。严格落实食品卫生安全标准,物品采购时主动索取《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产品检验合格证》复印件及发票等资料,坚决杜绝腐败、变质、过期及标识不全的食品进入学校食堂。认真做好库房物资验收、储存、保管出入库登记,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使用原材料,定期对库房物资进行清查,发现变质、破损、过期物品立即清除。五是坚持每周对食堂收支情况据实结算,定期公布,主动接受师生和家长的监督,坚决预防克扣学生伙食费用于教职工就餐、发放福利或挪作他用的违纪行为,确保有限资金全部用于学生营养改善,使学生享受到了“等值”的营养餐。

6、强化监督检查。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纳入督导工作内容,教育局牵头先后4次组织监察、审计、卫生等部门深入学校进行检查指导;各学校均成立了家长、学生、教师代表共同参与的营养改善计划监督小组,并设置监督举报电话和公众意见箱,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促进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公开透明、廉洁运作。

7、积极宣传,营造氛围。通过电视、广播、板报、网络等形式向师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宣传营养改善工作,使这项惠民政策

家喻户晓,深入民心,引导家长重视学生营养问题,积极参与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推动学生饮食结构科学化。各学校分层召开教职工会、家长会,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印发传单等形式,积极宣传国家有关政策等,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国家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惠民工程,深得民心,意义深远。一是解决了学生上午或中午的吃饭难题,消除了家长后顾之忧,使他们更能安心生产,发展经济。同时,杜绝了学生外出购买零食的问题,校外摆摊设点自动消失,校园周边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学生营养意识明显增强,体能健康得到保障。二是融洽了学校师生的关系,增加了师生课外接触与交流,加强了相互间的沟通,增进了师生间的友谊,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了基础。三是加强了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劳动技能和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四是保证了学生身体发育的基本营养,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部分学校供餐成本高。我县农村学校布点多、规模小,40人以上普通小学27所,20-40人小学有13所,20人以下学校有64所。只有一少部分学校位于乡镇街道或公路沿线,大部分学校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采购频率的增加提高了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供餐成本。

二是学校食堂运转经费紧张。我县实施学生营养餐计划以来,食堂煤电费、水费及添置、维修燃具、炊具、餐具、冰柜等设施设备都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因部分学校办学规模较小,经费

短缺,无力支付。

三是部分学校食堂设施设备简陋,供餐条件较差,现有食堂面积不达标、设施不全,只能暂时解决学生有饭吃、吃得饱的问题。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交流材料 篇6

不断提升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实效

——疏勒县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经验交流材料

中共疏勒县委员会

2011年8月25日

疏勒县地处反分裂斗争前沿,是新疆喀什地区一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稳定发展任务异常艰巨的国家级贫困县。全县总面积2398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人,辖3镇12乡,218个行政村、7个社区,党员14841名,其中农村党员11641名,维吾尔族占92%以上。近年来,针对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点多、面广、线长,基层党员干部培训渠道单一,培训内容单一,培训成效不明显等问题,县委坚持以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为着力点,积极探索“以县委党校为龙头,以乡镇党校为基地,以村支部为支点、以农村党员干部为重点”的县乡村三级联动培训工作机制,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实效,为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能力、推进疏勒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今年以来,县乡党校共培训党员干部572期49187人次,其中乡镇党校举办各类培训班496期,培训农村党员干部43016人次,实现了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全覆盖。

一、从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出发,创建三级联动培训机制

疏勒县党员干部总数的90%都在基层,在农村。传统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很难实现全员培训。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事关农村基层干部、党员科技素质、综合素质的提高,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为推 1

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县委把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制定了全县2011—2015年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明确了目标任务,分解了责任措施。今年,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联合与27个基层党委签订了干部教育培训达标责任书,明确了党委书记抓干部教育的主体责任。按照“分类培训、分层施训”的需要,县委党校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各行政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进行培训,乡镇党校对农村党员、村干部、乡土实用人才等七支队伍进行培训,村支部抓好农民党员、“四老人员”、入党积极分子、群团组织人员的教育培训,着力构建“县委党校——乡镇党校——村级阵地(村直教点)”三级联动培训体系,形成目标明确、责任具体、资源共享、上下联动、培训到户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

二、以联动激发培训活力,提高党员干部培训的针对性

在全县推行培训阵地联建、师资力量联管,着力打造三级联

动培训平台,县委通过优化整合县乡党校培训资源,有效的实现了资金、师资、教学培训向乡村一线倾斜。

1、实施“三个一”工程,确保联动培训的鲜活性。三个一

工程即:一个联动平台,县委举全县之力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投入1500余万元加大县委党校规范化建设,投入680万元对乡镇党校、远程教育中心站点进行了维修扩建,配齐了电脑、投影机等教学设备。投入2920余万元,新建了60个村级阵地和8个高标准社区阵地,覆盖全体农村党员的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功能显著增强。一个培训计划,根据“分类培训、分层施训”的原则,按照新时期提高党员干部基本素质和知识结构的需要,明确培训重点和内容,坚持 “缺什么、补什么”,由县委党校制定统一的各乡镇培训计划,确保了农村党员干部在培训中

2“学得懂、用得着”。在乡村培训中,结合农村实用技术,开办农村党员自主选学的订单式教育培训,举办了各类技能专业培训班6期,为疏勒齐鲁工业园、新森水泥、九州通药业等输送务工人员246人。一支师资队伍,县委党校对县乡村三级师资队伍实行统一教育、管理、考核,统一安排课程,建立科学的奖罚机制,鼓励优秀专(兼)职教师跨校授课、送学下乡,同时由县委组织部牵头,从县直机关、学校选聘了220余名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学师资库,建立了380多个教学项目专题库、560多个教学典型案例库和5000余部电教片库,使更优更新的培训内容和师资能够流向基层,面对面的向农村党员干部进行教育。

2、开设四个“课堂”,提高联动培训的针对性。一是完善“领导课堂”。规范了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要求县四大班子领导和各乡镇主要领导都要承担培训授课任务。两年来,先后有36名县级领导结合分管工作开展专题讲座。充分利用冬闲时间,积极发挥县乡党校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主阵地优势,开展各级领导干部结合分管工作下乡进村答疑解惑讲大课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各族干部群众欢迎。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整体素质。二是推广“田间课堂”。树立“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的培训理念,依托县乡村三级师资队伍的资源优势,把培训课堂拓展到田间地头,以实地观摩、现场培训、示范操作的培训方式,突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农村党员干部学用科技、服务群众的示范引领能力。三是建好“空中课堂”。以县远程教育中心为基点,以乡镇远程教育中心站点为支撑,以全覆盖的234个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为平台,充分发挥农村“党日”、“电教日”的学习培训功能,建好“网络资源共用、教育资源共享”的网络课堂,使农村党员干部足不出户就能学到新的实用技术知

3识,做到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同步培训、同步提高。四是拓展“流动课堂”。建立流动授课小组,结合“感恩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 等主题教育,适时开展面对面宣讲和“送学上门”式培训,有效解决了党校定点定员培训的“瓶颈”和基层党员干部集训难、调训难的“工学矛盾”。今年以来,全县流动党校共开展宣讲活动86场次,受教育人员2.6万余人次。

3、完善考核机制,增强培训的积极主动性。为强化三级联

动培训效果,探索建立了干部理论考试、培训考核、学习情况登记等制度,并将干部学习培训情况同干部选拔任用、年度考核、评先选优相结合,激发广大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内在动力。坚持把干部参加教育培训情况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条件之一,凡是没有参加相应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坚持单位不推荐、组织不考察、常委会不研究。近年来,共有42名干部因培训考核不达标在全县范围内予以通报批评,有16名拟提拔干部被安排进行补训。

三、以联动改变培训格局,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

1、创新了农村党员干部培训途径。通过探索建立乡村三级联动培训,使各类培训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并向基层一线倾斜,切实解决了农村党员受教育培训难、覆盖面不广、培训方式陈旧的问题。联动培训方式有效提升了培训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为送学到田间地头搭建了桥梁,大大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鲜活性和针对性,实现了培训讲台与农村农民的无缝连接。

2、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实效,党员干部整体素质明显

提高。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着力帮助农村党员在思想观念上“换脑子”,在带领群众致富上“谋路子”,在构建和谐农村建设上“出

4点子”,农村党员干部政治立场和党员宗旨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对党的各项富民惠民政策有了深入了解,综合素质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打击“三股势力”反分裂斗争中的前沿哨兵,还是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劳务输出、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观念和倡导积极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带头人,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骨干力量。

3、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显著增强。通过三级联动培训,先后有329名致富能手光荣入党,289名党员和致富能手成为村“两委”后备干部,有3名村党支部书记因工作业绩突出,选拔进了公务员队伍,农村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成为推动发展、维护稳定、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交流材料 篇7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以下简称农远) 是通过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计算机教室三种技术模式, 将优质的教育资源从城市传递到农村中小学校, 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 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培训农村党员干部, 为农民提供经济、市场信息和实用技术, 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从2003年起, 通过5年的建设, 中央和地方一共投入了111个亿, 到2007年底全面完成建设任务[1], 覆盖全国农村中小学近36万所, 使1亿多农村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肯定伟大成绩的同时, 我们应当意识到如此耗资巨大的工程只是为农村中小学搭建了“三种模式”的硬件平台, 如何确保它的有效应用、发挥它的效益, 实现农远的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农远的根本目的是应用, 只有应用才会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 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为此, 国家和政府做了大量的努力, 设机构、组队伍、建资源、筹资金、做培训等, 然而收效却甚微:一方面, 设备不足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你用, 他就得歇着”;另一方面, 不少学校的农远设备仍处于闲置状态, 使用率低下, 甚至一些农村学校领导和教师坦言“根本没有使用”。当前农远应用并未真正走进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在某种程度上仅仅是公开课或示范课的装饰品。

至此, 农远的应用是否走进了一种“怪圈”———设备不足却又为何闲置?当前教师为什么在日常教学中较少使用农远设备?阻碍农远应用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笔者认为:我们是需要先进的设备, 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 但我们更需要先进的教育文化和培育先进教育文化的土壤。农远从外延上是技术支持下的改善和提高农村教育环境及质量的教育活动, 其内在本质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先进的教育文化[2], 它所蕴涵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如何很好地融入现行的农村教育体系中, 如何更好地形成一种应用的文化氛围, 除了考虑农远系统本身的管理、技术、资金、资源、培训等因素外, 其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农村和农村教育也不可忽略。农村和农村教育中既有对农远应用的有利因素, 也有其不利因素, 农远的任务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从而实现与其应用的环境之间的友好交融, 实现农远与农村和农村教育的双赢。为此, 本文从当前农村教育发展中的普遍问题出发, 着重分析农远应用和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 力争寻求农远应用新的突破。

二、应用环境:当前农村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分析

1. 升学为主, 结构单一———当前农村教育的主要特征

农村教育应该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但是目前农村教育结构单一, 基本还是以基础教育为主。长期以来, 由于受到社会、制度、文化思想等种种因素影响, 我国农村教育的办学模仿城市普通教育, 是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升学应试教育是主流, 而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门庭冷落, 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重应试升学轻技能教育,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是绝大多数农村孩子的“成才”之路, 高考目前还是很多人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 是社会阶层变迁的关键所在,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

2. 应试为主的课堂和教育的“相对过剩”———农村教育结构单一导致的两大问题

这种升学为主的教育, 一方面, 导致了长期以来以升学为目的的农村课堂文化精神和“传道、授业”的教师行为文化的盛行:农村的课堂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升学为目的和价值取向, 在这种价值取向下, 有了“领导苦抓, 教师苦教, 学生苦学”的“三苦”精神, 有了急功近利, 以追求考分与升学率而牺牲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代价的应试教育, 有了以升学率为主的单一的评价制度, 有了一切为应试服务、为应试让路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严重脱离了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的“相对过剩”:一部分人跨过了这个“独木桥”, 接受了城市文明的洗礼, 却很少有人愿意回到农村建设他们贫瘠的家乡, 而另一些是被挡在高考门外的无一技之长而待业的初、高中毕业生。

3. 机遇与挑战并存———农远该如何作为?

升学为主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远的应用, 一方面, 学校对教师的年度考核一般都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 教师将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放在短期内学生成绩的提高上, 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较低;另一方面, 在应试价值观念的直接操纵下, 在此种文化氛围的压抑下, 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实施者对农远的实践望而却步, 浅尝辄止, 他们往往不敢承担由于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变革所引起的成绩波动的后果, 因而农远所蕴涵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难以得到真正落实。正如某些教师所说“谁敢把成绩放下, 去搞那东西 (农村远程教育) ”。

应试教育使得农远的开展举步维艰, “应试”是罪魁祸首?当我们把矛头指向“考试”, 要求“淡化成绩”时, 但冷静的想一想, 在目前除了“考试”, 似乎又找不到更加公平的方式。对于大多数农村的孩子而言, 很多人还是期望通过高考来跳出农门, 改变生存状态, 改变命运, “以人为本”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考试”对于他们还是比较公平的途径。“成绩”让人欢喜让人忧。“成绩”也许不仅是学校领导们在“翻来覆去地研究讨论”的问题, 也是教育界多年来探讨的一个难题。从上世纪90年代对“高分低能”的批判到现在实施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阻力,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成绩”, 为“成绩”所困, 但似乎又难以摆脱它的束缚[3]。

农远的实施是为了“走进课堂, 面向学生”, 通过三种技术平台将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送往农村, 但资源进课堂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也是“最艰难的领域”, 面对应试为主的课堂、农村教育的结构单一, 农远该如何作为?笔者认为, 我们应从农村教育的实际出发, 正确引导农远的应用, 为此, 我们有必要对农远的应用导向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三、应用导向:农村远程教育发展的策略思考

“导向”即指导行动和发展的方向。“应用导向”即以应用为发展方向[4]。农远的应用导向就是以农远的应用为发展方向, 从农远应用环境的实际和需求出发, 正确定位农远, 整体把握应用方向, 不断探索和挖掘应用潜力, 提供相应支持, 从而为农远的持续发展培育新的方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1. 应用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方向

农远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 农远要实现与外部环境及农远工程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融合和协同, 其应用必须将与农远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外因素看作一个整体, “把关注点放在技术、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上”, 以农村和农村教育所面临的典型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阻碍农村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为突破口[5], 思考农远能为之做何贡献, 只有立足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农远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才能得到认可和足够的地位, 才能赢得更多的支持, 从而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之路。

目前, 农村教育以升学为主, 教育结构单一、体制僵化, 已经成为制约着农村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对此, 农远应输送什么样的资源?如何引导农远的应用?如何看待农远与当前农村升学为主的教育之间的关系, 是重复、互补还是变革?

其一, 在农远应用初期阶段, 农远作为辅助的角色, 服务农村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需求, 是主要选择。

面对以升学为主的基础教育, 农远的实施和发展不能绕开考试。对于未来中国教育信息化将向什么方向发展?余胜泉博士认为, 应该是定位于“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增强, 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的考试成绩有所提高, 这样比较切合中国的实际”[6]。同样, 笔者认为作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农远将城市里的优质资源送向农村, 正在改变着城乡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这种改变在当前应该更多地注重提高农村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考试成绩以及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比如:通过设计贴近农村学生生活、贴近学科知识的情景性资源,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服务于农村学生课外学习,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 资源建设还应着眼于农村孩子的课堂实际, 经过良好的设计, 增强教学效果和质量, 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另外, 也应该通过农远为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良好的资源和平台, 使他们逐步从基于资源的教学转向基于资源的学习, 从而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这样以来, 一方面, 使教师们感到农远是“雪中送炭”, 不是“锦上添花”, 至少在目前有利于促使设备真正地利用起来;另一方面, 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 配合科学的从评价机制、制度和政策上逐步地引导和推进农远的应用。

其二, 加强资源整合, 建设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普遍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并着眼于改革农村教育不合理的结构体系。

依托农村中小学, 整合各种涉农信息化资源, 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 建设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综合服务机制, 在服务教育教学的前提下, 发挥“一网多用”、“一站多用”的服务功能, 普遍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 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农村教育除了让农村学生获得个人社会阶层上升的通道之外, 还要承担起全面培养适合农村、热爱农村、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高、中、初级优秀人才, 多方面增加农村教育的出口, 培养农村学生的多种技能, 使之同时拥有升学、就业、致富的多种机会。[7]因此, 随着农远应用的深入, 改革农村教育不合理的结构体系, 推动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 发挥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对农村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服务作用是其重要使命。笔者认为, 立足于农村的农远就有了两个面向———城市和农村。面向城市是指:为一部分农村子女升学走入城市打基础;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第二三产业转移而开展技术培训等。面向农村指:为一部分未升学的待业的初、高中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传授现代农业科技知识,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等。

2. 应用需要以行政为主导, 建立科学的导向机制

农远的实施要以行政为主导。一是要有相关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农远的应用;二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实际, 制定适合农远应用的评价体系并付诸实施, 从而激励和评估农远的应用。

首先, 农远是技术支持下的改善和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活动, 它的有效实施还需要政策等行政力量的引导和支持。为此, 我们可通过政策和技术相结合的手段, 引导农远的应用。政策的制定应结合农村和农村教育的实际, 把关注点放在农远和农村及农村教育的联系上, 注重对农村实际问题的解决, 对农远的应用予以积极的引导和保障。

其次, 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 引导农远的应用。现行评价体系中还没有建立健全对教师应用农远设备及资源开展教学的评价项目, 影响了农远的应用。在我们进行的“影响农远资源有效应用的关键因素”的调研中, 排在前四位的是:校长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同事或技术人员的帮助、能有充裕的时间学习和利用农远资源、持续有效的培训。教师将行政方面的支持放在第一位, 说明“评价体系对应用具有较强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作为教育管理的一种措施, 评价体系握有鉴定的充分话语权, 教育管理者通过评价体系来激励或引导被评价对象的价值观取向。因此, 评价体系不仅对农远的运行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 而且在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影响着与农远发展相关的人、财、物的分配和使用。评价体系显然是存在于农远运行过程中的一个隐性的重要因素”[8]。因此, 评价体系对农远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只有立足于学校、教师、学生及农远发展的实际, 改变片面强调结果而忽视发展的倾向, 制定科学的评价制度, 利用正确的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才能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 充分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使农远发挥最大的应用效益, 才能真正推动农远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中科学、持续而合理地应用与发展。

由此看来, 笔者认为, 加强农远应用的行政主导, 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 面对农村教育结构单一的现实, 可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 一方面保障农远为传统教育的有效服务, 另一方面使农远提供传统教育不能提供或难以提供的服务, 努力使农远成为农村知识分子服务于农村发展的有效平台;同时, 从政策上引导广泛联合如农业、科技、卫生等实践机构, 将农村中小学办成当地的文化科技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党员教育中心和卫生知识普及中心等, 这样也有利于赢得他们在资源建设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另外, 应积极联合研究“三农”问题的学术力量, 共同开展基于农远实践的项目研究, 对农远的发展予以智力支持。

第二, 改革仅以升学率为评价的单一体制, 形成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教学评估新体系。教育评价多元化、过程化, 应遵循发展性教学评价新理念, 教学评价体系应“提高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积极性, 注重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学生发展多方面的信息收集, 而不是单纯依靠考量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定教师的工作业绩。教学评估不仅是对教师工作状况的鉴定, 更重要的是要促进教师成长和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目的”[9]。

第三, 将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纳入日常的教学管理之中, 将教师对农远资源的应用纳入到日常考核中, 并与教师的职务晋升、评优选先、福利待遇挂钩, 真正使资源走进课堂, 面向学生。

3. 应用要以循序渐进为策略

农远以其符合农村客观实际的“三种模式”由城市向乡村输送资源, 这是历史性的创举和进步, 这是物质层面融合的基本实现, 但由于“文化滞后”现象的普遍存在, 以及我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独特的背景, 可以预见, 农远的应用将是长期的曲折复杂的过程, 是一个分阶段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 在农远建设阶段, 主要为农村中小学搭建“三种模式”的硬件平台, 输送基本满足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资源, 为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进一步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三种模式”是一种物化的知识力量, 它是人们阶段性的认识成果, 它也应将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检验、改进和完善, 从而更将反映和符合农村和农村教育实际[11]。

其次, 在农远全面应用阶段, 从应用的空间来看, 农远的应用领域主要有校内和校外, 学校是应用的主阵地, 随着应用的推进, 应用的空间也会逐步扩大;从应用的纵深来看, 农远应用水平的提升也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目前关于教师教学应用水平阶段的研究也较多, 如西北师大郭绍青教授提出的六个阶段[12]:迷茫阶段、准备阶段、模仿阶段、积累发展阶段、熟练阶段和创新阶段。这些关于教学应用阶段的研究为农远应用策略的研究和制定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第三, 在农远品质提升阶段, 农远以其先进的信息技术环境、丰富的资源, 真正体现了扩大教育机会, 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并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品质。体现了技术、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 体现了为了人、尊重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品质的提升。

每一个阶段既有有利条件, 也有不利因素, 我们要做的就是始终坚持以“应用”为核心, 以发展为目的, 加强应用, 缩短价值观念等非物质文化对农远的适应过程, 弱化文化“滞后”, 不断探索其未来发展的潜力与可能性, 为农远的可持续发展培育新的方向。

4. 应用要以人为中心

人是农远应用的核心要素, 主要体现在对资金、资源、农远系统的组织与管理等要素的综合配置中。正如祝智庭教授所说“技术是偏方, 人本是正道”, 人是能够将诸多因素进行合理统筹、科学整合、有效实施的真正“魔术师”。只有依靠人, 才能使经过精心设计的优质资源服务于农村中小学的广大师生、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 只有依靠人, 才能不断创新教学应用模式, 实现农远的持续发展。农远的建设和应用中的“人”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农远的组织队伍建设, 二是教师培训。其中队伍建设主要是指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相关部门人员配备及其职责的制定;师资培训是培养掌握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应用技能的农村教师队伍, 为农远的应用提供人力保障。

在农远的建设初期,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分别成立了由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的农远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地 (市、州) 、县各级政府也相应成立了以政府分管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各项目学校也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在农远工程全面进入应用的阶段, 农远的队伍建设应当“与时俱进”, 转变职能, 既重建设也重应用, 不断适应农远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应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信息化领导能力, 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农远应用方案, 协同教师制定个性化的专业发展规划, 配合新一轮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实施, 逐步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同时,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应从本地的教师实际、设备实际和资源实际出发, 坚持因地制宜, 按需培训, 注重实效的原则, 继续完善“省、地 (市) 、县、乡、校”五级培训体系, 并从培训目标、对象、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积极探索、总结适合本地的培训模式, 避免“一刀切”、“走过场”式的培训。

四、结束语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交流材料 篇8

一、从教育学的角度而言。现代远程教育创新了教育模式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具有跨地域性、远距离传播等特征。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现代远程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一)教学时空的延扩性。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现代远程教育可以真正做到不受时空的限制,教学活动得到了极大的延伸和扩展。现代远程教育从受教育者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出发,给受教育者极大的自主权,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方式去学习,使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学习,把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为以“学”为主,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能充分发挥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员学习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活动也可以采用同步或异步、实时或非实时的方式,彻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二)教学对象的广泛性。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打破了明显的校园界限,受教育对象扩展到全社会。不受年龄、性别、地区、职业和身份的限制,向所有愿意接受教育的人开放,为不同条件的人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为学员提供优质、全方位的教学服务,为教育的大众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现代远程教育追求的目标是使学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方便的形式得到最好的教育,同时得到严格的检测。

(三)教学资源的丰富性。现代远程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向学习者提供信息资源课件,实现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共享,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供受教育者选用。并且可以利用先进的视听技术与网络传输技术将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给每一个远程学习者,打破了资源的地域和属性特征。优秀教师的成果可以被高度地共享,可以有效地扩展教育资源,把最好的教育资源提供出来,有利于教育的大众化和终身化。

(四)教学手段的交互性。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种单向的媒体,学员往往处于被动、从属、消极的地位,缺乏信息的双向交流和反馈,无法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现代远程教育采用了新的技术,存在人工设计的反馈和互动机制,师生之间或人机之间的交互可以通过网络得以实现,极大地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现代远程教育有利于个体化学习,能激发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真正做到以学员为主体、以学员为中心、以学员为本的教育。

(五)教学媒体的集成性。现代远程教育建立在双向交互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具有数字信号处理、视音频压缩以及大容量信息存储能力,将文本、数字、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媒体的教学信息建立逻辑连接,进行综合处理,并根据教学需要,予以传送和呈现。通过人机和人际的相互交流和交互作用,加强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多向互动和信息反馈。

现代远程教育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通过应用多项信息通信技术能够有效地扩大和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推动教育的终身化和平民化。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延扩性、广泛性、丰富性、交互性和集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会对教育领域起革命性的影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从管理学的角度而言,现代远程教育整合了现有资源

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它是一种社会职能,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是文化发展的产物。从社会组织和人类行为的角度来看,管理就是组织的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中,运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引导组织中的被管理者有序地行动,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并发挥作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由学习者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的新型教育方式,能充分整合各系统、各部门现有的基础设施、教学资源、管理队伍、师资力量等,为远程教育提供强大的师资力量、技术支撑。从上海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实践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远程教育实现了对下列三种资源的具体整合:

(一)强化试点带动,整合体系资源。目前,上海市在金山区、崇明县全境和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宝山区庙行镇、嘉定区江桥镇和华亭镇、松江区小昆山镇、青浦区重固镇开展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在“一区一县六镇”建成基层终端站点692个,试点地区村、居民区实现了教育站点全覆盖,完成了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试点工作。

上一篇:计算机机房维护与管理下一篇:高三励志格言班级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