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想政治笔记(精选8篇)
第四章
民主与法治
第一节
民主制的发展与实践
民主制的定义
1、demo是谁
2、何种权力,如何行使
作为意识形态的民主理念的演变。民主理念影响的发展过程。民主理念在当今世界上的支配地位。
民主实践的发展过程:
雅典的实践。
代议制民主的出现。
代议制民主即现代民主的基本特征:主权在民,人民通过定期的选举选出代表来行使自己的主权权力,代表对人民/选民负责。人民对代表行使权力时的行动进行全程的监控,如不满意可以随时撤换。在若干重大关键问题上人民可以直接做出决定。
选举制与代表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选举与代表并没有直接的连带关系,代表及被代表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关系甚或是委托责任关系。现代的代表制则是代议制民主的责任代表制,代表所要关怀的是被代表者的利益,要对后者负责。
选举制发展的历程。
代议制民主的运行原则:多数原则。
代议制民主的另一特征(或是法治的特征):国家最高政治权力的定期、和平的更迭(与经典共和制的重合)。
民主制与共和制的联系与区别。共和制的基本特征:
1、执政人数为复数;
2、执政者由选举产生;
3、执政者的任期有限制。
James Madison《联邦党人文集·第63篇》:美国政府的真正特征或区别于古代共和国的地方便“在于它完全排除作为集体身份存在的人民,丝毫不让它染指”政府。所以美国所拥有的完全不是民主,而是一个共和国—一个拥有代表体制的政府。)
民主概念在中国的传入。
当代主要民主制/法治国家的不同实践及共同特征。
50万份,各大高校考研真题、笔记,请加QQ:1900556400 50万份,各大高校考研真题、笔记,请加QQ:1900556400
第二节
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一个国家治理得好,可以有各种原因,而其中相当重要的一点便是它是否实行了法治。Kelsen:现在西方的民主毋宁更是法治;现在西方的自由毋宁更是权利。
民主和法治是有区别的。一个法治国家可以是非民主的国家,如罗马,如新加坡。一个民主国家可以是非法治型的国家,如雅典,如大革命时的法国。
法治的历史起源于罗马(对公民自由的尊重),发展于西欧的中世纪封建社会(基督教义及力量的相形不下),定型于英法革命及北美独立战争(理性化)。它的基本理念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不容侵犯的自然权利(或进一步:每个人都是天生平等的)。公共权力应当尊重及保护这些权利,公共权力的运行应当受到限制。
法治国家自然应当制定详细的、成体系的法律,但一个gouvenment by law还不是一个 gouvenment of law。
法治与法制的联系与区别。核心区别在于以下两点:
1、对立法者权力的限制问题;
2、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自由度的问题。
法治的前提是国家里没有一个最高的权威和力量,只有作为妥协的法律是最高的权威。所以中国的法家思想还不是真正的法治思想。这也是民主与法治的根本区别:在民主中有一个最高权威:公意或多数,而公意是可以随时变化的。在法治中没有最高权威,如果有只是法律,法律是非人性化的,相对固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主仍然是一种人治,而人治自然有其根本的缺点。
法治的基本诉求是: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制定固定的、执政者不能侵犯的游戏规则,保护所有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对执政者加以限制,不给他留下太多的自由行动空间(每个人都可以预期自己活动的后果)。在政治中,法治的最大优点是限制了统治者的权力,规范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限制了公共权力的活动范围,保卫了公民的安全与自由。
我们只须冷静地分析一下,便不难看出,所有治理得好的国家都是法治国家而未必是民主国家。我们所欣赏的政治未必是民主政治而是法治。
当然,民主与法治的区别不等于它们的必然对立。相反,现代民主制可能是最易与法治原则融合的制度:因为都强调了人的基本权利、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可以说,在不同于封建社会的现代社会中,民主化可能是实现法治的先决条件。反过来讲,法治也用程序保障了民主制的正常运行。在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这种融合所带来的巨大好处。
关键词:女性主义,矛盾,抗争,《金色笔记》
英国女性作家多丽斯·莱辛出版于1962年的小说《金色笔记》, 反映了女性面对的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及其抗争。这些矛盾与抗争主要表现在情感、物质、政治信仰三个层面上。
一、在情感层面上的矛盾及其抗争
1. 自由女性作为妻子
小说《金色笔记》中的两位女性安娜与摩莉, 在感情的路上走得都不是很顺遂。与丈夫理查离婚后, 摩莉一直带着儿子汤姆生活。摩莉对汤姆的态度一直都是欣赏有加。她尊重儿子的决定, 也一直以自己的儿子为荣。而摩莉的前夫理查却不是这样。理查与摩莉离婚后, 就和另一位女人玛丽安结婚了。可是不久, 理查就对再婚后的婚姻生活表现出不满, 玛丽安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家庭主妇。在理查和玛丽安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不久, 理查就和他的秘书发生了风流韵事。接踵而至的玛丽安的第二个、第三个孩子的降生, 使得他们原本就存在矛盾的婚姻更是雪上加霜, 以至后来玛丽安终日酗酒。理查回过头来找到前妻摩莉寻求帮助, 他希望摩莉能劝劝玛丽安。而一向有大女人风范的摩莉嘴上开着理查的玩笑, 心里却也是怅然若失。尽管如此, 摩莉也没有消极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而是以一种轻松乐观的状态面对现实。比如, 她就能和曾让她遭受婚姻失败, 让她独立抚养儿子的前夫理查谈笑风生, 并和理查现在的妻子玛丽安成为朋友。当理查和她谈儿子汤姆的前途问题时, 她把查理准备把儿子打造成商人的观点讽刺到极致, 使其哑口无言, “只得坐在那里生气”。尽管如此, 还是不难看出摩莉个人的情感在现实面前有些无力, 虽然她试图抗争, 可是矛盾总是存在的。另一位以“新女性”自居的女主人公安娜·沃尔夫, 其爱情经历也是丰富的。青年时代的她和其上司有过短暂的亲密关系。借助这个上司的扶持, 安娜走过了她人生中一段很惶恐的时期。之后, 安娜又痴迷上了飞行员保罗, 并与之展开了一段疯狂的爱情。在与迈克尔结婚并生下女儿简妮特不久, 安娜就与迈克尔离婚了, 带着女儿简妮特独居。
2. 自由女性作为母亲
两位女性的个人感情经历及其最后的结局表明, 女性在情感上事实上并不是自由的。虽然她们坚持称自己是自由女性, 可在她们一次次的情感经历之后, 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望, 以及对男性的依赖心理。比如, 《自由女性》中有相当大的篇幅是两位新女性对爱情、婚姻以及男性的讨论。其中关于各自的情感生活更是以“乱”的顺序记录。她们都发出了“这种关系不会持续很久”的感叹。女性在情感层面上的矛盾与抗争尽显无遗。而黑色笔记部分更代表了女性挥之不去的情绪:恐惧与绝望。黑色笔记中布斯比母女都爱上了彼得·卡莱, 她们都因害怕彼得心里没有自己而心生恐惧。然而, 彼得却与黑女人产生了爱情。但这种爱情与白人居住区的戒律与习俗是不相容的, 结果彼得的黑色情人流落街头, 做了妓女。这样的结局使得二人的世界都走向了绝望。尽管安娜和摩莉都曾试图为自己抗争, 可是在事实面前总是有许多解决不了的矛盾。比如, 她们都没有幸福长久的婚姻, 她们也没有在完全的意义上真正做到她们眼中的新女性。相反, 现实让她们更加失望, 失去更多。最后, 安娜进入了一个她写作生涯的“瓶颈”时期;摩莉也一改其往日的态度, 走入了另一段婚姻。同时, 不单是她们二人自己的个人情感生活充满矛盾与抗争, 这种矛盾与抗争的影子也反映在她们的孩子的身上。成长在被单身妈妈带大的生活环境下, 孩子也会受到影响, 并对母亲的个人情感生活之丰富产生自己的评价。这一生活环境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及性格。比如, 安娜的小女儿简妮特, 14岁时就吵嚷着要去住寄宿学校, 因为“她不想像母亲一样生活”。同样, 汤姆也对母亲摩莉的私生活显得不能苟同, 同时成长在这样的外部环境和心理环境下, 汤姆也与同龄的其他男孩不同, 他没有太多的张狂, 而是多了些成熟与稳重, 做起事来也是有条不紊。但是, 即便是这样, 长期如此的生活为汤姆自身埋下了一个隐患, 尤其是在个性完全不相容的父母的影响下, 汤姆身上的逃避主义心理和面对现实的挣扎产生的恶果最终驱使他走向自杀的悲剧。身为母亲的摩莉无法完全摆脱造成这场悲剧的责任。因此, 即使女性想在孩子心中保持积极的形象并给予孩子们美好的生活, 但在现实面前恐怕她们无法解决种种矛盾, 抗争在此时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在物质层面上的矛盾及其抗争
自由女性希望在经济上独立, 至少她的个人职业或者工作能够得到肯定。小说中的安娜也不例外。但是, 理查的话从侧面表现了对安娜职业的不理解。当理查问汤姆未来的职业规划, 而汤姆表示想成为一名作家时, 理查发出了一声叹息。对于儿子选择和安娜一样的职业, 理查显得不是十分满意, 但是碍于安娜的情面, 理查并没有大声疾呼地表示反对。但是这样的行为正显示了他对女性工作的不赞成。事实上, 步入青年时期后, 安娜凭借其一部卖座的小说《战争的边缘》的版税过着富有的生活, 甚至还有大房子可以出租。安娜没有什么经济或是财政上的困难, 唯一需要花费精力的就是她的小女儿简妮特。而“身材高挑、有些男子气的”摩莉也有过短暂的婚姻。她在18岁时为了家族的利益嫁给了年纪轻轻的理查, 生下了男孩汤姆。然而, 这种“磕磕绊绊”的婚姻仅维持不到一年的时间, 个性反叛的摩莉就与理查离婚, 独自住在公寓里。摩莉能尽显其大女人的性情, 也是基于她是个经济上独立的自由女性。事实上, 女性真正崇尚的自己, 不但情商智商都高, 而且能够在经济上独立, 不依附于任何其他人。她们有选择自己中意的职业以及自己的政治、宗教信仰的自由, 而不用受别人的左右。比如, 以安娜为代表的女性。但现实的矛盾是, 相当一部分女性一旦进入了婚姻, 有了孩子之后, 就理所当然地被定格成家庭主妇的形象, 她们没有了自己的优先权, 成了丈夫、孩子的管家, 有的甚至失去了自我。以玛丽安为代表的典型传统女性形象, 婚后的婚姻生活如果让她们失望, 她们就会选择消极、隐忍的态度。现实的物质层面上的矛盾与抗争, 常常是女性在其他方面不如意境况的主要根源之一, 而且这种物质层面上的矛盾与抗争也常常贯穿于女性生活的始终。
三、在政治信仰层面上的矛盾及其抗争
安娜·沃尔夫曾信仰共产主义, 但最终她心中的共产主义世界还是坍塌了。在《金色笔记》之红色笔记中, 安娜的身份是一位英国党产党的左派党员。其中记录着在斯大林时期安娜的政治梦想从憧憬到幻灭的思想历程。安娜也曾经抱着梦想, 认可通过政治手段改变世界的宏伟目标。她甚至一度把共产主义这个政治信仰视为她生命的支柱。然而在强大的事实面前, 这个曾经闪闪发亮的梦想也渐渐失去光泽, 最终走向了幻灭。面对反对者对斯大林及斯大林社会模式的声讨, 安娜的辩驳苍白无力。这种理想的毁灭过程, 使得向往信仰自由的自由女性从思想上迷失了方向。她心目中曾经的革命目标, 在经过实际的一段党内生活之后破灭了, 她的热情逐渐被挫败。她发现:“在过去的两三年中, 这个国家已经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全国上下到处笼罩着一种紧张、多疑而惊恐不安的气氛, 你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使它失去平衡, 从而使麦卡锡主义在这里流行起来。”最终, 她的理想及追求在悲观和怀疑的重重包围下窒息而亡。作为一名优秀作家, 安娜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是新时代的女性。安娜更是一位优秀的自由女性。虽然她也曾因不断大量的思考而一度神经失常, 产生了很多幻觉, 做了许多噩梦, 并且一度病情恶化, 但是与理查不同, 安娜没有选择所谓的天真的开枪自杀, 而是选择继续坚持理智的头脑, 仍旧不断思考, 并最终走出了困境。在一生一死的对比中, 人性的光辉显露无遗。
经过一段时间的抗争, 两位女性面对现实都做出了选择:摩莉重新嫁人了;安娜虽然没有选择重新嫁人, 但也从封闭的自我中走了出来。小说的结尾是两个女人离开, 这与小说的开头相呼应, 似乎暗示尽管世界复杂纠结, 她们仍然坦然地面对, 她们勇敢、智慧、沉着、冷静, 是自由女性自我救赎的最佳典范。在经历了情感层面、物质层面、政治信仰层面的矛盾之后, 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与尝试, 自由女性面对现实的矛盾及其抗争也终于以其独有的方式得以释放与解脱。
参考文献
[1]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M].陈才宇, 刘新民,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2]DORIS LESSING.The Golden Note[M].New York:Simon Schuster.INC, 1973.
[3]白艾贤.《金色笔记》与莱辛的女权主义思想[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5, (3) .
“一台笔记本,动辄上万,便宜的也好几千,我还是争取期未拿到奖学金再说吧。”刚刚踏进大学校园的小页说。对于大多数同像小页一样的学生来说,“背着笔记本上学”是一个虽不遥远但也不近的梦想。
不过,这个梦想在“笔记本大学”实现了。
“笔记本大学”并不是哪一所学校的名字,也不是杜撰的新概念,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笔记本大学”以笔记本电脑为终端载体,以有线和无线网络为基础环境,将网络增值产品、教学应用产品等有效地捆绑其上,组成一个校园数字平台。这意味着,“笔记本大学”将改变传统的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面对面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最有效、最简便的沟通方式。
目前,“笔记本大学”在欧美国家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并成为国际上日益流行的校园信息化的整体解决方案。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这确实是个好消息。学生从PC厂商的“低姿态”中获得价格远低于市价的笔记本电脑;而无线互联网技术使学校变成一座“移动城堡”,把老师和学生从讲台和教室中解放出来。
而对于笔记本厂商来说,各种促销活动持续升温,价格战也似乎从未停止过,建设“笔记本大学”似乎成了一个既叫好又叫座的聪明选择。这场转战校园的笔记本大战,各大IT厂商的动作并不慢。
早在2005年,刚刚收购IBM PCD的联想和英特尔联合向高校推出基于英特尔迅驰无线的ThinkPad笔记本电脑,英特尔将这款专为中国大学生设计的笔记本平台代号定为“Tanggula”。后来,联想的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高校笔记本推广活动,2006年10月,联想的“笔记本大学计划”正式推出。
今年9月底,联想集团和首钢培训中心正式签约,除了为首钢培训中心提供相应的笔记本产品及配套的解决方案外,还向首钢培训中心学生提供奖学金和实习机会,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已经把企业文化渗透得淋漓尽致。首钢培训中心的钢铁冶金、IT科技、建筑与环保工程、经济管理、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技术应用型学生都将体验到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此外,国家也高度重视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每年都会拨巨额的资金支持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只有将无线校园网和笔记本校园都建立起来,才能让校园真正实现“无处无网”。
对于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到全新的网络教学的平滑过渡,首钢培训中心预期乐观。首钢总公司总经济师兼首钢发展研究院院长、首钢工学院院长毛武博士表示:“随着网络应用的迅速普及,不仅传统的教学思想、手段、内容、过程会随之发生变化,也将引起教学模式和教育体制的彻底变革,‘笔记本大学’正是实现网络教学的最佳途径和最重要手段。师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应用互联网来学习、工作和生活,同时可以方便地将学生和教师、图书馆、教学课件、校园网、学生网等联接在一起。这将为师生创造一种全新的教学和学习生活的环境。”
联想集团副总裁兼联想大中华区大客户业务总经理童夫尧说:“发达国家99%的大学都采用数字化教学平台。借助‘笔记本大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沟通能力。笔记本电脑在高校中的普及应用将是未来几年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09版)是由我国著名政治学家徐大同教授所著,在内容上揭示了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轨迹,通过对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所经历的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权力政治观几个阶段的描述揭示了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规律及其值得借鉴的地方。
导论:
1、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1)、政治思想的主要和基本内容集中反应人们围绕国家政权所进行的政治实践,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及其代表人物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即关于如何管理国家的主张、观点、理论和学说。
(2)、正式思想是由政治实践规定的,是其直接反应,并为其服务。
本节详细的叙述了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为我们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划定了范围。
2、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方法:
(1)、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2)、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各种思想意识的基本方法。
(3)、坚持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4)、坚持寓评于介的方法。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为我们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3、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1)、自然政治观是古代希腊罗时期的基本政治观;(2)、基督教神学政治观是西方中世纪的基本政治观;(3)、权力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的主流。系统的阐明了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轨迹和脉络。
4、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意义:
(1)、首先,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认识,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水平,提高我们全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质。而政治素质是民族素质的核心。(2)、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了解西方社会文化,有助于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促进我们包括西方在内的世界文化交流。改革开放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
(3)、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启发我们的思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有力的说明了我们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理由和意义。
第一章
古代希腊政治思想史
1、西方政治思想的产生:
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公元前8世纪,氏族制度开始解体,阶级关系开始出现,进入城邦时期。因为是海洋文明,所以具有开放、活跃和多样性的特征。
之后众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及立法家开始对城邦进行管理和改革,并提出了优秀的理论和主张。其中梭伦改革坚持中庸的原则,建立了有限的温和民主制,为日后民主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中叶,人们开始研究自然及与自然有关的政治观念。
2、城邦制度的政治思想的特点: 从外部特征上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
城邦从本质上来说是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和义务的政治体系。但是其中只有自由公民可以享受到民主政治权利。奴隶和妇女外邦人都无法享受民主权利,表明了小国寡民下民主权利的狭隘性。通知城邦政治也是多元的,一是城邦主权实体的多元化,即城邦政治格局林立。二是城邦政治制度的多样化。
雅典民主是非常狭隘的的民主,具有局限性,政治权利仅限于公民享有,占人口大多数的努力,外邦人和妇女被排除在外,民主权利只是公民集团的特权,但是其对西方的民主观念产生了十分积极地影响。
3、古代希腊的政治思想:
(1)、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思想:个人只有融合与整体,是国家的工具,只有为其献身才能体现其价值。
(2)、理性的政治思考与近于科学的研究方法。
(3)、特定的研究主题和范围。主要限于公民内部问题其核心是如何协调公民内部关系,如何分配权利义务从而实现公民内部的和谐,是大家过上一种优良的公民生活。
(4)、公民的正式视角:站在公民的视角上认识政治现象,站在公民的立场上阐述政治见解的。
4、智者和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
智者将思考的眼光从自然转向人及人类社会。
苏格拉底突出强调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而只是和教育史城邦政治的根本之所在。
5、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理念论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柏拉图通过《理想国》一书来阐述其政治思想,即国家应该有统治保卫和生产三种职能,同样的国家也应该被分为三个阶级,即统治者哲学家、辅助者军人和生产者撒个阶级。哲学家执政时柏拉图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理想国特色之一。
在《法律篇》中提出了第二等好的国家,与《理想国》相比具体真实的反应了希腊城邦的政治现实,包含着对政治法律问题更诚实的思考,也更多的代表着希腊文明的主流思想。
6、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第一次使政治学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与此同时,他也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对政治学的基本范畴和原理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亚里士多德使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研究方法: 一是运用了历史的和经验的方法;
二是采用了两种分析方法即溯源法和将城邦分为具体要素,通过要素再具体分析的方法。亚里士多德对城邦本质的诠释包含着公民的普遍信仰。亚里士多德的贡献:
首先,亚里士多德是政治学的开创者;
亚里士多德是他否定了柏拉图的极端整体主义精神,在整体主义的框架内渗入某些个人主义的因素。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政治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政治思想充分体现了古希腊城邦高度发达的政治成就,也是希腊政治文明的一个成熟的果实。在他的政治思想体系里,综合了各家学说,包含着博大精深的内容,为后世政治思想家提供了无尽的思想宝库和灵感的源泉。
第二章
希腊化时期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
1、希腊化和罗马帝国时期政治思想的特点: 城邦制度的解体以及政治思想的演变; 种族文化的融合和世界主义思潮;
2、斯多葛派的主要政治思想:
自然法思想:奠定了西方思想史上独具特色绵延不绝的自然法传统;
人的精神自由思想:极力推崇人的精神自由,赋予它很高的伦理价值;是对精神自由的强调和维护,是人们争取自由的精深基础;
人人平等思想:确立了一个新的价值尺度,即唯以人的精神特征和道德水准来衡量人的价值。
3、波利比阿和西塞罗的主要政治思想:
波利比阿提倡混合体制,强调国家权利体系各构成部分和机构之间的制约和平衡。对现代西方分权体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西塞罗的政治思想:
国家爱是人民的事业。强调以平等的没有根本差别的眼光看待所有的人。对现代民主共和长生了重大的影响。
4、罗马法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在罗马法和法学家的理论中首次形成了权利概念; 罗马法引进和发展了斯多葛派的自然法思想; 罗马法为政治学提供了一种权利思维方式。
5、罗马基督教政治思想: 追求天国来世的价值取向; 贬低世俗权威的思想取向; 形成了关于人的新观念:具有平等的人格;
奥古斯丁的双城论: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否认国家是正义的组织,采用一个价值中性的国家定义。
第三章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中世纪突出特征是人的等级身份和公开的不平等,国家权利的分散和君权的微弱; 日耳曼人带给西欧社会的新的因素: 以私人效忠为基础的人身依附关系; 日耳曼人的民主传统; 对法律的尊崇与敬畏;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特点:
总的特征:政治思想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
政治发展水平极低,政治权利和政治机构的社会控制功能几乎被降到人类文明社会水平的嘴低限度;
政治思想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的理论形式;
教权和王权斗争中的政治思想:
中世纪西欧的政教关系:二元化的权力关系,对中世纪西欧的政治思想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文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感想:中国的宗教,无论是本土的道教,还是从印度传入的佛教,本质上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是统治者统治人民的精神武器。而在西欧乃至整个欧洲中世纪时期,教权一直与皇权分离,两者相互斗争,人民饱受教权与皇权的双重压迫。所以欧洲历史上,这一时期是比较黑暗的。
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
基本特点:在坚持基督教信仰的前提下,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并以此作为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教会和国家的关系是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核心:论证教权高于俗权,维护基督教的神权统治;
感想: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宗教权利,为教会的神权统治服务。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宗教对人民的残害,如但丁和马西略等人。
第四章 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基本社会情况:16世纪的西欧,文艺复兴运动走向顶峰,各国先后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标志了封建社会的阶梯,资本主义关系形成时期剧烈的思想和社会动荡。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反宗教和反教会斗争的统一;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
最早把政治的实质看做权利问题,将法律、权术、军队等治国要策看做是权力的工具,为近代西方政治学奠定了基本原则,在近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思想核心:主张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是思想核心; 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提倡因信得救,将人的信仰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否定了封建教会的救赎理论,否定了教会的精神救赎权和等级制度,为各国资产阶级建立廉价的民族教会提供了理论论证;
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作用:不仅强化了国王们的统治权力,而且使国家开始摆脱宗教事务,成为只为政治事务而存在的组织,促进了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的形成。
第五章 17世纪欧洲大陆政治思想
基本社会特征:17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传播,欧洲大陆上的各个国家开始了资本主义革命。同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渗入传播和新教力量的壮大。长期的宗教战争及它所带来的灾难降低了人们对宗教论证的兴趣,为哲学和政治思想上的世俗化倾向提供了契机。
政治思想的世俗化:欧洲大陆政治思想出现了一种世俗化的倾向,即政治思想开始摆脱基督教神学的影响和束缚,直接借助人的经验和理性研究现实的政治问题。格劳秀斯的政治思想:
影响:最早提出了人权原则,在发的分类和方法论上明确的用人的理性排斥神学信仰的权威地位,使自然法摆脱了神学,成为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主要内容:
自然法学说、国家和主权学说、国际法的原则; 斯宾诺莎的政治思想:
影响:最早提出和论证信仰和思想自由的政治思想家。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提供了完整的理论论证,特别是从伦理学角度对自然权利作了详尽的阐述,论证了似有财产的和理性和永恒性,对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产生了机器深刻的影响。主要内容:自由权力观、社会契约论、思想自由权。
第六章 17世纪英国的政治思想
英国的宪政传统:首先,英国之所以能开创西方自由与宪政的传统,是与其历史发展的独特道路及其积淀形成的政治文化分不开的。其次,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革命家和思想家和政治家开始探索与资本主义经济向适应的政治形态。胡克阐述其宪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自然法和契约论。柯克以大宪章为依据,为一回合公民的自由权利做辩护。17世纪英国社会革命的特点:
政治斗争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国王的任意征税和宗教政策,目的是要限制而不是消灭王权。
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对政治斗争的主要形式是一会斗争。政治思想的特点:
财产权问题成为政治思想的出发和归宿;
国王与议会的关系成为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限制王权、建立君主利息按制度是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最重要求。革命时期个派政治思想:
保皇派:用父权理论论证英王的神圣不可倾犯,为封建专制制度作辩护。长老派:主张废除猪脚制度,而代以由教会中的主教主持教会事务的清教派别; 独立派:要求每一个信徒团体的独立;平均派:极端平均主义,主张共和民主。
霍布斯的政治思想:自然法和契约论的创始人之一;将个人不可转让和不可剥夺的权利看做国家权力的基础,并用适应时代额方法和语言表述了国家的本质、意义、作用,从而奠定了西方近代国家学说的基本模式。其他主要内容: 主权学说和整体理论; 人民的自由和主权者的义务;
弥尔顿的政治思想:建立和维护共和制度,实现资产阶级所要求的自由使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他的用地方权力限制中央权力的以防止国家走向专制的设想,对美国在以后建立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哈灵顿的政治思想:提出征服组织原则以及如何防止封建专制主义复辟的设想对西方思想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建立有以及对后来的洛克的而法治与分权思想 着重大的影响。洛克的政治思想:
清理和总结:对教会与国家的含义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并从中阐述信仰自由与政教分离的主张。
坚持认定额理性对人的改造作用,并改造了霍布斯的政治思想,即自然法和契约论。自然权利理论:洛克认为生命、财产和自由是自然法为人类规定的基本权利,是不可让与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
政府的起源和目的:政府来源于人们订立的契约,即社会契约论。阐述和提出了国家是保护个人权利的工具的观点。
法治和分权:法治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强调依法行政,即用法律束缚和限制行政权力。分权思想:主张国家有三中权利,即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
影响:对其后的法国启蒙运动和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政治思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七章 18世纪法国政治思想
基本社会状况:18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和下层人民痛整个封建制度尖锐对立;陈旧的法律体系公开确认人们的不平等,第三阶级要求取消 贵族和僧侣的经济特权。
启蒙运动的兴起和政治思想的特点:
启蒙运动的渊源首先是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理性主义;
在政治思想方面启蒙运动的主流是传播资产阶级的人权和民主; 脱去了宗教外衣,直接在政治上向封建专制制度作战。
伏尔泰的政治思想:(始终如一的与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势力做斗争)建立在人权基础上的国家爱学说; 强调维护人的自由;
在整体主张上伏尔泰倾向于开明的君主制度; 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 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的历史方法中贯穿的基本思想是力图以事实为依据,探寻社会、国家和法律性质的规律性的理解;(缺陷:是零散的割裂的历史,不能揭示政治活动背后的连贯的完整的历史发展过程)政体的政治自由理论:
孟德斯鸠划分了三种政体,分别是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
同时考察了各类政体的性质和原则,民主制的原则是品德;贵族制的原则是以政治品德为基础的节制;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即要求人们绝对服从;君主制的原则是荣誉; 孟德斯鸠还主张人生自由,政治自由和财产自由; 分权学说:
目的:保证公民的政治自由;
在权利的归属上和行驶上做了设想:即把国家权利分为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卢梭的政治思想:
核心:平等思想,探讨社会不平等产生的根源,是卢梭政治思想中最为深刻的部分; 社会契约论:重要内容,人们通过地接社会契约来保障自己的权利;提出公共意志理论,成为卢梭国家学说理论基础之一;
人民主权学说:主权实质上是由公意决定的,是绝对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 法律史国家的唯一动力;
影响:卢梭的政治原则影响了西方近代政治制度的建立,成为了各国人民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第八章 18世纪美国的政治思想
基本社会状况:
与欧洲大陆不同的社会特征: 美国是一个移民社会;
资本主义是嫁接在奴隶制度之上的;
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等与政治上的自治和分立; 反封建传统;
美国社会的矛盾集中体现在殖民地人民与欧洲殖民者尤其是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 独立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北美不断爆发起义,独立战争使美国脱离了英国等国家的知名统治; 政治思想的特点:
富有务实性,很少进行抽象的理论论证,主要是运用欧洲现成的理论为美国的政治实践服务; 论证美国独立和建立联邦共和制是18世纪政治思想的主题; 人人机会均等的追求幸福的权利成为自然权利的重要内容; 建立权利平衡联邦政府是完美的政治目标; 潘恩的政治思想:
核心:主张美国脱离英国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政治理想:建立最好的政府形式即代议制的共和政府; 杰斐逊的政治思想:
自然权利理论:反英斗争的理论依据,人人平等,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必须通过契约成立政府;
民主政治思想:更具体、更现实,主张在美国建立代议制的民主共和国,揭露君主制度的弊端,赞成建立联邦制度和三权分立制度,提出人民自治的原则即限制中央政府中司法和行政的权利、实行中央和地方的层层分权制度、人民参政原则; 汉密尔顿的政治思想: 性恶论和精英论:性恶论和等级论是其政治主张的理论基础;精英掌握国家政权是政治稳定的保障;
分权和制衡的思想: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互相混合、渗透、以互相牵制,实质上只是为了限制议会的权力,加强行政和司法的权力,对美国宪法及许多国家宪法的制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九章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
德国的基本社会状况:18世纪末的欧洲英法等国家都进入了资本主义的告诉增长期,德国的封建势力依然强大;
政治上,德意志联邦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为实现真正的国家统一和民族统一,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大障碍;
经济上资本主义进程发展缓慢;
文化上德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表现的一场软弱无力,始终未能成为一支对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强大力量; 政治思想的特点和特点:
德国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主要通过其知识分子阶层表现出来:
德国的古典哲学家的政治思想史新型资产阶级争取解放斗争的理论表现; 历史派是德国保守势力的代言人,反对制定自然法及制定统一的自然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人类的现金思想的优秀成果,并用科学的方法总结了无产阶级的斗争经验; 特点:德国的政治思想家只是在精神生活领域追求美好的理想;
德国的古典哲学家的政治思想中,近代关于国家本质和国家与个人关系的国家主义和个人主义两种倾向都有所表现;
实现国家和民族统一在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政治思想中得到了突出反应; 康德的政治思想:
伦理学说:是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心是道德法则,人们遵守道德法则的行动才是合乎道德的;法律是为使人们遵守道德,是道德的外衣,理想制度的实现是通过道德的不断完善来实现的;
国家学说:康德对先验理论中的国家起源于实际存在的国家起源做出了明确的区分,表现了他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特权的的进步倾向,以自由主义和人权观念为基础;主张共和制的国家;
永久和平的思想:在康德的政治思想中,他把实现永久和平视为政治的最高目标,是最高的政治和道德的善; 黑格尔的政治思想:
体系和方法:绝对观念是黑格尔哲学的出发点和基础;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包含三个阶段或环节,即抽象法、道德和理论;伦理哲学又分为三个方面: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 市民社会和国家:市民是多个个人和若干家庭的聚集,包含三个环节,即需要的体系,司法,警察和同业公会;把国家看作伦理精神的体现,是有其自身的根据和目的的独立力量,本质是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集合;君主立宪制主张:为了实现德意志的统一,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强调王权的地位和作用;民族主义思想:日尔曼民族是最优秀的,强调民族之间的更替和国际争端要通过战争来解决,表现了其对其他民族的蔑视和对强权政治的崇拜,被法西斯所利用.第十章 19世纪法国的政治思想
19世纪的法国社会状况:法国大革命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整个欧洲的反封建斗争,但是整个社会阶级矛盾愈趋尖锐复杂,政局动荡反复;政治思想的特点:政治思想纷繁多样/变化频频/斗争复杂成为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孔斯坦的政治思想:
权力和自由:论证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是孔斯坦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和重要内容,反对国家干预个人自由,主张自由竞争,反封建;
分权思想:实际政权中存在着五种权力,即军权/行政权/经常代表权/公共意见权/审判权,军权占有特殊的地位; 社会主义各派的政治思想:
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认为变革现存制度和建立协作制度绝不能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把希望寄托在少数上层人物身上;
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卡贝提出过渡性制度,布朗基竭力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资本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对资产阶级国家和法律的实质也有明确的认识;通过革命手段来建立革命专政来实现共产主义;
无政府主义思想:普鲁东把建立人民银行当作实现自由社会/解放无产阶级的根本途径,充分反映了被资产阶级逼得无路可走的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的情绪; 孔德的政治思想:
实证主义体系:是一种以经验事实和经验现象为基础,探索人类精神发展一般规律的方法和思想体系;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人类精神或知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实际上是把哲学与科学/宗教社会政治道德等方面的理论综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思想体系。
社会团结思想:孔德思想体系的中心是整个社会,社会源于人类利己和利他的社会本能和社会冲动,社会愈发展,社会的基本特性团结与和谐就会愈显著,家庭在社会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德的思想有反民主的倾向,同时时分重视宗教的作用; 托克维尔的政治思想:
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民主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认为平等与民主是历史的必然,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政治意识为同时代人指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民族大道; 民主与平等:托克维尔一般将民主看作是平等的趋势,民主与平等密切相关,民主以平等为基础,民主本身也意味着平等;
自由与平等:关注自由与平等的辩证关系,崇尚自由、热爱自由、全力以赴维护自由,表现了其自由主义倾向;
专制和革命:赞颂民主和自由,厌恶和批判专制,以惊人的远见卓识预测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发展前景,阐释了未来社会的民主倾向;
第十一章
19世纪英国政治思想
基本社会经济政治状况: 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业中心;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和人口分布;
工业革命把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推上了历史的舞台,从而使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无产阶级仍然处于无权的地位; 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19世纪,伴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英国在科学和文化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政治思想的演变和特点:
总的特征:政治思想由革命转向改良和保守;资产阶级政治任务从要求建立理想的政治秩序转向要求维护现存的政治秩序;随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政治思想领域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冲突成为主要内容;
特点:功利主义成为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自由主义关注的重心从政治自由转向社会经济领域的自由;保守主义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批判的空想共产主义对工人阶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柏克的政治思想:
保守主义和社会政治观:强调社会的有机特性,重视非理性因素在人类社会结合中的作用,对社会契约论加入了历史感和道德感,反对从民主的角度理解代议制,其心目中的代议制政府是一个组织严密、具有为公精神的少数人领导之下进行工作的机构; 边沁的政治思想:
功利原则:边沁所阐述的功利主义是一种把个人利益看作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因,把做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根本道德原则的哲学伦理学说;
认为每个人只要能够追求和实现个人的最大的利益,那么社会也就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 政府理论:边沁用功利理论解释政府的起源和目的,不仅否定自然法的存在,也否定契约论者所说的人们结合成社会和原始契约的存在;边沁把政府的权利是不是受到限制看作是自由政府还是专制政府的主要区别; 对现存制度的批判和改革主张:
力倡改革,反对保守和僵化,强调对现存制度进行自由批判的重要性,提出了改革英国政治制度的途径,不仅提倡政治改革,而且还力主法律改革;
密尔的政治思想:继承并修正了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是其修正自由主义的一个基点,对传统自由主义向现代自由主义的转变起了推动作用;
自由思想:维护和实现个人自由式密尔政治思想的核心,密尔的个人自由也称为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重点论证了思想言论自由的必要性、个人自由的意义以及反对政府干涉的理由的问题;
代议制政府理论和主张:从功利主义原则出发,把社会利益的总和作为检验政府好坏的标准,任何政府所具有的最重要的优点就是存进人民本身的道德和智慧;理想上最好的政府形式就是主权和最高支配权属于社会整个机体的那种社会,主张扩大选举权;
斯宾塞的政治思想:中心思想是普遍进化论,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庸俗进化论;
我是一个自我主义偏多一点的人,有时候,总会很固执,不会刻意的去改变什么,学习什么,一切都会以自己内心觉得稳妥的,合适的作为标准,尽管被人们认为还算有主见,可是碰壁照样是无可避免的。寒假,有幸读到了《大学》这本书,感慨颇多。
尤其是其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近乎道矣。”这句话和其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深深触动了我。不爱学习确实是个弊病,毕竟这是现在很多小学生都在读的书目,但愿能和大家共同学习。
“止”,在书中是做到的意思,更有提到止于至善的说法,我想,这里的善和“老子”的“上善若水”是有联系的,大概和《三字经》里面的“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共通之处。当我们明白,知晓了什么是好的,美丽的,我们就可以找到我们的目标,确定,坚定自己的方向,这和党校培训里面的端正入党动机等思想也有类似之处,原来古人的思想和现代人的思想也有共通之处,我暗暗佩服着古人渊博的学识和今人难以企及的智慧,为什么说是古人和现代人呢?这里我想澄清一下,毕竟这个古人是我中华历史上的,而这个党校里面的思想大多是源于西方马克思列宁主义,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应该也没有那么深刻,所以我说古人的思想和现代人的思想共通,我很佩服!“定而后能静”,是的,孔明在《诫子书》里面也提到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大概孔明也读过儒家的经典吧,不过这个就不是读书人需要思考的了,我想说的是孔明对“静”的解释比较贴切。“静而后能安”,遇事泰然处之,还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到底是胸有成竹的一种说法还是平心静气的对待,我也不能说的很清楚,是意会了不能言传还是言语无法表达清楚,原谅我的词穷,我想绝不是苟且偷安那种安,也不是安于现状的安,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看法吧。“安而后能虑”,我们总要好好地思考之后,以矫健的身姿去迎接问题的到来,要掌握局势,应该要做到兵法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这样我们了然于胸,又有什么好困顿的呢?遇到问题还有什么烦恼呢?自然而然的,就是虑而后能得了。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我想大家也能够不言而喻了。
推究事物的道理以至于念头通达,智慧明辨,做到君子至诚的境界,端正了自己的心态,那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有什么难度呢?
学无止境,学海无涯的道理,古人诚不我欺也。
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不禁产生了叹服之心,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简明扼要的指出了事物深刻的道理,精辟,不失为传世之瑰宝。希望大家可以看到同样的书,学习到不同的内容,更加的充实自我。
屈原,一个落魄的楚人,其美德修辞,犹如无处无形的风,时时拂过我的心尖。
那种忧郁,那种愤懑,那种千转百折解不开理还乱的惆怅,归根结底,都缘于那些溶入灵魂的深沉的爱。
一、对楚地的爱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就是这个句子让唤醒了久违的泪水,如此的不加设计,不加酝酿的流泪!能够想象,当屈原在吟到此处时,该是如何的百转千折,如何的泪雨滂沱!
其实,凭着屈原的才能和见识,要在别的诸侯国谋一个可以展示才华的职位并不会是什么难事。况且在东周时代分邦建国的体制下,离故土远赴他国并不是什么“叛国行径”,也不会有来自道德的谴责。士的横行各国,诸侯、卿大夫的养士之风也非常的盛行。
在《离骚》一文中,借助灵氛口劝屈原离开楚地,远走他国:“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又有巫咸更为明确的指向――臣择君并用了一系列的史例:“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在此屈原也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极端矛盾之情,也考虑,甚至真的要“历吉日乎吾将行”。可是就在那一刻,他还是以仆悲马怀的委婉表达来展示自己的选择。真的,什么才能让一个极具才能的人人在即将远离故土时体会到仆悲马怀而不是壮志满怀,最终还是以自沉作为挽救楚地的悲壮的讽谏?而如果《招魂》确系屈原所作,则更借巫阳口吻明确“魂兮归来”的抉择。而在《橘颂》中则借颂橘再申自己“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志向。不同的口吻,不同的表达,最后都归结于对楚地深深的眷爱。
二、对楚君的爱
对于怀王,屈原是怀着深深的知遇之情的。虽然在血统上屈原也算是一个贵族,但要被重用,官至左徒,对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也已经是相当的不容易了。在《九章.惜往日》中,屈原明确提到怀王对他的信任已经到了“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的程度。所谓“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如此的待遇让屈原如何能不感激涕零?可是后来的怀王,却是“羌中道而回畔兮”、“与余言而不信兮”。最后,屈原被罢官甚至流放。而流放的原因居然是屈原对“黄棘之盟”的强烈反对!而他的反对、抗争的所带来的反应却是:“荪佯聋不闻”,乃至流放,“九年而不复”!美人迟暮,人生几何啊?
历史证明了屈原预见的准确性,盟约只是让秦国可以更好的实施远交近攻的战略,而其的虎狼之心更甚。怀王果然被扣,最后客死他乡。可以想象,当时的屈原应该是多么的无奈伤悲加愤懑。可是即使这样,他也只是强调楚王是聪明但被党人遮蔽、欺骗。当我们一篇篇看下去:《哀郢》、《抽思》、《思美人》、《悲回风》........我们怎能不被感动?
在怀王被扣后,主张积极营救,可是对于顷襄王而言,难道不是乐观其势?为了王位,兄弟父子自相残杀都常见,更何况是借他人之手曲行己意!
可怜的屈原,爱的如此的坚贞,如此的不识时务。可是因时务而流变的所谓的爱,是真的吗?
三、对修德的爱
在《楚辞》诸章中,无时无处,都洋溢着屈原爱德胜过爱身的情怀。用大量的丽花香草来借喻自己高洁的品德,江蓠、芷、秋兰、木兰、宿莽、留夷、揭车、杜衡、菌桂、薜荔、芰荷、芙蓉等等。不仅自己,对于自己担任三闾大夫时培养出来的楚地人才,也是一样的期望。“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也就是宁可看到他们因故萎绝而不愿看见他们被污秽直道德败坏。因直谏而遭到如此待遇,却不随流俗而改志。在《离骚》一文中,借女之言责备曰:“鲧直以亡身兮......夫何茕茕独而不予听”。又借厉神之口劝之曰:“君可思而不可恃兮......何不变此志也?”。可是在诸多文章中,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申明:“亦余心之所善牺,虽九死其尤未悔!”、“宁溘死已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罚!”......
他放弃苟且钻营,随俗流变,坚持己志,最后以自己的躯体的陨落为修德作最后的殉葬,为他的一生画上史诗般的悲剧结尾。这样沉重的爱有多少人能够拥有?
有多少人在历史的流沙中来了又走了,连淡淡印痕都未曾留下。
有多少事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又谢幕,连隐隐的歌声都未留下。
有多少爱在历史的舞台上如流星般划过,又被夜幕淹没。
关键词:女权主义,莱辛,金色笔记
《金色笔记》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最具影响力的作品, 这部被誉为战后女性主义里程碑式的小说出版于1962年, 正值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风起云涌之时。这一时期, 女性在文化意识形态上的觉醒, 远远超越了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中主张男女仅在财产、选举中平等的局限性。该书因对女性独立意识及生存困境的真实描写而受到各国女权主义者的青睐, 又因其确立了女性的主体地位被奉为“女权主义者的《圣经》”, 成为女权主义思想又一新的载体。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说:“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 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安妮塔·布罗克纳在《伦敦书评》上做了这样的评价:“多丽丝·莱辛是处于原始状态女权主义自我意识的先驱。”更有评论家认为《金色笔记》一书是女权主义者西蒙·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在英语文学界的姊妹篇。
《金色笔记》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弗里曼·沃尔夫是一位追求自由生活反被感情羁绊的单身母亲, 是一位在政治追求中屡次受挫的共产主义者, 也是一位挣扎于写作障碍中的女作家, 作者将女主人公命名为弗里曼, 英文Freeman的音译, 并非偶然。安娜在经济上不依靠他人, 在思想上、政治上也不断探索, 是独立的新型女性形象。安娜同时记录着黑红黄蓝四本笔记, 其中黑色笔记是关于安娜在非洲的一些经历, 其中许多描写涉及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问题;红色笔记记载着安娜的政治生活;黄色笔记是她以自身经历为模板创作的题为《第三者的影子》的爱情小说;蓝色笔记则是她情感轨迹的记录。最后的金色笔记是安娜对人生的一个总结。安娜记录着不同颜色的笔记, 目的是为了在混乱的现实面前保持完整的人生。
多丽丝·莱辛塑造的这位具有坚定意志、自强自立的女性形象, 并描述其在男权社会中所经受的情感危机, 就是期待众多女权主义者去关注女性问题。从宏观的种族问题到细微的男女私人情感, 从对异域情调的情有独钟到对本土的都市“自由女性”生存问题的关注, 无不体现在其小说作品里。而正是这强烈的女性意识和女权主义思想使诸多的评论家和读者把《金色笔记》一书归到女权主义小说的行列。
在男权社会里, 女性要摆脱男性的统治, 首先要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如果经济上对男性存在依赖性, 所谓的女性独立也就无从谈起。在《金色笔记》中, “自由女性”安娜和摩莉都是离异的单身母亲。她们都有着独立的经济基础, 在没有前夫经济支援的情况下单独抚养着自己的子女。安娜靠她的畅销书《战争的边缘》的版税跟她的女儿简纳特过着安逸的生活。她的好友摩莉是一家剧院的演员, 常扮演一些喜剧演员的角色, 也有着独立的经济收入。由于经济上不用再依附她们的丈夫, 当“自由女性”发现她们跟丈夫之间已经不存在真正的爱情时, 她们就毅然离开她们的丈夫, 独自过着自由的生活。自由女性对传统婚姻家庭生活和传统生活理念的藐视, 忍受着社会舆论的压力而选择独身, 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像安娜和摩莉这种有一定的经济收入, 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自由女性是当时许多传统女性所望尘莫及的。自由女性有着独立的生存能力, 不再像以前的女性一样孤独、无助和彷徨。
她们不依附于任何男人;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和政治信仰, 不受他人的牵制;在两性关系上她们也有很大的自由度, 因此她们认为她们现在的生活是女人们从未经历过的。
但在男权文化统治的世界里, “自由女性”其实并不真正自由。在婚姻关系上自由女性看似可以摆脱婚姻的束缚而随意地选择情人, 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独身女子。其实她们同样有着细腻而丰富的感情, 她们渴望拥有把精神和肉体真正结合起来的和谐统一的爱情。为了追求到一个理想的伴侣, 她们无视传统的道德准则, 不停地更换自己的情人, 但却无法摆脱被情人抛弃的痛苦。在情感上, 她们实际上比传统的女性对男性更有依赖性。表面上, 她们似乎对婚姻不以为然, 但内心深处却渴望着能有一个稳定和谐的婚姻。在她们看来, 如果她们心爱的人愿意跟她们在一起, 她们宁愿放弃她们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像其他的贤妻良母一样在家里服侍他们。但是以安娜为代表的“自由女性”的苦苦追寻却等不到她们期待中的灵肉结合的爱情。男女在情感方面的区别注定了女性的这种追求必定以失败告终。因此, 作为自由女性的安娜和摩莉被认为越出了生活的常规, 朋友们把她们看做是蔑视传统道德观的女性。
为寻求真正的自由, 安娜怀着满腔的热忱投身到革命事业中。然而, 在这一过程中她又遭受了失望的打击, 信仰出现了危机。在非洲的共产主义运动中, 她发现所有的人都被虚无、怀疑的思想所笼罩, 既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又不能心甘情愿地屈从于现状, 他们的思想在天真的理想和混乱的现实之间摇摆不定, 最终听凭自己在毫无节制的狂欢活动中寻找感情的出路。此外, 自参与政治活动以来, 通过做一些虚假的讲座, 出版一些充满神话的作品, 给群众回答一些连她自己都感到起不了什么作用的信件, 她倍感沮丧。经历了短暂的党内生活之后, 她认识到这是一个充满着谎言与虚假的政治圈子, 她的热情逐渐被挫败, 她被困惑和失落感重重包围难以自拔。她对心目中的革命目标的追求使她最终无可奈何地被悲观、怀疑的思想所包围。
作为作家, 她困于写作障碍, 再也写不出任何有意义的东西来。作为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者, 她无力改变现状。作为一个对人生抱有美好期盼的自由女性, 她摆脱不了潜意识中对男性的依赖和感情需求, 困于其中, 不能自拔。在三重困惑下, 安娜濒临于崩溃的边缘, 时时感到精神分裂的威胁。她激烈的内心冲突过程、充满神经质的内心经验以及心灵最深处的情感、思想、愿望, 在小说中是通过对梦境的描写和对梦境的分析来呈现的。在梦中, 安娜压抑的主体性得到了书写, 显示出创造的自由和创造者的自觉。安娜对于梦中所见、所闻、所感、所知的叙述伴以主体的体验与情感, 由此可以看到安娜以各种身份感知世界和人生的内心经验, 梦像是主体精神、思维活动的产物, 是安娜清醒时主体的观照。怪诞、突变、欢快、恐怖的梦境反映了安娜内心的矛盾冲突及愿望和现实的冲突, 梦境也帮助她宣泄潜意识中的惊恐、忧虑情绪, 让安娜准备好应付生存危机的心境。
莱辛不仅刻画了女性的生存状态, 而且也描写了她们对命运的不同突围方式。对于“自由女性”们所作出的努力, 莱辛并不是持全盘否定的态度, 而是给她们提供一线希望之光, 为她们指出了一条自我救赎之路。在经受失败的痛苦之后, 她们并没有自暴自弃放弃奋斗和对理想未来的追求。小说最后写到, 安娜用一本笔记统一自己, 这象征着她的内心世界由分裂走向整合, 最后战胜了写作障碍症, 支离破碎的安娜终于完整统一起来, 最终走出女性生存的困境, 并从中体味完整而有意义的人生。她在索尔的鼓励下创作的短篇小说《自由女性》就是她恢复创作力的见证。它标志着安娜以一种对人生的新的感悟来履行她作为一个作家和一个普通人的社会责任。它有着强烈的启蒙意识, 让众多苦闷的现代女性找到认同。《金色笔记》塑造的女主人公安娜既是小说的作者, 又是小说中自我塑造的一个主体, 同时还塑造了另外一个与安娜相似的主体摩莉, 这种主体之间的互相包容表明了莱辛尝试着创造一种新的女性的意图。虽然在最后, 文中以安娜为首的“自由女性”们都与现实妥协了, 有的回归了家庭, 有的继续寻求自我, 但她们都经历了成长的蜕变, 并获得了生命的成熟。莱辛并没有为女性今后的人生下一个明确的论断, 而是给出了三种不同的人生选择。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影射了莱辛在不断地探索女性未来的出路。
莱辛给我们展现了一位超越了单纯女性视野的女性, 对人类整体负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女性, 这也是莱辛赋予女性自由的诠释。身为女性作家, 莱辛通过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探讨表达了自己的女权主义思想。她关注女权运动, 但她本人并不愿被人称为女权主义者, 她也反对激进女权主义者的一些做法, 并常常直言不讳地批评女权主义。她显然看到了当代女权运动的弊端所在, 她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解决问题的更深处, 而不是表面。她在剖析女性困境和男女问题的症结的同时, 也在探寻着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瞿世镜、任一鸣:《当代英国小说史》,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年版。
[2].白艾贤:《〈金色笔记〉与莱辛的女权主义思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5 (3) 。
[3].多丽丝·莱辛著, 陈才宇、刘新民译:《金色笔记》,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年版。
[4].托马斯·弗里克:《多丽丝·莱辛访问记》, 《巴黎评论》, 1988年版。
[5].Doris Lessing.The Golden Notebook[M].New York:Simon&Schuster, INC., 1973
大学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高层次培养的教学场所,也是塑造青年学生价值观念的重要组织,其不仅重视对学生知识的培养,也要求其对青年学生进行文化的引领。大学文化是经常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特有的教学理念和大学气节。大学文化的关键在于大学精神,其对青年学生有着鲜明的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文化的发展。
大学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衰退
每一所大学都有其特有的大学传统,大学传统是其文化和精神的传承,而大学文化则表现为一所大学在长期发展中形成其特有的教学理念和大学气节。大学精神、人文教育和大学班级文化都属于大学文化。但是由于我国现代化发展迅速,“科教兴国”国策推出后,大学更加重视自然科学、技術性的知识教育,大学文化则面临衰退,大学精神缺失、人文教育衰微、班级文化缺失的挑战。
大学精神的缺失。从西欧中世纪的大学算起,大学已经发展了上千年的历史。大学作为学者研究、探讨知识的场所,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特有的精气神和文化内涵。大学常常被人们称作是“象牙塔”,在这里,人人都是自由思想、发展的权利,可以自由的进行学术研究。在大学中,人们可以进行真理的追求,也可以进行科技的研究,大学理应共同促进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发展。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自然学科备受人们关注,工具理性已经深入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因此在现代的大学教育中,工具主义理性观大行其道,对于精神的追求已经被人们抛于脑后,价值教育逐渐衰微,从而导致了大学精神的缺失退化。
人文教育的衰微。人文教育主要为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进行整合,通过代代的传授,历史积淀传承下去,进而转化为学习者的人格、、性情气质和修养,使他们内在品格的奠基。在人文教育的教育中,受教育者是一个整体,其不仅仅要学习科技性的知识,还应该进行人文研究,通过人文教育处理个体和外部的关系,明确自身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控制个人情感,在进行人文交往中显现出正确的价值体系,形成特有的人文观念。但是由于现代化的发展,我国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口号,我国抓紧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学作为输出社会人才的主要场所,势必弱化了大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而科技教育则占据了大学教育中大多数资源,在大学教育中,理性思维和科技思维也成了主要思维方式。
班级文化的缺失。班级学生不仅仅是组成班级的个体,也是班级文化的缔造者。班级不是一个封闭的组织,随着班级成员在进行对外交流,班级文化可以融合一些外界的文化,经过自我融合形成特有的文化内涵,班级文化是主流文化、青年文化、流行文化的融合点,其不仅表现为当代青年的思想状态,也表现了时代发展情况,对青年学生具有重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是从目前大学的班级文化建设来看,班级文化呈现出衰微的状态,随着手机、网络等现代科技的发展,青年学年宁愿自顾自的玩手机也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使得班级文化缺失了创造主体。
通过重塑大学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文化的引领和彰显
大学精神的重塑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表现。由于现代化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阶段,人们对于一种可以解决现代化矛盾和隐忧的大学理念有着强烈的要求,一种可以表现当代人文精神的大学文化重新被人所重视。大学作为输入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主要单位,其对青年学生的教育不仅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教育,还应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完善的价值体系,从而发扬当代价值文化,满足青年学生在当代社会中可以进行自由发展,为社会主义做贡献的愿望。教师是大学教育活动的主体,也是大学教育活动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教师是一个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精神的主要创造者和发展者。在当代大学教育中,教育者不仅承担讲授文化、培养人才的责任,还承担着重新架构大学精神的历史使命。特有是人文教育学家承担的责任尤其重,这和他们的精神内涵紧密相关,他们本身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并且对重建大学精神具有强烈的要求。重建大学精神需要教育者充分利用人类的历史文化和当代流行文化,使得重建的大学文化可以保留历史底蕴,也可以体现时代要求。
大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本性和文化创生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对社会成员进行控制的手段,从而稳定社会维护统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影响形式不尽相同,其和社会历史文化有关。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形式上来说,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着重通过单面传输进行,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产生实际效果也需要青年学生对听到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状态进行发自内心的认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兼顾理性和感性的教育过程,是文化原理的传输过程。而且,青年学生的思想状态,行为模式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其不仅仅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产生者,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青年学生在学习中,不能仅仅是接受新文化,还需要进行不断的研究,创造新文化。
【大学思想政治笔记】推荐阅读:
大学生政治思想10-07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汇报09-18
大学思想政治论文的参考09-15
大学生思想政治调研11-20
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评语12-30
2024大学思想汇报09-16
大学生入党思想12-1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10-05
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11-18
大学生思想总结鉴定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