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常见名词解释(共7篇)
1、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2、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按影响的来源分,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按影响效果分,环境影响可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按影响性质分,环境影响可分为可恢复影响和不可恢复影响。另外,环境影响还可分为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地方、区域影响或国家和全球影响,建设阶段影响和运行阶段影响等。
3、环境影响评价(EIA):
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通俗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止对策和措施。
4、环境污染:
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5、环境价值:
传统经济学的价值观认为没有劳动参与的东西没有价值,也就是自然资源和环境没有价值,但这已不适应现在经济的发展。改变传统的环境资源无价的观念和理论,确立环境资源有价值的观念和理论,并将环境资源价值加以科学的计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6、环境问题:
指人类在驾驭自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形成的环境公害。具有阶段性、区域性的特征。
7、环境管理:
是对人类损害自然环境质量的活动施加影响(特别是水、大气和土地),也就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实行控制性的影响,使外界事务按照人们的决策和计划方向进行和发展。
8、环境政策:
政府为解决一定历史时期的环境问题,落实环境保护战略,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指导原则。
9、污染治理:
就是从区域环境的整体出发,充分考虑该地区的环境特征,对所有能够影响环境质量的各项因素作全面、系统的分析,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污染的技术措施,并在这些措施的基础上制定最佳的处理措施,以达到控制区域性环境质量、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目的。
10、环保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从社会学角度讲,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为。一般认为,除政府的环保行为和企业的环保责任行为外,其他所有环保行为均可认为是公众参与行为。
11、环境执法:是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环境行政执法是指依法享有环境管理权的行政主体,依职权适用法律手段对环境行政相对人采取的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的环境行政行为,并进行其它环境监督管理的活动。
12、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主要是指以下5个阶段,7项具体工作:1)建设项目立项阶段对建设项目进行的环境保护预审;2)可行性研究阶段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审批,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保护篇章的审查;3)初步设计阶段对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文件环境保护篇章的审查;4)施工阶段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的检查;5)竣工阶段对建设项目试生产的批准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13、建设项目试生产:
建设项目试生产批准主要是依据国家环保总局13号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检查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中环保措施及其审批意见的落实情况,保证“三同时”制度落到实处。
14、建设项目竣工验收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是指建设项目竣工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依据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或调查结果,并通过现场检查等手段,考核该建设项目是否达到环境保护要求的活动。
15、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国家实行的一项法定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和监督管理的方法和制度。
16、环评分类管理:
环境影响评价分类为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报告书是指项目实施对环境有敏感的、不可逆的、综合的、以往尚未有过的重大影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是指项目实施对环境影响有限,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登记表是指项目实施对环境有极小的影响,编制环境影响登记表。
17、环境影响报告表内容: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规范,报告表应清楚如实的体现的内容有:工程内容及规模、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等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社会环境简况;环境质量状况;评价适用标准;建设项目工程分析;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环境影响分析;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结论与建议等。
18、环境影响报告书内容: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规范,报告书应清楚如实的体现的内容有:总则;建设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地理位臵、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保措施;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的建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等。
19、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规划编制和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所拟议的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预防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0、环评审批原则:
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环评报告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产业政策相符性;区域规划相容性;厂址选择可行性;清洁生产;达标排放;总量控制;环境风险;公众参与。
21、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针对性、政策性、科学性、公正性的原则。
22、规划环评:
规划环评是指将环境因素臵于重大宏观经济决策链的前端,通过对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对各类重大开发、生产力布局、资源配臵等提出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从而达到在开发建设活动源头预防环境问题的目的。
23、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的工作程序: 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环评等级;正式工作阶段:工程分析、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报告书编制阶段:有资质的环评单位依据技术导则规范逐项进行分析,给出结论。
24、工程分析:
指分析建设项目影响环境的因素,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工程全部组成、一般特征和污染特征的全面分析,从项目总体上纵观开发建设活动与环境全局的关系,同时从微观上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评价所需的基础数据。
25、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通过定量地揭示与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及其对人类健康与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来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
26、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通常是指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生物岩石、土壤以及声、光、放射性、电磁辐射等。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的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组成环境整体或称为环境系统。
27、规划环评编制范围:
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统称综合性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统称专项规划),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8、一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又称“原生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或间接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如排入洁净大气和水体内的化学毒物、病毒等。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29、二次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是指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如一次污染物SO2在空气中氧化成硫酸盐气溶胶,汽车排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在日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臭氧等二次污染物。
30、环保“三同时”制度
“三同时”制度是我国创立的预防和控制新污染的环境管理制度,核心内容是在一切新、改、扩建的建设项目,技术改造工程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中,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31、“两高一资”企业
是指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的企业。
32、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指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最初定义,1996年又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完善。)
33、可持续发展原则:
即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确立为全球环境与发展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包括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当代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等。
34、环境风险评价:
是针对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的可预测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损害,进行评估,提出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
35、环境背景值:
环境中的水、土壤、大气、生物等要素,在其自身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受到外来污染影响下形成的化学元素组分的正常含量。又称环境本底值。
36、环境自净:
进入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降低和消除的现象。
37、环境灾害:
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环境恶化所导致的灾害。是除自然变异因素外的另一重要致灾原因,其中气象水文灾害包括:洪涝、酸雨、干旱、霜冻、雪灾、沙尘暴、风暴潮、海水入侵。地质地貌灾害包括地震、崩塌、雪崩、滑坡、泥石流、地下水漏斗、地面沉降。
38、政府环境审计
政府环境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及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
39、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
根据环评技术导则,应对项目实施影响范围内的地面水进行详细调查,内容包括水文调查、水质调查、污染源调查、现状水质评价等。
40、生态补偿
指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行为进行收费或收税(或补偿),提高其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来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
41、清洁能源:
指消耗后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物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低污染的化石能源(如天然气),以及采用清洁能源技术处理后的化石能源(如清洁煤、清洁油)
42、环境敏感区:
(1)需特殊保护地区:指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确定的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需特殊保护的地区,如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
(2)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指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及重点监督区、天然湿地、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环境、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产卵场、渔场等重要生态系统。
(3)社会关注区:指文教区、疗养地、医院等区域以及具有历史、科学、民族、文化意义的保护地。
(4)环境质量已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或者已经接近标准限值的地区。
43、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44、绿色GDP:
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为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用以衡量各国扣除了自然资产(包括资源环境)损失之后的新创造的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的核算指标。
45、“新五小”企业: 指国家经贸委、国家发改委限期淘汰和关闭的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产品质量低劣、技术装备落后、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包括小水泥、小火电、小炼油、小煤矿和小钢铁企业等。
二、水处理类
1、BOD 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的简写):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五日化学需氧量),是一种环境监测指标,主要用于监测水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状况,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示。生化需氧量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某些可氧化的物质,特别是分解有机物的生物化学过程消耗的溶解氧。通常情况下是指水样充满完全密闭的溶解氧瓶中,在20℃的暗处培养5d,分别测定培养前后水样中溶解氧的质量浓度,由培养前后溶解氧的质量浓度之差,计算每升样品消耗的溶解氧量,以BOD5形式表示。其单位ppm或毫克/升表示。其值越高说明水中有机污染物质越多,污染也就越严重。为了使检测资料有可比性,一般规定一个时间周期,在这段时间内,在一定温度下用水样培养微生物,并测定水中溶解氧消耗情况,一般采用五天时间,称为五日生化需氧量,记做BOD5。数值越大证明水中含有的有机物越多,因此污染也越严重。
2、COD 化学需氧量(COD或CODcr)是指在一定严格的条件下,水中的还原性物质在外加的强氧化剂的作用下,被氧化分解时所消耗氧化剂的数量,以氧的mg/L表示。化学需氧量反映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这些物质包括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但一般水及废水中无机还原性物质的数量相对不大,而被有机物污染是很普遍的,因此,COD可作为有机物质相对含量的一项综合性指标。水中的有机物在被环境分解时,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如果水中的溶解氧被消耗殆尽,水里的厌氧菌就会投入工作,从而导致水体发臭和环境恶化。因此COD值越大,表示水体受污染越严重。
3、SS 悬浮物(suspended solids)指悬浮在水中的固体物质,包括不溶于水中的无机物、有机物及泥砂、黏土、微生物等。水中悬浮物含量是衡量水污染程度的指标。
4、TN 总氮,简称为TN,水中的总氮含量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总氮的定义是水中各种形态无机和有机氮的总量。包括NO3-、NO2-和NH4+等无机氮和蛋白质、氨基酸和有机胺等有机氮,以每升水含氮毫克数计算。常被用来表示水体受营养物质污染的程度。水中的总氮含量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测定有助于评价水体被污染和自净状况。地表水中氮、磷物质超标时,微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生长旺盛,出现富营养化状态。
5、氨氮
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动物性有机物的含氮量一般较植物性有机物为高。同时,人畜粪便中含氮有机物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氨。因此,水中氨氮含量增高时指以氨或铵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氨。氨氮是水体中的营养素,可导致水富营养化现象产生,是水体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对鱼类及某些水生生物有毒害。
6、TP 总磷,是污水中常测的一种污染物。水中的含磷化合物主要可以分为三类:正磷酸盐、缩聚磷酸盐、有机磷。将水中各种形态的磷通过消解转化为正磷酸盐,测得的数据为总磷。
7、色度
所谓色度是指含在水中的溶解性的物质或胶状物质所呈现的类黄色乃至黄褐色的程度。溶液状态的物质所产生的颜色称为“真色”;由悬浮物质产生的颜色称为“假色”。水的色度具体意义是表示有色水于清水之间的一个倍数关系。例如该污水的色度是10,就表示把该污水稀释10倍,其透明度才能达到清水的透明度。
8、TDS TDS值代表了水中溶解物杂质含量,TDS值越大,说明水中的杂质含量大,所以对生活饮用水作出这个规定;而饮用纯净水因为经过粗滤→精滤→去离子净化(离子交换、反渗透、蒸馏及其他加工方法)等工艺处理,溶解物杂质含量很少,所以不作要求,取而代之的限量指标是:电导率和pH等。
9、原水
Raw water取自天然水体或蓄水水体,如河流、湖泊、池塘或地下蓄水层等,用作供水水源的水;或者指流入水处理厂的第一个处理单元的水。水厂用以调节供水网水压的蓄水池中的水不是原水。原水的水质因水源不同而异。制药用水的原水通常为饮用水(天然水经净化处理所得的水)。
10、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亦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一般分成三类:农业用化学品(杀虫剂)、工业用化学药品和工业过程及固体废弃物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
11、总需氧量(TOD):指有机物完全被氧化的需氧量;
12、总有机碳(TOC):表示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总含碳量;
13、悬浮物(SS):通过过滤法测定的,滤后在滤膜或滤纸上截留下来的物质;它包括不溶于水的泥砂,各种污染物,微生物及难溶无机物等水中的固体污染物。
14、溶解氧(DO):是指溶解在生活污水或其他液体中的分子氧的量。
15、有机污染物:是指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等形式存在的天然有机物质及某些其它可生物降解人工合成的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一部分工业废水。水中的有机物始终是造成水体污染最严重的污染物,它是水变质、变黑、发臭的主要罪魁祸首。一般用生物处理方法是除去水中有机物最经济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对BOD含量较高的有机废水,采用生物处理的办法更为适宜。
16、油类污染物:油类污染物主要来自含油废水,当水体含油量达0.01 m/L可使鱼肉带有一种特殊的油腻气味而不能食用。水体中的油量稍多时,在水面上形成一层油膜,使大气与水面隔绝,破坏了正常的充氧条件,导致水体缺氧;油膜还能附着于鱼鳃上,使鱼类窒息而死。
17、生物污染物:是指废水中含有的有害微生物。生活污水、制革废水、医院废水中都含有相当数量的有害微生物,如病原菌、炭疽菌、病毒及寄生性虫卵等。
18、营养物质污染:是指N、P、K等营养物质引起的污染。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下,大量的有机物和化肥用量的50%以上未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N、P、K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河流、湖泊、海湾等缓流水域,引起不良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这种现象叫富营养化。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因占优势的生物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中则称为赤潮。
19、重金属污染:密度在5以上的金属统称为重金属,如金、银、铜、铅、锌、镍、钴、镉、铬和汞等45种。从环境污染方面所说的重金属,实际上主要是指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也指具有一定毒性的一般重金属如锌、铜、钻、镍、锡等。目前最引起人们注意的是汞、镉、铬等。由重金属造成的环境污染称为重金属污染。
20、水域功能分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21、反硝化
Denitrification,也称脱氮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NO3-),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污水硝化—反硝化脱氮处理是一种利用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污水微生物脱氮处理方法。此法分为硝化和反硝化两个阶段。
22、曝气 aeration,曝气是使空气与水强烈接触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将空气中的氧溶解于水中,或者将水中不需要的气体和挥发性物质放逐到空气中。换言之,它是促进气体与液体之间物质交换的一种手段。它还有其他一些重要作用,如混合和搅拌。曝气类型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鼓风曝气,一类是机械曝气。鼓风曝气是采用曝气鼓风机,曝气器,扩散板或扩散管在水中引入气泡的曝气方式。
23、脱盐
脱盐就是将“化学盐”脱除的方法或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去除水中的阴阳离子。脱盐的方法有电渗析和反渗透法及新近重新热火起来的正向渗透等。
24、反渗透(RO)
反渗透又称逆渗透,一种以压力差为推动力,从溶液中分离出溶剂的膜分离操作。对膜一侧的料液施加压力,当压力超过它的渗透压时,溶剂会逆着自然渗透的方向作反向渗透。从而在膜的低压侧得到透过的溶剂,即渗透液;高压侧得到浓缩的溶液,即浓缩液。若用反渗透处理海水,在膜的低压侧得到淡水,在高压侧得到卤水。反渗透技术通常用于海水、苦咸水的淡水;水的软化处理;废水处理以及食品、医药工业、化学工业的提纯、浓缩、分离等方面。净水器按过滤技术拉分,可以分为反渗透净水器和超滤净水器,二者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过滤膜上。
25、正渗透
正渗透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最前沿的脱盐和水净化技术。正渗透是相对于反渗透而提出的。技术原理是:在一层膜的两边放置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因为水的特性,水分子会自然穿过这层膜,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移动。与反渗透相比,正渗透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耗低,不需外界的压力即可实现分离过程;材料本身亲水,可以有效防止膜污染;回收率高,零排放,无污染。
26、超滤
超滤又称超过滤,用于截留水中胶体大小的颗粒,而水和低分子量溶质则允许透过膜。超滤起源于1748年,Schmidt用棉花胶膜或璐膜分滤溶液,当施加一定压力时,溶液(水)透过膜,而蛋白质、胶体等物质则被截留下来,其过滤精度远远超过滤纸,于是他提出超滤一语,1896年,Martin制出了第一张人工超滤膜,其20世纪60年代,分子量级概念的提出,是现代超滤的开始,70年代和80年代是高速发展期,90年代以后开始趋于成熟。我国对该项技术研究较晚,70年代尚处于研究期限,80年代末,才进入工业化生产和应用阶段。
27、膜技术
膜是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材料。利用膜的选择性分离实现料液的不同组分的分离、纯化、浓缩的过程称作膜分离。它与传统过滤的不同在于膜可以在分子范围内进行分离,并且这过程是一种物理过程,不需发生相的变化和添加助剂。膜的孔径一般为微米级,依据其孔径的不同(或称为截留分子量),可将膜分为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和反渗透膜。膜技术作为新型分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气体分离、物料分离和水处理,其中水处理领域对膜产品的需求量最大。以饮用水为例,自从人们发现自来水含有三卤甲烷、农药、洗涤剂以及自来水管、水塔的二次污染后,就开始用反渗透膜制备纯净水。但是由于纯净水制作成本较高,而且在去除水中有害物质的同时,也把对人体有益的无机盐剔除掉了。于是,人们又用纯膜装置生产出具有矿泉水和纯净水两者优点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可直接生饮的过滤水。超滤膜技术既可除去水中病菌、病毒、热源、胶体、等有害物质,又可透析对人体有益的无机盐,已广泛应用于牛奶脱脂、果汁浓缩、黄酒纯化、白酒陈化、啤酒除菌、味精提纯、蔗糠脱色、氨基酸浓缩、酱油除菌等生产中,而且还广泛应用于医疗针剂水、输液水、洗瓶水、外科手术洗洁水的制备。因其克服了蒸馏水中含有细菌尸体的缺点,且具有生物活性,所以更有利于病人恢复健康而备受医学界推崇。
28、活性炭
活性炭又称活性炭黑。是黑色粉末状或颗粒状的无定形碳。活性炭主成分除了碳以外还有氧、氢等元素。活性炭在结构上由于微晶碳是不规则排列,在交叉连接之间有细孔,在活化时会产生碳组织缺陷,因此它是一种多孔碳,堆积密度低,比表面积大。活性炭含有大量微孔,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能有效地去除色度、臭味,可去除二级出水中大多数有机污染物和某些无机物,包含某些有毒的重金属。活性炭吸附是城市污水高级处理中最重要最有效的处理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活性炭吸附法与其他处理方法联用,出现了臭氧-活性炭法、混凝-吸附活性炭法、Habberer工艺、活性炭-硅藻土法等,使活性炭的吸附周期明显延长,用量减少,处理效果和范围大幅度提高。
29、格栅
格栅grating。一种截留废水中粗大污物的预处理设施。是由一组平行的金属栅条制成的金属框架,斜置在废水流经的渠道上,或泵站集水池的进口处,用以截阻大块的呈悬浮或漂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以免堵塞水泵和沉淀池的排泥管。截留效果取决于缝隙宽度和水的性质。
机械格栅是污水处理厂中污水处理的第一道工序一—预处理的主要设备,对后道工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格栅选择是否合适,直接影响整个水处理实施的运行。人工格栅一般用于小型污水处理站,构造简单,劳动强度大。机械格栅一般用于大中型污水处理厂,这类格栅构造较复杂,自动化程度较高。
30、初沉池
初沉池可除去废水中的可沉物和漂浮物。废水经初沉后,约可去除可沉物、油脂和漂浮物的50%、BOD的20%,按去除单位质量BOD或固体物计算,初沉池是经济上最为节省的净化步骤,对于生活污水和悬浮物较高的工业污水均易采用初沉池预处理。前道工序如格栅井或沉砂池的运行状况可直接影响初沉池的运行。若前道工序运行不好会加重初沉池的负荷,并降低去除效果。
31、二沉池
即二次沉淀池(secondarysettlingtank)。二沉池是活性污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是使污泥分离,使混合液澄清、浓缩和回流活性污泥。其工作效果能够直接影响活性污泥系统的出水水质和回流污泥浓度。进行泥水分离外,还进行污泥浓缩,由于水量、水质的变化,还要暂时储存污泥。
32、RO浓水
废水经RO(反渗透)处理后,分清水和浓水两部分,浓水这部分可生化性低,COD含量较高,色度大。RO浓水是反渗透装置的排放水,原水中的杂质在其中得到了浓缩,直接排放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目前,国外使用较多的浓水处置方法有:地面排放(海洋、潮水),深井注射,喷灌以及废水处理装置和蒸发塘等。在上述方法中,废水处理装置较适合我国现实情况。
33、污水生化处理
污水生化处理属于二级处理,以去除不可沉悬浮物和溶解性可生物降解有机物为主要目的,其工艺构成多种多样,可分成活性污泥法、AB法、A/O法、A2/O法、SBR法、氧化沟法、稳定塘法、土地处理法等多种处理方法。日前大多数城市污水处理厂都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处理的原理是通过生物作用,尤其是微生物的作用,完成有机物的分解和生物体的合成,将有机污染物转变成无害的气体产物(CO2)、液体产物(水)以及富含有机物的固体产物(微生物群体或称生物污泥);多余的生物污泥在沉淀池中经沉淀池固液分离,从净化后的污水中除去。
34、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废水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活性污泥法是向废水中连续通入空气,经一定时间后因好氧性微生物繁殖而形成的污泥状絮凝物。其上栖息着以菌胶团为主的微生物群,具有很强的吸附与氧化有机物的能力。该法是在人工充氧条件下,对污水和各种微生物群体进行连续混合培养,形成活性污泥。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以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然后使污泥与水分离,大部分污泥再回流到曝气池,多余部分则排出活性污泥系统。
35、AB法
AB工艺是吸附-生物降解工艺的简称,是在常规活性污泥法和两段活性污泥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AB法在一般情况下,对于BOD的去除率可达90%~95%,COD的去除率可达80%~90%。缺点为污泥产率高,A段产生的污泥量较大,约占整个处理系统污泥产量的80%左右,且剩余污泥中的有机物含量高,这给污泥的最终稳定化处置带来了较大压力。AB法工艺适合于污水浓度高、具有污泥消化等后续处理设施的大中规模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有明显的节能效果。对于有脱氮要求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一般不宜采用。
36、SBR法
即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在同一反应池(器)中,按时间顺序由进水、曝气、沉淀、排水和待机五个基本工序组成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方法,简称SBR法。SBR是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的简称,是一种按间歇曝气方式来运行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技术。它的主要特征是在运行上的有序和间歇操作,SBR技术的核心是SBR反应池,该池集均化、初沉、生物降解、二沉等功能于一池,无污泥回流系统。尤其适用于间歇排放和流量变化较大的场合。近年来(SBR)处理养猪场废水越来越受到关注,该工艺相对比于其他工艺简单、剩余污泥处置麻烦少、节约投资投资省、占地少、运行费用低、耐有机负荷和毒物负荷冲击,运行方式灵活,由于是静止沉淀,因此出水效果好、厌(缺)氧和好氧过程交替发生、泥龄短、活性高,有很好的脱氮除磷效果。
37、A/O法
A/O工艺法,也叫厌氧好氧工艺法。A就是厌氧段,主要用于脱氮除磷;O就是好氧段,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它除了可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外,还可同时去除氮、磷,对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及难降解废水,在好氧段前设置水解酸化段,可显著提高废水可生化性。
A/O法脱氮工艺流程简单,勿需外加碳源与后曝气池,以原污水为碳源,建设和运行费用较低。
38、土地处理法
土地法污水处理技术是一种以土壤作为介质的净化污水的方法,将一二级处理出水用于农田、牧场或林木灌溉,或将原污水经土壤渗滤后回注于地下水等处理技术的总称。该法需严格做好系统的防渗水工程,避免对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污水回灌时注意污水水质,以免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污水停留时间。
39、MBR法
MBR------膜生物反应器。近些年新兴的污水处理工艺,使用中空纤维膜和活性污泥法结合,替代二沉池的处理工艺,出水水质浊度低,相当於污水的过滤膜。MBR法是新兴的膜技术和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结合。膜生物反应器根据生物处理的工艺要求,建有两个生物反应区(池),其中一个为好氧区(硝化池),另一个为缺氧区(反硝化池)。膜组件浸没于好氧区中,两区之间通过潜水推进器来循环混合液。污水先进入缺氧区,在此将大分子量长链有机物分解为易生化的小分子有机物,然后污水进入好氧区进行有机物生物降解,同时进行生物硝化反应,并通过回流到缺氧区进行反硝化,完成脱氮功能,缺氧区中置有潜水搅拌器,达到混合的作用。膜生物反应器MBR系统是由缺氧池、好氧曝气、膜分离池、化学清洗及反洗系统组成的。
40、三级处理
污水处理一般来说包含以下三级处理:一级处理是它通过机械处理,如格栅、沉淀或气浮,去除污水中所含的石块、砂石和脂肪、油脂等。二级处理是生物处理,污水中的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降解和转化为污泥。三级处理是对水的深度处理,现在的我国的污水处理厂投入实际应用的并不多。它将经过二级处理的水进行脱氮、脱磷处理,用活性炭吸附法或反渗透法等去除水中的剩余污染物,并用臭氧或氯消毒杀灭细菌和病毒,然后将处理水送入中水道,作为冲洗厕所、喷洒街道、浇灌绿化带、工业用水、防火等水源。
41、水处理剂 水处理剂指用于水处理的化学药剂。通常指用于污水处理的化学药剂。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轻工、日化、纺织、印染、建筑、冶金、机械、医药卫生、交通、城乡环保等行业,以达到节约用水和防止水源污染的目的。包括冷却水和锅炉水的处理、海水淡化、膜分离、生物处理、絮凝和离子交换等技术所需的药剂。如缓蚀剂、阻垢分散剂、杀菌灭藻剂、絮凝剂、离子交换树脂、净化剂、清洗剂、预膜剂等。
三、大气环境类
1、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臭氧(O3)等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
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工作程序: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纲;正式工作阶段:调查(污染源、气象条件和环境质量)、预测、评价;报告书编制阶段:通过分析、平衡给出结论。
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其中规定了10类污染物:SO2,TSP(总悬浮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NOX,NO2,CO,O3,Pb,B[a]P(苯并[a]芘),F。标准分三级,核心是对人的影响程度:一级:不影响;二级:不伤害;三级:不中毒。
4、空气质量功能区: 一类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执行一级标准。
二类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执行二级标准。
三类为特定工业区,执行三级标准。
5、空气污染指数(API)
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适合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空气污染的污染物有:烟尘、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悬浮颗粒物(浮尘)、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等。
6、颗粒物:
大气中或气流中极细微的固体颗粒物。它是一项综合指标,用以表示气流中具有不同化学组成的细微固体颗粒物的浓度。
7、总悬浮颗粒物:
是指漂浮在空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其粒径范围约为0.1~100微米。
8、可吸入颗粒物(PM10):
通常把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可吸入颗粒物(PM10)在环境空气中持续的时间很长,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影响都很大。
9、细颗粒物(PM2.5):
大气中粒径小于2.5μm(即PM2.5)的颗粒物(气溶胶)。虽然细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细颗粒物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2012年2月,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监测指标。2013年2月28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称PM2.5拟正式命名为“细颗粒物”。
四、固体废弃物类
1、固体废物:指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日常消费等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不再具有原使用价值而被丢弃的固体、半固体(泥状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质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质。
2、危险固体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定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3、清洁生产:对产品和产品的生产过程、产品及服务采取预防污染的策略以增加生态效益和减少对于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和风险。4、3R原则:即通过对固体废物实施减少产生(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策略实现节约资源、降低环境污染及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5、3C原则:避免产生(clean)、综合利用(cycle)、妥善处置(control)。
6、全过程管理:对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综合利用、贮存、处置实行全过程管理,在每一个环节都将其作为污染源进行严格的控制。
7、生活垃圾: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城市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被法律、行政法规视作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8、城市生活垃圾:是由城市居民家庭、城市商业、餐饮业、旅游业、旅馆业、服务业,以及市政环卫系统、城市交通运输、文教机关团体、行政事业、工矿企业等单位所排出的固体废物。
9、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处置:固体废物处理是指通过不同的物化或生化技术,将固体废物转化为便于运输、贮存、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另一种形态结构。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包括破碎、分选、压实等。固体废物处置是指对已无回收价值或确属不能再利用的固体废物(包括对自然界及人身健康危害性极大的危险废物),采取长期置于与生物圈隔离地带的技术措施,而是解决固体废物最终归宿的手段,故也称为最终处置技术。
10、固体废弃物的分类:按化学性质分为有机固体废物和无机固体废物;按污染特性分为一般固体废物、危险固体废物以及放射性固体废物;按来源可分为工矿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以及其他固体废物。按形态可分为固态、半固态和容器中的液态或气态。
11、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对土壤环境:固体废物任意露天堆放,必将占用大量的土地,破坏地貌和植被。
对大气环境:堆放的固体废物中的细微颗粒、粉尘等可随风飞扬,从而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对水环境:固体废物随天然降水或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或随风飘迁落入河流、湖泊,污染地面水;并随渗滤液渗透到土壤中,进入地下水,使地下水污染;废渣直接排入河流、湖泊或海洋,能造成更大的水体污染。
12、固体废物的预处理方法有那些:预处理技术主要有压实、破碎、分选、脱水
13、主要分选技术及原理:
固体废物的分选就是将固体废物中各种可回收利用的废物或不利于后续处理工艺要求的组分采用适当技术分离出来的过程。
人工分选:主要回收纸张、玻璃、塑料、橡胶等物品。筛分:利用筛子将物料中小于筛孔的细粒物料透过筛面,而大于筛孔的粗粒物料留在筛面上,完成粗、细粒物料分离的过程。(该分离过程可看做是物料分层和细粒透筛两个阶段组成的。物料分层是完成分离的条件,细粒透筛是分离的目的。)
重力分选:根据固体废物中不同物质颗粒间密度差异,在运动介质中利用重力、介质动力和机械力的作用,使颗粒群产生松散分层和迁移分离,从而得到不同密度产品的分选过程。
摇床分选:使固体废物颗粒在倾斜床面的不对称往复运动和薄层斜面水流的综合作用下按密度差异在床面上呈扇形分布而进行分选的一种方法。
磁力分选:利用固体废物中各种物质的磁性差异在不均匀磁场中进行分选的一种处理方法。电力分选:利用固体废物中各种组分在高压电场中电性的差异而实现分选的一种方法。
14、主要脱水设备及适用范围。真空过滤机:适用于各种污泥的脱水; 板框过滤机:各种污泥的脱水;
滚压带式压滤机:不适于粘性较大的污泥脱水; 离心脱水机:不适于含沙量高的污泥; 造粒脱水机:用于含油污泥的脱水。
15、浮选:浮选是根据不同物质被水润湿程度的差异而对其进行分离的过程。
正浮选:将有用物质浮入泡沫产物,无用物质留在料浆中; 反浮选:将无用物质浮入泡沫产物,有用物质留在料浆中。
16、固化:在危险废物中添加固化剂使其转变为不可流动固体或形成紧密固体的过程。结构完整的整块密实固体,方便运输。
17、稳定化:将有毒有害污染物转变为低溶解性、低迁移性及低毒性的物质的过程。
18、包容化:用稳定剂/固化剂凝聚,将有毒物质或危险废物颗粒包容或覆盖的过程。
19、人工密封屏障:利用人为的工程措施将废物封闭,使废物渗滤液尽量少地突破密封屏障;密封效果取决于密封材料品质、设计水平和施工质量保证。
20、土地填埋是将固体废物按一定要求置进填埋场内。
21、堆肥化定义: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茵、真菌等微生物,人为地促进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生化转化的微生物学过程叫做堆肥化。
22、热解在英文中使用“pyrolysis”一词.在工业上也称为干馏。它是将有机物在无氧或缺氧状态下加热,使之分解为:①以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低分子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可燃性气体;②在常温下为液态的包括乙酸、丙酮、甲醇等化合物在内的燃料油;③纯碳与玻璃、金属、土砂等混合形成的炭黑的化学分解过程。
23、污泥脱水:脱除污泥中的毛细结合水和表面吸附水——减量化——为了有效而经济地进行污泥干燥、焚烧及进一步处置。
24、热处理:高温破坏和改变固体废物组成和结构,同时达到减容、无害化或综合利用的目的。焚化、热解、湿式氧化以及焙烧、烧结。
25、厌氧消化:也称厌氧发酵,指在厌氧状态下利用微生物使固体废物中有机物转变为CH4和CO2的过程。
五、相关标准规范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本标准按照地表水环境功能分类和保护目标,规定了水环境质量应控制的项目及限值,以及水质评价、水质项目的分析方法和标准的实施与监督。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具有特定功能的水域,应执行相应的专业用水水质标准。
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 本标准分年限规定了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废气和污泥中污染物的控制项目和标准值。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和污泥的控制一律执行本标准。排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工业废水和医院污水,应达到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相关行业的国家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的相应规定限值及地方总量控制的要求。居民小区和工业企业内独立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也按本标准执行。
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本标准按照污水排放去向,分年限规定了69种水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及部分行业最高允许排水量。本标准适用于现有单位水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排放管理。
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 本标准按土壤应用功能、保护目标和土壤主要性质,规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指标值及相应的监测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
6、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HJ 350—2007 本标准按照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规定了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项目、限值、监测方法和实施监督。本标准选择的污染物共92项,其中无机污染物14项,挥发性有机物24项,半挥发性有机物47项,其他污染物7项。本标准适用于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本标准为暂行标准,待国家有关土壤环境保护标准实施后,按有关标准的规定执行。
7、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 本标准规定了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设计与施工、填埋废物的入场条件、运行、封场、后期维护与管理的污染控制和监测等方面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运行和封场后的维护与管理过程中的污染控制和监督管理。本标准的部分规定也适用于与生活垃圾填埋场配套建设的生活垃圾转运站的建设、运行。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废止。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本标准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
8、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GB 30485—2013 本标准规定了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水泥窑的设施技术要求、入窑废物特性要求、运行技术要求、污染物排放限值、生产的水泥产品污染物控制要求、监测和监督管理要求。
9、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8-2001 本标准对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涉及的环境保护要求,包括填埋物入场条件、填埋场选址、设计、施工、运行、封场及监测等方面作了规定。
10、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 298-2007 本标准规定了固体废物的危险特性鉴别中样品的采集和检测,以及检测结果的判断等过程的技术要求。本标准中的固体废物包括固态、半固态废物和液态废物(排入水体的废水除外)。本标准适用于固体废物的危险特性鉴别,不适用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产生的危险废物的应急鉴别。
(1) 梅雨
每年夏初在江淮流域一带常会出现的连绵阴雨天气, 此时正值江南梅子黄熟季节, 故称“梅雨”, 又因为这时空气湿度大, 百物极易受潮霉烂, 因此又有“霉雨”之称, 入梅时间大多在6月6~15日, 出梅时期大多在7月6~10日, 入梅与出梅最早、最晚可差40 d左右。
(2) 风力
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风的来向称风向, 风的大小用风速 (m/s) 表示, 有时也用风力来表示, 通常分0~12个等级。平均风力在6级以上, 阵风在7级以上的风, 气象上就称为大风, 大风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
(3) 雨量
降雨量是指降到地面未经蒸发、渗透、流失的雨量, 用积聚在水平面上的深度来表示。降雨量级:小雨指24 h降雨量小于10 mm, 中雨10~25 mm, 大雨25~50 mm, 暴雨50~100 mm, 大暴雨100~200 mm, 特大暴雨大于200 mm。
(4)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全球气候年际异常变化的最强信号, 是南美洲的秘鲁、厄瓜多尔等沿海在圣诞节前后发生的海水异常增暖现象, 是大尺度的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发展和消失, 会造成大范围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 继而出现全球性气候异常, 甚至极端的气候灾害, 进而导致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的发生。
常见气象名词 (二)
(5) 副热带高压
在绿色新风吹遍全球的热烈氛围下,作为21世纪的新新人类,每一天都有人在用新的方式诠释着对环保的理解,每一天都有人在用新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人,每一天又都有新的环保词汇诞生。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绿色达人”,有关环保的最新资讯不能少,环保的新词汇不能不知道。今天,就让你的记忆库中增添这样几个新名词吧!
胡萝卜族
“胡萝卜族”(Carrot-mob)是一个网络开放社区,它通过一种简单、巧妙、有趣的方式来提升社会责任感。
该网上社区提供一种“只有胡萝卜,没有大棒”的温和环保宣传方式——邀请各类公司或零售商店签署环保协议,网站则组织用户到这些商户消费,商家再利用盈利中的一部分安装环保设施;参加这项活动的商家,则会被贴上“胡萝卜”标志作为奖励。
“胡萝卜族”的第一次活动组织于2008年3月29日的旧金山。网站发起者舒尔金说服当地23家商店加入他的“胡萝卜”计划。当天数百名顾客来到一间名为K&D的便利店,在店里共消费了9200美元。便利店随后便将当天营业额的22%用于更换店内的节能灯。此后,“胡萝卜族”陆续蔓延到美国的其他10个城市,连芬兰和法国也设立了分支机构。
有了“胡蘿卜族”,那些因缺少时间、财力而无法为环保事业做更多事情的人,现在完全可以通过简单的消费行为来改善环境了。另一方面,在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中,“胡萝卜族”所付出的唯一代价就是可能要绕道去远一点儿的商店,而达到的效果却能使当地的商店渐渐地都变得“绿色”起来。
水足迹
“水足迹”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消费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有人形象地把它解释为:“水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踏过的脚印。”
这个概念最早由荷兰学者阿尔杰恩胡克斯特拉在2002年提出,其中包括国家“水足迹”和个人“水足迹”。
荷兰特文特大学开发了“水足迹”计算器(WFC), 分别有快速和扩展两个版本。速版计算某个国家居民的平均个人“水足迹”,只要登录“水足迹”计算网站,在你的“水足迹”计算器页面,选择所属国家、性别、饮食习惯、年消费金额,即可计算出你的年个人“水足迹”、“水足迹”的组成和各种食物消费所占的份额。
扩展版WFC 需要选择所属国家,填入详细的食物、家庭生活和工业品消费情况(如每周消费多少公斤的谷物、肉类、奶类等,每天洗几次澡,每周洗几次车以及年消费金额等)计算出较为精确的个人“水足迹”。
本土膳食运动
“本土膳食”(Locavores)最先出现于2005年夏天的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一带,这个词主要是指:只食用在居家外围100英里(约160公里)内生产出的农产品。2008年,“本土膳食”在美国的许多地方变得流行起来,并随之扩展到全球。
它是一种新的粮食消费潮流。其重点是,自己耕种,或者消费家居附近所在地生产、加工的食品。它把食品消费的重心由“有机”转为“本地”。相较于“有机”看重的如何耕作,“本土膳食”着重食品的产地及作物收成的后续处理,如包装、运输、冷藏等。它力图保障生活外围的农地与农民,重新建立起人与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就地取材,减少浪费,节约资源。
所以,在食品宣传上“本地产”也已成为现在的流行词汇。
短信息
1. 印尼警方解救71只濒危绿海龟
印尼警方从巴厘岛一间仓库中发现了71只珍稀濒危绿海龟。5月19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登巴萨的警察局,环境部门的工作人员检查被解救的绿海龟,并将之全部放生。
2. 新疆阿勒泰草场遭遇鼠害侵袭 1900万亩草场退化
去冬今春的大雪天气,为阿勒泰草原沙鼠的繁衍生息创造了条件。截至目前,新疆阿勒泰地区1900万亩草场发生鼠害,农牧民生产、生活和当地生态环境受到威胁。据介绍,阿勒泰地区草原鼠害危害面积接近1900万亩,其中、福海县已经受鼠害危害的草场达360万亩,其次是吉木乃北沙窝片区草场、青河县萨尔布拉克这一带的鼠害比较严重,主要鼠种是大沙鼠。
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1、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内。
2、天然山水园:利用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或把完整的天然山水植被环境圈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
3、大内御苑: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4、行宫御苑: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
5、离宫御苑: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联系着的政治中心。(行宫、离宫均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6、宅园:依附于邸宅所建,前宅后园或邸宅的一侧。
7、游憩园:单独设置,不依附于邸宅。
8、别墅园:郊外山林风景地带,规模比宅园大。
9、苑囿:畜养禽兽,植林木的圈地,供古代帝王、贵族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
10、一池:太液池;东海三仙山:方丈、蓬莱、瀛洲。
11、建筑宫苑:以建筑组群为主体的宫苑。
12、写实山水园:山水、植物和建筑互相结合组成的山水园。
13、山水建筑宫苑:采取了以湖、渠水系为主体,将宫苑建筑融于山水之中。
14、自然式别业山居:充分认识自然美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和技术手法来造景、借景而构成优美的园林境域。
15、写意山水园:造园者对山水的艺术认识和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地表现山水真情和诗情画意的园。
16、山水宫苑:全景式的表现山水、植物和建筑之胜的园林。
17、文人山水园:在写意山水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主观的意兴表达与心绪表达,重视掇山、叠石、理水等技巧,突出山水之美,注重园林的文学趣味。
18、意境:主客观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主观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19、园林美:园林师对生活、自然的审美意识和优美的园林形式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高度融合。
20、园林美的主要内容:山水地形美、借用天象美、再现生境美、建筑艺术美、工程设施美、文化景观美、色彩音响美、造型艺术美、旅游生活美、联想意境美
21、园林空间艺术布局:在园林艺术理论指导下对所有空间进行巧妙、合理、协调、系统安排的艺术,目的在于构成一个既完整又变化的美好境界。
22、借景: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内。
比喻某人行为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
吃错药。
比喻说话办事有违常理。
吃小灶。
比喻享受到特殊照顾。
丑媳妇早晚要见公婆。
比喻不好的东西迟早要让人知道。
穿小鞋。
比喻暗中报复人,刁难人。
闯红灯。
比喻超越法现有的规则办事。
打官腔。
指说些官场上的辞令口吻,或用冠冕堂皇的话来应付推托或责难别人。
打水漂。
比喻白白投入而没有收获。
打退堂鼓。
比喻办事中途退缩。
打小报告。
告密又称作打小报告。
打预防针。
比喻提前打招呼,作好思想准备,以防患于未然。
打圆场。
调解纠纷,缓和矛盾。
大气候。
比喻出现在较大范围的某种政治经济形势或思潮。
大水冲了龙王庙。
比喻自家人损害自家人。
当面鼓对面锣。
比喻面对面的谈判或交换意见。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比喻按实际情况办事。
冰炭不言,冷热自明。
比喻内心的诚意不用表白,必然表现在行动上。
定心丸。
能使人情绪安定的东西。
东方不亮西方亮。
比喻这里行不通,别的地方尚有回旋余地与选择的空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干打雷不下雨。
比喻空作许诺,不肯实施,不肯给人以实惠。口语中也指人在哭的时候很大声,但是不掉眼泪。只有声势而没有实际行动。
赶鸭子上架。
比喻被迫去做不得已的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高不成低不就。
指在选择事物或选择配偶时,好的得不到,差的又不合心意。
高姿态。
指对别人宽容谅解。
滚雪球。
比喻事物在原来的基础上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
过电影。
形容对过去的事情一幕幕地回顾。
过干瘾。
形容个人的欲望表面上接触了,实际上没有得到满足。
不法古不修今。
指不应效法古代,也不应拘泥于现状。
好了伤疤忘了痛。
比喻过上了舒心的日子就忘了过去的苦日子。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比喻不能只根据相貌外表判断一个人,如同海水是不可以用斗去度量一样,不可根据某人的相貌就低估其未来。
不看僧面看佛面。
比喻请看第三者的情面帮助或宽恕某一个人。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自恃某一外部条件优越而不思主观努力,用以批评一种因循守旧思想。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比喻提出多次要求或者要求强烈的单位或下属能得到更多的照顾。处世之中,以弱示人,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别人的同情心,从而让人对你格外恩惠。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关键词:Geoframe软件,地震解释,数据丢失,解决方案
引言:地震解释数据管理是地震解释生产的基础,是企业级地震解释系统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所有的地震解释数据都是以特有的方式存放在项目库中,地震数据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Geoframe数据库是整个解释系统平台上被大家共享使用频率最高的核心应用数据。在以Geoframe交互系统为支柱的日常解释生产中,无论是普通的数据管理或者是专业的数据管理,在生产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多数解释人员和数据管理人员来说都感到棘手,或者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咨询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会影响到地震解释生产的顺利开展,因此有必要把此类问题做一个简要汇总和交流,以便在生产中发挥作用。
1 存在的问题
1.1 工区不能正常使用
多用户使用地震解释项目库时自动退出,或者后来解释用户无法进入现象。(图1)
1.2 解释成果数据丢失
层位Time时间属性丢失。造成层位解释成果丢失的原因很多,如用户删除数据、数据索引丢失或损坏等。(图2)
1.3断层边界错误
部分工区在升级过程中,有些层位的断层边界出现混乱。很多其它层位的断层边界都会显示到一个层上。(图3)
2解决方案
2.1 无法正常使用工区的解决方案
在GeoFrame进行多用户解释时,其控制因素在于多用户进程管理器,即我们称之为ctree的进程。该进程要求工作的终端机器与bulk_server服务器能互信访问,如果该条件不满足,则用户在终端机器上无法登录工区。因此当bulkserver是一台问题机器,即该_机器与其它机器无法互信访问时,用户登录该机器可以工作,而其它用户无法工作。如果bulk_server在正常机器上,用户在问题机器上也无法登录工区,但在正常机器上可以正常登录,因此问题表现得与工区和多用户有关。虽然通过proj_admin重新设置bulk_server_address可以暂时解决该工区的问题,但是要想彻底解决,必须对现有系统中所有的机器的系统设置进行全面排除,找出问题机器,重行进行配置。
此外,由于大多数用户提出的异常退出等,都是针对某些工区,现场支持时都无法再现,因此建议:如果用户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软件异常退出,可以通过设置环境变量setenv DBI_DEBUG 1000的方式,保留屏幕中出现的信息,以便获得更多的信息,以便作出正确判断。
2.2 解释成果数据丢失的解决方案
IESX中解释数据是由三个文件:*.idx,*.fpb和*dat组成的,其中任何一个文件损坏后,工区中的解释数据的显示或操作就会出现问题。其中*.idx文件的损坏可以通过iesxuitl工具进行修复,但*.fpb和*dat数_据的损坏是无法修复的。因此在出现该问题时,首先检查原始数据是否仍然存在,如果在,利用iesx_uitl重建索引可以保证解释数据的重现。用户可按如下操作:在Basemap中检查是否处理Time网格数据仍然存在:Basemap>post>interpretation>grid,找到解释层位名,看是否有名称为Time (Default)的网格数据,说明数据体无损,只是索引破坏,可接下一步操作;重建索引恢复解释数据:让所有用户退出工区,打开X-term,运行iesx_util。(注意:重建索引前,一定要备份工区)。
如果第一步检查中找不到Time (Default)网格数据,说明解释出现了数据误删除或其他操作,只能用原有备份或已有的Grid数据恢复。所有这些操作只有在3D工区中能实现,对2D工区,该方法无法实现,删除的层位数据只能用已有备份数据恢复。
2.3 针对断层边界数据混乱的解决方案
通过追踪调查,我们发现出现问题的数据库都集中在几个使用频率高,成果数据量大的连片解释数据库。而且出现“问题”的层位有如下特征:
1)该层上多余的断层边界不能激活,不能编辑。
2)在General数据管理器中查询,断层边界数量显示正常,没有出现多余的数据,fault trace数量是正确的。(图4)
3)在底图上显示断层边界时,在层位列表中,出现问题的层位“patch name”项都为“1”(图5)
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将问题数据库的相关功能模块进行逐级剖析,并与正常的数据库进行细致的对比,认为是由于成果数据量大导致patch在处理断层边界数据时出了问题。
用SeisDV模块中的相关功能对“问题”数据进行拷贝,删除原来老的“问题”层位。因为在层位拷贝的过程中,原有处在patch上的断层边界已经直接与horizon相关联,因此所有断层边界显示正常。(图6)
3 结论
无论是普通地震地质解释人员还是专门地震数据管理人员在生产过程中每天都要与地震解释数据打交道,解释系统的应用环境,硬件系统,网络条件等都间接或直接影响到地震解释数据应用,再加上地震解释工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及地震解释任务研究目标的不同,地震解释数据在应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遇到具体技术问题时能够很快找到原因并及时处置是地震解释生产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
(1.宣武医院,北京 100053 2.中华医学会,北京 100710)
医学名词是医学科学技术概念的载体和医学科技知识的结晶,在医学科学技术形成、积累、交流和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规范、统一的医学名词,是医学发展、交流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医学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笔者梳理了医学名词在使用中的常见错误,并举例分析,以促进规范医学名词的推广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网络信息化,使获得医学信息等共享资源更为便捷。但名词使用不规范、不统一,疾病名称、含义及术语表示的范围、剂量、方式不一致,严重影响医学信息资料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部门的使用。这种不规范、不标准的情况,经常在医学文件、论文及著作中出现,影响医学科技知识的准确表达、采集、使用、传递和记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用不规范的习惯用法。例如:表达“遗传易患性”时,仍然使用“遗传易感性”;未使用“脑神经”而使用“颅神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还在叫“谷丙转氨酶”。究其原因,是没有认识到使用规范名词的重要作用,未能及时关注学科进展,并查阅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名词。
2.使用口头简称来书写医学文件及论文著作。如将“甲状腺功能亢进”简写为“甲亢”,“风湿性心脏病”简写为“风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简写成“慢支”。这种用口头习惯用语代替规范医学名词的情况,在医学文件及论文著作的稿件中时有出现。
3.外国人名翻译不规范。在以外国人名命名的疾病名称中,常有译音不准确,或将法文、德文等外文的人名,按英文翻译的情况。例如将Guillain-Barré syndrome 译为“格林-巴利综合征”,而这两个法国人名的准确译文,应为“吉兰-巴雷”。
4.因药物生产厂家不同,存在一药多名的现象。例如,头孢菌素类药——头孢呋辛,美国公司生产的商品名是“力复乐”,意大利某公司生产的商品名叫“明可欣”,英国公司的产品则称“西力欣”。虽然各公司的商品名不同,但它们都是同一药品“头孢呋辛”。根据药物的商品名有时很难确定其属性。例如,“喘定”是“二羟丙茶碱”,“喘息定”却是“异丙肾上腺素”,“消心痛”是“硝酸异山梨酯”,而“心痛定”则是“硝苯地平”。
为准确反映、揭示药物本质,国家颁布药物通用名,这是药物的法定名称。使用通用名,即同一品种的药物,使用相同的名称,有利于对药品的监督管理,有利于医生正确用药,有利于保护用药者的合法权益。
5.对名词概念的内涵理解不清,造成使用不当。例如,发病率与患病率、死亡率与病死率,经常出现使用混乱的情况。这两组名词的概念不同,意义上也有很大区别。某病发病率是该时期该地区人群中新发病例的频率;某病患病率多指某时点某地区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死亡率是某地某时段死亡人数与该地该时段平均总人数之比率;病死率则是,某时期内因某种疾病死亡人数与同期患某种疾病的病人数之比率。
6.同音字混用,也是比较常见的错误。例如,将“同工酶”写成“同功酶”,“腭裂”写成“颚裂”,“瘙痒”写成“搔痒”,“烦躁”用成“烦燥”,“松弛”错写为“松驰”,“适应证”写成“适应症”,“胆碱酯酶”写成“胆碱脂酶”。
7.使用不规范简化字的情况,也比较多见。例如,将“年龄”简写为“年令”,“副作用”简写为“付作用”,“预防”简写为“予防”,“阑尾炎”简写为“兰尾炎”,“蛋白质”简写成“旦白质”。
8.不熟悉名词命名原则造成的错误。例如,将“胆总管”错写为“总胆管”,“肛提肌”错写为“提肛肌”。同时,国际解剖名词委员会已经废弃用人名命名的解剖名词。所以,用人名命名的“浦肯野氏纤维”应改为“兴奋传导纤维”,其他用人名命名的解剖学名词,应以此类推。
为保证医学名词的正确使用,首先要树立使用规范医学名词的概念,掌握查询规范名词的多种方式,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名称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同时,可以从名词的定名原则、科学性、概念内涵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提高使用规范名词的水平和能力。
1.根据定名原则来理解、判断名词是否规范。例如:利用解剖学部位器官定语在前,形态性定语次之,动作主语紧靠主格名词的原则,以及废弃以人名命名解剖名词的决定,来思考、把握解剖学名词的正确使用。
2.遵循取消以疗效命名药名的原则,并从贯彻使用国家药典名称和药品通用名的角度出发,审视药名使用中的问题,保证药物名称使用的标准与规范。
3.名词是科学技术概念的代表和载体,其命名以科技概念为依据,要求准确反映所指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物本质,有确定的语义范围。因此,可以从名词的科学性及概念内涵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例如,“剖腹产”的确切含义是“剖宫产”,“溃疡病”的规范术语为“消化性溃疡”,“抗菌素”的正确名称是“抗生素”,“血液动力学”准确提法为“血流动力学”。
为对医学名词使用中的常见错误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笔者从容易混淆的字、容易错写与误用的字、常见不规范名词这三个角度举例说明,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容易混淆的名词
1.“征、症、证”是医学名词使用中最易混淆的三个字。根据字义,“症”是患者的主观不适,用于症状。如:临床症状、症状鉴别诊断、手术并发症。“征”是客观检查发现的异常表现,用于体征、指征、综合征。如:手术指征、唐氏综合征。“证”是证据、证明,用于适应证、禁忌证。
2.“脂、酯”。“脂”是指动植物体内的油脂或脂类。因此,含脂肪的蛋白质叫“脂蛋白”,含磷酸基的脂肪称“磷脂”,含糖基的脂肪为“糖脂”。而甘油三酯、胆固醇酯、特异性和非特异性酯都应用“酯”。
3.“氨、胺、铵”。泛指氨类化合物或衍生物时多用氨,如氨基酸,氨基多糖。“胺”是氨中的氢原子被烃基所取代后的化合物。“铵”是一种一价阳离子,多与一些酸根结合生成盐,如氯化铵,硫酸铵。
4.“粘、黏”。“粘”作为动词用时读zhān,用于:粘连、粘贴等。“黏”作为形容词读nián,用于:黏稠、黏附、黏膜、黏性、黏液等。
5.“象、像”。“象”的第一层含义指哺乳动物,大象;第二层有形状、样子的含义,如:现象、假象;第三层含义指仿效、摹拟,如:象形字。“像”的第一层含义常用于对人做的图形,如:影像、图像;第二层有相似、比如、仿佛之意,如:这很像他;像鹰嘴;他好像没发现。
(二)容易错写与误用的名词。在医学文件、论文及著作稿件中比较常见,并多见于同音字,现列表(见表1)如下。
表1 容易错写与误用的名词
(三)常见不规范名词。分别在解剖名词、人名翻译、临床名词三个列表中举例(见表2、表3、表4)。
表2 解剖名词
表3 人名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