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的照片

2025-03-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妹妹的照片(精选8篇)

妹妹的照片 篇1

在我的相片里,有一张与众不同的照片,那就是我表妹——杨金玲。

生前小金玲可爱美了!你看,照片上的她是不是很漂亮?告诉你吧!这可是7岁的杨金玲自己打扮的:她把头发梳成披发,乌黑的头发闪闪发光;头上还带着“金山茶”样子的发卡(所指“金山茶”当然是假的啦!不过和真的差不多一样大)。穿的衣服是她妈妈买给她最漂亮的衣服:一件橘红色还带着白色花的连衣裙。虽然都有点小了,可她还是穿着。可她妈妈硬是让她穿上了白长袜。鞋可是她自己挑的:一双红色的皮鞋。再加上她本来就挺漂亮,整个人简直像个骄傲的小孔雀。

如今,我看不到她了,因为她早已在8岁的时候患了重病而永远闭上了眼睛,走时,她那双已经闭上的眼睛流出了一滴鲜红的眼泪。微弱的说了几句话。可每当我看着这张照片,我就会忍不住哭起来。我想念她,想念她那美丽的、天真无邪的面孔。想念她那甜美的笑容,想念她那颗纯洁的心。妈妈告诉我,她现在是天上的一个天使,会保佑你,看着你的。虽然我知道这不可能,可我还是这样期盼、期盼……

妹妹的照片 篇2

这部小说的成功, 不在于它叙述了一个乡下妹成功的故事, 而是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对照手法, 使作品更富于社会批判性, 使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 使读者对西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对照

在小说中, 德莱塞使用大量的对照手法来揭示贫富之间的差距及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在第一章描述嘉莉离开家乡到芝加哥去谋生时她的全部行李只有一个小箱子, 一个便宜的仿皮背包里装有一盒午餐, 一只黄色小钱包里有车票、她姐姐的地址及四美元;当她在火车上遇到德鲁埃时, 看到德鲁埃的钱包却是胖胖的, 里面有厚厚的一沓美钞, 那锃亮的皮鞋, 那条形羊毛衬衫上镶的金色纽扣, 手上戴着好几个戒指, 还有手腕上的金表, 所有这些无不显示着他的富有。德鲁埃的这种着装刺激着嘉莉, 她审视着自己的服饰与打扮, 觉得自己简直比人家矮了三分。

作者在小说中还将汉斯与郝斯特伍德两家的生活做了对照描写:汉斯一家住在一个较小的三楼公寓, 餐厅也当做客厅, 墙壁上贴着旧报纸, 地面上是很薄的破地毯, 家具也是从二手市场随便买来的。他们一家日夜劳作只能维持生活, 他们的生活贫穷枯燥, 甚至从没有想过要去电影院。当嘉莉提出要去看电影时, 汉斯不同意, 他在家唯一的活动就是看报或是帮明妮照看一下孩子。可怜的明妮还为了两美元的住宿费与自己的妹妹讨价还价。所有这些都是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人的写照。然而郝斯特伍德的家却是林肯公园附近的一个豪华别墅, 共有三层, 前面是草地, 后面有马棚。这座别墅共有十个房间, 住着郝斯特伍德, 他的妻子, 一个儿子及一个女儿, 还有一个女仆。各个房间里的家具豪华昂贵, 与汉斯一家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者用同样的对照手法描写了嘉莉第一份工作的工厂环境的恶劣与芝加哥豪华沙龙的舒适场景。在这部小说中, 德莱塞创造多个人物代表穷人与富人并且将他们对照描写, 充分揭示西方社会的贫富不均与极大的社会差异。

小说主人公社会地位的上升与下降

本部小说的两个主要线索便是嘉莉社会地位的不断上升与郝斯特伍德社会地位的不断下降。嘉莉从一个乡村女孩成了显赫的女明星, 而郝斯特伍德从一个社会名流到败落得一无所有直至自杀。德莱塞将这两个主人公的命运对照来写, 使小说主题更为突出鲜明。

当嘉莉第一次见到郝斯特伍德时, 她只是一个刚刚从乡下到芝加哥找工作的18岁女孩, 纯真无知且对生活抱有美好的幻想, 经过多次找工作失败, 又不能与同样贫穷的姐姐一家长期同住, 无奈便与一个小推销员同居;而郝斯特伍德当时是一家豪华沙龙的经理, 显然德莱塞将他描写得比实际情况更为富有与高雅, 目的就是与嘉莉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的穿着、行为举止以及说话的口气无不显示着他在嘉莉面前的优势。作为一个沙龙经理, 他接触的都是上层社会的名流, 进出高档饭店、豪华剧院。在小说中他代表当时美国社会的中层成功人士, 他虽远比嘉莉富有, 但他只是表面人物, 没有真正的朋友, 工作中也没有实权, 只是做一些无关紧要的决定。他在家庭中也没有实权, 他的妻子野心勃勃, 孩子势利, 他所有的财产都在妻子名下, 连孩子都不尊重他。他的婚姻没有爱, 他的世界是虚伪的, 他会根据别人社会地位的高低而说着不同的话, 他要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来迎合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所以一个不谙世事, 同时又梦想过上富有生活的女孩子便成了他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 他想象着自己可以与嘉莉在纽约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当他带着偷来的钱与嘉莉逃走后, 他再也找不到一份他能做的工作, 不管他多么努力。往日的风光一去不复返, 境况日渐窘迫, 最后落个自杀的下场。

而这时的嘉莉因为年轻漂亮又充满活力, 很幸运地找到了工作, 成为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这时她觉得郝斯特伍德整天死气沉沉, 她再也不能跟这样一个人继续过下去, 便离他而去, 很快由一个小演员成为明星。在小说中, 嘉莉社会地位的上升是由她的住所和收入来衡量的, 从一开始在汉斯家的一个小房间, 到和德鲁埃的一个公寓, 再到豪华宾馆。她的收入从每周12美元, 到18美元, 到35美元直至每周150美元。郝斯特伍德社会地位的下降也是由他的住所和收入来衡量的, 从小说开始的别墅到一个小公寓再到收容所里的一个床位, 他的收入也是越来越少, 直至乞丐。

在小说的结尾, 郝斯特伍德死在了一个小旅馆里, 被别人当做无名尸体埋掉, 而嘉莉在一个豪华宾馆里, 坐在摇椅里不知道该如何花她日益增多的钱。通过这两个人物地位的变化, 德莱塞批判了西方社会道德的沦丧和毁灭。

传统与现代的对照

在小说中德莱塞还创造了一个次要人物——明妮。她是嘉莉的姐姐, 是传统女人的形象代表, 她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激情。她虽然在芝加哥生活多年, 但却没有改变, 她的日常生活只是做饭、照看孩子、打扫房间及做缝纫活以维持生计。她在车站将嘉莉接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孩子交给嘉莉, 自己去做饭。在吃饭时, 嘉莉问附近的一些事情, 她知道得很少。饭后, 嘉莉提出去电影院, 她认为这是浪费钱财。她的生活是传统的、保守的。她也没有自己的思想, 一切听她丈夫的。她的生活里没有希望与乐趣, 不像嘉莉懂得享受生活。当嘉莉找到一份鞋厂的工作时, 明妮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工作, 嘉莉都会满意的, 令她吃惊的是, 嘉莉对这份工作却非常不满。传统的她永远都不会理解嘉莉的感觉。她是个一本正经的人, 对嘉莉与德鲁埃的同居极为反对, 因为她从没想过要改变自己的生活。

在小说中嘉莉代表年轻的一代, 做着美国梦, 认为城市生活就要安逸舒适;而明妮作为家庭主妇永远都在做家务, 为家务事操劳。她让嘉莉来芝加哥, 不是因为想自己的妹妹, 也不是因为想让妹妹来有更好的未来, 而是想到妹妹来了, 可能找到工作而帮自己付房租。明妮从没想过要改变现状, 而且没有愿望。而嘉莉则不同, 她不希望自己一生只满足于以家庭为中心的枯燥生活。她的生活充满美好的梦想, 她来芝加哥就是想过物质丰富的生活, 所以当她再次偶遇德鲁埃时, 便接受了他的给予并与他生活在了一起, 丝毫没想过道德一词。德莱塞创造明妮这一人物来代表传统的一代女性, 与嘉莉作为对照, 更突出了嘉莉追求梦想的雄心, 以及她鲜明的个性。

梦想与现实的对照

在小说中, 德莱塞还将梦想与现实作了对照以反映当时的美国社会。在嘉莉来芝加哥之前, 她对城市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梦想, 像当时的一些美国青年一样, 认为城市生活幸福事业成功, 物质及精神生活都很丰富, 在城市中, 任何人都有机会成为富人, 成为总统。在火车上, 她的欲望被较为富有的推销员德鲁埃再次激起, 更加相信城市生活的美好;然而, 当她来到姐姐家时, 看到她一家在城市中苦苦挣扎的生活, 这样的现实又着实让她失望。

她不要过姐姐那样的生活, 她要实现自己的梦想, 过上富裕的生活。她认为有了钱便有了幸福的生活。当她出去找工作时, 看到那些办公楼便想象着里面的人的生活, 他们出门坐马车, 衣着华丽, 没事时数数钱, 工作轻松。正因为这些她才到这儿来找工作, 然而她只能找到一份在鞋厂出苦力的工作, 工作累, 环境差, 而收入却很低, 最终不胜体力而病倒又丢了工作。她的亲身经历与她的梦想也形成了明鲜的对照。

德莱塞用这样的对照揭示了在物欲横流的西方社会, 没有人可以获得真正的幸福,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他们想要的会越来越多。而一旦梦想成为现实, 现实也便不如梦想那样美丽。特别是那些通过背弃亲情、爱情和道德良知而获得的成功, 是不会给人带来幸福感的。德莱塞运用自如的对照手法使这部小说成了不朽之作。

参考文献

[1].Michel.Theodore Dreiser—Sister Carri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2].常耀信:《美国文学研究评论选》。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3].龙文佩:《德莱塞评论集》,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年版。

[4].罗选民主编:《英美社会与文化》 (上册) ,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5].罗汉光:《试论〈嘉莉妹妹〉的现实主义》, 《外国文学研究》, 1982年版。

[6].宁倩:《美国文学名家》,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7].潘庆舲译:《嘉莉妹妹》,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年版。

[8].史志康:《美国文学概观》,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妹妹的电话 篇3

我不由愣了一下,心里寻思,为了100块钱,得搭上来回10块的车票,还有些不必要的开支。我忽然有些生气,说,你是不是怕进银行的门?你怕什么,我们凭自己劳动挣钱,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你走路把头抬起来,有什么好怕的,银行里那些穿得漂漂亮亮的人,不见得就比咱强,你先别自己瞧不起自己行不行……

妹妹哑着嗓子叫了声,姐。我停住了。话筒里传来那边飘在街上的音响,混乱不清。然后是妹妹带着哭腔的声音,姐,我想回家,我害怕。我一下子就丧失了语言的能力,心开始一层一层地潮湿。我软下声音,说,这个礼拜过来吧,有什么事,给姐说。妹妹哇地哭了出来。我强装出的那股子自尊和自信,全部崩溃了。握电话的手控制不住地发抖,我问妹妹,怎么啦?

妹妹一边哭,一边断断续续地讲。我终于听明白了。就在刚才,妹妹打工的那个男生公寓楼小超市里,发生了一起不大不小的打架事件。和妹妹一起打工的一个女孩看见有个男生偷拿东西,在他即将离开超市前叫住了他。这种学生公寓楼里的小超市,没有防盗系统,全凭顾客自觉和收银员的眼睛。妹妹颤个不停的声音表述得不是很连贯,总之接下来男生大打出手,老板不在,围观的人虽挤满了小超市,却没有一个出来制止。女孩只反抗了两下,就只有挨打的份儿了。

妹妹和另一个女孩完全吓傻了,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眼看着晚上和她们一起打地铺的同伴被打倒在她们脚旁,然后看着浑身沾满土的同伴爬起来,接着又一拳打了过来。妹妹看见了血,看见血从女孩的额角流了出来……

我想像着那是怎样的场景。就像一只捏碎的西红柿,红色在妹妹的眼睛里泛滥。我的妹妹,我吓坏了的妹妹!

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该怎样去说。电话长时间拿在手里,我半个身体都麻木了。妹妹止住哭说,姐,我不想干了。我深深吸了一口气,说,爸说了,不好,咱就回家。一个月只休一天,那三百多块钱,咱不要了!顿了顿,我又说,有姐呢,你别操心,再有两年,我就毕业了,会好的。妹妹在那边应了一声,似乎松了口气。

我就轻轻放下了电话。

会好吗?

我的妹妹美文故事:淘气的妹妹 篇4

别看她长着一个肉嘟嘟的小脸蛋,淡淡的眉毛,黑亮亮的大眼睛,笑起来就眯成一条缝,看起来很乖巧,其实可淘气了。每次犯错,她就用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去博得大家的同情,最后让我们都原谅了她,她才一脸灿烂。你说我的妹妹调皮不?

我最害怕的是她那张小嘴,一不高兴就翘得老高,还动不动就哇哇大哭。妹妹虽然年纪小,可是贪吃的毛病不小,我常常笑话她长着一颗吃货的心。最近她看上了我的手机,每次趁我不注意就要把我的手机抢过去吃。我说手机不能吃,她就立马小嘴一瘪,趴下身子哇哇大哭,哭声之大让我不知所措,委屈的样子让围观之人全都愤然,还以为是我欺负了她。我真是有苦说不出,只能说“给你玩吧”,妹妹才会破涕为笑。

还有一次,我要去培训班上课,妹妹一定要跟着来,一路上一直在吃我的手机。我好几次想拿回来,她就小嘴瘪瘪假装要哭,我只能妥协。到了培训班,妹妹还一定要跟着我到班级里玩。爸爸觉得不好,不肯抱她上来,她就发挥大哭功力,哇哇大哭,逼着爸爸没有办法只好抱着她上来玩会。一到教室,妹妹就一定要下来玩,刚好班上一个女同学拿着玩具进来了,看到妹妹就想绕过去。出乎意料,妹妹似乎对女同学特别感兴趣,飞快地跑过去抓她。女同学吓到了,“呀”地尖叫一声,从这边桌子钻到那边桌子,妹妹一看太有意思了,双手挥着,开心得“咯咯咯”大笑,觉得女同学在跟她玩,就迈着胖胖的小腿一直跟着她跑。女同学吓得跑出教室,她也不怕,还觉得特别好玩,一直慢慢追着女同学走。两人一个跑一个追,整个培训班都是她们俩的叫声与笑声,跑到楼梯口又跑回来了,反复追了好久,直到快上课了爸爸才硬把妹妹抱走了。

关于我妹妹淘气搞笑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虽然妹妹有时候特别淘气,我还是很喜欢和她一起玩的。

作者|四年级 胡张麒

妹妹的照片 篇5

我的妹妹很调皮,总喜欢和我玩捉迷藏。有一次,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妹妹非要我和她一起玩捉迷藏,我不答应,她就自己跑走了。

过了一会儿,我吃完饭了,发现好一会儿都没见到她了,我叫她也不应,我就猜到可能又在和我玩捉迷藏吧,我来到了她每次都会藏的地方——被子里,被子鼓鼓的,我把被子掀开,她果然蜷缩在那里:眼睛紧紧地闭了起来,手抱得自己紧紧的。一看到我,立马嘴角往上扬,露出洁白的牙齿,“嘻嘻嘻”地笑着,手和脚不停地在摆动,好像在和我炫耀:“我藏得好吗?”

不过,有一次,我没有去找她,她立马嘟着嘴巴,手放在脸上,开始抹眼泪,我只好陪她一起去玩。

写妹妹的优秀作文:我的妹妹 篇6

她很可爱。春节那晚,她踩着脚步车,在客厅里撞来撞去,就像开着一辆大坦克。跑热了,把外套脱了,继续。时不时我挡在他的前面,她就把嘴巴嘟起,显得萌萌哒。

她又很贪吃。悄悄告诉你们她可不是一般的贪吃,她的肚子就是那无底洞。给你们说说她的贪吃历史吧!昨天,我们回老家去了。大坝子旁边有一棵梨树,开了花。我将她抱在手上,把梨花假装放进她嘴巴里,第一两次倒没啥反应。可到了第三次把嘴巴长得像血盆大口似的,这时全家人都哄哄大笑起来,就差那么一根头发那么粗的距离,就要吃进她那嘴巴里了。

她又很调皮。比如有一次,我好不容易把她全倒出来的积木整齐地放回原处。把倒在地下的水用拖把给拖干净了,又把她刚整乱的被子又整理好了,把我热得满头大汗。但意想不到的是她又来了,那就是她把我的成果打乱完了。

这就是我的妹妹。

《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观 篇7

关键词:嘉莉妹妹,道德,自然主义观

西奥多·德莱塞, 美国著名的自然主义小说家, 被文学批评家推崇为与海明威、福克纳并列的美国现代小说的三大文学巨匠之一。《嘉莉妹妹》是西奥多·德莱塞的处女作。小说讲述了乡村女孩嘉莉从闭塞落后的农村到繁华的大都市来寻求新生活, 最后成为一名著名的喜剧演员的经历。嘉莉先委身于查尔斯·德鲁埃, 继而又依附赫期特伍德, 并非因为她是个机会主义者, 而实在是环境使然。她就像风中的一根羽毛, 无力掌握自己的方向。幸运地是她所走的路正好碰对了追寻美国梦的方向。环境以及她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指引着她朝成功的目标迈进。最后她凭借着自己与生俱来的美貌和表演天赋成为了一颗冉冉升起的音乐喜剧明星, 而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赫斯特伍德却从一位风度翩翩、气质非凡的酒店经理沦落为街头乞丐, 最后在乞丐收容所里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嘉莉虽然最后拥有了金钱和社会地位, 但仍然孤独、寂寞、空虚, 坐在摇椅里, “梦想着永远不会感得的幸福”。

一.自然主义流派的形成

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对美国文学家的影响使美国产生了另一个现实主义的文学流派:美国自然主义。达尔文在《物种起源》 (1859年) 和《人类的由来》 (1871年) 两书中提出了这样的假说:人类是从一种低级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类的特殊性不在于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 而在于他成功地适应了不断变化的环境, 在基因上完成生存适应。美国自然主义作家接受了这一理论负面含义, 并用之来解释文学作品里的人物行为, 认为他们的特质是由遗传决定的, 而他们的行为又是受社会和经济支配的。美国自然主义作家有意无意地受到了法国小说家左拉的影响, 认为就像物理学家、化学家研究惰性物体, 心理学家研究活的机体一样, 文学家研究人物、情感、人和社会各因素。他们选取下层社会的人们作为表现他们文学创作的主题, 反映这些下层人的痛苦和贫困, 他们是社会和自然的受害者。由于缺乏理性, 人只是环境中的一部分, 所以人类无法完全理解, 更无法控制他所生活的世界, 因此人类并没有选择的自由。总之, 自然主义产生于现实主义, 只是在创作上更富讽刺、更加悲观。自然主义是另一种哲学途径的现实主义。

深受左拉思想的影响, 德莱塞认为:人不受理性控制, 人只是在生存斗争中被贪婪和欲望所驱使的动物。在这一斗争中, 只有那些最具适应力、最残忍无情的人才能生存下来。人的生理需要与社会的无情控制之间的冲突造成了人类的悲剧。生活就是弱肉强食, 如同丛林中的争斗, 只有适者才能生存。德莱塞小说中整个世界就是一片丛林, 那里的法则就是“要么杀人, 要么被杀”。他的自然主义在《嘉莉妹妹》中得到了表现。作者通过说明无目的的生活和抨击世俗的道德标准来表现他自然主义的创作追求。作为一种创作手法, 自然主义强调遗传和环境在特定条件下的决定性力量。

二.遗传和环境的决定作用

1.遗传的决定性作用。

嘉莉的母亲是一位很普通的乡村妇女, 父亲是名工人, 姐姐一家在芝加哥生活十分艰难。十八岁的嘉莉长相像作者所描述的那样, 热情奔放, 性格开朗, 充满着青春的幻想, 呈现发育期淡淡的美丽, 拥有青春美少女的潜质。所有这一切就是她投入国际大都市———芝加哥的天然条件。嘉莉优越的外表以及她出生的环境对于她未来生活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环境的决定作用。

德莱塞在文学作品中十分注重社会环境的描写, 尤其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决定作用, 强调环境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决定作用。《嘉莉妹妹》这部作品以工业高速发展的美国大都市为背景。工业和交通的迅猛发展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渴望财富的人纷纷移居到大都市, 从而实现他们的“美国梦”。

德莱塞在小说的开篇写下了这样富有哲理性的结论, 也向我们指出在巨大的社会环境作用下女主人公的命运所在。“当一个姑娘18岁时离家出门, 她会有两种遭遇:或是碰到好人相助而变得更好, 或者很快地传染上大都市的恶习而堕落下去, 二者必具其一。在这样的环境下, 要想成为不好不坏的人是不可能的。”嘉莉身无分文, 对青春和爱情一无所知, 却对未来充满幻想, 离开在乡村的家, 去芝加哥谋生。在火车上, 她结识了查尔斯·德鲁埃, 他是个推销员。在芝加哥, 她和姐姐、姐夫住在一起, 在制鞋工厂工作了一段时间。微薄的收入和可怕的劳动条件压抑了她的想象, 经过一段时间的失业和孤独, 她接受了德鲁埃, 成了他的妻子, 当德鲁埃不在的时候, 她爱上了他的朋友乔治·赫斯特伍德, 一个中年已婚的、较聪明、有文化的沙龙经理。他们最后私奔了, 先到了蒙特利尔, 然后到了纽约。两人一起生活了三年, 嘉莉在智力和感情上成熟起来, 而赫斯特伍德则远离生活的成功感, 每况愈下。他们俩的关系开始紧张, 最终她认为他已成为严重的负担, 于是离他而去。赫斯特伍德更加消沉, 沦为乞丐后自杀。

在《嘉莉妹妹》中, 德莱塞采用了一种全新的道德观点。他所描写的嘉莉是个既“天真”又“勤奋”的农村姑娘, 她先后与查尔斯·德鲁埃和赫斯特伍德两个男人的同居不过是出于她对幸福的婚姻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她的命运也并没有因为道德的沦丧而充满失败与困苦, 相反, 她成为了美国冉冉升起的音乐喜剧明星, 得到了她梦想的金钱和社会地位。两种力量的交融促使她从贫穷落后的乡村来到大都市。一种力量是源自于她对幸福生活的强烈渴望和不懈追求, 另一种力量则是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主要是贫富差距。这种力量在嘉莉身上一开始就表现得十分明显。当嘉莉和德鲁埃在火车上相遇的时候, 她感到相形见绌。她觉得自己身上穿的那套镶黑边的朴素蓝衣裙太寒酸了, 太没面子了, 脚上的鞋子也太破旧太难看了。德鲁埃对芝加哥的高谈阔论更让嘉莉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对大都市的生活一无所知, 因而发出这样的感叹:“啊, 钱!钱!有了钱是多么好。只要有了大把的钱, 一切烦恼就会消失了。”因此, 她暗下决心要达到她的目的, 去实现她的人生梦想和期盼, 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良知和贞洁。在德莱塞看来, 德鲁埃和赫斯特伍德对嘉莉情感上的诱惑以及嘉莉为了获得物质上的满足, 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和美貌铺路都是环境的力量作用的必然结果。当嘉莉不加思索地与德鲁埃同居, 而后又抛弃德鲁埃去追逐自己更加向往的幸福的生活就不难理解, 她所考虑的只是如何摆脱生活的困境, 过上富庶的生活。当她所处的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后, 她对金钱和地位的欲望也愈发强烈, 幸运的是她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她所得到的一切都是外部环境迫使她一步步走上追求金钱、享受和成功的道路。而赫斯特伍德在纽约原本属于上流社会的一员。他衣冠楚楚, 住在属于富人区的大豪宅里, 是个名符其实的有钱人!到纽约之后情况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偷钱一事, 赫斯特伍德在别人面前不敢用自己的真名字, 再加上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的打击使得他处境十分艰难, 渐渐地从一位享受上层生活的酒店经理沦落到街头的乞丐, 最后在贫民窟里了结了自己的生命。两个人物截然不同的遭遇证明:环境和机遇对一个人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尽管嘉莉最后拥有财富和名望, 她依旧感觉孤独、寂寞。她自知构成幸福的要素在她的观念中并不齐备, 这正显示出她与其他有钱人的不同。从本质上说, 嘉莉并不是个坏女孩。但她是社会的产物, 是“适者生存”这一理论的真实写照。如果说嘉莉从正面证实了适者生存的理论, 那么赫斯特伍德就从反面再次给予了证明。在本能的驱使下, 他与嘉莉私奔到一个新的环境中。但他仍然传统守旧, 无法陡然抛开长期持有的社会道德准则, 因而他不适合生活在纽约。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离开了生长的地方。他的悲剧是自然欲望的胜利, 也是适者生存理论的胜利。

德莱塞在小说《嘉莉妹妹》中继承了法国小说家左拉的自然主义传统, 探讨了遗传和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尤其是选取下层社会作为表现主题, 反映这些人的痛苦和贫困, 他们是社会和自然的受害者。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总是在年轻时候追求物质上的成功, 但是诸如社会、自然、身体或者上苍等各种因素的出现阻碍他们实现幸福的生活。他们的野心与社会地位之间的悬殊差别是导致他的主人公与社会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最后的结果是, 物质上的满足通常会引起精神上的空虚。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 (第二版) [M],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2]张伯香英美文学选读[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妹妹的“官”瘾 篇8

三四岁时,她经常头戴大盖帽,拍着胸脯对人说:“我是公安局长。”看了电视剧《武则天》后,她专学皇帝出场的派头,嘴里念念有词:“鸣的呜的啦,啦的啦的呜,皇帝驾到!”上幼儿园的时候,她几次吵着让妈妈去跟老师说一说,给她讨个班长当当,但因常常“侵犯人权”,“官”梦一直未能实现。

她上一年级的时候,班主任王老师发现妹妹脸皮厚、嗓门儿高、个头儿大,活像一个男孩子,便“封”她一个班长的“头衔”。“官”一上身,她像只小兔子一样,高兴得跳了起来。一回家,就跟妈妈说:“你猜我们王老师让我当了什么官?”妈妈打趣地说:“门关儿(官)”。她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又跑去跟爸爸说:“我当了班长,30多个人全归我管。”爸爸说:“你那么多缺点,肯定明天就得垮!”妹妹为了保“官”,早上不赖床,晚上也不看电视到很晚了。

可惜不到一个月,因与同学争夺拖把,她咬了同学的手臂,被削了“官”。这回妹妹可真的难过了,饭也不吃,连自己最喜欢的少儿节目也不看了。第二天早上,同村的两个同学看见妹妹在门前闷闷不乐,于是大声喊:“垮台班长宋雪月,尖尖的牙齿爱咬人!”妹妹一听“垮台班长”几个字,哭着跑回了家。

爸爸问她:“哭什么?”“他们喊我垮……垮台班长!”爸爸说:“这没什么了不起,改正错误就可以再当班长了。不过,好哭鼻子的窝囊人不能当班长。”

临近期末的一个傍晚,一阵歌声传进家中。噢,是妹妹在尽情高唱。看到她异乎寻常的兴奋,全家人都感到小家伙一定是“官”复原职了。

上一篇:创卫暗访整改方案下一篇:创新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