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支柱产业打造发展平台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壮大支柱产业打造发展平台(精选8篇)

壮大支柱产业打造发展平台 篇1

田文彪

2009年第12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钟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培植壮大农产品加工、磷化工和文化旅游业等三大支柱产业,切实加强工业园区、文化旅游风景区等平台建设。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作,有效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在金融危机不利影响的背景下,县域经济仍然保持了高位运行的态势。今年1—10月,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3.88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5.51亿元,同比增长16.4%;一般预算收入3.19亿元,同比增长18.4%;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43.5亿元,同比增长48%;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2亿元,同比增长63%;接待游客199万人次,同比增长21%,实现旅游总收入8.5亿元,同比增长22.5%。

(一)高起点规划产业园区。钟祥市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产业定位高、转型标准高、项目档次高、综合效益高”的要求,组成专门班子,拿出专项资金,聘请高层次专家和专业机构考察产业资源,论证发展方向,进行产业策划和园区景区定位,精心编制各类园区发展规划。钟祥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由原来的4.1平方公里扩展到35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10平方公里,形成粮油、果蔬、生猪、棉纺等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被确定为湖北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和全国第二批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为培育磷化工产业后发优势,我们科学编制磷化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荆襄磷化循环产业园规划面积由原来的4平方公里扩展到15平方公里,确定了“到2015年,园区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磷复肥生产基地和精细磷化工生产基地”的目标。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蓝图指导下,钟祥依托明显陵、黄仙洞两个4A景区,规划设计20平方公里的明显陵风景区,实施明文化主题公园、大明承天府、莫愁古村、体育馆、博物馆等旅游开发项目,建设历史——人文——生态相融合,文化展示和综合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世界级风景区;编制客店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深入推进客店旅游名镇建设,着力打造自然景点与人文景观相协调,生态旅游与文化休闲相结合,集观光、休闲、娱乐、商务于一体的复合型、多功能风景旅游区,全力将钟祥打造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的“文化旅游胜地、生态休闲走廊、游客集散中心、重要节点城市”。

(二)大手笔建设基础设施。投入是园区建设的难点。虽然市财力有限,但我们仍坚持打基础、培后劲、管长远,积极探索政府推动、企业联动、项目拉动的多元化园区建设投入机制,完善配套工业园区和旅游景区基础设施。近三年来,挤出5亿多元财政资金,实施了西环一路二路三路、中磷大道、丽阳大道等园区道路建设,配套了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实现了园区“七通一平”;投资近10亿元,建成了明显陵风景区莫愁湖景观带和莫愁湖国际大酒店,启动了莫愁村、莫愁渡、莫愁湖广场和体育馆、博物馆建设,开展了明显陵维修保护和文化主题公园建设;投入4000多万元完成了全省旅游名镇创建单位——客店镇街区立面改造,启动了中华葛文化风情园和长达2.1公里的八折河景观带建设;实施了旅游道路、宾馆饭店、旅游商品开发等一批重点项目,着力解决交通、食宿、购物等难题。同时,引导企业和社会筹资18亿元,加快乡镇工业集中区和企业园区建设,建成了8个特色园区。

(三)大力度开展招商引资。针对钟祥市场主体不多的实际,我们坚持以产业搭桥、项目铺路,实行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专班主攻,落实市领导包联重点项目制度,强力推行“二分之一工作法”,主要领导拿出一半的精力主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组建34个招商专班和10个服务小分队,定向招商,驻点招商,跟踪服务;实行半月通报、每月汇报、季度分析、重点督办办法,提高了引资效果。先后引进6家500强企业和一批知名企业落户工业园区。为解决百万亩双低油菜深加工问题,我们经过不懈努力,引进中粮集团在钟祥经济开发区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油菜籽加工企业,带动了本地及周边百万农户增收;为解决果农卖果难的问题,我们以超常之举引来了汇源集团,一周内办齐所有手续,从正式签约到项目动工,仅用了18天时间。仅今年1—10月,到资项目224个,引进资金33.5亿元,同比增长45.2%;共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160个,其中亿元项目52个、竣工项目42个;净增规模企业59家,达到265家。

(四)下气力推进产业转型。我们根据园区定位,合理划分功能分区,抓好横向多品种的耦合共生、纵向产业链的拓展延伸,推动项目建设由遍地插花向产业聚集转变、由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由单一重复向循环发展转变,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在荆襄磷化循环产业园发展上,转变过去“挖矿卖肥”的粗放经营模式,优化磷矿资源配置,关停并转了96家规模小、科技含量低、设备工艺落后的采矿及加工企业,磷化企业由过去的213家整合到76家;严格控制基础磷肥生产,稳步发展高浓度多元素磷复肥,积极开发精细磷酸盐产品,全市高浓度磷复肥产量比过去增加5个百分点,精细化工产品产值比过去增加6个百分点。在钟祥经济开发区发展上,调整优化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植了中粮祥瑞、雨润盘龙、汇源果汁、广源食品等大型龙头加工企业,配套建设了100万亩优质油料、200万头生猪、10万头肉牛、20万亩小龙虾、2000万只家禽、20万亩水果等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促进了农企“双赢”。在循环经济发展上,严格实行新上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和排污申报登记许可制度,加快推进以气代煤、以气代油和建筑“禁实”工程,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五)硬措施改善发展环境。我们先后制定完善招商引资、全民创业、基地建设等优惠政策,实行“减、免、缓、奖、扶”,为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减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22个部门208个审批服务项目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行政服务超市”;安排两名市委常委分别兼任客店镇和胡集镇党委第一书记,推动支柱产业加速发展;选派40名市直部门“一把手”到重点企业兼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为企业提供“贴身保姆式”服务;深入推进作风能力建设,着力培养求实、务实、落实的工作态度和敢干、实干、苦干的工作作风,确保执行无差错、落实不折扣。在优质服务中,德力西集团从开始来钟祥参股合作,到独资办厂,再到现在组建集团兴建电气产业园,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如今,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不断追加投资,加速裂变壮大,全市呈现出乘势快上、竞相发展的可喜局面。■

壮大支柱产业打造发展平台 篇2

建立农业科研平台,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不但加强了农业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过程, 也为特色农业插上了产业化发展翅膀。近日, 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农业局局长付娟一行来到文峪乡煤口村的中药材组培实验室察看白芨试验效果。

卢氏县素有“天然药库”和“一步三药”之美誉, 境内有植物类中药材166科991种, 种类繁多、品质优良, 中药材是卢氏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但长期以来, 群众对其认知不够, 且种植较分散, 管理粗放, 人工高产栽培技术普及应用不够, 严重制约着卢氏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壮大。为了突破卢氏县中药材育种、栽培等技术落后瓶颈, 加强课题研究, 打造种植技术科研平台, 2014年该县农业局组织县药办依托“百草园”建成了占地110平方米的中药材组培实验室, 内设组织培养室、接种室、灭菌室、配剂室等, 购置了灭菌锅、超净工作台、电子分析天平、精密酸度计及玻璃仪器设备等, 并于10月投入使用, 现技术人员已完成白芨组培试验两批。中药材组培实验室的建成使用, 标志着卢氏中药材产业迈入了快速发展时代。

如何打造共赢的充电产业发展平台 篇3

支付如何互联互通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已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关于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中的各种问题一一暴露。特别是对互联互通的需求已迫在眉睫。据了解,充电联盟的重要使命之一是促进充电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这项工作包含哪些内容?目前正在解决的重点问题是什么?是否已经有解决思路?

许艳华:互联互通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充电设施的互联互通,二是充电支付互联互通,第三整个信息的互联互通。

现在关于充电支付的互联互通应该是全球性课题,日本的解决方案是成立充电服务公司(NCS),采取“一卡通”模式,经过分析,日本的情况可能跟中国不太一样。目前美国主要有六大充电设施运营商,各有独立的支付体系,也在解决如何打造统一支付平台的问题。

所以我们如何促进充电支付的互联互通?通过对前一段工作的梳理,我们确立的目标是,第一让用户无障碍充电,采用即插即充的模式。第二要建立一个充电联盟统一的支付体系。第三要低成本应用,不能因为这套系统的建立给运营商增加成本,要保证运营商受益,通过这个统一的支付系统,大家都能享受到折扣优惠。还要保证支付安全。我们认为推进中国充电设施支付的互联互通要遵循这三个原则。

关于解决充电支付互联互通问题,充电联盟具体做了哪些工作?是否已有明确的解决方案?这项工作推进的时间表能否透露一下?

许艳华:从今年1月份开始,充电联盟就一直在组织讨论如何实现充电支付互联互通,我们联盟主要会员里的运营商都同意往一个方向走,即中国充电联盟统一的二维码技术路径。同时,我们也请到了银联、支付宝、腾讯这三家跟支付有关的运营商给我们介绍了方案。最后达成共识,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将来是大产业,原则赞同这个方向,各家按照建立联盟支付平台体系拿出方案,时间节点是今年4月底。几大运营商拿出他们的新一轮方案与我们进行分享。我们在这轮基础之上,争取5月底确定整个充电联盟支付的技术方案。希望到今年6月份,最晚不超过7月份能上线运用。

车桩如何联动升级

2015年12月28日,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国家能源局、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发布新修订的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5项国家标准,从今年1月1日起实施。据充电联盟了解的情况,目前企业贯彻落实新国标的进展如何?存在哪些难题?充电联盟就新国标的落地都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还会有哪些进展?

许艳华:四部委已经正式发布了五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新标准,今年1月份,为促进新标准的贯彻实施,又召开了动员会。按照工信部的要求,在今年7月1日以后,新车要执行新标准。

从车企和桩企看,车端改造和生产都在进行之中,对老桩进行改造,新桩实施新标准的生产准备工作也在进行。是不是有新老标准兼容的问题?公交车专用场站是否要执行新标准?还有车桩新老之间怎么过渡的问题等都有待解决。

目前充电联盟已组织了相关培训,大概有500多人次参加,4月份就实施新标准进展情况召开了电话会议,现在看来还是有问题的。下一个时间节点是5月份正式启动互联互通认证工作。

关于车桩联动升级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从车企角度,按照工信部的文件,到7月1日以后新申请的产品公告就要执行新标准了,但是这个通知里没有明确已经有公告的产品什么时候停止,所以我们现在建议了时间表,即9月末之前,不符合新标准的车就要停止销售。当然还要大家讨论。

还有老车,即已经在用的车怎么改造,我们也提出了计划时间表,还有运营商的时间表,包括制造商如何执行时间表等,下一步还要跟有关部委沟通,也要扩大跟车企和运营商的之间沟通。

如何解决充电设施建设难题

当前就整个充电基础设施产业而言,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建设和运营情况如何?目前国内的建设处于什么水平?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充电联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许艳华:从全球来看,去年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中国、美国、欧洲差不多都是40万-50万辆。桩的数据口径各国可能不太一样,比如中国的充电桩达到14万个,包括公共桩和私人桩,美国有3.1万个,但它是整个国家公共桩的数据。日本目前有4万多个桩,欧洲新能源汽车已达到50万辆,充电桩仅10万个,充电桩对几大新能源汽车市场而言都是难题和挑战。

从前一段我们梳理的情况看,国内主要的推广省市车桩比例的平均线是28%-30%,跟我们的目标相比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另一个问题是,可能有些桩是无效桩,很多新能源汽车车主都在吐槽这件事。有的桩虽然有效,但是使用率非常低,这也是现在面临的一些问题。

从当前国内充电桩的建设情况看,一直以来,私人桩的建设难度更大,特别是充电桩进小区的问题,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协作、配合,这其中涉及大量沟通协调工作,对私人车主而言困难重重。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充电联盟在其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将通过哪些措施解决?

nlc202309090627

许艳华:一些车企负责人一直强烈呼吁,新能源汽车如果想推广普及,必须解决充电设施进小区的问题。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向充电联盟下发了《关于征求加快居民区电动汽车充电桩及配套设施建设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我们现在跟联盟主要成员进行了沟通,各方也把意见反馈上来,可能会尽快下发文件。

关于充电设施进小区工作,充电联盟着手做一件事,就居民小区充电桩建设问题组织专项跟踪,建立长效工作体制,相关工作已于今年3月份启动。我们从新能源汽车企业营销系统入手跟踪购车者车桩相随的保证情况,促进小区建桩共性问题的解决。

因为按照国家推广应用的要求,私人购车建桩问题由车企负责,私人买车之后是否安装了充电桩,什么原因导致没安装,我们会建立一个信息渠道,了解并跟进那些没有安装充电桩,没有充电条件的车主们的具体情况,并帮助他协调解决问题。

在公共服务领域,充电桩的建设运营情况如何?目前面临哪些主要问题?充电联盟的工作重点是哪些?

许艳华:关于公共服务区建设用地和电力接入难的问题,主要运营商也体会很深了。另外还有报建程序问题,建设成本也比较高,这两个问题不仅存在于建公共桩的过程中。充电联盟就制约重点城市公共充电桩网络建设问题进行专题调研,重点关注大型公共停车场充电设施建设,这一部分目前的问题比较多。此外,还会根据新能源汽车消费布局关注充电设施建设布局问题。

行业健康发展的三大内涵

作为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相伴而生的配套产业,当前充电基础设施这一新兴产业正加速发展。充电联盟的一大重要使命即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判断这个行业是否健康发展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

许艳华:我对健康发展提炼出三大内涵。第一就是要满足需求,除了配比、数量之外,还要结构、布局合理。必须彻底解决充电桩建了没人用,有车还找不到桩等问题,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系统解决关于布局合理性的问题。

第二就是关于安全规范运行,这里面包括两方面主要内容,第一是产品的一致性,还有充电安全性。现在针对产品的一致性和充电安全性,能源局已经启动关于安全性评估的自查工作,有些运营商已经开始配合这个工作。在这个基础上,充电联盟会支撑能源局把这个工作梳理清楚,并及时把安全自检情况上报给能源局。我们希望在这个行业发展中形成合规有序的竞争环境。

第三是可持续发展,这需要行业有规模化和可盈利的商业模式。目前国内有充电桩约14万个,完成能看得着的五年目标是将近500万个桩,潜在市场各方都看得到。

但据我们前一段调研了解到,现在大多数运营商基本不挣钱,都在亏本干。作为一个产业,这种状态是没有办法可持续发展的。据了解,2011年时美国支持国内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发展,几乎一夜之间产生了60多家运营商,但经过不到五年,最后只剩下六大运营商。规模化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规模就很难有很好的盈利模式。关于行业健康发展,充电联盟把它作为课题要深入研究,找出解决之道。

目前美国的充电设施,谷歌、特斯拉等企业的员工停车场基本都是慢充桩,而且免费。像酒店、购物中心等基本也都是免费充电,与商业广告结合。下一步我们会组织一些调研,与国内国外分享怎么打造可持续可盈利的模式。

完善监管系统

201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充电基础设施行业在快速发展中是否也会遇到类似问题?或者被波及而受到一定影响?比如自今年年初在业内广受关注的新能源汽车骗补现象,出现在充电设施领域的可能性大吗?有哪些风险?应如何避免?

许艳华:目前已出现网上虚拟充电桩的问题,有人担心新能源汽车骗补问题要蔓延到充电设施行业,因为有补贴,这些问题就难免。所以我们也呼吁,要守住一条红线,因为企业无信不立,现在已经有新能源汽车企业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已经是联盟成员的,还有60多家准备加入联盟的成员真的要守住这条红线。

我们也向主管部门进行反映,并建议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监管。新能源汽车虽然出现骗补现象,但是汽车行业本身有很多槛,包括产品公告、合格证管理等,还有一套系统,最后还有一条线,要上牌,这么多牌照都没能打住骗补。充电设施运营门槛非常低,或者说几乎没有门槛,也没有形成完善的监管系统,所以我们也想就这个问题向能源局呼吁加强监管,要形成一套监管体系。

防止地方保护

地方保护是新能源汽车发展之初就一直存大的一大障碍,一直未得到根本性解决,近几年来更是花样翻新,保护手段更加隐蔽。近期,国内各城市陆续推出了关于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或运营规划。如何发挥地方在充电设施建设运营中的主体作用,杜绝地方保护在这一领域重演?充电联盟的应对措施是怎样的?

许艳华:现在有的地方政府又要搞地方保护,新招也比较多,这些可能会重创我们产业的下一步发展。比如有的城市要求在当地入网,否则拿不到补贴;很多地方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不行,品种少,质量也不好,但是实际上放眼数一下,国内已经有差不多二三十款车,有的车也确实不错。但是由于地方保护,这些产品进不到本地,用户也没办法享受很好的产品。我们已经向能源局反映了这些情况,希望各地政府能够了解,目前已经在给能源局准备起草统一对应的准入规范,因为现在充电设施运营商都在跨区域发展。如果各地都出自己的一套规范,运营商的发展会很难。这与新能源汽车管理是一样的,不要搞地方标准,不要搞地方公告或者目录。

还有就是加强对奖励资金的使用,地方保护与新能源汽车的地补有关,地方政府要拿出一部分钱给新能源汽车厂商发补贴,这是他们的税收。我认为充电设施领域如果出现地方保护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这些资金是中央财政直接奖拨给地方的。加强对奖励基金的指导应该是中央政府的工作,我们也会给他们提建议,中央的钱要由中央说了算,不能搞地方保护。

我们也要成立地方联盟。因为充电设施运营的责任主体按照国家政策要求还是地方,地方应加强对这方面的管理,这与我们联盟的初衷是一致的。凡是有地方政府背景的联盟,将来是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充电联盟将来会跟各地的地方联盟建立很好的关系,大家联手推动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壮大支柱产业打造发展平台 篇4

——山西产业结构调整支撑跨越发展

2012年4月16日上午,投资60亿元的山西第一个“云计算”产业园在太原开工,同时开工的还有节燃气热电联产、太原不锈钢(钢铁)交易中心、GPS北斗二代芯片等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360亿元。近两年,山西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转型发展成效凸显。预计今年一季度生产总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和12.7%;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6%和26.1%。长期以来,山西经济结构单

一、基础脆弱,产业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为此,山西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全力促进产业结构的华丽转身。

以煤炭资源整合为突破口,促进煤炭产业全方位升级。两年多来,省委省政府狠抓煤矿的兼并重组和煤炭工业的现代化建设,全省煤炭工业进入集约、高效、现代化的大矿时代。目前,已形成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和3个5000万吨级以上的煤炭企业,单井平均生产规模达到120万吨以上,资源回收率提高到80%以上;全省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2007年的0.726减少到去年的0.085,下降88.29%。煤炭工业安全水平、产业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煤炭大省正向煤炭强省迈进。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全力促进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晋煤集团的煤—气—化、煤—焦—化、煤—气—电三条循环经济产业链生机蓬勃,去年,非煤产业收入已占到集团总收入的74%;焦煤集团循环经济园区古交电厂二期进入商业运行;潞安集团产出了全省第一炉高 1

纯度多晶硅,形成了垂直一体化全产业链条。目前,山西煤炭工业循环经济体系已经基本实现了煤与非煤产业的相互融合,以煤为基的多条循环产业链初具规模。

明确重点推进现代煤化工、煤层气、节能环保等9个领域,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机制和扶持政策措施,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去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2%,高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3个百分点,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9%,成为拉动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第三大动力。此外,在新能源、节能环保和信息产业项目中,新增风电装机100万千瓦,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云计算等标志性转型项目也开始相继实施。

文化、旅游、服务等产业蓬勃兴起,山西出版、山西演艺、山西影视等六大文化企业龙头齐飞共舞,晋商文化、太行文化等五大特色文化产业区已初具规模;云冈石窟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完成,五台山景区提升工程加快推进。2011年全省旅游总收入1343亿元,增长23.9%。加快推进服务业重点项目,其中80%以上项目已投产达效。

去年,在山西工业投资中,非煤产业完成投资2097.3亿元,同比增长35.2%;新兴产业完成投资914亿元,同比增长49.9%,有力促进了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中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特色食品工业增加值均增长20%以上,已成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

壮大支柱产业打造发展平台 篇5

近年来,石家庄各县(市)区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特三化”的发展思路,突出县域产业特色,大力发展龙型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县域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龙头市场、龙头企业、知名品牌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本文对辛集、灵寿、栾城、正定等8个县(市)区进行调研,就特色产业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石家庄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取得的成绩

1、特色产业占县域经济总量逐年增加,利税贡献也在不断增大。以栾城县医药产业为例,2004年上半年医药产业完成产值占全县经济总量的25%,利税78.3%,上缴财政60%以上,仅神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一家骨干企业去年上缴财政就占全县财政收入近1/3。神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主导产品五福心脑康软胶囊、清开灵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在全国产销量最大,注射级无水葡萄糖、柯柯豆碱年产量居亚洲之首。辛集皮革商城经过十多年的滚动发展,到2003年底累计投资已达13亿元,占地1300亩,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皮革服装生产交易中心。可以说,特色产业对栾城、正定、辛集、鹿泉等县域经济在全省座次排名的贡献功不可没。

2、发展特色产业,为县域经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业化路子,也为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提供了稳定的基础和可靠的依托。井径的钙镁、矿区的煤炭深加工、正定的板材、灵寿的石材、无极的皮革、鹿泉的建材等,都是依托现有资源,大力发展深加工和后续产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全新工业格局。目前,矿区炭黑年生产能力已达4.27Y吨,名列全国第七位,填补国际、国内空白的改性硅铝炭黑年生产能力也已达万吨,居全国第一位。正定板材加工、家具制造企业分别达111家和360家,年生产各类板材173万立方米,家具41万套(件),产值达5.5亿元。赵县淀粉及深加工企业38家,2003年淀粉产量6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9%,位居河北省首位。特别是皮革制衣、现代医药、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一批现代工业企业的崛起,使县域工业化水平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辛集全市已有16家企业通过了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产品远销俄罗斯、欧美及东亚市场。

3、产品和劳动力开始大量向城镇集结,企业在加工和贸易方面也在不断拓宽空间。近年来,在城镇设立的制革工业区、医药工业区、皮革、建材、石材、农产品加工基地等加工贸易小区如雨后春笋;皮革商业城、板材交易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等专业批发市场的建立,吸纳了本地农民和大量外地客商进城务工经商、安家落户,大大增强了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力和要素吸纳力。仅以辛集为例,皮革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皮革城和制革业的开发建设,不仅增加了财政收入,培育了市场,而且还带动了运输、房地产、饮食、商业、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全市仅出租车就达1500多辆),为6万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职工提供了就业机会。城市规模在膨胀,面积已扩展到目前的18平方公里,人口达18万人,城市化率达到28.7%,位居全市前例。

4、特色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又一大亮点。藁城市面粉加工业的发展使优质麦种植面积达43.6万亩;医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栾城玉米的专业化生产,又直接拉动了全县饲料、畜牧养殖产业的全面升级;赵县以梨果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业方兴末艾,每年举办的梨花节、采摘

节,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据基层人员介绍,特色产业为农村水、电、路基础设施和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公益事业的投入,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增加了财政收入,使农业税逐年递减、各种农业费用的减免、农民种粮的直接补贴、农业项目投资贷款贴息以及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资金扶持政策的实施成为可能。

二、当前石家庄市县域特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传统特色产业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落后,知名品牌少。如正定的板材、灵寿的石材、无极的皮革等,作为县域特色传统产业,小规模、大群体的特征十分明显,多数为家庭作坊式生产模式,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低投资,低水平,低效益,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缺少品牌效益。这些问题在一些县(市)的特色产业发展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是特色产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品种结构单一。即使是优势明显的医药产业也存在传统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更新换代较慢的结构性矛盾;市场占有结构单一。大部分产品市场在国内,外销比例很小。辛集的皮装远销欧美及东亚市场,但80%在俄罗斯,受国际市场不稳定因素影响大。三是企业现代经营管理水平亟待加强。大多数企业、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尚未分离,主要决策者即所有者小农意识和“情感经济”浓,缺乏知识经济、能人经济、专家理财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经过改制的企业,内部机制也不够规范,制度不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不尽合理。

四是企业融资难,土地征用困难。有些企业技改扩建项目因资金不能落实而无法启动,受国家对土地实行严格审批制度政策的影响,优势企业因征地困难而无法实现规模扩张。神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我国发展现代化中成药制剂的骨干企业,其地域空间仅为200余亩,企业规模扩张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加快石家庄市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是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全面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要充分发挥科研基地的带动作用及科研单位的龙头作用,积极引进国内、国外的先进技术、生产设备、现代工艺,对现有特色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含量,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规模优势转变为技术优势、品牌优势;鼓励企业增加对科技研发和人才引进的投入,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企业联姻,采用资金、技术入股等形式,培养、引进、留住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加强科普培训和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使企业员工熟练掌握现有的成熟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重视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传统产业中的高新技术含量,提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二是以制度改革为根本,努力增强企业的竞争活力。要努力做好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的现代企业改制工作,采用公开出售的方式,加快特色产业民营化步伐;要打破区域、所有制界限,不分外商内商,不受身分限制,争取和吸引国内外优势企业和大集团、大财团,通过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县域特色企业的改制和重组;要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标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老企业要加快国有资产退出的步伐,独资民营企业要尽快摆脱家族管理模式,坚持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路子,采取股份制等现代企业制度组织形式,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规范化运作。

三是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国际和国内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国际和国内的交流与合作,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条重要途径。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可以引进技术、设备和人才,还可以引进项目和资金。赞皇县的PVC手套项目、正定县的洗涤产品和面粉加工项目,政府都没有投资,这样的例子很多。另外,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和国内的交流与合作,还可以积极展示和树立本地企业的良好形象。辛集每年一届的中国皮革展销会,云集了俄罗斯、韩国、欧美及国内二大批经销商,不仅宣传了自己的产品,启动了内外贸市场,扩大了辛集皮革的影响力和品牌效益,也让国外更多的人认识了河北,认识了石家庄,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四是狠抓政策落实,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制定产业导向政策,鼓励和吸引工商、民间资本积极投入特色产业的开发与建设;完善政府对县域特色产业的扶持政策,在工商、税收、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优化发展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提高劳动力素质等;实行政企分开,改革项目审批制度,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保障外商的合法权益,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提供优美的设施环境等。

另外,在土地征用问题上,建议在国家土地政策允许条件下,尽量向特色产业项目建设倾斜,鼓励支持特色产业的发展。

壮大支柱产业打造发展平台 篇6

商州区畜牧兽医局作者:王小利

近年来,我区畜牧产业发展紧紧围绕 “产业富区”战略目标,按照集中优势,突破发展的要求,积极发展生猪、蛋鸡两大主导产业,以发展规模养殖为重点,按照“建基地扩总量、强基础保产业、提素质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大力培育畜牧龙头企业和发展经济合作组织,促进了畜牧产业畜牧产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有效转变。畜牧业已成为全区农村经济中产业聚集度高、市场特征明显、发展潜力较大,农民增收较为活跃的产业。

一、我区畜牧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区畜牧产业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依托资源优势,以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为中心,以培育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通过国省强牧惠农政策拉动、建设项目带动、各级资金扶持、畜牧技术服务、疫病防控保障,畜牧产业得到健康持续发展。2009年,全区猪、牛、羊、禽存栏分别为15.52万头、1.35万头、1.54万只、55.5万只,出栏分别为20.11万头、1.20万头、1.94万只、57.48万只;2010年3月底,全区猪、牛、羊、禽存栏分别为14.56万头、1.42万头、2.62万只、51.71万只,同比分别增长9.97%、13.6%、30.35%、12.4%;出栏分别为6.12万头、3643头、6062只、23.55万只,同比分别增长36%、14.78%、30%、23.95%。

全区发展畜牧产业龙头企业4个、养殖专业合作社13个,产品营销中介组织118个。从发展状况来看,我区畜牧产业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畜禽规模养殖比重逐年上升。据统计: 2009年全区大场大户发展累计达到694个,其中:年出栏商品猪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5个,年出栏100头以上养殖大户209个,千只蛋鸡规模养殖场户达253个,年出栏肉羊30只以上养羊大户102户。全区畜牧养殖小区发展达26个,养殖基地村发展到53个;建设万头生猪示范村5个(建成2个)。全区生猪规模养殖总量占总饲养量的38.8%,蛋鸡规模养殖总量占总饲养量的81.2%。

二是畜禽良种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区2009年引进优质种猪580头、良种鸡67万只。在国家投资扶持下,先后建设种猪场1个、扩繁场2个、商品代猪场4个、猪人工授精站3个。目前,全区现有生猪改良站点85个,牛改良站点42个,羊改良站点38个。基本形成了以“核心群-扩繁群-商品代”相互配套的生猪繁育体系,通过品种选育和杂交改良,品种性能明显提高,饲养周期明显缩短,产出效益明显增加。

三是产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天泰生态养殖科技示范园率先应用的微生态(发酵床)养猪技术为全区生态养殖、循环经济发展树立了典范,冯湘虫子鸡养殖场充分发挥产业特色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已形成了“基地+包装+品牌+市场”的“一条龙”产业化经营模式,虫子鸡蛋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养殖专业合作社较快发展,农户组织化程度得到提高。杨斜镇聚源养殖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健全服务功能、拓宽服务渠道,带动规模养殖场、养殖专业户发展迅速,增收效果明显;沙河子镇柴湾、王塬村蛋鸡饲养户在大力扩大规模的基础上,相继组建了丰禾、康源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规模养殖数量剧增,基地规模日益扩大。四是畜产品开发步伐加快。我区优势特色产业,以打造生态、环保、无公害品牌为目标,2009年前,相继实施无公害产品认证6个,其中注册商标1个,以冯湘虫子鸡蛋产品为特色产业的产品开发步伐加快,有力带动了畜牧产业发展。

二、工作措施和成效

㈠抓产业板块推进,带动产业发展。根据我区畜牧产业发展实际,我们紧紧围绕以杨斜镇、杨峪河镇为重点的城南生猪产业带,以沙河子镇、张村镇为重点的城东蛋鸡产业带,以刘湾、大赵峪办事处为重点的城郊特色养殖(虫子鸡、奶牛)产业带,以荆河流域为重点的城北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带四大产业板块,实施板块推进。重点支持规模场、基地村和养殖大户发展,狠抓良繁体系建设、强化动物疫病防控、提升养殖科技含量、加快产业化经营方式转变,突出以一村一品,万头生猪基地村示范为抓手,通过抓点示范,以点促面,全区畜牧产业得到了健康持续发展。㈡抓龙头企业建设,推进产业化进程。近年来,通过积极协调、多方支持,在产业发展中涌现出冯湘虫子鸡生态养殖责任有限公司、天泰生态养殖科技示范公司、聚源万头猪场和椒园沟、秦岭铺万头生猪示范村等一批具有示范带动农民增收的养殖企业和养殖基地村,带动了农户发展;为了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商州区政府《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正确引导,大力发展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加快养殖协会、中介组织、营销实体向合作社转型,“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开发模式逐步建立,广大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得到提高。

㈢抓产业资金投入,拉动产业发展。我们把争项目、增投入作为拉动畜牧产业突破发展的重中之重,并取得了明显效果。2009年全年争取已审批畜牧建设项目5类11个,争取国家、市级投资240万元;待批项目2个,申请国家投资1270万元;同时农业综合开发、能源沼气、一村一品、扶贫重点村建设等项目也扶持了畜牧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以绿色、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建设为重点,紧紧围绕关中—天水国家级经济区、商丹循环工业园区、汝河流域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产业园和荆河流域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已策划2010年—2020年绿色畜牧产业、畜牧工业经济等建设项目3类15项。国家投资持续增长,有效拉动产业发展。

㈣抓产业技术服务,保障产业发展。一是在技术推广方面,以科技特派、科技承包、科技入户工程为支撑,落实技术人员包抓责任,深入乡镇、村组和养殖基地、规模场户,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养殖新技术,指导产业发展;二是积极推行“人员集中,分组作业,逐村推进,集中免疫”的防疫模式和“村免疫工作日”制度,认真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畜禽免疫密度常年保持100%;三是进一步量化工作任务,夯实工作责任,把好动物及其动物产品检疫关,强化涉牧投入品市场监管,确保了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㈤强化组织领导,严格目标任务考核。一是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畜牧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解决全区畜牧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确保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和考核。把畜牧产业发展列入各乡镇办事处政府和乡镇畜牧站工作考核体系,制定了具体的工作任务和考核办法,促进了产业目标任务完成。

三、畜牧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㈠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目前,我区畜禽产品加工企业中,仅有城区2家生猪屠宰企业和2个养殖龙头企业。产品加工均属小规模初级加工企业,缺乏深加工增值环节。在产品开发方面,除冯湘虫子鸡蛋产品形成品牌以外,其他产业没有形成产品品牌,品牌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滞后,龙头企业缺乏,产业关链度低,产业链条不长不强,产业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㈡畜牧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全区养殖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信息沟通、协调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够好。绝大多数专业合作社的会员之间只有信息、技术联系的松散联合,互利互惠的机制没有建立,营销联结机制不牢靠,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作用没能有效发挥。

㈢受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养殖户积极性不高。2007年以来,生猪产业先后受动物疫病形势、金融危机、供需矛盾的影响,价格反复波动,养殖风险较大,养殖利润空间较小,甚至出现阶段性亏损现象,尤其规模养殖经营发生困难,农户养殖积极性受影响,总体饲养量增幅趋缓。

㈣配套机制不健全。养殖总量相比全省来看,总体规模较小,难以争取较大的养殖项目。地方配套激励机制不健全,全区畜牧生产发展缓慢,用于畜禽重大疫病防控经费不足,畜牧技术推广经费偏少,基层畜牧服务设施设备不全,开展服务单一,同时技术服务人员偏少,也是制约项目生产发展的关键所在。农户受市场因素制约,影响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四、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㈠大力发展和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发展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关键,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与农户经营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利用我区自然资源和融入国家级“关-天经济区”、省级“商丹循环工业园区”的区位优势,引进大型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我区畜牧业的发展;将现有的龙头企业,扶强扶壮,增强其开拓创新,抵御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的能力;鼓励支持其他企业向畜产品加工领域延伸,促使成为畜牧龙头企业。

㈡大力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畜牧产业化经营必须要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为此,要引导畜牧龙头企业与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紧密联系,使养殖专业合作社成为养殖农民利益的中介组织,通过与龙头企业达成合约,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引导培育、规范运作现有的专业合作组织,帮助龙头企业和农户实现真正对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稳定共同体。充分发挥合作社功能,采取“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批发市场+农户”、“推

广机构+农户”等多种模式,建立起稳定的多方合作关系,形成有基地提供畜禽产品,有企业加工增值,有市场促进营销,有科技作保障的良好格局,实现畜产品商品价值,形成产加销一体化格局。

㈢进一步健全地方配套机制。建议市、县两级政府应把鼓励和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投入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设立发展基金,建立长效的规模场户奖励机制,以奖待补,推动畜牧产业发展。各级政府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的要求,为畜牧产业化经营搭建融资平台,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畜牧产业化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各乡镇要对养殖户在产业化生产过程中的土地使用、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从而调动发展畜牧产业的积极性,刺激产业发展。

㈣进一步强化技术服务。畜牧部门要继续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市场需求信息,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帮助降低生产成本;引导畜牧龙头企业搞好畜产品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畜牧产业化进程,增强市场竞争力;认真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有效保护畜牧产业健康发展;加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力度,进一步量化工作任务,夯实工作责任,强化市场监管,有力净化经营市场、规范经营行为,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壮大支柱产业打造发展平台 篇7

一、盘锦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盘锦是因油而兴的城市, 如何利用好资源优势关系着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也是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的一道必答题。近年来, 盘锦市从建设产业园区、实施财税和土地优惠政策、搭建综合性服务平台等方面不断丰富和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扶持政策体系, 致力于发展接续产业, 加大力度实施产业集聚工程, 已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材料等优势产业, 集聚企业500余户。2012年上半年, 盘锦市石化及精细化工、塑料新材料、石油天然气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四大工业产业集群总产值平稳增长, 实现销售收入830亿元, 同比增长30%, 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四大工业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和拉动作用明显, 为全市项目建设和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在全省上半年的工业产业集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 省政府表彰了15个超百亿工业产业集群, 盘锦市的石化及精细化工、石油天然气装备、塑料新材料3个名列其中, 占全省总数的五分之一。特别是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增加值首次超过油气采掘业, 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 不仅为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积蓄了后劲, 也为全省原材料工业拉长产业链、提高竞争力提供了舞台。

(一) 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基本情况

盘锦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在辽宁省重点产业集群中一直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 集聚了一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大项目, 培育起一批重量级、国际化的大企业。目前, 盘锦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已具有原油开采能力1100万吨/年, 天然气开采能力8亿立方米/年, 原油加工能力1800万吨/年;拥有尿素113万吨/年、乙烯63万吨/年、丙烯36.5万吨/年、聚乙烯44万吨/年、聚丙烯31万吨/年、苯乙烯22.5万吨/年、聚苯乙烯3万吨/年、ABS19万吨/年、沥青600万吨/年、聚烯烃树脂11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2012年上半年, 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545亿元, 总量全省第一,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07亿元。预计全年销售收入将达到1100亿元, 有望在全省率先建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二) 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客户特点

一是实力雄厚, 集中度较高, 部分大型企业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资源。从整体情况来看, 排名前10位的企业2011年共实现销售收入714亿元, 占集群全部销售收入的87%。二是辽河油田企业占主导地位, 排名前10位企业中有4户均隶属辽河油田, 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河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河石化分公司、中油长城钻探工程公司 (辽河部分) 、辽宁石油勘探局。三是地方企业生产模式类似, 多以原油初级加工为主。原材料主要为原油, 产成品为沥青、成品油, 原材料采购主要面向中石油、中海油等垄断性企业。

(三) 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的“十二五”发展规划

按拟定的“十二五”规划, 到2015年, 盘锦市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的原油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 炼油能力提高到3000万吨以上, 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产值力争达到3000亿元, 精细化工率达到50%, 建成技术先进、门类齐全、品种丰富、特色突出的国内重要的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石油炼制、乙烯、乙烯下游产品精深加工、化肥等石油化工产业, 辐射和带动精细化工、合成橡胶、化工新材料、塑料制品加工、石化装备等相关产业发展, 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具体规划:一是发展“炼化一体”项目, 重点推进兵器集团新建1500万吨/年炼油工程、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河石化分公司1000万吨/年稠油加工等项目。二是发展精细化工项目, 重点推进辽宁北方戴纳索合成橡胶有限公司10万吨/年丁苯橡胶工程和100万吨/年对二甲苯项目、兵器集团375厂20万吨/年C9分离工程。三是发展化工新材料项目, 重点推进盘锦和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6万吨/年丁基橡胶和80万吨轻油增加剂项目、盘锦晟田化工有限公司60万吨/年芳烃联产项目、长连化工 (盘锦) 有限公司聚四亚甲基醚二醇联合装置项目、金田塑业公司8.4万吨新型抗菌薄膜生产线项目。

二、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分析

作为国家资源型转型试点城市、辽宁沿海经济带规划城市, 盘锦市紧紧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三大国家战略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 按照“产业相近、产品关联、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 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 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建设, 为银行转型发展积聚了各种优势。

(一) 政策环境优势

盘锦是全国为数不多既承载国家战略又享受省级政府叠加机遇的城市, 在产业园区建设上, 全市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扬长避短, 突出特色, 有针对性地推进了辽滨经济区、辽河口经济区、华锦精细化工和塑料产业园、盘山北方新材料产业园、大洼临港经济区、盘锦石油装备制造基地、盘锦石油化工产业园区等7个经济 (产业) 园区建设, 搭建了产业集群化发展平台。为推动产业集群聚集和发展, 盘锦市先后出台了《盘锦市五项工程方案》《盘锦市实施“产业集群工程”工作方案》《盘锦市石油化工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方针、政策。围绕着产业集群的聚集, 持续运用财政、金融、土地、科技等多种手段支持有条件企业强筋健骨, 加大政策补给力度, 提高核心竞争力。2012年上半年, 安排了5亿元工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 重点扶持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工业企业改造升级、重大工业项目引进等, 使产业集群在宽松、公平、和谐的环境中健康发展, 使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魅力梧桐, 凤凰来栖。总投资845亿元的中国兵器精细化工产业园、总投资160亿元的台湾长春石化基地、总投资15亿美元美国AP公司空气化工产品、总投资20亿元的西班牙戴纳索丁苯橡胶、总投资10亿元的美国霍尼韦尔聚乙烯蜡等20余个大项目竞相落户盘锦。“十二五”时期, 全市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期、城市化提升期、市场化完善期和国际化接轨期, 也是盘锦大力打造特色园区, 做大工业产业集群的大好机遇, 更是金融行业抓住契机, 放大机遇, 实现转型发展, 共赢互惠的良好时机。

(二) 产业资源优势

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资源资金技术密集, 产业关联度高, 经济总量大, 产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国防科技等各个领域, 对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盘锦石化产业资源禀赋更为明显。一是储备大。盘锦是辽河油田所在地, 现已探明石油储量21.4亿吨、天然气1848.5亿立方米。依托于良好的油气资源, 石油化工已成为盘锦市支柱产业之一, 形成石油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业、化学工业、医药工业和橡胶制造业五个行业。涉及石油天然气开采及服务、石油加工及制品、有机化学原料制造、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专用化学品制造、医药、橡胶、农药、油墨涂料等多个子行业, 已构成了较完整的石油和化学工业产业链条。二是市场好。从地区需求来看, 山东半岛、京津唐地区是国内经济总量较大的地区, 区域内的北京是典型的能源调入型城市, 100%的能源需要其他区域提供。按照通行的划分标准, 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 当前正是经济持续发力而对能源化工产品的极大需求阶段。作为环渤海地区重要节点的盘锦石油石化产品不仅要满足本地区需求, 在成品油供给“北油南调”、“逐步递推”的要求下, 还承担着山西、内蒙古以及南方等地区的部分需求。此外, 在优势产业不断得以扶优壮大之际, 盘锦市借助域内丰富的石化产品, 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 发展塑料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和新型建材等产业, 实现从卖原料到卖高端产品的深刻转变。三是港口支撑。盘锦土地岸线滩涂资源丰富, 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空间大, 盘锦港已建成11个万吨级以上码头, 吞吐能力超过1000万吨, 正在加紧申报建设30万吨码头、25万吨航道;同时, 规划面积400平方公里的辽东湾新区和139平方公里的大洼临港经济区正在加快建设, 以港口为核心的集疏运体系日臻完善, 连接海外与内陆的大交通格局业已形成。总之, 良好的资源禀赋、充足的市场需求、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为环渤海区域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为金融多点支撑产业集群发展拓宽了空间。

(三) 内部战略优势

2011年以来, 工商银行总行先后下发了《关于2011年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意见》《关于发展中型企业信贷业务的意见》《关于做好2011年装备制造业市场营销工作的意见》等, 旨在积极推进结构调整, 加快信贷业务转型。辽宁省工行党委也明确提出要加快资产业务转型发展, 强调以新市场和新领域的拓展为重点, 进一步做大全行的信贷客户总量, 通过抓住工业五项工程实施和总行信贷政策调整的有利时机, 大力开展流失客户回归工程。盘锦工行紧紧抓住产业集群加快发展这一历史机遇, 积极跟进, 加快推进了以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为平台的营销工作, 既符合加快拓展中小企业客户群的要求, 又符合发展贸易融资业务、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信贷结构调整要求, 将支持产业集群建设作为全行重点发展的业务领域, 充分利用国家和总省行有关政策, 找准支持与产业集群发展的结合点, 拓宽金融服务的渠道, 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步伐, 在融资支持、结算服务等方面挖掘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支持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

针对盘锦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和客户的现状、特点和未来规划, 盘锦工行不断实践和探索, 抓住核心客户、核心项目, 以点带面, 采取了多项因地制宜的措施, 逐步实现对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信贷营销工作的全面铺开, 并取得初步成效。具体表现如下。

(一) 抓住重点, 为项目开工和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有效信贷支持

通过外引内培, 盘锦石化产业集群近两年新上了一批大项目。世界行业领军企业台湾长春集团加盟盘锦, 华锦集团扩建工程达标、填补合成橡胶产业空白的和运新材料等千万吨炼油、百万吨烯烃等重大项目相继启动。盘锦工行抓住重点项目的“牛鼻子”, 积极介入两县、两区招商引资项目和新建项目信贷业务市场, 成立了项目跟进、对接领导小组, 指定一名主管行长专职负责产业集群贷款项目的前期调查、资料收集、可行性分析等跟进工作, 多次与政府职能部门、项目施工单位联系和对接, 了解项目开工建设和资金需求等情况, 掌握了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的现状及特点、“十二五”规划目标、客户群体构成等第一手资料, 并分门别类进行排队, 形成目标客户名单, 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 延伸服务渠道, 要求前中后台各部门之间各负其责、步调一致、整体联动, 实现无缝衔接, 从而形成了统一的思想共识, 为巩固和扩大产业集群市场份额打好基础。这一做法得到辽宁省工行高度认可, 在盘锦举办了全省工业五项工程产业集群营销工作推进会议。两年来, 先后为金田塑业、北方沥青燃料和远孚化工等28户大中型产业集群客户投放了信贷资金, 有力地支持了项目开工和企业发展壮大。

(二) 转变方式, 开展链式营销, 加大对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

产业集群内企业相互关联、相互依赖,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而产业链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依托。盘锦工行适应企业集群和产业链不断完善的新态势,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制度和产品体系, 加快从抓核心客户扩展到产业链、交易链、供应链的全营销, 实现对“链”上大中小客户的全贯通, 多渠道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支持产业集群小企业成长, “贷”动小企业, 成就“大”事业。近两年, 盘锦工行不断加大小企业营销工作力度, 搭建了由小企业金融业务中心、小企业金融业务分中心、小企业金融业务重点支行与一般支行4个层次共同发展业务的组织架构。结合小企业资金链、物流链轨迹, 推出了国内保理、发票融资、订单融资以及应付款融资等系列化贸易融资产品体系, 小企业凭借拥有的应收账款、商品存货或金融票证等优质资产, 或者交易产生的未来现金收入作为还款资金来源, 从工行轻松获得融资和结算服务, 解决订货、付款和收款等多个环节的资金问题。此外, 创新推出“网贷通”业务, 使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贷款的申请、提款和还款等过程,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特别适应小企业短、频、快的融资需求, 有效缓解了小企业临时性资金紧张的局面。

(三) 加快创新, 不断丰富业务品种, 满足客户资金需求

依托工行先进的产品功能和营销理念, 结合产业集群化发展特点, 积极捕捉市场和客户需求, 不断创新金融产品, 完善产品组合, 在新产品和新业务的推广上始终保持系统内领先地位, 进一步密切银企关系, 满足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企业客户融资需求, 取得良好成效。一是根据产业集群需要大量存储原材料的经营特点, 积极拓展商品融资产品, 通过对贸易链条的延伸, 变一个客户为一群客户, 力求更快、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二是根据产业集群客户资金需求量大、资金周转快、变现急的经营特点, 为客户开立国内信用证和同步办理该笔信用证项下卖方议付业务, 在企业间成功搭建了信用的桥梁, 降低了风险, 更为申请人与受益人提供了方便的融资渠道。三是不断强化资产业务的创新, 积极试水固定资产支持融资业务, 为兴隆台区产业园投放了标准厂房固定资产支持融资贷款, 是全省工业经营性物业项目的“第一单”, 此后, 又为辽河油田三产企业泰利达建设集团成功投放办公楼融资项目, 进一步拓宽产业集群客户融资渠道。

四、进一步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工作思路

随着产业集群发展的纵深推进, 客户资源的迅速集聚, 金融机构要加快营销步伐, 根据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加大资金供给, 不断盘活存量资金, 优化配置金融资源, 以更积极的态度、更优质的服务为产业集群客户提供各项金融需求服务, 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工作的主渠道作用, 努力成为优势产业规模发展的“助推器”。

(一) 突出区域重点, 支持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目前, 辽宁产业集群已经步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 成为14个城市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到2011年末, 全省超百亿产业集群达55个以上, 90个重点产业集群全年销售收入突破1.9万亿元, 同比增长40%以上。围绕支持这些成熟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是要理清思路, 找准支持方向。以优势区域、优质产业和优良客户为重点, 加强信贷服务, 更加关注产业布局、产业集聚和产业整合, 强化综合营销, 拓宽金融服务领域,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实现产业集聚区建设与银行金融服务的有效对接,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二是明确目标, 加强营销拓展。要把特色产业集聚区作为重要的业务增长点来抓, 制定支持发展的总体方案, 确立以信贷为杠杆、以综合服务为依托、以效益质量为导向的发展目标, 在产业集聚区金融服务上做出亮点, 成为产业集聚区金融服务的主流银行。

(二) 突出重点项目, 支持产业集群重点项目建设

加强对优势产业的分析研究, 在对客户进行筛选的基础上, 建立项目储备库, 加大项目跟踪扶植力度, 完善信贷管理体制, 提供与之相应配套的金融服务, 增强信贷投放活力。一是实行双向定期走访工作制度, 一方面, 对职能部门定期走访, 广泛收集重点项目建设单位的基本信息, 从中筛选成长性较好、行业支持、管理规范、无不良纪录的目标客户, 列入项目储备库;另一方面, 积极走访锁定的目标客户, 全面了解客户产品、市场、管理、资信及金融产品需求, 求同存异, 努力夯实双方合作发展的基础。二是提前介入新建项目的选项立项、可研评审、项目核准、注册开户, 全程进行跟踪服务, 对初步认定符合信贷政策的重点项目, 委派专人进行跟踪服务。对目前暂时不符合信贷条件的重点项目, 本着“边培育、边发展、不放弃”的原则, 积极培育, 帮助企业完善各方面尚缺的条件, 实现成熟一户, 支持一户。三是择优支持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关注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等有现金流保障、效益较好的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择优支持符合信贷投放条件的土地整理储备、标准厂房建设、生产性物流配送等, 满足产业发展和项目落地需要。四是目光长远, 锁定产业集聚区内重大产业升级项目, 大力支持“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龙头企业, 支持其技术创新、扩能升级, 积极支持其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项目。

(三) 突出客户重点, 扶持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做强做大

在产业集群中聚集着80%以上的中小企业客户, 因此, 做产业集群营销, 一定要秉持“无大不强、无小不稳”的经营理念, 按照“抓大促小、择优限劣”的要求, 着力开发一批优质中小企业客户, 让更多优质的小微企业得到及时有效的融资支持, 并发展壮大。一是在机制建设上,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营销模式和机制体制, 设立为小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的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 明确专营机构职能, 配置充足的客户经理, 建立一支专门服务于小企业的专职化从业队伍, 并完善岗位分工和业务流程。二是在政策制度上, 要建立一整套独立的、适应小企业经营特点的信贷评级授信制度, 并形成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操作流程, 提供“一揽子”服务、“一站式”办公。三是在产品创新上, 要适应中小企业客户需求, 提供包括中期周转贷款、循环贷款、贸易融资、经营型物业贷款、标准厂房按揭贷款等在内的较为丰富的融资产品体系, 并围绕各类产业集群所特有的管理模式和交易结算方式, 紧抓企业贸易链条项下的物流和资金流, 积极创新, 寻求客户准入、产品定价、风险控制的最优组合, 针对不同专业市场逐一制订专门的信贷政策和企业融资方案, 不断提高专业化产品设计的水平。

(四) 突出业务创新, 提供更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平台

立足于满足客户综合性的金融需求, 实现从“单项业务营销”向量身定制“客户全方位解决方案”转变, 从“单户开发”向追溯客户经营链的“关联客户开发”转变。一方面, 要丰富融资品种。针对产业集群企业特点, 探索适应市场需求的业务流程模式, 积极发展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法人按揭、国际贸易融资、流动资金贷款、金融租赁、海外代付等多种融资方式。积极营销产业集聚区内企业的低成本负债及中间业务品种, 加大信贷类产品与卡业务、电子银行、基金业务、代理业务、个人理财、财务顾问等业务品种的交叉销售力度, 通过综合服务提高多种产品覆盖度, 提高产业集聚区客户的回报率。另一方面, 要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条件的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特色优势产业项目的有效信贷投入, 开辟企业授信和信贷审批“绿色通道”, 实行“四优先”制度, 即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先签批、优先发文, 减少审批环节, 加快审批速度。加强完善信贷管理各环节的政策制度, 实现中小企业贷款评级、授信、押品、融资等业务品种的集中化处理, 形成较强的系统性, 真正落实一站式、标准化、高效率的审查审批理念, 有效提高信贷业务处理效率, 为产业集群客户发展提供多种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五) 突出风险管理, 防止支持产业集群发展伴生风险

壮大支柱产业打造发展平台 篇8

关键词:内容产业 纵向延伸 横向拓展 多元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地方广电媒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正如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的约翰·布兰德所说:“我们正在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一只脚停留在20世纪,另一只脚迈入了21世纪,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地方广电媒体现在就处于这种情况:一方面媒体的节目现状、经营创收还跟20世纪末期差不多,主要靠政府财政拨款+广告+联办协办节目获得收入,同时依赖内容产业的延伸赚取经营收入和各种传媒公司的少量收入来填补。而另一方面,受众和媒介市场早已进入21世纪,新生代受众将视线转移到了互联网、手机、微博等新兴媒体,期待着更为精彩的多媒体平台的体验。当广电媒体的广告经营人员还锁定原有广告客户和尽力拓展新的广告源时,覆盖面更广、影响更大的网络媒体早已抢走了他们一部分稳定的广告资源。地方广电媒体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谋求繁荣发展,必须加大投入,不断研发新节目,拉长加粗产业链条,开拓新的经营创收领域。但是钱从何处来?《南方电视学刊》2011年第4期刊载的上海百研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叔平的文章《转型还是边缘化——中国电视媒体发展模式转型》说:现在有70%的电视媒体正在(或将)陷入广告收入负增长的困境,有70%以上的电视媒体正在(或将)陷入员工平均收入难增长与负增长的困境。未来5~10年,将有10%左右的综合型传媒集团占有50%左右的市场份额,30%的专长型传媒企业占有30%左右的市场份额,60%的“边缘化”传媒企业占有20%左右的市场份额。地方广电媒体大多在“边缘化”之列,所能切到的市场份额蛋糕只有20%左右。而实际情况比吴叔平预测的更为严峻:2012年第一季度,全国所有地方广电媒体的经营创收都不同程度地下滑,只有少数几个内容产业延伸较好的地方广电媒体下滑的幅度小一些。地方广电媒体能不能突出重围,开启广电文化发展繁荣的新征程,笔者联系自身工作实际谈几点感悟。

一、当前地方广电媒体内容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笔者所在的江苏省盐城广播电视台是一家省辖市台,近年来经营创收逐年攀升,2011年实现到账创收1.4亿元。这个数据在全国地级市台中应该不算少,但在本省只占省广电总台收入的六十分之一,与本省先进城市台也相差很多,改革发展遇到了经济实力的掣肘。分析当前地方台内容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思想不够解放,文化创新意识欠强。长期以来,经济后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地方广电媒体,决策层和管理层疲于应付复杂多变的市场状况,疲于迎来送往;平时学习大多“走过场”,到先进地区城市台考察学习也很难学到真谛。由于无暇深入研究媒体经营管理的战略战术,在内容产业延伸和拓展上也就缺乏胆识、方略,仍然以做好节目、吸纳广告和寻找赞助单位联办协办节目作为内容产业的全部或主要模式。这种结构模式,确实曾给地方广电媒体带来过较为理想的经济效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弱点和局限性也逐步地暴露了出来。一方面,长时间运作一种模式,无论是客户还是观众,都会产生审美疲劳和厌倦心态。尤其是国家广电总局一系列通知、通告、禁令的出台,加强了行业管理,限制了不少打“擦边球”的违规行为。例如,某些医疗保健品、药品、化妆品、母乳代用品广告,以医生、专家、名人、明星、患者、公众人物等做疗效证明的广告都受到遏制。另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收紧,物价和人力资源费用不断上涨,企业对冠名联办、协办节目的兴趣下降,广告投放越来越理性,很大一部分广告客户的投资兴趣会萎缩甚至消亡,而新的、大的广告客户又会向中央广电媒体和省级广播电视台汇聚,致使地方广电媒体的市场占有份额难以寻求突破。因此,解放思想,调整失衡的广电文化生态,依靠创新大力发展地方广电媒体的内容产业,已是迫在眉睫,十分重要。

二是媒体融合竞争,地方广电媒体遭遇内挤外压。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地方广播电视媒体面临着国家级、省级广电媒体和县级广电媒体的上下挤压,同时又遭遇纸质媒体、户外传媒和互联网、手机及各种传媒公司的左右挑战。就盐城广播电视数字电视用户而言,目前,有限电视用户已达到220万户,互动电视达到2.1万户,宽带入户已达到12500户。老百姓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从“十一五”中期的80多套,发展到现在的电视149套标清节目、11套高新节目和广播20个频率节目。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所有频道频率节目都在盐城落地。户外大型立体或平面广告、大投影屏幕传媒、城际交通广告、车载移动广告、网络传媒、3G手机、公交车站音箱音柱、商场车站银行的移动字幕广告等,都在与广播电视媒体分羹抢食。如果我们仍对咄咄逼人的形势不屑一顾,其结果必然坐失良机,悔恨失着。

三是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仍然滞后,广电软实力不强。深化广电体制机制改革,是培育和运用软实力的根本,而软实力又是增强竞争力的保证。广电软实力就是广电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就是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综观不少经济后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广电媒体,虽然管理体制实行集团化、总台化,也实行了绩效挂钩、以稿定酬、干部竞聘、员工双向选择等改革措施,但总体上还存在着诸多弊端——体制上仍摆不脱机关行政化的管理模式,机关行政化、节目生产部门事业化,经营创收公司化“三驾马车”并行;理念上“宣传”和“传播”混淆不清,管理与生产地位不等、计划经济运行模式与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交叉并存,双轨制矛盾凸现;收益分配上仍然存在着“干多干少、干与不干”差别不大的状况,许多人想方设法往管理职能部门钻,不愿担风险、跑一线。搞活动经营、拓展产业创收业绩缺乏内在动力,相关人员缺乏积极性,尤其是在人才的辨析、重用、引进、培养和流动上,仍然缺乏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媒体严重缺乏能够策划高招、研发节目、驾驭市场、善于整合、调动资源、扩大经营创收的人才。

nlc202309030940

二、地方广电媒体延伸内容产业的路径方向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已经明确指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该走什么路”、“朝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方向不仅适用于广电文化宣传,也完全适用广电媒体内容产业的延伸和拓展。怎么延伸和拓展?笔者以为:

一要突破固有思维定势,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谋求发展繁荣。经济后发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最大的差距是思想观念的差距,做什么事都习惯依赖、等待、观望。广播电视媒体也不例外,长期养成的坏习惯就是希望政府能加大财政投入,希冀上级广电系统能给予物质支持,企盼某个企业大亨能援助项目。有些地方台也曾搞过三产经营,办过电视购物、媒体促销、广电设备生产等内容产业延伸。但大多办一项亏一项,最终留下不少债务无法偿还,富余人员无法辞退。究其原因,就是过于依赖传统的广告经营和联办协办节目,没有选准选好经营人才。加之过去的改革整合没有彻底解决“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的积弊,致使一些决策者“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办这项产业经营怕亏损,办那项产业经营怕陷进去背包袱,长期无作为。现在事业单位改革改制已全面启动,要借助学习、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东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事业单位改革、改制的精神,挖掘潜力,积极兴办企业化经营的广电文化产业,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前进。解放思想,开放思维,才能洞察前进的路径和方向。

二要围绕广电内容,用足用活资源,积极纵向延伸。以往主要依靠“广告加联办协办节目”的路子虽然太窄,但目前还不能舍弃。要考虑网络、户外传媒、手机媒体分食广告蛋糕的实际,进一步狠抓节目研发和节目质量的提升。江苏广电总台的名牌栏目《非诚勿扰》2012年初就实现了广告招商20亿元,这充分说明高质量的电视栏(节)目能够赢得高广告回报。地方广电媒体面对“上下挤压”、“左右挑战”、“内外竞争”的多重挑战,只有拓展内容产业、扩大创收途径,才能夹缝求生,突出重围。笔者认为,地方广电媒体要在坚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拓新的经营创收领域:一是适时搞好活动经营,要服务政府大局抓契机,服务中心工作抓时机,服务文化建设抢先机,服务企业需求抓商机,服务市民生活抓战机,服务同行盟友抓赢机,服务节庆节目抓演机,不失时机地开展各种会展、演艺、演讲、展览、房地产、汽车博览、书法美术展览等能吸引人的活动经营,扩大创收路径。盐城广播电视台去年1.4亿元的创收中,活动经营创收达到0.465亿元,占全部创收的三分之一,可见活动经营的增量潜力不容低估。二是扩展培训体系,利用城市广电媒体的各种优质资源,进行社会培训。如播音主持人培训、音像拍摄制作培训、新闻文艺作品写作技能培训、舞美化妆技巧培训、广告创意制作技能培训、动漫制作技能培训、组建小记者团、老记者团进行媒体素养培训等,均能扯起创收风帆。三是积极拓展多媒体经营渠道。如创办各类网站,与大门户网站联营;发展各种户外传媒、移动传媒、空中传媒、水上传媒、车载传媒等。

三要结合广电行业特点,放宽视野,积极横向拓展。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谋求生存发展空间已被企业界广泛运用。地方广电媒体在双重属性、双重效益、双重规律、双重任务的界域范围内,完全可以放宽视野,积极实行上下左右相互联动,加强媒体之间,跨媒体之间、跨行业之间、跨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例如,盐城广电媒体2011年曾与河南省新乡市媒体同行合作,举办亚洲巨星演唱会;也曾与本市射阳县广电媒体合作,举办海峡两岸巨星演唱会,实现了互利共赢。盐城的盐阜大众报业集团,去年与外地文化传媒公司牵手,联合拍摄28集电视剧《只要你过得比我好》。2012年三四月份在全国多家省级卫视播放,社会反映良好,报业集团也获得不错的收益。由此推想,投资拍电影电视、动画片、戏剧片,与中国书协、美协联合搞书画展,与央视合作搞演艺等,运作得好,定会有理想的回报。我台最近与省书协合作举办的“海峡两岸三地名家书法作品展览”就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要借助有利形势,整合资源,多元发展。有句话叫“东方不亮西方亮”。发展广电内容产业既不能“广种薄收”,也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各地为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强县”出台的新政策、新举措如雨后春笋,这都为发展文化产业创造了机遇。地方广电媒体应该珍惜这个机遇,借助有利形势,围绕广电内容,多元发展,不断向广电内容产业的遗漏领域和高端领域拓展,尤其是向能占领科技制高点的广电新设备、新材料、新传媒手段的产业发展。如数字广播、数字舞美、数字电影电视、数字移动多媒体、3D电视内容和技术、巨幕影院技术等等。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发是最强劲的“黑马”,地方广电媒体虽然实力不强,但我们分散在海内外的各类人才并不薄弱。比如2011年底有资料显示,盐城全市有8万多留学生在海外读书,有1万多名留学硕士、博士在海外工作。如果能引进一批高端技术和人才来发展广电产业,那将带来美好的前景。

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内容产业的延伸和发展,必须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握发展规律,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要充分发挥广电职工的文化创造积极性,努力构建现代广电文化产业体系,努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只要我们认清媒体融合时代传播全球化形势下地方广电媒体的处境,抓住机遇敢拼敢上,就一定能够实现地方广电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刘园丁)

【壮大支柱产业打造发展平台】推荐阅读:

营销团队壮大07-28

人力资源管理三大支柱07-24

上一篇:第一次看家的优秀作文下一篇:篮球比赛开幕式讲话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