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风格比较(共9篇)
英美是当今世界新闻业发展最强盛、最富盛誉的两个大国,英国赫赫有名的“舰队街”、世界上最大的报纸生产基地沃坪、美国享誉世界的“普利策新闻奖”、世界最大的通讯社美联社、因秉持客观公正报道而闻名遐迩的英国广播公司BBC,无不隶属于这两大国的门下。英国和美国的媒体更是代表了西方媒体的精髓,英国是近代报业的发源地,美国媒体更加是代表了当今世界新闻传播业的前沿。同属西方新闻世界的英美媒体在新闻的选择和制作上有着很多的共通之处,但也因着不同的文化与历史,以及对新闻本身的不同理解,而表现出种种的不同。本论文就是在这苍茫海域中撷取其中的一朵浪花:英美媒体
新闻报道风格上的异同。
[关键词]:
“客观”报道 无冕之王 新闻娱乐化
引言
2006年3月8日,两个很受欢迎的中国媒体人博客——《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王晓峰的“按摩乳”和中国博客圈中的著名娱乐记者袁蕾的“奶猪”,突然变成空白页,上面只能看到一行字:“因为众所周知不可抗拒的原因,本博客暂时关闭。” 而其中所指的“众所周知的原因”其实只是“三八国际妇女节”,但一位路透社记者却把这与我国正在进行中的两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随即便向全世界发布了:中国两个言辞大胆的博客“按摩乳”和“奶猪”被政府下令关闭,这是中国在控制整肃互联网的新一轮行动,尤其目前两会期间。于是,西方各大新闻媒体如BBC、“美国之音”等,也都一窝蜂地跟进报道1。
这所谓的“中国博客门”(China Blog Gate)事件虽然是西方媒体“自摆乌龙”,大名鼎鼎的路透社连“查证新闻事实”这个基本功都没有做,就向全世界发布了假新闻。但身为一个中国人却怎么也乐不起来,为什么西方媒体对中国负面报道的炮制是如此迅速而不假思索?是不是中国的 “媒介外交”做的不够到位?《新共和》的国际版主编约瑟华•科伦兹克曾经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我们可以失去数百万的收入,但是有一点我们决不放弃,那就是影响政策2。”我们的媒体在对外报道和宣传本国文化上确实有些不够周到,不该等到西方媒体已经把中国的形象做了定势之后,才想着如何改变这种误解和歪曲。
美国总统布什可谓利用媒介运筹“公共外交”的专家,2006年7月6日,美国总统布什和《人物》杂志的记者、白宫的工作人员一起度过自己的60大寿,即拉拢了媒体又很好的塑造了自己亲民的政治形象。公共外交是政府影响海外公众和舆论的一种手段,这种软力量在整个世界舞台能够发挥武装力量、经济手段和精英外交所无法发挥的作用
3。
如果说英美媒体恶搞的“中国博客门”事件本身,是对英美媒体对华的不实报道敲响了警钟,那这又何尝不是对我国目前新闻报道态势的预警?英美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的热衷,似乎古已有之,但我们却一直都不曾找到有效的应对机制,通常只能很被动的做一些解释、澄清类的工作。这就是我们当今媒体应该反思和引起重视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措施,捍卫住自己新闻媒体的尊严?“我的地盘我做主!”是时候把我们的舆论主动权从英美等西方新闻媒体手
中夺回来了!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图书馆、在各知名学术期刊上、在各大新闻专业类网站上,笔者找寻所有有关英美新闻媒体的信息,那是一段痛苦的经历。后来,渐渐的有些蛛丝马迹开始展露头脚,却总是不能在脑子里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路,直到有一天,读了周乃菱女士《用历史的眼光探寻新闻》这篇文章,里面对比了路透社和美联社在新闻报道和选择上的差异,寥寥几句话,却让我有种拨开乌云见天日的感觉,这就是我一直要捕捉的口子——英美媒体新闻报道风格的异同。
第一章 英国媒体新闻报道风格简析
1.1 以《泰晤士报》为例
《泰晤士报》,由约翰•沃尔特创办于1785年,原名《每日环球纪录报》,以“历史纪录报”自称,是全球最负声望的大报之一。绰号“大雷
神”(Thunderer)。
在英美狼狈为奸的伊拉克战争之后,英国首相布莱尔5月25日又匆忙飞抵华盛顿,与美国总统布什就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问题举行会谈。对于此次访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布莱尔堪称是一个“双面人”。在美国人看来,布莱尔是一个眼光犀利的勇敢者,在“9·11”袭击后立即与布什站到了一起,并与他一起发动了战争。但是在英国,布莱尔却越来越多地被视为一个忠实追随布什的“狮子狗”,并因此以
谎言玷污了自己的首相生涯1。
由此可见,英国媒体并不总是跟随政府的利益摇摆,对于战争这个异常敏感的领域、对于首相的执政行为,也是敢于提出异议。其中的讽刺与挖苦意味更体现了英国式的幽默。
1.2 以路透社为例
路透社是全球最大的金融数据公司,是全球主要的财经新闻和信息的提供者。总部位于东伦敦船坞区金丝雀码头的路透社,是早期创办的世界通讯社硕果仅存的一个,素以新闻报道迅速和准确闻名。
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使得路透社声名鹊起: 1859年,法国和奥地利关系恶化, 路透社驻巴黎记者抢先拿到了拿破仑三世的演讲稿,并高价包租海底电报公司的电报传送线路,在演说开始时通过电报线路向英国传送,再由翻译人员将其译成英文,仅仅两个小时之后,伦敦各报的编辑们就看到了拿破仑三世警告奥地利的报道,《泰晤士报》也全文刊载了路透社提供的拿破仑演讲内容。
及时、准确、客观而充分的新闻报道风格:在路透社的《采编人员手册》中,第一条就明确要求其采编人员要把准确性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路透社还对新闻写作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如新闻报道必须交代消息来源及事实出处、少用形容词和副词、尽可能地使用中性词汇
等等。可见,路透社一贯是秉承“迅速、准确、客观、公正”原则的,所发表的新闻报道简明、清晰,自成风格,在世界新闻领域都极富盛名。
1.3 以BBC为例
有媒体称BBC是“吃着皇粮数落政府”的特殊机构。历史上,曾有英国内阁官员大骂,BBC是“激进左派的温床”、“狭隘的保守派恐龙”等
等。
BBC历史上几次关键场合,都曾采取与政府不尽相同的立场,包括丘吉尔的收购计划,对苏伊士运河战争的报道与马岛争端上,最终都化险为夷。最激烈的一次是2003年科学家凯利之死,尽管BBC一直监守“保护消息来源”的原则。但凯利的死仍然掀起了BBC历史上
最大的**。
事后BBC公开道歉。但BBC同时认为,正是这一事件使人们深思,一个强大而独立的BBC正是英国的长期价值所在1。
可见,BBC并不会因此而偃旗息鼓。《纽约时报》报道了BBC的一个独特现象,BBC的节目组可以就这次BBC危机2采访其总经理,并就此提出难题。由于BBC的新闻理念中坚持公正和平衡的报道,它对自己引发的新闻也不会回避不报。BBC的广播原则一向是“有利于大众”,财政来源绝不依赖商业广告。正是因为在财政和制作理念上都离不开一个“公”字,它的新闻品格就很高,地位也非常的独立。
1.4 对华报道的态度和取向
近年来英国媒体对中国的发展有了较客观的认识,并倾向于承认中国的发展,英国《泰晤士报》于2005年初发表的一篇题为《这是中国的世纪》的文章,可以说很好体现了这种观点。
相比较其他西方媒介而言,英国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能秉持中立态度的较多,这一方面与其向来的均衡报道理念有关,另一方面也表明英媒体已逐渐认识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蓬勃的发展势头。
第二章 美国媒体新闻报道风格简析
2.1 以《纽约时报》为例
《纽约时报》自1851年创刊开始,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罢工以及多次的家族危机,历经百年,长盛不衰。1912年4月,因报道“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声誉鹊起。而且以其客观严谨的报道态度,庄重凝练的大家风范,赢得了“档案纪录报”的美誉。该报还有一句被浓缩了的编辑方针,置于报头左侧:刊载一切适于刊印的新闻。
举世闻名。
2005年12月16日,《纽约时报》首先披露了“窃听门事件1”。报道称,在“9•11”事件发生后几个月,布什曾秘密授权在未经法庭许可的情况下,在美国境内监听国际长途电话和偷阅电子邮件,以收集恐怖
活动的证据。
对此,布什政府极力开脱,称监听计划合法、合宪。媒体这一行为等于给敌人通风报信,无视公共安全,应该受到谴责,甚至应该负法律
责任。
新闻自由在美国宪法中占据中心地位,但涉及到政府的内政外交,这所谓的“新闻自由”便失去了原有的色彩。《纽约时报》表示:我们坚决拥护新闻自由这一原则,哪怕在这个过程当中,会被打上“不爱国”的标记2。
《纽约时报》无疑是美国人心目中的“第一”,但这主要源于其大受欢迎的讣闻报道,铺天盖地的超长报道,以及别出心裁的纠错更正制度。“窃听门”事件只是让美国所谓的“新闻自由”稍稍的见了些阳光。
2.2 以美联社为例
作为美国新闻业的供稿支柱,美联社一向以报道特写类新闻和突发性新闻见长。报道内容丰富全面,包罗万象。
在美联社的文化中,消息汇集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对某些人来说新闻报道就好比是呼吸——必不可少,但绝非是那般复杂或有趣1。
“胡锦涛穿着黑色西服,看上去比他2002年就任国家主席时放松许多。他神色愉快,从不失态……在西雅图,他对比尔盖茨说:„我每天都在使用微软的操作系统‟……在华盛顿,他更像一个强硬但开放的领导人……在耶鲁,他用诗歌般的语言说,中国的发展依赖人民,也服务于人民2。”
这是今年年初,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美联社的一篇稿子。一方面体现了美联社在报道国家政要时的独特角度,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其中的娱乐化、亲民、迎合广大受众口味的风格。
2.3 以CNN为例
CNN,全称为Cable news network(有线电视新闻网),是美国最大的专门播送新闻的电视公司,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国际电视频道。
2006年1月14日,美国有线新闻网(CNN)驻德黑兰记者因误译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的讲话 “伊朗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这样的权利是不可剥夺的”为“拥有核武器是伊朗不可剥夺的权利”而造成重大政治错误,从而被禁止在伊朗从事新闻采访活动,CNN总
部为此向伊朗表示道歉3。
CNN在提供最新消息上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对新闻的准确性、严
谨性上略显不足。
2.4 对华报道的态度和取向
我想大家是不是都还记得被诬为“中国核间谍”的美国华裔科学家李文和诉美国能源部、司法部“侵犯个人隐私”一案?
虽然这个案子最终达成和解——美国能源部、司法部,以及可能被连带的美联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和美国广播公司,共向李文和赔偿160万美元,开了美国主流媒体因“新闻来源保密权”而向受害人高额赔偿的先例。其中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是惟一未能与李文和达成和解协议的主流媒体。CNN发表声明说:“我们不知道向李文和赔偿的做法是否合适,所以我们不同意和解1。”CNN还表示,它已经为托马斯与李文和官司掏了100万美元的律师费,因此一定要把官司“打到底”。其实这很能说明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态度:五大媒体坚称:“报道没有问题”。五大媒体所属的公司就与李文和庭外和解发表的联合声明中说,它们之所以同意支付李文和赔偿金,为的是避免记者被判入狱,而更重要的是保护“新闻来源”。
倘若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没有偏见,这么一个显而易见的事情,我们的科学家,含冤入狱6年半,竟换不回美国媒体一句诚恳的道歉?
第三章 英美媒体新闻报道风格的相同之处
3.1 重拳出击,全方位突出
世界杯是全世界球迷的节日。英美主流媒体借助他们丰富的经验和充足的人力资源,打造了一支支“报道铁军”,杰出的运作能力一览无余。不仅在报道篇幅和版面上,乃至其报道的深度、广度以及分析性、解释性和人物传记性报道都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以2006年世界杯报
道为例:
n 版面特点:篇幅大:整版、专版、巨幅赛事照片。
n 调查性体育新闻报道:在各场赛事进程中,英美媒体都会就双方球队以往的赛绩以及双方球员组成进行的逐一介绍,体现出了媒体细致
深入的调查。
n 更多场外的信息:对休息室、会议室、餐厅、球场、草皮的描述;赛前的战术、阵容分析和赛后分析评论;
n 对细节的关注:裁判有争议的判罚、球员的恶意违规、球迷的狂热反应、警方的严阵以待、球赛的门票问题以及赛事收视率等等事无俱
细。
总之,英美主流媒体的报道风格有其一致性,如尚趣味、求客观、重深度、追效应。以上虽是对体育新闻的报道风格,但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出英美媒体对于新闻角度上和立场上的倾向,那就是对重大新闻,新闻价值大的新闻报道,不遗余力,重拳出击,全方位突出。
3.2 擅长运用“客观报道” 西方媒体一直标榜所谓的“客观报道”:不偏不倚、纯客观报道、无任何主观倾向性。但事实上新闻报道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产物。任何一个新闻成品的出炉,都需要经过新闻记者的采访和写作,编辑的修改、配照片、拟标题等工序。这样一来,客观事实难免受到主观因素的影
响。
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是英美媒体灾难报道的一次集中演练。
《时代》周刊:黑色封面极具视觉冲击力,标题引自德莱塞的著名的长篇小说《美国悲剧》,内文的一篇《后果》叩问当局:政府都在干什么,纳税款都到了哪儿;《新闻周刊》:一个黑人母亲抱着两个孩子让读者直击飓风灾难里的百姓,题目“为美国祈祷”直指报道的亲民走向,内文《失落的城市》着重描写灾难的前前后后以及灾后重建工作;英国《经济学家》则把飓风掠过的地带形容为“沉寂的城市1”。
不需要更多的评论声音,画面和对真实场景的再现说明一切,很多叩
问是潜在的,无声的。
英美媒体运用细心挑选、剪裁过的“事实”,包括引语、细节背景材料的提供,很好的掩饰了新闻的主观倾向性,给读者以亲临新闻现场的感受,将已经被媒体精心摆布的新闻当成了最纯粹的“客观报道”。
3.3 标榜“第四权力”,“无冕之王”
一直以来,英美媒体对“新闻自由”旗号的追逐都不遗余力。“无冕之王”的提法最早出现在 19 世纪的英国。当时,《泰晤士报》被称为英国上流社会的舆论权威,主笔辞职后常被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很高。人们就称这些报纸主笔是“无冕之王”。后来,西方新闻界泛指记者为“无冕之王”,认为记者享有凌驾于社会众人之上的特殊地位。
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发生马岛战争的时候,BBC因为在报道中偏袒战争对手阿根廷而遭到“铁娘子”撒切尔的强烈谴责;1991年海湾战争中,BBC由于偏袒伊拉克,被人们称为“巴格达广播公司”;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BBC又因为偏袒前南斯拉夫被戏称为“贝尔格莱德广播公司1。最严重的要算BBC对爱尔兰各派冲突的系列报道,当时英国工党首相威尔森据报甚至威胁将对BBC当时在1970年代的报道提出法律限制。
伦敦城市大学新闻系主任罗德•艾伦表示:“比起其他任何事情来说,每个(英国)政治家都更想驾驭BBC2。”
“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美国为了抓住本•拉登,即将攻打阿富汗。此时的美国之音不顾政府的劝阻,坚持播出阿富汗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的讲话录音,对美国政府的战争动员造成了负面影响,为了惩戒美国之音,政府削减了它的经费,撤消了台长,就连主管美国之音的广
播局长也受到牵连3。
英美高调谈论的“新闻自由”却屡屡触礁,这一方面体现出英美媒体对于“第四权力”的不懈争取,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英美政府对所谓“无冕之王”的虚伪认定。在新闻自由与政府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媒体的报
道终究是无法“自由”的。
3.4新闻报道风格渐趋“软化”
软化历程
1981年,新闻集团的鲁珀特·默多克以1200万英镑收购《泰晤士报》后,曾一再强调自己不会干涉报纸的编辑方针,不降低其历史积淀的品质和风格,但《泰晤士报》仍发生巨大变化:在编辑风格上,图片新闻更多,社会新闻的比例在加大;在政治倾向上,出现了亲美国政府的趋势。这个“英国社会的忠实记录者”也不忠实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装备,传媒业的硬件越来越„硬‟,但与此同时,传媒的内容却越来越软了4。
一些新闻批评家抱怨说:“真正的新闻被„非新闻‟或„软新闻‟排挤出去,然而看来这些被称为„生活方式‟的报道将保持着或增加了它们的新的声誉,她们拥有新闻最重要的素质——影响力1。”
标志性事件:
因为一度坚持严肃的风格而拒绝使用彩色印刷,被人们戏称为“灰色贵妇”的《纽约时报》也于2006年7月18日宣布:其版面宽度将从现在的13.5英寸缩小到12英寸(1英寸=2.54厘米),即宽度缩小了
约3.8厘米。
2003年到2004年期间,英国《独立报》与《泰晤士报》发行量锐减,减少多少?分别是50%和24%——如果是炒股的话,这个负增长足够某些人去跳楼了。两报瘦身运动之后,版面规格缩减,发行量回增,“报纸变小,生意就好”——这就是报业的key,《纽约时报》并不是弄潮儿,它是在赶末班车2。
报纸变小对美国人来说有一道心理上的屏障。连英国的大报在瘦身之后也不会称自己为“小报”(tabloid),而是用“紧凑”(compact)一词。“小报”一词听起来档次比较低,散发着血腥、色情、饕餮的气息。“紧凑”则让人们想到迷你奔驰车,迷你美洲虎攻击机。
小结:
综上所述,英美媒体在报道重大事件或者新闻价值高的新闻事件时,会运用报纸版面上的大标题、粗字体、通栏、破栏等方式突出新闻主题;较多进行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以及背景材料的广泛运用;在题材内容上,包罗万象;语言生动犀利,细节突出;典型人物、事件能广泛吸引眼球,甚至是耸人听闻。
擅长运用“客观报道”,精心打造一个“看起来真实”的新闻事实。
开门谈政治,不惜与政府作对。很好的利用“小骂大帮忙”来塑造自己“不偏不倚”的形象:不为政府歌功颂德、高调娱乐化、商业性、迎合大
众口味。
随着世界市场对新闻行业整体性、大范围、深层次的进犯,英美新闻媒体人竟也渐渐的漠视新闻与广告、新闻与炒作、新闻与娱乐的不同,新闻报道越发的变得“软”了,这是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新闻媒体,一直都存在、却愈发不加掩饰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英美媒体新闻报道风格的不同之处
4.1 对于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不同
美国媒体对新闻的选择比较功利,有时效、趣味性、轰动效果,就报;没有明显的符合受众口味的新闻,就压下来。
英国媒体则秉持全面、负责任、均衡报道的原则,较官方、顾全大局、看重公众的利益,姿态较高。就对比CNN和BBC在报道伊拉克战争上的差异,就能够很明显的看出CNN的私营性质和BBC的公营体制在新闻报道上的不同追求。
“在两次伊拉克战争期间,CNN每天都是新闻、新闻、新闻,而BBC则提供了更多新闻事件的背景和深度分析。”其中,BBC的公众电视台的身份决定了其新闻制作的特点,更多的为公众利益服务。
一、传统构图美学在现代版式设计中的应用
合理巧妙的版式设计与传统元素内容布局是一个多媒体产品界面设计成功的关键。中国传统的国画构图观念遵循“神会”“意趣”“传神”“气韵”的美学原则, 强调形式美感。“疏可走马, 密不透风”的经典对比关系为设计者提供了创作启迪;散点透视和留白的运用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对于这些国画技法的应用我们在设计中不可以照搬、罗列素材而要有意识地借鉴和结合具体情况应用。
1. 对称
对称是图形或物体两对的两边的各部分, 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对称美体现在中国传统设计的方方面面, 如市井布局、紫禁城、天坛、铜钱、服饰配饰、瓷器、回纹, 这些传统素材都应用到对称的设计理念。对称有很多种, 多媒体产品界面设计因其交互效果和导航构图需要, 一般用到最多的是左右对称或局部对称。多媒体产品界面设计的对称应用使得整个画面有在总体上保持平衡感, 对比中有协调。
2. 留白
中国画讲究留白, 留白是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美观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 让留有想像的空间, 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在多媒体产品界面设计中, 适当的留白设计, 可以让界面版式设计疏密对比和谐, 避免拥挤感, 留给用户无限的想象空间。如在多媒体产品《中国饮食文化》主界面设计中用了大量留白设计, 使得版面更有层次感。
3. 竖排文字
中国古代人的阅读和书写习惯都是自上而下, 自左而右。竖排文字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元素, 被广泛应用于多媒体产品界面设计中。竖排文字以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的编排手法, 有力地强调了文化类题材多媒体产品古色古香、庄严、肃穆的感觉, 并带有强烈民族的表现风格, 完美地把传统文化艺术与多媒体产品界面设计结合到一起。
二、传统色彩的应用
红、黄、蓝、黑和白五个文字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 说明古人对于自然界五光十色的自然现象就早很深刻的认识应用。中国传统色彩是以黄、青、赤、黑、白为“五色观”, 与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说"相联系, 把五色、五行等自然的、宇宙的、伦理的、哲学的多种观念揉合在一起, 形成别具特色的华夏色彩文化。以下罗列了多媒体产品界面设计中常用的色彩。
1. 红色。
中国红 (又称绛色) 是三原色中的红色, 以此为主色调衍生出中国红系列色彩:如大红的热情向上, 深红的质朴、稳重, 紫红的温雅、柔和, 桃红的艳丽、明亮, 玫瑰红的鲜艳、华丽, 葡萄酒红的深沉、幽雅。不论是传统意义上讲还是在现代设计中它都一直是热烈、振奋、红火、热闹、吉祥的代名词。
2. 褐色。
在红色和黄色之间的任何一种颜色。其特征含有适中的暗淡和适度的浅灰。褐色很多情况下被用作界面设计背景的主色调。不同明度的褐色调和, 褐色与朱砂红、黑色的搭配都是设计师惯用的手法。因而成为中国风格多媒体产品界面设计中最重要的颜色之一。
3. 黑白灰。
黑白灰的配色最容易演绎出浓浓的水墨风情。在多媒体产品界面设计中, 往往不会单一使用黑白灰, 否则会显得界面沉闷、缺少生机。因国画中典型元素—红色印章经常被使用, 同样水墨风格的界面中加以红色点缀, 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使页面变得鲜活、灵动。如在多媒体产品《墨色》中, 黑白灰为主色调, 在交互式导航设计中, 适当加入少量面积的红色元素, 使得画面在沉稳中富有生机。作为中性的配色, 如果想把中国风格演绎的时尚一些, 黑白灰也是不错的选择。
4. 低明度色彩与渐变、纹饰相结合。
除了以上色彩, 传统色彩中的典型代表如黄色、紫色、靛蓝等色彩, 也也常常与红色、褐色及黑白灰色一起组合应用到界面设计中。然而,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往往不会单一的使用某种色彩, 经常结合该色系的渐变色彩与相关底纹组合应用, 更能凸显界面设计质感。如在多媒体产品《吉祥》中, 几乎次级界面设计都采用了不同纯度的褐色渐变与云纹相结合, 界面设计对比中兼有和谐之美, 画面效果丰富、庄重、和谐。大量低饱和度的色彩与渐变运用到界面中时, 色彩感觉很容易就会变得沉闷、压抑、没有活力。因此, 适时需要一些高亮度, 高饱和度的色彩进行局部的点缀, 使画面变得通透, 灵动。
三、传统元素在多媒体产品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国画、书法、青铜器、漆器、甲骨文、吃、传统纹样、吉祥图案、笔墨纸砚、小吃、市井民俗、家具、壁画、唐装等等元素构成了一道亮丽的传统元素风景线。把现代设计与传统多种元素进行有机的组合, 汲取传统元素营养的沃土, 对多媒体产品界面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选择特别的元素加以应用, 能更好的烘托气氛、点缀主题, 亦能营造出既现代又古朴的韵味。
1. 线条。
不同明度、虚实结合的直线, 是中国风格多媒体产品界面设计中常用的元素之一。此外, 国画讲求线条的生动与流畅。此外在局部图像修饰与处理上, 一些飘逸的曲线也成为设计师最常用的设计元素之一。
2. 书法字体应用。
传统风格多媒体产品界面设计中, 标题字体多以体现书法感觉的字体为主, 瘦金体、启体、楷书、草书等字体常被应用于标题文字的应用中。大篇文字的排版过程中, 多采用方与圆交替排列的形式, 以体现传统风格。
3. 吉祥图案。
古人以含蓄、谐音等曲折的手法, 组成具有一定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多数传统风格多媒体产品界面将吉祥图案经过去背、做旧、色调处理等方式与背景想结合, 将其大量应用主界面、导航按钮及次级界面设计中。运用得当会很好的烘托整个画面的氛围, 使中国风韵更加突出。
4. 具象元素应用。
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如水墨、古建筑、花卉 (如梅, 兰, 牡丹, 竹, 荷花) 、山水、卷轴、书法、窗棂、印章、毛笔、灯笼、竹简、青铜器等也经常被用于多媒体产品界面设计中。在动画演示过程中, 具象元素通常不是一次性出现在画面中, 往往通过动画的形式跟具象元素的特点一一展示、组合。
四、传统元素应用原则
1. 表达主题与元素风格相符。
根据多媒体产品表达的主题遴选合适的传统元素, 所选择元素必须与表达产品主题相符合, 只是为了画面的效果而堆砌传统元素如同画蛇添足, 便失去了传统元素运用的目的。
2. 挖掘传统元素深层次的内容。
许多传统风格多媒体产品界面设计单独罗列传统元素, 甚至拿到原始素材没有经过处理, 就粘贴到界面中, 似乎不把脸谱加在画面中就不能表达京剧的主题, 没有挖掘传统元素深层次的内容, 也没有一个整体的构图, 而只是把一些中国元素简单的堆砌在界面中, 这样的多媒体产品界面可读性就很差, 不仅破坏画面效果, 而且增加用户浏览负担。
3. 传统与现代融合。
中国风格的设计元素可以与视频、音频、动画结合, 发挥多媒体产品表现形式立体化、互动化, 体验化的优势, 给用户全方位的视听享受。因此不能完全为了传统而传统, 应结合表达主题与现代设计进行融合。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应用, 更深层次的是在于意境和内涵的传承。因此不要完全照抄照搬固有图案和符号的表现形式, 要创新应用, 使之充满现代感和更加国际化。
4. 注重元素细节。
见过很多中国风格多媒体产品界面设计, 元素处理粗糙, 色彩及元素特征不统一, 字体运用凌乱混杂且与中国风格元素不搭配。此种风格的多媒体产品界面设计仅属于简单传统元素罗列, 在设计中是不可取的。
结束语
现代设计师要注重对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应用, 借助传统文化构建出与众不同的文化意境, 扩大文化创意产业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在现代社会繁忙、快速的生活节奏下, 帮助唤醒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与认同感。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现代设计中只有在理解和实践的基础上合理运用“中国元素”, 才能恰当地表现其文化个性, 设计出别具一格的多媒体产品界面。
参考文献
[1]吴轶博.中国现代设计中中国元素的继承与发展[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8.1.
[2]尚蕾.浅谈色彩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 2009, (5) .
[3]KejunXu/HendryLee.中国web设计从模仿到创新的历程.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新媒体;传统媒体
全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所有媒介载体形式的总和。全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其中,新媒体是利用数字、网络技术,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的媒体,如手机微信、网络、数字电视、数字报纸、数字杂志等。
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不断拓宽,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构成了全媒体信息时代,冲击和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与渠道。随着新媒体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喜欢借助电脑、手机等新媒体去了解世界、互通信息,大学生也是如此。新媒体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此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关注如何结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两种渠道有效改进教育教学方式,从而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以全媒体时代下比较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作用为切入点,探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全媒体时代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的现状分析
目前,在众多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中,专门研究形势与政策教育问题的并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路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有的研究教学模式创新,有的研究如何提升实效性,也有一些研究者围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网络教学”展开相关研究。笔者认为,只有正视新媒体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影响,才能更好地探索包括网络教学形式在内的教育途径。同时,传统媒体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只有充分运用两种媒介,才能为全媒体时代形势与政策教育寻求更佳的教育教学方式。
二、全媒体时代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认识形成的影响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之所以一出现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是因为新媒体具有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特征,具体来说:一是即时性。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平台上发布的信息传播速度快,更新快,人们甚至可以第一时间获取信息。二是互动性。新媒体平台能够实现双方互动,多方互动,收到信息的人也可以把自己了解的情况或是自己的观点发布到平台上,实现多种传播方式的融合。新媒体所具有的这一特征,决定了新媒体的发展必然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三是海量性。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涉及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内容上,新媒体的搜索功能可以查阅跨年代跨地区的海量信息;形式上,除了文字资料外,还包括视频资料、游戏项目等。正是新媒体涉猎内容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化吸引了众多大学生。除此之外,新媒体有超强的游艺性,新媒体平台上众多的游戏、娱乐项目占据了大学生大部分的业余时间。
由此看出,新媒体广泛影响着大学生,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工具。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这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出了挑战。
三、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作用
传统媒体,主要是借助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等平面媒介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时事信息和教育娱乐内容。在全媒体时代下,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应正确运用传统媒体宣传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政治引导作用和权威主导作用,正确引领大学生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做出客观正确的评判,从而不断提高他们把握形势的能力。另外,传统媒体,在发挥理论教育作用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对相关形势与政策理论知识进行积累和总结,便于他们对重点、要点进行标记和日后复习查阅。因此,传统媒体要继续发挥信息汇集、知识总结的理论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徐青英,焦益华.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2(5X).
[2]李合亮,王辉.新媒体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
微生物学是一门内容繁杂,抽象枯燥,难以记忆的学科.本文通过对两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比较,发现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教学的学生成绩明显好于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的`学生,且有统计学意义.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模式必将取代传统教学模式.
作 者:邱静 QIU Jing 作者单位:凉山州卫生学校,四川,西昌,615000 刊 名: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CHANG COLLEGE(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3(1) 分类号:Q93-4 关键词:微生物学 多媒体 教学模式 比较研究
欧式风格泛指欧洲特有的风格。一般用在建筑及室内行业。欧式风格是传统风格之一,是指具有欧洲传统艺术文化特色的风格。根据不同的时期常被分为:古典风格(古罗马风格,古希腊风格),中世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洛可可风格等。根据地域文化的不同则有:地中海风格,法国巴洛克风格,英国巴洛克风格,北欧风格,美式风格等。
传统欧式风格设计特色
1、床:床头靠窗,与沙发相同,中式忌床头靠窗。床尾有床尾凳。
2、沙发:背靠窗的摆放方式,中式则忌空。传统的沙发一般是1+2+3,或则2+2+3等组合形式,一般没有L型沙发。
3、开放式的厨房:这是根据欧洲人的饮食习惯而决定的。
性的非本民族传统文化符号的设计元素。表1列举了一些中国风格服装中的对比性元素,其中锦缎面料和豹纹皮草的对比混合搭配如图3所示。
行扩张或夸张表现,以符合现代设计构成方式的设计方法。在中国风格服装设计过程中,通过运用量感扩张手法,可以有效实现服装的艺术化、时尚化、风格化。在具体运用中,设计构思要根据现代服装造型理念及流行趋势选择量感扩张的部位和方式。比如用于传统服饰局部的图案可以错落有致地布满整件服装,或者青花瓷元素表现于拖地的大裙摆等(图5)。
图2 解构手法作品 图3 对比混合手法作品
Fig.2 Works of deconstruc- Fig.3 Works of the Use of tion technique comparative-hybrid
表1 中国风格服装中的对比性元素
Tab.1 Comparison elements of chinoiserie clothing
图4 裸露手法作品 图5 量感扩张手法作品 Fig.4 Works of the use of Fig.5 Works of the use of bareness
传统与时尚融合的中国风格服装设计手法exaggeration
4 结 语
运用中国传统元素,设计出适应现代服饰文化和经济发展趋势、具有自身独特魅力和性格的中国风格服装,是中国服装界的一项艰巨而长期的课题。本研究以国际化、时尚化为设计取向的着眼点,仅从设计手法层面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在分析过程中,并未深究传统文化精神的设计传达。但是,正如前文所论述,中国风格服装的设计终究需要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为理想。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地探索设计手法等技法问题,并逐步深入到理念与风格、历史与文化的层面上去。
参考文献:
[1]郑巨欣.世界服装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卞向阳.服装艺术判断[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3]岛子.后现代主义艺术系谱:上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
.
[4]刘桠楠,任利民.后现代设计理念对丝绸服装设计的启
示[J]. 丝绸,(7):15-17.
[5]苏洁,付岳莹.龙纹新表现[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
版,,25(3):69-71.
[6]李当岐.服装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7]WU Chunsheng, WU Qiaoying. Fashion design conception
based on female physical attractiveness[C]. IEEE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ided Industrial Design & Conceptual Design, IEEE Press, 2010: 143-147.
3.3 裸露手法
服装与人体的关系反映着服装历史的进程,缠绕型还是体型型,覆盖型还是裸出型,不同的服装形态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6]。现代西方服饰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展现人体的自然形态,包括通过裸露的方式将人体的形、色、质毫无遮挡地呈现给观者。由于中国传统女性美,主要表现为“优雅、端庄、娴静、婉约”,因此在大部分历史时期,妇女的体形曲线是完全不能显露的,更不用说裸露肢体了。裸露手法就是基于现代与传统着装观念的这种反差,以身体露与透的表现为设计原点,选择和处理结构、材料、色彩等元素的设计方法[7]。裸露手法能够以一种现代的、时尚的形式表现传统元素,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平衡。运用裸露手法进行中国风格服装设计,裸露部位和裸露方式的选择成为设计要点。可以根据流行,结合设计师的人体美理想,选择不同的人体裸露部位,比如选择当下流行的露腰[7]。裸露方式则可以考虑直露(图4)或半露等,结合蕾丝、网眼纱等薄透材料的选用,以展现人体曲线和性感魅力。3.4 量感扩张手法
中国传统服饰主体呈现为静态、适度与含蓄的格调,而现代主流服装则强调张扬个性及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并频繁采用量感扩张这种表现方式。量感扩张是指对造型、图案、色彩等设计元素的数量与形态进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传播方式,比较
新媒体诞生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传统媒体比起来, 新媒体没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但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许多自我更新和自我进化, 覆盖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从传播方式看,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许多地方都有所不同, 有关研究者应当充分挖掘二者的异同, 使二者都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比较
( 一) 信息量不同。新媒体所能传播的信息量通常要远远大于传统媒体。具体而言, 这种特征是由于新媒体在群众中的普及和应用程度较广, 并且其传播消息受到的局限教小。目前,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新媒体这类传播途径, 并且在宽广的传播范围中自由散布消息, 因此, 新媒体可以传播的信息量十分巨大, 人们可以在互联网、手机等多种平台上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而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其传播的信息量较少, 传播渠道也容易受到限制, 因而难以完全兼容各类复杂的信息。即便是对于同样一种消息而言, 新媒体也可以创造出多元化的传播内容。其传播途径不只限于官方渠道, 还可以通过民意选出新媒体的消息发言人, 从而进一步扩大传播量。
( 二) 传播性质不同。通常而言, 传统媒体所代表的大多是官方、主流的传播途径, 即便是带有娱乐性质的传统媒体, 也需要为某个集体的利益而代言。所以,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与传播内容往往带有较为明显的目的性。而对于新媒体而言, 其代表的传播群体身份多种多样, 因此性质也显得比较随意。此外, 传统媒体传递的信息通常带有导向性色彩, 而这种导向有的是官方主流思想, 还有的属于媒体所代表的集体利益形态。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却不具有这样的性质。
( 三) 传播主体不同。从广义角度看, 传播主体通常会隐藏于传播内容里, 如果对传播信息的表达方式进行分析, 就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推测出传播主体的身份。传统媒体中, 传播主体的身份比较单纯, 通常都只有一个主体。而在新媒体中, 传播主体则可能是多元化的。新媒体的传播主体可以和群众联系起来, 构成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等形式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比较
( 一) 传播机制不同。传统媒体大多运用的是单向传播机制, 也就是把信息附加于特定的载体, 再强制性传播开来。这种传播方式很难得到群众的反馈, 这是因为广大群众不具备这类信息载体的相关资源, 话语权得不到发挥。和传统媒体比起来, 新媒体的传播机制则更加广泛。大多数新媒体采用的是新型多角度传播机制。如互联网媒体, 信息一旦传播开来, 群众就能够马上作出反馈, 且这类反馈不属于“一对一”的沟通, 而是“一对多”的散射式信息传递, 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 二) 传播链条不同。传统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时, 需要制造出一条较为完善的时间链, 也就是从信息发掘、信息传送、信息交流最后到信息接收的过程。这一过程从时间上看显得比较冗长, 且如果其中任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会波及到整个信息的传播情况, 信息的实时性就会遭到影响。新媒体则具有较为优良的实时性特点, 这是由于新媒体的传播机制是在数字化平台上产生的, 因而不易遭到各方因素的影响。此外, 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很快, 所以不论人为因素和自然条件都难以破坏新媒体的传播链条。
( 三) 传播身份不同。如果要匿名在传统媒体上实现某种信息的传播, 对于如今的媒体管制体系而言, 是难以完成的。特别是针对某些具有敏感性的信息, 可能会影响到主流思想时, 匿名传播就更加无法实现。而在新媒体中, 传播者可以很容易地发布匿名消息, 任意一种虚拟称谓都可作为传播身份而使用, 例如网名等。虽然像报纸之类的传统媒体中也会出现使用“笔名”的情况, 而笔名的匿名程度明显不如网名。
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
( 一) 曝光率不同。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 拥有不一样的信息载体, 所以对于曝光率和影响程度的探究, 也应当从两个方面分析: 第一, 许多大城市中已经普及了新媒体的运用, 而新媒体内容的曝光率要远远高于传统媒体。各阶层都可以随时随地阅读新媒体传递的信息内容, 然后作出个人评判。第二, 在某些偏远地区, 或是知识、技术等条件还不够充足的地区, 传统媒体的曝光率和影响程度依然要高于新媒体。比如最近盛行的“网络春晚”, 也只是在城市中较为普及, 许多农村地区仍然是通过传统媒体观看春节联欢晚会。
( 二) 受众的参与程度不同。媒体传播的信息是否收到预期的效果, 要看群众有没有积极参与到事件报道中。如果某种信息报道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参与, 则其普及程度自然会高于其他信息,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具备很强的实时性, 因此也拥有更多的参与群众。此外, 社会各阶层不必耗费太多精力就可轻松参与到事件报道中, 也不会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
( 三) 传播信息的影响力不同。影响力与曝光率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要比较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影响力, 也需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式看待。在某种特殊人群里, 几乎所有人都有着运用新媒体资源的条件, 且能利用方便简洁的操作完成信息传播的参与活动, 新媒体的影响力也由此大大提升。而如果某些特定群体没有获得新媒体资源的运用条件, 则传统媒体就会对这一系列人群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新媒体所覆盖的领域仍在处在持续变化的过程中。从当前情况看, 新媒体的类别与数目都还呈上升势态, 其增长速度和电子科技的发展速度密切相关。而传统媒体也不会在短期内被新媒体所取代, 因为传统媒体仍具备许多新媒体所没有的特点与优势。但从传播方式看, 新媒体的传播更加方便, 因此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参考文献
[1]邓冰, 甄伟锋, 许庆斌.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化传播方式创新研究[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04:96
[2]凌小萍, 邓伯军.新媒体与传统媒介的比较与融合[J].理论月刊, 2015, 04:73-76+87.
关键词:物理教学;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
中学物理这门课程相对于中学语文、中学数学等课程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一门学科,比如说分子、原子的结构,磁场,电,大气压强等这些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实际接触不多,其不可看、不可摸的特性使得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是难以达到教学优质效果的。往往一堂课下来,学生仍然摸不着头脑。如今,在新课改的趋势下,多媒体教学慢慢进入课堂,多媒体的特点是可以制作大量有图有真相的动态图片,可以播放配套的音乐动画,使得学生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观看多媒体,从而学到知识。多媒体的制作成本不高,但其效果确实是传统的教学所无可比拟的。
一、研究背景、情况以及意义
多媒体教学广泛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目标和学生听课的特点,正确规范地选择适合本堂课的教学图片、教学视频、教学方法,也可以结合传统教学方法,齐头并进,使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吸收知识,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制成的课件比传统教师手写的课件信息量大,有声音、有图像、有视频,生动形象地表现各种物理现象和规律,还可以模拟各类物理现象,把抽象变直观,把复杂变简单。如此多的优势,使得多媒体教学在今后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势必得到广泛运用。但是,多媒体教学在本质上仍然属于一种教学手段,并不能真正代替教学目标,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讲解仍然是重点。
对于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成果。国内外的研究学者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有的从情景,即抽象与具象,有的从信息包含量等等。本文从与传统教学对比中分析两者的利弊,教师不能不加思考地乱用多媒
体,否则会产生严重的反作用。只有教师的教学技巧与教学手段合理科学结合,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从而提高成绩。
在全国新课改的要求下,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都是刻不容缓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难题,多媒体教学的引进势在必行,它与传统教学的对比,为中学物理教学改革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是真人实验,研究工具是中学物理课本中的知识和相应的考试卷。
步骤是先在某中学初中二年级选取两个物理学习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相当的班级,并且在实验之前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都完全不知道,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在两个班中选取一个班作为实验班,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另外一个班作为普通班,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两个班同时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实验,一个月之后进行物理考核,然后对比分析两个班的总体水平,其中包括全班总体成绩、全班平均分。
一个月之后,分析两个班的成绩得出以下结果:实验班的总体成绩明显高于普通班,实验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都要比普通班高。实验班的男生平均分与女生平均分相比,差距不大,而在普通班,女生平均分大大低于男生平均分。
分析这两种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学生成绩普遍要高于运用传统教学的学生。通过上课时的观察和课后与学生的聊天,加深知识的巩固,学生更加喜欢多媒体教学。首先多媒体能提供漂亮的图片、生动的画面和有趣的视频,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想集中,
从而大量接收物理知识。而在传统教学中,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公式写定理,抽象地用语言和肢体表现物理现象,使得学生普遍感到枯燥和乏味,从而降低学习兴趣。从老师方面可以得知,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展示更多的知识,
传统教学只是通过语言和粉笔,这使得一堂课下来,老师身心俱疲而学生不一定全部学习到。多媒体教学节省了很多写粉笔字的时间,扩大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范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三、应用展望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相比传统教学具有强大的优势。中学物理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得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代军庆.论多媒体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研究,2009.
[2]陈贵.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园地,2009.
[3]沈宏琪,麦林.工科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成人教育,2010.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三单元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 ——《现代主义音乐的新趋向》。我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教学过程五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学目标
(一)欣赏表现主义代表性音乐作品——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的第一首和第二首,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二)知道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和无调性音乐及十二音音乐等知识。
(三)探索表现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聆听表现主义代表性音乐作品——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的第一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
表现主义音乐知识。
难点:对表现主义音乐作品的十二音体系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欣赏《五首管弦乐曲》的第一首《预兆》和第二首《往事》,了解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勋伯格及
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
(二)观看绘画《尖叫》和《星月夜》,思考音乐作品《预兆》与此两幅画有何异同,探索表现主义音乐
作品和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一)以“感受——体验——讨论——尝试创新”为核心方法,以任务、兴趣为驱动,引领学生学习。
(二)注重鉴赏能力的培养,强调聆听、体验、理解、鉴别,渗透相关文化,拓宽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
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和教学民主的理念,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两首浪漫主义音乐作品《圣母颂》和《致爱丽丝》,引导学生哼唱旋律。找到音乐创作中核心的调式调性,引导学生唱出大小调的音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音乐创作中没有了调式调性,没有主音会
出现什么效果。引入传统有风格体裁的解体——现代音乐。
二、初听《预兆》,引导学生探讨乐曲表现的情绪。并且讨论
1.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2.旋律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3.乐曲的速度、力度有何特点?
三、分析乐曲的音乐要素:破碎的旋律、不明显的节奏、突然变化的力度、尖锐的和声。所产生的音响效果和表现的情绪。
四、欣赏表现主义的绘画《尖叫》、《星月夜》、《母亲死了》、《黄昏》的部分,引导学生讨论 现主义的起源及表现的时代特点。
五、再次欣赏《预兆》,体会绘画与音乐表现的共通的情绪。
六、介绍奥地利作曲家奥诺德·勋伯格是一位自学成才,开创20世纪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人之一,分析其开创的十二音体系创作方法。
七、引导学生按照勋伯格的创作十二个不重复的音——逆行——倒影——倒影逆行的方法来创作一段音乐,教师将其演奏出来,与学生讨论这种方法创作出来音乐与勋伯格的音乐的相似之处。
八、欣赏五首管弦乐曲第二首“往事”,分析其风格与第一首的异同,其具有抒情的风格,表现了一种好像在沉思的情绪。并带有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特点。
九、讨论:
1.你能找出两首乐曲的音乐主题吗?
2.它们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十、教师小结:勋伯格的两首作品,表明了无调性音乐非常适合于表现恐惧和焦虑一类的情绪。音乐展现
了一个处于极度痛苦的幻觉世界。体现了当时的经济大萧条时期人们内心的焦虑和痛苦。
课后反思:
1.课堂与学生的交流学习有方向性、目的性、针对性。
2.认识两首乐曲在表达音乐的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传统媒体风格比较】推荐阅读:
新媒体vs传统媒体10-1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比09-28
传统媒体互动11-13
论微博时代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07-01
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模式对比分析论文07-21
Illustrator实例教程传统风格名片设计实例06-21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10-13
互动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之比较研究10-31
新媒体与新媒体下广告11-07
传统戏曲与传统剧场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