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教师报心得体会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中国教师报心得体会

读中国教师报心得体会 篇1

经梅丽

在学校的大力提倡之下,我从过去的走马观花式读报转变为安排固定时间来认真拜读《中国教师报》,这是一份真正属于老师的报纸,也是一份丰富多彩的教育催化剂。

报纸里最吸引我的是”幼儿教育”周刊,这里有介绍适合幼儿的经典绘本,幼儿教育案例解析,幼儿心理教育,家有儿女记事还有幼师论坛,国内外幼儿教育等等,不用出门不用在网络中漫无目的的搜索就能收获这么多宝贵的幼儿教育心得,这是我喜欢上教师报的第一个原因。

读中国教师报心得体会 篇2

一、解放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实现高效的课堂, 我们就必须相信学生, 解放学生, 把讲解权、思考权、评价权还给学生。泗县二中以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 给学生以开放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说、敢问、敢做, 真正实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这让我想起了在承德县逸夫学校听的杨老师讲的“Famous Zoo”一课。当时有这样一个课堂辩论的环节:你认为动物是住在动物园好呢, 还是回归大自然好?为什么?请你们用英语展开辩论。这个问题, 是教师根据教材课前布置给学生的。由于问题设计得新颖而又贴近生活, 学生非常乐于完成这个任务。他们课下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也进行了对于英语句型、单词的练习。由于准备充分, 学生课上争论得非常激烈,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自如, 口语表达也非常流利, 英语似乎成了他们的母语。辩论之后, 老师又请同学们根据辩论的结果, 设计自己理想的动物园, 并用英文展示给大家, 学生怀着极大的热情去主动参与, 在快乐中学习, 成了学习的主人, 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

二、小组合作, 打造“狂欢”课堂。

合作探究能力是新课标中对学生的要求。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要培养小组合作的习惯和方法, 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首先进行小组内合作交流。学习小组内的每个成员有序地将个人自主学习过程中未解决的或拿不准的问题呈现出来, 兵教兵、兵导兵、生生互动, 从而达到共同解疑的目的。其次进行组际合作, 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 互换学习成果。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平时在教学生单词的时候, 总是我领读, 教了好多遍学生还是掌握不好, 一些同学根本不张嘴, 我提醒后也只是读几个又不读了。怎么办呢?我想, 激起学生的兴趣是其中的关键。于是, 我用了这样的办法:先教音标后自学, 小组合作比高低。哪个组学得认真, 读得好就加分, 每个组的同一水平的同学进行单词朗读、背诵PK, 结果纳入到优秀小组的考评中。这样一来, 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 我也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帮助那些确实有困难的学生。小组合作的效果过一段时间马上就显现了出来:有一个组原来什么都懒得做, 经过小组合作的洗礼, 现在发言是最多的, 原来基础很差的一个同学, 甚至能主动挑战别组同学了, 尽管他有些词读得不是很准。小组合作, 让每名同学都有机会收获赞赏的掌声, 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同学们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他们主动开口, 觉得英语其实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了。我被他们你争我抢的激情感染, 一种快乐感由衷地产生, 禁不住和他们一起在课堂上“狂欢”。

三、创设生活情境, 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英语是语言学科, 但又不是我们的母语, 加之闭塞的生活环境, 使农村孩子的英语学习成了老大难。如何给他们创设学习英语的情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成了我最大的困惑。读了《中国教育报》第九期的《你拿什么留住我》和李镇西的《让课堂成为“民主”土壤》两篇文章, 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 使我深切地认识到, 教育的希望在课堂, 在课改。于是, 我在课堂上做了这样大胆的尝试:让学生学什么演什么, 用“角色”来激发学生的热情。比如说, 学“问路”这个单元, 教室就是一个大的居民区, 同学边找地点边用英语表达, 由于是角色扮演, 学生兴致极高, 谁都想下座走两圈, 说两句。学“职业”单元, 就让大家去表演各种职业, 看谁表演得形象, 由大家来猜。同时, 我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英语知识写招聘广告, 做记者采访等, 然后带到班上来表演, 每次大家都是不亦乐乎。由于学生主动参与, 他必须先在课下熟悉单词, 熟悉句型, 练习口语, 这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能力。在课堂上, 虽说他们有的表达还不够完美, 但却说得有声有色。通过这样的练习, 学生以前作文没话说, 现在谁都能写几句了, 英语课上, 听“天书”式的“呆子”少了, 英语的“小表演者”多了, 课堂充满了笑声, 基本做到了“人人参与, 个个精彩”。我也越发感到课堂充满了生命的灵气。

AB报:有报天天读 篇3

《网友世界》光盘要改版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银网中心16层每到半夜总是灯火通明——这可不是闹鬼,而是全体编辑们都在为即将到来的《网友世界》光盘改版加班加点,力图将最完美的《网友世界》光盘呈现在读者面前。回首这几十个不眠的日日夜夜,中间经历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碰头会,经历了方案提出、推翻、再提出、再推翻,直到最后确认的过程。虽然每位编辑的脸上都挂着倦容,但是看着崭新的光盘从最初的计划,到初版的版面设计,再到最终的定版,还是会忍不住绽放出期待的微笑——是期待,期待能给读者一个交代,期待读者能对我们准备的这份礼物点一下头,由衷地发出一句赞叹,这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好的回赠了!——隔壁老王

不知有多少人今天还保持着读报的习惯——是点燃一支烟,倒上一杯茶,再舒舒服服地翘起二郎腿,把一份接一份的报纸从头翻到尾,连中缝广告和寻人启事都不放过,还是在拥挤的公交车或摇晃的地铁里费力地撑开一张报纸,只把图最大,字最少版面匆匆扫一遍……

尽管今天互联网上各种资讯的泛滥导致报纸行业遭受了严重的冲击,但细分化、快餐化、地域化等特点依然是报纸不可比拟的优势。尤其是经过细分和地域化后的报纸,使人们得以更加清晰准确地获取各类自己需要的信息,这也是报纸得以在杂志和互联网的夹杂下继续生存的原因。

如果你很喜欢读报,那么现在你有福了,一家叫做“AB报(www.abbao.cn)”的网站正在为喜欢读报的网民们做着了不起的贡献——这家网站正在把全国100多种报纸的扫描内容放在网上,供网民们随意阅读。而且这些内容是随着报纸的出版而随时更新的,也就是说,你随时都可以在这个网站上看见当天的报纸。

AB报将报纸按照“晨报/早报”“日报/时报”“财经”“晚报”“都市报”“体育”及“其他”的方式进行了分类,除此之外还有“最新报纸”和“热门报纸”。其中收录了多数全国发行的知名报纸、各大城市的地方报纸以及一些海外发行的报纸。至本文截稿之日,AB报上收集的报纸已达124种,而且报纸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这些报纸均以精度很高的扫描图片呈现(当然,也有可能就是原版报纸的PDF文件),从图片到文字均十分清晰。目前AB报上的报纸共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相对简单的,类似PDF的形式。网友只需点开自己想读的报纸,被放大的报纸就会从头版开始在屏幕上一一展现。网友根据标题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后,再选择上面导航栏中的“最大文字”选项,文字和图片便会被放大到便于阅读的尺寸。这种阅读方式比较直观。但由于报纸版面过大,需要在屏幕上进行拖拽。所以阅读时会稍有不便。而另一些报纸则支持类似电子书的阅读方式,点击进入后可如电子杂志般直接翻页,而鼠标如果悬停在某个版面上。就会显示出该版面的类别,点击该版面则会将版面内的内容放大以供阅读,其中如《安徽日报》等报纸甚至带有语音读报功能。这种读报方式显然很新颖,而且十分人性化,但遗憾的是网站的报纸预览页面对鼠标滚轮的支持不是很到位,经常出现滚轮不起作用的情况。

除此之外。AB报还提供了报纸收藏的功能。网友注册后只需点击自己关注的报纸页面前的笑脸图标。就可以将这份报纸收录到自己的收藏夹里,以后登录网站时打开收藏夹就能看见最新的报纸。

读《中国教师报》有感 篇4

2002年,当我刚刚被“如果你热爱孩子,如果你热爱教育,如果你热爱写作,请拿起你的笔”的春风唤醒沉睡的心灵时,就幸运地与《中国教师报》相遇了。那时她还叫做《中国教育资讯报》,记得我当时是冲着“资讯”二字订阅的。我猜想她应当是前沿的、新闻的、独特的。当收到第一期报纸时,我的猜想应验了,她同时传递了亲民的、贴心的、温暖的气息。品读着报纸,我感受到自己是世界上幸运者中的一分子,我预感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多了一位知音。每当我拿起这份报纸,我的脑海中就会响起王刚充满磁性、深沉的声音:“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我的心底也会有一个声音暗暗浮起来,亲切地袅绕在耳:“讲述老师自己的故事”。我在这里认识到很多看似普通、但并不平常的老师,像贺杰、茅卫东、陈小华、焦照锋、袁卫星等等,看他们讲述的好像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会刹那间涌现很多真切的感悟。做一个平常的老师,也可以有自己的快乐。只要有梦,就会有追寻。《中国教师报》唤醒了我好些蛰伏着的激情。因为爱,所以爱。我认真阅读《中国教育资讯报》每期的报纸,认真完成每一期的读者调查,并且把得到的赠报送给自己的好友、同事,希望更多的同行获得这份高品质的精神食粮。在认真的阅读中,我得到了很多收获,除了知识上的积累增加以外,还获得了情感上的愉悦、人格上的提升。特别是在和编辑老师

们的交流中,受到他们人格魅力的熏陶。去年七月,我接受《辅导员》杂志下月刊的邀请,来到北京担任“特约编辑”。在一个阳光火热的上午,我来到了中国教育报刊社,和《中国教师报》的编辑老师们坐在一起。我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二,好些编辑老师都在,他们热情地招呼我,喜气洋洋地告诉我:韩军头一天来了,红霞当天下午也要来,放假老师们都来了。看到他们神采飞扬的样子,我感受得到他们真诚的喜悦。我们就像相识很久的老朋友一样交谈,我记得高影老师当时问我:“你觉得把《中国教育资讯报》改名为《中国教师报》,怎么样?”我当时就摇头,一个劲的不同意。我已经太熟悉《中国教育资讯报》了,她融入我生命,读她成为了我每日生活的一部分。我害怕变化,害怕变化后的《中国教师报》会和我疏远。可是当《中国教师报》创刊后,我快乐地发现“和教师零距离”的办刊理念落实得更到位了,对教师的生存关注更多了,对维护教师权益关注更多了,对与教师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关注更多了,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更多了„„《中国教师报》对教师弱势群体的关注表现出比我看到的任何报刊都强烈。我在与编辑老师的交往中,真切感受到《中国教师报》的编辑老师们和一线老师平等、和谐、融洽地相处。记得我有篇稿子寄给了杨伟广老师。杨伟广老师出差一回来后就及时地回复了,诚恳的态度让我肃然起敬。事实上《中国教师报》的每一位编辑老师都是这样做的。试想《中国教师报》编辑老师邮箱中每日会有收到上百封邮件,像这样事必躬亲,认真回复,不能不叫人为之感动。他们用自己的责任,用新闻人的职业道德建筑灵魂的基石。

读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篇5

20xx年秋季,喜欢看书的我在《中国教育报》、《教学与治理》、《德育报》等报刊杂志,几乎同时见到有关《中国教师报》的创刊消息。当时的我,还仅仅只是记住了它的广告词,《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这也可能是中国教师自己的的第一份报纸,再看看她的理念―――――零距离贴近教师,她的办刊宗旨―――――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我当时就想:以前征订过《教师报》,老师们都说刚开始的时候觉得非常适合我们一线教师看,但是,过几久,就被它许多功利性的征文给吓跑了。虽然这只是部分老师的观点,但至少,我心里也有这样一种担忧。《中国教师报》,听起来觉得亲切,但会不会是糊弄糊弄我们的,上面还不知刊登些什么呢?是不是都是些政策文件呢?

过不久,我正好有一篇文章要寄给《辅导员》杂志,是关于我校开展学生评价改革的文章――――《快乐成果袋》,编辑老,并建议我上“成长论坛”看看。当我走上“成长论坛”,除了学习别自己的建议外,就积极发帖子,这时候,我发现这里有《中国教师报》的两位编辑,网名为“wury”,还有一位网名为“帘卷西风”的老师,我就给她们发短信,说自己有几篇随笔想寄给她们看看,两位热情的编辑立即说:“好啊,欢迎上我们的论坛看看。”我这才知道《中国教师报》的实力还很强大呢,除了报纸,还有自己专门的读者论坛,可见那里云集了很多颇有个性、颇有能力的编辑老师。接着,我越发对她产生了好奇,知道了报纸的地址,学校也破季订阅了这份报纸,当我第一次看到《中国教师报》时,心里早已拥有了几份欣喜。正如广告上说的:“这是我们自己的报纸埃”每一期有16版,编辑阵容强大,里面精品荟萃,涉及教育热点、难点,新闻跟踪报道,剖析教育教学案例,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报道了国内外的最新教育动态,信息量覆盖面非常广……我一页一页、细心地读过去,有好奇转为惊态,有惊态转为感慨,再有感慨触发了许多灵感……读着每一期的报纸,我知道了前卫的教育理念,了解了教改动态,知道了班级工作的新方法,许多在新课程实施中迷惑的东西在看了杨伟广老师主持的“创新课堂”栏目里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分析后,顿时豁然开朗起来。于是,每缝茶余饭后,处理好学生的作业,手捧着《中国教师报》,端坐在办公室里,耳边欣赏着轻快的音乐,眼睛盯着报纸上每一篇文章,很多时候人好累啊,真想舒适地休息一下,但是,我又觉得今天报纸来了,出色的文章一篇篇,不好好看完,那是一件遗憾的事。

对于诸如:《在活动中做数学》、《换一种角度和方法评价》、《花雨弥天妙歌舞》―――高年级综合实践课等文章,对于我这个小学数学老师来说,真是收获不小啊,所以宁愿劳累了眼睛,也要幸福了大脑!细细研读着每一份报纸,才渐渐懂得报纸所阐述的办刊理念是完全正确的,没有夸大其词,没有让众多象我一样对它寄予厚望的读者失望。我慢慢熟悉了它的众多栏目:《新观察》、《班级在线》、《家校彩虹》、《校长峰会》、《教学文萃》、《杏坛春晓》……我觉得这里就象是通向世界的一扇窗口,除了了解教育信息,还有更多人文化的东西。还有记得今年教师节,我在《中国教师报》上看到题为“老师一句话,影响人一生”的文章,说的是闻名速算家史丰收为三位恩师增订《中国教师报》的事情,我当时就想:象他这样一个非常有成就的人,怎么在教师节前给恩师订阅报纸呢,这正说明了《中国教师报》的魅力所在啊!班队课上,把这消息向学生一说,孩子们也很感动。我也问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老师,我能做些什么呢?对呀,我可以把《中国教师报》介绍给学校的每一位老师,介绍给我工作中的好朋友,希望大家与我一起学习,共同提高。于是,在岁月流逝中,在每月四期报纸中,我渐渐读懂了《中国教师报》,象许多积极上进的老师一样,我想我不仅可以是她的一位极其普通的热心的读者,更要成为她的一名热情的作者。我慢慢把平时写的文章通过E―――mail,发给了相关的编辑老师,在漂亮的等待中,不知不觉,我竟然陆续在上面看到了自己的一些教育教学随笔故事,育女手记,数学论文,学校的特色教育报道等等。记得在今年五月的一份报纸上,我竟然出现了两篇文章,《开门与关门》、《哭脸与笑脸》。其实,一篇是教育故事,一篇是我的教学一得,是不同的栏目编辑同时看中了我的文章!那一刻,我激动的真想跳到学校的司令台上,把这好消息告诉学校的每一个老师!整个下午,我在办公室里,什么也不想做。同事跟我开玩笑:“因为你平时认真阅读的态度,感动了编辑啦!”是吗?我想这主要是编辑老师对我的厚爱吧!就在那一刻,我告诉我自己:以后一定要好好写文章,写出精品文章,发在报纸上,让我与更多的老师进行交流沟通,不断提升自我!几多欣喜之后,我在“成长论坛”里注重到了《中国教师报》的信息动向。它每过一段时间,都有一些征文活动。凭着我阅读了大量的报纸,看到自己的文章陆续在上面刊登后,我对她的感情可以说是与日俱增。

所以,我一见到她的征文,我只要有机会,我就会积极参与其中。什么“班主任工作的新困扰”、“如何面对实习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生活俭朴和谦虚也过时了吗?”等专题讨论,我总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挤出时自己不成熟的见解和观点,再把她投寄给相关的栏目编辑。于是,一则则热情洋溢的短信在我的信箱里涌动着。我读着,思考着,感动着,我真庆幸自己能碰到这些成长道路上的指引者,我也庆幸自己一直能以真诚去获得编辑老师的好评,拥有这些朋友,我真的非常满足……至今能清楚地记起我的第一篇文章―――――《透明的承诺》是《中国教师报》的吴若岩老师编辑的,她说我文章的题目很新奇,建议我以后多投稿,我的自信心大增。当我把《我请女儿“陪读”》一文寄给王琰老师时,她当即就说这文章我要用。还有我的《现在流行“第五季”》,一发在成长网上,王琰就给我发短信:“陈老师,喜欢你的第五季,这文章我能用吗?”我立即回信:“多谢了,请你拿去好了!”,还有李茂老师,在紧张的工作中,对我的拙文进行修改,杨伟光老师,在教师节前还给我发短信祝福,就是熟悉不久的吴盈盈老师、康丽老师,也经常对我自己的观点,给我提好的建议,鼓励我多投稿,多写好文章来。真的,象这样令我感动的人还有好多好多……一年365天,在日历上只不过是一个轮回,在我从教十多年中,也仅仅会是人生中一个小小的驿站,在年轻而布满朝气的《中国教师报》上,我这幸运的老师却了12篇文章,平均每月一篇,真是一个吉祥的数字。我要感谢所有关心我、支持我、鼓励我的编辑老师们:wury老师、西风老师、高影老师……在我那些并不成熟的文章后面,我知道你们所付出的艰辛的劳动!

正如许多老师所说的那样,《中国教师报》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一个不断发展的平台,我想,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这里驰骋思想、飞扬激―情,《中国教师报》也会以自身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这里切磋交流,交汇思想,共同提高。

就如蔡琴在《读你》一文中所演唱的那样――――――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浪漫的季节,醉人的诗篇,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象春天,喜悦的经典,漂亮的诗篇……太阳天天都是新的,报纸每期都是新鲜的,读你的感觉每一周都是欣喜若狂的!

读教师报 篇6

读教师报《守护天使的责任与未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杂谈》有感

有关未成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问题我关注已久,觉得这是个“三位一体”的工程。所谓三位一体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影响未成年人的思想成熟。然而事实生活中未成人思想道德教育,只有学校教育“一花独秀”。

我非常赞同本文作者邱爱华老师的说法:“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他们的行为动机一般来说是纯真的,他们的过失也不能轻易地定性为道德品质问题。他们的问题更多的是心理问题,社会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邱老师在文章中列举了许多中国孩子心理障碍而导致未成年人种种的不良现象,以及地方学校教育中的一些不适合孩子个性发展的规章制度。但是我觉得邱老师只是提出了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

要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得到良好的教育,还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有机的结合。可惜现在许多农民工夫妇常年在外,孩子的家庭教育几乎为零,孩子的想法得不到“爷”字辈的肯定,思想代沟很大,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久而久之,孩子的郁闷积少成多。叛逆的心理情绪“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堤坝泄洪般的狂奔而出。因此这时的未成年人往往失去理智,疯狂顶嘴、强行离家出走的事情就必然发生。这样的留守未成年人很容易学坏,吸烟酗酒、打架斗殴、沉迷网络游戏等,他们无恶不作,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同时,现在的网络又蔓延着黄色、暴力的文化在深深毒害着未成年人的身心,许多偷窃抢劫、强奸杀人的案件都与未成年人有直接关系。特别是公安部门近几年来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严打”行动,社会治安问题很突出,对未成年人起着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样的家庭和社会教育能使未成年人的思想得到良好的发展吗?

作为一支“独秀花”的学校教育如何担当起教育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尤其是留守学生的,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课题。我几经思考,有个小小的想法:对这些留守学生进行封闭式管理,这点私办学校做到了,可是收费太高,很多留守生读不起这样的贵族学校。公办学校又很难做到,学校没有宿舍楼和食堂以及管理这些住宿生的生活老师等,这些都需要很多的资金支持。我相信,如果地方政府官员和学校领导真正关心起这些农民工的孩子,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这样良苦用心的去做只是杜绝未成年人与社会不良风气的接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要想教育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还需在学校班主任的工作中多下功夫,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多学习“革命英雄”的先进事迹,多参加“好人好事”夏令营活动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得到健康良好的发展。

其实做这么多只是短期效应,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是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群体,闭门造车的方法是一种无奈之举。制造“理想社会”来教育他们,最终不能治本。

读中国教师报心得体会 篇7

森林的每一年好像都差不了多少,是由四季 周而复始地循环着,但它的每个季节又有着不同之处。

春天 分为三部分:冬眠苏醒月,候鸟返乡月和欢歌乐舞月。

冬眠苏醒月。作者所观察的森林是从每年的3月开始的。一股股雪水在冰下面聚集着;最强壮的第一批白嘴鸦打开了春天的大门;白兔子 、白鹌鹑开始脱掉了厚厚的冬装,换上了彩色的新衣。

候鸟返乡月。鸟儿一群又一群从越冬地返回故乡了;柳树那轻轻的腰肢、满头的柳絮随着微风轻轻摆动,看着就让人心旷神怡;土堆上的积雪融化了,蚂蚁在做了一冬季长梦之后,变得毫无生气,慢慢爬出来,黑糊糊地团在一起,躺在窝上面暖着身子。

欢歌乐舞月。那些勤劳的长着金黄色翅膀的蜜蜂 集体飞过来了;地上的琴鸟,水中的野鸭,树上的啄木鸟,都在森林的上空飞翔、歌唱、嬉戏和舞蹈;有清脆的声音、婉转的嗓音的燕雀、莺和鸢鸟也加入了交响乐团;而甲虫和蚱蜢则拉起了提琴,奏出了嗄吱嗄吱的乐曲;啄木鸟们敲起了鼓励;黄鸟和身材小巧的白眉鸢,则细声细气地吹起笛子。

而让我热的很不舒服的夏天 ,却是生活 在森林里的动物们工作最繁忙的时候:辛勤筑巢月,小鸟出世月,成群结队月。

辛勤筑巢月。森林里忙着搞起了安居工程。过了夏至这天,所有的飞禽走兽都已经建好了自己房子,准备产生自己的小宝宝 或孵化小鸟了。它们的房子有的在树上,有的在地面上或地底下,也有的在水里,建造的样式、所用的材料也各不相同。还有些懒虫,自己不建房子,就像杜鹃,它把蛋下在别的小鸟的房子里,让其它小鸟孵化小杜鹃。

小鸟出世月。7月的盛夏不知疲倦的指挥着一切。它吩咐稞麦鞠躬,命令燕麦穿长衫,脱掉荞麦的衬衣。绿色植物通过吸收自己生长,现在已经是一片金黄色的海洋了;鸟儿开始沉默了,因为它们没时间 唱歌了,鸟巢中没长毛,混身光溜溜的,连眼睛也没有睁开的小鸟们,下需要父母长时间的照顾。

成群结队月。小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到训练场,在各自长辈的带领下学习动作、阵形以及注意事项。鸟群里面有一条法律:行为举止都要模仿年纪大的鸟类。当猫头鹰扇动着宽大的翅膀,亮出尖锐的利爪扑来时,不同各类的鸟儿不停地尖叫、吵闹,一大群勇敢 、强壮的森林老鸦,听到叫声,飞过来了,也加入到了反击的行列。

人们最忙的秋天 ,动物们要稍微舒服一些:候鸟告别月,粮食储备月,还有冬客来访月。

候鸟告别月。时间进入了9月,乌云密布,狂风怒吼,树叶开始枯萎,食物越来越难找到了,候鸟像返乡月那样,大批绵鸟儿又开始了迁徙——不过这一回是从北方往南方迁徙,到那气候温暖的地方。

粮食储备月。水中的鱼儿、青蛙们游到深坑里;在陆地上的那些冷血动物都被冻僵了;野兽们穿上了更加暖和的皮大衣;那些忍受不了饥饿的鸟儿,都扇动着翅膀飞往南方温暖的地方去了,留下来的都在急急忙忙准备着过冬的粮食,填满了自己的仓库。

冬客来访月。我们还没来得及送走所有的夏鸟,就已经悄悄迎来了第一批来这里过冬的客人,它们是从更遥远的北方飞来的,有朱顶雀、太平鸟、松雀、小灰雀等。

我们可以无忧无虑、开开心心玩雪的冬天 ,可小动物们没那么幸福 了:小路初白月,极度饥饿月和空腹盼春月,然后又从头开始。

小路初白月。凝水成冰的工作已经结束了,连汹涌的河流都被冰冻了起来。大地和森林披上了雪被,有谁要是从这里经过,一定会留下它的签名:“某某到些一游。”

极度饥饿月。如果食物丰富,那冬天绝对不可怕。可是大雪覆盖冬天里食物在哪里呢?到哪里去找啊?然而各种动物都高招,总能想出办法不让自己饿死,永远延续着物种的存在。

空腹盼春月。2月是冬季的最后一个月,也是最可怕、最难挨的一个月。所有的飞禽走兽都消瘦得不成样子——皮下供应热量的脂肪层已经没有了。长时间半饥不饥饿的生活使它们体力大大减弱。冬天就要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

森林报的作者维·比安基,他被斯拉德科夫亲切的称为发现森林的第一人,也是森林哑语的翻译者。他生动地讲述了森林里的四季轮回。

这本好看的书让我走进了那个令人向往的,神秘的,令人听后瑟瑟发抖的,奇妙的,我们并不了解的······有许多词可以用的森林里。看见了有兔子宝宝就喂奶的母兔子,乌鸦妈妈不能离开自己正在孵化的蛋被迫出去找吃的乌鸦爸爸,第一批出现在眼前的蝴蝶 ,新出生的没长毛的小猪崽。

看了这些我自己也产生了遐想,从屋檐上滴到刚打好的喜鹊窝里的雪水,被融化了的雪带到小河里不知所措的小鸡崽,刚换了新装心急的窜出地面的草芽,刚破卵而出的鱼在水里面游还觉得不算舒服,又跳出水面,扬起一串水花,然后消失在水中,只留下一圈圈涟漪,大雁们排成人字从头顶飞过。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妙,那么的令人难忘 。

中国教师报征文 篇8

原来曾经在《中国教师报》上读过有关《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介绍,但是并没在意。这次在学校“慢教育”读书俱乐部的推荐下,我读了这本书,被奇迹的创造者雷夫教师的事迹深深感动。

一开始读的时候,很是诧异,诧异美国的教育跟中国的教育近似,也有应试教育,也有很多问题,也有很多困惑。诧异美国竟然有雷夫这样的教师。读完之后,觉得好教师是教室奇迹的创造者,学生有幸遇到这样的教师,是他人生最大的幸福。

教师这个职业,有它的特殊性。学生走进教室,接受教师的教育,这个课堂完全就是教师的,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教育方式,对受教育的学生至关重要。有时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择校行为,说到底是选择教师。一些孩子,他们有幸在教室里遇到像雷夫那样的教师,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方向,改变了高度。

雷夫老师将56号教室打造成一个充满欢乐、脱离恐惧的地方。他以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们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他以热忱的教育态度,将小小的教室变成了一个温暖的家。除了自然、数学、历史科目之外,他们尽情享受莎士比亚,经济学与摇滚乐。通过走近莎士比亚、班级特有的经济制度,他让孩子们了解到团队合作和语言的力量,以及正确处理金钱的态度。雷夫老师与孩子们早上六点多钟就开始上课、下午五六点钟才离开教室,寒暑假学生们也自愿到学校学习,这一切听起来一定让老师和家长们觉得不可思议。雷夫老师到底有什么魅力,让学生们如此着魔他是如何办到的?读了这本书,我觉得对我们做老师的很有启迪,我们也可以尝试成为一位好老师,成为教室奇迹的创造者。

想要成为教室奇迹的创造者,首先要有这样的认识,教育是一项值得终身追求的事业。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坚定的职业观,热爱这个职业。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为他着魔,为他付出。教育是一项艰苦的的工作,任何一个好教师都是热爱自己的事业的,并且矢志不渝,终身追求。雷夫老师在自序中写道“在过去的近1/4世纪里,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位于洛杉矶市中心的一间教室里,这间教室又小又破。”没有对教师事业的最求,他是不可能二十多年如一日坚守在56号教室。他对教育和学生有信徒般的坚持,父亲般的亲切,还有哲人般敏锐、专家的自信、战士的勇敢,他拥有智慧,拥有力量,所以他能创造奇迹。

其次,要做一名既智慧又成功的教师。雷夫老师有个忠告:并不因为辛勤劳动就意味着你们是非常优秀的教师,这只代表者你们在努力工作而已。虽然雷夫老师是一个比任何一个教师都更加努力的工作,他是这样度过他的教师生涯的:

从早晨八点开始一直到下午三点钟,一直在教四十个四年级的孩子,一周工作五天;

每天早上六点半到学校为那些希望用一个半小时来学习数学的孩子们做准备;

放弃休息和午餐时间,教二十个孩子弹吉他;

放学后直到下午五点,和五十个孩子一起排练莎士比亚的戏剧;

每周有三个晚上努力工作,从下午五点半开始一直到深夜;

每周有两个通宵工作的日子,从深夜十一点一直到凌晨五点钟;

每个周末从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两点一直在工作;

假日中的每一天都无偿的教学生,从早上六点到下午五点钟;

筹集足够经费为孩子们购置额外用品;

每年带领孩子们到华盛顿旅游一周;

还要带孩子们去俄勒冈和圣地亚哥参加莎士比亚戏剧节。

罗列雷夫老师的工作,我们可以看出他工作的努力勤奋,也会产生疑问,他的时间从哪来?他的钱从哪来?他的莎士比亚教材从哪来?孩子们怎么出去的?这些问题,雷夫老师在书中给出了答案,也让大家分享了一位好老师既要努力工作,又要充满智慧,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想要成为一位好老师还要以身作则。雷夫老师写道:我了解,要想孩子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必须得让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我要给孩子们树立一个好榜样。我永远不想让孩子们成为一个易沮丧、易泄气的人,不想让他们被已经遭受的挫折和失败打倒。现在我了解如果希望孩子们努力学习,我必须得先成为一个他们眼中从未见过的勤奋之人。如果我希望他们仁慈和蔼,就一定要让自己友善待人。教育就是要以身作则,而非言辞说教。我们做教师的从雷夫的话中可以知道东西方教育都是注重言传身教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我做起,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四,要想成为一位好教师还要点燃孩子们阅读激情。雷夫在书中写道:阅读是学校最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其他课程。如果孩子们学着好好读书并且喜欢阅读,那么这个孩子在其他方面发现成功和幸福的机会就很高。雷夫老师注重阅读,精心选择阅读教材,精心策划究竟带孩子们怎么读,和孩子们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书中还写道:如果您希望学生们最大限度的挖掘他们的阅读潜力,就必须要以身作则,请你先做一个表率,制定一个让人兴奋、有挑战性、同等重要且与自己相关的阅读计划。孩子们需要成年人的大量引导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读者。

阅读如此的重要,指导是如此的重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又该怎么办?经常听到教师埋怨学生阅读面窄,书读的少。可是我们教师做了什么呢?你指导学生读书了吗?你推荐学生读什么了吗?你给学生做表率了吗?你自己读书吗?联想我们学校正在推行的“悦”读积点活动,希望我们的教师先行动起来,走进图书馆,成为爱读书之人。也希望我们的教师都能看看这本书,像雷夫老师一样教书育人。

书看完了,感慨远不止以上四点,我思故我在。愿我们都能像雷夫老师一样成为一位好老师,成为教室奇迹的创造者。

篇二:中国教师报征文

雪,轻盈落下,寒冷的冬天有中国教师报温暖着我的教育情怀,很惬意。一句鼓励,能温暖冰封的心灵,一声肯定,能点燃奇迹的火把。

20**年,我被迫成了一个“差班”的班主任。在农村教学资源匮乏的环境下,经营这样一个“差班”,我处于绝望的边缘,每天在博客里发泄着内心的苦闷和抱怨。直到无意间,看到了任永生局长的一篇博文《向水学习》,这篇文章唤醒了我内心的教育情怀——我们应该向水学习,打造如水的教育。

顺着任局长博客的足迹,接触到梁恕俭编辑的博客。梁编对教育的执著和投入,让我彻底发生了变化。从此,我也每天一博,让自己在反思中成长,在梁编的一次征文中,我的文章竟然入选了。当我收到样刊时,激动的泪水润湿了眼眸,这是我的文字第一次上报。自此,点燃的教育梦想一发不可收拾。我调整好困顿的心灵,投入到高效课堂的研究中,每天琢磨起我的“问题学生”,让每天的进步幸福着自己的成长。

此后,我又通过梁编走进了李炳亭主任的博客,他对教育的执著,对课改的勇气和魄力,让我震撼。当我得知6月份他在沈阳有个高效课堂的培训会,我在博客里发了张纸条,讲了我对高效课堂的向往,没想到李主任真的给我回复了并真诚地说“你来吧”。当时兴奋得我好几天没有睡好。到了沈阳,我看到了“真的”任永生局长、李炳亭主任,触摸了立人学校的合作学习模式,这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原来教育是一件幸福的事业。之前自己一直陷入泥沼之中,只是因为缺少那份自信、执著和勇气。

7月份中国教师报香山会馆的开馆仪式,隔着时空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芬芳和温情。我注册了“香山会馆·读者俱乐部”,在这里,我认识了吕建斌、庄华涛,熊振鸿等很多有着教育梦想的一线教师。当我怯怯地敲下我的教育观点时,那些贴心的话、暖人的语,让我感受到草根教师的教育力量与无穷的智慧。每一次的“香山夜话”都是畅言的精彩、浓缩的精华。这里是教师自己的家,一个可以发挥智慧、自我展示的舞台。

当我因中国教师报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我从抱怨教育变成了享受教育。由对教育的无奈变成了对教育的投入,在付出和探索中收获了教育的幸福。当我入围“最美女教师”之后,我仿佛真的成了最美的女教师,脸上充满了自信,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每天和我的“问题孩子”一起幸福成长,没想到我的“差班”奇迹般地消失了,成了学校最具活力的班级。

感谢中国教师报,唤醒了一个教师的教育情怀,点燃了一个农村教师的教育梦想。因你,我学会了奋斗;因你,我学会了坚守。你让我的梦想插上羽翼,展翅翱翔在教育的天空。我以信仰为水,坚守为肥,让教育梦想成长花开。

篇三:中国教师报征文

中国教师报是我的新朋友。和她相识不到3年,但我们已交情莫逆。

20**年10月,我去石家庄参加中国教师报河北省推介会。当时觉得这只不过是一个广告性质的见面会,局长吩咐我去应付一下。会议议程非常简练,没有夸夸其谈和长篇大论,更没有一个领导讲话超时。看着会上发给我们的样报,听着各级领导的讲话,不知不觉间会议按时结束。我开始感觉这份报纸的不一般,并渐渐收敛了自己的“吹毛求疵”。

返程路上,我认真研读会议资料里的《中国教师报》,觉得这份报纸就像我的朋友。随后的几次投稿,叶飞站长都会亲自打电话给我,告诉我稿件的优缺点和修改方向。看惯了颐指气使、拿腔作调小报记者的作风,我觉得中国教师报这个朋友我是交对了。我对她开始刮目相看了。

随着几篇文学稿件和教育论文的发表,我和叶飞渐渐熟悉了,于是,有了为献县教育做点儿有意义的事情的想法。

在201*年全省通讯工作会上,我找到了合适的机会,在会上,中国教师报发出了“以阅读促进教师成长”的倡议,并向农村教师赠送了一批教育书籍,鼓励教师进行阅读、反思、交流。回来后,我立刻着手进行组织工作。考虑活动的总体设计,遴选学校和教师,对稿件真伪进行甄别,忙得不可开交。两个月后,稿件见报了,承办学校的校长和发稿教师欢呼雀跃,我县作为当时承办这一活动的全国唯一县级行政部门,还被解成君编辑以编者按的形式进行了肯定。先前的所有劳累和烦躁一扫而光,我终于为献县教育做了一件事,为中国教师报尽了一份力!

随着我县对中国教师报的了解,全县各校开始踊跃订阅,并开展各种形式的读报用报活动。每逢投递员来到学校,最先被“抢”光的就是中国教师报。校长们都说这份报纸订得太及时了,太有价值了!

两年来,我又接触了《中国教师报》的几个编辑老师,他们让我享足了“孟尝君客我”的待遇。因为中国教师报,我戒除了以前的妄自尊大和趾高气扬,几近泯灭的教育理想复活了。

201*年7月初,我有幸参加了香山会馆的开馆仪式,并引导全县教师加入“香山会馆·读者俱乐部”,收看李炳亭主任的课改视频报告。7月底,在我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有幸邀请到雷振海总编和“课改中国行公益宣讲”专家团来我县进行课改宣讲,全县六百余名骨干教师聆听了教诲,开阔了眼界,明确了课改的方向。会后,雷总编握着我的手亲切地说:“陈枫,干得不错!”

在我心里,中国教师报像个侠士,扶危济困、雪中送炭;如同诤友,挚语诤言、心心相通;是我兄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更如一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我能时时感受职业的荣耀,快乐幸福地成长。

中国教师报征文 篇9

——读“徐翠梅:留守少年的守护人”有感 “对孩子的关心永远不变,为教育献身的初衷至死不改”这是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的铮铮誓言。为此,她十年如一日地关心着、爱护着学校里的留守儿童。她就是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紫庄中学留守少年的“代理家长”——徐翠梅老师。

9月24日,《中国教师报》刊载了徐老师的事迹,也是从那一天起,我认识了这位爱心无垠的老师。里她担任过学校的语文老师,负责过留守儿童的主要工作,兼任了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又充当过很多留守少年的“代理家长”,20被评为江苏“最美乡村教师”。

她用老师的情、“妈妈”的爱滋养着在家庭教育中“营养不良”的留守儿童,陪伴他们度过了孤独、叛逆的青春期,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深厚内涵,她是真正的“留守少年守护人”。在她的关爱和教育下,原本桀骜不驯、染上各种不良习气的小亚考上了技校,成为一个拥有一技之长的阳光男孩;在她的引领下,很多留守儿童看到了农民工炎炎烈日下挥汗如雨的劳动场景,深切体验到了爸爸妈妈的辛苦;在她的组织下,留守儿童们参加过“集体生日庆祝会”、“‘保护环境,爱

我母校’的义卖”等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美化了他们的心灵。

因为她的默默付出,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曾深度报道了这位优秀的“代理家长”。为此,她曾在大街上遭到很多家长的“围堵”,希望能得到她的帮助。这些让徐老师油然而生一种快乐感、自豪感,让这位“代理家长”更加坚定了做留守儿童的守护人,为他们撑起一片晴空的决心,这是怎样的一种献身教育的精神啊!

徐老师还不断探索关爱留守儿童的方法和途经——她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举办了家长学校,每学期还至少给学生做3场心理讲座,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在她的带领下,紫庄中学的很多老师都义务做起了留守少年的“代理家长”。

我与中国教师报征文 篇10

我是中考完选择来师范院校继续学习而不是去读高中。在中考那段报志愿的时间里,我的心情异常沉重。是的,我的不服输的性格让我不甘心去做一名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填完志愿的那几天里一直郁郁寡欢,最爱说话的我也沉寂了下来。一所学校惟一一个报师范专科学院,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儿。那一种空落落的没有安全感的感觉一直干扰我的情绪。有一天,父亲手里拿着几份报纸,将我带到他的办公室里去。他看着我,眼里都是心疼的神情,但却又有那么坚定的目光。我站在一旁静等着他开口。终于他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女儿啊,我当了20几年的老师,要你继续走我走过的老路,我也很难过。当老师苦,当老师累,每天要担心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备课,要比学生起得早睡的晚而且待遇又不是很理想。我做了20几年了,还有十几年就该退休

了。可是你还年轻,你要走的路还好长。虽然我心疼你,但毕竟选择了一条路,再难也要坚持走下去。我这儿有几份报纸,你拿去看看。其实当老师累但也幸福着。当你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你的学生给你的幸福感也会随之而来。当老师其实也是快乐的。”父亲递给我几份报纸——《中国教师报》。

那应该是我第一次怀着崇敬的心去读报纸。突然觉得报纸伟大了起来。如今时隔一年多,我已忘记那天看的是哪一期报纸、哪一篇文章了。但就在那时,我手捧报纸坐在父亲办公桌里,看见父亲办公室门口一棵古树在阳光下落下几片枯叶。那唯美有意境的印象,让我坚定一个信念。若我被录取,在踏上师范学院那一刻,不管这条路多艰难,我要好好地辉煌地走下去。

与《中国教师报》的再次见面,便是来到这所学校的第一个月。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一个月,迷惘灌入我全身心的那一个月。这些报纸的是让我对未来稍微清晰坚定一点儿的东西。那一期中有一篇是介绍一位教师就自己当上教师后的感受发表的文章。在那个时候,这位教师的这一篇文章打开了我通向未来路的计划。就像拨开了大雾后的蓝天,清澈澄明。

感慨一点点的透进我的心里来。教师报让我坚定起了我接下来要走的那么多年,从那落叶飘下里的一个小心思到如今时间不长,但是味道却更浓郁。

是你让我在迷惘中,明确了方向;是你让我在无助时,看到了希望;是你让我在恍惚时,坚定信念。谢谢你,你如亲人般在

我身畔不断给予我正能量,在外读书的日子,你的相伴是我最好的安慰。《中国教师报》,虽然现在我还不是一名教师。但是我相信你会伴我走今后的每一月每一年。

我与《中国教师报》共成长 篇11

《中国教师报》以中国教师为名,零距离地贴近教师,是一份全心全意为教师教育教学服务的报纸。对于我这个一线教师来说,就倍感亲切。

第一次接触《中国教师报》的时候,是在十五年前的一天。我从师范学校毕业不久,被分配到一所农村小学任教。由于学校地处偏远,信息闭塞,那时也没有电脑网络,闲来无事时,就读读书看看报,但能够真正适合教师阅读的教育书籍很少,平时接触的多是一些党报党刊。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学校的报纸中夹了一份《中国教师报》。淡淡的墨香,清新的版面、新颖的内容一下子吸引了我,我一口气把报纸从头到尾认真读了一遍。就这样,我结识了《中国教师报》,并爱上了她。

还记得初为人师时,为了一节课的出色完成,我常常设计教案、反复备课到深夜。为了转化后进生,我常常吃过中饭,就来到班级中辅导学生。一年下来,学生的成绩却与理想相差甚远。我失望了,我开始反思。

于是,夏蚊满屋的夜里,我埋头“齿啃”《中国教师报》,悉心拜读,认真领会其中关于教学的新课标,新理念,新方法,令我耳目一新;信任、宽容、尊重、民主等词语让我感到教育的希望;人生、讲台、灵魂之窗更让我们感受到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事业的尊严,让我激情迸发。杏林春晓里一篇篇隽永的文字滋润了我的心灵;新观察以犀利的笔墨触动了现实教育的痛处;班级在线让我在班级管理中如鱼得水;我在《阅读》中找到了同感,在《政策直通车》里了解了教育时事……任汗水淌过面颊,任蚊虫肆意叮咬,如痴如醉地沉迷。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尺讲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后来担任班主任,肩上的责任更大了。而初次担任班主任,让我心理感到惴惴不安。面对小学生,处理很多琐碎的问题比上好一堂课还要难。为了更好地成为他们的学习老师、生活保姆和心理医生,在《中国教师报》的帮助下,我不断学习教学业务,改进班主任教育教学措施。呆板的课堂和枯燥的知识间总缺少些趣味的点缀,平淡的生活也少了些许心灵的寄托。疲惫的我总想在书海与课堂间觅寻一处枢纽,解了那愁,去了那闷。中国教师报又成了我心中最美的寄托。而“班级工作”栏目也成了我的老师,我从中如饥似渴的了解班主任发怒的艺术、当好班主任的“五个要”、正确看待班级的“静”与“闹”、教比罚更有力量、表扬鼓励比批评惩罚更有用等等。我就像一方干涸的麦田,在叮咚清泉的滋润下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因为我们虽然不能延长生命,但我们可以拓展心灵的宽度,一份让人受益匪浅的好报,也许就是对心灵的拓展。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想有了《中国教师报》的陪伴,我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一定会顺利很多。

当人们对读书渐渐成为一种奢侈的行为时,我对《中国教师报》仍情有独钟,渐渐读懂了她。这里就像是通向世界的窗口,除了了解教育信息,还有更多人文化的东西。通过读报,我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提升,进一步体验到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以爱育爱,以学定教,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教师,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工作不再是一种养家糊口的需要,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体现。

上一篇:2024年上海市公安机关文职岗位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大纲下一篇:分包结算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