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产权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产权(精选10篇)

企业产权 篇1

××县饮食服务公司。住所地:××县城人民中路。

法定代表人××x,经理。

乙方××县杨x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杨x社”)。住所地:××县杨x镇杨x村。

法定代表人张××,主任。

××县城关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城关社”)。住所地:××县城人民中路。

法定代表人赵××,主任。

丙方

为推进××县商贸系统企业改制工作顺利进行,落实农村信用社金融债权,甲乙丙三方经过友好协商,就落实乙方金融债权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下属企业××县饮食服务公司于 年 月 日从杨x社借款1笔金额330000元, 于 年 月日从城关社借款1笔金额350000元,截至本补充合同签订日,拖欠利息 元,上述借款本金利息合计 元。

二、甲乙丙三方对上述借款用于××县饮食服务公司的事实及借款本金利息金额无异议。

三、因企业改制,甲方现将下属企业××县饮食服务公司转让给丙方,对所欠乙方的债务一并转让,对此甲乙丙三方均表示同意。

四、从《××县商贸系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企业出让合同》生效之日起,由丙方负责向乙方偿还借款本息。

五、丙方在注册成立新的企业后,应当在取得该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30日内,以新企业的名义与乙方重新办理借款手续,并以取得的企业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等资产提供抵押,资产抵押不足部分,提供乙方认可的保证人,丙方提供的保证人乙方不予认可的,由甲方提供连带责任保证;甲方对上述事项必须予以积极协助。

六、在丙方新企业重新办理借款手续前,甲方对丙方的还款责任提供连带责任保证,保证期间至丙方新企业重新办理借款手续完毕之日止。

七、本合同不受《××县商贸系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企业出让合同》效力的影响。如该合同被撤销、认定无效等原因不再履行或者终止履行的,由甲方提供新企业为乙方落实债权,在落实债权手续办理完毕之前,甲丙双方对借款本息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八、本补充合同生效后,丙方必须按照乙方的要求,及时足额偿还借款本息,因特殊情况暂时无力偿还的,必须书面向乙方说明情况。丙方为及时足额清偿借款本息的,乙方有权采取法律允许的各种制裁措施。

九、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乙方有权了解改制工作的相关信息、查阅、摘抄、复制与改制有关的文件资料、要求甲丙双方对有关情况作出说明等,对此甲丙双方应当全力配合;乙方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和甲丙双方的要求,对知悉的改制情况及获取的相关资料保守秘密。

十、本合同作为《××县商贸系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企业出让合同》第二条第三款第三项内容的补充,只针对乙方金融债权的落实进行细化,并不涉及和修改甲丙双方原先约定的内容。有关乙方金融债权落实的条款,甲乙丙三方按照本补充合同执行。

十一、本补充合同未尽事宜,由甲乙丙三方友好协商予以补充;本补充合同的修改,须经甲乙丙三方的共同同意。涉及本合同履行、修改、补充等事宜的相关通知,均需以书面形式进行。

十二、如因本补充合同的履行发生争议,由甲乙丙各方友好协商予以解决,协商不成或者不愿协商,任何一方均可向××x市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十三、本补充合同自甲乙丙各方当事人签章之日起生效。

十四、本补充合同一式五份,甲乙丙各方各持一份,每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县商业总公司(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县饮食服务公司(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乙方××县杨x农村信用合作社(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县城关农村信用合作社(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丙方(签章)

企业产权 篇2

1. 产权和所有权。

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首先要对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 而要对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首要的是明确企业的产权划分和归属, 这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在现代产权制度上的一种具体的产权实施形式。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产权清晰, 责权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 其中, 产权清晰是基础性和前提性的。

人们往往把产权和所有权混为一谈, 把所有权当成产权, 或把产权当成所有权, 或者把两者等同起来。实际上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产权是经济上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它是与所有制相联系但又不同于所有权的一种经济权利。在现实生活中, 包括对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转让权、经营决策权、收入分配权、剩余索取权等。而关于所有权的定义, 武汉理工大学程国平教授指出:所有权即财产所有权, 资产的所有权, 是指受法律确认和保护的经济利益主体对财产的排它性的归属关系, 包括所有者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香港大学张五常教授给产权的定义是:产权是由排他性的使用资产权、运用资产获得收益权和资源自由转让权组成。他认为这三种权利构成了产权制度的核心, 除此以外的权利都是由这三种权利派生的。因此产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可分解性和可转让性。所有权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 而产权所反映的是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2. 产权制度及其演进。

如前所述, 产权是一种经济权利, 这一组经济权利的配置和组合形成产权制度, 也可以说产权制度就是权益配置的制度安排。产权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产权制度到现代产权制度的演进过程。

现代产权制度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 并伴随着经济发展过程, 从传统的产权制度逐渐演进而来的。传统产权制度也称古典产权制度, 是单一的所有权制度, 产权与生产资料所有权是统一的也是同一的, 产权就是所有权。在这种制度下, 产权主体就是所有权主体, 而且所有权主体拥有着企业的经营权、管理权、监督权、决策权、剩余索取权等各项经济权利。

生产力的发展对产权制度的变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英国和美国由于蒸汽机、电的发明和在生产上的应用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西班牙航海业的发展出现了股份制的雏形;随着生产的发展, 特别是新技术的应用, 促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大, 对改变单一的产权模式提出了客观要求;另外,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如铁路、港口、电厂等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 这又是任何一个单独资本所难以承担的, 股份公司就是在这种情势下应运而生的。股份公司的出现使传统的产权制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企业的财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企业经营权和企业所有权发生分离。经营权所包括的一系列经济权利———经营决策权、经营监督权、使用权、支配权、转让权、收入分配权、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等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分离开来。这是资本主义产权制度演进的简要过程。现代产权制度就是在资本主义产权制度的这种变革中逐渐形成的。

二、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

现代产权制度是这样一种产权制度:在所有权和其他经济权利相分离的前提下, 经济过程的决策不再由生产资料所有权单一的决定, 而由一系列经济权利共同决定, 现代产权制度就是这些经济权利的配置和组合。

现代产权制度包括产权界定、产权保护、产权运营, 产权流通和制度安排等内容。从产权制度的定义中, 可以看出产权制度的一些基本特征, 这就是:产权多元化,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产权多元化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和前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没有产权多元化就谈不上现代产权制度;企业法人治理是关键, 现代产权制度建立的重要标志是看企业是否真正建立起了完整的、行之有效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是建立和实行现代产权制度的保证, 没有激励机制的引导激发, 没有约束机制的强力制约, 现代产权制度就会形同虚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国有企业要建立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现代产权制度, 这是依据现代产权理论, 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 结合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实践提出的, 其基本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产权归属清晰是国有企业构建现代产权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产权主体虚置是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关系到现代企业制度能否建立。实践证明, 产权归属清晰与否是关系到企业绩效的决定性因素, 产权主体归属明确自然也就使产权收益的归属清晰了。

权责明确是现代产权制度正常运行的必备条件。政企不分、政资不分, 是国有企业长期效率低下、效益不佳的主要原因。权责明确, 首先要使国有企业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区分开来, 使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与所有者职能分离;把政府的双重职能分解开来, 作为所有者其职能通过专司“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来行使, 对企业来说就是“一个媳妇一个婆婆”。

严格的产权保护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产权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保护产权的安全从广义上讲就是要使国有资产保值, 不至于因为经营管理不善而使国有资产遭受损失, 也不会因为道德风险的出现使国有资产流失。

流转顺畅是指产权主体能够有效地配置其权能, 独立决定资产的投向与规模, 灵活地选择其所有权的实现方式, 自主地实现产权的让渡。通过市场实现产权的优化配置, 保证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是出资人的初衷。

三、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发展过程

建国后, 由于国有企业长期是在国有、国管、国营的传统模式下进行生产和经营, 政企不分, 因而导致国企长期处于低效率的运行状态。我国国有企业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陆续建立起来的, 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国有企业体系, 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20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 使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国有企业以其庞大的规模和雄厚的实力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

改革开放以前, 国有企业的产权是清一色的国有、国管、国营。企业资产的流动采取计划调拨、无偿使用的计划经济模式。这种单一的产权结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 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当时采用的单一化产权制度有利于国家调配社会资源, 有利于在经历了多年战乱的土地上迅速组织生产,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国民经济秩序, 有利于使国民经济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国有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历史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虽然国有企业产权单一化在新中国发展中起过巨大的作用, 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普遍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这种产权单一化的弊端也就明显表露出来了。主要是企业所有者缺位, 实际控制权旁落, 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缺失, 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低落, 劳动效率低下, 企业经济效益不佳。为了克服上述弊端, 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国企的低效率、低效益状态, 国有企业走上了艰难曲折的改革历程。从今天的视角我们会清晰地看到,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线是产权制度的改革。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体经过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1986年。这个阶段以“放权让利“为改革的主要内容, 以激发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搞活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所谓放权让利, 就是政府将长期以来垄断的企业的经营权、产品的支配权和收益处置权的一部分下放给企业, 改变企业发展缺乏动力, 经营缺乏活力, 一直处于低效运转的状态。也就是说要改变国有企业是政府的“附属机构”的状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政府先从经营层次切入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从1979年到1986年间, 中央连续出台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 1985年国务院又批转了国家经委、国家体改委制定的《关于增强大中型国营工业企业活力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等多个文件, 并组织实施, 取得一定成果, 初步见到了成效。最为明显的是, 这段时间国民经济GDP增长, 企业收入增加, 职工收入增加, 市场开始活跃, 短缺经济有所扭转。但这时的改革只是在企业的经营层次进行, “放权让利”仍然是在传统行政集权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 原有的产权结构及相应的权利组织体系没有触动, 因而成效也是有限的。

第二阶段:1987年~1992年。这个阶段以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形式, 以增强企业活力, 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为中心, 以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具有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能力, 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为目标。承包经营责任制 (包括租赁制) 的推行, 使所有权和经营权有了一定程度的分离, 也使政企职责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分开。但是经营承包只有短期效应是明显的。

第三阶段:1992年~1993年。这个阶段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主要内容。1992年国家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 在实施过程中, 又进行了企业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由于这仍然是经营机制范畴内的改革, 并没有触及到产权问题, 由于时间短暂成效也不够明显, 国企的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

第四阶段:1993年~2001年。这个阶段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 进入制度创新阶段。1993年中央做出了重大决定, 把制度创新作为国企改革的突破点。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 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而且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予以了明确的界定, 就是“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产权清晰, 就是产权关系要明晰, 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 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这一规定直接涉及到产权制度改革问题, 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所采取的实际步骤是:首先从缩小国有企业的数量做起, 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 对数以万计的国有企业进行改组。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颁布, 标志着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了改制新阶段。1999年9月中央做出《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最后把国有经济主要定位于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提供重要公共品和服务的行业, 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企业, 而从一般的竞争性领域退出。这就是所谓的“国退民进”。

第五阶段:2002年以后。这个阶段以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 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也取得了重大进展。2003年国务院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简称国资委) , 由国资委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能, 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所有者虚置问题。2003年10月24日, 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明确指出要建立归属清晰、责任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明确了产权改革是企业改革的核心。当然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自2002年开始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就是产权多元化的阶段。产权多元化的过程将会遇到许多难以解决的新问题。实践告诉我们, 只有跨过了这个门槛, 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产权制度才能建立起了, 现代企业制度才能真正成为国有企业的现实。

重视企业知识产权 篇3

去年6月,国务院颁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决定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它是中国知识产权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里程碑。《纲要》的实施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更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尤其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之下更显迫切。为了让全国企业和社会读者更好地全面了解《纲要》,推动企业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激发企业创造活力,我们特组织了本期独家策划,就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意义,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现状、制定和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具体举措以及如何培育企业知识产权文化等方面问题进行探讨。

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提升中央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業知识产权战略的制订

依托重大工程 带动我国水电设备制造业水平升级

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谈专利

培育开放的企业知识产权文化

军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的实践及思考

国情与企业产权形态 篇4

国情与企业产权形态

企业产权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既受经济规律制约,又受人文传统影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坚持国有经济为主导和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混合经济将成为所有制构成的主体.

作 者:吕政 L(U) Zheng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732刊 名: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ECONOMIC MANAGEMENT COLLEGE年,卷(期):7(6)分类号:P279.2关键词:企业产权 形态 国有经济 中国特色

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方案 篇5

通过在试点企业中建立知识产权工作新体系,探索适合我市企业发展的知识产权管理新办法,开展适合企业需要、各具特色的知识产权工作,不断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大力提升全市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二、试点对象

代表全市行业特色、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43家中小企业。

三、试点时间

两年(20xx年3月至20xx年2月)。

四、主要目标

到20xx年2月,43家试点企业的主要目标为:

(一)企业领导、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培训率达到100%,一般职工知识产权普及率达到80%以上。

(二)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管理制度基本健全,切实做到工作机构、制度、人员、经费和职责方面的“五落实”。

(三)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率达到30%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的比例要占申请总量的30%以上。

(四)企业抵御知识产权风险的能力和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明显提高,无恶意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行为。

五、工作措施

针对试点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具体情况,将采取四项主要措施,即实施“一个计划”,推进“两个工程”,建立“三个制度”,搭建“四个通道”。

1、实施“一个计划”——知识产权人才三级培养计划

一是培养10名知识产权领导人才,有计划地安排试点企业领导或分管领导承担重大课题研究和重大项目,参加各级各类高级进修,把知识产权工作纳入研究开发、技术改造、技术贸易、生产经营、人才流动等各个环节。二是培养100名知识产权管理人才,采用在实践中锻炼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从经济理论、管理理论、知识产权法律及实务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提高知识产权组织管理、专业服务和应对纠纷能力。三是培养500名专利信息运用人才,采用企业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帮助企业技术人员、研发人员掌握专利信息检索、分析方法,缩短研发周期,提高研发效率。

2、实施“两个工程”——知识产权信息三级促进工程和知识产权管理三级推进工程

一是知识产权信息三级促进工程。第一级是对每户企业开放中外专利数据库,帮助企业利用国内外专利信息,进行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知识产权保护;第二级是为15家有产业代表性的企业建立企业专利专题数据库,并定期为其进行数据更新;第三级是指导3家出口型企业开展专利预警,每半年发布一次专利预警分析报告。二是知识产权管理三级推进工程。第一级是帮助每户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包括:产权管理运用制度、保密制度、奖惩制度、技术资料档案管理制度等;第二级是帮助10家企业制定知识产权规划,提高企业在科研开发、立项管理、产品上市等阶段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第三级是帮助3家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推动其专利技术成为行业或者国家标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建立“三个制度”——专家会诊制度、信息订单服务制度和工作考核制度

一是建立企业专家会诊制度。建立重庆市知识产权专家库,针对企业知识产权法律纠纷问题进行会诊,帮助企业积极稳健应对诉讼,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是建立企业信息订单服务制度。重庆摩托车(汽车)知识产权信息中心根据企业在专利信息方面的需求,为其提供快捷、便利、优惠的个性化服务。

三是建立企业工作考核制度。对企业专利管理情况(特别是专利的数量与质量)进行考核,评选先进企业与个人,并将其作为进一步评优、推荐的依据,引导并推动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搭建“四个通道”——中介与企业对接通道、法律援助便捷通道、专利质押融资通道、专利申请快速服务通道

一是中介与企业对接通道。开展重庆市中介机构与试点企业的`对接工程,召开中介机构与企业对接会,组织签订中介机构与试点企业知识产权合作协议,构建代理机构与企业在研究策划、分析预测、咨询顾问、信息开发等方面的合作框架。

二是法律援助便捷通道。中国(重庆)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和重庆市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要将试点企业列为重点法律援助对象,对其涉及侵犯知识产权的举报投诉加快受理并督促相关执法部门迅速办理。

三是专利质押融资通道。与金融部门探索建立相关制度,帮助企业利用自主知识产权进行质押融资,推动企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经营。

四是专利申请快速反应通道。对企业专利申请加快审查的优先处理,对企业申请专利费用进行资助,积极支持申请费用减缓。

企业知识产权贯标流程、步骤 篇6

知识产权贯标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兼顾知识产权、人力、财力、技术等各个方面。大部分企业由于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生疏,并不具备自己进行贯标的能力,需要专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帮助指导进行。细分之后,贯标工作可以分为十个步骤,完成这十个步骤,对于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而言,却是一大步。

1、贯标启动:成立企业贯标工作小组;

2、调查诊断:进行调查,出具体系诊断报告;

3、体系构建:构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4、手册编写:编写企业的知识产权体系文件;

5、发文贯标:颁布体系,开展宣贯培训;

6、实施运行:运行体系,做好记录;

7、内部审核:企业进行内部审核;

8、管理评审:企业最高管理者进行评审;

9、模拟外审:按照标准实施现场模拟外审;

企业产权制度及其完善 篇7

产权是因为人的存在而产生的权利。产权本质是财产的存在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权的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自然人企业一般是中小企业。

产权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顺利运行的根本, 它决定了企业的组织类型、形式和经济效率的高低, 同样产权制度的完善对技术进步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我国企业产权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 产权不清导致政企不分

政企分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关键, 而在我国, 政企不分长期存在于很多大型的企业中, 成为制约企业改革进行的瓶颈。我国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 产权仍然没有明确的界限, 这样导致了国有企业中仍然存在政企不分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 不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二) 产权不清导致权责难明确

我国原来的企业制度, 由于产权不清晰, 加上企业没有法人财产权, 所以企业对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不是十分明确, 企业对投资风险、盈亏以及资产如何保值增值等责任都很难分得清楚。企业一旦亏损、破产, 国家都要负无限责任, 而企业却不用承担责任, 这样不利于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状况下, 国家承受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企业也难以搞活。

(三) 产权不清导致管理很难实现科学化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企业普遍建立了厂长 (经理) 责任制, 由厂长对企业负责。实际上, 企业的党政一把手仍由上级党委、政府任命, 因此企业经营者向谁负责, 企业经营亏损由谁承担责任, 国有资产的转移流失是谁的责任, 都不明确。这样不利于企业实现科学化管理, 从而会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 产权不清导致资源难以优化配置

产权不清, 导致不同的产权主体为了自身的利益, 争相抢购原材料, 重复引进, 重复建设, 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缺失。很多部门为了自己部门的利益, 过分的强调兼并和发展大集团, 导致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还有一些部门过分的强调分割, 导致产权的凝固, 企业不能通过市场重新组合, 难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三、加快建立我国的现代产权制度

(一) 明确界定企业产权, 切实做到归属清晰

我国传统的国有产权制度中仍存在着很多缺陷:产权主体单一;产权关系模糊;产权高度集中;资产经营目标非效益最大化;资产经营者无力对资产负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重新界定产权, 分散产权, 明确产权的主体。这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 实现产权制度的完善和健全。

(二) 采取法律和其他手段严格保护各种产权

法律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法律具有强制性, 这就意味着法律我们必须遵守的。由于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 产权关系越来越复杂, 这就需要相关的法律进行约束。我们要采取坚决的措施, 通过法律法规等手段来严格限制产权的交易行为, 同时建立和规范产权市场, 允许产权自由转让, 优化资源配置, 将外部性内在化。

(三) 建设产权市场, 使产权“流转顺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产权主体鱼龙混杂, 这就要求“产权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产权市场的建立可以实现产权的交易, 产权的流动, 经理的入市, 由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的选择经营管理者。由于产权市场有自己的相关机制, 也就意味着企业家的行为要受到约束。

(四) 实现管理的科学化

企业管理实现科学化, 明确企业的生产责任和制度, 加快政府体制改革, 转变政府的职能, 实现宏观调控和间接调控两手都抓。与此同时大力完善和健全产权市场体系。还要建立产权中介组织, 充分发挥使其在企业与市场、企业与国家之间建立起联系纽带, 保证产权主体各方的利益。

四、结语

传统的企业所有权是静态的, 在市场经济动态性的影响下, 企业所有权也逐渐变为动态的。明晰产权主体之间的产权关系, 才能使企业具有较强的利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企业正是因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才会对市场价格信号有积极反应。缺乏独立的财产产权, 企业会缺乏利益驱动, 也不会承担由于对市场价格信号的忽视或反应迟钝造成的财产责任。[8]因此, 对于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来说,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 也是各个企业必须重视的企业发展课题。

摘要:20世纪30年代, 产权理论是由科斯等经济学家逐步提出的, 经过经济学家的逐步完善, 形成了一整套产权理论体系。在我国这一理论运用的较晚, 这一理论的运用主要是针对我国的国有企业中存在的问题。20世纪80、90年代, 我们依照企业产权提出了国企改革的原则。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产权制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为其他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企业产权理论,明确产权界定,管理科学化

参考文献

[1]谢志华.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意在何处, 改在何处[J].会计之友, 2004 (09) :4-6.

[2]郭淑珍.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J].山西建材, 1994 (03) :11-12.

[3]徐荣安.论我国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思路、模式、目标与约束焦点[J].经济学动态, 1994 (04) :4-9.

[4]隆定海.现代企业产权理论及其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J].皖西学院学报, 2001 (08) :27-28.

[5]张文礼.企业产权制度及其创新[J].甘肃社会科学, 1995 (06) :56-57.

[6]刘学文.基于企业产权理论变迁的企业理财目标研究[J].财会通讯, 2010 (06) :123-125.

[7]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 1937.

我国企业失信行为的产权分析 篇8

关键词:企业信用;产权;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11-0044-03

一、问题的提出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没有信用就没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不讲信用、违约的现象呈现出有增无减的态势”,“几乎所有的市场都有回复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迹象”,市场经济面临着比较严重的“信用危机”。[1]由于无论是从GDP还是税收收入角度来衡量,企业都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绝对主体力量,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和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领域。因此,“企业信用在我国信用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2]我国目前的信用危机就主体而言表现为企业的信用危机。商务部“企业信用体系研究课题组”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3]而间接经济损失将远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如影响投资信心,减少信用交易,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等。因此深入剖析企业失信行为的根源并进行有效治理,势在必行。

二、我国企业失信行为的产权分析

企业失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作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产权,对企业信用将产生深层次的影响。

孟子曰:“人无恒产,则无恒心”。因此,“产权是信誉的载体,信任的基础”。[4]信用的实质是一种财产关系的交换,只有信用交易双方具有明晰、独立的产权,即财产所有权的归属得到明确界定,才能开始进行信用交易。从产权制度的角度我们可以将信用理解为具有独立财产权的经济主体对其财产使用权的相互交易。只有明确了独立的财产所有权,交易主体才能基于信用交易活动使自我财产得到增值的目的,用自己支配的财产去交换他人的财产,并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进行赊购赊销、借贷还债等信用交易。由此可见,没有所有权的分散和独立以及明晰的财产界定,是不可能产生交换活动乃至信用活动的。

(一)“内部人”控制,易致企业失信

从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就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就是要理顺产权关系,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注:这种产权不清晰起因于国家所有者概念的抽象性,究竟是谁代表国家很难明确,从而使得国家作为企业所有者只是经济上或法律上的,在实践中则形同虚设,即:所有者缺位。)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然而时至今日,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还没有实现,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清晰问题仍然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多年来,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对国有企业的所有权控制一直处于一个恶性循环:控制过紧,国企就失去活力;控制放松,国企就在实质上为“内部人”牟利。这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国家与企业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难以真正建立的问题。在国有股减持、放权让利成为一种共识的今天,不完善的“委托—代理关系”使得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成为实际控制企业的“内部人”,国家只是“虚设股东”。内部人的经济行为不是企业利益(股东利益或国家利益)最大化,而是个人利益最大化。这对于企业信用将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在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晰,实质被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下,企业的长远利益与内部人的自我利益往往是不一致的,使得内部人只为追求个人短期利益而忽视企业整体的经营成败。内部人主观方面的不敬业,是导致国有企业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既然企业亏损了,那还拿什么来履行信用呢?不仅如此,在产权不清晰、权责不明确的情况下,内部人在进行信用交易时,容易受到个人眼前利益的诱惑,其在选择信用行为时,就不会顾及这一信用行为对企业利益的负面影响,只要有利于个人利益就行。比如,内部人可以通过与信用状况低下的某家私营企业进行信用交易,以损害国企利益的方式来寻求个人好处。这样一来,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生存基础--信用,就被内部人用于满足自身利益,企业的信用状况和经营状况就会因此而恶化。

(二)政府干预,易致企业失信

由于国有企业产权的不清晰,使得同一所有者(国家或政府)内部企业相互之间的信用状况也难以令人满意。如果是不同所有者的经济主体,在信用交易时首先就要考虑对方的信用状况,以决定是否达成信用交易。而一旦对方存在违约失信行为,就可以通过“契约”来寻求法律上的解决。但是如果是同一所有者的企业之间的信用交易,情况就大不相同。一方面,由于信用交易主体的所有者相同(即:国家或政府),企业在决定是否进行信用交易时,其决策往往容易受制于政府。比如:政府为了社会经济政策的目标,要求企业必须进行某种信用交易,也就是说,即使企业不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由于政府的干预也很难独立做出有利于企业整体利益的信用交易决策。而且企业的经营者也没有必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因为其并不需要承担信用交易决策失误的任何责任。如果信用交易发生违约失信,债权企业与债务企业由于存在同一所有者——国家或政府,他们处理信用违约的方式不是“契约”和法律,而是通过政府的协调来解决。政府往往从整个社会经济和全部国企的整体利益出发,而不是从单个国企的利益出发来协调解决出现的企业失信行为。这样,债权企业的利益就很有可能得不到保证,而债务企业也可能并不需要履行契约。政府作为国企的所有者,对国企之间的违约失信行为往往倾向于内部协调而不是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奖优罚劣的规则,也是对市场经济和企业的生存基础——信用的严重损害。而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和企业所有者,通过牺牲部分国企的利益来实现社会经济或国企整体利益的目标,是一种很平常的举动。这不是说政府本身存在多大的问题,而是单一产权制度的必然结果。因此,我国多年以来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的“三角债”问题,以及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都与产权制度不科学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在这样一种产权不清晰 、权责不明确的背景下,企业的按期履约能力和动力都将受到极大影响,诚实守信也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与此相适应,国有企业通过寻求企业资信评估来防范信用交易风险,无论是从必要性还是可能性角度来考察,都无从谈起。

(三)“生命”短暂,易致企业失信

另外,在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我国各类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对于欧美国家要短很多。据统计,欧美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0年,而我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6.5-7年,其中私营企业只有2.9年。[5]企业“寿命”普遍短暂的现实,直接促成了企业经营预期的短期化。由于国家对私营企业的财产权保护程度一直没有满足私营企业阶层的心理要求,还会出现个别权力部门干预或侵害私营企业合法权益的事件。这就进一步加剧了一部分私营企业阶层的短期心理,从而在信用交易活动中也就容易出现违约失信这一短视行为。

三、提高我国企业信用遵从度的产权对策

(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产权问题不仅是我国企业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企业信用治理的一个重要问题。近些年来,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一个关键点,也是一个难点。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晰、权责不明确,不仅影响到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也对国有企业的信用行为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1.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不等于产权的完全私有化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核心是企业所有权问题。传统的、单一的国家完全持股模式显然无法满足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及遵守信用的内在需要,因此企业产权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进行“国有股减持”(注:是指广义上的“国有股减持”,而不仅仅局限于资本市场范畴。)。通过引入社会股东来加大“国家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问题的解决力度。我们目前一直提倡的国有企业从生产性领域中“战略性退出”,在相当程度上就是指企业所有权的逐步减持。但是必须认识到,国有企业“战略性退出”并不等于要完全私有化。既然是“战略性”的,就肯定意味着是按照“有选择、有区分”的原则分步进行。国企产权改革与“一卖了之”完全是两回事。

国有企业产权的多样化,将会有利于削弱内部人的控制问题。内部人的经营压力因为有了社会股东的监督而加大了,从而无论是客观原因形成的失信还是主观原因形成的失信都会进一步减少。而且,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的逐步解决,很多因国家完全控股所导致的“政策性违约”以及“法律裁决困难”等信用问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2.委托—代理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委托—代理”难题,而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难题就更为突出。在激励与监督机制缺失或失当的情况下,作为控股方的国家是虚置的,企业的经营完全由国家任命的董事长或总经理负责。人的机会主义特征很容易造成董事长、总经理成为实质控制企业的内部人。内部人由于缺乏所有者(国家)的有效监督,很容易做出利己但是损害企业的决策。这样一来,在国有企业的信用选择问题上,内部人的负面影响很大。

为了解决内部人控制对企业经营及信用选择的负面影响,首先就要不断减持国有股权以引入社会股东进入所有者行列,逐步变所有者虚置为到位,进而加大对企业经营者(内部人)的监督力度。而要进一步解决这个难题,就必须建立和完善委托—代理机制。

委托—代理机制在本质上就是委托者如何根据可观测信息设计一个激励合同,促使代理人在签约以后选择适当的行动以实现委托人效用的最大化。因此,委托-代理机制的核心问题是契约如何设计,以及代理人经营行为如何评估和监督等。委托—代理契约是激励和约束代理人的根本合同。国有企业的股东是委托人(目前国有股权逐步由各级国资委来代表国家具体行使),必须在契约中对代理人的职责进行明确设定。通过设计科学的薪酬和奖励制度,特别是综合运用“期权薪酬”制度,将在相当程度上对国有企业的代理人起到激励作用。如果契约制订科学,有效地将代理人的个人切身利益与企业长远利益直接挂钩,那么必然会激励国有企业经营者做到敬业、守信和守法。当然,也可以考虑采用朗咸平的“年薪”激励制度(注:郎咸平在2004年前后针对国企改革中的资产流失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观点,其中就有关于采用“年薪制”来取代“股权奖励制”的建议,目的是防止在委托代理契约存在缺陷、监督机制不健全的现实条件下的国有资产流失。)。不过这一制度的前提是需要构筑一套对代理人经营行为的动态评估机制,使其决策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加大对其激励与约束力度。另外,还要通过代理契约,明确和加大对代理人违约行为的惩戒力度,增加代理人违反契约的成本,以减少其短视和个人机会主义行为。

需要指出的是,在企业产权改革及其委托-代理机制建立的同时,必须尽快淡化国有企业的行政色彩,适时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和干部“任命制”,要实行完全市场化的“职业经理制”,建立起完全市场化的“能上能下、进出顺畅”的用人机制。否则,在我国目前的国情条件下,再严格和完善的委托—代理制度,在强大的“行政级别”面前,也会显得力不从心。

当然,委托—代理机制的一个重要配套措施就是构建较为健全的企业信息披露及代理人业绩评估系统。在委托人充分掌握信息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代理人进行业绩评估,动态跟踪代理人的经营行为并进行评估考核,使委托—代理机制真正发挥作用并促使效用最大化。

(二)私营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私营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私营企业信用低下不仅严重制约了私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而且也损害了整个市场经济的信用环境。

目前,我国私营企业在产权方面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家族企业问题。企业缺乏科学的治理结构,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大都由家族成员直接掌控。这既不利于企业信息的披露力度和真实性,也不利于提高私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履约能力及信用意识。因此私营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也需要逐步推进。在私营企业产权改革方面,政府应该基于现实,通过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来加以规范和引导。首先,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切实保护好私营企业阶层的合法财产。特别是要严令禁止并有效杜绝政府部门及人员“以权谋私”,肆意滋扰甚至侵害私营企业合法财产权的行为发生,以消除私营企业阶层在财产权方面的疑虑。其次,政府通过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比如融资政策、税收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引导和促进私营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进而提高私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信用能力及信用意识。

通过产权制度及企业治理结构的改革,私营企业经营能力可以得到提高。不仅为改善私营企业的信用状况奠定物质基础,而且也可以改变私营企业的“短视”预期。履约能力与信用意识实现统一,有利于改善私营企业信用比较低下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 林汉川,夏敏仁.企业信用评级理论与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3] 李建敏,徐松.专家呼吁中国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步伐[D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10/29/.

[4] 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M].北京:三联书店,2003.

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工作指引 篇9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行为,根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事业单位投资设立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再投资设立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统称国有一人公司),可以作为划入方(划出方)。

国有一人公司作为划入方(划出方)的,无偿划转事项由董事会审议;不设董事会的,由股东作出书面决议,并加盖股东印章。

国有独资企业产权拟无偿划转国有独资公司或国有一人公司持有的,企业应当依法改制为公司。

第三条 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无偿划入(划出)企业国有产权的,适用本指引。

第四条 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无偿划入企业国有产权,应当符合国资委有关减少企业管理层次的要求,划转后企业管理层次原则上不超过三级。

第五条 划转双方应当严格防范和控制无偿划转的风险,所作承诺事项应严谨合理、切实可行,且与被划转企业直接相关;划转协议的内容应当符合《办法》的规定,不得以重新划回产权等作为违约责任条款。

第六条 划入方(划出方)应当严格按照《办法》第二章的有关规定做好无偿划转的相关工作。无偿划转事项需报国资委批准的,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中央企业应按规定对无偿划转事项进行审核,履行内部程序后,向国资委报送申请文件及相关材料。

(二)国资委收到申请文件及相关材料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初审意见。

对初审中发现的问题,国资委审核人员应及时与中央企业进行沟通;中央企业无异议的,应在5个工作日内修改完善相关材料并报国资委。对材料齐备、具备办理条件的,国资委应及时予以办理。

第七条 中央企业应当按照《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向国资委报送文件材料,其中:

(一)申请文件的主要内容包括:

1.请示的具体事项。

2.划出方、划入方及被划转企业的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设立时间、组织形式、注册资本、股权结构、级次、主营业务、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等。

3.无偿划转的理由。

4.划入方关于被划转企业发展规划、效益预测等。

5.被划转企业风险(负担)情况。

(1)人员情况。在岗人员、内退人员及离退休人员人数,职工分流安置方案,离退休人员管理方式、统筹外费用等。

(2)或有负债情况。对外担保、未决诉讼等具体情况,相关解决方案,风险判断及其影响等。

(3)办社会职能情况。企业办各类社会职能情况,相关解决方案等。

6.相关决策及协议签订情况。

划出方、划入方、职代会、中央企业、政府主管部门、地市级以上政府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相关决策(批准)情况。

涉及有限责任公司国有股权无偿划转的,相关股东会决议情况;涉及中外合资企业国有股权无偿划转的,相关董事会决议情况。

协议签订及主要内容。

7.相关承诺事项。

(1)被划转企业国有产权权属清晰,不存在限制或者妨碍产权转移的情形。

(2)除已报送国资委的划转协议和承诺事项外,未与划转他方签订任何补充协议,也无其他承诺事项。

申请文件中有关被划转企业的主营业务、财务状况、或有负债、人员安置等内容,应与可行性论证报告、划转协议及审计报告等相关内容一致。

(二)需提交的其他有关文件主要指:

1.中央企业子企业作为划入方(划出方)的,中央企业相关决议或批准文件;

2.企业国有产权在中央企业与非中央企业之间无偿划转的,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地市级以上政府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批准文件;

3.涉及有限责任公司国有股权无偿划转的,相关股东会决议或有法律效力的其他证明文件;涉及中外合资企业国有股权无偿划转的,相关董事会决议或有法律效力的其他证明文件。

第八条 国资委主要从以下方面对无偿划转事项进行审核:

(一)划转双方主体资格适格,被划转企业产权关系清晰;

(二)符合中央企业主业及发展规划,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划转所涉及各方决策程序合法合规,相关文件齐备、有效;

(四)相关风险防范和控制情况,划转协议规定内容齐备,无可能出现纠纷的条款。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贯标考评要求 篇10

一、考评要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为依据,严格按照《江苏省DB32/T1204“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考核评分细则》(下称《贯标评分细则》)的相关规定对考评指标进行评价。

二、根据《贯标评分细则》,按知识产权方针(3分),管理体系(28分),资源管理(14分),运行控制(39分),合同管理(7分),检查、分析与改进(9分),管理绩效(附加分20分)进行考评。评分采用不符合项扣分方式,不给负分。

三、对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创建单位进行等级考评,各项考评具体分值要求如下:

1)优秀:考评总分值在100分以上(包括管理绩效附加分),其中文件要求、机构与职责、信息资源、运行控制、合同管理必须分别达到标准分的90%。

2)合格:考评总分值在84分以上(包括管理绩效附加分),其中文件要求、机构与职责、信息资源、运行控制、合同管理必须分别达到标准分的75%。

四、存在下述情况之一的,企业知识产权贯标考评结果为不合格:

1)企业在创建期内,未能积极有效管理和维护自主知识产权,存在恶意或严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行为,发生知识产权资产流失及商业秘密泄露等重大事故。

2)考评总分值在84分以下(包括管理绩效附加分)。

上一篇:细节演绎精彩课堂下一篇:小学2024年“敬老月”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