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周长》说课稿(精选11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周长》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上册数学《周长》说课稿1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1
二、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图形、绳子、卷尺、彩带、贺卡。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目标确定:
《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41的教学内容,它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它是在学生掌握认识各种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①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运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2、教学策略选择:
本课教学以学生最大程度参与为基本原则,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知识和学会学习的过程,真正的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为周长是一个数学概念,而且在我们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所以本节教学内容结合了大量实物和图形,通过学生的感知、动手操作来理解周长的含义。
本课教学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节日到了,制作贺卡,出示各种形状,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感知并抽象出周长的概念。
最后通过结合具体图形探究求周长的策略,进一步巩固周长的概念,为下节学习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上册数学《周长》说课稿2教材分析:
《地砖的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第四课时。本节课突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认识正方形的周长,解决实际问题。本节是本单元的第四节课,由于学生对周长的概念、以及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生活经验,因此教材中创设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情境——帮我的女儿丫丫测量和计算装修房间所需的相关数据,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和归纳出计算正方形周长的正确方法。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设想:
通过计算“地砖的周长”这一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量、算、归纳、说、拼等手段,加深学生对正方形的周长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爱心意识,从小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具准备:
正方形图片、实物(地砖)、题单、课件。
学具准备:实物(地砖)、尺子。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
1。师:同学们师:同学们,前两天大家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周长,那谁能用一句话告诉老师,什么是周长?怎样求图形的周长?
2。出示正方形。
师:请说出图形的名称。
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如果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需要测量它的哪些边的数据?
师:真是一群能干的孩子,那现在林老师遇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愿意用你们学到的这些本领来帮助林老师,做一个能干、又有爱心的孩子吗?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为今天的新课做好铺垫,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教学新知。
1。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儿,名叫丫丫,就快满五岁了,和你们一样,她非常非常渴望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漂亮房间,所以呢,我按照装修师父的要求买了一些材料,需要同学们来帮助老师测量和计算一些数据,你们可以吗?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同时,帮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知道原本属于大人的世界,小孩子也可以参与,并有能力去解决一些问题,更在情境创设中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爱心意识。】
2。教学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A。展示实物(地砖),请生观察其形状。(板书:地砖的)
B。学生分组测量地砖边长数据,(提示:测量是尽可能的取整厘米数。)并用至少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地砖的周长。抽生说算理,师板书。
方法一:10+10+10+10=40(厘米)
方法二:10×2+10×2=40(厘米)
方法三:10×4=40(厘米)
C。全班讨论:你觉得那种方法最好记忆,最简便?为什么?
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呢?
由此得出:(板书)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生齐读公式两遍,并在题单上默写。
师:边长代表什么?4代表什么?
师: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求出什么?
【设计意图:从实际情境出发,充分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独立思考,通过探索、交流、观察、归纳等形式推导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练一练
判断题:
(1)正方形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
(2)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周长也相等。
(3)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25厘米。
(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4米,边长是6米。
【设计意图:对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加以巩固。】
四、数学与生活:
丫丫的一张正方形照片,边长30厘米,要给这张照片做一个边框,边框有多长?
丫丫的正方形窗帘,边长为100厘米,给三边做漂亮的花边,需要多长的花边?如果做两层呢?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并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同时,为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五、实践活动:
(1)学生分组用2个地砖拼大的长方形。
(2)计算其周长。
(3)请生说说想法。
(4)与原来两块地砖的周长相比,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宽而有制,从容以和”
《周长是多少》是一节灵活运用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解决实际问题的课。这节课的关键知识点有两个: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周长的含义、探索过程及计算方法。
课题“周长是多少”恰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哪些体会”的总问, 包括对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数学思想全方位的回顾和追问。另外,这样的课题,意味着本课的教学离不了周长计算、习题练习等常规模式,但教材后面并未见计算题的痕迹,为何?我有两方面的理解:其一,这是一节综合复习课,复习课难道就只有用知识点梳理、计算巩固等形式来实现?其二,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 教材有足够的信心以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加深对平面图形周长的理解,更好地掌握计算周长方法。全课活动板块的设计,因“制” 而“宽”,把课堂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 转化成生动活泼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动手动脑、合作探究中完成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深化和运用。
二、“敛边丰腹审四隅, 布局落子无其偶”
(1)“围一围”——着眼于关键字词。以围为形,确立课堂教学的基本主旨。
“用一根线围成你喜欢的图形。” 第一个着眼点在“围”,由“围”引发几点思考:用什么围——线,为了研究的需要,必须是同一根线或长度相等的线。怎么围——任意地围,但要注意线的首尾相接。围什么——你喜欢的图形,可以简单、可以复杂。围几次—— 至少每人两次,这是比较辨析的需要。
“围成的图形周长是多少?”第二个着眼点是“周长”,这是学生活动思考的关键,为此一定要有学生活动后的足够的数据交流汇报。汇报可以分两个层面:不同的学生围成各不相同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同一个学生用同一根线围出的不同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两个层面的汇报,使学生从足够的例子中归纳出:不同图形的周长相等,是因为围成这些图形的线的长度相等。
“怎样量最方便?”第三个着眼点是“量”,怎么量和量什么。有了前面丰富的活动铺垫和“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答案自是水到渠成。然而我们不能止步于此,还应有实际问题的联想和追问,如:做衣服的腰围是多少, 池塘岸线有多长等。
(2)“摆一摆”——推敲题图。 以试为用,在探索中确定优化方案。
“从下面选几根小棒,摆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结合题目要求仔细观察、 推敲题图,从中产生几种想法。
想法之一:这是一次“选”小棒的尝试思考过程。由“选”引发对长方形、 正方形特征的回顾,引发进一步追问: 要围成长方形或正方形至少需要几根小棒?四位小朋友都选择了4根小棒在摆,有的小朋友摆成了,有的小朋友没摆成,为何没摆成?原来他选的是3根5厘米长、1根3厘米长的小棒。可见,要摆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仅考虑总根数是不全面的,还要考虑如何选取的问题。
想法之二:这是小组交流汇报的过程。孩子们认真摆图,摆成后各自算一算图形的周长,接着相互交流,汇报产生的情况。
(3)“拼一拼”“量一量”—— 揣度关键语句。以度为展,不断加强相关发散性思维的锻炼。
“用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种?它们的周长哪个最长,哪个最短?”该句提问中两个“最”字隐含着一系列的数学思考。不妨用这样一个完整的思考流程: 操作(尝试、求异)—周长计算—数据整理—数据比较—得出最长(短)。 关于操作,在交流中不断补充和完善拼出的种数;关于数据的整理,列表更简洁清晰;关于数据的分析,集中关注长方形长、宽的变化与周长的关系。
“先量一量,再算出图形的周长。 你量了几条边,是怎样算的?”该句问话,是对学生思维极好的挑战。同一图形,有的量了8条边,有的量了2条边,都得出了正确的结果。是偶然, 还是有奥秘?“图形转化”的数学思想既诱发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又培养了质疑探究的精神。
摘要:《周长是多少》在内容设定上体现了“宽而有制,从容以和”的特色,在内部结构上体现了“敛边丰腹审四隅,布局落子无其偶”的特点。从“着眼关键词”“推敲题图”“揣度重要语句”等方面展开细读,准确地把握教材,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参赛老师大家好:
我是7号参赛教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周长的认识》,我从来没有执教过冀教版的教材,所以讲课前我先对教材做了一下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同学们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并掌握了测量的方法的基础上设计的,将为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奠定基础。本节内容设计了量一量,说一说,指一指,练一练几个层次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层次性。
《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们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这样才会使他们真正领会数学的意义。
讲课前除了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对学生我也要详细的了解,做到教学有的放矢。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动手操作、观察、表达、概括的能力,并且已经掌握了测量长度和表达长度的方法。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周长的含义.2、能较准确的指出物体表面的周长.3、能准确量出和表达物体表面周长的长度.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周长
2、学生通过“说”“指”理解周长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使学生养成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难点: 准确测量和表达测量的结果.为了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让学生“感知-理解-再感知—再理解”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学生采用“合作-指-量”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本节知识。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我精心设计了“激-动-说-练”四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谈一下本节课我的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一上课:
教师:“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带来两件小礼物。”出示两种小布艺,“大家喜欢吗?”激起孩子们的热情。“这是福利厂准备生产的两种小布艺图案,在成批加工小布艺之前,需要把所需材料都裁剪好,那么,我们看一下兔博士为我们带来什么问题。”出示问题:“怎样确定每个小布艺的花边需剪多长呢?”引用兔博士的问题设疑,激起孩子们求知的兴趣。“想试一试吗?”过渡到动手尝试的环节。
二、动手尝试
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尺子、剪刀、针、线绳,通过小组合作,尝试测量小布艺花边的长度,教师巡视,提醒同学们用剪刀和针时注意安全,及时发现学生的不同的想法和测量方法,对于测量有困难的小组要及时给予帮助。
“谁能将测量的方法及结果给同学们说一说呢?”引入第三个环节“汇报结果”
三、汇报结果
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方法,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体现数学方法的多样性,在汇报中让学生互相学习,对于同学们说出的简单的方法要及时评价,让同学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更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
此时教师加以讲解:“刚才大家测量的花边的长就是小布艺布料的周长。”
板书:周长
那你能指出身边一些物体的面的边线吗?过渡到“练”的第一环节“指”
四、“指”出周长
学生们自己指出数学书的封面,铅笔盒盖的面,课桌面,黑板面,硬币面等一些物体面的边线,教师一定要观察学生是否指到位,及时指导。
教师质疑:这些物体表面的边线的长度就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感知就是周长
补充板书:物体表面的边线的长度就是周长。
让同学们再一次感知周长,并理解周长是一个长度。我们来选一个物体表面的周长来量一下吧!过渡到“练”的第二个环节“量”。
五、“量”出周长
同学们测量课桌面的周长
鼓励同学们说出自己测量的方法,在不同的表达中让同学们互相学习。“那么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周长呢?”让学生沉浸在思考中。
六、联系生活
鼓励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如果有困难,教师再加以引导),真正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而运用于生活。
请同学们互相测量一下腰围、头围、胸围,教师或者同学之间纠正测量的方法。
出示王奶奶绕公园散步一圈的图,让同学们求出王奶奶走了多少米?让同学们了解生活中的周长“围”“圈”“绕”。
七、总结升华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让同学们通过谈收获,总结本课。
总之,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们必须对教材深入研究,对学生仔细了解,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同学们一个流淌着真诚、充满着和谐的空间!
1、说教学内容
《交通与数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第52至53页的内容。
2、说教学内容的作用、地位及意义
交通与数学”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一节复习课,学生在本课之前已学习了乘除法计算的知识,理解了乘除法运算的意义,能够根据问题选择算法和正确计算乘除法。因此运用已学的乘除法、周长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本课重点。课题是“交通与数学”,在生活中交通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旅游是儿童经常经历又比较感兴趣的出行活动,以旅游活动为主线设计教学,可充分利用本课已有学习材料,又能设计开放的问题。因此,我充分地利用主题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乘除法、周长的知识解决旅游活动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发展数感和数学应用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教材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点:1. 能运用周长、乘除法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 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发展数感。
3.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掌握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重点:运用周长、乘除法知识计算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 “上楼梯”问题以及推测老师去的景点和估计时间是这一节课的难点,但难点的分布和教材的内容都显得分散、凌乱。
三、说教法
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上力求做到:
1、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丰富多彩的精美图片,让学生欣赏美丽动人的风光,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旅游活动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以学生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四、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学法上力求做到: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相关的问题,并以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小组汇报等学习方式解决问题,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五、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本节课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同学们每天上学,几点从家出发,路有多远?
大家估计一下家离学校的距离,算一算你每天上学放学走多远。
生口算或笔算求出答案,汇报并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互相了解。
这样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环节:活用资源、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图“小东上学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谁能回答你的问题。
2. 生小组合作,提出并解决问题。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
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后由我提出:小东教室在六楼每上一层大约用12秒,1分时间内能从一层走到家吗?这道题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为什么?展开讨论
生1:一楼不用上,他实际就上了5层楼。
生2:比如说我家住在2楼,实际就上了一层楼梯。
生3:我忽略了一楼不用上楼梯。
师小结: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想一想,再解答。跟同桌说一说你家住在几楼,你上了几层楼梯。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要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认识,则有一定的困难。在这一步的教学中,我注意了让学生通过彼此间的思想碰撞与交流,互相补充、提醒。这种生教生的方法,更易让学生接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环节: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自选旅游线路活动
1. 播放课件,介绍三大旅游线路。通过自主选择旅游线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做数学的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寻找数学问题,并在其中渗透估算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乘除法计算。现在火车的时速是每时100千米,请你估计一下大约坐多长时间的火车?
推测老师所去的路线和估计坐火车多长时间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可能利用除法有关知识进行推测和估计,如用,所花的钱除以三人来推测,所选路线的里程数除以火车时速进行估计。这样可以开放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水平,发展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2选合适的路线去宾馆
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让学生感受到不能仅仅用眼睛观察,还要动手操作,使学生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掌握到一定的生活技能。这样的教学设计,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四环节:反思交流小结:
陇县天成镇张家山小学
于媛媛
一、说教材
《秒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对时、分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并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课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感知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体验1分、1秒的长短,从而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二、说教学理念、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所以我把“加强生活体验”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学生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三)教学重点
学生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进率。
(四)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
(五)学具准备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准备了以下的教具:活动的钟面模型。
三、说教法、学法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听说过秒,但很少用到秒,学生从时、分到秒的过度,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主要采用了创创设情景、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等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感知秒,体验秒,从而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我以“在活动中学习”和“在实践中探究”为主要方式,整节课分为五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游戏的方式导入,指名四位学生上讲台进行系红领巾的比赛。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谁能用最短的时间系好红领巾,谁就获胜。在比赛的过程中,我与其他的同学一起按秒针行走的速度数数。游戏结束之后,我简单进行评价。然后小结:刚才我们数数时就用到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从而巧妙地引出课题:秒的认识。(板书)
这样的导入,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系红领巾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把它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神秘,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了学习目标。
(二)引导探究,认识秒
在学生初步感知秒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时间单位秒?接着,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自带的活动钟面上认真观察钟面上哪根针是秒针?学生通过观察与交流,发现钟面上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是秒针。学生认识秒针之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秒的知识?”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答案肯定会是千奇百怪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用钟面模型演示:秒针走一小格表示一秒。(板书)
在学生认识秒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分组在活动钟面上拨动、观察、讨论。“秒针从数字12绕一圈,再走回到数字12,经过了多长时间呢?”通过动手操作和交 流,学生很快发现:秒针走一圈,就是走了60小格,而分针刚好走了一小格。根据他们讨论的结果我引导学生说出结论:1分=60秒。(板书)
这样做,把“想”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原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基础上,自然探索有关秒的知识,这样一来,教学重难点的解决也水到渠成。
(三)感知秒,体验秒
为了加深学生对秒的认识,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用动作表示1秒。
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一听时钟嘀嗒的响声,并明确时钟嘀哒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一秒,也许有学生会说:“一秒太短了,根本不能做什么动作。”这时,我引 导学生创造一些关于一秒的动作,如:拍手、眨眼、数数等。这样把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时间,变成具体的动作。学生不但感知了1秒的长短,还初步体会“一秒”的 价值。
活动二:深呼吸一次大约几秒?
这个活动我要求同桌互测,并且把测试结果交流。
这样做,学生在体验中既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合作探究意识。
活动三:一分钟能干什么?
先让学生自由发言,估计一下自己在一分钟内能干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在写生字、组词、做计算题、画画、跳绳、拍球这几项任务中任选一项来做,看看1分钟内 能完成多少任务,然后汇报。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惜时教育,教会他们积累一分一秒,珍惜一分一秒,并让他们说说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
这样,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感知,在感知中提高,进一步加深对秒的认识。
(四)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掌握,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练习一:在规定的时间内数数;
练习二: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练习中我选用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利用这些素材,让学生加深对秒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近感。
(五)全课总结
巩固练习之后,课已尾声,我让同学们自己计时,整理桌面上的文具,看需要多长时间。对整理地又快又整齐的,我及时给予表扬。对整理较慢的学生,及时给予 鼓励。这样做,既回顾了所学的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还能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学会自己整理自己的东西。
总而言之,这节课我力求让学生通过活动感受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秒针走1小格表示1秒
秒针走1圈,分针走1小格
一、简析教材
循环小数是个新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例7和例8,先让学生做除法。通过实际计算,发现这些除法无论除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都除不尽。根据学生计算出的除法竖式,让学生观察它们商和余数的关系,由于余数是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而且这样的重复是循环不断的,从而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进而简单介绍循环小数的简写。接着,教材通过两个数相除时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最后简单教学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学了循环小数等概念,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思想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法学法
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的教学学法。
1、以趣激趣,引入新课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情怀,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可见,新课导入中激趣的重要性。新课开始,我采用故事情境法,让学生体验“循环”的意思,从而说说生活中的“循环现象”,深入理解循环的意义,为后面学习新知作个好的铺垫。
2、主动探索,建立认知
新课程指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依据这一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一个小组计算的动手情境,让学生动手计算,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小数还可以分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中还有循环小数等。
3、练习中渗透数学思想
好的`练习设计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进而延伸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完新知后,我设计了三类练习,一类是填“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在学生填完后我适当进行总结,深入渗透“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但无限小数不一定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一定不是循环小数”的思想。第二类是练习循环节的近似值,这也是本课的教学内容之一,主要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时进一步巩固以前学过的求近似值,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最后我设计了一道“趣味数学”题,一方面让学生学研究循环小数的规律,另一方面感受数学给我们带来的内在美。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讲故事“从前有座山……”让生说说为什么这个故事讲不完?
2、揭示“循环”,让生举例生活中的循环现象。
3、引入到数学现象中。
以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现在课堂所追求的一种情境教学。并让学生结合生活说说循环现象,为新知教学架梁铺桥。
(二)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计算四道题目,其中一道的商是除的尽的,三道的商的是除不尽的。并组织讨论:将这些商分分类,你们发现了什么?
2、交流总结得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以及循环小数。
3、重点研究:循环小数的特征(得出定义及探索是怎样发现它是循环小数的)
4、让学生出题判断是否是循环小数,加强理解循环小数的定义。
5、深入得出:循环小数一定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不一定是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一定不是循环小数。(并举例证明)
6、看书并教学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索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地研究小数的两种形式: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及循环小数。这充分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看书质疑,对新知及时进行巩固,并让学生提出想学习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练习设计
1、填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
(1)出示六个数,你们有什么疑问?(3.1604是什么意思?)并教学三个循环节的写法。
(2)让学生填空。交流并小结:先选出有限小数,再做无限小数,从无限小数中得出循环小数。渗透数学思想。
(3)教学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2、填空: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3、判断题:错的说说原因。
针对本课知识点较多,我在练习设计时考虑到多层次、多角度。并在第一题的练习中渗透数学思想,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四)总结延伸
1、说说本节课学到什么知识?
2、趣味数学(课外延伸题)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分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所以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从量与计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宽用数学只是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面积和体积的测量等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
1、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与策略。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养成不重复、不遗漏的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3、培养学生解决生活数学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体现本课教学的核心价值,我制定的重难点是:渗透有序思考方法为教学重点,理解求两种不同事物组合数的方法为教学难点。并通过分层操作、语言内化、分析比较的.学习方法突破重难点。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24时记时法。此前学生已经认识过钟面,会看钟面表示时间,另外24时记时法也是生活中常见、常用的记时方法。鉴于学生这样的学习基础。本课确立如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整个教学分、体验感悟、揭示本质、生活提升三个学习环节,体验感悟环节增强学生对一天24小时的理解,同时也为后继研究记时法服务;揭示本质环节主要研究两种记时法,发现两种记时法的特征和关系;生活提升环节进行实际应用,体会有限钟面表达无限时间的精妙,这样达成悟、思、练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结合具体环节谈谈我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
一、化静为动----激活已有认知
学习24时记时法首先要对一天24小时有精确的理解。学生知道一天是24小时,但不知道为什么,地球与太阳转动的资料,让他们恍然大悟;,一天24小时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学生意见也不一致,春晚的倒计时场景倒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要表示一天的时间,那得对一天是怎样过来的有充分的体验。因此有必要带着学生再次回顾一天的经过。,在设置中我特意安排画面可以随时点击暂停,学生回忆并表述此时他通常在干什么,像这样一直播放到一天24小时结束。
如此,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化静为动的特点。弥补了静态回忆的弊端,激活并重建了学生已有认知。
二、引发碰撞----盘活教学内容
学生体验了一天24小时,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会用两种记时法表示时间,而且理解为什么这样表示。普通记时法学生明白,可是24时记时法学生虽然会表示,但并不太明确为什么。因此我带领学生再次细看钟面的转动,让钟面上的彩色条与时间尺上的彩色条同步出现,学生能明确地看出走了几小时就用几
时表示。以下午1时为例,这样学生能够很清楚地看出一天过去了12加1也就是13小时,表示成13时,强化了表象,加深了理解。另外要比较两种记时法的关系还要强化他们的对比,将两种记时法同时展示,引发认知的碰撞,继而深入讨论,寻找异同,揭示知识本质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的功能,摒弃了单纯文字交流的单薄,将教学内容盘活了。
三、立体呈现----用活所学知识
数学学习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时还要高于生活,立体式展开。本课中帮助学生体会时间的流动以及用有限表达无限的数学思想是重要目标之一,可是时间的流动以及一天的有限和时间的无限,钟面的有限和表示时间的无限之间的关系,这些都需要学生去体会、想象。那么能不能将这些不可感知的东西转化成可感知的东西,帮助学生体会呢?我在课堂开始和课末各设置了一个前后呼应的环节,课始出示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同时引发学生思考我们身边也有一条看不见的流淌着的河流,是什么,时间。课末练习环节分别出示四个画面:朝阳初升,烈日当空,夕阳西下,繁星满天,学生寻找符合场景的时间卡片,交流。然后揭示我们每一天都经历着这样的轮回,时间就在这样的轮回中一直向前流淌。同时惊叹钟面设计成圆形,用有限表达无限的精妙的创造!
这样借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功能,为学生搭建了想象的平台。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又用活了知识,实现了提升。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知识,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设计这一课时,我首先创设情境,从小动物绕树叶边线一周的赛跑比赛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初步含义。接着让学生通过描一描、指一指和判一判等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再次感悟对周长的理解。通过学生这样不断地指与描,去认识和理解必须是由起点到终点,也就是由起点回到起点,是封闭的一周。再引导学生去概括概念。然后通过实践练习,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先给学生提供两个图形各边的长度已标出的材料,让学生在理解周长真正含义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出这两个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再通过量一量充分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紧接着让学生体会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直观地积累周长的经验。这里的应用中我还让学生和之前所用概念面积进行辨析,让学生区分两者的含义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最后拓展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推理解答。
不足之处在于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认识周长这一环节拖得较长,要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自主探究周长计算方法的时候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还有在巩固练习方面没有及时反馈好学生的作业,教学速度较快。 通过这节课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一节好课它是有生命活力的,而这种生命活力来自于学生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而恰恰这点就是我的课堂所缺少的。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美化校园 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提出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验统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过程:
活动一:课前交流,激起兴趣
上课,同学们好!
小蚂蚁听说我们班的同学最爱动脑筋,学习最努力,所以今天它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大家愿意吗? 生:愿意
师:课件演示,冬天来了,找点什么当被子呢,就找片叶子吧。爱思考的小蚂蚁找到一片叶子研究起来,大家仔细看小蚂蚁在干什么?(课件演示)谁起来说一下 生:小蚂蚁沿着叶子的边沿跑了一圈。(师板书:一圈)
生:小蚂蚁沿着叶子的边跑了一周。(板书:一周)
师:同学们再仔细看一下,(课件演示)小蚂蚁是怎么跑的,比比谁看的最认真,谁起来说一下
生:小蚂蚁沿着叶子的边沿跑了一周。
生:小蚂蚁从一个点开始跑最后又回到了那个点。生:……
师:我们再来看一遍,(课件演示),小蚂蚁跑了一周的长度就是叶子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周长,引出课题——认识周长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研究什么 二|、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师:沸羊羊听说小蚂蚁都知道周长了,很不服气,她说我们教师里就有很多地方有周长,相信细心的同学们一定能找到他们,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找找我们教室里哪些地方有周长呢?
(课件)那么,请同学们摸一摸你课本封面、课桌面、文具盒面以及所带物体面的一周,现在小组内说一说,说完主动坐好,比一比哪个小组最棒。
小组汇报,指学生指着数学书、黑板、等说说他们的周长。其余同学伸出右手食指一起指一指。比比谁指的规范。
师:谁发现了我们在指周长的时候最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沿着边,生:从起点出发回到起点。
师:老师真佩服你们这群细心又善于思考的孩子。瞧美羊羊听说我们的课堂这么热闹,他也来了
师:美羊羊说同学们真细心,你们还记得我们二年级学过的平面图形吗?思考一下他们有没有周长呢?
师:请同学们打开学具袋拿出平面图形卡片,小组内指一指他们的周长在哪里?谁起来汇报一下
生:这是三角形的周长 生:这是圆形的周长 生:这是梯形的周长
生:边指边说,围绕正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正方形的周长 生:围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等
师: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刚才指的周长有一个共同点,谁来说一下 生:都是围绕图形一周的长度
师:你回答得真棒,我们在数学上把围绕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图形的周长。一起来看美羊羊是怎么理解的(课件),大家一起读一遍。
谁来说说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长。
师:瞧老村长也来了,“美化羊村行动开始了,大家快来看我的规划图啊,老村长犯了愁,这么漂亮的花坛怎么保护可是个问题啊?同学们能不能帮帮村长啊?你打算怎么保护这漂亮花坛里的花草呢?
生1:按时给它浇水。
生2:不进去踩踏。
生3:在花坛一边竖上牌子,写上:爱护花草。
生4:可以给花坛安上护栏。
生5:派监督员在一边看着。
……
师:大家可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看来大家不但爱动脑、爱思考,而且还非常有爱心。刚才有的同学提出了安护栏的保护方案,如果你是护栏设计师,护栏要安在什么地方呢?(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时间)
(小组内交流)
师:哪个同学上来给大家说一说,你的护栏是在什么地方安装的。
生1(圆形花坛):我是围着花坛安一圈。师:你能把图片举高,边指边说,慢一点,让下面的同学听清楚吗?
生2(长方形):我把护栏安在花坛的四周。
师:你说得真好,长方形花坛的四周也就是花坛的一周。谁能来说一说这个扇形花坛它的护栏在什么地方安装?
生:(边指边说)也是围着花坛安一圈。
师:大家围的花坛形状虽不同,但是围的方法却有共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生1:都是沿着花坛的边围的。
生2:围了花坛一周。
师:回答得非常好,都是沿着花坛的边,围了花坛一周。
活动三:深化感知,加深概念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现在我们知道护栏安在什么地方了,那需要多长的护栏呢?动脑筋想一想,要想知道每个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我们只要知道花坛的什么就可以了?(留思考时间)
生:只要知道花坛一圈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很聪明,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花坛的周长(板书:周长)。看来我们学习了周长的知识接着就派上用场了。
活动四:运用新知
师:红太狼听说同学们学得这么好很不服气想来考考大家,大家敢应战吗? 生:敢
师:这里有几幅图片,你能试着用笔描出它们的周长吗?(课件出示)打开作业纸,完成练习一,做完主动坐好。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业纸 比比谁画的最认真,最完整。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红太狼说它也会,大家来看看它找的对不对。(课件出示判断题)指生回答
师:灰太狼听说了很生气,它说我就不信考不倒你们,有本事来做做这几个题,能做对我就真服你们了,大家拿出作业纸,做第二题,比比谁做的有对有快。
指生订正
活动五:联系实际,理解周长
师:瞧,最聪明的喜洋洋也来了,它说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用到了周长的知识,只有细心的孩子才能得到它,粗心的孩子得不到。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们都是细心又善于思考的孩子,先小组内说说
师:谁能说说生活中如:公园里,商场里,公路上,家里等哪里有周长。生:路上的广告牌 生:电视上 生:等等
师:大家来看看老师也观察到一些(课件演示)师:说说这节课你有哪里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周长》说课稿】推荐阅读:
三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的周长教学反思12-03
三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09-25
三年级美术上册说课稿10-12
上学期三年级数学科教案五周长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11-09
三年级上册《四边形》说课稿09-30
探索规律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06-26
一年级数学上册《学看钟表》说课稿09-28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分糖果》说课稿11-01
小学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说课稿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