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通识材料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程改革通识材料(推荐8篇)

课程改革通识材料 篇1

《纳米材料与技术》课程论文

题目纳米材料及其在电子信息中的应用

院(系)电子信息学院 专业班级电信142 学生姓名赵文雅学号201400434226

2015年 12 月 9 日

摘 要:本文介绍的是纳米材料与电子新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粗略的描述了微电子元件中纳米材料技术的基本介绍与前景发展。纳米电子技术是指在纳米尺寸范围内构筑纳米和量子器件,集成纳米,从而实现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信系统的信息计算、传输与处理的相关技术,其中,纳米电子器件是目前纳米电子技术发展的关键与核心。现在,纳米电子技术正处在蓬勃发展时期,其最终目标在于立足最新的物理理论和最先进的工艺手段,突破传统的物理尺寸与技术极限,开发物质潜在的信息和结构潜力,按照全新的概念设计制造纳米器件、构造电子系统,使电子系统的储存和处理信息能力实现革命性的飞跃。目前,人们利用纳米电子材料和纳米光刻技术,已研制出许多纳米电子器件,如电子共振隧穿器件(共振二极管、三极共振隧穿、单电子晶体管、金属基、半导体、纳米粒子、单电子静电计、单电子、半导体存储器、硅纳米晶体制造的存储器、纳米浮栅存储器、纳米硅微晶薄膜器件和聚合体电子器件等。

关键字:纳米电子材料;纳米电子器件;纳米技术

绪论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市场的开发,对IC的集成密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子器件的小型化以指数率持续变小,特征尺寸从微米级到亚微米级再缩小至纳米级。纳米电子技术是传统电子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多年来,半导体低维结构系统,特别是量子阱和超晶格、量子线、量子点,是半导体物理理论研究和半导体器件开发与应用最为活跃的领域。异质结量子阱和超晶格技术最为成熟,并开始从基础研究转向应用,出现了大量性能优异的量子阱器件,如HEMT、RTD、激光器等,并用于研制微波、毫米波放大器、振荡器、混频器、倍频器及光调制器、探测器;在移动通信、卫星通信、遥感、医疗设备以至消费类等许多领域获得了应用。虽然,量子线和量子点技术仍相对相当“年轻”,新的发现和新的应用仍有待开发,但量子线在微波、毫米波、亚毫米波传输方面已显示良好性能,用量子点阵列研制的激光器、光调制器、远红外探测器等器件已经验证演示。这一切表明,以理论研究、器件设计、工艺开发和电路研制为内容的纳米半导体学科的研究是当前纳米电子学发展的主旋律,有必要着重讨论其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纳米电子器件简介

纳米电子技术是指在纳米尺寸范围内构筑纳米和量子器件,集成纳米,从而实现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信系统的信息计算、传输与处理的相关技术,其中,纳米电子器件是目前纳米电子技术发展的关键与核心。现在,纳米电子技术正处在蓬勃发展时期,其最终目标在于立足最新的物理理论和最先进的工艺手段,突破传统的物理尺寸与技术极限,开发物质潜在的信息和结构潜力,按照全新的概念设计制造纳米器件、构造电子系统,使电子系统的储存和处理信息能力实现革命性的飞跃。

目前,人们利用纳米电子材料和纳米光刻技术,已研制出许多纳米电子器件,如电子共振隧穿器件(共振二极管、三极共振隧穿、单电子晶体管、金属基、半导体、纳米粒子、单电子静电计、单电子、半导体存储器、硅纳米晶体制造的存储器、纳米浮栅存储器、纳米硅微晶薄膜器件和聚合体电子器件等。

二、纳米电子器件的分类

关于纳米电子器件的分类,国内外有着不同的看法。根据纳米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对未来的预测,一种分法把纳米电子器件广义地分为以下类:

1.纳米级CMOS器件,如绝缘层上硅MOSFET、异质结MOSFET、低温MOSFET、双极MOSFET等;

2.量子效应器件,如量子干涉器件、量子点器件和谐振隧道器件等; 3.单电子器件,如单电子箱、电容耦合和电阻耦合单电子晶体管、单电子结阵列、单电子泵、单电子陷阱等;

4.单分子器件,如单电子开关、单原子点接触器件、单分子开关、分子线、量子效应分子电子器件、电化学分子电子器件等; 5.纳米传感器,如量子隧道传感器等;

6.纳米集成电路,包括纳米电子集成电路和纳米光电集成电路;

7.纳米存储器,如超高容量纳米存储器、隧道型静态随机存储器、单电子硅基存储器、单电子存储器、单电子量子存储器等;

8.纳米CMOS混合电路,包括纳米CMOS电路和三-四族化合物半导体共振隧道效应电路,纳米CMOS电路和单电子纳米开关电路,纳米CMOS电路和碳纳米管电路,纳米CMOS电路和人造原子电路,纳米CMOS电路和DNA电路等。

三、纳米结构制备和加工技术

1.光刻技术

光学光刻、电子束光刻与离子束光刻技术统称三束光刻技术,是通过掩模、曝光等工艺将设计的器件图形结构转移到半导体基片上的-% 加工技术。目前,随着光刻技术线宽的不断减小,光学光刻、电子束光刻与离子束光刻技术已在纳米cmos器件、纳米集成电路、纳米cmos混合电路等加工领域表现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并开始在一些纳米电子器件加工方面取得了应用。

2.外延技术

金属有机化学汽相淀积、分子束外延、原子层外延与化学束外延技术统称外延技术,是在基体上生长纳米薄膜的一种纳米制造技术,可用于纳米集成电路用硅基半导体材料、纳米半导体结构:器件的加工与制备。

3.分子自组装合成技术

自组装是依赖分子间非共价键力自发结合成稳定的聚集体的过程。自从80年代提出分子器件的概念至今,人们已从lb技术发展到了分子自组装技术,从双液态隔膜(blm)技术发展到了sblm技术,已在分子组装有序分子薄膜、加工具有特定功能的分子聚集体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SPM技术

自从 1982年第一台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诞生,以及后来各种扫描探针显微镜发明以来,人类对微;纳观世界的认识翻开了新的一页。SPM不仅可以进行高分辨率的三维成像和测量,还可对材料的不同性质进行研究。因此,已不仅是一种微观测量分析的工具,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微观加工与操纵工具。

5.特种超微细加工技术

还有一些特殊的超微细加工技术,可用于加工、制备纳米电子器件。它们包括机械控制裂隙连接电极技术制备Au原子线;纳米碳管构建FET;以DNA分子、纳米碳管、介孔材料为模板,制备量子线以及超精密复合加工、电解射流加工、电火花加工,电化学加工技术等。

四、量子功能器件

纳米加工技术的突破和介观物理研究的发展,以全新的概念改变了器件的设计思想。器件研究者利用各种介观效应来改进器件的性能和设计制造新型量子器件。例如利用高迁移率效应制备高频高速器件。利用隧道效应制作多值逻辑器件。利用相干电子波干涉、衍射和反射现象设计高速开关器件和传感器、利用低维度下有效状态密度的变化制造激光器。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量子效应器件。

在这种分类中,纳米级 器件、纳米传感器、纳米存储器、纳米集成电路以及纳米混合电路等分别被作为一种独立的纳米器件类型。

图1 两种由纳米材料制作的二极管的I—υ函数图像

图2 COMS反相器(纳米材料制造)的电压传输特性

结论:纳米技术与电子在生活中有着许多结合的应用比如计算机,手机,甚至连一个小小的声控灯都离不开控制电路元件,而这些控制电路的基本元器件离不开纳米电子加工工艺,可见纳米技术与电子科技的发展前景。当然纳米材料不仅仅在电子设备中应用广,它在生物制药,化学工艺,材料制备,能源与环境,农场品应用也很广。它能够使装备维修成本变低,应用更加得到人们的认可。当然除此之外,纳米材料的应用还存在着潜在未知的危害,我们熟知的空气污染物PM2.5就是纳米级的,目前还没有有效处理PM2.5的方法,再如尺寸小是否会避开微生物的降解,毒副作用如何等等。再者所制备的纳米材料不容易储存,遇见空气易燃,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未知的变化,因此纳米材料仅仅是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成就,要想使纳米技术应用到各种领域中,还需要人类的不断的开发和探索。相信未来的几十年纳米技术将是备受关注的高新领域之一,希望它的进步能够为大众带来便利,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林鸿溢,跨世纪新学科———纳米电子学 [J]电子学报

[2]顾宁,制造纳米电子器件的技术途径[J]华北工学院测试技术学报 [3]程开富,纳米光电子器件初露端倪[J] 世界产品与技术

[4]郭维廉,固体纳米电子器件和分子器件[J] 微纳电子技术

[5]罗先刚,姚汉民等,纳米光刻技术[J]物理

课程改革通识材料 篇2

关键词:创新,高职,通识教育

一、改革创新高职通识课程的重要意义

(一) 改革创新高职通识教育课程是响应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号召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怎样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成人成才。人民将子女送入学校就是希望子女在学校的教育下成人成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人才, 而通识教育就是德、智、美的教育。因此, 改革创新高职通识教育课程就是坚持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二) 改革创新高职通识教育课程是继承伟大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文明传统

中国传统大学, 即古代太学, 是人的教育。古代中国的大学之道, 它的终极目标是求达到一个“至善”的境界。总之, 中国传统大学的教育宗旨是讲做人的学问。这是一种“价值教育”。而中国现代大学发展至今, 尤其是职业教育, 渐渐忽视了人的教育。因此, 构筑现代职教体系, 必须继承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明传统, 在现代意义下, 重拾人的教育。

(三) 改革创新高职通识教育课程是吸收西方职教的优秀经验和合理成果为我所用

百年中国, 自英帝用炮舰轰开中国大门之后, 兴水师办洋务, “师夷长技以制夷”, 职业教育遂被极大重视。1917年,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发表就职演说, 开宗明义强调“大学者, 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可以说, 现代大学的大学之道已有了一个新的表达:大学之道, 在明明理, 在新知, 在止于至真。这是一种才的教育, 是一种知识教育。考察西洋, 吸收西方现代职教的优秀经验和合理成果为我所用, 为的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 目标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真正人才。

二、古今中外通识教育可资借鉴的优秀传统与经验教训

高职教育不仅要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通识教育可资借鉴的优秀传统, 更要有创造性的革新精神。

(一) 西方职教发达国家通识教育可资借鉴的优秀传统与经验教训

1. 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通识教育。

德国高职教育的“双元制”世界闻名, 在职业教育中已经取得主体地位。其“一元”在企业完成职业训练, “一元”在学校接受基本文化理念学习的方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赞誉。德国人在职业教育中通过工学结合课程的形式, 将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 以实现和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目前, 中国的高职教育普遍模仿和学习德国双元制, 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但却以专业的名义, 有意无意地忽视通识教育。

2. 美国社区学院中的通识教育。

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美国高职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社区学院推行通识教育是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突出特色之一。2011年10月, 美国经济研究局指出:伴随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年龄增长, 单纯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呈逐渐下降趋势, 而注重通识教育的人则显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性, 如何保持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平衡是许多国家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之一。这一现象进一步验证了美国社区学院在开展职业教育的同时推行通识教育这一做法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3. 澳大利亚新学徒制中的通识教育。

澳大利亚属于英联邦国家, 英国政府于1993年制定现代学徒制度计划, 澳大利亚于1996年引进新学徒制, 1999年开始实施。他们认为通识教育的“通”不是通才的“通”, 而是贯通的“通”。他们认为职业人才需具备沟通技能等六项“核心技能”, 形成了他们开展通识教育的“必修课”和“基础课”。澳大利亚新学徒制在一个全国性的统一培训框架下开展, “以人为本”, 与英国现代学徒制相比较, 更注重对青年人自身潜力的挖掘, 更强调个人更广阔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旨在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 中国本科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可资借鉴的优秀传统与经验教训

1. 港澳台高校。

在通识教育理念上, 台湾高校更加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港澳更关注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融合, 认为通识教育的“通”是让专业之间、文化之间、人际间有一个可以相通、理解的地方。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 台湾高校强调“完人”教育, 港澳高校强调将通识教育作为解决“由专门教育引发的现代教育问题”的最佳方案。总之, 通识教育在港澳台高校的教育中被定位为平衡者与桥梁的角色。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大体涉及人文、社会、自然三大领域, 强调人文、平衡、发展、多样化、系统化、特色化等理念。

2. 大陆本科院校。

大陆本科院校进行的通识教育改革探索, 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通过局部的课程改革———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来实施, 如清华、武大等;全方位的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如北大、复旦等。北大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 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经过了多年的实践, 积累了一些经验, 如自主选择专业制度备受欢迎等, 毕业生也显示出基础扎实、视野开阔等独特优势;但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如元培计划与院系管理“双轨制”的冲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困难等。南大实施“以重点学科为依托, 按学科群打基础, 以一级学科方向分流, 贯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模式, 致力于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宽基础、高素质、创新型一流人才。经过几年的实践, 匡亚明学院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基础学科领域中崭露头角, 在国内外本科理科教育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 大陆高职院校。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具有健全人格、高素质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但在实践过程中, 仍然与绝大多数本科院校一样, 存在领导对通识教育不够重视、通识教育侧重于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课程内容杂乱结构失衡、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只有逐步建立适合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通识教育平台, 才能实现高职院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改革创新高职通识教育课程的方向与具体建议

(一) 改革创新高职通识教育课程的方向

1. 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

当前, 中国大陆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类似, 将“做事”放在“做人”前面, 明显强调“做事”胜于“做人”, 这不仅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真实写照, 同时也暴露了高职通识教育的尴尬境地。要改变高职通识教育在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真正实行现代职教体系“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必须继承中国传统技术教育重视做人胜于做事的传统,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方面进行创新。

2. 课程体系构建的创新。

高职院校的课程基本上可分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公共课程除却国家规定的思政、外语、体育外, 其他如大语、高数、计算机、心理健康等通识课程, 合计学时占总学时不足20%。这显然与现代职教体系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有很大差距。因此, 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必须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有所创新。

3. 必修课选修课课程结构的创新。

高职院校重必修课轻选修课。通识课程大多是通过选修的形式实施的。因此作为主要选修课的通识课程常被戏称为“赚学分”的课程。这就造成了看起来热热闹闹门类繁多的通识课程变成了小孩子过家家的游戏。因此, 如果想真正推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真正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必须重视选修课程, 淡化必修课程。

4. 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

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通过公共课程的教师承担。公共课程的教师与专业课程的教师比和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时数比大体相当, 大约也为1∶5, 甚至更少。而公共课程的教师服务全体学生, 专业教师只服务本专业学生。通识课程的师资严重不足, 师生比远低于教育部规定的1∶16。事实上, 通识教育不应只由公共课的教师施行, 专业课程教师也是通识教育的实施者, 也只有这样, 通识教育课程的师资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二) 改革创新高职通识教育课程的具体建议

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发应基于现实、放眼未来,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立足中国国情, 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和中西对比的方法, 站在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立场上, 始终坚守“以人为本”的原则, 认识自然, 认识社会, 认识自我, 围绕自然与人、社会与人、人与人等关系来开设。

1. 自然学科领域。

可开设“数学 (化学、物理、生物等某种学科) 与人类”、“科技 (具体某种技术如食品技术等) 与人类”、“科技伦理”、“人类星球”、“中医与西医”、“电脑与人”等课程。

2. 社会学科领域。

可开设“作为经济的人”、“管理与人类社会”、“人类未来”、“中国 (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国) 人”、“两性关系”、“全球 (某国家或某地区) 热点”、“生态与健康”、“美国 (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 文化概论”、“人类与犯罪”、“人类与战争”等课程。

3. 人文学科领域。

可开设“文学与人类”、“艺术与人类”、“哲学与人类”、“中西历史进程比较”、“中西教育比较”、“古今教育发展”、“教育与人”、“民族遗产”等课程。

参考文献

[1]蔡元培北大就职演讲 (1917年1月4日) [Z].

[2]彭振宇.英、德、日三国高职通识教育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职教论坛, 2012, (10) :87-91.

课程改革通识材料 篇3

摘 要:在学校通时教育选修课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现有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存在评价主体单一、缺乏过程性评价和反馈机制、评价标准不明确、客观性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性建议,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以该课程为依托,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希望能够对提高我校本科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高校本科生教学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有所贡献。

关键词: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反馈;考核方式;课程建设

《大气污染控制前沿技术》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该课程于2011年开设,每年开课两次,近3年平均修读学生数近200多人次/年。我们开设本课程的初衷是培养各专业本科生综合科学素养,增进其对大气污染问题、控制技术及其最新发展等科学问题及其科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和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使之得以实现,我们需要使用创新性的思维,遵循教育科学的理念,完善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然而,所有以上这些变革,如果没有配套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因为,只有配套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教学结果的有效考评,才能检验真正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1 现有问题分析

1.1 评价主体单一,多以教师为主

当前,当涉及对学生课程成绩进行评价时,在整个课程成绩评价过程中评价的主体只有教师,因此评价主体显得十分单一。同样在每个学年结课时,学生的学习成绩是通过学校的教务处主管人员通过电脑来进行录入、操作和处理的。正是由于评价主体的单一化,教师不可能对所有学生都充分的了解,因此,所做出的评价很可能存在较大的不公正性。那么,如何能够公正的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使之充分体现在整体的课程学业成绩上来,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

1.2 缺乏过程性评价,考核方式单一

教学过程的过程性评价十分重要,因为它体现了学习者发展的一个过程,整个过程由学习开始到学习的结束为一个周期活动[1]。一直以来,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高等学校本科生教育,无论从教育理念而言,还是从教学效果的本科生成绩评价,都应该坚持这样一个理念,即“教育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极产品”。就普通高等院校来说,包括中国矿业大学,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考核一般主要根据期末考试,而且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还很高,平均在70%左右,而其余的30%主要包括平时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实践环节。由于期末考试所占比例很高,所以学生非常重视,一般要努力做比较长期的准备,考试压力比较大。考试结束后,最终提交给教务处时,也主要以该学年学生所学课程成绩为唯一的标准。

1.3 评价客观性和公正性不足,是由于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客观性是整个教学评价过程中科学性的保证。目前,高校对本科生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依据还是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而评价的主体主要由教师担任。这就意味着大量主观性的东西存在于整个教学评价过程之中,每个老师的主观评价也都会有所区别,甚至会发生较大的差异性。“七三开”的这种评价标准缺乏弹性,没有明确学生的综合基本素质的考核基准、底限和上限。因此,相应的客观明确的评价标准就成为教学评价的必要因素之一,它也将成为教师评价过程的依据,以利于教学评价的客观和公正,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当然,评价标准对于学生而言,只有提出明确的评价标准,才能促动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性,有的放矢,从而努力提高其学业水平和综合成绩。因此,我们可以从制订明确的教学计划表和具体的评分细则入手,减少人为操作的主观因素影响,提高评价的客观公正性,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动机和目标。

1.4 缺乏反馈机制,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高校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主要是期末一次性总结性考试的形式,由于缺乏反馈机制,学生考试结束,即意味着本门课程学习的终结,在考试结束后基本上没有对学生进行反馈,属于终结性评价。而其实反馈机制对于形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评价—教学反馈—教学方法改革—学习方法改进”的良性循环非常重要。通过反馈,可以提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并帮助教师诊断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对教师而言,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善来完成,对于学生而言,可以通过学习方法的改进来解决,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起到一举两得的良好效果。

2 对策与实施

2.1 评价主体多元化,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课程学业成绩评价方面还是基本以教师为主体,同时引入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使评价主体更具有多元化。我们把整个教学过程按照学习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学习初期、中期和末期。在每个教学阶段的最后,我们让学生参与进评价体制,采取自评结合他评的方式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价。首先,学生按照评价标准对自己考评和打分,并提供分数依据;然后,由小组根据该学生在这一学习阶段的各方面表现进行等级评定;最后,教师汇总自评和小组评价,同时结合该阶段学生的小考成绩和综合表现,给出该学生的最终评定结果。通过这一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也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生不再是为凑学分而应付敷衍,从而使其积极参与了整个学习和评价的过程,提高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2.2 重视过程性评价,考核方式多元化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不存在智力水平的差异,只存在智力类型和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因此,评价应该是发展性的,评价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项智能,而不是用来判断学生的优劣。当然,评价的方式方法也要多元化。而高校目前的评价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这种考核手段十分单一,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和个性化发展。我在美国访学时,就发现美国的大学教育过程中,对考试有不同的理解,他们的单科课程考试包括了平时小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三种考试形式,其中小考的次数比较频繁,甚至达到每周一次的程度,同时,他们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和作业情况。据我了解,以2013年环境工程课程为例,他们的成绩评价主要包括了2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30%作业成绩、30%平时成绩。而且,在考试结束后,教师一般还会对学生进行反馈,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指出改进学习方法的途径,实现了“学习—考核—反馈—学习”的全过程发展。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过程性评价,其经验完全可以借鉴。因此,针对国内高校目前的现状,我们开始在2014年的教学中,相应加强了平时成绩的力度,由原来的30%上升为40%,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习周期,我们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并引入了期中考核和平时小考,考试内容也比较简单,有可能就是一个开放性题目,允许学生查阅资料和利用工具书来解决问题,学生考试前基本不需要太多准备,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应付考试基本没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积极性,知识把握也很扎实。

2.3 提高评价客观性,提出明确的评价标准

只有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才可能保证评价结果可靠和有效。我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同时借鉴了美国高校的办法,制订出明确的教学计划表和具体的评分细则,通过教学计划表将评分细则对学生描述清楚,同时,加强监督,减少人为操作的主观因素影响,由教务处通过电脑系统按照学分绩点的高低评价学生学业成绩,最后,还是需要保证教师评价的主导地位,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尽量使学生的课程学业评价做到客观公正。

2.4 考试结束后进行评价反馈,形成良性循环

2014年度,我们通过借鉴美国高校在学业成绩评价反馈方面的有益经验,结合国内高校的自身特色和学习周期,把整个教学过程按照学习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学习初期、中期和末期。现在,我们在教学阶段中期和末期结束前的前一周组织相应的考试,教学阶段中期为期中考试,教学阶段末期为期末考试。之所以在前一周组织相应的考试,是为了把最后一周留给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答疑,对考试结果进行反馈,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这种反馈形式,可以增加学生和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尤其是一些个性问题,通过教师对学生面对面的指导和关注,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同时,对学生提高自我意识和自信也非常有好处。其实,在每个教学阶断我们都还会进行一些小考穿插在整个学习周期,同时结合一定的反馈机制,这些都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同时,也对教师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指明了道路。

3 总结

高校本科生教学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有利于提高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市场的竞争力。在分析现存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本科生学业成绩评价方面的有益经验,结合我校具体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评价主体多元化,提高评价标准客观性,强调教学评价的过程性,并结合考试结束后的评价反馈机制,避免整个课程学业评价的功利化倾向,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公平公正的参与教学考评。然而,如何使高校本科生教学课程评价真正成为一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俊明.重视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3):61-63.

通识教育英语课程论文 篇4

英语教学中电影赏析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其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教学改革关系方面的研究不算多,本文用英美经典电影系列的案例分析,寻求经典英美电影片段赏析在大学英语课程人文价值方面的突破。

从学科特点、教学难题、可行性三个方面思考英美经典影片赏析与独立院校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

【关键词】

英美经典影片赏析;大学英语教学;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学术界涉及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英语课程中电影赏析如何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听力口语教学、任务和输出型驱动教学、纯语言知识、情感体验等几个方面体现功用;翻译学视阈中研究英美经典电影的片名、字幕和文本解读;跨文化视野下英美经典电影的个案分析;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关系研究。

上述研究成果的相关论文如:康燕彬《英语电影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发表于9月《读与写杂志》;林黉《英文原版电影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发表于5月《楚雄师范学院学报》;胡贞《鉴赏原版英文电影提升跨文化语用能力》发表于20第2期《电影文学》;吴赟《多维立体化的翻译教学研究——以美国电影为语境》发表于年1月《外语电化教学》;殷和素、严启刚《浅谈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关系——兼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等。

本文从学科特点、教学难题、可行性三个方面思考英美经典影片赏析与独立院校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

一、学科特点

1.语言水平与教语言水平。

除了研究语言专业知识外,教师应该注重教语言水平的提高,通过广泛涉猎各学科书籍提升人文素养,使大学英语教学成为实现通识教育的路径。

2.道与术。

大学英语教学实现通识教育的功用,要处理好道与术的关系,道术并重,将人文素养和英语语言技能培养深度融合。

3.工具性与通识性。

大学英语教学赢得学生,靠的是鲜活的语言材料和充沛的情感,既要让学生学习使用语言,也令其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4.语和文。

重“文”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传统,近年来强调“语”的教学逐渐成为发展方向。

在慕课平台等技术逐渐走向成熟,翻转课程日益成为主流的情况下,重点训练“语”的听说课程及其教学改革必须跟上。

5.英语和母语。

英语和母语在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难题

1.技术限制。

语音室教学环境难以实现全覆盖,普通教室操作听说课受限制影响效果。

慕课平台框架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英语教学受限于语言室资源的问题。

非商业目的使用欧美经典影片资源以构建翻转课堂,学生可以反复利用资源提高语言水平,教师可将教学重点放在课堂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建构。

2.听说课程。

外教人手不足,外教教学难以实现全覆盖。

慕课平台框架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原汁原味的英美经典影片作为网络教学和网络资源可以反复使用,操作便利,学生在课后自学并做好充分准备,课堂成为情感沟通和语言交流的平台。

将“语言输入”为主的课程扭转为“语言输出”为主的课程。

三、英美经典影片赏析实现大学英语教学通识教育的可行性

结合视觉文化风靡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在论证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内在逻辑联系的基础上,以跨文化思维方式赏析英美经典电影片段为切入点,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思考英美经典电影蕴涵的人文价值和思想突破,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提供实施路径。

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的主题和案例系列及人文价值,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教学改革提供内容。

重点思考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蕴涵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将最具代表性的案例系列和主题加以总结,思考其对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的意义,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内容。

美国经典科幻电影,指向未来和人类终极命运如《12猴子》、《地球停转日》;对文明冲突和人类作茧自缚自我毁灭的隐忧如《终结者》、《黑客帝国》、《银翼杀手》等;探索物种进化过程中的此消彼长如《人猿星球》、《X战警》;表达对神经、精神世界未知和混沌的恐惧如《盗梦空间》、《少数派报告》;对宇宙奥义的追问如《漫游天空》、与外星生命的合作和对抗如《星际迷航》、《星球大战》。

该专题旨在启发学生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时间、生死等终极问题。

又如思考人工智能与智人命运的纠缠,近几年诞生出《机械姬》、《机器纪元》等影片,对智人的未来作出预测和反思。

《超体》和《星际穿越》等影片,勾勒出科学和思想的边界。

代表美国魂和精神内核的电影,谈殉道者的孤独和伟大:基督教的“原罪”与救赎如《七宗罪》、《沉默的羔羊》、《肖申克的救赎》;孤胆英雄的非凡勇气如超人系列《超人》、《蝙蝠侠》等,西部牛仔的浩然正气如《正午》,警片对舍生取义的讴歌如《变脸》,政要和名流的底线和良知如《杀死一只知更鸟》、《洛城机密》等。

该专题旨在启发学生用理性思维看待人性的弱点并思考宗教和文学对现世的超越。

另外还可以探讨如英美名著及电影,闪耀着人类普世价值的永恒之光,英美女性文学及电影涉及的爱情和独立问题,英美史诗电影的崇高和美,黑帮片看社会的显规则和潜规则等。

课程改革通识材料 篇5

暨第二批通识核心课程评审会议程

时间:2013年11月14日(星期四)下午13:30-16:30

地点:圆廊会议室

主持:教务处计伟荣处长

会议议程:

1.教务处汇报学校通识课程建设实施方案(5分钟)

2.首批通识核心课程建设进展情况汇报(45分钟)

3.第二批通识核心课程汇报(90分钟)

4.委员会委员讨论、评议确定第二批通识核心课名单(30分钟)

5.李小年副校长发言

参加人员:通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首批通识核心课程负责人、第二批通识核心课程申报负责人、课程教学团队成员

有关要求:

1.与会人员事先做好工作安排,务必准时参加,如无特殊原因不得请假;

小学新课程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篇6

小学新课程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三天的新课程改革培训,在炎热的天气里快要结束了,心情和这天气一样是炙热的心,热血的情,澎湃的爱。一个学期结束了,伴随来的是一串串教育方面的疑惑和反思。在教育教学中,课程改革中都有很多的不解一直找不到答案,直到这三天的讲座和示范课让我的身心都有了一种洗涤和顿悟。其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对于学生,我们老师应该更多的还是爱,爱是一切问题解决的根本,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和目标。我们教孩子就是在爱孩子,希望孩子学的更好,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一味的以教书为教书的目的是不能感化学生,也不会让学生学到可以一生受用的本领。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真的做到这些不外乎真正发自内心的爱孩子,一切粗暴都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

其次,对于老师,对于新老师来说做的还很不够,我们要成长要进步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在学习和反思中以最快的速度成长起来。增长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作为一个好老师要做的还很多,而唯一成为好老师的途径就是不断的学习和反思。

最后就是课堂教学,新课程不是流于表面的一种形式,而是真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听的几堂课都可以感受到老师的用心,都是在让学生不断自己的一步步学,老师一步步的指引,让学生深刻掌握知识,而一味的讲,只会让自己辛苦,学生痛苦。要有效就必须认真备好课,不断开动脑筋设计教学,让学生自己学,老师做一个真正的引路人。

课程改革通识材料 篇7

通识教育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中庸》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论衡》指出“博览古今为通人”。19世纪初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 提出了通识教育, 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能力, 自此世界各大学陆续开始重视通识教育。1945年, 哈佛大学更是指出“没有通识教育, 就没有大学”[1]。与专业教育不同, 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 没有硬性的专业划分, 重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挖掘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

我们开设的“生物入侵”课程着眼于关注当前全球重视的热点问题———物种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内容通俗易懂, 紧贴生活, 旨在帮助同学们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意识到地球环境的保护是人人都能参与的公益行为, 进而树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 切合通识课程的教育理念, 因此在2013年被列入北京科技大学首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项目。

一、生物入侵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自从2006年北京科技大学开设“生物入侵”公共选修课程以来, 该课程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学生选课的积极性很高, 常有学生反映选不上, 希望能增加讲台, 我们教师备受鼓舞, 为了能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边探索边思考, 而且在前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并且有些现象也普遍存在于国内其他高校中。

1.学生普遍存在对全校公选课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 有一部分学生人在课堂里却“一心二用”, 处于隐形逃课状态;一些大四学生选修课程只是为了拿到学分, 达到学校毕业的要求, 功利思想严重。我们在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进行的学生问卷调查中发现, 52.7%的同学表示自己在公共选修课上会看其他书或做其他科目的作业, 而在这种情况下, 29.3%的同学明确表示如果周围同学学习热情不高会严重影响公共选修课整体的课堂学习氛围。

2.选修课的课程种类有待增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选修课中学生们首先倾向于选择艺术鉴赏类课程 (32.4%) ;其次是社会科学类课程, 如伦理学概论、宗教通论等 (28.1%) ;再次是自然科学类课程, 如生物入侵、化学与社会等 (25.4%) ;最后是就业实用类课程, 如社交礼仪等 (14.1%) 。这一结果明确显示, 学生倾向于选择与社会生活联系相对紧密、知识相对容易理解、学习压力较小的课程。但是目前的现状决定了增加选修课种类在我们学校实属不易, 一方面北京科技大学是一所由工科院校转型而来的综合性大学, 艺术类学科和社会科学类学科均尚在发展之中;另一方面由于本科生必修课课程的教学任务已然繁重, 同时选修课几乎都安排在晚上, 也造成了很多老师很难参与到选修课的教学中来。

3.选课制度有待优化, 学生在选修课的上课时间上也有所倾向。在问卷调查中31.3%的同学反映学校的选课制度尚不完善, 大多数同学通常情况下选不到自己真正满意和感兴趣的课程, 只能退而求其次, 能选上哪门就上哪门。而且大多数学生对于所选课程了解甚少, 了解的程度也仅限于课程名称的猜测和学长的口耳相传。此外, 由于本科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任务繁重, 在选修课的上课时间上也有一定的倾向性, 86.3%的同学更希望公共选修课的上课时间是在周二至周四的某个晚上, 避免与周末相连。这一现象我们已经积极与学校教务处进行了沟通, 希望学校相关部门能够不断倾听来自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信息, 进一步完善现有公共选修课的选课制度和选课系统, 同时在选课初期能通过一些“选课指南”等对学生选课加以指导, 帮助学生选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程。

由上可见, 虽然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但是大多数学生在当前的升学压力下依然很难对以公选课形式出现的通识课程投入必要的重视和相应的精力, 作为任课教师为了保证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实现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这一通识教育的初衷, 目前力所能及并且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就是通过教学改革来提高学生对于公共选修课的重视程度。

二、以激发学生跨学科学习兴趣为导向的“生物入侵”教学探索与实践

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 可以使学生产生巨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57%的学生认可个人兴趣是影响选修课效果的主要因素。作为公共选修课, 由于绝大多数学生是跨专业学习, 并且该课程与学生今后升学没有必然的联系, 因此如果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任课教师则只能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这一方面多想办法, 使得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想学”。近些年来, 我们在“生物入侵”教学中围绕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探索, 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

(一) 选择合理的授课内容, 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并重

在早期的课程教学中, 考虑到所授知识的完整性, 我们在内容上参照了生物类专业低年级本科生的课程内容, 只是在课程难度上做了大幅调整。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 由于选课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 他们在课堂上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消化能力也大不相同。大多数学生对于生物入侵的现象、学科的发展、生物入侵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比较容易理解, 而对于生物入侵潜在的科学理论则很难消化。因此, 根据选课学生知识结构的现状, 我们陆续地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修改。

1.删除了晦涩难懂的外来种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对土著种的影响机制和枯燥的生物入侵方面的法律法规等内容的课堂教学, 将这些部分以课件和列参考书目的方式介绍给学生, 让有能力的学生选择性地学习。

2.简化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生物入侵形成的相关假说及外来物种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基础的介绍,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 41.8%的学生理想中的公选课是“课堂有趣、内容丰富、能增长见识”, 因此,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穿插介绍大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外来入侵物种的实例, 如水葫芦在中国南方的大面积爆发, 增长学生的见识;通过播放相关的教学视频, 如福寿螺入侵中国的过程及其危害, 加深学生的理解;时刻注意课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3.增加了生物入侵与人类疾病的介绍, 从近些年来世界各地发生的几次影响较大的疫情, 如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事件, 几乎每年都爆发的沙门氏菌病、禽流感等为出发点, 介绍这些疾病的致病生物、致病原因、传播途径、有效预防方法等。因为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 如果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需要我们着眼于学生的需求对课程内容也进行相应修改。近些年来, 随着世界环境的恶化, 流行性疾病的爆发日趋频繁, 2003年发生在中国的SARS疫情历历在目, 今年在非洲大面积爆发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也时刻牵动着全世界人的心, 随着中国与外界交流的不断深入, 我们的学生不论今后在国内工作还是去国外求学, 面临疫情的可能性都会随之增加, 而这些流行性疾病的发生与外来物种入侵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我们在课程内容上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旨在对学生今后的健康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让学生感到课上所学的知识是“活”的, 是能够“学以致用”的, 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进而还能够激发进一步的学习兴趣。

(二) 采用多元化的授课方式, 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 “寓教于乐”

在当今高校的教学活动中, 为了能够有效地保证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节奏, 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大大减少了教师板书的时间, 能够有效地扩充课堂教学的容量, 并且可以在课件中添加大量生动的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一些弊端, 如果教师过分依赖课件, 可能会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 而且教学速度的加快也会导致学生与教师的思路脱节, 影响教学效果;如果学生过分依赖课件, 就会诱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惰性而不专心听讲, 而课下自学又困难重重的现象。

为了提高公选课“生物入侵”的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在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 结合通识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课程特点进行了一些改革。

1.多媒体课件中大量选用生动的图片, 在文字上“惜墨如金”。因为我们的课程与生物有关, 因此我们在课件中大量引用了生物物种和环境被破坏的图片直观清晰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并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进行解说加深学生的印象。而对于知识性较强的部分如入侵机制的介绍, 在课件中只列出纲要性的文字, 重点放在举例解说。因此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 对学科背景零要求, 学生都是通过比较直观的途径———看图片、听故事、常规的理解能力来获得知识, 实现知识以趣味的方式进行传递, 让学生能够更轻松地获取新知识。

2.针对性地选用视频教学方式, 适当插播课程相关的纪录片等。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素材, 以展现真实为本质, 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在教授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时采用合适的纪录片不仅可以给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带来变化, 而且可以加深学生们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更能够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联系。53.2%的同学认可教学视频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转基因生物由于是人造生物, 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 因此也可能会转变为入侵生物, 而目前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在国内备受争议,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在介绍转基因生物与生物入侵这部分内容时, 就播放了两部从不同角度介绍转基因农作物的纪录片, 而且一部是国内崔永元制作的纪录片, 一部是国家地理制作的纪录片, 通过提供足够多的转基因农作物方面的信息, 允许学生从这些大量的信息中提炼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对转基因食品有更全面的认识, 帮助大家今后在面对转基因食品时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

3.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150名学生的公选课大课堂来说, 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有效的互动并非易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下策略。1“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问题”是教学互动得以开展的条件和基础。我们通常在播放教学视频之前会给同学们列出思考题, 让学生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思考, 比如我们在给同学们播放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绿色空间”的系列与微生物疾病相关的纪录片时, 就要求同学们通过观看纪录片回答以下问题:鼠疫、SARS、登革热、疯牛病等疾病的致病源是什么, 这些疾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预防这些疾病。最后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或者写下自己思考后的答案交上来。2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 在教学过程中提炼出一些适合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 让学生在课下以小组为单位寻找答案、归纳总结,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我们在介绍中国的入侵物种时提出让学生周末或假期时在郊外远足的过程中寻找和发现北京外来物种的情况, 拍下图片, 到课堂上进行交流。有同学反映在颐和园门口发现有人在卖原产自美洲的鳄鱼龟, 询问卖主后获知他就是在颐和园附近的水域中捕获的, 因此估计鳄鱼龟已经进入北京水域;还有位来自北京的经管学院的同学把他在高中母校找到的一系列外来物种整理成幻灯片向同学们进行了详细介绍。这些环节并不会占用学生很多课外休息时间, 但是学生通过类似的课外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发现外来物种无处不在, 课堂与自己的生活距离如此之近, 从而激发学生更浓厚的求知欲。3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因此,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展开有效的教学互动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公选课和其他的课程类型不同, 学生较多, 且来自不同院系, 而且教师与学生见面的频率更低。在这种情形下除了课堂上的互动外, 任课教师更要合理利用课间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询问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情况、对课程的体会和建议等, 以获得学生的信任, 从而有利于学生释放潜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实施灵活的考核方式, 合理评价学习成果

学校对于公选课程的考核方式采取比较宽松的政策, 所以我们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选用了四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对学生们进行合理的综合评价。期末开卷考试 (60%) 、课外实践部分 (20%) 、课堂随堂作业 (10%) 、常规考勤 (10%) 。开卷理论考试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程所学的基础知识, 为在今后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奠定基础, 而且通过卷面考试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比较公平的评价, 这种方式也获得了62.3%同学的支持和认可;课外实践部分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理论联系实际, 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减少课外可能会比较占用时间的其他类型的作业, 比如写论文等, 我们采用了课堂随堂作业的方式, 并且主要应用于播放教学纪录片时, 让学生们带着问题来看视频, 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为了保证正常的课堂秩序, 考察出勤是公选课必不可少的一项, 并且也有很多同学在调查问卷的文字反馈部分指出严格的考勤制度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逃课的现象, 希望老师能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监督大家的学习。

考核结构中的开卷考试和考勤环节保证了只要学习态度端正就能合格;对于课程感兴趣的同学, 在课外实践部分和课堂随堂作业中就会表现突出, 成绩就会优异, 从而对每位同学的课程学习都能给出比较合理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哈佛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 , 1945.

[2]李清.关于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特色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5) .

[3]况晓慢.综合性大学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现状和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 2008, (4) .

课程改革通识材料 篇8

【关键词】创新思维;设计思维;真实世界的任务;设计学院

1. 引言

“创新思维”是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开设的一门通识核心课程,授课对象为全体本科一年级新生,课程为期8周16课时。笔者自2013年春季学期起担任两名授课教师之一,在两年的授课过程中,笔者试图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国外高校同类型课程的教学方法及考核手段,并使之与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现状相契合,不断总结,不断改革。2014年1月,笔者作为学校通识教育考察团成员,访问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太平洋大学等高校,亲身体验了斯坦福大学哈素·普拉特纳设计学院“设计思维”公开课程,此次考察对于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立足于笔者两年来的教学实践,结合对美国高校“设计思维”课程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梳理,重点讨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因地制宜地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建设一门本土化的“创新思维”通识课程。

2. 斯坦福“设计思维”课程主要特点

“设计思维”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哈素·普拉特纳设计学院(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 at Stanford,以下简称D-School)创新思维系列课程的核心内容,概括地说,设计思维是一种“可视化的创新思维方法”,训练学生使用卡片式的思维导图将思维的过程外在化,学生以“小组讨论+动手实践”的学习形式经过五个核心步骤得出创新方案。D-School要求学生在完成“真实世界的任务”(Real-World Projects)的过程中,将创新思维理论、方法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发挥自身专业的特长,与不同学科的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并根据设计思维的步骤付诸于实施。因此,D-School的“设计思维”课程整个教学过程,既非采取理论式的讲授,也不是单纯对他人创新案例进行分析,而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来归纳“设计思维”的核心步骤,由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总结,避免了很多高校同类型“创新思维”课程教学中,将创新理论本身“教条化”而产生的异化。同时,D-School所开设的“设计思维”系列课程,在斯坦福大学面向各专业学生, 并鼓励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组建小组,协作学习,这也毫无疑问地具备了通识教育的特征,对笔者所探索的“创新思维”通识课程教学改革具有启发意义。

3. 天华学院“创新思维”课程主要特点

作为通识核心课程,“创新思维”存在以下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也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一种制约和挑战:

特点一:专业覆盖面广。本课程面向所有专业开课,包括人文、经管、心理、教育、艺术及工程等各个学科,跨度很大,因此授课内容既要兼顾各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又要使每个班级都能将课堂所学到的思维方法运用到本学科后续专业学习中去,因此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提炼有较高的要求。

特点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作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2000余名大一新生个体间差异较大,而从总体来说,新生在本专业第一学年所学的往往都只是公共课和基础课,专业知识普遍薄弱,学习“创新思维”课程的同时,要在自己的学科中立即实践创新能力存在困难,真正要将创新思维“学以致用”尚须时日,因此在通识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衔接上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特点三:采用大班滚动式教学——2000余名学生共分16个班,每班110-160名学生,两位教师轮流上课,每讲课程在两周内讲完,重复16遍,场地均为固定座位的阶梯教室。同时,学生对通识课程重视程度有限,多数学生在接触本课程之前对学习“创新思维”的教学目的不甚明了,认为“创新”是科学家、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与自身现状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在教学手段上,完全照搬国外院校同类课程的一些经验,例如现场互动、分组讨论、动手实践等生动活泼的授课形式比较困难。在教学章节设置上,受制于16个大班滚动授课的形式,两位教师的授课只能彼此独立,不能相互衔接,以免影响课程的连贯性。

4.教学改革实践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2012年春季学期首次开设“创新思维”课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4位教师4次讲座分别从思维品质、心理学基础、逻辑学基础和创新案例方面讲授。2013年春季学期起,学校决定将本课程从0.5学分增加为1学分,课时也从4讲8课时增加为8讲16课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方面,亦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以斯坦福大学“设计思维”课程为学习对象,同时兼顾到上文所提及的种种客观制约因素,两位教师在备课及授课阶段进行了如下一些改革和探索:

4.1章节设置

在授课内容方面,“创新思维”课程改革了过去以逻辑学、心理学理论和单纯的创新案例介绍为重点的章节设置,将8讲课程一分为二,即4讲理论和4讲实践,理论课程的内容撷取国内外前沿的思维理论,如批判性思维、设计思维等,实践课程的内容则依照天华学院的专业设置分为科技、教育、管理和文化四个专题,与校情更加契合。在教学任务分配上,根据教师的学科背景,A老师(物理学学士、科技史硕士)负责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科学思维以及这些方法在科技创新方面应用的章节;而B老师(哲学学士、硕士)则负责设计思维方法及其在教育、文化及管理创新方面的应用等章节:

这样的章节设置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重更加平衡,且能最大可能地兼顾到各专业学生的学科特点,有利于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各展所长,产生正向的激励作用。

4.2 课程重点

以“设计思维”的方法和运用为课程重点。“设计思维”相关内容的授课参考斯坦福D-School的教学方法,从解决一个“真实世界的任务”出发,采用“在做中学”的方式,教师寻找学生共同关心的一些校园生活、衣食住行方面的“真实世界”——即真实发生且学生力所能及可用思维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头脑风暴,提出创意,并论证各类创意的可行性,在最短时间内引导学生归纳并掌握设计思维的五个核心步骤,并教会学生用卡片式思维导图来演绎思维过程。

4.3 课外实践

针对大班教学的特点,笔者将分组讨论环节作为课后任务布置给学生,给学生3-4周时间进行自由组合,鼓励跨专业建立小组。课堂上的实践环节主要进行小组创新方案的汇报、彼此评价以及教师点评,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让更多小组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由于小组实践与期末成绩挂钩(小组实践作业占期末总成绩的30%),学生积极性很高,且组长提交最终结果时有权利将“浑水摸鱼”的组员除名,因此每个学生都会争取在小组中获得分工。

4.4 教学方法

围绕解决“真实世界的任务”授课。在讲授“设计思维”理论课程时,面对“设计思维”这个学生普遍陌生的概念,笔者没有按照通常做法先给学生进行概念讲解,也不急于介绍斯坦福大学D-School相关背景知识,而是直接抛出一个问题:如何缓解天华学院学生食堂午餐时的排队拥堵状况?这是每个学生每天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对下午上课的学生来说,很多人半小时前还在因为排队耽误了吃饭,赶不及下午的课而焦虑,所以这个话题一经抛出,就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虽然学生从没有学习甚至听说过“设计思维”的概念、方法,对斯坦福D-School也一无所知,但是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所进行的讨论、批判以及最终形成的创新方案却能够完全符合“设计思维”理论所描述的五个步骤:Empathize(共情)- Define(定义)- Ideate(创意)- Prototype(模型)- Test(测试)。

在完成了食堂这个“真实世界的任务”的讨论后,师生一同总结这个讨论所经历的思维过程,学生就会惊奇地发现其实每个人都很优秀,都具备创新的能力,他们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设计思维”五步骤不谋而合!这时笔者再介绍斯坦福大学设计思维学院的相关背景知识,就不会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他们反而更希望了解美国学生是如何进行创新设计的。

从实际问题的解决,到理论方法总结,这个教学过程避免了学生对概念灌输的阻抗:在2013年春季首次向2012级大一学生开课前,笔者调研了部分2011级学生,了解上一学年“创新思维”课程的评价,一个共同的反馈是,虽然最后讲创新案例时,那些生动的故事很吸引人,但是起初的心理学、逻辑学理论课程,对非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略显艰深晦涩,以至于最后听了案例课程,也无法将之与先前的理论相结合来思考,课程便结束了。吸取了这个教训,笔者在授课时尽量避免概念灌输,即使对“何为创新”、“何为思维”这些最基本的概念,也会放到学生参与了一些课堂讨论后,师生一同来总结归纳。例如“思维导图”这种可视化的思维方法(如下图),如果在缺乏导入环节的情况下给学生介绍,学生很难从中感受到思维导图带来的趣味性:

而在学生通过讨论设计了若干缓解食堂排队问题的方案之后,再用思维导图来重现其推导过程,学生立刻就能明白思维可视化的意义。在此后的课程中,教师会提前布置适合不同专业的课外小组实践任务,任务的主题既于学生学科背景相关,又是真实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现实问题,例如:

设计一堂20分钟的“天华伴你成长”微课程(适合教育、艺术、人文、心理类专业)

调研学校选课系统存在的不足并拟出改进措施(适合理工、康复、经管类专业)

调研学校超市是否存在滞销产品并拟出促销方案(适合经管、艺术、人文类专业)

设计一次与“专通雅”相关的传统节庆活动(适合人文、艺术、教育类专业)

以上课外实践任务鼓励学生组成跨专业的小组,采用设计思维的方法,用思维导图来记录小组讨论和最终方案形成的过程,并在后续的课程中择优进行课堂展示。

5. 结语

通过两年以来对2012、2013两级近4000名本科一年级新生的教学实践,笔者亲身感受到这门课程对学生带来的改变:半数以上的学生至少能够非常熟练地运用设计思维的方法来思考身边的诸多现实问题,采取理性的而非仅仅宣泄抱怨的态度来面对它们,并主动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来尝试解决。不少学生在完成课外实践任务中所展现的积极态度和作业质量足以令教师受到震撼,例如为探索解决超市滞销商品的方案,有学生徒步走访了嘉定镇大小数十家超市,并拍摄了十余段采访视频!正如斯坦福大学D-School的所提出的“Innovators, not innovations!”的育人目标,笔者希望通过这门正在不断完善中的课程,帮助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树立自信、学以致用、奋发创新。

【参考文献】

[1]龚春雷,祝亚平. 天华云学院——迎接教育技术革命 [J]. 天华教育研究, 2013(1):1-6

[2] 有关斯坦福大学哈素·普拉特纳设计学院(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 at Stanford)内容参考自该学院网站 http://dschool.stanford.edu/

[3]Thomas Lockwood. Design Thinking: Integrating Innovation, Customer Experience, and Brand Value[M]. Allworth Press, 2009

[4]Tim Brown. Change by Design: How Design Thinking Transforms Organizations and Inspires Innovation[M]. Harper Business Press,2009

【作者简介】

聂晓晶(1980-),男,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上一篇:写草原游记的作文下一篇:八年级体育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