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乡的土地上耕耘的诗歌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故乡的土地上耕耘的诗歌(精选6篇)

在故乡的土地上耕耘的诗歌 篇1

我也和我的父老乡亲一样

在故乡的土地上耕耘

丰收时的喜悦

盈满脸颊

丰硕的稻谷

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人

金黄的烟叶

让孩子们上学的路无限延伸

从家乡到县城,长沙,北京……

改革开放的春风

吹醒了大地

我要把故乡全部都背进行囊

带上它

流浪的心才会安宁

多少个寂静的夜晚

我把故乡的土地一遍遍耕耘

禾苗播成一排排诗行

烟种种成一阙阙词

一个个马蹄

撒在五线谱上

为何

我怎么努力

只有微薄的收成也许是我还没悟透耕耘

而能给我答案的便是我的父老乡亲

稻穗越成熟头越低

孩子呀,越有本事的人越谦虚

马蹄,红薯,花生都把果实藏在地里

有了价值就会有人来找寻

谢谢我的父老乡亲

你们是我所见过最可爱的人

给我信念和希望

教会我只要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在故乡的土地上耕耘的诗歌 篇2

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该县农机系统干部职工勤奋工作、精心组织, 使该县的农机化事业蓬勃发展, 农机总动力以每年12%以上的增幅递增, 目前全县农机总动力达38万千瓦。10年来, 安福县农机局始终把农民的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坚持“有求必应, 急农民之所急;有问必答, 想农民之所想”的服务宗旨, 在满足农户需求中开拓服务市场, 拓展服务领域, 每年都要组织“万台铁牛闹春耕”、“万台农机战双抢”、“农机秋收、冬种大会战”等大规模农事活动。积极组织农机抗御各种自然灾害, 在农业生产的急、难、重、险中充分发挥农机“中流砥柱”的作用, 为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创下了不可磨灭的战绩。据统计, 2009年该县农机推广服务产值达6064、21万元以上, 成为全县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增长点之一。

由于农村劳动力匮乏, 出现了大量的农田摞荒或双季改单季现象, 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安全隐患。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 维护粮食生产安全, 该县积极扶持组建村级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及农机互助组, 组织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瓜畲乡对江村集合村里的15台手扶拖拉机、2台耕整机、1台插秧机及3台收割机组成农机专业合作社, 承包村里130多公顷农田, 实行统一耕地、统一播种、统一灌溉、统一收割的“四统一”管理办法, 赢得了农时, 花钱少、收效大, 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如果说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是“大部队”作战, 那么农机互助组就犹如“小分队”出击, 灵活机动。这些小分队3、5户组成1个互助组, 联户配齐农机具, 优势互补, 搭配使用, 既克服了单个农户无力置备“小而全”的农机设备的弊端, 又使农户们能有效地配套使用农机具。严田镇土桥村左于松等4户农民, 合资8万元购买了2台联合收割机、2台手扶拖拉机、1台插秧机, 给当地农民提供机耕、机插、机收、机械植保等全套农机化服务, 从今年初至目前, 每人累计作业时间不到50天, 共完成机收面积80公顷、机耕面积53公顷, 创服务收入14.4万元, 除去油料、维修、务工等正常开支, 每户分得纯利润2.5万元。他们说“往年一年的收入比不上今年50天的收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近几年来, 安福县农机局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和示范活动, 培植了4个村级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20个村级农机互助组, 建立了100个农机科技应用示范户, 也救活了一些濒临倒闭的乡镇农机站。严田镇农机站在近5年的农机推广服务实践中, 始终坚持“围绕服务促推广, 搞好推广促销售”的指导思想, 积极从外地引进一批当地适用的先进农机具, 并通过一系列的现场演示等试验、示范活动, 对当地农民进行帮教, 引导他们用活农机, 用好农机, 农忙季节主动把农民急需的易损零配件、燃油等设备物资送上门, 把维修服务送上门。热情周到的服务不仅树立了农机部门的良好形象, 赢得了良好的口啤, 也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了数额可观的经济效益, 稳定了乡镇一级的农机推广服务队伍, 该站今年还盖起了农机站综合服务大楼。

安福县农机局在实施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中, 十分注重对各乡村农机专业户的培养, 规定每个农机技术干部每年必须帮扶1名农机专业户, 并将帮扶效果纳入个人业绩考核。严田镇南村吴俊华经过培训和扶持, 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种烟大户, 受到了县政府的表彰;农机女能手韩金英, 在县农机局的帮扶下, 创办了安福第一个农机化种草养畜基地, 年创收近5万元, 开创了该县农机产业化的先河, 成为农民学习的典范。像这样的农机专业户, 在安福县已达280家。

在鲜红的土地上耕耘希望 篇3

现任校长尚小朋,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家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这是一位中国教育达人,与之对话轻松而有趣,深刻而严肃。

《中华儿女》:上期本刊发表了贵校一篇特稿,引起了社会极大关注。您能谈一下,当时一所部队干部子弟学校为什么叫“七一”呢?

尚小朋(以下简称“尚”):校名是朱德总司令定的,当时部队子弟学校叫“八一”、“红星”的不少,华北军区也有人提议叫石家庄八一学校。据说朱德同志提议叫“七一”,理由是解放军是共产党缔造的,学校是为党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七一”又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日。这样,一所普通的部队子弟学校竟起了一个“党校”的名字,一时在军内传为佳话。当时与我校齐名的还有北京“八一”、天津“红光”,太原“育英”,而只有我校是新组建的。

《中华儿女》:听说七一学校当时很大、很“现代”,而且历史很长。

尚:是的。学校校址是新的,但底子是由两所老学校合并而成的。一所是起源于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保育院小学,其中有一部分于1938年12月随抗大二分校挺进到晋察冀解放区。1948年以二分校班底为主组建了华北军政大学,经校长叶剑英的批准,1948年7月1日正式组建了华北军政大学干部子弟学校,并纳入了部队编制。另一支是平原军区新英干部子弟学校,刘邓大军南下时,将部队干部子女集中到平原省会新乡市,成立了学校,当地群众亲切称呼这些留守儿童为“刘邓亲子团”。1952年平原省撤销,平原军区并入华北军区,新英学校与华大子弟学校合并组建七一学校,全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七一学校”。两所学校的校长分别为七一学校的正副校长。据我们了解,这是全国唯一一所以党的生日命名的部队干部子弟学校。

1964年,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交由地方管理,改名为“河北省石家庄七一学校”。文化大革命中,学校成了重灾区,1968年石家庄市革命委员会将校名改为“石家庄市第二十四中学”。201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之际,经石家庄市政府的批准,学校恢复了“石家庄七一学校”的名称。

《中华儿女》:听说校址叫南兵营,在石家庄很有名。

尚:实际上叫西南兵营。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侵华日军独立第八混成旅驻地,是关押杀害抗日志士的魔窟(青年改造所)。解放战争时期是国民党第三军大本营。兵营西南围墙外就是石家庄内市沟。解放石家庄,国民党依据日本鬼子时期营建的坚固工事负隅顽抗,是石家庄西南唯一的军事支撑点。在反复争夺中,解放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据说,突击连一百四十号人,仅剩下十几个人了。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烈士的鲜血。据老校友回忆,他们入校时,日本鬼子的焚尸炉还在,东南角三条大沟(战壕)还没填,学校挖游泳池还挖出了累累白骨。选址时,司令员聂荣臻、政委薄一波派军区干部部部长王平来考察,王平第一眼就看中了这里。老一辈革命家选这里作为培养接班人的基地,其寓意何等深刻呀。

《中华儿女》:看校史展牌,好像中央军乐团与这里也有关系?

尚:何止是军乐团,1947年石家庄解放后,华北军区接管了这里,军区抗敌剧社、电影队都进驻这里,就是后来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军区战友文工团。他们和中央军乐团都是从这里走向北京的。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俘获敌人一个军乐团赠给了赵政委,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著名的清风店战役俘获了国民党第三军1.3万人。军长罗历荣是聂荣臻司令员在黄埔军校时的学生,为感谢不杀之恩,将一支完整的军乐团送给了聂司令。石家庄解放,军乐团驻进南兵营,并从这里直接到北京参加开国大典。当时的总指挥、军乐团第一任团长罗浪将军说:“当时演奏的国歌就是在南兵营练习的。因为国歌还未确定是哪首,所以准备了好几首,其中就有《义勇军进行曲》”。当时的电影制片厂非常简陋,但《解放石家庄》《七届二中全会》等有巨大历史意义和影响的影片就是在这里洗印、制作的,抗敌剧社演员们给配音、伴奏。东北解放后,四野将缴获的电影胶片绕道朝鲜送到西柏坡,制作了简易的洗印设备,没有技术,还聘用了几名日本工人。没有片头,从树林挖块泥巴制作了“工农兵”的雕塑,一直沿用至今。老一代的电影人谢晋、贺逯丁、胡朋、田华、于蓝等都是从这里走到北京的。所以说,这里是中国有声电影和中央军乐团的摇篮。

《中华儿女》:听说建校花了不少钱,当时是建国初期,不容易。

尚:125.96亿(旧币),要按现在不多,实际是125.96万元。可正值抗美援朝,军委拨下的全部是国防经费。当时物价低,一架苏制米格机才十几亿(旧币),这点钱能买十多架飞机呢。当时物资匮乏,学校所用木材都是军区首长亲自找到东北局负责人高岗特批的。学校由苏联专家设计,解放军战士施工,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全部建成,其设备、规模在全国是一流的。这并不是搞特殊,要知道这里的孩子三分之一是老红军后代,有四分之一是烈士遗孤,孩子们的家长都在前线作战。上学期间,不断有学生被列入烈属名单。这所学校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片苦心。

《中华儿女》:能体会到,在这里生活的孩子一定是幸福的。

尚:这是千真万确的,至今老校友们对学校那种感情是任何学校没有的,他们在这里受到一流的教育,党和国家领导人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他们。1953年毛主席60岁生日,学生们将他们的手工劳作成果寄到北京,给毛主席祝寿(这在党内是禁止的)。毛主席破例收下了,非常高兴,并给同学们回了信,鼓励同学们“好好学习,长大了作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这封信当时就贴在校门口,至今许多师生还记忆犹新。1957年,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来石家庄视察,专门接见了我校王颖茹等同学。1958年,中央军委贺龙、罗荣桓、聂荣臻三位元帅在罗瑞卿、陈奇涵、杨成武等将军的陪同下,来学校视察,他们进教室、下食堂、与同学们亲切交谈,嘘寒问暖,使师生们受到极大鼓舞。在我军历史上,几位元帅亲自视察一所普通的子弟学校是绝无仅有的。一些解放军高级将领,在战场上是让敌胆寒的虎将,但在孩子们面前却永远是“儿女情长”。杨勇赴朝接任志愿军司令员,临走还到学校最后看一眼孩子们;王震将军远在新疆任司令员,听说七一的孩子们排练新疆舞,百忙中给孩子们寄来了八顶新疆帽和其他饰物;三年困难时期,驻石部队听说七一孩子们吃不饱,纷纷捐菜捐粮,每个战士每天节约二两粮,保证学生们健康成长,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正副校长滕海清、侯正果将军也不例外的捐出口粮,而他们自己却因营养不良得了浮肿。

《中华儿女》:相信师生一定会记住他们的。

尚:作为七一学校的老师是非常自豪的。当时从部队来的老师都是现役军人,同学们都享受供给制(1956年实行薪金制后停止)。老师除文化条件、政治条件外,还有一个条件,必须会普通话。七一学校的老师都是由军区干部部任命,升迁都是由军区司令员、政委委任。1993年学校校庆,校长艾印琳试探着想让校友请部队的领导给题个词。当时觉得时隔40年,难度很大。谁知校友们一下送来一批。部队老将军们听说七一学校校庆,都表示大力支持。当时在京的邹家华、耿飚、杨成武、杨得志、肖克、王平、朱良才、孙毅、莫文骅等40多位中央和部队的老首长老将军给题了词。有人说,即使是军队大专院校也难享受到这样的“礼遇”。

《中华儿女》:这么好的条件,学校的教学质量肯定高。

尚:学校教学质量在全军是最好的,在石家庄更是拔尖的。学生全面发展,升学率一般是100%。我们有一个毕业班30多人,仅上哈军工的就7个人,考上清华、北大、北航、北外等名校的占一半以上。特别是“身体好”一项,在石家庄市、区历届田径运动会上,各项目稳获前三名,各种球类运动在市内都是蝉联冠军。文化大革命前,石家庄市的青少年田径项目各项记录无一例外都是我校保持着。

《中华儿女》:学校一定出了不少人才。

尚:是的。学校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方针,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有各行各业的专家,有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有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仅部队就出了20多位将军,如:海军副司令员张展南中将、航天局谢名苞少将、武警总队萧星华中将、军委正军职巡视专员赵占平少将等。在不同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还有:国奥会联络部长张清、八次打破全国和世界纪录的世界冠军李亚敏、八运会跳高冠军牛健、新一代射击世界冠军赵须等,真可谓桃李满天下、英才遍中华。

《中华儿女》:我真为您高兴,今后有什么打算,怎样发挥学校光荣革命传统这一优势呢?

尚:2012年学校新一轮整体改造已经拉开序幕,一所闪耀着红色历史光辉、气象万千的现代化新型学校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在学校改造过程中,我们要集中建好四个博物馆,除自身博物馆外,还要建以“中央军乐团的诞生地”、“中国有声电影的摇篮”、“华北抗敌剧社”为主题的三个博物馆。建成石家庄继西柏坡之后,又一处红色教育基地。并创建红色传统学校联盟,共同探讨历史、教育后代。在石家庄七一学校,入学的第一课应该是革命传统教育课,不辜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加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培养出千千万万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在故乡的土地上耕耘的诗歌 篇4

沿着雪夜的河流,

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

那破烂的乌篷船里,

映着灯光,垂着头,

坐着的是谁呀?

——啊,你,

蓬发垢面②的少妇,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

已被暴戾③的敌人,

烧毁了么?

是不是

也像这样的夜间,

失去了男人的保护,

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母亲,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而且,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

醉在故乡的梦境里诗歌 篇5

循着曾经的记忆

投身故乡的山野

什么当阳山香炉峰马鞍山磨盘山

更有许多连名字也没有的山坡丘岭

与她们再一次团聚

感受她们的清幽

接受她们的洗礼

刚过春节,我领略到的不是寒冷

不是萧条,不是荒凉,不是枯寂

是温暖,是信心,是力量

是身心的荡涤

是给我恩赐的大自然的神奇

这里,是我的天地

我的世界,那赤裸裸的`树枝

那满山遍地的落叶

是冬天最后的赞歌

是春天的序曲

繁华落尽,化作春泥

是她们至美的胸襟,这里

凝聚了故乡的沧桑,素雅和希冀

雅,静,简,睡美人透出的风韵

就是这个季节的山林

看似酣睡

却挡不住春光乍泄

不说摇曳的腊梅和迎春

不说快乐的山雀与黄鹂

海棠枝头孕育春的气息

脚下萌动谦逊而厚重的绿意

远处的悬崖,近处树丛里

生起一团团薄雾

那简洁素雅的白化作缕缕乳液

洗去凡尘,滋润自在自由的心

一念间,腾云驭风

耕耘,在幸福的田野上 篇6

1. 少年心事当拿云

1982年,沐浴着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中师毕业,经过两三个月的等待,便被分配到了一所山村中学任教。学校离家很远,有六七十里路。不过,我当时并不介意——我向往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景致。

那年,陕西作家路遥的小说《人生》刚刚发表。也许是受文学作品的熏陶与感染,也许是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与感召,当时,踌躇满志的我,带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怀着宗教般的虔诚奔赴太行山深处的那所学校开始清苦而漫长的舌耕生活。多年以后,再回首,想想自己当初的志大才疏、年少轻狂,不禁哑然而笑。昔日的那些同窗好友,有的转行行政,青云直上;有的在单位被委以重任,风生水起,而我自己,除了“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的岁月馈予,依旧是“泯然众人”的寂寥。

不过我也无悔无憾。有人说,把太阳当作目标的弓箭手,很可能会比把树梢当作目标的人射得远些。是的,也许正是靠了这样一种不甘平庸的励志信念,使得先天不足的我刚出校门就自费报名参加了北京语言文学自修大学的学习。之后又边工作边学习、读书,用六年时间完成了大专和本科的学习,为自己的专业成长和教书育人做了一些有益的铺垫。如今再回首,细数来路,我还真得感谢年少时那“宁肯灵魂倒于路,不堪一世碌庸徒!”的些许轻狂。正是因了这种扎根在心灵深处的信念支撑,使得我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一种昂扬进取的姿态。虽然那览山云低的境界也未曾领略,但我所持有的那份“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激情与渴盼却常常是充盈而饱满的。因了这份执着,我在参加工作后不久便因辅导的学生接连在省市作文竞赛中获奖而被吸纳为鹤壁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员,后来又被评为市首届骨干教师,市首届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与评价”专家,作为市里的唯一的一名学员到安徽师范大学参加了“国培计划(2012)”——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高中语文学科研修班的学习,最近又忝列华中师范大学考试学院特聘研究员之列。

2. 甘苦自知度春秋

教师的工作千头万绪,教师的生活也是五味杂陈。

谁的诗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古代战争,将军封侯是以无数士卒牺牲的高昂代价换取的。细想,教师的成长过程有时又何尝不是以学生的某种“牺牲”换来的?比如上课,自己的知识匮乏时,课堂上会显得捉襟见肘,疲于应付,浪费的是学子的青春年华;讲课枯燥乏味时,学生会心烦意乱,昏昏欲睡,学生受到的是身心的摧残与煎熬;讲法不当时,自己滔滔不绝,学生却如坠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依然是精神的折磨与时间的浪费。这些,都会成为一个有良知、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心中永远的“苦”和“痛”。所以,多年以后,当有人问起一节课怎样才算成功时,有过切身之痛的我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风生水起,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课堂才算成功。”我知道,那种理想的课堂尤其是大师们所讲的艺术的教育、教学境界,因我们自身的经历、文化、学养等条件所限,也许我们一辈子都难以臻至,但我的心中会时时涌动澎湃的激情,时时充满那份美的憧憬与渴盼,脚下会时时响起进取的足音!我知道自己的课堂不是那样的精彩,但我对自己的要求却是一丝不苟,不敢马虎懈怠的。记得有一次,因为家中有事,回到学校天已经很晚了,我累得倒头便睡,睡到半夜两三点钟,忽然想起当天上午的课还没有备好,咋办呢?想到学生们一双双渴盼知识的眼睛,想到走向讲台时的紧张、窘迫与尴尬,我睡意顿消,赶忙悄悄起床,伏案工作起来,直到东方欲晓。

有人评课时曾经感慨,几乎再优秀的课也存瑕疵,也会存有些许遗憾。其实,对老师来讲,遗憾不只在课堂。忘不了,那个叫牛运香的山区女孩,成绩那么优秀,却因家境贫寒初一就辍学了。虽然我和一位老师商量承担她的学费,并步行六七里去家访,但这个可怜的孩子最终还是成了大山里一个孤独的牧童。忘不了,因了自己的年轻、任性或者懦弱,有些事处理起来简单粗暴,也曾给那些花季的孩子们带来一次次的伤害:那个叫王晓东的高一学生,因与数学老师闹了点小矛盾,最终在老师不上课的要挟下,黯淡地结束了高中生活。那个叫赵怀里的同学,与八九个学生看世界杯足球赛而旷课,并承认自己是“主犯”。当我问他以后再旷课看球赛怎么办时,他的回答是退学。几天后,他经不起球赛的诱惑,又旷课看球赛了,结果真的退学了。星期天我去家访,只见到他的一个亲戚,我留下话让他返校,结果却是没有结果……现在想想,这些事,在让家庭痛苦,学生受到伤害的同时,也常常让自己受到内疚与自责的袭扰:师者,凡事不可不慎呀!

当然,作为老师,努力了,付出了,也常常会有不可预期的精彩呈现,让你欢欣、愉悦,由衷地体验到教书育人的幸福。有一回,学校十八个班的学生参加演讲比赛,一二三等奖分别为1,2,3人。我辅导的两个学生荣获一二等奖。我先前在一所普通高中任教时,曾率队参加了全县四所高中参加的作文竞赛,结果四人进入前十名获奖,县教研室为此出的一期简报题目就是《X中形势咄咄逼人,作文竞赛再爆冷门!》。那时,我的感觉就一个字:爽!

在学校,“差生”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吐艳春满园”,如何让他们也能成为一朵小花在班集体中绽放,从而让自己的课堂呈现出别样的风景,这是我一直孜孜以求的景致。为此,我想法给学生造“台阶”,搭“梯子”,让学生尝“甜头”,从而激发差生的兴趣,挖掘其潜能。记得一次早读,学生背诵韩愈的《师说》,结果一名“学困生”竟酣然入睡。我便轻轻将他唤醒,明知故问道:“课文背下来了没?”“没有。”他答道。“能背下来吗?”“不能。”回答很干脆。我知道,这个破罐破摔的学生似乎早就没有了进取之心。但我依旧锲而不舍地发问:“我不相信。这样吧,你现在把第一句给我背一下吧!只背一句。”我带着笑容,几乎是用商量的语气对他说。学生抬头看了一眼书,背诵道:“古之学者必有师。”我马上乘机“表扬”他:“看看,你看一眼就背下了一句,说明你并不笨嘛!你能不能把第二个句子也背下来?”“能!不过得让我先看一会儿。”“好啊!老师就站这儿等着你。”学生显得很兴奋,读了几遍之后,学生说差不多了。然后就一字一句开始背诵:“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背得还算流畅,我就说:“你很聪明嘛!照这样子,这篇文章能背下来不?”也许是受到了我的表扬与鼓励,这学生来劲了:“能背下来。不过今天还不行。”“那你啥时可以背好?”“星期五吧!”“好。今天是星期二,还有三天时间,慢慢来,别着急。到时候我给你一个‘表演的机会。”

转眼到了星期五,我走进教室,用眼向后排一扫,他马上会意,一溜小跑登上了讲台,我说:“今天检查背诵,先让马XX同学背诵一下《师说》。”说实话,我这时真担心他背得疙疙瘩瘩,中途卡壳儿,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呢。没料到,他清了清嗓子,竟像背小曲儿似的一口气背了下来,用时不到两分钟,且背得一字不差。自然,他的精彩表现,也赢得了同学们一片热烈的掌声。

教育无小事。有时,学生自己的一个念头,就可能让他抛弃学业,而老师的一番苦口婆心,就可能帮他拨正航线,从而改变人生的走向。我有一个学生,现在在政府部门工作,然而当年在距高考还有二三个月时,他居然因对高考失望退学了。辞别时,我费尽口舌,苦苦挽留了他一个多小时。他流泪婉拒说:“工作已和人家说好了。”“倘使若干年后,你娶妻生子,孩子偶然问起爸爸当年的高考,你何以面对?打了‘退堂鼓?你可是老师眼中的一棵苗啊!”说这话时,我很动情,也夹杂着伤感,眼睛都有些湿润了。我语带哽咽地给他讲道理:“工作的机会有的是,可高考对你来说,今生今世恐怕也就这一次机会了,你这么优秀,能甘心吗?”其实,我用激将法攻心,夸他“优秀”,也是“瘸子里挑将军”。

末了,他还是执意要走,我拿过办公桌上一本刚买的《演讲与口才》,工工整整写上“一路走好!赠XX”几个字,凄然地说:“走吧!什么时候想回来就回来,老师和学校的大门时刻都为你敞开着啊……”

后来,他在工作岗位上经受了许多挫败后,又回到了学校。那一年,我所在的学校有两名学生考上大专,其中一名便是这位曾想要辍学的学生。当时的大学生是国家包分配的——而他这一届的学生很幸运地搭上了这种制度的末班车。

困境常常链接着希望。我曾带过一个重点理科班。一到高三,人就如同踏上了不是你死便是我活的战场,人人都在追奏着化蛹成蝶的华丽篇章。但因分班时教师配备和优等生数量双双“先天不足”,在进入高三的多次考试中,我班几乎一直处于劣势:胜少,败多。

怎么办?气可鼓而不可泄。

我知道,怨天尤人只能消磨自己的斗志,营造气氛、迎难而上方是解决问题的良方。于是,我帮学生找原因,定计划,买资料,作辅导。每天上午课前还让学生进行集体宣誓,誓言铿锵有力,表达着坚定的决心,也诠释着美丽的自信,就这样一直坚持到高考前夕。

班会课上,面对几次模拟考班上不曾有人进入学校前十名的艰难困境,我给学生鼓劲:“同学们,我们班虽然暂时还没人进入前十名,其实差距并不大,细节决定成败,只要几张卷子中少错三两个选择题就赶上了,我相信大家有这个实力。希望同学们为班集体争光,为自己争气!另外,下次考入全校前十名的,老师奖励100元。”哈哈,还别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兵”,结果下次模拟考一下子闯入了2个。“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也只好“痛并快乐着”了。

那一年,高考揭晓,我班本科上线人数在全校名列前茅。当时,我的幸福感真是无以言表。

诗人说,坎坷是首美丽的诗,困境能唱出动人的歌。六月的鲜花与掌声,缘于我们无悔的执着和美丽的自信。人生许多时候好像一场马拉松比赛,重要的是能在失败的打击中留住希望,永不放弃的希望终将把经历的失败书写成幸福的乐章。于学生,如此;于教师,亦然。(文中学生名全为化名)

(作者单位:河南淇县第一中学)

上一篇:深层文化内涵下一篇:2022财政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