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村写生考察报告(共7篇)
伴着明媚的阳光,我们来到了“桃花源里人家”—西递。开始我们的写生考察之旅,让我们对西递进行了彻彻底底的欣赏与了解。
西递集中展现了我国古老而独特的徽派建筑风格,同时又是安徽名胜,黄山脚下一个古朴而幽雅的小山村,这样一个建筑史上独具风格的地方是我们学设计专业的人所向往的。西递村,村子的平面布局呈船形,宗祠位于村子的中部,组成船的中心,村中石板路上矗立的十三座牌楼,一幢一幢的徽式砖瓦房构成了这庞大的船体。西递人善于“以商从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文人、高官、巨商层出不穷。
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州民居,不但浓缩了中国传统的聚落文明和合院文化,更以其建筑匠意与装饰心巧诠释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瑰丽与奇绝。而这两个早在1999年12月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村落,是徽州社会的缩影,是徽州人魂魄所系,也是解读是徽州文化的窥镜。
走进西递古村,工艺精湛的石雕作品随处可见,成为一大特色,每户人家风格各异的透窗和房中的柱基础,都是用青石雕刻而成,其描形仿物,构思奇巧,惟妙惟肖,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西递古雕的代表作当数胡文光牌楼,牌楼由四根石柱支撑,中间两柱有两对倒爬石狮,形象生动,气势威猛,牌楼四柱间的横梁、月梁和梁托上,都有精美的浮雕,有象征吉祥如意的“麒麟嬉逐图”,有象征福禄双全的“鹤鹿同春图”,有象征五子登科的“五狮戏球图”,还有象征权势的“虎豹呈威图”等,其间十二个人物图雕更是栩栩如生、神采飞扬。西递又有大量的砖雕,砖雕工艺被广泛用于门楼、门罩、屋檐、花墙、栏杆、漏窗、屋脊等部位。其为采用特技烧制而掷地有声、色泽纯青的水磨青砖,精心细琢成坏之后镂雕而成;再是用人工按程序用严格筛选后的泥土,在规定的泥土湿度之内,模压成型,烧炼胚胎,才能制成我们今天看到的砖雕。砖雕多采取圆雕、透雕和浮雕的混合手法,层次深入,立体感强,细腻流畅匀称,取材广泛,生动逼真,寓意多耐人回味。砖雕是明清以来西递古民居建筑艺术的组成部分,在西递的古民居以及祠堂庙宇等建筑物上,无不镶嵌着形态各异的青砖雕刻,虽经岁月磨砺,风雨剥蚀,但仍然是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芭。
最不可忽略的木雕,是西递古民居以及祠堂、庙宇内部必不可少的装饰。如窗槛、窗扇、花门、阳裙、雀替、梁垫、栏杆、斜撑、斗拱以及梁、枋、柱等均以木雕装潢。木雕除了精雕细琢之外还要镏金绘彩,显示富丽堂皇。通常雕刻有八仙过海,狮子滚球,合和如意,山水园林,亭台楼阁,鸟兽鱼虫,人物戏文及几何或写意图案。
西递“三雕”,终成三绝!绝就绝在其人物栩栩如生,其花卉犹在怒放。西递古村民居属典型的徽派建筑,在建筑学、建筑工艺、环境营建等方面非常突出,从房屋设计、室内装饰、环境美化和资源利用都体现了极高的水准,表现出道德观、审美观、价值观的和谐统一,有鲜明的中国地域建筑特色。西递是个幽雅的地方,幽雅的让人心颤。
徽州的文化不仅体现在人文的文化上,而且在古建筑上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
徽州古建有“三绝”,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号称“古建三绝”。其中民宅建筑最吸引我的眼光。
传统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间式,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民间俗称为“一颗印”。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作采光通风用。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四合式大多为人口多的家庭居住,也可说是两组三间式相向组合而成,可分为大四合与小四合。大四合式前厅与后厅相向,中间是大天井。前厅是三间式,但地坪较高,为正厅堂;后厅亦为三间式,但进深可略浅,地坪面较前厅低。前后二厅以厢房相连,活动隔扇,楼梯间有设于厢房的,也有设在前厅背后的。内部木板分隔,外墙均为砖墙出山马头墙。天井则跟据地形可大可小,也有的在前厅背后再设厢房、小天井。这种大四合式住宅前后均有楼层。小四合式前厅三间与大四合式同,后厅则为平房,也更小,进深浅,一般中间明堂不能构成后厅,而作为通道,两个房间供居住,天井也较小,楼梯均在前厅背后。
大厅式住宅的大厅,主要是用于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和开展祭祀活动等,也作为日常起居场所,它往往是整座住宅的主体部分。大厅多为明厅,三间敞开,两根圆柱显示着大厅的气派。也有用活动隔扇封闭的,以便于冬季使用。一般大厅设二廊,面对天井。大厅式住宅可从正中入口设屏门,平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也有在侧面开边门出入,天井下方则设客房。还有由正门出入,门两侧设二厢房者。
穿堂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均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相连,为由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背向,入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穿堂部分有一明堂,两个小房间,可供客人居住,也可家中人居住。这种穿堂式建筑比正式三间式小,有天井采光。
徽州人有聚族而居的习俗。有的大户人家宅屋成片相连,一百多个天井,但也只是上面几种基本格局的拼接组合而已。
最让我流连忘返的是西递的古民居外高内敞的住宅格局。
西递的住宅普遍以高大外墙封闭,采用硬山做法,山墙高出屋面,循屋顶坡度迭落呈水平阶梯形,称为封火墙或马头墙。马头墙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多檐变化的马头墙在徽州的民居中广泛地被采用,有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
排布于街巷两侧的住宅,平面规整紧凑,基本形式多作内向矩形,堂、厢房、门屋、廊等基本单元围绕长方形天井,形成封闭式内院。一般正屋面阔三间,中间堂屋为敞厅。堂屋前两侧的廊屋亦向天井开敞,明末以后或装置木??门。大门置于中轴线上,也有经山墙一侧门道进入住宅的。
天井是一个进深较浅的窄条形空间,由二、三层房屋围合而成,具有通风、采光、排水、遮阳、交通等功能。也可以天井作为一个居住单位,沿纵、横方向延展,常以纵向为进,在“凹”形(俗称“一明两暗”或“明三间”)、回字形(俗称“上下对堂”)平面基础上组合成“H”形、“日”字形等平面。横向为列,以狭弄(亦称火巷)连接,狭弄则联系街道。
大门位于第一进照墙的正中。第一进正屋的明间称前厅,第二进正屋的明间为后厅。以前厅为尊,祭祀、议事等活动均在前厅。经前厅太师壁后,有门通后进。后进地坪高于前进,取前低后高的地势,称“步步高”,以求吉祥。厅的左右为卧室。前后两厅太师壁后均为楼梯。前廊右侧有门通别厅、厨房和杂房。住宅正立面强调左右对称,正面墙呈水平直线,或者两
侧高墙向内中心递降形成井口,这样不仅有利于住宅内部采光通风,而且很自然地将人的视线集中到入口。
实习报告
姓 名:冯梦龙
班 级:环艺101 学 号:201005014120
第1页
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12年3月20日——2012年3月30日 实习地点:安徽西递、宏村等 实习形式:采风、写生实习
实习目的:通过采风与写生,提高同学们对建筑的直观感受能力,对传统建筑的认识与理解。从自然风土人情中悟建筑文化。
一、皖南印象
皖南山区徽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村落。
皖南古村落位于古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绩溪,江西婺源)境内,西递和宏村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处古民居,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的载体,集中体现了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村落形态保存完好、风光秀美。村中自古尊儒术、重教化,文风昌盛,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的徽州文化现象,如程朱理学的封建伦理文化、聚族而居的宗法文化、村落建设中的风水文化、贾而好儒的徽商文化,因此历史文化内涵深厚。
二、徽派建筑基本概况
第2页
实习报告
1、徽派建筑概况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是我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以及泛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发展起来并跨出徽州本土,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徽州古民居受徽州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古建三绝”——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更是徽州建筑艺术的典范。与现在的建筑分类相对应分属居住建筑、公共建筑、标志性或纪念性建筑。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在徽州地区现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遗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着海内外无数的游客纷至沓来。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2、西递宏村概况
西递、宏村古民居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它们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西递距黟县县城8公里,始建于北宋皇祏年间(公元1049-1054年)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它四面环山,两条溪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整个村庄呈“船形”。村落以一条纵向的道路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和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122幢,现有居民
第3页
实习报告
1300余户,人口1000余人,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
宏村位于黟县县城东北10公里处,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公元313年),它是一座“牛形村”,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如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村中半月形的池塘(月沼)称为牛胃,一条400余米长的溪水盘绕在“牛腹”内,被称作“牛肠”。村西溪水土架起四座森桥,称为“牛脚”,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调节了气温、改善了环境。现存明清时期建筑137幢,由于这里地势较高,因此常常被云雾笼罩,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第4页
实习报告
三、徽派建筑的主要特点
(一)、古民居建筑的主要特点
1、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 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精致古朴,典雅自然。徽派建筑有着高超的建造技艺和浓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独有的地方特色,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性,从布局到色彩都给人一种较为统一的格调和风貌。
2、青砖黛瓦、高墙小窗、流檐翘角、雕梁花窗、飞檐出甍、回廊挂落。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徽派古民居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
3、徽州民居的外观明朗,其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整个宅居以天井为中心,三间两过厢组成长方形平面双楼层的内向小型三(或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倚山傍水,讲究风水价值。其四周青砖高墙围护,鱼鳞青瓦覆盖。房屋除大门外,只在二楼向外的墙壁上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
第5页
实习报告
徽州民居内部是以柱、枋、梁、檩、椽等构件组成的木结构建筑,梁托、瓜柱、叉手、雀替、斗栱等大都进行镂雕加工,装饰以漂亮的花纹、线脚。
4、徽州民居的外观造型颇具特色,除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形式外,着重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材料,又使山墙高低错落,富于变化。
(二)、古祠堂建筑的主要特点
祠堂是祭祀祖宗先贤、新年谒祖、举行庆典、执行族规、嘉奖子孙,宴请功名成就者等诸事举行的庙堂。
第6页
实习报告
古徽州盛行敦本敬祖之风,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徽州名门望族修祠扩宇、营建支祠,以显示家族昌盛,人丁兴旺。祠堂外观,正面较豪华,门厅多为五凤楼建筑,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细腻的砖雕,其余三面较简洁。门槛外,大门两侧各有一面雕刻精美的石鼓或石镜,一般宗祠门外立石鼓,支祠门外立石镜,显示等级区别和宗法森严。其结构与民居相同: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一般外檐柱多用木石混合;中进享堂的月梁、金柱粗硕。有些祠堂寝殿虽为双层,但底层梁架仍齐整,一如单层,并绘有精致的彩画
第7页
实习报告
(三)、古牌坊建筑的主要特点
古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以才入仕”者代不乏人,为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表彰宦绩政声、孝子义士、节妇烈女,徽州人多采用“立牌坊”的办法以传显荣光。朝中官僚显贵,浪迹天涯而发迹的徽商,为了光宗耀祖,奏请皇上恩准,荣归故里,兴建牌坊,旌表功名、义寿、贞节,树碑立传,以求流芳百世。
古牌坊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规模宏大,每一块梁枋,每一件镶嵌都合乎力度,在建造上讲究选址、造型、雕刻、用料等。牌坊型制不一,有“楼脊式“,“冲天柱”式;有方形四柱、八柱,也有“一字型”单门和三门的;有遍饰雕刻、工致华丽,也有平琢浑磨、不事雕饰的,其排列有纵列七道、四道,也有三座横列一排。
第8页
实习报告
结语
徽派建筑的艺术风格:自然古朴,隐僻典雅。它不矫饰造作,师法自然,顺乎形势,不趋时势,不务时兴,笃守古制,信守传统,推崇儒教,兼蓄道、释,坚持宗族法规,崇奉风水,追求淳朴古素,所谓自然古朴;含隐蓄秀,凝重孤峭,典正雅致,庄重高洁,不染尘俗,所谓隐僻典雅。
依山傍水、背山面水是徽派建筑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客观反映,也是其之所以获得自然禀赋的基本条件。徽州山高路险,溪水回环,故虽曲径通幽,富柳暗花明之趣,但却寂寥清僻、闭塞偏远。这是造成徽派建筑具有隐僻特色的重要原因。
在我看来,这样的采风与写生对我们的人生真算得上是一次很宝贵的经历。通过实习,加强我们对事物的直观感受能力,对传统建筑的认识与理解,从自然风土人情中悟建筑文化,从民俗民风中感知“场所精神”与历史文脉的延续性的重要,从地域特色感知自然色彩,从大自然中领悟色彩的光与色的变化与魅力,同时写生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永远珍藏于心„„
斑驳青苔又染绿了房上的砖瓦,酲春小雨顺着屋檐滴滴答答。
青石板上跑过的光脚丫,踱着春风是江南的梦吧?
油纸伞下委婉女孩,抿着小嘴,笑容优雅。
木摇椅上,白胡老人,轻摇蒲扇,默数年华。
江南的梦是一壶清茶,醇的香,不羼杂,清水荡漾让岁月融洽。
石拱桥下,溪流缠绕,木桨摇曳船上人家;
古道边上,轻绵细雨,化风印红人面桃花。
江南的颜色是一幅国画,浓墨山水中愁肠天涯。
------------致宏村
景观101张丽娟20090511982012-9-1
8月20 号早晨六点钟起床六点半坐上了去宏村的大巴车。特别激动也特别期待,一向晕车的我竟然出奇的没有晕车,大约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看到了长江,还有长江大桥,下午七点办了吧,才到了宏村酒店——我们的目的地。由于当时是阴天,那个时候已经完全黑了,看不清周围的建筑。接下来就是各自分宿舍睡觉了。那天晚上睡的特别踏实,可能是坐车累了。
第二天一早,六点钟起床,当推开窗户的一刹那我惊呆了,没想到还有如此漂亮干净的天空,这么清雅的建筑。当时晨雾笼罩着白墙黑瓦的房子,远方的青山也显得格外朦胧,简直是世外桃源啊。顿时觉着城市的喧嚣与旅途的尘土被洗涤而去,剩下的只有清爽的呼吸和舒缓的心跳。让接下来写生的日子也有了期待。
吃完饭导游带领着我们进村游览,我们踏着青石小路,嬉笑着来到了南湖,在它的旁边有一个南湖书院。这里的梁柱都是樟木做的据说可以防虫蛀。,宏村古人在500年前 便开始在建筑领域里探索“仿生学”他们按照牛的形象布局整个村落,从而为祖宗带来了兴旺,牛形村落是当时历史的文化遗产,恰似山水长卷,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同学在此写生纷纷从自己最广阔的情怀来展现这里的建筑的特别和风景的美,在绘画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也同时锻炼了自己,展示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同学们在村里还与其他院校的同学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学习气氛很融洽。
第一天的时候画的是马克,因为当时还没有租画板。这是坐在南湖边上画的,感受这漂亮的风景,别有韵味的建筑,感觉特别美好,让人就有一种特别想画画的冲动。风景秀丽的南湖和横跨其上的画桥是不可忽略的一处景致。南湖里生有荷花,岸边长有垂柳,真是湖里莲花俏岸边垂柳生啊,江南的味道也体会的更加明显。
接下来的几天都是6点半起床,7点吃早饭,吃完饭大家就各自去画画。很快这一周就过去了。其中我最怀念的一天是和李梅康在南湖边上画的一张画,我们画的时候就有老多游客在围观,当别人夸我们画的好的时候就觉着特别骄傲,嘴里还得谦虚这说着哪有啊,可是心里在窃喜啊。有一个小姑娘,跑过来说,妈妈哪两个姐姐画的好棒啊,当时听的我心里边可骄傲啦。记得当时有一个游客在我没画完的时候就想买画,当时我觉着特别心虚,因为那棵树没有画好,最后虽
然只卖了40块钱,现在想想也挺后悔的,但是当时真是觉着终于碰到赏识我的人啦,就有一种被认可的感觉。不在乎钱的多少,那种感觉特别棒。特别感谢买我画的这个哥哥,是他给了我信心啊。
建筑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是这个古老村庄的神奇之处。在宏村的这几天我们尽情的享受着大自然和建筑给我们带来的这种艺术气息。在这白墙黑瓦小桥流水之间随处可见来这写生的学生,我很高兴能成为其中一员。
印象还很深的就是宏村的水系,他的水系遍布全村街道,是各家都能临窗取水,洗衣洗菜皆很方便。增加了许多生活气息。村中心有牛胃之称的月沼。特别怀念的是村中老者提着篮子叫卖的糯米饼,还有香甜的板栗饼。偶尔画累了烦了,在去品一口农家小院里的茶,顿时觉着苦闷全消,充满的生机。宏村的民居与四周的山水相映一起,几颗古树在粉墙黛瓦中诉说这古老村庄的传奇。宏村的随便一处都是一副闲淡雅致的图画,厚实稳重的高墙和瓦檐,神秘的卷门和雕花的漏窗,并不是我们用画笔所能描绘出来的。宏村民居深宅高墙,紧靠一处天井来采光,古老的厅堂半明半昏,老街坊,小弄堂,都有一种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让你彷徨在此中不敢大声呼吸只能品味他的幽静。
接下来我们又去了西递,西递和宏村并不远,大约半小时的车程,却给了我们另一种感受。西递建房多用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西递的建筑较宏村更加高,高高的马头墙下幽深的古巷更加静谧。西递的水渠也较宏村宽。
接下来就是南京之行。我就不多说了。印象最深的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在这个钓鱼岛事件的非常时期,去缅怀为抗日牺牲的革命烈士,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沉痛。
在这一周写生实习的日子里,学到了很多东西。画画的技巧也有了提高,对徽派建筑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圆满的完成了我对江南的期待。写生使我们提高了艺术修养,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也看到了很多好的作品,使以后的日子更值得期待和努力。
宏村,你是画里的一首诗。我在这边回忆,你在何处安好。。。
最后以一首诗来缅怀宏村吧。。
对岸的建筑
犹如漂浮在云雾中
翠绿的叶和青青的田野
轻轻摇摆着
碧波荡漾的湖
却又消隐正那片青青的月色 只剩一潭静静的湖水
终日诉说着
诉说着这古老的传说
指导老师:某某某考察时间:
3、25——
4、3写生考察时间:3月25日——4月3日
写生考察地点:安徽黄山市黟县南屏、关麓、唐模、牌坊群、鲍家花园、徽州古城、西递、宏村。
写生考察内容:速写、建筑特色、风景、民族习俗等。
写生考察目的:感受徽州古建筑的特色,了解建筑构造,提高自己的审美能
力以及开阔自己的视野,让自己在以后的设计之路上思维更加开阔,考虑更加全面,让自己有进一步的提升。以下是我这些天所认识和了解的知识: 第一站:南屏、关麓
第一天上午我们浩浩荡荡的来到了南屏。南屏村因南边有犹如屏
幛而得名。这个古村建于元明年间,有300多栋明清民居古建筑,沿着72条巷排列,就像一个迷宫,一不小心就会迷路。而且每条巷都是狭长的如图所示。每条巷和每条巷的高低都不同,被称为步步高升巷。
南屏有祠堂群和古民居构成。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祠堂群。南屏至今还保留着8座祠堂,大多坐落在村前横店街长约200米的一条中轴线上,其中有属于全族所有的“宗祠”,也有属于某一分支所有的“支祠”,还有属于一家或几家的“家祠”其中我们考察了其中的一个古祠堂。宗祠规模宏大,家祠小巧玲珑。进入祠堂,我们可以感受到徽派建筑的精细雕刻和徽派祠堂的高大伟岸。里面精巧的工艺是古代徽州人们智慧的结晶。
下午我们跟随导游来到了关麓,关麓位于南屏以西2公里处。地处武亭山麓、西武岭脚,因西武岭有“西武雄关”之称。而该村有雄关之东麓,因此而得名。古村内,古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关麓八家”的八幢古宅。这是一户姓汪徽商八兄弟的住宅。我们一一考察了这八家,每幢古宅都有自己的天井、厅堂、花园、小院。屋楼上下皆有门户走廊互相连接,形成一
个整体。整幢大楼由于布局紧凑而显得高大林立。
第二站:唐模
接下来我们到了唐模村,唐模村是徽州古村,徽文化底蕴十分浓厚,拥有人文特色和古园林特色。被誉为“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美誉。
唐模的宗教祠堂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里住着一个家族或几个家族,他们大多建立自己的家庙,这种家庙一般称为“祠堂”。在特别崇尚程朱理学的徽州,作为“申述根本凡始之心,尽子孙孝情。”的祠堂是祭祖,正俗,教化的圣地,它集宗教,伦理道德和法律与一身。也是宗族权利的象征。
第三站:牌坊群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表彰“忠孝节义”等方面“功勋显赫”的官员,为朝廷兴旺做出的“杰出贡献”。当朝政府常常批准在这些人的故里村头,修建“功德
牌坊”,借以号召人们以此为榜样报效朝庭明坊3座是:
慈孝里坊,鲍灿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前二坊为卷草型纹头脊式,后一坊为冲天柱式,3坊都是4柱3间3楼。慈孝里坊上面镌刻“御制”、“慈孝里”字样,是旌表棠樾人鲍寿孙和他的父亲,即“父慈子孝”的牌坊。该坊通面阔8.57米,进深2.53米,高9.60米。整个牌坊典雅古朴而厚重。明3坊其结构、规格基本相同,只是雕刻内容从粗犷简单的花卉到精致繁缛的鸟兽,有所不同。
牌坊是历史授予黄山的勋章。历史上,黄山(徽州)英才辈出,代不乏人,诞生过李廷珪、朱熹、毕升、胡开文、王茂荫、戴震、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一大批杰出人物。仅歙县一地,明清两代就有542个进士、1531个举人,“父子尚书”、“同胞翰林”流誉乡里,“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成为美谈。第四站:鲍家花园
然后我们到了鲍家花园,鲍家花园原为清乾隆、嘉庆年间著名徽商、盐法道员鲍启运的私家花园。目前是中国最大的私家园林和盆景观赏地。她坐落在举世无双的棠樾牌坊群边,以徽派盆景为主题,同时荟萃国内外各流派盆景精华,与牌房群景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一幅完整的徵商故里。
姓 名:班 级:学 号:指导老师:刘
ZB环艺131
静
2013年安徽写生考察报告
考察时间:2013年10月8日-2013年10月18日
考察地点:安徽黟县南屏、关麓、木坑竹海、潜口民宅、八卦村、屏山、宏村、西递。
考察目的:通过采风与写生,对徽派建筑及皖南景观环境特色的印象及总结,分析其对本专业设计的帮助及具体的运用。
正文: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安徽这片美丽壮阔的土地进行写生实习。
安徽,黟县南屏。从10月8日到10月18日,历时十天,期间到过周边的一些乡村浏览参观写生,照片有二百多张,速写有近20多张。
颠簸了十多个小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在路上,我们遇到一队在这写生的学生,他们对我们默默的说有一群来受苦的。我们苦笑。说实话在还没来之前我们已经在学姐学长做过工作了,也已经初步了解了我们即将面对的环境。但我们还是满怀期待:期待写生的一路风光;期待心灵与景色的一次次碰撞;期待画画的时候画纸上出现的最美好的图象。也在等待在期待以外的东西……
写生,最重要的是去感受当地的风情,然后把那种风情抒发在画纸上。换言之,画纸也只是载体,而真正的感受是存在心里的,捕捉
心里的感受是画出好画的前提,而感受又是很难被捕捉到的,所以想要画出好画也决非易事,好在出去写生,当地的风情能带给人大量的自己想要的那种感受,这样一来就不用担心写生的时候出现的最直接的收获问题了。屏山:
这次安徽写生的给我影响感触最大的莫过于屏山村和宏村,感觉他们最能代表徽派建筑风格。先说屏山村。它地处黟城东北约4公里的屏风山和吉阳山的山麓。吉阳溪九曲十弯,穿村而过,两岸石磅不时飞来村妇浣洗的锤声,蓄水石磅白花飞溅;青砖灰瓦的民居祠堂和前店后铺的商铺夹岸而建;十余座各具特色的石桥横跨溪上,构成江
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特有的风韵。屏山村又称舒村,这个村子舒姓居多。舒秀文的故居也坐落在此。这里与郑州相比充满了浓郁的自然气息。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你来到这会不由自主的想拿起笔将这里的美景记录在自己的画纸上。
这里基本都是以马头墙为建筑的主题的屋顶,以灰色的墙壁,黑色屋顶为主体的房屋,墙体上还画着些许花纹和简易的图案。
一天的时间熟悉环境,接下来就应该步入正轨了,我们开始写生了!由于我们在学校过惯了安逸的生活,连速写都快不会画了,所以
第一天在那里画真的是丢人,就当是练手好了,不过收获还是有的,也算知道了自己来写生的目的。一开始不敢在很多人的地方画画,就躲在比较偏僻的地方,画了几天总算有些收获,有点长进,对于技法等的掌握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有的时候还感觉自己画得不错,不过经常有一些别的学校的同学和好奇的游客在旁边观望一下,当然也免不了评论一下,听到的话也是有好有坏。
晚上老师对我们的写生作品还进行了点评,主要注意的事项有以下几点: 注意画面的整体结构,要有远近的层次感,不要经常画平面,只有加以透视,画面才会有立体感; 注意透视,对于房子的线条,有少许的夸张,但整体的感觉要有,提醒我们要加强透视; 注意瓦片,花草,水中的倒影,以及远处的山峰,要有远近的区别,不要过于繁琐,不要破坏画面; 用笔,以及线条,建议我们用水笔,这样,会有层次感。
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游览了屏山全村,使我们真正的了解了屏山。
天人合一藏风得水桃花源,千年承耕读兴商故里地,地处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之间的屏山。唐宋时称长宁里,就是长久安宁的地方,“都”是古代乡镇的自然建制。唐代末年,九都看中这快风水宝地,举族从庐江迁来九都。这里山环水绕,地域开阔,北有状如屏风的屏风山坐靠背,也因此得名屏山村。南边有石山作照山,东有吉阳山、三姑峰与西边的双风山合为左右抱山。吉阳山在北段,是村中吉阳河的发源地。三姑峰三峰并峙,形状大小相差不大,据古传是村中一富户三个女儿入山游玩摘食仙桃所化...宏村:
宏村和屏山的房屋风格都是大同小异的,不过宏村却比屏山发展的更好,在这里已经建立了以宏村命名的旅游景点。
到达宏村后,我们在导游小姐带领下,用了半天的时间大致领略了宏村风景,粉墙黛瓦,青山绿水,无一不让人心醉其中。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至今800余年。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常常云蒸霞蔚,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写意,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特别是整个村子呈“牛”型结构布局,更是被誉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那巍峨苍翠的雷岗当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从整个外观上说,宏村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乡风貌,素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誉。村中各户皆有水道相连,汩汩清泉从各户潺潺流过,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处处是景,步步入画。闲庭兴步其间,悠然之情浓烈得让人心醉。村中数百幢古民居鳞次栉比,其间的“承志堂”是黟县保护最完美的古民居,其正厅横梁、斗拱、花门、窗棂上的木刻,工艺精细、层次繁复、人物众多,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堪称徽派“四雕”艺术中的木雕精品。
初进入宏村就被那美景吸引,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小桥流水人家”。也明白为什么《卧虎藏龙》的导演为什么会在这选景。真
是“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写生是快乐的,和谐的,同学们都有一颗真挚的心,在学术面前都很谦虚、谨慎地接受生活速写写生训练和美术理论的学习。同学们面对古老的皖南徽派民居建筑文化艺术熏陶,在艺术创作中得到滋生与运用。在生活速写写生训练中,同学们都以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语言来诠释宏村文化,从人文到建筑,从山水到一草一木,整个人文风情都被同学们记忆忧心,宏村百姓热情好客的没有印象使我们终生难忘,同学们在皖南黄山脚下的“画里宏村”度过了美好而难忘的一天。
一天的时间熟悉环境,接下来就应该步入正轨了,我们开始写生了!由于我们在学校过惯了安逸的生活,连速写都快不会画了,所以第一天在那里画真的是丢人,就当是练手好了,不过收获还是有的,也算知道了自己来写生的目的。一开始不敢在很多人的地方画画,就躲在比较偏僻的地方,画了几天总算有些收获,有点长进,对于技法
等的掌握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有的时候还感觉自己画得不错,不过经常有一些别的学校的同学和好奇的游客在旁边观望一下,当然也免不了评论一下,听到的话也是有好有坏。
在宏村写生期间,我与其他来写生的同学进行了交流,对我受益匪浅,我有几点感触: 首先,就是对画面的整体要求,不要过于复杂,对于写生对象,要用单直线勾勒,看起来会清爽一些,不拖累。再次,对于地面的要求。宏村的地面主要是一鹅卵石铺就的网状结构,在小巷子里写生的时候,要把握画面的整体,鹅卵石,要注意透视,要给人一种平铺在地面的感觉,还有近大远小的关系,当然,也要进行适当的取舍,可以用线条代替。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朵,门廊,对我们都做了讲解。注意轮廓,远近,虚实。
这里的牌坊也非常有特别,中间还有“思荣“二字。马头角上还有一条鱼在上面。徽派建筑特点:
其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者谓之“武”,方正者谓之“文”,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大都采用砖、木、石雕工艺,如砖雕的门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棂、楹柱等,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徽派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它至今仍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感受:在这十天的写生日子里,我饱览到了很多美丽的景色,领略到了精湛的古徽州工艺,亲身感受到了向往已久的古徽州建筑,除了这些,在这期间我还接触了很多人,见识了很多事物,学会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是我们班的同学更加团结,大家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一起学习,一起嬉戏。这对我们整个班来说大概是最大的收获吧,就连平常不怎么跟同学说话的同学都融入其中,加入这个大家庭。在这次外出写生中,使我进一步提高了对新生事物的判断和洞察,让我们开心的是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这也说明了写生不仅仅在于画画,更多的是对美的审核。也使我更多更深一层次的去欣赏去思考美。结语:
写生虽然结束了,但写生的那些日子,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
感谢学校的领导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不仅使我们的绘画水平有了整体的提高,同时还给了我们一个外出旅游观光的机会,使我们对于自然,人文都有了更深的认知,对以后的实践,工作都有着很大的
在这个美好的季节,我踏上了我的旅程。一条美丽而又神奇的路线,{天水——武威——张掖——敦煌}。
这是学校组织我们雕塑专业大三的学生外出,是针对中国古代石窟以及敦煌壁画的实地考察,以加深我们对中国古代建筑、民间艺术作品、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的进一步了解,丰富我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思想教育内容。这种实地的体验中国传统艺术,不但能扩大我们的艺术视野,同时也可以为我们即将到来的毕业创作提供广阔的素材。
我比较喜欢历史,也比较喜欢西北,古代的西夏,凉州,甘州,回鹘,丝绸之路都给我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这次我制定的路线是去天水麦积山石窟、水帘洞拉稍寺石窟、伏羲庙,武威雷台博物馆、西夏博物馆,张掖大佛寺、马蹄寺石窟,以及敦煌鸣沙山月牙泉、雅丹魔鬼城、莫高窟以及西千佛洞石窟,沿途其余的文化景点也都可以顺便考察。这几个地方凝聚了中国几千年文化,再加上当地特殊的风情,所以我每走过一个地方,心里都会感到无比激情澎湃。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从小就接受的教育,但是每一次走到不同的地方,看到当地的风俗文化,别样的建筑,以及或者富丽堂皇,或者惨不忍睹的文物古迹,我都会又一次加深对老祖宗的崇拜之情。
天水麦积山石窟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石窟,当时就完全让我震撼了。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实在是一个壮举。走在陡峭悬空的楼梯上,我的脚都会不自觉地颤抖,不知道古代的工匠们是怎么在这么高的距离上悬空做出这么精美的洞窟佛像的,简直不能想象。在这里,我看到了一尊供养人的像,应该就是我们前一次古代佛像临摹课上用的教具所翻制的原版,看到的时候跟在教室里面看到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在那种气势宏伟的环境下,整个人都会生出对这些佛像的敬畏。另外,天水是伏羲故里,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也发掘了好多文物,古建筑,据说,市里附近的小村落,比平遥古城时间还早,也更值得研究。另外,天水市玉泉观,南郭寺,南宅子都是很富有古风的景点,古代建筑风格以及文物也都让我觉得不虚此行。在天水市郊外还有一个叫做洛门的小镇,出发之前也有老师推荐过,值得一去,所以当时虽然交通很不方便,我还是过去了,果然,让我觉得收获不少。这里有拉稍寺石窟,还有个千佛洞,石窟没法近看,但是寺内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的石窟艺术作品。陡峭的崖壁上有浮雕3尊,中间的大佛高达40余米,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摩崖浮雕。两旁是手持莲花躬身肃立的胁侍菩萨。佛坐莲台上,莲瓣间层刻有狮、鹿、象,或站或卧,排列对称,雕琢古朴,形象生动,造型艺术水平较高。周围诸多佛龛伫立着宋代小佛像。崖面上部向前突出,又加筑风檐以蔽风雨,檐端雕刻飞云走兽,悬挂铜铃,当时正好天气不太好,风一直在吹,上面的叮铛一直作响,让我完全融入其中了。千佛洞是个比较小型的石窟群,但是据我目测,大约也是宋代之前的笔画石窟,只可惜,壁画都已经残破不堪了。
武威市也就是古代的凉州城了,著名的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就是从这里的雷台汉墓挖掘出来的,只可惜现在被收藏在省博物馆,我无缘得见。不过雷台博物馆里面还是收藏了许多汉墓的藏品,也很有价值。这里还有闻名的文庙,里面收藏了好多石碑字帖,也都是不错的文物,只可惜我的文字造诣有限。文庙出门就是西夏博物馆,对于我这种西夏迷来说是很有意义的。里面详细介绍了西夏的历史,还收藏有许多文物,令我大饱眼福。另外,武威最吸引我的,就是鸠摩罗什塔寺了。鸠摩罗什是我十分敬仰的一位大师,他是我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他的一生也颇具争议,曾经被姚兴囚禁在此17年之久,这里供养了罗什的舌舍利,所以我是一定要来的。
张掖市里的大佛寺是很有名的景点,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寺内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磐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八个 人并排而坐,可见塑像何等的庞大了。周围还有各个弟子的雕像,以及不少壁画,虽然已经脱落了许多,但是依然能够感受到它们昔日的风采。张掖还有木塔寺,土塔寺,西来寺等等,这都是比较有建筑意义的景点,另外,在郊区还有一座马蹄寺,我是冲着里面的石窟去的,但是后代维修的痕迹太严重了,导致我有点失望。不过那边的风景倒是不错。
最后去的,也是最想去的,就数地处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的莫高窟了。它屹然地玉立在美丽的宕泉西水沟对面,默默告诉我们中国闻名世界的各代绝世壁画就在鸣沙山东麓崖壁的心里面,静悄悄地等待着懂它的人,走进心里,理解他几千年来所要表达的风风雨雨。莫高窟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画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在20世纪初因为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的藏经洞(莫高窟第17窟)的发现,而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敦煌学因之成为显学。为了保护壁画,所以,我们只能放下相机,顺着导游的手电筒光线和介绍,慢慢地去欣赏和了解其中的含义。第一个洞窟是初唐时期开凿的,讲的是佛教史迹画。龛内的塑像经过清代重新彩绘,已失唐代原貌。洞窟主室南北两壁绘制了的佛教史迹故事。北壁《张骞出使西域》,以历史人物传记作画。讲述的是汉武帝派张骞赴西域问金人名号的故事。画面中汉武帝骑在马上,群臣持伞盖相随与张骞告别,张骞一行人马穿山越岭,长途跋涉已近大夏国,远处城垣在望,城内寺塔林立,城外已有比丘出城迎接。全图以山峦分隔故事情节。此图最大特点在于在敦煌壁画中首次采用了透视原理中的近大远小的方法。张骞出使西域,本意在于联合大月氏而非求金人,但丝绸之路就此开通。这幅画是研究丝绸之路历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极为珍贵的形象资料。南壁中央留有一片空白,导游告诉我们,这是1924年初,美国人兰登-华尔纳来到莫高窟用化学胶布粘走壁画敷于壁画表层,剥离后留下的痕迹。现在洞窟中央立有一幅画作,就是今天人们根据华尔纳窃走的壁画内容的临摹范本。不知道该怎么评论,但是我的心里万分感慨,为了王道士,为了这些盗宝者,为了张大千,为了这些壁画石窟文献。我带着抑郁的心情,走出第一个洞窟,继续去探究剩下的未知的前程。看到了经典的飞天,那反弹琵琶在敦煌可是随处可见,还有传说中的九层楼,然后莫高窟的第一大佛,也是中国第三大佛,当进入九层楼的时候,不知怎么就想到了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武则天,果然是建造了一尊大佛啊。然后还看到了我们中学课本上讲到的,里面曾经堆置的50000卷震惊中外学术界的经卷的藏经洞。看完了这十几个石窟,心里有震撼,也有伤感。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第二天去了西千佛洞,它开凿于党河河岸的悬崖峭壁上,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藏于巴黎的敦煌遗书记载,西千佛洞的开凿时间应早于敦煌莫高窟,最晚也于莫高窟同一时期。石窟当然是很好的,一点不比莫高窟差,但是不知道是由于名气还是地理位置的原因,这里根本就是人迹罕至,不过,这也未必不是好事,莫高窟每天那么多游人,对壁画伤害有多大啊,这里参观的人少,也算是更好的保护了我们的壁画。
我的考察之路到此也就基本结束了,但是我的心却没有完全离开这里,这些山这些石窟,这些佛像这些壁画,都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也让我得到了许多。
一周的宏村实践使我深深地领略到了精致细腻的徽州文化,徽派建筑精美如诗,融古典、简洁、富丽为一体,作为徽州人生存文化最直观的载体,其固有的审美价值一直吸引着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关注。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徜徉于宏村的大街小巷,时刻感受着徽派建筑所带来的独特的视觉震撼。每个村落的建筑风格都保持着高度的统一,建筑外观也及其类似。徽派建筑不愧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和谐统一的典范。不论是从建筑风格还是装饰艺术上来说,徽派建筑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及吸引力。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都保持着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徽派建筑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具有如此显著的特征的,而是经历数百年逐渐发展演变形成的。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在皖南古民居到新民居的演变过程中,平面型制的变化,装饰的简化,建筑新材料的运用等,是人们一直积极努力探索新生活的热情和天然创造力的表现,也是我们应该正视和学习的地方。地域更新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建筑文化的不断发展创新将是历史的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转变。徽州民居作为徽派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更迭告诉我们创新并不是抛弃传统,相反只有不断的发展创新才是对传统最好的继承和保护。
同时,面对信息化的时代,地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作为徽派文化的重要载体,徽派建筑的创作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建筑地域性和建筑文化的探讨一直是业界热点。当前,面对传统与现代所发生的碰撞,如何创作出“现代的”地域性建筑?人们在不断积极努力的探索。比如,80-90年代初期,一方面是安徽身外的建筑师对安徽的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关注,为此人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对省内地域建筑创作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徽派建筑风格的设计师在探索地域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实践中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作品。如黄山轩辕大酒店、合肥亚明艺术馆、徽州文化园、安徽省徽文化博物馆。这些建筑作品从多角度对徽派传统地域建筑进行了新的诊释,反映了安徽省内地域建筑设计思维的活跃以及在实践中达到的新的高度。
徽派建筑是我国建筑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建筑设计史上的一朵靓丽的奇葩。其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越来越多人的心。
宏村之行
7号结束了最后一门外语考试,顿时觉得浑身都很轻松。8号一大早就起床了,8:30左右我们终于登上了前往黄山宏村的车,一路上山清水秀,我也是头一回看到这么多的山,心中不禁对山川河流产生了敬畏,那山远不同于徐州的秃山,郁郁苍苍,云雾缭绕,令人神往。那山用陈真老师的话说:”这些山看起来都很秀气。”山与山之间时不时有
溪水流过,清澈见底,缓缓流淌。
车辆很快驶入安徽境内,从那些房屋的建筑风格上已经可以略微发觉徽派建筑的特点了。由于是山区所以难免会遇到隧道,这些隧道有长有窄,每次从隧道中穿出都会感到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光明。进入黄山市时公路突然开始曲折盘旋,车子一路上山,司机驾车很熟练,一路上全是“漂移”。也许是巧合,黄山市这几天全是阴天多云天气,刚下完雨,山川间出现了一片片云海,吸引学生站起来欣赏。大片大片的竹林也开始映入眼帘,很养眼,苍翠葱郁,仿佛人间仙境。从未坐过这么长时间的车,8个小时足以让人疲惫不堪,虽然一路上听了几次
车让我们自由休息但还是令人有些受不了。
由于走的是山路加上长途,车子在路上抛了几次锚,所以我们是最后一批到达宏村的。到达目的地下了车,此时此刻映入眼帘的完全是徽派建筑风格的村落群,就连我们所住宿的浔阳饭店也不例外。放眼望去一条河流从桥下流过,两岸坐着许多钓鱼的居民、游客,看起来很惬意。因为赶上了多云天气,所以一点也不感到炎热。老师交代完一些基本事项后就让我们自由活动了。走在宏村的街道上,头一次近距离的观察了徽派建筑所特有的风格,最具特色的就是白色的高高的马头墙。这种样式的墙头装饰性极强,但在我看来却不具实用性,在后来的几天里这一感觉也愈加明显。屋顶的瓦片是徽派建筑的又一大特点,这种瓦片相对比较古老,以前只有在古装电视节目中才可以见到,这些瓦片全部呈灰色或黑
色,瓦片大小只与成年人的巴掌相当,最为奇怪的是屋顶的瓦片全是竖起来的,这就更没有实用价值可言了。街道两侧全是店面茶馆以及各种娱乐场所。站在桥上远眺,宏村被四周低矮的山峰包围着,这里显得很闭塞,却又很安宁,仿若桃花源,无人问津。再向前就是宏村的主体村落了,由于刚到还没有写生卡,所以无法进入参观,只得在桥上看几眼。
晚上的集市更加热闹,街道两旁摆满了卖各种各样商品的小摊位,但主体还是由竹子做成的工艺品摆成的摊子。各种竹杯装饰挂链琳琅满目,黄山是一
个产茶的地方,来之前就看到许多半山腰都种满了茶叶,因而这里自然也少不了卖茶的。主要就是国内比较闻名的黄山毛峰、红茶、兰贵人等等。看到这里不得不佩服这些摊主的高超技艺,每一位都是竹器的雕刻高手,雕刻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最重要的是价格还特别低廉。拿起这些工艺品实在让人爱不释手,恨不得把每一样都买一些带回去。
宏村百姓的生活方式其实和我们那儿很相似,都是在乡下,以种地为生,只不过这里发展了旅游业,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现了改变。宏村并不是一个小村子,而是一个镇,宏村镇包括宏村、关麓、南屏、卢村、西递等。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村子组成了宏村这一庞大的旅游景区。头一天对宏村的大致情况也算是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徽派建筑也有了初步的映像,至于徽派建筑和徽商之间的关系,徽派建筑风格的起源,宏村的发展历程等等都还有待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了解。
水墨宏村
前一天晚上班长便把写生卡发给了我们,第二天吃完早饭,老师便组织我们一起参观浏览了距浔阳饭店最近也是宏村镇的中心村落—宏村。进入景区一片清澈的湖泊随之映入眼帘。
导游是当地的一位姑娘,她带我们转遍了宏村的主要街巷,跟随导游的介绍我对宏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宏村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北部,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31年),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了。宏村背倚黄山余脉,云蒸霞蔚,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宏村在中国古代依据仿生学建造,具有独特造型的“牛型村落”——“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始祖汪九是唐初越国公汪华的后裔。村子始建于宋代,数百户粉墙青瓦、鳞次栉比的古民居群,特别是精雕细镂、飞金重彩的承志堂、敬修堂;气度恢宏、古朴宽敞的东贤堂、三立堂;森严的叙仁堂、上元厅等祠堂和南湖书院;巷门幽深,青石街道旁古朴的观店铺„„,同平滑似镜的月沼和碧波荡漾的南湖,雷岗上参天古木、民居庭院中的百年牡丹与探过墙头的青藤石木,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真可谓是步步入景,处处堪画,同时也反映着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至清代宏村已是“烟火千家,栋宇鳞次,森然一大都会矣”。走在宏村的大街小巷里,给人映像最深的就是高高的白墙和串联的水道,据说这些水在以前是可以喝的,每天早上6点之前给村民饮用,6点以后人们就开始在这条条小溪里洗衣淘菜。宏村的街巷多半不是平直的,穿透的距离不远。不同走向的街巷交织成网状的交通。宏村的街巷序列本身也可以形成方向感,街巷疏密有致,宽窄变化呈现出一种舒缓的状态,所以连续性好,而且体现出变化多样的特点。街巷交叉形成节点,街巷的起迄也形成节点。起始点是街巷开始的序幕,多做高差变化,有很强的标志性和导向性。街巷的交汇点使道路连接、转折,给人以方向。节点可分出层次,普通的小节点只是巷道的转折和连接点,而大的节点课发展成中心、小广场。中心
空间的豁然很好的调节了巷道整体的封闭与幽深感。
参观完整个村庄导游告诉我们: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巍峨苍翠的雷岗当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以村西北一溪凿圳绕屋过户,九曲十弯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汇合蓄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肠和牛胃。水渠最后注入村南的湖泊,鹆称牛肚。人们又在绕村溪河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历经数年,一幅牛的图腾跃然而出。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更创造了一种“浣汲何妨汐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这里的确是一座令人向往的魅力十足的古村镇。
再一次回望美丽秀气的宏村,便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宏村依山伴水而建,由传统民居集散而成的徽州村落,融合于山水之间,或背山邻水,或依山跨水,或枕山面水。村落一般都是坐落在缓坡上,随着地形、道路方向逐渐延伸。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爽,可挡北面来风,既无山洪暴发冲击之危机,又有仰视山色泉声之乐。八九百年前的建村者便有先建水系后依水系而建村的前瞻,所以使它有了水一样的灵性,这也正是它比其他徽派建筑的村落更具魅力的原因。
徽派建筑风格分析
几天参观下来才发现原来宏村的建筑特点都十分类似,从宏村到南屏、关蔍再到卢村几乎所有的建筑特征都是大同小异。内部看起来和北京四合院有点类似。
经过上网搜索我对徽派建筑风格的特征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以及泛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在徽州地区现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遗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着海内外无数的游客纷至沓来。徽派建筑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自然古朴,隐僻典雅。不矫饰,不做作,自自然然,顺乎形势,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以大自然为依皈;不趋时势,不务时兴,此谓之自然。信守传统,推崇儒教,兼蓄道、释,坚持宗族法规,崇奉风水,追求朴素淳真,此谓之古朴、依山傍水、背山面水是徽派建筑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客观反映,也是其之所以获得自然禀赋的基本条件。徽州山高路险,溪水回环,故虽曲径通幽,富柳暗花明之趣,但却寂寥清僻、闭塞偏远。这是造成徽派建筑具有隐僻特色的重要原因。
徽州古民居受徽州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粉墙、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古民居规模宏
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装饰在门罩、窗楣、梁柱、窗扇上的砖、木、石雕,工艺精湛,形成多样,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
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有“民间故宫”之称的宏村承志堂前厅横梁上的“唐肃宗宴客图”和“渔樵耕读”、“琴棋书画”等木雕精品,每每令旅游者惊叹不已。徽州民居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房屋布局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自古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徽州古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依山傍水,与亭、台、楼、阁、塔、坊等建筑交相辉映,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境界。黟县宏村,背靠古木参天的雷冈山,前临风光旖旎的南湖,傍依碧水萦回的浥溪河,整个村落设计成牛形,景色极为秀丽,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称。徽州古民居,多为三间、四合等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平面有口、凹、H、日等几种类型。两层多进,各进皆开天井,充分发辉通风、透光、排水作用。人们坐在室内,可以晨沐朝霞、夜观星斗。经过天井的“二次折光”,比较柔和,给人以静谧之感。雨水通过天井四周的水枧流
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塘”,意为“肥水不外流”,体现了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民居楼上极为开阔,俗称“跑马楼”。天井周沿,还设有雕刻精美的栏杆和“美人靠”。一些大的家族,随着子孙繁衍,房子就一进一进地套建,形成“三十六个天井,七十二个槛窗”的豪门深宅,似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感。黟县关蔍的“八大家”就是由八个兄弟的20幢民居屋舍相贯、院庭联幢而成。徽派民居在室内装饰和摆设方面也极为讲究。正堂挂中堂画,两侧中柱上贴挂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等透出深刻的哲理,反映了徽商贾而好儒、崇文重学的思想。
厅内陈设条桌,桌上东边放一花瓶,两边摆一古镜,中间是时钟,寓意徽商在外永远平安。走进徽州,人们可以从众多鳞次栉比的古民居中看到“东方文化的缩影”,著名的古民居村落有西递、宏村、南屏、卢村、昌溪等等。
徽派建筑的装饰艺术:徽州三雕
每进一户人家都不难发现院内屋内装饰着许多雕满纹样的窗户,上面雕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纹图案有的甚至还在上面涂抹了一层金粉!因此我们也得以领略到了著名的徽州三雕。
徽派建筑广泛采用砖雕、木雕、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徽派“三雕”以黟县、婺源县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好。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明代雕刻粗矿、古朴,一般只有平雕和浅浮雕,借助于线条造型,而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清代雕刻细腻蘩复,构图、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谢,树本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玲现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砖雕
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
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砖雕是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它是明清以来兴起的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
砖雕有平雕、浮雕、立体雕刻,题材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徽州砖雕的用料与制作极为考究。歙县博物馆藏有一块灶神庙砖雕,见方仅尺的砖面上,雕刻着头戴金盔,身披甲胄、手握钢锏的圆雕菩萨,据考证这块精巧绝伦的砖雕花费了1200个匠工,堪称徽州砖雕艺术的经典作品。石雕
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凤、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石雕在徽州城乡布很广,类别亦多,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处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术,享誉甚高。徽州石雕题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与砖雕复杂,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至于人物故事与山水则较为少见。在雕刻风格上,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没有清代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繁琐。
木雕 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
木雕主要用于旧时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遍及城乡,其分布之广在全国随处可见。宅院内的屏风、窗楹、栏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风采,几乎是无村不有。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徽州木雕是根据建筑物体的部件需要与可能,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表现手法。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规模,雕风拙朴粗扩,以平面淡浮雕手法为主。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炫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木雕艺术也逐流向精雕细刻过渡,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
【宏村写生考察报告】推荐阅读:
安徽宏村写生实习报告09-26
宏村考察日记01-25
四川写生考察报告02-03
大学外出写生考察报告03-21
学生外出写生考察安全协议书11-21
宏村游记作文700字06-21
山西写生报告07-09
皖南写生报告01-13
采风写生报告02-16
安徽写生实践报告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