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产业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优势产业(推荐8篇)

优势产业 篇1

经过建国5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广西培育并初步形成以制糖、有色、冶金、电力、汽车、机械、建材、食品、医药等为主的一批优势产业,具备与国内外企业开展产业合作的良好基础。

【制糖工业】广西制糖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3年机制糖产量突破600万吨,占全国糖产量的一半以上。广西制糖工业产业链较长,蔗渣造纸制板、糖蜜生产氨基酸、单细胞蛋白、酒精以及提取丙酮等有机化合物、滤泥生产复合肥等综合利用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广西的制糖成本比国内其他蔗糖主产区每吨低100~200元,加上综合利用的效益,市场竞争力较强。

【电力工业】建国以来,广西根据自身资源特点,按照“水电为主、水火并举、大中小型并举、电源电网并举”的方针发展电力工业,先后在境内建成西津、大化、岩滩、天生桥、百龙滩水电站以及合山、柳州、田东、永福、来宾A、来宾B火电厂等骨干电源项目。2003年,全区境内发电总装机772万千瓦,其中水电453万千瓦。拥有50万伏变电容量600万千伏安,线路总长度3947公里;22万伏变电容量767万千伏安,线路总长度5322公里。目前在建或启动的大型电源项目主要有龙滩、百色水利枢纽、平班、乐滩、长洲水利枢纽等水电项目,以及北海电厂、钦州电厂、防城港电厂、贵港电厂等火电项目,在建项目总装机1144万千瓦。正在加快前期工作的大型电源项目主要有桥巩、岩滩扩建、大藤峡、瓦村等水电项目和来宾A厂扩建、永福电厂扩建、南宁电厂、百色电厂、桂东电厂等火电项目,总装机超过1000万千瓦。广西电力工业发展总的思路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继续加快电源开发步伐,逐步建成为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到2010年,全区境内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560万千瓦;2020年将达到5000万千瓦左右。

【机械工业】广西的机械行业拥有11个分行业,年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均超过全区的20%。作为传统优势产业,机械行业已培育形成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如玉柴机器股份公司是全国最大的车用内燃机生产企业,柳州建筑机械总厂是全国最大的预应力机具生产企业,柳州工程机械股份公司是全国装载机行业的龙头企业。空气压缩机、机床、农业机械也有相当规模,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部份产品远销国外。

【汽车工业】汽车工业是广西正在着力培育壮大的支柱产业。中国一汽、上汽、东风三大国内汽车集团,以及美国通用、韩国大宇、法国雷诺等国际汽车大公司已在广西建立生产基地。2003年,广西生产乘用车、商务用车、微型车、载重车、客车、特种车等20万辆,同时,以柳州、玉林、南宁、桂林市为中心的汽配工业正在逐步形成,汽车工业配套能力进一步加强。目前,广西正借助国内外汽车大公司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的优势,加大汽车工业技术改造力度,扩大产能,开辟柳州阳和工业新区作为汽配工业基地,2005年实现汽车产量50万辆,力争成为我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

【铝工业】铝工业是广西最具发展潜力和优势的支柱产业。平果铝业公司已形成年产85万吨氧化铝、13万吨电解铝的生产能力,经过2004年的扩建,最终将达

到年产160万吨氧化铝、40万吨电解铝的生产规模。广西与中国铝业公司、中国五矿公司合作兴建的桂西氧化铝厂已经启动,一期建设规模年产160万氧化铝。广西铝材加工已有相当的基础。2010年广西将形成年产500万吨氧化铝、150万吨电解铝、120万吨铝材加工的生产规模,成为全国乃至亚洲重要的铝工业基地。

【林浆纸一体化】广西是我国南方重要林区之一。宜林面积136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7%,在南方速生林发展重点省区中居第1位。现有森林面积98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1.3%。主要造林树种有:桉树、松树、杉树、竹子等用材林,以及八角、板栗、肉桂、油桐、苦丁茶等经济林。目前,广西正在把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与林浆纸、林板产业结合起来,加以扶持发展。现有的100万公顷速生林进入轮伐期后,可以保证年产500-600万吨纸浆的需要。

【黑色冶金工业】目前广西具有年产250万吨钢材、60万吨铁合金、80万吨锰矿的生产能力。柳州钢铁(集团)公司是一个包括采矿、选矿、炼钢、炼铁、轧钢、炼焦等配套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大型钢铁企业,该公司钢、铁产量占广西同类产品的80%左右,到2005年将扩建到年产500万吨钢材的规模。在沿海地区,广西将依托20万吨级深水泊位等优越的外部建设条件和广阔的西南、东南亚市场,规划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建材工业】广西建材产品主要有水泥、玻璃、滑石、石材、重晶石等,在全国有一定竞争力,在东南亚颇有影响。广西石灰石矿产总储量23.7亿吨,2003年水泥产量达到2665万吨,拥有五羊、鱼峰、红水河、古庙、虎头等一批知名品牌。柳州水泥厂生产能力达18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水泥厂之一,该厂产品已成为出口免检商品。华润集团、安徽海螺等著名企业纷纷进入广西投资办厂。广西的石英砂品位高、质量好,是制造高级玻璃的优质原料,已探明储量 2500 多万吨,居全国第2位。南宁平板玻璃厂是全国第3个用浮法工艺生产玻璃的企业,年产浮法玻璃120万标准箱,产品远销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桂林龙胜滑石矿为中国第2大滑石矿,含矿率达79%-92%,白度高达77.85%-93.7%,产品畅销世界近20个国家和地区。广西天然石材主要有花岗岩、大理石和辉绿岩3个系列品种,其主导产品“岑溪红”花岗岩在全国39个花色品种中名列第2,资源、价格和开发外部条件优势明显。

【医药工业】广西依托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优势,已生产单列统计的中药产品13个剂型410个品种,其中国家新药18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55个。西瓜霜、三金片、金嗓子喉宝、骨通贴膏等一批优秀品牌已经形成,云香精、鸡骨草胶囊、花红药剂等中成药具有特殊疗效,有的产品产销量全国第一。目前,广西的医药企业已基本完成了GMP改造,并努力推进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种植研究与基地化种植。

优势产业 篇2

每当传统优势产业发展中遇到波折,总会引起人们关于传统优势产业的优势是否依然存在的讨论,并且一般会转化为传统优势产业到底是“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的争论。主张不存在“夕阳产业”的人,出于一种良好的愿望,希望中国的一些传统优势产业能够长期拥有比较优势,为国家带来最大的利益。对这个问题的争论,进一步地说,是涉及到对产业有没有生命周期以及产业是否有转移、替代或被淘汰等运动形式的科学认识。本文认为产业的这种运动形式是必然会发生的。

1 产业生命周期的客观性

1.1 国内学界关于“朝阳产业”与“夕阳产业”的争论

当前中国技术经济学界主流思想倾向于认为传统优势产业不是“夕阳产业”,主张这些产业在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可以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优势。典型的观点如:马洪认为:在产业划分中,国际上流行的所谓“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的划分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被托夫勒认为是“夕阳产业”的一些传统产业,在获得新技术的改造之后,不仅没有衰落,而且还持续增长。马洪因此提出“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的主张,认为只要坚持以先进的技术武装传统产业,产业永远不会衰落。[1]他的这种观点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以至人们认为我国目前的许多传统产业之所以逐渐失去竞争力,主要是没有先进技术的支持,只要对这些产业引入先进的技术,我国这些产业将长期保持其竞争力。与此相似,韩立达提出将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可以使传统产业产生质变,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他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新技术产业是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引入期和成长期的产业,而传统产业是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2]既然可以通过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使传统产业提升为高新技术产业,当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夕阳产业”了。

1.2 产业生命周期的客观性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将产业发展阶段分为成长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形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如果上文的观点成立,那么就必然颠覆目前国际产业经济学普遍认同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如果产业可以永葆青春,没有产业会成为“夕阳”产业(即衰落),也没有产业会被淘汰,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自然就失效了。

本文作者认为,产业生命周期是客观存在的,这个理论是科学的。中国目前的一些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已经进入了其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和衰退期,将使我国的一些重要产业失去国际竞争优势。我们不能抗拒这种结果的发生,但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努力和方式,尽可能地延伸它们的生命周期,特别是延长它们的成熟期,使它们尽可能慢地进入衰退期。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产业的衰退或被淘汰。

1.3 认识产业生命周期的两个角度

产业生命周期可以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理解。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产业的“成熟期”的一个隐涵是,某一产业在一国成熟后将逐渐衰退,为另一国所替代。从世界的意义上说,有许多传统产业并不是进入衰退期,只是产业转移,这个产业从一个已经处于衰退期的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后者这一产业正处在引入期或成长期。对于全世界来说,这个产业远未进入成熟期或衰退期。

从另一种角度看,确实有许多传统的老产业已经完成它们的生命周期而被淘汰,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电脑在办公领域的普及,制笔业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随着节能灯的推广,白炽灯正在逐渐被淘汰,产业的更替体现的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2 中国传统产业面临的困境体现它们生命周期的演进

在社会经济加速转型的过程中,我们目睹着产业消亡与更替的过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依靠传统产业的优势,成为世界的“制造基地”,成功地推动经济发展跻身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但是面对传统产业发展遇到瓶颈,人们开始怀疑这些产业在我国是否还是优势产业,是否能够维持其国际竞争力,这个争议自2008年美国暴爆发次贷危机以来,甚至更早一些时候就产生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优势产业就是有竞争力的产业,能为该国带来贸易利益的产业,也是该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由于拥有某些优势产业能为一国带来丰硕的利益,所以一国总是尽可能地阻止或延缓这种产业衰落或转移过程。当前我国的许多传统优势产业,可能也面临着从成熟期走向衰退期的困境。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我们必须认真分析传统产业面临的具体困难及其形成的原因,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破解传统产业市场饱和的“宿命”,是本文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一些大视角,如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国际经济背景和产业的生命周期等方面,分析中国一些优势传统产业近几年面临的困境的原因。泉州是我国较典型的以传统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城市,本文将结合泉州的实践来研究。

2.1 美国的金融危机到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的负面影响

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对国际市场有较大的依赖。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爆发,一直到近年来欧洲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世界一些主要经济体市场疲软,我国的一些主要贸易伙伴的市场萎缩,制约了我国的传统优势产品向这些国家和地区出口,进而使我国的一些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面临极大的困难。这种国际经济影响因素是我们不可控的,面对复杂而不确定的国际市场,为了应对新的国际经济形势,我国政府只能主动调低经济增长速度,如本次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12年的GDP增长率预期为7.5%,是多年来最低的水平。在经济增速下调,经济结构调整中,我国采取“有保有压”的措施,“保”的是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压”的就是这些传统的优势产业。

国际经济形势对中国传统优势产业的负面影响只是偶然性、间或性的,它可以使中国当前的一些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遇到极大的困难,但它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中国传统传优势产业的命运。

2.2 中国的比较优势结构的变化

中国传统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来自中国丰富而优质的非熟练劳动的劳动力资源,劳动成本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低得多,而劳动力的质量又比亚洲、非洲等大多数不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质量高。根据林毅夫的观点,中国之所以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来实施追赶发达国家的战略,主要是因为通过发挥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所发展的产业具有“自生能力”,可以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形成资本和技术的积累,最终实现要素结构的提升。要素结构提升意味着原来的优势要素逐渐弱化和丧失,新的要素优势逐渐产生和形成。[3]呼应这一观点的经济现象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中国制造业非熟练劳动力主体的进城务工人员的长期持续低工资水平,进入本世纪后迅速改变,近几年更是随着较高的通货膨胀率迅速上涨,目前的工资水平达到上世纪末的3-4倍。

中国这种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发挥,已经延续了几十年了。可以肯定地说,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目前正在逐渐弱化。近年来,国内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已经使得中国制造的优势逐渐消失。据媒体报道,近期华交会(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传统优势产业的企业接到国外订单大幅度减少,而东南亚一些国家近年来取代中国,承接了欧美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订单的加工。体现了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正在向东南亚的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国家转移。[4]中国原有生产初等生产要素的优势弱化,而一些高等生产要素逐渐积累,生产要素的结构总体上趋于优化,是决定中国一些传统优势产业逐渐走向衰退期,逐渐失去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原因,也必然推动中国产业更替与产业生命周期演进。

美国学者拉尔夫·戈莫里和威廉·鲍莫尔等人提出产业的国际间转移和更替的原因,是产业的国际竞争。他们认为,一般地说,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劳动的生产率提高的空间与速度都要小于技术或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特别是如轻工、服装等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在受资源与环境的约束的产业,劳动生产率虽然可以提高,但伴随着资源的短缺与环境成本的上升,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资源与环境成本可能增加更快,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收益难以抵偿因此产生的成本,所以先发国家在这一领域很容易失去原有的竞争力,产生与后发国家在这些产业领域里的争夺并最终败退。[5]所以这种产业的转移是以一种更低成本的生产替代先前的生产,对整个世界来说会产生经济效率的提高,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对此怀着强烈的抗拒心理。

2.3 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发展进入成熟期

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的优势弱化,今年以来表现尤其明显。不仅表现在传统产业领域的一些国有大企业的利润下滑,在一些主要由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表现更加突出。

目前泉州传统优势产业的一些代表性企业,出现增长速度下降、利润增长速度下降、产品库存上升、应收款增加的现象,可以说是行业出现了“亚健康”的症状。以泉州的两家传统优势产业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公布的2011年年报为例:安踏2011年营业收入89.05亿元,同比增长20.2%;净利润17.3亿元,同比增长11.5%。但二者相比2010年分别下降了12.5个百分点和6分百分点。库存为6.18亿元,与上年同期的4.54亿元相比增加了36.1%。应收贸易账款及其他应收款项为17.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2.6%。

361度虽然2011年全年实现利润11.3亿元,同比增长15.3%。但该企业2011年上半年的利润增速就达到30.5%,所以下半年几乎没有盈利。而2011年存货高达45.12亿元,比2010年高出81.8%。[6]这些经济指标,体现了中国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速度进入一个明显的转折时期。中国一些传统优势产业进入成熟期,逐渐走向衰退期,完全符合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描述的发展轨迹。但是,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是也不应该是束手无策,我们完全有可能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的产业发展战略,有效地延伸一些传统优势产业的生命周期。

3 中国延续传统优势产业生命周期的对策与泉州的实践

3.1 针对产业所处阶段正确制定和实施相关产业发展战略

波特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国某产业希望延长其生命周期,可以在成熟期和衰退期采取相应的竞争战略。当产业处于成熟期,该产业的企业可以制定和实施的竞争战略可以是技术的创新战略,也可以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战略,但实施中仍然需要把握准确的度。具体来说,技术创新方面的战略包括(1)产品结构的调整,但不能过于强调开发新产品,而是要重视改进销售模式和进取性地推销现存产品;(2)改革工艺和革新制造方法。商业模式的创新包括:(1)正确定价,对企业自身的形象和产业状况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坚持以“高质量”为借口,而不去适应竞争者进攻性的价格和市场行为;(2)选择适当的顾客 (3)购买廉价资产,但要防止盲目投资,同时企业应避免过多地使用过剩生产能力;(4)开发国际市场 ,但不应为了短期利益而轻易地放弃原有市场份额。在产业的衰退期,波特也提出企业可以采取相应的竞争战略。如领先战略、坚壁战略、抽资转向战略和快速放弃战略等。

其实,在产业进入成熟期或衰退期,不管是技术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都要根据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不同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战略选择。从泉州的具体实践来看,为了应对目前传统优势产业的困境,企业主要制定与实施以下一些对策并取得较明显的效果。

3.2 延伸产业生命周期的技术创新对策

虽然以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优势产业不可能使这些传统产业质变为高新技术产业,也不可能改变它们可能发生衰退、转移、被其他国家替代或被淘汰的命运,但是,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优势产业,完全可以延伸这些产业的生命周期。以泉州最典型的传统优势产业纺织服装业、石材业来分析,技术创新的路径与侧重点的可能选择的是:

(1)新材料引进与研发

面料是纺织服装产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与竞争优势之一,纺织服装业技术创新中应特别重视新材料的研发和引进,新材料的应用可以极大延伸这一产业(在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生命周期。如泉州的石狮海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获得杜邦公司的特许生产授权,成为杜邦Sorona弹力短纤维的生产商,生产出目前世界唯一的达到工业化生产水平的生物质弹力短纤维,引导服装业面料全新的变革,一举成为国内高科技生物质纤维的领军企业。在产品推广上该公司与Levis、Dockers、Lee、七匹狼、劲覇、安踏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为下游服装企业提供具有创新功能的面料,提升下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7]

(2)把原有的产品做精做细

随着需求个性化趋势的发展,产品多样化可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泉州的鑫盛达集团是织带生产的专业厂商。近年来大力推行产品的多样化,把原有的产品做精做细,也取得较好的竞争优势。据称其生产的织带有四万多种变化。该企业在产品实现多样化的基础上,通过在香港时装节、上海国际服装纺织品贸易博览会、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为织带发布流行趋势,产品生产销售规模迅速扩大,并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企业在2011年成为全球织带行业的十强企业。[8]

(3)产品和服务的延伸

泉州南安是全国最大的石材生产基地,近年来,南安的石材生产逐渐延伸产品的系列,横向从单一的建筑装饰品向装潢装饰、精品艺术等产业延伸。如康利集团的“创意装饰石尚秀”、溪石集团的“装饰一体化”、环球石材的“全球石材装饰整体解决方案”等高端理念引起行业关注。纵向则充分利用石材废料、废渣生产人造大理石、石材马赛克、加气混凝土砌块、石粉砖、涂料、瓷砖等新产品,开始出“花岗岩石板材加工尾料生产的大颗粒干拌通体内仿古外墙砖及其生产方法”、“金属釉生产方法”等十几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材废料、废渣循环利用核心技术。实现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大大节约生产成本。[9a]

(4)技术创新项目的选择要切合产业当前的实际需要

传统产业一般属于非技术密集产业,对技术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所以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既不能片面追求高新,也不能脱离产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要十分重视创新技术市场推广的可行性。当前我国一些技术研发创新的成果虽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由于缺乏市场化的能力,难以实现大量科研投入的回报,在这方面也对研发单位的积极性产生较严重的挫伤。因此,技术创新的立项一定要让有技术需要的企业来选择。政府对技术创新的鼓励和扶持,也要充分重视企业的意见。因为企业最了解它们需要什么,缺少什么技术。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做到真正支持有基础、有市场前景、有实现能力的项目。

总之,对于目前技术力量还是相对薄弱的中小民营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并不是容易实现的,重要的是企业要找准创新的路子。

3.3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根据波特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处在成熟期与衰退期,为延伸其生命周期,除了技术创新以外,商业模式的创新可能更为重要。国际的失败案例如摩托罗拉、诺基亚手机在竞争中失利的关键在于其墨守成规,没有创新商业模式。从技术上说,IPhone的芯片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第一代IPhone甚至不支持3G。而IPhone的特别之处正在于其推出的软件下载服务,满足消费者升级体验为核心需求,成为手机市场新一代的“霸主”。

但是由于技术创新具有投资大,风险大,周期长等特点,有时是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难以承受的,所以对于它们来说,商业模式创新是延伸产业生命周期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些象泉州这种未具备强大科研能力和技术基础优势的产业与地区,应该更重视商业模式的创新。进一步地说,不管大型企业或小型企业,不管企业现在市场份额有多大,没有商业模式创新,企业也难以生存和发展。

传统产业的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1)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从产业从分散走向集中

如泉州南安的石材产业,大力培育从石材荒料供应到建筑装潢服务等一系列关联产业,形成从矿山开采到石材加工、从石材机械到工艺制造、从石材装饰到循环经济的集群能力。聚集了一大批产业配套企业,形成完整的石材产业链。目前南安聚焦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全球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矿山公司、生产企业、贸易公司和经销商1000多家,经营来自全球的1500多个品种。

(2)突破资源瓶颈,面向全球寻找资源

资源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瓶颈。为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南安石材企业在全球范围构建原材料供应和配置网络,到印度、巴西、埃及、西班牙等10多个国家建立石材开采基地。目前本市石材企业掌握了大量的国外石矿山资源。如土耳其20%矿山资源掌握在南安石材企业手中。[9q]

(3)从“做业务”向“做服务”转向

未来企业竞争是商业服务的较量,比拼的是销售、服务上的创新。从“星巴克”等成功企业看,他们的产品技术并非最先进的,但他们有个共性,即赢在商业模式的创新,特别是服务创新上。

在商业模式创新中,更多的泉州企业应该从下游的“创意服务”入手。有时候,创意并不需要太强大的技术支撑,它能否成功取决于是否能带给消费者优质的服务。同样产品,不同服务,则不同售价。对于传统优势产业来说,企业应该转变经营理念,探索制造业服务化。如泉州的一些知名服装制造企业,逐渐从做产品转向做业务,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又从做业务转向做服务,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把专卖店开设成为贴心、个性化服务的“生活馆”,实现服务的转型。

(4)品牌战略的调整

泉州是国内知名的品牌城市,所拥有的知名品牌数量位列国内地级市前茅。许多品牌已经成为国内一流品牌,并努力创建世界品牌。品牌建设为泉州的传统优势产业带来强大的竞争优势。但是泉州的企业品牌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品牌太多,太分散,品牌之间相互竞争容易产生内耗,难以造就世界一流品牌。这是由于泉州的传统产业中企业数量多,规模相对较小的原因造成的。所以创建世界一流的企业,是创建世界一流品牌的基础。泉州品牌建设存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一些品牌缺乏自身的文化内涵,难以形成文化个性。如最近发生的麦克尔·乔丹状告“乔丹体育”商标侵权案。暴露了该企业品牌战略的重大失误。其根本原因,就是该品牌一心想借助名人的影响效应,而忽略自身品牌的文化建设。

近年来国内的一些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如纺织、服装、鞋帽、箱包发展处在极端困难的阶段,由于泉州这些传统优势产业中的企业,积极进行力所能及的技术创新,发挥自身商业模式创新的优势,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业遇到的困难,仍然保持较健康发展的态势。

4 结 论

产业生命周期是客观经济规律。承认产业存在生命周期,产业有转移、更替代甚至消亡的发展规律,是对产业发展运动的科学认识。但是人们对经济规律运行也拥有主观能动性,延长产业生命周期,不是反周期运动,而是顺应经济规律发展,寻找提升产业功能与经济价值途径的努力。中国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实践,企业和政府在这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为本文的结论提供了例证。

摘要:认为中国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目前正进入成熟期,产品生命周期的理论能够解释中国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泉州为例,探讨通过适用技术的创新,更重要的是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伸我国传统优势产业的生命周期,继续保持产业活力的途径。

关键词:传统优势产业,生命周期,延伸,泉州实践

参考文献

[1]马洪.“朝阳产业”与“夕阳产业”这种划分是不科学的[N].北京日报,1999-05-26

[2]韩立达.基于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机理[J].2002(4):27-31

[3]林毅夫.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与经济发展[J].中国改革,1999(8):11-16

[4]刘文艳,杜永理.部分订单向东南亚转移[N].泉州晚报,2012-03-22(13)

[5]戈莫里,鲍莫尔.全球贸易和国家利益冲突[M].文爽,乔羽,译,李婧,校.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6]刘文艳.净利润下滑,库存仍严峻[N].泉州晚报,2012-03-21(3)

[7]王宇.新材料结盟美国杜邦[N].泉州晚报,2012-03-21(14)

[8]王宇.一条织带四万多种变化[N].泉州晚报,2012-03-21(14)

掘金中国台湾优势产业 篇3

对此,正在发行的海富通大中华精选QDII基金拟任基金经理杨铭表示,投资者可借道国内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的QDII,投资中国台湾的优势产业即高科技产业,便捷分享其成长硕果。

掘金岛内优势行业,专享中国台湾高科硕果

在我国台湾市场上,走俏的多是电子类、面板类、科技类股票。关于未来这类股票的投资潜力,杨铭表示:“明年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将维持一个比较高的位置,甚至还会加速。而中国台湾作为一个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其对欧美市场经济的改善最为敏感,所以,短期之内我们认为我国台湾地区的科技股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对象。而且在全球流动性相对充裕的背景下,我国台湾的科技类股票受益会更为明显。”

杨铭明确指出中国台湾一些科技行业企业具有指标性的投资地位,他进一步分析道:“未来晶圆代工整体产业需求将维持两位数扩张,中国台湾的龙头企业依然有能力维持其行业中的稳定地位。此外,在终端电子产品方面,中国台湾的主要品牌后续仍有持续制造惊喜及股价刺激的机会。”据Gartner资料显示,2011年,台积电和联电的市场占有率将达到40%及10%以上;而具有十年高速成长的HTC,目前已位居全球智能手机前三甲。

在触摸屏产业方面,杨铭同样表示:“2011年,作为触摸屏双雄的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将成为成长主力。由于这两大科技产品对触摸屏都有着共同的硬件需求,受近年来市场需求推动,尤其是受Apple产品以及Android手机加入战局的的推动,市场普及加速。预计2011年这两大产品继续保持最快的成长速度,也将是我们最需要持续关注的重要科技产品零组件。”

积极灵活配置,把握回调良机

杨铭认为在“十二五”计划的推动下,未来5年将是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的良好机遇。不过,大中华地区的企业相对于境外成熟市场的其他类型股票,比较容易受到经济周期、产业政策调整、产品发展创新以及管理团队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因此,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专业人士建议投资者选择较为稳妥且便利的投资通道,投资专业投资管理公司的QDII,发挥其专业投研能力,化解股市波动风险。

据了解,海富通基金拥有40余人的研究及投资团队,研究涵盖了大中华地区。展望新基金未来投资策略,杨铭表示,海富通大中华精选QDII基金将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采用积极灵活的主动投资策略,把握市场投资良机。

优势产业 篇4

农业优势产业发展规划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现代基础产业。党的十六届全会以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培植力度,经过全县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的努力,形成了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脱毒马铃薯等种植规模上1万亩的农业产业。为了适应新阶段农业的发展变化,充分利用“贵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资源优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导向作用,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根据**县的发展战略,制定本规划。

一、**县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和条件

(一)优势产业发展现状

1、生产现状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贵州省蔬菜、水果、马铃薯等主产区之一。党的十六届全会以来,为适应市场需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我县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展特色经济,结构调整贯穿于农业发展的全过程,初步形成了我县农业的区域特色和产品特色,形成了农产品的规模总量和市场优势,产量和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从2001年起,我县陆续开始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和探索,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普安、大河的马铃薯,合江、大河、丰乐的番茄、辣椒,三合的大蒜、早玉米,交梨的葡萄,九阡、周覃的九阡李,都江、大河的椪柑、脐橙等农产品出现了规模化生产,经济效益是种粮的两倍甚至更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目前,全县有水果面积31500亩。其中柑桔栽培面积9500亩(主要为温州蜜柑、椪柑、脐橙),柚1600亩,梨8150亩,李3000亩(主要为九阡李),杨梅1000亩,枇杷200亩,板栗3300亩,葡萄8450亩,年水果总产量2427.5万公斤。

全县的商品蔬菜面积34000亩。其中:三合、丰乐、大河、合江4个乡镇早春种植的早蒜苔、番茄、辣椒、黄瓜、豆类等蔬菜基地面积达11300多亩,规模生产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蔬菜年总产量15.64万吨,平均亩产量4000多公斤,主要销往省内的都匀、贵阳、凯里、安顺、遵义及两广城市,其中本地线椒有少量出口日本、泰国,番茄出口港澳地区。

脱毒马铃薯:2006年种植面积达到了26500亩,以大河、合江、普安、丰乐、三合种植面积较大,品种主要为费乌瑞它、威芋三号、大西洋等,年产量18000吨左右,主要销往上海、湖南长沙、福建厦门和湖北武汉等城市。

水晶葡萄:水晶葡萄在我县栽培有较长的历史,由于其耐贫瘠,栽培管理容易,耐贮运,而在我县低海拔地带栽培,成熟时间比都匀、凯里、贵阳等提早20—30天成熟上市,在群众的精心管理下,生产出的水果味甜而香,很受消费者欢迎,成为我县的主栽水果,栽培面积已达7200亩,挂果面积6200亩,年产量近7000余吨,主要销往广西、重庆市场及省内的贵阳、凯里。

椪柑、脐橙:椪柑、脐橙主要栽于都柳江沿河一带,由于我县具有独特的气候,冬温夏凉,果园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生产出的椪柑、脐橙个大而味甜,深受消费者欢迎,群众自发栽培面积已达4100亩,已成为我县的特色水果之一,年总产量5200吨,主要供应省内市场。

2、生产销售企业与市场建设现状

目前,我县合江镇奇江村、大河镇怀所村、丰乐镇鼠场村、三合镇晨光村、猴场村、水龙乡水龙村、三洞乡下街村、中和镇姑引村等八个村已获得贵州省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所生产的大蒜、番茄、辣椒、早玉米、马铃薯已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周覃镇板料村、场坝村、三院村、播花村已获得贵州省无公害大米产地认定,都江椪柑、大河脐橙已通过无公害产地检测,目前正在申报无公害产品认证。为提升县内所产蔬菜、水果市场占有率、竞争力,我县成立了农药残留和亚销酸盐检测中心,在产前,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在产中,经常性地对生产基地进行监控;在产后,对采收上市的蔬菜、水果进行检测,在源头上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并注册启用了“江柳”牌果蔬商标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我县农产品在两广市场深受欢迎。

由于多方原因,现在,我县还没有一家上规模的生产销售企业,也没有一个专业批发市场,收购商大多是在田边地角收购。具有一定带动能力和辐射效应的果品生产销售企业只有国营大河农场、都江镇果业协会、交梨乡葡萄协会;蔬菜销售主要是依托广东东莞润丰国际贸易市场、广东江南市场、黔南州天雨公司等企业。因此,销售渠道不畅已成为制约我县果蔬生产的瓶颈。

(二)优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业优势产业的布局和发展,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种植业结构上,普通粮食作物比重仍然偏大,优质专用粮食和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少;在区域布局上,产业和产品结构单一,布局分散仍然突出,发展不够,不适应市场

需求;在产品质量上,农产品总体质量不高,市场竞争能力弱。二是市场信息网络和营销体系建设滞后,农业结构调整盲目性大,制约了特色优势农产品科学布局。三是缺乏优质高产高效的新品种和新技术,科技成果少,储备不足,对优势产业的巩固和提升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四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脆弱,农村市场体系、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滞后,制约了农产

品比较优势的发挥;五是相当多的优势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还处于原料型阶段,品种培育、基地建设和区域布局工作力度不够,步子不快;六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企业管理粗放,成本高,效益低,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深度和资源利用率不高。

(三)加快优势产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历史机遇

我县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也面临一些难得的机遇和有利的条件。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下发了多个1号文件,对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县委、政府也结合实际,制定了贯彻中央1号文件的具体措施,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兴特色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优势产业发展思路。这为今后一段时期优势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是国家继续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西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主要接替区,以及省委、省政府对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年重点突破”的战略部署,以及泛珠江经济区(9+2)的建立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全面启动,为我县优势产业的全面升级和规模扩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三是近几年来,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加强,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显著地提高了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各地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加快发展我县农业优势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是“贵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的修建为我县农产品南下两广及出口港澳和东南亚市场提供了便捷通道,大大缩短运输时间、减少运输成本,使我县农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二、**县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及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四化联动、梯度推进,统筹发展,富民强县”的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为主线,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按照规模化、优质化、市场化、品牌化的发展方向,依托资源优势,统一规划布局,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兴特色产业,培植壮大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农业优势产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发展原则

——面向市场,讲求效益。牢固树立为卖而产、为赚而调的观念,立足优质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前景好、竞争力强的产品。引导生产者和经营者瞄准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经营,努力推进农业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必须把市场需求和资源、经济、技术等优势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统一规划,重点扶持,推动人力、财力、物力向优势产品和产区集中,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经济优势。

——产业化经营,订单化开发。以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基地建设、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加工增值等方面的带动作用,推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化经营,促进订单农业发展,使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打造品牌优势。

——依靠科技,提质降耗。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重点,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重点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品种和技术、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农业降耗增效技术,完善检验检测和监督体系,切实提高优势农产品品质,打造质量优势。

——政府主导,企业推动。政府要在资金投入、引导调整和组织协调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参与农业开发,走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通过龙头企业的推动作用,带动优势产业开发,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

——农民自愿,搞好引导。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用政策和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决定种(养)什么,种(养)多少。以建设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重点,切实保障农民的市场主休地位和合法权益。

(三)发展目标

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绿色经济强县的发展战略,按照“市场化、规模化、规范化、效益化”的市场经济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在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建设一批新兴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名牌农产品。促进优势产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有较快增长;龙头企业有较大发展,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有明显提高。到2013年,全县种植产值和加工产值要达到4.3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突破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其中30%以上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县农业忧势产业区域布局和发展方向

根据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近期(2008-2018年)将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马铃薯、蚕桑等确定为农业优势产业,优先规划区域布局,重点扶持发展。

(一)无公害蔬菜产业。我县蔬菜已发展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2006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4.7万亩,总产量8.2万吨,总产值0.5亿元,属全省重要的商品蔬菜主产区。我县蔬菜生产优势十分明展:一是品种资源丰富,蔬菜种类增多,目前全县栽培的菜种有十余个。二是境内地域有一定差异,地貌复杂,类型多样,为“四季常青”的蔬菜生产上市提供了条件,尤其是冬春早蔬菜和夏秋蔬菜,在县内外市场显示出丰富淡季供应的独特优势。三是生产菜区扩大,初步建立了一批相对集中的商品蔬菜生产基地,生产和流通的经营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四是无工业污染,具有发展无公害蔬菜的产地优势。蔬菜产业今后的发展思路是:围绕大中城市供应,扩大外销和精深加工,优化布局,以北部6乡镇为重点,南部7乡镇为补充。利用气候优势,打造“季节品牌”和“绿色品牌”,突出冬春早菜和夏秋补淡蔬菜,重点发展茄果、瓜类、葱蒜类等优势品种,组织实施“绿色食品行动计划”,建立一批绿色优质商品蔬菜基地。加快龙头企业的扶持,健全和完善质量监测体系,抓好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的产地、产品认证申报工作,提高蔬菜产品的安全性和无害化,增加外销量。2013年,全县蔬菜面积发展到12万亩,产量25万吨,产值达到2亿元,外销量达90%以上。基地实现无害化生产和供应。

(二)优质水果产业。我县的气候复杂多样,适合亚热带水果生长,具有果品多样性和果实早熟和晚熟的补谈优势。目前,全县的水果生产,无论面积、产量、产值、人均占有量均居全省前列。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市场对水果消费的需求将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后,我县水果尤其是本地特色水果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今后的发展目标和主攻方向是:地方优势果种与引进名特优新品种发展相结合,水果生产与产后加工营销相结合,建立一批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加快品种改良,改造一批老水果基地,加大名优特水果引进种植,提高采后加工保鲜、分级包装水平,扶持一批果品流通和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水果产业。通过3至5年的努力,将交梨、三合的葡萄、大河的脐橙、都江的椪柑、九阡、周覃、扬拱的九阡李培植成为种植规模各2万亩,产量6万吨,产值达亿元的大产业;全县各种水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产量10万吨,产值1.5亿元。

(三)马铃薯产业。2006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12万亩,单产1157公斤。鲜著总产3.6万吨,在全省马铃薯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投资,引进马铃薯加工企业,大力发展商品原料及菜用薯、马铃薯食品和淀粉的精深加工业,形成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机衔接,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建立以三合、普安、丰乐等乡镇为重点的加工型品种生产基地,合江、大河、周覃等乡镇为主的菜用、反季原料生产加工型基地。2013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6.5万亩,鲜薯产量8万吨,产值0.8亿元。

(四)蚕桑产业

2006年,我县在考察了广西、四川等省区的蚕桑产业生产后,决定利用我县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蚕桑产业生产,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为此,县委政府拿出20多万元的扶贫资金,用于发展蚕桑生产,当年发展2000余亩,2007年争取到财政扶贫资金80万元,为将该产业做大做强,2008年将利用15万元资金购买蚕具扶持蚕农,用30万元建一个烘烤房,桑园面积扩大到1万亩,2009年种植规模达到2万亩后,引进建设一个丝绸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蚕桑产品附加值,到2013年,力争桑园面积达到6万亩,年饲养桑蚕20万张,产值1.2亿元。

(五)辣椒产业

我县本地皱皮线椒种植历史悠久,年种植面积均在两万亩以上,南部片区乡镇生产的本地线椒更是出口日本、泰国等东亚和南亚市场,为将这一产业做大做强,计划到2013年种植面积扩大到8万亩,产值0.64万元。

(六)无公害茶叶基地

开发和利用荒坡资源,在三合、合江、丰乐、水龙等乡镇扩大以甜茶为主的茶叶种植面积,按照“品牌带动、适当集中、规模生产”的发展思路,力争到2013实现种植面积3万亩,产值0.6亿元。

(七)中药材产业

桔梗、板兰根、杜仲等是我县盛产的中药材,由于山高林密,这些药材均为野生,质量较好,因此一到采收季节,大批商贩纷纷前往收购。为发挥这一资源优势,在东片区的都江、打鱼、拉揽、坝街、羊福、巫不、南片区的扬拱、九阡、恒丰等乡镇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力争在2013年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产值达到0.52亿元。

(八)花卉产业

花卉产业是土地利用周期和投资回收期较长,而收益率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县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自然条件极适宜于各类花卉生长,加之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盆栽花卉和绿化苗木的比较优势,因此,规划在三合、普安、交梨、丰乐等乡镇建设1.5万亩花卉生产基地,产值0.75亿元。

(九)市场体制建设

为推进全县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建立县级信息平台1个,乡镇信息站(点)20个,专业农产品市场信息点5个,农村专业户网点50个,指导10个乡镇组建10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10个2000m2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一个200吨的冷库,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信息体系和市场体系,掌握市场信息,以市场带动农业产业化建设发展。

四、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的主要措施

(一)优化区域布局,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有利于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由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向规模经营的社会化大生产转变,小而全、大而全向专业化、集约化和区域化转变,传统产品向优势产品转变,单一的生产向产加销一体化、产业化过渡,低产业、低效益向高科技、高效益转变。抓好优势在产品基地建设,一是要抓好规划指导。各乡镇将围绕8个农业优势产业(品),按照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原则,作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定位,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指导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照一乡一品、数乡一品的要求,搞好区域布局,形成板块基地,形成优势产业带,把优势产业带做大做强。二是抓规模。抓好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千家万户向优势产业带集中,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实现大规模、大基地发展,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三是政策扶持。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规范承包地转包、租赁、入股行为,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四是整合力量强势推进。县委、政府将加大对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对现有的农业项目和资金要整合起来,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变、提高效益的原则,向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倾斜。引进和鼓励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科技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参与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产业带区,培植一批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建立一批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市场公认的知名品牌,整体提升我县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优势产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

提高优势农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核心在于推进科技进步,增加科技含量。农业科技推广部门要重视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加大农业科技攻关,把握科技进步的主攻方向,以提质、增产、增收、增效为目标,围绕优势产区的种子种苗、保优高产栽培、科学饲养管理、设施农业、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知名品牌的发展,对优质品种选育、设施农业和工厂化生产技术、优质品牌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无害化生产技术、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以及农产品保鲜、包装、储运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努力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面向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加快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生态安全等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和应用。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的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水果无病毒苗木、高换高接、果实套袋等优质栽培加工技术;大力推广脱毒马铃薯的科学种植技术;推广防灾减灾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中低产田地改造和坡改梯技术、农村沼气池建设技术、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等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搞好农产品的分等分级,改变混等混级包装销售,为优势农产品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援。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完善农民技术培训教育体系,努力增强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广大农科人员的积极性。

(三)抓好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

标准化生产是用新型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的客观要求,是应对wto的关键,是实现农业产品到农业商品,达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要手段。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要抓好全程化的标准生产。从生产、精选、加工、包装、流通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质量标准。生产环节要切实引领和指导农民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科学用肥、安全用药,发展无害化生产和专用化、优质化生产、为加工提供优质、标准、适用的原料。加工环节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系列化生产,创出精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到2013年,全县建成一批以三合、大河、合江、丰乐、交梨、周覃、九阡、都江等乡镇为重点的无公害蔬菜、马铃薯、蚕桑、优质水果等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规模达25万亩。加工、流通环节要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用品牌扩大优势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二是要依靠科技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重点是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优化提高生产工艺和加工工艺,不断把农业标准化生产上档升级。三是要依靠加工企业组织生产。加工企业是标准化生产的龙头,通过加工企业向农民提供种子、技术、生产标准,对产品进行统一回收,使标准化生产真正落到实处,四是要依法保护标准化生产。依法加强市场监管,严禁生产、经营、使用病毒、高残留农药和不合格兽药、饲料;对各种假劣产品、假冒商标要依法严厉打击,通过打假打劣保优,切实保护好生产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四)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要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标准,促进粮食、蔬菜、水果、茶叶、蚕桑等优质农产品的开发。一是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二是积极组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申报认证;三是建立农产品安全监测站;四是逐步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五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农业环境污染,实行农业环境污染的索赔和治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使消费者吃上放心粮、放心肉、放心菜、放心果,使我县农产品有效的占领市场。

(五)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动优势农产品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要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优势农产品”的新观念,以开放的姿态、改革的举措、宽松的环境、优惠的政策积极引进和扶持有实力、有技术、有管理经验的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在优势产区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优势产业开发。对现有的那些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带动能力、产品市场潜力较大的龙头企业,继续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使之发展壮大,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引进、示范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及开拓市场、引导基地、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加工增值、产品购销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采取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租赁经营、保护价收购等多种形式,使企业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充分调动企业和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要坚持城乡统筹,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优势农产品转化增值。力争到2013年,全县有5家企业达到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标准,其中州级以上的2家。

(六)积极开拓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

我县农产品不是没有市场,而是市场开拓不够。要牢固树立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切实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从单纯抓数量向抓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从注重生产向立足市场组织生产转变,搞好农产品市场分析预测,支持县乡农业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站)建设,与全州、全省和全国农业市场信息网站联网运行,向农民和企业传播市场供求信息,引导企业和农户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等,积极培育技术、劳务、资金、信息等要素市场,减少流通环节。积极培育和完善各种形式的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特别是信息服务。要依托龙头企业、营销组织、运销大户、大型超市和其他中介组织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形成产销联结链。引导和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招商、经贸洽谈活动,支持建立营销网络,搞活农产品流通。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广告宣传力度,促进我县名、特、优、新农产品扩大外销。

优势产业 篇5

巴彦淖尔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裴子亮

9月6日至12日,随市党政考察团赴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考察学习。一路认真看、仔细听,与随团考察领导交流讨论,使我们很受启发、教育和鼓舞,深感此行不虚,收益颇大,既增加了压力和责任感,也激发了发展的激情和动力,特别是三盟市的经验和做法对我们赶超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学习了先进经验,得到了发展启示

东部盟市之行,是一次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良好机会,也是一个反思不足、改进方法、谋划重点、明确方向的过程。东部盟市的繁荣、发展、经验、思想和理念,使我们开阔了眼界,交流了经验,看到了不足,坚定了壮大优势产业,做好“迎会创城”工作,实现加快发展、赶超崛起的信心和决心。

(一)依托本土特色增强发展后劲。东部盟市在追求跨越式发展中,始终坚持把开发本土特色资源作为第一方略,挖掘优势,多出实招,多辟渠道,千方百计激活发展的细胞。例如与我们巴彦淖尔市类似的农业经济发达的通辽市,全市总耕地2000多万亩,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中,该市以年种植1600多万亩、产量达700万吨的玉米资源为依托,下大力气做大了玉米深加工产业,引进了投资80多亿元的梅花生物科技味精和氨基酸项目,投资12亿元的内蒙古利牛生物化工酒精、DDGS饲料、玉米胚芽油项目,投资21亿元的玉王生物科技淀粉、玉米蛋白质、玉米蛋白饲料、果葡糖等项目,这三个项目已成为了我国玉米加工行业装备最先进、工艺技术水平最高的一流项目,其中梅花生物2013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加上一批中小型玉米深加工项目,(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通辽可就地年加工玉米近400万吨,占当地产量的60%,玉米产业成为了支柱产业之一;通辽市还依托霍林河露天煤矿的褐煤,建设国内重要的电解铝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乙二醇生产基地;呼伦贝尔市建成了全国最具草原特色的旅游产业,同时依托丰富的煤水资源,大力发展煤电、煤化工项目;兴安盟依托农畜产品和旅游资源,做大了集孵化、养殖、屠宰为一体的肉鸡加工产业,开发建成了全国著名的阿尔山旅游景区。东部盟市的这些成功经验,与我市提出的打好“五张牌”,建设“五大基地”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非常值得借鉴学习。

(二)正视差距找准不足谋改进。这次学习考察,看到了东部盟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势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思我们的工作,这么多年来,虽然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来看,我们在做大做强地方优势资源产业上,在城市建设上,与东部盟市相比差距明显,主要体现为:一是产业发展层次规模偏低。我们仅建成了一些中规模的发电项目,而煤化工项目更是刚刚起步,矿产资源加工也只上了一些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的初加工项目,得天独厚的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国内知名项目较少,风光资源开发潜

力还很大,口岸经济过货量已做大,但加工业仍处在起步阶段。二是城市规划建设力度不够。东部盟市如科尔沁区、乌兰浩特市等,城市建设手笔大、气魄大、动作大、绿量大,规划建设的标准高、起点高,建有大量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装点,精、巧、奇、特的城市建筑随处可见,城市夜景流光溢彩,成功打造了特色城市。而我们的城市规划、建筑大多雷同单一,缺乏引人入目的生机活力。三是干部的精神状态有差距。东部盟市的干部敢想、敢做、敢闯、敢试,标新立异,勇为人先,敢于冲破束缚。我们有些干部安于现状,工作不实,缺乏吃苦受累、干事创业的进取精神,迫切需要进行大解放、大学习、大提升。

(三)坚定了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信心。总结东部盟市经济发展的根本做法,就是以当地资源优势为依托,合力做大、做强、做精优势特色产业。东部盟市的这一做法,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早在市第三次党代会上,我市就提出了“依靠优势打好经济建设‘五张牌’,打造‘五个基地’”的发展战略,思路完全符合市情市况,是非常好的。东部盟市的成功经验,更加坚定了我们发展地方优势产业的决心和信心。发挥水煤组合优势。大做“水”字文章,本着节约用水、生态用水的原则,努力将供水做到自治区价格最低且量足质优,以水推动煤化工产业大发展;“煤”字上,抓紧做好自治区政府在鄂尔多斯市给我市配置的城梁煤田和苏布尔嘎煤田的建设开发工作,利用煤田招引新上大型工业项目,推动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借鉴通辽开发霍林河露天煤矿的做法,尽快开发建设白彦花煤矿,大力发展煤电铝、煤化工大型项目。加大蒙古国煤炭资源进口加工开发力度,实现就地加工增值。在继续推进建设与鄂尔多斯运煤公路通道的基础上,加强铁路运输通道建设,降低运煤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重视策克口岸和临哈铁路建成后蒙古与新疆煤炭的加工开发工作,切实为煤化工项目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资源保障。推进农畜产品加工,大力引进大企业、名企业,提升我市农畜产品的知名度,努力打造全国著名品牌。抓好矿产资源开发,全面拉长产业链条,积极发展深加工项目,确实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加快风光能源开发,我市风电项目的建设和运作,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上网难、运行难,如能解决“两难”问题,风能开发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太阳光能开发上要汲取风能开发初期的经验教训,从最初就要引进大的、有实力的、技术含量高的项目进行开发。搞好“口岸”经济建设,要学习满洲里市经营口岸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发挥甘其毛都口岸各方面的条件和优势,全面做好口岸建设、口岸贸易、口岸经济,切实发挥口岸对我市经济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

二、拓宽了工作思路,明确了目标举措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大力弘扬“总干”精神,以迎会创城工作为统领,以打造自治区一流开发区为目标,抢抓自治区打造沿黄沿线西部经济带的大好机遇,解放思想,奋力赶超,勇于创新,大干实干,努力在以下五个方面工作中再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

(一)招商引资要有新成效。招商引资是事关开发区发展最重要的工作,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长期坚持招商第一的发展理念不动摇,集中开发区的一切人力、物力和领导力量抓招商、抓项目。要尽最大努力做好招商引资的基础工作,当前,要盯紧做好自治区政府配置给我市位于鄂尔多斯市的苏布尔嘎煤田的各项工作,争取尽快将该煤田所在的东胜煤田纳林希里矿区总体规划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准,及早使其列入国家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尽快办理煤田探矿权证,尽快完成煤田地质详查和精查,启动建矿审批工作,解除重大项目煤炭资源的后顾之忧;要加快升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审批工作进程,以申促建,进一步扩大巴彦淖尔经济开发区的知名度、影响力,争取国家更大的支持;要尽快完成开发区总规和控规的编制审批工作,推进开发区建设规范化、科学化,使招商引资获得更加广阔的空间。要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坚持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招商、定向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积极探索公司化招商模式,推行专业招商和委托中间机构代理招商,全面提高招商效率。

(二)项目建设要有新突破。项目建设是突破发展的重要抓手,拉动经济大幅增长更要靠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项目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促大发展,形成“大项目顶天立地、中小项目铺天盖地”的局面。当前,我们要想方设法尽快促成四川化工控股集团和山东能源集团的合作,使其尽快开工建设大型煤化工项目。全力推进正在洽谈的安徽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大型煤化工项目、蒙西集团年产200万吨水泥项目尽快签约落地。抓好联邦制药四期、五期项目建设,打造投资和产值“双百亿”的大企业,建成全国最大的抗生素原料基地。扎实做好圣泉生物能源和新材料一体化项目、燕京金川20万吨啤酒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正开化工乳化液、山东泰裕厨具、中润化工磁管道和KB抗磨剂、德源动力风机制造等项目顺利实施。推动大兴、双河、浩森、春雪、维信、利一泰、恒丰等绒纺和食品传统产业的技改升级,积极培育自主品牌,形成产业集群。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平台建设,注重抓好中小项目的建设入驻,做到大项目支撑、小项目补充,大小项目遍地开花结果。

(三)基础建设要有新提升。自治区政府今年2月批准巴彦淖尔经济开发区扩区到47平方公里,开发区总体规划已上报自治区即将批复。我们要想尽千方百计从国家和自治区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积极做好土地经营文章,筹措大量的建设资金,继续实施一批以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工程。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本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的原则,大力实施公共绿地和企业厂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面改造建设章嘉庙海子,进一步提升园区“新亮美”的水平,努力打造秀美开发区。要提升园区城市品位,高规格、高水平规划建设开发区规划展览馆,打造园区建设的亮点和看点。要加强园区管理服务,狠抓城管执法工作,认真执行园区规划,全面建设“大城管”工作格局,使城市管理由常态化向精细化提升。要继续加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切实维护好市政基础设施,加强环境管理,全力保护好开发区这方水土。总之,我们要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道路管网四通八达、服务设施完全覆盖,到处绿树成荫、鲜花美景的一流开发区,真正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

(四)综合服务区建设要有新突破。今年年初,市政府批准同意在巴彦淖尔经济开发区西侧章嘉庙海子周围和联邦制药以西以北的范围内,规划建设集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服务、教育科研、文化娱乐、商业住宅等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区。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开动脑筋,想出办法,下大力气,集中突破,全面加快综合服务区的建设进程。要敢于先行先试,大胆引入市场化运作手段,采取“管委会+公司”的投资运营方式,引进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全面推进土地收储、基础配套、服务设施、房地产开发等工作。要加快开发区国税、地税、公安分局等行政办公楼建设进程。要依托市区的行政生活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全面推进开发区社会事业,提升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会保障、就业等事业的发展水平。总之,我们要利用3~5年的时间,想方设法建成功能齐全、成规模、高档次的综合生活服务区。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篇6

全力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

2009年,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找准国家促进就业政策与我县实际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坚持以发展促就业、以就业推发展,实现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全面落实各项促进就业的政策,大力创建就业园区,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全力开创我县就业工作新局面。

一、服装园区蓬勃发展,就业空间不断扩大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积极利用丰富的畜牧资源发展羊(驼)绒絮片服装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服装产业逐步从自发的散户加工发展为龙头、骨干企业的大批生产,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协作;小企业,大就业”的产业格局,成为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县有絮片生产厂家27家,服装生产厂家23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2万多人。2009年全县加工羊(驼)绒絮片服装2300万件,实现产值12亿元。服装产品已发展到六个系列200多个品种300多个规格,远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个大中型城市和200多个县市。

2006年,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县服装产业做大做强,在新区规划建设了集产品研发、絮片生产、服装加工、商贸流通为一体的新服装园区。园区规划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

筑面积5.6万平方米,服装园区分为服装生产区、絮片生产区、商业区及办公区四个区域。园区建设分期进行,政府无偿转让土地和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厂房、综合办公大楼由服装大户联合开发。政府已累计投资1500多万元,用于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到目前为止,服装园区综合大楼及门前硬化、亮化工程已完成并交付使用,园区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已全部完工。集服装设计、信息网络平台、展示、培训、管理、业务洽谈、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大楼已投入使用,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园区入驻企业18家,个体工商户上百家,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年可生产服装1000万件以上。2010年,力争全县服装产量达到2500万件,实现产值14亿元,从业人员达到2.5万人。

二、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工程,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 我县将农牧民转移就业培训列为为民办好八件实事之一,特别是县委推进“三减三增”战略(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非农人口比重,将3万农村青壮年劳力转移进城,从事服装加工等非农产业)、实施“123”(1即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户均向以服装为重点的非农产业转移1个劳动力)工程以来,这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铺平了道路。政府下发文件,明确了就业部门负责为进城农民工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劳动部门监督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各项社会保险,教育部门提供“三免一补”,民政部门为困

难家庭办理最低生活保障,进城后继续享受原有的合作医疗、退耕补贴等,确保移得出、留得住、逐步能致富。

围绕“移民扩镇”工程的实施,整合扶贫移民等项目资金,积极推广无土移民安置经验,分期分批在新区规划建设移民小区。目前,建成移民住宅楼16栋,安置移民540户(1890人),并计划在八年内无土移民4800多户,可为服装企业提供劳动力近万名。这一举措将有效地缓解了进城农民就业和服装产业机工短缺问题,既促进了农民增收,又推动了服装产业的发展。

三、加强转移就业培训,为服装产业培训人才

认真落实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培训工作,适时掌握劳动力市场需求,主动联系服装企业开展定向、订单培训,加强培训后续跟踪服务,建立进城农民求职档案,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服装业,为农民进城开辟就业空间。

2009年,政府统筹协调服装产业管理局、就业局、农牧业局等多家单位,整合培训资源,新建年培训能力达1000人的新就业培训基地,添置各类先进实习设备,明确部门分工、职责和任务,继续面向缝纫、餐饮、住宿、修理和制造等用工量大的行业开展培训。全年农牧民转移就业培训600人(缝纫工),培训合格后,按照联合培训协议,全部进入服装园区内雪绒制衣、瑞亨利服装、利琪制衣等大中型服装

企业。培训合格率、上岗就业率和合同签订率均达到100%。

四、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规模,为服装加工户注入资金 2009年,我县及早开始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简化贷款手续,扩大贷款受益群体,增加贷款额度。从3月份开始,启动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投入担保基金130万元,全年为从事服装生产和销售的个体经营商户发放小额贷款648万元。

江苏优势产业走出去研究 篇7

一、江苏产业走出去的现状与优势

“十二五”以来, 江苏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 对外产业投资合作取得积极成效。2014年, 全省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72.2亿美元, 增长17.5%, 创历史新高, 实际对外投资额位居全国第四位。境外投资产业领域已实现一、二、三产业全覆盖, 涉及70多个行业, 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业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等, 占全省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的比重超过80%, 钢铁、水泥、光伏等优势制造业境外转移步伐加快。境外投资方式呈现多样化, 企业根据自身需要通过“商业存在”、投资建厂、合资合作、参购并购等多种方式走出去, 其中参股并购类项目数量和投资占全省的比重均在15%左右。境外投资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高, 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和省级境外产业合作集聚区建设进展顺利,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境外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 民营企业走出去数量和投资规模占比均超过七成。

就江苏走出去的纵向分析, 由单一产品走出去到企业走出去, 再到产业走出去,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目前, 江苏产业走出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 要素禀赋优势

我省劳动和资本要素丰裕, 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 2014年新增专业技术人才44.19万人、高技能人才30.56万人, 固定资产投资4.16万亿元, 增长15.5%。

(二) 产业基础优势

经过多年的开放发展, 我省传统制造业快步迈向中高端, 新兴产业和服务业迅速发展, 逐渐成为新的亮点。装备制造业、农业和文化产业都走在全国前列, 产业规模较大, 产业水平较高。

(三) 技术创新优势

企业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申请年均增幅超过40%, 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保持全国第一。部分产业的技术水平全国领先, 部分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

产业集聚优势开发园区是我省经济成功飞跃的重要载体, 有效地推动了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 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园区创新载体建设和金融服务完善为推动产业走出去提供了重要支撑。

(五) 企业竞争优势

我省已培育了一批治理结构完善、技术水平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 能够很好地带动我省优势产业走出去。

二、国际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经验与借鉴

优势产业走出去对于江苏来说是在探索中前进, 而对于全球发达国家和地区, 如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 他们已经创造了成功的经验供我们参考。主要有:一是美国, 注重利用技术、品牌等知识产权优势, 凭借其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组织体系和销售体系, 通过在全球开展产业投资和生产布局, 形成对自身最有利的国际分工格局。二是德国, 通过向所在国转让具有巨大优势产业的技术和设备等开展合资合作, 在取得巨大利润的同时, 通过产业本土化发展提高所在国的产业发展水平。三是日本, 以产业顺次转移为主要战略, 由中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向高技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由一般制造业转向装备制造业、由轻型制造业转向重型制造业、由传统制造业转向高技术制造业, 以此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实现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四是韩国, 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市场寻求型的显著特点, 通过向市场广阔的国家和地区开展直接投资, 利用所在地的人力、物力和技术等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打开市场。五是中国台湾, 对外直接投资与自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紧密关联, 当生产成本逐渐上升时,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率先向外转移, 岛内制造业则逐渐向高技术、资本型产业转型发展;随后, 信息电子产业迅速兴起, 与电子产品有关的产业为继续降低生产成本开始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此后, 随着产业结构转为以服务业为主, 金融服务业逐渐兴起并逐渐成为对外投资的重点。

全球发达国家和地区提供的经验, 对江苏优势产业走出去, 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 必须根据自身优势和需求选择重点投资区域和目标市场

市场开发型的产业应以目标市场所在地为导向选择投资区位;资源开发型的产业应将东南亚、拉美和非洲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为投资重点区域;高新技术和研发产业应将西欧、北美拥有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作为投资重点区域;追求效率型的产业应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较发达国家或发达国家为投资重点区域。从我省产业发展阶段来看, 在选择走出去优势产业时, 可借鉴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经验;在产业走出去后, 借鉴德国的经验就显得非常重要, 可以帮助我省产业走出去从“走得出”到“走进去”、“站得稳”。

(二) 必须着眼自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调整对外投资方向

一方面, 将我省成熟的产业通过对外投资合作转移到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去, 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为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争取有效时间和空间, 同时也带动投资地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 在发达国家开展高新科技产业投资合作, 利用其研发和管理优势, 生产新技术产品, 从而推动我省产业升级, 促进经济增长。

(三) 必须注重以自身优势产业走出去带动本地区企业“抱团”走出去

从产品输出转变为产业输出, 变单个企业走出去为整个产业链走出去, 是一种“抱团”走出去的模式, 可有效提高走出去成效, 既改变单个企业在海外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不利局面, 也避免本地区同行业企业间在走出去中的恶性竞争。以优势产业为主导,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抱团”走出去, 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 资源整合, 提高在国际投资合作中的话语权, 增强抗风险能力。

三、江苏优势产业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江苏优势产业走出去, 必须要有较高的目标追求, 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一) 参与国际资源配置, 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

面对国内环境、资源等要素约束趋紧, 以及国际贸易和投资格局的变革, 江苏需要抢抓发展新机遇, 树立全球资源配置的战略思维, 主动融入世界经济, 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更好地利用国际人才、资金、技术、市场、资源等优势, 全面参与国际资源配置领域的产业分工和市场竞争, 在国际间实现资源和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重新组合配置, 形成资源全球化配置的新格局,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 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有效转移富余产能

通过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在全球内重新配置富余生产能力, 是现有资产继续发挥效用, 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减少调整阵痛的有效途径。在经济新常态下, 要加快我省优势富余产业走出去, 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推动产业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优化布局, 为优质富余产能拓展海外发展空间, 实现对外贸易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 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合作对象产业发展水平, 提高我省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和形象。

(三) 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培育本土跨国公司

企业是走出去的主体, 企业走出去是产业走出去的关键。企业通过贸易投资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 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合作, 可在最大限度上利用和分享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利益, 在更大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 在更高程度上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提高我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一些代表技术发展方向、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中, 加快培育具备技术开发能力和形成世界级品牌的大型跨国公司, 从被动嵌入全球价值链转向主动实现全球价值链的控制力, 将本土企业打造成全球价值链的链主, 增强企业全球价值链整合与国际化经营能力。

(四) 抢抓“一带一路”机遇, 加快建设开放强省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为我国产业走出去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江苏拥有良好的产业优势和充足的产业资本, 以及开发大规模基础设施的经验和能力, 应充分发挥“一带一路”交汇点的作用, 增创产业走出去新优势, 实现开放大省向开放强省转变。促进江苏优势产业走出去, 并创新走出去的方式和途径, 有利于进一步带动产品出口、资本和设备等输出, 把走出去和引进来更好地结合起来, 不断扩大开放领域, 优化开放结构, 提高开放质量, 形成内外联动, 互利共赢的开放局面。

四、江苏优势产业走出去的战略路径

(一) 优势产业扩张与富余产能转移同步

推动产业走出去, 不能仅限于加快向国外扩张我省优势产业, 还要同步实施“产能输出”战略, 加快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积极主动创造外需, 在全球范围内化解供需矛盾。要重点加快江苏传统制造业走出去, 推动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重化工企业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境外产业园区;加快对发达国家风电设备、多晶硅、光伏太阳能电池等新兴行业的投资并购力度, 鼓励国内企业与境外研发机构和创新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合作。

(二) 重点企业领跑与中小企业抱团并举

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国际谈判、海外渠道优势, 帮助中小企业获取信息、承接订单, 有效开拓国际市场, 避免恶性竞争。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 引导中小企业与其采取集约式合作投资方式, 结成松散型联合体, 创造联合体的整体品牌, 形成和放大规模效应、协作效应、品牌效应, 提升我省企业、产业和产品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在产业链上具有相对优势的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集群优势, 依托大企业, 以合作投资方式, 共同开发国外新市场, 也可直接与境外跨国经营主体对接, 争取有利的投资经营环境。

(三) 创新驱动目标与投资要素导向并重

加快推动产业走出去, 在积极吸引国外创新要素的同时, 还要注重投资要素的导向, 形成创新驱动目标与投资要素导向并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 江苏经济增长的原生优势和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改变, 经济增长的动力亟需向创新驱动转换, 需要通过基于完整产业链的多环节系统的技术创新, 掌握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 突破国外产业链高端产业的封锁, 实现整产业、产业链的升级;同时, 考虑到我省土地、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不可持续, 仍旧需要保持投资要素导向, 支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 加快境外载体建设,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加快境外园区建设, 坚持精细化和特色化发展路径, 加快境外开发园区发展形态创新, 支持境外特色产业园区发展, 提升园区集聚能力, 主动承接我省有特色、有优势传统产业转移, 支持境外生态工业园区发展, 提升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推进园区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 推动产业与生态和谐发展。推进国际化信息平台建设, 加快建立以政府服务为基础、中介机构和企业充分参与的信息网络。建立走出去项目信息库, 加强对重点国家和地区市场环境、投资环境的分析研究。

(五) 借鉴国际成功经验, 发展多元化走出去模式

学习和借鉴国际投资合作经验, 积极探索符合我省产业特点的多元化的产业走出去模式。海外工程承包, 可采取先易后难、由点及面、从发展中国家边缘市场到发达国家主流市场的推进路径;到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参与资源探测、开采、储备, 由此形成通过收购海外资源走出去开拓国际业务的模式;立足于企业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 依托产业链收购他国企业, 进而在扩张企业规模的同时沿产业链低成本拓展国际市场;到技术、人才密集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机构。我省企业在走出去时, 可结合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 把原有相对低端的生产环节和流程转移到低成本国家或地区, 依托技术输出拓展国际市场。

五、推进优势产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

(一) 强化顶层设计和规划指导

根据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总体部署、境外投资产业指导政策、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和我省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制定我省优势产业走出去的规划、指导政策和专项行动计划, 明确重点领域和地区, 做好国别投资环境评估, 指导企业规避风险, 成功有效地走出去。引导企业立足自身优势, 制定具体清晰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 为江苏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推进与沿带沿路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的规划。

(二) 建立企业为主的投资格局

坚持国有与民营企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传统产业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并举, 加快培育有层次、有阶段的出口产品生产主体和境外投资主体, 把打造走出去骨干集团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影响的骨干企业, 鼓励通过出口、设立境外销售网点等方式对走出去进行“试水”。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 提高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的能力, 通过为行业龙头和骨干企业提供配套和服务走出去。鼓励中小企业和龙头企业“抱团”组成装备制造产业链联盟, 优势互补走出去, 形成发展合力, 打造“江苏制造”品牌。

(三)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用足用好各类政策,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各类专项政策性扶持资金和援外资金, 用好省商务发展基金, 把基金做大做强, 向走出去重点产业和领域倾斜。通过专业引导资金、科技项目支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 落实鼓励企业升级改造和自主创新的增值税转型、进口设备免税、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重点加大对首台 (套) 装备研制和应用的支持力度, 争取将农机购置补贴、农业生产基地建设补贴等国内农业发展相关支持政策向境外投资企业拓展, 避免境外投资双重征税。

加大金融政策支持, 创新金融服务。用足用好国家政策性金融信贷支持, 加强与政策性金融保险机构的合作, 对装备制造等鼓励走出去的优势产业给予重点支持。加大信贷优惠等政策扶持力度, 鼓励配套银行业积极扩大境外经营网络, 扩大境内银行服务范围。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服务模式, 重点解决中小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融资难问题及民营企业的融资担保等问题, 为企业“量身定制”金融解决方案。鼓励拓展经常项下的履约保函等业务, 支持开办和拓展离岸金融服务, 推动各类政策性和商业银行接受境外资产抵押。支持我省企业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市场, 达成有利的结构性贸易融资安排。

深化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对境外投资项目和企业实行告知性备案, 逐步实现境外投资由事前审批为主向事中事后监管为主转变, 重点探索解决走出去过程中的资本转移问题。加强涉外管理部门间的合作, 简化人员、资金、产品等走出去管理, 探索建立自由贸易账户体系, 加快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 为企业走出去提供灵活便利的用汇和结算服务;落实海关企业分类管理措施, 推进分类通关改革, 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检验检疫和通关服务。

(四) 加快人才体系建设

发挥境内外著名高校、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 实行政府资助和企业自我培养相结合, 建立跨国投资与经营人才的综合性培训机制, 造就一批通晓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熟悉当地法律法规、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复合型跨国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建立国际商务人才库, 积极引进留学或就业海外对相关行业经营管理及市场发展熟悉的专业人才, 注重吸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走出去高层次人才, 推动“高层次人才计划”中增加吸引高端跨国投资和经营人才。鼓励企业以岗位、项目、任务聘用等方式引进跨国经营高层次人才, 逐步推进企业经营管理“本地化”。

(五) 完善政府服务体系

建立和扩大与境外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良好合作关系, 充分利用现有合作机制和平台, 组织有意向的企业组团到海外进行考察, 通过境外投资推介会、走出去企业战略联盟等方式强化与国外企业和项目的对接, 激发企业走出去积极性。加强公共信息服务, 建立走出去典型案例、经验教训、预测预警等各类信息的整理汇编和发布机制, 探索编制《江苏企业跨国经营行为指引》, 对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就业和劳资关系、反腐败、风险及内部控制管理、人权及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指引。完善境外经贸合作区等大项目跟踪服务制度与重点企业联系制度, 建立大项目库和重点企业库, 实行跟踪服务, 协调解决重点企业走出去中遇到的融资、保险、招商、人才培训等问题。

(六) 推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

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互联互通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 鼓励我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 加快推进我省机场、港口、口岸、高速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国际海、陆、空大通道的枢纽作用, 积极落实我省在率先实施跨境、过境交通运输通道上的建设, 改善跨区域交通通行能力, 加强与国内其他区域如上海、浙江、广东等省份以及“一带一路”国家的规划衔接。同时, 加强以机制和人文互联互通为基础的“软件”建设, 推进“有形联通”与“无形链接”。

(七) 健全风险防范和应急保障机制

充分利用驻外使领馆、经商处收集的国别信息, 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及时、权威和针对性的投资安全指导, 增强企业对国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存续能力。引导我省境外企业和机构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形成相应的分析、防范、控制、应对工作体系, 加强产业预警体系建设和风险防范。继续完善和推进以政府为主导, 企业、行业中介组织、研究机构和驻外经商机构共同参加的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网络, 通过培训、信息支持和服务、宣传等手段, 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境外维权能力。积极利用保险工具, 对企业拓展境外市场和开展产业投资合作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和风险信息管理咨询服务。

摘要:在新的形势下, 江苏优势产业走出去将是江苏经济转型升级, 开放型经济深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且江苏已形成一定的优势和基础。文章参考国际经验, 制定了江苏优势产业走出去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路径, 并对相关政策支持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江苏,优势产业,走出去

注释

优势产业 篇8

一、优势产业特征与河南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优势产业的基本特征

优势产业就是指在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市场竞争优势、获取附加值能力强、资本积累能力强、对本国和国际经济有较强影响力和控制力的产业。一般来说,优势产业应该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第一,优势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独特优越的地位,具有发展壮大的趋势和前景;第二,优势产业的形成是市场、自然资源、区位、资金、技术等多种优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市场优势是关键点,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资源、区位、资金、技术等诸多优势;第三,优势产业的优势是一种相对的动态优势;第四,优势产业的运行主要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优势不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緩慢

河南的产业发展存在着下述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小型企业仍占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河南产品整体上层次偏低,资源类、粗加工的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深加工的中高端产品少;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多,低能耗、低污染产品少;一般农产品多,优质高效农产品少。产业发展中仍以物质资源消耗为主,科技贡献率较低。

河南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一定发展,但速度较为缓慢。在“十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河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确立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四大优势产业群;成为全国重要的彩电玻壳、新型电池、血液制品、抗生素原材料和超硬材料生产基地;形成了一批高成长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了思达科技、雪城科技、华美公司等一大批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培育出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壮大,成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目前仍存在亟须破解的系列难题。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偏低、企业规模偏小、实力不足、市场竞争力弱,难以形成产业集群,不易产生集聚效应吸引资金和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融资体制尚未形成。河南省的高新技术人才短缺,且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失进一步加剧。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河南优势产业的基本思路

(一)政府主导作用的切实发挥

政府在推动技术创新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按照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发展和规范相结合、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专业化分工与网络化协作相结合的原则,推进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要根据不同领域和不同环节创新工作的实际需要,培育和发展一批面向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科技创新企业孵化机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风险投资服务机构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逐步完善创新服务门类。

借鉴深圳“四个90%”经验(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中的专利出自企业),改革对重点企业的扶持政策。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全民专利发明等纳入政府责任和管理,建立政府责任目标管理制度。

(二)有利于科技自主创新制度体系的真正构建

河南省要在科技自主技术创新上有所突破,就必须在体制上根本改变固有的技术创新方式,建立促使技术进步各受益主体积极参与的政府与企业联合开发体制,使体现国家意志的政府投入与企业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打破行业地域界限,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联合研究、委托开发、成果转化、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和科技实体等,促进科技要素向企业转移,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中心,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联合机制。

(三)适应战略技术和优势产业的有效选择

国家战略技术,通常是指能够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图,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技术。国际发展实践表明,战略技术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优势产业的发展将产生一系列积极作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与产业竞争力可以得到极大提高,并因此在国际或地区分工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赢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作为后发展的国家或地区,引进发达国家或地区先进的技术和产业,可以节省自主研制开发所需的时间。技术引进是缩短技术差距的阶梯,但形成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在于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只有把引进的技术很好地消化,切实地吸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才能促进本地企业自己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快产业升级。

(四)人的创造性的充分激发

人才是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问题本质上是人的问题。政府应该在创业环境、企业制度、融资条件和收入水平等方面采取“一揽子”措施,吸引国外留学人员和华裔技术人员回国工作。同时,进一步改革人事制度,制定吸引国内外科技专家、企业家参与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企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开放、流动、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制定有关政策,鼓励技术人员以技术参股来促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在分配制度上保证技术拥有者、企业经营者和高层管理人员能够取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报酬。

要优化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有针对性地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支持创新和追求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河南优势产业的对策措施

(一)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优势领域的持续创新能力

一方面,河南省要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把参与国家重大创新工程项目作为培育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竞争力和显示度的重大举措,在具有优势和条件、国家战略必争的领域,要勇于争先,争取有较大的作为;另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围绕优势领域和重大需求,以形成重大产品和有竞争力的产业为目标,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努力实现在关键领域的科技突破和跃升,带动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知识产权是科技创新成果的权利化体现,是保护科技优势和开拓市场的重要法律手段。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政策,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依法促进知识产权的流动,支持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依法保护技术创新获得的知识产权和通过多种方式获得的许可权益。

(二)创新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方式,鼓励自主创新

目前,与周边省份比较,河南省的研究与发展(R&D)指数还很低,这不仅严重影响河南省的自主创新能力,也不利于吸引优秀人才来河南省工作,还会造成大量人才的外流。河南省距科技大省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各级决策部门要有长远眼光,科学规划,给出政策和具体鼓励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尽快扭转科研开发能力不强的局面,使河南省的经济保持长久的活力,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从河南省的实际出发,围绕解决科技工作中最关键、最普遍和最迫切的问题,突出财政科技经费在自主创新中的引导作用,促进企业成为自主创新投入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财政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推动科研机构发挥自主创新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引导高等院校成为自主创新的生力军。

(三)依靠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支柱产业,培育新的优势产业

要大力推动河南省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努力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规模,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河南高新技术产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总体跟进、重点突破”的方针,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绿色生命工程、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力争以局部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带动高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要特别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源的适度集中。

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使其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加大特色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重点支持河南省内技术创新能力强、经济发展速度快、创新创业环境好的产业基地建设,形成辐射极。要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推动特色产业基地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政策优势导向向集群优势导向的发展方向转变。要建立面向特色产业的技术服务、质量检验等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核心竞争力,带动产业聚集。

(四)加強市场主体培育,提升企业竞争力

一是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放开民营企业的准入限制,着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活跃、规模效益突出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鼓励有优势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加强联合与合作,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研发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三是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与产业化,继续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科技企业在中小企业板上市。要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纳入政府采购优先目录,通过政府采购的示范作用,影响国民认识和市场行为,提高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坚持“以人为本”, 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

创新需要人才,人才是创新中最重要的资源。要“ 以人为本”,坚持“四个尊重”的方针,建设一支能够满足全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要加快建立有利于发现、培养、凝聚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及社会互动,携手努力,确保“引才”、“引智”、“引资”工程建设方面有大的突破。创新工作方式,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发挥优势,培优扶强,重点突破,加快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进一步吸引出国留学人员、省外人才携带高新技术成果、资金和团队来河南创新创业。

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环境。要大力弘扬创新求实、敢为人先、允许失败、循序渐进的科学精神。鼓励科技工作者潜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克服浮躁倾向,坚决反对弄虚作假、剽窃、浮夸、压制学术民主等不端行为,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学风、严肃认真的科学行为规范,营造学术气氛浓郁、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创新的研究环境。

【本文为2007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B093),课题组主要成员有刘玉忠、谭坤艳等】

上一篇:聘用合同与劳动合同有何关联下一篇:无计划停风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