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精选8篇)
营造优良城市环境重在环境设计
1 前言 城市环境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人的.使用.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建筑教育和营造实践中.这一根本目标常常被忽视或偏离,如城市中的很多“水景”设计得很漂亮.但往往是只能远观而无法接近,居住区绿地设计花样翻新.也是供人看的多,可参与其中的少.
作 者:纪芳 作者单位:浙江省建设厅干部学校,浙江,杭州,310012刊 名:科协论坛(下半月)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ASSOCIATION FORUM年,卷(期):“”(3)分类号:X14关键词:
一、地下空间环境对人的影响
地面建筑可以通过天然采光以及自然通风获得良好的空间环境, 而地下空间的局限性显而易见, 也正是因为如此, 导致人们对于地下空间心理上的不适感。
1.生理方面
在地面上, 人们可以通过对自然光来判断来时间和方位, 也可以通过自然光来获取身体所需要的一些营养, 而地下自然光的匮乏, 会导致人门精神萎靡不振, 身体无力, 生物钟失衡。也是由于地下空间的局限性, 使得地下建筑不能像地面上的建筑那样随意安装窗户来通风换气, 导致地下空气质量较差, 影响人们的呼吸系统。在环境控制方面较差的地下建筑中, 高湿度会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尤其在夏季, 没有任何设备控制的地下湿度会高于地面建筑多倍, 湿度的增加会导致风湿等病痛的恶化, 过于潮湿的环境还会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 增加对人体的危害。
2.心理方面
建筑物的外轮廓对记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可见自然也就无从记忆。由于地下空间外形的不可见, 人们无法辨别其外轮廓与周围环境的明显边界, 无形中增加了人们寻找出入口的困难和迷惑。由于地下空间的封闭性, 空间宽敞度不足, 使人的视野变得狭窄, 视域变短。经验表明, 宽敞感与人体尺度、动作和动觉, 尤其与潜在的行为习性有关, 影响着人的心情。人们在地上行进时通常依靠自然光或参照物来定位置及方向, 这两点地下空间都无法满足, 再加上地下交通线路繁多又有大量转折点, 身临其境往往令人头绪纷乱、行动踌躇, 无法在短时间内对空间定向做出选择, 失去对环境的控制感, 加重不安感。再者, 一些影视作品或书籍经常将地下与贫困以及危险联系在一起, 如阴冷潮湿的地下, 苦闷、坍塌、密闭、地震等形容词, 在潜意识中造成人们在进入地下时伴随着担忧与恐惧, 加之地下空间的特殊性, 人们通常是通过向下运动而进地下, 向下运动这一过程本身就容易引起人们负面的联想与恐惧。
二、优化地下空间品质的策略
地下空间的环境品质影响着人们心理和生理的方方面面, 有自然不可抗的, 也有人为可以改变的。经过地下空间对人心理和生理影响的分析可以得出, 自然光、地下空间布局、室内装饰是影响地下空间品质的三个方面, 所以, 优化地下空间环境的品质, 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和设计。
(一) 增加地下空间自然采光
增加地下空间自然采光, 可以通过与入口、中庭、下沉式广场相结合的方法。在有限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增加自然采光, 不仅有利于人们的生理健康, 增强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环境的融合, 增加地下空间环境的品质, 更加可以节约地下空间的能源消耗, 实现低碳节能。
1. 天窗式采光, 多用于浅埋式地下空间, 采光效率较高, 可满足多种功能用途的地下空间采光。
优点是采光界面形式多变, 可以是拱形的、条形的、点状的、条状的、或面状的。天窗采光不仅为采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也可以成为人们在地下亲近地上的媒介, 将室外景观引入地下, 达到地上地下空间的竖向融合。
2. 下沉式采光, 下沉式采光是通过使地面的一部分“下沉”至自然地面以下, 通过高差进行采光。
常用于地下空间所对应地面开敞空间, 如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广场是地上空间向地下空间运动的过渡空间, 通过下沉式广场的采光方法, 不仅可以减少人们潜意识向下运动的感觉, 也使广场空间与地下空间呈现明与暗、闹与静、封闭与开敞等空间形态的变化。同时, 作为空间的节点, 下沉广场成为形成地下空间外部意象的重要部分。
3. 中庭式采光, 地下空间通过中庭采光常适用于大型多层地
下建筑综合体中, 综合体顶部采用玻璃窗, 一来可以抵挡外部天气变化, 二来可以增加采光减少室内光能耗, 三来可以连通室内外, 使人感觉空旷开敞。并且在综合体的中庭中常设有各种建筑小品, 在日光照耀下, 构成一幅美妙的画面, 引人入胜, 成为空间中的亮点, 吸引客流。
4. 采光竖井式, 由于有些地下空间是完全封闭式或埋深较大
的, 凭借一般的采光方式是无法将自然光引入地下, 必须借由采光设备将其引入地下。如北京工业大学五人足球馆, 通过太阳光岛照明系统, 将自然光通过采光罩、光导管和漫射器的传导进入到隔绝的地下空间中。其所使用的照明原理是通过采光罩采集室外自然光线, 并将其导入系统内重新分配, 经过特殊制作的光导管传输和强化后, 由系统底部的漫射器把自然光均匀地照射到地下空间内部。
(二) 灵活的空间处理
地下空间结构的处理, 可以灵活地运用点、线、面进行组织布局:“点”是指各种广场和中庭作为人行动路线中的节点;“线”是指地下街和地下通道等连接各个节点的路径;面则是指地下空间结构的竖向分层。不同的组合方式给人的感觉不同。
1. 在“线”布置上, 应避免过紧或过松, 使人产生拥挤或过于空旷和冷清的感觉;
并设置易识别的导向标识, 提示人们所要进入的地带或方向;避免多方向交叉的可能, 免去不必要的人流交叉和往复, 有效的防止混乱的发生。
2. 在“点”的设计上, 多设计一些供人休息的空间, 在合理
的距离内设置休息座椅, 并配有一定的小品娱乐形式, 如装置设计、绿色植物、水景或闭路电视等, 既可以提升空间品质, 又可以减轻通道过长给人带来的烦闷感, 也增加人们的交往机会。
3. 在“面”的设计上, 可以适当的增加错层来丰富地下空间的形式, 并且有助于人们判别自己所在的位置。
心理学家认为, 人习惯于在环境中判断自己所在位置是一种本能的需求, 因此没有方向感或是不易识别的环境常引起人们的不安以及抵触情绪, 把握住这一点, 设计师可以通过合理布置空间点、线、面加以解决, 如给予空间节点某一特定的主题, 增加人们的认同感, 且易于识别, 还可以作为参照物来确定自己的方向感。
(三) 有品质的室内装饰
良好的室内装饰是拉近人们与地下空间最快捷的方法, 想要达到良好的室内效果必须充分结合灯光、色彩和材料的特性, 并结合建筑空间进行处理, 进一步完善地下空间环境的温暖感、宽敞感和方向感。
1. 天棚, 是地下空间的天空, 不仅可以满足采光的需要, 还可以通过天棚作为人流的导向设计。
在天棚的设计上, 应采用明快的颜色, 减少对人们的压迫感, 除此之外还要富有规律性的变化, 可以帮助人们在冗长的地下空间中分辨方向, 增加空间的可读性,
2. 墙面的处理要简洁, 色彩也要明快, 可结合导向设计一起, 帮助人们辨别方向以及自己的位置。
在材质的选择上可以选择暖色调的墙漆或者结合壁灯以及故事彩绘创造出特殊的空间效果, 引起人们的感情认同。
3. 对于地面, 在满足其功能要求下, 设计相应的地拼图案,
以暖色调为主, 且明度不应过高, 避免引起眩光人们带来视觉疲劳。此外, 利用不同的材质以及水平的高差、坡度还可以区分不同的空间, 增加方向感。
4. 对于空间细节的处理, 应多设置一些雕塑、小品、植物静物、或是标志物等来美化空间、增加空间活力。
由其应多多设置一些人们可以参与的装置小品, 提高人们参于度, 增加人们对于空间的良好印象。
三、结语
利用地下空间已成为国际发展潮流趋势, 关注地下空间环境的品质不可避免的成为设计师们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就我国地下空间的发展现状来看, 国内地下空间起步较晚, 还没有相对应的设计标准和经验;与之相比, 发达国家开发地下空间较早, 也较为成熟, 如大阪、巴黎、多伦多等处的地下商业街由于内部空间结构设计合理、装饰布置巧妙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 使人感觉不到是在地下, 并且许多大城市中的地下商业街, 为了保证内部舒适的条件, 都制定了相应的环境标准, 并采取了各种措施。
城市环境设计不论是地上还是地下, 都有一脉相承的共通性, 其使用者都是人, 都应该以为人本的进行研究。21世纪是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的时期, 设计师们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结合环境心理学, 从建筑、室内、景观等较为成熟的环境设计当中吸取成功的经验、找寻灵感, 与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相结合, 更好的为我国地下空间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服务。
参考文献
[1]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吉迪恩·S·格兰尼[美].尾岛俊雄[日]城市地下空间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高履泰.天然光的环境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4]束昱, 彭方乐.地下空间研究的新领域——地下环境心理学[J].地下空间, 1990, 10 (3) :205—208.
第一,水环境影响人类的安全。我们所说的水环境,是指在城市范围内所形成的互动空间,包括河道和与水有关的设施。从人的生存和发展来看,人类择水而居的要求让很多城市内或周边都有水体。重要的河道、河流和水系,这些水体涉及水量和水质两方面,哪一方面超出人类生存、发展的承受力,就会存在安全隐患。
第二,水环境中要有足够的水量和优良的水质,才能满足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求。在历史上,如果这些条件都不能满足,人类就会搬迁;在现今社会,如果这些条件都不能满足,就需要采取措施。如节约用水、调水等,对水实施有效的管理,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三,水环境给人们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舒适的水景观,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水是人们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如果一个区域缺少水资源,这个区域要想生存、发展,就要付出比其他城市更大的代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本必然增加,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就会受到明显的制约。所以,和谐美好的水环境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决定了这个城市可能有怎样的水环境。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正在加紧保护和治理我们身边的水环境。
需要强调的是,水环境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举措。这项工作与老百姓密切相关,因此,政府应该成为营造水环境的主体。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到水环境保护与建设中去。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国家在水资源配置、河道管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等方面都赋予了其相应的责任,对于水环境建设,它既是积极推动者,也是管理和组织建设者,更应为营造良好的城市水环境服务,在法律框架内,在政府赋予的责权范围内开展工作。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时候,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考虑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要让城市的水环境在保护中得到利用,在利用中得到保护。
按照新时期的治水新思路,水利部门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过去,在我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供水、需水的要求时,对节约和保护重视不够。而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应该把节约和保护放在第一位,以供定需。要制订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按照新的治水理念,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还要对水资源、河道管理和水环境保护进行严格的执法,促进和保障水环境的建设和改善。
我的教育目标: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相互尊重、关心集体,关心学校,关心班级,关心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兴旺,关心人类的前途命运;把学生真正培养成有开放头脑、宽阔的视野、博大胸襟、平衡的心态、高远的志向、富有责任感的新一代。
我的教育理念:创造一个团结、文明、勤奋、向上的浓厚的精神文化氛围,使学生的心零堂到净化,心态得到改善,情操得到陶冶,视野得到拓宽,品位得到提升,各种消极、颓废的文化得到有效抑制。
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是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的主要基地,所以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实现这个目标,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审美意识、创新意识等人文思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就是在人类文化宝库中撷取思想精华,我从第一天教这个班开始,就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在班级里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文环境的规划,为学生们三年的高中生活画好了蓝图。希望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和激发他们的梦须与激倾棠目的。
一、班级环境的美化(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借此还可以教育同学们热爱班级,建设班级,积极为班级做贡献。我非常重视教室环境的美化。力求教室的墙壁“会说话”。
1、墙报、板报每月更换2~3次,内容包括“小新闻,身边事报岛,新出炉的作文,节日追踪,班级学校活动参与情况”等等。黑板报期期做到图文并茂,并由学生自己构思,自己动手完成。由于美化了教室环境,所以讲文明,讲卫生在班上蔚然成风。
2、主办了优秀作文专刊、优秀美术作品和优秀书法展览。每学期贴在教室前后的墙上。
3、本期我还将我们班读书社的书摆放在书架上、窗台上,学生可以随意翻阅。参加学校的书香教室的评比获一等奖。(请参看后附资料中的教室环境照片)
二、抓德育、促学风。(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对人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它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感到一种无形力量和高尚精神的存在,有意或无意地影响、支配着学生的行为,陶冶着学生的情操。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对此我决定从学习经典开始引岛和教育我的学生。
1、“背诵国学经典”的活动:长期的训练,全班背诵《三字经》、《增广贤文》、《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论语》,部分学生可以一口气背下《大学》、《中庸》、《老子》,还有的学生自己背诵《诗经》、《孙子兵法》。(请参看资料中班级录像部分,有集体背诵《三字经》、《增广贤文》的录像)组织学生和家长看《王财贵教授关于儿童诵读经典》的讲座。
2、“阅读世界名著”的活动:
(1)要求学生购买并阅读四大名著,并开展制作名著手抄报比赛、制作名著岛读杂志竞赛、写读后感、四大名著 知识竞赛等等,每月班报也以此为主要内容进行编辑。(请参看后附资料中名著岛读杂志的照片和班报里收录的优秀读后感以及四大名著知识竞赛题)
(2)全班集资,创办启明星读书社(后附活动的倡议书)。活动目的: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多读好抒棠机会,培养一种热爱读抒棠好习惯。并每学期每人捐资20元,坚持到毕业。启明星读书社的活动使班级有了约400本的藏书(请参看后附的启明星读书社的书库),学生们经常是手不释卷,乐此不疲。也为此开展了一系列的读书交流(分学生的班队活动交流和家长的家长会读书交流)和竞赛活动(竞赛题收录在班报里,由我和学生一起出题)。
(3)学习世界名著,继《新月集》(全部背诵)的学习之后,开始了《杨柳风》《爱的教育》《假如给我叁天光明》的阅读和讨论活动。(部分段落还要求背诵)
3、游览名胜,参观名人故里:这几年带领学生游览了南岳、鼎山、湘江、韶山、岳麓山,参观了邬石彭德怀故居、杨开慧故居。(请参看后附的班级活动的照片)
4、带学生和家长参观湖南省博物馆和地质博物馆。(请参看后附的班级活动的照片)
5、组织联谊活动:“手儿牵心儿连”与祁东特殊学校的联谊长帮活动和洪桥镇敬老院的慰问活动。(请参看后附的活动策划书)
6、训练学生自理、自立和毅力的一些班级活动:
(1)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要求家长每日填写《自理评比表》。(后附资料)
(2)“我长大了”生活自理月。(请参看后附的活动策划书)(3)全班参加韶山素质基地的训练活动。(请参看后附的班级活动的照片)(4)全班步行去鼎山拉练。(请参看后附的班级活动的照片)
(5)全班步行去归阳河边拉练。(请参看后附的班级活动的照片)
(6)全班去三星村学种红薯,开展小组劳动竞赛。(请参看后附的班级活动的照片)
7、创办“雏鹰之旅”班级月刊(家长老师人手一份),班级提供素材。期末成果展示(含优秀小作者、小记者评选)。这样,既营造了氛围,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也增强了班级凝聚力。每月出一至两份。(请参看后附的班报)
8、评奖活动:作业评优;最佳小记者;投稿积分奖;聪明伶俐积极发言奖;快速背书奖;吃饭不挑食、健康儿童奖;坚持锻炼健美儿童奖;学校叁好学生、优秀干部、单项明星奖;班级叁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奖;热爱劳动奖;团结协作小组奖;个人进步奖;优秀小练笔奖等等。每期发给每个学生奖状和奖品。做到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嘉奖。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有自卑感,并学会欣赏自己。
9、开展庆祝教师节的活动。(请参看后附的班级活动的照片、录像和活动记录)
10、全班学生和家长在鼎山公园举行“诗.月.中秋”的竞赛活动。(请参看后附的活动策划和班级活动的照片)
11、参观名校的活动。(请参看后附的班级活动的照片)
12、参加学校开展的捐款和捐书活动。(请参看后附的捐书捐款名单)
13、参加学校“文明礼仪之星”活动。(请参看后附的学生照片和自我评价)
14、参加学校“我给家人提个醒”平安心语卡制作比赛活动。(请参看后附的活动方案和获奖名单)
15、参加学校的“我把安全带回家”安全文化教育活动的方案。
16、参加学校“我为城市文明出一份力”的演讲比赛。(请参看后附的演讲比赛的演讲稿)
17、参加学校读书节活动。(请参看后附的活动方案)
18、开办班级博客。
19、将学生的优秀诗文在校园网上投稿,成立336班文集。(网址在刻录盘中)通过组织开展各式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参与竞争,提高学生思想修养,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参与,促进学生之间彼此尊重理解和相互协作,增进彼此友谊,进而升华为集体感情。
在各类活动中我都要求大家尽自己所能,提出目标,不断超越提高自我,同时为班级争取荣誉,这些活动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为形成班级凝聚力搭建了桥梁,又使学生心情愉悦,对班级产生了自豪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的向心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
三、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埝,陶治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促进学生奋发向上。有了制度作保障,班级的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1、根据学校班级情况从学习、卫生、班风等方面制定班规。并张贴在教室后面醒目的地方。(请参看后附的班规)
2、在班级管理中,知人善任,激发每个同学的学习和工作热情,组织团结、积极、奋发向上的班干部队伍,增强班级凝聚力。充分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专长,让他们在班级管理中人人有岗位,人人有职责,人人受教育。放手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岛他们自我管理,激发其实施班级文化目标的内动力。(请参看后附的班级成员职责表,教室后每期也张贴了)
3、值日生和小管家制度。对于不遵守班规和纪律的现象及时处理。(请参看后附的值日生和小管家制度)
4、奖学金制度,奖励好学上进的学生。(请参看后附的奖学金制度)
四、优化人际关系,提升教育效果
从一年级开始,我就组建了家委会,每期开学之前召开一次家委会的座谈会,将我的一些设想和活动计划提出来,和会员们讨论。仔细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再制定具体可行的学期活动计划。(请参看二、三年级的家委会记录)
有很多活动经常是由家委会的会员集资和参与策划,还有准备礼品等等活动要用的物品。特别是二、三年级的一些活动。(请参看附录的三年级班主任总结和活动策划)
召开家长会,由于有了家委会的支持,所以每次都很圆满。像教师节的庆祝活动和中秋节的活动(全体家长参加)、杨梅洲的拉练、和金霞山的拉练(大部分家长参加。家委会的同志还积极主动的担负起了学生的饮用水的运送和学生的安全等工作。可以说是细心周到、任劳任怨。
班上除了参加学校的活动之外,还邀请学校领岛、大队部、科任老师参加我们班组织的活动。(请参看后附的照片)学生们也在教师节等节日里主动的制作贺卡和写信给老师祝贺。(请参看班报)。
现在的336班,学生热爱自己的班集体;师生关系融洽,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家委会和全体家长的目标与班集体的目标一致,是实现集体目标的积极的辅助力量。
第四课 第九框题 活动课 营造美好的文化环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使他们尝试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及开放的思维方式分析有关的文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认识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
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程度。
基本要求
理解: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
活动:采取各种调查方式,了解所在地区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的情况,并就如何改善文化环境,提出和交流各自的建议。
教学重点
我国的文化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教学难点
如何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地统一起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一根本任务,需要社会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讲解新课
1、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
3、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4、三下乡:文化下乡科技下乡卫生下乡。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诞生于1995年10月。当时,中宣部、文化部、农业部等8部委联合发起了文化下乡活动,收到很好效果。19底,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潮的到来,中宣部、科技部、文化部、农业部、卫生部等10部门把文化下乡进一步引向深入,联合发起并组织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1)大学生志愿者支教扫盲。以师范院校学生为主,每年组织一定规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深入贫困地区,举办中小学师资培训班和中小学生文化辅导班,为中小学生辅导功课,配合政府部门确定的扫盲计划,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扫盲活动。
2)大学生业余文艺演出队下乡。以艺术院校和大学生文艺积极分子为骨干,组织大学生业余文艺演出队深入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演出,扶持、帮助基层农民艺术团体,发挥他们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3)乡村青年科技图书站建设。动员组织大专院校在捐赠、募集图书、报刊的基础上,帮助农村乡镇建立具有出租、阅读功能的图书站,并依托图书站开展读书用书活动,普及农业科技,发挥图书站在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4)农业科技服务队乡村传技。以高、中等农林院校及其它院校相关专业学生为主,组织农业科技志愿服务队,结合当地农科技术推广,发挥学校的科技优势,通过举办培训班和现场指导等形式,传授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知识和技术问题。
5)乡镇企业促进活动。以高、中等理工类、财经类院校学生为主,结合乡镇企业实际,组织志愿服务队,帮助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引入科学管理机制,开展市场营销、产品开发、职工培训等活动,促进乡镇企业改善结构,升级产品,提高效益。
6)博士、硕士农村发展讲座。针对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每年在全国组织一定数量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志愿者,深入贫困地区,就农村经济发展、经济管理、法律法规普及、农村科技应用、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等方面开办讲座,帮助农村干部和农村科技人员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7)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挥中、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作用,组织医疗志愿服务队,深入农村贫困地区,送医、送药、送器械下乡,进行简单的健康检查和常见病的治疗。
8)乡村卫生常识普及。组织中、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志愿者及返乡度假学生,通过举办卫生常识咨询和向农民普及医疗知识,宣传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防病、治病意识,组织农村卫生人员进行培训,在一些地方病高发区普及预防知识。
巩固总结
“三下乡”活动,向广大乡村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倡导文明生活,恰恰符合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在满足亿万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迫切要求中显示出勃勃生机。
农民欢迎“三下乡”,更需要常下乡、常在乡,让先进的文化、科技、卫生在农村扎下根来。7年来,各地各部门探索出了不少有利于常下乡、常在乡的好办法。
布置作业
◇在我国2650万上网者中,2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了85%以上,并且正在以每年翻一番的惊人速度增长。 ◇我国青少年上网的突出问题是:在网上浏览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热衷于网上聊天,许多聊天室的内容低级、庸俗;沉溺于网络,无节制上网;网上交友缺少自护意识,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利用网络知识恣意妄为,破坏网络秩序。
1、“面对互联网使用者人数扩大所必然带来的年龄年轻化,学历低层化的发展趋势,我们的互联网管理应该有哪些新的考虑”。现在我们的任务,是先发展还是先规范?我们怎么看待青少年上网热现象,是好得很,还是糟得很?什么是青少年上网这项伟大创造中值得发扬的价值方向呢?
1)总的价值判断和引导方向,应当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我们说德智体全面发展。青少年上网,就是引向全面发展;只是,结合时代特点,还要加上“自由”,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青少年走向社会后,将开始专业化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了。所以要在进入社会前,培养健全的人格。至于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原教旨的要求。游戏就是自由活动。自由是目的性活动,游戏也是目的性活动。它可以使青少年在成为社会工具和手段之前,充分体验人的目的性。所以,自由而全面发展,应是青少年上网问题的最高价值判断。
2)从总的价值判断降一个层次,我以为导向性的价值标准,应是创新。未来民族的发展,关键是人的竞争,人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上。所以青少年上网的引导方向,是鼓励创新能力。这是对我们应试教育最大薄弱环节的弥补。
上网多了,会培养一种勇于尝试敢于探索的素质。最好的状态,就是象米老鼠、唐老鸭一样,上窜下跳,撞不扁,砸不烂,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精神。这是将来竞争所需要的东西。
3)再降一个层次的价值,我以为青少年上网的引导方向是培育社会资本,即关系和信任。
青少年上网人们没发现的一大好处,是增进社会资本。即与陌生人打交道结成网络关系的能力,以及在陌生人面前表现出来的诚信。这是其它事没法取代的。郭良和卜卫搞了一个青少年上网调查,发现上网前主要与家人同学打交道,上网后与陌生人交往的比例上升了。将来全球化、网络化的环境里,不是比跟家里人打交道的能力,而是看跟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现在的学校教育,总是教育学生,门外都是大灰狼,可要提高警惕呀。将来这样的人怎么能到国际上“与狼共舞”呢?
在陌生人的世界上建立信任,也是青少年上网中要引导的方向。我们表彰什么?我觉得是表彰那些通过自己努力,在网上建立了高信誉度的孩子,让他们以遵守游戏规则,积累无形资产为荣。
4)再降一个层次,我认为青少年上网,至少要鼓励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现实中,我们的孩子们给人感觉总是为别人活着。为老师考高分,为家长挣面子,……结果是容易形成不负责任,虚伪的性格,这是因为社会的压力太大了。
要鼓励他们在网络这样的`没有压力的环境下,自己决定自己的事,自己做事自己担,慢慢他就会养成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意识。
5) 当今社会已进入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在我看来,人类对网络的认识可以说是人类对火的认识以来的第二次革命性的进步。网络时代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知识领域,人们可以用很低廉的成本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在经济领域,网络使我们的产品和信息的交流变得没有了障碍,使交易变得更加轻松;在政治领域,使老百姓对政府的监督有了新的手段,有了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政府管理方式、民主运作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2、青少年上网存在着五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1)在网上浏览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这在网吧中十分普遍。
2)热衷于网上聊天,许多聊天室里的内容低级、庸俗。
3)沉溺于网络,不顾身体健康,无节制上网,通宵达旦。在我们暗访的许多网吧里,几乎都能看到这样的广告--“通宵16至20元”,而且提供一条龙服务。那些网吧的环境十分恶劣,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4)网上交友缺少自护意识,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5)利用网络知识恣意妄为,缺乏社会责任感,破坏网络秩序。
3、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1) 正面影响
①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校园。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学校中上课,目前已成为国外大、中学校的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据统计,到207月为止,我国已有近1000家大中小学校进行了域名注册,其中有不少建立了完整的学校站点。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且还可以直接学习课程,和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解答疑难、获取知识。诸多的网上学校的陆续建立,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②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青少年这么多的兴趣点,互联网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现在,互联网正在成为青少年获取种种信息的最佳来源。
③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美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计算机技能作为未来成功青年所必须掌握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因为在互联网上,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对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青少年来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
④互联网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由于互联网的包容性,使上网的青少年处于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在思考的过程中,青少年不仅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网络的互动性使青少年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或者是BBS等方式广交朋友,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发表观点见解;而网络的无边无际也会极大的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2) 负面影响
①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从西方。长此以往,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威胁。
②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得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而无限制地泡在网上将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
③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两点,一是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黄色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 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调查还显示,在接触过网络上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4、针对上述负面影响,我们有什么好的对策呢?
与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相比较,其负面影响显得更加突出而尖锐。要解决这些问题,发挥互联网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摈弃和遏制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要尽快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机制,出台有关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最大可能地防止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或传播不健康信息的行为和现象。
2)加大力度,逐步实现现有青少年组织和权益保护机构的网络化。
3)占领网络阵地,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青少年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加强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工作,正确制定应对措施。
5)大力培养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者。
6)加大宣传力度,使青少年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青少年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
7)在网上经常举办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材的活动,吸引青少年的积极参与,达到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
7月的夏日热浪滚滚,我们的心情也如这似火的天气一样热血沸腾。7月21日上午,中国矿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邢台小分队一行人来到邢台矿业集团邢东矿参观学习,矿上的优秀团干部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带领我们参观了井前文化长廊。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为企业全体职工所共同认同和遵守的带有企业特点的宗旨、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在生产经营实践、员工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企业对外形象中体现的总和,是企业和企业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企业的灵魂。
邢东人以“安全塑文化,用文化保安全”为口号,加强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建设,真正用文化塑造安全盾,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保证了该矿持续健康发展。主要措施有一下几项:1、全员参与,提高认识;2、明确责任,完善制度;3、加强教育,加大检查;4、开展安全生产知识竞答活动;5、举行安全生产大签名。
该矿本着“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原则,建立安全文化长廊渲染了安全文化氛围,倡导员工安全生产文明行为,提升了员工安全生产意识,控制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了施工生产顺利进行。
一、古韵悠久的历史名城:根植传统音乐文化的沃土
北宋时期的汴梁水陆交通发达, 城内店铺林立, 全国各地富商巨贾云集京都, 经济发展程度相当高。汴梁城内“奇术艺能, 歌舞百戏, 鳞鳞向切, 乐声嘈杂十余里……”①许多不再由宫廷供养、自谋生路的专业艺人与民间乐伎一起涌向城市, 形成一支为城镇百姓表演的专业队伍。在商品交易聚集的瓦子中, 汇集着大小不一数十座勾栏, “街南桑家瓦子, 近北则中瓦, 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 可容纳数千人”。②艺人们组成班社, 开辟固定的表演场地, 为争夺观众在艺术创造和表演上展开竞争, 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戏曲音乐品种的增加、技艺的精湛和整个宋代民间市井音乐的大力发展。
历经千年的沧桑, 那些记录俚曲、小调的时间印记似乎被永远定格在历史传记、杂谈等书籍中, 但历史遗音却以新的音乐形态一直在城市空间中浅吟低唱。如中原地区传统稀有剧种“二夹弦”, 早期以“摆地摊”、“坐板凳头”的形式 (供农民农闲时娱乐的“玩会班”组织) 出现在农村和集镇中。早在清光绪年间它就进入开封地区, 其演唱以花鼓戏为主, 因为经常上演《修丁香》, 又被称作“花鼓丁香”。1956年, 政府把“二夹弦”民间艺人组织起来, 成立了开封二夹弦剧团, 使之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由河南省著名的二夹弦演员田爱云主演的《货郎翻箱》, 在1961年被收进电影《李双双》之中, 电影插曲《小扁担, 三尺三》也扩大了二夹弦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时至今日, 随着社会体制改革, 二夹弦也曾一度停滞发展, 体制内的二夹弦剧团虽然被撤销, 但一些戏曲茶楼、个体的曲艺班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依然艰难地维持着传统曲艺的发展。表演艺术家田爱云毅然卖掉自己的住房, 筹措资金, 联络二夹弦老艺人、老琴师, 成立二夹弦戏校。至2004年11月, 开封市二夹弦剧团再次恢复, 拉开了抢救和复兴二夹弦的序幕, 广大市民也看到了二夹弦复兴的希望。
城市的空间体现了它的包容性, 包括城市的规模、城市的生态性发展、城市的人文发展等方面。“作为能量和资源的消耗者以及人工制品、信息和垃圾的生产者, 城市经常会和生物体作比较, 它们都要求对大量需要有效服务的组成单元进行紧密集成。”①城市的生活节奏随着城市规模不断增长而加快, 城市的节奏与它所涉及的创新速度、财富创造能力、消费模式、人类行为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时代虽然在变迁, 从遥远的古代走来的传统音乐文化也随着朝代的更替、社会政治经济体系的巨变, 以一种新的形态出现在人们面前。那些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的民间音乐文化, 随着琴弦的拨动和鼓声的擂动, 在行腔走板的咿呀声中, 如清溪般静静地流淌在人们的生活中——在城市、在乡村、在他们的心中。
二、传统音乐文化对城市文化空间的营造
文化空间是“一个可集中举行流行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 也可定义为一段通常定期举行特定活动的时间。这一时间和自然空间是因空间中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存在而存在的”。②传统节日是营造城市文化空间不可或缺的积极因素, 它不仅是人们在节日主题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还参与到传统音乐文化的娱乐与实践活动中。
(一) 传统音乐文化对宗教性文化空间的营造
寺庙作为城市宗教性的文化空间, 不但是人们寄托精神信仰的地方, 也是人们进行商品交易、娱乐活动的场所。为了吸引民众信奉佛法, 中国的佛教信徒和僧人, 在中国民间音乐的基础上, 初步建立了中国佛教音乐体系。北魏时期, 仅在洛阳一个地方, 就至少有六个寺院, 寺内经常进行音乐活动或百戏表演。这一时期, 由于种种原因, 宫廷和贵族不断地遣散乐伎进入寺院, 《洛阳伽蓝记》记载, 高阳王雍就有乐伎五百, “入则歌姬舞女, 击筑吹笙, 丝管迭奏, 连宵尽白”, “及雍薨后, 诸悉令入道, 或有嫁者”。这些乐伎把宫廷音乐带入了寺院, 和民间音乐相结合, 促进了佛教音乐的发展。宋代东京开封, 寺庙是信众、游人的聚居场所, 《东京梦华录》记载, 每到正月十六, 除了相国寺设立乐棚以外, “如开宝、景德、大佛寺等处, 皆有乐棚, 作乐燃灯”③。
早在20世纪80年代, 尼树人先生就对相国寺音乐进行了深入的考察, 详细论述了相国寺音乐的构成、乐曲的来源等。自2002年起, 大相国寺为了弘扬传统文化, 专门培养了专职乐僧二十二名, 并经过精心组织, 截至目前已编排了《白马驮经》、《相国霜钟》、《普庵咒》、《宝鼎赞》、《菩提树》等数十首佛乐曲目。相国寺梵乐大部分传自明代以前的俗乐曲牌;《普庵咒》、《准提咒》是佛家咒语真言, 属于传统佛曲;《油葫芦》、《苦中乐》、《山坡羊》、《小桃红》、《太平年》、《剪剪花》和传统豫剧、曲剧曲牌相互重叠。可见, 相国寺梵乐和民间音乐、民间说唱音乐、民间戏曲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
大相国寺作为城市宗教性文化空间, 就其自然属性而言, 它有固定的传经布道场所, 根据国家的法定假日和佛教法事仪式, 定期聚集群众参与祈福、募捐、修行、普济等活动;就其文化属性而言, 大相国寺梵乐有完整的乐谱、传承人、独立的佛乐团, 有明确的法事、祈福等演出活动, 这些充分体现了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传统性和整体性特征。时至今日, 大相国寺仍然延续着千年的传统习俗, 从正月初一至初三, 在藏经楼上演经典佛乐曲目, 使广大群众去寺庙祈福、游乐时, 还能听到千年的皇家梵乐。
(二) 用传统音乐构建城市节日文化空间
城市节日是指在城市生活的居民依照特定传统节日定期举行的公众参与性的活动。如在宋代, 元宵佳节便已非常热闹, 观灯的时间由傍晚延至午夜, 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中的“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就记载了元宵放灯、赏灯的繁华景象。《东京梦华录》记载, 元宵节皇帝登宣德楼看戏, 并打出“与民同乐”的金字招牌, 城市到处燃灯作乐。20世纪80年代, 灯展在开封还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 彩灯多是由各个工厂和街道准备。元宵佳节, 彩灯初上, 开封居民倾城出动, 人流绵延数十里, 精美的大型彩灯中还有音乐表演以及豫剧团、曲剧团和各种戏曲班社的演出, 其间夹杂着不断的吃食叫卖声、孩子的欢笑声, 让人如同置身于千年大宋汴梁的元宵夜, 热闹的场景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与传统节日自发性的民众参与所构建的原生态城市文化空间相比, 另一类城市节日文化空间并非民众自发举行传统文化的场所, 而是由政府决策或商业展演精心设计、组织, 依托传统文化的特定时间在特定的文化场域传播传统文化, 但也体现了传统节日的公共性特征。以“2014年中国 (开封) 清明文化节”为例, 大巡游活动由清明上河园出发, 沿途经过开封老城区各主要干道, 以开放式的舞台集中展示独具开封特色的民俗文化。参与巡游的不仅有专业文艺工作者, 还有许多民间业余爱好者, 盘鼓、高跷、梵乐表演、舞龙队、唢呐表演、旱船等文艺演出活动, 绵延数公里, 参加者规模达千余人。这种活动式的城市文化空间构建, 激发了民众的参与性, 增强了传统节日在广大市民生活中的影响, 同时对传统习俗的利用及转化程度, 和对传统节日在民众中的传承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城市空间对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播的层次
中原地区优秀的传统戏曲、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不但能带来很深厚的群体认同感, 而且也成为城市文化的名片。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对它的保护效果的复杂性, 一般的保护理念不能够真正解决实际发生在保护工作中的问题。每一个具体的保护项目都必须被作为特殊个案来研究和应对, 要认清它们的特点以采取不同层次的保护和传播。
(一) 对濒危“非遗”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
从2009年4月21日开始, 开封市就组织1900余名专业骨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全方位、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活动。截至目前, 确立了县级项目8590个、市级项目3218个。开封盘鼓、大相国寺梵乐、麒麟舞等8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卧拐秧歌、锣戏、仪封三弦书等36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由于各“非遗”项目发展状况、群众认知度、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能力的不同以及所处的城乡差异, 它们今天发展的程度大相径庭, 其中有些项目处于“濒危”状态, 需要实施抢救性保护。如开封的锣戏曾经在中原地区盛极一时, 但是由于艺人流失、后继乏人、剧目失传等原因, 时至今日, 河南只剩下通许县大岗李乡赫庄锣戏团一家。开封锣戏2007年就已成功入选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尚存的十多名老艺人目前也已带了本村的几个徒弟, 尽管短时期人为的介入, 不可能像病人吃了特效药一样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仍需要做出基本的努力。
(二) 固定文化空间对“活态”传统戏曲、音乐文化的再现与展演
中原地区传统音乐面临的困境, 并不仅仅是音乐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尴尬境遇, 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期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高科技影音传媒向各个领域快速渗透, 传统音乐所固有的程式、表演、韵律和当代流行音乐的无厘头、快捷和大众化参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同皮影戏与电影画面转换速率的显著差异那样。
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过程, 需要政府的指导性政策和固有空间场地的支持, 同时依托有相当规模的文化企业和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来构成文化保护和传播的主体。有了固定的文化空间, 才能促进有共同爱好的人们乃至广大的市民参与其中, 真正体现文化的互动性、共融性和实践性。大型多媒体歌舞剧《千回大宋》是开封市2013年政府重点扶持项目。它以大宋历史文化为背景, 以千年开封历史人文为主线。尤其是在“市井”一幕中, 古时虹桥码头, 摊铺林立, 船来车往, 市民如潮, 再现了《清明上河图》中勾画的宋都盛况。剧中说书、杂技、戏曲、音乐的演出场景, 恰恰来源、提炼、升华于城市空间中的人们在戏曲、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中, 坚持不懈地利用每年的非物质文化展演、传统节日的戏曲大舞台等演出而不断取得的硕果。目前古城开封坚持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 着力把清明上河园打造成全国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 将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保护范围, 建立传承人制度并建立多个专题博物馆。通过民俗文化村、戏曲文化艺术节、音乐和戏曲文化展演等多种形式, 以传统文化的创始人和传承人作为吸引点, 扩大传统文化带来的经济利益, 促进城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结语
一座城市不能没有自己的特色, 没有特色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原地区历史名城众多, 各自都拥有独特的地方戏曲、说唱等多种传统音乐文化资源, 这是历经千年的文化经历与文化创造的累积和总结。它们塑造了古城人的意志、情感、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 在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过程中, 在利用传统文化进行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 要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注释
1 [宋]孟元老撰《东京梦华录》 (卷六) , 王永宽注译,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第106页。
2 同上书 (卷二) , 第44页。
3 (1) 路易斯·M.A.贝当古、何塞·洛沃、德克·黑尔宾、克里斯蒂安·屈纳特、杰弗里·B.韦斯特著《增长、创新、规模标度及城市节奏》, 寇晓东译, 于涛方校, 载《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年第4期, 第30页。
4 (2) 此定义为2001年11月第31届联合国成员国大会通过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定中所采用的。参见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 载《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第106页。
关键词:班级文化;物质;制度;精神
杜威指出:“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构建一块文化阵地,营造浓厚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手段。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在班集体建设中,应该利用各种有效的资源创建班级文化的重要价值,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的整体设计,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如果我们认真思考、精心设计,通过班风建设、教室设计、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就更具有艺术性和成效性了。班级文化的内容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文雅、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
一、营造文雅的班级物质文化环境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是指教室环境建设。优美的班级环境,合理的教学设施具有“桃李不言”的作用,可以使学生产生“蓝天更蓝,天地更宽”之感,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感染,并对他们的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
1.适时、精心设计黑板报
黑板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的另一种报纸形式,是学校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它是学校校园里班级环境建设的主阵地,在美化班级环境、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每学期,我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精神来引领,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适时出好每一期墙报。在形式上注重了与教育环境的和谐、布局合理、标题醒目、图案点缀适当、色彩鲜明和谐、设计活泼、轻快和富有变化,图文并茂;在内容上,从各个学科的学习到思想教育,从趣味知识到文体内容,可谓丰富多彩,使黑板报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
2.精心设计班级标语
班训是一个班集体的灵魂,是一个班集体目标的凸显与浓缩,是一个班集体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奠基工程,班训具有约束作用,是一种善良的警示;班训有激励作用,是一种温和的规劝;班训有教育作用,是一种亲切的教诲。
新学年开始,我在班上开展了“我为集体设计班训”创作比赛,要求学生针对班级目标和自身目标写一句言简意赅的班训。经过班委的精心挑选之后,选择了“文明高雅,乐学善思”这一条,把它贴在教室后方黑板报上方作为班训,时刻提醒学生言行举止要文明高雅,乐学、好学、善思。
3.发挥好图书角、阅报栏的教育作用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收获知识、结识朋友、开阔视野,还能提高自我的层次。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室的图书角、阅报栏,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并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让孩子们在独立阅读和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魅力,受到良好的熏陶。学生的心灵世界得到净化和充实,文化素养得以提高,班级焕发生命的活力,良好的班风、学风也就形成了。
4.让教室的墙壁“说话”
努力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都能微笑,都能育人,催人进步,让整个教室洋溢着文化的气息。名言名句蕴含着深邃的哲理,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在教室的左、右面墙壁的空白处悬挂名言名句条幅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我们悬挂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等名言警句,营造学习的氛围,以此激励学生不断拼搏、进取。在墙报左面墙壁的空白处开辟一块园地,利用这个阵地,有计划、有目的地展示班级活动剪影、学生优秀习作、学生获奖作品、书画作品、剪报等等,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氛围。
二、营造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环境
在班集体中,我们把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
1.制订班级公约
我班的制度文化建设根据校纪校规,我班的实际情况,参照《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制订和实施学习、纪律、卫生、班风四大标准,形成了《班级公约》,并辅之以品德考核和纪律量化标准,使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价规范化、具体化和制度化。这样产生的班级公约,符合他们自己的心理需求,条文不多,内容简明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所以学生也乐于执行和遵守,有了制度作保障,班级的学习、纪律、卫生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过去的半个多学期,我们班多次在晨会上获得学校领导表扬,连续三个月获得了“先进班集体”的称号。
2.榜样示范,落实班规
制度一经制定,就必须下工夫落实。为了更好地落实班规,我首先从自身做起,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教育学生。要学生做到的事自己必须先做好。如着装整齐得体、不迟到早退、尊重他人等。每天早上我们一走进校门就会检查班级环境区是否干净,走进教室都会进行一番巡视,窗户有没有打开,课桌是否整齐,地面、黑板干不干净,垃圾有没有及时倒掉。如果学生忘记完成,我就会帮他们把这些事做好,然后找这些没有尽到职责的班干部或同学谈话,提醒他们下次谨记。其次,要一视同仁,怀着同样的感情去严格要求他们,用广阔无私的胸怀去爱所有的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班级整体进步中得到发展。
3.要有耐心,静待花开
每个学生都是一粒种子,有的开花早,有的开花晚。有部分学生学习习惯、纪律自觉性差,他们不可能与其他守纪的学生相提并论,对这部分学生要区别对待,引导他们逐步遵守班规。给他们留出缓冲的余地,直到他们能够与班级合拍。如有些学生搞卫生老是迟到或者不认真,如果按照对待其他同学的标准对待他们,那他们每天都要扣很多小红旗,这样也许他们会更加没有信心,更加改不好。于是,我就向家长了解学生迟到的原因,争取家长的配合,同时跟其他同学说明白,允许他们一步步改,我们相信只要他们肯努力就一定会改好的。
三、营造高尚的班级精神文化环境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心理氛围,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1.营造和谐的班级人际氛围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班集体团结的纽带,离开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建立班集体是不可能的。它要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集体彼此尊重、互相促进。首先,老师的言行举止都应该是学生的表率。我们要善于接纳学生,要做到善于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优点,要学会尊重学生,真诚关心学生,做学生的朋友;班里的事我们要与学生一起研究,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其次,我们要提倡同学之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形成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集体氛围。最后,我们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寻找每个学生的长处,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为集体服务的机会,并出其不意地表扬或鼓励这些学生,从而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使班内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和谐友好。
2.开展丰富活动,凝聚班级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向心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主要形式。通过组织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参与竞争,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参与,促进学生之间彼此尊重理解和相互协作,增进彼此友谊,进而升华为集体感情。例如,我们班这学期结合学校的体育,有计划地开展了大课间、书画比赛、跳绳比赛、国旗护卫队训练、象棋比赛等活动,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为形成班级凝聚力搭建了桥梁,又使学生心情愉悦,对班级产生了自豪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3.注重学生品德的养成
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修养,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教育过程中,我尤其注重学生的诚信教育和责任心的培养。诚信是“社会价值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诚信是人的基本特征,人人都需要诚信。
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在班集体中树立积极的舆论导向,塑造学生主体性文化人格。充分运用各种文化手段、文化活动,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会合作、会创造、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祥春.谈教室文化和育人[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02).
[2]唐亮.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成长[M].方志出版社,2005-05.
[3]钱穆.文化与教育[M].九州出版社,2011-07.
[4]李伯黍.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1.
[5]伍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M].福建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5.
【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推荐阅读:
提升城市文化的文章06-15
城市文化空间的景观设计07-01
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06-21
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城市的战略思考11-09
文化创意城市品牌10-14
关于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心得体会07-16
城市涂鸦文化研究05-28
现代化城市文化11-16
城市商业银行文化建设10-16
城市现代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状况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