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精选8篇)
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为保证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建立规范的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流程,形成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应对机制,全面提高应对突发性气象灾害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避免或者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性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1.2.1坚持以人为本、防灾与抗灾并举、预防为主的原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为园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减少由突发性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1.2.2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部门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原则。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做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形成应急合力,共同做好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和服务工作。
1.2.3坚持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的原则。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使应对突发突发性气象灾害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1.2.4坚持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原则。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作用,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1.2.5坚持依靠科技、提高素质的原则。加强气象灾害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园,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全面提高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加强气象灾害科普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突发性气象灾害的综合素质。
1.3 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等法律、法规及省市有关文件的规定,制定本预案。
1.4 适用范围
1.4.1突发性气象灾害,是指由于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突发性财产损失和突发性社会影响涉及公共安全的气象灾害。
1.4.2与气象条件相关的有毒大气成分扩散、传染病流行等公共安全事件。
1.4.3本预案适用于经济园区管辖区域内的突发性气象灾害(含与气象条件相关的公共安全事件,下同)监测、预测预报、预警、预防和减灾、救助等应急工作。
2.组织指挥机构
根据工作需要,成立园区突发性气象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由园区管委会分管气象的领导任组长,各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下设应急办公室,办公室工作由管委会办公室负责,各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作。
2.1.1职责
(1)气象主管机构职责
负责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预测、警报的发布,并及时有效的提供气象服务信息;为园区管理委员会启动和终止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组织气象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组织开展气象及衍生灾害的部门联合会商和气象信息共享工作;负责气象灾害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审核和上报工作;组织实施增雨(雪)、消雾、防雹、防霜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具体协调处理在实施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中的有关问题;承担其他应急预案中规定的相应职责;完成园区管理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2)相关部门职责
办公室:负责园区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中的有关问题协调工作。
水务公司:负责提供园区境内河流、水域、水库发布信息,负责提供水文监测资料及预报预警信息,负责提供旱涝灾害等灾情影响分布息,当气象灾害发生时,负责组织实施河流、水库等防汛防洪工程设施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
工薪办:负责做好突发性气象灾害工作中公务人员的奖励、惩戒,确保防灾、救灾工作顺利有保障。
通信:保障各种气象信息传递和报送的通信线路畅通。
供电所:负责协调电力企业维护电网的正常供电,保证突发性气象灾害信息传递、报送和突发性气象灾害发生现场气象服务工作的电力供应保障。
国土分局:负责提供园区境内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图,根据气象条件提供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等级预报信息,提出相关人员、财产等规避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方案。
环保分局:负责灾区内饮用水源的安全监测,确保广大群众饮用水安全。
社发局:负责救灾物资的捐赠,灾区疾病预防监控和医疗救护等工作。
安监分局:负责突发性气象灾害的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及责任认定工作。
财政分局:做好突发性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气象服务应急资金以及应急拨款的准备。经贸局:负责突发性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同时,做好突发性灾害的调查、核实、统计及上报。
城管分局:根据灾情需要,履行防火安全监管作用,共同做好救灾工作。
公安分局:负责做好因气象灾害引发的各类刑事或治安案件的发生,维护社会治安稳定。3预警和预防机制
3.1预警预防行动
上级气象部门根据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测、警报信息,对可能发生突发性气象灾害的情况,立即进行相关工作部署,并上报本级人民政府。
3.2预警支持系统
(1)建立和完善以灾害性天气监测、气象预报分析处理、气象信息传输、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和突发性气象灾害信息综合加工处理为主体的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提高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能力。
(2)建立突发性气象灾害信息综合收集评估系统,为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建立和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综合信息平台,实现突发性气象灾害信息资源共享。4预警级别的确定
根据中国气象局《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规定,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5预警信号发布标准
各类气象灾害天气预警信号发布标准根据中国气象局《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规定进行发布。
5.1暴雨预警信号 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暴雨蓝色标准: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暴雨黄色标准: 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暴雨橙色标准: 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暴雨红色标准: 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5.2暴雪预警信号 暴雪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暴雪蓝色标准: 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4毫米以上,或者已达4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影响。暴雪黄色标准: 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6毫米以上,或者已达6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影响。暴雪橙色标准:6小时内降雪量将达1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或者已经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较大影响。暴雪红色标准:6小时内降雪量将达15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5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或者已经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较大影响。
5.3寒潮预警信号 寒潮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寒潮蓝色标准: 48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陆地平均风力可达5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达5级以上,并可能持续。寒潮黄色标准: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寒潮橙色标准: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寒潮红色标准: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5.4大风预警信号 大风(除台风外)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大风蓝色标准:24小时内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阵风7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为6~7级,或者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大风黄色标准:12小时内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者阵风9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为8~9级,或者阵风9~10级并可能持续。大风橙色标准:6小时内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者阵风11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者阵风11~12级并可能持续。大风红色标准:6小时内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或者阵风13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为12级以上,或者阵风13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5.5沙尘暴预警信号 沙尘暴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沙尘暴黄色标准: 12小时内可能出现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小于1000米),或者已经出现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沙尘暴橙色标准:6小时内可能出现强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小于500米),或者已经出现强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沙尘暴红色标准:6小时内可能出现特强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小于50米),或者已经出现特强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
5.6高温预警信号 高温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高温黄色标准: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高温橙色标准: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高温红色标准: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
5.7干旱预警信号 干旱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干旱指标等级划分,以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GB/T20481-2006)中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为标准。干旱橙色标准:预计未来一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达到重旱(气象干旱为25~50年一遇),或者某一县(区)有40%以上的农作物受旱。干旱红色标准:预计未来一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达到特旱(气象干旱为50年以上一遇),或者某一县(区)有60%以上的农作物受旱。
5.8雷电预警信号 雷电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雷电黄色标准:6小时内可能发生雷电活动,可能会造成雷电灾害事故。雷电橙色标准:2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很大,或者已经受雷电活动影响,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比较大。雷电红色标准:2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非常大,或者已经有强烈的雷电活动发生,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
5.9冰雹预警信号 冰雹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冰雹橙色标准:6小时内可能出现冰雹天气,并可能造成雹灾。冰雹红色标准:2小时内出现冰雹可能性极大,并可能造成重雹灾。
5.10霜冻预警信号 霜冻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表示。霜冻蓝色标准:48小时内地面最低温度将要下降到0℃以下,对农业将产生影响,或者已经降到0℃以下,对农业已经产生影响,并可能持续。霜冻黄色标准:24小时内地面最低温度将要下降到零下3℃以下,对农业将产生严重影响,或者已经降到零下3℃以下,对农业已经产生严重影响,并可能持续。霜冻橙色标准:24小时内地面最低温度将要下降到零下5℃以下,对农业将产生严重影响,或者已经降到零下5℃以下,对农业已经产生严重影响,并将持续。
5.11大雾预警信号 大雾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大雾黄色标准:1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的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大于等于200米的雾并将持续。大雾橙色标准:6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的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大于等于50米的雾并将持续。大雾红色标准: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米的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米的雾并将持续。
5.12霾预警信号 霾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黄色、橙色表示。霾黄色标准:1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3000米的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3000米的霾且可能 持续。霾橙色标准:6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2000米的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2000米的霾且可能持续。
5.13道路结冰预警信号 道路结冰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道路结冰黄色标准:当路表温度低于0℃,出现降水,12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有影响的道路结冰。道路结冰橙色标准:当路表温度低于0℃,出现降水,6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有较大影响的道路结冰。道路结冰红色标准:当路表温度低于0℃,出现降水,2小时内可能出现或者已经出现对交通有很大影响的道路结冰。
6应急预案启动和响应。
6.1应急预案启动
在园区域内,根据发生或可能发生达到气象灾害预警标准时,园区气象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向上级应急指挥中心、气象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办公室报告有关情况。
6.2应急响应
6.2.1、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启动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后,应当按照以下应急程序做好应急响应:
——各单位和各岗位应急人员全部到位,实现24小时主要负责人领班制度,全程跟踪灾害性天气的发展、变化情况。
——园区主动加强与上级气象局所属气象业务单位进行天气会商,做好突发性气象灾害的跟踪预报、预测警报服务工作;
——灾害发生后,园区应当迅速调派应急队伍,进入抗灾现场,做好相关的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和现场气象服务等工作;
——园区应当根据灾情发展情况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各业务岗位按照职责做好实时监测、加密观测、滚动预报、跟
踪服务。
6.2.2应当按照有关发布规定及时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电话、网络等方式向社会发布突发性灾害性天气气候预报预测、警报信息。
6.3信息共享和处理
突发性气象灾害信息的报送和处理,应当快速、准确、详实,重要信息应当立即上报,因客观原因一时难以准确掌握的信息,应当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了解情况,随后补报详情。
6.4应急通信方式
应当保证24小时通信畅通,并将值守电话和辅助通信方式向上级气象主管机构报告。
6.5新闻发布
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启动后,应当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应当按照有关发布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布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等信息。
6.6应急结束
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的终止,由园区根据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趋势信息和灾情发展情况,决定是否终止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园区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应当向上级气象局报告。
7.后期处置
7.1突发性气象灾害成因分析
园区应当组织人员对突发性气象灾害成因进行分析,及时进行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技术总结和服务情况、效果分析并报上级人民政府。
7.2灾害保险证明
园区应当主动为保险机构办理受灾人员和财产的保险理赔事项提供准确的灾情信息证明。8 应急保障
8.1通信与装备保障
8.1.1以现有的气象通信网为主体,建立跨部门、跨地区,有线和无线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稳定可靠的气象信息通信系统。
8.1.2建立反应快速、灵活机动的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通信系统,确保应急期间通信畅通。
8.1.3加强对重要通信设施传输线路和技术装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养护,配备备份系统,建立健全紧急保障措施。
8.2宣传、培训、演习
8.2.1园区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各种媒体,加大对防御突发性气象灾害的宣传。
8.2.2园区应当对本级应急工作人员进行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组织开展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演习。
9附则
9.1奖励与责任追究
对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气象灾害应急事件重要情况或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应急处置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依法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9.2预案管理
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造成的影响, 除加强防御工程建设措施外, 还应加强预案编制等非工程措施的建设。为了做好岫岩县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根据《辽宁省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岫岩满族自治县实施方案报告》编制了岫岩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1]。防御预案按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 进行编写。大纲要求的第5部分内容是“监测预警”, 包括“山洪灾害雨、水情临界值确定”、“实时监测”、“通信”以及“预报预警”等内容。其中“预报预警”是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论述了预报预警的内容、预警的启动时机以及预警发布程序和方式等内容。该部分内容的编写既要符合大纲要求, 又要结合实际, 具有可操作性, 能够很好地指导实际防御工作。现通过岫岩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预报预警部分内容的编写实例, 探讨该部分内容的编写方法, 总结经验, 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1 预报与预警信息
该部分内容规定了预报和预警所包括的内容, 说明了信息的来源, 以及提供这些信息的单位或部门的职责, 便于实际工作的开展。一是预报内容, 包括气象预报、溪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泥石流和滑坡预报。气象预报由气象部门发布;溪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由水利部门发布;泥石流和滑坡预报由国土部门发布。二是预警内容, 包括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降雨和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水库及山塘水位监测信息、可能发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监测和预报信息以及预警级别信息等。
2 预警级别的划分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 增加了预警级别划分的内容, 确定了该地区山洪灾害预警级别的划分标准, 为明确预警信息的处理办法打下基础, 增加了预案的可操作性。根据山洪灾害临界雨量、成灾水位 (流量) 的计算结果, 综合分析该地区实际情况, 确定山洪灾害预警级别划分标准为3个级别。
(1) Ⅲ级预警。一是预报该地区有暴雨及以上级别强降雨发生, 或者实际降雨量已经达到或超过Ⅲ级预警临界雨量标准;二是水位 (流量) 实际监测数据已经达到或超过Ⅲ级预警标准, 将可能发生山洪灾害时。
(2) Ⅱ级预警。一是已经有强降雨发生, 并且前期土壤含水量达到或接近田间持水量, 实际降雨量已经达到或超过Ⅱ级预警临界雨量标准;二是水位 (流量) 实际监测数据已经达到或超过Ⅱ级预警标准, 山洪灾害可能发生时;三是由于降雨, 已经有局部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的征兆时, 并且降雨还在持续;四是部分地区堤防、水库等水利工程有发生险情的征兆时;五是大洋河干流已经发生中等规模洪水, 并且有持续或增大的可能。
(3) Ⅰ级预警。一是已经有强降雨发生, 实际降雨量已经达到或超过Ⅰ级预警临界雨量标准, 并且前期土壤含水量达到或接近田间持水量, 预报降水还将持续;二是水位 (流量) 实际监测数据已经达到或超过Ⅰ级预警标准, 水位 (流量) 仍在上涨即将发生山洪灾害时;三是由于强降雨, 已经有局部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发生, 并且灾害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和可能;四是部分地区堤防、水库等水利工程发生险情, 将对下游地区造成危害时;五是大洋河流干流已经或者即将发生大洪水或者以上级别的洪水。
3 预警发布权限及程序
明确预警信息的发布权限和发布程序, 要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 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1,2]。
一般情况下, 根据发生山洪灾害的情况和受威胁的程度不同, 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黄、橙、红3种预警信号 (分别对应Ⅲ级、Ⅱ级、Ⅰ级预警级别) , 以红色为最严重和最为紧急。紧急情况时, 预警人员应按照各地防御山洪灾害预案中的规定发布预警信号[3]。预警信号由各级防汛指挥部根据具体情况分别按照灾害发生区域和影响范围发布[4]。一般当山洪灾害发生在岫岩县2个及以上乡 (镇) 不同行政村时, 由县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指挥长发出预警, 涉及下游的, 及时通知下游, 全县通报并报告市防汛指挥部。发布预警要严格按照预警发布程序和规定执行。一般情况下, 岫岩县发布山洪灾害防御预警流程如图1所示。
岫岩县发布山洪灾害防御预警具体流程如下。
(1) Ⅲ级预警。当岫岩县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平台收集的雨情、水情信息达到或超过Ⅲ预警临界雨量标准和成灾水位 (流量) 标准时, 根据预报决策子系统制作的预警信息, 由县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召集有关工作人员进行会商, 充分考虑天气预报降雨情况、前期土壤含水量、地质情况等方面因素, 确定是否发布山洪灾害Ⅲ级预警, 明确预警发布范围等预警信息, 并向县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指挥长汇报。
(2) Ⅱ级预警。当岫岩县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平台收集的雨情、水情信息达到或超过Ⅱ预警的临界雨量标准和成灾水位 (流量) 标准时, 或者有关群测群防信息达到相关内容Ⅱ级预警标准时, 应根据预报决策子系统制作的预警信息以及群测群防信息, 由县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副指挥长召集县防汛指挥部主要成员和各方面专家进行会商, 充分考虑天气预报降雨情况、前期土壤含水量、工程和地质情况等方面因素, 确定是否发布山洪灾害Ⅱ级预警, 明确预警发布范围等预警信息, 并向县防汛指挥部指挥长请示和汇报。
(3) Ⅰ级预警。当岫岩县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平台收集的雨情、水情信息达到或超过Ⅰ预警的临界雨量标准和成灾水位 (流量) 标准时, 或者有关群测群防信息达到相关内容Ⅰ级预警标准时, 应根据预报决策子系统制作的预警信息以及群测群防信息, 由县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指挥长召集县防汛指挥部全体成员和各方面专家进行会商, 充分考虑天气预报降雨情况、前期土壤含水量、工程和地质情况等方面因素, 确定是否发布山洪灾害Ⅰ级预警, 明确预警发布范围等预警信息, 并及时向鞍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汇报。
4 预警发布方式
制定具体的预警发布方式, 要切实可行, 便于实施, 按照发生山洪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 明确不同级别预警信号所对应的预警方式。岫岩县山洪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以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等为主, 县防指在接收到雨、水情信息和预警信息后, 通过岫岩县有线电视台, 面向全县播放及电话通知到乡 (镇) 。乡 (镇) 防汛指挥部用电话直接通知到各村, 各行政村发布到各户的预警信号为铜锣、高音喇叭、电话等方式。预警发布方式分为通信网络畅通情况下的预警发布方式和通信网络中断情况下的预警发布方式2种情况。当通信网络畅通时, 预警信息发布单位或责任人利用电视、广播、语音电话、手机通话、传真、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向有关单位和区域发布预警信息, 相关单位根据接收的预警信息, 按照预案采取相应的措施。当通信网络中断时, 根据当地预警设备配置情况和山洪灾害危险情况, 按照预案中事先确定的报警信号, 利用发送信号弹、鸣锣、启动报警器和无线广播、高音喇叭喊话等方式, 向灾害可能威胁到的区域发送警报。
如有险情出现, 由各村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员发出警报信号, 警报信号设置为:当Ⅲ级预警时, 一般使用电话、手机等方式通知有关人员, 也可以使用高音喇叭广播等形式通知;当Ⅱ级预警时, 断续鸣响警报信号、间断性地敲击铜锣或用高音喇叭人工播音, 表示险情可能出现, 动员全体村民提高警惕, 危险区内人员做好撤离准备;Ⅰ级预警时, 连续鸣响警报信号、持续急促敲击铜锣或用高音喇叭连续发出警告, 表示险情已出现。危险区人员必须立即按预定路线有秩序地转移到安全区域。
5 预警信息处理办法
(1) Ⅲ级预警。县防汛指挥部办公室主任主持会商, 作出相应工作安排, 加强对汛情的监测和对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 将情况上报县政府及县防汛指挥部, 并通报县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
(2) Ⅱ级预警。县防汛指挥部副指挥长主持会商, 作出相应工作部署, 加强防御山洪灾害工作指导, 及时将情况报告市防办并通报县直各成员单位。县防汛指挥部加强值班, 密切监视汛情发展变化, 做好汛情预测预报, 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 做好有关工作。
(3) Ⅰ级预警。县防汛指挥部指挥长主持会商, 防汛指挥部成员参加。启动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期, 作出防御山洪灾害应急工作部署, 加强工作领导, 并将情况报市防汛办。县防汛指挥部密切监视汛情发展变化, 及时派技术人员赴一线加强技术指导。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 密切协作, 做好有关工作。县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及县领导应及时掌握乡村降雨及水情情况, 有必要时应深入到各责任区。在与乡 (镇) 、村通信中断后, 县防汛办必须立即通知县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及县主要领导, 并会同有关技术人员深入各有关乡 (镇) 、村, 指挥群众进行抢险救灾工作。
6 结语
实践证明, 切实可行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对减少灾害的损失起到关键性作用。预报预警部分内容是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特点, 因地制宜, 充分考虑实际可操作性, 完成了预报预警部分预案内容的编写。主要编制了预报、预警信息、预警级别的划分、预警发布权限及程序、预警发布方式和预警信息处理办法等内容, 为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编制工作提供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辽宁省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岫岩满族自治县实施方案报告[S].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2007.
[2]王炎荣.充分发挥山洪灾害预警系统效能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防汛能力[J].湖南水利水电, 2008 (5) :58-59.
[3]聂喆,彭刚.利用GSM网络的GPRS/SMS平台构建山洪灾害预警系统[J].东北水利水电, 2009, 27 (10) :57-58.
1.1编制目的
根据路桥集团海外公司生产实际,工程项目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所在国的政局时有变化,一些突发事件对我工作人员及项目安全潜在一定的威胁。为保障海外工作人员的安全,及时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确保公司员工及财产的安全,特建立海外项目人员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及预案。
1.2编制原则
1.2.1预防为主,快速响应:时刻做好应对海外事件的思想准备和应急响应,认真做好日常信息收集,监测预警及宣传教育等工作。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涉外事件的因素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1.2.2以人为本,确保安全: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保障项目部职工临时工的生命、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3统一指挥,分级负责:涉外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由海外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主要成员组成突发事件领导小组,总经理任组长,书记任副组长,统一领导和指挥,领导小组下设前方沟通、综合协调、联络人、维稳(负责善后事宜)等业务组;当事海外项目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小组,由项目经理担任组长,做好应急救援事宜。应急小组下设应急办公室、综合协调、联络人、维稳(负责善后事宜)等业务组,24小时值班,密切关注局势进展。突发事件小组按职责分工做好应急处置的相关工作。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海外公司所属各海外项目部,面对重大安全威胁突发事件,严重威胁我公司海外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或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各类突发事件。
2.组织机构和应急职责
2.1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设立三级管理体系,海外公司领导小组为一级,项目部领导小组为二级,项目各科室、各班组为三级。
2.1.1海外公司重大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由以下成员组成
组长:总经理
副组长:书记
成员:副总、总工、部门负责人
(1)沟通业务组(国内):总工任组长,工程部经理为成员。
(2)综合协调业务组(国内):书记任组长,办公室主任为成员。
(3)联络人业务组(国内):副总任组长,人力资源助理为成员。
(4)维稳业务组(国内):副总任组长,政工、保障部、企管部、财务部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1.2海外公司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小组应由以下成员
组长:项目经理
副组长:项目书记 副经理
成员:项目经理助理、办公室负责人、机料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工程负责人。
(1)应急办公室(海外):项目书记任组长,项目办公室、机料、财务、工程负责人为成员。
(2)综合协调业务组(海外):项目副经理任组长,项目办公室、机料、财务、工程负责人为成员。
(3)联络人业务组(海外):项目总工任组长,项目人力专员为成员。
(4)维稳业务组(海外):项目书记任组长,项目办公室、机料、财务、工程负责人为成员。
2.2应急职责
2.2.1重大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职责(公司级)
审定各海外项目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掌握项目部所在国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可调用应急资源;批准启动和终止应急预案;负责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指挥、协调管理和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响应行动;判断事件形势和事态发展走向,提出处置建议;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迎接下一步行动。
2.2.2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小组职责(项目级)
在接到报告后,立即商议或直接发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令,指挥、协调、调用应急资源,集中力量组织救援,按程序向上级报告。
2.2.3国内业务组
沟通业务组(国内):当事故发生时,立即与项目部、国内上级部门、政府有关部门联系,请求紧急救助。
综合协调业务组(国内):掌握海外公司可调用应急资源;指挥、协调管理和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响应行动;判断事件形势和事态发展走向,提出处置建议。
联络人业务组(国内):建立海外人员详细档案,传递人员动态信息。
维稳业务组(国内):对回国人员,出现人员伤亡死亡情况,进行医疗救治、伤残鉴定、人员安置、人身意外保险、抚慰抚恤等善后处理工作。
2.2.4国外业务组
应急办公室(海外):应急办公室负责将各项应急指令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人员;负责制修订项目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确认应急联络电话;负责应急值班,收集、接收、报告和传达突发事件信息,跟踪事件动态,并组织应急培训和演练;提供应急处置工作的技术信息支持和通信保障工作。
综合协调业务组(海外):负责协调与有关部门联系,协调突发事件应急过程中需要外交途径解决的问题和信息收集、汇总和上报。并与保险部门一起做好伤亡人员及财产损失的理赔工作;负责应急资金筹集,确保资金能满足求援抢险需要;负责应急物资的购买和调配。
联络人业务组(海外):每天编制《海外人员动态表》、建立包括国内联系人在内的完善的人员信息表格,及时传递给国内。
维稳业务组(海外):对海外人员,出现人员伤亡死亡情况,进行医疗救治、伤残鉴定、人员安置、人身意外保险、抚慰抚恤等善后处理工作。
2.2.5应急的各项准备
(1)车辆准备;(2)消防设施的准备;(3)急救药品的准备;(4)防护用品的准备;(5)食物储备的准备;(6)人员精简的准备;(7)现金准备。
2.2.6紧急救助
当事故发生时,项目部立即与中国大使馆及当地中资机构联系,请求紧急救助。
2.2.7通信联络
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和应急小组相关人员通信联络要保持24小时畅通。
3.应急程序
3.1信息收集、分析和预警
3.1.1应急小组收集、获取、记录、整理各个渠道的信息,收集渠道包括但不限于:(1)政府通告;(2)外交部门、使(领)馆通告;(3)新闻媒体。(4)来源于本单位各级组织和员工的信息。
3.1.2应急小组对预报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
3.1.3应急小组下达预警指令,由各项目科室负责人负责执行。
3.1.4根据事态变化,领导领导小组下达解除预警指令,由应急小组通知各科室、班组,解除预警。
3.2应急预案启动
3.2.1当突发事件发生,现场应急预案启动,并立即上报领导小组,同时启动应急预案。
3.2.2预案启动后,应急小组和有关人员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并报告海外公司突发事件领导小组。
3.3 应急工作步骤突发事件按照其发生、发展过程,分为瞬时事件和非瞬时事件
3.3.1瞬时事件,即发生和结束在瞬间完成,应急反应主要是救治伤者、恢复生产和处理善后。
3.3.2非瞬时事件,即事件本身在持续发展,应急反应主要是控制事态发展、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3.3对非瞬时事件,项目部根据事发现场情况,指挥、协调应急救援工作,着重应急资源的协调、技术支持、法律、外交、商务及信息管理。
3.4信息发布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应在信息发布前报海外公司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审批。
3.5应急预案终止
根据突发事件的控制和发展情况,由公司突发事件领导领导小组组长下达本预案的终止令。
3.6善后处理
应急预案终止后,出现人员伤亡死亡情况,进行医疗救治、伤残鉴定、人员安置、人身意外保险、抚慰抚恤等善后处理工作,由维稳业务组负责。
4.预案实施与解释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一、总则
(一)本
预案所称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泥石流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二)地质灾害应急,是指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或者出现地质灾害临灾险情时,为了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采取的不同于正常工作程序的紧急防灾和抢险救灾行动。地质灾害临灾险情,是指出现地质灾害前兆,短期内可能发生灾害并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危急状态。
(三)地质灾害应急分为临灾应急和灾害应急两类。临灾应急,是指出现地质灾害险情后,进入临灾应急期所采取的紧急防灾避险行动。灾害应急,是指发生地质灾害后,进入灾害应急期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和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的行动。
(四)地质灾害灾情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1.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不含30人)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不含1000万元)的;
2.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不含10人)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不含500万元)的;
3.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不含3人)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不含100万元)的;
4.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含3人)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含100万元)的。
(五)地质灾害险情按照受威胁的人数,或者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分为四个等级:
1.特大型:受威胁人数在1000人以上(不含1000人)或者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不含1亿元)的;
2.大型:受威胁人数在500人以上(不含500人)1000人以下(含1000人)或者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00万元以上(不含5000万元)1亿元以下(含1亿元)的;
3.中型:受威胁人数在100人以上(不含100人)500人以下(含500人)或者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上(不含500万元)5000万元以下(含5000万元)的;
4.小型:受威胁人数在100人以下(含100人)或者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下(含500万元)的。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指挥机构及职责。
发生大型以上地质灾害或出现重大级以上地质灾害临灾险情时,执行《四川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在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发生中型地质灾害或出现较大级临灾险情时,市人民政府应成立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自动转为抢险救灾指挥部,以下简称“市指挥部”),指挥长由负责国土资源工作的副市长担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任副指挥长,负责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于市国土资源局,由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分管副局长为办公室副主任,具体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发生小型地质灾害或出现一般级临灾险情时,所在地县(市区)级人民政府应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由政府领导负责、有关部门参加,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
(二)地质灾害速报制度。
1.速报时限:要求县(市、区)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当地出现特大型、大型、中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必须在2小时内速报县级人民政府和市国土资源局,同时可直接速报市人民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并可抄报市级相关部门。对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可能演化为中型(含中型)以上地质灾害的小型地质灾害也要按上述要求速报。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当地出现小型地质灾害后,应在12小时内速报县级人民政府和市国土资源局,同时可直接速报市人民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并可抄报市级相关部门。
2.速报内容:灾害速报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出现的地点和时间,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引发因素和发展趋势等。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速报内容还包括死亡和失踪的人数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三)工作机构及职责。
市地
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下设6个工作组,作为具体工作机构。
1.紧急抢险组:由市武警支队牵头,广安军分区、市公安局、市消防支队、市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民政局等部门参加,负责组织抢险队伍抢救被压埋人员;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引发的水灾、火灾、爆炸及剧毒和强腐蚀性物质泄漏等“次生灾害”进行抢险,消
除隐患;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组织将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财产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组织强行避灾疏散。
2.调查监测组:由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市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政府应急办、市气象局等有关部门参加,负责调查、核实险情或灾情,组织险情或灾情的监测和评估,预测灾害发展趋势和潜在威胁,提出应急防范对策、措施,开展监测工作。根据灾情发展实际,调集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补充调查人员力量,确保应急工作需要。
3.医疗救护与生活保障组:由市卫生局、市民政局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及保险公司参加,负责组织急救队伍、抢救伤员和所需药品及医疗器械的供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指导灾区做好灾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包括急需救济物资的供应、调配和管理,灾民临时安置和管理,以及死难者的善后、保险理赔等工作。
4.治安保卫组:由市公安局牵头,市交通运输局等有关部门参加,负责维护灾区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救灾物资,灾区人员和财产以及重要部门、单位的安全,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5.设施修复和生产自救组: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务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参加,负责指导灾区组织力量抢修受损的通信、电力、供水、供气、水利、交通、校舍等设施;指导灾区修复损毁的农田、林地及灾民住房重建,恢复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和教学秩序。
6.应急资金保障组:由市财政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局、市民政局、市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市监察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政府应急办等有关部门参加,负责落实由市政府安排的抢险救灾资金,负责指导、监督救灾资金的安排、使用和管理等工作。
(四)应急调查队伍。
由地质灾害防治和气象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对已经发生地质灾害或出现灾害险情的地方进行调查、会商,尽快查明其形成条件、引发因素、影响范围等情况,对灾情进行评估,提出应急处理措施,减轻和控制灾情。对出现险情的隐患点,依据前兆特征判断危险程度、激发条件,采取有针对性应急措施,阻止或延缓灾害的发生。
三、应急准备
(一)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应根据本预案和部门职责,制定具体的抢险救灾应急行动方案,报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二)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应急预案和行动方案要求,做好应急救灾所需设备、交通工具、救灾物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准备工作。
(三)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组织落实应急队伍和人员,进行抢险救灾知识和技能培训,开展应急处置演练,学习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应对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的能力。
(四)市、县(市区)、乡(镇)三级人民政府及国土资源、水务、交通、环保等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应当对公众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及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对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四、应急响应
(一)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接到重、特大级地质灾害临灾险情或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报告后,应迅速向省人民政府、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省国土资源厅报告。同时在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统一指挥下,迅速组织应急力量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二)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接到较大级地质灾害临灾险情或中型地质灾害灾情报告后,应迅速组织应急调查组赶赴现场,调查、核实险情、灾情,并密切跟踪其变化情况,提出应急抢险方案,建议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根据需要启动并组织实施本预案,成立指挥部,各工作机构赶赴现场迅速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同时,市政府视灾情和险情的情况,向省人民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报告,请求指导和支援。
(三)发生一般级地质灾害临灾险情或出现小型地质灾害时,灾区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立即做出应急响应,按程序启动本级应急预案,迅速组织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发生较大级以上地质灾害临灾险情或出现中型以上地质灾害时,灾区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立即做出应急反应,在上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组织下进行抢险救灾工作;灾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报告灾情的变化情况及抢险救灾工作落实情况。
(四)临灾应急响应。
1.组织专家对险情调查、会商,确定抢险避灾方案。
2.根据灾害成因、类型、规模、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置危险区警示标志;按照当地政府确定的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危险区内人员和重要财产撤离。情况危急时,强制组织避灾疏散。
3.分析、预测险情发展趋势,及时提出应急对策。
(五)灾害应急响应。
1.组织抢险救灾队伍,及时抢救被压埋人员。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引发的各种“次生灾害”进行抢险和防范。
2.迅速查明灾害类型、影响范围及诱发因素,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组织灾情监测和评估,分析、预测灾害发展趋势,提出应急对策。
3.划定受灾群众安置区域,组织救济物资供应,搭建临时住所,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4.指导当地政府组织抢修通信、供电、供水、交通等设施,恢复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教学秩序。
(六)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实行24小时值班,组织收集、整理信息,按规定将险情、灾情、灾害发展趋势和抢险救灾情况及时报告省人民政府及省国土资源厅,争取指导和支持。
(七)按照有关规定,经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批准,由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向社会发布灾情。
(八)灾情、险情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后,应当宣布结束灾害应急期,撤销地质灾害危险区,提出下一步防灾、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方案措施,移交地方政府组织实施。
(九)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地质灾害灾情和地质灾害防治需要,统筹规划和安排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
五、附则
(一)因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的应急工作,按有关规定执行。
(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参照本预案,制定本行政区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为保障我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应急机构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我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为灵宝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地质灾害抢险救灾专业组,办公室设在市地质矿产局。
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的职责:接受市委、市政府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指令;根据地质灾害灾情,对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提出论证意
见,领导、指挥、部署、协调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部署组织各防灾救灾专业组实施救灾行动。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各专业组主要职责分别为:
人员抢救与工程抢险组
市人武部负责调集部队赶赴灾区,抢救受灾人员并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工程抢险。
特种工程抢险组
市公安局、建设局、水利局、电业局、物资总公司、石油公司等部门负责特种工程抗灾抢险,包括地质灾害发生时可能引发的水灾、火灾、爆炸、强腐蚀性物质大量泄漏和其它严重灾害的抢险任务。
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组
市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急救队伍、抢救伤员,帮助灾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向灾区提供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
紧急救援组
市民政局、粮食局、教委、物资总公司等部门负责调配救济物品,保障灾民的基本生产生活,做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尽快恢复灾区的教学秩序。
市政保障组
市水利局、建设局负责组织力量对灾区居民的给排水等公共设施进行抢险,尽快恢复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对灾区房屋进行抗灾性能鉴定,组织搭建临时住宅。
治安与交通管理组
市公安局负责情报信息工作,密切注视社会动态,及时发现和排除各种不利因素。做好灾区治安管理、安全保卫和消防工作,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通讯保障组
市网通、移动、联通等公司负责修复通讯设施,保证抗灾救灾信息畅通。
电力保障组
市电业局负责组织修复输变电设
施和电力调度等,尽快恢复灾区供电。
应急运输组
市交通局负责组织修复公路和有关设施,优先保证抢险救灾人员、物资的运输和灾民的疏散。
灾害调查及监测组
市地质矿产局会同市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尽快查明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影响范围等情况,提出应急处理措施,减轻和控制地质灾害灾情。
应急资金保障组
市财政局负责应急资金的预算、筹措和拨款。
各乡镇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作负总责。
二、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应急、救助装备、资金、物资的准备
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在灵宝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的抢险救援工作。各乡镇、各专业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责分工,成立抢险救灾领导机构,组建地质灾害抢险救灾队伍,配备抢险救灾装备,备足救灾物资,确保发生灾害后,抢险救灾队伍能够快速出动,及时救援灾民。各乡镇人民政府、各成员单位务必于5月30日前将抢险救灾机构及抢险救援队伍人员名单报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备案。
三、地质灾害的等级与影响分析准备
地质灾害的等级划分
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1、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2、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3、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4、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
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灾害影响分析
全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灾情影响分析见附件
四、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分临灾和灾后两种情况:
临灾时的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地质灾害处于临灾状态时,隐患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要及时向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报告,并立即做出临灾应急反应,做好启动乡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准备工作,乡镇人民政府主管领导必须亲赴现场,根据灾情发展情况,组织避灾疏散;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要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措施,避免因险情扩大,危害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政府根据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的建议及险情
实际,决定是否启动市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同时通报市地质灾害各抢险救灾专业组做好抢险救灾的各项准备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应密切注视和跟踪灾情,随时将灾情变化趋势报告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
地质灾害发生后的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若发生小型地质灾害,由地质灾害发生地的乡镇人民政府立即启动乡镇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乡镇主管领导必须亲赴现场指挥人员抢救和工程抢险工作,同时将灾情规模等情况及时上报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要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措施,避免灾情进一步扩大。
若发生中型、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乡镇人民政府在启动乡镇地质灾害防灾应急预案的同时,将有关情况上报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的主要领导必须赴现场进
行应急指挥,采取应急措施,启动市地质灾害防灾应急预案,部署、指导和协调各抢险救援专业组进行救灾工作,安置和疏散灾民,组织干部群众进行自救互救,接待安置救援人员及救灾物资,平息灾害谣传,解除群众恐慌心理,维护社会安定。
市地质矿产局要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及时将情况报告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五、发生地质灾害时的预警信号、应急通信保障
发生地质灾害时的预警信号
全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预警信号见附件
发生地质灾害时的应急通信保障
发生地质灾害时,由灵宝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通知有关通讯公司检查修复通讯设施,保证抗灾救灾信息畅通。
六、各有关部门应急预案的启动
各乡镇及交通、水利、建设、旅游、教体等有关部门应根据自己的职责范
围,制定完善行业和乡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地质灾害发生时,按照市政府命令及时启动本部们应急预案,扎实做好各项防灾救灾工作。各乡镇、各部门的应急预案务必于5月30日前报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备案。
七、人员财产转移路线
全市重要地质灾害点的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见附件
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各专业组应急预案和各乡镇的应急预案作为本预案的配套预案,一并实施。
附件:重要隐患点灾情影响分析、预警信号及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表
第一条为了快速、高效、有序地做好我市行政区域内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范和处置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依据《甘肃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嘉峪关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3.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4.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Ⅳ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第三条本预案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防范和应对工作。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四条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工作机构,实行应急部门联动、应急专家现场技术指导和会商咨询制度。
成立嘉峪关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在市应急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指挥Ⅲ级以下突发地质灾害的应对工作。其机构组成如下:
总指挥:分管副市长。
副总指挥: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成员:雄关区、镜铁区、长城区、市军分区、武警嘉峪关支队、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工信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建设局、市交通局、市水务局、市农林局、市卫生局、市广电局、市安监局、市粮食局、市气象局、市地震局、市供电公司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
主要职责:组织、指挥和协调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分析、判断成灾原因,确定应急防治与救灾工作方案;
组织有关部门对受灾地区进行紧急救援;
根据需要报请市应急委员会组成抢险救灾队伍,参与应急工作;
指导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防治与救援工作;
处理其他有关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的重要工作。
第五条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国土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国土局局长兼任,副主任由市国土局主管副局长担任。市军分区、武警嘉峪关市支队和市人民政府各应急联动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为办公室成员(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见附件1)。
主要职责:负责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具体承担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日常事务。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的决定事项,及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重要情况和提出建议;
协调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之间的应急工作,并督促落实;
负责汇集、上报地质灾害险情灾情和应急处置与救灾进展情况;
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分析灾害发展趋势,对灾害损失及影响进行评估,为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决策提供依据;
指导和协助镇、村做好突发地质灾害的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
负责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各类文书资料的准备、整理归档工作。
第六条当发生地质灾害时,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指挥场所原则上设置在市国土局,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实行集中办公,统一协调和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第七条应急联动部门及职责
市军分区司令部:负责组织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协调部队参加抢险救灾行动。
武警嘉峪关市支队:负责组织武警部队参加抢险救灾行动,配合公安机关维护灾区社会秩序、保护灾区重要目标。
市发改委:负责重大救灾项目的协调安排和监督管理工作;
做好市场价格监督工作,实施价格干预等措施,确保灾区市场价格稳定。
市教育局:负责学校、幼儿园的险情排查;
组织对学生进行防灾减灾应急知识宣传教育;
发现险情或发生灾害时做好在校学生疏散避险等工作。
市工信委:负责组织协调工业应急物资的生产、调拨;
负责协调各通信运营企业,及时准确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协调通信运营企业迅速恢复受损的通信设施,负责灾害现场应急通信保障工作,保证救灾通讯畅通。
市公安局:负责灾区的治安管理,重要设施、对象的保护等;
根据险情灾情需要,情况紧急时强制组织群众避灾疏散、发布紧急交通管制及治安管理通告;
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引发的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进行扑救,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治安和交通秩序,保障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市民政局:协调市政府做好转移和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指导三区做好调查受灾人口,申请、筹备、分配应急救灾物资并监督发放使用,保障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
组织救灾捐赠等工作。
市财政局:负责筹集应急救灾资金,审查应急救灾资金的分配、投向和救灾款项的拨付,并监督资金的使用。
市国土局:负责组织应急调查、核查险情灾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潜在威胁、影响范围以及诱发因素;
组织应急监测,实时掌握险情灾情动态,及时分析、预测发展趋势,根据险情灾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防范的对策、措施,并报告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
指导地质灾害监测、评价和预报,与气象部门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组织应急治理项目,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市环保局:负责灾区次生环境问题的调查、监测与评价,加强监控,防止环境污染。
市建设局:负责受损房屋的安全性鉴定,指导损毁供水、供气等设施的抢修,保障供水、供气等设施正常运行。
市交通局:负责公路交通沿线路域范围内地质灾害抢险和损毁道路修复工作,保障道路畅通;
组织应急运输力量,保证抢险人员、救灾物资的运输和受灾群众疏散运送;
配合市国土资源局对公路交通沿线地质灾害险情的排查。
市水务局:负责水利设施沿线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检查、监测水利工程损坏情况;
负责水情、汛情监测以及地质灾害引发的次生洪涝灾害的处置、水利工程抢险和毁坏水利设施的修复等工作;
及时为灾区提供生活用水保障。
市农林局:负责灾区动物防疫工作,协调和指导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开展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和消毒灭源工作,做好动物疫情监测,有效预防和控制动物疫情和人畜共患病的发生;
及时开展灾后农牧业灾害调查、生产恢复和自救工作。
市卫计委:负责灾区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调度医疗卫生技术力量,做好医疗救护和抢救伤病员工作,加强卫生防疫工作,预防控制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传播媒介开展公众健康教育,并根据卫生救援需要,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消除公众心理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
市广电局:负责协调各新闻媒体及宣传部门,积极宣传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引导社会舆论,确保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灾情险情信息发布的一致性和权威性。播发地质灾害监测、预测预报、预警等信息,及时准确报道灾情和抢险救灾工作;
协助做好救灾法规、政策的宣传。
市安监局:负责协调指导有关部门,监督相关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地质灾害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防范和隐患治理工作。
市旅游局:负责灾区旅游设施保护,修复被毁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在旅游景区内发生险情灾情时,负责组织引导游客疏散避险。
市粮食局:负责落实救灾粮源,配合民政部门做好救灾粮的供应工作。
市气象局:负责提供地质灾害预警所需的天气和雨情等气象信息,与国土资源部门会商,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市地震局:负责灾区地震趋势预测及地震监测设施的保护,提供抢险救灾所需的地震资料信息。
市供电公司:负责组织抢修损毁的供电等设施,保障抢险救灾用电,及时恢复灾区正常供电。
第八条应急专家队伍及职责
市应急办负责建立地质灾害应急专家队伍,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建议,为地质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必要时直接参与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
主要职责: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会商咨询,指导救灾工作。对灾情及趋势进行应急评估,提出地质灾害成因分析意见,为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
第三章预防和预警
第九条市国土资源局根据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专业监测网络,形成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保障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所需的人、财、物,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
市地质灾害应急中心负责收集整理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的数据资料和相关信息,进行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对全市群测群防网络和相关部门的地质灾害监测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建立全市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资料数据库,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分析、评估。
第十条市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长效机制,严格落实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制度。每年冰雪消融期、汛期前,组织国土资源、建设、水利、交通运输等部门和基层组织及防灾责任单位,对本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汛中、汛后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检查。对每一处地质灾害危险点划定危险区,并予以公告,在危险区边界设立明显警示标志,明确监测单位和监测人员以及发现险情后的报警方式、撤离路线。
第十一条国土局在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排查的基础上,会同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年初拟订本地区本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要表明辖区内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威胁对象和范围,明确重点防范期,制定具体的防治措施。
第十二条镇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已排查出的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把群测群防工作责任落实到村委会和社区,将“防灾工作明白卡”、“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到受灾害隐患威胁的村、组、社区和住户的手中。
第十三条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建立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并向社会公布值班电话。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人员不得关闭移动通讯工具,确保通讯畅通。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联络员、联络电话变更,及时报本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第十四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级别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Ⅰ级:加强警报级,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
Ⅱ级:警报级,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
Ⅲ级:注意级,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Ⅳ级:关注级,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第十五条各监测单位或监测人发现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时,应按地质灾害分级标准,分别报告市、镇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任何公民和单位都有义务通过各种途径向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地质灾害灾情、险情。
第十六条镇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接到地质灾害险情灾情报警信息后,应迅速进行处置,并将情况立即报告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接警后,初步核实险情灾情,及时进行分析评估,并报告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领导和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必要时,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立即通知市地质灾害应急中心专家组赶赴事发地,进一步核查险情灾情,指导开展应急处置。当地质灾害危及水库、堤防、桥梁、隧道、铁路、公路等重要设施安全时,应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沟通灾情信息。
第十七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由国土资源、气象部门专家组会商,提出预报等级意见,按程序审批后,由国土资源局与气象局联合预报机构在第一时间发布。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及时报告市人民政府,同时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息等方式向社会发布。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要采取针对性强的方式公告。
预报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等。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为Ⅲ级、Ⅳ级时,要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当预报预警等级达到Ⅰ级、Ⅱ级或气象短时预报(1—6小时)降雨量大且持续时间长时,联合预报机构通过广播、电视向社会公众发布,同时用电话或手机短信息,直接向可能发生灾害的乡镇人民政府发布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发布后,根据实际情况,需要作出调整和解除的,应及时报告市人民政府,同时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息等方式向社会发布。
第十八条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接到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后,对可能达到Ⅲ级以上的,及时报告市人民政府,统一协调部署,提出预警措施和应对方案并通报相关成员单位。
当预报等级为Ⅰ级时,市人民政府立即组织群测群防、专业监测人员加强巡查,加密监测隐患体和降雨量的变化,一旦发现地质灾害临灾征兆,应立即发布紧急撤离信号,并组织疏散受灾害威胁人员,转移重要财产,并将有关重要信息快速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启动相应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当预报等级为Ⅱ级时,镇人民政府立即组织群测群防、专业监测人员加强巡查、监测,并及时告知受灾害威胁对象,提醒其注意防范;
做好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准备。
当预报等级为Ⅲ级、Ⅳ级时,市、镇人民政府立即通知群测群防组织和群防监测人员,注意加强隐患点巡查、监测。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漏报,而当地局部地区出现持续大雨或暴雨天气时,群测群防责任单位和监测人员应及时告知受灾害威胁对象,提醒其注意防范并立即向主管部门报告;
当发现临灾特征时,应立即组织疏散受灾害威胁的人员,转移重要财产,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应适时启动相应级别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第十九条发生地质灾害险情灾情后,所在地的镇、村委会、社区必须立即报告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市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报告。对于情况特殊,确实难以在灾害发生后3小时内全面、准确报告灾害情况的,应在灾害发生后2小时内先行预报,并说明具体原因。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接到地质灾害险情灾情信息后,要在1小时内汇总核实并报告省人民政府,重要信息和情况要随时上报,同时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批示、要求及时传达到有关部门,并跟踪反馈落实情况。
第二十条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诱发因素和发展趋势,以及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或受威胁的人数、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已采取的措施等。发现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有新的变化时,要及时续报。
第四章应急处置
第二十一条突发地质灾害发生后,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立即采取措施,迅速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控制灾情险情和损失扩大,并及时向市人民政府和市国土资源局报告。
第二十二条当突发地质灾害为Ⅲ、Ⅳ级时,市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向省人民政府报告。市人民政府负责成立现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在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和指导下,负责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
第二十三条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发生后,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立即进行应急处置,划定危险区,紧急疏散危险区群众,并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和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加强监测,全力控制灾害势态扩大,防止和避免二次灾害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必要时,由市应急委员会协调当地驻军、武警部队进行支援。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组织、指挥各成员单位、专家及专业队伍迅速赶赴现场,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第二十四条各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做好灾害救助,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民政局要迅速设立受灾群众安置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站,做好受灾群众的转移和安置工作,安排救灾款物的接收、发放、使用与管理工作,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并做好受灾群众及其家属的安抚工作。
第二十五条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工作机制,完善新闻发布工作预案,按照国家、市上关于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及时将地质灾害基本情况、政府应对措施、抢险救援情况以及公众防范措施等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向社会公布。新闻发布形式主要包括举行新闻发布会或新闻通报会、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等,通过驻嘉和市内新闻媒体、重点新闻网站或政府网站发布信息。
第二十六条地质灾害险情得到有效控制或灾害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结束,现场指挥部在充分听取专家组意见后提出终止应急工作的请示,报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或市应急委员会批准,由现场指挥部宣布终止应急状态,现场应急指挥机构自行撤销,开放应急处置阶段划定的抢险救灾特别管制区。
第五章灾后恢复与重建
第二十七条市人民政府对突发地质灾害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单位和个人的物资,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必要的心理及法律援助。有关部门对灾害现场进行清理,及时处理和焚化遇难者遗体,做好现场消毒、疫情监测与预防控制工作。保险机构提前介入,按相关工作程序及时做好单位和个人参保理赔工作。
第二十八条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结束后,市人民政府对突发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性质、规模、灾害损失以及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进行调查评估,并报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第六章应急保障
第二十九条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平台建设,保障其语音通信、视频会议、图像显示及预报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与应急联动等功能快速高效运行。应急平台建设突出基础支撑系统、综合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和移动应急平台等重点,配备必要的装备。
第三十条加强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市地质灾害应急中心要保证不少于10名技术人员。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具体承担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御和处置技术工作,包括应急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应急信息、远程会商及综合研究工作。
第三十一条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纳入市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应急防治工作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
第三十二条市国土资源局会同有关部门对上述各项地质灾害应急保障工作进行有效的督导和检查,及时总结地质灾害应急保障的经验和教训。
第七章应急预案管理
第三十三条本预案由市国土资源局牵头,会同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嘉有关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及时修订,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发布实施。
第三十四条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协调指导全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宣传和培训,组织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有关人员进行突发地质灾害相关知识培训,使其掌握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相关知识及基本技能,熟悉实施预案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要求,提高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能力。相关部门要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和突发地质灾害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常识,增强公众的地质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第三十五条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制订应急演练计划,协调组织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预案演练。演练结束后,应进行演练评估和演练总结,并将评估报告报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和主管部门。
第八章责任与奖惩
第三十六条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及时报告地质灾害灾情、险情,避免重大伤亡、财产损失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对有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地质灾害重要情况或应急管理工作中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因人为因素引发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九章附则
1 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的基本概况
1.1 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的发展现状
我国现阶段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正在进行逐渐完善, 对于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加强重视, 所以与以往相比, 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中增加了许多的内容, 保证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所能够带来的问题得到更好的改善。但是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的加强与完善是我国进行更好发展的基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能够更好保护我国生态环境, 同时还能减少由于突发环境事件带来的经济损失, 保证我国经济在未来更好的发展。
1.2 提高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的必要性
生态环境的状况对于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要想使我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有突出的优势, 提高我国的生态环境水平是发展中的关键因素。突发环境事件就是由于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而引发的, 所以想要改善我国现有的生态环境, 首先就要解决我国现阶段的突发环境事件。提高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是我国现阶段发展中重要的一项内容, 这项工作既能够使我国现阶段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善[1], 又能够很好的控制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 保证我国经济进行平稳快速的发展, 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2.1 预案文本内容可操作性差
预案文本中所制定的内容必须是具有较强操作性的, 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中, 预案文本中的内容操作性有待加强。目前的应急预案大多数是形式雷同, 有的地方应急预案除了名称以外, 其他能容都一样, 千篇一律, 照搬照抄现象十分严重, 所以操作起来缺少针对性, 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2.2 预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提高预案管理制度就是在传统预案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对于我国现阶段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定进行很好的研究与分析, 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问题提出合理的管理制度, 使得这些问题不能对正常的预案制定进行影响。但是, 我国应急预案中针对当下具体问题分析的较少, 更新较慢, 与时代发展步伐还不相适应, 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很多。同时对目前国际中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发展缺少合理的引用。
2.3 预案实施过程中缺少实践检验
预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能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有效的解决, 在我国一些特殊的突发环境事件中, 预案所制定的内容不能对该项环境问题进行很好地解决, 使得突发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2]。完善预案的实施过程就是对于预案中所制定的制度进行一定实践后才能进行正式的应用, 这样有利于及早发现预案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快速的对其进行解决。
3 提高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主要措施
3.1 提高文本的可操作性
提高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的可操作性就要对我国现阶段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较好的了解, 在制定文本内容时要针对我国生态环境的特点, 选择适应现阶段生态特点的制度进行制定。预案文本的可操作性对于预案实施的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所以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想要提高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就要不断加强预案文本的可操作性。
3.2 完善预案管理制度
提高预案管理制度就是在传统预案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对于我国现阶段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定进行很好的研究与分析, 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问题提出合理的管理制度, 使得这些问题不能对正常的预案制定产生影响。同时还要对目前国际中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发展进行合理的引用, 选择适合我国现阶段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的最新制度, 来进一步的完善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紧急预案制度的管理, 保证我国未来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提高。
3.3 解决预案实施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解决预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完善预案的实施过程就是对于预案中所制定的制度进行一定实践检验后, 才能进行正式的应用, 这样有利于及早有效的发现预案中存在的实施问题, 从而快速的对其进行解决, 这对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理, 才能真正发挥预案应有的作用。
4 结论
突发环境事件是我国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进行重视的一项问题, 突发环境事件的增多与我国生态环境恶化有着重要的联系, 我国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持。虽然在现阶段我国对于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但是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特发环境事件将会逐渐减少, 我国生态环境也将逐步的改善。
参考文献
[1]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M].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 2015.
关键词:突发;地质灾害;防治;应急管理
重庆地处我国西南部,素有“山城”之称,由于重庆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因此突发地质灾害比较多,尤其以山地灾害、洪涝等情况比较严重。因此加强对突发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是降低突发地质灾害威胁、减少经济损失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我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重庆突发地质灾害的概括
重庆位于川中褶皱带,川东褶皱带和川东南褶皱带以及渝东北大巴山地弧形褶皱断裂带等四大构造单元地带,重庆地层出露较为齐全,主要以碳酸盐岩、碎屑岩以及松散岩石土体为主,地貌多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因此受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影响,重庆地区突发地质灾害的现象比较多。据不完全统计重庆每年发生的地质灾害从一百多起到三千多起不等,据《中国统计年鉴》记载,重庆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大量的地质灾害,尤其是滑坡、崩塌以及泥石流较为多发,给当地的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造成重庆突发地质灾害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诱发因素。自然诱发因素包括:雨水、气温、地震以及地表水变化等。滑坡产生主要是雨水渗入到坡体造成的,由于雨水进入到岩石裂缝中,导致土壤岩体软化进而造成坡体出现下滑;二是人为诱发因素。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在不断地向环境索取,例如人类无节制的开采矿源,导致山体环境不断恶化,进而容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主要包括对地质灾害进行调查评价、建立预报预警与监测体系以及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其主要目的就是将突发地质灾害危害性降到最低,以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由于突发性地质灾害具有突然发生性,因此通过对重庆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体系的分析发现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突发地质灾害与防治预案体系有待完善
建立完善的预案是提高社会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有利手段,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5个层次的预案机制,但是应急预案对于具体的实施程序缺乏明确的规定,突发地质灾害预案之前的关联性比较少。突发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表现在地质灾害,而且还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此需要地质监测部门、气象部门以及民政等部门联动,但是当灾害发生后常由现场指挥部根据具体灾情及相关应急预案具体制定灾害应急方案与应急程序时,容易降低应急方案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甚至由于一种灾害与另一种灾害存在着相互矛盾的救援方案要求。
(二)预警监测和应急管理系统技术还不先进
突发地质灾害的发生需要各个部门之间将信息共享,因此需要借助网络技术加强预警监测和应急管理的信息共享,但是我国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中缺乏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例如突发地质灾害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仍然以传统的电话等通讯工具为主,而缺乏具有高精密的卫星通信系统的应用等。
(三)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属于联动工作体系,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参与,虽然现在已经实现联动,但是联动的层次还不够,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于地质灾害的隐患排查没有明确具体的时间,导致部门在联动排查地质灾害时存在相互推脱的现象;二是应急管理部门职能存在冲突问题。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需要依赖于不同部门的职能配合,并且不同的部门基本上建立了自己的灾害监测管理体系,这样就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最终影响高效统一的应急管理工作效率的发挥;三是灾后重建监督机制不完善。
三、完善突发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的对策
(一)构建完善的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
突发性地质灾害具有发生时间上的随机性、地域上的不确定性以及变化速度快的特点,因此构建监测预警预报是对应突发地质灾害的关键,因此要建立“一早三广”的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做到灾害早发现、部门广联动、预警广覆盖、群众广参与。具体就是:一是要建立全社会的灾情速报点,以此提高社会对突发地质灾害发生信息的第一时间掌握,提高政府的应对能力,从而第一时间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二是建立以气象为依托的灾害监测网。由于突发地质灾害发生会有气象反映,因此要注重气象因素;三是加强灾害信息汇总、综合分析与共享。
(二)提高突发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技术
一是应急技术平台建设。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GIS、GPS 等高新技术手段,构建一个各级应急指挥机构和相关部门互联互通的基础平台,形成满足应急响应协调指挥和应急管理需要的应用技术系统;二是应急装备建设。根据地质灾害应急技术工作的装备需求,分轻重缓急配置必要应急装备,建成基本满足应急需求的装备系统
(三)加大经费投入和保障力度
保障经费来源、加大经费投入是确保我市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建设、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损失的重要保障。各地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应列入各级人民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并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鼓励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经济发达地区提高保障标准。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因此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当前突发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实现部门间的信息联动,建立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信息网,以此降低突发地质灾害发生所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参考文献:
[1]许瑞山.徐州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4(07).
[2]胥良,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13(06).
【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推荐阅读:
校园突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07-04
冰雪灾害天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07-24
榆中县李家庄学校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09-24
突发火灾应急预案10-25
突发事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10-02
突发性传染病防治工作应急处置预案09-09
小区突发情况应急预案06-03
突发环境应急预案编制07-13
工厂突发停电应急预案09-10
天然气站突发事故应急预案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