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事件报告分级制度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不良事件报告分级制度(精选10篇)

不良事件报告分级制度 篇1

一、目的

(一)规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医疗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利于医疗管理部门早期介入、早期干预,将病人的损害降至最小、将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将获取的医疗安全信息进行分析,反馈并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全院发生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医疗缺陷的主动报告;包括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护理安全(不良)事件、药品安全(不良)事件、器械安全(不良)事件和其他安全(不良)事件等。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机构与职责

我院由医务科统一承担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的管理工作,其职责为:

(一)组织、协调、指导全院的不良事件处理工作;统一接收、初步审核、汇总上报的不良事件。

(二)及时将收集到的不良事件转发给相关部门或科室进一步处理: 1.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由医务科处理。

2.护理安全(不良)事件转发给护理部;如直报给护理部的,由护理部转告医务科。

3.感染相关安全(不良)事件转发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如直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的,由医院感染管理科转告医务科。

4.药品安全(不良)事件转发给药学部,如直报给药学部的,由药学部

转告医务科。

5.输血安全(不良)事件转发给输血科,如直报给输血科的,由输血科转告医务科。

6.器械、设备安全(不良)事件转发给医学装备部,如直报给医学装备部的,由医学装备部转告医务科。

7.设施安全(不良)事件转发给后勤管理科,如直报给后勤管理科的,由后勤管理科转告医务科。

8.服务及风纪安全(不良)事件转发给党总支办公室,如直报给党总支办公室的,由党总支办公室转告医务科。

9.治安(不良)事件转发给保卫科,如直报给保卫科的,由保卫科转告医务科。

(三)督促指导相关部门或科室对不良事件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及处理。(四)各部门每季度汇总、统计、分析、处理信息,提出加强与改进工作的意见或建设。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必要时提交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进行处理。

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渠道与处理

(一)发生或发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时,医务人员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害扩大,并立即向科主任报告,并进行上报。

(二)上报渠道

1.书面报告: 发生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后24小时内,当事人或其他发现人员填写纸质版《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填写后上报至医务科。

2.紧急电话报告:仅限于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可能迅速引发严重后果的紧急情况使用。夜间及节假日应统一上报医院行政总值班。

(三)医务科接到报告后,进行初步审核,根据不良事件主要责任情况转发给各职能部门进一步处理。

(四)职能部门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调查核实,调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管理等各个环节,制定对策及整改措施,督促相关科室限期整改、落实,及时消除可能造成不良事件的隐患。每季度将不良事件上报处理情况汇总后报医务科。

(五)医务科每半年将不良事件的上报和处理情况进行整理、分析。

五、激励机制

(一)鼓励自愿上报。对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且积极整改的给予奖励。

(二)如上报的事件对科室或医院从管理体系、运行机制、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上的流程再造有显著帮助,促进质量获得重大改进者,给予相应奖励。

(三)当事人或科室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后未及时上报导致事件进一步发展的,医务科从其它途径获知的,视情节轻重给予当事人及科室负责人一定的处罚;由此引发纠纷或事故的根据医院医疗纠纷处臵办法从重处理。

不良事件报告分级制度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科在岗护理人员16名, 均为女性, 年龄22岁~40岁;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 主管护师8名, 护师2名, 护士5名;学历:本科学历6人, 大专学历5人, 中专学历5人;工作年限:<5年5名, 5年~15年6名, >15年5名。

1.2 方法

1.2.1 成立不良事件分析小组

骨外科不良事件分析小组由护士长和护理组长或高级责任组长组成, 科室其他人分成若干个小组, 各小组负责不同的内容, 比如:静脉输液小组、消毒隔离小组、压疮防治小组等。不良事件分析小组主要对本科室发生的护理缺陷进行讨论分析, 从制度、流程、环节、系统改进等方面深入查找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 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且连续3个月对整改效果进行追踪, 达到持续改进。每个月公开反馈不良事件信息, 共享经验教训, 避免再次出现类似差错, 达到全员学习和警示的效果。

1.2.2 健全骨外科不良事件上报制度, 并规定上报范围

1.2.2. 1 明确不良事件上报范围

根据广东省卫生厅2009年出版的《临床护理文书规范》[2]中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内容, 建立电子版护理不良事件自愿报告系统登记表, 确定不良事件上报范围, 内容包括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坠床、给药错误、输液反应、针刺伤、烫伤、失窃、药物过期、足下垂、关节僵硬、跟腱挛缩及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形成、无效牵引、下肢牵引针移位、发生针眼感染、下肢手术后腓总神经受压或损伤、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等与病人安全有相关的不良事件均视为护理不良事件。

1.2.2. 2 制定上报程序和处理流程

发生不良事件后, 当事人应首先积极采取挽救或抢救措施, 将损害减至最低, 并及时口头向护士长报告, 且及时评估事件发生后的影响。护士长组织科室不良事件分析小组对发生不良事件的过程及时调查研究, 组织科内讨论, 分析整个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层级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确定事件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或方案, 并且跟踪改进措施落实情况。由当事人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 护士长根据事件对护理质量影响的程度, 按要求将讨论结果和改进意见或方案在1周内连报表呈报护理部, 如果是重大紧急事件应及时上报。

1.2.2. 3 确立相应的上报制度

科室采用非惩罚性自愿性上报系统, 即报告不作为报告人和报告内容所涉及人员的违章、处罚的依据, 不涉及人员的职称晋升、年终评比、奖罚。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建立在一个自愿、非惩罚、保密、高效、畅通、无障碍、学习性的护理安全文化氛围中, 确保自愿报告不良事件的个人不受惩罚。

1.2.3 分析与反馈

本科室不良事件分析小组每周将上报的不良事件进行集中讨论, 运用“系统管理观”的管理理论, 从质量要素与系统原因进行归因分析, 查找护理安全隐患与漏洞, 提出整改和防范措施, 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护理管理制度, 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并在每周科内护士例会上反馈, 反馈的信息仅限于事例本身的信息, 不涉及报告人的个人信息, 实现“错误”经验的信息资源共享, 以达到更好地改进护理质量, 促进病人安全的目的。

1.2.4 设立激励机制

对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个人在规定时间内自动呈报且积极整改者免于处罚, 对自愿报告的个人为消除护理安全隐患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对保障护理安全有帮助的给予公布、表扬与奖励。同时对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个人, 如不按规定报告, 有意隐瞒, 事后经领导或他人发现, 按情节严重给予相应处理。

1.2.5 修改工作制度, 规范操作流程

护理差错、不良事件的发生往往能充分暴露系统、流程或制度的缺陷。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后能及时搜集和发现各种护理差错及不良事件信息, 通过查找分析, 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改进系统、优化流程、完善制度有重要意义。2010年共修改5项工作制度和11项护理工作流程表。如针对骨外科卧床病人压疮发生率高的情况, 要求在病人住院期间应积极为其消除诱发因素, 护士工作中做到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每班切实落实防范措施, 并对皮肤情况严格交接班。根据病人皮肤状况、高危因素, 予预见性压疮护理, 起用压疮危险因素评分表, 同时在病人的床位贴上醒目的预防压疮标志;针对科室护理工作实际情况, 制定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护理工作指引》 (专科篇、骨外科篇) , 如骨盆牵引带牵引操作流程、枕颌带牵引操作流程、下肢皮肤牵引带牵引操作流程、轴线翻身法操作流程等, 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度, 确保病人的护理安全。

2 效果

3 讨论

3.1 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提高了护理人员对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

长久以来, 护理差错的报告都是采取强制性的, 传统的处理原则是着力分析个人失误, 解决事件的办法也是对犯错误的个人进行惩罚, 处理方法包括写检讨、通报、批评教育、扣奖金、降职、停职等。这就使得护理人员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担心受罚受责而采取隐瞒态度, 不愿主动上报不良事件, 最终, 管理部门得到的只是那些不得不报的事件, 为更严重的安全事故埋下隐患。建立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后, 改进非对个人的处罚, 而是要求积极、主动、及时报告的护理事件经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后, 避免对病人造成人身损害的, 并及时给整个系统以警示作用, 让每个成员及时分享经验教训的典型案例, 不但可以免除当事人的处罚, 而且可以给予加分鼓励, 一方面消除了大家的顾虑, 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明显增多, 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由实施前的20.69%提高到78.57%。

3.2 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后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 减少了纠纷发生

提高护理质量, 是预防和减少护理纠纷的前提[3]。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实施, 护理人员能公开的对待缺陷和问题[4], 大家互相找出工作中的不足, 及时报告影响病人安全的事故隐患或潜在风险, 定期分析原因, 交流对应措施等活动, 提供分享病人安全信息的机会, 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减少和避免了对病人的伤害, 达到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的目的, 提高了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减少了纠纷的发生。表2结果显示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在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后由原来的68.48%上升至93.5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综上所述, 在骨外科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把问责制和非惩罚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对护理差错及不良事件信息的收集, 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 及时找出护理质量高危因素、高危环节, 前瞻性的给予预防性干预措施, 重新制定和修改各项工作制度和骨外科护理技术操作流程, 使临床护理技术管理更为科学化、规范化, 有效防止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提高护理质量, 保障病人的安全。

参考文献

[1]Brennan TA, Sox CM, Burastin HR.Relaction.between negligent adverse events and the outcomes of medical-malpractice litigation[J].Nengi J Med, 1996, 335:1963-1967.

[2]广东省卫生厅.临床护理文书规范[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9:18-19.

[3]焦志宏.护理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应用分析[J].中外医疗, 2009 (1) :109.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篇3

医疗不良事件是指发生在医疗机构的医疗事故、医疗差错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医源性损害,包括医疗意外、并发症等。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虽有一部分原因来自医务人员个人的疏忽或技术缺陷,但更多的原因的来自长期潜在于整个业务管理中的疏漏。增进患者安全,关键是能够捕获关于医疗不良事件和高危隐患的综合信息,通过深入剖析,将其中的教训深刻汲取,为预防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奠定基础。医疗不良事件的报告,有利于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缺陷的发生及处理情况形成深入的认识,便于分析发生原因及处理的合理性,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措施。为牢固树立患者安全意识,强化安全保证措施,有效防范医疗缺陷,切实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持续改进工作提供实质性支持。根据“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经研究决定实施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一、成立组织:

成立医疗不良事件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报告项目:

手术病人及部位错误、病人识别错误、用药错误、输血意外、重大并发症、医院感染。

三、报告方式: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的内容应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就诊或入院时间、简要诊疗经过、目前状况;医疗过失行为发生的时间经过,已采取的医疗措施及效果;当事医务人员的姓名、专业、科室、职务或职称。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的形式:科室或个人以书面方式为主,应以实名,报告的内容必须真实。

四、报告处理:

医务科接到报告后将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原因,及时制定改进措施。

五、督查考核:

医务科将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对主动报告不予处罚,对隐瞒不报,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医院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篇4

医疗不良事件是指: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不良事件可分为2类,一类是可预防的不良事件,即医疗过程中未被阻止的差错或设备故障造成的伤害;另一类是不可预防的不良事件,即正确的医疗行为造成的不可预防的伤害。

麻醉不良事件包括:喉镜引起的牙齿损伤脱落;误吸胃内容性肺炎;术后紧急再插管;外周神经损伤,中心静脉插管气胸;角膜擦伤;烧伤;错误输血,院内感染,做错手术,异物残留体内,穿刺大血肿等。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举措,科室内发生了任何不该发生的事件均应毫无例外的报告,并填报在不良事件登记本上。同时认真如实的上报上级医生,科主任积极指导善后处理,或请有关科室专家会诊,根据实际情况报告医务科,努力使不良事件得到良性转轨。

科主任每季度组织讨论,针对有倾向性、与病人安全及麻醉质量密切相关的事件在全科讨论,并根据文献及相关要求,讨论制定科室管理规范或专家意见,改变临床麻醉的管理流程

措施:

1.对及时报告,并及时妥善处理不良事件者,科室在事件后的处理及考核方面给予从轻处理。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篇5

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的《关于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试点工作的通知》(国药监械[2002]400号)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卫生部二○○四年一月六日下发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食药监办[2004]1)号文件精神的要求,本公司建立相应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管理制度”。在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领导下,配合本辖区内主管部门进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收集、跟踪、报告和管理工作。

1.建立公司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管理部门,由医疗部经理专职管理,负责本公司经营的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信息收集、跟踪、报告和管理工作。2.建立和保管与不良事件相关的文件档案,明确标识档案,方便随时调用。

档案内容应包括:

不良事件信息;产品信息;原因分析;企业补救措施;相关文献及其他报告材料复印件。

3.对本公司经营的医疗器械实施有效监测,对发现的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进行详细记录、按规定报告。

4.重点监测品种应报告所有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其他品种报告与医疗器械有关的死亡或严重伤害事件。

5.配合有关部门对所发现的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进行调查,并提供相关资料。6.发现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时填写《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附表一),并按季度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其中严重伤害事件应于发现后10个工作日内报告,死亡事件应于24小时内报告;死亡病例还应同时报送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7.使用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编制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相关表格。

8.每月对本公司所经营的医疗器械出现的可疑不良事件进行分析、评价,并采取积极手段或措施防止和减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蔓延和再次发生。

9.主动召回已产生严重后果,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产品,并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厅(局)报告。10.11.12.医疗器械使用说明书上应补充注明的有关安全性资料。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方面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展不良事件与产品的相关性研究。

不良事件报告分级制度 篇6

关键词:创新药物,临床试验不良事件,赔付制度

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具有耗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征。成功研制一种创新药物需要进行较长的临床试验, 而临床试验发生不良事件存在不可预见性, 临床试验伤害在所难免。目前我国对于临床试验中出现的不良事件还没有统一、标准的赔付保障体系, 赔付资金的来源、渠道以及筹集方式尚不明确, 赔付机制建立尚处在初步阶段, 这对于临床试验的顺利进行, 保护受试者的合法权益极为不利。本文通过梳理现有国际新药临床试验不良事件赔付制度, 以期为未来我国新药临床试验不良事件赔付制度建设以及标准制定提供借鉴思路和方法。

1 国际临床试验的相关法律制度

为了保护受试者的合法权益, 针对药物临床试验, 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纽伦堡法典》是以道德、伦理、法律的标准评价临床试验的第一部法律。其中规定了参与临床试验的必要前提是受试者必须是自愿同意的。1964年《赫尔辛基宣言》则被认为是制定临床试验的根本准则。诸如:受试者的利益是第一位的, 应保护受试者的隐私, 试验中对受试者的身体、精神和人格影响降低到最小, 必须告知受试者试验的目的、方法、利益和潜在危害可能承担的痛苦等。《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国际伦理准则》中指出:应确保受试者因试验受到伤害时, 有权得到相应的免费治疗或经济等其他方面的援助, 以补偿对他们造成的损伤。如果由于参与研究而死亡, 其扶养人有权获得赔偿。受试者不得被要求放弃赔偿的权利。临床试验必须考虑受试者的合法权益, 对出现的不良事件必须进行相应的赔付。

2 国外实施现状

2.1 美国

美国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和制定了药物不良反应受害者赔偿机制和法律。《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及《侵权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两项重要法律根据。在赔偿机制方面, 美国采取了保险模式和市场份额责任模式, 受害者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向药品生产厂家索取相应的赔偿。即使药品符合监管标准要求, 生产企业仍需为不良事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损失, 达到保护药品消费者权益的目的。

在法律框架下, 美国建立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该系统包含了所有新药上市后所有的不良反应事件和用药错误的信息。美国有90%的以上的药物不良事件报告都来自于药品生产企业。通过这个系统, 医务人员发现用药不良事件时既可以把信息反馈给卫生管理部门, 也可以反馈给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生产企业收到报告就必须把信息按要求提交给卫生管理部门。这一系统不仅可以监测新药上市后的新出现的安全问题, 而且也评价一个药品生产企业是否按照规定报告管理信息的情况。当一个新药获批, 药品审评研究中心和生物制品审评研究中心的临床评审专家就会依据系统里的信息来评估药品的安全性。进而就发现的问题, 采取措施, 提高药品的安全性保护公众健康。

2.2 瑞典

瑞典采用集团保险的方式对受害者进行赔偿。其保险制度包括两种非强制性的制度, 一是病人伤害保险制度, 二是药品保险制度, 其适用范围较宽, 适用于所有与药品、医疗相关的受害者。其中, 后者的范围更宽, 在合法的范围内, 不管是药物成分还是不可控因素等, 均可申请赔偿。

在补偿额度方面, 补偿内容如有其他救济制度给付, 不得重复补偿, 且补偿有上限。每年近万件的申请中, 约45%获得赔付。其中来源主要由制药企业依据市场占有率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来筹集。由受害者、医生或者医院提出申请, 由药物伤害委员会审议后, 保险公司进行支付。

2.3 德国

德国依据《药事法》, 于1973年由联邦卫生部起草制定了以保险和基金相结合模式为主要思路的《药事法危险与基金配合制度》。此法规定, 此种补偿救济仅适用于对死亡或身体健康损害时的赔偿, 赔偿范围包括医疗费用、劳动能力降低或丧失所增加的费用等, 范围仅局限于财产上的赔偿, 不包括精神赔偿。对于死亡赔偿方面还包括死亡受害者所扶养第三人的扶养费用。赔偿支付方式包括一次性支付、按年支付等。筹资来源是由制药企业向保险公司购买相应的保险, 进而支付赔偿;或者与金融机构约定, 由金融机构来承担或保证, 政府不承担赔偿的义务。赔偿设有上限, 对于单一受害人一次给付时上限为60万欧元, 每年给付额不超过3.6万欧元;而对于同一药品致使多数人受害时, 一次给付额上限为不超过12000万欧元, 每年额不超过720万欧元。受害人请求权时效在损害发生且认知其请求权及确定责任主体时起3年内有效。

2.4 日本

伴随着许多医疗事件、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 上个世纪80年代, 日本加快了药品的相关立法。于1979年颁布并实施了《药品不良反应受害救济基金法》, 旨在对受药品不良反应受害者进行救济。1994年此法更名为《药品不良反应受害救济、研究开发和产品评审组织法》, 并确立了药品研究开发和药品不良事件补偿基金制度。基金的来源由几个方面:一是制药企业的捐款;二是政府补助。补助内容有医疗费、残疾补助费、一次性补助费、交通费等。

3 对我国的启示

3.1 加强立法, 切实保护受试者权益

目前, 我国对药物临床受试者的权益保护在行业规范中等有所涉及。如《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中指出:“受试者因参加临床试验而受到损害甚至发生死亡时, 给予的治疗和/或保险措施”;“如发生与试验相关的损害时, 受试者可以获得治疗和相应的补偿”;“申办者应对参加临床试验的受试者提供保险, 对于发生与试验相关的损害或死亡的受试者承担治疗的费用及相应的经济补偿。申办者应向研究者提供法律上与经济上的担保, 但由医疗事故所致者除外”。《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指出:当临床试验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时, 应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理等。

这些法规规范的颁布实施相比以往有很大的进步。但是这些举措尚不全面、具体, 在实际执行层面操作性不够。与美国等国家相比, 我国现有的临床试验意外赔付相关的法律仍然不健全, 加之操作时部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 当意外发生时并未有法律实施有效的保护, 使得受试者权益受到损害。

3.2 明确赔付资金来源, 采取多渠道方式筹集

由于管理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差异, 各国所采取的赔付方式不同, 有的国家采取政府基金救济制度, 有的国家采取保险模式, 或者两者结合进行赔付。如德国政府不承担任何责任;日本政府负担一半责任;美国政府推行市场责任理论与严格责任, 即采取保险模式。针对我国这一问题的赔付资金来源, 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建议, 主要包括:一是从药品生产企业中按照年利润提取风险基金;二是从药品研发预算中安排风险赔付资金;三是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实现风险转移;四是国家财政补助药品研发行业;五是社会各界捐赠。

3.3 科学测算, 明确赔付标准和范围

目前学界主要认为对临床试验导致健康受害补偿费的支付额度, 一般应按伤残等级最高基础数额补偿。主要赔付项目有:一是医疗费, 一般应由临床试验申办者负担。可采用现金支付和减免医疗费用两种方式, 由受试者自主决定。二是试验津贴, 结合《工伤保险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分级》等制定药物临床试验不良事件赔付标准。由于参加受试者包括病患和健康人群两种, 因此经济补偿标准应试情况不同。一般以健康人为对象的临床试验补偿费高于以患者为对象的试验。三是依据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 不良反应发生的必然性, 试验风险的告知情况等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经济补偿金额可能更为合理并考虑减免部分补偿费。

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药物临床试验不良事件赔付机制亟待建立,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创新药物研究生产的周期缩短、速度加快, 人们健康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 建立健全这一赔付机制已迫在眉睫。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 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赔付机制, 是需要政府、药品研发生产者和社会各部门重点研究的课题, 以充分发挥创新药物临床试验平台的作用, 控制减少临床试验不良事件伤害, 需要深入系统地研究探讨实现目标的方法和路径, 以助于创新药物临床试验不良事件赔付机制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刘花, 杨世民, 冯变玲.美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简介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执业药师, 2013, 10 (4) :10-12.

[2]盛红彬, 黄登笑, 陆逸雁, 等.建立我国ADR补偿救济制度的探讨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9, 30 (8) :50-51.

[3]梁伟雄.药物临床试验中受试者损害补偿问题探讨[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6, 11 (11) :1317-1320.

[4]李龙.国外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制度简述[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5 (11) :92-94.

[5]Richard Best.A Comparison of Civil Liability for Defective Product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Germany[J].German Law Journal, 2002, 3 (4) :1.

[6]Kyoichi Sonoda.Smon and other socially induced disease in Japan[J].Socsci Med, 1978, 12 (6A) :497-506.

不良事件报告分级制度 篇7

属于药品类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指合格体外诊断试剂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公司任何部门、任何人员接到关于本公司所经营体外诊断试剂不良反应的投诉或信息,应立即报告质量管理部。

严格执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实行逐级、定期报告制度,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专业机构按季度汇总报告,后转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专业机构。质量管理部应按照国家有关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的规定,发现不良反应情况,按规定上报有关部门,并做详细记录。

严重或罕见的药品不良反应须随时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对于严重或紧急的不良反应,应立即通知有关医疗单位或患者。并通知业务部追回已售出的药品,停发在库药品。

质量管理部应对收集到的不良反应信息加以整理、归档。根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属于医疗器械类管理体外诊断试剂不良事件,是指获准上市的质量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各种有害事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是指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对本公司经营的医疗器械实施有效监测,对发现的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进行详细记录、按规定报告。

重点监测品种应报告所有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其他品种报告与医疗器械有关的死亡或严重伤害事件。

不良事件报告分级制度 篇8

药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报告制度

第一条 为加强安全医疗、安全用药,规范全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 和监测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全院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医务人员应按规定报告所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第三条 医院设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小组,药房临床科室为药械不应监测工作运作的常设部门。

第四条 医护人员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不良反应记录在《药物不良反应 /事件登记本》上,及时对症处理并汇报院领导小组或上报。

第五条 医护人员发现紧急、严重或群发的不良事件需要立即报告药剂科临床药学室(夜间或节假日通知总值班),相关人员接到报告后尽快到达现场进行调查,初步判断原因并提出处理意见,并及时上报:

1、因用法原因(品种选择、剂量、用法、配伍等)与相关人员协调解决。

2、对疑为药物不良反应的,组织填写不良反应报表并上报。

3、对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而导致纠纷的,由医务科

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医患双方应当共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现场实物由医疗机构保管;需要检验的,应当由双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第六条 医护人员树立药品不良反应观念,学习相关知识,结合病情和药物特点(遵照说明书),慎重选用药物。用药前告知病人,药物治疗有风险 发现不适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第七条 发现不良事件后,及时处理,进行有效严谨的沟通,对于紧急、严重或群发的不良事件及时报告处理,防止事态扩大。

第八条 有关人员延误不良反应报告、未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严重药品 不良反应重复发生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

第九条 本制度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药品不良反应 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不良事件是指病人或临床试验受试者接受一种药品后出现的不良医学事件,但并不一定与治疗有因果关系。

(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 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三)新的药品不良反应 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

(四)药品严重不良反应 是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

1、引起死亡;

2、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3、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

4、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

不良事件报告分级制度 篇9

1 医疗不良事件及相关问题

1.1 概念

医疗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1]。

1.2 法制化进程

国际上的英、美、澳和日本等国,率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国内的香港医院管理局对于不良事件的监管更加细化,实施分级管理和报告;国务院于2002年9月1日颁布实施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同时建立了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的报告制度;2011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对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做了“一般”、“重大”和“特大”三个级别的规定,并明确了具体、严格的报告时限。

1.3 意义

为加强医疗安全隐患的管理,中国医院协会根据医事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从2006年起,在《患者安全目标》中倡议并鼓励医院积极参加中国医院协会的自愿、非处罚性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此倡议标志着管理理念的进步,表明医院管理和医疗质量管理进入了科学、理性思考的新阶段。“非处罚”既可以使医务人员免除因报告不良事件而被惩戒的后顾之忧,也可以使管理者了解更多的医疗安全隐患,通过对报告信息的归因分析,使风险防范对策的制定更具有针对性,应该说“报告机制”在隐患管理、医疗安全促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报告机制”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分级

现阶段,发生医疗不良事件后只是按类报告,即将不良事件分为医疗、护理、药物、血液制品和医疗器械等几大类,并没有将各类进行级别划分和分级管理。鉴于此,作者仅就医疗、护理类不良事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思考。在临床工作中,这两类不良事件常见两种情形,一种是作用于患者之前即被发现和纠正(暂且称为“隐性”不良事件),患者并未受到损害;另一种是已经发生在患者身上(称为“显性”不良事件)并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后果或引发纠纷。如果按照“报告机制”的要求和现行做法,“隐性”与“显性”不良事件报告时不作区分,其结果既不利于管理者第一时间掌握明晰的信息,也不利于培养临床分析问题与思考问题的能力。

2.2 缺乏奖罚

以“非处罚”为条件鼓励不良事件报告的制度设计,有效减少或杜绝了少报甚至瞒报的现象。但是,主动报告即不处罚的负性作用,会导致管理者和当事人对不良事件关注重心的偏移,精力会更多的放在发生不良事件后是否主动报告,从而忽视了对早期发现隐患及有效防范的足够重视,也就是说,“非处罚”不足以鼓励“隐性”不良事件的“发现者”和“堵漏者”,也难以警戒不良事件的“制造者”。事实上,这种管理取向的偏移,与现行法律精神是相悖的,缺乏奖罚可能对阻却“隐性”发展为“显性”不良事件的积极性产生消极作用。

2.3 认识误区

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简称《规定》)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对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的“非处罚”需要重新认识和解读。第一,“报告机制”容易使人产生认识上的差异,“非处罚”仅仅是倡导、鼓励不良事件报告的一种手段,而非只要报告即不处罚、不处罚才报告;第二,按照《规定》的要求,按时限主动报告是法定义务,少报、瞒报应当受到相应处罚;第三,在解决纠纷的实践中,判定医方是否存在过错、是否进行民事赔偿的关键,不取决于此前是否主动报告,主动报告不是免责的法定情形,或者说,“报告机制”的“非处罚”不符合《侵权责任法》的立法本意。

3 思考及建议

3.1 更新安全管理理念

WHO建议建立不以惩罚为手段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是建立安全医疗体系的第一步[2]。我国响应建议而建立的“报告机制”,为隐患管理和安全促进奠定了认识与实践的基础。伴随社会法制化的进程和WHO“第一步”的稳步推进,“非处罚”的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我们注意到,“非处罚”至少有两个问题已经显现出来,一是对那些安全意识淡漠、责任心不强的个别人不能产生足够的教育作用。二是不利于激发医务人员主动发现和弥补潜在隐患的积极性。因此,更新安全管理理念、建立不良事件分级管理和奖罚机制,对于促进医疗安全十分必要。

3.2 建立分级管理制度

香港医院管理局对不良事件进行分级管理的做法值得借鉴。据了解,香港医院管理局将不良事件分为0~7级,0级的判断标准是发生不该发生的、在作用患者前发现并有效避免;1级为虽然作用于患者,但没有发生不良损害;2~7级是从患者损害轻微到损害严重类推。基于此,笔者建议学习香港医院管理局的做法,在原有“报告机制”的基础上,对不良事件实行分级报告和管理,这样有助于体现“报告机制”的潜在价值。对不良事件进行分级管理不仅符合国家卫生部《规定》的精神,同时也利于实现管理的最佳效能,即在不良事件总数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分级实施重点管理和环节质量改进,对于减少“显性”或提高“隐性”不良事件所占比例具有实际意义。

3.3 建立奖罚机制

毋庸置疑,“报告机制”在倡导和鼓励不良事件报告的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时至今日,这一管理理念仅仅停留在“非处罚”阶段显然落后了。笔者认为,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需要奖罚并重。因为,对于报告不良事件的非处罚,只是免除了医务人员因报告而被处罚的担忧,对于及时有效地避免“隐性”不良事件尚未达到激励目的。如果以香港分级标准作为参考,首先建议对0级不良事件报告建立必要的奖励,鼓励善于发现并杜绝安全隐患者,同时通过报告的信息分享警醒医务人员使之举一反三并查疑堵漏,可以有效避免小隐患在患者身上酿成大缺陷,可以激发全员参与质量安全事件源头预防的积极性。第二,对于确属个人失误原因造成的医疗不良事件,建立明确的惩罚机制,奖惩分明利于人事管理并对当事人起到警醒作用[3]。试想,如果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将医疗安全的关口前移到0级或之前,相信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将大幅下降,保障患者安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3.4 制订新规范

《规定》已于2011年4月1日起实施,执行5年多的“报告机制”与《规定》除法律地位不同之外,还有许多方面不尽相同。如果“报告机制”与《规定》在概念和事实上没有本质区别的话,二者如何衔接及整合?“医疗不良事件”的名称、定义是否与《规定》的“医疗质量安全事件”相统一等,诸多问题需要思考和探讨。为此建议学者、医院管理同仁和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尽快做出科学、严谨的规范。

4 小结

医疗行业具有高风险和风险无处不在的职业特性,不良事件分级和必要的奖罚是依法管理和科学管理的需要。只有创新思维和提高管理效能,才能有效防范不良事件、保障患者安全目标的实现,对此,希望与医院管理同仁形成共识。

参考文献

[1]哈维超,周亚夫,顾民,等.医疗不良事件内部报告系统建立之初探[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9):10-11.

[2]张振伟.摒弃处罚,鼓励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EB/OL].中国医学论坛报(网络版),2007,33(25)[2011-04-20].http://www.cmt.com.cn/article/070705/a070705a0903.htm.

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分级管理 篇10

一、目的:明确护理不良事件分级分类管理范筹,界定不同类别与不同性质的护理不良事件,讨论分析不良事件发生原因,改进防范措施、更好地做好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保障护理安全,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二、不良事件定义:伤害事件并非由原有疾病所致,而是由医疗护理行为造成患者死亡、伤害、功能障碍、住院时间延长,或出院时仍带有某种程度的失能。如:跌倒,用药错误,走失,烫伤,压疮等。

三、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护理不良事件是与护理活动相关的损伤,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纠纷或事故的事件。为了便于不同事件的处理,参照卫生部关于印发《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卫医政发〔2009〕49号),《四川省二级精神病医院评审标准(2014年版)实施细则》,《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卫医管发〔2011〕4号)等文件的有关要求,结合我院精神专科医院的具体工作特点,制定我院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的具体规定。将护理不良事件分为六类五种性质。根据对病人的损伤程度和不良结果分为五度五级。

(一)、临床常见不良事件分类:

1类:治疗性的不良事件,如:医嘱执行错误、给药错误、输液错误、输液液体渗出、注射部位感染,应做皮试的抗生素或换批号后未做皮试,特殊治疗身份识别错误、术前准备不足等。

2类:护理服务不良事件,如:饮食、皮肤护理、院内压疮、医源性皮肤损伤、约束损伤、管道滑脱、病人自拔管道输液针等。3类: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如:病人出走、身份识别错误、危险物品进入病房、噎食、自残、自杀、烫伤、伤人、被伤等。

4类:医患沟通不良事件,如:病人及家属对精神专科护理特点的不理解,护患争吵、病家不满、投诉等。

5类:意外不良事件,如:无障碍病人跌倒、坠床,烧伤、咽入异物、突发冲动、猝死等。

6类:医疗设备器械事件,如:医疗设备故障、仪器故障、器械不符合要求等。

(二)、不良事件性质:责任、技术、疏忽、意外、其他

1、责任原因:工作人员消极怠慢,无责任心,违反技术操作规程,不按规章制度、规范、护理常规做事。交接班不严格,工作走过场,不履行岗位职责,擅离职守、脱岗离岗等原因引起的不良事件。

2、技术原因: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缺乏,临床经验不足,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临床护理基本操作技能水平不高;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很少涉及的其他专科护理操作,如;特殊穿刺、活检、特殊化验标本采集留取、精神障碍患者的孕期保健等跨专业情况,由于技术不足等原因引起的不良事件。

3、工作疏忽:因责任心不强,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或技术操作规程。工作粗疏,可预见、能防范的而未采取积极的有力的干预措施。如:肢体功能障碍病人跌倒,医嘱、记录遗漏签字,精神病性症状活跃病人没能及时汇报,保护性约束时对病人保护不足等原因引起的不良事件。

4、意外:正常的护理行为造成的不可预防的损伤。突然发生的、出乎预料的不可预防事件。如:猝死、康复期病人在康复活动中突然跌倒、病人突发危机行为等原因引起的不良事件。

5、其他:护理职业行为以外的其他原因。

(三)、根据不良事件的损伤程度以及所造成的后果分为五级:

1、一级(极重度度伤害):造成患者肢体残疾、永久功能障碍或造成死亡。

2、二级(重度伤害):非疾病本身造成病人组织器官损伤,严重功能障碍。除需要额外的照护、评估或观察外,还需要住院或延长住院时间或会诊等特别处理者。

3、三级(中度伤害):造成伤害,引发不安全隐患,需要通过相关检查、医疗等处置措施,需额外的照护、评估或观察。如:外出检查、缝合、冰敷、抽血检查、包扎等治疗手段。

4、四级(轻度伤害):造成伤害、但不需或仅需稍微的处理或观察措施无不良后果。

5、预警级(无伤害):隐患事件,未造成损伤,一旦实施将给患者引发伤害。

四、不良事件管理预案:

(一)、建立院科两级质量安全管理组织:略(见质量安全管理方案)

(二)、不良事件管理措施:

1、实施非惩罚与问责制相结合,要求护理人员积极主动的上报护理不良事件。不断的自我总结,改进工作,预防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1、对科室发生的不良事件,护士长应及时(一周内)调查、组织科室人员认真分析、讨论、定性、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并做好详细记录,及时上报。

2、各科室质量安全管理小组建立不良事件登记本,对科内发生的不良事件以及平时工作和质量安全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风险、隐患等预警事件即时指出,即时改进,并登记记录。

3、不良事件有原因分析,改进措施,事件有追踪,措施落实有效。

4、每月的质量安全工作会议上对本月出现的差错、缺陷等安全风险(不良事件)做阶段性的原因分析、总结,提出改进措施,积极的整改。每季度进行汇总总结,针对不良事件、安全隐患、风险汇总结果,完善和优化安全管理措施。

5、每日护士长利用晨会等时间对发现安全风险、隐患等预警事件提出警示,重点强调,落实防范措施,做好相应的记录。

6、科室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每半年进行小结,年终总结,并形成资料,年底统一交质控科存档。

7、院护理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根据病区上报的材料进行调查核实,根据不良事件的性质以及对患者的损伤程度和结果等情况,组织召开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会议,对发生的差错认真分析、讨论、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

8、院质量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一次质量安全工作会议,对各科室发生的不良事件以及平时质量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做阶段性的总结分析,讨论改进措施,并监督落实,每半年进行小结,年终总结汇总,根据总结结果,优化改进安全工作方案。

(三)、发生护理不良事件补救处置:

处置:凡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当班者或责任人应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并即刻向当班医生汇报。本着病人安全第一的原则,尽量避免和减轻对病人健康的损害,或将损害降到最低程度。根据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及时向科主任、护士长汇报或向院行政值班汇报(中午、夜间、清晨等工作人员少时),以调配人员参与补救工作。护士长核实情况,根据不良事件的程度即时汇报护理部,以便及时协调相关部门参与补救处置工作。护理部核实事件后,根据不良事件的损伤程度指导补救,并将(二度及以上的伤害)有关情况如实向主管院长汇报,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事后责任人(或发现人)对事件及时做好详细的记录。

对于严重的不良事件,科室主任、护士长应按卫生部《病历管理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指定专人妥善保管相关的原始资料及物品,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病历资料,因输液、输血、注射、服药等引起的不良后果,医患双方应当场封存,保留现场实物,以备检验

(四)、护理不良事件报告:

1、一级(极重度伤害):不良事件发生后,科室即刻口头(电话)报告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24小时内书面报告(不良事件报告表)。

2、二级(重度伤害):根据补救措施处置情况2小时内口头报告相关科室负责人,24小时内书面报告(不良事件报告表)。

3、三级(中度伤害):根据补救措施处置情况及纠纷隐患等及时报告科室负责人,48小时内书面报告(不良事件报告表)。

4、四级、五级(轻度伤害、(预警级)无伤害):当班者或当事人立即汇报科室负责人,采取必要的补救处置。

严重不良事件紧急汇报流程图:(附件一)

(五)、临床常见的不良事件:(附件二)

(六)、不良事件的防范:(附件三)

五、处理

不良事件处理实行非惩罚与问责相结合,鼓励科室工作人员及时汇报不良事件。根据不良事件的性质以及对患者的损伤程度和结果,调查核实后按院、科两级考核细则相关规定进行问责;对及时主动汇报者,三、四级中轻度伤害,根据性质及不良后果,免于或减轻处罚,一、二级重度伤害,根据性质减轻处罚;严禁隐瞒不报,若出现隐瞒者,一经查实,除不良事件处罚外,另扣责任科室管理质量分20分,处理结果纳入当事人和责任科室年终考评。有不良后果者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严重的护理不良事件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处理。

广x市精神病院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

二0一三年一月

精神科临床常见的不良事件:(附件二)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临床工作中常见不良事件:

1、坠床:患者翻身时从一侧坠床,谵妄病人约束不良无床挡等。

2、烫伤:患者喝水、无工作人员监护进入配餐室接水或在消毒柜取碗筷时被烫伤。

3、跌倒:下肢功能障碍患者,更换体位过快,服用精神科药物剂量较大患者等。

4、自杀自伤:严重的抑郁、焦虑症患者,明显的妄想、幻觉、行为紊乱等患者。

5、噎食:年老体弱病人,卧床病人,谵妄、服用精神科药物较大、药物不良反应明显的病人等。

6、病人兴奋躁动,冲动伤人等危机行为未及时汇报、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导致病人或其他人员损伤。

7、给药对象识别错误,(错发药物)剂量或方式错误。

8、特殊治疗术前准备疏忽。如:电疗术前准备遗漏或识别错误。

9、危险物品进入住院环境。长带背包、鞋带、有线充电器、剃须刀等。

10、危机行为干预保护不良造成损伤。

11、设备故障:常常发生在急症抢救时,不会操作医疗设备、错误操作,设备找不到或者维护不良等。

12、查对制度不认真落实,医嘱执行错误,遗漏医嘱或执行医嘱不及时(给药时间延后或提前超过2小时者)。

13、护患沟通交流、知情告知不足(入院、住院告知)。

14、护理记录缺陷(缺项、漏项、字迹不清,与医疗记录不一致)。

15、青霉素、头孢类等应做皮试的药品,无皮试阴、阳性标示或更换配号后不仔细核对,遗漏皮试环节。

16、输液治疗未按医嘱要求控制滴数;患者自行调节输液速度或自行拔出输液针头、静脉液体外渗外漏等未及时发现;病人暂停输液进行其它处置后继续输液无记录显示,致使单位时间补液量与医嘱不一致。

17、褥疮发生。

18、病人出走。

19、交接班清点物品,只签字,不清点。如:插线板等(有登记,无实物)。交接病人不仔细清点人数。

20、服药牌涂改含糊不清,导致剂量有误。

不良事件的防范:(附件三)

1、工作时间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不擅自离岗、脱岗,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落实各项护理常规。

2、病房管理应用“五常法”(即常自查、常整顿、常反省、常规范、常自律),使各类物品、药品放置有序,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3、按护理级别要求巡视患者,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和当班(值班)医生联系,及时汇报不良隐患。

4、对新入院病人、年老、体弱、合并其他疾病、进食差、服用精神科药物剂量较大、兴奋躁动、谵妄状态、行为紊乱等病人做到身份识别标识明确,心中有数,置视线范围内,重点观察。

5、电休克等特殊治疗病人,术前准备,术中、术后的观察护理落实到位。

6、按要求及时、规范书写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及巡视、监护等护理记录。

7、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要严格按医疗护理常规进行,必须落实查对制度。对病人施行危机行为干预时做到尊重病人,以保护病人安全为目的,执业行为规范。

8、在病人床旁、活动厅等场所进行护理操作处置时,所用治疗护理用具清点数量,用后即时如数收回。

9、落实安全管理制度,每日安全检查、每周两次的安全排查、新病人入院(病人外出反院)的安全检查,以及病人陪护、外来探视人员所带物品必须认真仔细检查,并做好沟通告知工作,杜绝危险物品进入住院环境。

10、护理人员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院科两级定期考核。

11、对专科开展的新项目、新技术应及时制定护理常规,并使护理人员能够遵照执行。

12、护理用具、抢救仪器要定期检查,保证处于备用状态。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放置位置,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方法。

13、按有关规定使用的一次性物品,并定期检查,防止过期、包装破裂、潮湿、污染等现象发生。

14、认真落实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新入患者、年老体弱、特殊治疗及突然发生病情变化等患者要床头交接班。

15、按合疗医保有关规定及四川省医疗项目收费价格规定合理收取费用。不得多收、漏收、私自分解项目收费。

16、若出现护理不良事件、护理纠纷,按规定及时上报科室领导。

不良事件紧急补救汇报流程图:(附件一)

发生不良事件

判定不良事件损伤程度

即刻采取补救措施 汇报值班(当班)医生

根据损伤情况及时汇报科主任、护士长,(中午、夜间、清晨

同时汇报院行政值班,二线值班医生)组织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

上一篇:管理会计教案例下一篇:六年级散文 :校园的一天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