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留守儿童织起“保护网”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为留守儿童织起“保护网”(共12篇)

为留守儿童织起“保护网” 篇1

桃源县木塘垸乡中学 文霖

我乡现有初级中学一所,中心小学一所,完全小学一所。现有学生2290人,留守儿童有926人,占学生总数的40.43%,其中,小学留守儿童560人,初中留守儿童365人。从调查了解的数据看,双亲外出务工留守儿童中,由祖辈监护的865人,占双亲在外打工总人数的93.41%,由亲友监护的61人,占相应总人数的6.59%。

从2005年初开始,我乡教师通过走访调查,已意识并发现我乡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中学校长周勇同志也洞察到了在教育教学中留守学生中存在的教育隐患,这些隐患引起了他的高度关注和思考。为了寻求解决隐患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决定以“留守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课题研究。

2006年春,学校申报了《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隔代教育的问题透析与应对策略研究》的课题,经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院领导小组批准,被列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我校拟定用两年半时间(2006.8----2008.12)完成这项研究任务。

在这一年半的研究过程中,我乡根据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特点,结合我乡的社情,以及我乡的校情、学生的学情,做了大量的实实在在的研究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活动,逐步探讨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对留守学生中隔代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和矫正措施,形成了对留守学生行之有效的管理教育方法。

一、认真组织了课题研究前期的准备工作。

1、学校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机构。

2、精心挑选了参与研究的骨干教师。

3、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计划和措施。

4、对课题主研和从研人员进行了多次培训。

二、进行了一系列调查活动。

1、调查了全乡中小学学生,摸清了留守学生,确定了研究载体(1---9年级学生中的留守学生);(调查结果全乡有926名留守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40.43%)

2、对留守学生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留守学生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留守学生的生活状况、行为习惯状况、学习状况、心理健康状况、身体健康状况等),摸清了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建立了留守学生成长档案;

3、对留守学生父母外出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了父母双方、单方在外打工情况,父母在外打工地域分布情况、父母在外打工回家频率情况、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重视情况、父母亲对孩子的经费支出情况、父母给孩子选监管人的情况、父母的打工收入情况等);

4、对留守学生家庭进行了调查(外出务工家长对子女成长所持的态度、监护的方式、教育方法、与孩子亲疏程度等);

5、对社会进行了调查(留守学生的社会影响、周边环境对留守学生的影响与危害、留守学生的生存状况、生活环境、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建议等);

通过这些深入细致地调查,全面了解了留守学生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社会对留守学生的关注态度,掌握了第一手材料,这样在研究中便于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积极开展了课题的各项研讨活动

1、营造了关爱留守学生的氛围。

学校将留守学生问题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去落实,学校号召全体教师与留守学生中的贫困生结成帮扶对子;在全校学生中形成一股对留守学生学习、生活充分关注的风气,关爱尊重留守学生,润泽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营造爱的氛围。

2、开办了家长学校,培训了隔代监护人。

在2006年9月,学校开办了留守学生家长学校,为家长和学校的双向沟通提供了平台。2007年11月,学校举办了家长(隔代监管人)的专题培训,聘请专家、领导、退休教师进行辅导,让家长(隔代监管人)学习、了解并掌握了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3、进行了家校信息的沟通。

学校给监管人通报了学校对留守学生关爱行动方案,让他们积极配合,共同管理;学校建立了留守学生家校联系卡,定期与隔代监护人沟通孩子的情况,及时让双方了解学生近段的学习、思想、行为动向(每期2次),双方制定出合理的应对措施;学校还建立了网络平台让学生和自己的父母利用音频和视频互通信息,让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各种情况。

4、聘请专家对课题进行了指导、讲座。

学校为了使课题研究朝正确的方向和目标迈进,为了寻求充分的理论支持,为了提高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为留守学生制定正确合理的矫正措施和教育管理方法,在2007年请桃源县教研室的刘顺清主任、向谷仙主任和常德市教科院负责课题研究的刘忠义主任来学校对课题进行了两次专题示导,对课题组参研教师进行了课题研究知识培训讲座。

5、建立了教师与隔代监护人互访记载卡;(家访893人/次)。

学校制定了教师家访制度,要求每位教师每月必须和监管人沟通2次,并填写好家访记载表。

6、实施了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学生措施,教师撰写了教育学生个案近百例。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确立至少一名留守学生帮扶对象,从生活、学习、日常行为、心理、身体等方面进行跟踪并及时辅导。

7、聘请了校外监督辅导员和校内监督学生,确立了部分教师为代理爸爸、妈妈。

学校聘请了乡、村共21位退休教师为留守学生的校外监督辅导员,为他们颁发了聘书,让他们参与对本村组留守学生的监督、教育与辅导;对一些校外没有监督人的留守学生,学校委派指定了教师作为代理爸爸、妈妈负责监督管理。

8、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和亲情视频聊天室,注重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9、建立了关爱留守儿童的三级管理机制。

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与学校、家长(隔代监护人)、政府之间联系管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层层签定责任状,明确责任,确保留守学生快乐幸福成长。

10、召开了班主任对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经验交流会。

学校与鼎城区许家桥中学联合举办了第八届班主任论坛,专门探讨留守学生问题,并把经验汇编成书,组织教师学习,让教师的育人经验得到共享。

11、开展了教师“五个一”的活动。

学校要求教师:①每期辅导教育好一名留守学生;②每月互相交流一次辅导经验体会;③读一本有关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书籍;④写一篇留守学生的教育文章;⑤观察一个村、组中留守学生的动向。

12、开展了家长“五个一”的活动。

学校倡议外出家长:①每周给孩子一个电话;②每月给孩子一封信(或视频聊天);③每月与孩子班主任联系一次;④每学期与孩子的科任教师联系一次;⑤每年至少回家一次。

13、组织教师撰写了留守学生教育论文近100篇。

四、建立健全了研究制度,定期召开课题主研人员会议。

五、组织留守学生开展了各种有益的活动

1、召开了留守学生专题会议;

2、组织开展了关爱留守学生的主题班会;

3、组织学生开展了互帮互助的爱心活动;

4、组织学生观看了有关留守学生学习以及父母在外打工的专题故事片;

5、对学生进行了“自觉、自理、自律、自强、自信”的“五自”教育活动;

6、清明节组织学生进行了给烈士扫墓活动;

7、聘任乡政府综治办主任梅阳为法制副校长,对留守学生进行法制讲座;

8、组织学生开展了“改正一个缺点、做一件好事、做一个合格的中小学学生、为父母做一件有益的事、为学校添一份光彩”的“五个一”的活动。

六、制定了留守学生评价标准,对留守学生进行了综合评价。

学校根据留守儿童的特点,制定出了从情感、能力、习惯和个性四个方面综合评价留守儿童的标准和方法。(见附页)每期对留守学生评价一次,并进行综合比较,这样教师能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学生进行矫正。

在一年半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想了、做了,我们思考了、也落实了,对留守学生的矫正措施也起了一定的效果,社会反响也不错。但部分研究成员也曾经徘徊了、迷惘过。在研究方向上我们的确出现了一些困惑:到底朝什么目标去?留守学生到底怎样才算教育好了?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是父母亲自己的问题,我们教师能起到什么作用?还有社会环境这么差,老师的力量实在是微小了。的确在研究进程中也出现留守儿童转化不大教师灰心的现象。当然在研究进程中主要遇到的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是诸如家庭的、社会的因素。具体归纳还存有以下困惑:

一、学校层面

1、今后课题研究方向侧重于什么?

2、研究人员少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导致信息闭塞,无法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3、研究过程中有的措施无法落实到位,留守学生跟踪力度不够。

4、培训隔代监护人不到位。

5、心理健康咨询课没有专职的辅导教师。

6、学校经费开支紧张。

7、当今,农村学校应式教育成份仍然较重,不可能安排过多的时间来进行德育工作。

7、教师教学工作任务重,从事育人的时间得不到保障。

二、家庭层面

1、家校沟通有一定的难度(父母亲工作忙,或者父母不重视不易沟通)

2、隔代监护人文化素质较低下(培训时不到位,不愿意来),监护的目的只停留在学生的身体安全上。

3、学生自己不求上进,自暴自弃,心理和不良习惯一下子不易矫正到位,有反复的倾向。

4、家长本人表率不够,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节假日打牌赌博,从事地下六合彩等不良活动。

三、社会层面

1、三级管理机制(学校、家长、政府)中政府一级较难落实;

(1)、关心留守儿童机制不健全。农村基层干部和邻居要关心“留守儿童”,了解其基本情况,帮助解决其家庭困难,以减轻他们的劳动负担。政府要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对帮助“留守儿童”及其家庭。

(2)、校园周边环境整治不能到位。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和整治,加大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

2、校外留守学生监督机制不能落实到位。

农村乡、村教育和监护体系建立不起来。是否可以考虑联合妇联、工会、村委员、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还值得与读者探讨。

为留守儿童织起“保护网” 篇2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权益

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的特殊群体,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之规定, 赋予他们五项基本权益:

(一) 生存权———每一个未成年都拥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健康权以及获得最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

(二) 受保护权———不受危害自身发展影响的、被保护的权利。

(三) 发展权———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

(四) 参与权———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

(五) 受教育权———享有由国家保障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并享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和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二、国内外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现状

在西方发达国家, 城市发展初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受经济条件的吸引, 农村的青壮年纷纷向城市转移, 他们离开农村的方式与我国农民不同, 他们彻底从农民变成了工人, 他们断绝和土地的联系, 在此过程中父母与子女是一起流动的, 不受户籍制度的约束, 绝大多数为整户迁徙, 自然也就不存在留守少年现象。我国于1986年7月1日起实施的义务教育法成为了保障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基石。于1991年9月4日实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 规定留守儿童的权益由家庭、学校、社会、司法途径予以特别关怀。面对如此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 如何让留守儿童更好地得到权益保障, 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我国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 受教育权难以得到保障

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学校。留守儿童”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学习成绩都处在班级下游, 极个别学习成绩较好的孩子, 也是用他们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换来的。据教育部门的一项统计显示, 近年来, 农村青少年初中升高中的比例已由1985年的22.3%下降至目前的18.6%, 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则在初中毕业后, 未经过任何职业培训就外出务工, 每年更有近200万的留守儿童小学毕业后沦为廉价劳动力。

(二) 受保护权时常受到侵害

留守儿童过早失去双亲关怀和庇护, 受保护权长期遭受侵害。孤独与迷茫使他们有的表现为暴躁、小偷小摸、欺负同学;有的孩子则经常处于自卑、忧郁状态, 对未来缺乏理想, 对家人、伙伴、同学漠不关心, 公德心缺失。还有的儿童虽然性格开朗、积极乐观, 但比较偏执、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差。由于留守儿童受保护权得不到有效保障, 缺少父母关爱、家庭温暖和社会关怀, 使他们极易走到一起, 形成一个个小团体, 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危人群。据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2013年数据显示, 截至当年, 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中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总数的70%, 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三) 生存权和发展权落实不到位

使留守儿童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不受侵害是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的底线, 生存权和发展权被提高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 时至今日, 留守儿童的这两项权利依然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农村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不足, 留守儿童的健康受到很大的威胁。据有关报道显示, 农村孩子的传染病、地方病发病率普遍比城市高。加之, 孩子没有父母的监护, 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饮食安全、饮水安全、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的监管, 极易引起各类儿童安全事故, 留守儿童受伤、死亡事件频频发生。

(四) 在法律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对留守儿童的关怀有所欠缺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初犯年龄逐年降低, 校园暴力案件不断增加, 案件恶性强、手段凶残、影响广泛。

有数据显示, 在近20年内, 我国青少年的发育年龄提前了2-3年, 心理和生理成熟度较过去有大幅提高。继续依照年满14周岁作为青少年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 不仅间接上成为了未成年惯犯违法犯罪行为的帮凶, 同时也无形中伤害了那些本性善良因一时冲动犯下罪行的孩子。举例来说, 留守儿童甲一直在与同伙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在甲年满14 (或16) 周岁的前一天, 暨甲成为限制行为能力人或完全能力行为人的节点。当天甲与小伙伴们一起从事违法犯罪行为, 由于甲还是无行为能力人 (或限制行为能力人) , 即使犯罪也可以免于刑罚, 但是当甲第二天早上 (达到时间节点) 醒来, 未得到社会、学校、家庭任何提示的情况下, 做相同的事情, 就会以他生日为界限, 为他生日之后的行为受到法律严厉的制裁。在成年人的世界中, 这是再公平不过的事, 但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和法律去要求未成年人, 对未成年人而言显然是不够妥善, 缺乏关怀的。当前, 未成年人无法掌握足够的法律知识, 也无法在他到达行为能力变化时间节点的那一刻就突然具备对犯罪行为所造成后果的认知能力。这种情况的发生, 违背了立法者保护青少年权益的初衷, 这是站在成年人视角审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问题的结果, 显然没能更好的站在未成年人的角度给予他们最需要的保护和关爱。

四、完善我国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的意见

(一) 延伸法律与道德在权益保护层面的边界, 编织起温暖的关怀平台, 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司法五位一体的权益保护网络。

尽快建成中国儿童保护的法律体系, 修改完善义务教育法, 建立留守儿童普法考试制度, 保障留守儿童接受普法教育的权利, 在留守儿童成长关键的时间节点进行普法教育, 推行留守儿童法律基础知识考试制度, 将考试成绩与升学、择校的优惠政策挂钩。对于法律知识考试不合格的留守儿童, 进行单独辅导, 务必使他们在对应的时间节点达到限制行为能力人或完全行为能力人所应具备的法律知识标准。

(二) 通过教育体制改革保障留守儿童权益。将目前的9 年义务教育提高至13年义务教育, 实现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全覆盖, 提高适龄青少年覆盖率。每名留守儿童由一名教职员工点对点关怀, 关注其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思想波动, 有效减少校园安全、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全面创新寄宿制学校及工读学校, 在提升现有两种学校教学质量的同时探索学工结合的教育模式。推广认证家庭寄宿制度, 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基金用于补贴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开支。

(三)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实行青少年柔性刑罚制度。

在司法实践中, 因未成年人毕竟还处于发育阶段, 认知能力、自控能力还存在欠缺, 应当建立区别于成年人的青少年弹性刑罚制度。注重以教育挽救为主, 惩戒处罚为辅, 综合在各案中青少年对犯罪行为的认知程度、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等方面弹性考量量刑幅度。通过教育、改造和挽救有罪错行为的未成年人, 震慑有犯罪可能的未成年人, 有效的遏制破解“宽容即纵容”难题, 对未成年人来说, 这是惩戒, 也是保护。

摘要:留守儿童, 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 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或不在父母身边城里的未成年人。保障留守儿童的权益, 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城市、农村和谐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留守儿童权益概念、国内外保护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法律、制度、政府行政等多个角度提出完善我国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网络,刑事责任年龄

参考文献

[1]曹诗权著.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2]张敦福主编.现代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姚丽.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分析与对策[D].山西大学, 2012.

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简报 篇3

据了解,今年4月份,按照民政部的统一部署,天津市民政局、市教委、市公安局联合下发了《天津市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的.实施方案》,在全市十个涉农区县组织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主要排查对象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

从排查总体规模看,全市共摸底排查出农村留守儿童1236人,其中由(外)祖父母监护的970人,占78.48%;由亲戚朋友监护的33人,占2.67%;无人监护的35人,占2.83%;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198人,占16.02%。另外,有356名由(外)祖父母或亲朋监护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情况较差。目前,仍有少数农村留守儿童辍学(7人)或尚未登记户口(13人)。从区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武清、宝坻、宁河、蓟州等区域,以上四个区共有农村留守儿童1117人,占全市总数的90.37%,其中蓟州区农村留守儿童565人,是全市农村留守儿童人数最多的地区。从年龄结构看,0-5周岁、6(含)-13周岁、14(含)-16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分别为279人、834人和123人,各占22.57%、67.48%和9.95%。从家庭经济来源情况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是外出务工(702户)和种养殖业(227户)。

为留守儿童织起“保护网” 篇4

---席庆超律师

1.受监护权存在的问题

从父母的监护向非亲权的监护或单亲监护转变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监护的不力。就隔辈监护而言,调查显示,80%左右的留守儿童监护人都是60 岁以上的老年人,不能给予留守儿童很好的照顾。而且,隔辈监护人一般都需要照顾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孩子,此外还要负责耕作自己和外出亲人的承包地。家务、农田和照顾几个留守儿童的任务集于年老体迈的祖辈于一,这就必然会使隔代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弱化。

就单亲监护而言,由于受到我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单亲监护的类型中绝大多数又都是以孩子的母亲作为监护人。母亲的监护当然要较其他监护方式要好得多,但是在父亲外出打工之后,作为单亲监护人的母亲往往面临的是沉重的劳动负荷和巨大的生活压力,再加上农村妇女自身文化素质的普遍偏低,就势必影响其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照顾和教育方式,这也是单亲监护在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方面存在着诸多隐患的主要原因。就上辈监护和同辈监护而言,如果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成年的亲属或朋友,则由于这些亲属和朋友一般也都有自己的未成年子女需要照顾,所以对“外人的孩子”很难尽到教育、抚养的责任,这就常常会使被监护的留守儿童处于管教真空的状态。如果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同辈的兄、姐,则由于此类监护人自身年龄尚小且缺乏监护的能力,这就客观上无法去履行监护职责,相反还很有可能给留守儿童的安全、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就法律视角来看,隔辈监护、单亲监护和一部分的同辈监护属于法定监护人的范畴,而上辈监护和一部分的同辈监护可以认为是自愿监护或委托监护。所以上述分析表明,在我国现阶段的留守儿童监护中,法定监护普遍存在监护无力的问题;而自愿监护和委托监护在现实中还不普遍,在个别存在的自愿监护和委托监护中也同样存在激励不足、监护不力的问题。至于国家监护,基本上只是徒有虚名,在现实中很难得到真正落实。

2.受教育权存在问题

(1)在家庭育方面,表现为家庭教育弱化甚至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留守儿童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帮助,及父母情感上的关怀呵护,这在很大程度上给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带来不利影响。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消极情绪一直困扰着孩子,使他们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出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那些寄养在祖辈家中的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的观念落后,能力有限,无力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只关心吃穿,对教育无能为力,甚至有些还放任、纵容一些不良行为,起着相反作用。也有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因为歉疚,用金钱教育替代亲情教育。甚至有的家长坚持“教育无用论”,认为孩子学习不学习没关系,打工也能挣钱,很小就让孩子缀学,随其打工,让孩子过早的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2)在学校教育方面,因为农村基础教育设施的落后,包括非留守儿童在内的所有农村儿童的基本受教育权都得不到很好保障。受高校扩招及经济危机的共同作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陡增。部分学生普遍感觉“读书无用”,更有甚者,放弃了高考。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中造成的影响尤其恶劣。第一,学习间断现象,有些儿童在“流出”——跟随父母到城市上学和“回流”——从城市回户籍地上学的过程中,学习有间断现象,也有一些是因为监护人更替而从一个学校转学到另一个学校,发生间断现象的。

第二,留守儿童失学现象严重,复学率低。有些留守儿童逃学或辍学后,学校得不到家庭配合,复学率很低。

第三,留守儿童升高中比例不高。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得不到父母的关怀、督导,学习不专心,不求上进,成绩下降,升入高中的比例不高。

第四,留守儿童留级生增多。由于一部分留守儿童从外地流回家乡后,跟不上本地学校的进度或教材、学制与家乡不统一而被迫留级。

(3)在社会教育方面,表现为社会教育效果差,甚至失控。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缺少相应的社会教育组织,正面的社会教育微乎其微。随着经济的法杖,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在农村学校周边,社会环境状况很令人堪忧。

3.人身权存在的问题

(1)心理安全问题。长期分离没有联系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正常的关心、引导和爱护,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和思想的变化,对他们也没有充分的了解。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代为监护由于种种原因监护不力,造成约束管教不到位,只要孩子不犯大错,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听之认之的态度。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督促,造成许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话,在校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经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络游戏,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或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或缺乏自信、悲观消极、无所是事。网络媒体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负面报道过多,无形中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造成了不良影响。

(2)被侵害的问题。从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反映出,目前我国农村家庭缺失的情况较为严重,这就带来了多方面的安全隐患,同时也为犯罪分子提供了机会。全国妇联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2008)及有关学者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受各类犯罪侵犯的高危人群,留守儿童中男性儿童多会成为人贩子注意的目标,而女性儿童则容易成为性侵犯的对象。从目前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工作所呈现出的总体数据来看,被拐卖儿童群体中,居第一位的是流动儿童,居第二位的是留守儿童。除了犯罪分子的侵犯以外,监护人方面也有一些问题。从媒体报道的有关事例中我们发现,有些是委托监护人责任心不强,不能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造成的。

(3)意外伤害的问题。近年来,由于监护人保护不力,或因年长或因经济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等多方面原因而产生的留守儿童溺水、触电、车祸、死亡等意外事故频繁发生。有研究证实,照顾者为祖父母以及照顾者文化程度低是儿童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得不到亲情照顾也容易产生安全问题。此外,由于父母的“缺席”,孩子缺少家庭的温暖,导致轻生自杀的案例也不少见。

4.留守儿童违法犯罪问题

该群体的犯罪率日益上升,已经占到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的20%以上,留守儿童犯罪率的上升引起了社会学家和法学专家的重视。当前,留守儿童犯罪呈现出如下特征:

(1)犯罪的暴力性。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生活艰苦,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富起来,贫富差距拉大,农村留守儿童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往往以满足钱财欲望为主,因此,财产型犯罪较多,且暴力化倾向明显。

(2)激情犯罪占重要比例。留守儿童缺乏对事物应有的分辨能力,同时又处在盲目模仿、心理因素极不稳定这一特殊的生长发育期。一时兴起,便实施犯罪行为。

为留守儿童织起“保护网” 篇5

昨日下午,衢州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副市长陈锦标参加。

会上,市民政局负责人介绍了前期我市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就开展关爱保护专项行动作了具体部署。

陈锦标指出,我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工作起步较早,措施扎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他强调,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目前我市已建立了相关工作机制,摸清了全市农村留守儿童情况底数,实现了“一人一档”基本信息入库,并通过平台搭建等举措,为留守儿童提供了精准服务。但我市农村留守儿童量大面广,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监护照料和关爱保护。要明确责任,突出重点,推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全面落实,要落实家庭、政府和社会的责任。要突出工作重点,各县(市、区)要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出台配套政策,加强组织队伍建设,完善三级关爱保护工作网络,充实基层工作力量,落实应急保护机制,加强校园安全和校外安全管理,加强社会舆论引导,确保我市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浅谈留守儿童生存权的法律保护 篇6

儿童的生存权的规定是经过了一系列发展之后才逐渐被认可的。儿童曾经是不被看作权利的主体的, 而被看作法律保护的客体。1989年被誉为儿童权利“大宪章”的《儿童权利公约》第一次提出了儿童人权的概念, 并对儿童的生存权作了具体的规定, 根据公约, 生存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和医疗保健权。

我国目前尚未颁行专门针对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的规定, 关于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是可以依据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的, 但是不得不承认对于针对留守儿童的专门保护是一个很大的缺失。我国现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对未成年人的权利做出了专门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 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 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其中, 生存权主要是指未成年人享有固有的生命权、健康权和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

二、留守儿童生存权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的原因分析

虽然留守儿童享有广泛的生存权, 但是, 留守儿童这些权利的实现, 光依靠其自身显然是无法实现的, 如果没有强制约束, 习惯于忽视未成年人地位的成年人, 尤其是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能够全心维护留守儿童的生存权。正因为如此。留守儿童的生存权受到侵害的事件才时有发生。笔者认为具体原因包括如下几项:

1家庭监护中对留守儿童生存权保护的缺失

留守儿童的生存权的受到侵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中有效监护的缺失。首先, 监护力度不够。由于监护人监护能力不足, 而导致的对留守儿童监护质量下降, 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其次, 监护方式不稳定。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 而是处于非稳定和动荡状态。最后, 监护甚至发生倒置。在留守儿童中, 有一部分留守儿童被留在家乡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父母在外打工, 他们能照顾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 这就产生了监护倒置现象。

2社会对留守儿童生存权的保护存在缺失

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 措施不力。各级地方政府对农民外出后所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重视不够, 更没有上升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实现社会公平, 完善中国市场经济, 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高度, 表现为在法律、政策和财力上的支持力度不够。在“留守儿童”生存问题上措施没有跟上、资金投入不足、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 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3留守儿童自身原因导致的其的保护存在缺失

由于留守儿童自身的特点, 决定了他们无法自己独立的实现其权利, 即使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他们也不知如何去操作和实现。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面对来自成人世界的“强权”, 留守儿童往往意识不到是对自己权益的侵犯, 相反却可能错误地认为本就应该如此;即使明知自己遭受不法侵害, 由身心发育状况所决定, 留守儿童根本就不具备寻求救济的知识和能力。

三、留守儿童生存权保护建议

留守儿童生存权的保护应该从规范家庭监护入手, 加强国家和政府对家庭监护的干预力度。同时从多方面保障留守儿童的生存权救济途径。

1规范留守儿童家庭监护机制

要对正确、完全履行监护职责的一般范围与标准进行明确, 并建立父母责任制度, 对不履行、不完全履行、不正确履行监护职责的父母,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规范与制裁, 甚至包括剥夺监护权。对于不尽职责甚至侵害留守儿童权益的父母, 从维护留守儿童权益的角度出发, 有必要制定一个取消父母监护资格的条件, 并结合一定的监督制度和鉴定标准进行司法干预。

2建立国家监护制度

国家监护制度是指由国家出资并代表国家设立监护机构的监护制度。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国家监护制度, 而是设立了包括由未成年人住所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这些非国家出资也并不代表国家设立的监护机构。这些机构由于本身职能的限制, 并不能真正达到保护留守儿童利益的目的。因此, 应当建立完善的国家监护制度, 在留守儿童没有得到有效监护的时候能立即得到救助。

3明确留守儿童寻求生存权受侵害的法律救济途径

英国有句古老的格言:“无救济就无权利。”这句话道出了救济对于保护留守儿童生存权不受侵害的重要意义。我们应根据现有法律法规及现实需要, 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生存权的救济途径。建议对于侵犯未成年人生存权权益的行为,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予以劝阻、制止或者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者控告。甚至还可以借鉴外国相关救济的模式, 实行留守儿童权益侵犯的“公益诉讼”只要是侵犯了留守儿童的权益, 任何人均可以成为起诉的主体, 为留守儿童维权。

法律对留守儿童生存权的保护至关重要, 当然, 整个社会对未成年人生存权的保护是对留守儿童生存权保护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优化社会环境, 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环境才能对留守儿童的生存权进行充分的保护。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保护留守儿童就是在创造我们的未来, 实现我们的希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l页[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l页

为留守儿童织起“保护网” 篇7

仅供参考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X政发〔XX〕XX号)和《关于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的意见》(X政发〔XX〕XX号)精神,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健康成长,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结合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依法保护,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体系,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加大关爱保护力度,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父母监护,家庭尽责。落实父母和家庭监护主体责任,依法履行监护义务,确保儿童权益。加强对家庭监护和委托监护的督促指导,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得到妥善监护照料、亲情关爱和家庭温暖。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共管。将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作为政府重要工作任务,落实各园区、镇属地管理责任,强化民政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责任,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合法权益。

——坚持社会参与,全民关爱。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群团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方面积极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生活、监护、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良好氛围。

(三)工作目标

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全面建立,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等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有效运行,侵害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事件有效遏制。未成年人保护政策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儿童学习、生活、成长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安全更有保障,生活幸福感明显提升,全社会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意识普遍增强,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困境儿童数量明显下降。

二、主要任务

(一)全面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摸底排查

摸底排查工作以园区、镇为基础,市民政局牵头负责,市教育局、公安局等协助配合。市民政局要指导园区、镇全面开展摸底排查工作,督促园区、镇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开展摸底排查并及时接收汇总摸底排查信息,建立详实完备、动态更新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库。市教育局和中小学校、幼儿园按照摸底排查口径,提供在校在园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有关信息、数据。市公安局及派出机构对园区、镇汇总提供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排查资料,核实户口登记等信息后反馈市民政局、教育局。

(二)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1、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要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义务和监护职责。外出务工人员要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夫妻一方留家照料,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不得让未满16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外出务工人员要经常回家探望留守未成年子女,经常与留守未成年子女和受委托监护人沟通联系,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状况,给予亲情关爱和教育指导。父母或受委托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的,村(居)民委员会、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要及时予以劝诫制止和批评教育,并据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强化园区、镇、村(居)民委员会工作责任。园区、镇要结合辖区实际,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确保关爱保护工作覆盖本行政区域内所有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

要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摸底排查工作,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开展摸底排查,并按照“一人一档”的要求建立详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台账;

村(居)民委员会要全面排查、定期走访,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家庭情况、监护情况、就学情况等基本信息,建立分季度、向所在园区、镇报告制度。

3、强化民政部门牵头协调和兜底救助责任。市民政局要推动建立政府领导、民政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会同教育、公安部门在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摸底排查的基础上,健全信息报送机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纳入有关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政策保障范围;

指导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发挥兜底作用,及时接收安置公安机关护送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

4、强化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责任。市教育局要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和教育资助政策,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中小学校要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受教育情况实施全程管理,及时了解无故旷课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情况,落实辍学学生登记、劝返复学和书面报告制度,劝返无效的,应向所在园区、镇书面报告,依法采取措施劝返复学;

依托学校现有资源,设立学校“农村留守儿童之家”,配备必需的电话、电脑、图书和文体器材,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学习知识、拓展视野、互通信息的平台。

5、强化群团、社会组织关爱服务责任。市总工会、团市委、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假期日间照料、课后辅导、心理疏导等关爱服务。总工会、团市委要广泛动员广大职工、团员青年、少先队员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和互助活动。妇联要依托妇女之家、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服务站等活动场所,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关爱服务,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父母、受委托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引导他们及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身心健康状况,加强亲情关爱。残联要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残疾预防和精神康复服务等工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支持社会组织、爱心企业依托学校、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举办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托管服务机构,并依法落实相关优惠政策。

(三)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救助保护机制

1、建立强制报告机制。明确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村(居)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强制报告责任,在工作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疑似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等情况的,必须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告。负有强制报告责任的单位和个人未履行报告义务的,有关部门要严肃追责。

2、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市公安局和其派出机构要及时受理有关报告,第一时间出警调查,有针对性地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强制报告责任人要协助公安机关做好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属于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单独居住生活的,要责令其父母立即返回或确定受委托监护人,并对其父母进行训诫;

属于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的,要联系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父母立即返回或委托其他亲属监护照料。对上述两种情形联系不上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父母的,要就近护送至其他近亲属、村(居)民委员会或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临时监护照料,并协助通知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父母立即返回或重新确定受委托监护人。属于失踪的,要按照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及时开展调查。属于遭受家庭暴力的,要依法制止,必要时通知并协助民政部门将其安置到临时庇护场所、救助管理机构或者福利机构实施保护;

属于遭受其他不法侵害、意外伤害的,要依法制止侵害行为、实施保护。对于上述两种情形,要按照有关规定调查取证,协助其就医、鉴定伤情,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奠定基础。公安机关要将相关情况及时通报有关园区、镇。

3、健全评估帮扶机制。各园区、镇接到公安机关通报后,要会同民政部门、公安机关在村(居)民委员会、中小学校、医疗机构以及亲属、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的协助下,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安全处境、监护情况、身心健康状况等进行调查评估,有针对性地安排监护指导、医疗救治、心理疏导、行为矫治、法律服务等专业服务。对于监护人家庭经济困难且符合有关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政策的,民政及其他社会救助部门要及时纳入保障范围。

4、强化监护干预机制。对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父母或受委托监护人,公安机关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必要时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情节恶劣构成犯罪的,依法立案侦查。对于监护人将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置于无人监管和照看状态导致其面临危险且经教育不改的,或者拒不履行监护职责六个月以上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生活无着的,或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导致其身心健康严重受损的,其近亲属、村(居)民委员会、民政部门等有关人员或者单位要依法向市法院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另行指定监护人。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

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政府办、文明办、综治办、农工办、教育局、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人社局、文广新局、卫计委、12345公共服务中心、总工会、团市委、妇联、残联主要负责人,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仪征市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推进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各园区、镇和相关单位要将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结合实际,迅速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市民政、公安、教育等部门要强化工作责任,督促有关方面落实相关责任。要进一步明确权利义务和各方职责,特别要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政策法律保障。对本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情况,要适时组织专项督查。

(二)发挥阵地作用,强化能力建设。

要结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等,积极统筹各方资源,加强救助管理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日间照料中心、寄宿制学校等设施建设,利用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开辟儿童托管服务和活动场所,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学生之家”“日间照料中心”等阵地作用,不断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入学和临时监护照料等需求。市财政局要优化和调整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各园区、镇和相关单位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工作人员,确保有人干事、有人负责。

(三)积极营造氛围,强化宣传引导。

各园区、镇和相关单位要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宣传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强化政府主导、全民关爱的责任意识和家庭自觉履行监护责任的法律意识。建立健全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对认真履职、工作落实到位、成效明显的,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扬和奖励;

为留守儿童织起“保护网” 篇8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文件精神及省教育督导办《关于开展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暨2018年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专项行动进展情况专项督导的通知》(湘教办【2018】66号)要求,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促进我校留守儿童平安健康成长,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工作机制,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让我校所有留守儿童都拥有一个和谐幸福、快乐的生活、学习环境。保证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

二、领导组织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特组建塘市中心校“留守儿童关爱保护”领导工作小组:

1.领导小组: 组

长:尹

副组长:黄

曹远发

付相军

黄井贵

员:黄启军

李伟海

赵德月

陈诗政

刘显佐

尹海军

尹石宝

李丝彪

2.工作小组

长:黄 胜

副组长:李伟海 黄启军 李丝彪 成 员:各班班主任老师、校务会其他成员

三、目标方向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2、关爱留守儿童,在班级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

3、使留守儿童们获得同学的关爱,教师的关爱,学校的关爱,社会的关爱。

四、具体措施

(一)健全机制,发挥班级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

1、各班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2、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让学习好的学生帮助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学习。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学生饮食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诚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

3、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由校长牵头组织全体教师对留守儿童结对关爱,把特殊困难的留守儿童作为教师关爱的重点对象。教师和学生家长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帮扶学生家长成为“代理家长”

4、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班级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二)要求教师随时转变角色,既当严师,又当慈母。作为教师,对留守儿童要给予特别的关爱,与他们交朋友,以热情的帮助,真诚的教诲迎取他们的信任,力争成为留守孩子们学习上的促进者,生活上的支持者,活动中的协助者,情感上的知心者,使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无忧无虑的生活,快快乐乐的学习。

五、做好留守儿童家访工作

1、孩子出现安全问题时必访。

2、孩子情绪有变化时必访。

3、孩子生病时必访。

4、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必访。

5、孩子成绩下降或上升时必访。

6、孩子在家庭、生活上有困难时必访。

7、孩子出现频繁迟到、早退时必访。

8、孩子出现厌学时必访。

总之,为了让每一个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人人自立自强,作为学校,力争为他们创造一片美丽的蓝天。

塘市中心校

为留守儿童织起“保护网” 篇9

青少年校外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然而就农村地区来说,要搞好青少年校外教育,想依托公益化、特色型的少年宫,目前还远远做不到。因此,只有扬长避短,依托自身的自然环境特征或人文环境特征去发展,这样才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

浦口区星甸街道石村村地处偏远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数众多。这导致了该地同其他落后偏远地区一样,留守儿童较多。鉴于此,近几年来,浦口区石桥成教中心结合区域特点,和相关部门联手建立了留守儿童“快乐家园”,为确保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 深入调查分析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为了关爱本地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寻找本地校外教育的一条成功经验,2013 年1 月,石桥成教中心在石村村村委会的支持下,联合村关工委,发动青年志愿者,对10 个村民小组的95 名留守儿童发放了《石村村留守儿童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由志愿者们现场发放,当面解释,回答后当场收回分析。

1.1 调查数据统计

综合分析被调查的95 名留守儿童问卷,问卷归类了20 个和他们息息相关的问题,如你父母在外打工多久回来一次?你会时常感到孤独吗?平时你都和谁生活在一起? 和其他同学相比你觉得自己学习、行为习惯怎样等等。这些问题,主要涉及石村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生活情况、学习情况、行为习惯、与父母情感等方面,结果分析如表1~表5 所示:

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与其他儿童相比有一定差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学习感到有困难,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主要依靠老师和同学,非留守儿童还可依靠父母。日常生活中,留守儿童家庭大多数经济条件较差,年龄稍大点的孩子还要承担家务,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对学习成绩的提高自然造成一定影响。在监护问题上,较多留守儿童的监管人为祖辈,他们只能在生活上给予关怀照顾,对学习辅导基本是空白,留守儿童缺少正常的监护。

1.2 调查结果分析

由于父母无暇顾及、监护人监管不力、社会不良因素影响等方面的原因,使得这些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情感问题。

留守儿童大都和祖辈住在一起,由于监护祖辈与孩子年龄差距大,存在代沟,自身又担负大量繁杂的劳务,孩子出现情感方面的问题很难找到倾诉的对象。从表中可见主动打电话帮父母联系的儿童仅占不到38%。他们又很少与在外的父母联系,所以留守儿童存在较为严重的情感教育问题,因缺少关怀与倾诉,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导致他们感情比较冷漠,甚至孤僻、偏激,大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内向、自卑、不善交流等共性问题。

1.2.2 学习问题

由于父母在外务工的影响及各种娱乐场所的增多,尤其是网络在农村的日益普及,使得不少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大多留守儿童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根据调查分析,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不好,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处在中等以下位置。

1.2.3 道德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祖辈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对孩子纵容溺爱,物质生活上给予满足多,道德和精神上约束引导少,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上的放任自流,留守儿童容易形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中最大的问题便是没有人能管得了问题儿童。祖辈年纪大,还要种地务农、照看家庭,不懂孩子的生理心理状况,难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寄居在亲戚朋友家的,主人不便对孩子进行教育,由于缺少监护人,更是忘乎所以。至于与单亲生活在一起的,虽然情况稍好一些,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2.4 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近年来,与留守儿童有关的案件不在少数。留守儿童的第一监护人为其父母,父母外出打工,大多数人选择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他们年岁已大,对于孩子的很多方面都照顾不到,导致孩子的生活及自身安全出现问题。父母长期离家打工,偶尔回家一次也是对孩子嘘寒问暖,使孩子缺乏安全教育,缺少安全意识。

2 建立留守儿童“快乐家园”开展各种关爱活动

2.1 建立留守儿童“快乐家园”

2013 年5 月,石村村村委会将石桥成教中心和村关工委的调查情况向上级部门做了汇报。为了这些留守儿童能健康成长,上级有关部门在了解到石村村的特殊情况后,多次来石村村调查,并争取到了资金,决定为孩子们建设一个专属于他们活动的“快乐家园”。随即,村委会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关心指导下,也本着为民办实事的宗旨,专门腾出800 多平方米的办公用房用作留守儿童“快乐家园”活动场所。先后投入20 万元用于留守儿童“快乐家园”建设,并陆续配备了桌椅、电脑、书籍等硬件设备,制定教学活动管理、岗位责任、服务团队等办法,为留守儿童“快乐家园”正常运行提供活动保障。

2.2 积极开展各类关爱活动

石村村留守儿童“快乐家园”建立后,村关工委立即着手开展一系列关爱活动,活动深得留守儿童们喜爱,他们在活动中有着空前的热情。关爱活动平均每月开展3 次,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指导留守儿童读书、做作业、画画、下棋,带领留守儿童做游戏、跳舞,辅导留守儿童学习电脑知识,陪同留守儿童过“六一”等等。这些活动由村关工委组织,青年志愿者参与实施。很快,这里便真正成为当地留守儿童们的“快乐家园”。

2.3 研究分析关爱活动难题

2014 年,石桥成教中心经常深入石村留守儿童“快乐家园”活动现场,调查了解活动开展情况,和村关工委共同研究影响关爱活动有效开展的难题。

2.3.1 留守儿童参与率低

每次关爱活动,一般都是在节假日进行,关工委要求村里的驻组干部把孩子们带过来,驻组干部往往选择的都是一些自己熟悉、听话懂事的小孩。这样,虽然近一年的活动参与总人数已达400 多人次,但留守儿童参与率低,也只有34.6%。一些驻组干部不熟悉、不优秀的小孩参与的机会就少。

2.3.2 参与活动的安全问题

活动前,驻组干部将留守儿童带到村里,然后他们就去工作了。活动结束后,驻组干部基本都在外工作,不在村里,留守儿童们就像村小放学一样自己回去了,在这一过程中是有安全隐患的。同时,青年志愿者毕竟不是学校老师,活动的组织能力也有待加强。

2.3.3 活动缺少特色内容

活动偏向学习方面多一些,缺少其他方面的特色。如留守儿童们在家一般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孩子们在情感方面出现问题后很难找到倾诉对象。因此,可以增加一些有利于留守儿童和父母沟通和情感倾诉的活动,这样对他们帮助会更大。

2.3.4 志愿者队伍需要加强

留守儿童家园的每次活动都是由村里大学生、年轻村官志愿者具体负责实施。他们年轻、有热情,但缺乏经验和一定的耐心。因此,志愿者队伍需要加大、加强,需要充实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党员干部、儿童教育专家才行。

2.3.5 活动需要建立制度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是一项复杂、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公益事业。开展的各种活动需要团队、需要符合教育规律、需要经费,这些都要在各项规章制度下进行。

3 不断总结提高关爱活动日趋完善

3.1 寻求促进活动开展的方法

2014 年9 月,石桥成教中心和石村村关工委经过分析总结,决定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以促进关爱活动有效开展。

3.1.1 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制度

为了便于管理,村里的每位留守儿童具体信息需要登记造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这样,每次活动时,就可以由关工委选择上次没参与的留守儿童名单交给驻组干部。无疑,村里留守儿童的参与率必将大幅提高。

3.1.2 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

目前,石村村留守儿童快乐家园开展的活动内容涉及孩子们学习方面是蛮多的,但是缺少特色,缺少与留守儿童们的心理辅导和心灵沟通。建议多开展此类活动,如开展“快乐网上行”活动,让孩子们上网查资料、与父母视频通话,亲情互动;建立“心灵驿站”,由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心理知识讲课和辅导;设立“亲子乐园”,志愿者指导留守儿童及监护人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同时,针对孩子们的年龄和实际要求的不同,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坚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留守流动儿童的特点相结合;二是与重大节日活动相结合;三是与寒假、暑假两个重点时间段相结合。

3.1.3 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目前,留守儿童“快乐家园”的每次活动都是由村里的大学生、志愿者具体负责实施,但是人员单一,光靠年轻人不行。这支队伍需要充实社会各界人士,如党员干部、退休教师、在职教师、五老人员、家庭教育专家等。这样,会对留守儿童们的服务更全面、更专业。

3.1.4 制定留守儿童活动制度

关爱留守儿童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安心工程,需要详实的活动制度作保障才行。要精心制定了教学活动计划;制定教学活动管理办法,涉及岗位责任、设备管理、经费募集、财务管理、安全保障、监督管理,为儿童“快乐家园”正常运行提供各项保障。同时,这些活动制度也能很好解决参与活动的留守儿童安全问题。

3.2 活动开展日趋完善

石村村留守儿童“快乐家园”在村委会和关工委的努力下,截至目前,各类关爱活动开展的日趋完善、有效。

3.2.1 活动的留守儿童参与率有了很大提高

经统计,2014 年,平均每月开展活动3 次,参加活动留守儿童人数430 人次,留守儿童参与率34.6%。而2015 年至今,平均每月活动3.2 次。参加留守儿童人数已近386 人次,留守儿童参与率达52.7%。参与率大大提高,这主要得益于建立了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制度。为了便于管理,村里的每位留守儿童具体信息登记造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每次活动时,由关工委选择上次没参与的留守儿童名单交给驻组干部,无疑使得村里留守儿童的参与率大幅提高。

3.2.2 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内容更加丰富

2014 年,石村村留守儿童“快乐家园”开展的活动内容涉及孩子们学习方面是蛮多的,但是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缺少特色,缺少留守儿童们的心理辅导和心灵沟通。而到了现在,关爱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不仅包括“智慧书屋“”亲近母语读书角“”七彩书法绘画角“”心灵营养驿站“”儿童欢乐活动园”等特色活动,而且还开设了书法、绘画、阅读、乒乓球、舞蹈、音乐、呼啦圈、跳绳等各类兴趣小组活动和带领留守儿童过“六一”等。

3.2.3 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志愿者队伍更加庞大

以往,留守儿童快乐家园的每次活动都是由村里的大学生、志愿者具体负责实施,人员单一,基本都是年轻人。如今,这支队伍需要充实了社会各界人士,包括了党员干部、退休教师、在职教师、五老人员、家庭教育专家等。志愿者队伍有了各类人员,不仅队伍庞大,也对留守儿童们的服务更全面、更专业了。

3.2.4 留守儿童家园硬件设施建设与管理更加规范

留守儿童家园内的活动设施原本存放杂乱无章,管理无序,被孩子们随意存放。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并最大限度发挥这些设施的功能,自2015 年以来,留守儿童家园加强了内部硬件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将原有的活动室建成各个专用教室。如孩子们读书的地方,建成了“智慧书屋”,专门用于指导读书、写作业,各类书籍都存放于此,登记造册;如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的地方,建成了“欢乐活动乐园”,活动器材都放在里面,专人管理;如孩子们开展“快乐网上行”活动的地方,专门建设成了计算机室,儿童家园使用的电脑都存放于此,科学管理。同时,如书籍、画画材料等很多硬件设施、活动器材都得到了不断补充和更新。

4 静心思考分析关爱活动仍需争取支持

如今,石村村留守儿童“快乐家园”在本地已经小有名气,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各级领导的肯定。但是,我们认为,留守儿童们的大部分课余生活时间还是在“快乐家园”之外。由于留守儿童在各村各组分散居住,这不仅给每次关爱活动的组织和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也给留守儿童全方位的关爱造成了难度。因此,今后的关爱活动仍需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4.1 争取志愿者的支持

志愿者在实验项目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直接面对留守儿童,无私奉献。他们不仅是每次关爱关爱活动的具体实施者,而且和留守儿童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因此,只有积极争取志愿者支持,让他们在活动之余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经常会想什么?最需要什么?对留守儿童家园有什么要求?等等,这样才能更加深入有效开展关爱工作。同时,我们还应该争取志愿者长期关爱,避免参与一两年就因工作调动等原因离开的问题,让留守儿童感觉大家一直都在关爱他们,以免产生失落感。

4.2 争取家长的支持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是不断减少留守儿童数量,让每个家庭中的家长切实担负起抚养子女的义务,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因此,下一阶我们要经常和家长沟通联系,动员他们正确处理好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经济利益。家长最好是把子女带在身边上学,使打工和抚养子女两不误,让他们能够真正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即使没有将子女带在身边读书,也要经常与学校和老师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子女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

4.3 争取学校的支持

留守儿童多处于6~14 岁的义务教育阶段,这段时期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除了家庭就是待在学校里,因此学校的影响对留守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校要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在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家庭作业、课外阅读等方面给予具体的指导,安排班主任进行定期家访,实时了解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切实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树立学习的信心,让他们感受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老师和同学一样深切关怀着自己,消除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参考文献

[1]谢红.浅谈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世界,2012(10):109-111.

为贫困留守儿童捐款倡议书 篇10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在儿童中产生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小小年纪,却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缺失亲情;他们渴望家庭温暖,却只能忍受孤独的煎熬;他们稚嫩的双肩过早的承担起生活的无奈。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再加上一般都存在家里经济条件差、生活环境不好等情况,有的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他们渴望知识、憧憬未来、成绩优异、品学兼优,可贫困却使他们失去了往日的欢笑 , 有的甚至离开了留恋的校园。他们急需精神的关爱和物质的帮助,扶危济困、奉献爱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关爱贫困留守儿童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关爱。开江县关工委、县教育局在全县广泛开展募捐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幸福生活、健康成长。在此,我们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请伸出您温暖的双手,奉献您无限的爱意,以实际行动关爱这些弱势儿童,帮助他们幸福成长。捐款不分多少,滴水汇成大江,碎石堆成海岛。哪怕就是几元钱,只要您献出爱心,他们就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也许您的点滴之恩,就有可能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让他们暗淡的生活重新迸发出灿烂的光辉,让希望的光芒照亮他们的前程。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请伸出您的友爱之手,为贫困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成长;请献出您的关爱之情,让春风吹绿大地,让爱心充满人间!

开江县新宁一小

教工会、少先队大队部

家长为贫困留守儿童募捐发言稿 篇11

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扶困助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贫困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日益受到了全国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不让一个贫困的学生辍学”已经是国家努力奋斗的一个目标,同样也是我们学校努力实现的目标。

政府和学校尽管做了不少的工作,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部分孩子虽然享受了“两免一补”的政策,但对大多数的孩子来讲,他们的生活仍然十分困难,有的孩子是带着粮食和蔬菜来学校寄读的,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不少麻烦。不少家庭无法完全承担孩子的生活费用,学校给予这些困难学生的补助也是杯水车薪,学校通过帮贫帮扶的政策着力解决留守贫困生帮扶问题,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贫困生总数也逐年持续上升,我们深感仅靠学校的帮扶已远远不能满足现有贫困生的需求。为此我校为留守困难学生搞募捐活动,在我们的校园里,这些共同在贫穷中经历着成长之痛的同学,不仅没有向困难低头,反而用他们的坚强毅力努力改变着

自己的生活道路,表现出积极、乐观、自强、奋斗的拼搏精神,不少贫困生同时又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成为我校自立、自强、自尊的典范。尤其重要的是,他们在得到别人资助和关怀的同时,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懂得爱与被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发起爱心募捐活动,目的是让所有具有爱心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帮帮这些留守困难的学生,少喝一顿酒就足够一个贫困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每天少抽一包烟也足够一个留守困难学生的生活费!和谐社会需要我们的共同创造,和谐校园的构建同样也离不开您的关心。我们知道:有人为你分担痛苦,痛苦就少了一半;有人与你分享幸福,幸福就会成倍放大。我们真情地呼唤,就在这个特殊的春天里,请伸出您温暖的手,捧出您善良的心,用我们的真情与爱,让贫困学子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筑起一道坚强的助学长城。一分一元,百元千元万元,每一分钱都体现着人道慈善,都意味着奉献无私的爱!你们对贫困生的情义和爱心,我们不会忘记,贫困生不会忘记,社会不会忘记。我国的爱心事业将因你的参与而绚丽多姿,贫困生将因你的帮助而欢欣鼓舞,社会也将因你的奉献而更加温馨美好!

我相信:只要人人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在座的家长们让我们发扬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共同努力,使每一名留守困难学生家庭,都能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构筑起辛寨初级中学和谐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九.八班家长委会主任:陈坤升

为留守儿童织起“保护网” 篇12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监护不能落实, 隔代教育普遍存在。

“留守儿童”的委托监护人爷爷、奶奶等隔代监管或是亲戚托管, 在方法和力度上与亲生父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 缺乏亲情关爱, 人格发展不完善。

长期没有亲生父母的关爱, 亲情淡薄;人际交往中感情体验不充分, 人格不完善;缺乏情感交流, 存在一定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

3. 道德行为偏差, 行为习惯差。

家庭教育的缺失, 缺乏道德约束, 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

4. 缺乏学习指导, 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对学习缺乏热情, 进取心、自觉性不强, 有厌学、逃学倾向。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

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 按照让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的目标, 学校和教师应把教育管理、方便家长、服务学生和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为“留守儿童”撑起成长的蓝天。

1. 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 它体现国家对未来人才的政治要求和社会主义学校的办学方向。但是长期以来,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学校往往以智育为中心, 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德育工作。“留守儿童”比常态儿童更容易受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更容易导致犯罪。因此, 学校必须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对留守儿童以及全体儿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责任。学校应该加强对政教处或德育处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建设和考核管理,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保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有效进行, 落实德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首要地位, 并把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之联系起来, 互相补充, 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2.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配备专门的德育老师指导学习生活。

学校应建立包括基本情况、家庭状况、监护人情况、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留守儿童”档案, 对“留守儿童”实行动态管理。配备专门的德育老师与他们沟通疏导,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品质, 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可采取教师与家长签订增强了解“留守儿童”信息的家访协议、开通家长热线、教师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等形式, 定期指导学生与家长进行沟通, 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 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德育老师亦可主动与家长联系, 介绍孩子在校的情况, 还可指导“留守儿童”每半个月给父母打一次电话, 每月写一次信, 汇报自己在校的情况, 既可以联络沟通父 (母) 子 (女) 感情, 也可以让家长“心中有数”。

3. 加强学校和“留守儿童”监护人的互动交流。

老师要定期对心理或人格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家访, 向监护人反映“留守儿童”在校学习表现, 并了解其在家的学习情况, 解答监护人在教育中存在的困惑, 帮助监护人教育管理“留守儿童”。通过举办培训班、座谈会等形式, 组织家庭教育讲师团或有经验的教师给“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讲解, 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 提高教育和监护水平。

4. 成立学习互助小组, 帮助“留守儿童”搞好学习。

教师应指导“留守儿童”打破年级、班级界限, 组建校内外学习小组, 由高年级各方面表现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老师负责, 每周组织一次集体活动, 比如小组成员互相检查作业、开展校外表现评议等。各班要安排班干部、团员与问题较突出的留守学生“结对子”, 在学习上、生活上予以关心和帮助。在没有寄宿的情况下, 要建立以村为单位的学习互助小组, 成立校外辅导站。在学校建立图书室、阅览室, 由学习小组组织阅读竞赛活动, 帮助“留守儿童”培养学习兴趣, 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 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根据本人10多年的农村教育工作经验, 发现这些儿童中有个别孩子很懂事, 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处境, 认为父母不在身边, 更应理解父母的难处, 更应为父母减少担心, 于是觉得自己在家里累点苦点也很自然。因此, 本人认为, 班级应该成立“独立儿童小组”, 学校要成立“独立儿童”委员会, 选用其中具有独立能力的孩子担当成员, 从而扩大他们的影响, 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 让他们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 从而保障自我锻炼。这样, 既可增加心理倾诉渠道, 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 又可找到“家”的感觉, 同时有自己的组织更便于他们随时请教, 随时求助。

5.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由于父母的远行, 造成了亲子关系的不健全, 从而影响了孩子的人格发展与道德发展。缺少了父母教育, 他们就容易从别的地方去获取, 比如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轨的行为、一些流行的东西就很容易钻这个空子。针对这种情况, 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填充“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 营造做“好学生”、“优秀小公民”的浓厚氛围, 激励他们向更好、更优的方向发展。多开展文体活动, 拓宽学生视野, 激活学生思维, 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互助精神。如演讲、书法、美术、读书比赛、拔河赛、篮球赛, 留守儿童家庭活动, 留守儿童集体生日晚会, 参观访问等等。

上一篇:企业文化墙资料下一篇:镇街党校建设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