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emecc小学生作文(推荐19篇)
王老师星期三那天给我们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去“寻找春天”。
今天我就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去一起去寻找春天。一路上,鸟语花香,花儿好象在向我点头,草儿好象在对我招手,美丽极了。我们走在充满绿色的道路上,看到一只只小鸟在树枝上放声歌唱,像一个个音乐家。我又看到柳树吐出了绿色的嫩芽,我不禁喊道:“啊,春天
在翠绿欲滴的柳树上!”
不知不觉,我们走到了草地上,看到一只只小虫子在草地上跳来跳去,好像要捕捉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我又看到小草刚脱去枯萎的黄色的外衣,换上了嫩绿的外套,让人感到春天的无穷的生机与活力,我又情不自禁的喊道:“啊,春天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小草上!”仔细一看,又看到美丽的蝴蝶在五颜六色的花朵上飞来飞去,好像穿着美丽的衣裳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我又看到美丽的花蕾绽开了花瓣,我真想摘几朵拿回家欣赏,但使我犹豫了,生怕弄坏了这一幅美好的画卷……看着看着,我又想:“啊,春天在五颜六色的花朵上!”
片段作文训练单是形式短小、切入面窄, 就足以深得学生喜爱, 如果我们长此不懈地训练, 就不难发现它的优点很多。那么, 我们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片段作文训练呢?
一、从模仿入手进行片段作文训练
模仿学习是“一类基本的学习方法”, 目的性强, 见效快, 而且模仿又是孩子们的天性, 虽说文无定法, 可是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储备了丰富的写作技巧, 方能在写作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写作能力由弱到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这其中必然有一个储备的过程, 也就是所谓的“源头活水”。而由“源头活水”变化为“澄澈之渠”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借鉴、模仿。
模仿最直接的对象就是课文, 课本是一座资源丰富的宝藏, 独具风格的语言、精巧别致的行文布局、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 都是我们学习借鉴的样板。因此, 我们决不能无视于它们的存在, 不能让它们白白消失于我们眼前, 而是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借鉴、去吸收, 从而进一步转化为自己的能量。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对学生进行片段模仿训练:第一是语言句式上的训练,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第二是写法上的模仿, 仿百草园美景的写作顺序, 写一段顺序井然的写景片段;第三是内容上的生发, 仿“雪地捕鸟”写一个活动过程。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时, 其中几处细节描写感人至深, 如“我走出了教室, 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 打开了手中的包袱, 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 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这一“递”一“看”, 读后不禁让人动容。由于有了参照物, 学生心中有了依靠点, 所以就会愿意写、乐于写。一招一式的学习, 一点一滴的内化, 在不知不觉中, 既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又掌握了诸多的写作技巧。长此以往, 我们又何愁学生写不好作文呢?
二、从丰富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入手进行片段写作训练
雪莱说:“想象力是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是写作具备的条件之一, 我不敢说一个具备丰富想象力的人一定能成为写作能手, 但是我敢断言, 一个没有丰富想象力的人肯定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学生想象力的缺失, 导致作文语言平淡、乏味, 作文内容浅显无奇, 文章显得干瘪枯燥, 没有嚼头。当然我们此处所说的想象力并非是天马行空、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 而是一种合乎情理, 贴近生活实际, 能够起到丰富文章内容, 使形象具体化、生动化的文学再创造。在作文片段训练中,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 训练学生的语言。
好的文章离不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往往离不开生动性、形象性, 而生动性、形象性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多用修辞手法, 这就是联想力和想象力最简单的表现形式。如朱自清《春》中“看,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密密地斜织着”, 由“雨丝”想到“牛毛、花针、细丝”, 这就是由一种形象到另一种形象的生动再现, 而“雨丝”的“繁、密、亮”就由这一组事物形象具体地展示出来, 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使文章内容丰富而饱满。
因此, 在平时片段作文训练中, 我们应加强学生语言生动性、形象性的训练, 着手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我们可以训练学生写一些三言两语式的小景或活动的过程, 亦或是人物某一方面的刻画等。如“天上的一片云”、“树上的第一片嫩叶”、“风中摇摆的树”、“妈妈的笑”、“奶奶的皱纹”等。在描写过程中, 一定要要求学生语言上的生动性、形象性。
2. 训练学生思想上的深邃性。
由于生活物质的丰富, 活动形式的多样, 以及学生学习上的机械性, 我们的学生不仅情感日益贫瘠, 而且思想认识也逐渐沙漠化。他们似乎对一切事物都熟视无睹, 对一些现象不愿深究其内在的实质, 在作文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人生、自然缺乏理性的思考。他们看到“一叶落”却不会想到“天下秋”, 更不会想到“人生如叶”;看到“一江春水”, 他们不会想到“逝者如斯夫”, 亦不会想到“人类历史长河”;看到“梅花开”, 他们不会想到“香自苦寒来”, 也不会想到“自古英雄多磨难”。因此, 作为老师, 我们就要开启学生思想上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培养他们透过表象看本质。当然, 此处的想象力并非无病呻吟, 而是指感悟生活能力和深度思维能力。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作文片段训练形式短小的优势, 只要学生三言两语表述清楚即可, 如由“风筝”想到“自由”、“约束”、“自由和约束”、“我就是风筝, 妈妈的爱就是手中的线”等。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行。至于选题,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其一是自然界的事物, 如花草虫鱼;其二是人类社会的事物, 如楼梯、书本、课桌、标点符号都行。在训练过程中, 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从培养学生细致性观察能力进行片段作文训练
观察训练是作文训练的起步, 在片段作文训练中, 我们要加强学生的“细节观察”能力的培养。当代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说:“写小说的人都有一个体会, 就是故事情节可以虚构, 细节却几乎无法虚构, 它们只能来自平时的观察和积累。”朱自清有语, 细节就是“一言一动之微, 一沙一石之细”, 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最能显真情, 最能打动人心。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有这样一处细节描写:“爸爸看着我, 摇摇头, 不说话了, 他把脸转向墙那边, 举起他的手, 看那上边的指甲。”爸爸的无奈与痛苦就尽显在这“摇头”“看指甲”中, 让人不禁动容、落泪。而我们学生在写人叙事中往往就缺少这让人心动的细节描写能力。
所以有意识地加强细节描写片段训练, 不仅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与深邃的洞察力, 同时也能使学生掌握用细节丰富作文内容的写作技巧。在训练中, 教师就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善于在生活中捕捉精彩的瞬间, 使之成为训练学生细节描写片段的素材。
片段作文训练形式短小、目标单一, 可以当堂完成, 随即交流, 在一定程度上解救学生于作文难之中, 同时又救老师于批阅作文苦之中, 最为重要的是, 目标顺利完成, 同时, 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 可谓过程、结果双丰收。相信如此“源头活水”定会成就学生的“澄澈之渠”!
摘要:片段作文训练是相对于篇章训练而言的。它形式短小、目标单一, 可以当堂完成, 随即交流, 在一定程度上解救学生于作文难之中, 同时又救老师于批阅作文苦之中。
关键词:作文;引导;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56
有位特级教师曾这样说:“语文教学的活水在生活之中。语文与生活、教材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语文教学才有活的课堂和课堂的活水。”同样,作文教学只有和生活紧密结合,才能让学生寻找到源头活水,才能让作文教学真正活起来。
一、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在生活之中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写作时搜肠刮肚却毫无思路,冥思苦想却言之无物。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看似普通的生活中感受无限的美丽,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感受不尽的魅力。比如鼓励他们写日记,记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作文教学需要师生和谐、师生互动、共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让作文教学充满鲜活之气。教师可以把自己的随笔展示给学生看,用自己的文字告诉他们生活处处皆有可感、可写的东西。由于这些文字的创作者就在他们的眼前,他们对教师的文字的兴趣会远远大于那些优秀作文,而教师的文字无疑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当师生成为彼此生活中情感的共享者和经历的分享者时,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情感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学生的文字随之也有了改变。一位同学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梦幻般的清晨总是拖着朦胧的睡眼在闹钟的催促下起床,总是带些无奈地推开门迎接枯燥的一天,但今天却不同寻常。
今天是惊蛰,妈妈为我放在火炉上的梨已热烘烘的,我吃了一个,感觉舒服极了,当我推开门,眼前的一切让我以为还在梦中:地上似有非有地盖着一层似雪犹霜的东西,天已然亮了,却有一层极薄的轻纱,树上的枝桠依稀可见,却有种说不出的模糊。
出了院子,我才发现,外面和院子里一样,我好奇地用手指粘起地上的东西来看,手竟然没有一点湿,只是沾了点泥土。我更加好奇了,因为我总觉得有什么东西落在脸上,却是什么也摸不着,看不到,到处都泛着白色,真的太奇妙了。
这绝对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的如梦幻一般的清晨。
细腻的笔触把生活中简单的事件娓娓道来,冬天一个起雾的早晨,在他的笔下变得有了诗意,真实的感受,细致地描述,他的心像长出了细细的触角,感受到了生活细微的东西,淡淡的生活气息,让他的文字也因此有了灵魂。
二、作文教学的活力在活动之中
作文教学的活力在活动之中,活了有动力,动了添活力,“动”不起来,“活”不下去。活动常变常新,作文魅力永存。
作文教学不应只是教室里学生默默写作,课堂下,教师辛苦批改。如果学生没有想要表达的欲望,没有被唤起创作的激情,作文教学就是一潭死水,枯燥无味,学生也不会真地爱上作文、爱上文字。所以,教师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作文课的形式多样起来,唤醒孩子们潜在的能量。
在作文课上,教师还可让学生朗诵自己摘抄的美文段落,并说出推荐理由,当孩子们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朗诵,侃侃而谈他对本文的认识的时候,他们已经从这些文字中学到了做人的道理,汲取了精神的能量。有个安静的女孩子就曾写下这样的文字:
我以前的同桌是个可爱的男孩。
而我是个乖孩子,有人曾说我规矩地像个中世紀的修女,每当这时我只会微笑着面对他们的评论,不争不辩,因为我不在乎,我想我真的不在乎。
有一天,同桌的他突然说了一句话:其实你是一个内心脆弱的孩子,突如其来的一句判断。我有些惊异,但依然微笑,只是心里有种触动,一丝丝莫名的感动在心中回荡,绵延。
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看书,他总会来逗弄我,弄的我气急败坏,而他总是笑着说,你看书的时候像石雕一样,我总是忍不住想去逗你啊!看着他一脸的无辜,我只能作罢。
分班的时候,同桌的他站起来帮我送书,我心里有感激和欣慰,我想我不难过,至少我还不是一无所有。可泪水还是一滴滴落下,终于泪流满面。
她的文字把青春期孩子内心懵懂而微妙的感情美丽地描述出来,就像一朵紫色的丁香花,散发着淡淡幽香,让人回味。这样的文字是从心里流淌的文字,自然而清新,生动而不做作。
当作文的课堂把孩子们从被动地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冥思苦想、痛苦写作中解放出来,当作文课帮孩子们找到了作文的源头活水,当作文课唤醒了孩子们内心的力量。作文就不再是望而生畏的难题。一位同学有一篇隽永的文章,这篇来自生活体验的文章,立意简单却含义深刻。
枣如人生,人生如枣
“呵,没想到那颗枣还在!”这已是我不知第几次感慨了。
四天前
“我打,我打,好一个顽皮的枣。没事长那么高干嘛,难道你就不嫌累?哼,今天本大爷和你耗上了。”
一分钟后
“我打,我打……”
一小时后
“咳、咳、没想到那颗枣还在,唉!小爷今天就放你一马,明天再来取你的小命,噢,不对,应该是取你的枣命”
三天前
早上
“唉,今天风大,不出去了”
闲来无事的我从玻璃窗向外望去。
“咦,那不是那颗枣?好一颗顽强的枣,那么高也不怕风大闪了腰,看你还能撑多久?”
下午觉一睡睡到四点多
“呵,没想到那颗枣还在,不过明天家中打枣,你就同你的兄弟们共度黄泉吧”
两天前
早上
“咦,今天真静,难道这便是传说中的暴风雨前的宁静,今天我得去地里干活,枣啊枣,虽然我不能亲自出马,但你也难逃一死”
中午
树下吃饭,抬头一看
“呵,那颗枣还在,好一颗顽钝的枣,树上就剩下一些叶子了,唉,不去想了”
一天前
夕阳快下山了。
我望着枣树在夕阳下的美景。
“呵,没想到那颗枣还在,好一颗顽固的枣,难道树上就那么好?”
夕阳映衬下,一颗红宝石孤独地挂在枣树上,它是那么耀眼,那么夺目
今天
我和爸爸告别老家坐车回城,在车上我远远地看见了那颗枣树。
“呵,没想到那颗枣还在,或许过一段时间,那颗枣熟透了才会落下,嗯,应该会很甜,很甜”
枣如人生,
笑到最后才是赢家;
人生如枣,
成长到最后才是精华。
今天,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哥哥还有妈妈同事家的小弟弟一起去黄山脚下的太平湖游玩。一路上我们三个兴奋地手舞足蹈。从合肥到太平湖先坐了大巴,到了以后要在景区码头换船。开船了,我们在船上上上下下到处看,然后站在甲板上,看着周围的群山郁郁葱葱,好美呀!我着急地要过爸爸的相机拍照。
船开了一会儿,就到了一个小岛,这个小岛上遍地长满了小花和小草,干枯的树枝上也长出了绿油油的嫩叶,小路旁的玉兰花也开了,真香呀!走到小岛顶上,有一座看着很旧的院子,院子里有做陶器的转盘、烧陶器的窑,还有一个巨大的磨盘,我们几个费了好大劲才推动了一点,不知道哪个大力士能够推动。房子里有很多我们没见过叫不出名字的东西,原来不同地方生活的人,他们用的东西也是那么不同。
可外面的天空中只有一轮火辣辣的太阳,照射着大地。空气中充满着闷热,没有一丝风,路边的野花害羞地低下了头,无精打采地耷拉着。小狗躲在阴凉的地方,把整个身子紧紧地贴在地上,好增加一丝凉快。人们也穿上了汗衫,可轻轻地一动,汗水就渗出来了,浑身马上变得粘乎乎,难受死了。
转眼间,天边飘来了几片乌云。没等人们反应过来,伴随着几阵雷声,几个大雨点就落下来了。不一会儿,一阵紧似一阵的暴雨,铺天盖地地来了,把来不及躲的人们淋了个透湿。屋檐下的水滴瞬间就编织成了一张水帘,四周的水眨眼间就汇成了一条浑浊的“小溪”。
阳光晴好,湖面波光粼粼,好像一颗颗碎金铺在水面上。在湖边,被修剪过的芦苇在水中随波摇曳。十几只鸭子在湖面上自由自在地游泳,身后划出“V”字形的一道道水波。鸭子的身体黑乎乎的,像被染了一层黑油漆。鸭子们结伴在水面慢游,有的鸭子两两交头接耳,像在聊天;有的鸭子正在游时,又猛地将头扎进水中,可能在捉小鱼吧;有的鸭子在湖面展翅低飞,好像在炫耀它“水上漂”的武功。最特别的就属它那“啊啊”的叫声,声音虽然很嘶哑,但却像是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
接着,我们又沿着湖走了一段距离,看到了那些盛气凌人的大鹅。鹅长着橙色的尖尖的长嘴,脑袋上面都有一个凸起的包。鹅身上的羽毛非常漂亮,像披着一件雍容华贵的大衣。它走路时,总是大摇大摆地仰着头,好像目中无人,傲慢得很。
从小湖回来的路上,我们又发现了那些长在墙根的可爱的迎春花。在这明媚的初春,那嫩黄的小小花朵让人眼前一亮,美丽的迎春花就像春天的使者,向人们预报春天即将到来的信息。凑近仔细去看,每朵迎春花有5个或6个小花瓣,那花瓣上还有清晨的露珠呢。枝条上那含苞待放的红色花蕾像小炮似的,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绽放自己的芬芳……
调查发现, 在现实教学中, 数学语言常常是在使用时才提到, 经常是一语带过。如果没有机会对数学语言理解问题给予专门的、充分的关注, 是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发展的, 也不利于老师对学习问题的诊断和解决, 也就造成了学生害怕学数学, 学不懂数学。因此帮助学生扫除障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足够的精力去关注数学语言。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小学数学教材出现的概念主要通过直观演示, 观察思考, 然后由教师运用准确、科学、清晰的数学语言进行概述与表达, 进而形成数学概念。因此, 数学教师运用数学语言概括与表达数学概念时要准确、恰当、合理地使用每个“字、词”。所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一位名人说过:“对一个问题能清楚地说一遍, 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严密的推理和论证的过程, 正确地理解题意, 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 寻找已知条件、分析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有关知识的映象, 解题判断的形成, 直至解答过程的表述等, 处处离不开数学语言。因此鼓励学生“出声”, 引导和指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 说解题过程, 并及时纠正学生数学概念错误和词不达意等, 是逐步提高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的有效手段。
一、 现实生活是获取素材的不竭源头
我们的学生平时总想挖掘一些一鸣惊人的素材,想凭着人所未见的材料一举成功。殊不知,生活才是最基本的源头,只有把目光聚焦到精彩生活的瞬间,才能找到下笔之处。
叶老先生曾经说:“要写出真实的、自己的……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那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我们每天都要接触父母、老师、同学、门卫、食堂后勤人员等,每天都要经过同一街道,每天不是日出日落就是刮风下雨,粗看天天都是这样,但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都在变化,常有新鲜的事情发生,关键是要能发现其中的美。罗丹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观察并不是简单地看到事物的表象,而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或者从不同角度去体验,从而形成发现美的能力。比如“下雨”这个细节对学生来说再普通不过,在特定的环境下,学生的感受就有了改变。学校实行“五严规定”,走读生不允许到学校上晚自习,一个住在学校附近的学生在《下雨,原来也是件好事》作文里这样写道:“淅沥的小雨从中午就一直下个不停,嗖嗖的寒风吹得人直打颤,这样的鬼天气好不令人生厌!怎么办?由于放学时走得匆忙,布置的化学作业本还放在抽屉里,去拿吧,天这么冷,雨又在下个不停,不拿吧,明天无法向化学老师交代。思量再三我决定混在寄宿生从食堂返回教室的伞流中,混进学校。教室里,同学们都在做自己的事情。我灵机一动,心想,既然今天好不容易混进学校,还不如就在这儿做完作业,等大家回宿舍时,我再随人流混出去?同桌也说,这个时候你出门,门卫肯定会盘问你的,倒不如就在这边做作业。也许是今天晚自习来之不易吧,我觉得时间过得特快,作业很快就完成了,还预习了很多第二天上课的内容,效果是我在家学习的好几倍!窗外的雨声也不知什么时候停息了。虽然我出校门时多少有些心虚,双脚无意中踏进水坑,但我心里特高兴,一向讨厌下雨的我,今天觉得这雨是这么可爱。原来,下雨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我倒真希望天天下雨,那样我好混进学校上晚自习了。”学生因为有到校上晚自习的渴求,便改变了对下雨的看法,甚至喜欢上下雨,不能不说是他对雨有了独特的感受。同样的素材,不同的视角,就有不一样的体验。
二、 正确立意才能展现素材风采
拥有大量的作文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基础,但作文时如果只是把这些材料原原本本地写出来,那么文章可能平淡无奇,虽然解决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但有米也需巧妇做呀!如果能适当加工这些素材,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班上曾有一位学生写了这样一篇习作:“看到小组的同学像走马灯似的走了一个又一个,我好不开心,因为那些家伙不是脏兮兮就是小气到家,不是成绩一塌糊涂就是说话一点营养都没有。这回换成数学老师的女儿,我可高兴了,因为她是班级一流人物,成绩很好,不需要我这个组长花费心思,更主要的是我可以从她那儿了解到很多老师的小秘密,哈哈!”这种素材取源于现实生活,十分真实,但作为组长她是多么刻薄、自私、心胸狭隘。怎么办?不妨让她续上一段结尾:
“那晚兴奋的我将这好事写在日记本里,未曾想第二天语文老师给了我一个长长的批语,让我震惊不已:小玉,兴许你还没有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你的成绩固然不错,但你对小组同学的挑剔是老师最不想看到的。都是初三同学了,三年的情感,三年的成长应该让你明白,凡事要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一下:你的一言一行他人能否接受得了?这次将王涵换成你的同座,但愿你能从她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最终也能成为同学们崇拜的对象。是呀,老师的一番话,让我如梦初醒,换新的同座我应该快乐,更应该反省自己才是!”
面对老师善意的提醒,这位小组长的责任心与良知被唤醒,作文立意得到改变。因此素材虽然经过加工,但仍然是真实的生活。添上老师的批语做结尾,更能彰显作文的主旨,使文章主旨升华。
作文选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是写作的基本原则,素材的加工与正确使用不只是这些,只要我们能留心去积累,用心去揣摩,并能很好地运用它,写作文其实应该是件轻松快乐的事情。
刘老师首先把画着一个人脸的图片贴在黑板上,然后再把他的五官摘下来,看着没有了五官的脸我觉得他像个怪物。接着刘老师讲了游戏规则:全班同学分成两队,每对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人蒙上眼睛来贴五官,另一个人当将军来指挥队友,看哪队贴的好。
老师刚说完,大家都兴奋的举起了手都想上台做游戏。最后老师在我们这一组点了我和龙腾虎跃,当老师把我的眼睛蒙上之后,我什么也看不见了,心里还有些紧张。我站在黑板前面只听见台下有的同学喊上一点,有的同学喊下一点,还有往左往右的声音,我都不知道该听谁的了,开始倒记时了,我只好乱贴一气。当我把蒙 住眼睛的布摘下来一看,我把眼睛贴反了,鼻子也帖歪了,台下的同学哈哈大笑起来,他们说:“像个外星人。”
一、创设恰当情境,寻找形象之美
只有在情境之中感受到美才是是鲜活的,深刻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恰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之中用心感受形象之美,得到审美教育,提升审美能力。
如在执教《永远的白衣战士》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导入:同学们,在2003年春节前后,一场让人为之恐慌的“非典”在我国的广州、北京等迅速蔓延……这是一场与死神搏斗的战争。在战斗中,我们许许多多的医护人员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现在,就让我们来认识其中的一位女护士,她的名字叫——叶欣!
这样的情境创设首先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的背景中,身临其境般感受到白衣天使叶欣在危险、死亡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忘我的崇高精神。凸显了人物的形象之美,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受到一场人文情感的洗礼。
二、推敲文本佳句,欣赏语言之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可以说是语言的佳作,许多课文从不同的视角表现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去品味语言文字,将蕴含在其中的美挖掘出来,以美润心,以美启智,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在执教《黄果树的瀑布》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描写瀑布声音的动词。有的说从一个“飘”字中感受到了瀑布丝带一样绵延不断的声音,有的说从“拂”字感受到了瀑布的声音是暖暖的,柔柔的,愜意的。有的说从“涌”字中感受到了瀑布猛烈的气势……在学生探究了黄果树声音之美的描写后,我又引领学生去品读推敲写黄果树瀑布样子的句子,在教学中把这些优美的语句挖掘出来,再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激发了学生对文本中佳句的欣赏,增强了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三、引领学生想象,感受意境之美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认知、感悟都存在局限性,特别是一些较为抽象的事物,没有老师的启发与引领,难以实现学习的目标。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部分古代诗歌,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引领学生想象,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如在教学古诗《望洞庭》时,我首先提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想象一下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是什么样子呢?”在学生们一致认为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是模模糊糊的时候,再引领学生想象:作者写这首诗时正逢夜晚,一丝风也没有,月光下的湖面应该是朦朦胧胧的,使学生真正懂得了“潭面无风镜未磨”的形象性。在学生熟读了这首诗以后,我再次引导学生:“这首诗的意境很美,现在大家闭上眼睛,随着优美的音乐去想象诗中的洞庭之美,也尝试着用诗中的形容词来描绘你所想象的景色好吗?”此时,学生的思维彷佛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感受着古诗所蕴涵的意境,感受着诗人的情感,受到了美的熏陶。
四、通过主题活动,发现语文之美
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美育教育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这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主题活动的设计中,我们要注意引领学生去发现语文之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语文美的熏陶。
如设计《朗诵诗歌,浸润心灵》主题班会活动时,我将朗诵分为两项内容,第一是“插上诗歌美丽的翅膀”,第二是“诗歌大PK”,学生不仅将课本中的诗歌声情并茂地朗诵出来,同时还把平时自己摘抄的诗歌朗诵出来与同学们PK。他们徜徉在诗词的海洋中,欣赏到了诗歌的意境之美、色彩之美、自然之美、智慧之美、友谊之美…诗词的美丽,诗情的温暖让学生赏心悦目,心花盛开!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的兴趣也渐渐浓厚了。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的渗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课文中的审美教育的元素,让学生用心灵去追寻、去感悟、去悦纳那些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景色等,从中获得美的陶冶,塑造美好的心灵,逐步增强审美意识,提升审美的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何庄小学
一、细心观察生活
为了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在一次以“母爱”为题的作文课上, 我先让大家相互交流了一下, 大多学生认为母亲早上给自己做饭、雨天送伞、给自己买衣服等就是母爱的表现, 材料陈旧, 内容狭隘。
我引导学生:当你获得进步时, 妈妈是什么表情?会说什么?妈妈的一个表情, 一个动作、一句话、难道你们没有从中感受到母爱?在我的引导下, 学生似乎有些茫然和不知所措。我知道, 这些生活的精彩细节被他们忽略甚至遗忘了, 一时间整理不出素材。我没有急于求成, 而是给了学生几天时间来完成习作。交上作文的时候, 我看到了学生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剪影, 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妈妈给我挑刺, 眉头紧锁, 使劲捏得手有些发烫, 还一直用嘴轻轻地吹, 想吹走我的疼痛。从习作中我看到了学生的细心, 并且学会了观察。
课堂上, 我告诉学生:只要处处留心, 时时在意, 就能用明亮的眼睛随时随地拍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作文因生活的回放而更加美丽。
二、真情感悟生活
如何让学生充满真情地感悟生活呢?我觉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对话”的习惯, 和自己对话、和大自然对话、和亲人朋友对话、和社会对话, 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生活的人, 懂得用心灵去倾听, 用心灵去感悟。
正因为用心聆听了天籁之音, 学生的文章才出现了“春姑娘抱起绿琵琶, 弹出一支和谐之曲”“小草悄悄探出小脑袋, 伸伸懒腰, 好奇的望着神奇的世界”“春姑娘踏响了地垅的琴键”“弄着一路绿色的铃, 蹬着一路绿色的车, 驮着一路绿色的梦来了”的动人语句。
“5.12”汶川地震给学生震撼很大。在一次作文课上, 我先是动情地朗读了“护花勇士”谭千秋教师的女儿谭君子的文章:我对爸爸的情感不仅仅是尊敬, 思念, 还有悔恨。悔恨的是, 地震前两天还和爸爸互发的短信, 因为我一时大意而没能留存为最后的纪念……我庆幸自己还能凭着这条血脉延续父亲的生命, 我要代他撑起这个家, 这是我回报爸爸的方式。
还读了北川中学幸存学生刘倩的日记: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默默祈祷。我们已经和死亡握过了手, 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
我还没有读完, 教室里已经有微微的啜泣声了。我告诉学生:逝者已去, 生者如斯。人们常说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但当我们不再拥有, 又谈何珍惜?如果现在还认识不到自然的威力、生命的脆弱、亲情的温暖, 如果现在还体会不到自己所拥有的条件有多好, 那么更大的灾难将会降临到我们身边。
学生们在情感的激发下, 迫不及待地抒发对亲人的不同感情, 完成了《我读懂了母爱》《爆米花香》《枕头里的秘密》《一枚纽扣》等优秀习作。
三、潜心挖掘生活
有一位学生写过这样一首小诗《纸》:“平凡的外表, 广泛的运用。”我觉得没有写出“纸”独特的特点, 于是我启发学生观察应该带着思想, 能够透过生活中某个事物的表面深入挖掘。学生改过之后写到:“洁白一片的时候, 一无所有, 只有写上了思想的文字, 才变得丰富。”
在一次作文课上, 我让学生观察春天的校园, 大多数学生从观察校园的树木、花草入手, 笔下的校园景色宜人, 而有的学生却从观察师生的精神面貌入手, 先写学生洋溢着春意的笑脸, 再写校园整洁的环境、天空飘荡的柳絮以及暖和的春风, 表达出自己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可见这些学生做到了边观察边思考。
找啊,找啊,找到了!春天在公园的草坪上。一株株小草不知不觉的钻出了它那鹅黄的小脑袋,摸一摸,软软的;草丛中一簇簇洁白的、淡黄的小花,争相开放,闻一闻,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如果有人碰到它,她就会害羞的说:“千万不要伤害我。”
找啊,找啊,找到了!春天在公园的柳树上。抬头细看看,柳枝上已经长出米粒大的疙瘩,它们随着春风飘舞着,不由得让我们想起唐代诗人的名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群可爱的小鸟唧唧喳喳的在枝条间做着游戏,唱着、叫着,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找啊,找啊,找到了!春天在公园的花坛里。五颜六色的花朵,含苞欲放,真是美不胜收啊!一只只勤劳的小蜜蜂嗡嗡的飞来飞去,提着小桶忙着采花酿蜜。不时有只蝴蝶在花丛中跳着欢快的华尔兹,她们在告诉我们:春天真快乐!
找啊,找啊,找到了!春天在公园的小溪旁。几条大小不一的鱼儿在清澈的溪水中摆动着丝绸般柔软的尾巴,似逗号的小蝌蚪穿梭其间,他们互相追逐着、嬉戏着!
岸边的小朋友们在柳树的倒影下,快乐的做着游戏并甜甜的唱着“春天在这里!春天在这里!”
星期六下午,我和爸爸到xxxx西面找春天。
我和爸爸开始找春天了。我们找到了油菜花、香菜、菠菜和荠荠菜等。油菜花开得正浓,金黄的一片,不时飘来一阵阵儿的香气;荠荠菜刚刚开出了白色的小花,东一片西一片的,争着传递着春天的气息;麦苗绿的青里泛着点儿黑,像一片绿色的地毯;菠菜、香菜也像赶趟似的,壮壮的,绿的能挤出水来;路两旁新栽的的小树已抽出了嫩嫩的芽来,像一个个站岗的小士兵。
春天的景色多么美丽呀!我喜欢春天。
这只是基层的广义概念。有时候, 出于某些需要, 我们可以进行特指, 对基层的地域或行业的范围进行更为具体的规定。除了这些被明文特指了的基层, 目前还存在一种非常普遍的状况, 即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使用“基层”概念的时候, 尽管篇幅允许, 作者也从不直截了当地指出那些已经被特指了的范围, 想要弄明白这个范围的读者必须通过联系上下文等努力, 才能揣摩出这些隐晦的特指。根据我的观察, 这种对特指范围的秘而不宣一般是基于某种心理的故意而为, 而且这些隐晦的特指主要是对地理位置的划定, 泛指农村。于是, 在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上, 各种一般的、明文和隐晦特指的概念多重意义地交织在一起, 几乎达到了令人无所适从的地步。这种对基层概念理解和使用上的任意, 造成了今天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上一定程度的认知混乱和实践偏差, 又进一步地扰乱和妨碍了寻求解大学生基层就业正确方向的努力。
一、大学生初次就业都是基层就业
大学生就业, 其实质是靠了由所学知识转化的人力资本进入某一社会分工的过程。知识有多种分类方法, 有一种是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 (Henry George) 十九世纪末在《政治经济科学》中开创性地提出来的, 即知识可以划分为“可交流的知识”和“不可交流的知识”。后者的性质在迈克尔·波兰尼 (Michael Polanvi) 所著的《个人知识》中有大量论述, 并被作者称做“隐秘知识”。比如, 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属于“可交流的知识”, 而一个人必须靠内省或亲身实践才能习得的知识则是“不可交流的知识”或“隐秘知识”。这些“不可交流的知识”之所以“不可交流”, 是因为它们可意会却无法言传和只能“干中学”的性质, 它们只能经从业者亲身投入才能学习学会, 从而转化为个人的“知识传统”。这非常符合我们在职业生涯中的体验, 根据这种体验, 任何人得以胜任岗位的条件, 除那些特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 还必须精通这个组织里面那些“不可交流”的“隐秘知识”, 如与其他组织成员协调起来的知识、“潜规则”、工作经验和艺术、对组织文化的理解等等。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类知识, 并使它们有机地组成了一个适当的知识结构, 才能由此构成一个职业人士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传统”, 才能满足分工对他提出的那些知识条件。虽然这些知识如此重要, 但是学习这些“隐秘知识”必须和最好的起点就是工作在组织中的基层。对初次就业的大学生来说, 尽管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实习实践等方式提供了学习这些知识的情境, 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基层岗位的需要, 更不要说组织中那些更加重要的岗位。因此, 组织必然要求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从“最低的一层”做起, 换句话说, 在一般意义上, 所有的大学生初次就业都是基层就业。
既然为大学生们初次就业提供的工作岗位都是基层的, 那么, 在基层就业的直观意义上, 我们就无须对他们进行鼓励、引导、教育和劝告。从间接上看, 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意义在于隐含了劝导大学生认同普通劳动者身份和降低就业期望值的好处。这本来无可厚非, 但是, 目前存在一种流传广泛并很有问题的认识, 这种认识缺乏根据地认为: (1) 基层主要在广大农村 (或明文或隐晦的特指) ; (2) 同城市相比, 这些地区对大学生存在大量需求; (3) 大学生们去了以农村为主要目的地的基层,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4) 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改观, 迫切需要大量大学生在农村的作为。从这种认识出发, 他们不加前提和限定地竭力鼓动大学生们离开城市去农村工作, 而且, 这种鼓励已经变得如此流行以致达到了可以不加思考就被大众接受的程度。然而, 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大学生就业的基层不是主要地分布在农村, 又在哪里呢?
二、民营经济部门是对大学生新增就业具有宏观意义和可操作性的基层
在写这一部分之前, 我刚刚放下电话。电话是分别打给我在中国黄页上随机选取的十个县, 县人事局的干部们几乎千篇一律地要么在电话里说, 我们只有“三支一扶”, 要么干脆对我说不。这马上让我想起去年我在西部欠发达地区 (县级) 调研的时候, 听到政府有关部门说过最多的那句话:“我们本地生源的毕业生还没安置呢!对不起, 欢迎投资, 但不欢迎毕业生。”
迄今为止, “三支一扶”几乎是大学生规模性地去往农村的唯一渠道, 各级政府极尽全国之力, 每年最多能转移和创造出2万多个服务期2-3年的工作岗位。其中, 还要有相当部分岗位既不在欠发达地区, 也不在农村。即便把这些岗位都算做农村, 全部在一起也只占当年全国毕业生数量的千分之四。并且, 这些岗位所在的组织一律是政权或事业单位, 和企业相比, 这类组织的编制是固定的, 其本身不具有成长性, 所谓“一个萝卜一个坑”, 没有减员, 就没有需求, 每年可提供就业岗位的数量顶多是“空编”的个数。再考虑到广大农村政权组织和事业单位已经过量的冗员, 怎么能够期望农村为中国大学生的年度新增就业做出宏观贡献呢?
在几乎所有的现代市场社会, 我们都找不到通过农村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任何成功经验, 相反, 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大量事实是, 非农性质的就业主要是靠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来完成的, 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绝大部分分布在城市 (包括中小城镇) 以及城市群的周边地带。这就是同城市相比, 农村对大学生没有大量需求的原因。
在那些不加深入思考就鼓励大学生去农村的观点中, 有一个论据非常普遍和不当, 以至于它非常有必要被进行单独讨论, 况且由这个讨论出发, 还能够帮助我们在更加宽阔的视野和纵深的社会经济变迁中把握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找到真正对大学生具有宏观意义和可操作性的“基层”。这个普遍和不当的论据是:“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人才, 因此农村是大学生必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我当然支持“新农村”建设, 盼望农村面貌的改观, 但是我不知道这种观点是不是业外专家们的一厢情愿。现在, 不妨让我转述部分业内专家们的观点。党国英 (大学生到农村中去能做什么, 《南方都市报》) 认为, “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最重要和首先的制约来自农村生产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体制缺陷而不是人才, 每户农民几亩地的精耕细作, 是不可能致富的, 农业产业化固然会提高农业附加值, 但高度竞争会很快使投资者仅仅能得到平均利润, 除非他有办法扩大农场规模。”这就是说, 要让农民种地赚钱, 农业就必须走向更加有效率的规模经济。农业的规模意味着土地集约, 进一步意味着土地制度是否允许土地的流转。对于土地流转, 李昌平 (慎言土地私有化, 《读书》) 认为, 在当前条件下, “土地流转可能造成大量农民失地, 甚至有发生农民革命的危险。”土地革命-分土地-土地流转-大量农民失地-土地革命, 这个中国历史千百年来循环往复的老路不能重走。这难道是中国农村问题的死结吗?杨启先认为, 这个死结的打开在于, “加速城市化进程, 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 让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城镇当中去”。 (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是解决结构性矛盾和“三农”问题的关键, 《改革》) 。这样一来, 只要农民不断向市民转化并达到了一个二者在比例上的合理结构, 土地流通问题才能由于不会出现大量农民失地而具备可行条件, 希望农村好起来的人们才能看到真正的希望。
我转述的观点难免挂一漏万, 但在我能检索到的研究农村问题的所有文献中, 没有找到有必要鼓励大学生 (或者统称为人才) 大量去农村的任何根据。
谈到这儿, 似乎已经离题太远。但是, 当我们论证了农村的发展不在大学生的多寡后, 就已经推出了一个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真正有意义的命题, 这个命题正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大学生就业的合题, 即必须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 在城市 (镇) 中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我们需要这样的合题, 因为大学生就业问题, 从来都不是可以被从中国整体就业问题中剔除出来单独讨论的, 割裂相互联系的目标之后而得出的任何观点都难免失于偏颇, 甚至走入转嫁矛盾的狭隘。例如“由于扩招导致就业难, 大学应缩小规模”这样“拆东墙, 补西墙”着眼于局部的计策, 除了给公众带来大学生是多了还是少了的纠缠与迷思, 从来都无法寻求到中国就业问题真正的帕累托改进。因此, 要讨论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基本问题, 我们就必须离开扩招、户籍制度、就业观念、用人单位追求高学历、缺乏择业技巧、社会潜规则等这些非本质性的“小打小闹”式的讨论和改进, 把目光放到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演进过程当中去, 才能意识到中国产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原因, 正是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在“此消彼长”的改革过程中, “彼长”减去“此消”之后的就业容量, 其剩余并不足以供给存量和增量就业的需要而形成的, 换句话说, 在劳动力总供给无法减少的约束条件下, 供大于求矛盾的症结在需求不足, 并且它是决定性地由民营经济发展不足造成的。厉以宁经常用骑自行车的比喻来说明这一问题, 在他看来, 车速必须足够快 (民营经济的发展) , 才不会摔倒 (控制失业) 。所以, 只要退回到计划经济是不可能的, 迎头应对就业问题的唯一办法就只能是失之“东隅”, 收以“桑榆”, 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中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收复就业的“失地”。讨论到这儿, 我们终于可以为最初的问题给出一个答案──农村固然有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市场, 但相比之下, 城市 (镇) 中的民营经济部门, 才是对大学生就业真正具有宏观意义和可操作性的“基层”。
三、中小民营企业是“基层”中的“长尾”
2004年10月, 美国《联线》 (Wired) 杂志发表了总编克里斯·安德森 (Chris Anderson) 的文章:《长尾》。“长尾”理论是传统“20/80”法则的反题, 它表达了80%的贡献是如何来自毫不起眼儿的80%的。借助它, 我们能够很形象地描述就业贡献在各类民营经济部门中的分布状况。
这幅图直观地表明了就业贡献的主体是由民营经济部门的中小机构做出的。由求职者趋之若骛的大型企业构成了高高的“头部”, 后面拉着一条由中小企业构成的“长尾”。这条长尾的特点是虽然每个企业的就业贡献很小, 但并不为零, 而且这条尾巴非常之长。如果把这些“长尾”企业们带来的就业贡献加总起来, 你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其实比大型企业和我们印象中的要大得多的多。
“长尾”效应的产生是因为, 在城市 (镇) 中的民营经济部门中, 虽然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 (国家统计局, 《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 (暂行) 》, 2003) 都可以吸纳就业, 但在数量上差别极大。从企业结构上看, 大型企业只占全部企业总数的0.3%, 而中小企业却占99.7%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06) 。从就业贡献上看, 全国75%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 (国家发改委, 《2005年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 。从成长上看, 特大和大型企业的发展, 往往伴随着资本与劳动或技术与劳动的替代性冲突, 甚至向外溢出劳动力而降低带动就业的能力。而中小企业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低, 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同样多的资本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因此, 中小企业的发展, 往往伴随着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和降低失业率的巨大作用。在现代市场社会中, 新增就业的绝大部分是由中小企业的发展完成的。所以, 民营经济部门中的中小企业应当是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主要去向。求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道路, 正是“长尾”理论揭示出来的那样,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让“无数个细微的市场”发挥作用。在中小企业带动就业的相关研究中, 这方面数据和论述颇多, 此处不再赘述。
这样看来, 如果民营经济部门才是对中国大学生就业具有宏观意义和可操作性基层, 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鼓励大学生去农村, 更要鼓励大学生投身民营经济部门尤其是中小企业。但在目前, 同铺天盖地地鼓励大学生去农村的舆论相比, 我们还听不到多少关于后者的声音。
四、结语
1973年, 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 (E.F.Schumacher) 写了一本轰动一时的书──《小的是美好的》, 成为声讨现代工业文明弊病的经典著作。舒马赫认为, “今日, 全球几乎都陷入对巨大规模的崇拜之中”, 那种认为只有大企业才能做强是一种误解, 发展中国家应当超越对大的盲目追求。舒马赫倡导小型机构、适当规模和中间技术等, 强调“坚持小规模的优越性”。在舒马赫那里, 小即美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相比大型机构而言, 小机构对促进就业的优势。
经济发展始终都是求解就业问题的“钥匙”, 未来中国就业问题的走向将决定性地取决于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包括大学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的存量与增量就业。成千上万个城市 (镇) 中小企业的创业和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大学生, 这才是一种在人才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真正和大规模的双向需要, 同农村相比, 这里更是大学生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刚刚过去的07年8月30日, 继《中小企业促进法》之后,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反垄断法》和《就业促进法》, 这一系列法案, 正是对限制和妨碍民营经济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限制和妨碍, 让我们看到了民营经济走出“草根经济” (陈国富, 民营经济的草根命运, 《读书》) 的希望。
项目执行:李敏
《云南画报》作为一本旅游杂志,在给大家介绍景点景区、风土人情的和旅游资讯的同时,我们更希望这是一个平台,中国人、外国人都能在这里,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推荐旅游方式,畅谈旅游理想。本期的《修学游云南》栏目,讲述了几位在云南的留学生的旅游体验,与大家一起发现,承担得失,为下一次的旅行准备出发。
借用英国留学生Jonafhan Pope的旅游体验开始这期的“云南修学之旅”,“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可买卖的产品,然而。判断·旅游景点’有多少个‘A’的标准不过是炫耀那些蒸馏出来的美丽,类似于一只动物园里离开了竹林的熊猫。确切地说,凑热闹、逛街、逃避,休息不一定是旅游,这种狭隘的心胸阻碍了我们去寻找平衡的美丽。那什么是真实的旅游昵?是找那只生活在竹林里的熊猫,是一个寻找平衡美丽的过程。什么是平衡的美丽?这里说的是一种抽象的美丽,是进行思考和反思的结果。我认为美丽是产生于个人和他环境当中的,于是旅游的对象不应该是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或印度的泰姬陵,是我们自己。只有和竹林一起共存亡的熊猫才具有平衡的美丽,这应该可以启迪我们怎么发掘我们自己的美丽。”
英国留学生:Jonathan P0pe
香格里拉:古道西风瘦马
一个背包客坐在一条弯曲起伏的路边,眼神锁定了遥远的山尖插入云端的壮丽风光。远方传来犬吠的声音,每次的回音好像持续了好几分钟,这声音是在尘世之间还是在我脑海里左右跳动呢?无比广阔的天空反衬出我渺小寂寞的感觉,因而联想到一首诗。这首诗给我的触动还深深地印在我脑子里,但是我只能想起一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样的自然风景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感觉,可能是这里稀薄的空气带来的窒息感加剧了这种感觉,应该也就是李白在想象驻玉门关的士兵时最深的体会。寂寞和美丽形成的尖锐对比类似于牡蛎里的那颗沙子和珍珠。什么是尘世,什么是我的想象已经不再重要,于是第二天我就回束河了。
束河古镇:人山人海:迪斯尼式的归属感
走在束河古镇的小巷里,听周围的高级照相机发出咔嚓咔嚓的声晋,千篇一律的佛教旋律一直在街边流转,我用西方吹毛求疵的思维把这个地方理解为中国版的迪斯尼,太商业化了。一行一行数不清的服装店里总是传出那些卖“手工”民族服的老板“价廉物美”,“质量不一样嘛”之类的吆喝声,这些衣服或许都是同一个厂家大批量生产的,他们却心安理得地说那么多。有一天我开始跟一个服装店的老板聊天,说:“如果你告诉我这些衣服真正的价格我就帮你卖吧!”我应该能卖,反正就是跟讲价相反,技巧其实是一样的。过了几天,我发现他们虽然卖的是一种批发的民族梦,然而他们在生活中的奔波却是为了实现人生真正的梦想。站在路边看形形色色的人经过我们的店,听各种各样的口音和方言让我突然感悟到,这些五湖四海的人到这里来旅游,最重要的不是什么风景,而是在那些游客的取景器中有他们持有的希望,希望能够抓住一瞬间的美丽。束河教会了我——只要你睁开眼睛美丽就会出现于意想不到的地方。
昆明:游于浩瀚的知识大海
昆明是我学习中文的地方;葛来,我中文的角色又产生于昆明的学习过程中。昆明缓慢的生活节奏,舒适的天气和郊区的风景成为我学习中文的闲适背景。有烦恼时,骑二十分钟的自行车就可以到西山、宝珠寺或者长虫山,在山顶可以摆脱市内高楼大厦给你带来的压抑感,在这里看昆明和滇池好像延长到天际,但我却一只手就能把它们握在手里。不过,对于我来说,昆明的旅游价值不在于此,而在于学习。那么学习怎么能算是旅游呢?一位有名的摄影师说过“一台照相机其实是一台教人怎么放弃用照相机看世界的机器”。拍照片强迫你去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聚焦于那个人,他为什么比旁边的房子更有价值呢々平衡的美丽是启发思考的导火线,又是思考的结果,差别在于一个属于别人,一个属于你自己。至于这条导火线,有人用照相机,有人用音乐。有人用诗歌而我用的是中文。这位摄影师强调的正反轮回可以反映出人生从儿童到成年人,再从成年人到儿童的过程,也可以是旅游。旅游是一种轮回,无论去哪儿,总有一天你会回家。我希望昆明能让我在这条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起步。
越南留学生:阮德长
丽江
从昆明坐火车出发,先到大理,然后乘五个小时的汽车,就到达享有“东方的Venice”盛誉的丽江了。
找到一个房间,水磨石地板,里面什么都有,不贵,也很干净。安排好住宿后,我开始disoovery丽江。我发现丽江虽然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但是还保留了大片明清年代的居民建筑。从狮子山往下看,能看到古城的中心广场,各种古楼林立,蜿蜒的小路,人们在古桥流水边悠闲打发时间。古城里的条条溪流,让丽江有一种非常安静和新鲜的感觉,仿佛表达出的是柔情的倾诉和深深的依恋。
人们都说,如果来了丽江但没有享受过夜游丽江,那就是自来。这句话很有道理。晚上的丽江确实美丽。在无数霓虹灯下,我沉醉在弥漫着歌声的空气里,妖艳热情的酒吧的音乐不断向你挑衅着……
不要忘记在玉龙雪山下买“东巴许愿风铃”给自己和亲人们啊。导游说,当地的人们都信奉神灵,说只要相信,所有的愿望都能够实现。每只东巴许愿风铃都代表吉祥和幸福,它也代表每个人在生活中的坚忍性。挂上一个风铃,许愿自己在艰难面前不会倒下,不停地奋斗。走向前。西双版纳
一下飞机。我就感受到了空气和温度的不一样,大家都把大衣脱下拿在手上。美丽的西双版纳,我们来了咯!
白天我们在清山绿水中穿梭,在竹篾编织的小道上行走。随便拉一根树藤就是一个风景,到处美丽得令人惊喜。我们还看到少数民旅那黝黑的面庞,听到他们婉转的吆喝,欣赏到他们与众不同的服饰。他们用他们民族特有的仪式欢迎我们的到来。
晚上。在傣王宫的曼听公园品尝着菠萝饭和罗非鱼,观赏精彩的民族歌舞表演。深夜。我们又去放河灯。三只河灯随着河水的涌动漂向远方,太漂亮了。那可是我最难忘的时刻,温柔和浪漫的思绪萦绕在心中。返回公园中心时,篝火晚会已经开始了,大家围着篝火跳啊,唱啊。尽情散发着全身的热情。
泰国留学生:李永俊
千年盐都——黑井
我比较喜欢安安静静、舒适安逸的地方。所以,我来到了黑井吉镇。一下火车就可以看见等着接客的小马车,3元钱就可以直达小镇的中心。
黑井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有著名的武家大院、大龙祠、盐井坊等景点。在黑井最值得一游的就是飞来寺,它在山顶,从山脚看上去就像是寺院从空中飞起来,飞累了停在山上休息一样,这一休息就是几百年。天还没有亮我就出发了,通往山上的小路弯弯曲曲,旁边都是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慢慢地,天亮起来,不知不觉已到了山顶,放眼望去,一片绿色,突然想起一个词可以恰切地描述我此时的心境:“心曠神怡”。我是第一个到寺院的游客,当寺院的主持得知我是留学生,并且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为了表示他的诚意,竞然把供给菩萨的水果送给我,我非常开心。这里的人热情好客,让我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再去。
捷克留学生:秦小涵
抚仙湖
刚走进校园,你用鼻子轻轻一吸,就可以嗅到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气。哦!那是沉默了两季的桂花开了。“唰”一阵凉爽的秋风袭来,小径两旁的银杏树落下了数不胜数的“小扇子”,远远看去,仿佛为大地铺上了金色的地毯。此时离教学楼不远的小花园也热闹极了:火红的月季开得正艳,五颜六色的菊花摇曳着自己的枝叶。似乎是这里的芳香太迷人了,离这里有千里之遥的小蜜蜂也来采蜜了。
街上
秋天到了,路上的行人纷纷褪去了短袖短裤,穿上了长袖长裤,个别怕冷的甚至穿上了外套。道路两旁的火锅店也迎来了冬季到来前的小高峰,各家门前都排起了长龙。透过窗户向内看去,可以清晰的看见顾客额头上豆大的汗珠,辣的通红的脸颊,可是看着他们脸上的笑容,你就知道他们吃得多么开心。
郊区
放眼望去,田野里一派丰收的景象。瞧:那金灿灿的稻穗沉甸甸的挂在枝头,压弯了稻谷的腰;那一株株一人多高的玉米,上面长着三五个结实饱满的玉米棒;就连平时害羞的棉花,在这个丰收的季节也活泼了起来,钻出了自己的壳儿,开始和人们打招呼。
走在公园门前的大道上,灿烂的阳光暖暖的洒在我身上,让我非常舒服。头顶上是湛蓝的天空,几朵白云时而飘过。它们有时会变成一群嬉闹的小白兔,有时会变成一朵甜甜的棉花糖,有时会变成奔跑的小山羊。
公园的道路两旁有许多高大的树,有枫树、梧桐树,樟树。枫树的叶子开始慢慢的由绿变红,有些已经完全变成火红色,真是好看。而梧桐树的叶子却渐渐地由绿变黄,随着秋风慢慢飘落。我和弟弟还发现了两排美国核桃树,树上挂满了果实,它们高高的挂在树上,像是在对人们说:“丰收的季节到了,快来把我们采摘走吧!”地上有几颗掉落下来的果实,我发现它外面的果皮是绿色的,剥开厚厚的果皮里面才是硬硬的核桃。果皮就像一件大棉袄,它包裹着里面的核桃,不让它从高空掉下给摔坏了。
草地上,小草也开始慢慢地变黄了,草丛中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菊花,有橘色的,有白色的,有紫色的,还有金黄色的,在它们周围还种了一圈一串红,红艳艳的,真美丽。许许多多的蜜蜂和蝴蝶在忙碌着,我还看见了从没见过的蜂鸟也在采蜜,它的嘴巴又细又长,翅膀飞快的扇动着,东采采,西采采忙个不停。爸爸告诉我,它不是蜂鸟,而是一种长得很像蜂鸟的蛾子,叫蜂鸟鹰蛾。
草地的不远处有个小池塘,池塘里有一群鱼儿在嬉戏,它们在水中玩捉迷藏,你追我赶的真有趣,还有的在玩吐泡泡的游戏。我和弟弟正想用石子扔水漂,妈妈看见了说:”不要打破这池塘的平静,你们看它这样安静的样子多美。“说着又拿出手机拍呀拍。
一、上好开学第一课, 点燃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火把
俗语说, 万事开头难。又说,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走好开头第一步, 对刚刚步入初一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而教师上好初一语文的起始课更是关键。第一课教师应努力抓住学生的心, 激起学生喜欢语文课的强烈欲望。学生刚进入初中, 不管他们在小学对语文课多么不感兴趣, 对语文教师多么不喜欢, 但是在新的环境、陌生的课堂, 面对新的老师和新的教材, 学生总会对语文课有所期待, 对语文教师有新的希望。一位教师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 对今后的语文教学影响很大。一堂出色的语文起始课, 能够改变学生一生对语文的认识, 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一颗喜爱语文的种子, 从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直枝繁叶茂, 硕果累累, 享受终生。那么, 怎样的一节课才能打动学生呢?怎样的一堂起始课才算是成功的呢?我认为关键是教师与学生真诚地交流, 让学生倾听教师对语文的认识, 师生能够达成默契, 形成共识。今年刚接初一语文, 第一课我先是进行了这样的开场白:亲爱的同学们, 相逢是一种缘分, 相逢是一首歌。当你踏入我们这个教室的时候, 我与你相识, 我们就有了一种缘分, 共同来奏响语文这支美妙的歌, 共同来编织语文这个五彩斑斓的梦。在今后的语文课堂上, 我们将一起走进《论语》, 享受“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的美好情怀, 感受儒家思想的精髓;我们将一起欣赏《春江花月夜》的灵动轻盈, 体会中国古典诗歌的神韵;我们将一起走进写作的殿堂, 用我们稚嫩的笔, 勾画出多姿多彩的世界。之后, 我又用文学大师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寄语新同学。最后, 我要求学生写一篇随笔《我心目中的语文》, 写出喜欢与不喜欢语文的理由。
一堂课不能改变什么, 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还要靠语文教师精湛的授课艺术与学生的努力, 但一节好的起始课会改变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 使之从此喜欢上语文课。
二、上好各种课型, 用活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欲望
新的课程标准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 使我们感到语文课堂吹进了一股新鲜的空气, 顿时清新凉爽。对于语文课, 新课标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材也发生了变化, 这就要求教师的各种课型也要随之变化, 教法也要相应改进, 使每一个学生乐听、善听, 把听课当作一种享受。
1. 开展诗歌朗诵大赛
学生对于诗歌既喜欢又不太喜欢。说喜欢它, 是因为它读起来朗朗上口, 优美的意境令人神往;说不喜欢, 是因为它难懂, 道理深奥, 感情不好把握。如何上好诗歌欣赏课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选准欣赏的切入口。古人曾说过:“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因此, 欣赏诗歌必须从读诗开始。只有通过读诗, 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勾勒的图景、表达的感情才能体现出来。当一句句充满感情的诗句从学生口中流出时, 那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 是学生的心与诗人的心碰撞出的火花。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读, 总会调动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所以, 每个学期我总是在班内举行多次诗文朗诵大赛, 让学生喷涌激情。这样使得学生诵读兴趣很浓, 积极性也很高, 收效也很大。
2. 举行作文大赛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把作文的评改权交给学生, 把作文看做是学生自己的事。为了体现这一点, 每个学期除了规定的作文外, 我在每年的五四青年节和元旦都举行一次作文大赛, 由学生命题, 确定竞赛内容, 自我评改, 最终选出三个等次的优秀作文。这样的作文竞赛, 一改教师传统的评改模式, 动员全体同学参与到作文的教学中,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实践证明, 这样的作文大赛能够对作文教学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拓宽语文学习的范围, 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
语文学习的途径不仅仅是课堂, 语言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更多的是靠大量的课外阅读, 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审美经验的积累, 在课堂教学中也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首先利用好每周一节的语文阅览课。学校图书馆开辟了语文阅读室, 室内有大量文学类书刊和中考复习资料, 我充分利用语文阅读课指导学生阅读。其次, 在每天的语文课前, 我都在黑板上写出一句话, 力求新鲜、活泼、充满个性, 让学生品读。这些丰富的语言营造了班级文学的氛围, 增加了学生的文学品位,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此外, 我还利用课前的三五分钟时间, 请一位学生朗读一篇文质兼美的简短文章, 由师生共同进行简单点评,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所授内容应当“真”
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那么,课堂中应教授给学生一些什么呢?应当从哪些方面中体现出所授内容的“真”呢?
不管课堂怎么变,不管教学如何组织,有一点是不能改变的,那就是课堂教学应当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展开。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实现它呢?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紧抓每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开辟出一条真正提高学生知识与能力之路。
在教授《卧薪尝胆》时,一开始我便完全放开手脚,询问学生:“你们从这篇课文中能知道些什么?”学生从课文中便会找出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然后根据学生所提供的信息引导他们逐步认识、感知课文,这样不仅让他们从第一遍读课文中感知了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课堂学习的小主人,在不知不觉中真正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但是,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时切记不要使所提问题太碎,因为如果这样可能使课文支离破碎,影响课文的整体分析。每一个问题都应有目的性、发散性,值得学生反复思考、咀嚼。让学生从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中达到学习课堂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只要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能够真正“紧抱课文”围绕学生展开,做到在语文课堂中教学内容的“真”,那么就意味着我们向寻找语文课堂中的“真”迈出了一大步。
二、所用的教学方式应当“真”
教学方式,顾名思义就是在教育教学中所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它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沟通老师与学生的桥梁,直接关系到课堂知识能否顺利地让学生接受。那么我们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体现教学方式的“真”呢?
1.为教学服务
每一堂课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换种说法就是针对不同的小学语文课文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是不一样的。例如,在讲析《西湖》课文时所运用的教学方式与课文《学棋》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运用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学生审美意识为主,可以选用一些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美的教学方法;而后者则可以采用引导学生交流体会的学习方法来让学生体会课文所蕴涵的道理。
2.为学生服务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在课堂中只是充当一个主导角色。因此学生的特点也决定了一堂小学语文课所用的教学方式。小学生好动、思维敏捷,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例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但是,具体运用时应该注意一切教学方式的运用应真正围绕课文内容和学生特点。一切华而不实、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都不能适应小学语文课堂,此所谓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中寻找“真”。
三、对孩子的感情应当“真”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在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不是快乐,和老师是否投入自己的感情是紧密联系的。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用“真实”的感情去丰富孩子的生命呢?
1.给孩子一个真实的、充满激情的自我
在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思索:一个对孩子没有真实感情、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真实、充满激情地传递给学生,必须深挖教材、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真实地传递给学生,展示给学生一个真实、充满激情的课堂。
2.尊重孩子的需要,注重激趣
国学大师梁启超说:“一个人在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因此,尊重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显得格外重要。尊重需要、注重激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堂小学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创造出课堂中“我要学”“我想学”的气氛。
【寻找emecc小学生作文】推荐阅读:
小学生写景作文:寻找春天07-08
寻找含羞草小学生观察作文06-18
寻找春天的小学生三年级作文10-07
寻找春天600字小学四年级优秀作文10-28
寻找-抒情作文05-27
寻找友谊作文09-26
寻找感恩作文10-05
寻找幸福作文结尾06-15
寻找古村落作文07-26
寻找自由-初三作文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