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感》教学反思(推荐11篇)
我今天所教的是《夏感》,《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多彩四季”的第三篇课文。
人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就是以反映自然世界内容为主的单元,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刚刚迈入中学大门的七年级学生,拥有一颗较为强烈的好奇心。但在学习的重压下,他们却很少为一轮红日而惊叹,很少为一片落叶而感慨,往往对大自然的美熟视无睹。因此,教学本文,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丰富的想像与联想能力,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优美的词句去赏析课文,尽情领略夏天的景色之美,人们的劳动之美,大自然的画面之美,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努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夏感》这篇文章时我深入挖掘教材主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语文的教材是开放的有弹性的,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应该有自己的处理。自己钻研教材深入思考,形成了自己的感悟。第一步,齐读课文,要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文章题目是“夏感”,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色的?
第二步,学习并体会本文精妙的语言
1、学生精读课文,找出文中所用的一些修辞方法
2、让学生们了解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常用修辞方法的常识,理解这些修辞方法的作用。
我要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用了两种修辞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出了好几句。例如; ①“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②“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③“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④“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我让同学们反复的品读,体会其语言的妙处。说说使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最后让学生们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以及学习所得。
在教学《夏感》这篇文章时我不拘泥于教参的理解,自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深入挖掘教材主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掩卷遐思,如果说教学中还有亮点的话,就是我能根据课堂生成内容,解决预设的教学目标,难点有突破。能根据课堂生成进行点拨,让学生用亲身体验来感知生动形象的语言。“拓展延伸”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写成“夏是……”的小诗,激活了学生思维,学生积极参与,妙语连珠,有模仿,有创新,效果不错。此外,我简洁的语言,中肯的评价,多样的鼓励,也形成了我教学的独特风格。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上个星期我校语文组组织了全校语文老师听取了苟老师的授课, 课题是《夏感》, 作为指教十年的语文老师能有如此水平的课堂教学, 本人觉得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看到他在黑板上留下那个大大的、醒目的“夏感”, 使我想起了我刚上讲台的那一幕幕, 别人对我的评课……下面所谈的是我对他这一节课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希望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一、评教材处理
《夏感》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文章, 它出自于名家梁衡之手, 名家所写的这篇文章, 绝不是简简单单地停留在它呈现给读者的景象, 而是用灵动的语言为我们展现画面的同时, 让我们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隽永的意境, 从而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生活有深刻的感情。因此, 苟老师把这一节课定为自读课文, 课时安排为2课时, 我个人觉得是恰如其分的, 因为在这篇文章之前, 就有两篇名家的文章让学生学习, 而前面这两篇文章的教学, 可以为该堂语文课积累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 它们是这一堂课的序曲, 也是这一堂课的前奏, 基于此, 把《夏感》定为自读课文, 就顺理成章了。
二、评教学程序
正规的教学程序, 应是从开头的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到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从精读课文、透彻的分析与讲解到课外的拓展与延伸, 从课堂小结到最后的作业巩固, 每一个程序, 每一个环节无不体现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般的逻辑规律, 每一个细节又无不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在教学中, 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分出详略, 而不是取舍, 苟老师的这堂语文课, 可以说, 教学程序基本具备, 教学设计的顺序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但是, 苟老师在刚上课的时候, 不知是什么原因, 忽略了导入这一细节, 孰不知, 导入, 它不仅能够引起学生对这一课的关注, 更能激发学生对这一课兴趣, 甚至能为后面文章的讲解分析起到渲染气氛, 进行铺垫的作用。因此, 我恳请各位老师注意, 导入这一细节不可忽视, 它虽不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但它的作用不可低估,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
三、评教法语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 我们老师在搞课堂教学的时候, 务必在课堂上只作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体验中探求新知, 获得成长的享受。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观念上应与时俱进,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应有所改革。苟老师的这节语文课, 他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夏天的特点, 自己去探究发现文章的精彩语句, 并要求学生讲讲探究的结果, 和学生共同分享成果的教学, 这一点, 是值得肯定的, 也是符合教改理念的。但是, 有一些教法与学法上, 也有一些地方是值得商榷的。比如整堂课老师总是在提问, 学生总是在回答, 提问与回答之间没有一定的间隙, 最后老师在作讲解的时候也没有留下多少时间给学生消化、体会, 这势必导致老师剥夺了学生以启发和思考的时间。学生在匆匆忙忙中回答了老师, 老师也在匆匆忙忙中给学生作了讲解。且不说学生能不能回答老师的提问, 老师的讲解学生能不能接受的问题, 就说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也无从找到它的影子, 更无法评估这堂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知识与技能:
1.字词会写会读,理解意思。
2.在具体的语境中把握词、句子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3.概括段落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扫除字词障碍,熟悉课文。
2.结合具体的语境体味和推敲词句的表达效果。
3.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关照文本,推动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现并学会欣赏夏天的景致。
2.农民勤劳朴实精神的赞美,激发热爱农民的情感和对劳动的珍重。
二、教学重点
1.夏天景色的赏析。
2.文章主旨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如何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授课过程
(一)导入
已布置下去的任务:让学生把自己对夏天的感受利用图画的形式展示出来。
引出课题:在座的四十六位同学对夏天的感受既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你们同是从少年的视角感受夏天,其结果都有不同,那作为成年人的散文家梁衡眼中的夏肯定会相去甚远,现在就让我们走出自己的夏天进入梁衡的夏天世界。
(二)课文内容讲解
1.扫除字词障碍
引导学生认识:要想走进文章,第一步必须扫除字词障碍。哪些字词都是必须掌握的?怎样掌握这些字词?(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
2.朗读熟悉课文
课文较短,采用集体朗读较有气势,且和这篇文章的主旨相吻合,但考虑到文中长句较多,又不适宜集体朗读。所以,决定采用挑战式竞赛朗读。
3.析读理解课文
在导入中引导学生把感受转化成图画,授课中采用相近的思路,仍然利用展示图画这种直观形式,引导学生把视觉获取的图画信息转化成作者文中的语言文字,对文章的内容整体把握。主要操作如下:
第一步:打出麦浪丰收的幻灯片。设置问题:
①从文章前三节中找出词或者句子描绘所看到的画面的内容。
②补充出画面上未曾出现的内容。学生补充中打出棉苗、高粱、瓜秧的幻灯片。
③结合具体语境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从修辞的角度谈句子的表达效果,从动词的使用谈“扑打”“挑”“举”“匍匐”的使用。
④熟悉讲解的基础上概括前三段内容。(限制条件用一个字概括本部分内容。)
⑤阅读向表达渗透。
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春之色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仿照这个句子,结合你在梁衡文中读到的信息和刚才画面中的景色,把这个句子补充完整。
第二步:展示农民收割的图画。
①结合第四节所写内容描绘画面内容。
②讲解引出细节,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赏析细节的表达效果。
③透过文字层面理解文字内涵,设置两个理解途径:
a.把句子补充完整;
b.你如果是江淮晨报聘请的三十八中的一位小记者,你站在田头,你会向农民提问一个什么问题?如果你是农民你可能会怎么回答?(提示学生提问的问题不能脱离课文)
概括本部分内容,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刚才分析的内容,怎样概括?写了人的勤劳和质朴。
4.悟读拓展课文
走出文本中的夏天,回到学生的夏天中来,如果你见到梁衡爷爷,你能把你的材料推荐给梁衡爷爷,让他把你的材料也剪裁进他的文章吗?争论中逼近主旨,并非仅写夏的景色,饱含着作者的喜爱情思和对农民辛勤的礼赞。
情感上渲染推进,齐声朗读文章的最后一节,和作者一起感受对夏日的深情以及对农民的礼赞。
我们在夏感中感受了夏的火热,回到现实中今年的夏天已远离我们而去,迎面走来的是秋的身影,让我们用《秋天的色彩》为题描绘以下你对秋天的感受。
5.板书
六、《夏感》教学设计思路
一、选择一个恰当的教材切入视角
《夏感》是梁衡的一篇经典散文,它所描绘的是以黄土高原为背景的夏天之景和夏天之人,对生活在中部城市和城市边缘的我们学生来说,仅通过文字的赏析想达到和文本及其作者进行对话,应该是有一定难度的。怎样避开学生生活视野的盲区,笔者在授课中对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了整合:把文本内容转化成几幅关键的图片,从学生视觉角度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逐步去熟悉和感知文本传递的信息,最终和作者的视域重合。
二、如何实现学生和文本、作者的对话
1.导入中唤起学生和作者、文本对话的意向
导入语的设置:
同学们,你们用你们的情感脉搏感知夏天,你们展示了你们眼中的夏天。你们都是同龄人,你们理解的夏天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为成人的、一个散文家的视界里的夏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梁衡的《夏感》。
2.留出补白,在补白中完成和文本的对话
补白的第一种形式:
导入中设置学生把自己眼中的夏天感受转化成了图画,授课中笔者把作者铺洒的文字转化为图画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用作者的语言来描绘视觉上获取的信息。
补白的第二种形式:
补充画面上未曾出现的内容。在补白中,逐步走进文字所描绘的内容,搭建起学生和文本沟通的桥梁。
3.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完成和作者的对话
寓含主旨的关键句“我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的黄金季节”,学生容易找到。但仅用找出来的这种形式也许能完成和文本的浅层次对话,但达到和文本深层次的对话是有距离的,达到和作者对话就会有更远的距离。为了能够拨开文字的层面,走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讲解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设置了一个问题和一个模拟场景。 问题是你认为你手中的对夏天感知的材料能拿给梁衡爷爷,让梁衡爷爷剪裁进他的这篇文章吗?能,是为什么;不能,又是为什么。模拟的场景是你作为江淮晨报三十八中的一个小记者去采访田间的农民,你会提问什么问题,如果你是农民,你又会怎么回答。
思维在争论质疑中碰撞,逐渐让作者从文字的背后跳出来。学生探究中认识到文章的主旨是:对黄土高原的夏天景色的喜爱、赞美及对生活在这里的勤劳、朴实的农民的讴歌。(梁衡在这里更多表现的是作者对黄土高原的一种情结,就犹如很多人对布达拉宫的情感,那是精神情感的一种注脚。视学生理解程度而定讲解的程度。)
十月份,按照教务处和教研室的安排部署,语文组教师进行了“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我们初一教师承担的课文是梁衡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夏感》。作者笔下的夏天不但集中描写的是乡村之夏,而且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麦浪、高粱、玉米„„这一切告诉学生这不是杏花春雨江南,也不是铁马秋风塞北。教学中,结合相关写景的句子,我以大屏幕显示与之相关图片,图文结合,学生感悟效果较好。
写景抒情散文的授课重点一般在于语言的品味积累。吕淑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朗读是培养语感,感受语言美的重要方法之一。
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写景抒情散文正是训练朗读能力的非常适合的文本材料。我是这样做的:教师范读,提出朗读注意点(停顿、重读、语速、情感),学生自由读,学生齐读或个别演示,品味完语言再读。在学生预习充分,理解全文内容情感的情况下,这样的朗读训练对一部分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刘丽丽,陈雨晴等)效果较好,但是对于大部分还不会掌握朗读规律及对朗读不感兴趣的学生,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因此,在上《夏感》这课时,我尝试从文本出发,寻找这节课的朗读训练点,进行有梯度的朗读指导训练,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这篇课文,朗读训练的重点应放在重读及节奏上,要读出夏天那种火热、急促的、美好的氛围,并注意文中感情递进的句子及修饰语。
刚上课,我提出朗读的最终目标——情感,而要读出情感,需要注意重读和节奏等。
第一解决重读,给出了三个含修饰语的句子:
A、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B、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C、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
让学生自由读,找出句子中的重读词语,学生基本能体会到修饰语需要重读,总结出规律——突出景物特点的修饰语一般需要重读。
第二是节奏,学生平时齐读经常拖拉,节奏拖得较慢,不适合读这样“火热”的课文。
所以要练习朗读情感递进的句子,同样给出三个句子:
A、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
B、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C、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自由读,找出需要连读的地方,学生在反复练习之后,能找出每句最后的部分连读可以读出句子应有的力量和“火热”的情感。
接着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似的词语和句子进行重读及节奏的朗读训练。,学生很感兴趣,我采用了全班演读的形式,选了几段精彩段落,效果较好。
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夏之景”,“夏之色”“夏之人”,体会从写景到抒情以及对夏天的喜爱和赞美,对辛勤劳动的农民的赞美之情。
存在问题:(问题主要出现在教学的难点突破上)关于语言:
1.关于叠字的好处;
2.比喻,拟人修辞的好处; 3.根据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句子,进行仿写训练:
“夏之色”如-------。
“冬之色”如------------------。
《夏感》是人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课文是以反映自然世界内容为主,这个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
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欣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学情分析及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还是一片描写北方夏天景致来抒情的`文章,对我们南方的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从网上下载几幅北方夏天的图片,借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北方夏天的特点,但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想象能力,切记把课文上成图片展示课。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的运用。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文语言魅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 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教学辅助: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夏天的“荷塘风光”图片。让学生欣赏完这一组如诗如画的荷花图片,然后请学生说说有这幅图你想到哪首古诗?生回答后,老师点击展示出诗歌视频,《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学生齐诵,并说说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西湖,夏天)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清新,柔和,恬静的南国之夏,那么,北方的夏天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走进梁衡的《夏感》,体会他笔下那紧张,热烈,急促的北方之夏吧(展示课题)。
2、课前预习检查(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读准加点字字音 (查学生预习本)
芊芊(qiān qiān)细草 黛(dài)色 磅礴(páng bó) 贮(zhù)满
匍匐(pú fú) 秋波澹澹(dàn dàn)
(2)说出下列词语词义 (屏幕显示词语,学生说出词义)
芊芊:草木茂盛。 黛色:青黑色。
磅礴:气势盛大。 澹澹:荡漾的样子。
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然后从字词、句读、情感三方面为评价。
2自读课文,同桌或前后桌合作讨论、用简洁文字归纳段意。然后师生归纳后明确:
第一段:夏天总体特点。
第二段:夏天的自然景物。
第三段:夏天的色彩。
第四段:夏天的旋律。
第五段:对夏天的情感、态度。
三.引导点拨,研读课文
在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1、生齐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概括北方夏天的特点的?
多媒体显示下列A 、B问题,学生合作完成:
A、在文中划出写夏天特点词语。
B、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由此,可看出文章是什么结构?
生回答后归纳明确:
紧张,热烈,急促。 (板书)
总领全文。(可看出文章结构是总――分――总。)
2、指明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学生合作完成下列问题(多媒体显示):
A、本段选择了哪些富有季节性、特征性的自然景观来写的?
B、第二自然段描写夏天是怎么慢慢来到的?(提示:找出关键词、句)
C、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讨论回答后引导学生小结)
D、从那些角度来描写夏天到来的?(找出相关的词语),本段运用哪些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生回答后归纳明确:
☆ 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泠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草渐密渐厚,林带凝成了黛色的长墙。
蜂蝶不见了,换来蝉儿潜在树叶间长鸣。
太阳烘烤着金黄的大地,
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熟透了的麦香,经过半年的积蓄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 选择: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热风
☆ 从视觉 听觉 嗅觉、触觉上描写。
☆ 本段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形象生动,突出了夏天景物的特点。
如“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个句子,它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由春到夏的酝酿过程。
“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这个句子,它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用一个“潜”字写出了夏天的炎热。
3、自读第三段,说说本段描绘夏天的什么色彩?为何要写到春天和秋天的景色呢?(多媒体显示问题)
生回答后明确:
(大屏幕展示农作物图片:高粱――赤红,玉米――金黄。让学生对夏天的色彩有直观的感觉。)
☆ 金黄色 突出夏的特点――热烈
☆ 写春和秋是运用对比修辞方法,更加突出“夏天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师: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夏天的自然景物,那么文中写到了人的活动没有?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夏日里什么人的什么景象?
4、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然后合作完成下面问题(多媒体逐个显示):
A、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景色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气氛的?
B、他们忙些什么?忙到什么程度?
生讨论后明确:
☆ 写农民劳动场面。们忙着收割麦子,为秋苗浇水,追肥。夜间还担心天气变化。
5、文章描写了夏天的景美,是如此的热烈、紧张、急促,难道仅仅是为了赞美自然景色吗?目的是赞美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情感?(图片展示农民劳动割麦和打麦场上打麦两个场景)
回答后明确: 赞美农人的劳动,抒发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6、文中第五段是否有能概括文章主旨的句子?文章一开篇就描写夏之景,直到文末才抒发赞美之情,这种写法是什么表现手法?(屏幕显示)
回答后明确:文章最后一句。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赞美之情。 这是欲扬先抑手法。
7、集体朗读第4、5自然段,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师:通过学习本文大家知道,作者赞美夏天,其实是在赞美夏天里辛苦劳作的人们。小时候我们学过一首古诗,描绘的是烈日当空的正午时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地劳作……每天中午吃饭时,学校校园广播也播诵,同学们是哪一首诗?(《悯农》唐・李绅),对。虽然今天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粮食富足,但是仍要爱惜粮食,农民耕种辛劳,粮食来之不易,对农民要尊重,对劳动者要尊重。
四.比较阅读:问作者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回答后明确:
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艳丽的大红大绿夏日荷花图画。诗人通过对美景的赞美,曲折的表达对友人的眷恋之情。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五.课堂小结: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同学们你们现在正是人生的春天,也处于金子般的年龄,但愿你们在这人生的黄金季节,飞扬激情,勃发英姿,和着这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去抒写你们辉煌的明天!奏出你生命的乐章!
六、作业:
1、品味下边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句子,然后仿照这个句式仿写。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色,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之色为 ,如 ,如 , 。
冬之色为 ,如 ,如 , 。
2、课外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
要求:1.注意写景方法2.体味作者感情
七.板书设计:
夏 感
梁衡
教学反思:
教学中结合北方夏天景色及其的一些劳动场景的图片来辅助教学后,学生不难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语言,学习品味语言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荷塘风光图片。师:欣赏完这一组如诗如画的荷花图片,老师的脑海里浮现出一首古诗,它的作者是宋代的大诗人杨万里,同学们一定也知道,告诉老师,是哪首诗?(生齐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学生齐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师:那么那位同学告诉我,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西湖,夏天)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清新,柔和,恬静的南国之夏,那么,北方的夏天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这个地方天气渐渐转凉,夏天的脚步已远去。你们对夏天是什么感觉?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适当点评。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散文,它描绘了北方黄河流域的夏天。作家梁衡眼中,夏是怎样的一幅图画呢?
现在,让我们走进梁衡的《夏感》,体会他笔下这紧张,热烈,急促的北方之夏吧(板书课题)
首先,让我们了解作者梁衡(多媒体显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2、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学生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贮满(zh):储存、积存
澹澹(dn):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 qiān):草木茂盛
磅礴(png)(b):气势盛大
黛色(di):青黑色
匍匐(p)(f):爬行
3、提问: 课文题目为《夏感》,那么作者对于夏天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4、提问:从作家描绘的景物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提示:可以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找,把课文的语句说进你的话中)
师示范:我从那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看到这是一个蓬勃的夏天,植物长得很茂盛。
感悟:我从_____看到一个_____的夏天。(多媒体显示)
预设学生的回答:
生1:我从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中看到一个紧张的夏天。
生2:我从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看到一个收获的夏天。师:是啊,热浪滚滚,扑面而来。
生3:我从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看到一个充满活力的夏天。农作物都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生4:我从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看到一个生命交替的夏天。
生:热闹、紧张、热烈、急促、气势磅礴、忙碌、金色
(师板书)
景:细草、林带、蝉儿
麦浪、太阳、热风
棉苗、高粱、瓜秧
(万物勃发)
人:割麦打麦、追肥浇水
(农民辛劳)
师:这就是黄河流域的夏天,万物蓬勃生长,农民辛勤劳作。梁衡曾作为《光明日报》记者驻山西九年,他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对这黄土地的金色夏天有着独到的理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北方流域的夏天。(多媒体显示图片)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析作者是如何写的。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我们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下面,放开声音,再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他们的表达效果。(可从修辞、关键词、感受器官的感受等方面进行分析)
老师先给我们同学做个示范:
范例(一)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 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从春到夏的过程。
范例(二)(2)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烘烤:太阳温度高。扑打:写出了麦浪翻滚的气势。涌:描写了麦浪翻滚的动态美。此句抓住了夏天典型的景物来描写
范例(三)(3)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从色、味几方面描写麦浪、表现了夏天的热情。
学生独立学习以后,先在小组内交流感受。再由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预设学生的答案:
1、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2、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3、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4、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5、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这句话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写人一样,富有趣味。
6、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形象生动。
小结:作者把散文当作艺术画卷精心营构,每一词精益求精,每一句意蕴深远,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生动细腻,表达着对夏的赞美和感悟。那么,我们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呢?
四、指导朗读
师:这篇课文饱含着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与赞美,要读出喜爱和赞美的感情,要读出夏天火热、急促的氛围。还要读出梁衡散文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多媒体显示:梁衡散文的特点,朗读本文要大声,要有磅礴之势,倾吐升腾之气,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夏季的情调、语调,读出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多媒体出示朗读训练的内容
1、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2、朗读第三、第四自然段
自由读,齐读,指名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和描写夏天有关的诗词名句?多媒体出示: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
结束语: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领略、发现生活中的美。让我们在一首描写《夏》的诗歌中结束今天的新课学习。
夏
扯一缕炽热的夏风
放进柳笛未逝的童贞中吹响
撷一片高天的轻云
喂养洁白的思想
是枣花绽放的季节 是丰收鼓荡村夫情绪的日子
堆积如山的金黄
飘逸醉人的幽香
晶晶汗水润透铜色的土地
贫瘠的土壤哺育着芸芸千苍
黝黑的肤色中萌生翠绿
盛夏启程生命的乐章
六、作业布置:
仿照第三段句式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写一段话。
1、知识与能力:诵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体会情感。
2、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尤其是比喻和拟人句),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强化诵读,感知内容,理清结构,把握情感。
三、教学难点:体会文章善于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
1.听一段有关夏天的音乐。然后请同学们看四季图,说说最喜欢哪个季节,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教师提示: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内涵,春有春的风情,夏有夏的韵律,秋有秋的色彩,冬有冬的个性。每个人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感悟。
在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看梁衡先生对夏有着怎样一种情感。
(设计意图:利用课前放一段音乐可以使学生有进入夏天的感觉。调动他们对四季尤其是夏天的兴趣。)
(二)落实基础
1.配音乐读: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音、语速、语调、节奏、重音与情感)。在朗读过程中老师播放一些课文中描绘的图画。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一边听课文一边对课文内容有具体直观的了解。这样可以尽快熟悉课文。)
2、检测字词并齐读两遍:
芊芊(qiānqiān)黛色(dài)磅礴(pángbó)匍匐(púfú)迸发(bâng)澹澹(dàndàn)(设计意图:生字词是基础,训练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老师及时检测。)
(三)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板书小结:
紧张
夏之景:景美
夏感热烈夏之色:五彩缤纷
夏之人:人勤
急促
(四)语言品味。
1.学生讨论: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夏感》教学设计
合肥市第六十三中学
董雪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对比、比较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的语言魅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荷塘风光”图片。师:欣赏完这一组如诗如画的荷花图片,老师的脑海里浮现出一首古诗,它的作者是宋代的大诗人杨万里,同学们一定也知道,告诉老师,是哪首诗?(生齐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出示诗歌视频,学生随录音齐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师:那么那位同学告诉我,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清新,柔和,恬静的南国之夏,那么,北方的夏天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走进梁衡的《夏感》,体会他笔下这紧张,热烈,急促的北方之夏吧(板书课题)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做两件事:1.认真听读,以字词,句读,情感三方面为评判标准,点评朗读;2.概括每段段意。
夏天总体特点
夏天的自然景物
夏天的色彩
夏天的旋律
对夏天的情感态度
三.研读课文
了解了的大致内容,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概括北方夏天的特点的?
.齐读第一自然段,多媒体显示问题:
第一自然段中哪几个词写出了夏天的特点?
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紧张,热烈,急促(板书)
总领全文。由此,分析结构是总——分——总。
2.指明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多媒体显示问题:
本段选择了哪些富有特征性季节性的自然景观?
第二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第二自然段中,夏天是突然到来的?还是有个过程?请找出相关的词语。
学生回答: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
出示相对应自然景物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具有特征性季节性的景物
师引导学生研读本段写法(对比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朗读第三自然段,多媒体显示问题:
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了夏天缓缓而来的过程,那么第三自然段又是如何描绘夏天的色彩呢?
演示一组农作物图片:高粱——赤红,玉米——金黄。让学生对夏天的色彩有直观的感觉。
师引导学生仿照第二段的方法,研读本段写法(对比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朗读第四自然段(要求读出“紧张急促”的感觉)多媒体显示问题:
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夏天的自然景物,夏天还应该有人的活动,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派农忙景象。想一想,他们是怎么忙的?忙到什么程度?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收割麦子,为秋苗浇水,追肥。
师引导学生研读本段写法(短句的使用,偶句,反复等修辞手法)
5.在作者笔下,夏天是如此的热烈、紧张、急促,那么作者对夏天是什么样的感情呢?请看第五段。试分析写法。
热爱,赞美
对比,欲扬先抑手法
师:赞美夏天,其实是在赞美夏天里辛苦劳作的人们。记得小时候学过一首古诗,描绘的是烈日当空的正午时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地劳作……同学们,告诉老师,是哪一首诗(李绅《悯农》),学生齐背,感受农民的辛劳,对农民的尊重。
四.比较阅读: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课外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
要求:1.注意写景方法2.体味作者感情
七.板书设计:
夏感
梁衡
紧张急促热烈
自然景物
普通劳动者
热爱
赞美
张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诵读课文,把握语速、语调,体会作者的情感。2.方法与过程:感受夏天的特点文章的语言魅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品味文章充满活力的语言。2.难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查:预习内容
1、作者简介
2、字词
二、导入:我们学过秋天、冬天和春天的文章,我们该来经历火热的夏天了。大家心中的夏天是怎样的呢?谁能说说呢?今天我们来欣赏梁衡所爱的乡野的夏天的独特之美。让我们走进《夏感》。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
:(1)
1、5段齐读2、3、4指名朗读,(2)默读课文(同桌讨论)为全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2.感悟:请以“这是一个____的夏”,说说自己读后的感悟。并说明理由。
师小结:这是一个具有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夏,这是一个生机蓬勃的夏,这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夏,这是一个属于劳动人民的夏。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析作者是如何写的。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句
(1)第一段中作者心中夏天的特点?讲紧张、热烈、急促三个形容词对应段落对号入座。
(2)夏天的景色是热烈的具体写了哪些景象?哪些词语写出了这些景象特点?
(3)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这色彩是怎样呈现出来的,除了色彩,还呈现了什么?找出具体的描写,哪几个词最为突出?(4)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这紧张的旋律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找出具体的描写,哪个词最能突现?
(5)文中哪些句子能表达作者的赞美呢?有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大家默读课文,读完之后,拿出你的笔,进行圈点勾画,找出你认为能表达作者赞美之情的句子,并从用词,修辞手法,句子的表达效果等当面进行赏析。
(学生默读课文,作好圈点勾画评注)可以跟你的同桌进行交流。
(一)品味句子 老师先给我们同学做个示范:
范例:(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 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沸腾”二字让人体会到夏天的热烈,此句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并且虚实结合,形象地写出从春到夏的过程。范例(2)“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烘烤:太阳温度高。扑打:写出了麦浪翻滚的气势。涌:描写了麦浪翻滚的动态美。此句抓住了夏天典型的景物来描写 范例(3)“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示范:从色、味几方面描写麦浪、表现了夏天的热情。生:“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比喻,突出急促。
生:”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把“麦”说成“海浪”,“汽车”说成“船”。说明了麦子多,车开的快。突出急促、紧张、热烈、壮观的气氛。
生:“……芊芊细草……”比喻的修辞,说明富有生命力,万物生长。师:前一句呢?本体是夏天的气氛。冷到热有个过程。从冷水到热烈、急促。齐读“好象炉子上的水……夏天到了。” 师:色彩有关的句子有哪些呢?
生:“夏天的色彩是……终极”对比突出夏天色彩的特别。
生:“……最后的冲刺。”对比,突出气氛的热烈。拟人句,“冲刺”讲的是植物,说明生命力完全爆发了。
生:“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用白描的语言来描写质朴的农民,把农民弯腰收割,汗流浃背展现在读者面前,四个快字突出了农民渴望收获的急切心情。
生:“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作者运用间接表现手法推出的心理镜头,外化了“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款款心曲,使我们在想象的空间看到了他们急切的目光、企盼丰收的焦灼以及与夏的律动所共鸣的人的感情律动。师: 同学们,从这些俊美的文辞中,你读出了作者蕴涵其中的一份怎样的情感?
(二)体味情感
请完成下面的句式: 这是一份____的感情。
师小结:这是一份热爱自然,热爱夏季的感情,是对旺盛生命力的讴歌。这是一份歌颂劳动,赞美劳动人民的感情。讲到这里,老师心中还有个疑问:在作者的眼里,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你是如何理解的?
(三)质疑探究:在作者的眼里,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你是如何理解的?夏天的色彩难道只有金黄的吗?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学生发表见解)作者选取金黄作为夏季的色彩,是否有其特殊的用意呢?
五、结合板书小结
总
感受(特点)紧张 热烈
急促
写法:
1、比喻拟人
2、对比
夏之感
3、总分总
4、多种感官
夏之景
万物勃发
5、情景交融
6、欲扬先抑 分
夏之色
麦浪翻滚
夏之人
农民繁忙 总
夏之清
热爱 赞美
六、结束语:夏天,她承接着春的生机,蕴涵着秋的成熟,缤纷的绚丽,灿烂着热烈,忙碌着紧张。只有经历了酷热的煎熬,才能享受清凉的眷顾,只有经历了夏日紧张拼搏,才能有秋日的丰硕收获,也只有历练过生活的磨难,才能让人渐渐成熟。让我们用平常心来接受夏日的洗礼,来享受平凡生活的快乐。七、三清字词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热爱夏天、赞扬夏天的思想感情。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疑难,概括文章结构。
(三)拓展阅读,区分不同作者对夏天的不同感情。
(四)学会仿写,训练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二、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是如何描写夏天的,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生字词的理解。
理解作者如何描写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以及对夏天的独有钟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诵读法、联想法、练习法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一说到夏天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热。
师:没错,夏天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热。那么,同学们能说说有哪些成语是描写夏天的吗?
生:烈日炎炎、夏日炎炎 生:骄阳似火
生:烈日当空、汗流浃背 生:汗如雨下
师:很好,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这些成语都是描写夏天的炎热的。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夏季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炎热而已,绝对还有很多值得一提的地方。同学们想想看在夏天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干什么啊?或者说在夏天这个季节有什么特征吗?
生:有青蛙、有蝉。
师:恩,夏天的青蛙确实很多,我们宋代代诗人赵师秀就有这么一首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写夏天青蛙的诗句。蝉,是夏天最突出的象征了,我想大家对《童年》这首歌比不陌生吧,里面的歌词就有一句“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听到蝉叫了,就知道夏天来了,还有吗?
生:可以到河里抓鱼,摸虾,游泳。
师:对,夏天到河里玩耍确实很清凉。一群小伙伴们相约一起去到河里游泳摸鱼,这些都是我们男同学经常做的事情吧。女同学呢,想必夏天到了,就可以穿上新买的小花裙出去踏青了吧。然而,在夏天的时候吃完晚饭可以坐在门前纳凉,听妈妈讲讲过去的事情,也算是一件很惬意得事情吧。想想刚刚我们说到的这些,摸鱼、抓虾、游泳等情景,是不是觉得夏天也很迷人?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夏天的文章,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夏天的。同学们把课本拿出来,打开《夏感》这篇课文。
(二)整体感知文章、字词 师:现在我请一个同学起来给我们朗读一下课文怎么样?班上谁读书读得最好啊?
生:xxx 师:好,那就请xxx来给我们朗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有不懂的字词要划出来。
生:朗读课文。
师:xxx同学读得很好,但是有些字词我们同学要注意一下。黛色(dài sè)不是黑色哦,黛色是青黑色的意思。贮满(zhù mǎn)贮存、积存的意思。匍匐(pú fú)是爬行的意思,可不要看成葡萄哦,有一个成语叫匍匐前进,就是爬行前进的意思了。芊芊(qiān qiān):草木茂盛、秋波澹澹(dàn dàn),荡漾的样子。轻飞曼舞:形容蜜蜂,蝴蝶飞舞的美妙姿态。好了,我们把这些字词先标注上音,写上意思。
板书:黛色(dài sè)、贮满(zhù mǎn)、匍匐(pú fú)、芊芊(qiān qiān)、磅礴(páng bó)秋波澹澹(dàn dàn)
(三)教师朗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现在由老师来朗读一遍。同学们要认真听。看看课文主要描写了那几个部分。等下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老师读完,试着划分段落。(明确 第一部分是第一段,第二部分是第二、三、四段,第三部分是最后一段。)
(四)解读课文
1、解题。
文章的题眼是什么?什么意思?(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说出“感”的意思,如:感受、感动、感激、感染、感觉、感想、感知、感情、感触等等)
2、解读第一段
现在我们就进入第一段的学习。第一段说夏天是怎么样的啊?(明确;紧张、热烈、急促。)
板书:第一部分,夏天的总体特点是紧张、热烈、急促。
3、解读第二段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段,我们请一个同学单独读一读第二段。
XXX朗读第二段。恩,好的,同学们说说第二段写了一些什么内容?有哪些景物或者事物?(明确:细草、蝉儿、火红的太阳、麦子)
这些都是大自然的风光,表现了蓬勃的生命力。板书:描写夏季的自然风光。
学生探究:在作者所写景物的句子里,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学生讨论、归纳发言,教师适当点拨。(可从修辞、关键词、感受器官的感受等方面进行分析)
分析示例:A“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B“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船。”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天上的云”喻“海浪”。(明确:比喻句的作业,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增加感染力。)
板书:比喻句;„„像/如„„句式 再看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细草不可能会长头发,这里就把草当做人来写的,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过渡:作者捕捉了夏天里有特色的景物,突出了夏天热烈的气势,除此之外还观察了夏天的颜色。
3、解读第三段
师:第三段我们也请一位同学来读读吧。第三段写夏天是什么颜色的?(明确:金色)
为了写这种颜色,作者用了什么写法?(对比)写夏天的色彩的时候,作者先说了春天和秋天的颜色,以春天和秋天作比,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衬出夏天的金黄色。作者给这里的金黄色下了个独特的定义——象征着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承前启后,生命交替,这样的描写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找出对比的句子,根据作者对夏天的描写也仿照它的形式写一句话。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冬之色„„
夏之色„„ 板书:夏天的色彩。
4、解读第四段
第四、五段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写夏季农民劳作的景象。一写农民劳作辛苦,二写农民精神紧张。用农民劳作来显出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后评价,有时间的话应该全体朗读。读后说说会想到以前学过的哪首诗歌?(悯农:锄禾日当午——)
板书,第二部分,夏季的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情景 现在我们看看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是什么关系。(明确,总分关系)
过渡:作者感知了夏天如此热烈、成熟的景物,感受到农民的紧张、繁忙,那么作者对夏天有什么样的感情?
5、解读第五段
第五段是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同学们看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作者对夏天的情感态度,赞美和喜爱之情。作者又以春秋天来作比,并且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先说春秋之好,夏季则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历代文人都赞美春花秋月;然后笔锋一转,别出心裁,作者要大声赞美这个黄金的夏季。)
总之,全文各段各有写作的重点,像一组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绘,层次井然,思路清晰。表达了作者,热爱、赞美夏天,对夏天的独有钟情。
联系全文来看,第三部分又是总写,总结了对夏季的热爱与赞美。板书。全文的结构:总——分——总。
(五)再次朗读全文,认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全班齐读课文。说说本段有什么作用。(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六)结束
同学们,这篇课文我们上完了,课文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层(第一段)概述夏季总体特征;二层(中间三段)具体描写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情景。三层(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课上完了,我们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作者为我们描绘出的一幅美妙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在作者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夏天的轻松、欢快、以及迷人。同学们你们眼中的夏天是怎样的呢?同学们课后可以写写自己想象中的夏天,下节课我们请同学起来跟全班人一起分享,好不好?
还有就是刚刚我们再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有学习到一些很美妙的词句。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请同学们发挥想像,仿照这样的句式写几笔“冬之色”。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讨论。那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六、板书
夏感 梁衡
第一部分 夏天的总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诵读课文,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体会情感。
2、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尤其是比喻和拟人),注意对比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夏景,夏民的炽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强化诵读,感知内容,理清结构,把握情感。
三、教学难点:体会文章善于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对写景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一年四季里,有人喜欢生机勃勃的春天,有人喜欢硕果累累的秋天,有人喜欢银装素裹的冬天,而夏天却少有人热情地去赞颂。那么同学们,你们对夏天有什么感觉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对夏天的总体印象是炎热不堪,使人焦灼难耐,没有美感。那么夏到底是不是这个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梁衡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夏感》。看看他笔下的夏天又是怎样的,以及通过他的描写想表达什么感情呢?
(二)落实基础
学生自读课文,老师板书出重要字词并让学生齐读并掌握:
芊芊(qian qian)黛色(dai)磅礴(pang bo)匍匐(pu fu)迸发(beng)澹澹(dan dan)轻飞曼舞 春华秋实 闲情逸致
(三)学生初次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作者眼中夏天的的特点是什么?(即在作者眼中充满夏天的旋律是怎样的呢?)关键词:紧张、热烈、急促
2、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用怎样的手法描写夏天景致的?(提示:分别从第2 3 4自然段去找具体的语句并概括出来)
答案要点: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与其他季节的对比。3.通览全文,总结出作者对夏天怀有怎样的情感? 答案要点:作者对夏天、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板书小结: 夏之景:美好
夏之色:缤纷 夏感:紧张、热烈、急促 夏之律:紧张 夏之民:勤劳
【设计宗旨:这三个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比较全面的把握课文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通过找具体对应的句子,让学生理解夏天的特点并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四)再读课文,感受夏之美
1、精读2--4段,分成四个学习小组讨论思考五分钟。并请各组代表回答,同学补充,教师明确。
①画出第二段中写夏天天气的句子。在炎热的天气里,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答案要点(天气炎热或火热的;句子:火红的太阳 ,热风浮动着 ;主要写:细草、树林、蝉声、太阳、麦浪、山、云等)②找出第三段具体描绘夏之色的句子。这种颜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 作者为什么觉得夏天是一个“旺季”?
答案要点(夏于春华秋实间,应了中性的黄色/ 金黄的,更是一种透出旺盛的生命力的颜色/ 收获之已有的麦子,希望还未尽的棉苗,高粱,玉米,瓜秧等)③说说第四段写了农民哪些活动?让你会想到以前学过的哪首诗歌? 答案要点(割麦,打场,给秋苗追肥、浇水/《悯农》)
2、第五自然段结尾作者仅仅是在赞美夏天吗,回答并说明原因?
赞美农民的勤劳,赞美一种力量。一种什么力量(奋斗,拼搏,努力,进取之力,向上之力)
如果没有蓬勃旺盛的夏,就不会有秋的丰硕。如果春天是播种,那么夏天则是耕作,秋是收获,冬是贮藏孕育。如果用一生比喻四季,那么春是少年,夏是壮年,秋是老年,冬是晚年。
【设计宗旨:通过细析全文,掌握文章整体写作结构思路及技巧,了解作者对夏及农民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辛勤劳动人民的热爱,培养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五)三读课文,品味语言美。
语言是思想的华裳,一篇好文章往往用精美的语句表达其思想感情。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同学们仍然分四小组讨论,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说明你推荐的理由。体会优美语句中重要词语运用的精妙之处。比喻句示例
①“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这里将“公路上的汽车”比作“舰船”,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麦浪比喻海浪,写出麦子之多,说明春天的灵秀之气在夏天已酿成了磅礴之气。
②“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草生长的繁茂。拟人句示例:
①“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曼舞”是想象,将蝶舞想象成了人优美的舞姿,用了拟人写法,很生动。③“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设计宗旨:自由的品评语言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很有好处。教师仔细分析一两个示例,从句子的语言美感,修辞角度等出发分析句子,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
(六)拓展延伸:
1.关于四季的古诗有哪些?
【设计宗旨: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积累名句。】
2.仿写:仿照以下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宗旨:品味语言之后,让学生想像心中的夏,然后进行仿写,达到讲练结合的目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夏感》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夏感作文05-31
夏感说课稿09-29
七年级语文教案《夏感》10-16
教学反思:初三体育老师教学反思11-18
教学反思:教学方式12-20
[教学反思]《有趣的游戏》教学片段及反思11-26
语文教学反思,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5-27
体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故事07-18
特色教学活动教学反思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