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语文教学反思五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改语文教学反思五(精选12篇)

课改语文教学反思五 篇1

张店小学 邹春霞

一、指导思想

以第三次全教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探索出一条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新路径;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工作思路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1.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三)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感受课文给学生带来的无穷魅力。教材的文章的语言都非常的清新隽永,是学生亲近母语的又一个桥梁,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平台。本学期,学生不但欣赏了祖国优美的河山,而且通过对课文文字的朗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和陶冶,激发了学生深深的爱祖国的激情。本学期,学生也认识了很多的人物,这些人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孩子今后的成长留下了很珍贵的财富,有的是激励,有的是榜样,有的是感动,有的是敬佩,这些都将留在学生的记忆了,是陪伴他们一生的财富和资本。更有寓言故事,给学生一个道理,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会迷失,总之,课文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回味无穷,整个学期,学生都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着语文的魅力,感受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用全新的思想武装自己,打造自己,把自己推向更高的学习境界。

(四)注重课内外结合。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其次,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此外,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我发现,学生现在离生活是越来越远,缺少一种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所以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我尽量的引领学生去留心生活中的事情,这样学生就多了一份生活的经验,多了一种积累,在写作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些素材。对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五)悄无声息打基础,让学生在语文的世界中领略母语的文化。学习语文最基础的是要掌握一定的词汇量,这是他们更好的亲近母语的基础。本学期学生的词汇量又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们在阅读课文时都能先自学生字新词,这给进一步学习语文打下了基础,也减少了不少的时间,只要把难记的词强调一下,学生掌握生字就很容易了。只是个别的后进生,需要在课堂上多关注他们,把时间都给他们,帮助他们正确的识记,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也为学生以后向更高层次打下坚实的根基.(五)在各种活动中提升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养。

语文要多读才行,多读书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是一个很好的促进。我始终坚信这一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除了完成课内的阅读外,还向课外这块阅读阵地进军,利用平时中午时间,让孩子多读书,做笔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让他们出小报,把自己积累的知识进行一次汇总,这样学生无形中知识就在增加和提高。另外,我还在班级中启动了说话的练习,每天的语文课上,我都拿出五分钟的时间进行说话练习,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自己的胆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学生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学习语文也有了兴趣了,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做了铺垫。

课改语文教学反思五 篇2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任何一个理性而成熟的教师都是在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不断反思之后成长起来的, 教师反思能力的养成是确保教师不断再学习的基本条件。通过反思, 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改善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水平, 同时形成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创造性见解, 使自己真正成为“研究型教师”。

反思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1) 最优化原则。看课堂教学是否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 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 使教师和学生耗费最少的教学时间, 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 目的性原则。看教学过程是否为了达成教学目标, 围绕课程标准优化课堂结构, 认真落实各学段、年段的课程标准。 (3) 整体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把各种教学因素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 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 既考虑到对教材、教师、学生的优化, 又考虑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的优化, 使系统的各个要素形成一个功能互补的合理结构。 (4) 教学和谐性原则。课堂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边活动过程, 看实际教学中教与学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中, 两方面是否和谐互动。

任何与教学实践相关的问题都可能成为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但一般而言, 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比较、教学中的成败得失、教学机智与灵感、课堂互动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等, 是反思的主要对象。

实行新课改这么多年来, 很多老师还是“穿新鞋, 走老路”, 习惯于知识的灌输和方法的传导, 喜欢辅导资料, 不喜欢课本, 喜欢做题, 不喜欢研究教材, 所以出现了“千课一面”--习题课的局面, 学生的成绩短期内提高了, 但是学生的很多可贵的潜质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

《新课程标准》要求告诉我们:学习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所以, 教学活动要进行以下转变: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转变观念, 要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构建、自我生长的过程, 这种构建必须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2.学生地位的转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如果对新学知识不作认真思考, 不下一番功夫, 是难以形成能力的。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会、去反思, 去经历痛苦的思索过程;教师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学生, 使学生的思维僵化。3.教学手段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 要放手给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要配以先进的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新课程新的理念主张采取“发现式”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强调课堂教学应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的空间, 要有意识地引导、鼓励学生去主动地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要改变过于强调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统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意义,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对教师而言, 课堂教学就必须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依据学生的志趣、才能、资质和特长, 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鼓励学生自由探索, 大胆猜测, 大胆质疑, 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甚至是异想天开, 而不是扼杀。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采取四种方法。1.激发学习爱好,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 教师上课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和学生一起分享、理解, 实现自我, 提升自我。不是被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被动为主动。教师的角色也不再是照亮着别人, 燃烧完自己的“红烛”, 而是既照亮别人, 又不断进行自我充电, 自我提升, 实现教学中的“双赢”。2.教会学生学习, 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课堂职责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鼓励思考、探索, 给学生的思维搭建一个自由飞翔的平台, 引导着他们进行自我调试、自我选择, 引导着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应当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 这样才能让学生以后自己会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相互交流、发展创新思维。3.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 不要让学生因循守旧, 要有创新的思维, 才能在创新中不断前进, 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4.面向全体, 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得。在课堂教学中, 不能一刀切, 要针对不同的学生, 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 教学中, 要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这样的教学才有效果。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反思;知识基础与技能;理性引领与评价;教学智慧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如火如荼地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我为教师们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呈现的新颖的、生动的精彩课堂喝彩,也为教师们在实施新课程时所突现的问题忧虑。下面综合笔者对新课程下的语文课而引发的主要问题与思考,与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商榷:

一、过于注重“情感熏陶”,忽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由于传统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双基”,使得过去的语文课堂比较呆板。《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重要内容,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应由过去重知识传授发展到现在注重学生内心灵性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我们应借课文这一载体,努力创设情境,培养和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灵人格。

笔者在大量的听课中发现,教师们都很注意学生的情感培养和熏陶,课堂中师生互动,情感交流都比较好。但教师们似乎又不约而同地走了另一个极端:忽视了基础知识的传授。笔者认为,语文知识的传承与情感态度的培养同等重要,在教学中万不能顾此失彼。如,有一次五年级的《月光曲》中,教师的课堂内容是这样的:配合录像讲解《月光曲》的情感意境;让学生欣赏音乐后畅谈感受;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图画。课文中的字、词、句基本不讲,课文内容也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结果整整两节课就在音乐声、放映录像、教师的煽情语言和学生的抒发情感的交谈和绘画中完成的。这课很浓情,可怎么看都不像语文课,倒像是音乐欣赏课。课后笔者对学生进行知识检查,发现不少学生把“券”“恬”等字读错或写错,不少学生没能真正理解“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兄妹俩听”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的朗读水平不如意,等等。这些最基础的语文知识都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需要教师的传授和训练。然而,这位教师却过于注重了课文的情感熏陶,造成学生的基础知识缺失。很多老师往往矫枉过正,似乎凡与“训练”沾边的做法就是违背新课程。其实这种理解恰恰偏离了新课程的精神。《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牢固的基础知识,才能在能力、情感等方面健康地发展。

二、过于重视学生的互动体验,课堂缺乏理性引领和客观评价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式学习。为此,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一方面,过去那种在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的方式逐渐被教师们摒弃;另一方面,凸显学生主体、关注师生交往的“互动”式课堂,越来越成了教师们的课堂追求。于是,小组活动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得很。学生有着前所未有的表达机会。可是,当笔者仔细观察这些课堂的时候,却觉得有些不大对劲:所谓“自主、探究、合作”,就是自由说话。教师东瞧瞧、西望望,成了旁观者。课堂活动缺乏严密的组织,更缺乏教师理性的引领和评价。热闹的一堂课下来,学生说得很尽兴,但实际上教师却没有真正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应该融入教师的理性引领和客观评价。让学生交流,不等于教师不加引导地让其“乱说”,“互动”不等于天马行空不完成教学任务。“互动”是教与学的方式,是师生分享经验、拓宽视野的过程。

三、过于重视教学形式和方法,课堂缺乏教学智慧

新课改下教师非常重视教学形式和方法的设计。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设计都很好,形式丰富,手法多样。但总给我一种华而不实、缺乏语文教学智慧和内容的感觉。设计的花哨导致语文课堂充满了形式多样的才艺演示。如果批评过去的语文教学把课堂仅仅当成教师霸道地向学生灌输死板知识的“讲台”,那么,在我所见到的新课改下的许多教师,正同样错误地倾向于把语文课堂当成了师生“才艺演示”的“舞台”。这样的课堂乍一看很生动,其实却缺少语文内容。何谓“语文”?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培养学生包括了听、说、读、写能力在内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艺术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用语言。所以说语文课,语言是根、是本,是一切的凭借与基础。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语言教学艺术和智慧,摒弃依赖五花八门的设计,避免教学设计流于形式,才能走进语文教学优质课的神圣殿堂。

小学语文教改的路程还很漫长,我们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提升。让我们一起在反思中鼓起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和信心,把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推向更高的台阶!

(作者单位 广东省惠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课改教学反思 篇4

这学期,我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课改浪潮,学校领导特别重视,并亲自参与其中。每位老师的热情也空前高涨,都主动听课,互相学习、请教,反思自己在课改中的不足。在这一个月课改教学中,我的收获很大,通过学习解除了自己在教学中的许多困惑,教学能力也在教学中慢慢地成长起来。

新课程处处体现着新思想、新观念、新创意,教学变成了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自己对新的理念有了理性的认识,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如此的难,看来只是学习新课标,看看教学实录是远远不够的,还得自己在实际教学中去摸索,总结。课改刚刚开始就遇到了许多的困惑。开学初,我们采用五步三查法教学,安排好学习小组,拟定好导学方案,期待着学生会合作的很好,可是事与愿违,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占用大部分时间,再加上学生表达不到位,评价语言不会说,一节课下来,学习内容是完成了,可是学生巩固的时间只有一点点,我心里特别恼火,又很着急,要是按这样下去,教学任务完不成,学生练得时间又少,成绩将会大大降低。心里有些动摇,可又想学校态度这么坚决,心想,还是静下心来,想想怎么做。欲速则不达,本着这样的原则,我想,只要每天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教会小组长合作的方法,每天重点辅导两个小组,展示时尽量让多个小组赛说,让学生敢说了,愿意参与到课堂中,一点一点来就会好的。同时,每节课下课我和同事就交流当堂课的成败,找出不足。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渐渐地班级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表达有一定的条理,也会说一些评价的语言,这样我很欣慰,初见效果,让我有了点信心。

经过一段时期的适应磨合,我逐渐认识到:课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些新的学习方式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得平时长期地训练,需要教师耐心地指导,一点一滴地培养,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课改教学反思 篇5

课改展示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让学生表现欲望得到释放,从而获得成就感,并在情感能力上得到提升。但每上完一节展示课后,我总觉得缸少一种活跃性。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经过多次听课以及与老师们的交流,我知道了出现此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学生底子薄,而且学生们搜集数学信息资料存在着局限性(学生手中只有课本),数学课堂上的语言又要求严密,导致着学生严重的动不起来。

第二: 课堂中的孩子们缺少质疑。少了质疑,也就少了对抗,少了对抗,也就少了知识的生成,少了生成,也就少了情感的愉悦。

第三:评价的激励功能运用的不太好。

基于以上几种原因,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第一:课堂上对教材基本要求就是理解和熟悉,更重要的是发掘精髓,才能根据教材的目标去拓展。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挖掘教材,我把自己手中的有关数学的教辅书放在教室里,让学生们碰到讨论后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能够及时翻阅教辅书。同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次预设导学案的时候,把学习任务设置的尽量少些,而且是由易到难,让每位学生能在课堂中打开思维,这样不仅能达成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对目标进行深刻认同和理解。

第二:关于质疑的问题。小组建设在课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班内设置了质疑小组,让他们对每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质疑,有时孩子们会提出一些有关这节课的很多问题,引起学生们的强烈的探究欲望,孩子们情绪高涨,同时也获取了更多的有关这节课的知识。

第三:评价学生要适当。特别要对中差生多一些表扬,使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但也不能为了表扬而表扬,那样就会失去评价应有的光环。评价学生要综合学生的各个方面,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欣赏的手势…….不管用哪种评价方式一定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新课改教学反思 篇6

一、教学中“度”难以把握

新教材为了更加有利于探究性学习,因而知识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教材中以实验为基础,通过探究从而得出结论,因而造成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了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对于无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那可是“水过地皮湿”,因为对旧教材没有先入为主的原因,使得他们基本上就不补充,也没什么可补充的,因而教得轻松,进度也快,但会造成容量不够,无东西可教;而对于有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因有前面知识的积累,经验常会凭借自己的已有的高考复习经验大量进行补充,这将会成课堂容量大,教学进度慢,课时不够,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两种处理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应折中处理,对于高一年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必修1、2的学习,修完4学分,能够顺利通过会考,圆满毕业,而对于知识难度要求,可在文理分科后再根据考纲要求进行拓展、深化。

二、教学条件难于达到新教材的要求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而新课改推行探究式学习,实验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基础,如果实验条件不具备,那么探究就成为无本之木,整个教学就难以顺利开展。比如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探究实验,而这些大都是分组实验,对于如此高要求的实验条件,对于一所重点完中都觉得难以实现,更何况是农村普通完中呢?比如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探究实验,而这些大都是分组实验,根本难以达到此种要求。

三、知识衔接不好,一些知识点出现比较突兀

在新教材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教着教着就会突然冒出新概念或新知识点,而这是学生前面所未曾学过的。因而教师不得不大费周折对此进行解释说明,比如说物质的分类中出现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判断,而这两个概念直到物质的分散系中才会学习。另外,对于一些知识的说明讲解经常让人感觉是欲言又止。

课改语文教学反思五 篇7

作为教师,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有时, 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条理清晰、言辞精准、旁征博引、意气风发, 似乎给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的课, 教师自我感觉也不错, 但结果收效甚微, 学生对所学内容并没有真正理解;有的教师对课堂设计得相当精彩, 而且准备工作也比较扎实, 如知识点的搜集与整理, 问题的归纳与探究, 课件的制作等等, 但最终学生掌握得并不好;还有的时候, 教师为了加强课堂练习, 在注重精讲的同时, 留下大量时间让学生做题, 并从中查找疏漏, 再进行纠错分析, 但从做题的效果来看, 学生一片茫然, 因为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使教与学二者之间完全脱节, 真所谓事倍而功半。

有效的课堂应是教与学二者的统一,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 单纯的教或单纯的学都是不全面的, 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务必要对当天的讲课进行必要的归纳、整理、去粗取精, 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并从中摸索经验, 力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相互配合, 相互促进, 做到教学相长。

二、教学反思应立足学情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结构, 忽视对学生智力及学习状态的开发与探究, 教师尽管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但着眼点往往只在于自身。但在新课改的理念下,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 并通过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及对学生教学中的表现来反思教学的成与败, 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为此, 我拟定了以下几个方法: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生活情趣, 激励学生学习;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帮助他们排除杂念, 疏导他们的心理阻碍;促使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重新认识自我, 并鞭策他们消除自卑心理, 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三、教学反思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传统的教学主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却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或多或少的存在忽略现象, 新课改下不仅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且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我们教育的对象都是鲜活、独立的生命个体, 他们的情感关乎课堂氛围、教学成败。

学生的情感体验绝大多数是在教学过程中迸发出来的, 高效课堂必然要求教师要有激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 还要面带微笑地走上讲台, 并且以教师的情绪带动起学生的情感, 从而让学生在愉悦中掌握知识、增长才干。

四、教学反思应以学困生为落脚点

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切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当然, 学习好的同学能够跟得上教学节奏, 只要教师稍加留心, 他们学习的热情自然不会减退。后进生有的由于基础薄弱, 有的由于心理脆弱, 也有的由于家庭教育跟不上等诸多因素的困扰而导致学习成绩较差, 教师要对他们更加关注, 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少一些责备, 少一份放弃, 多一些宽容, 多一份耐心, 才能让他们看到希望, 从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也才能让他们真正融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之中, 只有这样, 后进生才不会感到有失落和被遗弃的感受, 班级自然也会变得更加谐起来。

许多优秀教师之所以取得成功, 最根本的就是他们对学生付出了爱。师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品行乃至生命。身为一名教师要始终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 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又充满热情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并能愉快、主动地学习, 进而促成他们的快乐成长。

五、教学反思离不开教师的行为表现

古语云:“名师出高徒”, 理固依然。一个伟大的教师不仅仅是因为他懂得如何教会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人难!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体验, 要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人更难!教师生活在集体当中, 要兼顾集体和个人的利益, 为此需要权衡, 有所取舍;教师又是家庭中的一员, 既有每天的上班之职, 又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还要面对儿女的拉扯之苦, 我们在时间分配上也要有所取舍;教师也是社会活动的主体, 既要应酬人情世故, 又要面对亲朋好友;所有这些也都是人之常情, 谁都不可避免, 教师应如何应对?古语说得好“行高为师, 身正为范”, 身为一名教师, 我们必须要处理好这些关系, 应先公后私, 甚至是公而忘私, 还要始终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引导和示范学生, 惟其如此, 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的楷模, 学生才能视教师为榜样, 让学生做到“不令而从”, 也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锻造自己的品质意志, 端正自己的思想风范。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境界!

关于初中语文课改的反思 篇8

小组合作学习的无序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要求就是倡导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活动,在探究中通过动手去获取和学习内容有关的信息,然后再对信息进行分析及处理。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很多一线的教师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模式来组织课堂教学。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是在“作秀”,并没有明确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小组合作过程的学生分工是如何协调的?小组合作会给学生带来哪些效果?同时,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应该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教师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虽然给了学生更多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主的教学理念,但是小组成员根本不知如何进行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中根本不知其“需要”是什么?有些学生在小组中虽然经过了思考,经过了交流,但是在交流中并没有形成共识,其讨论无价值而言。

所以,在小组合作中,并不能把它作为一个虚设,而一定要务实,使学生的小组合作走上正轨,同时也要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作用,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力,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课程整合的无序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没有一门课程能够包打天下,实现所有的课程目标。课程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整体发挥课程功能,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课程整合的要求。可是,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时并没有严格按照课程与课程的特点去整合,只是盲目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整合教学资源,对教学没有起着正面的作用,反而起着“负教学”的作用。

我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散步》的课堂教学,这位教师对课程整合的要领就没有掌握好。授课的地点是电脑房,他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及目标告诉学生后,简单地让学生诵读了课文,然后就要求学生去网上搜集有关的资料,提出相关的问题,安排学生给文章寻找朗诵的配乐,把本文的主要内容——“我”背着妈妈,妻子背着儿子,通过电脑绘画出来。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看似把语文教学和音乐、美术进行课程整合,但是这样的整合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无效果的。这是一堂无序的课程整合教学,学生只是在电脑上作了一些无用功,并实际教学没有任何帮助。这样的课堂算不上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它没有让学生去朗读课文,去品味语言,没有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没有启发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思考,只是让学生去讨论一些问题,做些表演、画些画,将语文课堂演变成了一堂音乐课、美术课。

所以,在课程整合时,要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以尊重语文的学科特点为前提,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语文课的特点不能削弱,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去进行无目的整合教学是违背新课程要求的。

赏识教学的无序

《新课程标准》中对课程实施方面作了如此的规定:“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奋斗在一线的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及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赏识教学得到了大多数教师的认同。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没有把握这种教学方法的尺度,运用不当。例如下面的教学案例:有位教师在讲授《最后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韩麦尔先生这天为什么穿得特别漂亮?”一位女生不假思索地答道:“他是个爱美的人。”这位老师说了声“好”,示意她坐下。笔者认为,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无可置疑,但是学生的回答偏离了问题的方向,可是教师仍然对她的回答作了表扬。这样的赏识教学不值得推广,作为一个初中的学生,在回答这样简单的问题时出现错误,教师如果给予鼓励,一定会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迷失方向,而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回答问题时已经出现了错误,更不用说知道错在哪里了。

所以说,在赏识教学时,积极的肯定对于提高学生参入教学的热情是可行的,但要注意“度”的掌握,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笼统地以一个“好”来表述,而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让学生对自己的结论有正确的认识,在否定之中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不能把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以“作秀”的形式推而广之,而应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积极汲取先进的课改成果,让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在反思中成长,在实践中成长,焕发了生命活力。

五年级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篇9

转眼间,一学期工作又将结束,五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也暂告一段落。在本学期中,本人对照教学计划,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的学习实际,扎扎实实地开展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更新教育理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提高认识,现将这一学期五年级的语文课改工作总结如下:

在新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学生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这几种学习方式,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发展、发挥学生主动、互助的教学模式,对出现的问题积极应对。比如如何把握“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对学生“质疑”的处理、小组合作学习什么时候合作,什么问题需要合作,怎样合作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在教学中热爱每一个学生,建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健康成长。

在就是课后积极进行反思,一是进行节后反思:一节课结束后,回顾教学过程,体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成功之处,得到什么启发,总结成功的经验,并分析在合作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什么地方遏止了学生的思维?什么地方出现“低效现象”; 二是对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进行反思。对于从作业、辅导、讲评中反馈回来的信息,都要进行全面的分析,认真思考自学的实际效果,积累成功经验,找出有待改进的地方。

本班学生从学习成绩来看,优生占的比例很少,中游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占的比重较大,课堂上能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只有

几个人,课堂气氛不活跃,有部分学生存在思维能力较差,记忆力差,不肯动脑筋思考问题,上课不举手回答问题。个别学生如曹花、余泉、张斌等尽管完成作业,但学习应付、自制能力差,记忆力差。有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对学习报有无所谓的态度,如:李帆、张斌。总之,要想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还得从各方面下一番功夫。首先,指导学生把字写好,写对笔画、笔顺,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快默读速度。在阅读教学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以及叙事性、说明性等不同的文章的阅读。其次通过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作者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平台中总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实实处。培养学生倾听和应对的能力,在学生口语表达中随机训练和规范,循序渐进的提高口语表达水平。加强习作形式的指导,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把练笔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重视作文多元性评价。

共同探讨,共同讨论,使每个学生共同发展,共同提高。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起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展示自己的才能,力争提高课题效率。我要认真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吃透教材,深入钻研教材,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认真备课,精心批改作业,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做到课堂上有的放矢。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在教学过程中,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入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阅

读方面下功夫,弥补以往存在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有效作用,使学生通过观察,更生动有趣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使教学更具有直观惯性。广泛开展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更有利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为提高语文教学成绩打下基础。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认清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虚心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努力向课堂要质量。

本学期加强对优等生的培养和后进生的辅导,彻底改正教育观念,从不同角度锻炼、培养、开拓他们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有利的措施,力求逐步缩小后进面,努力提高本班的优秀率。对那些纪律松懈,学习松弛、课堂上精力不集中的同学,加强教育,认真管教,让他们学有所得,成绩有较大的提高。

五年级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草滩小学

高一历史新课改教学反思 篇10

题目:

科目:

在理论与实践中探索、成长 ——高一历史新课改教学反思高一历史

在理论与实践中探索、成长

——高一历史新课改教学反思

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它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也是一次充满智慧的挑战。作为一名刚刚踏入教师行业的新教师,通过大学时期对新课改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半学期以来的教学实践,本人对于高中历史新课改有了一些体会,同时又有许多问题与困惑。

一、对新课改的认识

(一)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托,转变课程理念,明确教学内容目标性。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凸显公民教育的宗旨。集中反映了国家在历史新课改中的政策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基本要求。它有别于过去教学大纲时代片面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教师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耐心研磨,才能理解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内容制定的初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新课改要求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在“一纲多本”的时代,如何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处理教材,是课改中教学创新的起始点。

(二)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教师的美好愿望也就无从实现。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

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较好掌握运用知识,努力创设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将历史学习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体现历史教学的人文关怀。

(三)以培养多元智能为宗旨,转变单一评价机制,增加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明确指出:“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鼓励学生课堂上大胆提问创新,有时学生提问很有深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不仅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举个例子,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主要大国崛起的情况,理解教材的内容,思考当今中国路在何方,启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学习。可以利用电脑、白板等多媒体设施,组织学生观看《大国崛起》的录像或文字材料,并写出观后感的小论文。学生兴趣很高,在观看之余,积极撰写读后感。写小论文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心灵感化和爱国情结的升华。

二、问题与困惑

(一)对于新课程的适应性较差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主观愿望良好,但与教学实际总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这次新课改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解读新课标,结合新教材,发现有些问题不容忽视,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调整,否则可能成为我们新课程实践中新的难题。首先是关于专题授课的问题,在专题模块和问题中心的内容体系下,专题和问题的选择就变得尤为关键。然而专题的选择与设臵都不可回避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相关知识的储备量度,也就是说学生是否在学习某一专题时已有了相当的知识基础。新课程一开始就采用专题教学,因此新课程教学中不少内容老师必须要做大量的知识铺垫,学生也是如此。另外一点,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古今中外的历史混编为若干专题是符合了综合史观的趋势,但是从另一层面而言,又割裂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使我们的学生只见“线”而不见“面”,从而也造成学生对历史时空感的困惑。也影响到教学中过渡的流畅性和学生的理解。而单就高中新课程而言有些内容的衔接也有一定程度的不足,“跳跃”较大,师生对此在不同程度上都会有不适感,尤其是学生由于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身心发展以及社会经验等条件的制约,更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提高,这必然需要一个非常多的时间来“循序渐进”。因此,《课程标准》虽有较强的指导教学作用,但标准宜宽松,不可绝对化。这样老师可以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自主地开展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程序,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二)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

首先,现实中存在着学生初中历史知识贫乏,导致进入高中以后,初中的历史基础严重脱节,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高中教材内容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内容严重

脱节,初中内容蜻蜓点水,高中内容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第三,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问题在新课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憾,初中与高中的教学内容有“撞车”现象。其原因无非是以“通史”模式重复组织和安排了教学内容的结果。

(三)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不知道做课堂笔记,而还是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对策与措施

(一)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将要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让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到了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通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

(二)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注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和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当然是首要的,同时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的集体备课不仅仅是校内的,而且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反思 篇11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

教师要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学习的乐趣。第一,教师可利用教学挂图、实物展示或播放音像资料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地感受真实的历史。例如,学习《抗日救亡运动》一课时,笔者播放了《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的片段,故事情节感人,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已经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热情便会油然而生。第二,有些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这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例如,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巴黎和会,周天子分封诸侯,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都是练习角色表演的好素材。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地体验历史人物的真情实感,无论是表演的学生,还是观看的学生都感受了历史的存在。身在其中,自然是乐此不疲。

二、展开想象,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历史的学习不是对历史事件的唯心的认识,而是对历史过程的唯物史观的建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虽然都有不可替代、不可重复的特性,可是他们和现实有相似相通之处,可以考察、推想和论证。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所以历史可以被学生内化,也可以被接受为自己的知识。只要学生能够接受,历史教学就可以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例如学习元代史,对于成吉思汗,笔者在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他生于何年卒于何时,更让学生懂得: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对于蒙古民族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攻夏灭金,为全中国一统王朝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建立横跨亚欧大陆的大帝国,打开了东西方的大通道,推动了东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但笔者并没有将课堂停留于此,而是让学生作更深一层的思考:假如真像电视剧《康熙王朝》的主题曲唱的那样,如果成吉思汗能够多活500年,对中国的历史和世界的历史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亚欧大陆的格局又是什么样子的?成吉思汗的皮鞭真的会把中国的版图扩充到莱茵河畔吗?然后让学生在课堂充分讨论,学生真正地了解元代的历史,以及元朝在当时世界格局的作用,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事件,还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利用所学的历史经验来导演历史,做社会发展的编剧,培养学生做自己历史的主人,进而推动历史的发展,这正是传承历史所应该起到的积极作用。

三、学生合作,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

历史合作学习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以小组或者团队为单位,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完成某个历史教学任务,达到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过去及未来的悟性。合作学习遵循了从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的教学原则,而且保证学生活动的足够时间和空间,并给予系统的历史学法指导。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是一种积极的相互关系,通过教学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可以采用如下的学习方法:一是辩论。围绕给定的主题,由不同小组或成员叙述自己的观点,然后相互之间展开辩论,最终能说服其他小组或成员者获胜。辩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二是主题探究。小组可自主地对某一历史人物、事件、现象进行探究,题材不限,方式多样,最终成果可以是报告、小报或小论文,旨在培养学生的各种高级认知活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社会实践。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乡土历史,寻找身边的历史、生活中的历史。要求人人动手、个个参与。小组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设计方案,其他小组对此展开可行性论证,最后实施完成方案。该活动旨在培养学习者的历史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分工、协作能力。四是角色置换。让不同学生分别扮演指导者和学习者的角色,我问你答,你问我答,在学习过程中,角色可以互相转换。通过角色扮演和置换,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将会有新的体会。角色扮演的成功将会增强学习者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并可以激发学习者掌握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样该活动可在组内进行,也可在组间进行。

总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历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历史课堂教学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新课改后小学计算教学的反思 篇12

一、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等于降低对算理的理解

以往的数学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生运算技能的训练, 简单重复练习很多没有意义的题目, 这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现在提倡注重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算理的出现是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 不再是以前的纯粹的计算教学;另一方面是学生要学会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 学习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 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通过现实情境进行算理教学, 学生才会知道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 一个算式也可以用不同方式确定结果。但是我们也要避免仅仅强调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展开上花费很多的精力, 影响到学生对算理的正确理解。我们通过探索算理去吸引学生, 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 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不是死记硬背得来的, 需要操作、实践、理解才能掌握, 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上进行的计算才是有意义的计算。

二、增加学习使用计算器的内容不等于否定必要的笔算练习

学生对计算的厌烦一是以前大量简单重复的计算, 二是单个习题计算的复杂性。所以新课标对很多计算降低了要求, 《考试大纲》对四则混合运算的要求是以两步为主, 一般不超过三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则是以两步为主, 不超过三步。同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增加对计算器的使用, 目的是:一方面, 计算器可以使学生从烦琐的纸笔计算中解放出来, 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帮助;另一方面, 计算器和计算机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计算器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 理解数学概念和法则。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计算器的计算可以代替笔算呢?答案是否定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应该是在一些必要的训练基础上达成的。控制在适当范围内的训练和练习是必要的。计算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练习。这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是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 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措施, 同时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 品尝成功的喜悦, 提高练习的兴趣, 并且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也可以培养学生审慎细致的学习态度。

三、算法多样化不等于不要求算法最优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 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但是, 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不等于越多越好, 并不是每个方法都要求学生掌握。前年听到一个教师教学计算9+6, 学生想出了很多种算法。例如, 从9往后数, 再数6个是15;9+1=10, 10+5=15;把9分成5和4, 4+6=10, 10+5=15;9+5=14, 14+1=15;9+2=11, 11+4=15等等。这时, 如果教师不加引导, 任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 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到底如何进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计算感到困惑。有的学生会用一个一个去加的低水平的方法计算, 口算速度难以提高, 这会为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埋下隐患。教者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他们的方法进行反思、比较、归类, 引导学生选择“凑十法”这种高效的算法进行进位加法的计算。通过比较, 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优化意识得到培养。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之间不是一对矛盾体, 两者是统一的, 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上一篇:幼儿园保育员培训工作计划下一篇:河北音乐教师招聘试卷